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收购政策调整
2022玉米补贴最新政策

2022玉米补贴最新政策市场传言国家近期将出台相应政策,支持东北四省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之外的其他27个省份到东北地区采购粳稻和玉米,运回本省销售、加工或转为储备的,财政给予每吨140元一次性费用补贴,促进北粮南运,形成全国粮食一盘棋。
特别是9月21日起交通部下发的《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正式执行,变相提高了公路运费,此项补贴如顺利推出,将可以抵消对玉米运输的不利影响。
截至11月25日,东北三省一区累计收购玉米1740万吨。
其中:内蒙古收购208万吨,辽宁466万吨,吉林331万吨,黑龙江736万吨。
辽宁于11月1日发布《辽宁省2022年新产玉米收购加工补贴政策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产品为淀粉、淀粉糖、氨基酸、化工醇、酒精等,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并符合就地采购、自建仓储设施等,可享受补贴政策,补贴标准为100元/吨。
据悉,辽宁省财政已安排预算内资金1.2亿元,预计收购加工新产玉米12亿公斤。
吉林于11月1日发布《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企业财政补贴管理办法》的通知,通知指出,省内规模以上玉米深加工企业收购加工省内2022年新产玉米给予每吨200元补贴,补贴时间从2022年11月1日至2022年4月30日。
11月21日,黑龙江印发《关于做好黑龙江省玉米深加工企业收购加工2022年新产玉米补贴工作的通知》,决定对省内规模以上玉米深加工企业在规定期限内收购加工省内2022年新产玉米给予补贴,切实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解决农民“卖粮难”。
此次补贴的对象为,2022年产品销售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或具备年加工能力10万吨及以上,生产淀粉类或酒精类玉米深加工企业。
补贴标准为,企业在2022年11月1日至2022年4月30日期间收购入库,并于6月30日前加工消耗的省内2022年新产玉米,每吨给予300元补贴(标准水分)。
今年全省玉米种植面积9662万亩,预计总产量1000亿斤左右。
2023年玉米收购政策

2023年玉米收购政策2023年玉米收购政策将继续对农民的玉米生产和销售提供支持和保护。
下面将介绍2023年玉米收购政策的主要内容。
一、保护价格政策2023年,政府将继续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
根据市场供求和成本变化等因素,政府将在每年初发布当年的最低收购价。
此举将有助于稳定玉米产业的价格,并保证农民的利益。
二、收购数量政策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政府将继续设立玉米收购指标。
每年初,政府将根据国内玉米供需情况确定收购指标,并将指标分配给各地区和各农户。
收购指标将根据各地区的玉米产量、市场需求、存储能力等因素进行合理分配。
三、收购支付政策政府将继续实施及时支付政策。
玉米收购款将在收购完成后尽快支付给农民,以确保他们能够及时收到销售所得。
同时,政府将加强对收购资金的监管,防止资金滞留或挪用。
四、收购市场政策政府将继续健全收购市场体系,扩大收购方式。
除了传统的粮食收购站,政府将鼓励企业、合作社等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玉米收购。
政府将加强监管,确保市场秩序和质量安全。
五、质量监管政策政府将继续加强对玉米质量的监管。
在收购过程中,各级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将对收购玉米进行检验和抽样,确保其符合国家食品质量标准。
低质量的玉米将被淘汰,而高质量的玉米将得到更好的价格和销售机会。
六、补贴政策为了鼓励农民种植优质玉米,政府将继续实施玉米生产补贴政策。
农民在确定面积和品种等条件下,按照一定标准和程序向当地农业部门申请补贴。
补贴金额将根据玉米品种、生产技术、种植面积等因素进行测定。
七、市场销售政策政府将加强市场监管,打击不规范和违法销售行为。
同时,政府将积极推广玉米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促进玉米市场的多元化和高附加值。
政府将鼓励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开展玉米加工业,提高企业和农民的收益。
八、信息服务政策为了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政府将继续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
政府将建设和完善玉米市场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市场供求动态、价格指导等信息,以帮助农民和市场主体做出合理的生产和销售决策。
2023年国内玉米行业市场行情分析:开启“降库存”模式

2022年国内玉米行业市场行情分析:开启“降库存”模式2022年国内玉米市场价格走势如坐“过山车”,不但面临“高产量、高库存、高进口”的“三高”问题,同时还要面临临储玉米收购价格下调、市场需求恢复增长缓慢的问题。
详细分析如下:以下是2022年国内玉米行业市场行情分析:中国玉米开启“降库存”模式在2022年上半年我国临储玉米完成8328万吨天量收购以后,“降库存”逐步成为下半年尤其是四季度市场的主旋律。
2022年秋季临储玉米收购基准价格较上年大降240元/吨也开启了我国玉米市场“后临储时期”,中长期熊市格局基本确立。
现在,我们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玉米市场的大波动风险,可能还有待于进一步释放,策略防范依旧为上策。
2022年中国玉米市场在托市政策引导下“先坚挺后大跌”。
以大连港平舱为例,上半年基本在2400元/吨四周徘徊,下半年开头在担忧中逐步下行,新季临储玉米托市政策出台之后市场暴跌,并且在国庆节前后引发了三大主粮价格集体大幅下挫,其中玉米价格较上两年同期下降近400元/吨。
详细来看:第一阶段(1月至4月)由于2022/15年度国内临储玉米收购量再度创下历史新高,达到8328万吨,对国内玉米市场形成明显支撑,一季度至二季度初现货玉米市场连续呈现稳中抬升趋势。
其次阶段(5月至9月)随着临储玉米收购结束,进口谷物顺当填补国产玉米供应缺口,国内玉米市场呈现弱势震荡格局,当然临储玉米拍卖底价维持高位在肯定程度上对市场形成支撑,只是关内玉米市场已再难重现上年辉煌(最高2800元/吨),深加工企业收购价格集中在2400元/吨四周。
第三阶段(10月至12月),四季度在9月18日2022年秋季玉米临储收购基准价格正式公布,且首次下调至2000元/吨(三等),四省不再执行区域价差的状况下,国内玉米市场“降库存”模式正式开启,与新玉米间续收获形成共振,价格罕见大幅下挫,甚至影响到农夫增收问题。
玉米供过于求局面仍难以扭转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为38116.6 千公顷,较上年增加 1040.5千公顷,增幅 2.8%。
2022年我国玉米行业收储政策分析

玉米收储政策解读、2022年、我国、玉米行业、重大、政策转变、收储、收储政策改革、市场、市场力量
场景设定
场景设定
场景设定
场景设定
场景设定
场景设定
场景设定
场景设定
玉米收储政策的背景和目标
玉米收储政策解析
2022年我国玉米收储政策对产业影响深远
玉米收储政策确保了玉米价格的稳定,避免了市场价格的波动。国家通过收购和存储大量的玉米,保持了市场的供需平衡,从而稳定了价格。这对于农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保障,因为他们可以预期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
(一)国内市场分析
(二)国际市场分析
玉米收储政策对农民收益和玉米产业发展的影响
5%
01
03
02
04
2022年我国玉米行业收储政策,包括最低收购价、临时存储补贴和市场化收购,旨在保障农民收益、支持产业发展和市场稳定
2022年玉米最低收购价每吨2550元,较去年上涨约4.8%2550
玉米临时存储补贴政策支持产业可持续发展,预计2022年补贴1亿吨玉米530亿元2401亿530亿
国内外玉米价格波动情况
自2016年以来,国内外玉米价格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根据中国粮食经济学会的数据,2016年国内玉米价格为1.38元/公斤,比上年下降7.99%;而同期国际玉米价格为1.43美元/蒲式耳(约791元/吨),比上年下降19.76%。至2018年,国内玉米价格下降至1.28元/公斤,降幅为8.77%;国际玉米价格为1.38美元/蒲式耳(约766元/吨),降幅为16.99%。2020年国内玉米价格为1.35元/公斤,比上年上涨4.33%;同期国际玉米价格为1.55美元/蒲式耳(约875元/吨),上涨21.43%。
02
2023年玉米收购政策

2023年玉米收购政策农业农村部2023年玉米生产技术指导方案一、科学选择地块(一)因地制宜选择地块。
各地要在综合考虑地块土壤类型、生态条件、耕作制度等因素基础上,优先选择地势平坦、耕层深厚、肥力中等、产量潜力较大的地块,确保种植玉米产量和品质。
(二)加强选地合理轮作。
因地制宜建立玉米与大豆、薯类作物间作、轮作制度,合理安排茬口,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提升耕地地力水平。
同时,要根据土壤和作物生长特性,合理确定种植规格和密度,实现作物协调生长。
二、精选优良品种(三)科学选用优良品种。
各地要依据当地自然条件、耕作制度、生产水平,选择审定通过、丰产性好、抗逆性强、品质优良的品种。
在选购种子时,要到证照齐全的农资经营门店,选购包装规范、质量可靠的种子,查看种子是否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并保存好购种凭证。
同时,要根据茬口早晚、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等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的品种。
(四)做好种子处理工作。
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筛选,去除破损粒和杂质,确保种子净度达到国家标准。
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规律,选用高效低毒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防治地下害虫和苗期病害。
对于不进行种子包衣处理的地区,要选购包衣种子,以降低病虫害发生风险。
三、提高播种质量(五)适时早播抢抓农时。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合理确定播期。
在适宜播种期内,要抢抓农时,适时早播,充分利用春季土壤墒情,保证一播全苗。
同时,要合理安排茬口,确保玉米生长关键期与当地光温水等资源条件相匹配,促进玉米生长发育。
(六)确定合理种植密度。
根据不同品种特性,结合土壤肥力和灌溉条件等因素,确定合理种植密度。
一般而言,平展型品种适宜稀植,紧凑型品种适宜密植;土壤肥力高的地块适宜密植,灌溉条件好的地块适宜密植。
同时,要采用精量播种技术,提高播种精度和播种质量。
四、加强田间管理(七)及时查苗补苗。
出苗后要及时查苗补苗,对缺苗断垄的地块要及时补种或移栽,确保全苗。
补种时要选择与原品种相同或相近的品种,移栽时要选择壮苗,并加强移栽后的管理。
玉米收储市场定价取代“保护价” - 价格行情

玉米收储市场定价取代“保护价”-价格行情3月中旬以来,国内玉米市场传闻不断。
3月28日,相关政策终于坐实。
国家发改委经贸司副司长刘小南在当天的媒体通气会上表示,2022年,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把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
所谓“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是指:一方面,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调节生产和需求,生产者随行就市出售玉米,各类市场主体自主入市收购;另一方面,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给予一定财政补贴,中央财政补贴资金拨付到省区,由地方政府统筹补贴资金兑付给生产者,以保持优势产区玉米种植收益基本稳定,保障农民合理收益。
在我国玉米价格没有竞争力的情况下,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可谓正当其时。
推行“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机制,既可以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作用,体现了“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同时又有利于保障农民合理收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是由我国当前玉米面临的形势决定的。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全国玉米产量为2245.8亿公斤,同比增加89.35亿公斤。
但由于市场消费低迷、玉米深加工企业开工不足等原因,2022年玉米消费仅为1750亿公斤,阶段性过剩问题突出。
我国从2007年起实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也就是农民口中所说的玉米“保护价”政策,其后国内外玉米品种连续4年出现价格倒挂,价差一直保持在每吨数百元的水平。
虽然去年的玉米临储价格下调,但国内外每吨价差仍高达600多元。
由于收储价格高,国内玉米价格没有竞争力,致使大量低价玉米从国外涌入。
据统计,去年玉米品种进口和可以替代玉米的品种进口,达到了440亿公斤,东北等核心产区新粮收储矛盾和安全储粮压力进一步加剧、加大。
玉米库存居高不下,不仅占用大量的财政资金,国家每年还需要付出约250元/吨的库存成本。
刘小南指出,此次改革,是让更多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作用,让各类市场主体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适应市场竞争;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根据市场情况合理安排生产,推动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促进流通业发展,调动玉米流通、加工整个产业链各环节的积极性。
2023年玉米市场政策分析:各地玉米政策频出

2022年玉米市场政策分析:各地玉米政策频出2022年国内玉米市场“很受伤”,用句老话讲:姥姥不疼舅舅不爱!本应受临储收购支撑的玉米价格却在4月开头消失了震荡下跌趋势,去年的暴涨行情可谓是一去不复返。
近日,玉米市场上政策频频出台。
2022年玉米市场政策分析9月30日,国家粮食局、财政部、农发行联合发文确定中粮、中纺、中航三家的临储玉米收购规模是中粮1000万吨、中纺400万吨、中航400万吨。
而去年三家的规模分别是中粮1000万吨、中纺200万吨、中航未参加。
10月14日,吉林省补贴政策出台,并广泛流传开来:2022年四季度,对省内年加工力量在10万吨以上的玉米深加工企业连续赐予补贴支持。
对竞拍出库(年底前)并自用加工的国家临时收储玉米和省级储备轮换玉米,拟将原补贴标准150元/吨提高至350元/吨,其中,国家补贴100元/吨,250元/吨的差额由省政府补贴,而竞拍省级储备轮换玉米350元/吨全部由省政府补贴。
四季度在省内自购自用的企业,按实际加工消耗的量由省政府赐予250元/吨的补贴。
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除了日薄西山的重工业,玉米深加工行业基本可以算作当地的支柱产业。
吉林省政策的出台,很大可能会刺激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也出台类似的刺激政策。
更多最新玉米市场分析信息请查阅发布的《2022-2022年玉米市场行情监测及投资可行性讨论报告》。
目前,多数市场人士认为,今年临储政策公布得早,部门之间利益协调不够充分,东北很可能消失“卖粮难”,后期会有临储补充政策间续出台。
与此同时,玉米期货市场各合约均消失大幅减仓上行的局面。
我们认为,这是政策刺激下的超跌反弹。
后期,市场仍有一系列隐含的利多因素:其一,往年,11月至春节,正是东北企业大量建立库存的时期。
吉林省政策的出台,可能刺激当地深加工企业加大玉米选购和加工量。
据悉,因难以承受高企的原料成本,中粮黄龙公司自8月以来始终停产,中粮公主岭公司仅为了执行前期合同才保持50%左右的开工率。
2023年玉米市场化分析:市场化收购缓解玉米产业价格倒挂报告模板

PPT Generation
TEAM
PPT Generation
2023/10/3
分享人:Caesar
Analysis of Corn Marketization Acquisition to Alleviate Price Inversion
玉米市场化收购缓解价格倒挂分析
目录
CONTENTS
市场化收购缓解价格倒挂的实践
PPT Generation
TEAM
PPT Generation
PART 02
第二章节
玉米价格倒挂的原因
玉米价格倒挂的原因
玉米市场化收购缓解价格倒挂,主要原因在于供需失衡玉米市场化收购缓解价格倒挂分析
玉米价格倒挂的原因
玉米价格倒挂的主要原因是供需失衡。在市场上,玉米的需求量相对稳定,但供应量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天气、气候、种植面积等。当供应量大于需求量时,玉米价格会下跌,形成价格倒挂现象。
政策与市场情绪交织影响玉米价格政策因素也可能导致玉米价格倒挂。例如,政府对玉米的收储政策,当政府收储时,市场上的供应量增加,导致价格下跌。此外,政府对玉米出口的限制也可能影响市场供需关系,从而影响价格。
市场情绪也可能导致玉米价格倒挂。当市场对玉米前景看空时,投资者和消费者可能会选择抛售或减少购买,导致价格下跌。相反,当市场情绪看涨时,投资者和消费者可能会增加购买,推动价格上涨。
玉米价格倒挂对农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收入减少和种植意愿降低两个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玉米平均价格为每吨3027元,较2021年下跌了11.4%由于玉米是主要的饲料原料,价格下跌导致养殖业成本下降,从而使得饲料价格下降然而,对于种植玉米的农民来说,价格下跌直接导致了收入的减少据调查,玉米种植农户的平均收入下降了约15%,部分地区的降幅甚至超过了这个数字由于收入减少,农民的种植意愿降低,导致玉米种植面积缩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玉米收购政策调整
作者:常学文
来源:《吉林农业·下半月》2013年第03期
为解决当前玉米收购问题,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及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分别下发了紧急通知,对吉林省国家玉米临时存储收购政策进行了调整。
一是玉米降水后出现色变粒,按正常玉米收购。
鉴于去年我省部分地方玉米水分高、成熟度差,降水后出现色变粒,经国家检验确认,不属于不完善粒,可按正常玉米收购。
虫蚀粒、病斑粒、破损粒、生芽粒、生霉粒、热损伤粒等不完善粒指标要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和有关质价政策。
对于其他原因造成不完善粒超标的,不列入国家临储收购范围。
二是执行省政府确定的临储玉米收购水分扣量标准。
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挂牌收购价格(国标三等14%水分)为1.06元/斤,相邻等级差价0.02元/斤。
对实际水分含量高于标准规定的玉米,以标准品(水分14%)为基础。
自然水分含量在14.5%至30%(含14.5%,含30%)之间的,每高0.5个百分点扣量0.65%;自然水分含量在30.5%至37%(含30.5%,含37%)之间的,每高0.5个百分点,在扣量0.65%基础上,增扣量0.025%;自然水分含量超过37%的,每高0.5个百分点均扣量0.825%。
低于或不足0.5个百分点的,不计增扣量。
三是生霉粒等指标按照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出台的《关于执行粮油质量国家标准有关问题的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