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三 宋词二首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3 长版
第14课《水调歌头》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偏离了主题,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讨论主题的引导不够明确。为此,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讨论方向的把控,确保讨论活动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此外,在总结回顾环节,虽然学生们对《水调歌头》的基本概念和情感表达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但我感觉他们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加入更多诗词鉴赏的环节,让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第14课《水调歌头》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对月夜的美好体验?”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苏轼如何通过对月夜的描绘来表达情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中的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和词牌结构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等句子的理解,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水调歌头》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诗中如何通过对月夜的描绘表达情感?”
3.《水调歌头》主题思想分析:探讨诗中所表达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4.诗歌艺术特色解析:分析《水调歌头》的意境、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3(精选)-初二语文教案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3(精选)-初二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教学重点: 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教学设想:本教案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突出对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
以“情景教学”作为指导的思想,通过善设、再现诗的意境来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和感染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把课堂延伸至课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诗词的朗读和背诵是教学本课的关键。
设计了几种新的朗诵方法和教学方法,体现了诗词教学的特点。
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如:音乐烘托法、绘画激趣法、散文描述法。
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本课安排一课时完成:学习生字词,查作者相关资料等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学完成。
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活动由一学生讲述童年趣事二、前提测评找学生讲讲课前查找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多媒体展示简介作者生平展示以下生字:阙(què)琼(qióng)绮(qi)胜(sheng)苏轼(1037 - 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
三、导学达标(一)、导入: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
历来被列为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
同学们,你们家过中秋有什么习俗吗?古人过中秋喜欢吟诗赋文来抒发自己当时的感受,为我们后人留下许多优美诗篇。
水调歌头教案设计(通用12篇)
水调歌头教案设计水调歌头教案设计(通用12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水调歌头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水调歌头教案设计篇1设计理念:《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
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
本着课程标准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出自己的体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其品德修养”“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设计多种情境,让生读、思、品、说。
在能力发展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
本课预期达到的学习目标:1、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学习重点: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学习难点: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方法: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课前学习: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背景资料,并朗读全词,读通读顺。
课堂学习: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文学,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其实,更重要的是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杰出的文学大师,是他们让那个时代的文学大放异彩璀璨夺目。
比如,提到魏晋我们就会想起陶渊明,提起唐代就不能不说李白、杜甫,提到宋代就不能说(生答:苏轼)是他们让那个时代的文学更加精彩。
2、对于苏轼,你知道多少?(同学们互相交流,自由发言)二、创设情境,初读感知1、听师配乐(《春江春月夜》古筝曲)朗诵。
2、全班自由朗诵(通顺、连贯、准确)。
3、问题情境:古代诗词语言优美,意味深长,但毕竟不如现代那样明白易懂,请同学们根据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不理解的词句在小组内交流,仍不明白交由全班讨论。
4、全班交流讨论三、点击生活,理解运用1、创设生活情境。
【必备】水调歌头教案三篇
【必备】水调歌头教案三篇【必备】水调歌头教案三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水调歌头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水调歌头教案篇1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的有关常识;2整体把握文意,理解重点词句含义;3探寻人生哲理学习超然豁达积极向上的高尚情操;4熟读成诵。
学习重点:①学习目标4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难点:词的意境及思想感情学法引导:了解背景→想象意境→感悟思想→深情诵读→探寻哲理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收集信息:苏轼重要经历、写作背景。
二、自读课文两遍,注意读准下列词语及句子:宫阙(que)绮户(qi ) 朱阁(ge ) ______婵娟(chan) 琼楼(qiong) 不胜寒(sheng)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总结阅读效果,在此基础上品读文章(揣摩语句、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心情)。
有感情诵读两遍,然后在组内展示比读,评出朗读最有韵味,最有感情的一位同学在全班展示。
四、心灵体验—转变角色、走进情境、感悟思想:以苏轼的身份,用第一人称叙述此情此景交流读书心得:展示交流一、播放《春江花月夜》曲,学生展示读:①学生单人配乐朗读,学生点评,教师点拨(语速,语调,重音)。
②男生配乐读上阙,女生配乐读下阙。
二、由背景介绍到文章解析:1、以苏轼自述的方式有感情地描述情景2、解释重点词义:达旦把酒不胜何似何事婵娟3、概括词主要内容,从词句中探寻作者思想感情。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所揭示的人生哲理。
5、背诵此篇三、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最富浪漫色彩的,它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
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圆满的生活;月光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精选】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3宋词二首水调歌头教案长春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
故事是此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诚挚祝愿的情怀。
【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欣赏古词的方法。
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2、通过感悟本词情景交融的意境,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一、唤起体验1、导语设计中秋节有哪些习俗呢?(吃月饼、赏月等)同学们知道哪些与中秋咏月有关的诗词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中秋咏月的宋词——苏轼的《水调歌头》。
(出示相关课件,板书课题。
)2、交流作者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
(出示相关课件)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
题解及写作背景: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
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
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
丙辰年(即1076年)中秋,当时41岁的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没有见面。
《水调歌头》 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词的作者苏轼及其创作背景。
2、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大意,感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诵读诗词的能力,体会词的韵律之美。
4、启发学生品味词中的意境和哲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含义,把握词的主旨。
(2)体会作者在词中表达的复杂情感。
2、教学难点(1)感悟词中的意境和哲理。
(2)学习词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重点词句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出一种古典文化的氛围。
(2)提问学生是否了解月亮在古代诗词中的象征意义,引发学生的兴趣。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文学成就、政治生涯等。
(2)讲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即苏轼在中秋佳节,因思念亲人、感慨人生而作。
3、初读诗词(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内容。
4、解读词句(1)逐句讲解词的含义,重点解释一些生僻字词和典故。
(2)引导学生理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
(3)分析“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所表达的矛盾心理。
5、情感探究(1)组织学生讨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千古名句所蕴含的情感。
(2)让学生思考作者在词中所表现出的对亲人的思念、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6、诵读体会(1)学生再次有感情地诵读全词,注意读出词的韵味和情感。
(2)请几位学生上台诵读,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7、拓展延伸(1)展示其他与中秋、月亮有关的诗词,让学生比较它们在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调歌头》。
(2)理解《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内容。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水调歌头》。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体会家国情怀。
(2)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水调歌头》。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释义。
(2)诗歌意境的深入领会。
(3)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准确把握。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优美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3. 案例分析法:以《水调歌头》为例,分析诗歌的创作技巧和艺术特色。
4.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水调歌头》,了解诗歌背景及作者生平。
(2)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3)准备课堂讨论话题及问题。
2. 学生准备:(1)预习《水调歌头》,了解诗歌大意。
(2)搜集有关中秋节的文化资料。
(3)准备课堂发言提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创造优雅的学习氛围。
(2)教师简要介绍中秋节的文化背景及《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水调歌头》,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相互交流,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的字词释义、意象分析、修辞手法等。
(2)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水调歌头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水调歌头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水调歌头教案教学设计1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歌曲也在不断地更新,不同的歌曲风格吸引着不同的听众。
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水调歌头更是被许多人所喜爱。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水调歌头的教学设计?本文将针对该问题进行探讨。
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水调歌头的起源及发展历程,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2. 学习水调歌头的曲调、节奏、韵律等音乐要素,提高音乐素养。
3. 学会编写水调歌头的词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4. 增强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对艺术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了解水调歌头的起源及发展历程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介绍水调歌头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让学生了解这一传统文化的来源,获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初步认识。
2. 学习水调歌头的曲调、节奏、韵律等音乐要素通过听取水调歌头的演唱版、乐器版等,让学生感受水调歌头优美的曲调、节奏和韵律,同时学习音乐要素,提高音乐素养。
3. 学会编写水调歌头的词曲通过给学生讲解水调歌头的特点,如七绝句九字句、各句前后呼应、每句又相对独立等,引导学生编写一首水调歌头,同时,可以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展示一些经典的水调歌头,让学生模仿。
4. 增强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通过对名家水调歌头的赏析,如苏轼的《水调歌头》等,让学生感悟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培养对艺术的热爱和艺术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语言讲解和解说法简单介绍水调歌头的起源,特点等,引导学生了解其发展史与特点。
2. 听力学习法让学生听取并欣赏一些水调歌头的演唱版、器乐版等,培养学生对水调歌头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3. 协作学习法分组进行编写水调歌头的活动,让学生相互协作,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从而完成一首优美的水调歌头。
4. 群众演唱法在教学结束时,选择其中几个优秀的学生诵读、演唱自己编写的水调歌头,以此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参与活跃性。
四、教学评价1. 通过组织听写、填空和选择题等形式检测学生水调歌头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度。
《水调歌头》 教案教学设计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调歌头》。
(2)理解《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作者苏轼及词的基本知识。
(3)分析《水调歌头》的词牌特点、韵律美和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水调歌头》。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2)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水调歌头》。
(2)理解《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词牌特点和意境美。
2. 教学难点:(1)把握《水调歌头》中的意境美。
(2)分析苏轼的豪放派风格在《水调歌头》中的体现。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互动教学法:采用问答、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3. 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品味诗词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1. 导入新课:(1)播放《水调歌头》的配乐,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简要介绍苏轼及《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水调歌头》,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水调歌头》的词牌特点、意境美。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中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激发情感共鸣。
5. 欣赏品析:(1)分析苏轼的豪放派风格在《水调歌头》中的体现。
(2)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意象美、音韵美。
6.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创作一首以亲情为主题的现代诗。
(2)进行诗歌朗诵会,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
7. 课堂小结:8.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水调歌头》。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精选16篇)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精选16篇)《水调歌头》篇1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3.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1.配乐范读、打拍朗诵、足踏朗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2.利用“主题”来建构以中秋月亮为题材的诗词从而学会对诗词的对比、区分与整合。
3.古诗四步教学法:知诗-诵诗-析诗-品诗。
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背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以次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课内外,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领会诗意,体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重点突破:多形式反复诵读,情景教学,名句赏析。
教学难点: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深刻体味作品所蕴涵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豁达乐观情怀。
难点突破: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名句赏析、讨论合作,帮助学生了解情感,引起共鸣。
教学方法:1.诵读法2.情景教学法3.讨论点拨法4.古诗四步教学法学习方法:1.朗读理解2.小组合作3.发挥想象教学用具:《春江花月夜》磁带、多媒体、《明月几时有》歌曲磁带、《水调歌头》书法作品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词)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它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勾新月会让人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生活,在月亮身上,文人们寄托了很多憧憬、很多情感,同学们能调动积累,说一说我们学过的有关明月的诗句吗?(学生回答)那么苏轼仰望明月,他会联想到什么呢?二.初步感知:教师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多媒体配以优美画面三.指导学生朗读:(诵词)(1)教师范读全词(配以《春江花月夜》),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提示重点字读音(多媒体出字)阙(que)琼(qing)绮(qi)胜(sheng)(2)手打拍朗读、足踏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要求: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3)抽生读,配乐。
《水调歌头》 教案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调歌头》。
(2)理解《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3)分析《水调歌头》的词牌特点、韵律美和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水调歌头》。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水调歌头》的词牌特点。
2. 《水调歌头》的意境美和韵律美。
三、教学难点:1. 《水调歌头》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文化知识。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水调歌头》的文本资料、作者简介、相关历史文化知识。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水调歌头》的作者苏轼及其创作背景。
(2)学生齐读《水调歌头》。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水调歌头》,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水调歌头》的意境美。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词解析(1)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水调歌头》的词牌特点。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水调歌头》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水调歌头》的艺术价值。
7. 作业布置(1)学生背诵《水调歌头》。
8. 板书设计《水调歌头》词牌特点:X意境美:X韵律美:X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评价(1)学生对《水调歌头》的掌握程度。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3)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提高。
六、教学拓展:1. 比较《水调歌头》与其他宋词的不同之处,探讨宋词的分类及其特点。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水调歌头》,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所表达的节日团圆、思念亲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和家庭观念。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句意理解。
2. 诗歌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重点词句的翻译和理解。
2. 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意义。
2.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苏轼及其作品《水调歌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字词释义、句意理解,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
4. 情感体验:让学生闭目欣赏诗歌的朗读,感受诗歌所表达的节日团圆、思念亲人的情感。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价值观念,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情感态度: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作业,评价学生对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念的理解和认同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水调歌头》原文及注释。
2.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资源。
3. 参考资料:关于苏轼的生平介绍、诗歌的背景资料等。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精选16篇)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精选16篇)《水调歌头》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学问力量目标:1.了解这首诗的生平及相关的背景学问。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3.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1.配乐范读、打拍朗诵、足踏朗诵,让同学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2.利用“主题”来建构以中秋月亮为题材的诗词从而学会对诗词的对比、区分与整合。
3.古诗四步教学法:知诗-诵诗-析诗-品诗。
引导同学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背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同学的目的,利用多媒体帮助教学,提高同学学习爱好,并以次激发同学的想象进行制造,沟通课内外,提高语文素养,培育审美情趣,培育喜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领悟诗意,体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重点突破:多形式反复诵读,情景教学,名句赏析。
教学难点: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深刻体会作品所蕴涵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豁达乐观情怀。
难点突破:利用多媒体帮助手段、名句赏析、争论合作,关心同学了解情感,引起共鸣。
教学方法:1.诵读法2.情景教学法3.争论点拨法4.古诗四步教学法学习方法:1.朗读理解2.小组合作3.发挥想象教学用具:《春江花月夜》磁带、多媒体、《明月几时有》歌曲磁带、《水调歌头》书法作品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词)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极富浪漫颜色的,它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勾新月会让人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妙的生活,在月亮身上,文人们寄予了许多向往、许多情感,同学们能调动积累,说一说我们学过的有关明月的诗句吗?(同学回答)那么苏轼仰视明月,他会联想到什么呢?二.初步感知:老师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多媒体配以美丽画面三.指导同学朗读:(诵词)(1)老师范读全词(配以《春江花月夜》),同学听读,初步感知诗意提示重点字读音(多媒体出字)阙(que)琼(qing)绮(qi)胜(sheng)(2)手打拍朗读、足踏朗读,(老师示范朗读、同学跟读)要求: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3)抽生读,配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2学情分析
今选入长春版八年级下语文《词二首》中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八年级学生第二次学习苏轼的作品。
学生喜欢苏轼,但由于年龄及生活积累的局限,使他们对于词的意境、内涵、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如何鉴赏难于把握。
在教学中,我以诵读为主线,设计四个教学板块,本课教学做到“明其意, 品其情,懂其理,知其人”,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也就蕴含此过程之中。
3重点难点
1、训练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诗词间运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积累名句,增强语言感悟能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3、深刻体会作品传递的情感,理解诗人胸襟抱负。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
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
一钩新月,人们会想到新生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人们会想到美好圆满的生活;皎洁的月亮,人们会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诗人都拿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今天让我们和苏轼一起走进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为我们诉什么?
活动2【讲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检查预习:作者介绍,背景介绍。
活动3【讲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诵读感知:
1、字正腔圆地读。
2、有板有眼地读。
3、有情有味地读。
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活动4【活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走进词境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解读小序:小序中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_
讨论明确:时间,缘由。
“兼”字告诉我们作者举杯对月,还另有一番感慨在其中。
小序中没有介绍,大家从词中去发现。
上阙赏析:
1、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词人的情感?
品析回答:“欲”字可以看出词人对“天上”的向往,“恐”字表达了词人的矛盾的心情,“不胜”写出了不愿归去的原因,寒”字背后的愁苦与幽愤,“何似”体现了词人豁然开朗,乐观心胸。
教师深入解析: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
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
“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2、词人借明月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讨论后明确:借明月抒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
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3、诵读理解上阙。
以“苏轼身在__,心系__,思而不得退而求其次__”句式说话。
学生自由理解:如表面义“身在人间,心在天上,思而不得退而求其次在人间起舞”;结合背景(:这阙词是苏轼出任密州时写的,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理解“身在密州,心系朝廷,思而不得退而求其次,在地方上一样有所作为。
③下阙赏析。
1、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词人的情感?
品析回答:“无眠”可见思弟心切,“不应”可看出无理埋怨圆月,月圆人不圆是多么令人遗憾啊!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怀子由的离愁别绪,同时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不幸离人的同情。
“古难全”“但愿”为明月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
2、词中借月亮来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怀。
品析明了:望月怀人,即兼怀子由,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表达了对天下离人的共同美好祝愿。
自慰和共勉,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
3、诵读理解下阙,以“苏轼身在__,心系__,思而不得退而求其次__”句式说话。
学生自由理解:(背景:苏轼被贬后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
)“身在密州,心系弟弟苏辙,思而不得退而求其次希望千里共享一轮明月”
名句重读
重点读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刻意蕴和旷达情怀。
(理解: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伤悲,在这里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一种普遍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以及美好的祝愿———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
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上阕:望月----- 写景
下阕:怀人-----抒情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总结: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人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
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遇,让我们都能从心底生发出一个真诚的声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活动5【活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拓展延伸
朗读背颂《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活动6【测试】《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下面我们来看这两个语段,请同学们根据语境,填入《水调歌头》中的词句。
语段一:
李意民还是那样,极度的表现欲,史见他将袖子捋得老高,端起啤酒瓶:
“哥们,来,干了它,虽说我们已经五六年没见了,但我仍时常怀念当年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与浪漫。
”
说完他咕咚咕咚三口并作二口地将一杯啤酒喝了下去。
……
(摘自李晓羊《友情》)
语段二:
今天是农历十六,“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湛蓝的天空中“皎皎空中孤月轮”。
白天发生的事仍然历历在目,一个人躺在床上,只要闭上眼睛,眼前就会展现她那苍老蹒跚的身影,月光从东窗移向了前窗,复而又移向西窗,此时此刻,我才感受到了苏轼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那份辗转反侧……
活动7【练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词人酒酣之时,对着皎洁的月亮所产生的遐思: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2、暗示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又透露了作者对人间终不忍弃绝的复杂心情:又恐琼楼玉
3、含有人生哲理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4、从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蜕变而来,道尽千载离人之心的句子:(道尽千载离人心愿,
在美好想象中得到人生慰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活动8【作业】《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熟读成诵
2、课外阅读李白的《把酒问月》和《月下独酌》与课文诗句比较,你能发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