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

合集下载

针对河南省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存在问题的对策讨论

针对河南省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存在问题的对策讨论

新能力报告进行的量化分析 对比、 所识别的现存于河南省 区域 自主创 新体 系发展 建设 中的主要 问题 , 并根 据 问题进一步深层 分解, 对应地提 出了实践
性 较 强 的 建议 对 策 。
[ 关键词】 河南区域 ; 自主创 新体系; 对 策 【 中图分类号1 F 2 0 4 【 文献标识码】 A
2 01 2 . 才 为中心 , 大力 提倡 和积极推进 高校科 技 之路迈进 , 支持高校青年教师 、 青年科技人 出 版 社 .
创新改革。
才 到企业研究 院去工作 , 走 出校 门 , 主动参
【 3 降 魁. 决策咨询( 内参) . 杭州: 浙江省
发展规划研究院 , 2 0 1 2 ( 2 7 ) . [ 4 ] 魏 守华 , 吴 贵 生. 区域 科 技 资 源 配 置 f 5 1 张炜 , 杨 选 留. 国 家创 新 体 系 中 高校
校 应该 与企业进行 产学研 紧密结合 , 增强 理 干部 队伍 , 素质 参差 不 齐 , 大 多数 没有
协同创新的能力 , 在高新企业 、 重点企业 中 经 过系 统 、 正 规 的专 业培 训 , 对 浙 江省 的 与 研 发 机 构 的 作 用 与 定 位 研 究 f J 1 . 研 究 与 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 , 建设 一批研 发中心 、 各 项科 技政 策 和高 校科 技 规律 理解 还 没 发展 管理 , 2 0 0 6 , 8 ( 4 ) : 9 7 — 1 0 3 .
【 1 ] 周 寄 中. 科技 资 源论 【 M] . 西安 : 陕西
[ 2 ] 浙 江省 科技 厅 , 浙 江省 统 计 局 . 浙 江
本性 的变化 , 各高 校管理者 一定要 充分认 开发 和成果转 化 、 科学普 及等不 同类 型的 人 民教 育 出版 社 , 1 9 9 9 .

关于构建国家新发展格局的思考建议

关于构建国家新发展格局的思考建议

关于构建国家新发展格局的思考建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需要构建一个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国家新发展格局。

在构建国家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首先,要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当前,中国经济仍然以制造业为主导,这种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我们应该通过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快发展服务业、科技创新等新兴产业,提升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水平。

同时,要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优化,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结构的全面升级。

其次,要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当前,中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这种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我们应该通过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的增长极,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同时,要注重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构建起东中西部经济合作的新格局。

第三,要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

当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形势不确定性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坚持开放的发展理念,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建设,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为中国经济发展争取更多国际合作机会。

同时,要加快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打造利益共享的国际合作平台。

最后,要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当前,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我们应该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构建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创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业竞争力。

同时,要加大对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提供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环境。

总之,构建国家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相信中国经济将能够在新时代大展宏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需要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国家新发展格局。

在这个新格局下,我们需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并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河南省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问题解析

河南省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问题解析

系建设 对于 中国 中部 的可持 续创新 能力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基于 中国科技部 对于中国各省份 间创新能力的报 告数 据 , 通过对 比分析 , 客观地 识别分析 出了河 南省 区域 自主创新体 系发展 建设 中现存的主要 问题 以及 简要的解决方法。 [ 关键词】 自主创新体 系; 创新行 为; 体 系建设
3 河 南 自主 创新体 系问题 的解 析
为 了客 观地 解 析 河 南 省 创 新 体 系深 层
域创新体 系进行深入 的科学研究是非常必 2 5 、 3 1 、 和2 4 位, 创新效率 明显滞 后于创新 次的内在问题 , 参考创新能力报告 的统计
要 的。而作为 国家级 中原经济 区战略的核 实力。根据河 南省 自主创新能力 的特征结 指标数据 , 从政府行为 、 高校与科研 院所 的
[ 中 图分 类 号 】 F 2 0 4 [ 文 献 标 识 码】 A
1 问题背 景
资源 的高效配置 , 促 进区域产业 结构 的优 巨 大 的 反差 。 化重组 , 并 最终形成 区域创新体 系的核心
根 据 著名 的竞 争力 战 略大 师 Mi c h a e l 竞争力。
创新能力才是保持长期可持续 发展 的决定 位 ) 。该报告将区域创新能力指标分解 为 5 关 系 的湖 北 省 ( G D P排 名第 1 0 名 及 综 合 性 因素 , 而世 界主要 发达经济 实体早 已将 类指 标 : ① 知识创造 能力②知识 获取能力 创 新 能 力 排 名 第 l 3名 ) 进 行 横 向对 比 。 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作为国家层面的战略 ③企业创新能力④创新环境 以及⑤创新绩 可 以发现 , 河南省 的综合创新 实力和规 模 和经济快 速发展 的基准模式 。所 以 , 中国 效 。各类创新能力指标又可分解为实力类 水平 甚至部分超 越湖北 省 , 但 综合创新 效 必须切实地把提高 自主创新能力作 为国家 指标 组和效率类 指标组 : 实力 类指标组包 率却 是全面 的大幅落后 , 同标 杆广东省 相

五大发展理念交流发言稿

五大发展理念交流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交流关于五大发展理念的思考。

五大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我们党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

下面,我将从这五个方面谈谈我的理解和认识。

一、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在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创新成为国家、企业乃至个人发展的关键。

以下是我对创新的一些思考:1. 科技创新。

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需加大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 制度创新。

创新是发展的核心,而制度创新是保障。

我们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市场活力。

3. 文化创新。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二、协调协调是推动发展的内在要求。

只有实现各方面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以下是我对协调的一些思考:1. 经济协调。

我们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2. 城乡协调。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3. 区域协调。

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三、绿色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绿色发展成为全球共识。

以下是我对绿色的一些思考:1. 能源革命。

我们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2. 生态保护。

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 生活方式。

我们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共同呵护地球家园。

四、开放开放是推动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以下是我对开放的一些思考:1. 对外贸易。

我们要拓展对外贸易,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实现互利共赢。

基于“四三结构”的中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四三结构”的中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难题 。熊 彼特 的创新经 济学 告诉 我们 ,提高 经济效 率 的最
有效途 径就是创 新 。
[ 2] 郝 立 勤 , 于 民. 赖 公共 科 技 基础 条 件 平 台建 设 与政 策探 讨
[ ] 科 学学研 究, 0 6 2 (1 :0 — 0 . J . 2 0 ,4z )1 3 1 7 [ 李立 , 学荣 , 3] 矫 王志虎. 岛楼 山精 细化 工科 技创 新公共服 务 青
平 台运行模 式研 究 [ ]冲 国科技 论坛 ,0 79 :1 9 . J 2 0 ()9 — 5 [ 4] 魏 淑艳 , 成武. 国 区域科技 基础条 件平 台建设研 究 [ . 娄 我 J]
ra y t r J . e er oi ,0 5 3 () 0 17 . el t ?[ ]R sac P l y2 0 ,48 : 5— 2 l ma e h c 1 1 1
走 向全 面小康 的最 大 问题是“ 三农 ” 问题 , 中部 是“ 三农 ”
问题 最为 突出 的地 区。 中部人 口密 度大 、农业 人 口多 ,农
业 劳 动 力 转 移 压 力 大 。 中部 农 业 劳 动 力 约 占全 国 的 3 % , 0
[ ONDE P HUS LE In v t n i e in :Whtd e 5] , S R C.n o ai nrgo s 郑 区域创 新平 台的 企业参 与机 制研 究 [ ]. J
科 研 管理 ,0 8 2 ()1 4 1 7 2 0 , 92 :2 — 2 .
f 责任编辑 :万 贤贤)
长 株潭城 市 圈“ 型” 两 社会 建设 综合 配套 改革试 验 区 ,中部 迎来 了难得 的历史机遇 。 然而 , 面对 东部繁 荣 , 背着沉 重“ 三

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交流发言

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交流发言

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交流发言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一个特别重要的话题——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

你看,现在的中国,东南沿海的经济早就飞起来了,成了大家眼中的金字招牌。

不过,说实话,中部地区呢,其实一直有点“默默无闻”。

这就像是那些埋头苦干的老实人,往往在背后默默耕耘,却鲜少被人看到。

可是,如果你细细一想,哎,这中部地区可不简单,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也好,发展潜力那可是相当大的。

所以,怎么让中部地区崛起,成为新时代的“大哥大”?这个话题还真得好好聊一聊。

首先呀,中部地区可不仅仅是个地理概念。

你看,湖北、湖南、河南这些地方,都有着雄厚的工业基础,还有一大堆年轻人力。

你想想,这些地方的老百姓辛辛苦苦,给国家做贡献,可是他们也得有机会,能有更好的未来。

要让这片土地焕发光彩,不是说说就行的,得拿出点实实在在的东西。

得从产业升级开始,得注重技术创新。

要让中部地区的传统产业不仅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而且要走在前头,成为引领发展的动力源泉。

想象一下,如果这些地方的老百姓不仅能依靠传统的制造业谋生,而且还能参与到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当中,那就能真正改变他们的命运,也能让这片土地更强大。

再说了,咱们得注意到,交通问题也是大问题。

你看,中部地区的地理位置,真是得天独厚,东西南北都能连得上,可是交通基础设施跟不上,那可怎么办?就像一辆赛车,发动机再牛,车道一堆坑,那也是白搭。

所以,得加大交通投资,尤其是高铁、高速公路这些“血脉”,让中部的各个城市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这样,不光是中部地区内部的经济能够互相促进,还能与其他地区的合作更顺畅,资源流动更自如。

这一改变,绝对是能为中部崛起提供强有力支持的。

说到这里,咱们也不能忽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

现在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

别看中部地区的城市越来越多,可是要让它们成为真正的创新中心,还得有顶尖的人才。

中部地区的教育资源有待提升,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才能让这些地方的经济更上一层楼。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创新示范区之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和洛阳市,是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原地区乃至全国的创新发展核心区域。

近年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文将从政策支持、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分析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政策支持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政策支持是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政策,包括财政扶持、税收优惠、土地利用等多方面的支持政策。

这些政策的出台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和经济支持,为其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

政策支持不仅包括财政和税收政策的支持,还包括科技创新政策、产业升级政策、人才引进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在科技创新方面,国家支持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大科研经费投入、鼓励企业加大科研开发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在产业升级方面,国家支持示范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重点产业和项目的支持力度。

在人才引进方面,国家支持示范区引进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开展人才培训和科技人才交流等。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进一步提升政策支持的力度和广度,不断完善支持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政策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政策保障。

二、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科技创新是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近年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加强科技研究和成果转化,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技创新成果。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鼓励开展应用性研究和实践性创新。

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动科技成果向产业领域转化,提高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要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提升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和能力。

实现中部地区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实现中部地区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实现中部地区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各地区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

中部地区作为中国的经济重心地区之一,在实现自身崛起的同时,也承担了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使命。

本文将探讨中部地区崛起的意义、当前面临的挑战以及可能的发展路径,进而推动中部地区实现更好的协调发展。

一、中部地区崛起的意义中部地区指的是我国位于华北、东北和华东地区以及西南地区之间的区域,包括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山西等省份。

中部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其崛起对于实现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促进经济平衡发展:中部地区崛起能够有效缩小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促进经济的平衡发展。

这对于消除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现象,提高全国经济整体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2.优化产业布局:中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以及良好的交通条件,具备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中部地区崛起可以推动产业转移和升级,优化我国的产业布局,提高全国的产业竞争力。

3.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中部地区崛起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中部地区的发展还会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共同繁荣。

二、中部地区崛起面临的挑战虽然中部地区具备崛起的潜力与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1.体制机制不完善:中部地区在经济体制、产权保护、土地利用等方面存在一些制度性问题。

这些问题制约了中部地区的发展潜力,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制造业发展滞后。

2.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中部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资源不足。

这使得中部地区的技术创新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制约了其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3.环境保护压力加大:中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相对较快,但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环境保护压力加大对中部地区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三、中部地区崛起的发展路径为了实现中部地区的崛起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政策支持:中央政府应制定出台一系列支持中部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税收优惠、财政扶持等。

区域创新视角下的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建设与实践

区域创新视角下的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建设与实践

在 麻 省 。有 1 1个 州 的 创 新 活 动 占 全 国 创 新 活 动 总 数 的 8% 。 Hi et 欧 洲 的 研 究 表 明 , 政 府 与 地 1 l r对 p 由
3 辽宁科技参考 0
维普资讯
专 题 综 述
本 出发 点 , 此 针 对 辽 宁 中 部 城 市 群 区域 发 展 的 现 为 状 , 统 地 分 析 辽 宁 中部 城 市 群 区 域 创 新 环 境 的 现 系
料 3个 产 业 领 域 的 研 究 开 发 能 力 处 于 国 际 先 进 水
由于不 同区域 上要 素 的权 重和 作用 方式 不 同 ,
因 此 不 同 区 域 的 创 新 活 动 的 效 果 不 同 , 新 活 动 有 创 明 显 的 区 域 差 异 。如 加 拿 大 多 伦 多 大 学 的 May n ra n P F lma ed n、 美 国 印 地 安 那 大 学 的 Da i r c — vd B u eAu d es h 和 F lma rtc ed n通 过 大 量 数 据 , 画 了 美 国 的 创 勾
域 . 展 的 非 物 质 、 贸 易 的 区 位 因 素 , 们 构 成 区 发 非 它 域 创 新 环 境 的 内 容 。 创 新 环 境 的 质 量 和 优 势 则 决 而 定 了 区 域 创 新 的 基 础 条 件 及 区 域 吸 引 和 留 住 各 种 流 动 性 资 源 的 粘 性 。 理 临 近 性 和 动 态 的 集 聚 经 济 地
由 于 区域 作 为 地 理 空 间 , 有 高 度 的 涵 容 性 与 具
综 合 性 。 一 个 中 观 层 次 的 自然 、 济 、 术 、 会 是 经 技 社
综 合 体 。 从 宽 泛 的 含 义 上 理 解 , 域 创 新 是 发 生 于 区

中部六省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中部六省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中部六省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摘要】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内各科技创新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如何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中部六省为数据收集样本,通过spss17.0统计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

在科学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基础上,对如何构建一个科学的、系统的、有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创新能力;因子分析;指标体系一、引言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制造业以及再加工行业所带来的区域经济繁荣显然已经后劲不足,只有坚持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才是各地区经济崛起的强劲动力。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的论述,他将创新理解为将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并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1]。

在新的时代背景中,区域创新能力日益成为经济参与者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

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是区域内各科技创新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其强弱是评价一个区域创新实力的重要尺度。

二、主成分因子分析然而,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内各科技创新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包括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产出;社会、经济基础和环境等多方面内容。

一个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由若干指标组合而成的指标体系,而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以下功能:1、导向功能。

指标体系要能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导向性,即通过指标体系能够明确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点所在,为制定具体实施计划提供方向依据。

2、描述功能。

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要反应出某一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现状以及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2]。

3、评价功能。

评价功能要求指标体系能够对各指标的一级变量以及综合自主创新能力作出合理的评价比较,明确优劣势。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数据:2011》、《中国统计年鉴:2011》4、监测预警功能。

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够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定量的预测分析,能够进行及时的监测预警[3]。

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心得

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心得

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心得近日,我参加了一场关于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的工作座谈会,收获颇丰。

会议上,与会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代表们就如何促进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在这次座谈会上,我深刻认识到了中部地区的巨大潜力和发展机遇,同时也听取了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对于中部地区崛起工作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座谈会上的专家学者们纷纷指出,中部地区具备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禀赋,是发展的宝地。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中部地区的经济相对滞后。

因此,要推动中部地区的崛起,就需要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加大对中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工作。

政府官员们在座谈会上介绍了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措施和实施进展。

他们表示,中央政府高度重视中部地区的发展,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包括加大财政投入、提供税收减免、优化营商环境等。

同时,各级政府也积极落实这些政策,加大对中部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这些政策的出台将为中部地区的崛起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然而,座谈会上的企业代表们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建议。

他们认为,中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短板,需要进一步加强。

此外,他们还建议政府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和创业机会,为中部地区的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针对企业代表们的问题和建议,专家学者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他们认为,中部地区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支持,更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和创新。

同时,他们也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建议中部地区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在座谈会的最后,与会者一致认为,要推动中部地区的崛起,需要政府、企业和学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要加大对中部地区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政策红利和发展机会;企业要积极参与到中部地区的发展中,加大投资力度和创新能力;学界要加强科技研究和人才培养,为中部地区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关于中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

关于中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
维普资讯
中 国软科 学 20 08年 第 5期
关于中部 区域创新体 系建设的思考
陈 琪
(. 1 华中科技 大学, 湖北 武汉 4 0 7 ;. 30 4 2 武汉科技 学院 , 湖北 武汉 4 07 ) 3 0 3

要 : 中部崛起 ” 实践科学发展观 , “ 是 促进 区域协调 发展 的重大战略 。区域 创新体 系建设是 中部崛起 的重要
的作用。

是中部地区科研机构和高校对创新资源和
的主导力量。据统计 , 中部地 区企业科 技活动人 员和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中有 4 %左右来 自于 0 大中型企业 , 而东部地 区仅 为 3 %。与大 型企业 0
的主导作用相 比, 中部地 区的中小企业 的发展则
创新活动的承载作用较东部地区更 明显 、 更突出。
C nr hn ” hs ae n ye rsn aue n a r btc snt g n n vt nss m dvl m n et C ia .T i ppr a zs eetetrs dm j s l eri a i oai yt ee p et l a al p f a o o a e i h e ol n o e o i cnr go , n rpsss a g s hsf et e oa invt nss m d vlp et n et r n a dpo e t ti i i t o cnr rg n lnoai yt eeom n. l i ae o re cn g r l a i o e Ke od : g n n vt nss m;et e o ; r e cis h yw rsri a i oao yt cn a rg n s a g i t e ol n i e r l i t ti n g

中部崛起与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中部崛起与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ni ) i s和风险( het 四个方面的情况结合起来 t e Tr s a) 进行分析 , 以寻找制定适合本系统实际情况的经 营战略和策略 的方法。现基 于 S T分析法对 WO
中部地区的发展现状作 出综合评价( 见表 1 。 )
表 1 中部地区发展状况 S O W T分 析
s①区位优势 : ②工农业基础优势 ③科教资源优势
关键词 : 中部崛起; 区域经济; 科技创新体系
中图法分 类号 : 0 F 3 4 文献标识码 : A
1 引 言
温家宝总理在20 年《 04 政府工作报告》 中提出
要“ 促进 中部地 区崛起”意 味着 中部地区的经济 ,
发展终于获得 了进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历史性
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成为值得关注的 焦点。
武汉 理工大学学报 ・ 息与管理工程版 信
20 年 l 0 6 O月
22 挑 .

2 2 1 竞 争加剧 的威 胁 ..
平。④非 国有经济发展滞后 。⑤农村劳动力向非 农产业转移滞后 。
2 4 2 核 心 极 辐射 力 不 强 ..
我国已进人 WT O后 过渡期 , 临 的竞争 对 面 手多 , 竞争领域拓宽 , 竞争层次提高 。这对于经济 发展水平居于我国中间状态 的中部地区来说无疑 是严峻的挑战。

要 : 中部地 区发展 的机会 、 险、 势 、 势进 行 S T分析 的基 础上 , 出了应加 强 区域科技创 新 在对 风 优 劣 WO 提
体系建设 , 将科技资源转化 为经济优势 , 促进 中部崛起 。并 联系中部地 区实 际 , 区域科技创新 能力 和区域科 从
技创新 的社会动力两 方面分析了 中部地 区科技创 新体系 的建设情 况 , 找到 了制约 中部地 区科技创 新体 从而 系建设 的因素 , 为寻求 以科技促进 中部 崛起 的有效途径奠定 了理论基础 。

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中部创新区域

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中部创新区域
性 作 用 , 极推 动 自主 创 新 。 积
碍所需要的一些相应政策 。地方政府要统一制定创新 型区域 的
政策方向。 中部 地区各省 的地方政府 要用政 策引导企 业成为 自主创 新 的主体 , 要以积极 的区域技术政 策和产业政 策 , 强化企 业 自
Hale Waihona Puke 【 关键词 】 产学研一体化 中部地 区

改革和对 外 开放 , 推动 扩大就 业 , 促进 社会 保障 , 完善公 共服 务, 推进民主法治 , 努力推进社会和谐。 创新型区域包含了三个方面 的内涵 : 是要依 靠 自主创新 一 支撑 经济发展 ; 二是使 自主创新成 为区域 内个 人 、 组织 的普遍 行为 ; 是能够形成有利于 自主创新的制度基础 。为此 , 三 构建创
日可待。创新 型区域是由区域内的政府部门 、 企业 、 高校 、 科研 机构等组织以至个人共 同协 力 , 以增强 区域 自主创新能力 为中 心环节 , 以区域产业 结构优化升级 为主线 , 动区域 经济持续 推
快速增长 , 在区域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和和 谐社会。 围绕建设 创新型区域 , 推进 区域产业结构 优化升级 ; 围绕建设 创新 型区 域, 督促发展循环经济 , 强环境保护等 , 加 努力推进资源节约型
全面 的跃跃 , 动区域原 始创新 、 推 系统集 成创新和 引进消化 吸
收再创新 能力 的持续提 升 , 推动区域 经济跨越 式发展 , 推动 区 域和谐社会构建 。
1创 新 型 区域 的政 策 平 台 、
动集成 创新 , 力求原始创新 激勋 自主创新 , 经济增长 逐步转 使
新型区域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 实现区域创新 与国家 创新 的总体
台。

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估分析与中部的发展

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估分析与中部的发展

二、 区域创新能力 的综合评价
在这一节 , 我们首 先选 取反映 区域 创新 发 展水平 的 2 5 个指标作为原 始变量 , 用 S S 运 P S软件 , 对全 国 3 1个省市 区
收稿 日期 : 0 —02 2 7 1-0 0
基金项 目: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 目“ 中部 特色的区域创新体 系及其实证研究 ” 2 0 G Q D 2 ) ( 06 X 3 18 和教育部新世纪优 秀
l 个城 市创 新能 力进 行 了定 量评 价和 分析 。陆立 军 、 3 朱海 就口 ( - ) ] 3 从区域创新网络 的角度 , 瞄 3 依据 3 3个 评估指标 , 讨
2 区域创新能力 指标体 系的构建 。本 文 主要根据 区域 . 创新能力主体 的不 同, 把区域创新能力 的评价体系分为 区域 知识创新能 力、 区域企 业技术创 新 、 区域创 新环境 与潜力指 标体系 、 区域制度创新能力和创新 服务等五大指标 体系。但
以测量 的那些指标 。
作用。如何评价 和提升各区域创新能 力 , 促进地 区经济发展
以及与国家区域经济战略 目标相协调 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
近年来 , 区域创新 能力评估 体系的研究一 直受到广泛 的
关注 , 国各地 区从 不同的国情 、 同角度 出发 , 各 不 相继 开展 了
区域创新 能力评价 种测度 工具有效可 信 , 测评 结果全 面、 客观 、
析。 ‘ 一 … 眦 枷’
论文。指标设 置具体见表 l 。 3 评估方法的选择。完善 了评 价指 标体系构建 以后 , . 就
需要确定一种科学 合理 的评价 方法。在实践 中常 用的综合 评价方法有层次 分析法 和 因子 分析法等 。无 论采 用何种 分 析方法都需要解 决 以评 价指标 的赋权 和相关 性问题 。因子 分析 正是解决 上面两个 问题 的一种 多元统计 方法 。由于 因

“十四五”时期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思路

“十四五”时期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思路

Chen,H.,2017,The Economic Principles of Confucius and His School,The Commercial Press,51.Jin,H.,Qian,Y.,and Weingast, B.R.,2005,“Regional Decentralization and Fiscal Incentives:Federalism, Chinese Style”,Journa/o/Economics,Vol.89,No.9—10,1719—1742.Keynes,J.M.,1912,“Reviewed Work:The Economic Principles of Confucius and His School,by Chen Huan-Chang”,Economic Journa/,Vol.22,No.88,584—588.Qian,Y.,Roland,G.,and Xu, C.,2006,“Coordination and Experimentation in M-form and U-form Organi­zations^,Journa/of Political Economy,Vol.114,No.2,366—02.本文原载于《经济研究》2020年第9期。

“十四五”时期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思路*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摘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深入实施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是各地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十三五”时期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已取得显著的阶段性成效,但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为了应对新的挑战,“十四五”时期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方向是要建设一种高水平开放式区域协同创新体系,要突破跨部门跨区域的体制机制障碍,更有效降低知识流动以及技术能力积累、获取和转化的成本,形成跨部门跨区域不同创新主体的协同行动能力,打破产业发展路径依赖的瓶颈,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更好地支持区域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协同升级o“十四五”时期,我国高水平开放式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就是要建设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科技创新中心,布局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基础设施,推动产业集群升级,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升级,建立以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的国际创新合作模式。

提高中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思考

提高中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思考

2. 90 7
2 .4 34
3 .5 0 3
2 .7 34
安 徽
江 西
2 _1 78
2 .2 45
2 3 _ .9 0
1 .4 89
1 ,0 88
2 .1 17
3 .8 17
1 .8 57
3 .2 15
3 .1 06
3 .2 05
3 .6 41
河 南 湖 北 湖 南 西 部 经 济 区
2 .5 70 2 _5 93 2 .1 98 2 .3 35
2 .6 36 2 .7 53 2 .4 56- 1 .3 86
2 .6 21 2 .5 45 2 .6 36 2 .1 14
2 .8 53 3 .6 00 3 .6 39 2 .5 14
东北 经 济 区
辽 宁 吉 林 黑龙 江
2 .5 7 6
3 .7 17 2 .4 71 2 .5 40
2. 1O 5
2 .7 33 1 .7 70 2 .8 40
2 _ 69 3
3 .O 85 1 .7 74 2 .1 32
2 . 72 9
2 .2 97 3 .1 10 2 .5 11
72 -1
2 .0 44
1 .0 57
2 .4 54
2 .4 11
3 .6 47
3 .8 5O
3 .4 09
甘 肃
2 .1 2 4
1. 8I 1
2 .2 8 O
2. 07 7
2 . 3 3 7
2 .1 1 8
青 海
宁 夏
新 疆
1. 84 1
i. 97 2

西部大开发与中部发展战略的比较与思考

西部大开发与中部发展战略的比较与思考

西部大开发与中部发展战略的比较与思考摘要:与“东部率先实现现代化”战略不同,“西部大开发”与“中部崛起”发展战略没有将未来两地区在全国的地位进行明确,也没有阐释出地区发展的战略重点。

因此,有必要剖析中部与西部地区在全国未来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揭示出其由于基础条件的差异引起的不同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地区发展战略,并通过比较两大战略引出全国地区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中部发展战略;比较研究;地区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作为一项大战略,不仅是为了振兴西部,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在东、中、西三大区域间的合理流动、优化配置,使东、中、西三大区域连成一体,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中部地区是我国的腹心地带和国脉所系。

就生产力与资源分布而论,中部地区兼有东西部之长,而且环境、资源、市场、区位和经济技术基础等各方面的条件配合较好。

相对西部来说,中部更具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基础和条件。

东部的人流、商流、物流以及信息流向西推进的过程中,会有相当部分要流经中部,甚至在西进的过程中扎根于中部。

与此同时,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建设,客观上也需要在我国东、西部之间有一个过渡带和传接带,这就使中部处于“承东启西”、“一肩挑两头”的战略位置。

一、中西部发展战略重点的比较(一)中部崛起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中部六省农村人口高达2.44亿,占全国农村人口的31.2%,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8.9%,对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依托中部的两湖平原(湖北的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黄淮平原和鄱阳湖平原,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中部崛起战略的重点。

由于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抵御气象灾害能力差,中部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村已成为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的薄弱区域。

气象灾害严重威胁中部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

因此,要围绕推进新农村建设,着眼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构建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并将其纳入政府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之中,加大农村地区气象灾害监测能力的投入,加快重点农业区和自然灾害多发区乡村自动气象(雨量)站以及土壤墒情监测站的建设;加强农业产业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的需求结合,对原有农业气象观测站任务进行适度调整,适当增加特色农业作物的观测。

我国中部的区域创新能力及其发展对策

我国中部的区域创新能力及其发展对策
能力的 棱心所在 ( 4)创新的环境 ,主
在 区域 创新能 力的五 个构成要素中 , 中部 五省在全国处于 中等甚 至下游 水平。 第一要 素 .知识 创造 能力湖北 居全 国 l l 位 湖南 l 位 ,安擞 1 2 8位,河 南 2 3位, 江 西 27位 ,说明 中部地 区知识 产出不 高 ,以湖北 为侧 ,有资料 显示 。潮北省 知识 创造能 力中科拄 管理水平 处于第 2 2 位 ,研究 、开发投 入居第 9懂 ,表明投
二.我国中部的区域创新能力现状
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 个地 匠将知惯转 化 为斩 产品 、新工 艺 新服 务的 能 力 它不 是科 技能 力 ,也不 是科 技竞 争 力 , 科技 竞争 力 强不等 于技 术创 新能 力强 区域创 新能力的 构成要素 为:( )知识 1 创新 能 力 即不断 提出 新知 识的 能 力 ,
置 ,有忤 多 因 素 上 海的 知 识 获取 能
是 中国 中部边 界 相连 的五 十重 要 省甜 , 各 省的经济 状况 、政策作 用呈现 明显聚 类特 征 ,他 们在东西 南北的 区域 发展 中 形 成 了举足轻 重的 中 部区域 经 济体 系 , 是 中 国的 粮 仓和 现 代 工 业的 摇 篮 。然 而 ,面对东 部繁荣 、西部开 发和 东北振 兴 ,中部经 济整体 发展 已经 出现 了明显 的 趋缓 势头 。中部 制造 业 有一 定基 础 , 但竞争力弱,劳动生产率亟待提高 。科技 投人产出效率低,科技成 果产 业化能 力不 强,高科技 产业发展迅速 , 但产业规模 小,
维普资讯
中国科技信息 20 年第 1 期 06 7
体 名 见表 J 。
识在 各创新单 位之问 流动的能 力 ,主要 包括科技 合作 、技 术转移和 外国直接 投 资的额 度 ,它反映的 是一个地 区企 业对 知识的 需求 度和 创新的 冲动强弱 。 ( 3) 企业的 技术 创新 能力 ,主要 包括大 中型 企业研 究开发投 入 、设计能 力、制造 生 产能 力和 企业 创新产 出,它 是区域 剖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中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摘要:“中部崛起”是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推动力量。

本文分析了中部地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特征和主要障碍,提出了中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中部战略思考一、中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与特征1.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逐步确立,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大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突出据统计,中部地区科技活动人员的70%服务于;在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中,支出占70%以上,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逐步确立。

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中部区域创新体系的特色之一就是大中型的作用突出,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

据统计,中部地区科技活动人员和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中有40%左右来自于大中型,而东部地区仅为30%。

与大型的主导作用相比,中部地区的中小的发展则明显滞后。

以民营为例,20XX年,中部六省的民营科技总数为23808家,占全国总数的16.8%,总收入为5475.7亿元,占全年国的11.4%,而东部地区的民营科技数和总收入占到全国的60%以上的分额。

与在技术创新中的地位相比,中部地区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创新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一是中部地区科研机构和高校对创新资源和创新活动的承载作用较东部地区更明显、更突出。

中部地区高等院校活动人员和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占地区的比重为10%左右,高于东部地区5.8%的平均水平。

二是科研院所和高校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龙头地位更明显、更突出。

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例,区内现有中50%以上与高校和科研院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大多是原校办转化而来的,这一比例大大高于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广东、江苏、浙江等省高校校办所占的比重。

2.创新资源主要集中在国有及国有控股机构,非公有制部门创新活力不足中部地区的制造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科技活动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达30%,高出东部地区近11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的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占地区科技活动经筹集额的比重为27%,高出东部地区10个百分点。

与国有经济“一枝独秀”相比,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却相对偏低。

中部地区制造业中,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中科技活动人员仅占地区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3%,远远低于东部地区的10%的比重;港澳台和外资机构的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所占比重为6%,远远低于东部地区的17%。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目前世界许多跨国公司在我国建立的研发中心已达到100多家,累计投入的研发金额约30亿美元。

这些研发中心主要选择京、沪、粤三地,而中部地区则基本没有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即使是科技实力较强的湖北省目前也只有寥寥几家。

3.科技资源和科技活动呈“点状分布”,区域分布和结构不平衡在中部六省,科技资源密集分布于大中城市,武汉、长沙、合肥等中心城市是区域创新的源头。

其中,武汉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密集,在校大学生数量位居全国第三,拥有雄厚的创新资源,聚集了该省科技人员和科技投入等创新资源的50%以上;合肥在20XX年10月被确定为中国第一个科技创新试点城市;长沙也拥有众多的部委属高校和科研机构;郑州、南昌、太原等地聚集了本省绝大部分科技资源。

而在更加广阔的地区创新资源明显匮乏,区域创新活动也不均衡,科技资源和科技活动在空间上呈现出“点状分布”的格局。

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北京一天津环渤海等区域创新资源比较均衡且在发展模式上更强调域内大中小城市的联体发展的空间布局相比,有较大的差异。

4,科技活动的功能结构中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领域的比重较高,但科技产出呈现“一高一低”的基本特征从科技活动的功能上看,中部地区的科技人力资源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发展领域的分布比值为1:3.12:2,87,科技经费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发展领域的比重为1:2.86:5,21,基本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地区保持一致。

但从科技产出的结构看,中部地区的科技论文、获奖成果等纯科研型产出相对较高,而商业化应用成果产出低。

《全国科技进步监测报告2OO5)显示,一方面,中部地区湖北、湖南、安徽等省科技产出在科技论文、获国家级科技奖励两方面的优势明显。

另一方面,湖北百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为29项,低于全国36项/百万人的平均水平,居全国第7位;授权量仅为沿海平均水平的35.71%,为北京的8,08%,上海的13,46%,辽宁的51,06%。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高新技术各领域发明专利授权数中,除一个领域外,中部各省平均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两方面形成的反差显示,中部地区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仍有相当差距。

二、中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障碍分析1.创新主体功能错位,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在区域创新体系中,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决策者、投资者、应用者、扩散者和受益者。

由于现代制度及市场机制的建立与完善还有待时日,科技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进程还不尽协同等原因,再加上产学研区域创新络中各个主体的相互不够紧密,使得中部地区的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2.市场机制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力度不足,技术市场发育滞后技术市场是调节科研开发供求关系的重要手段和聚集资本人才等基本生产要素的重要平台,是实现科技成果转移的重要渠道,而中部地区的技术市场规模小,表明市场对创新供求的调控力度弱,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成果转化率低,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效果不明显。

3.科技投入长期不足是制约中部地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瓶颈”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地区利用政策优势和开放的先机,飞速发展,实现了资金、人才的有效积累,形成了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

面对东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先发优势和西部地区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惠政策,中部省份无论是自身的投入能力,还是财政投入、外资引进都存在不足。

4.创新基础设施薄弱,公共平台建设滞后以湖北省为例,目前全省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总体上分布不均,重要的科技资源如文献、数据、仪器等都集中在大专院校,拥有的科技资源相对较少,并且在中,中小的科技资源占有量更少,基础条件建设严重滞后。

许多科技人员难以了解和掌握国际科技发展最新动态,也难以分享公共基础条件的资源。

三、中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1.坚持比较优势导向与创新优势导向相结合,努力开创中部“双向突破”的发展新路径,是构建中部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前提按传统经济发展理论,现阶段中部地区应遵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尽快实现“工业化”,并力争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异。

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中部地区将自己定位于“资源供应地”,定位于产业价值链的末端,那么这一地区实际上无法实现对发达地区的追赶,更谈不上超越。

同时,过度突出“采掘”和资源开发,无异又给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与环境带来致命伤害。

因此,“比较优势导向”的发展战略从长远看对中部地区发展不利。

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为即将到来的快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为中部地区发展注入了动力和活力;中部地区以省会城市为重点的大中城市工业基础较好,拥有一批骨干和技术设施,具有承接国际转移的基础。

为此,坚持“比较优势”导向和“创新优势”导向相结合,突破现有发展路径,实现“上下互动、双向突破”是现实可行的。

“上下互动、双向突破”的模式一是要采取主动跟进的“学习一跨越型”模式,实现“由下进上”。

要突破区域、省域经济的小圈圈,将中部产业发展置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循环,在世界制造业“产业链”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参与国际竞争中缩小自身差距。

坚持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加工组装、资源加工类产业和以资本技术密集为特征产业的“两个并举”,按照从代加工(OEM)到代设计(ODM)再到自创名牌(OBM)的发展路径,通过消化吸收和“干中学”、“用中学”,实现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提升,通过与国外跨国公司的合作,打通国际市场的渠道,逐步实现对领先者的追赶。

二是实施“知识战略”,实现“由上制下”。

当前制造业中存在的“微笑曲线”和“温特尔模式”是实施知识战略的理论依据。

中部地区具备实施知识战略的基础。

实施知识战略,要将发展的视角从产品制造转向技术服务;由硬件产品转向软件产品和系统;从价格转向标准技术,发挥研究开发优势,通过介入知识要素比较密集的前端(研发)和末端(服务)分工,来统领产品的加工与组装,以软带硬,不断增强科技的势能,增加经济流量。

2.培育和完善以技术产权市场为枢纽的创新要素市场体系,建立促进创新资源良性互动的市场机制,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作为区域内创新组织与创新资源集合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在其形成和运转的过程中,存在市场和政府两类要素的驱动。

比较市场和政府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市场的力量更基础,更根本。

因此,培育和完善创新要素市场,尤其是技术市场,建立促进要素集成互动的市场机制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

3.坚持“两个结合”,培育中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发展的双重驱动力国内外成功实践证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单纯依靠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

依靠外力驱动发展已成为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

因此,建设中部区域创新体系,要坚持“内源动力”与“外源动力”均衡协调发展的原则,既要培育区域自身创新的实力与潜力,同时,要突出“以外促内”,“以输入带动输出”,将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培育区域的吸纳应用能力作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

4.突出区域创新体系的产业服务导向,重点建立面向主导产业的产业创新体系,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产业创新体系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产业创新能力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重要目标。

建设产业创新体系,就是要突出特色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建设支撑产业发展的研究开发系统,服务支撑系统和产业应用系统。

建设产业创新体系,关键是要突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段特色,按照产业演进理论,将提升优势产业的竞争力作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同时着眼“未来”,努力培育支撑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前瞻性”产业。

突出即期,兼顾未来,两者结合,将决定区域产业当前和未来的竞争力。

5.突出主体地位,将以为核心、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线从区域创新体系的定位来看,对多数中部省份而言,以促进技术的商业化开发与应用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核心。

突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必须突出的主体地位。

是创新的主体,主要是指那些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并对创新有明显需求的大中型。

对多数单个中小而言,由于缺乏足够的实力来营建R&D机构和承担大量资金和人力投入,这些一般通过转向社会络(高校、科研机构、),借助外界研发力量推进创新。

以为主体,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