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发生在山西的战役

合集下载

春秋战国著名八大战役

春秋战国著名八大战役

春秋战国著名八大战役一、邯郸之战简介中国战国后期,赵联合魏、楚军在赵都邯郸(今属河北)大败秦军的一次防御战。

长平之战赵国大败,秦上将军白起欲乘胜直捣赵都邯郸,赵孝成王许割六城与秦议和。

赵国利用战争间隙,厉兵秣马,重整军备,结好齐、楚、魏等国,决心抗秦。

秦昭王得知赵国不予六城,不顾白起关于赵已国内实、外交成而不宜出兵的劝阻,于周赧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9)九月,遣五大夫王陵率军从上党(今山西长治东南)进攻邯郸。

赵国军民怀长平之恨,坚城死守。

秦军久攻不克,于次年改派王龁代王陵为将,仍屡攻不下。

赵军久困于邯郸,形势日趋危急。

赵相平原君散家财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并选3000精兵,不断出击,疲惫秦军。

同时,接连遣使赴魏求援,又亲自冲出重围,前往楚国,陈说利害,终使楚王发兵相救。

魏遣晋鄙率军10万救赵,因受秦威胁,至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即屯兵不进。

魏公子无忌(信陵君)使人盗魏王兵符,击杀晋鄙,夺取军权,选兵8万会楚军救赵。

秦军久顿坚城,师老兵疲,受赵、魏、楚军内外夹击,大败,秦将郑安平率2万人降赵,邯郸围解。

赵、魏乘胜夺回了部分失地。

点评此战,是秦国独强的战略格局形成后,关东诸侯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

秦昭襄王在赵国内部团结、外部合纵抗秦形势已成的情况下,单纯从兵力对比出发,认为秦强赵弱,坚持攻赵,在战略上已属失策;而在初战失利、顿兵坚城时,仍一再增兵继续强攻,置魏、楚援军于不顾,在作战指导上亦欠稳妥,因而导致失败,推迟了灭亡六国的进程。

此战表明,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和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对于战争胜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长平之战简介长平之战遗址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野王。

野王降秦,上党道绝,韩国上下大为恐慌,议献上党以息秦兵,郡守冯亭不愿入秦,遂派使者向赵请降,赵王欣然接受上党。

秦君震怒,命左庶长王龁率军再攻上党,赵遂命廉颇率军赴援,与秦军相持于长平。

第三年,秦使千金行反间于赵,七月,赵人换将,以赵括代廉颇出战,大败,赵卒被坑四十万。

清朝娘子关战役

清朝娘子关战役

清朝娘子关战役娘子关战役为中日战争早期的大型战役之一,地点是在中国山西战略要点娘子关,起始时间为1937年10月6日。

攻击部队为日军板垣征四郎率领的第五师团。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清朝娘子关战役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清朝娘子关战役战争总括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10月,在抗日战争的太原会战中,中国第2战区部队在山西省东部娘子关地区抵抗日军华北方面军第1军进攻的防御战役。

日军第1军于10日占领河北省石家庄后,令第20师团沿正太铁路(正定至太原)向山西进攻,以配合由晋北南下的日军会攻太原。

中国第2战区部队一部,在副司令长官黄绍竑指挥下,在娘子关南北地区布防阻击日军的进攻。

日军第20师团一部,在师团长川岸文三郎指挥下分两个纵队西进。

右纵队沿井陉、娘子关向石门口进攻,左纵队沿微水、测渔镇向石门口进攻。

11日,日军进到井陉与在此警戒的中国军队一部接触。

黄绍竑急令右翼第3军向娘子关靠拢,主力集结于大小梁江。

12日晚,日军突破井陉南刘家沟守军阵地,占领井陉,13日晨攻占旧关,当日夜,中国第17师所部向长生口方向日军反击,曾克复刘家沟、长生口和井陉南关车站,但因娘子关以东雪花山失守,第17师反攻未逞,退守乏驴岭。

14日拂晓,第26路军第27师两个团向占领旧关的日军反击,将该部日军压缩到核桃园东南高地。

当日,日军一部由娘子关以北洪子店西进,在六岭关附近被守军第4旅击退。

15日,日军一部突入旧关和关沟。

这时,阎锡山限令黄绍竑和第3军军长曾万钟于16日消灭旧关附近日军。

当日夜,第27师和第3军一部将关沟和旧关的日军包围。

日军一部增援。

双方展开激战,至20日,形成对峙。

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于20日令第20师团向阳泉地区进攻。

当日,第20师团以右纵队攻击井陉、新关、固驿镇方面及以北的守军防御阵线;以左纵队沿横口、测鱼镇、固驿镇向娘子关正面守军后方迂回。

当日拂晓,日军右纵队在飞机支援下向娘子关正面守军赵寿山率领的17师展开攻击,战至22日,守军伤亡极重,即缩短战线于当日夜间转移至神仙洞、绵山、苇泽关、785.3高地、宋家岩底一线阵地。

长城上的一道铜墙铁壁:忻口战役的重要意义

长城上的一道铜墙铁壁:忻口战役的重要意义

长城上的一道铜墙铁壁:忻口战役的重要意义
忻口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重要战役,发生在1937
年9月12日至25日期间,地点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的忻口县境内。

此次战役是中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打赢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中日战争中的重要一役,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忻口战役发生在日本侵华战争的初期,日军在卢沟桥事变后就已经准备对中国全面发动进攻,忻口附近是日军主力通往山西、河南、河北等地的必经之路,因此成为了中日军队展开激烈战斗的重要战场。

在此次战役中,中国军队主力第259旅与第88师共同防守忻口,面对着日军实力远超过自己的困境。

中国军队依靠着高地的地形优势,对日军发起了反击。

经过长时间激战,中国军队以1比3的兵力对峙下,最终取得了胜利。

忻口战役的胜利保卫了山西和河北,守住了太行山和华北军防线,挽救了抗日战争早期的危局,彰显了中国军队的勇气和强大实力。

忻口战役胜利意义重大,首先是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提振了抗日军民斗志,具有极其重要的宣传意义。

其次,这场胜利证明了中国军队可以在战斗中打败日本陆军,是中国军队取得抗日战争以来首次重要的战役胜利,为战争后期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忻口战役的胜利也让中日双方更加明确各自的实力和优劣势,对未来军事定位与部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忻口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篇章之一,它证实了中国军队是一支强大的战斗力量,赢得了国内外的尊重和信任。

此次战役的胜利,也加快了中日战争的进程,开启了中日战争艰辛而漫长的历程。

作为保卫祖国的一道铜墙铁壁,忻口战役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激励了人民团结一心抵御日寇的决心,保卫了祖国的尊严和领土完整,为开创新中国的未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战争长平之战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战争长平之战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战争长平之战长平之战古战场遗址“长平之战”古战场遗址,位于山西省高平市城北10公里的长平村,西起骷髅山,马鞍壑,东到鸿家沟,邢村,宽约10公里;北起丹朱岭,南到米山镇,长约30公里。

遗址东西两面皆是山,两山之间的丹河两岸的河谷地带均为遗址范围。

“据《泽州总论府志》,《山西通志》记载;‘赵括乘胜至秦壁,即今山西省冤谷也(古称杀谷,长平之战战场)其谷四周皆山,唯前一路可容车马,形如布袋,赵兵既入,战不利,筑垒坚守……后括自出搏战为秦射杀之’[摘自网络]。

”冤谷也就是战国时期,秦国大将白起坑杀赵国投降士卒40万的地方[此地建有骷髅王庙]。

当地老百姓曾经把这里称之为杀谷。

后来唐代的玄宗巡幸至此,见白骨遍野,头颅成山,触目惊心,遂命官员在此地修建骷髅王庙,即;择其骷骨巨者,立像封骷髅大王,建庙宇贡奉,借以祭奠40万被坑杀士卒之先灵。

又把庙南面的山改称之为骷髅山,更杀谷为冤谷。

明代的诗人于达真经此提诗曰;“此地由来古战场,平沙漠漠野苍苍。

恒多风雨幽魂泣,如今英灵古庙荒。

赵将空遗千载恨,秦兵何意再传亡?居然词语劳瞻拜,不信骷髅亦有王。

”长平之战是我国古代战争吏上最著名的一场战争,也是我国战国时期,秦赵两国之间发生的一场规模最大的战争。

这场战争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

但是,秦国大将白起坑杀赵国投降士卒40余万人,令人触目惊心的杀戮;血流成河,尸骨遍野,头颅堆积成山,成为古今中外战争吏上最残酷最大规模屠杀投降士卒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至今仍然浸透着萧瑟的战争气氛。

长平之战的起因和结局公元前262年,秦国派兵攻韩,孤立了韩国的上党郡,把上党郡与其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

韩王自知韩国的国力和兵力无法与秦国的国力和兵力匹敌,为了自保,就让上党郡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向秦国求和,以求秦国息兵。

但上党郡郡守冯亭不愿投降秦国,又加上上党郡的百姓也纷纷逃往赵国。

赵国在当时的诸侯国中,除了秦国外,只有赵国的宗合国力最强,也只有赵国是秦国的强劲对手。

忻口战役:历史长河中雄烈的一页

忻口战役:历史长河中雄烈的一页

忻口战役:历史长河中雄烈的一页忻口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发生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山西抗日战争中的一次决定性战役。

该战役发生于1941年9月25日至11月9日,中共军队与日军在忻口地区进行了激烈的交战,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场战役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了历史长河中雄烈的一页。

忻口战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与日军正规军之间的一次重要战役。

随着日军的不断扩张和侵略,中国共产党在山西省南部发起了抗日游击战争。

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和组织能力,建立了一个强大的革命根据地。

然而,日军并不满足于此,他们派遣大批兵力进攻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游击根据地,试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在山西省南部的根据地。

为此,日军先后发动了忻口战役、平型关战役等,试图彻底消灭中国共产党在山西的游击根据地。

忻口战役的开始是非常艰难的。

当时,中国共产党在忻口地区的主要力量是一支由中共前敌厅原干部组建的队伍,仅有千余人,武器装备极为落后。

而面对他们的是以细田贞治为指挥官的日军第56师团,拥有重火器和卓越的训练和装备。

然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

他们在经过一段时期的有条不紊的准备后,于1941年9月25日发起了一次突袭行动,攻打日军在忻口地区的据点。

虽然初期进攻的效果并不显著,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打败。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战术,重点打击了日军的炮兵阵地和后方补给线。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也不断地加强了自己的组织,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抗日意识和斗志。

这让他们在战斗中不断地士气高昂,与日军进行了殊死的搏斗。

最终,在长达45天的战斗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成功地抵御了日军的进攻,并对日军进行了有效的打击。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配合下,游击队展开了一系列抵抗行动,对日军后方的道路、桥梁等关键地点进行了有效的破坏。

山西红色文化经典故事

山西红色文化经典故事

山西红色文化经典故事一、引言山西,作为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战场,见证了无数英雄事迹。

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红色文化底蕴深厚,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精神品格。

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

山西红色文化不仅对本地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同时也对全国范围内的红色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二、山西红色文化的经典故事1.抗日战争时期的山西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爆发后,山西成为抗日根据地的重要部分。

在这片土地上,八路军英勇奋战,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为全国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诸如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经典战役,成为山西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解放战争时期的山西战役解放战争时期,山西战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我军英勇善战,取得了辉煌战果。

山西战役的胜利,为全国解放战争胜利铺垫了道路。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山西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山西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山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努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全国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一时期的山西,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工业基地,展示了山西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魅力。

三、山西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当前,山西红色文化建设的成果丰硕,各类红色文化场馆、纪念碑、纪念馆等成为传承红色文化的载体。

同时,山西积极推动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以红色旅游、红色文艺作品等形式,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

四、结论山西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教育价值和现实意义。

山西古战场之七:宋辽金元时期,多元战争遍布山西全境

山西古战场之七:宋辽金元时期,多元战争遍布山西全境

山西古战场之七:宋辽金元时期,多元战争遍布山西全境大家好,这里是“云曲三晋”,主要为大家“云”关于山西的人文历史和地理风情。

赵宋的开国之战,顺应了人们极度渴望结束五代十国的割据和混战以及强烈要求统一的愿望。

但是,赵宋并没有完成这个愿望,而且,从其重文轻武的国策而言,即可发现其并无统一之决心。

所以,当我们以赵宋代表中国、视其为正统时,显然并不完全正确,事实上,赵宋只能算作列国之一。

在这一时期,宋辽、辽金、宋金、金元、宋元等之间的战争可谓多元战争,而且遍布山西全境。

据统计,从赵宋开国到蒙元灭亡前后400余年时间,山西境内的战事多达92次,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下边是在这一时期内发生在山西境内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战事。

赵光义火烧晋阳城战场一:晋阳位置:今太原市晋源区古城营一带战事:宋伐北汉晋阳之战简介:公元969年,宋太祖赵匡胤亲自率兵北伐,进攻北汉晋阳。

赵匡胤拟用三家分晋智伯围赵襄子之法水灌晋阳,因天气炎热,军中泄疾流行,无功而返。

公元975年,宋将党进等人伐北汉,其间因赵匡胤去世,无奈撤兵。

公元979年,宋先遣潘美进攻晋阳,无果,赵光义遂亲自出征,日夜强攻,晋阳沦陷,北汉灭亡。

战场二:白马岭位置:今阳泉市盂县东北蚍蜉垴战事:宋辽白马岭之战简介:公元979年,宋伐北汉。

为防止北方辽国支援北汉,宋将郭进在太原石岭关布防。

石岭关在阳曲县与忻州交界处。

宋军在布防中与南下的辽军在白马岭遭遇。

由于辽军主将作战思路分歧,给了宋军绝佳的机会。

辽军先锋军在渡河未半时,宋军乘机突击,辽军损兵折将,失败而归。

这是宋辽之战中少有的歼灭战。

影视剧中战场上的杨业战场三:寰州位置:今朔州市朔城区一带战事:宋辽寰州之战简介:公元986年,宋将潘美、杨业在西径关(今代县西北)与辽军遭遇,宋追辽至寰州,辽大败。

辽反击,再将陷于寰州。

随后,由于宋主将潘美等人的错误指挥,致使杨业孤军深入作战,壮烈殉国。

军事重镇再次陷落和杨业之死,使宋辽之战战局从此向有利于辽国的方向发展。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序、前言序早在春秋时期,晋楚城濮之战剑拔弩张之际,晋文公还有点踌躇,其臣下就曾提到晋国的表里山河,用不着有所顾虑。

后来晋平公还曾把国险作为晋国三不殆之一。

这些都是论晋史者所熟知的往事。

其所以被人称道,正是由于符合晋国的山川形势,特别是太行之西,王屋之北,更是如此。

晋国和其东南的诸侯列国也曾动过干戈,主要重大战地却都在太行之东、王屋之南。

城濮之战、鄢陵之战、鞍之战,就都是在远离晋国之地进行的。

齐桓公固曾登上太行,而且还西至卑耳山,可是在登太行时,却要束马悬车,旅途维艰。

如果要进行战阵,看来还是不容易的。

寝假至于战国,三家分晋,都城先后向外移徙,韩都南郑,魏都大梁,赵都邯郸,仿佛皆与表里山河无关。

虽然如此,在这战乱频仍的年代里,表里山河之地也未能免除更多的兵争,秦赵长平之战就是最为巨大的一次。

长平之战不仅是秦赵之间最为巨大的兵争,就在整个战国时期也是少有的大战。

正是这样巨大的兵争,引起了其后历代学人的关注,特别是军事学家的重视,积累了不少的研究成果。

可是这样一些研究成果却难得把这一次少有的大战具体情况源源本本说得详细清楚。

为什么如此?其中最关重要的一点,乃是虽然关注和重视,却非亲临战地,从事实地考察的工作。

虽然多费心力,只是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如何能得到符合实际的效果?在这一方面,不佞还是略有体会的。

70年代,不佞和几位学侣承皮定钧将军的雅命,从事陕西军事地理的研究。

陕西也是历来多次发生战争的地区。

有关的文献记载相当繁多,有的过于简略,难得具体,有的相互参差,未能一致。

这就不能不亲自前往,实地考察。

正由于实地考察,才能把事情廓清。

这里有很多例证。

可以略举两则,稍作说明。

北宋时,与西夏为敌国,时有兵争,而以永乐城之战最为剧烈。

这一战役,北宋自主帅以下损失20万人。

永乐城何在?自来记载皆说是在米脂县西南,迄今舆周上米脂县西南尚有永乐村。

不佞前往考察,路过米脂县,当地人士见告,现在永乐村就是以前的永乐城,路远难行,何必再事奔波。

忻口战役经过与结果 忻口战役的伤亡与意义

忻口战役经过与结果 忻口战役的伤亡与意义

忻口战役经过与结果忻口战役的伤亡与意义忻口战役简介忻口战役是抗日战争初期一次较为重要的战役,它发生在1937年10月,战役所在地是山西省忻口市以北的忻口村,由阎锡山、朱德和卫立煌等高级将领直接指挥进行作战,这场战役一共持续了21天,歼敌逾万,但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最终是日军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

这场战役分为三个时期,即初期、中期、末期。

战役初期是在10月初,日本军部开始正式向华北方面的司令官寺内寿一下发了攻取太原的命令,板恒征四郎带领第五师和关东军察哈尔从北路出发,穿越内长城直接进击太原,是战役的主要攻击方向。

川岸文三郎代理领的第二十师团的一部分军队沿着东路出发,从石家庄向西去策应第五师团,日军的目的是要两路夹击太原。

忻口方面负责迎战的是第十八、十四、第六、第七方面军,我军想利用有利的地形进行防御。

战役中期是十月中旬,中期日军已经开始大举进攻忻口、原平等地,我军各个部队都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如我军一九六旅在原平和日军奋战三天,旅长姜玉贞最后带领仅剩的200多人退守东北角,11日全部阵亡。

原平被占领后,大白水、南怀化等战线又拉开,双方又开始激战。

十月中下旬战役进入后期,后期日军援军日增,空军支援也非常有力,所以我军虽然在奋力搏斗但是效果不是很大,十一月初,第二战区的司令官下令撤离忻口,忻口失守,忻口战役就此拉下帷幕。

忻口战役经过在1937年10月初,日军以攻取太原为使命,实行两路分进合计太原的策略。

由于日军的目的是攻取太原,而地势险要的忻口又恰巧是晋北通向太原的通道,所以经过缜密的计划之后,日军于1937年10月13日发起了忻口战役。

那么忻口战役经过是怎样的呢?战役开始之后,蒋介石尽管为了应战做了相对精密的战略部署但是都抵不过日军强大的兵力和火炮的猛烈。

日军先是利用炮火、飞机攻取崞县,在攻取崞县又攻打原平。

在攻打原平的战役中,国军全部为保卫领土而阵亡,最终原平也未守住。

日军占领平原之后又向忻口发起猛烈的进攻,而此时国军也已经做好了应战的准备,所以开始的时候作战双方不分成败,一直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

2023年省考行测考试历史战役整理

2023年省考行测考试历史战役整理

2023年省考行测考试历史战役整理“和平-战争-和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道路。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发生的战争更是数不胜数。

在公职类考试中,战争的考点十分常见,特别是那些耳熟能详的改变历史发展轨迹的关键战役。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省考行测考试历史战役整理。

省考行测考试历史战役整理一、涿鹿之战发生于大约4600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所进行的一场大战。

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而发生。

涿鹿之战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部落首领黄帝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二、牧野之战这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淇县)进行的决战。

由于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

它终止了殷商王朝将近600年的统治,为西周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

其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三、马陵之战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发生于周显王二十八年,今山东省郯城县马陵山附近,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用“减灶示弱”的方法,诱庞涓上钩,将魏军10万人杀得溃不成军,并俘虏了魏太子申。

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

四、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后期约公元前260年,地点位于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

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攻打赵国。

赵国廉颇坚守不出,秦军用离间计散布谣言,赵王信以为真,用赵括换下廉颇。

赵括就是那位著名的“纸上谈兵”将领,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围歼坑杀了赵国40万降兵。

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

此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五、巨鹿之战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40万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山西的历史发展

山西的历史发展

山西的历史发展山西是中国历史悠久的省份之一,其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篇文章中,将探讨山西的历史发展,并介绍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文化遗产。

山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夏朝时期。

当时,山西地区居住着以黄河为中心的夏族人民。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其建立者夏禹被认为是山西人。

夏朝的衰落后,山西地区相继出现了商、西周、春秋和战国等时期的政权更迭。

在春秋时期,山西地区是晋国的核心地带,晋国是当时的强大国家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山西地区逐渐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军事和政治中心。

在秦朝统一中国后,山西成为了西周的都城,而后来的汉朝也在山西地区设立了重要的行政机构。

在三国时期,山西地区成为了魏、蜀、吴三国交战的前线,发生了许多著名的战役和故事。

在隋朝和唐朝时期,山西地区成为了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和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都是山西人。

唐朝时期,山西地区的太原成为了重要的都城,这段时期留下了许多宏伟的建筑和文化遗产。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山西的木塔,这些古老的建筑至今仍然保存完好,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珍贵遗产。

宋朝时期,山西地区发展迅速,成为了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当时,山西的商业繁荣和煤炭资源的丰富使其成为了全国重要的贸易中心。

山西的商人在全国范围内拥有广泛的商业网络,并且在文化和教育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当时的晋商即是山西商人的代表,他们的商业精神和风格对后来的商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代以来,山西地区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挑战。

在清朝时期,山西成为了中国煤炭工业的中心,大量的矿业资源开发使山西成为了富庶的地区。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国内外的政治动荡,山西在近代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如今,山西正致力于经济转型和文化保护。

该省正在积极推动煤炭工业向清洁能源和高科技产业的转型,同时也加大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山西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学者,这也为山西的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序、前言序早在春秋时期,晋楚城濮之战剑拔弩张之际,晋文公还有点踌躇,其臣下就曾提到晋国的表里山河,用不着有所顾虑。

后来晋平公还曾把国险作为晋国三不殆之一。

这些都是论晋史者所熟知的往事。

其所以被人称道,正是由于符合晋国的山川形势,特别是太行之西,王屋之北,更是如此。

晋国和其东南的诸侯列国也曾动过干戈,主要重大战地却都在太行之东、王屋之南。

城濮之战、鄢陵之战、鞍之战,就都是在远离晋国之地进行的。

齐桓公固曾登上太行,而且还西至卑耳山,可是在登太行时,却要束马悬车,旅途维艰。

如果要进行战阵,看来还是不容易的。

寝假至于战国,三家分晋,都城先后向外移徙,韩都南郑,魏都大梁,赵都邯郸,仿佛皆与表里山河无关。

虽然如此,在这战乱频仍的年代里,表里山河之地也未能免除更多的兵争,秦赵长平之战就是最为巨大的一次。

长平之战不仅是秦赵之间最为巨大的兵争,就在整个战国时期也是少有的大战。

正是这样巨大的兵争,引起了其后历代学人的关注,特别是军事学家的重视,积累了不少的研究成果。

可是这样一些研究成果却难得把这一次少有的大战具体情况源源本本说得详细清楚。

为什么如此?其中最关重要的一点,乃是虽然关注和重视,却非亲临战地,从事实地考察的工作。

虽然多费心力,只是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如何能得到符合实际的效果?在这一方面,不佞还是略有体会的。

70年代,不佞和几位学侣承皮定钧将军的雅命,从事陕西军事地理的研究。

陕西也是历来多次发生战争的地区。

有关的文献记载相当繁多,有的过于简略,难得具体,有的相互参差,未能一致。

这就不能不亲自前往,实地考察。

正由于实地考察,才能把事情廓清。

这里有很多例证。

可以略举两则,稍作说明。

北宋时,与西夏为敌国,时有兵争,而以永乐城之战最为剧烈。

这一战役,北宋自主帅以下损失20万人。

永乐城何在?自来记载皆说是在米脂县西南,迄今舆周上米脂县西南尚有永乐村。

不佞前往考察,路过米脂县,当地人士见告,现在永乐村就是以前的永乐城,路远难行,何必再事奔波。

高考历史之中国古代的重要战役

高考历史之中国古代的重要战役

高考历史之中国古代的重要战役1.鸣条之战鸣条之战,是夏朝末年(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率领其部落在鸣条(今山西运城夏县一带)一举灭夏桀建立商朝的战争。

2.牧野之战牧野之战,又称「武王伐纣」,是周武王率部在牧野(今河南境内)灭商纣王的战争,最后纣王兵败自焚,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3.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高平)同赵括率领的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最终赵国战败,秦军攻占长平并坑杀赵军40万。

纸上谈兵的典故说的便是赵括。

4.邲之战与鄢陵之战春秋时期,晋、楚为争夺霸主而发生的两次战争。

前598年,楚围郑3个多月,郑被迫投降。

郑亡对晋是很大威胁,晋派兵救郑,但于前597年在邲(今河南郑州北)之战被楚打得大败。

此后,诸多中国小原依附楚国,楚庄王遂成为中原霸主。

公元前575年,两国军队在鄢陵(今属河南)再度交锋,晋胜楚败,晋的霸业又告恢复。

5.桂陵之战桂陵之战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截击战,当时魏国强大起来后对外军事扩张,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将领田忌、军事孙膑率兵围攻魏国都城大梁,使魏国将领庞涓撤军返回应战,孙膑在桂陵(今河南长垣)伏击魏军并擒拿庞涓。

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战法。

6.马陵之战马陵之战发生于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

齐威王以田盼为主将,田婴,田忌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率军直趋魏都大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

又用「减灶示弱」的方法,将魏军10万人杀得溃不成军,并俘虏了魏太子申。

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

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

7.城濮之战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晋国为救宋国,在城濮(今山东甄城)击败楚军的一次作战,开创「兵者,诡道也」「退避三舍、后发制人」之先河。

8.巨鹿之战巨鹿之战,是在秦朝末年的大起义中,西楚霸王项羽联合各大诸侯,与秦将章邯、王离所率的四十万秦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中国抗日战争故事-忻口、太原会战的故事

中国抗日战争故事-忻口、太原会战的故事

中国抗日战争故事-忻口、太原会战的故事1937年10—11月,为了保卫山西、保卫太原,中国军队在太原及其以北要隘忻口地区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大会战。

在这场大会战中,八路军与国民党友军进行了密切配合。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中国抗日战争故事-忻口、太原会战的故事。

忻口、太原会战忻口是太原北面最后一道防御屏障,地势险峻。

1937年10月初,日军第5师团及察哈尔派遣兵团一部突破中国守军防御后奔袭太原。

忻口为日军必经之地。

忻口两面是山,东为五台山,西为云中山,山峦起伏,中间河穿越山谷,同蒲铁路河一条公路沿河岸纵贯南北,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中国方面极为重视忻口防御,第2战区集结重兵阻击日军,在忻口及其外围要地与日军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激烈作战。

日军在进行外围作战后,从10月13日开始在坦克、战车、大炮、飞机的配合下向忻口正面中国守军阵地发动一轮又一轮的猛烈进攻,但中国守军与日军展开反复的攻击与反攻击战,中国军队广大官兵英勇奋战、为国捐躯,其中,第9军军长郝梦龄中将不幸牺牲。

由于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给日军造成很大伤亡,双方形成拉锯战,日军始终未能突破中国忻口守军阵地。

为此,日军从平汉路作战日军抽调一部西进,从东面配合忻口日军的攻势,进至太原东面之战略要地娘子关,然而,由于中方战略判断的失误,对娘子关的防守未引起充分重视,仓促迎战,导致娘子关失守,太原东面暴露在日军面前,同时,此路日军对忻口中国守军侧翼构成重大威胁。

为此,忻口守军主动撤守,回防太原,忻口作战结束。

随后日军从东、北两面夹攻太原,中国军队进行了太原保卫战。

由于太原此时已成为一座孤城,无险可守,虽经守军激烈奋战,但不能阻止优势敌军,战至11月7日,城内守军突围南撤,太原遂告陷落。

这次会战中,八路军积极配合友军作战,给敌以重大牵制。

在忻口作战中,八路军为配合友军作战,向日军两翼及后方广泛开展了游击战。

或阻敌之增援部队,或袭击敌之后方,先后收复县城10座,一度切断敌之后方交通线,使敌不得不借飞机输送给养,有力地配合了前线作战。

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农历四月至九月在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东西梁山之间丹河附近河谷地带 秦将白起率

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农历四月至九月在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东西梁山之间丹河附近河谷地带 秦将白起率

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农历四月至九月在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东西梁山之间丹河附近河谷地带秦将白起率50万人对赵括45万人并坑杀赵国40万降兵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至九月间,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

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

此战,是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

战争中,赵王在战争指导上,昧于秦强赵弱的基本形势,急于求胜,错误地坚持进攻战略。

中秦国离间之计,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急于求胜,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

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获得战争的胜利。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

基本信息名称长平之战伤亡情况赵兵前后被斩杀45万人,秦军过半地点长平(今山西晋城高平市西北)主要指挥官秦国:白起,赵国:赵括时间前260年(一说前262-前260又说前261-260)参战方秦国赵国结果秦胜赵败参战方兵力赵国约45万人,秦军50万战争背景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国君的祖先原为赵侯,战国初期,韩国、赵国、魏国三国的国君,被周天子承认,完成了三家分晋的最后一步,成为战国时期的新兴国家。

赵国自周赧王九年(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军事改革以来,国势较盛,军力较强,对外战争胜多秦国、赵国位置地图负少。

赵武灵王更亲自乔装使者入秦,考察秦国地形,意图于九原出击绕开函谷关攻灭秦国。

秦国位于赵国的西面,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秦国最初的领地在秦(今天水市),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

关于山西的历史故事

关于山西的历史故事

关于山西的历史故事1、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五年4月至周赧王五十五年9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

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

秦国由于连年战争,国内粮草消耗严重,战场上的相持对峙局面对其不利,再加上廉颇用兵老道无懈可击,遂用反间计。

赵王由于初战失利,见无利可图,遂求和秦国,不成被戏耍,年轻气盛的赵王遂要出击,但廉颇坚守不出不听赵王令,再加上秦国反间计,遂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

秦国见有机可乘,暗中换帅名将白起,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见战国历史分期)。

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2、介之推绵山被焚晋献公时,晋国宫廷内讧,公子重耳出逃卫国,卫国不敢收留,于是逃往齐国,途中无食物可吃,只好吃野菜充饥。

重耳自幼长在宫中,咽不下野菜。

其中有个侍从叫介之推,他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煮成汤端给重耳喝,说是麻雀汤。

重耳喝完后连称味道好,后来在赶路时,重耳发现介之推走路一拐一瘸,经过追问才明白真相,重耳感动不已,并许诺回国后定当重赏介之推。

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了晋国,平定了叛乱并当上国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跟随他出逃的人都得到了封赏,而晋文公唯独忘了介之推,介之推遂认为自己无功,即使自己不割肉,晋文公一样会被别人帮助当上国君。

于是带着老母归隐山林,躲进了绵山。

有人为其鸣不平,便作诗来讽刺晋文公忘恩负义,这首诗在市井流传开来,并很快传到了晋文公耳中。

三晋史话:山西历史上的八个兵家必争之地

三晋史话:山西历史上的八个兵家必争之地

三晋史话:山西历史上的八个兵家必争之地山西地处太行之西,关山险固,易守难攻,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从春秋战国起,这里发生过一系列的著名战役,构成了山西历史的重要内容。

一、地势险要的天井关太行山是山西省和河北省的天然分界线。

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明清的两千多年中,尽管朝代一再变换,但太行山的险要地位一直未变。

太行山的南部的天井关。

因群山环绕,道路狭窄,是从山西南下中原的必经之地,谁占据了它,进则可攻,退则可守,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公元前22年,函谷关以东发了大水,汉成帝下了一道命令:凡是进入天井关附近的流民,都不可让他们在那里久留,以免流民依据天井关的险要地势反叛汉朝。

二、“与天为党”——上党郡上党郡在今长治一带。

因为这一地区地势极高,“与天为党”,因此称为“上党”。

这里,东据太行南麓,西临霍山、太岳,南连晋城、洛阳,北连左权、太原,有沁河、漳河流经境内,所以是兵家必争之地。

战国时著名思想家荀况曾说过:“韩、赵二国相邻,赵国却很难把韩国怎么样,原因就是韩国占据着上党”。

唐建中二年(781年),有个叫田悦的人反叛唐朝,有人劝他:“只要有一万人在上党阻止住朝廷从西面派来的军队,那么黄河以北的二十四个州就都是你的了”,田悦不相信。

结果,后来河东节度使马燧和昭义节度使李抱真共同攻入上党,东下壶关,终于歼灭了田悦叛军。

三、古平阳——临汾临汾古称平阳,位于汾河下游。

这里东连上党,西临黄河,南通汴(开封)洛(洛阳),北阻太原,自古以来就是襟带河汾(黄河、汾河)、翼蔽关洛(潼关和洛阳)的军事要地。

西晋发生内乱时,刘渊乘乱占据了临汾,自称是尧的后代,晋朝派刘琨去讨伐刘渊,结果大败而回。

从此,刘渊父子气焰嚣张,以临汾为基地四处抢掠,扰乱了整个中原。

整个晋代及十六国时期,临汾一直兵连祸结,为争夺临汾付出极大代价,到了南北朝时期,这里的战事就更为激烈。

四、晋陕之间的古渡口——龙门龙门,就是禹门口,是黄河的重要古渡口,传说是大禹治水时开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发生在山西的战役
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又称“三晋”,古称河东,省会太原市。

山西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柳宗元称之为“表里山河”。

但是你知道发生在山西的战役?
古代发生在山西的战役
弃甲院、围城、石门、箭头、三军;;;;;;这些在山西高平丹河一带的村名,沿用了2200多年,全部都源自中国古代史上最惨烈的一战;;长平之战。

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军的铁蹄,踏上了韩国的土地。

韩王被迫求和,答应割让上党郡17城给秦国,但上党郡守因拒绝执行割让旨意被免职;韩王令冯亭接替上任,没想到冯亭更彻底,直接把韩国这17座城池献给了赵王。

赵建国时定都晋阳(也就是今天的太原南部),后来迁都邯郸。

上党不仅是赵都的屏障,更是三晋的生命线,一场争夺战在所难免。

秦赵两军沿沁河、丹河布下阵来,赵国派出老将廉颇,秦国由王龁带兵。

战场以长平为中心,直径上百公里,涉及现在的沁水、阳城、晋城、陵川、壶关、长子和长治等地。

战局胶着,对峙了三年。

廉颇的幕府就设在今天高平市东南5千米的大粮山上,原有廉颇庙,后被毁,近年来,高平市在原址上又重修了庙宇。

秦军长途奔袭,粮草供应困难,不再以占领土地,而是以消灭敌国战斗力为主要目标,虎狼之师残暴嗜杀,恶名远扬。

秦王很焦虑,担心不战自溃,于是使出了反间计,派人在赵国散布谣言,说廉颇怯战准备投降,秦军最怕的是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

赵王平时就欣赏军事理论高手赵括,决定用赵括取代廉颇奔赴前线。

重病在床的蔺相如一听急了,对赵王说,“会读书和会打仗是两回事啊,万万不可啊!”
赵括的母亲也吓坏了,说儿子视战争如儿戏,只会空谈,如果选他作将,将是赵国的灾难。

如果用他导致兵败,请求赵王不要降罪连累赵括族人。

但赵王一意孤行。

赵括一到前线,立刻废除廉颇的军令,把所有不同意见的将校全部免职,八位将校苦劝无用,集体拔剑自刎了,现在高平还有个八义村。

赵括不知道对方暗中把主将换成了白起,用针对王龁的战术全军出击,被秦军一切为二,陷入了包围圈,被困46天,到了暗杀战友分吃尸体的地步。

赵括率五千精锐突围时被乱箭射死,其45万大军除240多名老弱残兵被放回报信外,全部被活埋坑杀,暴虐惨烈堪称古代战争之最。

这就是著名的长平之战。

秦军此举一是无法解决庞大的战俘队伍,二是向各国示威。

经此一役,赵国严重受挫。

秦军投入上百万兵力,十五岁以上男子全部参军,也死伤过半,国内半空。

直到现在,在高平的古战场上,还不时发现有箭镞和枯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