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解决问题的练习课
一年级 解决问题练习课
练习解决问题教学内容:解决问题的练习课。
学习目标:能更加准确、熟练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板题述标同学们,咱们一起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练习课”。
请伸出小手跟老师板书课题。
二、口述目标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能更加准确、熟练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目标知道了,那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还要靠大家的努力!下面我们来进行检测。
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谁的字体最漂亮,谁能一次做对检测题。
三、做一做1、请2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2、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学生中的错误,不随意辅导。
检测题:1、一盒巧克力有13块,我吃了8块,还剩多少块?2、有12个气球,飞走了4个,还剩几个?3、一共有14只鸡,公鸡有8只,母鸡有几只?四、议一议1.学生更正。
谁有不同答案请上来更正。
提示:用红粉笔改,哪个地方错了先圈起来,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议一议)(1)认为13-8对的请举手。
为什么用减法?(2)认为12-4对的请举手。
为什么用减法?(3)认为14-8对的请举手。
为什么用减法?(4)小结:像这样知道总数和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就用减法。
(5)认为得数对的举手,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谁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6)评议板书、正确率。
(看一看,今天谁得了100分,再看黑板上同学的板书,谁写的更漂亮一些,我们把红旗送给他。
)(7)同桌对改、统计全班正确率、有错误的更正。
五、练一练同学们,刚才大家做题都很认真,下面我们来比一比看谁的作业能做全对并能把字写的很端正。
(练习四)。
六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第5单元第五课时《练习十三》教案
六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第5单元第五课时《练习十三》教案一. 教材分析《练习十三》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5单元第五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分数的四则运算规则,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包含了8个不同类型的实际问题,涉及到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以及带分数和小数的转换。
这些问题都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运算的方法和技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简单的四则运算,但是对于复杂的分数运算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支持。
同时,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理解实际问题背后的数学运算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四则运算规则,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数的四则运算规则的理解和应用。
2.难点: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正确进行分数的运算,以及如何将带分数和小数进行转换。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同时,运用案例教学法,结合具体实际问题,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运算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实际问题的PPT,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思考。
2.练习题: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入分数的四则运算主题。
例如:小明有2/3的苹果,他又买了1/4的苹果,现在他一共有多少苹果?2.呈现(10分钟)呈现《练习十三》中的8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解答。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第13招 用“分段法”解决时间问题 (第七单元) 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练习课件
是星期几?
12月1日到12月26日共26天
30-3+26=53(天)
53÷7=7(个)……4(是星期二。
类 型 3 运用镜面对称的规律求经过的时间
5.思思开始画画时,从镜子里看到钟表的钟面(该钟 面只有刻度,没有数字)显示的是6:15,画完画 后,再看桌上的钟表,正好也是6:15,思思画 画用了多长时间?
实际时间是12时-6时15分=5时45分
从镜子里看到钟面的时间是6:15, 实际时间是12时-6时15分=5时45分。 6时15分-5时45分=30分 答:思思画画用了30分。
第七单元 第13招 用“分段法”解决时间问题
类 型 1 用分段计算法求经过的时间
1.从甲城开往乙城的某列火车晚上9时15分发车, 第二天下午2时15分到达乙城。这列火车一共行 驶了多长时间? 14时15分 12时-9时15分=2时45分 下午2时15分就是14时15分 2时45分+14时15分=17时 答:这列火车一共行驶了17时。
7月25日到7月31日有31-25+1=7(天)
2.明明一家7月25日外出旅游,8月8日才回家,这 次明明一家共旅游了多少天?
8月1日到8月8日有8-1+1=8(天)
31-25+1=7(天) 8-1+1=8(天) 7+8=15(天) 答:这次明明一家共旅游了15天。
类 型 2 根据经过的时间求星期几
3.2022年10月1日是星期六,那么2022年10月30日 是星期几? 10月1日到10月30日有29天
30-1=29(天) 29÷7=4(个)……1(天) 6+1=7 答:2022年10月30日是星期日。
11月3日到11月30日经过了30-3=27(天)
4.2023年11月3日是星期五,那么2023年12月26日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3 问题解决练习课 西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3 问题解决练习课西师大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学生能熟练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验证等过程,培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和毅力。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问题解决练习进行,包括:1. 问题类型识别:学生能识别并区分不同类型的问题,如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
2. 解题策略运用:学生能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解题策略,如画图、列式、逻辑推理等。
3. 解题步骤规范:学生能按照规范的解题步骤进行解题,如审题、分析、解答、验证等。
4. 解题方法总结:学生能总结并运用解题方法,如归纳法、演绎法、反证法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问题识别、解题策略选择、解题步骤规范、解题方法总结等。
2. 教学难点:学生对解题策略的灵活运用和问题类型的准确识别。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学PPT、黑板、粉笔等。
2. 学具:练习题、草稿纸、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授:讲解问题解决的步骤和方法,通过例题展示解题过程。
3.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讨论:学生分享解题过程和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1. 课题:问题解决练习课2. 目录:- 问题类型识别- 解题策略运用- 解题步骤规范- 解题方法总结3. 例题:- 选择题- 填空题- 解答题作业设计1. 必做题:练习题中的选择题和填空题。
2. 选做题:练习题中的解答题。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解决练习,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识别问题类型,选择合适的解题策略,规范解题步骤,总结解题方法。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13课时 练习课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13课时练习课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数的认识,能够熟练地数数,理解数的顺序和大小。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 让学生熟练地数数,理解数的顺序和大小。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数的顺序和大小。
2.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数的顺序和大小,引导学生复习数的知识。
2. 教师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数?这些数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回顾数的顺序和大小。
二、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学生解答问题,及时纠正错误。
三、讲解练习题(15分钟)1. 教师挑选几道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进行讲解。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找出解题的关键信息。
3. 教师示范解题过程,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4. 教师提问:“谁能告诉我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强调数的顺序和大小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2. 教师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了对数的认识,理解了数的顺序和大小。
在讲解练习题的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找出解题的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
同时,教师通过提问和课堂小结,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仍然存在困难,需要教师个别辅导。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解决问题练习课》-人教新课标
《解决问题练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和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解决实际问题,包括行程问题、面积问题、时间问题等。
2.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3. 合作交流,团队协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动的实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 讲解:讲解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包括分析问题、列出方程、求解答案等。
3. 练习:让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分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和方法。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解题思路、合作交流等方面,给予评价和指导。
3. 期末考试:在期末考试中设置实际问题,检验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建议:1. 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 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指导和帮助。
4.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2. 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3. 教学视频:录制教学视频,供学生课后复习。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评价中,要注重评价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给予积极的指导和帮助。
在以上的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教学过程”部分。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13 解决问题例5 》教案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13 解决问题例5 》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能够熟练应用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解决问题。
3.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 熟练掌握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
2. 能够准确理解并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1. 如何将文字问题转化为数学计算。
2. 如何将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结合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准备1.教师:课件、板书工具、解决问题例子PPT。
2.学生:课前布置相关练习作业。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通过一个小游戏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加法和减法运算的乐趣。
第二步:解决问题例5问题描述:班上今天有26名同学参加了晨练,如果第一组有9名,第二组比第一组多5名,请问第二组有几名同学参加?解决步骤: 1. 让学生阅读问题描述。
2. 将问题中的人数信息提取出来,用数学符号表示。
3. 进行加法计算,计算第二组的人数。
4. 验证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第三步:操练让学生在小组内练习类似的解决问题例子,巩固加法和减法的运算。
第四步:总结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加法和减法运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掌握了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教学有关数学的解决问题能力的能力培养,是数学教学中一个关键的环节。
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算式计算方法,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数学知识,提升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
20以内的退位减法解决问题练习课,一年级下册,第13课时
1第13课时 20以内的退位减法解决问题练习课学习内容课本第22~23页练习五第3~9题。
学习目标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能用减法解决问题。
习题解析第3题,口算练习,鼓励孩子一次做对,也可适当提出计算速度方面的要求。
第4题,有多余条件的习题,多余条件与有用条件写在一起,干扰性大,需要孩子认真分析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排除多余条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5题,“比多”问题。
第6题,连线题。
即相等的连线。
第7题,“比少”问题。
一般地,将问题转化为“大蜜蜂比小蜜蜂多采几朵花”。
学有余力的孩子不转化直接解决也是可以的。
第8题,比多少。
第9题,解决问题。
不仅要求孩子能解决问题,还鼓励他自己提出问题,培养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辅导精要例3题,读题,让孩子独立完成。
20以内的退位减法,在单元结束时计算平均错误率在10%以内,速度绝大多数达到8题/每分钟。
第4题,读题,理解题意:藏起来的+外面的=捉迷藏的,全班人数与捉迷藏的人数无关,可多可少,是多余条件。
答案:14-6=8(人),口答。
第5题,读题,在问句下划线“上午比下午多”、“多摘了几箱”,可直接列式:13-8=5(箱),口答。
第6题,理解题意,7+6=13,即相等的连线。
解答方法:先计算,再连线。
想一想:同一行,左边的算式与右边的数比较,中间应该填什么符号?如7+6○12。
第7题,在问题“小蜜蜂比大蜜蜂少采几朵花”批注“大蜜蜂比小蜜蜂多采几朵花”,并下划线“大蜜蜂比小蜜蜂多”、“多采几朵花”。
列式计算:12-3=9(朵)。
口答:大蜜蜂比小蜜蜂多采几朵花。
也可以直接在问句下划线“小蜜蜂比大蜜蜂少”、“少采几朵花”,并列式计算。
第8题,先计算出算式的差,再比较大小。
也可以用推理比较大小,如4+4=8,13>8,所以13-4>4。
第9题,综合练习。
第(1)题,从问题找条件,小黑的是多余条件。
再用有关信息读题。
答案:17-8=9(个),口答。
第(2)题,引导孩子提出“比多少”的问题,如小白比小灰少几个?小黑比小灰少几个?小灰比小白多几个?小黑比小白少几个?小白比小黑多几个?也可提出“求和”的问题,如小黑和小白共有几个?小灰和小黑共有几个?小灰和小白共有几个?他们一共有几个松果?2。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13课时 练习课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13课时练习课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和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教学内容:1. 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练习。
2.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3. 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
教学重点:1. 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练习。
2.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教学难点:1. 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练习。
2.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1. 老师带领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
2. 老师提出一些与本单元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练习1. 老师给出一些与本单元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老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相互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三、总结1. 老师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 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优点,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
3. 老师布置一些与本单元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回家进行练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练习,巩固和掌握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老师应继续注重学生的练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以上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13课时练习课的全部内容。
重点关注的细节:练习课的教学过程在练习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个关键点,以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导入环节的设计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步骤。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或者通过有趣的故事、谜题等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13、整理与练习》说课稿3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13、整理与练习》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13、整理与练习》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整理数据的方法,以及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章节的内容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分类和统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他们对数据的收集和分类有一定的了解。
但如何在实践中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
此外,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好奇心强,善于模仿,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能够将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和统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类和统计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将生活中的数据与数学知识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和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数据整理的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讲解数据的收集、整理、分类和统计的基本方法。
3.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4.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5.总结提升: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数据的整理方法和统计意义。
6.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提分练习-13 用“比较思想”解决问题-西师大版
13÷1-83-38×54=40(条) 40×38=15(条) 40-15=25(条) 答:白色鲤鱼有 15 条,红色鲤鱼有 25 条。 点拨:题中多的 13 条对应的分率是1-38-38×45,由此求出鲤鱼的总 数,进而求出白、红两种颜色的鲤鱼各有多少条。
13 用“比较思想”解决问题
返回导航
2.六(1)班男生人数比全班人数的59还多 2 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 的23。六(1)班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32,说明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3 3。
13 用“比较思想”解决问题
返回导航
2÷35-59=45(人) 45×53=27(人) 27×32=18(人) 答:六(1)班男生有 27 人,女生有 18 人。 点拨:女生人数是男生 人数的32,说明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53。
13 用“比较思想”解决问题
——教材 第六单元
金题点睛 举一反三
返回导航
水果店有香蕉和苹果共 240 kg,苹果卖出25后,剩下的苹果 比香蕉少 16 kg。原来苹果和香蕉各有多少千克?
13 用“比较思想”解决问题
返回导航
分析苹果质量变化后和香蕉的联系:“苹果卖出25 后,剩下的苹果比香蕉少 16 kg”,剩下的苹果是原来的1-52,香蕉比 剩下的苹果多 16 kg,即香蕉的质量减去 16 kg 就是苹果原来的1-25, 则(240-16)kg 是原来的苹果质量加上原来苹果质量的1-25。
此题中,盐的质量不变,加水后,有盐水的质量=盐的质量÷235。
13 用“比较思想”解决问题
返回导航
600×52÷235-600=1400(g) 答:需要加水 1400 g。 点拨:题中盐的质量是不变的,加水前盐的质量是600×25g,加水 后,它对应的分率是235,由此求出加水后盐水的质量,再减去加水前盐 水的质量即可。
六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第5单元第五课时《练习十三》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第5单元第五课时《练习十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练习十三》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五课时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是对第五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通过一系列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分数的四则运算规则,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应用题的解决方法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基础,对于如何列式、计算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对于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难点: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设置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练习十三》及相关例题。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3.教学资源:相关练习题、答案解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的分数知识进行解决。
例如,展示一家餐厅的菜单,上面的价格都是分数表示的,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两个菜的总价。
2.呈现(10分钟)呈现《练习十三》中的题目,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同时,展示解答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如,假设一家水果店的水果价格如下:苹果每斤3/4元,香蕉每斤1/2元,请问买2斤苹果和3斤香蕉需要多少钱?4.巩固(10分钟)对学生在操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解决问题的练习课任志华
解决问题的练习课华侨小学教学内容:练习十三第5-15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能熟练解决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问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过程,经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练习,巩固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解决求两数相差多少的问题的能力。
突破方法: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联系让学生在反馈、交流中提高。
难点:让学生充分感受减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良好的计算能力。
突破方法:通过集体反馈练习与设计有趣的活动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口算21-7= 33-9= 56-20= 65+10=32+8= 41-9= 64+9= 77-3=指名学生说一说口算方法,以熟练掌握思考过程。
2、口答。
(1)△△△△△△□□△比□多几个?□比△少几个?(2)男生:20人女生:24人自己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
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女生比男生多多少人?求这两个问题为什么解答的算式相同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都可以用大数减去小数来计算。
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与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在某种意义上是相同的。
二、练习指导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三的第5题和第7题。
谁给大家说说这道题要我们做什么?(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在组内交流,交流时要注意解题思路的交流。
)求鹅比鸭少多少只?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求鹅比鸭少多少只?还可以怎么说?比一比,看谁还能根据表格中的条件提出其他的问题?第7题,交由学生自行解答。
2、练习十三第11题。
出示三只小猫钓鱼情景图,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但不必要求每个学生把所有问题都提出来。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数学《13大数的综合练习课》教案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数学《13大数的综合练习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13大数的综合练习课》是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数学的一节重要课程。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四则运算、数的比较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综合练习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四则运算、数的比较等运算技能,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四则运算、数的比较等运算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但部分学生在运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运算错误、运算速度慢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四则运算、数的比较等运算技能,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四则运算、数的比较等运算的计算方法和技巧。
2.教学难点:学生在运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及如何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激励评价法: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好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知识,准备好笔和纸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寄语
我学习,我快乐,我成长!
年级
上课时间
主备人
审核人
课题
解决问题的练习课
课型
练习课
上课人
学习目标
通过练习,提升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能利用所学知识熟练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
领悟问题所具有的独特意义。
学法指导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懂得解决某一问题需要处理哪些信息和数据,从而解决问题。
(2)每套衣服上钉9粒纽扣,有65粒纽扣,钉7套衣服,够吗?
(3)有一些钢笔,每盒装6枝,装6盒还差2枝,这些钢笔共有几枝?
(4)有25块饼干,分给8位小朋友,每人分3块,够吗?
(5)一根木料长20米,把它锯成5段,每锯一次需要4分钟,一共需要多少分钟?
教学反思
反思人:年月日学案Leabharlann 修订栏学习
流
程
一、知识衔接
1、背诵9的乘法口诀。
2、提问:要解决“两种数量相比较,够不够”的实际问题,怎么办?
二、自主学习
自主完成课本第85页第3-7题。
1、第3题
右面这个花坛共摆了()行花,前面5行每行摆了()盆花,最后一行摆了()盆花,一共摆了()盆花。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
5、第7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达标测评
1、口算。
5×8= 9×3= 6×5= 3×7= 9×9= 8×9=
9×7-9= 6×8+14= 4+5×7=(2+4)×9=
2、把口诀填写完整。
三六()五七()四九()
()四十九()六十三()八十一
五八()六九()三九()
3、解决问题。
(1)小花每天看9页书,一星期正好看完一本童话书,这本童话书共多少页?
2、第4题
提示:教师先示范算出7×1=7,7×2=14,其余的让学生自己写在书上。
3、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订正。
4、第6题
一共有()个车轮,车头用了()个车轮,剩下()个车轮。1节车厢用了()个车轮,6节车厢一共要用()个车轮。经过比较,小亮()[填“能”或“不能”]组装出一列有6节车厢的小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