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现象》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重点题型巩固练习]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复习和总结 (知识点梳理与同步练习题)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复习和总结 (知识点梳理与同步练习题)

第二章声现象复习和总结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2.知道人耳的结构和骨传导,知道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3.知道回声测距的原理.4.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决定因素,知道超声波和次声波.5.知道声的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声音可以传递能量.6.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教学方法1.运用比较法:区别音调、音色和响度,区别乐音和噪声;区别超声波和次声波.2.运用归纳法:归纳控制噪声的途径、归纳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3.运用转换法:探究声的产生时,可以借助一些道具扩大实验现象.4.分组讨论交流等.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布置的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本章总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例1】如图所示,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在纸盆上的小纸片会不断地跳动.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A.声音产生的原因B.声音传播的条件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D.乐音与噪声的区别解析:扬声器播放音乐时,纸盆上的小纸片不断地跳动,说明发声时纸盆在振动,间接地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选项A正确.答案:A【例2】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 )A.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B.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两次敲击声,其中最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D.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解析:敲击长钢管时,能听到两次声音,这是由于声音在钢管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钢管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所以先听到的声音是由钢管传过去的,C错,A,B,D的说法均正确.答案:C备课笔记规律总结: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有时物体振动,人不一定能听到声音,人耳要听到声音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1)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2)声源与人耳答案:反射425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例4】如下图,是用示波器显示的不同乐器发出不同声波的波形图,其中频率最大的是()解析:物体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振动波形越密集说明其振动频率越大,所以本题应选B.答案:B【例5】用一组相同的瓶子盛上不等量的水就可以组成一个“乐器”,通过向瓶子内吹气就可以演奏出优美动听的乐曲.被吹的瓶子发出的音符与瓶中空气柱长度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距离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在两个方面:一是传递信息,如利用音色鉴别物质、利用声速测量距离(回声测距)等;二是传递能量,如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的机械声的利【例6】下列现象A.利用B超B.渔民利用声C.蝙蝠利用超D.人突然暴露解析:重点分析能中,要判断哪一个事例了能量.显然,D项中要声波.其余的三项均只答案:D【例7】很多同学有过疑问是有关呢?”某同学对筒,它的一端用剪成圆膜包住并绷紧,用橡皮为保证每次实验声解析:在探究声音焰发生摆动,则说明声声音的频率不变、声源是否改变,若发生改变答案:拍一次或每次拍的备课笔记噪声的危【例8】夏天,教室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小,这是在声音解析:声音是由物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中减弱噪声.答案:振动传【例9】贵阳市政府了城市绿化面积;为减少汽车在城区内鸣笛.解析:禁止鸣笛是答案:减弱噪声备课笔记规律总结:噪声已成为现代社会四大污染之一,可以从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三个方面控制噪声.。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复习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复习

右图是
禁止鸣笛 的标志
第4节

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1)乐音: 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叫做 乐音 。 (2)噪声: 从物理学角度讲,噪声是指发声体做 无 规则振动 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保的角度看:凡影响人们 正常的休 息、学习、工作 的声音为噪声。
分贝



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 人们以 分贝(dB) 为单位 来计量噪声的 强弱。 0 Db是刚能听到最微弱的声音; 30~40 分贝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 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90 分贝; 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噪声不应超过70分贝; 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噪声不应超过 50 分贝。

第3节

声的利用
声作为一种波,利用声既可以传递 信息 , 还可以传递 能量 。 利用声来传递 信息 的例子很多: 蝙蝠利用回声定位;利用声呐探测海洋的 深度和鱼群;医生借助B超获得体内器官 的信息。利用地震发出的次声波,确定发 生的方位和强度… 3、利用声可以传递 能量 。超生洗碗、 超声碎石,都是利用声来传递 能量 的 例子
控制噪声的途径: (1)三方面着手控制噪声: 1)防止噪声的 产生 2)阻断噪声的 传播 3)防止噪声进入 人耳 。 (2)如安装消声器,禁止鸣笛是在 声源 处 减弱 噪声 ,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 植树造林、修 隔声墙 。 (3)在 人耳处减弱 如用手指堵住耳朵。 (你的建议?)
试一试

音乐委员起的音太高我唱不 上去,指的是声音的 音调
夜晚有一个人在操场上 引吭高歌指的是声音的 响度 ;


我们能辨别是数学老师的生音 还是语文老师的声音是用 音色 辨别的。
5、用相同的瓶子,装上高低 不同的水位,对着瓶口吹起, 产生的音调由高到低 为 丁甲乙丙 ;敲击瓶子产生 的音调由高到低为 丙乙甲丁 。

人教版初二物理--《声现象》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知识讲解+巩固练习

人教版初二物理--《声现象》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知识讲解+巩固练习

《声现象》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产生的条件、声源、回声的概念;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会进行有关的计算;3.理解听到声音的条件;4.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能解释常见现象;5.了解噪声及其危害,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6.了解声的利用,声与信息,声与能量。

【知识网络】【要点梳理】要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的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物体只有振动才能发声。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音的传播速度决定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4、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碰到大的反射面(如建筑物的墙壁等)将发生反射,人们把能够与原声区分开的反射声波叫做回声。

人耳能够辨别回声的条件是:与原声的时间间隔大于0.1S。

要点诠释:1、有些振动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可以通过“等效转换法”来感知,如拍桌子,桌子的振动看不到,可以在桌面上撒一些细小物体。

2、利用回声测距,公式S=vt,回声是传过去再返回来,所以计算出的路程是实际路程的2倍。

要点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2、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把这种传播方式叫做骨传导。

3、双耳效应:可以帮助人们准确地判断出声音传来的方位,立体声音乐就是利用了双耳效应使人有身临演奏现场的感觉的。

要点三、声音的特性1、音调: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物体振动频率大音调高,频率小音调低。

2、响度: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

响度与振幅和人耳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音色:音色又称音品,是声音的特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因素决定。

要点诠释:关于声音三个特性,音调由频率决定,同种材料的物体的音调与材料的长短、粗细、松紧有关;而响度由振幅决定,还与人耳到声源的距离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因此不同乐器的音色不同;注意联系实际生活从定义区分音调、响度和音色。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重点难点汇总及配套习题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重点难点汇总及配套习题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重点难点汇总及配套习题第二章声现象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2.2声音的特性 (11)2.3声的利用 (24)2.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35)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提炼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1)振动:物体沿直线或曲线的往返运动叫振动,往返一次即振动一次。

(2)能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人说话靠声带振动,弦乐是靠弦的振动,管乐是靠管内空气柱振动,蝉鸣靠胸部的两片鼓膜振动,鸟靠鸣膜振动,蟋蟀、蜜蜂、蚊子、苍蝇是靠翅膀振动发声。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错误的表述: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

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1)声的介质:凡是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靠介质传播(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传声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知识点三:声速(1)声速:声音传播的快慢。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气体中的声速小于液体和固体中的声速。

)(2)声速还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3)人类的听觉范围:一般在20--20000Hz范围内。

重点难点解析重点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 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人教版物理 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声现象 复习

人教版物理 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声现象 复习

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撬起整个地球。

——阿基米德第二章声现象复习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声音可以在、和中传播,但不能在中传播。

3.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速的大小跟有关,还跟有关。

二、声音的特性1.响度:(1)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大小)叫响度。

(2)物体振动的幅度叫。

响度的大小与物体的有关。

(3)人听到的声音是否响亮,除了跟发声体发声时的响度有关外,还跟有关。

2.音调:(1)物理学中把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它描述的是物体振动的快慢。

(2)音调的高度与物体振动的有关,越高,音调越高。

(3)多数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叫,把低于20Hz的声叫。

人类听得到的声叫声音,声音、超声波和次声波统称声。

3.音色:(1)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响度相同,也能分辨出它们的不同,这表明声音还有一个特性十分重要,这种特性叫。

(2)音色由发声体的和决定。

三、声的利用声可以传递,同时也可以传递。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的定义:(1)从物理学的角度讲,乐音是发声体做有规则的振动产生的,波形是有规律的;噪声是发声体做产生的,波形是的。

(2)从环保角度讲,凡是影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3)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①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用符号表示。

②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是。

③为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

五、控制噪声(1)听到声音的过程:声源的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传播声音➪鼓膜的振动引起听觉(2)控制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防止;在传播过程中:阻断;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③④在人耳处:防止 。

1.如图所示的四种声现象中,可以用相同的声学知识解释的是( )A .甲和乙B .甲和丁C .丙和丁D .乙和丙2.人们在空气中唱歌或说话,对于声音的传播速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发声体振动得越快,它发出的声音传播得越快B .在温度相同的空气中,频率不同的声音的传播速度都相同C .用力喊出的声音音量很大,它传播得就快,小声说出的声音传播得就慢D .音调高的声音传播得快,音调低的声音传播得慢3.吉他上的弦绷紧时发声的音调比它不紧时高,则绷紧的弦发声比它不紧时( )A .振幅一定更大B .振幅一定更小C .振动频率一定更低D .每秒内振动次数一定更多 4.小明用同样参数的示波器在与声源距离相同的情况下做了几次实验,得到如图所示的声波振动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乙的音调和响度都相同 B .甲、丙的音调和音色都相同 C .乙、丁的音调和音色都相同 D .甲、丁的音色和响度都相同5.用木槌敲击同一个音叉,第一次轻敲,第二次重敲.两次比较( ) A .轻敲音调高 B .轻敲响度大 C .重敲音调高D .重敲响度大6.小华查了相关资料发现:吉他音调高低与弦的粗细、长短及弦的材料有关,他想通过实验来验证相关结论是否正确。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1. 基本概念回顾1.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需要声源、传播介质和接收器。

•声源是产生声音的物体。

•传播介质是声音传播的媒介,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接收器是接收声音的物体。

1.2 声音的传播•声音通过分子间的碰撞传播。

•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2. 声音的特性2.1 声音的强度•声音的强度是指声音的大小。

•声音的强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

2.2 音调与频率•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音调与频率密切相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单位是赫兹(Hz)。

2.3 声音的音量•声音的音量是指声音的大小。

•音量与声音的强度有关。

2.4 回声•回声是指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回声的产生需要有声源、障碍物和接收器。

3. 声音的利用与保护3.1 声音的利用•声音的利用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广泛,如广播、电话、音乐等。

•声音还可以用于声纳、超声波等技术。

3.2 噪声与对策•噪声是指给人们带来不适的声音。

•噪声对人体健康有害,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来保护听力。

4. 思考题1.请列举声音的三要素是什么?2.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速度的大小顺序是怎样的?3.音调与频率有什么关系?声音频率越高或越低对应的音调是高音还是低音?4.什么是回声?回声产生的必要条件是什么?5.声音的利用有哪些方面?你还能举例说明声音的利用吗?6.噪声对人体有什么影响?如何保护听力?5. 作业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2章的课后习题,巩固对声音和声现象的理解。

(必考题)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提高练习(答案解析)

(必考题)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提高练习(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0分)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发出声音,我们就一定能听到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C.在钢铁中的声速小于在水中的声速D.声源的振幅越大,听到声音的响度就一定越大解析:B【分析】(1)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①物体发生振动;②介质向外传声;③良好的听觉器官;④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⑤有足够的响度。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气体中最慢;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3)响度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振幅,二是距离声源的远近。

需要同时考虑两个因素。

A.物体发出声音后若没有介质传播或物体振动的频率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外等都不一定能听到声音,故A错误;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音,故B正确;C.声音在钢铁中的声速大于在水中的声速,故C错误;D.振幅越大,人听到的声音响度不一定越大,因为响度还跟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故D 错误。

故选B。

2.(0分)图中,老师用同样的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不断剪短,他在研究声音的()A.音调是否与发声体的材料有关B.响度是否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C.音调是否与发声体的长短有关D.音色是否与发声体的结构有关解析:C【分析】声音的特征有三个:即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取决于物体振动的频率;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取决于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距离;音色是取决于发声体本身的一种特性,一般利用音色来辨别物体。

当用同样的力吹细管时,同时不断的剪短细管,使得细管内的空气柱逐渐变短,振动变快,振动的频率变大,所以其所发出的音调会变高,故该实验是为了研究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长短的关系。

故选C。

3.(0分)如图所示,小明用小锤轻敲和重敲音叉时,分别将悬挂的轻质小球紧靠音叉,发现小球弹起的角度不同,比较角度大小是为了探究()A.声音的产生原因B.响度和频率的关系C.音调和频率的关系D.响度和振幅的关系解析:D由题意可知,用小锤轻敲和重敲音叉时,小球弹开的角度不同。

第二章 声现象 知识点 复习 素材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 声现象 知识点 复习 素材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声现象思维导图、基础知识、重点、易错点八年级上册物理巩固基础同步复习讲义第一部分:思维导图和基础知识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1)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声;(2)自然界中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是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回声)。

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在继续向外传播并存在。

2.声源:物理学中把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介质。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5.声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振动的物体发出声音,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6.声速: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1)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m/s ,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2)影响声速的因素:①介质的种类: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②温度: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7.声音的反射: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0.1s 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 17m ;8.回声的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1)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2)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8.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声波→介质传声→鼓膜振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听觉神经→大脑;9.骨传导:声音可以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物理学中把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通过骨传导来听声音;骨传导的原理是固体可以传声。

二、声音的三特性:1.音调:(2)频率(f):①定义: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②符号:f;③单位:次/秒,又记作:赫兹,符号:Hz(读作赫兹);④物理意义:频率是描述物体的振动快慢的物理量;⑤应用:铁路工人检查铁路螺栓是否松动、判定碗等容器是否破裂、空气乐器等;(3)超声和次声:它们是声,但人们都听不见;①超声波: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叫做超声波;(蝙蝠、海豚发出的声常为超声)②次声波:把低于20Hz的声叫做次声波;(地震、海啸、台风,还有大象发出的声是次声)③人能感受声音的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20Hz~20000Hz;2.响度:(2)影响响度的因素:①振幅;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②人耳离发声体的距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物理重难点突破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巩固练习】一、选择1.(2015•平凉模拟)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人们根据音调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C.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D.声音只能传递信息,不能传递能量2.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敲锣是靠锣槌的振动发声的 B.气体传声比液体传声快C.音调越高的声音越响亮 D.真空不能传声3. 音乐厅四周的墙壁上有许多针状(类似蜂窝)的小孔,这是为了 ( )A.减弱声波的反射 B.增强声波的反射 C.增强声音的响度 D.装饰礼堂,美观好看4. 如图为我国第一个全女子现代民乐组合--“女子十二乐坊”。

她们使用的乐器古筝、二胡、三弦、竹笛、古琴、葫芦丝…在实际演奏的过程中,这些乐器所发出声音的什么特性肯定是不相同的()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可能都相同5.(2016•南通中考)医生为心脏病患者诊断时,常用听诊器听患者的心跳,使用听诊器是为了()A.增大心脏跳动时的振幅 B.加快心胀跳动时的频率C.增强人听到声音的响度 D.改善心胀跳动时的音色6.2011年5月10日出版的《解放军报》刊发题为《亚丁湾,记者体验护航“十八般兵器”》的报道称,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的护航舰艇上,出现了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金嗓子”对索马里海盗构成了有效威慑。

若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可以用薄薄的一层()A.半导体 B.磁性物质 C.真空 D.金属物质7. 为了减少高速行驶的车辆产生的噪声对公路两侧单位、居民的干扰,常在公路两侧架设具有一定高度的屏障。

这种有效、可行的控制噪声的措施属于( )A.阻塞感受噪声的器官 B.阻隔噪声传播的途径C.控制产生噪声的声源 D.防止噪声产生回声8. 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不同频率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C.0分贝表示没有产生声音 D.声音的传播实际上是能量的传播9. 用手按在自行车的铃铛上,无论怎样用力敲打,铃声也不会清脆,这是因为()A.手按在铃上,声音传不出来 B.手按在铃上,铃根本不振动C.手按在铃上,影响了铃的正常振动 D.手按在铃上,周围没有介质10. 如图所示,根据图片所给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蝙蝠可以发出频率为400Hz的声音 B.人能听到蝙蝠发出的所有频率的声音C.人听觉频率范围比人发声频率范围要大 D.15Hz的声音只要振幅足够大,人耳是能听到的二、填空11. 某种昆虫靠翅的振动发声。

如果这种昆虫的翅每2s做700次的振动,那么它的振动频率为________Hz。

12.(2015•武威校级模拟)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这是利用了声音可以________;平时说的“B超”也是超声波,可利用它为孕妇做常规检查,这是利用了声音可以________。

13. 小俞对着山崖大喊一声,经过2s听到回声,那么小俞与山崖之间的距离大约是 m(空气中声速取340m/s)。

这种方法(选填“能”或“不能”)用来测量地月之间的距离。

14.如图甲所示,用硬纸片把一个喇叭糊起来,做成一个“舞台”。

台上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这个现象说明如图乙、丙是两种声音的波形,从图可知:如图乙是的波形。

如图丁所示的招牌,它表示的意思是。

15. 如图所示,悬挂在世博会德国馆内的金属球设有声控装置,一旦参观者齐声高喊,金属球就会应声摆动,呼喊声越大,金属球摆动的幅度越大。

这表明声音不仅能传递信息,还可以传递________。

物理学上常用声音的________(选填“音调”或“响度”)来表示呼喊声的“大小”。

16.(2016•松北区一模)声波的图形可以直观反映声源发声的特色,通过敲击音叉获取如下波形图,对比a、b可知音调高的是;对比c、d可知响度小的是。

17. 小丽用两把伞做了一个“聚音伞”的实验,如图,在右边伞柄的A点挂一块机械手表,当她的耳朵位于B点时听不到表声,把另一把伞放在左边图示位置后,在B点听到了手表的滴答声,这个实验表明声音发生了反射现象,“聚音伞”增大了人听到声音的,手表声在两伞之间传播依靠的介质是。

三、简答与实验探究18. 汽车从山洞中出来,以20m/s的速度向远离山崖的方向运动。

在运动过程中的某一时刻,汽车喇叭短暂地响了一声,喇叭响了以后,汽车继续向远离山崖的方向运动了80m才听到回声.求:汽车喇叭发出响声的时候,汽车距山崖多远?(空气中声速为340m/s)19.(2015•株洲模拟)如图所示,当敲响音叉乙时,观察到与音叉甲接触的乒乓球将会,这一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也能说明声音可在空气中传播,还能说明声波能传递。

20. 在学习二胡演奏过程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的声音音调高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和同学们找到了表中所列4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1)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编号的两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2)在验证猜想三时,小明发现粗心的同学没有把表2中的数据填全,表2中①的位置所缺数据是。

(3)小明在这个探究实验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答案与解析】一、选择1.【答案】C【解析】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该选项错误;B、我们能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这是根据发声体的音色不同进行判断的,故该选项错误;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故该选项正确;D、声音即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故该选项错误;故选C。

2.【答案】D【解析】敲锣是锣的振动发声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响亮是声音的响度,和振幅有关,与音调没有关系;所以A、B、C错误。

3.【答案】A【解析】光滑的墙壁容易反射声波,音乐厅比较大人耳能把原声和回声区分开,影响收听效果。

针状(类似蜂窝)的小孔可以反射,和吸收部分声波,从而减弱回声。

4.【答案】C【解析】即便是演奏相同的乐曲,音调相同,响度也可能相同,但是由于不同乐器结构材料不同,发出声音的特色不同,音色不同。

5.【答案】C【解析】听诊器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声音在管内空气中集中传播,减小声音的分散,提高声音的响度,从而可以听到更清楚的声音,然后根据经验判断是否有病症。

听诊器无法改变声音的频率、音色,也不能增大心脏跳动的振幅。

故选C。

6.【答案】C【解析】“金嗓子”是声波武器,声波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选项中的半导体、磁性物质和金属物质都是固体,都能传播声音;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真空中传播,所以C选项正确。

7.【答案】B【解析】在公路两侧架设一定高度的屏障,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即阻断噪声传播。

因此A、C、D不合题意。

8.【答案】D【解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此选项错误,A不符合题意;温度一定时,(在同一介质中)声速与频率无关。

此选项错误,B不符合题意;0分贝是人刚刚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C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声音除了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传递能量。

此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9.【答案】C【解析】用手按在自行车的铃铛上,无论怎样用力敲打,铃声也不会清脆,这是因为手按住了铃,影响了铃的振动。

10.【答案】C【解析】根据图片,可知:人和蝙蝠的发声频率范围都比听觉范围要小,但都只能听到一部分频率的声音。

人和蝙蝠的听觉范围不完全相同:人耳只能听到20-2000Hz的声音,蝙蝠只能听到1000-120000Hz 的声音。

故选C。

二、填空11.【答案】350【解析】频率是指每秒振动的次数,2S振动700次,那么一秒振动350次。

12.【答案】传递能量,传递信息【解析】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比如:利用超声波的破碎能力除去人体结石,这就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利用超声波检查人体疾病就是利用声音能够传递信息;故答案为:传递能量,传递信息。

13.【答案】340;不能【解析】根据题意2s 钟是声音来回传播的时间,那么声音从小俞到山崖传播的时间为1s ,根据速度公式得s=vt=340m/s ×1s=340m ,不能用这种方法测地月之间的距离,因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14.【答案】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噪声;禁止鸣笛15.【答案】能量;响度【解析】由题干可知:有声音时有声控装置的金属球就摆动,而且声音越大,金属球摆动的幅度就越大,这是因为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物理学中常用响度来表示声音的大小。

16.【答案】a ;d .【解析】如图在相同时间内,a 比b 振动的快,故a 的音调高;c 比d 偏离原位置大,故c 的振幅大,c 的响度大、d 的响度小。

17.【答案】响度;空气【解析】手表声音经过空气传播到伞上时,会发生反射现象,最后集中于B 点上,使此处的声音振幅加大,所以人在B 点感觉声音的响度加大。

三、简答与实验探究18.【答案与解析】解:已知:=340m/s v 声;=20m/s v 车;=80m s 车 汽车行驶时间:80m ===420m/ss t s v 车车 4s 内声音走过的距离: =v t=340m/s 4s=1360m s 声声设汽车响喇叭时与山崖间的距离为: -s 1360m-80m s===640m 22s 声车 解得:S=640m答:汽车喇叭发出响声的时候,汽车距山崖640m 。

19.【答案】被弹起;振动;能量【解析】(1)敲响右边的音叉,声音通过空气传递给左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振动发声,这种振动引起乒乓球的跳动;(2)音叉的振动通过乒乓的跳动来体现,乒乓球起到了将微小振动放大的作用,这是一种转换法;(3)右边音叉的声音不但能传到左边的音叉,而且能引起左边音叉的振动,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故答案为:被弹起;振动;能量。

20.【答案】A 、C ;55;控制变量法【解析】因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长短和材料等多个因素有关,所以应该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为了验证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应该控制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即应选编号AC 的两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在验证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时,应该让琴弦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所以表格中长度和横截面积数据应该与B 组相同,即应该是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