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文摘》,破产源于转型慢

合集下载

期刊业的困境与出路美国_读者文摘_破产对我国期刊业发展的启示

期刊业的困境与出路美国_读者文摘_破产对我国期刊业发展的启示

粉》、《女人街》、《37°女人》 等。虽然这些老牌刊物和新兴的同质 化刊物目前的市场占有率还算不错, 但是内容的老化和同质化其实也就蕴 含着一种深层次的危机。 因此,对于我国期刊业来说,一 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从栏目、内容、封 面设计等方面进行创新,使之在同类 期刊中脱颖而出,彰显个性,调整完 善编辑内容,防止品牌老化,实现内 容创新,提升编辑质量,如《读者》 杂志就先后推出了《读者欣赏》、 《读者》(乡村版)以及《读者》 (原创版)。2006年以来,又针对 《读者》子刊在市场的表现和反馈, 对《读者欣赏》和《读者》(乡村 版)进行了从内容到读者对象的重新 定位,并对其封面设计、内页装潢和 栏目等做了全面的改版刷新。改版一 年后效益彰显,两刊发行量同比分别 增加了50%和30%。而《青年文摘》 也不断调整自己的办刊思路,根据市 场竞争情况,《青年文摘》推出了红 版和绿版以及彩版,其内容页李阳疯狂英语专版。 这些调整,虽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但却使得它们成为刊物不断发展的保
栏目编辑
杨春兰
E-mail:chunlan1986@
期刊透视 Periodical Perspective
期刊业的困境与出路
美国 《读者文摘》 破产 对我国期刊业发展的启示
文/ 李翠芳 侯凯国
2009年8月24日,拥有全球最大 销量的杂志《读者文摘》在美国正式 申请破产保护。这是最新一桩在融资 收购高峰期达成的媒体交易走向破产 的案例。这份诞生于上世纪20年代的 文摘类杂志,曾是大萧条时期美国人 最为珍贵的精神食粮和心灵鸡汤。目 前,她有48个版本,19种语言,风 行60多个国家,拥有1.3亿读者。然 而,近年来,《读者文摘》生存环境 恶化。随着忠诚的老读者不断仙去, 以及年轻人阅读习惯和休闲方式的改 变,《读者文摘》销量逐年下滑。在 上世纪70年代,《读者文摘》曾经拥 有1700万的发行量,截至2008年,发 行量已经萎缩至820万。伴随着发行 萎缩的还有广告收入的下滑,《读 者文摘》杂志广告收入2008年下降 了18.4%,2009年前6个月再度下滑 7.2%。作为全球期刊业标志性意义的 一份刊物,《读者文摘》申请破产保 护这一举动引起了举世关注,也给我 国期刊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多的启示。

这些曾经爱读的杂志《故事会》《读者》《知音》,为何风光不再了

这些曾经爱读的杂志《故事会》《读者》《知音》,为何风光不再了

这些曾经爱读的杂志《故事会》《读者》《知音》,为何风光不再了时代抛弃你不会跟你打一声招呼。

的确,时代就是这么残酷。

童年的时代,总会为能买《读者》或者是《青年文摘》、《大众电影》的书籍,从父母给的零花钱里节省出来。

偶尔也会在同学的书桌堂里能看到《故事会》,让人看得津津乐道。

《读者》在八十年代叫《读者文摘》,当年国内发行量最大杂志,火得不得了!在那些曾经女性读者对于《知音》特别的青睐,无论男男女女总会有一个人读过或者买过《读者》《知音》《故事会》这一类的书籍。

怀念这些杂志,怀念读杂志的日子。

《读者》《青年文摘》《故事会》是那时我闲暇时的精神粮食。

《读者》《青年文摘》《大众电影》当年每期必买,现在家里整整一大箱我曾经就喜欢看《知音》经常买,它陪伴我度过了二十多岁的光阴,它报道很多女性成长励志的故事,对女性有激励引导作用,它讲的情感故事,各种案例对女性有教育意义,让女性避免上当受骗,避免踩坑《家庭》、《家庭医生》、《家家乐》、《人之初》等杂志呢?青年时代真的非常喜欢看这些书,学到了很多很多!那时候每月一刊,每次外公拿回来看完就我看,记得是小学四年级开始看,一直收集了一个纸箱的家庭杂志。

时间再也回不去了我的很多事物认识都来自课外阅读,从最早的《作文周刊》《少年文艺《故事会》《故事林》《故事家》《故事精选》小时候的书籍让我学会了认识这个陌生的世界,名人趣事,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技巧。

走上社会《读者》《意林》《读者文摘》《视野》,她们一直在温暖着我,心存善良,心怀感恩,懂得舍弃。

记得小时候的一句名言,那衣服装扮自己,不如拿知识武装自己一个时代的读物,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特征和精神风貌。

以前的时代慢节奏,以前依靠书信往来,车马出行。

当时人们的读物比较单一。

在没有手机的年代,这几本书是我的最爱!那时候也没有什么钱,但只要爸爸妈妈给了零花钱,我都是攒起来到书报亭去买上几本杂志,这些书陪我渡过了最难忘的青春年少时光。

转眼已到中年,现在大街小巷已看不到书报亭的影子了,感叹呀!犹记得当年缩衣节食省钱买杂志,报刊亭老板总是给我留着我的最爱那几本《读者文摘》《青年文摘》《故事会》还有那眼巴巴恨不得翻遍裤兜看还有没闲钱买的郑渊洁的《故事大王》记得好多年前可爱看故事会还有知音了,但是新的好像五六块钱一本来着吧,但是去路边摊买过期旧的只要一两块,每次都是去书摊挑旧的,又能看书又省钱为什么现在的人们怎么不买杂志看了呢?如今看来为何荒唐又反智《知音》喜欢用剧透的标题来博人关注,这是它的硬伤,一个标题夸张到窥尽当事人感情秘史,有点像一位喳喳呜呜传播别人隐私的大妈,尽管也可以说劝人向善生活检点,时间久了难免被嫌弃。

《读者文摘》破产的原因(黄永福作业)

《读者文摘》破产的原因(黄永福作业)

读者文摘破产的市场原因:原因之一:投行泡沫高峰的后遗症《读者文摘》被私募股权基金收购的第3年,成为媒体行业收购大潮中出现的又一起失败案例。

2007年3月,由利普伍德资产公司牵头的私募股权方以举债的方式,出资28亿美元收购了《读者文摘》,并从公司杂志部门抽调资深老手,希望改变《读者文摘》自2005年以来的年年亏损态势,然而不久到来的金融风暴,加剧了《读者文摘》广告收入和订阅人数的下降。

原因之二:金融危机导致发行量、广告收入齐跌《读者文摘》的美国发行量从当年的968万下降至831万,跌幅为14%,而美国发行量前十的杂志同期平均仅下降1%。

,《读者文摘》广告收入去年下跌了7.2%至121万美元,杂志社最近一个财年收入同比下降了1.4%。

其中,《读者文摘》的旗舰杂志广告收入去年下降了18.4%,2009年前6个月再度下滑7.2%。

读者文摘有限公司还曾经实施“对抗衰退计划”,包含裁掉现有3500名员工中的8%。

今年6月,读者文摘宣布把保证美国发行量,从800万本缩减到550万本;同时把每年的发行期数,从12期,减少到10期,尽管如此,还是无法避免这家历史悠久的杂志走上破产之路。

管读者文摘有限公司在新闻发布中强调“非美国区业务不受影响”,但值得关注的是,早在今年3月份,拥有87年历史的《读者文摘》就曾陷入“申请破产”的传闻,彭博社等海外媒体报道称,受金融危机影响,《读者文摘》面临严重经营风险,濒临破产保护,并已聘请法律顾问,研究以债换股及其他重组方案。

随后,美国《读者文摘》在华机构上海英萃广告有限公司出面辟谣,称这一说法“与事实严重不符”。

原因之三:受众人群的潜行式化《读者文摘》是一本大众读物,百姓读物。

从创刊至今的八十余年当中它一直在追求和坚持一种目标,一种风格,这就是:它所选择的题材多半是人人关心的话题:生活、家庭、婚姻、爱情、友谊、成就、健康、竞赛。

这些内容充满了人情味。

它的文章突出积极方面,强调成功、光明、颂扬仁慈善意。

美国《读者文摘》破产对我国期刊业发展的启示

美国《读者文摘》破产对我国期刊业发展的启示
是 典型 的 “ 杠杆 收购 ” ,而 且是 一种 高 “ 杠杆 收购 ” 策 略 。所谓 杠杆 收 购也 被 称 为
高度负 债 的收购 方式 ,是 以少 量 的 自有 资 金 ,以被 收 购 企业 的 资产 和将 来 的 收益 能 力作抵 押 ,筹 集部 分 资 金用 于收 购 的 一 种并 购活 动 。杠杆 收 购 最 大 的风 险存 在 于 出现 金融 危机 、经 济 衰 退 等 不可 预 见 事 件 ,以及 政 策 调 整 等 等 。这将 会 导 致 公 司定期 利息 支付 困难 、技 术性 违约 、全 面 清 盘 。此外 ,如果 收购 经 营管理 不善 、管 理层 与股东们 动机不一致 都会威 胁杠杆 收购 的成功 。不幸 的是 ,《 者文摘 》 被 收购 读 的过程正好是美 国金融危机 发生后 的经济衰退 时期 。这一 时期 ,正是投 资银行业务 的 泡 沫高峰期 ,资本本身存在 不少泡沫 ,于是 出现 了 《 读者 文摘》 资金 运转 困境 。 因此 ,在期 刊行业 的投 资 和融 资 的过程 中 ,应该 做 好 充 分投 融 资 的风 险评 估 , 实 行投 融资 风险 的有 效 防御 措 施 。具 体 来 说 包 括 以 下 方 面 :首 先 ,提 高投 融 资平 台的透 明度 ,推 动 当前 期 刊行 业 通 过 投 融 资平 台所 形 成 的隐 形 负 债 向及 时公 开披 露 的合 规 的显 性 负债 转 变 ,改变 当前 信 息 披 露严 重 不 透 明 的状 况 。其 次 ,推 动投 融 资平 台投 融资 行 为 的市 场 化 。在 当前 的 状况 下 ,债 券 发行 等 投 融 资行 为必 须 引
代 ,大 幅削减 自己 的成 本 ,以新 的 内 容—— 特 别 是 可 以和 互 联 网相 结 合 的 内 容 , 并实 现与 网络 的融合 ,重 新 吸引读者 。其 实 ,“ 统 ” 与 “ 兴” 的分歧 ,无非 在 传 新 于电子媒 体 的强 势 。不 过 与几 年前 很 多 人担 心 “ 纸质 媒 体 快死 了” 不 一 样 ,新 媒 体 与传统 平 台之 间未 必 是你 死 我 活 的关 系 。传 统媒 体 从 最 初 的抗 拒 ,到平 静者文摘》 公司进行私有化收购 ,试 图挽救这本曾经

《读者文摘》破产《普知》下场如何

《读者文摘》破产《普知》下场如何

《读者文摘》破产,《普知》下场如何?相关新闻:《读者文摘》缘何申请破产能否“重整”一、《读者文摘》,申请破产2009年8月17日,美国《读者文摘》出版商读者文摘杂志社宣布,为进行结构重组和减轻债务负担,该杂志社计划在15天内为其美国业务申请破产保护。

8月24日,《读者文摘》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1922年,华莱士夫妇创办《读者文摘》,创刊的《读者文摘》只有5000册发行量,到2004年,《读者文摘》在美国发行量已超过1000万册。

目前,《读者文摘》在全世界已经有50个不同版本,在45个国家设有代理处,发行92种杂志,经营65家网站。

每年,读者文摘集团的图书、音像产品的销量达6800万份。

2008年下半年,美国版《读者文摘》发行量还有820万本,比它对广告商提出的保证发行量,高了2%,不过相较于前一年度,衰退了12%,鉴于市场萎缩的趋势,难以扭转,今年六月,读者文摘宣布把保证发行量,从800万本,缩减到550万本,同时把每年的发行期数,从12期,减少到10期,尽管如此,还是无法避免这本历史悠久的杂志走上破产之路。

在很多人眼中,《读者文摘》是用持久的、人性的东西打败了时尚的、热点的东西。

不少美国家长认为,《读者文摘》是美国国内为数不多的一本可以随时留在家里,放心地让孩子阅读的杂志。

然而,温情脉脉的回忆终究无法抵挡阅读习惯改变的大势。

很多专家认为,《读者文摘》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既与杂志自身的缺陷有关,也是美国文化及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所致。

美国密苏里州大学媒体研究机构杂志创新中心主任胡斯尼(samir husni)最近指出,《读者文摘》在美国的发行量每况愈下的原因是它已经慢慢地失去了原本的风格,这使它失去了不少老读者。

“它(读者文摘)已经没有DNA了,尽管我感觉它们还在尽力保留自己的DNA。

”胡斯尼说,“在过去的10~15年里,这本杂志越来越像一本妇女健康杂志,而不再着眼于整个家庭。

它也不再刊登那些它的创办者最初所指出的,具有不朽的价值和兴趣的文章。

浅析《读者文摘》转型及其启示

浅析《读者文摘》转型及其启示

浅析《读者文摘》转型及其启示浅析《读者文摘》转型及其启示[摘要]对《读者文摘》转型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原因进行分析,归纳杂志在转型期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取得的成效,总结《读者文摘》转型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读者文摘》美国杂志业平面媒体数字化[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2-0100-04《读者文摘》于1922年由华莱士夫妇在美国创刊,曾是全球销量最高的杂志,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家庭月刊之一。

2009年8月24日,美国《读者文摘》公司正式申请破产保护。

公司根据事先拟定的破产协议,通过债权转投股的方式完成债务重组,计划把债务从22亿美元削减至5.5亿美元。

2010年2月22日,《读者文摘》对外宣布完成破产重组,减少了四分之三的债务,并将总经营杠杆由17.5倍降为3.2倍。

除了资本结构的改善,《读者文摘》表示将继续向连接世界各地1.3亿多读者的教育、娱乐杂志转型。

1 《读者文摘》转型原因2005年网络媒体兴起以来,平面媒体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越来越多报刊的纸质版已经生存不下去,转而发展网络版。

2007年美国经济衰退带来了美国平面媒体的整体衰退,平面媒体依赖广告支撑的现象越来越明显,申请破产保护的平面媒体比比皆是。

金融危机和网络冲击造成了平面媒体的大崩溃,“大势所趋”成了《读者文摘》不得不转型的外部原因之一[1]。

理念是一本杂志的灵魂,是杂志所要呈现给读者的最核心的东西。

如果理念被时代远远甩在后面,那么杂志必将被读者甩在脑后。

《读者文摘》创刊于“一战”期间,其理念是给人们更多的希望和安慰。

到21世纪,人们希望通过杂志获取的已经远远超出希望和安慰的范围。

而《读者文摘》定位模糊、内容陈旧,乃至编辑方式都略显落伍,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

发行和广告收入是杂志收入的两大来源。

《读者文摘》的杂志发行主要分为两部分:订阅和零售。

订阅业务以《读者文摘》自建的客户资料数据库为基础,那是它最大的收入来源;其次是由报摊、超市及类似机构进行的零售业务。

2020高考语文 《读者》2020年第8、9、10期卷首语作文素材

2020高考语文 《读者》2020年第8、9、10期卷首语作文素材

语文:2020高考作文素材:语文:2020高考作文素材:《读者》2020年第8、9、10期卷首语读者2020年第8期卷首语-正面思考的力量吴淡如有不少朋友都去看了《2020》这部片子。

过去数千年来,几乎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不断地有人预言:“人类不久后就会有毁灭性的大灾难到来。

”还好,迄今为止,虽然小灾不断,全面性的毁灭却尚未发生。

看完这种灾难片之后,人们通常有两种反应。

一是为了自己可能无法在浩劫中逃生而忧心忡忡;一种则会乐观思考:“啊,若活不了多久,则人生应该不要太计较才是,想不开的事也都该想开了,有什么比得上全世界一起毁灭的灾难呢?”如果你的想法属于后者,那么恭喜你,你具有一种千金难买的特质,叫做“正面思考”,你也不用看励志书了。

因为,这世界上只有一种励志书,那就是“促使你往好处想的”。

这些书强调的都是正面思考会激发你的正面能量,为你带来好运。

如果把正面思考的能量变成钱,那么,你在一秒钟内就会变成千万富翁。

英国有人出了一本叫做《你真的很有钱,只是你还不知道》,试图把所有的快乐的事情和金钱划上等号。

据他们统计的结果,健康的身体,约值台币九百万元。

第二有价值的是“我爱你”这句话,如果说者出于真心,而你也乐于接受,则你得到的快乐价值八百万元。

第三名的是稳定的感情,价值约七百五十万元。

其他价值百万以上的还有:活在一个安全的国家、有孩子(有孩子的快乐价值六百万元)、和家人相处、笑、做爱、度假、读书和看电影。

试想,有人空有亿万家产,却没有了健康;有人什么都有,却流失了青春──你现在拥有的健康与青春确实值钱,你还可以迎接大好未来,也还可以追求梦想。

这些钱也买不到的东西,虽然宝贵,但常被人们忽略。

如果我们俗气一点,把这些都化成有价证券,那么,一秒钟之内你就是个有钱人。

每一位心理健全的人都有一种特质,叫做“正面思考”。

如果你可以拥有正面思考的能力,你的身价应该不输国内首富吧。

爱的悖论张国立去年底,台北发生一起人伦悲剧,83岁的王老先生杀了他那79岁卧病在床的妻子。

期刊业的困境与出路—美国《读者文摘》破产对我国期刊业发展的启示

期刊业的困境与出路—美国《读者文摘》破产对我国期刊业发展的启示
栏 日骗 辑
杨春 兰
E a : ut l8 @ 13 cr —m. c n n9 6 o ih & l 6 n
Pero c Per p c ie idia. v se t


透视
■ I
期 刊 业 的 困境 与 出路
美 国 《 者文 摘 》破 产 读 对 我 国期 刊 业发 展 的启示
前 ,她 有 4 个 版 本 , 1 种 语 言 ,风 蒂固 ,要 有所改变 实在是太难 了。” 8 9
因此 ,对 于 我 国 期 刊 业 来 说 ,一
“《 者文摘 》的运作机 制都 已经 根深 个 重要 的 问题 就 是 从栏 目 、内容 、封 读
面 设 计 等方 面 进 行 创新 ,使 之 在 同 类
有 10 万 的发 行 量 ,截 至 2 0 年 ,发 式 ,如 《知 音 》杂 志 大 多 以 一 些 名 70 08
行 量 已经 萎 缩 至 8 0 。伴 随 着 发 行 人 故 事 和情 感 隐私 作 为 刊 物 的 噱头 , 2万
《 者 》子 刊在 市场 的 表 现 和反 馈 , 读 对 《 者 欣 赏 》和 《 者 》 ( 村 读 读 乡

份 刊 物 , 《 者 文 摘 》 申请 破 产 保 面 ,我 国期 刊 业 出 现 了 一种 同质 化 的 增 加 了5 读 o%和 3 % 。而 《青年 文 摘 》 0 两类 刊物 ,一 类 是 文摘 类 刊 物 ,如 近 场 竞 争 情 况 , 《 青年 文 摘 》推 出了 红 年 来 涌现 的 《 林 》 、 《 苑 ・ 典 版 和 绿 版 以及 彩 版 ,其 内容 也 新 增 了 意 文 经
文 / 李翠 芳 侯 凯 国
2 0 年8 2 0 9 月 4日 ,拥 有

彭长城苦甲天下之地创文化奇迹

彭长城苦甲天下之地创文化奇迹

的想象空间。

物——彭长城一生心血的付出。

一本杂志,一群人“再过一个月,我在《读者》杂志就整整30年了。

”彭长城手持一本繁体书,坐在北京西直门附近的一个茶馆中,闹中取静,古意盎然。

彼时,他刚刚结束一个出版界的会议。

除去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头衔,他还是中共十七大代表,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央视“感动中国”推选委员……而他身上最重要的烙印,当然还是《读者》。

2005年在纽约世界期刊大会上信雪花般地飞过来。

有一个初二的小女孩曾经怯怯地给《读者》写信,在信中,她把《读者》称为“你”,说“感谢你当我的朋友”。

那时她沉默寡言,现在,她是中央电视台的著名记者,很多人愿意在她的节目中“看见”中国。

她就是柴静。

“这份全是短小的、抒情的,可以称为美文的杂志,不是要迎合企图去征服,而是随风潜入夜般的甘露。

恰是这样的东西长长久久地畅销了。

”一点也不意外,《读者》发行量节节攀升:从最初创刊的三万册,到百万册、六百万册、九百万册,再至一千万册。

即便是现在电子媒体,网络读物充斥,传统媒体饱受挤压的境遇下,人文关怀。

”读者的办刊宗旨,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到九十年代“选择《读者》,就是选择了优秀的文化”,再至二十一世纪的“打造中国人的心灵读本”,每一个发刊词的改变,既蕴含着《读者》求变的诉求,更昭示着《读者》内容的深入。

《读者》一直在成长。

曾经那个意气风发进入杂志社的年轻人,现在已经成为《读者》这艘舰船的领航人。

其间温润的成长,改革的阵痛,更名的风波,《读者》的每一个脚印的深与浅,每一个决断背后的踌躇,没有人比他体味更深。

正经事,我总觉得,《读者》还有潜力可以挖掘,《读者》品牌的影响力还可以更大,我们还有更远的路要走。

”一本书,一种精神曾经,彭长城做编辑时,编发过一篇稿子《一个人一生只能干一件事》。

这篇文章彭长城很喜欢,他的一生,也是这篇文章的最好写照。

从助理编辑、编辑,再至编辑部副主任、主编、编委会主任,至现在集团化经营的总经理,彭长城在《读者》历经了一个传媒人所有的职业生涯进化。

《读者文摘》破产启示录

《读者文摘》破产启示录

《读者文摘》破产启示录2009年8月17日,美国最受欢迎的大众化杂志《读者文摘》(Reader's Digest)的发行商――读者文摘公司宣布,将按照美国《破产法》第十一章申请预先破产保护,并计划用公司所有权交换部分债务。

本次破产保护不包含美国以外的业务,但这仍然标志着这家知名杂志的落幕。

拥有87岁高龄的《读者文摘》,作为美国家喻户晓的大牌出版物,顷刻之间沦落到如此窘境,着实令人扼腕叹息。

它的轰然倒下,不得不令我们出版人陷入沉思,是什么力量击垮了一个出版大鳄?我们能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和警示呢?究其原因,厄运降临不是空穴来风,笔者认为三个关键因素助推了这个美国传媒巨头的衰落,而中国传媒需要及时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时者势也,难以抗拒1922年,在纽约格林威治村一家地下酒吧的房间里,华莱士夫妇(DeWitt and Lila Wallace)创办了《读者文摘》。

一开始,他从其他杂志收集文章,摘要后汇集成书,然后通过邮购方式发给读者。

后来该杂志演变成直接邮寄销售的先驱之一,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版商之一。

现在的《读者文摘》以21种不同语言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是美国乃至全球发行总量最大的杂志。

也是读者文摘有限公司旗下最重要的一份杂志。

这是一本“心灵鸡汤”式的文摘杂志,劝善戒恶,平易近人,经常能有些感人至深的文字。

它所涉及的故事文章涵盖了健康、生态、政府、国际事务、体育、旅游、科学、商业、教育以及幽默笑话等多个领域。

该杂志被形象地称作“曾是候诊室及中产阶级床头历史悠久的必备之选”。

《读者文摘》杂志于2008年登陆中国,其汉语版本名字为《普知》。

但是今年6月,《读者文摘》宣布,将该公司对广告主的发行量承诺从800万下调到550万,另外,还将全年的发行期数从12期下调到10期。

它的美国发行量去年从968万下降至831万,跌幅为14%,远低于20世纪70年代1700万的峰值。

《读者文摘》宣称自己拥有全球数量最多的读者,而美国发行量前十名的杂志去年发行量平均仅下降1%。

公司产品介绍

公司产品介绍

《读者》杂志成长历程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的《读者》杂志,创刊于改革开放之初。

《读者》杂志创刊于1981年1月,是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的一份综合类文摘杂志。

原名《读者文摘》,1981年创刊时的《读者文摘》只有48页,而且是双月刊,新闻纸黑白印刷,售价三角。

杂志创刊一年,发行量达到16万。

1982年底,发行量达到42万。

1983年,发行量突破136万。

然而《读者文摘》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1982年初,美国《读者文摘》来函指出:甘肃人民出版社使用《读者文摘》中文名是不正当的,不符合国际版权协定。

中美两家《读者文摘》长达数年的版权之争从此开始。

从1990年开始,中美两家《读者文摘》的版权之争再次升级。

1992年美国《读者文摘》委托律师致函中国《读者文摘》,要求停止使用中文商标《读者文摘》。

后为化解与美国《读者文摘》发生的版权纠纷,1993年3月号《读者文摘》刊登征名启示,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共收到应征信十万多封。

信中提到新名有:读者、读友、读者之家、谈天说地、共享等等。

最后使用了《读者》一名。

1993年第七期,《读者文摘》正式改名为《读者》从1981年3月迄今,历经30多年的发展,《读者》的月发行量由最初的3万册,达到如今月平均发行量800万册,居中国期刊排名第一,亚洲期刊排名第一,世界综合性期刊排名第四。

创刊至今,《读者》杂志始终不渝地坚持“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办刊宗旨,以弘扬人类优秀文化为己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坚持“真、善、美"办刊理念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创新经营之道,走出了一条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作为大众文摘类期刊的《读者》杂志虽然依旧保持了较高的发行量,但是随着期刊市场的不断细分,小众化趋势的更加明显以及新媒体的激进涌现,它所面对的挑战也是严峻的。

除了编辑内容的不断调整和适应,在商业运作上《读者》杂志亦需要跟随市场变化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才可以巩固、吸引更多的受众和广告主。

新媒体冲击下《读者》杂志成功生存之思考

新媒体冲击下《读者》杂志成功生存之思考

新媒体冲击下《读者》杂志成功生存之思考作者:范葳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07期摘要: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广泛应用,让纸媒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寒冬期。

然而,《读者》杂志却仍旧以比较稳健的脚步发展着,这种“读者现象”值得思考。

本文通过对比美国《读者文摘》,对《读者》杂志发展的成功原因予以剖析并研究其对未来纸媒发展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读者》杂志;《读者文摘》;生存;发展用“适者生存”这个词形容当下《读者》杂志最贴切不过了。

1981年创刊,至今已走过了30多个年头,在纸媒普遍不景气的环境下,《读者》杂志没有被淘汰,反而更加稳步发展,那么它一定有自己独特的生存之道。

相比之下,与《读者》杂志同名的美国著名杂志《读者文摘》却没有躲过这次浩劫。

创办于1922年的《读者文摘》经历了百年沧桑,它曾经是世界最畅销杂志之一,而当今,它却在五年时间内申请了二次破产保护,这意味着如果再找不到适当的改革方案,它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有各自的原因,而正是这些原因,值得我们去探究,这样才能帮纸媒找到一丝生存的希望。

一、前车之鉴——美国《读者文摘》失败之教训“人们应该离开自己的屋子,去外面的世界寻找新的生活”——这句台词是经典老电影《后窗》引用《读者文摘》的一段话,可见《读者文摘》在当时美国人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作为美国国民的心灵鸡汤,曾被《华尔街日报》誉为“自《圣经》以来最成功的杂志”。

《读者文摘》创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以刊载食品、健康、旅游为主的家庭杂志,它曾经以傲人的发行量在全球各地炙手可热。

可是,自美国经济危机以来,却沦落到难以维持生存的境地。

首先,在内容上无法满足读者需求。

新媒体高时效、碎片化、病毒式的传播方式让受众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各种各样的信息,那么《读者文摘》上的健康类、美食类、旅游类的信息之于受众来说,随处可得。

也就是说,那种只能通过一本《读者文摘》了解世界、增加知识的时代已经结束,同样的信息,如果读者可以通过网络这种免费的方式获得,那么,《读者文摘》必然会失去它存在的意义。

《读者文摘》破产让我想起中国的《读者》

《读者文摘》破产让我想起中国的《读者》

韩浩月美国《读者文摘》正式申请破产保护,这个消息并不令人震惊。

与那些在金融风暴中轰然倒塌的企业帝国相比,《读者文摘》与国计民生关系不大。

网络时代,读与不读一本杂志还重要吗?就算《读者文摘》停刊,最多也不过引起多几声叹息而已。

报道《读者文摘》申请破产保护消息的有国际媒体、出版专业媒体、经济媒体、IT媒体,可见,《读者文摘》影响的不仅是传统出版领域和阅读领域,关心它生死存亡的还有金融界人士,以及印刷、发行、运输等等相关产业。

它的命运,或许会让投资商止步于对杂志的投资,会让印刷厂为未来的日子担忧。

围绕杂志过生活的编辑、撰稿人和发行人员等等,都会从《读者文摘》上感受到冬天将至的寒意。

鉴于有可能在众多领域引起连锁反应,《读者文摘》申请破产保护应该成为杂志出版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以这个出版巨人的倒塌为标志,杂志出版的辉煌时代已经彻底画上句号,下一步面临的将是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

当数字出版商野心勃勃透出要消灭传统出版的意思时,很多传媒大鳄还嗤之以鼻,但现在,数字出版和数字阅读正在越来越多地填充进人们的生活,让那些曾对数字出版不屑一顾的人们眉头皱得更紧。

《读者文摘》的城门失守后,会不会有大批杂志进入停刊期?不妨先看看美国报纸的遭遇。

今年6/7月刊的《美国新闻学》评论以《没有报纸的城市》为题,对美国报业的停刊潮进行了报道。

这个题目的由来,源自2008年12月份至今已有6家日报出版公司申请破产保护,这些公司出版的报纸包括《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芝加哥太阳时报》等。

在此之前,包括《时代》杂志在内的诸多媒体也对报纸生存作了悲观预测,《今日美国》财富版更是以《号外号外!报纸将死?》的封面文章,预言报纸的末日“将会比人们预想的来得更快”。

这些对于传统出版业的不利消息,看上去有点耸人听闻。

业外人士可能会觉得,报纸和杂志不是出版得好好的吗?它们不依然还是主流媒体吗?但如果稍微多了解一些报纸广告额的大幅下降、印刷成本的大幅提高,以及现在人们对于网络新闻的依赖,就会觉得传统出版面临的压力的确不小。

全球最大销量通俗杂志《读者文摘》申请破产

全球最大销量通俗杂志《读者文摘》申请破产

龙源期刊网
全球最大销量通俗杂志《读者文摘》申请破产
作者:
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09年第23期
8月24日,拥有全球最大销量的通俗杂志《读者文摘》在美国正式申请破产保护。

这是最新一桩在融资收购高峰期达成的媒体交易走向破产的案例。

此前,已有《洛杉矶时报》、《芝
加哥论坛报》和《芝加哥太阳时报》等6家主流报纸出版公司申请破产保护。

由于美国媒体出版公司秉承完全的市场化运作,每一家报纸的背后都有大财团的资助。

在美国金融业一泻千里
的萧条市场下,必然波及到其他产业的经营。

《读者文摘》这份诞生于上世纪20年代的文摘类杂志,曾是大萧条时期美国人最为珍贵的精神食粮和心灵鸡汤。

目前,它有48个版本,19种语言,风行60多个国家,拥有1.3亿读者。

(来源:8月28日《中国青年报》)
【素材点拨】
《读者文摘》等权威媒体的破产,除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外,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传统出版业遭遇到网络阅读时代的狙击,使传统阅读走到了末路。

很多人甚至担忧数字化阅读的盛行,会使人类失去书本和传统阅读的“经典”文化和生活方式。

历史的进程无法阻挡,顺应时代潮流,《读者文摘》如果通过资产重组,能够从虚拟网络中闯出一条新路,将会成为传统媒体数字化生存的典范。

【适用主题】
创新改革媒体网络阅读方式金融危机……。

那些你所熟悉的被市场淘汰的知名企业们

那些你所熟悉的被市场淘汰的知名企业们

巨头很强大,但巨头也很脆弱。看看下面这十家在 最近五年被颠覆的大公司吧,它们曾经辉煌一时, 成为各自领域的霸主,但当互联网的颠覆浪潮袭来, 它们几乎彻底丧失了应变能力,只能“无可奈何花 落去”。这些案例深刻地说明:巨头们是多么地害 怕革命,它们自我革命是找死,不革命是等死,而 胜利者属于善于运用新技术与新模式的颠覆者。自 我思考一下,你是不是这样的颠覆者?


颠覆指数:★★★★

颠覆原因:传统的销售杀毒软件和收费升级模式, 被互联网免费杀毒模式颠覆,它不愿自己革命,只 能被人革命。
校招

瑞星曾靠成功的营销方式连续9年蝉联杀毒市场第一, 占有率曾超60%。作为收费杀毒市场最大的受益者,瑞 星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出售软件、升级收费。当360免费 杀毒袭来时,它既没动力推动免费,也没想到会如此致 命。 根据公开信息,2007年,瑞星卖杀毒软件赚了8亿元, 是历史最高点;2008年,受360免费杀毒的影响,收入 减半;2009年再次减半,甚至出现亏损;2010年年末, 360杀毒市场份额高达70%,而瑞星仅剩20%不到。 2011年3月,瑞星迫于压力宣布软件免费,但360在免 费杀毒市场已经“一家独大”,瑞星至今无法恢复元气。


颠覆指数:★★★★★

颠覆原因:面对互联网的冲击,无法突破原有的商 业模式,因此无力应对产业的变革。
大学生实习网

《读者文摘》曾经风行60多个国家,拥有1.3亿读者。 然而从2008年开始,它的发行量和广告收入大幅下滑, 最终于2009年8月在美国申请破产保护。

它的破产,一方面是因为杂志定位老化,忠诚的老读者 不断仙去,而年轻人的阅读习惯更依托于互联网和移动 端。另一方面,它的产品结构过于单一,拥有90多份 杂志,可以看出它的产业都集中在传统媒体领域,无法 突破原有的单纯依靠发行和广告收入的商业模式。当杂 志的发行量和广告收入大幅下滑时,《读者文摘》无力 承担巨额负债而倒闭。面对互联网的冲击,平面媒体如 果不积极利用新的传播方式,主动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只有死路一条。

浅析《读者文摘》转型及其启示

浅析《读者文摘》转型及其启示

[ Ab s t r a c t ] An a l y z e t h e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f a c t o r s a n d t h e i n t e ma l r e a s o n s o f A me r i an c ma g a z i n e R e a d e r s Di g e s t s
【 K e y wo r d s 】 R e a d e r s D i g e s t Ame r i c a n ma g a z i n e i n d u s t  ̄ P r i n t me d i a Di g i t i z e d 《 读 者文摘》 于 1 9 2 2年 由华莱 士夫妇在 美 国创 刊 ,曾是全球销 量最高的杂志 , 也是世 界上最成功 的 家庭月刊 之一。2 0 0 9年 8月 2 4日,美国 《 读者 文摘》

浅析《 读者文摘》 转型及其启信 息管理学 院 , 武汉 , 4 3 0 0 7 2 )( 浙江传媒 学院 , 杭州, 3 1 0 0 1 8 )
【 摘
要】 对 《 读者 文摘》转 型的外部环境 因素和 内部原 因进 行分析 ,旧纳杂志在 转型期所 发生的变化 以及取
c u r r e n t t mn s f o r ma t i o n, a n d s u mr r  ̄n z e t h e s p e c i i f c c h a n g e s t a  ̄n g p l a c e i n t h e t mn s  ̄ o n t o s u m u p t h e i l l u mi n a t i on s t h a t t h e ma g a z i n e i n d u s t r i e s c an g e t f r 0 m t h e t an r s i t i on .

读者和读者文摘的分析比较

读者和读者文摘的分析比较

读者和读者文摘的分析比较在兰州,有一样东西跟拉面一样声名远扬——《读者》杂志。

“有拉面的地方就有《读者》”,对每一个兰州人来说,有了这两样东西,肚子和心灵可以每时每刻都饱胀着满足。

“我到美国去,看到一个家庭有两本书,《圣经》和《读者文摘》,马上就对这个家庭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觉得不同肤色的人立刻就可以沟通了”。

三毛这样说过。

在美国这样一个高度发达和开化的国度,《读者文摘》的脉脉人情关怀,也许像《圣经》的包容万物一样,给生活在都市丛林中的人们无尽的细腻和感动。

两种文明的智慧碰撞,两种意识形态的求同存异。

2002年11月21日,中国《读者》杂志主编彭长城和美国《读者文摘》董事长兼CEO唐瑞德先生在北京敦煌大厦握手言好,会面完毕,彭长城用拉面招待了这位远涉重洋而来的同行。

相似的刊名,同样追求真善美和人文关怀,同样富有平淡中蕴藏力量的朴素美,同样为万千读者插上了梦的翅膀,甚至连风格都极为相近,不知情的人或许会以为这两份各在东西雄踞一隅的杂志出自同门,或者即便不是同胞兄弟也必定有着深刻的渊源。

其实不然,这两份杂志巨头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血缘关系”,一直以来,他们在各自的读者王国里书写着各自独特的传奇,唯一一次正面交锋是在1993年,那一年,一直与美国《读者文摘》同名的中国《读者文摘》因为姓名权之争被迫更名《读者》。

其他时候,二者受其不同的经营理念指导,在有关受众定位,内容选取方面都各成一家,风格迥异。

在此,本文主要在经营和办刊理念、受众定位、内容选取风格上对这两份杂志的异同做一分析比较。

一、关于办刊理念《读者》杂志创刊于1981年3月,是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的一份综合类文摘杂志。

原名《读者文摘》,1981年创刊时的《读者文摘》只有48页,而且是双月刊,新闻纸黑白印刷,售价三角。

在创刊之后的三年里,《读者》杂志以令人惊叹的发展势头迅速崛起,杂志创刊一年,发行量达到16万,1982年底,发行量达到42万,1983年,发行量突破136万。

那些你所熟悉的被市场淘汰的知名企业们

那些你所熟悉的被市场淘汰的知名企业们
校园招聘
电商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家电这种标 准化产品,越来越成为京东等电商巨头的口中物。 苏宁2012年的财报显示,当年苏宁在海内外置换/关 闭连锁店182家,可比店面销售收入同比下降12.38%。 即便是进驻中国的外资品牌美国百思买、日本山田 电机、德国万得城,以将产品定位高端,通过提升 购物环境的差异化方式来吸引消费者,也难以逃脱 撤离中国市场的命运。
7、任天堂
颠覆指数:★★★★
颠覆原因:家用游戏机被网游和手游取代, 往昔的游戏巨头未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
实习招聘
相信“红白机”、“超级玛丽”、“GameBoy”是不少 80后对游戏机的最初印象,任天堂曾经就是电子游戏机 的代名词,它的游戏机和游戏曾经席卷全球,现在却连 续两年亏损超过300亿日元。
对微软来说,Windows和Office这样的核心产品,以 及软件授权收费的商业模式,就是它庞大帝国的根 基,一切不符合它们利益的创意和产品都会被砍掉。 微软前员工史蒂夫·斯通曾这样评价:“Windows就 是上帝,对于一些权势人物来说,拥有比PC机更清
10、苏宁
颠覆指数:★★★
颠覆原因:零售业的店面模式正在被电商 取代,苏宁感到威胁后,选择了自我颠覆。
颠覆指数:★★★★★
颠覆原因:当革命性的智能手机技术出现 后,依然固守传统思维与产品,终于错失 良机而江河日下。
大学生实习
曾几何时,NOKIA几乎就是手机的代名词。它曾经 连续14年占据市场份额第一,是当之无愧的移动老 大。诺基亚最早提出了智能手机概念,并宣称自己 不再是一个手机制造厂,而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但 是它在理念上照搬了电脑和传统互联网的概念,想 要把智能手机做成像电脑一样强大,于是想尽办法 要把键盘、鼠标、桌面管理方法都搬到智能机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者文摘》,破产在于转型慢
本刊记者| 李静涛《环球人物》(2013年第6期)
如果在全世界选一本既浅显易懂,又影响力巨大,同时还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杂志,恐怕非美国的《读者文摘》莫属。

它被许多读者视为“心灵鸡汤”,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畅销60多个国家,直到今天也没有第二本文摘类杂志能与之比肩。

然而,在不断的科技创新与强大的新媒体冲击下,这本拥有91年历史的传统杂志没能突破经营局限,深陷债务泥潭。

2013年2月17日,债务高达12亿美元(1美元约合6.22元人民币)的《读者文摘》出版商读者文摘协会有限公司向美国法庭提出了对该公司美国业务的破产保护申请,这已经是它继2009年后第二次面临破产,杂志的前途画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创始人一手缔造的辉煌
《读者文摘》的创办者德威特·华莱士1889年出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圣保罗市,父亲是一位很有生意头脑的大学教授。

年轻时的华莱士各科成绩都很优秀,但对死读书本知识兴趣不大,而是喜欢阅读各种杂志。

他曾利用暑假在一家银行当出纳,养成了把各种想法记录在本子上的习惯,并第一次在小册子上写下了“想创办一本杂志”的理想。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华莱士自愿入伍,并被派往法国前线。

在一次战斗中,他被弹片击中,回到后方的医院治疗。

养伤期间,看书成了他打发时光的最好方式。

他发现,每本杂志都有一两篇吸引读者的文章,但人们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阅读大量的杂志。

于是,他有了把各个杂志的精华内容浓缩到一本杂志上的想法。

回到美国后,他把自己精心编辑的《读者文摘》样本发给许多出版商看,但无一例外地遭到拒绝。

华莱士干脆和妻子一道,自己在家当起了出版商。

1922年,第一期《读者文摘》面世,印数只有区区5000本,定价也不过25美分。

但凭借多年阅读各种杂志积累下来的经验,华莱士总能很准确地把握读者心理,推出读者最想
看的文章。

而且,除了单纯的文摘之外,杂志也开始刊登一些原创性文章。

一次,华莱士在旅行时目睹了一场严重车祸,被眼前景象震惊的他突然想起,好像还没有哪个杂志专门刊登过详细介绍交通事故严重后果的文章。

在和编辑们沟通后,他原创了一篇这样的文章,推出后反响非常好。

正是这样一些题材独特的文章,让《读者文摘》迅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影响力大增。

1935年,杂志发行量已达100万册。

1938年,第一份海外版《读者文摘》在英国售卖。

1962年创刊40周年时,它已经成为有40种海外版本,被译为13种语言出版的国际性期刊。

从创刊之日起,华莱士亲自担任发行人长达51年,《读者文摘》从当初无人问津的小杂志成长为全球最受欢迎的杂志之一。

1981年,92岁高龄的华莱士在纽约安详去世。

固守传统,转型缓慢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读者文摘》已经成为一本商业运作相当成熟的刊物。

华莱士去世后的十几年中,读者文摘协会有限公司仍维持了不断向前发展的趋势。

1990年,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时,其前景相当被人看好。

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并由此催生了以电子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

新媒体凭借其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形式灵活等优势,迅速对纸媒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读者文摘》家大业大,其衰落趋势一开始并不明显,它仍按照传统方式经营和扩张,把纸质出版物作为业务的核心。

2004年,它在美国的发行量还超过了1000万。

不过,根据《读者文摘》自己的报告,公司从2005年以来就一直在亏损。

除了新媒体的冲击以外,杂志在自身经营和内容上也存在问题。

一直以来,杂志致力于把自己打造成一本适合一个家庭里所有人阅读的读物。

在社会生活相对简单的年代里,这很好地抓住了中产家庭这一大市场,成为了他们的“心灵鸡汤”。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的多元化,《读者文摘》的内容也随之变得越来越繁杂,使杂志一定程度上丧失了一直坚持的“启迪人心”的原则。

一位专门研究杂志产业的学者曾直言不讳地指出:“在过去十几年里,该杂志越来
越像一本妇女健康杂志,刊登的具有不朽价值和趣味的文章越来越少。

这和杂志创办者的初衷也是相违背的。


此外,《读者文摘》在海外市场的经营商也没有很好地考虑当地情况。

2008年,《读者文摘》在中国内地发行了中文简体版杂志《普知》。

作为一个32开的小本杂志,定价人民币12元,在中国内地明显偏高。

借着《读者文摘》多年来的名声,虽然上市之初引起热捧,但之后不久,定位不当的问题就越发明显,最终影响了销量。

2012年,《普知》退出了中国内地市场。

2006年11月,读者文摘协会有限公司不堪债务重负,被以利普尔伍德资产公司为首的私募投资集团以2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当时利普尔伍德公司的老板说:“能够完成收购,我非常激动,读者文摘协会有限公司非常棒。

”但事实上,利普尔伍德自身就有着巨大的债务,还把自己旗下一些经营不善的出版公司并入了《读者文摘》,导致杂志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害。

而且,由于债务的增多,标准普尔和穆迪等测评机构都下调了对读者文摘公司的债务评级。

2008年,《读者文摘》的发行量从800万减至550万,发行期数从一年12期减少至10期。

但这些无法从根本上扭转颓势,2009年8月,杂志社最终宣布,由于无力承担高达22亿美元的债务,向美国政府提出破产保护申请。

根据美国目前沿用的1979年破产法典第十一章规定,申请破产保护的负债公司可继续经营和拥有全部资产,但同时要拿出重组方案,以提供股票等形式向债权人还清债务。

《读者文摘》的破产保护申请即按此法规进行。

为了生存,公司当时不惜放弃部分股权以抵掉部分债务,得到了大多数公司债券持有人的同意。

最终,利普尔伍德退让部分经营权给债权贷款方,公司75%的债务得到了减免,杂志还获得了5.75亿美元的融资。

第一次破产危机告一段落。

期待新生
眼看《读者文摘》走出破产危机,很多人都松了口气。

客观上讲,即使在公司财务状况不佳时,《读者文摘》的内容和水平仍然得到认可。

当时担任杂志总编的诺斯罗普还获得了“2009年美国国家杂志优秀期刊奖”,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不会因为经营不景气而改变杂志的内容和形式,她承认《读者文摘》在发展网站等平台时存在理念上的错误,并称将努力寻求改变。

此后,《读者文摘》也确实开始注重发展新媒体业务,并更多地制作音像制品。

但其转型总是放不下传统,步子走得很慢。

其网站上的文章也大多是从杂志上摘下来的,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经营人员也在想办法,2011年,公司花大价钱聘请了不少金融顾问;2012年,又先后出售了公司旗下的一家网站和一本杂志,后者甚至卖给了主要的竞争对手,但仍然无济于事。

买杂志的人越来越少,收益率连年下降,欧洲和亚洲这两个最重要的海外市场业绩下滑,在本轮破产危机中,《读者文摘》打算放弃部分海外市场,力保北美市场,也从侧面说明了其部分海外市场的经营不善。

勉强维持了3年半后,今年2月17日,读者文摘协会有限公司不得不再次提交破产保护申请。

在申请中,公司列出了11亿美元的资产以及12亿美元的债务。

CEO古斯承认,上一次破产危机后,虽然公司债务大为减轻,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负债经营的状况。

这一次,古斯明确强调转型的重要:“我们会在电子数码领域展现自己的活力,这是杂志转型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我们正在努力地朝着数字传媒转型,去年12月,公司数字出版物的销量已经超过了纸质出版物。

”据悉,《读者文摘》这一次的破产重组期大约是6个月。

现在,人们不知道这家曾经辉煌一时的杂志能否再次挺过难关,也不知道今后美国人再读起这本“枕边书”时,手里拿的是纸质的杂志还是手机或平板电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