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专题练习(有答案)
《孟子三章》专题练习(有答案) XXX《孟子三章》专题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对比阅读XXX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XXX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XXX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XXX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XXX发于畎亩之中,XXX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XXX吾举于士,XXX举于海,XXX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两章)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
B.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C.多助之至.至:抵达。
D.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而山不加增..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臣以XXX攻宋..C.寡助之至杜少府之任蜀州..D.困于心衡于虑搜于国中..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A.一个国家,国内却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土,国外却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B.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文言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阅读答案阅读
在《孟子》中回答以下问题。
孟子曰:“无或①乎王②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③,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九)
[注]① 或者:和“困惑”一样,奇怪。
② 王: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是齐宣王。
③ 数字:技能。
(1)对文段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虽然国王的资格不够聪明,但这并不奇怪。
b.文段用“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和“弈秋诲棋”两个比喻来论证问题。
c、由于国王挥霍无度,忽视国家事务,必须建议他闭门思考。
d.孟子认为后一个学棋者态度不够端正,所以棋艺远不如前一个。
(2)“做了一件事的人可以挖一口井。
挖一口井是九难,但不如一口泉强。
它仍在弃井”(孟子全心)(孟子上图)与孟子上图是一样的道理。
请结合以上孟子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c
(2)孟子强调学习不仅要持之以恒,还要专心。
他更加关注“保持头脑”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专注和毅力是修行者达到修行目的的关键。
(右)。
【名师讲题】《孟子》《荀子》《魏书 赵柔传》(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材料二: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
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
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
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士不通货财。
有国之君不息牛羊,错质之臣不息鸡豚,家卿不修币,大夫不为场圃,从士以上皆羞利而不与民争业,乐分施而耻积臧。
然故民不困财,贫窭者有所窜其手。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荀子》材料三:赵柔,字元顺,金城人也。
少以德行才学知名河右。
沮渠牧键时,为金部郎。
世祖平凉州,内徙京师。
高宗践阼,拜为著作郎。
后以历效有绩,出为河内太守,甚著仁惠。
柔尝在路得人所遗金珠一贯,价直数百缣,柔呼主还之。
后有人与柔铧数百枚者,柔与子善明鬻之于市。
有从柔买,索绢二十匹。
有商人知其贱,与柔三十匹,善明欲取之。
柔曰:“与人交易,一言便定,岂可以利动心也。
”遂与之。
绪绅之流,闻而敬服焉。
——《魏书·赵柔传》有删改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苟为后义A而先利B不夺C不餍D未有仁E而遗其亲者也F未有义而后G其君者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中的“利”与“王何必曰利”中的“利”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名词,利益、好处的意思。
高中现代文阅读题孟子
高中现代文阅读题孟子
以下是高中现代文阅读题孟子·梁惠王下:
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
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
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
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
’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
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
’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问题:
1. 孟子在这段文言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2. 孟子通过这段文字想表达的主张是什么?
3. 请结合文中的例子,谈谈你对孟子主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 孟子在这段文言文中使用了比喻和对比两种修辞手法。
比喻体现在将治国家比作雕琢璞玉,形象地说明了治国需要贤人的道理;对比则体现在孟子对齐宣王对待大木和璞玉的不同态度的描述,突出了君主在治国问题上应重视贤人的观点。
2. 孟子通过这段文字表达的主张是:治国者应当重视贤人,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就像雕琢璞玉一样,治国需要经过一番努力和磨练,而贤人正是具备这种能力的人才。
3. 在这段文中,孟子通过对比齐宣王对待大木和璞玉的态度,以及使用雕琢璞玉的比喻,说明治国者应当重视贤人。
从例子中可以看出,孟子认为贤人具备治理国家的才能,而君主应该善于发现和培养这些人才,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专长。
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
《孟子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 18-21 题。
(共 10 分)(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 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越王句践①反国, 乃苦身焦思②, 置胆③于坐, 坐卧即仰胆, 饮食亦尝胆也。
曰: “女忘稽之耻邪?” (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 494 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 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 473 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 考。
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 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2 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2 分)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 乐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4 分)二、阅读《〈孟子〉二章》,完成 8-11 小题( 15 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 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2)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 .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 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 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 战,战必胜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孟子》三章]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孟子》三章]测试题(含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1.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畎亩(quǎn)公孙衍(xián)B. 傅说(yuè)丈夫之冠(guān)C. 胶鬲(gé)法家拂士(fú)D. 百里奚(xī)富贵不能淫(yín)2.选出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A. 戒之曰必敬必戒B.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得志,与民由之C. 居天下之广居妾妇之道也D. 管夷吾举于士入则无法家拂士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
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
B.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C.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 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4.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富贵/不能淫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 必先/苦其心志D. 一怒/而/诸侯惧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得.志,与民由之B. 往送之门,戒.之曰/必敬必戒.C. 丈夫之.冠也/此之.谓大丈夫D. 舜发于.畎亩之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6.对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富贵不能淫》一文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 景春非常崇拜公孙衍、张仪等人的雄才大略,认为他们是大丈夫。
B.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等人只是一味顺从君王,没有独立之人格。
C. 文章以“妾妇之道”作比,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
D. 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穷达有道、威武不屈,才称得上大丈夫。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孟子专练(含解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
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
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
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
父子主恩,君臣主敬。
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
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
《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
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
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
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
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
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
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
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
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
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节选自《孟子·公孙丑》)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B.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C.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D.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11.下列对文中标红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人称“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含答案)
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含答案)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人恒过(____________)(2)困于心,衡于虑(____________)(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委而去之____________ 委:放弃B.池非不深也____________ 池:水池C.得道者多助____________ 得道: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中有足乐者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____________ 或异二者之为C.环而攻之而不胜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不知而不愠D.寡助之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5.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选自《孟子》,《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是儒家经典著作。
高考专题复习训练试题专题二文化经典阅读二《孟子》限时作业
1.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①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①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②,有物有则;民之秉彝③,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则;民之秉彝也,好是懿德;”孟子·告子上②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孟子·尽心上注①蓰:五倍;②蒸民:众民;③彝:常;1下列对以上两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就具备了仁义礼智的本质,“善”是“在我者”,而非“在外者”;B.孟子认为,按人们的性情是能够为善的,而有的人变得不善,不是天生资质的罪过;C.文中孔子对诗经的赞叹说明,孔子也认为万物皆有其本然,人性的善完全是天性使然;D.孟子所说的“在外者”指的是诸如功名之类身外之物,即便求之有道,毕竟受“命”的支配;解析孔子说:“作这篇诗的人,恐怕懂得大道呀所以事物必定有法则规律,民众把握了常规,故而崇尚那美好的德行;”此话并不能说明他也认为“人性的善完全是天性使然”;答案 C2综合两段内容,请简要谈谈你对孟子所说的“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的理解;答案示例一:孟子认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主张人要向自身探寻这些美德,并且坚持不舍,就会成就“懿德”;而如果舍弃了,就可能沉沦为不善之人;示例二:孟子说过“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仁义礼智”是人本身具有的,而不是外部给予的,对它的探求,如果寻求就能得到,舍弃就会失去,那么对“仁义礼智”的探求就属于有益于得到的探求;参考译文①孟子说:“按人们的性情是能够成为善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善;至于成为不善,不是资质的罪过;同情之心人人都有,羞耻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人都有,是非之心人人都有;同情之心属仁,羞耻之心属义,恭敬之心属礼,是非之心属智;仁、义、礼、智不是从外面注入的,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未曾去领悟罢了;所以说,求索就得到,放弃就失去,有的人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的,就是没能充分发挥他们资质的缘故,诗说:‘上天生育万民,事物都有法则;民众把握常规,崇尚美好品德;’孔子说:‘作这篇诗的人,恐怕懂得大道呀所以有事物必定有法则,民众把握了常规,故而崇尚那美好的德行;’”②孟子说:“寻求就能得到它,舍弃就会失掉它;这样寻求就有益于得到,因为所寻求的存在于我本身之内的缘故;寻求它有方法,得到它靠命运,这样寻求无益于得到,因为所寻求的在我本身之外的缘故;”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题;邹与鲁讧①;穆公②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③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④而残⑤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⑥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孟子·梁惠王下注①讧:交战;②穆公:即邹穆公;③转:弃尸的意思;④慢:轻慢;⑤残:残害;⑥尤:责备、归罪;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穆公感到不解的是,有一批死命报效国家的忠臣,为什么百姓不愿意为国家赴死尽节;孟子认为这根本上还是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B.在古代,下情想要上达,必须以官员为桥梁,因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有司与百姓这层关系;君主要施行仁政,让官员勤政,善待人民,百姓才愿意为他赴难;C.孟子指出当老百姓灾荒年岁饿死或逃荒时,国家明明是仓廪充实,而官吏却乘机巧取豪夺;这种毫不体恤百姓的贪官污吏,是不可能得到百姓的信任的;D.孟子引述曾子的话“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就是要让穆公知道,事出必有因,若真要追究的话,那么弃百姓于不顾的官员,才是造成恶果的主要原因;解析原文没有“乘机巧取豪夺”的意思,而是强调官吏在灾年毫不体恤百姓,见死不救;答案 C2“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离娄下,孟子说的也是投桃报李的道理,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出乎尔者,反乎尔者”的理解;答案贤明的君主待臣下如手足,臣下必把君主当腹心,以死相报;“出乎尔者,反乎尔者”这种情况在我们平常的人际交往中,也同样存在;“你不仁,我不义”和“你仁我义”情况的产生,都是原先善恶的回报;参考译文邹国与鲁国发生争斗,邹穆公就问孟子:“我有管理的官员被打死三十三人,而民众却没有一个死的;要是杀了这些民众,又不能杀那么多;不杀吧,又恨他们眼看着长官被杀却见死不救,要怎样办才好呢”孟子回答说:“在灾荒的岁月里,您的百姓中年老体弱的大批死亡而被弃尸于山沟中,年轻力壮的人四散逃荒,有近千人;而您的粮仓积满,府库充足,有关的官员却没有报告您,这就是居上位者残害下面的百姓;曾子说过:‘切切警惕呀,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你;’所以老百姓如今有机会回报了;君王您不要求全责备;君王您施行爱民的政策,这些老百姓就会亲近上级官员,甘愿为长官献出自己的生命了;”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题;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失职,则去之否乎”曰:“不待三;”“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曰:“此非距心大夫的名字之所得为也;”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治理都邑的人,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孟子·公孙丑下1孟子以放牧牛羊作比,批评孔距心,对孟子的意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指出孔距心的能力太差,只能干牧羊之类的事情;B.如果自己做不好就应当让更有才能的人来做;C.如果是自己不能自作主张,为什么不辞职D.国君有责任,难道你自己就没有一点责任吗答案 D2文章最后说孟子“为王诵之”,“诵”在这里的意思是“陈述”;根据原文回答:孟子向王陈述了什么他陈述的目的是什么参考译文孟子到了平陆,对那里的长官孔距心说:“如果你的卫士一天三次擅离职守,开除不开除他呢” 孔距心说:“不必等三次;”孟子说:“那么您失职的地方也够多的了;荒年饥岁,您的百姓,年老体弱抛尸露骨在山沟的,年轻力壮逃荒到四方的,将近一千人了;” 孔距心说:“这个问题不是我能够解决的;” 孟子说:“假如现在有个人,接受了别人的牛羊而替他放牧,那么必定要为牛羊寻找牧场和草料了;如果找不到牧场和草料,那么是把牛羊还给那个人呢,还是就站在哪儿眼看着牛羊饿死呢” 孔距心说:“这是我的罪过;”往后的某一天,孟子朝见齐王说:“大王的地方长官我认识五个,能认识自己罪过的,只有孔距心;”孟子给齐王复述了一遍他与孔距心的谈话; 齐王说:“这是我的罪过啊;”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题;孟子曰:“无或①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②,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告子上注①或:同“惑”,怪;②数:技艺;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大王资质虽然不够聪明,但这不值得让人感到奇怪;B.本段话用了“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和“弈秋诲弈” 两个比喻进行论证;C.由于大王骄奢极欲,荒废国事,因此必须好好地规劝他闭门思过;D.孟子认为后一个学弈者态度不够端正,所以技艺远不如前一个学弈者;解析大王的问题出在治理国家没有集中精力,不够专心;文中无大王“骄奢极欲、荒废国事”之类的信息;答案 C2“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尽心上,孟子说的也是和上面一段话同样的道理,请你结合孟子所说的两段话,谈谈自己的认识;参考译文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也没有能够生长的;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弈秋是全国闻名的下棋能手,叫弈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虽然也在听,但心里面却老是觉得有天鹅要飞来,一心想着如何张弓搭箭去射击它;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很明确:当然不是;”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题;梁惠王曰:“晋国①,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②,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注①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②比:替,为;一:全,都;洒:洗刷;③易耨:及时除草;易,疾,速,快;耨,除草;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梁惠王与孟子谈论如何治理国家的一段经典对话,梁惠王向孟子请教雪耻图强的良方;B.孟子就施行仁政提出减轻百姓负担来发展生产和重视教化这两个方面的建议;C.纵观全文,梁惠王问的是如何报仇雪恨,而孟子却避开了梁惠王的问题,大谈施行仁政,使得他们谈话的话题最终未达成一致;D.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解析“话题最终未达成一致”选文未涉及此问题;答案 C2从以上文字来看,孟子认为怎样做才能“仁者无敌”答案孟子认为应重视物质生产和思想教育,一方面应减轻刑罚和赋税,发展生产,另一方面应强调“孝悌忠信”,提高国民凝聚力;参考译文梁惠王说:“魏国曾一度在天下称强,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可是到了我这时候,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都死掉了;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受楚国的侮辱;我为这些事感到非常羞耻,希望替所有的死难者报仇雪恨,我要怎样做才行呢”孟子回答说:“只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归服;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这样就是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打击那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因为那些秦国、楚国的执政者剥夺了他们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深耕细作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东离西散;他们使老百姓陷入深渊之中,大王去征伐他们,有谁来和您抵抗呢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大王请不要疑虑”。
文言文阅读《孟子》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孟子》题目及答案文言文阅读《孟子》题目及答案「篇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可爱者甚蕃____(2)陶后鲜有闻____(3)香远益清____(4)濯清莲而不妖____2.古人往往借助外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怀,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陋室,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借“莲”表达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晋陶渊明独爱菊”中的“陶渊明”你了解他多少? 请你写出最能反映他性格的一句诗或者能够反映他性格的小故事(故事要相对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爱莲说》中“爱菊、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周敦颐说莲“出淤泥而不染”,请你从环境与人的关系的角度,提炼出这句话蕴含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作者钟情于莲花,并以莲自况来表白他的生活态度。
请你以“莲,不求富贵乃花中君子”,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莲,不求富贵乃花中君子下句:松,_____________是树中勇士参考答案:1.①多②少③更加④美丽而不庄重2.对君子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正直品质的赞美和追求3.示例: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4.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隐居避世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
文言文阅读《孟子》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孟子》题目及答案文言文阅读《孟子》题目及答案《孟子》中的一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2分)A.行拂乱其所为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B.必先苦其心志其真不知马也(《马说》)C.舜发于畎亩之中发闾左谪戍渔阳(《陈涉世家》)D.人恒过,然后能改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小题2】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2分)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B.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 D.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小题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句明确作者观点,但,“死于安乐”似乎未加论述,你能举历史人物的例子来论证么?(2分)【小题4】孟子认为“忧患”使人生存发展,韩愈《马说》以千里马喻人才,但是身处逆境的“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结果是“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或“骈死于槽枥之间”。
两者的.观点有矛盾吗?说说你的理解。
(2分)答案【小题1】A(2分)【小题1】C (2分)【小题1】例证要点:历史人物;安乐表现;萎靡死亡之结果。
(2分)【小题1】两者的论述的内容中都涉及逆境,孟子着眼于谈论获得成功的主观因素,因而要求不畏艰险,主动发展;韩愈则侧重议论人才成功的外在力量,即伯乐的作用。
两者角度不同,因而观点各异。
(言之成理即可)(2分)解析【小题1】A中二者都是“使动用法,使……乱”。
【小题1】A中“说”通“悦”;B中“忍”通“韧”;D中“厝”通“措”。
高中语文考试诗词鉴赏经典题目《孟子》及满分答案
高中语文考试诗词鉴赏经典题目《孟子》及满分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孟子
王安石
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
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商鞅注
王安石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注:王安石因推行新法受到了多方责难,有人指责他违背先王之道,舍弃王道讲霸道。
本诗即为此事而做。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虽逝,但他的文章遗留后世,阅读这些文章可想见其风度与品格。
B.尽管很多人指责王安石迂腐,但孟子阔达乐观的性格足以给他慰藉。
C.商鞅重视诚信,言出必行,取信于民,为治理国家留下了宝贵经验。
D.作者认为商鞅能够让政令得到贯彻执行,告诫人们不要对商鞅非议。
16.请简要概括这两首咏史诗在写法上的共同特点。
(6分)
【答案解析】
15.B(B项中“阔达乐观的性格足以慰藉后世”于文无据)
16.(1)以议论入诗,通过对古代人物的评价和分析展开议论,观点明确。
(2)借古喻今,借古人古事反驳政敌的非议,坚定自己的政治主张。
(3)议论、抒情有机结合,表明自己的心迹与情感。
(本题6分,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孟子》三章真题答案
【15通州一模】二、文言文阅读(共10分)9.C 10.B11.答案示例: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往别国)不依靠固定的边界,巩固国防不依靠山河的险要。
评价标准:“域民”“固国”“以”有一处翻译错误扣1分,扣完为止。
语义明显有错误不得分。
12.答案示例:取信于民(得民心,占有人和)。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政府要体恤民情,关注和改善民生,为百姓利益着想,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就业等方面提供保障。
只有“取信于民”,才能拥有“人和”,从而得到大多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巩固国家,使国家安定富强评价标准:要写出共同观点:得民心、求人和、施仁政。
(写出明确的观点2分)三个核心词必须出现至少一个。
否则不得分。
学生自己的观点:要写出政府、国家要为人民着想,体察民情的社会期待,表述要融入当前社会,结合自己体验才可得分。
(阐述自己观点清楚完整,语言流畅2分)。
【大兴一模】二、文言文阅读(共11分)8. C(共2分)9.(1)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2)皇帝想要任用他做宰相,(他)用自己生病为由辞谢了。
(共4分。
每句2分)10. 示例:(1)不失本心(2)不取无主之梨(共2分。
每空1分)11.示例:这三则材料启示我们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诱惑时,能够不违背道义,坚守“本心”,无论有无别人监督,都不能动摇应有的道德准则。
(共3分。
每要点1分)【石景山一模】二、文言文阅读(共13分)9.答案:(1)限制(2)极点(3)不(4)拖(共4分。
每小题1分)10.答案:(1)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汉文帝)召见工匠计算露台的花费,价值百金。
(共4分。
每小题2分)11.答案要点:①秦二世刑罚严苛,赋税繁重,大兴土木。
②百姓生活困苦。
③汉文帝减轻百姓赋税,节省宫廷开支。
④天下太平,人民生活富足,国库充盈。
⑤施行仁政。
(共5分。
每个要点1分)【15东城二模】参考答案:9.⑴通“避”,躲避⑵平时,平素评分:共2分。
每小题1分。
《〈孟子〉三章》练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练习题及答案一、夯基达标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是串得为大丈夫乎(怎么,哪里)B.事而去之(放弃)C,以顺为氐者(正确)D.一怒而诸侯俱(害怕)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天时不如地利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C.居天下之广居D.管夷吾举于士兵革非不坚利也得志妾妇之道也人则无法家拂士3.下列语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富贵/不能淫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必先/苦其心志D.一怒/而/诸侯惧4.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句是()他们为了自己伟大的理想,有些人家可以不要,,有些人生命可以抛弃,有些人真正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地步。
A.有些人妻儿可以不要B.有些人可以不当官C.有些人官可以不做D.有些人财产能够抛弃二、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o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⑵必先苦其心志()⑶人恒可()(4)而后喉()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入则无法家拂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⑵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7.短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三、课外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9题。
孟子谓万章日:“一乡之善士①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土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
颂②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选自《孟子•万章下》)四①善土:品德高尚的人。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习题(含答案)
②无失其时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试卷第 3 页,总 3 页
1. A 【解析】
参考答案
试题分析: B“亡”通“无” ; C“庭”通“廷” ; D“员”通“圆” 。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2. A
【解析】试题分析: A 状语后置与例句同【 B.被动句 C. (宾语前置 D.定语后置】
要写错别字。本题是对孟子文学常识的考查。要熟记孟子的字,注意“子舆”不要写错,还 有孟子的作品,以及“四书”文学的常识。
13.①食:名词作动词,吃。 ②王:名词作动词,为王,以仁德使天下百姓归顺。
③树:名词作动词,种植、栽种。 ④衣:名词作动词,穿。
⑤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类活用。要从句意上理解字义,记住文中意。如①食:名词
是说木匠干木匠活,故可以结合语境理解“规”的意思,应为“圆规”。 6.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式。 A 项,“非我也,岁也”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答案第 1 页,总 4 页
判断句。 B 项,“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句;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状语后
置句; C 项,“不拘于时,学于余” ,被动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句。 D项,
能整天“锁”在屋里。只要“线”在您的手里,经常扯扯,他就不会跑到九霄云外去。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进行劝说时,要 情理并重,语气要尽量委婉,合乎身份,并且答题时,要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注意稳重喻体
的选用要符合文段的内容,要能阐释文段要表明的道理。
12.子舆 孔孟 亚圣 孟轲及其弟子 儒家 《论语》《大学》《中庸》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熟记能力。除了熟记文学常识的内容,还要注意不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八上第22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八上第22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1、阅读孟子《富贵不能淫》,完成下列小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小题1】下面语句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 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真正,确实B. 必敬必戒戒:告诫C.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命:教导,训诲D. 得志,与民由之由:遵循【小题2】下面句子中加点字属于通假字的一项()A. 一怒而诸侯惧B.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C.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D. 不得志,独行其道【小题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分析直接严肃,充满讽刺意味。
B. 本文义正词严地驳斥了景春的谬论后,紧接着便对真正的大丈夫的标准做了明确的说明和界定。
C. 本文运用了排比,不仅增强文章语言的气势,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 孟子认为大丈夫应有以天下为家的博大胸怀,要有为天下而立大志的思想和觉悟,做一个“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公道主义者。
[知识点]孟子(前372-前289)[答案]【小题1】B【小题2】C【小题3】A[解析]【小题1】B项,“戒”意思是“谨慎”。
故选B。
【小题2】C项,“女”通“汝”。
故选C。
【小题3】A项,“分析直接严肃”错误,孟子善于用类比来说理,此处就是用“妾妇之道”来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
孟子善于用类比来说理,此处就是用“妾妇之道”来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
故选A。
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试题及答案
孟子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一观点出自以下哪部著作?A.《论语》B.《孟子》C.《大学》D.《中庸》答案:B2. 孟子提出的“仁政”主张,主要强调的是什么?A. 法治B. 人治C. 德治D. 礼治答案:C3. 孟子认为,君王应该以什么为先?A. 权力B. 财富C. 民心D. 武力答案:C4.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出自孟子的哪一篇?A.《梁惠王上》B.《滕文公上》C.《离娄上》D.《公孙丑上》答案:A5.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所认为的“性”是指?A. 性格B. 人性C. 性别D. 性行为答案:B6. 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什么?A. 培养技能B. 培养道德C. 培养财富D. 培养权力答案:B7. 孟子主张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人和”指的是什么?A. 人际关系B. 人民的和谐C. 人与自然的和谐D. 人与社会的和谐答案:B8. 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观点,主要强调的是什么?A. 君主至上B. 人民至上C. 国家至上D. 社会至上答案:B9. 孟子认为,一个人应该追求什么?A. 名利B. 权力C. 道德D. 财富答案:C10. 孟子认为,一个人在面对不义之财时应该如何做?A. 接受B. 拒绝C. 犹豫D. 无视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____。
答案:善2. 孟子主张的“仁政”包括了“____”和“义政”。
答案:德政3. 孟子认为,一个人应该以“____”为先。
答案:义4. 孟子提出的“性善论”中,强调了“____”的重要性。
答案:教育5. 孟子认为,君王应该以“____”为重。
答案:民心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孟子的“性善论”。
答案: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之所以会做出不善的行为,是因为后天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缺失。
2. 孟子的“仁政”主张有哪些具体内容?答案:孟子的“仁政”主张包括以民为本,注重民生,推行德治,提倡教化,以及重视道德修养等。
孟子测试题及答案
孟子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这一观点出自以下哪部著作?
A. 《论语》
B. 《孟子》
C. 《大学》
D. 《中庸》
2. 孟子提出的“四端”指的是什么?
A. 仁、义、礼、智
B. 忠、孝、廉、耻
C. 信、义、和、平
D. 仁、义、礼、乐
3. 孟子认为,人若不培养自己的善端,将会如何?
A. 变成恶人
B. 无法成为君子
C. 丧失人性
D. 无法成就大业
二、填空题
4. 孟子认为,一个人若没有仁心,就无法_________。
5. 孟子主张,人应该通过_________来培养自己的道德。
三、简答题
6. 简述孟子的“性善论”的基本观点。
四、论述题
7. 结合孟子的“仁政”思想,论述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实现仁政。
答案:
一、选择题
1. B
2. A
3. C
二、填空题
4. 爱人
5. 教育和修养
三、简答题
6. 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人天生具有仁、义、礼、智的
潜质,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可以发展这些潜质,实现个人的道德
完善。
四、论述题
7. 在现代社会中实现仁政,首先需要政府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制定
公平正义的政策;其次,要注重教育,培养公民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
任感;再次,要通过法律手段,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维护社会秩序;最后,要鼓励社会参与,让公民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共同推动社
会的和谐发展。
《孟子》三章-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
比较阅读4 《孟子》三章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教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___)(2)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3)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____)(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文章的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B.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一致的。
C.文章开篇列举六位先贤的经历,目的是证明: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D.文章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缜密。
4.结合链接材料回答:“选文”中,孟子具体论述的观点是怎样在“链接材料”中体现出来的?请分析回答。
(链接材料)吴既赦越,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考。
③置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答案】1.兴起,指被任用违背同“增”,增加匹敌、相当2.(1)所以,上天要下达重要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
2024届高考文言文双文本专练:《孟子》 《墨子》(含解析)
文言文双文本专练-------《孟子》+《墨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国家发政,夺民之用,废民之利,若此甚众,然而何为为之?曰:“我贪伐胜之名,及得之利,故为之。
”子墨子言曰:“计其所自胜无所可用也计其所得反不如所丧者之多。
”今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攻此不用锐,且无杀,而徒得此然也?杀人多必数于万,寡必数于千,然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且可得也。
今万乘之国,虚①数于千,不胜而入②;广衍数于万,不胜而辟。
然则土地者,所有余也;王民者,所不足也。
今尽王民之死,严③下上之患,以争虚城,则是弃所不足,而重所有余也。
若此,非国之务者也!(节选自《墨子·非攻》)【注】:虚:城邑。
入:纳入。
严:加重。
材料二: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
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
说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
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
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何必曰利?”(节选自《孟子·告子》)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计其所A自胜B无所C可用也D计其所E得F反G不如H所丧者之多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伐,功绩,与《<老子>四章》中“自伐者无功”的“伐”的意思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孟子》任人有问屋庐子曰:选段,回答问题。
“礼与食孰重?” 曰:“礼重。
”“色与礼孰重?” 曰:“礼重。
”
曰:“以礼食,则饥而死。
不以礼食,则得食。
必以礼乎?亲迎,则不得得妻。
不亲迎,则得妻。
必亲迎乎?”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
孟子曰:“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
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①色重!往应之曰:’轸②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轸,则不得食,则将轸之乎?'”
注:①翅:同“啻”,只。
② 轸:扭转.
( 1 )文段中孟子用和的方法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 2 分)
( 2 ) “告子曰:‘食、色,性也。
'”文中孟子是阐明“礼重”还是“食、色重”?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9 .文化经典
( 1 )诡辩比喻论证
( 2 )孟子阐明“礼重” ( 1 分),主张要维护和捍卫礼制。
食、色虽为人性的重要内容,但礼制是必须遵守的伦理原则;比较“礼重”还是“食、色重”应让双方在同一基准上,不能把食与色的问题和礼的细节“礼食”“亲迎”相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