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练习题完整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故事开始时,宋朝的时代是指哪位皇帝的时期?A. 宋太宗B. 宋真宗C. 宋高宗D. 宋仁宗答案:B2. 故事中描述的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A. 一个繁华的都市B. 一个美丽的仙境C. 一个荒芜的沙漠D. 一个隐匿的山谷答案:D3. 故事中的桃花源居民过着怎样的生活?A. 贫困苦难B. 繁荣富裕C. 快乐安逸D. 劳动繁重答案:C4. 故事中描述的桃花源居民是如何发现的?A. 偶然闯入B. 梦中出现C. 从传说中得知D. 跟着溪水流淌找到答案:A5. 故事中描述的桃花源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A. 杨万里B. 陶渊明C. 陆游D. 王羲之答案:B二、简答题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桃花源记》的主要内容。
答案:《桃花源记》讲述了一个渔夫从偶然间发现了一个与外界完全隔绝、美丽安乐的桃花源,他将这个地方的情况告诉了外界,人们来到桃花源后,惊叹于这里的美景和居民的幸福生活。
2. 桃花源中的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外面世界有何不同?答案:桃花源中的居民过着安逸、快乐的生活。
他们无忧无虑,不受外界的干扰,过着简单而自由的生活。
他们没有纷争和压力,不需要工作、纳税或服兵役,没有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没有社会规范和道德束缚。
3. 桃花源中的居民是如何发现的?他们是如何与外界隔离的?答案:桃花源中的居民是被渔夫从偶然进入的溪流中发现的。
这个地方被高山环绕,溪水绕过山巅形成一片隐秘的山谷,外界无法找到入口。
居民们没有离开过桃花源,他们把山谷入口封堵住,让外界无从寻找。
三、分析题1. 《桃花源记》传递的主题是什么?你对这个主题的理解是怎样的?答案:《桃花源记》传递的主题是追求理想生活和远离喧嚣。
故事将桃花源描绘为一个理想的乌托邦,里面的居民没有被现实所约束,享受自由和宁静的生活。
对我而言,这个主题提醒人们在当下喧嚣的社会中,追求内心真正的平静和安宁。
《桃花源记》练习(含答案)
(一)桃花源记学习准备: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词读音便舍船shě豁然开朗 huò屋舍俨然yǎn 阡陌 qiān mò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huán间隔 jiàn 及郡下jùn诣太守yì刘子骥 jì一、重点词语1.通假字:(1)便要还家 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2)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3)豁然开朗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绝境: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6)遂与外人间隔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7)无论魏晋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8)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外人: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 (9)寻病终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3.一词多义(1)舍:便舍船 ____________ 屋舍俨然 ______(2)出:不复出焉 ______皆出酒食 ______(3)志:处处志之 ________ 寻向所志 ______(4)寻:寻向所志 ______寻病终 ____________4.其他重点词语(1)缘溪行缘:____________(2)落英缤纷缤纷:____________(3)初极狭,才通人才:__________(4)屋舍俨然俨然:____________(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__________(6)阡陌交通阡陌:__________ (7)悉如外人悉:__________ (8)黄发垂髫黄发:__________垂髫:__________ (9)具答之具:______(10)咸来问讯咸:________(11)皆叹惋叹惋:__________ (12)停数日,辞去去:__________ (1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______(14)此中人语云语:__________ (15)便扶向路扶:____________ (16)及郡下及:__________(17)诣太守诣:______(18)欣然规往规:____________(19)后遂无问津者问津:____________5.虚词意义及用法(1)与:遂与外人间隔__________(2)为:武陵人捕鱼为业__________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__________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3)之:忘路之远近______________ 渔人甚异之 ________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 具答之 __________处处志之 ________________闻之,欣然规往 ________________ (4)其:欲穷其林 __________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______________ 既出,得其船 ____________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__________(5)乃:见渔人,乃大惊 __________乃不知有汉 ___________二、特殊句式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
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A. 白居易B. 李白C. 陶渊明D. 孟浩然答案:C2. 以下哪一项不是桃花源中的村落特点?A. 安静宁和B. 山清水秀C. 资源丰富D. 高墙茅屋答案:D3. 以下哪项不是桃花源人民的特点?A. 安于现状B. 热情好客C. 勇敢坚强D. 温文尔雅答案:A4. 桃花源的村民是如何保持与外界的隔绝?A. 设有封锁卡点B. 高墙茅屋限制出入C. 不与外界接触D. 山高地远无人发现答案:B5. 桃花源的发现者是谁?A. 司马迁B. 陶渊明C. 林则徐D. 老舍答案:B二、简答题。
1. 桃花源中的人民生活方式有哪些特点?答:桃花源中的人民生活简朴自然,他们居住在茅屋之中,纯朴而舒适。
他们耕种谷物养家糊口,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桃花源的人民热情好客,待人友善,喜欢与来访的客人交流。
他们不追求名利,安心于现状,过着宁静而满足的生活。
2. 桃花源对现实社会有何启示?答:桃花源是一个人们向往的理想社会,同时也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批判。
它提醒人们应该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幸福,远离纷繁复杂的尘世。
桃花源警示现实社会中人们追逐名利的盲目,暗示社会里应该有更纯净和平静的空间。
桃花源对现实社会教育我们珍惜现有的资源,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三、论述题。
桃花源作为一篇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一次对理想社会的设想,更是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批判。
桃花源以一个隐居的山林村落为背景,通过描述那里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与外界的隔绝状态,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从桃花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那里的村民过着安宁舒适的生活,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纯朴而宁静。
他们不被尘世的名利所迷惑,安于现状,过着简朴而幸福的生活。
桃花源的村民热情好客,待人友善,向来客展示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宽容和善良。
他们对外界的隔绝给了人们美好的遐想,让我们对于宁静和平的向往更加强烈。
然而,桃花源的隐居状态并非现实社会可以实现的状态。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2. 请简述《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
3. 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状态是怎样的?4.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为什么再也找不到回去的路?5. 陶渊明通过《桃花源记》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答案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陶渊明。
2. 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是这样的:渔人沿着溪流划船,见到两岸桃花盛开,好奇之下,他继续前行,穿过一片桃花林,发现了一个山洞。
穿过山洞后,他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庄,那里的人们生活得非常和谐,与外界没有联系。
3. 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状态非常和谐,他们自给自足,没有战争和贫富差距,人们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彼此之间没有猜忌和争斗。
4.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再也找不到回去的路,可能是因为桃花源是一个理想化的地方,它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一旦离开,就无法再次找到。
5. 陶渊明通过《桃花源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他用桃花源这个理想化的地方,来反衬现实社会的不公和矛盾,表达了对一个和谐、平等、没有战争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练习题6. 《桃花源记》中提到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什么意思?7. 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村民们给了他什么嘱咐?8. 为什么渔人最终没有能够带领其他人找到桃花源?9.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有什么象征意义?10. 请谈谈你对《桃花源记》中理想社会的理解。
答案6.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意味着桃花源中的居民对外界的历史变迁一无所知,他们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对外界的政治变动没有任何了解。
7. 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村民们嘱咐他不要向外界透露桃花源的存在,希望保持他们的隐居生活不被打扰。
8. 渔人最终没有能够带领其他人找到桃花源,可能是因为桃花源本身就是一个难以寻找的地方,也可能是因为他没有留下足够的标记,或者是因为桃花源的居民不希望被外界发现。
9.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象征着美好、纯净和与世隔绝的理想生活,它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李白对桃花源的描述中,以下哪个选项与原文不符?A) 花团锦簇,景色如诗如画B) 人间仙境,宛如桃花源C) 清泉涓涓,流经村落D) 居民和睦相处,乐不思蜀答案:D) 居民和睦相处,乐不思蜀2. 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以下哪个特点不是桃花源的特点?A) 山川秀丽,景色迷人B) 居民自给自足,与外界无交流C) 社会秩序井然,法律严明D) 居民生活简朴,无私欲之心答案:C) 社会秩序井然,法律严明3. 小船抵达桃源村后,居民们对陌生人的态度是:A) 友善热情,主动邀请他们进村B) 冷漠疏远,不愿与陌生人交流C) 担心生活秘密被泄露,远离陌生人D) 主动阻止陌生人进入桃源村答案:A) 友善热情,主动邀请他们进村4. 桃源村居民为何决定向外界保持隐秘?A) 担心资源过于丰富,遭到掠夺B) 害怕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蚀C) 为了保护桃花源纯净的环境D) 缺乏与外界交流的意愿答案:B) 害怕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蚀5. 桃花源是一处人间仙境,以下哪个特点不是桃花源的特点?A) 山水如画,景色宜人B) 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C) 山珍海味,桃花酒水充足D) 村内村外清洁,无一丝垃圾答案:C) 山珍海味,桃花酒水充足二、填空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_____。
答案:陶渊明2. 桃花源记中记载了找到桃花源并留下的人是__________。
答案:渔父3. 桃花源记的故事发生在__________朝代。
答案:东晋4. 桃花源中的居民不通过_____________来往外界。
答案:关隘5. 桃花源位于桃江之北,具体位置是__________。
答案:终南山脉三、简答题1.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样的地方?它的特点有哪些?桃花源是位于终南山脉桃江之北的一处隐世的地方,人称人间仙境。
桃花源的特点有:山川秀丽,景色如画;村落之中溪水流经,宛若山泉涓涓;村民们自给自足,与外界无交流;居民和睦相处,乐不思蜀;生活简朴,没有私欲之心;村内村外环境清洁,无一丝垃圾。
《桃花源记》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桃花源记》文言文练习附答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文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opywriting guid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guid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桃花源记》文言文练习附答案《桃花源记》文言文练习附答案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参考答案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人中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2)咸来问讯。
咸: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为”字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为: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为:为:3.联系上文推想,渔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白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便要还家要:(2)率妻子邑子来此绝境绝境: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⑴①乃不知有汉乃:②陈胜、吴广乃谋曰乃:⑵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余: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余: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余:3.请写出“不足为外人道”中“道”字意义相同的成语___津津乐道_____;意义不同的成语___道听途说___。
4.请找出一个体现桃花源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的句子。
㈢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含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
1.本文的行文线索是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
2.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是: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甚异之;文中描写桃源人精神状态的语句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语句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描写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5.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说明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的句子是:。
6.文中写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7.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8分别概括文章二,三段的段意,并给第二段分层。
9.文中“不足为外人道也”表达了桃园人怎样的意愿?10、作者描绘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美好的社会,意图是什么?11、联系全文思考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12文章结尾写“处处志之、寻向所志”,后来却又为何“遂迷,不复得路”?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13、文章既然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最后又交待了“南阳刘子骥”,是否多于?为什么?阅读练习答案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与外人间隔。
6.为了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之久远7.为陶渊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
为桃源外的人痛苦生活而叹惋。
8 (二)渔人进入桃花源及见到的景象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1)继续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2)继续桃源人的幸福美好生活(三)渔人在桃花源的生活经历9不希望受到外人的骚扰或侵袭,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
10、一是表达自己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二世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生活在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乐富足、宁静纯朴的理想社会,三同时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11、生活在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乐富足、宁静纯朴的理想社会12、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13、不多余,这样写是为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作渲染,增强表达效果。
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训练:《桃花源记》一、填空题1.《桃花源记》选自唐代诗人XXX的作品,他的别名是XXX,自号浔阳柴桑人。
2.本文概括而成的成语是“桃花源”,现在用来比喻一个安宁美好的世外桃源。
二、解释下列词语1.XXX:沿着溪流走。
2.夹岸数百步:两岸距离约为数百步。
3.芳草鲜美:鲜美的草木芳香。
4.落英缤纷:落花纷飞。
5.复前行:继续前行。
6.欲穷其林:想要走遍整个林子。
7.林尽水源:林子的尽头是水源。
8.初极狭:一开始非常狭窄。
9.才通人:刚刚开辟出来,还没有人走过。
10.土地平旷:土地平坦开阔。
11.屋舍俨然:房屋整齐有序。
12.桑竹之属:指桑树和竹子等植物。
13.悉如外人:对待陌生人一样。
14.黄发垂髫:形容老少皆有。
15.阡陌交通:道路纵横交错。
16.乃大惊:非常惊讶。
17.便要还家:就要回家。
18.咸来问讯:大家都来问讯。
19.率妻子XXX:带着妻子和村里的人。
20.来此绝境:来到这个偏僻的地方。
21.遂与外人:就和外人成为朋友。
22.乃不知有汉:不知道有汉朝。
23.无论魏晋:不管是魏晋还是其他朝代。
24.延至其家:邀请他到家里去。
25.此中人语云:当地人说。
26.不足为外人道也:不适合让外人知道。
27.便扶向路:就帮助他走向路上。
28.处处志之:到处都留下了标记。
29.及郡下:到了郡城。
30.诣太守:去拜访太守。
31.遣人随其往:派人跟着他去。
32.寻向所志:按照他的标记寻找。
33.欣然规往:高兴地继续前行。
34.未果:没有找到。
35.寻病终:最后因病去世。
36.豁然开朗:一下子豁然开朗。
37.怡然自乐:自得其乐。
38.遂迷:最终迷失了方向。
39.后遂无问津者:后来再也没有人来问路了。
三、原文填空1.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见到的自然美景的句子是“缘溪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文中描写桃花源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句子是“桃花坞里桃花庵,绝世好景空悠然。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释词。
①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②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_2.解释划线词的古今义。
①阡陌交通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3.下列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欲穷其林欲与天公试比高B.初极狭,才通人阡陌交通C.便舍船屋舍俨然D.渔人甚异之水陆草木之花4.有些成语出自本文,写出其中的两个。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5.翻译下列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①整齐的样子。
②通“邀”,邀请。
2.①古义:指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②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
3.A4.世外桃源、豁然开朗、与世隔绝、无人问津、怡然自乐、鸡犬相闻、落英缤纷等等。
5.①老人和小孩,都显得安闲快乐(心满意足)。
②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所魏朝和晋朝了。
桃花源记练习题完整练习与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完整练习与答案题目一:“桃花盛开”的意思是什么?A. 桃花在开花的季节里充分开放,花团锦簇。
B. 桃花全面开放,遍地芬芳。
C. 常用来形容男女之间的情爱,能遇到如意的良缘。
D. 形容美好的环境,美好的心情。
答案:C题目二:以下哪一项是《桃花源记》的主旨?A. 表达对于人类欲望世界的贬低。
B. 探讨一个和谐、完美、幸福的乌托邦社会的产生。
C. 暗喻中国古代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矛盾的产生。
D. 追求生存环境与领土的平等、公正、自由。
答案:B题目三:以下哪一项是《桃花源记》的主题?A. 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
B. 反映人文关怀和情感体验。
C. 探讨社会乌托邦的建立和伦理观念的形成。
D. 题材广泛,主题深奥多元。
答案:C题目四:桃花人怎样使用火把导航的?A. 每个人手持一支火把,以亮光互相导航。
B. 只能随缘漂流,求神拜佛走路。
C. 没有火把导航,只能靠感觉和经验。
D. 装置了一根红丝线的火把,以此为引路。
答案:D题目五:以下说法与《桃花源记》不符的是:A. 桃花源是一个空前绝后的理想国家,这是一篇政治著作。
B. 桃花源不是一个在地理上的具体的地方,而是象征一个人心灵美满的境界。
C. 桃花源既是幸福美好的境地,也是藏于内心深处的理想和愿望。
D. 桃花源只是作者幻想的一种理想场所,不代表现实。
答案:A题目六:桃花源人主张:A. 精神追求为先,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B. 以自然和谐为本,标本兼治。
C. 世间万物,皆应珍爱保护。
D. 自由自在地、没有一点拘束的生活方式。
答案:B题目七:以下哪一项不是桃花源人的特点?A. 家家户户都非常富裕,田野里盛产玉米、豆类、粮食水果等等,毫无温饱之忧。
B. 桃花源人没有国家、官府等等形式,是个简单自然的社会。
C. 桃花源人通行一种特殊的语言,这种语言充满着哲理、诗意、智慧和感人至深的情感。
D. 桃花源人反对和消极面临现实要求的!答案:D题目八:桃花源与明清小说的差异有:A. 桃花源是与人文文艺有关的,而明清小说是与神怪传说有关的。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含答案)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归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的行文线索是。
2.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句子是:。
3.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是:。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文中描写桃源人精神状态的语句是:;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语句是:;描写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是:。
5.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说明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的句子是:。
6.文中写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7.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8分别概括文章二,三段的段意,并给第二段分层。
9.文中“不足为外人道也”表达了桃园人怎样的意愿?10、作者描绘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美好的社会,意图是什么?11、联系全文思考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12文章结尾写“处处志之、寻向所志”,后来却又为何“遂迷,不复得路”?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13、文章既然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最后又交待了“南阳刘子骥”,是否多于?为什么?14、翻译下列语句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著名散文,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人民生活安宁的理想境界。
以下是关于《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A. 李白B. 杜甫C. 陶渊明D. 王维答案:C2. 《桃花源记》中,渔人是如何发现桃花源的?A. 跟随一只白鹤B. 迷路后偶然发现C. 根据地图找到D. 被一位老人指引答案:B3. 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看待外界的?A. 非常好奇B. 完全不了解C. 有所耳闻但不愿了解D. 非常排斥答案:B4. 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选择与世隔绝?A. 为了逃避战乱B. 为了追求财富C. 为了享受权力D. 为了追求自由答案:A5.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为何再也没有找到回去的路?A. 被桃花源的人阻止B. 被外界的官员禁止C. 因为桃花源已经消失D. 因为渔人忘记了路线答案:D二、填空题1. 《桃花源记》中,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发现那里的人民生活非常________,与外界隔绝,不知道________。
答案:安宁;有汉,无论魏晋2.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他为了标记路线,沿途做了________。
答案:标记3. 桃花源中的人告诉渔人,他们的祖先是因为________而来到这里的。
答案:避秦时乱三、简答题1. 请简述《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
答案:渔人在捕鱼时,偶然发现一片桃花林,穿过桃花林,发现了一个山洞。
他好奇地进入山洞,发现洞内别有洞天,那里的人民生活安宁,与外界隔绝,不知道外界的变迁。
2. 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选择与世隔绝?答案:桃花源中的人选择与世隔绝,是因为他们想要逃避战乱,追求一个和平安宁的生活环境。
他们的祖先在秦朝末年,为了躲避战乱,带领家人和乡亲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四、论述题1. 你认为《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桃花源理想境界对现代社会有什么启示?答案:《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桃花源理想境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在于,人们应该追求和平与安宁,避免战争和冲突。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哪位?A. 杜甫B. 白居易C. 陶渊明D. 王维2. 桃花源中的人最初是因为什么原因来到这个地方的?A. 寻找宝藏B. 逃避战乱C. 探险失踪D. 放逐边疆3. 渔人在离开桃花源时做了哪个动作?A. 沿途做了标记B. 带走了一些特产C. 邀请村民离开D. 留下了一封信4. 桃花源的居民对于外界的态度是怎样的?A. 非常好奇B. 完全不感兴趣C. 有一定了解但不愿接触D. 渴望回到外界5. 《桃花源记》中提到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说明桃花源中的人:A. 知道历史变迁B. 完全与世隔绝C. 只了解汉朝D. 熟悉魏晋文化二、填空题1. 《桃花源记》的故事背景发生在________时期。
2. 桃花源的发现者是一个________。
3. 桃花源中的居民生活得非常________和________。
4. 渔人在离开桃花源后,试图再次找到这个地方,但是最终________了。
5. 桃花源记这个故事象征着人们对于________的向往。
三、简答题1. 描述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和居民的生活方式。
2. 渔人为什么没有再次找到桃花源?你认为这是作者想要表达什么?3. 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是什么意思?这反映了桃花源居民的什么特点?4. 你认为《桃花源记》对于现代社会有什么启示或影响?四、论述题1. 论述《桃花源记》中的乌托邦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分析《桃花源记》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并探讨其在当今环境保护议题中的现实意义。
3. 从文化角度探讨《桃花源记》中的隐逸思想,并比较与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逃离现实压力的渴望。
4. 论述《桃花源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贡献。
答案:一、选择题1. C2. B3. A4. B5. B二、填空题1. 东晋2. 渔人3. 和平,幸福4. 失败5. 理想生活三、简答题1. 桃花源是一个被桃花林环绕的地方,有高山流水,土地肥沃,居民种植五谷,养鸡养猪,生活自给自足。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A. 李白B. 杜甫C. 陶渊明D. 王维答案:C2. 《桃花源记》中,渔人是如何发现桃花源的?A. 跟随一只白鹿B. 误入桃花林C. 通过一个山洞D. 被一位老人引导答案:B3. 桃花源中的人与外界隔绝了多久?A. 几百年B. 几千年C. 一百年D. 五十年答案:A4. 桃花源中的人最初是因为什么原因来到这个地方?A. 逃避战乱B. 寻找宝藏C. 探险旅行D. 被流放答案:A5.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为什么找不到回去的路?A. 故意隐藏了路线B. 被桃花源中的人误导C. 记错了方向D. 桃花源消失了答案:A二、填空题6. 《桃花源记》中,渔人最初发现桃花源是因为“________”,从而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答案:忘路之远近7. 桃花源中的人告诉渔人,他们的祖先是因为“________”而来到这个地方的。
答案:避秦时乱8.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他“________”作为标记,但最终“________”。
答案:处处志之,遂迷,不复得路9. 后来有人“________”寻找桃花源,但“________”。
答案:规往不复得路,未果10. 《桃花源记》最后描述了桃花源中人的生活状态,他们“________”,与外界隔绝,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答案: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三、简答题11. 《桃花源记》中,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哪些景象?答案要点:渔人进入桃花源后,首先看到了一片桃花林,林中落英缤纷,美丽异常。
随后,他发现了一片肥沃的土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中的居民穿着古朴,男女老少都过着和谐安宁的生活。
12. 桃花源中的人对渔人的态度是怎样的?这反映出他们什么样的心态?答案要点:桃花源中的人对渔人非常友好,热情地邀请他参加宴会,询问外界的情况。
这反映出他们对外界的好奇和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同时也显示出他们对渔人的善意和淳朴。
13. 《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为什么找不到回去的路?答案要点:渔人离开桃花源后,虽然沿途做了标记,但最终还是找不到回去的路。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
第 1 页 共 12 页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A 组1.给加点的字注音。
间.隔( ) 便舍.船( ) 便要.还家( ) 男女衣着.( ) 阡陌.( ) 落英缤.纷( ) 黄发垂髫.( ) 豁.然开朗( )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 .悉.如外人 并.怡然自乐B .缘.溪行 便扶.向路 C .便要.还家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D .鸡犬相闻. 闻.有此人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B .遂与外人间隔..C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 .不足..为外人道也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 (2)初极狭,才.通人 ( ) (3)后遂无问津..者 ( )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5)及.郡下,诣太守 ( ) (6)便要.还家 ()第 2 页 共 12 页5.解释下列句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1)寻.向所志 ( ) 寻.病终 ( ) (2)便舍.船 ( ) 屋舍.俨然 ( ) (3)遂.迷,不复得路( ) 遂.与外人间隔( ) (4)处处志.之 ( ) 寻向所志.( ) 6.在文言文中,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很普遍,请在下列句子中补上省略的成分。
(1)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
( )便舍船,从口入。
(2)( )初极狭,才通人。
(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3)(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4)( )具答之。
(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B 组7.“然”常常作为构词的辅助成分,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地”“……的样子”等,有时也可不译。
分别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豁然..开朗 ( ) (2)屋舍俨然..( )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4)欣然..规往( )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D.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E.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9.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桃花源记》课后练习题及答案参考
《桃花源记》课后练习题及答案参考桃花源记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记叙文。
讲述了一个岳南郡渔夫与数百年前已经隐于世外的桃花源村人相遇的故事。
这个故事中人们生活安乐,没有纷争和争斗,成为后来人们追求乡村理想生活的典范。
下面是桃花源记的课后练习题及答案参考。
一、选择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A. 杜甫B. 白居易C. 陶渊明D. 李白答案:C2. 文中“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A. 荒凉贫瘠B. 繁华热闹C. 平静宁谧D. 火山喷发答案:C3. 桃花源记中,渔夫如何才能找到桃花源?A. 遵循高山流水的方向B. 向村民询问C. 偶然发现D. 靠绕山而行答案:C4. 桃花源村的居民是怎样生活的?A. 富有、奢侈B. 贫穷、艰苦C. 安逸、宁静D. 紧张、忙碌答案:C5. 渔夫回来后,为什么他无法再次找到桃花源?A. 天气变化B. 忘记了路线C. 受到了外界干扰D. 桃花源已经消失答案:C二、判断题1. 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地方。
答案:正确2. 桃花源里的居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答案:正确3. 渔夫在桃花源村呆了几天就开始想念外面的世界。
答案:错误4. 文中描述的桃花源村就是陶渊明心中理想的乡村生活。
答案:正确5. 渔夫回来后,告诉了政府桃花源的位置。
答案:错误三、问答题1. 描述一下桃花源的地理位置。
答案:桃花源位于岳南郡的深山之中,四周环绕着高山,由于地势险峻,外界很少有人能找到这个地方。
2. 桃花源村的人们是如何过上安逸宁静的生活的?答案:桃花源村的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没有外界的纷争和争斗。
他们耕种、捕鱼,互相帮助,在和睦的氛围中共同生活。
3. 渔夫为什么无法再次找到桃花源?答案:渔夫回来后,受到了外界的干扰,他忘记了桃花源的具体位置,也无法再次找到入口。
四、综合题请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写一篇关于桃花源的心得体会。
答案:桃花源是我经历过最令人难忘的地方。
那里的环境美得令人窒息,仿佛进入了人间仙境。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题目一: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答案:桃花源记的作者是陶渊明。
题目二: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怎样的环境?答案: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人间仙境般的桃花源,是一个避世隐居的地方。
这里山清水秀,花开似海,居民安居乐业,和谐共处。
题目三:桃花源记中的主人公是谁?答案:桃花源记中的主人公是一位渔夫。
题目四:桃花源记中的渔夫怎样发现了桃花源?答案:渔夫在寻找捕鱼的地方时,偶然发现了一条岔道,好奇之下,渔夫跟着这条岔道走了很远,意外地发现了桃花源。
题目五:桃花源记中的居民是怎样生活的?答案:桃花源记中的居民与世隔绝,避世隐居在桃花源中,过着安乐祥和的生活。
他们自给自足,种植水稻、桑树和果树,并以渔为业。
他们与外界没有往来,没有战乱和纷争,过着宁静幸福的生活。
题目六:桃花源记中的居民有没有接受过外来文化的影响?答案:桃花源记中的居民与外界没有接触,没有接受过外来文化的影响。
他们保持原始纯真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价值观念。
题目七:桃花源记传达了怎样的思想?答案:桃花源记传达了人们对和平、宁静、自给自足的向往。
小说中的桃花源被描绘成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人们在这里远离尘嚣、纷争,享受纯真、和谐的生活。
题目八:你如何理解桃花源记中的“浮生若梦”?答案:对“浮生若梦”的理解因人而异。
个人可以从桃花源记的故事中找到不同的启示和思考。
在我的理解中,“浮生若梦”意味着人间世事繁芜,如同梦幻一般虚幻不实。
桃花源被描绘成一个远离尘世的理想之地,与外界不同,人们在那里享受着纯真和平静,而外界的喧嚣只是一场梦幻。
人生如梦,桃花源呈现了一个超脱现实世界的理想,让人追求内心的宁静。
题目九:你认为桃花源记的意义是什么?答案:桃花源记具有丰富的意义。
它呈现了人们对避世隐居、和谐共处的向往。
小说中的桃花源被描绘成一个纯净、安详的世外桃源,使人们产生追求内心宁静的愿望。
它也是对人们心灵的抚慰,让人们远离现实世界的纷扰与压力,反思生活的意义。
同时,它还警示人们珍惜现有的美好生活,追求内心真实的渴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分析: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
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
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
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
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
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
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
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
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
“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
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结构:《桃花源记》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
第一部分,写武陵渔人捕鱼时偶然进入桃花源“缘溪行,望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的曲折情景.作者以惊人的妙笔,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在此设下了悬念:走完桃林了吗桃林前面又是什么地方第二部分,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行动和随后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淳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由此产生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以大胆的幻想、饱满的浪漫主义情绪歌颂了理想乐土,这是“记”中主体的核心。
然而渔人辞去时又留下悬念:“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三部分,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数人闻讯再访而“不复得路”的种种情景。
这样一波三折,将读者带进了那个奇妙无比的世外桃源,增加了作品幽微神秘的色彩。
主旨:★★文章主题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故事曲折回环。
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
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行踪桃花源记专项一、解释加点的的字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答案:才:仅;悉:全;并:一起;乃:竟;具:详细、全部;咸:全;妻子:妻子和孩子;焉:于此,从这里;延:邀请;语:告诉;足:值得;道:说;既:已经;志(之):做标记;(所)志:标记注:课本上有的,在此不做解释。
习题一基础练习一、重点字词读音俨yǎn然阡陌qiān mò垂髫tiáo 诣yì间jiàn隔问津jīn此中人语yù云二.重点字词解释(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沿着。
(2)仿佛若有光。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
(4)悉如外人。
悉:都。
(5)具答之。
具:详尽,详细。
(6)问今是何世。
世:朝代。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言:详细地说出。
(8)皆叹惋。
惋:惊讶、惊奇。
(9)便扶向路。
扶:沿、顺着。
向:先前(10)及郡下,诣太守。
及:到。
诣:拜见。
(11)处处志之。
志:做标记。
(12)欣然规往。
规:计划。
(13)未果,寻病终。
未果:没有实现。
寻:随即,不久。
(14)后遂无问津者。
津:渡口。
三.通假字便要还家。
“要”通“邀”,解释为:邀请。
四.古今异义(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山穷水尽的地步。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食物味道好。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够。
⑹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四通八达;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⑺虽与外人间隔间隔(古义:隔离;今义:距离)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⑻屋舍俨然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⑼后遂无问津者津(古义:渡口。
问津指探访。
今义:口液)⑽说如此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五.一词多义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舍弃。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中:①中无杂树(“中间”)②晋太元中(“年间”)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③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向:①寻向所志(原来)②眈眈相向(看)得:①便得一山(出现)②得其船(找到)闻:①鸡犬相闻(听见)②闻有此人(听说)乃:①见渔人,乃大惊(就)②乃不知有汉(竟然)六.成语(1)世外桃源。
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豁然开朗。
形容由狭窄昏暗一下子变而为开阔敞亮。
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后突然明白。
(3)无人问津。
比喻没有人过问或尝试。
七.句子翻译(1)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觉得这种景象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明净的水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他们)自己说祖上为躲避秦朝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八.文学常识《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着名诗人。
九.内容理解(1)描写桃花林优美景色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内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表现桃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表现桃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⑹文章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⑺文章顺序:时间先后⑻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⑼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⑽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⑾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⑿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⒀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⒁“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
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⒂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①增添神秘色彩。
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⒃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出了了哪几件事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三件事: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⒅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然想继续在桃源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不足为外人道也。
源中人生活安定,桃源人能安居乐业,桃源人能和睦相处。
⒆请用自己的话说出桃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1)问渔人从哪里来(2)桃源人向渔人说明他们来桃源的原因。
(3)桃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
(4)渔人向桃源人介绍外界情况。
⒇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例如:此人一一为俱言所闻,皆叹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