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高二语文文化经典阅读《孟子》专题训练

合集下载

18 《孟子》两章(word版习题有答案)

18 《孟子》两章(word版习题有答案)

18《孟子》两章名校讲坛1.作家作品孟子(前372—前289),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名轲,字子舆,邹人,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师,后人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了《孟子》。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杰出的散文著作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2.文言知识归纳(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2)古今异义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古义:指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今义:指亲属。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

今义:水塘。

)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

今义:士兵。

)(3)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

)所以动.心忍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

)(4)一词多义【举】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被选拔。

)举大计亦死(发动。

)【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依靠。

)吴广以为然(认为。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亡】国恒亡(灭亡。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

)【故】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连词,因此。

)扶苏以数谏故(名词,缘故。

)3.主题解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要素进行比较,论证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要素是“人和”,即人心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根本条件为是否施行“仁政”,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列举六位著名古人的事例,证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在此基础上,又从正反两个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最后提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双文本专练《孟子》《庄子》(含解析)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双文本专练《孟子》《庄子》(含解析)

文言文双文本专练-------《孟子》+《庄子》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二)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

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

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

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

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慲①,以为柱则蠹。

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②梨橘柚果蓏③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

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接击于世俗者也。

物莫不若是。

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

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桂可食,故可伐;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节选自《庄子·人间世》注①慲(mán):液体渗出。

②柤:同“楂”,山楂。

③蓏(luǒ):瓜类植物的果实。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B.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C.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孟子》两章阅读及答案(共15页)

《孟子》两章阅读及答案(共15页)

《孟子》两章阅读及答案[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教案下载一:《孟子》两章重要习题答案《孟子》两章重要习题一、积累与运用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3)天下顺之.(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兵革非不坚利.利(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空乏其身..(6)出则无敌国外患.(2)生于忧患.于舜发于畎亩之中.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三里之城.环而攻之.亲戚畔之.天下顺之.多助之至.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_________通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通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____通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通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4.《孟子》是______________所作,_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开头列举的人物有什么样的共性?二、阅读(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6.请将这则短文的论点写在下面。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文中的“君子”指谁?9.从本文可以看出,决定战争胜利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最主要的是。

《孟子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孟子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 18-21 题。

(共 10 分)(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 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越王句践①反国, 乃苦身焦思②, 置胆③于坐, 坐卧即仰胆, 饮食亦尝胆也。

曰: “女忘稽之耻邪?” (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 494 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 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 473 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 考。

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 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2 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2 分)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 乐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4 分)二、阅读《〈孟子〉二章》,完成 8-11 小题( 15 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 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2)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 .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 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 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 战,战必胜矣。

(完整版)孟子二章练习题及标准答案

(完整版)孟子二章练习题及标准答案

双休作业《孟子》二章(一)荣华不可以淫1.解说以下句中斜体词的意思。

①妾妇之道 ()②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③居天下之广居 ()④无违夫子( )2. 以下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例句:女子之嫁也A. 悍吏之来吾乡( 《捕蛇者说》 )B.至之市而忘操之。

( 《郑人买履》 )C.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D.如令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鱼我所欲也》 )3. 用“/”标出下边句子的两处朗诵停留。

(2 分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4.解说一词多义的词语得(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得志,与民由之()戒( 3)往送之门,戒之曰()( 4)必敬必戒,无违夫子()5.“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6.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邻近?7.孟子以为,大丈夫如何才能做到“荣华不可以淫,贫贱不可以移,威严不可以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8.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由?(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匮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可以。

人恒过,而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尔后作;征于色,发于声,尔后喻。

入则没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外国患者,国恒亡。

而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基础知识1 / 51 、加点字解说正确的一项()A委而去之( 放弃 )尔后喻(认识)..B固国(国家)空匮其身(资财缺少)..C举于市( 推选 )饿其体肤(饥饿)..D域民(限制)威天下(威慑)..2、 . 对下边语句中加点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举用,被选拔.B.曾益其所不可以曾:同“增”,增添。

.C.衡于虑,尔后作.作:发生D.出则无敌外国患者出:在外面,指外国。

文化经典《孟子》阅读及训练

文化经典《孟子》阅读及训练

文化经典《孟子》阅读及训练文化经典《孟子》阅读及训练高三语文·文化经典《孟子》阅读及训练(一)(卷一梁惠王上、卷二梁惠王下、卷三公孙丑上、卷三公孙丑下、卷五滕文公上、卷六滕文公下、)1、阅读下面选自《孟子》文段,回答问题。

(6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1)的一项是()(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A、孟子认为不仅要将仁爱之心施与家人,还要将这种仁爱之心推广到他人身上,这样才可以达到自如地统治天下。

B、《诗经》所说的“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的道理与孟子所说的推恩是一样的。

C、孟子用“足以保四海”和“无以保妻子”造成强烈的对比,说明推恩与不推恩其结果是不同的。

D、孟子认为古时候的人大大地超过今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善于推销自己。

(2)“推恩”就是推行仁政,这里孟子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劝导齐宣王?请谈谈你的认识。

答:2、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①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③有肥肉,厩④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⑤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⑥,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上》1)【注】①安:乐意。

②梃:木棒。

③庖:厨房。

④厩:马栏。

⑤恶(wu):疑问副词,何,怎么。

⑥俑:古代陪葬用的土偶、木偶。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梃与刃”的譬喻是为了说明“以刃与政”的“不仁”,来引起惠王的警惕,提高他的觉悟。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孟子专练(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孟子专练(含解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

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

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

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

父子主恩,君臣主敬。

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

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

《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

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

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

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

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

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

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

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

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

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节选自《孟子·公孙丑》)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B.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C.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D.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11.下列对文中标红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人称“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三章同步练习(含答案)

《孟子》三章同步练习(含答案)

23 《孟子》三章【经典永流传】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离娄上》【锦书】【微赏】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小家连着大家、连着国家。

一课一赏·家国夯基厚积致远1.正字音(1)米粟( ) (2)域民( )(3)亲戚畔之( ) (4)丈夫之冠( )(5)往之女家( ) (6)畎亩( )(7)空乏其身( ) (8)行拂乱( )(9)曾益( ) (10)拂士( )2.晓词义(1)三里之城城:(2)环而攻之而不胜环:(3)池非不深也池:(4)兵革非不坚利也兵革:(5)委而去之委: 去:(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8)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9)得道者多助道:(10)寡助之至至:(11)亲戚畔之畔:(12)岂不诚大丈夫哉诚:(13)父命之命:(14)戒之曰戒:(15)往之女家女:(16)必敬必戒戒:(17)与民由之由:(18)独行其道道:(1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淫: 移: 屈:(20)舜发于畎亩之中发:(2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22)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劳:饿: 空乏:(23)人恒过过:(24)衡于虑衡:(25)入则无法家拂士拂:3.写句意(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4.默名句(1) ,地利不如人和。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

(3) ,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

(4)居天下之广居, , 。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 ,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记常识孟子,名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时期思想家,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文化经典阅读《孟子》精练参考答案

文化经典阅读《孟子》精练参考答案

文化经典阅读(《孟子》)板块精练参考答案1.(1)【参考答案】D【解析】这句话说的是要行仁义。

【参考译文】孟子谒见梁惠王。

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那利呢?只有仁义就够了。

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

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

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

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2)【参考答案】仁义思想。

“保民而王”说的是行仁义就能行王道,而上述文字的中心句“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说的也是要行仁义。

2.(1)【参考答案】B【解析】“老百姓要到别的国家,就要顺其自然”错。

【参考译文】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

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

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不是不锋利,甲胄不是不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

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

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

《孟子三章》专题练习(有答案)

《孟子三章》专题练习(有答案)

《孟子三章》专题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对比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两章)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

B.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C.多助之至.至:到达。

D.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而.山不加增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臣以.王吏之攻宋C.寡助之.至杜少府之.任蜀州D.困于.心衡于虑搜于.国中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A.一个国家,国内却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土,国外却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B.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C.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福建省高二语文阅读检测《孟子》尽心上1-20试题.docx

福建省高二语文阅读检测《孟子》尽心上1-20试题.docx

@2015届高二年下学期《孟子》阅读检测卷(尽^上1—20)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_____(一)关键词:性善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①。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尽心上》13. 1)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强恕②而行,求仁莫近焉。

” (《孟子•尽心上》13.4)[注]①心,指本心,即善心;性,指本性。

②恕:指“恕道”,即推已及人。

1、下列关于以上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努力扩充善心,就可以知道人的木性是什么,进而可以顺应天道。

B、孟子认为,只要修身养性,就可以之安身立命,确保自身健康长寿。

C、孟子认为万事万物之理都具备在自我的身上,求仁也是如此。

D、努力地推已及人,是求仁的最佳捷径。

2、请结合上述文段内容,谈谈孟子关于“性善”的理解。

(二)关键词:知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①,无耻矣。

”(《孟子•尽心上》13.6)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

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尽心上》13.7)[注]①无耻之耻:把没有羞耻心当作是一种耻辱;“之”,提前宾语的标志。

1、下列关于以上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不可以没有羞耻心,如果人没有羞耻心,那么什么违法败德的事都做得出来ToB、如果能把没有羞耻心当作是最大的耻辱,知耻明耻,改过修弊,自然就不会再有令人羞耻的事了。

C、玩弄权谋、机变之巧的人,权位在手,名利熏心,耻对他是毫无作用的。

D、孟子还认为,连动物都要以自身不像个人而羞耻,更何况真正的人呢?2、请结合上述语段,谈谈“知耻”的作用。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

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

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

见且犹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孟子•尽心上》13.8)1、翻译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精品讲义)《孟子》选读六word版含答案2

(精品讲义)《孟子》选读六word版含答案2

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释文题“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问孟子擅长什么时,孟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并具体而全面地向公孙丑阐释了什么是浩然之气,养成浩然之气应具备的条件和培养浩然之气应注意的问题,足见孟子对浩然之气的重视。

所谓浩然之气,实际上是一种由长期修养道德、践履道义而产生的对人对己毫无愧怍、充实完满的精神境界。

他提倡浩然之气和大丈夫气概。

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而产生的。

一个人只要做事情合乎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一直培养而不加损害,这种气就会充满于天地之间。

明主旨通过本课所录三则选文,孟子向我们阐述了他的“浩然之气”思想。

他认为,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道义而产生的,一个人只要做事情合乎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一直培养而不加损害,不急于求成,这种气就充满于天地之间,至大至刚。

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坚持道义就像磐石一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真正的大丈夫。

并且告诫我们,在遭遇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希望;在遭受挫折的时候,要振作精神;在遭受磨难的时候,要把磨难转变成提高自己并获得成功的基石;在享受安乐生活的时候,要把握好自己,不能丧失向上的斗志。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往送之门,戒.之曰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曾.益其所不能 同“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困于心,衡.于虑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往之女.家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惬 快心、满意 ②诫 告诫 ③增 增加 ④横 横塞 ⑤汝 你的 (2)一词多义①长⎩⎪⎨⎪⎧ 敢问夫子恶乎长.: 予助苗长.矣:②知⎩⎪⎨⎪⎧ 我知.言: 知.己知彼: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 孰为汝多知.乎: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③正⎩⎪⎨⎪⎧ 以顺为正.者: 而勿正.,心勿忘: 立天下之正.位:答案 ①擅长/生长 ②知晓,懂得/了解/识别/智慧/主持 ③正道/预期/端正的(3)古今异义①无是.,馁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肯定判断。

高二语文暑假作业 选修诸子散文阅读--《孟子》选读 Word版含解析

高二语文暑假作业 选修诸子散文阅读--《孟子》选读 Word版含解析

《孟子》选读一、《孟子》解读民为贵可见孟子说夏桀殷纣贼害仁义,所以是独夫,所以可杀,跟“民为贵”的思想正是息息相通的。

因为践履仁义是赢得民心的根本,所以桀纣贼害仁义便使他们丧失了民心,终至丧失了天下。

这样,说天子贼害仁义就可杀,就有了天子丧失民心就可杀的意思了。

在这里,“民为贵”的思想表现得非常有力。

孟子时时告诫统治者,希望他们记得天下万民的忧与乐,并且以天下万民的忧乐为忧乐。

1.孟子“民贵君轻”“诛一夫”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的思想意义和实际境遇。

2.说说在孟子理想中的君主与臣民的关系是怎样的。

1.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下题。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

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注]:容光:水的空隙。

(1)将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②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2)孟子说的“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学习道理?2.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离娄上》)(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说:“侍奉谁最重要?侍奉父母双亲最重要。

守护谁最重要?守护自己最重要。

”守护自己的意思是守护自身的操守,不失去白己的节操。

B.孟子欣赏不失去自己的节操而又能侍奉父母的人,对那些失节而侍奉父母的人是鄙弃的。

在孟子看来,“孝”固然重要,但“守身”更重要。

C.孟子对失节而能侍奉父母的人并不是鄙弃的,只是说没听说过而已,在孟子看来,“事亲”足最根本、最重要的,所以“孝”比“守身”更重要。

D.孟子既肯定“事亲”,也肯定“守身”。

高二语文文化经典阅读《孟子》专题训练

高二语文文化经典阅读《孟子》专题训练

高二语文文化经典阅读《孟子》专题训练高二文化经典《孟子》专题训练二(二)齐人伐燕。

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曰:未也。

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

彼然而伐之也。

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

’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

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

’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注释】①沈同:齐国大臣。

②为天吏:奉行天命的天子。

(1)从选段看孟子认为讨伐燕国,但必须由“□□”去讨伐,杀人犯该杀,但必须由“□□”去杀,如果一个无道的国家去征伐另一个无道的国家就叫“□□□□”。

(2)孟子是认为燕国可以讨伐,杀人犯可以杀掉么?为什么?(三)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①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②。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③;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④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⑤: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注】①诚:真是。

②熄:同“息”。

他们不活动,则天下平息无事。

③冠:男子承认后戴的帽子,这里用作动词,开始戴上承认的帽子;命之:主持典礼,给予训词。

④女:同“汝”。

⑤淫:乱;移:变;屈:挫抑。

富贵不能乱其心,贫贱不能变其节,威武不能挫其志。

(1)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称不上“□□□”是因为他们“□□□□,未能“□□□□□□”。

(2)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四)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告子》上)(1)一个人丧失本心叫“□□”,把本心找回来就叫“□□”,“哀哉”指的是“□□□□□□□”(2)孟子的“求放心”和现代人所说的“放心”,意义有无差别?(五)孟子谓戴不胜①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

高二语文上册《论语》《孟子》《大学》文言练习题含答案

高二语文上册《论语》《孟子》《大学》文言练习题含答案

4.其
犹其有四体也/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代词,他/他的)
其恕乎(语气副词,表推测,大概、也许)
其可怪也欤《师说》(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语气副词,表祈使,应当,还是)5.之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结构助词,的)
火之始然,泉之始达(主谓取独)
苟不充之(代词,代“四端”)
6.为
仁以为己任(作为,当作)
为仁由己(从事,实践)
四、翻译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适当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目录》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专项测试同步训练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目录》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专项测试同步训练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目录》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专项测试同步训练2020.03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蓝玉,定远人。

开平王常遇春妇弟也。

初隶遇春帐下,临敌勇敢,所向皆捷。

遇春称于太祖。

二十年,以征虏左副将军从大将军冯胜征纳哈出,次通州。

闻元兵有屯庆州者,玉乘大雪,帅轻骑袭破之,杀平章果来,禽其子不兰溪还。

会大军进至金山,纳哈出遣使诣大将军营纳欸,玉往受降。

纳哈出以数百骑至,玉大喜,饮以酒。

纳哈出酌酒酬玉,玉解衣衣之,曰:“请服此而饮。

”纳哈出不肯服,玉亦不饮。

争让久之,纳哈出覆酒于地,顾其下咄咄语,将脱去。

郑国公常茂在坐,直前砍伤之,都督耿忠拥以见胜。

其众惊溃,遣降将观童谕降之。

还至亦迷河,悉降其余众。

会冯胜有罪,收大将军印,命玉行总兵官事,寻即军中拜玉为大将军,移屯蓟州。

时顺帝孙脱古思帖木儿嗣立,扰塞上。

二十一年三月,命玉帅师十五万征之。

出大宁,至庆州,谍知元主在捕鱼儿海,问道兼程,进至百眼井。

去海四十里,不见敌,欲引还。

定远侯王弼曰:“吾辈提十余万众,深入漠北,无所得,遽班师,何以复命?”玉曰:“然。

”令军士穴地而爨,毋见烟火。

乘夜至海南,敌营尚在海东北八十余里。

玉令弼为前锋,疾驰薄其营。

敌谓我军乏水草,不能深入,不设备。

又大风扬沙,昼晦。

军行,敌无所觉。

猝至前,大惊。

迎战,败之。

杀太尉蛮子等,降其众。

玉长身赤面,饶勇略,有大将才。

中山.开平既没数总大军多立功太祖遇之厚玉浸骄蹇自恣多蓄庄奴乘势暴横。

尝占东昌民田,御史按问,玉怒,逐御史。

北征还,夜扣喜峰关,关吏不时纳,纵兵毁关入。

帝闻之不乐。

初,帝欲封玉梁国公,以过改为凉,仍镌其过于券。

玉犹不悛,侍宴语傲慢。

在军擅黜陟将校,进止自专,帝数谯让。

西征还,命为太子太傅。

玉不乐居宋.颍两公下,曰:“我不堪太师耶!”比奏事,多不听,益怏怏。

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珊告玉谋反,下吏鞫讯。

狱具,族诛之。

(《明史•卷一三二》)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又大风扬沙,昼晦晦:昏暗B.疾驰薄其营薄:迫近C.尝占东昌民田,御史按问按:巡视D.从大将军冯胜征纳哈出,次通州次:驻扎2.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还至亦迷河,悉降其余众齐国其庶几乎B.都督耿忠拥以见胜举匏樽以相属C.帝闻之不乐臣之壮也,犹不如人D.遇春数称于太祖而君幸于赵王3.下列宾语前置句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A.遽班师,何以复命? B.微斯人,吾谁与归?C.彼且奚适也? D.王问:“何以知之?”4.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蓝玉随大将军冯胜出兵征讨纳哈出,杀败元军,立下战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文化经典《孟子》专题训练二(二)齐人伐燕。

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曰:“未也。

沈同①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

彼然而伐之也。

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②,则可以伐之。

’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

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

’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注释】①沈同:齐国大臣。

②为天吏:奉行天命的天子。

(1)从选段看孟子认为讨伐燕国,但必须由“□□”去讨伐,杀人犯该杀,但必须由“□□”去杀,如果一个无道的国家去征伐另一个无道的国家就叫“□□□□”。

(2)孟子是认为燕国可以讨伐,杀人犯可以杀掉么?为什么?(三)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①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②。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③;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④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⑤: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注】①诚:真是。

②熄:同“息”。

他们不活动,则天下平息无事。

③冠:男子承认后戴的帽子,这里用作动词,开始戴上承认的帽子;命之:主持典礼,给予训词。

④女:同“汝”。

⑤淫:乱;移:变;屈:挫抑。

富贵不能乱其心,贫贱不能变其节,威武不能挫其志。

(1)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称不上“□□□”是因为他们“□□□□,未能“□□□□□□”。

(2)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四)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告子》上)(1)一个人丧失本心叫“□□”,把本心找回来就叫“□□”,“哀哉”指的是“□□□□□□□”。

(2)孟子的“求放心”和现代人所说的“放心”,意义有无差别?(五)孟子谓戴不胜①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引而置之庄岳②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子谓薛居州③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注释:①人名,战国时宋国大夫。

②战国时齐国最繁华的街里。

③人名,战国时宋国的善士(1)有一个以学习语言为喻说明环境对人影响的深远成语就是从本章简化而来,这个成语是□□□□。

孟子认为要让齐王“之善”,仅有一个人不能有多大影响,这句话是“□□□□□□□□□□。

(2)三字经中提到孟母“择邻处”,荀子《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请结合选文并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六)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

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

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霸。

——《孟子公孙丑下》(1)孟子认为有大作为的君主与贤才商讨大事,就应“□□”,而贤才如果君主不能“□□□□”就不值得与之共事。

伊尹、管仲就是孟子所说的“□□□□”。

(2)孟子主张君主“欲有谋焉,则就之”,请简要分析孟子的思想。

(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公孙丑》上·六)[注] ①端:开头,起。

②因贼:伤害(1)孟子把“□、□、□、□”“四端”比作人之“四体”,认为这是生来就有的,而要保四海而王天下,还应“□□”。

(2)孟子又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结合上面的选段,孟子认为人应该如何去追求“仁义”?谈谈你的认识。

(八)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

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乐:孔子贤之。

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

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

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1)按孟子的说法,孔子认为禹、稷和颜回“贤”,是因为他们“□□”,如果“易地则皆然”是说假如他们时空地位互换,也会有相同的做人的原则,这相同的原则是指(用自己的话回答,意对即可)。

(2)为什么孟子说“禹稷颜回同道”,请结合原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九)徐子曰①:“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说:“源泉混混②,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③浍④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离娄》下·一八)[注] ①徐子:姓徐,名辟,孟子弟子。

②“混混”即“滚滚”,泉水涌出的样子。

③沟:水渎,深、广各四尺的田间水道。

④浍:深二仞、广而寻的田间水道。

(1)源泉能不舍昼夜,是因其有“□”,否则,就会“□”,,孟子认为“□□□□”(限填4字)是可耻的。

(2)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说说为何为学要如流水,“盈科而后进”?(十)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①,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②;西丧地于秦七百里③;南辱于楚④。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⑤,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

”(《梁惠王》上·五)【注】①晋国天下莫强焉当年天下没有一个诸侯国比晋国强大。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四○三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建立诸侯国。

魏独得晋国的故都,所以梁惠王还自称其国为晋国。

②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在东方,于马陵之战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魏申被俘虏而殉国。

③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在西方,被秦国袭击,割去河西七百方里的土地给秦国。

④南辱于楚在南方,又于襄陵被楚国打败,失去八座城池,饱受侮辱。

⑤比,音bì,为、替。

一,全部。

洒,音xǐ,洗也,洗雪(1)本章孟子提出了:“□□□,□□□,□□□□”的“养民”措施和修习“□□□□”的“教民”措施,体现了其“仁政”思想。

(2)结合文本简要说明你对战争的看法。

(十一)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1)孟子顺着梁惠王的功利思想,从反面推论,指出交互征利的严重后果“□□”,并正面提出君主只要讲“□□”就不会出现“□□□”“□□□”的严重后果。

(2)概括文章主旨。

(十二)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孟子·梁惠王下》)(1)孟子认为国君任用贤人一定要谨慎,是因国君任用贤人时,会出现“□□□,□□□”现象,国君在任用贤人时,首先得到国人的认可,然后“□□”最后“□□”。

(2)在这里,孟子的民本思想体现出了现代人的民主思想,结合语段,谈谈你的理解(十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1)孟子用“□□□□□”和“□□□□□”进行对比,说明推恩与不推恩其结果是不同的。

这里的“推恩”,指的是“□□□□□□□□,□□□□□□□□”。

(2)这里孟子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劝导齐宣王?请谈谈你的认识。

(十四)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①,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注释] ①囿:古代畜养禽兽的园林(1)孟子认为老百姓认为文王的园囿小而齐宣王的园囿大是“□”的,因为文王的园囿是“□□□□”,而老百姓猎杀齐宣王的园囿里的猎物等同于“□□□□”,是在国内设下了一个四十里见方的陷阱。

(2)本段孟子告诉的是什么道理?高二文化经典《孟子》专题训练二参考答案(一)(1)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寒之者(2)孟子主张为学要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而不能一暴十寒。

(二)(1)天吏士师以燕伐燕(2)不是。

孟子认为要讨伐不义的诸侯,必须是“为天吏”,要杀掉杀人犯,必须是执法部门的人。

孟子在这里提出的实际上是一个法治问题。

译文:齐国攻打燕国。

有人问道:“(您)鼓励齐国攻打燕国,有这回事吗?”孟子说:“没有。

沈同问‘燕国可以征伐吗?’我答复他说‘可以’,他们认为这个说法对,便去征伐燕国。

他如果问‘谁能去征伐燕国?’那我将答复他说:‘奉了上天使命的人才可以去征伐。

’就好比这里有个杀人犯,如果有人问我:‘这个人该杀吗?’我就回答说:‘可以。

’他如果再问:‘谁可以去杀这个杀人犯?’那我就会回答他:‘做法官的才可以杀他。

’现在,让一个跟燕国一样无道的国家去征伐燕国,我为什么要鼓励它呢?”(三)(1)大丈夫以顺为正行天下之大道(2)孟子提出了大丈夫的两个标准:个人的志向和操守,即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并推行到广大人民中去的宏伟志向;二是要有为坚持这种志向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操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