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发展与区域创新

合集下载

“十四五”区域发展四大战略方向

“十四五”区域发展四大战略方向

“十四五”区域发展四大战略方向“十四五”是指中国国家发展规划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即2024年至2025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将继续推动区域发展,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在“十四五”规划中,有四个战略方向将成为实施区域发展的核心。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四个方向。

首先,要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中国是一个拥有广泛区域差异的国家,各地区的发展水平和条件存在较大差异。

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这些差异问题的关键。

这一战略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要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机制。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各地区间的合作和交流,促进资源要素的流动和分配的合理性。

第二,要推进区域间基础设施建设的协同发展。

通过加快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无障碍交通条件的改善,能源的高效利用等,促进各地区之间的互联互通。

第三,要增强区域合作发展的动力。

政府应加强对各地区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的指导和支持,推动资源要素的跨区域流动,促进各地区的经济互补和协同创新。

第四,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

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资金投入,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帮扶力度,提高其发展能力和发展水平。

第二,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十四五”期间,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政府应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加强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和速度,为创新创业提供更好的环境。

第二,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吸引优秀人才的流动,提供更好的培养和发展机会,培养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

第三,要推动产学研用结合。

政府应加强产学研用结合的机制建设,构建创新生态圈,促进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

第三,要推动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十四五”期间,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

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

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中国当前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是推动区域协同、均衡发展、绿色发展和创新驱动。

这些原则旨在实现全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互补和协同,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并以可持续的方式推动经济增长。

下面将逐步解析这些基本原则,并通过举例说明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1. 区域协同发展区域协同发展是指通过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利共赢。

这要求各地区在战略规划、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等方面形成合作机制,共同推动区域发展。

举例: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国近年来推进的重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通过强化京津冀三地的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和环境治理,推动三地资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达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减少区域发展差距的目标。

2. 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是指在推动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同时,重视解决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促进国内各地区共同繁荣和社会公平。

举例: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的传统重工业基地,近年来受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的影响,发展面临一定困难。

为促进该地区的均衡发展,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发展旅游业等,以推动东北地区经济的转型和多元化发展。

3. 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举例:西部大开发战略。

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也面临着生态环境脆弱的问题。

为实现绿色发展,政府在西部地区实施了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鼓励绿色产业发展,推动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4. 创新驱动创新驱动是指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技术研发和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升整个地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举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科技创新和高技术产业聚集的地区。

推动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可以促进各地的科技创新和人才流动,进一步提升该地区的创新能力和经济实力。

区域协调发展与区域政策创新

区域协调发展与区域政策创新

靠市 场 的力 量显 然是 不够 的 ,必须 通过 政府 手段予 以纠偏 、矫 正 和规范 。
在投 资主体 多元化 、市 场规则 透 明化 以及 市场 机制作 用充 分发 挥 的前 提下 ,生 产要 素 供需 的 失衡 导致不 同 区域 生产 要素 价格 和投资 回报 的差别 ,各 种具有 可流 动性 的生 产要 素 因而会 实 现 区 域 间的流 动和产业 的空间转 移 。在 经济 收益 的导 向下 ,这种朝 向发 达地 区 的生产 要 素 聚集 和产 业 优势 叠加就 构成 了这些 区域 的社会 生产循 环 扩大 的重要基 础 。与此 同 时 ,市 场机 制 在解 决 国 民收
作者简介:喻锋 (9 2 ) 18 一 ,男,法学博士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 院讲 师 ,主要 从事区域公共管 理 、公共政策分 析与 比较
研究 。
1 8
和可 持续 发展产生 不利影 响 。因此 ,如果单 纯依靠 市场 机制 的力量 而不 进行 任何 政 府干 预 ,不仅
会 使区域 协调发展 的进 程 日趋 缓 慢 ,长 此 以往 还 可 能导 致 发 达地 区与 欠 发 达地 区问 差距 越 来 越
济 、社 会 、文化 和生态 可持 续发展 格局 ,从 而达 到一种 区域 内部 和谐 及 与 区域外 部 共 生这 样一 种
协调 发展 的高级 阶段 。


区域协 调发展 的政 策 回应 :区域政 策 的一般理 论
如何破 解 区域 发展 不平衡 的难 题 、推进 区域协 调发展 公共 政策议 程 的实现 ,是 各 国和 各 区域 所共 同面 临 的任务 。虽 然市 场 的 自我调 节 可 以在 一 定 程 度上 改 变 或 是 抑 制 恶 性 的 区域 发 展 不 平

新的发展理念内容

新的发展理念内容

新的发展理念内容
新的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理念,其核心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下面分别介绍这五个方面的内容:
1. 创新:创新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动力。

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文化创新和创意产业发展。

2. 协调:协调发展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

要加强各领域、各地区、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全球化合作发展。

3. 绿色:绿色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要加快建设美丽中国,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

4. 开放:开放发展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条件。

要拓展对外开放领域,深化国际合作,加强贸易投资、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等方面的开放,推动互联互通、人文交流、智库合作等方面的开放。

5. 共享:共享发展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

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推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民生保障力度,推进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总之,新的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 1 -。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容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容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容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重要的发展指标,而经济高质量发展则是指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以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改善民生福祉为目标,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和高质量发展。

那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一、创新驱动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只有不断推动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才能提升企业和国家的竞争力,推动经济由低端追赶向高端引领,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升级。

二、质量优先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坚持质量优先的原则,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以更高的标准要求企业和产品。

通过提升质量,不仅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还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品牌价值,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要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加快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通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等方式,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四、区域协调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注重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全国范围内的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同发展。

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推动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产业结构。

五、人才引领人才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要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培养高素质人才、创新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搭建良好的人才创新创业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六、开放合作开放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要加强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促进国际间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借助国际市场和资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七、社会稳定社会稳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

要加强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通过加强就业保障、加强社会保障等措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互促进。

总结起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创新驱动、质量优先、绿色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人才引领、开放合作和社会稳定等方面。

五大发展理念

五大发展理念
五大发展理念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么?
创新 协调 绿色 开放 共享
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五大发展理念 的理论依据有哪些?
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 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协调: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要求;我 国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 绿色:我国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 本国策;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 国努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更加均衡、更加全面。 坚持协调发展,将显著推进绿色发展和共 享发展进程。更加注重生态保护、社会保 护,是协调发展的题中之义。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更加环保、更加和 谐。坚持绿色发展,将深刻影响一地区的 发展模式和幸福指数。要想实现绿色发展, 需要不断地技术创新和理念创新。同时, 绿色发展将显著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使 共享发展成为有质量的发展。
开放: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我国坚 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共享:我国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 观;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 国家;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
为什么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 五大发展理念
1: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要求 2:是贯彻落实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的基本国策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需 要 3: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构建和谐 社会的要求

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对实现十三五发展目 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何意义
1:十三五规划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 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迫切需要以新的 发展理念指导具体实践,以更好地适应、 把握、引领新常态 2:提出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 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是十三五乃至更长 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 点的集中体现,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 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近年来,中国持续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各地区之间实现了差距的缩小和发展的均衡。

尤其是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这一系列的新进展为中国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首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经济正从过去依赖投资和出口的模式转向内需和消费的驱动。

这一转变在不同地区的进展程度存在差异,但整体上来看,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之间经济结构的协调性有所增强。

东部地区发展的重点逐渐从传统制造业转向现代服务业和创新产业,推动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中部地区则在促进工业升级和加强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西部地区在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加强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

其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创新发展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中国不断加大对创新的投入,不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水平。

在这一过程中,不同地区的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东部地区的创新能力相对较强,拥有一批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

中部地区则在发展制造业创新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涌现了一大批技术先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

西部地区在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搭建创新平台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这些创新实践的积累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第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中表现出新活力。

为了加强各地区之间的联通和互动,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

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推进,极大地缩小了区域之间的交通时间和空间距离。

同时,公共服务领域也出现了新的改善。

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逐步提高,不同地区的人民享受到了更好的公共服务。

最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中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各地区在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东部地区在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中部地区则在推动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区域协调创新政策

区域协调创新政策

区域协调创新政策摘要:一、区域协调创新政策的概念和背景二、区域协调创新政策的目标和意义三、区域协调创新政策的主要内容四、区域协调创新政策的实施效果和挑战五、区域协调创新政策的未来发展方向正文:一、区域协调创新政策的概念和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提高整体创新能力,我国政府提出了区域协调创新政策。

这一政策旨在通过构建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引导各地区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二、区域协调创新政策的目标和意义区域协调创新政策的主要目标有三个方面:一是优化区域创新资源配置,提高整体创新能力;二是加强区域间创新合作与互动,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态势;三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

这一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激发各地区的创新活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有利于推动创新要素在各地区的合理流动和配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有利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三、区域协调创新政策的主要内容区域协调创新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创新资源共享:打破地区间的创新资源壁垒,促进科技成果、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在各地区的合理流动和共享。

2.协同创新:推动各地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加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创新。

3.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科技创新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创新平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4.政策协同:加强政策协调和衔接,形成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体系。

5.创新人才培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支持各地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四、区域协调创新政策的实施效果和挑战实施区域协调创新政策以来,我国在创新能力、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发展协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同时,政策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创新资源配置不均、协同创新机制不完善、政策实施效果不明显等。

“十五五”时期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探索、战略创新与路径选择

“十五五”时期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探索、战略创新与路径选择

专题:“十五五”区域协调发展与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优化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erritorial Spatial Optimization in 15th Five-Year Plan编者按区域协调发展和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是政府、学界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刊》长期关注主体功能区定位及优化实施。

《中国科学院院刊》编委樊杰研究员及其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的团队长期致力于地域功能理论、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双评价方法、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现代空间治理体系的研究;在国家“十三五”和“十四五”发展规划的研究阶段,《中国科学院院刊》曾分别刊登主要基于该团队研究成果的“‘十三五’区域发展战略研究”(2016年第1期)和“‘十四五’规划的区域战略与空间治理”(2020年第7期)专题,收到多方良好反馈。

时值“十五五”即将到来,为更好地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优化实施规划》,樊杰研究员牵头开展了前期研究;目前已在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思考和战略创新、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及其引导产业合理布局的途径、综合功能区支撑新发展格局的探索,以及促进高品质空间安全和高质量空间发展良性互动的政策配套等方面形成系列成果。

基于此,本刊特组织“‘十五五’区域协调发展与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优化”专题,旨在为研制“十五五”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为我国在“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发挥智库作用。

本专题由《中国科学院院刊》编委、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经济地理教研室主任樊杰研究员指导推进。

引用格式:樊杰. “十五五”时期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探索、战略创新与路径选择.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4, 39(4): 605-619,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40321003.Fan J. Theory, strategy and path of China’s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uring 15th Five-Year Plan period.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4, 39(4): 605-619,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40321003. (in Chinese)“十五五”时期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探索、战略创新与路径选择樊杰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北京1001903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1408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扶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区域重大战略实施等举措,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态势良好。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和政策创新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和政策创新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和政策创新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以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为此,实施了一系列的理论和政策创新,旨在促使各个地区协同配合、优势互补,实现全国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在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方面,中国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的理念,即“两个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硬道理先行”和“两个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最大化”。

这两个毫不动摇的理念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突出了发展和人民利益的核心地位,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在政策创新方面,中国探索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首先,中国采取了税收调节政策。

通过减免企业所得税、增加个人所得税等措施,鼓励各地域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其次,中国实施了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政策。

加大对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地区发展的基础条件,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再次,中国推行了农村旅游、乡村振兴等政策。

利用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改善农村经济状况,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此外,中国还创新了扶贫政策,通过精准扶贫、产业扶贫等方式,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以上所述的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和政策创新,都积极探索了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协同发展、优势互补,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这种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和政策创新,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和优势。

首先,注重发展和人民利益的核心地位。

这种理论和政策创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以人民为中心,突出了社会发展和人民利益的核心地位,使得各地区具备了以人民的需求和利益为导向的发展方向。

其次,坚持统筹兼顾、优势互补的原则。

这种理论和政策创新通过税收调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等方式,实现了各地区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提高了地区经济社会的整体效益。

再次,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这种理论和政策创新充分考虑了各地域的特点,采取了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有针对性地解决了不同地区的发展问题,提高了政策的实施效果。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逻辑框架与理论解释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逻辑框架与理论解释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逻辑框架与理论解释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逻辑框架与理论解释。

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区域协调发展对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梳理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历程,分析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出构建区域协调发展逻辑框架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

在概述部分,本文将首先界定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明确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本文将回顾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历史演变,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规律,揭示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影响因素。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包括区域经济学、地理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支撑,以及国家宏观战略和政策导向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提出构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逻辑框架的思路和方法,包括明确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优化区域发展空间布局、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加强政策协调和区域联动等方面。

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逻辑框架,本文旨在为实现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形成全面开放、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二、中国区域发展的现状分析中国作为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其区域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现状。

从东部的沿海发达地区到西部的内陆欠发达地区,再到中部的崛起地带,不同区域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资源禀赋、人口分布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改革开放早期的政策优势,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

这里聚集了大量的制造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本。

然而,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也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压力、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相比之下,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土地,但由于历史、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这些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

创新驱动战略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创新驱动战略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创新驱动战略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创新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为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广阔市场的国家,中国也无可避免地面临着全球经济体系中的竞争与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提出了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发展战略,旨在推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然而,要实现创新驱动的发展目标,需要在整个国家范围内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创新驱动战略强调的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一些发达地区拥有先进的科技研发设施和优秀的人才队伍,能够较快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

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则面临着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导致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甚至造成发展逆差。

因此,在推动创新驱动战略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产业特点和资源禀赋,应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

例如,一些富含自然资源的地区可以发展资源型经济,而一些人口稠密的地区可以发展服务业和创意产业。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可以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整个国家经济的良性循环。

同时,还需要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

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差异,但也可以通过合作实现互补发展。

例如,一些发达地区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渠道,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可以提供廉价劳动力和广阔的土地资源。

通过合作,可以实现资源的互通有无,推动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此外,国家还可以制定一些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在不同地区之间开展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资源共享。

协调发展还需要注重人才培养和创新环境的建设。

创新驱动战略需要大量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

因此,各地区应该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打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同时,还需要改善创新环境,提供便利的政策和服务,为企业和创新者提供更多的支持。

新常态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创新

新常态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创新

新常态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创新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由速度转向质量和效益,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

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创新机制,加强区域协调合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要加强政策沟通。

中央政府应当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政策沟通,共同推进区域统筹发展。

地方政府也应当主动与周边省份、城市进行沟通,协商解决好跨区域发展问题。

二是要深化市场一体化。

在市场经济下,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是区域发展的前提条件。

中央政府应当推进市场一体化,实施“转移支付”,吸引外来投资,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同时,地方政府也要深化市场一体化,优化区域发展环境,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三是要推进基础设施融合。

基础设施建设是区域发展的基础,各地应当推进基础设施融合,打通道路、水、电、气、网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高区域交通和物流效率,降低交通成本。

四是要加强人才流动。

人才是创新的源泉,也是区域发展的关键。

中央政府应当加强人才引进,优化人才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各地政府也应当加强协作,实现人才流动,促进人才资源优化。

此外,还应当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国民人才素质,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团队。

五是要优化税收体系。

税收是实现区域发展均衡化的关键手段。

中央政府应当优化中央与地方财政体系,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鼓励地区创新税收体系,吸引外来投资和优质企业。

六是要加强区域协调机构建设。

前述政策需要一个有效的执行机构来推进。

政府应当建立区域协调机构,有计划地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将政策和措施落到实处,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总之,在“新常态”的前提下,我们需要创新机制,加强区域协调合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这需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形成合力,各省市间加强协作,共同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全国发展的共同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区域协同发展中的利益协调机制如何创新

区域协同发展中的利益协调机制如何创新

区域协同发展中的利益协调机制如何创新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区域协同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

然而,在区域协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地区之间存在着资源禀赋、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利益冲突不可避免。

如何创新利益协调机制,实现区域内各方利益的平衡和共享,成为了区域协同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区域协同发展中利益协调的重要性区域协同发展旨在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区域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地区都有自身的利益诉求,往往会出现为争夺资源、项目和市场而产生的竞争和冲突。

如果不能有效地协调这些利益关系,不仅会影响区域协同发展的进程,还可能导致资源浪费、重复建设、产业同构等问题。

例如,在跨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如果各地不能就项目的规划、投资和收益分配达成一致,就可能出现项目推进缓慢、建设标准不一致等问题。

在产业发展方面,如果各地不能根据自身的优势进行合理分工,而是盲目跟风上马相同的产业项目,就会导致产能过剩和恶性竞争。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对于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区域协同发展中利益协调机制存在的问题(一)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在一些区域协同发展的实践中,利益分配往往侧重于经济发达地区或资源优势地区,而忽视了欠发达地区的利益诉求。

这种不公平的分配机制不仅会加剧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还会削弱欠发达地区参与区域协同发展的积极性。

(二)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地区之间在协同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常态化、制度化的沟通协调机制,导致信息不对称、政策不协调等问题。

这使得各方在利益协调过程中难以达成共识,增加了合作的难度和成本。

(三)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在区域协同发展中,对于各方的履约情况和利益分配的执行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

这容易导致一些地区为了自身利益而违反合作协议,破坏区域协同发展的整体格局。

创新驱动战略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创新驱动战略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创新驱动战略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创新驱动战略是指通过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文化创新等手段,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在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创新已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之一。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则需要通过合作、开放、互补等方式,实现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协同发展,推动整个经济体系实现良性循环。

创新驱动战略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质上是相辅相成的。

创新驱动战略作为国家战略的核心,使得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则强调整个区域内各个经济主体之间的协作与合作,通过资源的整合和相互依赖,共同推动经济的发展。

两者相互结合,使得创新成果能够更加有效地转化为经济增长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为创新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合作平台。

在创新驱动战略中,科技创新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提升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促使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一方面,科技创新可以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通过引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传统产业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也可以培育新兴产业。

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对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同时也为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了新的机会。

创新驱动战略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通过创新环境的打造来实现。

创新环境包括科研创新、政策环境、人才引进、资金支持等方面。

在科研创新方面,需要加强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在政策环境方面,需要制定出有利于创新的政策,包括减税减费、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创新热情。

在人才引进方面,需要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在资金支持方面,则需要加大对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创新投资和风险投资。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通过区域间的合作与互补来实现。

合作可以通过加强政府之间的沟通和协商,促进政策的协同和资源的共享。

中国经济的区域协调与发展方向

中国经济的区域协调与发展方向

中国经济的区域协调与发展方向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区域协调与发展。

下面是中国经济的区域协调与发展方向的几个关键点。

首先,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创新能力是提高一个地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中国需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推动技术与产业的结合,培育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

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创新创业,提高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

其次,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支撑。

政府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水平,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

特别是在落后地区,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其发展创造条件。

第三,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

政府应制定明确的政策,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互补与合作。

这包括优化产业布局,加强跨地区合作,促进资源流动和要素配置。

政府还应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助困工作,推动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

第四,要培育新型城镇化。

城市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但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城市拥堵、环境污染、人口过剩等。

因此,必须实施新型城镇化,促进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良性互动。

这包括完善城市规划,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创造就业机会。

第五,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中国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

政府应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加强污染治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最后,要加强政府的地方监管和服务。

政府在推动区域协调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加强监管和服务的能力。

政府要正确履行职能,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的区域协调与发展方向包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培育新型城镇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加强政府的地方监管和服务。

五大发展理念的正确内容

五大发展理念的正确内容

五大发展理念的正确内容“五大发展理念”是指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五大发展理念的正确内容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是“十三五”规划建议中的核心思想,也是未来五年我国发展思路的新提法、新举措。

“创新发展”就是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发展,就是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

1、创新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

我们党明确提出了创新发展理念,并将其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我们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我们每前进一步都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各地区、各部门要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落实,以思想大解放推动发展高质量,以发展高质量促进思想大解放,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支撑。

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让创造活力充分涌流,以改革促进发展,以发展激发活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

2、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目标

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目标

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目标一、引言区域协调发展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要发展问题之一。

为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本文将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目标进行深入探讨,包括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优化区域资源配置、保障生态安全、促进人口与经济均衡分布、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及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等方面。

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

政策制定应致力于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其产业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以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通过实施财政转移支付、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其加快发展步伐。

三、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政策措施应加强地区间的经济合作,打破行政壁垒,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通过建设统一的市场体系、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提高区域内的经济一体化程度,增强整体竞争力。

四、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推动区域发展的关键因素。

政策应鼓励创新,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通过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优化创新环境等措施,激发区域内的创新活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五、优化区域资源配置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

政策应注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地区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力布局、引导企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等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区域整体经济效益。

六、保障生态安全在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保障生态安全同样重要。

政策应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通过实施严格的环保法规、推广清洁能源、加强生态修复等措施,降低区域内的环境负荷,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七、促进人口与经济均衡分布人口与经济的均衡分布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

新常态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创新

新常态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创新

新常态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创新【摘要】新常态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创新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关键课题。

文章首先对新常态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进行了介绍,然后分析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新常态下创新机制的必要性。

接着探讨了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创新模式以及加强跨部门合作与区域间合作的机制创新。

最后强调了新常态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创新的重要性,展望了未来区域协调发展的发展方向,总结了整篇文章的观点。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地区经济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为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新常态、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创新、政府引导、市场机制、跨部门合作、展望未来、重要性。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愈发凸显。

在过去的发展中,一些地区因资源禀赋、政策优势或者产业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导致了经济发展不均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市场服务不完善,社会发展不平衡等现象频现。

这些问题不仅限制了各地区的发展潜力,也削弱了国家整体竞争力。

随着新常态的到来,区域协调发展成为解决区域经济不均衡的关键。

只有通过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

在新常态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创新变得尤为迫切,需要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加强跨部门合作与区域间合作,推动区域发展一体化的进程。

在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实现不同地区间的互补性和协同性,成为当前重要的课题之一。

本文将对区域协调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阐述新常态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创新的必要性,并提出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创新模式,以及加强跨部门合作与区域间合作的机制创新。

1.2 新常态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在新常态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常态是指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阶段,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也在不断转型升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泛珠江三角洲
根据与珠江流域的联系、与大珠三角邻近、经贸 关系相对密切等方面的因素,泛珠三角区域的范围包 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 州、云南9个省(区)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 区,简称“9+2”。内地9省(区)的面积为全国的 1/5,人口的1/3,经济总量的1/3。加上香港和澳门 两个特别行政区,泛珠三角区域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十 分突出。“泛珠江三角洲”的密切合作将极大地拓展 珠江三角洲发展腹地,形成广大的发展空间,并卓有 成效地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
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
代内公平,代际公平,人地协调
2030年实现人口总量的零增长 2040年实现资源、能源消耗总量的零增长
2050年实现环境生态破坏总量的零增长
实行最严厉的耕地保护政策 实行严厉的环境生态保护政策
实行严厉的水资源保护政策
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
未来20年,我国大宗矿产资源面临严重 缺口,钢铁缺口总量30亿吨,铜缺口超过 5000万吨,精炼铝缺口1亿吨。我国的能源 缺口更大,到201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将 达3亿吨,而产量只有2亿吨,缺口达1亿吨, 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我 国的资源消耗严重,长期以来,我国经济 增长的成本比国际水平高出很多,是世界 上创造GDP代价最高的国家之一。
大湘西开发 大湘西开发的范围包括湘西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市以 及邵阳西部6县(市)和永州市江华县。大湘西经济区以枝 柳铁路、209国道为中轴,以湘黔铁路、长沙—张家界高速 公路和上海—瑞丽高速公路为次一级发展轴,优先开发枝 柳铁路和209国道沿线地带。应以怀化为核心,以吉首和靖 州为少数民族地区增长极,以张家界为旅游增长极,以石 门和通道分别为南北开放之两口,共同参与国家西部大开 发。新时期湘西可侧重发展绿色农业、高效农业、农副产 品深加工、矿业开发与加工、机电制造、制药、家居、服 装与制鞋、电力、房地产、旅游、商贸物流等部门。
洞庭湖经济圈 环洞庭湖经济圈包括洞庭湖区及周围地区,中部是 肥沃的湖区平原,周边是富庶的岗地丘陵。岳阳、 益阳、常德可分别作为东洞庭湖区、南洞庭湖区和 西洞庭湖区的中心城市。澧县和津市可共同作为北 洞庭湖区的中心城市。环洞庭湖经济圈的开发建设, 要与洞庭湖的综合治理紧密结合起来,经济社会发 展与环境生态保护相互促进。
就湖南省情实际来说,已不允许再采取拼资源、 拼能源、拼环境的耗竭型增长方式,而必须要走产业 升级和内涵提高的发展之路。湖南需要推行生态经济 模式,即以比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来获取尽可能快 的社会经济发展。现阶段要强调发展与控制并重,注 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人地关系的协调。要建立绿色 GDP国民经济体系,注重发展质量,尤其是湖南城 乡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质量的逐渐改善。 在实际开发过程中要坚决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不 为在先为在后”的原则,反对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继续组织实施第三代
移动通信、汽车电子、生物医药、海水淡化 等12个重点产业化专项。鼓励和支持发展新 材料、新能源和先进环保产业。新建数字化 诊断、清洁生产技术、煤化工、电动汽车等 10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加快组织研制高速 铁路、大型高技术船舶等十大技术装备。
加快发展服务业。抓紧制定并组织实施加快
我国服务业发展与改革实施意见。鼓励和扶 持社区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体育 等行业。优先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信 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咨询、法律 服务、科技服务等中介服务业。
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继续推进生态 建设和环境保护,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快退 牧还草进度。抓紧研究建立西部开发长期 稳定的专项资金渠道。加快东北地区等老 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步伐。大力发展现代农 业,巩固东北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的战略地 位,推进东北钢铁、石化、装备等产业的升 级。抓紧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资源枯 竭型城市衰退产业援助机制。
大力推进资源节约。抓紧组织制定《节约 石油管理办法》和《资源综合利用管理条 例》,修订《节约用电管理办法》。制订并发 布节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利用国债资金 支持一批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发展 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
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制定重点行业清 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将黄河、松花江纳入 重点流域治理范围。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建 立和完善城市垃圾处理和污水处臵收费制度。
循环经济是中国新工业化的高级形式。发达国 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工业化 老路,我们不能走,也走不通;我国以前走过的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工业化 道路也是走不通的,必须另辟蹊径,走新型工业 化之路。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的“三R原则”,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了 生产过程中资源与能源的消耗,也就从源头上减 少了污染的排放,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社会效 益和环境效益。同时,发展循环经济对科学技术 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和强大需求,必将带来新的 科技革命,并推动旧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推动企业和社会用创新的体制与机制来追求可持 续发展的新模式。
循环经济是解决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三者矛盾的理想方法。循环经济是与传统 经济活动的“资源消费——产品——废物 排放”开放型物质流动模式相对应的“资 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 质流动模式。其技术特征表现为资源消耗 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再生化,其核心 是提高生态环境的利用效率。
由于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基 础,以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为手段, 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所以它使所有的物 质、能量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持 续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了 尽可能小的程度,做到了对自然资源的索取控制在 自然环境的生产能力之内,把废弃到环境中的废物 量压缩在自然环境的消化接受能力之内,从而从根 本上解决了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
进入21世纪,湖南明确提出农业产业化、工业化 和城镇化发展战略。今后湖南还要突出科技进步、 信息化、尤其是外向型经济的地位。新时期,湖南 省要由以往的经济区发展战略,转变为以城市为中 心的发展战略。要加速实施长株潭一体化,建设好 环洞庭湖经济圈,加速大湘西经济开发,并建设好 湘中城市群和湘南城市群。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人的 现代化。发展观念的变革和经济意识的提升,意味 着湖南省将要进入一个迅速成长的新时期。
从宏观上看,湖南地处我国南方“十字路口” 的枢纽位置:北部为长江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邻华南经济圈,东侧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华东 经济区,西侧为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的大西南。发达 的交通运输对于湖南走出封闭、走向世界是至关重 要的。伴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我国生产力 布局重心由沿海向内地逐步推移,加上泛珠江三角 洲的规划建设,使湖南的经济区位日益突出。
发展公平型的社会体系 注重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科技体系
始终保持自然生产能力的生态体系
人地关系协调的环境体系
全面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人口体系
持续规范合理的政策法规体系
循环经济也称为资源闭环利用型经济,在保持 生产扩大和经济增长的同时,通过建立“资源— —生产——产品——消费——废弃物再资源化” 物质的清洁闭环流动模式,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 平,又避免由于对地球掠夺式开发所导致的自然 生态的破坏。 循环经济把传统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可再生 能源开发、灵巧产品的生态设计和生态消费等融 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 动的模式,是一种生态型经济。以发展循环经济 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根本之策,是由我国的国情 所决定的。
CEPA
CEPA是《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密切经贸关系 的安排》和《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密切经贸 关系的安排》及其附件的简称。2004年1月1日 全面实施。CEPA是我国加入WTO后,顺应形势发 展,按照“一国两制”方针,就处理内地与港 澳经贸关系所作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性决策。
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 永续利用的资源,它对环境无害或危害甚小, 而且资源分布广泛,适宜就地开发利用。可再 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 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与传统的非可再生能 源相比,可再生能源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能够再生、对环境生态的破坏小等优点。
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再 循环”。生产环节要求尽量减少资源消耗和产生 污染物;产品要求可以多次使用或维修,延长使 用周期,从而节约生产资源。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意 义重大,关键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加强生态道 德观念建设,使生态环保和资源节约活动逐步变 为全体公民的责任意识和自觉行动;二是及时立 法,建立相应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 使之有法可依;三是充分发挥科技的核心力量, 依靠科技创新,建立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 撑体系。
面对十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状,我 国正在从三个层次加速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一 是在企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从生产的源头和全 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废 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建立生产者责任延 伸制度,从产品设计开始到废弃产品的回收和处 理处臵,由生产者承担责任,实行污染产品押金 或保证金制度。 二是在工业集中地区、经济开发 区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在企业清洁生产的基础上, 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不断延 长生产链条,实现区域或企业群的资源最有效利 用,废物产生量最小,甚至“零排放”。三是在 一定区域内,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 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 最大限度地综合利用资源;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 用产业,实行可持续生产和消费,全面提高资源 利用率、循环利用率和无害化处理率,逐步建成 循环型社会。
中国政府确定,到2010年,要建立比较完 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 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循环经济发展 中长期战略目标和分阶段推进计划。
我国要从六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着力推进经
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 性转变,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