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2018秋高中地理 第3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附3 土壤的形成同步学案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第一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学案【考纲解读】【学习目标】1.掌握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总结地域分异规律对生产实践的指导意义。
2.生产、生活中遵循自然规律,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自主学习】写出下列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名称【考点突破】考点一:自然带、水平地域分异规律读图判断下列两幅图中1、自然带的更替方向:2、自然带的延伸方向:3、体现的分异规律:4、分异基础:【规律总结】【典例分析】地理实践与自然带类型判断图1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统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
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
据此完成1—2题。
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2.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气温B.降水C.光照D.土壤【考点突破】考点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合作探究】1、南坡比北坡多哪些植被类型?造成南北坡植被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读上图指出喜马拉雅山山麓自然带(基带)类型,思考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的关系?3、读图2比较“高山草甸带”在博格达峰南北两坡分布的海拔高低,并思考原因?读图1说明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山地分布的海拔高度有什么规律?图1 图2【规律总结】【典例分析】不同山脉自然带比较右图为南美洲三座山脉植被分布的差异。
1、造成这三座山脉植被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地势高低B.纬度高低C.迎风背风D.距海远近2.上面右图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中所示的气候类型,与左图中的植被类型对应的是()A.甲B.乙C.丙D.丁【拓展提高】比较雪线(1)读图比较博格达峰南北两坡雪线海拔高低,并分析原因?(2)读图说明珠穆朗玛峰(课本61页)南北两坡雪线海拔差异,并分析原因。
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3.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 鲁教版必修1
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举例说明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及其途径。
3.举例说明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形式。
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
2.整体性: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3.整体性的体现(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保持协调一致。
(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1.作用:能量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是联系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桥梁和纽带。
2.主要体现例如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的能量交换。
(1)海洋对大气的作用:主要是海洋输送大量的热能来改变大气运动。
(2)大气对海洋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风的驱动作用将动能传输给海洋,并通过大气与水面的摩擦作用驱动水体流动,形成风海流。
(3)大气圈与水圈之间还存在着势能的传输与交换:气压升高,海面降低;气压降低,海面升高。
三、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1.作用:与能量交换一样,是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2.案例(1)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2)地理环境中的水循环、碳循环等物质运动,往往跨越圈层界限,它们既是圈层相互联系的纽带,也是圈层相互作用的体现。
思考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是双向的,能量传递也是双向的吗?答案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是双向的,但是能量只能单向流动,不能循环利用。
探究点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就是干旱,年降水量小于200 mm。
主要原因是距离海洋远,且有高山阻挡,海洋湿润气流不易到达,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材料二从有文字记载开始,黄土高原就属于森林草原区,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森林覆盖率达53%,当时河流众多,比较清澈,枯水季节流量也较大。
[推荐学习]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单元过关检测三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鲁
单元过关检测(三)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读非洲大陆自然带分布图,回答1~2题。
1.沿EF线自然带变化的规律属于(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C.非地带性分异D.垂直地域分异2.M自然带南北方向延伸的主要原因是( )A.受南北走向高大山地的影响B.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C.受加那利寒流的影响D.受本格拉寒流的影响解析:1.A 2.D 第1题,自然带分布的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山地的垂直分异规律。
很明显沿EF线自然带变化的规律属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第2题,洋流会对沿海地区的气候等环境特征带来影响。
非洲南部本格拉寒流自南向北流,在此影响下M自然带南北方向延伸。
(浙江高考)中亚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部,中亚国家与我国之间已形成由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
读我国与中亚部分地区略图,完成下题。
3.某贸易代表团7月从吐鲁番出发沿铁路前往中亚考察,有关沿线的自然环境描述正确的是( )A.自咸海至阿拉木图呈现草原向荒漠的变化B.在乌鲁木齐看到坡上有植被、顶部有积雪的山峰C.锡尔河自上而下到河口水量不断增加D.从阿拉木图往北走看到山地针叶林分布海拔高度不断上升解析:选B 从咸海到阿拉木图地表植被均以荒漠为主;在乌鲁木齐可以看到的山脉为天山山脉,山坡上有森林植被,山顶有终年积雪冰川;锡尔河为内流河,从上游到下游,水量不断减少;从阿拉木图向北走,可以看到山地针叶林的分布高度不断降低。
右图为陆地植被类型与纬度、干燥度(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关系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不同的植被类型,读图回答4~5题。
4.南半球缺失的植被类型序号及其主导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A.⑨—海陆位置B.⑨—海陆分布C.⑧—海陆分布D.⑧—地形5.关于北半球的植被类型⑥所在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农业类型主要为畜牧业B.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C.流水侵蚀作用强烈D.植被具有叶大、根深的特点解析:4.B 5.A 第4题,图中①是热带雨林带、②是热带季雨林带、③是热带草原带、④是热带荒漠带、⑤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⑥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⑧是温带荒漠带、⑨是亚寒带针叶林带。
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3.1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课时1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学习目标] 1.认识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及成因。
2.理解自然带的概念、类型和分布。
1.表现及成因(1)表现: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上的差异。
(2)成因:不同地域物质、能量分布的不同状况。
2.陆地自然带(1)形成过程(2)名称及分布(以北半球为例)(3)地域分异规律:体现了气候、植被、土壤等地理环境要素在空间上的规律性。
主要包括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判断1.地中海气候区分布着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 √ )2.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的气候是温带季风气候。
( × )探究点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我国南北从4°N到53°N,东西从73°E到135°E,经纬度跨度很大,地大物博、幅员辽阔。
从不同区域拍摄到的景观图片发现,我国东西南北的景观差异极大,反映出强烈的地域差异性。
对照“世界大陆自然带分布模式图”,探究下列问题。
1.下面是我国两种主要的粮食生产景观照片,你认为其主产区主要分布在模式图中的哪个数字代表的地区?分别是什么气候类型?最能反映出我国什么方向的区域差异?答案甲是水稻,主要分布在⑥,我国的南方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乙是小麦,主要分布在④,我国的北方地区,温带季风气候。
反映了南北方热量的差异,南方热量充足,可以生产水稻;北方热量较差,适宜生产小麦。
2.观察下列三幅植被照片,你认为这三种典型植被主要分布在模式图中的哪个数字代表的地区?分别是什么气候类型?最能反映出我国什么方向的区域差异?答案丙是森林,分布在④或⑥地区,季风气候区(④温带季风气候,⑥亚热带季风气候);丁是草原,分布在③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或温带草原气候);戊是荒漠,分布在⑤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或温带沙漠气候)。
反映了我国东西方向水分条件的差异(或从沿海到内陆的差异)。
3.你能说出自然带模式图里②~⑥地区的自然带名称和气候类型吗?答案②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海洋性气候;③温带草原带,温带大陆性气候;④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季风气候;⑤温带荒漠带,温带大陆性气候;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第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
[温馨提示]在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因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2.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3.整体性表现 (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保持协调一致。
(2)环境要素间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思考启迪] 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什么影响?提示:在河流上、 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河道淤积抬高,从而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易发生洪涝灾害。
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1.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1)作用:①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
②联系各圈层的桥梁和纽带。
(2)大气圈和水圈之间的能量交换:①海洋与大气之间⎩⎪⎨⎪⎧ 海洋输送热能给大气大气将动能传输给海洋 ②势能的传输与交换⎩⎪⎨⎪⎧ 气压升高,海面降低气压降低,海面升高2.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1)作用:与能量交换一样,是地理环境发展变化的原因,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2)体现: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①生物圈和大气圈之间⎩⎪⎨⎪⎧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制造 有机物,释放氧气呼吸作用:从大气中吸收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③生物圈和水圈之间:植物释放水分吸收水分 水圈 ④其他形式的物质运动:地理环境中的水循环、碳循环等物质运动,往往跨越圈层界限,它既是圈层相互联系的纽带,也是圈层相互作用的体现。
知识点一| 地理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情景导入先思考 ———————材料一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就是干旱,年降水量小于200 mm 。
主要原因是距离海洋远,且有高山阻挡,海洋湿润气流不易到达,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2018年学习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课件PPT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第2课时
垂直地域分异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1.了解垂直地域分异的主要表现,掌握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理解并掌握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应用。 3.了解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
Hale Waihona Puke 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知识点 垂直地域分异
1.垂直地域分异
⑤雪线的分布高度 雪线是山上永久积雪、冰川带的下界,其分布高度和山坡的坡 向、山体所在纬度都有关,具体如下图所示:
(3)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应用 ①判断自然带的名称。 ②根据基带判断山脉的纬度位置。 ③结合不同坡向同一自然带的海拔高低,判断南北半球及阴阳 坡。 ④由垂直带谱的多少,判断山脉的纬度高低。 ⑤根据雪线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3)图中北坡为何缺少森林带? (4)为何南坡的积雪冰川带位置低于北坡? (5)为何南坡带谱较完整?
提示:(1)不是。只有山地达到一定高度,并在足以引起自然环 境及其组成成分的变化下,才有垂直地域分异出现。影响山地 垂直带谱的数目和完整程度的因素:①山地的海拔高度;②山 地所处的纬度;③山体的相对高度。海拔越高,纬度越低,相 对高度越大,垂直自然带谱的数目越多,完整程度越好。
形成原因
按理想状态分 布的自然带 亚寒带针叶林 带、 寒带苔原带
南半球相应纬度带是海 洋,缺少陆地分布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 或地下水丰富
温带荒漠带
方法技巧 1.理解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两个关键 (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 ②山体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当然有极限),海拔越低越简 单。 ③山顶与山麓之间的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 度小则简单。
2018秋高中地理 第3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附4 主要植被同步学案 鲁教版必修1
附4 主要植被1.能结合图片等相关资料,识别主要的植被类型。
2.了解掌握主要植被的分布、生长特征。
(重点)3.理解主要植被与所在区域自然环境的关系。
(重难点)[自主预习·探新知] 一、植被与环境1.植被含义: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
2.植被分类⎩⎪⎨⎪⎧天然植被:森林、草原、荒漠等天然形成的人工植被:经济林、人工草场等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3.与环境的关系(1)植物生长过程中,改造其生长的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
(2)稳定植被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3)天然植被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
二、森林1.热带雨林(1)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2)特征:全年旺盛生长;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2.常绿阔叶林(1)分布: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纬度较低的地区。
(2)特征: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4.亚寒带针叶林(1)分布:亚欧大陆和北美洲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2)特征:针叶林以松、杉为主,叶片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5.红树林(1)分布:热带和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潮间带,多见于海湾或河口地区。
(2)植物特征⎩⎪⎨⎪⎧具有支柱根和板状根具有很强再生能力的呼吸根种子可“胎生”发育可排盐分的腺体三、草原与荒漠 1.草原热带 草原⎩⎪⎨⎪⎧分布: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特点:湿季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黄(2)温带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低。
2.荒漠:分布于气候干旱地区,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忍耐干旱的形态和结构。
正误判断:(1)植被就是指植物。
( )(2)人工植被与天然植被的自然特征完全相同。
( ) (3)所有森林中,热带雨林的垂直结构最丰富。
( ) (4)针叶林中的针叶叶片特征主要是抗寒冷。
( ) (5)热带草原上没有树木。
( )(6)荒漠植物的生命活动周期都很长。
( )【提示】 (1)× 植被是指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
【小初高学习]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第一节 地理环
第一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1.表现及成因(1)表现: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上的差异。
(2)成因:地域物质、能量分布状况不同。
2.自然带的形成(1)成因:不同地域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不同。
(2)表现:不同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在地球上呈带状分布。
(3)命名:以植被类型命名。
3.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温馨提示](1)自然带不是气候带,也不是植被带。
气候类型与自然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2)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3)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二、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1)规律:自然带大致与纬线平行,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
(2)成因: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是产生这种分异的基础,水分条件也有重要影响。
2.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1)规律:自然带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更替。
(2)成因:主要受从沿海向内陆不同的水分条件控制。
(3)分布:在中纬度大陆地区表现最明显。
3.垂直地域分异(1)概念:地表景观随高度有规律更替的现象。
(2)成因:水分、热量及其组合的垂直变化。
(3)规律: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4.非地带性地域分异(1)影响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
(2)表现:与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不吻合。
(3)举例:南美大陆太平洋沿岸南纬3°~30°之间狭长荒漠带。
形成原因:秘鲁寒流的影响及安第斯山的阻挡。
[温馨提示]实际上,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和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都是在热量和水分共同作用下引起的。
只不过前者是以热量为基础,后者是以水分为主导。
知识点一|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情景导入先思考———————材料一战士李刚在日记中写道:“凌晨我们巡逻,气温-20 ℃左右,周围一片林海雪原。
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单元活动学会应用地形图教案 鲁教版必修1(202
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单元活动学会应用地形图教案鲁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单元活动学会应用地形图教案鲁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单元活动学会应用地形图教案鲁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单元活动学会应用地形图一、内容及其解析:本节内容是在学会运用地形图,主要包括四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认识等高线地形图”。
第二部分“地形图的判读"。
第三部分“地形剖面图的判读和绘制"。
第四部分“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基本判读技能、剖面图的做法与判读等内容。
本节内容是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中的基础部分,对于学生养成较高的读图、析图、用图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本节内容既是初中教学内容的延伸,同时本节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其他章节知识的学习效果。
重点是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的基本方法,绘制地形剖面图.难点是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解决一些问题.二、教学目标及其解析:(一)教学目标:1。
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成图原理,能够通过等高线辨别常见的地形部位。
2.认识各类常见地形等高线的分布特征,能够正确判读各类等高线地形图。
3。
通过判读和绘制地形剖面图,学会地形剖面图绘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4.学会应用等高线地形图解决相关地理问题,培养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二)目标解析:1。
要让学生白等高线的概念和等高线地形图的成图原理,以及如何应用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山峰鞍部、陡崖、山脊等地形单元,并且理解等高线与坡度之间的关系.2。
高考地理总复习 自然地理 第三单元 第一讲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配套课件 新人教版
向西,自然带和植被类型应该体现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
律(经度地带性规律)。从成都到酒泉应该依次是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
考点二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现象分析
自然带因受海陆分布、地形、水分、洋流等因素的影响,
会出现一些非地带性现象。主要有:
1.海陆分布:由于56°S~65°S地区是广阔的海洋,陆地面积很
2.同一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唯一的。( × )
【分析】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一种气候类型
可以包括两种自然带,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为
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3.垂直分异规律可看成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的“缩影”。( √ ) 【分析】垂直分异规律是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和水分状况的
二、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1.地带性分异规律
分异 规律 形成 基础 影响 因素
典型地区
图
示
从赤道 到两极 的地域 分异
热量 ①_____
低纬和 ②_______ 高纬 地区及 _____ 太阳辐射 中纬度一定 范围内
从沿海 到内陆 的地域 分异
水分变化 ③_________
中纬度 海陆分布 ④_______
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热量起的作用更大,且
热量是从下到上逐渐降低的,与赤道向两极的递减相似,所以
垂直分异规律与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相似,但不完全相同,可以
说是其“缩影”。 4.雪线的高低只受南北坡温度的影响。( × ) 【分析】雪线的高低不仅受南北坡温度的影响 ,还受纬度位 置(纬度越高,雪线越低)、降水(迎风坡雪线低)、时间(夏季 高,冬季低)等因素的影响。
5.各自然带之间有清晰的分界线。( × ) 【分析】各自然带之间是逐渐过渡的,没有清晰的分界线,如 草原带和荒漠带之间为草原带-半荒漠带-荒漠带。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1.喀斯特地貌景观的类型、特点及其分布特征。
2.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理。
3.掌握以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为案例,分析说明圈层间的相互作用。
一、认识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是指石灰岩地区的地貌、水文现象和景观。
2.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化学过程如下:(1)溶蚀作用:CaCO3+CO2+H2O===Ca(HCO3)2(2)淀积作用:Ca(HCO3)===2CaCO3↓+CO2↑+H2O3.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4.喀斯特地貌的分类(1)地面喀斯特地貌:包括峰林、峰丛、孤峰、溶蚀洼地和落水洞等。
(2)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和石柱等。
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问题探究]读教材P70图3-3-2,回答下列问题。
(1)A图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________,出现石芽、漏斗,整个地表呈高原状态。
(2)B图表示青中年期,各种__________喀斯特地貌和________喀斯特地貌同时发育,地表呈________状态。
(3)C图反映的是喀斯特地貌发育开始进入老年期,出现____________、冲积平原和________等。
提示:(1)幼年期(2)地表地下山地(3)溶蚀洼地孤峰[总结深化]1.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喀斯特作用的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能力,岩石的可溶性越大,水的溶蚀能力越大,喀斯特作用越强烈。
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则主要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影响。
具体影响因素如下表所示:2.喀斯特地貌类型及成因喀斯特地貌在地表、地下的景观各有洞天,形态和成因不同,具体分析如下表:[对点演练]喀斯特作用中的溶蚀和淀积作用的化学过程是:①CaCO3+CO2+H2O===Ca(HCO3)2②Ca(HCO3)===2CaCO3↓+CO2↑+H2O据此回答1~2题。
1.地面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哪一过程有关( )A.① B.①② C.② D.部分①,部分②2.有利于①②反应进行的条件是( )①岩石的可溶性强②岩石的透水性强③水的流动性好④岩石的空隙、裂隙大A.①② B.①②③C.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1.A 2.D 第1题,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是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化学方程式①反映了这一过程。
高中地理第3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4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单元综合测评鲁教版必修1
2018秋高中地理第3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4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单元综合测评鲁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秋高中地理第3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4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单元综合测评鲁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秋高中地理第3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4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单元综合测评鲁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单元综合测评(三)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自然地理环境是经过长期的演化才形成的,据此回答1~2题。
1.有关地理环境的正确说法有( )A.地理环境是指自然环境B.农田、牧场不是地理环境C.自然地理要素是独立存在的D.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地貌等地理因素共同组成了地理环境【答案】D2.下列关于自然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环境的演化具有可逆性B.地貌的变化是导致自然环境演化的主要因素C.自然环境的演化是由复杂到简单D.现在的自然环境,是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化才形成的【答案】D3.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是( )A.中生代和新生代B.古生代寒武纪和中生代末期C.古生代和新生代第三纪D.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答案】D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即成为地理环境的要素之一.据此回答4~5题。
4.下列人类活动尊重和顺应了自然规律的是( )A.内蒙古草原退牧还林B.黄土高原上植树种草C.撒哈拉沙漠南部草原区开垦成耕地D.亚马孙平原的大量热带森林遭砍伐【答案】B5.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是( )A.改善长江中上游平原湖区人们的生存环境B.减轻鄱阳湖等湖泊的泥沙淤积C.有利于珍稀水生生物的繁殖D.改善中下游长江洪水期水质【答案】B6.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特殊作用是(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C.生物制约着地理环境D.动物的迁移作用【答案】A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较低,但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一位。
高中地理第3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8学会应用地形图练习鲁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2018秋高中地理第3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8 学会应用地形图同步练习鲁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秋高中地理第3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8 学会应用地形图同步练习鲁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秋高中地理第3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8 学会应用地形图同步练习鲁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课时分层作业(八)学会应用地形图(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练]1.图中虚线或字母表示地形部位。
下列选项中,地形部位名称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 )A.①山脊②山谷③鞍部④山顶B.①山谷②山谷③山顶④鞍部C.①山谷②山脊③山顶④鞍部D.①山脊②山脊③山顶④鞍部B[①②图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海拔较两侧低,为山谷;图③中E处示坡线指向四周,等高线中高周低,为山顶;图④F处位于两山顶中间,为鞍部。
]下图为某小区域地形图,图中等高距为100米,瀑布的落差为72米。
据此完成2~3题。
2.Q地的海拔可能为()A.90米B.230米C.340米D.420米3.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A.260米B.310米C.360米D.410米2.D3。
C[第2题,由于图中等高距是100米,由此推理山峰附近第一条等高线的海拔是500米,向东依次是400米、300米,河流东岸自西向东依次是300米、400米,Q地高于400米,本题选D。
第3题,根据前面的分析,图中河谷的海拔在200~300米,由于瀑布的落差为72米,又因为桥梁位于瀑布下游,因此桥梁处河面海拔最高是300-72=228米,最低可能无限接近200米,由此推断,此处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360米.]4.读下面的等高线示意图,已知a>b,若图中闭合等高线的高度同为a或同为b,则M、N 处的地形可能()①同为洼地②同为小丘③同为缓坡④一处为小丘,一处为洼地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A[如果两闭合等高线同为a或同为b,即同时符合“大于大的”或同时符合“小于小的”,故同为小丘或同为洼地。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复习课第二课时)
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复习课第二课时)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通过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而进行着相互作用;理解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的具体表现;认识地球圈层间物质运动的表现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和案例探究、资料阅读等方法增加感性认识,为理解地域分异规律奠定基础。
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熟悉主要的陆地自然带及其分布,学会分析地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尝试运用联系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维护自然界中的碳平衡,防御全球变暖。
【知识探究】1.山地垂直自然带判断的基本原理(1)纬度越低,山体越高,垂直分异越复杂(2)垂直自然带的基带取决于山地所处纬度位置和气候,因此,基带是判断某地所处纬度位置和气候的主要依据。
(3)同一自然带景观在山地南北两侧分布的高度不同,阳坡分布的高度要比阴坡高,因此,它成为判断山地位于南北半球的依据。
(4)在同一山体,其东西两侧自然带的差异通常是由水分条件差异造成的。
(5)对雪线高度的分析,首先要判断迎风坡与背风坡,然后再判断阳坡和阴坡。
山地迎风坡的雪线比背风坡要低;阳坡的雪线高度比阴坡高。
夏季的雪线比冬季的雪线高。
1.地理环境非地带性现象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主要表现可以总结成“改变”“约束”“块状”“缺失”等几方面,以便于记忆。
“改变”:由于受地形或洋流等因素影响使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约束”:自然带的分布范围受到山脉的阻隔而被约束在狭窄范围;“块状”:由于受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在沙漠中形成绿洲;“缺失”:由于海岸分布的原因,使得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
【当堂达标】一、单项选择题下图是30°N附近的五座名山的垂直自然带比较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1、2、3、4、5所代表的植被类型的名称是( )A.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B.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C.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D.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2.贡嘎山的垂直带谱与下列哪一座山的垂直带谱最相似( )A.乞力马扎罗山B.阿尔卑斯山C.珠穆朗玛峰D.安第斯山3.右图是等高线地形图上过P点的两幅剖面图,两剖面线垂直相交于P点,则P点所在的地形部位是( )A. 山峰B. 盆地C. 鞍部D. 山谷二、综合题4.读图分析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3 土壤的形成1.观察、了解土壤的构成及特点。
2.掌握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重点)3.理解土壤的功能及常见的养护措施。
(重难点)[自主预习·探新知]一、观察土壤1.土壤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3.野外观察内容:(1)土壤颜色:如黑土、红壤等是以颜色来命名的。
(2)土壤质地: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所占的相比比例,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①砂土:通气透水性强,保肥性能弱,易耕作。
②壤土: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
③黏土:通气、透水性差,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3)土壤的剖面构造1.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2.生物: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
为土壤提供有机质,通过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在表层富集。
3.气候:(1)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
(2)气候的分布规律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4.地貌:多方面影响土壤的发育。
5.时间: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6.人类活动:影响极为深刻。
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湿地地区的土壤发育快,但往往比较贫瘠。
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1.功能(1)联系了四大圈层,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2)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改变了地理环境。
(3)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4)是人类可以利用的珍贵自然资源。
2.利用与保护(1)对不能满足耕作需要的土壤进行改良或改造。
(2)对优良的土壤要注重种养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
正误判断:(1)我们到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都是自然土壤。
( )(2)黄土高原的土壤名称是黄土。
( )(3)耕作土壤没有有机层。
( )(4)土壤中的矿物质、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
( )(5)亚马孙雨林中因植被茂密而土壤肥沃。
( )(6)山区的壤土多出现于山顶处。
( )(7)农业耕作中休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土壤的肥力。
( )【提示】(1)×我们在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多属于耕作土壤。
(2)×一些土壤是用土壤的颜色来命名的;但黄土高原的土壤不是用颜色来命名的。
(3)√耕作土壤主要分为耕作层、犁底层、自然土层,不存在表层的有机层。
(4)×土壤中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生物,而不是成土母质。
(5)×亚马孙雨林中因淋溶强烈,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比较贫瘠。
(6)×山区的山顶处往往发育的是砾质土,壤土多出现在低平洼地上。
(7)√农业中的休耕可以使耕作土壤在一定程度上自然恢复肥力。
[合作探究·攻重难]花,插双筷子也发芽”。
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
世界上仅有三块黑土平原: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亚洲的东北平原。
【思考交流】1.黑土肥沃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黑土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肥力高。
2.黑土是在什么样的气候环境中发育形成的?【提示】黑土都分布在纬度较高的地区,说明是在冷湿的环境中发育形成的。
3.我国南方的湿热地区植被茂密,但发育的土壤反而有机质含量较低,比较贫瘠,其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降水较多,土壤的淋溶作用强烈,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低,比较贫瘠。
4.我国东北黑土分布区目前都存在着黑土肥力降低的现象,我们对其应该如何进行养护?【提示】可以采取休耕、轮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手段进行养护。
[归纳总结]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分析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自然要素及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1)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的关系(2)成土母质与土壤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化学成分对土壤质地和化学元素的影响如下图所示:(3)气候与土壤(4)生物与土壤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
图解如下:(5)地形与土壤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6)时间与土壤: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7)人类活动与土壤人类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而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
人类通过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
违反自然成土规律会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
下图是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1)~(3)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土层厚度、水热条件B.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C.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矿物养分D.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特征、肥力特征(2)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 )A.是岩石的作用B.是气候的作用C.是生物的作用D.是地形的作用(3)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曾联合下文,投资10亿多元抢救三峡库区4 000万m3沃土,这是国内迄今为止最大的土地搬迁项目。
下列四幅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地点(均位于库区)土层深厚的是( )A.甲B.乙C.丙D.丁(1)B(2)C(3)A[第(1)题,成土因素的作用各不相同,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矿物成分;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有机质来源,但不能影响矿物养分;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过程。
第(2)题,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是生物循环的作用。
第(3)题,图中甲为河谷,河谷地区沉积物厚度大,土壤发育程度好,土层深厚。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固双基]1.下列各种气候类型下的土壤中,风化壳最深厚的是( )A.热带雨林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D.地中海气候A[各种气候类型下的土壤中,风化壳最深厚的是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的环境,淋溶作用强,利于岩层的风化发育,风化层深厚。
]2.下列土壤类型中,发育程度较好的是( )A.江南丘陵红壤B.青藏高原寒漠土C.西北地区的风沙土D.东北平原黑土D[高寒荒漠土与红壤、风沙土有机质含量少,发育程度较低。
东北平原黑土富含有机质,有机质层比较厚,土壤发育好。
]3.下列成土因素中,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的是( )A.地形B.气候C.生物D.成土母质A[气候中的水热条件直接影响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和风化壳厚度,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它直接影响着土壤的形成。
缓坡接受沉积,陡坡以侵蚀为主,这影响着土壤厚度;迎风坡和背风坡影响着不同坡向的降水,阳坡和阴坡影响着不同坡向的光热条件,从而影响土壤中的水热状况,因此是间接作用于土壤。
]地处赤道附近的亚马孙平原终年高温多雨,形成生物多样的热带雨林景观,发育成砖红壤。
完成4~5题。
4.亚马孙平原的气候、植被、土壤三者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B.差异性C.综合性D.季节性5.在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环境下发育而成的砖红壤应该具有的特征是( )A.有机质含量高B.多为黑褐色C.多呈碱性D.土层厚度大4.A 5.D[第4题,高温多雨利于植物生长,形成热带雨林植被,高温多雨使得微生物对枯枝落叶分解速度快、分解彻底,而且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
气候、植被、土壤三者之间存在密切关联,相互影响,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故A正确。
第5题,热带雨林气候区,土壤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有机质含量低,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为砖红色,土层深厚,质地黏重,呈酸性至强酸性。
故D正确,A、B、C错误。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完成6~7题。
6.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7.图示区域(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6.C7.A[第6题,各种成土因素中,母质(与地质密切相关)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第7题,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关系密切。
山坡上因地形坡度大,土壤易被侵蚀搬运,故土壤厚度较薄。
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成土母质,植被是提供有机质的。
草地由于根系密集,利于有机质富集,有机质含量较森林土壤高。
] 内蒙古库布齐沙漠东北部分布着大面积的裸露土层,土层沙粒较大,遇雨即溃,逢风即散。
读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示意图,完成8~9题。
8.该裸露土层物理性状特点的成因主要归结为( )A.气候B.生物C.成土母质D.人类活动9.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差异性B.整体性C.有限性D.无序性8.C9.B [第8题,该裸露土层物理性状特点是土层沙粒较大,成因主要归结为成土母质,沙粒是岩层风化后形成的碎屑物质,即成土母质。
气候、生物、人类活动改造成土母质,使其颗粒变的细小,不是沙粒大的原因。
第9题,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发展了经济,取得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差异性主要体现区域之间的不同特点。
反映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不能体现有限性、无序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