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俄罗斯学的研究视角
中国当代学者的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气质
中国当代学者的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气质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中,中国当代学者对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的关注主要体现在对俄罗斯文学、哲学、艺术等领域的深入研究和思考上。
他们试图通过对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的探讨,加深对俄罗斯文化的理解,拓展自身学术视野,提升学术研究水平。
中国当代学者还希望通过对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的研究,促进中俄两国学术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人文学科的国际化发展。
【2000字】1.2 研究意义中国当代学者对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的研究也有助于拓展学术视野,促进跨文化研究和学术交流。
通过与俄罗斯学者的合作与交流,可以促进两国学术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俄中关系的深入发展。
借鉴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当代学者的学术研究和学术建设也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中国当代学者对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的研究意义重大,不仅有助于丰富学术研究内容,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还有助于增进中俄文化交流与理解,推动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内容字数:207】2. 正文2.1 中国当代学者对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的关注中国当代学者对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的关注主要体现在对俄罗斯文化、历史和思想的研究上。
他们对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精神和文化传统有着浓厚的兴趣,认为这些精神特质对于俄罗斯文化的独特性和影响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当代学者也关注俄罗斯知识分子在历史上的重要角色,如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化巨匠的思想影响,以及俄罗斯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和革命运动中的作用。
中国当代学者认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具有深厚的人文主义和批判意识,反映了俄罗斯文化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他们通过深入研究俄罗斯知识分子的作品和思想,探讨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和借鉴,在实践中探寻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有益启示。
中国当代学者也重视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途径,关注俄罗斯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和价值。
他们积极倡导中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俄罗斯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理解,为促进中俄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做出了积极努力。
俄罗斯副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环节探微
俄罗斯副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环节探微摘要:俄罗斯副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素以作风严谨求实,注重基础训练,强化能力培养,突出科研素质的养成闻名于世。
笔者通过在俄罗斯攻读副博士学位的亲身感受,对俄罗斯副博士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科学研究、教育实践和学位论文的撰写与答辩等主要培养环节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俄罗斯;副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环节俄罗斯的副博士学位是极富俄罗斯特色的学位设置,攻读副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在俄语中称为“研究生”。
以下通过在俄罗斯攻读副博士学位的亲身感受,对俄罗斯副博士生的课程学习、科学研究、教育实践和论文答辩等主要环节分别予以介绍。
一、俄罗斯副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2000年俄罗斯联邦教育部颁布的《大学后职业教育各学科国家教育标准模型》(以下简称《标准模型》)和2002年批准的《大学后职业教育各学科基本教育大纲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对副博士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制定了以下目标:形成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科学教育活动的技能;深入研究某一学科的方法论和理论原理;完善哲学教育,其中包括针对职业活动的哲学教育;完善外语知识,其中包括职业活动所用的外语知识。
1996年《俄罗斯联邦大学和大学后职业教育法》和1998年《俄罗斯联邦大学后职业教育系统中科学教育和科学干部培养条例》(以下简称《培养条例》)都明确地将培养“科学教育和科学干部”作为大学后职业教育的主要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俄罗斯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各行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
2008年7月28日俄罗斯联邦政府《2009-2013年创新俄罗斯科学和科学教育干部联邦定向计划》又提出了为高新技术领域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也就是说,副博士生的职业前景是未来从事高校教学的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高新技术领域从事科研的人员。
而且,这些国家的高级人才将来大都要承担未来人才的培养工作,因此,科研能力和教学技能的养成是其未来职业所必备的技能。
二、俄罗斯副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环节俄罗斯高校副博士生培养的具体工作由校系两级学术委员会、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教研室和导师共同负责。
俄罗斯数学经典:现代几何学方法和应用
除了内容上的精彩,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十分用心。每一章节都配有丰富 的插图和注释,使得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每一个概念。书中的习题也是一大 亮点,它们不仅可以帮助读者巩固所学的知识,还可以激发读者的思考和创新精 神。
当然,这本书也不是完美的。由于它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有些部分可能会 让读者感到有些吃力。这恰恰也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它挑战着读者的思维极限, 促使我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
《俄罗斯数学经典:现代几何学方法和应用》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几何学的 巨著。作为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对几何课程现代化改革的成果,它汇集了几何 学领域内众多专家的智慧和心血。而作者之一的诺维可夫,更是数学界的大咖, 他不仅是1970年的菲尔兹奖得主,更是2005年的沃尔夫奖得主。这样一位重量级 人物的参与,使得这本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
书中还介绍了计算几何这一分支。计算几何主要研究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 视觉等领域中的几何问题。作者强调:“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几何 已成为几何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不仅推动了计算机图形学和计算机视觉的发展, 还为虚拟现实、游戏设计等领域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这一部分为我们展示 了计算几何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广泛应用。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俄罗斯数学经典:现代几何学方法和应用》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感谢观看
微分几何是研究曲线和曲面微小变化的几何学分支。在这一章中,作者介绍 了微分几何的基本概念和定理,如切线、曲率、挠率等。作者还介绍了微分几何 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曲线设计、计算机图形学等。
代数几何是结合了代数和几何的数学分支。在这一章中,作者介绍了代数几 何的基本概念和定理,如多项式方程组、代数曲线、代数曲面等。作者还介绍了 代数几何在计算机科学和物理学中的应用,如密码学、量子力学等。
俄罗斯东欧中亚区域国别研究的学科构建
造本 国支付体 系 ; 第四, 增持 黄金 储备 。其 次 , 地 缘政 治 策略 , 包括 将远 东经 济发展 提上 高位 、 实施 分化 策略 、 转
更广 阔的人类文 明发 展 的大背 景看 。 丝 绸 之路 几乎 连接
了世 界所 有 的文 明形 态 。 涉 及 政治 、 经济、 文 化、 环境、 法
律、 安 全等 领域 . 值得 研究 和应 当研 究 的问题 十分广 泛 , 为“ 一带一路 ” 大 战 略的 实现 提供 了新 的机 遇和 实 践空 间。第五 , 人文 教育 工作 者应 当承担 重任 。文化 是立 国
数据判定是否在加强或弱 化 中央 经济集权 。如 果说平 衡 发展是相对的 , 不平衡是绝 对 的, 那么 调整就是 俄罗斯 联
们 与之相处 的战略 、 策略与方 式 , 更 好地 为地 区和世界人
民的共同发展 服 务。第 四 , 马克 思主 义 的基本 理论 没有
过时 , 应 当成 为 “ 一带一路” 研究 的理论基 础 , 国际共生理
内容是 中央 和地 方税 收 权 限以及 转移 支付 规模 和结 构。
调整 的依据是 国 内宏 观 经济 形势 、 外部 经 济环境 以及地 方经济发展 的不均衡程度 。调整 的原 则是在 保 障国家统
一
和安全的前提下最大 限度地 履行 国家对公 民承担 的宪
亟待进一步 强化 。第 三 。 俄 罗斯 东 欧 中亚 区域 国别 研 究
之本 , 大学作为 中 国最重要 的国 际问题 研究 人 才培 养基 地. 建 设和发展 中国的俄罗 斯学 , 承 载着 的则 是 中国 国际 政治学 的需要 与期待 。 和深 化 国别 研究 、 为 中华 民族 的复
浅谈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
外国文学浅谈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曹方毅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当今社会不断在发展,不断在进步,女性在当今世界的地位普遍上升,她们的权利和义务在各个领域与男人大致平等。
在文学领域,不仅女性作家显示出了强大的力量,而且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也层出不穷,“文学女性化”倾向已经成为热门话题。
在这样的背景和条件下,对女性文学和对文学中女性形象的研究,便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俄罗斯;女性文学;意义影响一、俄罗斯女性文学兴起的原因万事万物的兴起都有其原因。
俄罗斯女性文学也不例外。
俄罗斯女性文学在白银时代迅速兴起,是多种原因形成的结果,这些原因既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既有社会的也有文学的,既有必然的也有偶然的。
首先,这是俄罗斯社会和文学文化自身发展的结果。
彼得大帝在18世纪实施的“改革”,使得俄罗斯在领土和军事上成为一个欧洲强国。
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之后的改革中,她很注重国民的教育问题,作为一位女性,她也自然而然地较为关注女性的教育问题,于是间接性地促进了女性文学的发展,文学史的大家们大多认同,俄罗斯的“女性文学”就发端于叶卡捷琳娜时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她本人对女性文学的贡献也是很卓越的。
女性文学的兴起,是以女性社会地位提高、女性教育得到提升为前提的,即女性首先要具有阅读、思考和写作的能力。
19世纪中期,废除农奴制前后,俄罗斯的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俄罗斯的女性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例如:出现女子中学、女子学习班、可以发表女子刊物的出版社不断增加等等。
并且尤为重要的是,享有教育机会的俄罗斯女性不再仅仅是有钱人家的女儿,甚至一部分出生在乡村的贫苦人家的女孩也都成为了文化人。
19、20世纪之交的俄罗斯女性作家不再是单一的贵族出身,她们更多分布于各行各业。
当然,俄罗斯女性文学在白银时代的兴起,与当时的妇女解放运动也有关系。
19、20世纪之交,社会思潮风起云涌,俄罗斯妇女解放运动也空前高涨,于是她们渴望自由,坚持独立,毫无疑问,文学和艺术创作是她们的不二选择。
俄罗斯文学中“高加索”形象研究综述
、
专一爱 情 的向往 , 在 文 中作者 通过俄 罗斯 俘虏 的冷漠 、 自私 自利和切 尔 许 多 的文 学作 品都 涉及 了民族 多样 性 的问题 , 不 同 民族体 现 为不 克 斯 少女 为爱 不屈 的态度 , 突 显 出了少 女期 望专 一忠 贞 的爱情 。而 马 同 的文 化特 性如宗 教 、 语言、 习俗 、 价值观 念 、 生 活方式 等 。我 们可 以从 卡 宁的作 品《 高加 索俘虏 》 阐释 了 另外 一种 爱情 , 两个 男人 之 间介乎 于 文化 特性 中的宗 教 因素来 看 , 宗教 给 高加索 带来 了深远 的影 响 。由于 怜 惜 与爱 慕之 间又 略带 畸形 的“ 男 男暖 昧 ” 之情 , 这体 现 了另一 种悲 剧 信仰不同, 使 信奉 东正 教 的俄 罗斯 人 信奉 伊斯 兰教 的各 族人 民之 间 的爱 情 。这种 “ 爱情 ” 颠覆 了作家们 笔下 的传统 爱情 观。在上 述莱蒙 托 在道 德准 则 、 传统 、 利益、 习俗 和文 化 等诸方 面原 则上 存在 着差 异 。可
夫 与 托尔 斯泰 笔下 的俘虏 是被 山 民俘获 的俄 罗斯 人 , 而马 卡宁 的俘虏 以看 出 , 宗教 给人 们带 来 的影 响是 潜移 默化 的 。叶卡 捷琳 娜二 世便 借 则是 被俄 罗斯 人俘 获 的高 加索 人 。俘虏从 “ 高加 索 的俘虏 ” 变 为“ 来自 用 宗 教信 仰 的力 量来感 染 高加 索地 区的人 民 , 逐 渐使 当地 善 良淳朴 的 高加 索的俘虏 ” , 这一 身份 的变换不 仅折射 出俄 罗斯人 已然成 为这一方 人 民接 受他 们 的思 想入 侵 , 随后她再 用武 力征 服高加 索地 区 , 这直 接激 土地 的主人 , 更使 俘虏这一 形象获得 了多重 涵义 。 发 了民族 矛盾 。除此 之外 , 作 家托 尔斯 泰认 为上 流 社会 虚假 的宗 教仪 五 、 结语 式 和繁 琐 的宗教条 规都 是荒唐 的 . 他强烈 批判 东正教 会 , 从侧 面烘 托 出 高加索地 区多个 民族 聚居 , 各 民族 间的文化 都相互 借鉴融 合 , 但由 高加 索人 信仰 的伊 斯 兰教是 真诚 的和发 自内心的 。高加索地 区多 数 民 俄罗斯 想通过 占领此 地来 壮大本 国实力 , 在侵 略 族 信奉 的是 伊斯 兰教 , 俄罗斯 的入 侵直接 激发 了民族 间的矛 盾 , 导致了 于其地 理位置 的优越 , 过程 中出现 了宗教信 仰 的碰 撞 , 导 致 了战争 的爆 发 , 战争所带来 的危 害 宗教信 仰 的碰 撞 , 无 法促进 民族 间的融合 。 使 高 加索 地 区的人们 不敢 大胆 的追 求爱 情 , 所 以这个 时期 的高 加索爱 三、 高加索的战争 情都 是无 疾而 终 的。如今 , 国 内外 学者 大多 以普 希金 、 莱蒙 托夫 、 托 尔 早 在 沙皇时期 高加 索地 区就 动荡不 安 。高加索地 区伴 随着 战争度 斯 泰 、 叶赛 宁 等作 家或诗 人们 的作 品来 体现 他们 对高 加索 的情 结 。他 过 了这 两个 多世 纪 , 战争给 人们带 来 的危害是 巨大 的 , 在 战争 中百 姓居 们怀 着对高 加索 当地 人 民淳朴 民风的赞美 和牵 挂着 高加索 的和平安 宁 无定所 , 生 活 民不 聊 生 , 战争 又是残 酷 的 , 在 战争 中死去 的士兵 也 是无 的心 境 。笔者 认为 国 内学 者们还需 多加关 注高 加索 当地人们 的风土人 计 其 数 。马 卡宁 在《 高加索 的俘 虏 》 中阐释 了对 爱情 的不 同理解 , 但 我 情, 在 以往 的文学作 品 中夹 杂 了作 者对一 事物 的主观 看法 , 与史实 的内 们从 中也 可以发 现 , 无 论作 家们怎 么描 述爱情 , 最后 我们都会 发现 大多 容有 些差距 , 真实度 不够 , 所 以我们 要从 多角度 、 多层 次着手 , 如从高 加 作 品都是 以悲 剧结 束 , 这也 从侧 面揭 示 了战争 的残 酷可 怕 。l 9 世纪以 索 的政治 、 经济、 文 化 等多方 面来 了解 高加 索悠 久 的历史 , 这有 利于 我 前, 高加索 南与 土耳其 、 伊 朗接壤 , 北与 沙皇俄 国为邻 , 可控 制黑海 和里 们 了解俄 罗斯 的古 今历史 , 并 且对 现 阶段 国家 间的合 作具 有重 要 的研 海两 大重要 水域 , 是欧 洲通 向西亚 和南 亚 的天 然走廊 , 高加索 地 区有重 究价 值。 要 的地 缘价 值 , 其 战略地 位非 常突 出。 l 9 世纪初 , 俄国兼并 了格鲁 吉亚 参考文献 : 和 阿塞拜 疆 等地 , 但 它们 与俄 国本 土 的联 系 , 却 仍然 被车 臣 、 达 吉 斯坦 [ 1 ] 菜蒙托夫 . 当代英雄 [ I I ] . 北京 : 人 民文学 出版社 。 1 9 7 8. 和 阿迪 格地 区所 阻 隔 。为 了进 而兼并 这 些地 区 , 从 1 8 1 6 年到1 8 6 4 年, [ 2 ] 莱 蒙托 夫 . 当代 英雄一 莱蒙托夫 诗选 [ 1 ] . 余振 , 顾蕴译 , 北京 : 沙 皇俄 国在高 加索 西北 地 区进行 了长 期 的侵 略 战争 。1 9 世 纪后 半叶 , 人 民文学 出版社 . 1 9 9 7 . 俄 国沙皇 以战 争手段 完成 了长达 两个 多世纪 的对 高加索 的扩张 。莱蒙 [ 3 ] 姜磊 . 高加 索的俘虏 [ J ] . 俄 罗斯文艺 . 2 O l 4。 ( 4 ) . 托夫 的 长诗 《 切 尔克 斯人 》 讲 述 了在捷 列 克河 畔 的一 场激 战 , 赞扬切 尔 [ 4 ] 托 尔斯 泰 . 高加 索的俘虏 [ H ] , 适 夷译 , 北京: 人 民文 学出版社 , 克斯 人 的勇 敢 , 义气 以及 他们 反抗 俄 国侵 略者 的热 情 。莱蒙 托夫 的反 1979 战争 侵 略文学 作 品还 有长 诗《 卡 累》 、 《 伊斯 梅尔一 贝》 、 《 巴斯童 村 》 等, 作者简介 : 他在这 些作 品 中都 表达 了希望 民族 解放 斗争 , 停 止战争 的想 法 。 邓 丽娟 ( 1 9 9 2 ~) , 女, 硕 士研 究生, 研究方 向: 外国语 言学及应用语言 四、 高 加 索 的 爱情 学( 俄语) 。
211124513_《西伯利亚理发师》:俄罗斯电影文化叙事学的研究视角
2022苏联解体之后的俄罗斯电影,至今已走过30余年的历程。
与苏联电影相比,当代俄罗斯电影既没有蒙太奇学派的荣耀,也缺少苏联电影新浪潮的广泛影响力。
作为中国学者应该从什么样的视角对其展开研究,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后苏联时代,俄罗斯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经历了大起大落,这必然要在文化领域折射出来。
与电影产业、票房或是艺术性等方面的研究相比较,当代俄罗斯电影文化现象是值得研究的部分之一,尤其是其文化叙事问题。
参照前苏联文艺理论家米哈伊尔·巴赫金研究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人文主义作家弗朗索瓦·拉伯雷的理论成果,某种叙事成规与社会文化习俗、习惯密切相关,“狂欢化叙事”即是一个代表性的文化叙事形态。
当代俄罗斯电影同样也表现出一些带有明显特征的叙事形态,如愤怒叙事,狂欢叙事等。
这些文化叙事的形成,既是社会现实投射作用的结果,也是文化历史观念的延伸与回应。
当代俄罗斯电影的文化叙事,表现出国家叙事、知识分子叙事和民间叙事杂糅的特点,既有其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也对世界电影研究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俄罗斯电影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在当代俄罗斯电影界占据特殊位置,他导演的《西伯利亚理发师》(1998)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文化叙事的研究范本。
一、从社会历史研究到文化叙事研究传统的社会历史研究,注重某一历史阶段的社会现实对文化艺术的影响,但是有很多人类社会问题却在不同历史阶段持续表现出来,受地域文化特征影响,同时又和世界文化发生着密切的关联。
由于地处欧亚大陆交汇之所,俄罗斯文学艺术即表现出这样的特点。
苏联作家肖洛霍夫所写的小说《静静的顿河》,曾经被认为是一部超越阶级和意识形态的作品,今天看来,它恰恰是一部俄罗斯文化叙事学研究的经典作品。
超越现实社会的矛盾紧张和对立,肖洛霍夫把目光伸向历史的远方,从中探讨了顿河哥萨克人的命运,这种叙事便具有文化叙事学的明显特征。
电影文化叙事学的研究路径大体如此,与社会反映论和普洛普叙事学均有所不同,在更广阔的历史时空中整合建构文化叙事。
俄国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Formalism)指文学、艺术或戏剧中专门强调形式与技巧,而不强调题材的表现手法。
俄罗斯形式主义,是1915至1930在俄国盛行的一股文学批评思潮,其组织形式有以雅克布森为首的“莫斯科语言学学会”和以什克洛夫斯基为首的“彼得堡诗歌语言研究会”其成员大多为莫斯科大学和彼得堡大学的学生。
俄罗斯形式主义反对俄国革命前处理叙述材料的传统方式,转而重视艺术语言形式的重要性,认为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在于它的文学性,而文学性存在于形式之中。
这里的形式主要指语言形式。
俄罗斯形式主义的主张逐步影响到当时的各艺术领域。
而俄罗斯悠远而又丰厚的艺术传统,未来主义,象征主义各种思潮相互交汇的历史图景,促成了俄国形式主义对艺术语言的历史性迈进。
在电影表现或分析上,形式主义强调不同形式的运用可以改变材料的内涵,剪接、绘画性构图与声画元素的安排都是形式主义电影工作者的兴趣所在。
俄国形式主义于1930年代中期,遭斯大林主义的压迫而停止在俄罗斯的发展。
它是西方文学史上重要的文艺思潮之一,对后来的结构主义与符号学、乃至英美新批评派的形成,都有着很大影响。
1.俄国形式主义的理论主张其一,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研究的主题是文学性。
其二,俄国形式主义认为,艺术内容不能脱离艺术形式而独立存在,这是他们对文学“形式”进行的新界定。
第三,俄国形式主义认为,陌生化是艺术加工和处理的基本原则。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提出的核心概念,也是形式主义文论中最富有价值而且至今仍有启迪意义的思想。
所谓陌生化就是将对象从其正常的感觉领域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从而扩大认知的难度和广度,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的创作方式。
文学的价值就在于让人们通过阅读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在这一感觉的过程中产生审美快感。
如果审美感觉的过程越长,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就越强,陌生化手段的实质就是要设法增加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拉长审美欣赏的时间,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
俄罗斯历史学派史诗研究述评
俄罗斯历史学派史诗研究述评近年来,俄罗斯历史学派在史诗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我们深入了解史诗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视角。
本文拟对俄罗斯历史学派史诗研究进行综述和评价,从其研究方法、主要研究成果等方面展开,以期带领读者走近这一领域的前沿。
首先,俄罗斯历史学派史诗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表现出了较强的理论意识和多元学科的交叉融合。
他们深谙历史学与文学学科的紧密联系,非常注重历史环境对史诗创作的影响和回响。
此外,他们还运用了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的方法进行研究,深入剖析史诗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艺术手法等方面的特点,揭示了底层文化与史诗之间的互动关系。
其次,俄罗斯历史学派史诗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史诗创作本身的分析与解读,二是对史诗与历史、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前者主要包括对史诗体裁的分类和定义,对史诗创作原则、艺术手法的分析,以及对不同时期、地区史诗发展变化规律的研究等。
后者则关注史诗作品与其所处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关联性,从政治、经济、宗教等多个角度探讨史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这些研究成果丰富了我们对史诗文化的认识,使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了史诗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俄罗斯历史学派史诗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开拓了研究领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俄罗斯学者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学术传统,深入研究了古代史诗的形成与发展规律,不仅补充了西方学界对古代史诗的研究,更为我们认识史诗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俄罗斯历史学派史诗研究的成果也为其他国家的学者提供了借鉴和启示,为全球史诗研究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然而,俄罗斯历史学派史诗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史诗研究需要大量文献和语言资源的支持,这导致研究的范围和深度受到一定限制,需要更多跨学科的合作和资源共享。
其次,由于史诗创作与传播具有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研究者应更加注重整体性与系统性的分析,从多个层面进行综合解读,避免片面和表面的研究结果。
俄罗斯直觉主义认识论的哲学基础--以宗教哲学为研究视角
俄罗斯直觉主义认识论的哲学基础以宗教哲学为研究视角王㊀萍(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摘㊀要:俄罗斯思想家普遍认为西方理性文化危机的思想根源在于总是采用知性思维方式将具体对象进行分解㊁把抽象概念强行实在化,这种机械的认知模式致使现代人面临着认识与存在相割裂㊁哲学与生活相脱节㊁人性与神性相疏离㊁理性与信仰相对立的生存困境㊂以索洛维约夫㊁洛斯基㊁弗兰克等为代表的宗教哲学家始终立足本民族宗教文化思想传统,从西方文化的内在发展逻辑和思维特点入手,对理性哲学的抽象思辨形式进行了坚决拒斥和有力批判㊂并以 万物统一 的有机世界观为逻辑前提,提出具有先验思维特点的直觉活动才是摆脱现代危机并获得完整知识的有效途径,从而创立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俄罗斯直觉主义认识理论㊂关键词:知性思维;直觉主义;万物统一作者简介:王萍(1977 ㊀),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㊁俄罗斯哲学研究㊂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后苏联时代的俄罗斯伦理学研究 (项目编号:18AZX020)的阶段性成果㊂中图分类号:B512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1-4403(2019)05-0007-07收稿日期:2019-05-22 DOI:10.19563/ki.sdzs.2019.05.002㊀㊀俄罗斯宗教哲学家认为西方理性文化尤其思辨哲学是 纯理论性抽象认识意义上的哲学 [1]3,它最大的特点在于采用知性的思维方式或抽象的分析方法将具体对象加以分解,把抽象概念实在化㊂这种机械片面的认知模式也正是现代人所面临的认识与存在割裂㊁哲学与生活脱节㊁人性与神性疏离㊁理性与信仰对立等诸多生存困境的思想根源,因而要摆脱现代性危机就必须首先对这种理性文化的纯粹思辨形式予以坚决拒斥和有力回击㊂以洛斯基㊁弗兰克等为代表的俄罗斯 纯粹哲学 家们继承了索洛维约夫 万物统一 思想,在批判西方理性哲学的片面性㊁抽象性同时,以宗教文化的有机世界观为逻辑基础,建构起俄罗斯哲学独特的直觉主义认识理论㊂㊀㊀一㊁知性思维是西方形而上学危机的根源㊀㊀哲学家索洛维约夫从整个西方文化的内在发展逻辑与思维特点入手,分析西方哲学起源和演化的全部历程后指出,西方哲学在历史发展中取得了积极成就,但也暴露出 与生俱来 的致命缺陷,是片面强调知性思维的抽象形式主义㊂这种抽象认识就是将直接的和具体的观点机械地分解为它的感性因素和逻辑因素㊂而实际上,这些因素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只有通过相互结合才能构成现实世界㊂但知性思维恰恰割裂了它们的有机㊃7㊃联系,对具体东西进行分析分解,使范畴或存在物的构成因素等这些抽象东西被实体化㊂这种片面思维形式源于中世纪经院哲学早期,突显于17㊁18世纪唯理论与经验论,后虽经康德㊁费希特㊁谢林㊁黑格尔等德国古典哲学家的深化和叔本华㊁哈特曼等现代哲学家的改造,但都无法从根本上克服西方固有的这种思维局限性㊂俄罗斯哲学家将哲学与宗教㊁科学㊁艺术相区分,认为哲学作为个人理智行为,只有在其与民族信仰或一般信仰区分时才会出现㊂这种知识和信仰㊁智力和权威之间的分裂最终形成的理性至上的信念,在经院哲学初期就已初露端倪㊂9世纪时的约翰㊃埃里金纳㊁11世纪时的奥特隆和阿伯拉尔都曾断言,理智绝对独裁,一切权威在它面前都是软弱无力的㊂经院哲学的唯实论和唯名论都将多样有机的世界看作僵死的总和,具有理性思维片面性,这种局限性又被近代哲学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保存下来㊂在俄罗斯思想家看来,西方理性主义经历了三个环节:第一阶段是康德前的 教条主义形而上学 ,代表人物是笛卡儿㊁斯宾诺莎㊁莱布尼茨等㊂这时哲学认识的本质在于思维和现实存在的无意识同一㊂其假定的前提是笛卡尔所断言的,通过明显不同的概念以推理的方式可以认识一切存在着的东西,不论是其客观内容㊁本质,或其存在㊂也就是我们能用头脑中一般概念,思维现实存在的独立本质,从而获得正确的㊁先验的认识㊂但由此会产生两个问题:其一,我如何能认识与我这个认识者在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东西;其二,我如何能认识外在于我且不以我为转移而存在的事物㊂索洛维约夫认为,对于前者斯宾诺莎的实体抽象同一理论和莱布尼茨的具体统一哲学早已给予回答,但后者即主体如何获得根本性认识这个至关重要问题在前康德形而上学时期被完全忽略了㊂理性主义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就是康德的理性批判,受休谟怀疑论启发的康德将人类智力从教条主义无意识的迷蒙状态中唤醒㊂他认为我们的各种认识形式,无论是直接感受到的(空间和时间),还是领悟到的(范畴)都是先验的㊂它们本身具有表达必然真理的可靠性和普遍意义,是获取经验的必要条件㊂依靠这些形式和范畴,我们只能认识主体预先设定的现象即表象的世界,而对于意识之外的独立存在的现实本质即自在之物则是完全不可认识的㊂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体系在费希特的先验统觉原始综合统一学说中得到了补充和发展㊂费希特根据康德的逻辑体系得出我即是我 原理即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是一切认识的唯一绝对本原的结论,并辩证地从中推导出认识的所有个别原则,创建了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从而彻底推翻了康德 自在之物 的假设㊂费希特认为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是一切存在的绝对本原,在自我设定的行动中,必然包含非我即客观世界,但客观世界只是相对于自我而存在,并不具有独立现实性,所以,客观自然界和感觉现象完全受自我意识的决定和制约㊂对此索洛维约夫批判说: 费希特的纯粹自我,不可能和人类的个体自我意识同一,因为后者把客观世界视为给定的,而不是它创造出来的,连它自己也是被决定了的㊂ [1]31如果说费希特的自我主体是片面的,只停留在自身之中,而客观自然界只是它的否定,那么在谢林哲学中主体具有更多的丰富性,这里的主体并非狭义的与客体相对立的主体,而是既属于人类精神,又属于自然界的绝对主体,是二者无条件融合的主客体㊂这样整个世界就是主观精神或绝对本原不断自我发展的过程㊂当然,谢林的绝对主体或绝对本原根本不是现实的即直接存在着的,而是一种纯粹的理性概念㊂因此,一切存在物自然都是理性概念的自我辩证发展即理性概念就是一切,这也正是黑格尔哲学的思想原则㊂这样,理性主义在最后发展阶段即黑格尔思辨哲学体系中达到理论顶点㊂显然西方近代先验哲学依靠孤立的概念原则和纯逻辑的抽象认识形式的局限性显而易见,它不可避免地被另一种哲学即 经验主义哲学 所否定和改造,但结果却难遂人愿㊂同唯理论发展相似,经验主义认识论也经历三个环节:首先是培根㊁霍布斯提出的真正的存在物可以通过我们的现实经验而被认识的思想阶段㊂然后是洛克㊁贝克莱等人确立的第二个环节:现实经验是我们关于外在世界认识的唯一源泉,认识就是经过智力活动反思外在感性材料的过程,但外在感觉给出的东西都包含在各种主观知觉意识中,意识的各种存在状态才是真正的存在物㊂由休谟代表的经验主义的最后发展阶段被康德㊁费希特㊁黑格尔哲学彻底粉碎后又在现代以唯物主义㊁实证主义面目示人㊂在索洛维约夫看来,近代先验理性哲学体系的片面性必然会导致一般经验主义的出现,首先将最简单㊁最直接的外部感性经验抬高到普遍性体系的唯物主义,它否定逻辑哲学的先验认识的同时,也反对其哲学的形式意义㊂也就是说,同彻底理性主义相反,唯物主义把自然科学的对象 物质的存在(更确切地说㊃8㊃㊀哲学社会科学版㊀2019㊃5是原子)设定为绝对始基,赋予其独立现实意义㊂不过唯物主义很快就被自我否定,转向了经验主义的另一变种 实证主义㊂正如 沃尔弗哲学的理性主义实在论或知性实在论必然引出康德的理性批判主义,唯物主义者的经验实在论必然引出奥古斯特㊃孔德的经验批判主义 [1]44㊂俄罗斯思想家认为,尽管孔德㊁穆勒㊁斯宾塞的实证主义看到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认识形式的局限性:提出独立的现实或真正的存在物既不是知性客体(沃尔弗的教条主义),也不是纯粹概念本身(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更不是外在经验(唯物主义),并断言我们通过内在经验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认识自在的本质㊂但是它依然没有跳出知性思维的怪圈:割裂了存在形式与内容即现象与显现者的统一㊂如同在黑格尔的唯理论中,从一般逻辑概念不能获得个别经验现实一样,把意识的感觉状态当作第一的实证主义者(如穆勒),也不可能超越个别经验达到真正认识所必须的普遍和不变的规律㊂所以,索洛维约夫总结说,经验论和唯理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都忽视逻辑因素和经验因素的统一性,否定了被认识物和认识者自身的存在,而把全部真理转向了认识行为本身㊂正是这种抽象的形式主义使西方哲学的两个流派最终都否定了一切形而上学对象本身,从而导致西方哲学危机㊂那么如何挽救与恢复形而上学呢?宗教哲学家们认为,必须扬弃片面的思维形式,采用真正的综合认识方法㊂索洛维约夫指出,真正综合方法的基本前提在于承认:经验认识(包括外在感性经验和内在直觉经验)和理性认识或逻辑认识都是知识的两个来源㊂并且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经验认识只有在逻辑条件下才是可能的,而逻辑认识也只有获得经验内容才是现实的㊂对此叔本华的意志和表象哲学做出了积极尝试,他把被我们直接认识的外在客观世界称为只是在我们感性意识中的表象,而世界不仅是表象,它还有不以我们意识为转移的独立本质,不过在直接的外在经验中是不能得出此本质的,所以,叔本华认为必须到内在经验中去寻找,这就是作为自在之物的唯一现实的意志㊂虽然逻辑因素和经验因素在叔本华思想体系中都有所体现,但二者并无现实关系:叔本华只承认在直接内在经验中被认识的东西即意志,是真正的存在物,而把逻辑认识的全部内容都移向主观表象㊂叔本华的意志是关于一般现实之始原的概念,在本质上与物质毫无区别,并且同黑格尔绝对观念一样是被实在化的抽象物㊂所以,必须在意志中加入逻辑因素或观念因素,才能赋予意志以实际意义㊂这一任务显然是由哈特曼在‘无意识的哲学“完成的㊂哈特曼在保留叔本华的特殊本原同时,提出另一个原则 观念或表象㊂并力图证明二者的相互联系:一切愿望(意志)要想从已知现状转向另一状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是作为出发点的现状,其二是作为愿望的目的即希望达到的某种未来状态,而后者不可能实在地处于愿望行为中,它必然以观念即表象形式包含其中㊂如此,现状只有进入表象才能成为愿望的出发点,所以,没有离开表象的愿望,也就是 无表象即无意志 ㊂这种表象着的意志作为形而上学的本原超出我们经验意识范围,为此哈特曼把他的形而上学本原称为 无意识 或 超意识 ,并力图通过自然科学归纳法证明此本原的现实性㊂显然哈特曼哲学在认识方法上的进步是他承认,逻辑和经验不仅是平等的,而且一切真正的认识都来自经验,而经验又受普遍逻辑形式制约㊂二者的结合又先于意识,从而为恢复形而上学提供了可能性㊂但索洛维约夫同时也指出,哈特曼的哲学并没有真正㊁有效㊁彻底地克服西方哲学认识的局限性:哈特曼的意志没有任何对象,观念也没有任何内容,这两种本原只是意志和表象的潜能,他把二者想象为先于世界现实存在的一种纯潜能或原始潜力,它向现实性转化,设定现实世界,而后通过世界回归自身㊂这里,潜力既不是思想,也非客观现实物,而是纯粹的和绝对的非存在㊂哈特曼正是将这种纯粹的否定抽象化㊁实在化为绝对始因,致使他最终难以走出抽象片面的强调知性分析的思维泥沼㊂知性思维方式导致西方占统治地位的经验与理性两种知识成了脱离活的真实存在本身的 抽象原理 ,而西方哲学自身显然无法解决这一困境㊂俄罗斯宗教哲学家们认为拯救之途就在于超越纯粹抽象理性,将西方理性精神与东方的直觉信仰相融合,因为 西方哲学发展的这些必然的最终结果,以理性认识形式确证了以信仰和精神直观形式出现的那些真理本身,这些真理得到了东方(部分是古代特别是基督教的)伟大神学学说的证实㊂可见这种新哲学力图把东方精神直观的充实内容,与西方形态的完美逻辑结合起来,它一方面依据实证科学的材料,另一方面则和宗教联手㊂实现科学㊁哲学和宗教的这种全面综合,理应是智力发展的最高目的和最终结果 [1]133㊂也就是实现㊃9㊃俄罗斯直觉主义认识论的哲学基础 以宗教哲学为研究视角经验主义㊁唯理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多种思维形式的有机综合,建立真正完整统一的精神哲学或自由神智学㊂㊀㊀二、直觉主义是获得完整知识的根本途径㊀㊀思想家洛斯基扬弃了索洛维约夫关于真理知识是感性认识㊁理性认识和 理智直观 相结合的复杂学说,创立了超越主客二分传统哲学认识论的直觉主义理论㊂这里的 直觉 既不是索洛维约夫对绝对存在的神秘洞见和信仰,也不是柏格森非理性主义的 理智交融 ,更不是潜意识里流淌的灵动思维或先知预言,而是指我们全部可靠的知识均来自 认识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看见㊁直接观照 [2]137㊂以此为基础的直觉主义的核心理念便是, 认识对象,即便是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也是原本地自身进入认识者的意识之中的,因此,对认识对象的认识不依赖于认识活动 [2]137,而是主体直接拥有对象本身,即对象或客体是按照其原有样子被直接认识的,进入意识之中的并非是事物的复本㊁象征或符号,而是该事物的真身㊂洛斯基考察近代以来哲学认识论思想后指出,康德以前的经验主义㊁理性主义和康德的批判哲学的弊端都是在严格区分主体与客体的基础上,将人的意识的全部内容都当作是个人主观的心理状态,把感觉的内容看成是对象对主体身体产生的因果作用,这样,超主体的实在本身便被排斥在意识之外,封闭的意识与消极的客体之间就永远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㊂而要破解此历史难题,就必须抛弃原有的思维定式,独辟蹊径㊂为此他分析了意识的构成要素,指出在所有意识活动中都有三个要素:(1)意识的主体 我;(2)被意识的对象 如白桦树㊁我的愿望;(3)主体和对象的关系㊂他还区分两类不同的意识客体即我的 外在世界 或 超主体世界 (如树皮㊁白色等)和我的 内在世界 或 主体世界 (如我的愿望㊁感觉等心理状态)㊂洛斯基重点阐述了意识主体及其与客体的统一关系㊂他借用 实体和属性 两个哲学范畴,将意识主体即自我称为 实体活动者 这一超时空的观念性存在;而 我的 感觉㊁愿望等则是 我的 属性,同样,外在对象也具有自己的承载者,也可以成为属性,如白色㊁坚硬等就是白桦树皮的属性㊂这样,实体活动者及其属性不仅是高级主体生活,也是低级外在世界的构成原则㊂只是在主体的意识活动中,针对内外两类客体,作为实体活动者的自我会与对象产生两种不同的关系:自我与我的愿望㊁感受等内在世界之间是某种产生关系或因果关系㊂后者在经验中是可以被直接体验到的,是自我的活动;而自我与外在世界则是另外一种特有关系,即主体和外界对象在意识中的存在并不是从属㊁反映的,而是平等㊁直接的㊂也就是说,当我们的意识关注于某个外在对象时,它在我们意识中是按其原有的真实状况存在的㊂洛斯基将这种既非时空关系又不是因果关系的主客体结合方式叫作 认识论的协调 ㊂ 认识论的协调 使直觉活动成为可能,但其本身并不是认识,要真正实现这种协调关系还需借助以下条件:其一,协调由超时空的实体活动者来完成㊂这些实体活动者既有独立性,又具有 抽象同一性 ,它们以观念的㊁非现实的方式超越自身,在意识中彼此在场㊁拥有对方,并且这种统一性在前意识即意识活动之前就已经使对象在观念上内在于主体之中㊂洛斯基称此超越性为 世界上一切内在于一切 ㊂这样,实体活动者之间的相互内在联系,实质便是一个活动者作为自己的表现所经历的一切,都不仅对自己而存在,而且对全世界的所有其他活动者而存在㊂也就是说, 认识论的协调 根源于存在结构本身之中,这种认识论是 关于本体论的认识论 ㊂其二,协调通过主体自我的意向活动来实现㊂作为与有机世界紧密相连的实体活动者的自我,其意识本身也不是封闭的心理容器;相反,意识是开放的,在本质上是认识的主体和对象性存在本身之间的关系,是在意向行为中进行的对客观世界的纯意向性㊂这种意向活动是对不依赖于意识和认识而独立存在的对象进行意识和认识的手段㊂其主要是指主体自我的这样一些表现,如关注㊁对比㊁视觉㊁听觉㊁触觉等活动,所有这些指向对象的意向性行为,包括理智活动㊁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共同构成了直觉活动㊂在这些认识活动中,外部对象虽内在于意识,但并不等于内在于意识主体,即意识的内容不是主体对客体的心理摹写或主观反映,而是对象的真正现实的存在本身㊂显然,认识论的协调理论力图表明外在世界㊁非我世界是和内在世界㊁自我世界一样可以直接被认识的㊂对此,洛斯基提出两点证明:第一, 在意识中 我自身的 内容与 被赋予我的 内容是根本不同的, 非我 不会因 自我 的介入而改变,故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也如同对自我心理状态的认识一样,是直接的;第二,意向行为不是它所指向的对象的原因,它只是在 寻找㊃01㊃㊀哲学社会科学版㊀2019㊃5这些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对象,而毫不改变它们 [3]189㊂这样,按照直觉主义的观点,获得真理知识也就是对对象(包括现实的和非现实的存在)的直观,此时真理与对象的符合达到了最大可能性:真理不是对象的符号表达,也不是对象的复制,而是对象本身㊂即真理的标准不在于逻辑规律,也不在于认识主体,而在于现实本身,认识的真理性标志就是被认识的存在的存在㊂当然,对象是一种存在,但真理并不是存在本身(全部存在),而是存在的某个方面,是存在与以一定方式对他进行直观的主体的关系㊂洛斯基认为,在进入与认识主体的关系之后,对象的存在便成为真理知识的客观方面,但并未失去自己的本真性,这就如同庄园的围墙使庄园成为我的私有财产,但庄园的任何一粒泥土都没有因为我与庄园的这一关系而改变自己的地位㊂因此,事物的知觉㊁表象和概念,以及关于事物的判断等观念形式,也可以是事物本身,因为这只是给事物加上了新的关系,即事物的可知性㊁可表象性㊁可理解性或可论断性,而并未改变其现实存在㊂可以说,真理是与存在等同的,区别只在于前者为后者增加了一种知性关系㊂显然,这一存在论学说借鉴和吸收了中世纪哲学家尤其是普罗提诺和托马斯㊃阿奎那的实在论理论㊂对于自己的认识论思想,洛斯基曾说: 把自己的认识论叫做直觉主义,是想表示这样一种学说:认识的客体通过认识主体的意识直接被包含于个人之中,应把这一客体理解为不依赖于认识行为而存在的客体㊂而这种对其他事物本来所具有的本质的直观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世界是某种有机整体,而认识主体㊁个体人的自我则是某种与之相连的超时空的存在,主体对世界上一切其他本质具有的这种关系就是认识论的协调,它使客体与我相联系,若要为我所知,主体还应对客体施加一系列意向性(有目的)的智力行为 认识㊁关注㊁解析等等㊂ [4]323所以, 回顾自己走过的道路和考察自己研究认识论的方法,我确认:我没有用新的前提来取代被抛弃的先前认识论的前提,而是在这些前提的位置上,放置了某些通过分析意识结构而证明的原理 关于外部世界在意识中被给定性的学说,关于认识主体与被认识对象之间的非因果联系的学说㊂ [5]151洛斯基提出并创立的以有机世界观为基础的直觉主义理论既吸收借鉴了西方哲学实在论思想的精华,也突显出俄罗斯哲学贯以强调的宗教体验与直接领悟的先验思维倾向,从而开辟了超越近代认识论传统的本体主义认识理论的先河㊂不过,直觉主义认识论是完全建立在对意识的分析之上,即通过认识行为的意识本身来保证对对象的真实理解,但对直觉过程的实现条件并没有给予充分说明,而这一任务则是由弗兰克来完成的㊂㊀㊀三、万物统一是直觉活动可能的本体论基础㊀㊀在洛斯基直觉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弗兰克进一步确证了认识论的本体论前提和基础,提出了 对象知识 的界限和 活知识 的认识论意义,阐述了认识的可知与不可知之间的辩证关系㊂在给洛斯基的信中,弗兰克指出: 直觉主义的出发点是直觉事实,但这一事实的条件仍然没有得到解释;他自己的书的目的就是揭示这样一些本体论的条件,即作为对不依赖于我们认识行为的实在的直接领悟的直觉是何以可能的㊂ [4]341他认为,要理解直觉的可能性,就不能将意识作为唯一的出发点,而必须从具有完全先验性的㊁独立于一切认识行为的绝对存在(弗兰克又称其为 原初的实在 )入手㊂这一绝对存在是容纳主客体于一身的㊁第一性的自明存在,是超时间的万物统一的元逻辑存在㊂正是由于这种存在,认识客体在被认识之前就已和我们自身的存在紧密相连,所以,我们可以在存在之中通过自己的具体存在而非意识直接拥有和把握对象,获得直觉知识亦即活知识㊂假如全部客观领域皆由孤立的㊁个别的外在于我们的事物构成,那么无论如何我们都不会相信,有某物确实存在,而不是只在此时此刻才呈现给我们㊂这样,每一个认识对象就必须放在万物统一的一般存在的整体之中才可思议,才能获得知识客观性的绝对保障㊂为此弗兰克以空间地点的指定来进行类比㊂如何才能判定空间中的某个地点呢?任何一个空间地点的判定都是相对的:指定任何一个空间中的地点,都只能通过这个地点与其他地点的关系,其他地点的判定又必须通过与另外一些地点的关系,等等㊂仿佛我们在此只拥有无定量的等式,如同只有未知数:x通过与y的关系来判定,y又通过与z的关系来判定㊂这样,似乎无法理解,我们是怎样能够确定空间中的一个地点,即把一个地点与另一个地点区分开㊂实际上,能够进行区分就在于在判定关系之前就已经指定了某个地点,而指定意味着拥有整个空间范围中的所有地点㊂也就是说,当我们面对一个完整的空间范围的时候,我们就潜在地拥有了㊃11㊃俄罗斯直觉主义认识论的哲学基础 以宗教哲学为研究视角。
论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比较文学视角
虞等成为 中国俄罗斯文学译 介研究 的先行者 。1 4 中华 人 9 9年 民共和 国成立使世界 的政治格 局再 一次发生倾斜 , 俄罗斯输入 而再一 次
在 中国处于繁荣时期 。一方 面 中国的美 学界 和文艺 批评界 把 俄 国革命 民主主义的美学思想奉为 最宝贵的理论财富 , 别林斯 基、 车尔尼雪夫斯基 、 杜勃罗 留波夫 的著作 作为 马列 主义文 论
20 年 5 09 月
中国俄语教学
Pya:( l P3 K KHTAE  ̄ bI B
Ma O 9 l r2 O n T. 8 N 2 o2
第2卷 8
第2 期
论 俄 罗 斯 文 学在 中 国 的 比较 文 学视 角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 柳 若梅 心
提要 :自2 0世纪初叶 以来特别是 改革 开放三十年来 , 中国俄罗斯文 学研 究 的成 就有 目共睹 , 这些成就 , 丰富 了
继承其 老版《 欧洲文学史 》 重新 撰写 出版 了三卷 四本 的新 《 , 欧
洲文学史 》俄 罗斯文学是其 中一处重 要部分 , 映了北京 大学 , 反 学者对 2 O世纪 8 0年代初 以前 的俄罗斯 文学 的整体 把握 。中 国的俄罗斯文 学研 究密切关注解体后 的俄 罗斯 文学 , 俄罗斯重
究者及 时、 直接地把握俄 罗斯 文学 的发展 , 通过 文学 作品 的译 介 、 学史 的梳理 、 文 文学理 论 的引入等 , 把俄罗 斯文学 的成就 , 全方位地展现 给中国学界 。经典作 品已有译 本再 版 、 再译不 断 出现 , 白银时代作品 、 回归文学作 品、 后现代作家作 品的翻译层
金到高尔基都 出现 了前所未有 的规模 , 苏联 以人 道主义和文化
俄罗斯语言文化学视角下的观念研究
[ 中图分类号]H 3 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2 — 5 5 1 0 ( 2 0 1 4 ) 0 1 — 0 0 7 2 — 0 5
文 中凡涉 及 K O H I  ̄ e l l T这一 术 语 , 不 再 纠 结 于术 语 译 名
一
问题。 自1 9 9 0 年该学派出版文集 “ K 0 m ‘ e n T y a J I b H b a H  ̄ I H 3 ” 专门讨论文化观念之后 , 几乎每年都要就俄 罗斯文化中的核心文化观念进行专题讨论 , 并 汇总出
版。这些观念研究具有鲜 明的方法论特色 , 主要体现
在分析内部形式 、 分析抽象名词的隐喻搭 配、 同义辨
常被译为“ 概念” 或“ 观念” , 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倾 向于
这一点 。他们发现, 不对观念和词义进行深入分析而
仅凭逻辑话 用规则已经无法解释与 民族文化 、 民族心
理 等相 关 的语 言 现象 , 也无 法 阐释语 言 实 际 中遇 到 的
使用“ 观念” , 如 我 国学者华劭 教授就专 门著述认 为 “ 观念” 比“ 概 念” 包容性更 大 , 更 可取 , 而把 K O H t  ̄ e n T
1 . 引言
问题 , 均译 为“ 观念” 。可以说, 研究观念有助于我们
更 好地 了解语 言 的本质 , 阐释人 的思 维方 式 和 行 为方
随着 语言 学研 究 的科 学 范式 的变 化 , 在 经历 了历 史 比较范 式和 系统 结构范 式后 , 现代 语 言学研 究 在 2 0 世 纪末 迎来 了 新 的科 学 范 式— —人 类 中 心 范式 。语
统编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复习课教学策略刍议—以全球史叙事路径下的俄罗斯为例
统编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复习课教学策略刍议—以全球史叙事路径下的俄罗斯为例2喀什市特区实验学校 844000摘要:2020年随着教育部统编高中历史新教材在多省多地推广使用,标志着在国家意志下教育探索迈入新的阶段。
新教材体现出唯物史观下的大时空观、文明交互演变下的历史观等诸特征,为教学提供了便利、拓宽了师生的视野。
然而面对教学任务大、时间短,如何开展高中历史复习课教学,已成为绕不开的问题。
本文尝试在全球史叙事路径下,以俄罗斯历史演变脉络梳理教材内容,探索全球史视域下高中历史复习课教学的可行路径,庶几可以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关键词:统编高中历史;复习课教学;俄罗斯;全球史观;深度学习一、选题背景、写作缘起1.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师生观强调:教师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景,以及提示新旧知识间相互联系的线索,将当前学习和旧有知识联系起来加以思考,使之向有意义的方向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2012年至今,教育部在党的号召下先后主持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等系列指导性文件,彰显出国家对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重视程度。
2.现实意义传统高中历史教材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等模块,许多教师熟悉此种专题式教学的节奏和方法。
但是,面对新教材跨度大、内容密集、兼具学术性等特点,要在一年时间完成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共五十四课,难度相当大。
而学生初中阶段历史基础薄弱,提取信息能力欠缺,缺乏知识体系建构,要适应新教材的学习难上加难。
因此,教师采取适应学情、契合新教材理念的教学方法和课型,已是刻不容缓。
二、基于课标、立足教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贯穿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二是明确课程性质和历史观培养,三是重视大概念教学理路,四是明确教育目标和育人功能。
[1]新课标的颁布对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俄罗斯心理语言学与俄语教学
俄罗斯心理语言学与俄语教学俄罗斯心理语言学是一门探讨俄罗斯语言与心理关系的学科,研究语言认知、语言情感和语言社会等方面的问题。
俄语教学是培养学习者使用俄语进行沟通、阅读、写作等综合能力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俄罗斯心理语言学与俄语教学的关系,以及如何在俄语教学中应用心理语言学的原则和方法。
俄罗斯心理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与心理的相互关系,涉及到语言认知、语言情感和语言社会等方面。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经过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相对成熟的学科。
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对于揭示语言习得的规律和提高语言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俄语教学中,心理语言学的原则和方法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原则是“听说领先”,它强调培养学习者的听说能力,为读写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心理语言学还强调培养学习者的语感、语境理解和跨文化意识。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渠道输入和输出的方式,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以词汇教学为例,心理语言学认为词汇的记忆需要与概念相,因此,在教授新词汇时,可以通过呈现具有实际意义的语境,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词汇。
心理语言学还强调词汇的复现率对于记忆的重要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多次呈现和运用新词汇的方式,提高学习者的记忆效果。
俄罗斯心理语言学与俄语教学有着密切的。
心理语言学的原则和方法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促进学习者在听说读写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的进步,心理语言学与俄语教学的结合将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未来,可以进一步探讨心理语言学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为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者的语言综合能力提供更多有益的启示。
俄语谚语是俄罗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简洁而富有智慧的语句,是俄罗斯人民对生活和社会的深刻反思和总结。
从民族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俄语谚语反映了俄罗斯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价值观。
因此,对俄语谚语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俄罗斯民族的文化和心理,也为民族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效应研究
效应研究》2023-10-28CATALOGUE目录•研究背景和意义•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内容与特点•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效应•俄罗斯文学在中国传播的未来展望•结论与参考文献01研究背景和意义自20世纪初,俄罗斯文学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众多经典作品被翻译成中文,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影响力随着时代变迁,俄罗斯文学的传播方式从最初的翻译出版,到后来的影视作品、网络传播等,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从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到当代的俄罗斯作家,他们的作品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播内容的丰富性研究背景03探讨文学传播与时代变迁的关系通过对不同时期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进行分析,可以深入探讨时代变迁对文学传播的影响和作用。
研究意义01梳理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历程通过研究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影响和接受过程。
02分析传播过程中的文化交流研究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可以进一步探讨中俄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增进两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02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历程随着中俄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逐渐深入,俄罗斯文学开始进入中国。
17世纪18世纪19世纪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里等俄罗斯著名作家的作品开始被翻译成中文,并在国内出版。
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的作品也被翻译介绍到中国,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03早期传播0201近代传播“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俄罗斯文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起和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仍然有一些作品被翻译出版。
20世纪初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达到了高潮,各种流派的文学作品被大量翻译出版。
现代传播新中国成立初期01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再次达到了高潮,各种流派的文学作品被大量翻译出版。
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
对世界文学的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它将文学与社会、历史、文化等 相结合,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研究内容。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主要观点与理论
强调文学的民族性
认为文学应该反映民族文化和历史,弘扬民族 精神。
倡导人民性
主张文学应以人民为中心,反映人民的生活和 思想感情。
推崇现实主义
认为文学应该真实反映社会现实,批判社会不公和弊端。
对比较文学的影响
1 2
丰富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
俄罗斯学派注重对本土文化和传统的挖掘与传承, 为比较文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
02
03
比较方法论
美国学派强调比较方法论,通过比较 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学作品, 揭示其共性与差异。
对比较文学的影响
推动学科发展
美国学派的兴起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 力,促进了该学科的繁荣与进步。
跨文化交流
美国学派的研究成果对于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指导 意义,有助于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对话。
新批评学派
强调对文本本身的解读,包括语义、修辞、 象征等方面的分析。
文化研究学派
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文学与其他社会 科学领域相结合,进行综合性研究。
对世界文学的影响比较
形式主义学派
对世界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文学作品的细致分析和解读上,推 动了文学批评的精细化。
新批评学派
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在于强调文本本身的重要性,促进了文本解读和 文学批评的深入发展。
国际化趋势
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逐渐增 多,学者们开始意识到不同文化之间 的文学关系的重要性,法国学派正是 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主要观点与理论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述评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述评俄国形式主义文论述评俄国形式主义文论是指20世纪初期在俄罗斯兴起的一种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
它的出现标志着文学批评的一次革新,对理解文学作品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正是因为其主张过于偏颇,导致了它在后来的发展中受到了诸多质疑和批评。
形式主义在俄国文学界产生的背景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在1917年的十月革命后,俄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国家政权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这种社会变革也冲击了传统文学观念,俄国文学界迫切需要重新思考文学的内涵和功能。
在这种背景下,形式主义的理论涌现出来。
形式主义主张强调文学作品的形式要素和独特性,将文学作品视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于其独特的形式美,而非作品所传递的思想和情感。
他们主张关注作品的词句、结构、节奏等形式特征,强调文学创作的技巧性和艺术性。
形式主义者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文学的研究领域,为后续文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虽然形式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学创作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但其观点也遭到了许多批评和质疑。
形式主义过于偏重作品的形式美,忽视了作品背后的深层意义和人文精神。
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表达作家思想和情感的重要途径。
形式主义的片面性使得人们对作品的理解局限于形式技巧,对作品的内在价值和意义关注不够。
此外,形式主义在实践中也面临了一些困难。
形式主义主张以客观的标准评判作品的质量,但如何确定这些标准成为了一个难题。
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不同的人对于作品的评价难免存在主观性。
形式主义对此问题的回避和规避,使其在实践中遭遇到瓶颈。
综上所述,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文学批评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它拓宽了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研究视角,重视作品的形式美。
然而,其过于偏重形式特征,忽视作品的内涵和人文精神,使其在后来受到了广泛批评。
形式主义的理论也面临了一些实践上的困难。
因此,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作品的形式和内涵,使得文学批评更加全面和具有指导意义。
《欧茵西《新编俄国文学史》与曹靖华《俄苏文学史》文学史范式比较研究》范文
《欧茵西《新编俄国文学史》与曹靖华《俄苏文学史》文学史范式比较研究》篇一一、引言俄国文学史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俄罗斯的文化、历史以及其独特的文学传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在众多的俄国文学史著作中,欧茵西的《新编俄国文学史》与曹靖华的《俄苏文学史》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两部作品。
本文将就这两部作品在文学史范式上的异同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为俄国文学史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欧茵西《新编俄国文学史》的文学史范式欧茵西的《新编俄国文学史》以一种全面、系统的视角,对俄国文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
该作品在文学史范式上,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注重历史性。
该作品以时间为线索,详细地描述了俄国文学从古至今的发展过程,对于各个时期的文学现象、流派、作家作品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这种历史性的叙述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俄国文学的发展脉络。
其次,注重文化性。
欧茵西在叙述俄国文学史的过程中,不仅关注文学作品本身,还关注其背后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
这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俄国文学的内涵和价值。
最后,注重国际性。
该作品在介绍俄国文学的同时,也涉及了俄罗斯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和影响,体现了国际视野下的俄国文学。
三、曹靖华《俄苏文学史》的文学史范式与欧茵西的作品相比,曹靖华的《俄苏文学史》在文学史范式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该作品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注重思想性。
曹靖华在叙述俄苏文学史的过程中,更加关注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思想、价值观等精神内涵。
这种思想性的叙述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俄苏文学的人文精神。
其次,注重流派性。
该作品在介绍不同时期的俄国文学作品时,注重对各个流派、风格的梳理和介绍,使得读者能够更清晰地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点和趋势。
最后,注重综合性。
曹靖华在作品中不仅介绍了文学作品本身,还涉及了作家生平、社会背景、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体现了综合性的研究特点。
四、两部作品在文学史范式上的比较通过对欧茵西《新编俄国文学史》与曹靖华《俄苏文学史》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两部作品在文学史范式上的异同。
莫言小说在俄罗斯的译介与研究情况
俄罗斯学术界对莫言及其作品的研究逐渐深入,涉及主题思想、叙事 技巧、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
文化交流与互动
文学交流活动
中俄两国之间的文学交流活动为 莫言小说的传播和研究提供了重 要平台,如作家互访、作品研讨 会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翻译与传播
优秀的俄语翻译家将莫言的作品 翻译成俄语,让更多的俄罗斯读 者能够接触到莫言的作品,促进 了中俄文学交流。
翻译作品
俄罗斯对莫言小说的翻译工作也相当重视,已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俄文出版。这些译作不仅为俄罗斯读者提 供了了解莫言小说的机会,也为俄罗斯学者研究莫言作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研究特点
俄罗斯学者在研究莫言小说时,注重从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等角度进行分析,强调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和 现实社会的紧密联系。同时,他们还关注莫言小说的艺术创新和实验性,探讨其作品在现代汉语写作中的地 位和影响。
情感共鸣
莫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常常引起俄罗斯读者的情感共鸣, 让他们感受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 性。
媒体评价与舆论导向
高度评价
俄罗斯媒体对莫言小说的评价普遍较高,认为其作品具有深刻的思 想性、艺术性和人文关怀。
获奖荣誉
莫言的多部作品在俄罗斯获得重要文学奖项,如“俄罗斯-亚欧文 学奖”等,进一步提升了其在俄罗斯文坛的地位。
03
俄罗斯对莫言小说的研究现状
研究机构与学者
俄罗斯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
作为俄罗斯文学研究的重要机构,该所对莫言小说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有多位学者专门从 事莫言作品的研究和翻译工作。
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中文系
该系是俄罗斯研究中国文学的重要基地之一,对莫言小说的研究也颇为深入,有多位教授 和学者在此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俄罗斯学的研究视角
作者:赵传君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06期
摘要:每一门学科、每一个领域、每一个问题的研究都要选择特定的视角。
视角不同,研究结论可能会大相径庭。
研究视角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呢?俄罗斯学作为一门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的新学科,其研究视角应如何定位呢?就上述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俄罗斯学;视野;角度
中图分类号:G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6-0213-02
近年来,中国学术界正在深入探讨关于创建中国的俄罗斯学问题,我认为,中国的俄罗斯学不是只研究俄罗斯语言文学的学科,也不是只研究俄罗斯历史与文化的学科,同样,俄罗斯学也不是只研究俄罗斯现实政治、经济、军事的学科,俄罗斯学应是一门不仅包括上述各领域研究,而且还包括涉及俄罗斯民族和国家其他各个领域研究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科。
俄罗斯学是把俄罗斯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的,这个整体既是民族的整体也是国家的整体,既是文化的整体也是历史意义上的整体。
那么,选择何种视角对俄罗斯这个整体进行研究呢?这是本文要回答的主题。
一、对研究视角的基本理解
在社会科学领域,研究视角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实际上,对任何一个领域或任何一个问题的研究,人们都会自觉不自觉地选择特定的视角。
所谓视角,就是视野和角度。
当我们在研究某一特定问题时,将其置于何种背景与环境之下,从何种高度和界面来分析、判断这一问题,这就是研究视野。
如,我们在研究中俄贸易关系时,不是仅就中俄贸易规模、贸易结构和增长速度等问题进行研究,而是站在中俄战略关系的高度,站在中国贸易多元化战略的高度来进行研究,其研究视野就明显地扩展和放大了。
同时,我们在研究任何问题时,都会选择特定的角度,对同一问题或同一现象进行研究,由于人们所选择的研究角度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研究的结论会有很大差异。
如,12月20日韩国在延坪岛海域进行实弹军事演习,韩国将其视为是对朝鲜11月23日炮击延坪岛的示威和报复;朝鲜将其视为战争挑衅;美国认为韩国的军演是正当的;而中国和俄罗斯则认为这是在加剧和升高地区紧张局势,极易引发军事冲突甚至战争。
同一个事件,由于人们所占的角度不同,因而得出的结论就大不相同。
当人们在研究同一问题或同一事物时,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角度选择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比如,在人们研究俄罗斯人性格时,有人会侧重从遗传和生物学角度来研究;有人会侧重从民族文化角度来研究;有人会侧重从生存环境与社会环境角度来研究。
总之,由于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人们选择的研究角度就不同。
2.立场和价值观念不同。
所有的研究主体都是自觉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立场和价值观念选择研究角度。
比如,西方的一些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在研究中国问题时,他们总是站在敌视、否定或企图遏制中国的立场上,专门选择中国阴暗面、中国存在的问题和缺点进行研究,千方百计地对中国进行歪曲和丑化。
他们的角度选择与其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念是完全一致的。
3.研究的预期目标不同。
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学术研究或应用研究一般都会设定预期的研究目标,很少有盲目研究的情况。
为了实现即定的研究目标,就会选择相应的研究角度和研究路径。
比如,要研究中国贫富差距的原因问题时,就会选择收入分配政策的角度进行研究。
另外一种情况是,为了得出事先预定的研究结论而选择特定的研究角度。
如,为了证明城市开发建设属于政府的政绩,就会从城市开发建设对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角度进行研究,而不是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
这就说明,在有些情况下,研究的目的性和利益性决定了研究角度。
同样,为了支持或反对某一观点或某一政策,人们所选择的研究角度就会大不相同。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研究视野和研究角度是有区别的,但在有些情况下二者又极具相似性甚至是同一性。
比如,当我们把中国贸易增长放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大背景下进行研究时,既可以说是从世界经济的视野看待中国贸易增长,也可以说是站在世界经济的角度研究中国的贸易增长。
在这种情况下,视野和角度的概念就非常相似了,从而可以将其统称为“视角”。
二、俄罗斯学的研究视角之我见
俄罗斯学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的学科,同时,中国的俄罗斯学又不同于美国的俄罗斯学和俄罗斯的俄罗斯学,因此,如何选择俄罗斯学的研究视角对于这门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对于该学科的研究进程和研究结果等是非常重要的。
依我之见,应该这样来选择俄罗斯学的研究视角。
1.中国视角。
中国的俄罗斯学站在中国人的角度研究俄罗斯,实际上就是中国人看俄罗斯,最终是形成中国的俄罗斯观;所以,俄罗斯学研究需要站在中国的视角、中国人的视角来研究俄罗斯。
如果要站在美国的视角来研究俄罗斯,那就不是中国的俄罗斯学了,而是美国的俄罗斯学了。
如果想要站在俄罗斯人和俄罗斯国家的角度来研究俄罗斯,实际上根本就做不到,最多只能是一种理论假设。
我认为,站在什么视角来研究俄罗斯,不仅仅是个主观选择问题,同时还要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这里所说的客观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因素;二是利益因素。
一个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生活和学习的人,要想用美国人或俄罗斯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去研究俄罗斯,这根本就做不到。
我们不妨试想一下,中国人、美国人和俄罗斯人对大
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的评价能一样吗?文化背景不同,研究的结论会有很大差异。
所谓利益因素,是指俄罗斯学的研究必然会与研究者的宏观层面的利益相关联,这种宏观层面的利益主要是指国家和民族利益,包括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安全利益等各个方面。
对发生在俄罗斯的同一事件,中国人和美国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这一事件对本国的利益会产生什么影响。
这种反应非常自然,也非常客观。
所以,中国的俄罗斯学应该站在中国和中国人的视角展开研究,最终形成中国的俄罗斯观。
2.世界的视角。
俄罗斯民族不是在寒冷的西伯利亚孤立地生存与发展的民族,而是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外部大环境下生存与发展的民族。
世界的大环境、大背景会对俄罗斯的生存、发展及特性产生影响,俄罗斯的历史变迁、道路选择、政策走向和社会发展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外部世界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同样,18世纪初的彼得大帝改革与对外战争,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艺术,20世纪的十月革命、卫国战争、与西方的冷战和前苏联的解体等,也对世界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因此,我们研究俄罗斯需要将其放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等大环境、大背景中进行研究;要研究世界格局中、世界发展中和世界文明中的俄罗斯,这就是俄罗斯学研究的世界视角。
3.发展的视角。
俄罗斯民族也和世界上的其他民族一样,它的各个领域和整体社会,包括它的文化、价值观念和与外部的利益关系等,都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之中,如沙俄时代、前苏联时代和目前的梅普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几乎是完全不同的,其他领域也是如此。
因此,俄罗斯学应从发展的视角、动态的视角来研究俄罗斯。
4.全方位的视角。
如果我们把俄罗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那么我们就需要对俄罗斯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展开全方位的研究,不仅是语言、文化、历史,还包括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这是全方位视角的第一层含义。
但我们在上面已经阐述,俄罗斯学或对俄罗斯的整体研究不等于各个领域研究成果的简单相加之和,因此我们提出以俄罗斯文化研究为核心,实现各个领域的交叉研究和综合研究,这样才能对俄罗斯进行全方位的透视,才能更好地理解俄罗斯人的行为选择。
如前一段时期俄罗斯对伊朗核问题采取的摇摆不定、时软时硬的政策态度,就不能单从国际关系和战略安全角度进行解读,还要从经济利益角度、文化背景角度甚至是民族性格角度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
所以,对俄罗斯的整体研究、各个领域的研究和一些重大事件或重要政策的研究,应该采取全方位的视角。
参考文献:
[1]张建华.历史学视角:对中国俄罗斯学的战略性思考[J].俄罗斯文艺,2007,(6):1.
[2]自春红.俄罗斯学呼唤沟通文化的自觉[J].中国俄罗斯教学,2009,(8).
[3]马·苏和.东方学研究的新趋势[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1,(8).
[责任编辑郭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