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初探_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合集下载

民族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制度研究——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民族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制度研究——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制度 变迁 时 需要 注意相 关的 问题 。
【 关键词 】民族经济 ;民营经济;政府意识形 态偏好模型 ;制度安排 【 作 者】徐成波,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硕 士,西昌学院经济学讲 师。四川西昌,6 5 1 103 【 中图分类号 】F2 . 【 178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0 —44 (0 0 2 14 0 7 0 4 5 X 2 1 )0 —05 — 0
I s i to a t d n t e De eo m e to i a e Ec n my i n tt i n lS u y o h v lp n fPrv t o o n u
M i o iy Ar a n rt e
— —
Li n s a to a iy Au o o o s P e e t r fS c u n f r E a p e a g h n YiNa i n l t n m u r f c u e o i h a o x m l t
mi oi ra i f u d Ho v r b c u eo mpe u n t n o me t n t emi o t r s e v n r b n r y a e n . we e , e a s f o lx h ma i e  ̄rn n n r y ae ,rl a t o — t so c y i h i 2 e p lmss o l e p i te t n t e h t u in r e g c a g . e h ud b ad at n i O wh n t e i i t s ae b i h e o s n t o n n d
本 文 系 西 昌学 院校 级 课 题 项 目 “ 制度 变 迁 与 凉 山州 民 营 经 济 发 展 研究 ” 的阶 段 性 成 果 ( 号 :YNS QD 9 2 。 编 S 0 2 )

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初探

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初探

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初探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少数民族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经济发展特色。

本文将以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主题,初步探讨其特点和挑战。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

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位于边远山区或高原地带,交通不便,导致资源开发和市场开拓困难。

这就要求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要与地理环境相适应,积极发展农林牧渔业和特色产业,例如高原地区的畜牧业和高山地区的果蔬种植,以提高当地经济自给能力。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

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这些文化传统往往与当地的经济活动相结合。

藏族地区的手工艺品制作和传统医药产业,彝族地区的苗木、竹编和彝绣产业,都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特色。

保护和发展文化传统,积极开拓文化产业,不仅能够增加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收入,也有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面对的挑战较多。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和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运输困难,物流成本较高。

由于教育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少数民族地区的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人才短缺。

少数民族地区的市场规模较小,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开发和营销能力相对较弱。

这些都给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交通运输和电力供应能力,降低物流成本。

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人才素质和创新能力。

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技支持和创新引领,鼓励开展科技创新和科技合作。

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金融支持,提供贷款和风险担保,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创业和产业发展。

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保护和发展,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挑战。

只有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支持和投入,才能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稳定。

四川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四川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现 下降 , 也就是 说凉 山州人 均 G P 高与最 低地 区的差 D 最 距有 过短期 的缩小 态势 ,而 20 年 与 2 1 年的极值 比 09 00 率 又 由 20 0 8年 的 最 低 点 急 剧 扩 大 到 518 ,直 至 . 8 8
增趋势更 胜之 ,表 明凉 山州境 内各地 区之 间发展极 其不 平衡 。2 0 0 6年 测算 的标 准 差 为 3 2 4 6元 ,0 7年 扩 大 到 20 43 元 , 0 年 则升 至 5 1 元 , 20 年 的 1 6 , 10 2 8 0 2 0 是 07 . 倍 到 2 20 年 为 59 元后 , 1 年 继续升 至 70 元 。 年间经 09 99 2 0 0 57 5 济发展水 平的绝对差 距一直 在不断 拉大 。
应 坚 持推 进 新 型 工业 化 , 极推 进 新 型城 镇化 , 筹 三 大 经 济 区协 调 发展 。 积 统
【 键词 1 凉山彝 族 自治州 ; 关 区域经济差异 ; 协调发展 【 中图分 类 号】 F2 17

【 献 标识 码】 B 文

凉山州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它们的标准差相同时 , 就不能简单地用标准差的绝对值 来比较不同均值系列的离散程度。 这时, 用标准差和均值
际差距越大 。 (标准差 2 )
( 经济总量的差异分析 二)
“ 十一 五” 时期 , 山州 国民经 济 和社 会 发展 成效显 凉
著, 地区生产总值 由四川省第 8 位上升到第 7 年均增 位, 长 1. 比全省平均增速高 1 个百分点 , 5 %, 5 . 8 是改革开放 以来全州经济发展最快最好 的时期。2 1 年凉山州 G P 0 1 D
平衡。
由表 I 山州各县市 20 凉 06年至 2 1 年的人均地区 00

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初探

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初探

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初探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得到了不断提高,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经济发展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关乎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关乎整个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的探索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长期以来一直与内地地区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比于内地地区的发达经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理环境复杂,自然资源丰富,但是也存在着开发难度大、交通不便等问题,这一直制约着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结构复杂,文化差异大,因此也存在一定的文化经济融合难度。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种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才能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

尽管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着诸多的经济发展问题,但是其也具有诸多的优势,这也为其特色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

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文资源包括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习俗和传统,这些文化资源在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也相当丰富,包括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这些资源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理位置优越,区位条件得天独厚。

少数民族地区位于我国西部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等地区相邻,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能够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枢纽。

少数民族地区在特色经济发展上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

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国家各级政府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大力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经济发展路径选择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族经济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民族经济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04 动者 成为该 区域 经济发 展的 附属物 ,失去 自立发展 的能力 。 升 ,2 0 年 ,民族地 区第三产业 占地 区生产总值 的比重不 断
在 民族 经济发展 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民族 文化是其生存 的自然空间长期 上 升到 3 . % ,而第一 产业 的 比重逐 步 下降到 l. %。到 75 0 8S 8
为 :3 7 %、4 2 %、2 g %;到 l9 年第一产业 占地 区生 s4 39 Q7 98 凉 山州 民族 经济 发展过程 中 ,特别是彝族族群 与汉族族 产 总值 的比重在下 降 ,第 三产 业比重在上升 ,全 国第一产 业
群交往 发展过程 中 ,处于弱势 地位的彝族族群 ,其 发展如果 占 1. 8 %、第三产业 占3 9 4 2 %,而民族地 区平均水平为 :第一
大力发展 第一产业 ,增加 民族 劳动者收入 ,提 高民族 劳动者 的素质 ,使 民族劳动者真正成为各民族经济发展 的主体 ,从 而推
动 民族 地 区 经济 的全 面发 展 。
关键词 :民族经济
农业产业化
产业结构
就 业结构
民族经 济 的发 展是 整个社 会经济发 展 的重要组 成部分 , 族 劳动者真正成为备 民族经济发展 的主体 ,从而推动 民族地 在 民族经 济发展 过程 中以 “ 区域 ”( 为东 中西部 )为划分 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分 依据 的社会经济发展 战略 ,对整体经 济的迅速发展起 到了带 动作用 ,但却忽视 了一个区域 内不 同民族之间经济发展 的差
()年 8 %,第一产 业 7 积累 的结果 ,与 该区域 内经济发 展具有一定的调适 性 ,其存 2X8 ,民族地 区第 三产业的 比重 上升至 3 . 在 具有它 的合理 性 ,因而只有 形成各 民族文 化的互 动机制 , 的比重下 降至 1. 5 %,从数据资料 显示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过 0 产业 占地 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仍高于全 国平均水平 1. ( 0 % 如 7

凉山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与民营企业共赢模式研究——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凉山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与民营企业共赢模式研究——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核心 .以西 昌卷烟 豪吉 、三牧 、 产品和花椒 干杂品 、养麦 、水果等特色产 品为重点 ,以工农商
区 域 经 ; 纛
凉山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与民营企业共赢模式研究
以四川省凉 山彝族 自治州为例
I 陈 建军 l l 西 昌学 院
20 年 度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青年基金课题 ,编号 :0 S 0 2 07 7 B 2
[ 摘 要 ]本 文论 述 了凉 山 民族地 区特 色农 业 与 民营 企业 实 现 共 赢 , 突 出资 源优 势 和 核 心 竞 争 力 , 具 有 深远 的 意 义。提 出 了凉 山

特 色 农业
共 赢 多种 。 各 种 作 物 生 长 快 ,产 量 高 . 品质 优 .素 有 西 南 基 因 库

引言
何谓共赢 7就是在单位和组织相互依赖 ,互惠互利 ,共存共 之 称 具 有 极 大 的 开 发 价 值 。 荣 按照多方得利 、义利合一的原则行事。 实现特 色农业与民营企业共赢 , 更能结合实际落实惠农政策,
特 色 农业 。
强农产 品竞争力 高商 品率 提 加快 民营企业经济发展步伐 .为地
凉 山 民族 地 区 ,具 有 烤 烟 、蚕 桑 、脐 橙 、石榴 、青 花 椒 花 方 经济 建设 服 务 进 地 方 财 政 增 收 ,为地 方 政 府 决 策提 供 依 据 。 促
三 、凉 山民族地 区特 色农业与 民营企业共赢模式对策
1 2 5 万 ,占总人 14 % 是全 国最大的彝族聚居 区和四川省 民就 业 ,提 高 民 族地 区扶 贫 开 发 水 平 培 育 有 文 化 、懂 技 术 、会 6 9 3 49
民族 类 别最 多 、少 数 民 族 人 口最 多 的地 区 。 农 业 比重 高 特 色 农 业 资 源 丰 富 的特 点 .在 农 业 产 业 化发 展 的过 程 中 ,凉 山 民族 地 区普 遍 选择 了开 发 特 色 资 源 、走特 色经 济 的 道 经 营 的新 型 农 民 ,发 挥 民 族 地 区农 民建 设 新 农 村 的 主体 作 用 ,吸 2 突 出核 心 竞争 力 . 核 心 竞 争 力 .是 指 企 业 在 生 产 经 营 gl 务 过 程 中所 形 成 的 、 9 , E , 凉 山民族 地 区 ,发 展 特 色 农业 ,具 有 得天 独 厚 的 优 势 。基 于 纳 农业 剩余 劳动 力 ,扩 大 就 业 。

四川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四川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四川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娄海灵(青海师范大学经管学院,青海西宁810008)[摘要]运用衡量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指标,从经济总量、增长速度及经济结构方面对凉山州各地区存在的经济差异进行分析,并指出差异形成的原因。

基于《凉山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应坚持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三大经济区协调发展。

[关键词]凉山彝族自治州;区域经济差异;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B[收稿日期]2012-07-10[作者简介]娄海灵(1989-),女,四川西昌人,青海师范大学经管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凉山州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一)区域经济差异衡量的相关指标1.绝对差异的测度指标⑴极差极差又称全距,是指区域内人均GDP 最高的地区与人均GDP 最低的地区之间的差值,反映了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绝对差距,是区域经济差异中最简单、最直观的测度方法。

R=Ymax-Ymin式中,R 为极差,Ymax 为区域内最高的人均GDP ,Ymin 为同期区域内最低的人均GDP 。

极值越大,表明实际差距越大。

⑵标准差标准差是反映各样本远离总体均值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1)式中,S 为标准差,Yi 为地区i 的人均GDP ,i=1,2,…,n ;Y 为N 个地区人均GDP 的均值,N 为区域个数。

标准差越大,区域绝对差异越大。

2.相对差异的测度指标(1)极值比率极值比率是区域内最高人均GDP 与最低人均GDP 的比率,反映了区域内相对差异的比较情况。

I=Ymax/Ymin(2)式中,I 为极值比率,其他字母含义同上。

(2)变异系数当两个不同系列的数值单位不同、均值相差较大,或它们的标准差相同时,就不能简单地用标准差的绝对值来比较不同均值系列的离散程度。

这时,用标准差和均值的比值即变异系数来消除均值的影响,这个比值可以用来对比不同时期的差异程度,而不会受到原来变量水平高低的影响。

千亿GDP的冷思考——凉山彝族自治州案例分析

千亿GDP的冷思考——凉山彝族自治州案例分析

23 人 论 0f 民 坛
责 编/ 丰家卫 ( )
的 唯 一 定 量 指 标 , 种 做 法 显 然 是 有 失 偏 颇 的 。凉 山州 干 亿 这 GD 背后 , 然 有 不 少 问题值 得 思考 。 P 仍


是 坚持 走科 学发 展 的道 路 。 济 的发 展 不能 全 面开 发 , 经
千亿 GDP 的助推 因素
提 升 消 费 ” 2 1年 , 山州 实现 社 会 消 费 品零 售总 额 2 7 亿 , 01 凉 8. 9
元, 同比增长1. 另一方面, 76 %: 随着全 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的 凉山州 作为全国最大 的彝区, 四川省少数 民族 地区的 上涨, 是 全州重点监控的物价指数也水涨船高, 其中食品价格较
赖资源的开发和消耗, 特别是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 而其他资
其 次 , 统 计 数 据 的 构 成 而 言, 从 大项 目的 带 动 作 用过 于 明 源 并未 发 挥 最 大化 的资益 。 今后 , 充分 了解 资源 的 结 构 , 资 应 对 显 。 山州 千 亿 G 有 很 大 比重 是 来 自一 些 大 项 目。 山州地 源 进 行 结 构 重 组与 优 化 , 现各 资 源 板块 间 的无 缝 对 接 , 找 凉 DP 凉 实 寻 处 偏 远 的西 部 山 区, 交 通 和 地 区 发 展 水平 的限 制 , 多企 业 不 可 再 生 资源 的替代 资源 , 受 许 努力 形 成 多资 源 板块 的协 调发 展 以
占千 亿 G 的近 7 % 。 如 果 按 地 区 来 算 , 宁 河 流 域 六 县 一 会 理 石 榴 、 DP 0 而 安 盐源 苹 果 、 波 脐 橙 、 雷 宁南 蚕 丝 、 色苦 荞 茶 、 态 特 生 市 生 产总值 7 49 元 , 2. 亿 占全 州 的 7 . ,“ 昌经 济 圈”实现 生 马铃薯等 , 25 % 西 质优物美 , 供不应求 。 而旅游产业也同样有较 大发 产 总值4 88 元 ,占全 州 的4 . , 彝 区和 藏 区总 共 实 现 生 展 。 自治州 首 府 西昌为 例 , 0 1 , 昌旅 游 业 旅游 人 次接 待 O .亿 09 而 % 以 2 1年 西 产 总值 2 25 元 , 占全州 的2 . 凉 山州 其余 的县 市 中, 9. 亿 仅 93 %。 还 数突破1 0 万人次, 00 这个数字超 过了美国夏威 夷2 1年7 0 0 1 3 万 有 1个 国 家 级 贫 困县 , 住着 大 量 少数 民族 群 众 , 些 地 区交 的游 客量。 1 居 这 西昌市继成 功创 建国家级 森林 城市之后, 正全力向 通 条 件 落后 , 活 水平 较 低 , 未能 对 千 亿 GD 起 到 明显 的 推 着 建 设 现 代化 生 态 田园城 市 的 目标 推 进 。 生 并 P 动 作 用 , 至 是 拖 了后腿 。 甚 如何 让 这 些 地 区 “ 富 ” 来 , 凉 后 起 是 山州今 后 经济 发 展 的 重 点。

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初探

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初探

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初探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拥有诸多特色经济,为当地居民带来了丰富的经济收入和更好的生活条件。

一、旅游业少数民族地区的丰富的民族文化和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当地的传统民俗、手工艺品和特色美食都成为游客们参观和购买的对象。

中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等地,以其独特的风景和少数民族文化而闻名于世。

这些地方的少数民族群众通过展示传统的民族文化和手工艺品,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并成为当地居民的重要收入来源。

二、农牧业少数民族地区大多位于山区和边远地区,适宜发展农牧业。

当地的土地资源适合一些特色农作物和牲畜的养殖。

青海省是中国西北地区农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

当地的藏族和回族群众饲养着大量的牦牛、绵羊等牲畜,并以此为基础发展了牛羊肉加工、皮毛制品加工等产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和稳定的经济收入。

三、矿产资源开发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可以通过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来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中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等地拥有丰富的锡、铅、锌、铜等矿藏,当地少数民族地区以矿产资源的开发为主导产业,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流入,并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四、民族特色工艺品制作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多数生活在相对贫困的地区,他们通过制作和销售特色工艺品来增加收入。

少数民族地区以手工艺品制作闻名于世,如云南的木雕、云南和四川的布艺、西藏的唐卡等。

当地居民利用当地的特产材料和独特的工艺制作出具有浓厚地区文化特色的工艺品,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这不仅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还保护和传承了当地的民族文化。

以上所述仅仅是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的一些例子,实际情况还要根据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来具体分析。

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自然和文化等因素的差异,其特色经济发展也会各有不同。

浅析凉山州的区域经济发展

浅析凉山州的区域经济发展

浅析凉山州的区域经济发展摘要:凉山州地域辽阔,各地资源状况,区位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基础等不同,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特色经济——区域经济,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凉山州以独特的形式形成的区域经济在产业结构、企业结构等方面出现了结构不完善,技术性差等问题,另外凉山州的地理位置上的劣势也日益凸显,这使得凉山州在区域经济发展上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本文将深入分析凉山州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各地具体情况,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关键词:凉山州、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目录前言一、凉山州的区域位置分析1、区域基本概况2、资源环境基础分析地形条件气候特征水能资源生物资源3、经济社会背景分析近期经济工业发展成就二、凉山州区域经济发展现状1、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区域特色经济不明显2、政府缺乏支持力度,资金人才短缺3、地方割据现象仍比较严重4、人口问题严重5、资源浪费严重,未能做到因地制宜6、“资源换增长”模式普遍存在三、凉山州区域经济发展策略1、统筹区域发展规划,建立区域利益调整机制2、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3、进行区域经济合作和整合发展4、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5、推广人才强凉战略,加强基础教育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7、转变职能,创新机制8、政策制度支持四、结语五、致谢六、参考文献前言区域特色经济是建立在西方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等基础上,在商品生产与交换发展的需求下,逐渐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我国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显著的国家,尤其是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协调显得尤为突出。

研究我国西部地区的特色经济成为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区域特色经济的理论研究对协调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以凉山州区域经济发展为例,利用文献法,实际调查法等方法,在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及跨越式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文章从特色经济产生的背景、内涵和特征入手,深入探析了区域特色经济研究的理论基础。

浅谈中国民族政策的研究成果——以四川凉山为例

浅谈中国民族政策的研究成果——以四川凉山为例

浅谈中国民族政策的研究成果——以四川凉山为例凉山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还是国家确定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区之一。

凉山州的发展历来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民族政策在凉山的贯彻执行更是让凉山的政治、经济、社会事业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口述者XXX是凉山彝族地区出生并在党的民族政策照耀之下成长起来的彝族领导干部,年轻时曾赴攀枝花参加国家“三线建设”,后历任乡镇干部、普格县委书记、中共凉山州委副书记等职。

2004年1月当选为凉山彝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主任,2008年3月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2013年3月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

XXX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受益者,也是党的民族政策在凉山的实践者和发扬者。

一、改革开放前党的民族政策在凉山的实践建国前,凉山被称为“荒凉之山”,由于历史、社会、地理、自然等各种因素,长期封闭,与世隔绝。

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凉山彝族地区仍然停留在反动、黑暗、野蛮、残酷的奴隶社会,藏族地区停留在封建农奴社会。

因为凉山有木里藏族自治县,冕宁、甘洛、越西等都有藏族,广大奴隶、娃子(凉山解放前没有自由,可以被奴隶主买卖的贫苦群体)被当成会说话的工具,世代过着铁链缠身、刀耕火种、食不果腹、目不识丁、结绳记事的苦难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挣扎在死亡线上。

1935年红军长征进入凉山,当时红军分别走的两条线,一条是走会理、德昌、西昌,毛主席在会理召开了会理会议。

另外一条是何长工、罗炳辉带队从巧家、会东、宁南,进入普格,在西昌礼州与主力部队会师。

后来红军过冕宁才有了著名的彝海结盟。

以前彝海结盟的“彝”还是这个“夷”字,后来毛主席才改成“彝”,意为让我们这个民族有米吃,有丝穿。

彝海结盟就是党的民族政策在凉山的第一次成功实践。

1952年10月1日,凉山彝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辖昭觉、美姑、布拖、普格、喜德、金阳、普雄7县。

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初探

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初探

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初探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经济发展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少数民族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特色,在经济发展中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本文将从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理特点、文化传统和经济模式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以期能更全面地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经济发展。

一、地理特点少数民族地区通常位于我国西部偏远地区或者边疆地区,这些地区的地理环境多为高原、山地、草原和沙漠等。

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理环境更加恶劣,资源匮乏,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发。

正是因为这些特殊的地理环境,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特色经济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

草原地区适宜畜牧业的发展,山地地区适宜林木和药材的种植,沙漠地区适宜风能和太阳能的开发等。

利用地理环境优势,少数民族地区能够培育特色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二、文化传统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艺术、手工艺和民俗文化。

这些文化传统不仅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宝贵财富,也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在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品如刺绣、陶瓷、木雕等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色,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文化也能够成为旅游业的亮点,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通过挖掘和传承文化传统,少数民族地区能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机遇。

三、经济模式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通常具有自身特色的经济模式。

西藏地区的藏式经济、新疆地区的农牧业、内蒙古的草原经济等。

这些特色经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当地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能够有效地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不过,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经济模式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产业单一、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等。

建立起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经济模式,既需要挖掘当地资源优势,又需要整合现代科技和管理经验,使其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国际竞争。

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经济发展具有相当的潜力和前景,然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四川彝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查研究—以凉山州美姑县为例

四川彝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查研究—以凉山州美姑县为例

四川彝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查研究— 以凉山州美姑县为例发布时间:2022-12-01T05:23:54.442Z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2年第15期作者:马得城[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郡县治,天下安。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支撑四川“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石。

马得城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四川省成都市 610000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郡县治,天下安。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支撑四川“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石。

近十几年来四川县域经济发展方兴未艾。

现在四川是我国县级行政区划数量最多的省份,有183个县(市、区),包括55个市辖区、19个县级市、105个县和4个自治县。

2020年生产总值超过百亿元的县(市、区)有120个,占四川县域地区总数65.6%,比2012年增加35个。

然而,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依然存在一系列瓶颈问题:规划不科学,专业化程度不够高,产业同质化现象较重,发挥“市带县”作用不足,跨地区联合协作有待加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挥“头雁效应”与东部地区有较大差距等。

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幅员面积6万余平方公里,全州辖2市15县。

长久以来,受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原因等因素影响,凉山州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县与县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经济发展低水平、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

本文以凉山州美姑县为例,其地处大凉山腹心地带,彝族人口占98%以上,农村人口100%为彝族,是典型的彝族聚居重点县,在深度彝区最具有代表性。

本文以凉山州美姑县为立足点,以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开展县域经济发展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彝区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成果,并指导推进彝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

一、彝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基本现状过去的一段时间,美姑县实现了“两个五年规划”无缝衔接,并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决策部署,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圆满完成了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初探

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初探

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初探作为中国的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一些地区被认为是少数民族地区。

这些地区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直以来都呈现出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特色。

本文就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经济发展进行初探。

一、特色产业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产业主要来源于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文化传统。

例如云南、贵州等地的黔系中药材种植、藏区牦牛、青海牛、内蒙古草原畜牧等。

另外,少数民族地区有一些文化艺术产品也是其特色产业之一。

如哈尼族的木楼、藏族的唐卡、维吾尔族的维吾尔刺绣等。

二、地方政策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地方政府也推出了很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政策。

例如在云南昆明、丽江、大理等少数民族地区,政府鼓励发展旅游产业。

政府会提供一些相关旅游的政策、优惠措施等,并加强对当地旅游的宣传和推广。

同时,政府也会在当地进行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例如南疆煤改气、广西南宁的城市快速路、四川西昌的火箭基地、新疆库尔勒的国际物流中心等。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当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三、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是其独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地经济发展中的关键要素之一。

由于多元文化的交融,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饮食、音乐、娱乐等方面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文化体系。

例如新疆的威州烤肉、云南的过桥米线、四川的火锅等,都成了当地旅游产业中的名片。

而在娱乐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的藏族唐卡、蒙古族的马球、朝鲜族的舞龙舞狮等也成为其宣传的重点。

四、少数民族企业在少数民族地区,一些本土企业已经发展壮大,并在当地形成了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例如云南红塔集团、贵州茅台集团等企业,在当地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同时,少数民族的企业家也在当地创造了很多经济奇迹。

总的来说,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以说是充满活力、富有特色的。

政府的政策、当地的资源、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少数民族企业家的拼搏,都是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乡域经济发展研究——以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拖乌乡为例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乡域经济发展研究——以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拖乌乡为例
2 1/ 1 总第 9期 0 20
D I 0 9 9 j s . 17 9 9 .2 1 .0 .0 5 O :1 .3 6 / .i n 6 4- 3 1 0 2 1 0 s
中 国少 数 民族 地 区 乡域 经济 发 展研 究
以凉 山彝族 自治 州 冕 宁县 拖 乌 乡为例
郑长 德 钟海燕 ( 笔 ) 执
在 地理 区位 上具 有 多重 属 性 ,首 先 它位 于冕 宁 县 的北 部 边缘 ,与越 西 县 、石 棉县 交 界 ,属 于
县域的边境地区 ;其次 ,它位于冕宁县北 部高
山 区 ,山 地灾 害多 ,生态 区位 上 属 于 限制 开 发 区 ,生态 建设 任务 重 ;第 三 ,拖 乌 乡 自然 资 源 比较 贫 瘠 ,具 有 相 对 优 势 的 自然 资 源 ,规 模 小 ,禀赋 较差 。更 重 要 的 是拖 乌 乡是 冕 宁 县 的
这一地 区调研 ,分 析影●! I ■● 置_
- ■, r


V‘
川 V‘ ^u
二 .U 芯 片 朋 uJ / l d §

友 岙
耋 暴 鎏
20 1 10
露 重

1 0 rm 5 0 a

白 辨



( ) 经 济发 展 二
图 1 拖 乌 乡人 口增 长
生产 总值 与就业 。20 08年拖 乌 乡实 现 生产 总值 16. 986万元 ,2 0 09年 为 22 . 元 ,增 173万
耕地面积 ( 亩) 一 ; 8 8 7l 71 74 9 0锺

多点 ,其中彝族人 口占 9. % ,汉族人 口占总 97
12 l 7 o l 7 。§ 9 . 。; I

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研究——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研究——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民人 均纯 收入 2 3 元 分 别 较 2 0 年 增 加 14 元 和 1 7 元 . 48 00 1 8 07 居 经营水平 不高 :基础差 ,底子薄 ;农产 品加工率低 ,加工深度不
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 明显改善。经济 、文化教育落后 ,社会发 足 ,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不到位 农产 品品牌经 营和科 展滞后 贫 困面大 ,贫困程度深 农民人均纯收入低。扶贫开发 技 投 入 不 尽 如 人 意 ,整体 竞 争 力不 强 。
1 民族 地 区脱 贫 的需 要 万 人 减少 到 4 万人 。 州城 镇 居 民人 均 可 支 配 收入 达 7 9 元 , 3 全 46 农
到 2 0 年 底 .全 州 未能 解 决 温饱 的贫 困人 1由 2 0 05 : 3 0 0年 的 6 二 是 组 织 化程 度低 。三 是 龙 头 企 业 少 。 四是 品牌 建 设 力 度 弱 。 4
区 l 经 i 囊
民族地 区特色农业发展研 究
以四川省凉 山彝族 自治州为例
鬟 陈建 军 范小君 西 昌学 院
[ 摘 要 】特 色农 业是 民族 地 区程 业 发展 的必 然选择 ,本 文介 绍 了凉 山 民族 地 区 发展 特 色农 业优 势 与制 约 因素 ,提 出 了
民族地 区发展特 色捉业对 策:调整捉业结构 ,巩 固和加 强衣业 ;培育壮 大- - b产业化 配套的农产品加工业 ;培 育西部 农产品
任务 艰 巨 ,就 业 压 力 加 大 。 2 民族 地 区 初 步 建 立 但 城 乡贫 困 人 口和 低 收 入 人 1还 有 相 当 数量 , : 3
2亩 , 2 高于全省 全 国人均水平 。 中山地 占7 % 平坝 占1% . 其 1 2

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初探

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初探

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初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由于历史上长期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这些特色也成为了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旅游业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和自然景观成为了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例如,在云南、贵州等地,壮、苗、彝、傣等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自然风光,成为了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如昆明的石林、大理的洱海、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等都是享誉世界的旅游胜地。

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生态、经济等方面的效益,同时也推动了当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二、特色农业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限制,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发展具有独特的特色。

例如,在贵州省,土家族传统的破浪稻作是一种古老的耕作方式,根据山区的气候和地形特征,通过人工抬插、浇灌等方法种植水稻,成为了当地的“农耕文化”。

同时还有很多少数民族区域的特色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如滇中的白草莓、云南的木耳、傣族地区的柚子等,都是享有盛誉的特色农产品。

这些产品的发展也为当地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手工艺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手工艺品以工艺奇特、造型独特、装饰华丽而著称。

例如,在云南省的洱源,有着中国最古老的手工编织技艺“洱海编”,编制出来的各种竹枝编织活动中几乎包涵了当地所有的生活民俗,而这种编织技艺正成为当地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和经济支柱。

此外,贵州的苗绣、云南的白族蜡染、广西的壮族织锦等也都是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经济效益的手工艺品。

四、绿色生态产业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理位置偏远,自然环境相对保护完好,因此逐渐成为了开展绿色生态产业的理想地区。

例如,云南省在推进碳减排项目的同时,同时还在推进绿色能源、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方面的发展,力图打造成为“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先行区”。

目前,云南省已经成为了全国最大的清洁能源生产基地之一。

四川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研究_以阿坝州_甘孜州_凉山州为例

四川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研究_以阿坝州_甘孜州_凉山州为例

四川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研究_以阿坝州_⽢孜州_凉⼭州为例第28卷第5期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5Vo.l 28Journal o fH ube iU niversity fo r N ationa lities(2010年第5期) (Ph il osophy and Soc i a l Sc i ences) No .52010收稿⽇期:2010-08-10基⾦项⽬:2009年国家社科基⾦项⽬⼈⼝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场化研究 (项⽬编号:09CRK 008);西南民族⼤学2009年社科项⽬: 我国少数民族⼈⼝发展路径研究 (项⽬编号:07S Y B012)。

作者简介:杨风(1972-),男,⼭东平⾢⼈,博⼠,现主要研究⽅向为⼈⼝经济学。

四川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研究以阿坝州、⽢孜州、凉⼭州为例杨风1,李继红2(1.济南⼤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东济南250002;2.西南民族⼤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0041)摘要:从经济总量、⼈均经济⽔平、经济增长速度⽅⾯分析四川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认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从以下⽅⾯⼊⼿:积极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加强交通⽹络建设、积极发展教育事业、继续实施倾斜性的扶持政策,以及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制机制。

关键词:四川;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差异;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F 123.3 ⽂献标识码:A ⽂章编号:1004-941(2010)05-0153-04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 解决地区发展差距,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今后改⾰和发展的⼀项战略任务[1]171。

促进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既是构建和谐四川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路径选择。

⼀、四川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四川民族地区主要包括阿坝藏族羌族⾃治州(简称阿坝州)、⽢孜藏族⾃治州(简称⽢孜州)、凉⼭彝族⾃治州(简称凉⼭州)、马边彝族⾃治县、峨边彝族⾃治县、北川羌族⾃治县等地。

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初探

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初探

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初探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经济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少数民族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文化传统以及资源禀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

本文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经济发展进行初探,以期更好地了解和关注这些特殊地区的经济发展动态。

一、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理特点与资源禀赋少数民族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部和南部,地理环境复杂多样,主要包括高原、盆地、山地、丘陵和平原等地貌类型。

这些地貌类型给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丰富的资源禀赋,如高原地区的牧业资源、山地地区的矿产资源、盆地地区的水资源等,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少数民族地区还保留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产业,如藏族地区的藏毯、彝族地区的彝绣、蒙古族地区的呼伦贝尔草原等,这些传统产业不仅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经济,也是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

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包括生态旅游、特色农业、民族工艺品加工等。

生态旅游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特色经济产业,得益于其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地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如三江源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的瑞士”,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特色农业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另一种特色经济发展模式。

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限制,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生产以种植与养殖为主,如西藏的青稞、青海的藏羊、新疆的葡萄等。

这些特色农产品因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品质优良,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工艺品加工也是其特色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少数民族地区因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工艺技艺,形成了众多精美绝伦的民族工艺品,如西藏的唐卡、云南的银饰、内蒙古的皮毛制品等。

这些民族工艺品不仅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当地人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重要经济来源。

三、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的挑战与机遇虽然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育发展问题研究——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育发展问题研究——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了该地区部分地区的教育情况。从中感觉到 , 凉山州的教 育状况特别是“ 十一五” 期间在全国贫困民族地区中有一 定代表性, 若能对此作进一步定量的、 规范性的调查和研 究, 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那么, 上对决策, 下对实践都是有益
的。

调发展 , 必将为教育的发展提供越来越多的经济支持、 人才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州委州政府关于教育五个决定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凉山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需要教育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同时凉山经济社会的快速协调发展必将为教育的发展提供越来越多的经济支持人才支持政策支持和发展环境的支持将有力地推动凉山教育的持续健康均衡发展
维普资讯
第2 2卷 增 刊
Vo . 2 12
l l  ̄) 教育学 院学报 l
J 0URN F I HU Al S C ANC L EOF UC I OL EG ED AT ON
20 06年 l 2月
D c2 0 e .o 6
西 南 少 数 民族贫 困地 区教 育发 展 问题 研 究
— —
的历史 机遇。以人为 本 , 出教 育的前 瞻性 和 服 务性 , 突 是
缺、 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 二是经济发展对人才的 急切需求与教育结构、 质量、 效益不相适应的矛盾。从民族 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现状看 , 教育管理机制还不能适应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 , 教育的布局和结构不 能适应经济结构 调整的需要 , 育的发展 及培养 的人才 还 教 远远不能满足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建设 的需要, 因而普及义
务教育面临的任 务相 当艰 巨和紧迫 。同发 达地 区 比较 , 民
族 贫困地区的教育仍然处 于低层次 、 低水平 , 尤其在经济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10期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初探3———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马晓路,武友德,周智生(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昆明650092)摘 要:少数民族地区一般是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的落后地区,产业结构层次低,二元结构特征明显。

但是这些地区往往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本文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探讨了如何在民族地区利用优势资源,依据区域现有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发展特色经济。

以特色经济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缩小地区贫富差距,增加不发达地区人民的收入水平,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产业结构 一、前言特色经济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依据区域现有经济、社会、文化状况、资源禀赋和生产力水平,能最大限度地扩张经济总量,结构合理且主导产业优势突出,经济效益显著,确保持续发展,具有鲜明区域特点的经济发展模式[1]。

民族地区发展特色经济应当注重地区所特有的文化传统,将民族文化赋予特色产品中,使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相互交融,使特色产业更具生命力。

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特色经济的重要性(一)有利于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资源优势少数民族地区一般地处山区,受历史、区位、观念等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水平滞后。

但是民族地区往往蕴含着丰富的资源,这是发展特色经济的先决条件。

利用资源优势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特色产品,开发特色产业。

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受传统计划经济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第一产业比重过大,二、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技术构成低,二元结构特征明显,所有制结构单一且非国有经济比重低。

特色经济的培育和发展能有效克服产业结构趋同的弊端,以其特有的比较优势,迅速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为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一条新的发展模式与路径。

(三)有利于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体现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二者也是相辅相承的。

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化进程慢,城市化水平低。

发展特色经济对调整产业结构有积极作用的同时,形成特色产业和产业集群,能推进工业化发展进程,带动小城镇的发展,加快城镇的城市化步伐。

(四)有利于缩小区域差异,共建和谐社会少数民族地区内交织着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及贫困问题,形成一种非常脆弱的政治经济体系,贫穷不利于稳定,不利于发展。

发展特色经济有利于拉动就业,增加税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缩小与发达地区的经济水平,对统筹区域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形成国民经济发展新格局,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保持国家长治久安意义十分重大。

三、资源优势分析及开发现状(一)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凉山地处我国著名攀西裂谷成矿带,境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具有品位高、埋藏浅、采选条件好,综合利用价值高的优点。

是建设综合性、集团性的大型钢铁、有色稀土、贵重金属等原材料基地的最7513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西南民族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2005DG3D091);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及路径研究”(5Z0066A)佳地区。

现已探明矿种达84种。

有相当储量的达59种,大型,特大型矿床30处,中型63处。

富铁矿保有储量498518万吨,为全省第一位;铜矿保有金属量135117万吨,占全省总量的6919%;铅矿保有铅金属量78185万吨,居全省第二位,锌矿保有锌金属量267104万吨,居全省第一位;锡矿探明金属储量4万吨,居全省第一位;轻稀土保有稀土氧化物总量103106万吨。

居全省第一位[2]。

对丰富的矿藏资源的开发存在一些问题,钢铁产品开发到钢材为止,没有进一步发展延伸产品,钒、钛、钪等资源的应有效益远未发挥;地方小矿开采利用和加工程度低,资源破坏严重[3]。

(二)富甲天下的水能资源凉山境内群峰险峻,江河纵横,水能资源极其丰富,理论蕴藏量为366811万千瓦,可开发量为281113万千瓦。

目前国家在三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上规划的14座大型水电站中,州境内就有8座(即溪洛渡1440万千瓦,瀑布沟350千瓦,锦屏一、二级680万千瓦,白鹤滩1200万千瓦,乌乐德460万千瓦,官地180万千瓦,杨房沟220万千瓦,卡拉80万千瓦)。

全州中小河流理论蕴藏量147816万千瓦,可开发量为62118万千瓦[2]。

水能资源的潜力很大但水能资源的开发受到目前一些因素的限制州内大部分河流缺乏流域规划,自2003年开始,州内外、省内外各种经济成分的公司、个人纷纷来凉山抢占水资源,目前全州中小河流基本上被抢占瓜分,其中部分开始作流域规划,但为数不少的是占着资源不开发,或把一些电源点进行炒作,牟取暴利。

州境内目前仅有“国网”和“地网”各一条220千伏输电线路,输送容量仅20万千瓦。

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数量少、容量小,输送容量仅2-3万千瓦。

而且只联上几个县。

电网建设滞后将严重制约水能资源开发[4]。

(三)极其丰富的农业资源凉山具有日照充足,降水丰富,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和土地辽阔、类型多样,立体气候明显的显著特点,是各类动植物的“基因库”。

具有非常丰富的粮食作物,州内有5个国家级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有16种农业产品获得国家和省级金奖和优质产品称号。

安宁河谷地区,是仅次于成都平原的四川第二大平原,是“川南粮仓”,现已列为国家和省的农业开发重点地区。

独特的光热资源,使这里的经济作物显露优势。

烤烟色泽好,纯度高、保火力强;甘蔗平均亩产在5吨以上,最高可达15吨,平均含糖量1315%;蚕茧一年可养四季,蚕茧个大质优,茧丝洁白,弹性好,单粒丝长达1200米;各类蔬菜具有“早、优、高、稀、特”的特点。

境内有野生动物达661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兽类7种、二级保护兽类19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9种、二级保护鸟类38种,省重点保护鸟类18种。

野生植物资源名目繁多,仅中草药类就达2400多种,被称为川南的中草药“宝库”[2]。

特殊的气候、地质地貌既带给凉山州丰富的农业资源,同时带来了频繁的自然灾害,目前凉山州内的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脆弱,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农村市场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滞后,农民整体素质低下,这些现状制约着凉山农业的发展。

(四)绚丽多彩的旅游资源凉山现有的国家风景名胜区为泸沽湖风景名胜区、邛海—螺髻山风景名胜区;有省级风景名胜区3个(冕宁彝海、雷波马湖、会理龙肘山—仙人湖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冕宁冶勒和螺髻山自然保护区)。

还有多处著名的自然景观和社会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主要有:被誉为川南胜境的邛海和泸山,集险、秀于一体的螺髻山曾有“螺髻山开,峨眉山闭”之说,还有高原明珠泸沽湖,阳刚挺拔、阴柔媚态的盐源公母山,有童话世界韵味的木里寸冬海子,有钟灵毓秀的雷波马湖,大熊猫之乡的美姑大风顶,冕宁冶勒自然保护区,万里云山入画图的会理龙肘山,人类征服自然的奇观———百万亩飞播森林。

变化万千的西昌黄连土林人文景观主要有:高科技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全国唯一展示彝族历史文化的博物馆,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西昌、会理,宗教圣地灵山寺、木里大寺。

还有全国四大碑林之一的西昌地震碑林、春秋战国大石墓、博什瓦黑岩画,大箐石刻岩画、唐宋塔楼、明清高阁。

红军长征时留下的彝海结盟纪念碑,会理会议遗址,红军巧渡金沙江皎平渡遗址[2]。

凉山民族文化也是极具魅力的旅游资源。

凉山州的旅游资源开发处于起步阶段,旅游项目还不太丰富。

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服务质量不高[5]。

(五)凉山州产业结构的现状从2001年以来凉山州的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保持增长的趋势,2001年为16014亿元,2002年为17810亿元,2003年为20214亿元,2004年为250156亿元。

四年间增长了近100个亿。

按照国际惯例将凉山州内的所有产业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每年却有所不同(见表1)。

三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大致相当(见表2)。

851表1 凉山州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按可比价)产业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001年1913%4318%3619% 2002年1614%5010%3316% 2003年1515%5312%3113% 2004年3417%4310%2213%资料来源:根据《2001-2004年凉山州统计年鉴》表2 凉山州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产业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001年3730332002年3532332003年3334332004年333631 资料来源:根据《2001-2004年凉山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从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看出,虽然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程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是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04年突然增长很大幅度。

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较大,但在2004年时贡献率回落到了2001年时的水平。

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基本不变,但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逐渐在减少。

三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产业化程度的高低,同时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从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看出凉山地区对第一产业的依赖很大。

产业结构不合理,属于经济发展落后地区。

占总就业人数8018%的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仅创造了3313%的国内生产总值,说明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闲置,大量劳动力资源没能转化为国民财富。

凉山地区的经济结构还存在明显的二元性。

我们用二元结构指数(d I)来规定判定二元结构水平。

令Ag表示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ag为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则定义二元结构指数为:d I=A g3ag/(1-A g)(1-ag)d I越大,表明二元结构程度越高。

通过计算得到凉山州2004年的二元结构指数为2107,远远高于全国的0142,其经济结构的二元程度相当深。

因为凉山州社会经济经过了一个历史性的跨越,解放前凉山州许多地区处于奴隶制、封建农奴制社会,1949年后一步跨越千年的历史进入社会主义。

随后又在凉山州建立了一系列现代工业企业。

现代工业的出现,凉山州的经济社会中形成了两种结构不同的经济部门,一个是技术落后、生产率低下、自我雇佣的传统经济部门,包括渔猎经济、畜牧经济和农业经济,分工与交换不发达;一个是由国家移植的技术比较先进,生产效率较高的现代大工业经济,而且这两个部门之间长期互不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