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优课导学案_1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优质课导学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优质课导学案_1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史实,使学生感受20世纪初先进知识分子以国家民族兴衰为己任的爱国情感,能够正确认识新文化运动中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了解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都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做出调整,只有这样才能永葆文化发展的生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新文化的内容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新文化运动中新旧文化的关系三、教学过程导入: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华民国建立,但是民主和共和却没有随之而来,北洋军阀窃取革命果实,革命党人先后发起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均以失败告终。

1915年,袁世凯登基称帝;1917年,张勋复辟,短短几年间,民国里就出现了两个皇帝。

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对辛亥革命失望、怀疑、反思,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下来自于20世纪初的声音(播放《建党伟业》陈独秀北大演讲片段)当代知识分子疾呼:“欲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

那么,如何进行思想革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一)、兴起1、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由一个曾经的反清志士、一个曾经的中华民国官员发起,他叫做陈独秀。

1915年,袁世凯称帝,陈独秀从日本回国,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他试图唤醒国人,建立一个青年中国,他勉励青年崇尚自由、进步、科学,要有世界眼光、讲求实际、积极进取,“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国家”,这篇文章激起了广大青年胸中的波澜,更名后的《新青年》传播越来越广,而这篇文章也被视为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2、1916年,一位和陈独秀先生有着同样期许的革命家来到北京——同盟会元老蔡元培。

在革命党人眼里,北京是片不详之地,在这里,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吞噬,这里封建皇权思想弥漫,是最为腐朽和堕落的地方。

而蔡元培却在孙中山先生的支持下,毅然决然地来到北京,出任北京大学的校长,他希望用其教育治国的理念、民主共和的革命思想冲散这片弥漫了上千年的封建迷雾。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学案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文字或图片材料展示新文化运动前,北京大学的课堂里师生间问候官气十足的情形。

(老师:老爷们请起立!老爷们好!终生:大人好!老师:老爷们辛苦了!终生:升官发财!)进而引出北大的这种风气随着一场运动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旧闻拾遗1:袁世凯率文武百官祭孔;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2.教师提问:材料一报道了袁世凯的哪些行径?他接受“二十一”条的目的是什么?提示:复辟帝制;以换取日本的支持,实现皇帝梦3.旧闻拾遗2:《女子世界》是专为女子创办的杂志。

近日该杂志大量登载节烈女子事例,主张男子多纳妻妾,要求女子独守贞操,反对婚恋自由。

4.教师提问: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提示: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5.问题思考: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当时中国面临的紧迫任务有哪些?当时有哪些著名人物认识到这一点?提示: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6.图片展示:展示陈独秀照片和《青年杂志》和《新青年》封面7.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列表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过程。

提示:目标导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一)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思想革命1.材料展示:材料一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材料二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狂人日记2.教师提问:陈独秀认为哪两种方法可以救治中国?除此之外,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还有哪些主张?(学生讨论)3.教师总结:民主与科学,认为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反对旧道德和旧文化,新文化运动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文化。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导学案

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一、学习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3.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二、自主预习1.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并在创刊号上发表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2. 和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3.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与。

4.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1.材料展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设问:(1)“德先生”和“赛先生”及其内涵分别是什么?(2)你能从材料中看出陈独秀先生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及其为什么吗?(3)这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四、随堂演练1.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A.提倡“民主”与“科学”B.反对北洋军阀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C.提倡文学革命D.传播马克思主义2.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人是()A.陈独秀B.李大钊C.鲁迅D.胡适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局限性在于()A.没有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B.没有进行武装斗争C.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D.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4.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其主要含义是指它()A.继续反封建B.向西方学习C.反对尊孔复古D.主张民主共和定5.材料展示:材料一萧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李白《忆秦娥》材料二“这柯(棵)大树很可恶,他碍着我的路!”来!快把他砍倒了,把树根亦掘去。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赛课导学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赛课导学案_0
2.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这是新文化运动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他还将它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他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3.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
2.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述法、合作探究法。
共用模块
个性模块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通过配乐《兰花草》和油画《北大钟声》导入新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②北洋军阀(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人们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经过辛亥革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导学案(无答案)-word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导学案(无答案)-word

【学习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口号。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及历史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原因。

【自主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兴起标志:年,陈独秀在创办《》(后改名为《》),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2.领导者:陈独秀和《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______ _____________等,他们大多任教于北京大学。

3.宣传阵地:《》和______ ______。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4.内容:(1)抨击。

(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和文化。

鲁迅的白话小说《》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2)新文化运动提倡与。

(这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两面大旗),由首先提出。

)(3)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革命。

(胡适发表《》,主张以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发表《》,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

)5.历史意义:动摇了_____________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起了___________和铺垫的作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合作探究】3.结合这一历程,谈谈你的感想和启示。

探究二:为什么新文化运动时期批孔,而今人又尊孔?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1)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理论核心和精神支柱,只有打倒儒家传统道德才能唤醒民众,才能实现民主政治与民主共和。

今天尊孔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2)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批判、继承、改造创新、与时俱进。

【达标测试】1.2019年是《青年杂志》创办100周年。

100年前的《青年杂志》主要宣传( ) A.君主立宪思想B.民主共和思想C.民主科学思想 D.尊孔复古思想2.北大有一座著名的红楼,在20世纪初,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这里广泛宣传民主和科学。

其中不少名人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些人物包括( )①康有为②陈独秀③鲁迅④梁启超⑤孙中山⑥李大钊⑦胡适A.①③⑤⑦B.②③⑥⑦C.②④⑤⑥D.①②⑥⑦3. .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指出:“……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统编)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导学案

(统编)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导学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导学案〕班级_________小组___________ 姓名【学习目的】1、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能说出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2、纯熟记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能说出新文化运动根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学习重点: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内容及其意义。

学习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

【自主学习】●知识梳理〔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目的:启发国民的___________意识,培养国民的___________,彻底荡涤__________毒害。

2.开场:1915年,_________在上海创办? ?杂志,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3.指导人:_________、李大钊、_________、_________、蔡元培4.重要阵地:_________和北京大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5.内容:①鞭挞旧道德和旧文化。

鲁迅的?___________?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化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②提倡民主与科学。

_________与_________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

③是一场文学的革命。

胡适发表?_____________?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陈独秀发表?_______________?主张推倒陈腐、晦涩的旧文学,建立新文学。

6.新文化运动的意义积极性:①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承受了一次________与________的洗礼。

②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局限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新文化运动性质:它是一次伟大的__________运动。

●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问题吧!〕1.“新文化运动〞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说说理由?【达标检测】〔我达标我快乐〕一、选择题1、假如你要研究新文化运动的有关问题,主要应该参考〔〕A. ?万国公报?B. ?民报?C. ?新青年?D. ?申报?2、20世纪前期,我国发生了一场空前深化的思想解放运动。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历史第 12 课 新文化运动导学案和答案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历史第  12  课  新文化运动导学案和答案
四是四大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2)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提醒: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批判、继承、创新、与时俱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课堂检测
1.1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掀起了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这次运动的主要阵地是【B】
A.《民报》B.《新青年》C.《每周评论》D.《中外纪闻》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重难点)】
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道德
针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尊孔复古逆流,《新青年》发表了大量文章,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鲁迅的白話小说く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民主与
科学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并将它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
学习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难点: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学生自主学习方案
课堂同步导案
一、课前预习1.(2019岳阳中考)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民族复兴梦,进行了四次重大探索。下列匹配错误的是【D】
A.洋务运动——“自强”“求富”B.辛亥革命——民主共和
C.戊戌变法——变发图存D.新文化运动——实业救国
提醒: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各个事件的探索阶级不同: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探索活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探索活动。
3.主要代表人物: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4.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注意:近代化探索阶段创办的刊物:戊戌变法一《万国公报》;辛玄革命一《民报》;新文化运动一《新青年》。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公开课导学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公开课导学案_0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及教学构想本课是部编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新教材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的第一课时。

西方列强的侵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面对列强侵扰,中国屡屡失败,中国人民逐渐觉醒,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

洋务运动的探索,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百日维新的探索也以失败而告终,辛亥革命的探索也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

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为必须进行彻底的思想文化变革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他们发起了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的大解放。

新文化运动最大的影响是打破了长久以来的思维模式,首次动摇了霸占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打破了权威。

中国人逐渐敢于怀疑,敢于求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灵活运用情境故事激趣、材料问题引导、表格知识归纳、学生活动参与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动大脑分析解决问题,并踊跃表达,锻炼学生的历史语言组织能力,并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评价,或肯定、或引导、或补充、或升华。

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交流构建初中新课改的高效课堂。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列举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说出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开始标志、宣传思想的主要阵地;知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正确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民国初年的北大课堂”、“民国初年的政治走向”等材料和图片,引导下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必要性;通过列表归纳新文化运动的概况,引导学生逐渐学会用表格归纳知识点的基本方法;通过陈独秀《敬告青年》《本志罪案之答辩书》、鲁迅《药》、《狂人日记》等代表作的片段节选展示,带领学生直观地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内涵;通过由学生来翻译《汉乐府民歌》节选的小活动,对比译文,使得学生直观地感悟旧文学及其特点,加深对新文学形式白话文及其优点的认识,同时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通过材料展示,引导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全面分析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感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8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8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西方列强的侵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面对列强的侵扰,中国屡次失败。

中国人民逐渐清醒,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百日维新亦告失败。

辛亥革命也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为必须进行彻底的文化变革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他们发起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2.学情分析:课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课文内容比较抽象,有些对学生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选取通俗易懂的材料让学生体会,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来理解,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3.核心素养:了解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历史背景,认识《新青年》在推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作用。

知道胡适首倡“文学改良”运动以及陈独秀发起“文学革命”的意义。

了解鲁迅、李大钊的代表性作品,并通过这些作品探讨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贡献。

结合对课文的讲授,组织学生思考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原因。

了解陈独秀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在民族危机日渐加深、国家动荡日重的状况下,积极思想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探索精神,学习他们爱国自强、不断求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学习,培养从历史角度,具体地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作用,避免片面的脱离历史实际的空泛议论,培养求真求实的学习风尚。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

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教师归纳总结: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公开课导学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公开课导学案_0

教学方法本课教学采用了讲授式、探究式与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研读历史材料,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教学资源北京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多媒体课件以及一些历史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本课小结布置作业出示北大校徽图,教师进行简单介绍。

出示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图片,由此引入新课。

一、背景——新旧冲突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二、兴起——新意盎然布置学生自主学习三、内容——除旧布新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四、影响——万象更新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出示《燕园情》概括升华本课教学内容。

布置课堂练习。

学生欣赏听讲学生阅读分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和标志、代表人物、主阵地、口号学生阅读分析,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学生阅读分析,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学生齐声朗读《燕园情》学生做练习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进入学习状态。

学生通过阅读、自主学习,了解历史史实,从而感知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场面。

通过补充适当图片和历史材料,培养学生善于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运用一些史料和图片,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突破本课难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与导入前后呼应,提升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完成教学任务。

板书设计一、背景——新旧冲突二、兴起——新意盎然三、内容——除旧布新四、影响——万象更新作业训练1.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陈独秀曾被人们称为“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

他把“启蒙之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

材料中的“启蒙之水”是指()A.师夷长技B.实业救国C.民主科学 D.救亡图存2.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说:“务去滥调套语、不讲对仗、不用典、不避俗字俗语”。

八年级上册 人教版历史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 人教版历史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导学案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
1.,在创办,
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2.和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1.新文化运动抨击和。鲁迅的白话小
说,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2.新文化运动提倡和,成为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陈独秀将它们形象的称为和。
《狂人日记》
陈独秀《文学改良刍议》
胡适创办《新青年》杂志
鲁迅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
作品多将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和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
吴起县第一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达标”导学案
课题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授课时间
累计课时
主备人
续朝霞
审核人
执教人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经过;2、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3、认识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拓展延伸、当堂检测、课后作业)
教师:方法与策略
学生:收获与疑惑
1、自主学习
四、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吹响新文化运动号角的人物是()
A.蔡元培B.李大钊C.陈独秀D.鲁迅
2.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说:“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的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由此,反映了前期的新文化运动()
A.主张在思想上打破封建束
B.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了思想准备
3.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
一文,主张以袁作为新文学的语言。陈独秀紧接着发表一文。
2、合作交流
请认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人教版初中历史8年级《第12课 新文化运动》导学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8年级《第12课 新文化运动》导学案
倡导人物:、源自代表作:形式上:反对
主张
内容上:推倒
建设
提倡使用
的旧文学 的新文学
三、讨论探究: 在当今强调文化自信、文化建设的背景之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沙场练兵】
1、“□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其中处应该是( )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
2、陈独秀说:“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理论、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
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文中“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是指( )
A.平等、自由
B.自由、民主
C.民主、科学
D.科学、平等
3.“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头看书。月亮出来了,风息了,我站在院中唱歌。”这是末代皇帝
溥仪(1906~1967)在 17 岁时写的一首新诗。和文言文相比,这种平易通俗的文风受益于(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4. 学生以“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为话题展开讨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 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C.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D.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情境模拟
二、 小组展示:
各小组派选代表依据自主学习的成果以及制作的 PPT 进行讲解,其他同学认真聆听讲解后将框架图填写完整。
背景

新文化运动
兴起 内容
评价
时间: 标志: 代表人物: 主要阵地:
思想革命
文学革命
性质: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举出相应的代表作;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培养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自我表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材料引导学生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揭示其本质,帮助学生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
(3)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陈独秀等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襟。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的方式导入新课,回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抗外来侵略的行动,从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到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都表现着各个阶级为探索出一条出路而不懈奋斗。

然而,纵观前期的奋斗,先是通过器物的变革来改变中国的命运,后又希望通过制度的变革来改变中国的现状,然而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思想界的变革---新文化运动。

讲授新课
探究一:为什么会发生新文化运动?
(1)1915年5月9日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和1915年袁世凯到天坛行祭天礼
(2)展示1912---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概况的图示,使同学们回忆必修2中的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或“进一步发展”
(3)袁世凯复辟期间到天坛拜祭孔子
思考:为什么会发生新文化运动?是哪些因素促成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
引导学生根据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找出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指出辛亥革命没有在思想文化领域完成反封建的任务,新文化运动则补上了这一课。

老师小结: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的背景
(1)政治: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2)经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根本原因)
(3)文化: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探究二:新文化运动是怎样兴起的?
看一组图片(包括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北京大学、《新青年》杂志的图片)要求学生齐声回答,完成下面表格:
兴起标志
主要阵地
代表人物
旗帜
活动基地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落实基础知识。

层层设问:当时被称为“官僚养习所”的北大之所以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谁起了重要作用?为改革北大他提出了怎样的办学方针?在旧思想、旧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北大,提出这一方针的实质目的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实质是允许各种科学思想自由发展,让资产阶级的新思想去占领封建旧思想的阵地。

教师进一步指出新文化运动塑造了新的北大,此后北大的历次爱国活动无不与新文化运动精神的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过渡:那么究竟什么是新文化运动?他到底新在何处?
探究三: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
辛亥革命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是怎样的呢?
多媒体出示:
镜头一:鲁迅的《药》描述的人血馒头(图)
引导学生诊断中国国民的病根?(思想病根:皇权思想、奴性、愚昧无知、封建迷信等。


问题:拿什么来拯救中国人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新的国家需要新的国民,新的国民需要新的思想。

为改造国民思想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举起了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

而关于新文化运动内容的讲授突出三位人物及其代表作。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合作探究)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陈独秀设问:“德先生”和“赛先生”及其内涵分别是什么?你能从材料中看出陈独秀先生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及其为什么吗?这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对材料一步步进行分析。

教师点拨:“德先生”是指民主,包括民主制度和民主精神。

“赛先生”是指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

此段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

陈独秀先生认为“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它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已经由技术、制度层面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面。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1917年上海某报刊登‘陈烈女殉夫’之事”和“裹脚的小女孩”。

设问:这两个材料共同反映了什么现象?你还能找出类似的实例吗?
学生列举实例。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旧道德的危害有直观的感受。

设问:什么是旧道德?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为反对旧道德提出了什么口号?今天这一口号还适用吗?
教师点拨:封建伦理道德造成中国的危亡;使民主科学不能实现;阻碍了中国人的觉醒和社会进步;是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设问: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革命,还是一场文学革命。

那么为什么还要进行文学革命呢?
请一位同学朗读以下两段材料:
材料一萧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李白《忆秦娥》材料二中国第一首白话诗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远。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胡适
教师一步步设问:读完这两段材料,你有何感觉?哪一个读起来更顺口,而且更通俗易懂?两段材料在语言文字方面有哪些区别?新文化运动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用哪一种语言更容易普及到大众之中?你能说出新文化运动中进行文学革命的原因吗?
学生一步步回答。

教师点拨:文学革命的原因是新文化、新思想需要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众之中,而文言文比较难懂。

教师:文学革命需要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呢?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文学革命是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
1、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2、以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代替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

设问:文学革命起到了什么作用?
1、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载体。

2、推动人们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

3、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酝酿和发动做了思想文化方面的准备。

教师点拨:用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去冲击人们头脑中的封建旧思想、旧文化。

探究四: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1、性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设问: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学生分析、讨论。

教师点拨:新文化运动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既是一次思想革命,又是一次文化革命,对封建的思想文化给予彻底的冲击,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反封建斗争的继续。

课堂总结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反封建的一次激烈斗争,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的强烈愿望,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延续。

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科学的思想,使中国出现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也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活动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分析、对比,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一个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

学生能根据材料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采用讨论法分组合作,课堂气氛活跃,且能对新文化运动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