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定风波教案(系列三)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四2.5定风波教案
2.5定风波教课设计(人教版必修4)【教课目标】:1、认识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掌握词中抒发生者的豪迈胸怀。
2、领会词中包含的人性真理。
【教课要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旷达胸怀。
【教课难点】:领悟词中抒怀特色及从生活小事去意会人生真理及隐喻手法运用。
【教课课时】:二课时【教课过程】:一、(播放课件)①标题《定风波》苏轼②苏轼平生简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隐士,是宋朝文学家,书画家。
嘉祐元年( 1056 ),苏轼初次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
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此间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很多不一样,恳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早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改革除弊,很有政绩。
元丰二年( 1079)因所谓以诗文诋毁朝廷罪,即“乌台诗案”坐牢,被释后,谪贬黄州。
(一同一落)元祐元年( 1086)旧党执政,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疏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
(二起二落),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陷,苏轼恳求外任,先后被派颖州、扬州、定州。
这时期,他仍旧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停改革。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苏轼此次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向来远放到儋州(三起三落)。
直到宋徽宗继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 1101 )七月死于常州。
苏轼崎岖的一世有这样两句诗形容“问汝一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文学成就:苏轼是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的大家,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有独到的成就。
在文学创作方面:他倾注了毕业精力,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分的生活感觉。
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商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说“辞达”(《酬谢民师书》)。
在写作方面:今存有他的诗2700 多首,题材宽泛,内容丰富多彩。
在北宋词坛上,他一改词坛婉约之风,把游仙、咏史、宴赏、登临、悼亡、真理商讨等写进诗词里。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4
《定风波》【教学目标】1.学习《定风波》,体会苏轼词的豪放风格。
2.初步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鉴赏唐诗宋词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
好,下面请同学们听一段描述(出示多媒体画面):他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
少年得志,22岁一举高中,名动京华;他仕途波宕,曾为帝王之师,也曾为阶下之囚;他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直臣,也是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他处世天真,眼中所见无一坏人;他淡泊名利,居庙堂之高时,念念于归隐渔樵,处野域蛮荒时,恬然自适于陋室粗食;他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也成为后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典范。
他赢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的普遍喜爱,他的魅力似乎是无穷的。
他,就是苏轼,中国老百姓更喜欢称他为苏东坡。
苏轼的魅力是多方面的,他的旷达胸怀影响了无数后人的人生模式,他的“自成一家”的诗词也开辟了诗歌创作的新天地。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东坡词新人耳目的魅力。
(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并由一名学生朗读)生:学习目标:1.学习《定风波》,体会苏轼词的豪放风格。
2.初步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
师:苏轼创作词的时候,面对的正是有井水处皆歌柳永词的局面,苏轼以雄健之笔,使豪放词异军突起。
苏轼的豪放词,我们并不陌生,我们曾学过他的一首豪放词的代表作——生:《念奴娇•赤壁怀古》。
师:我们来齐读这首词,再来感受一下这震铄千古的豪放名篇的恢弘气势。
(生齐诵。
)师:在诵读中,同学们感受到东坡词的豪放气势了吧。
下面请同学结合着《念奴娇•赤壁怀古》来归结一下豪放词在写景、抒情上都有什么特点?生:一开头,词人便以千钧之力,大笔挥洒,只用“大江东去”四个字,便绘画出万里长江波澜壮阔、浩浩东去的雄伟气魄,然后用“乱”、“拍”、“卷”等字,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幅雄壮奇美的江山画卷。
生:苏轼描写周瑜的建功立业,发出功业难成、花发早生的喟叹,但这不是哀婉细腻的抒情,而是壮怀激烈的感慨。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10篇)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10篇)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多次诵读,把握词人的情感态度。
2、解析探讨,欣赏词的写作特色。
3、结合资料,体会豪放派的特征。
教学方法:1、通过诵读感悟法、默读咀嚼法,品味本词“言”之味,“意”之美。
2、通过自主鉴赏、合作交流,探究豪放词派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鉴赏关键字词所包含的情感态度,探究豪放派词作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介绍苏轼。
二一读定基调,感知大意1、小序请学生朗读这首词的小序部分,归纳小序交代的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感情基调根据本词写作背景,联系苏轼在这段时间里的其它作品,奠定感情基调。
请学生一读定基调。
3、感知大意请学生归纳词的上阙和下阙各侧重写的内容。
疏通文意,明确:上阙写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阙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三二读明态度、赏析内容1、请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讨论词中有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
明确:“莫听、何妨、轻、任、迎、也无”等词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2、探究本词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明确:“一蓑烟雨任平生”等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3、提问本词给学生的启发。
4、归纳苏轼词的写作特色。
明确:以小见大。
请学生二读明态度。
四三读懂豪放,理解风格1、请学生阅读辛弃疾的作品,进一步体会豪放词派的特点。
太常引辛弃疾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嫦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斫:zhuó,砍。
婆娑:pósuō枝叶茂盛的样子。
明确:从内容、情感、写景等入手,鉴赏本词。
2、结合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总结豪放派的诗歌的特点。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宋词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7.历史背景:北宋时期的政治动荡、文化繁荣,了解苏轼所处的历史背景,有助于理解其词作的思想内容。
8.苏轼的思想观念: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独特见解,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9.苏轼的生平事迹: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了解其在文学、政治等方面的成就和贡献。
2.设计互动讨论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引入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写作实践来体验词作创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存在主要问题
1.在课堂导入部分,有时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需要改进导入方式,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在新课呈现部分,对某些难点的讲解可能不够透彻,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以提高讲解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例题5:请分析苏轼词作中的文化内涵。
答案:苏轼词作中的文化内涵丰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历史背景。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通过对赤壁古战场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英雄的怀念,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和传承。在《定风波》中,作者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珍惜。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宋词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宋词第5课《苏轼词两首》,新人教版必修4。本节课将重点讲解苏轼的两首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
《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描绘赤壁战场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词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英雄的怀念。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苏轼雄浑豪放的词风。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5苏轼《定风波》教案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5苏轼《定风波》教案《定风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首词选自选修教材《唐宋诗词鉴赏》中的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永怀”,它的作者是苏轼。
道中遇雨是常事,但苏轼以艺术心灵观之,以旷达态度处之。
词的上阙借自然界的风雨象征政治场上的风雨,表现作者履险如夷、不为忧患所动摇的修养;词的下阙进一步深化主题,借雨后的情景表达作者的感悟:人生道路上的遭遇不论是顺还是逆,都不能以一时界定,何况在逆境中也有新境,风雨过后亦有暖阳。
这首词流露出的是作者无惧风雨也无惧挫败的乐观与豪迈。
【学情分析】:学生对苏轼并不陌生,在学习这首词之前已经学过他的作品如《水调歌头》《江城子·密州出猎》等,能够从学过的作品中简要概括他们对苏轼的印象,也对苏轼的生平经历有简单的了解。
但这首词的写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表达的情感却是乐观的、积极的,这对知识面较窄的本班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而我们解决这个难题大方法就是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品读作品。
【教学目的】:一、导入新知同学们,你们知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江城子》)这首词是谁写给自己亡妻的悼亡词吗?这是苏轼写给自己的第一个妻子王弗的。
大家还学过他的哪些作品?从他的作品中我们看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苏轼?在刚刚这首《江城子》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对亡妻用情至深的苏轼;《水调歌头》是苏轼在中秋佳节时给身在异地的弟弟子由所作的诗,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深深思念亲人的苏轼;再看《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千骑卷平冈。
”虽然年迈却常常带着全城的百姓上山打猎,那是一个壮心不已的苏轼。
不同的作品种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苏轼,那么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他的?今天让我们走进他另外的作品,去了解不一样的苏轼。
二、了解背景请大家自由阅读《西江月》,谈谈这首词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学生发言)明确:这首词的上片写感伤,寓情于景,咏叹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苦,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个新凉的秋天?夜晚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眉头鬓上又多了几根银丝不知何时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定风波》说课稿4篇
《定风波》说课稿4篇《定风波》说课稿1一、说教材。
《定风波》是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的第5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两首苏词都是在其被贬黄州后而作,其中的《定风波》词人用一件生活小事,以事喻理,表达了词人豁然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习该词为了提高学生摸索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达观积极的心理素养。
二、说学习目标。
我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结合本文的特点,现制定学习目标下:1、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词中寄寓的感情。
2、用心体会,能有感情的朗诵并背诵这首词。
3、理解苏东坡达观处世的态度,领会其旷达乐观、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
三、说重点、难点、课时。
学习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1课时。
四、说教法。
本课拟采取诵读法、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词与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探究。
五、说学法。
为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结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故引导学生作如下准备:1、充分预习:主要包括疏通文字,熟读课文;了解本词写作背景,作者生平。
2、反复诵读:通过反复的朗读,对词这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3、小组讨论,分析评价:主要是通过重点难点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和人生态度的认识与理解。
六、说过程。
(一)首先,导入新课。
列出有关苏轼的资料让学生猜测是哪一位词人。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学生独学,圈点、勾画、思考,自己完成导学案“自研自探”环节中的问题。
1、写作背景。
2、苏轼被贬官的路线图:3、诵读全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狼狈,遂晴,吟啸,芒鞋,一蓑,烟雨,料峭,萧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第5课:苏轼词两首-定风波
课题名称
《定风波》
三维目标
1、理解诗句中重点句的思想情感,学会一语双关的手法。
2、通过赏析此诗,了解苏轼诗文的旷达精神
重点目标
目标1
难点目标
目标2
导入示标
首先我想冒昧的问一个问题,心目中有偶像吗?偶像在你的心中处于一个怎样的位置,有一个才貌双全的现代女子叫刘艳琴,她如此对偶像说:“佛说,修五百年方能同舟,修一千年才能共枕。他在他的千年里倏忽而过,我在我的千年里苦苦修行,虽然我不知道在这千年的轮回中,有多少人曾经如我一样地期盼过,但我仍愿意倾尽我的全部虔诚来祈祷:来生让我嫁给苏东坡,嫁给这个上帝唯一的骄傲。”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一个千年前历尽坎坷的落魄文人用什么在叩动着现代女子的芳心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坡翁的词《定风波》,感受东坡跳动的脉搏。
3.归佛门。如《菩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
4、“归去”——回归自我
谁怕―――>向风雨挑战的倔强
吟啸且徐行 ——>潇洒闲适
“竹杖芒鞋轻胜马”,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走路,比起骑马,何难何易,这是不言自明的,更何况又是在雨天的泥泞地上走。可是作者说“竹杖芒鞋”比骑马轻快得多!这种自嘲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毛泽东《游泳》超旷达观之状可掬。
沙湖买田: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开荒种地生活艰难)
明确:沙湖道中风雨——人生的风雨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4《定风波》名师教学设计
《苏轼词两首》名师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①梳理积累文中涉及的文言字词知识。
②积累、体验古代诗词用词技巧和规律。
❖思维发展与提升①解读意象,感受形象,感悟作者寄寓在意象中的情感。
②感受两首词的情感脉搏,体会苏轼旷达、弃世的人生态度。
❖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苏词豪放高古之美,感悟作品反映出的作者的价值追求及人生情怀。
❖文化传承与理解①感受并理解宋词不同于唐诗浪漫主义的理性之美。
②理解中唐至宋代期间,文学作品反映出的士大夫入世追求与弃世精神的矛盾。
二、教学设计(一)教学建议1.诗歌欣赏,诵读是基本方法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教学时,老师切不可脱离读而析,亦不可为读而读,而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悟、读中赏。
2.这两首词是典型的苏词,一词豪放,一词旷达。
若学生诵读时忽略情感或偏离了作品的情感走向,老师一定要用示范来加以引导。
3.这两首词内涵丰富,意蕴深刻,蕴涵着苏轼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哲学观,学生诵读时,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感受苏轼的精神世界,深悟其“隐秀”,切不可局限于解读表面词意。
4.教学思路和方法方面,可以“矛盾”二字为教学切入点,以苏轼的思想变化为线索,追本溯源解读课文。
5.依据苏轼“归去”思想的变迁,我们可以先教《定风波》,再教《赤壁怀古》(二)教学示例【教材分析】本课位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五课,选篇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两首宋词。
《赤壁怀古》是东坡将诗的题材和情感融入词,使词从“艳科”变为一种诗体的标志性作品,有承前启后之意义。
通过学习本词,学生可进一步感知“词”作为诗体的特点极其美感所在。
从内容上看,《赤壁怀古》写景气势磅礴,写意高古悲慨,开豪放之风,又承魏晋风骨,是了解、研究苏轼文风、思想的窗口。
《定风波》可以说是苏轼退避思想的发端,人生际遇的无常,从“有”到“无”的因缘,让苏轼有了“归去”之意。
《赤壁怀古》是苏轼弃世思想逐渐发展、成熟的体现。
结合《定风波》,我们能在《赤壁怀古》中更进一步感受苏轼旷达洒脱的个性、豪迈疏野的文风以及其退避弃世的处世态度,从而发现苏轼“心隐”态度发展的脉络,把握住宋代士大夫思、行矛盾的特点,体验苏轼作品率真、自然之美。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五课《定风波》说课稿
我是这样讲苏轼的《定风波》的下面是我课前详细的备课稿,课堂基本是按这个流程进行的。
刚才大家齐诵了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第二首《定风波》(板书:苏轼词两首·定风波)我们仍然采用“四读”法来学习这篇诗文。
一读,正读。
(板书:正读)要想把诗文读准,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正音。
(板书:读准,正音)导学案上给大家指出了三个词,谁能给大家说一下。
(指一名同学校音)其他音也都能校准吧?大家先在下面自由朗读两遍,然后我找一名同学诵读。
确定音都读准后,齐读。
进入到二读,意读。
(板书:意读)要想把诗文读懂,就要晓意。
(板书:读懂,晓意)这里的“晓意”,既包括对词语意思的理解,也包括对整首诗词意义的理解。
导学案中给大家列了几个重点词语,先请一名同学解释一下。
解释的很正确。
相信其他同学也都写上了,因为这些词的解释书下都有。
但我要说的是,你解释完了,但是你不一定真理解。
比方说,“吟啸”,书下解释是“吟咏长啸”,可是谁能演示一下,“吟啸”是什么样的?找同学体会。
老师引导,“吟”是“吟咏”的意思,好理解。
苏轼此时可能边走边吟诵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或是吟诵“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当然也可能在吟咏自己的诗。
可是这“啸”怎么理解?这个词,古诗文中还真常见,比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有“登东皋以舒啸”,还比方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有“偃仰啸歌”,这么多人都爱“啸”,不觉就让人想,“啸”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查字典,加上体会,知道“啸”实际上就是“撮口做声,吹口哨”。
(教师模仿)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咬文嚼字?是因为,你只有这样彻底的理解了,才能体会“何妨吟啸且徐行”一句中作者的状态。
还有“料峭”有寒冷的意思,那如果我说“北方的冬天真冷呀,一出门就是料峭的北风”对不对?不对,因为,料峭只能来形容春风。
最后来看“萧瑟”,书下注解是“风吹雨落的声音”,大家对这个解释有过怀疑没?解释的对不对,我们把这个解释带进去。
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定风波-(3)教案共27页
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定风波(3)教案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鉴赏《念奴娇赤壁怀古》之景、事、情,揣摩《定风波》所表达的生活诗意。
3、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第一课时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导入:在我国古代文人中,有两位文人对后世士子影响颇深,一个是陶渊明,一个是苏轼,他们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人生态度为后世历经磨难的知识分子找到了一种别样的人生。
苏轼在思想上力主儒术而不拘泥,参佛而不沉溺;诗文具工,满腹才华;仕途坎坷而不沉沦,以豁达大度的人格魅力抒写了旷达的人生。
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两首诗,领略诗人别样的人生。
苏轼(1037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
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文学家。
诗、词、散文都有突出的成就。
诗,他是北宋四大诗人之一;散文,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的佼佼者。
而他最富于开创性的艺术贡献是词的创作。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
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三、《念奴娇》写作背景四、学生对照注释进行默读。
五、教师引导学生试读。
六、学生集体诵读。
七、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词的下片着重写赤壁之战中作为主帅的周瑜,着力写周瑜的才干和功勋。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指挥赤壁之战时正是青春年少、春风得意之时,“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他风雅闲散,谈笑自若,运筹于帷幄之中。
赤壁之战对于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作为吴军统率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娴雅,沉着应战,谈笑间,巧用火攻烧掉了敌人的战船。
苏轼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
拓展延伸:介绍苏 轼其他词作,以及 词的发展背景和特 点
讨论与思考
讨论苏轼词的创 作背景和思想内 涵
思考如何引导学 生理解苏轼词的 艺术特色和人文 精神
讨论如何设计有 效的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思考能力
思考如何评价学 生的学习成果, 以及如何改进教 学方法和手段
总结与回顾
回顾教学目标:掌握两首词的背景、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的知识
04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掌握苏轼词的创作背景和思想内 涵
体会苏轼词的豪放风格和独特魅 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 风波》两首词的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 能力
难点
理解苏轼词的意境和情感
体会苏轼词中的哲理思想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掌握苏轼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完成课后练习:理解词意,分析词中蕴含的情感 搜集苏轼的其他词作,并进行赏析 思考:苏轼的词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07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评价方式
课堂表现:观察 学生的课堂参与 度、回答问题的 准确性和创新性
作业完成情况: 检查学生的作业 完成情况,评估 他们对所学知识 的掌握程度
感谢观看
汇报人:
教学内容:介绍本节课要讲解的两首词的背景和内容
教学过程:详细介绍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课学习、巩固练习等环节
讲解与分析
导入新课:介绍苏 轼的生平和词的创 作背景
文本解读:分析 《念奴娇·赤壁怀 古》和《定风波》 两首词的主题、意 境和艺术手法
重点难点:讲解词 中的重点字词、句 式和修辞手法,以 及学生难以理解的 部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5课《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重点:1.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教学难点: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教学过程:一、导入。
站在这儿,我突然就想到一句话:人生就是一堂课的工夫;加一个字,人生就是上一堂课的工夫。
类推一下: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
一场雨,躲一场雨。
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板书:雨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后者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有了动词,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苏轼会怎么看?我们一起来看《定风波》。
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东坡会怎么回答。
——他没躲雨。
(小序中,词中。
小序作用?“故”:写作缘由,一件小事寄予深刻哲理。
)——他说风雨皆无。
——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
2、听这首词,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齐读一遍,然后从词中找一下答案。
——沉着。
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
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
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
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
也无风雨也无晴。
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有几分禅意了)……三、背景穿插。
1、苏轼出世了吗?——没。
2、你怎么知道?——苏轼的生平经历证明了,他一生都在仕途上。
被贬到黄州还挂着个团练副使,被贬到惠州儋州也还有个节度副使、别驾什么的。
预习很扎实,看得很细。
(22岁中进士,先是当判官,然后出任,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被贬黄州,职位团练副使(自卫队副队长),出来之后,又先后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节度使副使,别驾。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苏轼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二必修4语文教案
5.苏轼词两首黄州的东坡居士虽然经受着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煎熬,但他对黄州赤壁的三次咏唱却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真的思考与善的情怀。
被贬黄州是苏轼政治生涯中的一个低谷,却也是他精神历程中的一次升华。
在这座远离政治中心东京的江边小城里,苏轼一方面积极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一方面认真反思性格上的弱点,闭塞的环境反而成就了伟大的心灵,黄州也成为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圣地。
面对滚滚东逝的长江水,回想世事变迁、宦海沉浮的人生历程,苏轼把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悟都凝聚在了长江边的赤壁,发出了响彻千古的天籁之音。
——《百家讲坛·康震评说苏东坡》■苏词辑评《四库全书提要》:“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苏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
寻源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
故今日尚与花间一派并行,而不能偏废。
”《历代诗余》引晁以道语:“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醒,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剪,以就声律耳。
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胡寅《酒边词序》:“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耆卿为舆台矣。
”许昂霄《词综偶评》:“子瞻自评其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皆可出,唯词亦然。
”■沈祖棻\《念奴娇》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在神宗元丰五年(1082)写的。
那时他已47岁,因反对新法被贬谪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已经两年多了。
古典诗歌中咏史、怀古一类的作品,一般都是古为今用,借对史事的评论、对古迹的观赏来抒发自己的怀抱。
这首词也不例外。
他想到古代“风流人物”的功业,引起了无限的向往,同时就引起了自己年将半百,“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的感慨。
一起头二句,是词人登高眺远,面对长江的感受。
江水不停地东流,波涛汹涌,气势奔放,自然使人不可能不想起过去那些历史上留下了丰功伟绩,因而与祖国的壮丽山河同样永远保留在后人记忆里的英雄们。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 苏轼词两首定风波教案3(精品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案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检查阅读,点评指正。
1、抽查朗读。
2、其它学生点评,比较。
三、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1、齐读小序。
2、思考: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
3、具体分析。
(1)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2)地点:沙湖道中谪居黄州的背景:(学生先讲,教师总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3)天气:雨,晴。
(4)人物:雨具,同行,余雨具,借代,拿这雨伞的仆人。
狼狈,进退都感到困难。
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
(5)故,交代写作缘由。
四、再读诗文,鉴赏形象;理解思想,学习手法。
1、生齐读。
2、讨论:读完这首词,那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3、探讨表现手法。
(1)再读语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词人“回首”的是什么?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这也是我们这首词写法上最大的特色——以小见大。
4、小结:再大的风雨,再多的困难,词人都能坦然面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词两首:定风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诵读把握诗的精髓
能力目标:通过解析和探讨掌握欣赏诗歌的技巧和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赏析感受苏轼宠辱皆忘、超乎物外的旷达的人生境界,学习其面对风雨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诗眼“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诗中关键词“归”
教学方法:讨论合作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1
一、新课导入
上课前我想先给大家讲一个笑话:在六七十年代,在农村下大雨了,生产队的人都纷纷拿起劳动工具跑着找避雨的地方,其中有一个知青他抗着锄头不紧不慢的在雨里踱着。
旁边的人喊他快跑,他说:“急什么?前面没有雨吗?”别人都跑他为什么不跑?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定风波》,看看我们的大文学家苏轼在风雨中是如何面对的?板书:定风波
二、朗读指导与整体感知
1、三分诗词,七分读”,诵读三个基本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读出情感。
结合此处分析诗歌的意象,情趣和理趣,及感情,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用笔把不懂的字音或词语打上标记。
指名一名学生诵读。
(3分钟)
2、教师指导:“何妨……平生”,还应该读得怎么点?
从容点,潇洒点,豁达点。
豁达怎么读?不温不火,不急不躁,这是节拍。
调子呢?不扬不抑。
不对,有同学说“竹杖芒鞋轻胜马”有点喜悦和豪迈在里面,可以调子略高点。
能不能读成“大江东去”那种?语言风格还不一样,这首词更随意、更朴拙点,豪放在骨子里,在不经意间。
有人说“料峭……微冷,相迎”还有对人生阴晴不定、捉摸不定的复杂情绪。
3、听这首词想象风雨中的行者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
齐读一遍,然后从词中找一下答案。
(漫画式的一个老者,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沉着。
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豪迈。
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
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
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
也无风雨也无晴。
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有几分禅意了)……
三、重点探究、拓展
1、太复杂了,不好读。
那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
看看这首短短的词,如果抓重点,你会抓哪两句来看?大家互相讨论一下。
上片重点:“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哪个字最关键?任。
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
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
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
下片关键:“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还有没有雨了?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
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小结:
这让我想到五祖的两个弟子的话:“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还有一位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无一物、无风雨,颇相似,有点空蒙之感,禅意很浓了。
2、如果让你找出最能体会作者心愿的词,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板书:归因(风雨)
前二者合在一起便是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所在,那就是:作者不怕任何风雨。
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
一心渴望退隐。
归去。
那么词人因何而归?“风雨”仅仅是自然界的风雨吗?那
么词人在写作此词这段时间经历了怎样的“风雨”?
(联系写作背景谈。
)
(背景穿插:苏轼只因反对新法,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被人以其诗有“谤讪朝政及中外臣僚”之意弹劾,于知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台狱;羁押四月余后,谪任黄州团练副使。
(民间自卫队副队长)苏轼的坦荡仕途突遭狂风暴雨,他几欲投江自尽。
但谪贬路上,壮美山川洗涤了他那蒙垢的心灵,村野生活又让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传说他被贬黄州除了党派之争还和他评判王安石的诗有关。
讲的是有一天,苏轼到王安石那里拜会,恰好他不在,苏轼在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安石一首还未有完成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轼就想,菊花开在秋里,其性属火,敢傲秋霜,最能耐久,就是干枯,也不会落瓣,于是,就在后写到,‘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听。
’ 王安石回来后看到,并没有说什么,次日上朝,暗地里告诉皇上,直接把苏轼贬到黄州,苏轼只以为王安石记恨更改他的题诗。
待到菊花开的时候,一日,苏轼到花园看菊,一阵秋风吹过,菊花落了一地,苏轼方明白被贬黄州的意义。
由此可见苏轼之归不仅仅是表面上所指途中自然界之风雨,还有政治上的风雨人生仕途的风雨。
回首。
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归到何处?
苏 362首词赋中,归字出现 105多次。
他要往哪归?与学生共同探讨拓展:
多媒体展示苏轼在贬谪黄州同一时期的其他作品两例:
《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 hu2声)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一个笑话,以为他逃跑,派人去追,回头却发现他在呼呼大睡。
)
他想归哪儿?(形体,神:心)板书:归果(心)。
(不同于曹操的天下归心,而是自归于心)
东坡为何不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
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
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
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而是要逃离人生。
可是,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
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
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
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四、探讨交流:如果我们的人生旅途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雨,我们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归”?我想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风雨:学习,生活,情感等多方面的挫折坎坷,如何归?尽心,静心,真心,诚心。
(听大家这么说,我突然感觉到人生的复杂和多元了。
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归的姿态,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对得起人生这一场雨的工分,对得起容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行了。
五、学习评价
鉴赏中很重要一条就是评价请各小组用一句话说说他的人或他的词。
他人评价: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林语堂《苏东坡传》)“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余秋雨《文明的碎片•苏东坡突围》)
小结:
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带着我们对风雨的理解、对东坡的理解我们再读一遍《定风波》。
结束语: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
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文字吧。
板书设计:
定风波
苏轼
因:风雨
归
果:心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