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册部分备课资料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版第三册:11 道士塔(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一、课文析读1.道士王圆箓王圆箓(约1850—1931),祖籍湖北麻城县。
他本人出生在陕西,因家乡连年灾荒,生活所迫,出外谋生,流落于酒泉。
在此期间人道修行,人们称他为王道士。
后云游敦煌,登三危山,发现莫高圣境,感慨万千。
急呼“西方极乐世界,乃在斯乎”。
所以他长期居留于此地,奉献了他的后半生。
当王圆箓用一双枯瘦的手打开宝库的洞门之后,一批批外国探险家、考古家接踵而来,有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和、俄国的鄂登堡、日本的桔瑞超等.他们想方设法、挖空心思从王道士的手中拿走了大批文物,分别收藏在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地的博物馆里.从此,莫高窟的珍贵文物流散到国外,其辉煌的艺木也随之介绍到了国外,震动了国内外学术界,吸引了不少学者对莫高窟的遗书和造型艺术进行了专门研究,形成了一门国际显学一一敦煌学。
2.敦煌学及其研究对象敦煌学之名,始于我国。
1930年我国学者陈寅恪首先提出,以后逐渐为国内外学术界所承认,不过当时主要指研究敦煌文书而言。
敦煌学之研究亦始于我国。
1902年,金石学家叶昌炽得到敦煌藏经洞的绢画、文书后开始进行研究,其文章录人《语石》出版。
至于我国对敦碉石窟和敦煌史迹的研究更不待言。
敦煌学之兴起,在20世纪初,至今也有80年了.其内容涵义不断发展充实。
研究领域也不断扩大深入。
敦煌学仍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
敦煌学,就是以敦煌文书、敦煌石窟、敦煌史迹为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上述研究对象所涉的宗教、艺术、历史、考古、语言、文学、民族、地理,哲学、思想、科技、建筑、古籍校勘、中西交通等多科性的学科。
用以揭示敦煌、河西及至我国古代社会、中亚古代社会和中西交通等历史的本来面貌和规律;探求主要研究对象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促进现代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
敦煌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有:(1)敦煌遗书。
敦煌遗书是指敦煌石室发现的约4万卷以上的经卷文书,但也包括敦煌莫高窟其他地方发现的文书,如:1944年1月30日,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将改建的一座土地庙作为他们住室的时候,在两尊塑像中,发现了六朝写本残卷61件,这也是敦煌文书。
山东教育出版社初中数学八年级第三册教学设计备课(全册)
山东教育出版社初中数学八年级第三册教
学设计备课(全册)
简介
本文档是针对山东教育出版社初中数学八年级第三册的教学设计备课的内容。
包括全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目标
- 理解并掌握八年级第三册数学教材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理。
-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平行线与相交线
2. 三角形的面积与高
3. 二次根式
4. 分式与有理数
5. 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教学方法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我们将采用以下教
学方法:
1. 探究式研究: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观察实例和实验,激
发学生自主研究和探索的能力。
2. 合作研究: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互相交流和讨论,促进学生
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3. 案例分析:选取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教学评价
为了评价学生的研究效果和教学质量,我们将采用以下评价方法:
1. 日常表现:考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小测验:定期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作品展示:要求学生完成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作品,如数学模型、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以上就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初中数学八年级第三册教学设计备课的内容概述。
希望本文档能为教师们在备课过程中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高中语文第三册孔雀东南飞(并序)(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一、课文析读1.作者简介徐陵(507—583年),南朝文学家,字孝穆,东海剡(今山东郯城)人,历任尚书左仆射、丹阳尹、中书监,其父徐擒是南朝时著名的宫廷文人,宫体诗重要作家。
徐陵也以写宫体诗和骈文著名。
在梁时与庾信齐名,世称“徐庾”。
在文帝、宣帝时,朝廷重要文件都由他起草,其诗文注意形式美,追求工丽绮绝,后人辑有《徐孝穆集》,自编《玉台新咏》。
2.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汉乐府内容丰富,反映的社会面极广,深刻地揭露了两汉的社会阶级矛盾,真实地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
其主要内容有如下几方面:(1)对于阶级压迫的反抗和控诉。
如《东门行》便是写一个贫农在严重的剥削压迫下实在活不下去了,只得铤而走险去打开一条生路的情形。
《妇病行》写一个贫穷妇女久病将死,向丈夫嘱托善视小女;妇死之后,家中贫困,孩子无人照管。
这种凄惨的生活正是那时残酷社会现实的写照。
《乌生》用寓言体借乌鸦母子住在人家桂树上,竟被主人家公子用弹弓射死老乌,害得小乌无所归依的情景,其实这也正是对统治阶级残暴与迫害无鼙良民的深刻揭露。
(2)对战争和徭役的怨债.汉王朝统治者巩固了政权以后,便开始向外发展,或者为防备西北各少数民族贵族的扰乱而长期在边地戍兵.不论怎样,与战争有关的一切负担都落在劳动人民身上,特别是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如《战城南》写战争的惨烈,反映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恨与诅咒;《十五从军征》描写一个老战士十五岁时便从军出征,直到八十岁才得退役回家的悲凉凄惨的景象。
(3)对上层社会淫侈、丑恶、腐朽生活的揭露与批判。
如《鸡鸣》一诗暴露了统治阶级贵族的盛衰无常。
当其盛时,富贵显赫,荣华无比;一旦遭祸而衰,兄弟之间非独互不相救,而且推诿倾陷,各图苟全,极写其卑鄙自私的丑恶面貌。
(4)更多的是以妇女的爱情与婚姻为题材的,其中有不少是反映她们受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束缚压迫,对那个社会提出了血泪的控诉。
如《怨歌行》《白头吟》等一类诗,都反映了妇女在封建社会里地位低下,她们的命运完全掌握在男子的手中,因而随时有被遗弃的危险。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灯下漫笔》备课资料
《灯下漫笔》备课资料课文鉴赏说明一整体感知1 主题思想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春末。
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鲁迅正是这少数觉醒的先驱者之一。
他从旧的营垒中走来,对中国的历史有过深刻的研究,对中国社会“吃人〞的本质,看得十分清楚;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更是一眼看穿。
在这篇课文中,鲁迅深入解剖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特点,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和国民的愚昧麻木。
在专制暴政之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一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前一时代,是天下大乱的时代;后一时代,是天下暂时太平的时代。
中国社会,就在这“一治一乱〞中因循反复,老百姓那么在这两种时代中挣扎浮沉。
这一结论,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如此偏激,却如此深刻,你不得不惊叹。
我们看到,鲁迅把批判的尖刀刺向了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使之无处藏身;鲁迅又挥起镐头,挖出了他们的祖坟,让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的幽灵,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他们无处逃遁。
鲁迅的论断,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现象作推理依据,言之凿凿,你不得不信服。
鲁迅在文章中写道,纵观几千年中国历史,“乱〞多“治〞少,社会“乱〞时,官兵到,百姓被掠杀,强盗到,照样被掠杀;社会“治〞时,百姓服役纳粮,盼望着这样的奴隶生活不被剥夺。
可惜,这奴隶规那么总是被一些人“撕得粉碎〞,老百姓于是又陷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悲剧命运。
翻开中国历史,我们还有什么话可说?在这篇文章中,鲁迅还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老百姓。
鲁教版小学英语第三册备课(全)
小学英语第三册(四年级上)教案第一单元单元备课一、课题:Unit1.School life二、学情分析:本单元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年的学习基础了,要求学生上课积极参与,教师给学生提供多说,多练的机会,使学生能对所学的语言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听懂,会说并认读下列单词:Chinese、we、PE、maths、today、science、subject、English、make、often、basketball、there2、能听懂、会说并认读下列句子:1)What subjects do we have……?及回答:We have……2) What’s your favourite subject?及回答:It’s……3) We sing there.3.能初步了解字母t、d、a在单词中的发音及其规律(二)能力目标:1、能询问别人上什么课,喜欢什么课及回答。
2、能用英语说出谁在哪干什么。
(三)情感目标:鼓励学生大胆询问别人,并在学习的基础上了解中、外国家的学校差异,培养学生敢于探究的精神四、教学要点分析:(一)教学重点:能会用句子:What subjects do we have? What’s your favourite subject? 进行询问,并进行回答(二)难点:favourite、maths、thing等的读音五、教学准备:录音机、单词卡片、课件、头饰Lesson1 We have Chinese.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听懂、会说并认读下列单词:Chinese、PE、classmate、subject、today能听懂、会说并认读下列句子:What subjects do we have ……?及答语:We have……(二)能力目标:能用所学句型询问别人上什么课,并进行回答,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引导学生热爱学校生活,热爱学习。
第三册单元备课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本组教材内容十分丰富,以秋天为线索,乂不局限于秋天的景色。
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枫林披上火红的风衣,苍翠的松柏绿得更加浓郁……秋天是多彩的季节,层林尽染,叠翠流金,景色宜人。
苹果挂满了枝头,棉花张开了笑脸,高粱举起了火炬……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硕果累累。
读着本组教材,我们感到了“爽”,天高云淡,秋高气爽,金秋时节,神清气爽;我们感到了“美”,大雁南飞,山河壮美,春华秋实,劳动创造美。
教师可通过范读本组教材的导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主可通过朗读导语,走进秋天,了解秋天,其至为这一幅多彩的图画再描上儿笔呢!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有感悄地朗读,感受秋天的美好,体会美好的生活是勤劳的人们创造的,领略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2、通过学习本组教材,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秋天景物和气候的特点,知道秋天是收获的季节;3、会认55个生字,会写42个生字。
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引导学生按偏旁给熟字分类,提醒学生在识字、阅读的过程中,注意积累词汇;4、引导学生自主策划秋游,自己画秋天、写秋天,并动手利用树叶等制作书签、贺卡。
5、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预习的习惯和认真书写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1、识字写字,积累词句。
2、理解文章内容,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课时本组教材可用13-15课时。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本组教材是以“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为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有识字2、《一株紫丁香》、《我选我》、《一分钟》、《难忘的一天》、《语文园地二》,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是一组陶冶情操的好教材。
学校生活是充满无限情趣的,学生乐于参与到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中。
本组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他们定会被教材内容所吸引。
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课内课外活动联系起来,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开展多种活动,引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三册 22五人墓碑记(备课资料)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三册 22五人墓碑记(备课资料)一、课文析读1.词语集注2.魏忠贤简介魏忠贤,初名尽忠,进忠,后改为忠贤,河问肃宁人。
少时无赖,后因欠人赌资,无力偿还,被逼自宫入朝。
勾结熹宗乳母客氏,狼狈为奸,深得熹宗信任。
后专权擅政。
党羽遍及天下,形成“阉党”。
《天鉴录》中记述阉党名号,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
他们巧立名目,肆意排挤正直官员,矫诏徇私,残酷杀害东林党人。
“一时权焰重天”,令人侧目。
熹宗晚年,密谋篡位,因事机未谐而败露。
崇祯即位,阉党失势。
魏忠贤被逐凤阳,途中畏罪自缢而死。
3.《东林点将录》由阉党要将王绍徽编写,共列入东林党人及正直人士一百零八人,每人名下均以梁山好汉的绰号来称呼。
如文中所提贤士大夫之一文起就榜上有名,称为圣手书生。
也按天罡三十六、地煞七十二排列,是阉党迫害正直人士的得力武器。
4.注释废祠:被废的祠堂,此处指毛一鹭为魏忠贤所建的生祠,“普惠祠”遗址:因魏忠贤已失败,故废之。
地址在吴县城外虎丘山塘。
大中丞:指巡抚毛一鹭。
中丞,官名,原是御史台的副长官和佥部御史,职与御史中丞略同,他们常被放到州郡去做巡抚(地方最高长官之一),所以也称巡抚为中丞。
同卿:太仆寺卿,掌管皇帝车马的官。
周穆王曾立伯同为太仆正,故后人称太仆卿为“冏卿”。
五人:颜佩韦,商人的儿子;杨念如,卖衣服的商人;马杰,普通市民;沈扬,牙行的中人;周文元,周顺昌的轿夫。
5.文体知识碑与志本是两个概念。
碑指碑铭,志,指墓志铭。
前者刻石立于地上,后者则埋于地下。
碑铭可分为三类,即宫室庙宇碑、墓碑和功德碑。
宫室庙宇碑大多叙述此类建筑物的沿革、规模等,功德碑顾名思义主要是给帝王、某些功勋卓著的大人物歌功颂德的,墓碑用于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和高尚品质。
碑文和碑记都是为了纪念死者而刻在墓碑上的一种文体。
碑文刻在墓碑的正面,一般有序文有铭词。
碑记刻在墓碑的背面,多有序而无铭。
而所立碑的对象不同,叫法也不同,给大官立的一般标为墓碑,给一般小官立的称之为墓碣,给百姓立的称之为墓表。
人教版第三册语文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内容
讨论意见
分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识字5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谚语,有积累谚语的兴趣。
18、称赞
1、认识10个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学会发向别人身上的优点。
19、蓝色的树叶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懂的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20、纸船和风筝
1、认识8个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认识和感受。
21、从现在开始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趣和道理。
语文园地五
1、自主发现汉字具有偏旁表意的特点。
元
重
点
与
难
点
单元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会本单元要求认识和会写的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含义。
单
元
教
法
设
计
1、生字教学采用自学、合作学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法
2、课文的学习采用初读了解课文,再读理解课文和精读体会课文。
3、学习课文时采用合作学习、互相质疑解疑的方法。
.2.
2、做“读读写写”
3、朗读课文
19、蓝色的树叶
1、“我会写”生字三遍
3、做“读读写写”
4、朗读课文
20、纸船和风筝
1、“我会写”生字三遍
2、课后“我会读”中的词语写三遍
3、有感情朗读课文
语文第三册教案(15篇)
语文第三册教案语文第三册教案(1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第三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第三册教案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2.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汽、云、雨、雹子和雪;了解水既能给人们带来好处,也能给人们带来灾害。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10个生字,知道“我”是什么。
教学过程:一、引言揭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水”是怎样变化的吗?你们知道自然界中的云、雨、雪、雹是怎么形成的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将会把这个答案告诉你。
板书课题:我是什么。
二、新授:1.自读课文,划出本课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检查自学情况。
注意下面几个字的读音:3.学生质疑。
4.记忆字形。
1)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忆字形,比比谁的方法好。
2)学生互相交流识字方法,教师从旁点拨。
可以用熟字加偏旁记字法来记:晒、飘、冲、助、灾会意法记字;浮、温5.书写指导。
飘:左高右低,“风”的起笔点与左上“”的“横折”一边高。
帮:三个部件要写得紧凑。
害:第七笔“竖”上下要出头。
6.学生练习书写7.作业展示,大家共同评议。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四、全课小结。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出示生字卡片:晒太阳漂浮温和帮助冲毁房屋灾害灌溉白袍管理二、新授:1.学习第一段1)学生轻声读课文第一段。
2)思考:“我”变成了什么?是怎样变成汽的?又是怎样变成云的?3)解词:“白衣服”、“黑衣服”、“红袍”。
2.看图学习第二段。
1)在这段中“我”是指谁?2)云是怎样变成雨的?又是怎样变成雹子的?怎样变成的雪?3)读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3.学习第三段。
1)学习这段你想知道什么?2)学生自由提问。
3)小组讨论4)教师引导大家弄懂下面的问题:为什么说水在池子里睡觉?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舞蹈?唱歌、开会又是怎么回事?5)在这一段中,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4.学习第四段。
【精品】第三册复习备课
【关键字】精品复习计划一、班级情况分析1、知识能力掌握情况:班中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拼读音节,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
认识了大写字母,能背诵字母表。
初步学会了按音序查字典的方法。
大部分学生字、词掌握得较好,以具有初步的识字能力,能结合词句理解字义。
初步学会使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大部分学生掌握了问号、叹号的用法。
能正确地给自然段标上序号,理解自然段的内容。
听说能力有所提高,能听懂并复述内容浅显的一段话或简单的事,初步学会听广播,大部分学生能边听边记忆。
能看图较为连贯地说一段话,能看图写一句意思完整的话。
2、后进生情况:班中有个别学生字、词掌握得不够好,特别是楼鑫伟生字经常写错,总是多点少画,学过的生字极容易回生。
有一部分同学,阅读短文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放樱灵。
看图写话有时不够完整,错字较多。
二、具体措施: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在复习时我制定了以下几条措施:1、重点复习一些难写的字和一些错的字。
通过形近字、音近字的比较,辨别差异。
通过边读边写、试默自查、听写、看拼音写词语等形式,巩固所学字词,2、在课堂上,采用找朋友、夺冠军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提高学生复习的兴趣。
3、加强阅读训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多读,从读中感悟,指导学生阅读短文师,让学生先学后练,先学习后知道,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加强后进生的辅导,查漏补缺。
三、课时安排:拼音二课时识字写字二课时词语二课时句子二课时阅读一课时说话写话一课时第一课时(拼音)教学目标:1、掌握字母表,能默写大小写字母。
2、能熟练地拼读音节,区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
教学过程:一、复习字母表。
1、背诵字母表。
2、按字形相同的、相近的、不同的分类进行复习。
特别指出几个一些错的字母。
如:3、默写字母表。
4、按顺序填写大写字母。
(总复习第17页第一题)练习、反应。
5、把小写字母改写成大写字母。
(第17页第二题)练习、反应。
二、能正确区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教案》——课堂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教案》——课堂教案。
一、教案的构成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教案构成包括以下部分:(一)教材内容教案中应包括详细的教材内容,包括教材中的诗歌、文章及相关知识点等。
同时,应提供适当的解释和注释,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安排课堂的基础。
教师要明确每一节课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以便能够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教学步骤教学步骤是教材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教案中应包括每一步教学的细节,包括教师讲解的内容、学生活动的形式、教师的指导方法等。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课程难易程度的表现。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以便更好地掌握教学过程和效果。
(五)评价方式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在教案中设计评价方式,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二、教案的作用教案的作用在于:(一)明确教学目标教案包括教学目标的详细描述,这有助于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并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方向。
(二)指导教学教案中包括了教学步骤和教学活动的设计,这有助于教师安排授课顺序并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体验。
(三)提高教学效果教案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重难点,适时调整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
(四)反思教学过程教案是教师教学的记录,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反思教学过程,为今后的教学事业提供更好的参考。
三、教案的使用方法教案不仅仅是一份具体的教学计划,更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规划和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灵活使用教案,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教师还应该及时更新教案,以便更好地适应现代科技和信息化教学时代的需求。
此外,教师在使用教案时,应重视课前准备,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在课后评价中,教师应考虑学生反馈和自身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并完善教案内容。
高中化学(大纲版)第三册第五单元硫酸工业第一节接触法制硫酸(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一、接触法制硫酸的五个“三”1.三阶段:利用的原料为黄铁矿(FeS2)和空气,反应中其分三个阶段,二氧化硫的制取、二氧化硫氧化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的吸收和硫酸的生成。
2.三原理:(三方程):①4FeS2+11O2高温2Fe2O3+8SO2③SO3+H2O===H2SO43.三设备:结合三个阶段,有三种设备:沸腾炉(为使硫铁矿充分和迅速地燃烧,把硫铁矿粉碎成细小的矿粒后,放在特制的炉子里燃烧。
当燃烧的时候,从炉底通入强大的空气流,把矿粒吹得在炉内一定空间里剧烈沸腾,好像“沸腾的液体”一样,因此,此种炉子称沸腾炉);接触室(把生成的SO2和O2混合气体加热到一定温度400~500℃,通入装有催化剂的接触室,因为催化剂又称触媒,所以该设备称接触室);吸收塔(通过接触室出来的SO3直接送入吸收塔,以便形成硫酸。
SO3和H2O直接化合制得硫酸,但在吸收塔里不是直接用水来吸收SO3,因为用水作吸收剂时,容易形成酸雾并放出大量的热,吸收速度慢,不利于吸收SO3。
在吸收塔中,是用98.3%的浓硫酸来吸收SO3的)。
4.三原理热交换原理(把在反应中放出的热量传递给原料,使之预热,主要在接触室中体现);逆流生产原理(反应物固体从上往下运动、气体从下往上运动,逆向进料,充分反应);连续生产原理(自开工之日起到炉子报废止不得停工,连续生产)。
5.三净化除去炉气中含有的水及砷、硒的化合物、矿尘等。
净化时通过三种装置:除尘室、洗涤塔、干燥塔。
二、生产硫酸的原料生产硫酸所用原料主要有:硫、硫铁矿、硫酸盐和含硫工业废物。
硫硫是生产硫酸所用的主要原料之一。
用硫作原料时由于杂质少,所以生产比较简单,基建费、操作费比用其他原料要低得多。
在资本主义国家以硫为原料的硫酸产量已超过60%(美国占82%)。
以日本为例,从1971年才开始用硫作原料,至1977年,以硫为原料的硫酸产量已达16%以上。
我国过去很少用硫作原料,1957年仅1.8%,1982年达到16%。
高中语文第三册近体诗六首(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一、课文析读1.唐诗发展概况唐诗是我国五七言古今体诗的高峰。
据清康熙时编的《全唐诗》(900卷)所录,诗人有2300余家,诗48900余首;至于散佚的可能比这还要多,由此可以想见当时创作的盛况。
唐诗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初唐,指的是唐帝国建立至玄宗开元中。
开始仍沿袭梁陈余风,以写宫体诗为主;待到“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出来,才逐渐抛弃了宫体诗的陈腐内容和柔弱纤细的作风,改为写山河的壮丽、都市的繁荣和男女之爱等,出现了清新明快的风格。
这个时期里的传世作品不是很多。
(2)盛唐,指的是由开元到代宗大历这个时期.在这60年间,诗的创作最为活跃,出现了大诗人李白、杜甫以及许多声名显赫的诗人如孟浩然、王昌龄、王维、高适等,传世作品极多。
如按诗风划分,在安史之乱以前,大部分诗作都显示了一种对于理想追求的浪漫豪放的风格,和一种要求自由、发展的精神,这便是所谓“盛唐气象”,李白的诗就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这种气象;安史之乱发生后,诗人们把眼光转向社会,反映人民疾苦,表达忧国伤时的感情,杜甫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
(3)中唐,指的是大历至文宗太和的50多年间。
值得一说的是,由于战乱影响而一度衰落的诗坛到了宪宗元和年间又出现了繁荣的景象.主要流派有两个:一个是以自居易为代表的平易派;另一个是以韩愈为代表的奇险派.此外,有成就的诗人还有柳宗元、刘禹锡等。
(4)晚唐,即由太和至唐末.这个时期里堪称大家的诗人只有李商隐和杜牧。
李商隐专学杜诗的七律,用典精巧,词藻美丽,但内容流于晦涩;杜牧以七绝见长,有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选自《名师指点学高中课程》顾振彪主编)2.诗词的句法、章法和格律诗词中的句法跟散文有许多不同。
最明显的是,诗词中经常出现倒装句,例如“素衣莫起风尘叹”,意思是风尘中莫起“索衣化缁”之叹;“多情应笑我”,意思是应笑我多情,这一类倒装句算是比较简单的。
在词中有时还出现比较复杂的倒装,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意思是江山仍是千年前那个样子,可是英雄孙仲谋的风流遗韵已无处可觅;“波心荡,冷月无声”,意思是冷月无声地荡于波心。
小学语文第三册全册教案G:语法知识详解及应用练习
小学语文第三册全册教案G:语法知识详解及应用练习语法是语言的基础,是形成完整、正确、通顺的语言表达的重要方式之一。
语文教学中,语法举足轻重,因为语法是学生掌握语言表达规律、运用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环节。
小学语文第三册全册教案G 是一本针对小学生的语法知识详解及应用练习的教材,本文将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一、教材简介小学语文第三册全册教案G是小学生语文教育的重要教材,旨在帮助孩子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该教材分为语法知识详解和应用练习两个部分。
在语法知识详解部分,全书主要介绍了名词、代词、形容词、动词、副词、连词、介词、虚词等基本语法知识。
在应用练习部分,书中提供了大量的语法练习题,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教材特点小学语文第三册全册教案G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系统性强:该教材通过系统的语法知识详解,严谨的语言逻辑,帮助学生理清语法的基本概念和要点,从而建立起完整的语法体系。
(二)内容简洁:教材的内容简洁明了,便于孩子理解和掌握。
重点突出,难点深入浅出,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三)注重实践:教材应用练习部分设计科学,练习难度与讲解难度相适应,练习形式多样,题目设置合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通过丰富的练习题目和实践操作,帮助孩子掌握语法知识,并能在实际语言运用中灵活运用。
三、教材应用小学语文第三册全册教案G是一本优秀的语法教材,应用广泛。
在幼儿园、小学等阶段,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特色和特点,灵活运用,场景化教学,分步骤系统性讲解语法知识,通过大量的练习题目进行实际应用检验,帮助学生掌握语文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其他语文教材和相关辅助教辅材料进行教学,深化学生语法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网络辅助教学可以通过教学视频、语言实例等多种形式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语法游戏、乐学等线上互动平台也可以为教师提供思路和创意,通过游戏、趣味等不同的方式,让学生更愉悦地掌握语法知识。
小学语文第三册全册教案C语法知识讲解教案
小学语文第三册全册教案C语法知识讲解教案语法知识讲解教案语文是我们的母语,也是我们与他人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
然而,想要用好语文,必须要掌握好语言的语法知识。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法知识的讲解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语文第三册全册教案C-语法知识讲解教案,就是为了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法知识而设计的。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一教案的内容和特点。
教案的分析与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听懂、正确朗读短文。
2.学生能够掌握并应用语法知识。
3.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生词和短语。
二、教学内容1.短文《猴子下山》。
2.语法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3.新生词和短语的学习。
三、教学方法1.TPR教学法(行动反应教学法):这种教学方式特别适合小学生,可以帮助他们更容易地理解并记忆新的语言知识。
2.演示法:通过呈现一些例子来引导学生掌握语法知识,这种方法非常适合小学生,因为他们通常需要实践来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知识。
四、教学步骤1.师生问候和身心热身。
2.熟悉生词和短语。
3.TPR教学法呈现与学生熟悉的新结构。
4.语法就知识,例如动词变化的规律以及名词的数和格。
5.学生自己写作业。
6.演示法,以短篇文章作为例子7.学生表演。
8.课堂总结。
五、教学特点1.语法知识的讲解详细而全面,确保学生在课堂上对语法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2.教学方法灵活,适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3.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家庭作业轻松而合理。
小学语文第三册全册教案C-语法知识讲解教案是一份非常实用和周详的教学资源,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法知识,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案内容详细,方法恰当,效果明显,值得小学语文教师们认真学习和运用。
小学语文第三册全册教案C文学常识普及教案
小学语文第三册全册教案C文学常识普及教案文学常识普及教案文学是人类思想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表达情感和抒发心情的形式化表达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文学常识教育是很重要的一环。
通过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和背景,可以拓宽他们的眼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下面是小学语文第三册全册教案C中的文学常识普及教案,希望能够对广大教师和学生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基本内容,如《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
2.了解蓝教教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了解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内容和文学价值。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较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基本内容和表达意义。
2.学生能够领会并感受蓝教教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深刻寓意。
3.学生能够大致了解长篇小说《红楼梦》的内容、作者和文学价值。
三、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神话传说(1)《后羿射日》:后羿是一个有勇有谋的英雄。
他用一张神弓射下了天上太阳,拯救了人类。
(2)《大禹治水》:大禹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治水英雄,他带领人民修建水利工程,最终治理了长江流域的洪灾。
(3)《女娲造人》:女娲是中国古代的一位神仙,她用五彩石制作了人类,创造了人类文明。
2.古诗赏析(1)诗人:蓝教教(2)诗名:《赋得古原草送别》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曾是惊鸿照影来,问我收拾去何时?不知倚树几重重,抬望眼,长天空。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珍重。
(3)注释:“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这里的“采薇”,是在秋天里采摘草木果实的意思。
诗中的“薇”,应该是指某种野菜。
“曾是惊鸿照影来,问我收拾去何时?”:这里的“惊鸿”指流云中的鸿鹄。
“不知倚树几重重,抬望眼,长天空。
”:这里的“长天空”,是说天空很高,很漫长。
“但长风浩浩送中秋珍重。
”:这里的“中秋珍重”指中秋节时戴在手中的玉石之类的物品。
3.长篇小说《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
它的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历时十年创作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情表》的“陈情”艺术一、祖孙相濡,以“亲情”感化人。
文章开篇营造出一种凄楚哀婉的情感氛围:“慈父见背”“舅夺母志”,写出幼年的凄苦;“少多疾病”“九岁不行”,写出童年的孤弱;“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写出家门的衰微;外无亲近的关系扶持,内无使唤的童仆照应,更见其独支门户,经济困窘。
作者从“孤”“弱”两方面着力渲染自己命运多舛、迭遭不幸的童年,在于说明祖母“躬亲抚养”作者是何等艰辛不易!祖母把全部心血、智慧乃至生命放在作者的抚养上,这一切怎能一个“爱”字了得?李密与祖母之间这种非同寻常的血缘亲情,感人肺腑,撼人心魄,自然让晋武帝油然而生同情之心。
二、进退两难,以“恩情”打动人。
祖母久病床榻,“臣待汤药,未尝废离”,是不可推卸的职责。
如果说这种报恩之情让人感动,但还难于消除晋武帝“辞不就职”的怨气的话,“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则开启了对晋武帝恩情的陈述:一是太守“举”,二是刺史“荐”,三是朝廷“拜”“除”。
皇恩浩荡,“非臣殒首所能上报”,这既是对晋武帝的高度颂扬,又是作者深受其恩的最大感激。
一边是含辛茹苦的祖母,有养育之恩;一边是提拔再三的晋武帝,有知遇之恩。
两种恩情都需报答,在进退两难中,该如何抉择,纵铁石心肠,也让晋武帝为之动容。
三、大理至上,以“孝情”说服人。
面对两难处境,李密先搬出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作为自己选择守孝、“辞不赴命”的依据。
作为“亡国贱俘”,深感“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完全应当“士为知己者死”,但祖母刘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并且“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祖母将逝,孙儿如不守在床前服侍,不就违背了“天下大理”了吗?作者“区区不能废远”,“愿乞终养”,正因为这天下大理之孝情。
李密在“孝”字上巧做文章,既是为自己辩护,又颂扬了晋武帝的政治纲领,情理上让人心服口服。
四、日后赴命,以“忠情”慰抚人。
文章从“孝情”说明“不能废远”的理由,又推进到对“忠情”的处理。
作者先说明自己“少仕伪朝”仅是为了“图宦达”;接着从时间上谈“报刘之日短”,“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最后表明祖母百年之后,定当竭尽全力,为国尽忠,万死不辞,并指天为证:“皇天厚土实所共鉴”。
在解决忠孝矛盾的问题上,李密提出先尽“孝”后尽“忠”的想法,表明自己感恩戴德、忠贞不二的心志,这正是晋武帝所最喜欢听到的。
对于“忠”“孝”两全的臣子,晋武帝又怎好拒绝他合情合理的请求呢?《项脊轩志》文本细读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旧字号,一句话,八字,唯一一个修饰词,旧,原来之意,有时间逆回,缅怀之味,更有色调暗示,乃全文之色调,不艳不暗,薄有沧桑回忆的况味。
语句极重要,但此句看似对象现身而已,岂止一现身便有了身段、腔调、神采,人如此,物亦如此。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仅乃副词,可亦副词,第二句仅九字,其余皆实词,虚词作用极言其小。
)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 ù),雨泽下注;(老呼应旧,百年见其旧之程度,尘泥两字用的好,尘见其旧也,泥见旧之程度。
渗漉亦好,状况严重之情态,雨泽下注,尘泥之后,便是雨泽,下注,岌岌可危也。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局促之状,顾尤见无计可施。
)(文字质朴)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光线昏暗,光线变化原因,变化特点仅用11字。
简洁清白。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九字解决漏雨问题)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解决光线、安宁问题。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竟变得环境优雅,此已不再是陋的问题,而是雅的美感。
作者的品性、趣味俱显)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显示作者之爱好、神采、境界)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神来之笔,上承万籁有声,环境幽雅竟至于斯,和下文之闹可做比较。
更见作者心灵安适,情趣所在。
此一细节胜千言万语锦绣,纯以白描胜。
这是项脊轩的灵魂。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前以自然生动胜,此句以工整典雅色彩动静胜,境界情绪于前句一脉相承,极好的语言。
明月半墙,半墙朴素至极,也唯美至极。
斑驳,宛如明暗参差的黑白图画,风移影动,化静为动,晚风可爱的要命,桂影更是风情万种,珊珊可爱,美态也。
似乎不足以表现其美。
)总评:此段写了两个项脊轩,一个陋,一个美。
陋的狭小、残破、昏暗不明,美的幽雅、生动、情趣盎然。
物质之陋和精神的富足形成对比关系。
语言简洁、朴素而不乏美感。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全文情绪尽在于此,主旨句,人生未尝不是一场悲喜剧。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两个家,一个家,为“一”,一个家“墙”,这个墙是亲人之间的隔膜,亲情之间的疏离,两次提到“墙”表达作者内心的不满。
这种家的状态和下文中母亲和祖母对我的关心形成强烈的反差。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初见母亲之善良)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yú)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物是人非也,全不见半点风波,已入人心。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此六字见牵肠挂肚之深情。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母子情深,主仆情深也。
一往深情也。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读书之地,全文亦读书之地,冥然兀坐未尝不是回忆也。
)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奇怪也,担心也,亦是关心也。
大类女郎,见我少时形态、精神、气质。
刻苦用功,文弱书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目光长远,期望甚笃。
)顷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激励孙子,善于教导,其祖母非一般人也。
见微知著,目光长远,教导有方。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物是人非,世界上关心我的那个人走了。
这是对个人的关怀,更是家族的希望,自己的未来。
可如今的自己呢!百感交集呀!!!)总评:这里也有两个家,重点在后一个家,这个家的隔膜为祖母。
和母亲对我的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的是亲情之爱。
和上文中的环境优雅,精神自由形成呼应关系。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昔日我学习的条件,见我之刻苦,亦是我垣墙周庭的原因。
昔日之闹与今日的之静形成鲜明的对比。
)余扃(jiōng)牖(yǒ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趣味,和小鸟句有神韵上的相同之处,作者是一个细腻而又趣味的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幸也,不幸;不幸也,幸也。
悲也,喜也;喜也,悲也。
有常,无常,为下文的人生机遇作铺垫。
)总评:看似闲笔,其实况味尤深。
见作者其人,见结构精湛,见形神浑然。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
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
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总评:笔法斗转,仿照太史公笔法,转入对历史人物的品评,一为富家女,一为贤臣,表达了作者不甘之情,还是甘愿之情?从个人看未尝不满足,但从家族看,似有愧疚之情也。
这涉及到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看归有光的一生经历,后者的可能更大一些。
不解为什么用女子的典故的。
(下文作者写了这篇志多年以后补写的)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感情生活:琴瑟和鸣,志趣相投,夫唱妇随。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此处有一空白,小妹怎知道阁子的,从姊从得知,可见女子的幸福。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心情已坏)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为何而病)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睹物思人)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漂泊不定,人生无常。
)总评:淡淡语,深深情,不漏声色,语言平缓的节奏见情绪。
三个项脊轩志,一个幸福的项脊轩,一个破败的项脊轩,又一个空寂的项脊轩。
三种情绪充溢期间。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物是人非:物之风姿更显人之悲情,李商隐诗,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总评:作者在项脊轩里度过了少年生活,有家庭的变故,祖母的亲情,少年时的读书时光,青年时,项脊轩经过修缮,环境幽雅,作者读书为有所成就,后五年与妻子在这里度过愉快的婚后生活,但六年后妻子去世。
项脊轩也破败不堪,两年后,复修项脊轩,而作者一直奔波在外。
可以说项脊轩和作者的人生紧密相连。
人生之有常无常,悲欢离合尽在其中。
祥林嫂:是“反抗”还是“顺从”?——再探《祝福》的主旨祥林嫂的悲剧故事引发了读者的诸多思考,论者往往认为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势力逼死了祥林嫂,祥林嫂面对各种封建压迫,进行了坚决的反抗,‚她的反抗是孤独的,是不可能有结果的,作者寄予了极大的同情‛①,著名电影艺术家夏衍在他改编的电影《祝福》中添加了祥林嫂捐门槛后仍不能参加祭祀,于是怒砍土地庙门槛的情节,以此表明祥林嫂是一个‚反抗性颇为鲜明的人物‛。
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中指出:‚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
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
‛②祥林嫂到底是反抗还是顺从?我们不妨从‚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角度,探寻祥林嫂的‚反抗‛表象下的‚顺从‛本质,追寻《祝福》深刻而独特的主旨。
一、出逃与抗婚:追求‚贞洁‛的‚时代精神‛在鲁四老爷看来,寡妇祥林嫂是一个‚不祥‛之人,四婶之所以能够留下祥林嫂来‚试工‛,不仅在于祥林嫂‚手脚都壮大‛,更因为‚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祥林嫂再到鲁镇时,‚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作者再次强调‚顺着眼‛,这绝非偶然。
两次‚顺着眼‛描写,突出她的‚安分‛,符合那个时代对下层妇女逆来顺受的规范要求,这也是鲁四老爷默许四婶留下她的深层原因。
祥林嫂初到鲁家做工‚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并‚满足‛‚有了笑影‛,她要用身体的劳累换得精神上的安宁,其实质是保全名节。
从1920年《新青年》第七卷第三期上发表的周建人先生《绍兴的结婚风俗》一文可以得知:抢亲的风俗,在绍兴很盛,多在贫苦人家。
寡妇的身体,极不自由,男子死后,公姑叔伯,甚至于毫不相干的人,都有管的权柄,甚至也有卖的权利,而娘家亦没有争执,因此寡妇就成了最为不幸的弱者。
在鲁迅的笔下,这些弱者就是《风波》中被七斤嫂辱骂‚谁要你来多嘴!你这偷汉的小寡妇!‛③八一嫂,是《明天》里凄苦无助、饱受凌辱的寡妇单四嫂子。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处在像染缸一样的文化习俗中,众人的心灵不自觉地受到礼教的熏染,众生都要遵循‚女子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礼教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