大秦悲歌:功在史亡于势
秦国兴起来赞美诗歌
秦国兴起来赞美的诗歌1. 《诗经·秦风·终南》- 作者:不详- 原文:终南山上何所有?山楸楠木。
君子翩翩来此地,锦衣狐裘。
颜如渥丹,其君也哉!终南山上何所有?杞树甘棠。
君子翩翩来此地,华服绣裳。
佩玉将将,寿考不忘!2. 《诗经·秦风·无衣》- 作者:不详- 原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3.《古风·秦王扫六合》- 作者:李白- 原文: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徐巿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4. 《秦人东出》- 作者:夜郎国散人- 原文:千年塬上东出梦,百里秦川猎猎风。
鏖战西戎十数代,文俗不与九州同。
大夫百里除流弊,萧萧三秦道始兴。
又是旌旗展渭水,关山依旧马嘶鸣。
5. 《商鞅》- 作者:毛三戈- 原文:孝公重用商鞅贤,变法图强秦国坚。
月满则亏人失势,出逃魏国命归天。
6. 《张仪》- 作者:毛三戈- 原文:张仪才智世无双,破纵连横助秦邦。
惠王薨逝武王继,巧用智谋离秦疆。
7. 《范雎》- 作者:毛三戈- 原文:范雎献策霸图成,长平之战立功名。
举荐非人遭祸变,死心塌地留秦京。
8. 《武信君颂》- 作者:佚名- 原文:巧舌如簧张仪才,连横妙策展雄怀。
秦邦因之添威势,六国风云任我裁。
9. 《秦之崛起》- 作者:佚名- 原文:西陲小国志高远,数代耕耘势渐强。
变法革新秦国盛,诸侯俯首敬秦王。
10. 《赞秦公》- 作者:佚名- 原文:秦公贤明展宏图,开疆扩土霸业殊。
励精图治数百载,终成天下第一都。
帝国的毁灭文言文翻译
昔者,大秦帝国,雄踞中原,威震四海。
其时,地广万里,民丰物阜,国力强盛,莫与伦比。
然,盛极而衰,物极必反,大秦帝国终至毁灭,其事甚哀,笔之不尽。
自始皇一统天下,始开帝制,力革旧弊,变法图强。
乃有李斯、赵高之辈,献策献谋,助帝开疆拓土,修筑长城,抵御北胡。
又兴修水利,开凿灵渠,沟通南北,使天下一统,国运昌盛。
然始皇暴政,苛政猛于虎,民不聊生。
二世继位,赵高弄权,朝政日非。
丞相李斯,虽心忧天下,然势单力薄,无法扭转乾坤。
于是,天下大乱,民怨沸腾。
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响应,诸侯并起,纷争不休。
项羽、刘邦,各领风骚,争霸天下。
楚汉相争,血雨腥风,死者无数。
终于,刘邦胜出,建立汉朝,是为汉高祖。
汉初,天下疮痍,民生凋敝。
高祖休养生息,减免赋税,使国家逐渐恢复元气。
然汉武帝继位,雄才大略,欲再振国威。
乃有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收复失地。
又开疆拓土,远交近攻,使汉朝国力强盛,威震四方。
然汉武帝好大喜功,征伐不息,耗尽国力。
加之连年灾害,民不聊生。
于是,黄巾起义,烽火连天,天下大乱。
董卓进京,废立皇帝,天下陷入混乱。
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天下,争斗不休。
三国鼎立,战火连年,百姓苦不堪言。
魏、蜀、吴三国,各有长短,互相牵制。
然魏国实力最强,曹操雄才大略,欲一统天下。
惜天不假年,曹操病逝,曹丕继位。
曹丕好大喜功,继位后不久,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害兄弟,篡汉自立,建立魏国。
曹丕篡汉,天下大乱。
刘备、孙权,各怀异志,争夺天下。
刘备病逝,刘禅继位,蜀汉国力日衰。
孙权病逝,孙休继位,吴国亦衰。
曹魏、蜀汉、吴国,三国鼎立,终至三国归晋。
晋武帝司马炎,篡魏自立,建立晋朝。
然晋朝分西晋、东晋,国力衰微,外患不断。
五胡乱华,北方陷入战乱。
东晋偏安一隅,内忧外患,国运堪忧。
五胡十六国,群雄并起,天下大乱。
北魏崛起,统一北方。
然北魏孝文帝改革,引起士族不满。
加之南朝宋、齐、梁、陈,更迭不断,战乱不息。
南北朝时期,国力衰弱,民不聊生。
议论秦的衰亡文言文翻译
夫秦之衰亡,首推法度之严酷。
始皇即位,峻法严刑,以图治天下。
其时,民不堪命,怨声载道。
秦始皇虽欲以法治国,然过于严苛,致使民不聊生,离心离德。
古云:“法者,国之权衡也。
”权衡失度,则国必乱。
是以,法度之严酷,实为秦亡之根源。
其次,秦之暴政亦不可忽视。
始皇好大喜功,大兴土木,以建阿房宫、骊山陵等。
举国之力,为之劳役,民不聊生。
加之,秦始皇后,二世胡亥继位,宠信赵高,朝政日非。
胡亥昏庸无道,赵高弄权,朝纲大乱,国势日衰。
再者,秦之赋税沉重,百姓负担沉重。
始皇时期,赋税繁重,民不聊生。
秦始皇虽欲强国富民,然其手段过于急功近利,不顾民生。
百姓困苦,生活困顿,怨声载道。
故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秦之赋税沉重,使得百姓离心离德,国家难以稳固。
此外,秦之文化同化政策亦不可忽视。
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文化同化政策,焚书坑儒,禁锢思想。
此举虽一时平定了诸侯,然却使得天下文化凋敝,民智不开。
文化之衰,国必随之而衰。
又有,秦之边患不断。
始皇时期,北有匈奴,南有百越,边疆战事不断。
秦始皇虽欲开疆拓土,然连年征战,国力消耗殆尽。
边疆战事,使得百姓疲于奔命,国家难以安宁。
最后,秦之内部矛盾重重。
始皇时期,权臣当道,朝政腐败。
二世胡亥继位,赵高弄权,朝纲大乱。
内外交困,国势日衰。
加之,秦始皇死后,胡亥即位,朝中大臣争权夺利,国家陷入混乱。
综上所述,秦之衰亡,其由多端。
法度之严酷、暴政、赋税沉重、文化凋敝、边患不断、内部矛盾重重,皆为秦亡之由。
故曰:“国之兴也,在于民心;国之亡也,在于民心。
”秦之衰亡,实为民心离散,国家失去民心所致。
夫秦之兴亡,历史之镜鉴也。
后世之人,当以此为戒,以民心为本,以法治国,方能国家长治久安。
对秦朝批判的文言文翻译
昔者秦王政,起自西戎,吞并诸侯,一统天下,其功业可谓壮矣。
然秦之失,亦不可掩。
吾将论其得失,以警后世。
夫秦王政,好大喜功,征伐无厌,是以天下骚动,民不聊生。
始自商鞅变法,秦之法制严酷,民不畏死,亦不畏法。
及至秦王政,益加严刑峻法,以威天下。
故曰:“秦法之失,在于过于严酷。
”夫严刑峻法,民怨沸腾。
秦王政虽欲以威服天下,然民之怨怒,终不可平。
是以陈涉发难,天下响应,六国遗民,咸起而应之。
秦王政虽欲镇压,然人心已去,不可复得。
此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也。
秦王政好大喜功,大兴土木,筑长城以御胡,修驰道以通天下。
然其劳民伤财,民不堪命。
长城之役,死者无数,驰道之修,民力竭尽。
是以孔子曰:“秦人之患,在于不知足。
”夫不知足,则国必衰。
秦王政好空谈虚文,以儒术为迂阔,而尊法家之术。
法家之术,以严刑峻法为重,以法治国,民无休时。
儒者曰:“法者,所以止暴也;儒者,所以导德也。
”秦王政不悟,遂使法家之术盛行,儒者之教不行。
此所谓“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也。
秦王政之失,更在于不修德政。
其时,诸侯割据,民不聊生。
秦王政虽能吞并诸侯,然未能修德以安民心。
是以诸侯虽灭,民心未定。
此所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也。
夫秦之失,在于政刑失当,民心不服,德政不修。
是以秦虽强盛一时,终至二世而亡。
嗟乎!秦之失,可为后世之鉴也。
故曰:秦王政之失,一在于法之过严,二在于民之怨深,三在于土木之劳,四在于儒术之废,五在于德政之不修。
此五者,皆秦之失也。
后世之君,宜鉴秦之失,以防己之失。
若能修德政,以安民心,则国必昌盛;若不能,则国必衰亡。
此古之明训,愿后世之君,勿忘也。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学案:第五单元10 荆 轲 Word版含解析
第五单元英雄悲歌
10荆轲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嬴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
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
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
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
”(《战国策·燕策三》)。
燕太子丹这时好像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种恐怖政策。
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
,事件过程完整。
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揭示了弱小燕国和强大秦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燕之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
一、字音
曩.者(nǎnɡ)说.卫元君(shuì) 有不称.者(chèn)
嘿.而逃去(mò) 沈.深(chén) 泾.渭(Jīnɡ)
殽.之险(Xiáo) 居有间.(jiàn) 樊於.期(wū)
单.于(chán) 饿虎之蹊.(xī)蔽.席(piē)
戮.没(lù) 揕.其匈(zhèn) 焠.之(cuì)
变徵.(zhǐ)擿.秦王(zhì) 被八创.(chuānɡ)
夏无且.(jū)箕.踞(jī)不能.须臾(nài)
二、通假字
①吾曩者目摄.之摄,通“慑”,震慑
②荆轲嘿.而逃去嘿,同“默”,沉默
③祸必不振.矣振,通“赈”,救。
亡秦必楚的文言文翻译
自古及今,天下之势,有兴必有衰,有强必有弱。
秦自嬴政一统六国,雄踞天下,威震四海,然其盛极而衰,亦势所必然。
有识之士,皆知秦之败亡,必有其因。
余闻之,以为“亡秦必楚”。
夫秦之兴也,其功莫大焉。
秦王政,雄才大略,扫平六国,一统天下,开疆拓土,创制立制,功莫大焉。
然而,秦之兴也,其弊亦深。
秦政严苛,刑峻法酷,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秦之富强,皆以民力为之,民不堪其忧,必生异心。
楚,古之强国也。
楚虽僻处江南,然地广人众,物产丰富,文化繁荣。
楚人素以刚烈著称,不畏强权,勇于反抗。
秦之兴,楚亦有其功。
楚怀王,智勇双全,曾与秦王政抗衡,虽终败于秦,然楚之反抗精神,已深入人心。
秦之败亡,其因有三:一曰暴政,二曰失民心,三曰楚之崛起。
暴政者,秦政之弊也。
秦法严苛,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秦王政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耗尽民力。
百姓苦秦久矣,怨气冲天,民变四起。
失民心者,秦政之失也。
秦王政虽一时威震天下,然其暴政失民心,使得天下诸侯离心离德。
楚人素以刚烈著称,秦之暴政,更使楚人义愤填膺,欲为天下除暴。
楚之崛起,其势不可挡。
楚虽僻处江南,然地广人众,物产丰富,文化繁荣。
楚人英勇善战,善于用兵。
楚怀王,智勇双全,曾与秦王政抗衡。
楚之崛起,势如破竹,天下诸侯皆归心于楚。
故曰:“亡秦必楚。
”秦之暴政,失民心,加之楚之崛起,秦之败亡,势所必然。
楚,虽僻处江南,然其英勇善战,文化繁荣,民心所向,终将一统天下,取代秦之霸业。
夫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秦之兴也,一时之盛;楚之兴也,亦一时之盛。
然秦之衰,楚之盛,皆为必然。
楚之崛起,必成天下霸主,取代秦之地位。
秦之败亡,非一日之功,亦非一日之败。
楚之崛起,亦非一日之盛,亦非一日之衰。
天下大势,犹如轮回,兴衰更替,循环往复。
吾人今日,当以史为鉴,观古鉴今。
秦之败亡,楚之崛起,皆为天下大势之必然。
吾人当吸取教训,以史为鉴,俾免重蹈覆辙。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楚之崛起,非一日之功,亦非一日之盛。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翻译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翻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下句为“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两句常组在一起念,两句话的意思是:尽收天下的兵器,聚集到咸阳,摘下锋刃镞头(金属部分)销毁,铸成十二个金属人像,以消弱天下老百姓反抗的念头。
原文: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高中历史热门阅读 难以破解之谜:秦朝百万大军何以在三年内消失?素材
难以破解之谜:秦朝百万大军何以在三年内消失?
秦国自商殃变法之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奖励耕战“赏不遗匹夫,刑不避大夫,使天下之利系处于一孔”的基本国策。
秦内修明政理以储军国之资,外开疆辟壤与列国争衡.秦国统治者运用严酷无情的法家思想以赏罚为二柄,彻底的动员了倾国之力,投入到战国时代规模宏大而惨烈的兼并战争中.自秦孝公起至秦统一天下的150余年的时间里,被称为“虎狼之师"秦军与东方列国大小百余战,共计歼灭六国军队150余万.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大战场上,冷血的秦人踏着六国之人的尸骨与鲜血走上了统一之路。
前237年秦王赢政亲政的这一年,被强秦连续折腾了一百余年的东方六国以无还手之力,各国弱势以成,天下合纵无望,而强秦独步天下随时便有泰山压顶之势.六国君主面临累卵之危,无论再怎样垂死挣扎也无法改变秦国所具有的压倒性优势了。
秦国与各国总摊牌的日子为期不远了。
对此,当时的有识之士已经看得很清楚了。
李斯与韩非的授业恩师,战国晚期的大学者荀子就曾预言这个纷争了四百多年的天下,将在二十年之内统一.
前230年至前221年的十年的时间里,秦国统治集团经过精心的谋划与筹备,力图一次战争只针对一个对手,以每两年为一阶段消灭每一个国家.为此,秦国令全国男子书年进行了总动员,随即秦国的百万虎狼之师对六国发动了灭国之战。
史记中所载:“秦尚黑,秦崇水德."不难想象,如黑云蔽日一般的秦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天下,。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不知从何时起,各种以“富二代”“名媛”奢侈生活为卖点的帖子、短视频开始在网络平台流行,吸引了大众的广泛关注。
一餐饭花费五位数,更不必说满屏的奢侈品、豪车、豪宅,时常刺激着人们的神经。
这类网络炫富的内容之所以走红,一方面是满足了网民的猎奇心理,迎合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渴望;另一方面则离不开商业的精心策划,先打造“富有”“完美”人设,吸引粉丝后再通过软广植入、电商带货等对粉丝进行“收割”。
再加上“炫富”行为的尺度较难界定,一般网络平台也不会限制其发布,而算法机制则精准把握了受众心理,让此类内容愈发火热。
应当说,人们的消费水平存在差异,在社交平台正常分享、展示自己的生活无可非议。
但是,一旦将奢侈作为卖点博人眼球,有意鼓吹消费主义、拜金主义,则会夸大人们对贫富差距的认知,导致一部分人出现“媚富”或“仇富”的心理,加剧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产生。
而且,这类网络炫富视频中极尽奢侈享受,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背道而驰,也不利于崇尚节俭的社会风气形成。
此外,这类炫富视频下不乏许多追随者和赞美、崇拜之声,很容易引发青少年的盲目效仿和攀比,导致未成年人对金钱形成错误认知,好逸恶劳、贪图享乐,偏离健康的成长轨道。
去年,国家网信办、文化和旅游部等部署整治网络炫富拜金突出问题,要求各平台防止炫富拜金、奢靡享乐等现象对未成年人形成不良导向。
一些网络平台封禁、下架了大量炫富类账号和内容。
但是,网络监管不可能时刻紧盯网络的一言一行,专项整治之后,网络炫富又悄悄冒头。
所以,要整治炫富拜金现象,首先要提升思想认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树立奋斗向上、崇尚节俭的良好风尚,让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奢侈主义等不良思潮偃旗息鼓。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过秦论》是贾谊的一篇著名政论文,全文共有六篇。
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原因和过程,以及秦朝灭亡的原因。
文章通过对秦国历史的回顾,分析了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特点,揭示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内在规律。
同时,文章也对秦朝的暴政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建议。
以下是《过秦论》的原文及翻译:【原文】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翻译】秦始皇去世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
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
(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
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险要坚固,(关隘)守护得像牙齿交错咬合那样紧密;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尊贵;锄耙戟柄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被贬谪戍边的士兵并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打仗的方法,也无法和先前诸侯国的武将媲美。
新高考视域下的高中历史学术型课堂建构:以“秦始皇”教学设计为例
新高考视域下高中历史学术型课堂建构:以“秦始皇”教学设计为例“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是历史新高考的基本要求和评价理念,规约着中学教学的方向,倒逼课改的步态和课堂的变革。
笔者以为,基于学科素养构建历史学术型课堂是可行的探索途径。
概言之,即基于历史学科的结构与特性,倡导专业的探究学习,涵育核心素养、建构学科育人的新课堂类型,其中内含着学习的自觉、学术的品味和学科的要求。
本文尝试以历史人物“秦始皇”教学设计为例,揭橥其中的意蕴,敬祈大家批评指正。
一、课题概说:什么是历史人物?什么是历史人物?其在历史行程中的地位、价值、作用与影响如何?这是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主题和旨趣所在。
值得一提的,享誉世界的年鉴学派大师费尔南·布罗代尔着重长期的、结构的、总体的历史,认为个人和事件是无足轻重的,“在我想到个人时”,“我总倾向于认为,他陷入自身几乎无能为力的命运之中”,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历史人物与“时代”有着怎样的链接与离合关系?这是首先需要思考的题旨,以下我们返观历史行程和史料缝隙中的历史人物,尝试历史学术型课堂的实践。
二、导入新课:李白《古风》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你认为李白《古风》描述了哪一个历史现象?透过李白的视界展示秦始皇的历史肖像,以诗证史,复原秦统一的恢弘图景,引领学生回到二千多年前金戈铁马、狼烟四起的历史现场,身临其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趣味,导入本课的教学主题。
三、展示主题:“秦始皇——千秋功过?”为什么是“千秋功过”秦始皇?“历史现象系海水般一波堆一波,愈堆愈高,成为波浪,波浪打着不同崎岖的海岸,随着地形的不同,溅起各式各样的浪花”,恰如秦始皇留给后世的印象:千秋功过,在不同时代留下了不同的波影。
稍稍调整,本课的课程目标为: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贡献和史实;2.探究秦始皇在不同时代的“形象”变迁,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乌江自刎原文及翻译
乌江自刎原文及翻译乌江自刎原文及翻译乌江自刎这种说法出自太史公司马迁之手,距项羽之死年代较为接近,描写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传最为广泛,后世关于项羽自刎的传说大多源于此。
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原文及翻译,欢迎查看!作品原文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经典好看的历史小说完本
经典好看的历史小说完本历史小说的兴起是三十年代重要的文学现象。
历史小说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发展,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好看的历史小说有哪些?以下是店铺推荐给大家的关于最经典历史小说完本,一起来看看有没有你喜欢的小说吧!好看的历史小说1《敦煌》井上靖豆瓣评分:8.0(2697人评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不负如来不负卿小编有话说大宋落榜举人赵行德,在街头偶然救下一西夏女子,却因此完全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轨迹。
作者描写极简,滋味却极美。
也正是因为他平静克制的笔触,给了我们更多对敦煌的想象空间。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1.万望恕我一时糊涂,做出如此唐突之事,我真的并非恶意,实是仰慕已久。
2.不管前方有什么样的障碍,他决定一概不躲避,徒步走下去,这么做见不得会坏到哪里去。
3.年轻时,游移不定,任飘零四方,追逐模糊的执念,等到岁月汇成苍茫大河,无法改道的时候,只是被动的奔忙。
2《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曹昇豆瓣评分:8.2(9485人评分)时代文艺出版社从布衣到第一丞相小编有话说从一个布衣到大秦帝国第一丞相之位,要经历怎样的人生呢?一本通俗历史小说,由李斯的角度再现了秦帝国。
在小编想来,这样一个功利的入世故事,慷慨激昂,步步惊心,即便历史不是如此,也算得上精彩生动了。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1.剽悍的人从不自己做梦,而是成为别人的梦。
2.大家会发现给予要比接受更令人快乐,因为你能够给予,所以说明你很富有,说明你很丰富,说明你很强大。
3.以色事人,色衰则爱弛,以权交人,权败而交亡,被打倒的失势官吏,对仍然在位的昔日同僚来说,就好比是传染病患者,于是纷纷要和他划清界限,惟恐避之不及。
3《大秦帝国》孙皓晖豆瓣评分:8.8(7544人评分)上海人民出版社充满人文和游侠色彩的传奇历史小编有话说这本历史小说将战国的万千气象理成一串环环相扣的兴亡故事,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再现了大秦帝国生灭兴亡的历史过程。
全书气势磅礴,充斥着铁血、变革、战争,非常热血。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原文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
历史剧大秦帝国简介
历史剧大秦帝国简介《大秦帝国之裂变》是根据孙皓晖创作的同名历史小说系列改编而成的电视剧。
该剧由黄健中执导,孙皓晖编剧,侯勇、王志飞、高圆圆、李立群、许还山等领衔主演。
该剧剧情以原作小说系列为蓝本,本着尊重史实为原则,进行了适度的艺术加工,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
该剧讲述了战国时代的秦国经变法而由弱转强,东出与六国争霸进而一统天下,以及最后走向灭亡的过程。
该剧于2021年12月18日在中国内地首播。
两千七百年前,华夏民族进入了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谦谦上古贵族君子风的春秋时代落下帷幕,攻掠征伐、尸横遍野的战国时代隆重登场。
时为西北边陲蕞尔小国的秦国饱受六国摧残挞伐,而今已在灭国边缘。
秦献公身死战场,年纪轻轻的仲公子渠梁侯勇饰在危难时刻即位,他深藏屈辱,在六国夹攻下苟延残喘,发誓变法崛起。
秦孝公渠梁广招天下贤能之士,天不亡秦,曾在魏国并不得志的商鞅王志飞饰辗转来到秦国,并凭借一身才学和对天下局势的清醒认识而得到秦孝公重用。
商鞅在秦国掀起了影响深远且饱受争议的变法,一代强秦由此崛起观众们熟悉王志飞儒雅俊朗的现代装扮,却很少看到他的古装造型,而在这部以商鞅为轴心的历史大戏里,王志飞演绎的战国名士商鞅,却打动了观众。
政治戏和男人戏,在《大秦帝国之裂变》中占据了很大的篇幅。
剧中,商鞅与秦孝公这两位伟大政治家之间的情谊,被观众们引为佳话。
搜狐娱乐评《大秦帝国之裂变》恐怕不是那种能让人神魂颠倒的剧集,但绝对值得一看。
与深沉隽永的《雍正王朝》相比,它有点糙;与苦心孤诣的《大明王朝1566》相比,它又有点散。
然而有了它,国内历史剧的最顶尖队列,终于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了。
秦国的强势崛起,既是颂歌又是悲歌,这一出灿烂的悲喜剧,通过本剧客观地表现出来了。
有着浩荡感激的伟岸情怀,故事大开大合,人物性情豪放,生死坦荡,对自己负责、对理想忠诚,无论观众站在什么角度去评价,都有自己的话说,一部电视剧让人有话说,说得痛快,抒发胸襟之内的块垒,《大秦帝国之裂变》值得看。
《大秦帝国》观后感范文
《大秦帝国》观后感范文《大秦帝国》观后感范文篇1这是我在新浪发的第一篇文。
很早申请的,但碍于在学校,手机终是不方便,隧一直耽搁到了现在。
我希望,在这里,我只是苏绫,我可以真实的写出我心里的想法,不必拘泥,更不用在乎别人怎么说。
第一篇文,我要写《大秦帝国》。
很早接触这部片子,一直期待着,央视却始终没有播……初中学商鞅变法的时候,老师用《大秦帝国》里的那一段做了教学材料。
那时尽管懵懂,却仍被震撼,对它的映象一直扎根在心底,从未忘却。
上个暑假的时候,偶然翻过一个频道,正看到一幕:冰天雪地里,老兵以死殉国,他们喊:”赳赳老秦,共赴国难!“我被这句话所震撼,一看标题,赫然大字《大秦帝国》!于是我无法再冷静,匆匆打开电脑寻找《大秦帝国》。
在看之前,我从未想过,我会被它感动至此。
不计流下多少眼泪,只说,震撼心灵——很多人都觉得很奇怪。
我在看历史剧的时候,会被历史感动至哭。
我从来不知道,商鞅是那样一个人,我从来不知道,秦孝公是那样一个人,我从来不知道,曾经的秦国,是那样一个国家,贫瘠到你不能想象……而它,在商鞅在嬴渠梁的努力下,成了强秦!中间种种,我讲不清,道不明……那种惊心动魄便是能表达出来,也终究落了下乘。
今天无事,我在网上搜寻了半晌,终还是点击了《大秦帝国》。
再次看它,我感动不减……今天只看了头两集,多是战争场面。
我在看的时候,我总想:这样的人民累积起来的秦国,竟然二世而亡?竟二世而亡!那一刻我真是恨死了胡亥,恨死了赵高!那是祖祖辈辈的老秦人用血用命累积起来的国家呐!前一遍看的时候,我还被很多片段感动到哭,像变法、渭水刑场等……不计其数。
之后回顾到的时候,我再写。
历史是一曲荡气回肠的悲歌,容不得人亵玩欢笑!《大秦帝国》观后感范文篇2用了半个月的空闲时间,终于把《新大秦帝国》第一部《黑色裂变》看完了——五十一集、情节之纠缠、关系之复杂,看完让人如释重负!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
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开始变法,并分别于公元前359年、350年两次公布变法法令。
3.11《秦末农民大起义》课件精品-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赋役沉重
一、天下苦秦久矣
刑 法 残 酷
一、天下苦秦久矣
焚书
坑儒
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 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诗书弃市......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
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 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 天下知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
三、咸阳王气黯然收
巨鹿之战
领导者: 项羽 特点:以少胜多 意义:歼灭秦军主力
公元前207 年,刘邦率起义 军包围咸阳,秦朝统治者出 城投降,秦朝灭亡。
三、咸阳王气黯然收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揭竿而起
• 建立政权: 在陈县称王,建立张楚政权
• 结果: 失败
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胜、吴广起义
从陈胜吴广开始,历史不断地发生 农民反抗地主压迫的大小起义。
——范文澜《中国通史》
地位: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农民起义。
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 亡秦,由涉首事也。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意义: 揭开了反秦浪潮, 鼓舞了后世人民的 反抗斗争。
——杜牧《阿房宫赋》 启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四、成败功过后人说
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
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主父偃
秦始皇的残酷无道达到离奇之境界,如何可
以不受谴责?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工作,用这样长
远的眼光设计,又用这样精到的手腕完成,又何
能不加仰慕?
——黄仁宇
功绩:• 统一六国 • 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 车同轨、书同文……
初一上册期末历史质量检测试卷
初一上册期末历史质量检测试卷一、选择题1.下图是《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下列关于①处古人类遗址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遗址的古人类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B.该遗址的古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C.该遗址的古人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D.该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2.在历史剧“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该出现的情节是()A.种植水稻B.饲养猪狗等家畜C.居住半地穴式房屋D.使用磨制农具石斧3.“蚩尤作兵伐黄帝,黃帝乃令应龙(古代传说中一种有翼的龙)攻之冀州之野。
应龙吞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传说中能引起早灾的鬼怪),雨止,遂杀蚩尤。
”上述材料A.没有任何历史研究的价值B.记述涿鹿之战的真实历史C.是否与历史吻合尚待考征D.说明古代曾存在神仙鬼怪4.“陈姓先祖是黄帝的孙子颛顼,妫(ɡuī)满是颛顼的三十八世孙。
周武王封妫满于陈国,其谥号为胡公。
妫满是陈姓的始祖,其后代以国为姓。
”由此可见,与陈姓起源有关的是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5.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两件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四足带盖方鼎”和“商鸮卣”被戏称为中国版的“安卓小机器人” 和“愤怒的小鸟”。
这些精美青铜器的制造方法是()A.高温锻打法B.泥范铸造法C.人工合成法 D.熔模铸造法6.“先发制人”“避实击虚”“攻其不备”,这些成语的出现说明了春秋时期A.变法兴起B.思想活跃C.商业繁荣D.战事频发7.春秋战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列有关春秋战国的说法正确的有()①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国家②东周与西周并存,一个在东一个在西③齐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东方大国④兼并战争是给社会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从客观上看,有利于统一A.①②③B.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8.《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颁布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大成果。
追根溯源,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提出法治的思想家是()A.老子B.孔子C.韩非D.墨子9.秦始皇曾当选美国《时代》杂志评出的历史上百名最有影响力人物。
大秦帝国观后感
大秦帝国观后感大秦帝国观后感1前一段看完了《大秦帝国》第一部:黑色裂变,之前是看过电视剧的,两者都很精彩)。
当代作者写出的可称鸿篇巨著的基本没有,这大概也可以算上一部。
此书有共有六部,书写秦帝国的兴衰史。
第一部,是讲秦从弱转强的艰辛历程。
书里说秦是中华文明的正源,我不是学历史的,不能妄言,但从自己不算精深的历史知识来看,秦文化确实是中华文明最绚丽的一部分。
历史小说能写得引人入胜不容易,此书中的每个人物都光彩夺目,秦孝公的识人、信人、大度,商鞅的才华、严谨、执著,白雪的痴情、大义,荧玉公主的纯情、明理、善良,即使是反面人物,甘龙的狡黠、阴险,赢虔的固执、忍辱、庞涓的功利等等,也都是个个鲜活动人,观后感《世子情怀(《大秦帝国》第一部观后感)》。
这里有历史中真实的任务,也有为了故事虚构的人物,毕竟那段历史离我们如此遥远,每个时代人物的面目不过是古书中寥寥几笔的描述,作者用他的想象和知识,为后者写了一部色彩纷呈、又精彩引人的历史故事。
也许作者也是性情中人,将爱情描述得唯美、感人。
最后商鞅遭车裂,白雪殉情,红与白相间,让天气泣鬼神哀。
人的感情若能如此纯粹,夫复何求,也是一种人对美好爱情的理想吧。
历史与现实总有很多相通之处,也可以从中看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性格,以及历史变迁的必然与偶然,读后受益匪浅。
大秦帝国观后感2用了半个月的空闲时间,终于把《新大秦帝国》第一部《黑色裂变》看完了――五十一集、情节之纠缠、关系之复杂,看完让人如释重负!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
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开始变法,并分别于公元前359年、350年两次公布变法法令。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一个积弱积贫、东方六国看不起的西方小国发展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然而变法的发起者、推动者商鞅却功成身死,落得个“五牛分尸”的悲惨结局,但他所开创的变法大业却因顺应了历史潮流而成不可逆转之势,并最终对秦朝的统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文摘题目:大秦悲歌:功在史亡于势作者:王伟书报刊名:《世界军事》2015年七月下,第10~14页在传统的认识中,人们已经习惯了把秦的二世而亡归结于“暴虐”“苛政”。
然而,一个皇权下的平民社会,怎么会不如奴隶社会“文明”呢?一个黔首可以授爵、布衣可以为官的体制,怎么会不如一个贵族世袭罔替的体制“进步”呢?如果以上都不成立,那又该如何解释秦的短命呢?躲不开的投资过热人类的经济活动,从其外部、以长远的眼光看,是一个总体上不断扩张的过程。
经济总量,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一直都在不断增大。
从其内部、以短期的眼光看,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一段时间内,这个体系所能得到的资源总量是一定的,将有限的资源相对均匀地分布于经济循环的各个环节,这个循环才能顺利进行下去,而一旦其中的某一环节占用了过多的资源,也就意味着出现了“过热”,那么其他环节此时必然面临着资源不足的问题。
这样一来,经济循环就可能面临“断流”的问题。
自公元前221年正式完成统一后,秦的国家机器并未就此减速,相反却更加“疯狂”地运转起来。
作为这台“机器”的核心部件——秦始皇,按现在的标准看绝对是一个“工作狂”。
《汉书》记载,始皇帝“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
《史记》中的记载则更加具体,始皇帝每天须批阅的竹简有120多斤(约折合现在的30公斤),按照云梦竹简的样式来推算,这差不多是3万至5万字。
一连串的国家投资项目先后上马,整个华夏大地在当时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
其中,比较著名的国家级工程就有这几项——修长城,可谓秦朝版的NMD系统,《史记》中记载,征发民夫“常在三四十万”。
修驰道、直道,这两个道路工程具体征发人数一时无从考据,但以工程规模看,征调民夫数量绝不会少于建造长城。
建阿房宫,以阿房宫为中心,秦王朝的宫殿群向4个方向铺展开来,东至骊山温泉,西至雍城,北过咸阳原,南至终南山,基本遍布关中核心地区。
秦皇宫和北京故宫不是一个概念,并不是皇帝一个人用的,其实它更接近首都核心圈的意思。
建骊山墓,仅仅一个陪葬坑就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其所动用的人力绝对需要几十万之巨。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修建骊山陵墓征调的是“刑徒”而不是民夫,因为骊山墓是皇帝自己用的,所以不能像国家工程那样随便征召民夫。
此外,蒙恬率军30万北击匈奴,赵佗率军50万南征百越。
为了保障这两支在外征战的大军,对后勤的投入同样是少不了的。
仅为保障南线远征军的后勤给养,秦政府便修建了全长34公里的灵渠。
当这一系列国家工程在短时间内集中上马时,投资过热便随之出现,而如前所说,这就意味着消费及生产两个环节会因此受到挤压。
秦朝时,中国总人口大约在2000万,各项国家投资项目,征发人口总数不下300万,也就是全国15%的人口,更遑论这15%多是青壮年,是农耕时代最优质的资源,生产环节必然要受到影响。
而且,依照《秦律》,徭役和缴税只能是二选一的关系,政府征召民夫就必须对应地减免这一户的税收,因此大工程集中上马,国家财政支出增大的同时,税收却在减少。
在胡亥时代,为了解决财政问题,皇帝不惜破坏秦法增大税收,史书记载“收太半之赋”“二十倍于古”。
在中国古代,经济正常运转时税收比例通常是“十之取一”到“三十取一”,随意加重税负,必然又会压缩消费。
胡亥增税之举,直接导致作为帝国运行核心的《秦律》失去权威性。
在秦的体制中,皇帝并非是国家机器的直接操作者,他首要的作用在于维系法律的权威性,如今皇帝自己带头破坏法律,国家体系自然难以维持。
其实,如果我们从万能的“上帝视角”来观察这段历史,这种集中投资又是不可或缺的。
如今我们习以为常的那些东西,在当时都是第一次出现在这个世界。
要压制地方豪强,建立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有效监督,就必须保证交通顺畅,因此必须修驰道;要降低社会成本,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就必须重整全国运河、灌渠;要保证关中核心地带及江淮流域新收之地的安全,就必须拓展战略纵深,因此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长城,建直道也是势在必行……“好大喜功”正是秦的悲壮所在。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随着一系列国家工程的完工,秦为华夏重新铸造了一副大一统的骨骼,把中华民族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看看欧洲和中东就会发现,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疆域与政治疆域基本重合的文明。
而这一过程中的最后祭品,恰恰就是秦自己。
正是借助秦朝铸造的这副统一骨骼,才有了后世汉朝延续400多年。
激烈的反复辟斗争投资过热从内部弱化了秦的政权基础,而最终直接导致秦灭亡的,则是当时连续出现的复辟运动。
改朝换代伊始,出现复辟运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秦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复辟与反复辟斗争,还带有“路线斗争”的味道。
六国遗族自然无须多言。
公元前226年,燕国刚刚被灭国,统一战争还在进行时,韩国贵族就在其故都新郑发动过叛乱。
而相对于北方五国来说,江淮流域的楚国故地则显得更加动荡。
究其原因,大致有二:一则自战国初期开始,韩、魏、赵、燕、齐五国都已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变法,虽不及秦国变法深刻,但大体方向和框架却差不多,贵族在其政治架构中的权重己经被削弱不少,其中不少在前期就已经被边缘化,譬如韩信就是贵族的没落支系。
民间舆论上,因为有本国变法“垫底”,对于《秦律》的接受度也比较高。
而相对于北方地区,楚在春秋战国时代一直是“封建制”最为顽固的邦国,所谓“吴起变法”事实上很可能只维持了几个月而已,譬如在秦末最为活跃的项氏贵族,在楚国时代,他们的封地就一直处于一种“高度自治”的状态,这种状态下,楚地的贵族在自己的封地内往往是树大根深,国家管理根本就无从谈起。
其二,秦的灭国战争,前后只用了15年时间。
大幅扩展的疆域超越了帝国原本的承载力,这一点在疆域辽阔的楚国被灭后,体现得尤为明显。
《秦律》的核心首先在于“治官”,除了对官员的赏罚、考核、行为规范有明确的规定之外,对官吏的甄选、培养、提拔也有着严格的程序,这就保证了秦国官僚体制的总体质量。
《荀子》中对秦国官僚体系的描述是:各级政府部门“百事不留”;部门间“恬然如无洽者”;官员“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但这种人才甄选、培养机制,根本无法跟上疆域扩张的速度。
对基层管理而言,还要面对完全陌生的民风、习俗。
因此,任用部分六国旧官吏,甚至是老世族子弟,就成了唯一的选择,否则就得面临无政府状态。
这样一来,秦的官僚机构,特别是基层政权质量及对咸阳的忠诚度就必然大幅下降。
一方面六国遗族在不断密谋复辟,另一方面秦廷内部也同样存在问题。
早在帝国建立之初,朝堂上就掀起了一场关于郡县制与“封建制”的“路线”大论战。
而从历史角度看,秦廷上层的这一复辟趋势其实是由来己久,在秦王政登基初期,当时的秦国丞相吕不韦就曾企图对始于商鞅的《秦律》进行修改,在法家中央集权的框架下,重新融入部分贵族分封的元素。
为此,吕不韦还曾经推出旨在阐述自己政治观点的《吕氏春秋》,并且以“一字千金”为噱头,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舆论炒作。
但这一次复辟运动,酿成了秦国上层一次惨烈的政变,最终政变以秦王政一方获胜而告终,秦国路线重新回到了商鞅之法的传统轨道上来。
归根结底,一武一文,两次复辟企图的根源还是在一个“利”字上。
秦制虽然不惜官吝爵,但要到侯爵一级则非常困难,15年的灭国大战,最终获封侯爵的不过28人。
后来在楚汉战争中,刘邦动辄便给手下封侯,出手颇为大方,这自然使得刘邦容易获得精英阶层支持,但是对应的,刘邦这种滥封滥赏,也使得汉帝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面临勋贵集团尾大不掉,帝国内耗严重的问题。
此外,秦的爵位无论高低,基本都是虚封,即爵位与官位并不挂钩。
也就是说,国家对于功勋是“赏利不赏权”。
功劳可以换来物质利益和荣誉,但换不来权力,要升官,只能在官员的考核体系下进行。
在秦制下,推举官员是要有连带责任的,推举对了有功,推举错了有罪。
对于秦的精英阶层来说,在秦孝公时代,这种体制给了布衣精英们前所未有的上升通道。
可到了秦始皇时代,布衣精英们早已完成了“脱贫致富”。
这时,秦制对他们而言就太累人了。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秦廷前后两次复辟运动才能成势。
而巧的是,吕不韦和王绾,又都是以丞相的身份向君主发难,所谓丞相,正是百官之首。
公元前216年,咸阳颁布了一道新法令——“使黔首自实田”,即对全国土地状况进行普查、登记。
在农业时代,这其实就是对全民的资产调查。
在商鞅时代,为了压制封建贵族,秦法规定了土地私有化且可以自由买卖。
这其中,私有化是手段,避免土地集中于封建领主之手才是目的。
而到了秦始皇时代,大族富户对一般自耕农的土地兼并已经开始初露端倪。
所谓“使黔首自实田”,便是针对这一趋势所采取的应对手段。
而正是这一法令,引发了秦帝国的第三次复辟浪潮。
当年岁末,秦始皇在兰池再次遭遇行刺,在秦严密的社会管控体制下,对这次刺杀行动的调查竟然一无所获。
3年后,秦廷再次掀起了郡县制与“封建制”的大论战。
正是这次论战,彻底激怒了始皇帝,随即重启了焚书令,并且取消了博士官的议事制度。
这次反目,导致了儒家博士淳于越、叔孙通、侯生,甚至文通君孔鲋(孔子九世孙)出走,而同时逃亡的,还有以卢生为代表的大批方士。
逃亡中的这两拨人很自然地和六国遗族搅在了一起,这样一来,内部的路线之争就彻底演化成了敌我矛盾,最终导致了“焚书坑儒”的发生。
秦的反复辟斗争,从朝堂上的论战最终演化为铁血镇压,说明了秦王朝所面临的压力正在极速增大。
而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秦政府必须在短时期内集中上马如此多的超级工程。
“法治”变“势治”在秦的国家架构中,用于稳定整个体系的并非是皇帝,而是《秦律》。
皇帝其实是《秦律》的首席捍卫者,至于具体操作,秦的体制其实更接近虚君制——皇帝负责“统”,但不负责“治”。
始皇帝把秦制推到了巅峰,但另一方面,开启秦国法治崩坏的,也正是始皇帝。
法治给社会带来的,无外乎三样东西:明晰、有序、稳定。
至于“公平”,其实不取决于是不是“法治”,而取决于立法正义。
所谓法家,与如今的法律工作者并不是一个概念。
法家思想,归结起来就是:德为果,法做因;以惩恶,来扬善,进而规范社会行为。
在这个大方向下,又可分为三个学派:慎到所主张的势治,即强化君主的权威(势),以势来服天下;申不害主张的术治,即以权谋来控制群臣;商鞅所主张的法治,即将所有的规范准则明确、量化,形成律条,举国一法,唯法是从。
长期以来,在秦国治国思想中居绝对统治地位的是商鞅之法。
而这个局面在秦始皇时代,则开始产生微妙的变化。
法治的好处在于明晰、有序、稳定。
然而反过来说,对于某些似是而非,或者急剧变化的问题,纯粹的律法,应对起来就会显得力不从心。
而秦始皇时代遇到的问题,多数属于这种情况。
先是与吕不韦的反复辟斗争,接着是15年的统一战争,再接着是疆域急剧扩大,大量超级工程集中上马……面对这种日新月异的局面,再单纯靠《秦律》已经无法有效应对,需要“特事特办”的地方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