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标准
劳动关系学课程设计
劳动关系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劳动关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及基本原则;2. 了解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3. 掌握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劳动关系调整中的作用及其运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劳动关系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沟通协调、团队协作、谈判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设计合理、有效的劳动关系管理方案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尊重劳动者、关注劳动权益的价值观;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观念;3. 激发学生对劳动关系学科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持续探究的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劳动关系学的基本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年级,具有一定的社会科学基础,思维活跃,关心社会问题,但可能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劳动关系学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 劳动关系定义、性质与功能- 劳动关系主体及其相互关系- 劳动关系理论体系概述2. 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与特点- 我国劳动关系的演变- 当前劳动关系的主要特点- 劳动关系发展趋势分析3. 劳动法律、法规与政策- 劳动法律体系概述- 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劳动争议处理法等核心法律内容- 我国劳动政策及其对劳动关系的影响4. 劳动关系管理实践- 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策略与方法- 集体谈判与劳动争议处理- 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与案例分析5. 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进度- 第一周:劳动关系学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 第二周: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与特点- 第三周:劳动法律、法规与政策- 第四周:劳动关系管理实践教学内容参考教材相关章节,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劳动关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教育部劳动课程标准
教育部劳动课程标准
根据教育部劳动课程标准,劳动课程应包括以下内容:
1. 劳动教育理论知识:介绍劳动教育的目的、意义和基本原则,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态度。
2. 劳动与生产实践:安排学生参与各种劳动活动,例如家务劳动、农田劳动、手工制作等,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劳动技能。
3. 劳动安全与健康教育:教育学生正确使用工具和设备,保护自己的劳动安全和健康,预防劳动事故的发生。
4. 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引导学生参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活动。
5. 社会服务与公益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6. 职业规划与创业教育:介绍不同职业的特点、要求和发展前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优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7. 劳动法律与劳动关系教育:教育学生了解劳动法律的基本知识,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劳动关系观念,提高法律意识和权益保护能力。
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适当调整和补充这些内容,以实现劳动课程的教育目标。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教学大纲(2013)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3101208适用专业工商企业管理课程类型职业选修课学分数2总学时数32第一部分总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1.课程的性质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其中劳动法学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对象是以劳动法及其发展规律。
劳动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立部门,因此,劳动法学在我国法学体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法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劳动关系则国家层面的劳动政策的制定以及企业层面的劳动关系的操作管理。
2.课程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劳动法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重点掌握我国现行的劳动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培养学习者运用所学的劳动法理论和知识以及劳动法律、法规、政策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
3.前导课程与后续课程前导课程:经济法、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后续课程:创业课程二、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考核方式:考试成绩评定:平时成绩10%,实训成绩30%,期末成绩60%。
三、推荐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推荐教材:夏志强、杨红,《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四、大纲执行说明执行时在不违反大原则的基础上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做出部分调整。
第二部分理论教学一、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劳动法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重点掌握我国现行的劳动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培养学习者运用所学的劳动法理论和知识以及劳动法律、法规、政策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案例教学等实训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
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和互动。
教学方法采用教师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学生讨论等多种形式,运用多媒体、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模拟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法与劳动关系课程优秀教案范本劳动与劳动争议解决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法与劳动关系课程优秀教案范本劳动与劳动争议解决教案标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法与劳动关系课程优秀教案范本劳动与劳动争议解决正文:教案一:劳动法基础知识教学目标:1. 了解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劳动法的实施地位和法律责任;3. 理解劳动法在职场中的应用和作用。
教学内容:1. 劳动法的概念和分类;2. 劳动法的实施地位和法律责任;3. 劳动法的主要内容和适用范围;4. 劳动法在职场中的应用和作用。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引起学生对劳动法的兴趣和思考;2. 知识讲授:系统介绍劳动法的概念、分类、实施地位和法律责任;3. 案例分析:结合真实案例,分析劳动法在职场中的应用和作用;4. 总结讨论:与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并展开讨论,加深对劳动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1. 课件资料:提供劳动法的相关知识点和案例;2. 教学参考书:推荐相关劳动法的教材和参考书籍。
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劳动法案例,并给出解决方案;2. 课堂测验:设置相关选择题和应用题,检验学生对劳动法知识的掌握程度;3. 个人报告:鼓励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劳动法话题进行研究,并进行书面报告。
教案二:劳动关系的建立和管理教学目标:1. 了解劳动关系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劳动关系的建立和管理方法;3. 理解劳动关系对组织运营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劳动关系的定义和特点;2. 劳动关系的建立和管理方法;3. 劳动关系对组织运营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介绍实际企业中的劳动关系问题,引发学生思考;2. 知识讲解:详细介绍劳动关系的定义和特点,并讲解劳动关系的建立和管理方法;3. 案例分析:提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劳动关系问题;4. 总结讨论:与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并展开讨论,加深对劳动关系管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1. 课件资料:提供劳动关系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案例;2. 实际企业情况分析:提供实际企业中的劳动关系问题,并进行分析讨论。
劳动法与劳动关系大纲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考试大纲一、课程及考试大纲说明(一)、《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是由《劳动关系》和《劳动法》合并而成的一门课程。
劳动关系是市场经济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领域。
劳动法以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关系为调整对象。
通过考试,目的是检验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对劳动关系基本知识与劳动法主要内容的掌握程度,提高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本课程自学教材1、《劳动关系》程延园主编,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发行。
2、《劳动法》关怀主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二版。
(三)、本课程学习方法:学生系统自学并在此基础上由专业教师对重点和难点章节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分析。
(四)、本考试大纲适用于人力资源专业本科自学考试,考试内容不得超出本大纲所列范围。
(五)、本大纲各章节内容划分为重点、理解掌握、一般要求和不作要求四个部分。
1、重点(考核的主要目标):(1)劳动关系的含义、性质与主体;(2)劳动关系“五大学派”的主要观点;(3)冲突产生的各种根源(4)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5种角色;(5)集体谈判的作用;罢工权的行使及其限制;(6)产业行动的行式与功能;(7)资历条款在集体协议中的意义;(8)加入WTO后中国劳动关系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9)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与适用对象;(10)国际劳动立法的内容与国际劳工组织;(11)劳动者的基本劳动权利与义务;(12)工会的性质、地位与职权;(13)劳动就业的特征与基本原则;(14)劳动合同的内容、解除和终止;(15)我国实行集体合同制度的意义与集体合同的签订;(16)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时间的种类、延长工作时间的相关规定;(17)工资形式与工资的法律保障;(18)建立劳动安全卫生法律制度的意义;(19)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的内容;(20)社会保险的种类与保险待遇;(21)我国的奖励制度;(22)劳动争议处理的方式与机构;2、理解掌握:(1)主要是术语、概述;(2)考核目标仅次于重点3、一般要求:(1)对内容作一般性了解,起系统性学习作用;(2)考核目标少于5%。
《劳动法与劳动关系》课程标准(适用于2017级工管)
《劳动法与劳动关系》课程标准(适用于207级)编制负责人:审核人:课程类别:□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其他一、课程概述(一)基本信息注:课程名称应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名称一致。
(二)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经济法(三)后续课程无(四)课程简介《劳动法与劳动关系》是以劳动关系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关系为调整对象,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立部门,它在我国法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法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劳动法与劳动关系》不仅是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专业的大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门基本的法律课程。
具体到工商管理专业,《劳动法与劳动关系》是该专业的一门选修专业课。
《劳动法与劳动关系》的基本理念是为了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就业,或者是一名普通劳动者,或者是用人单位的一名管理者,但是不管工作岗位如何,都应当- 1 -依法劳动、依法管理。
通过开设本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熟悉劳动法的体系结构及重要的劳动法律规范,能够运用劳动法专业知识解决劳动关系中的实际问题。
做一个知法、守法、懂法的好公民。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会描述劳动法的概念、适用的对象、基本原则、劳动法的发展历史、集体合同的概念、工资的概念、加班加点工资的支付、社会保险的类型、劳动争议的情形等知识;2.会说出劳动关系有哪些、劳动合同的内容、经济补偿金支付的情形、劳动合同无效的情形、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的区别、最低工资的适用范围、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覆盖范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待遇等知识;3.会解释劳动合同和劳务合同的区别、劳动合同解除的情形、全日制用工和非全日制用工的区别、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工伤的情形等知识。
(二)能力目标1.能准确地判断一种关系是否是劳动关系;2.能签订一份合法又符合自身实际需要的劳动合同;3.能知道在劳动关系中自己有何权利与义务;4.能运用劳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的权利。
劳动法和劳动关系讲义
劳动法和劳动关系讲义一、劳动法的基本概念1. 劳动法的概念和分类劳动法是指国家对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所作出的规范和约束的法律。
它包括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法、劳动保护法等多个领域的法律规定。
劳动法又可分为集体劳动法和个体劳动法两种,前者是指组织员工进行集体谈判、签署集体合同,后者则是指个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
2.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1)平等就业原则:禁止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进行任何形式的歧视。
(2)劳动者权益优先原则:劳动法应当全面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断提升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和劳动条件。
(3)合法合同原则:劳动合同是劳动法的基本依据,双方签订的合同应当合法有效,并且执行。
(4)社会保护原则:对于劳动法所规定的特殊劳动者,如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等,应当给予社会保护。
3. 劳动法的内容(1)劳动合同:规定了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解除和终止的条件和程序。
(2)工资福利:规定了工资支付、工时、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的规定。
(3)劳动保护:包括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保护、未成年人保护等方面的规定。
(4)劳动争议解决:规定了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和方式。
二、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1. 劳动关系的主体劳动关系的主体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劳动者是指受用人单位雇佣,以劳动为生的人员,用人单位则是指提供劳动就业机会、条件的实体单位。
2. 劳动关系的内容劳动关系主要包括劳动合同、工资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职业培训、劳动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3. 劳动关系的形成和解除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因劳动合同而产生的一种社会关系。
而劳动关系的解除则是指依照劳动法规定所规定的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和方式。
三、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和法律责任1. 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劳动法适用于我国领域内的所有用人单位和劳动者。
2. 劳动法的法律责任根据违法情况的不同,劳动法规定了不同的法律责任。
例如,用人单位拖欠或者违反规定支付劳动报酬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实用标准》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标准课程代码课程承担学院商学院制定制定日期审核审核日期批准批准日期一、适用对象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者二、适用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三、课程定位(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
(2)课程任务本课程主要针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特别针对劳动关系管理工作开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树立现代劳动关系管理理念,掌握劳动关系管理主要流程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学会用劳动关系管理理论与制度正确地分析和解决现代劳动关系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从事劳动关系管理工作的基本职业素养。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管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组织行为学》、《公共关系》等课程。
四、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掌握劳动关系管理主要流程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劳动关系管理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巧,胜任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工作。
另一方面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创新精神。
1.认识劳动关系(概念、理论、历史);2.了解管理方(定义、管理模式、劳资合作方式);3.认识工会(概念、结构、职能);4.了解政府与劳动关系(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劳动关系战略);5.认识劳动法;6.认识劳动合同法;7.了解员工参与管理(概念、功能、关键点);8.认识惩处与申诉;9.认识集体合同;10.认识劳动争议处理五、课程设计本课程以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工作任务为载体,以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工作案例作为学习情境,根据岗位工作要求、工作任务要求,确定学习目标及学习任务内容。
本课程采用行动导向(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工作任务为导向组织教学及考核。
六、教学设计七、课程考核1.考核方式考核内容主要考核学生对培训与开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其分析应用等综合技能,考核方式采用平时、笔试相结合的考核。
考核成绩(满分100分)=平时(50%)+笔试(40%)+考级(10%)2.考核标准(1)平时成绩的考核标准取决于“课堂表现(20%)、出勤率(10%)、作业(20%)”。
劳动法课程标准
劳动法课程标准引言本文档旨在为劳动法课程提供一个标准框架,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劳动法的基本知识和原则。
本文档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目标,课程框架,教学方法,评估标准和参考资料。
目标劳动法课程的核心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并在实践中解决劳动法问题。
通过本课程,学生应能够:- 理解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和法律框架- 了解雇佣合同和劳动合同的要素和规定- 熟悉雇佣关系中的法律权利和义务- 掌握劳动法纠纷解决的基本程序和方式- 能够运用劳动法知识解决常见的劳动纠纷课程框架本劳动法课程建议按照以下主题进行组织:1. 劳动法概述2. 雇佣关系和劳动合同3. 雇佣合同中的权利和义务4. 劳动法纠纷解决5. 与劳动法相关的特殊问题每个主题可以进一步分成适当的子主题,以满足学生的研究需求和教学计划。
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建议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讲座式教学,介绍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讨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应用劳动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模拟法庭审理,锻炼学生的辩论技巧和法律分析能力- 参观实地或实机会,让学生了解实际劳动法场景教学方法可以根据学生的背景和研究能力进行适当调整。
评估标准为了评估学生对劳动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建议采用以下评估方式:- 期末考试,涵盖课程的核心知识和案例分析- 课堂参与度和小组讨论- 作业和案例研究报告- 模拟法庭审理的表现评估根据具体的教学计划和学校要求,可以调整评估标准和权重。
参考资料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研究劳动法,建议提供以下参考资料:- 《劳动法教程》(作者:XXX)- 《劳动法案例分析》(作者:XXX)- 《劳动法实务指南》(作者:XXX)这些参考资料覆盖了劳动法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拓宽和巩固知识。
结论本文档提供了一个劳动法课程的标准框架,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开展课程。
通过明确的目标设定,合理的课程组织和教学方法选择,以及全面的评估标准和参考资料,可以提高学生对劳动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劳动法问题。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标准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标准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标准课程代码课程承担学院商学院制定制定日期审核审核日期批准批准日期一、适用对象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者二、适用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三、课程定位(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
(2)课程任务本课程主要针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特别针对劳动关系管理工作开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树立现代劳动关系管理理念,掌握劳动关系管理主要流程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学会用劳动关系管理理论与制度正确地分析和解决现代劳动关系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从事劳动关系管理工作的基本职业素养。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管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组织行为学》、《公共关系》等课程。
四、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掌握劳动关系管理主要流程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劳动关系管理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巧,胜任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工作。
另一方面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创新精神。
1.认识劳动关系(概念、理论、历史);2.了解管理方(定义、管理模式、劳资合作方式);3.认识工会(概念、结构、职能);4.了解政府与劳动关系(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劳动关系战略);5.认识劳动法;6.认识劳动合同法;7.了解员工参与管理(概念、功能、关键点);8.认识惩处与申诉;9.认识集体合同;10.认识劳动争议处理五、课程设计本课程以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工作任务为载体,以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工作案例作为学习情境,根据岗位工作要求、工作任务要求,确定学习目标及学习任务内容。
本课程采用行动导向(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工作任务为导向组织教学及考核。
表1课程总体设计六、教学设计表2学习项目设计七、课程考核1.考核方式考核内容主要考核学生对培训与开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其分析应用等综合技能,考核方式采用平时、笔试相结合的考核。
劳动法课程教学大纲
劳动法课程教学大纲劳动法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劳动法是法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劳动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熟悉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处理等核心内容,并能够在实践中运用劳动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程目标1、掌握劳动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包括劳动法的立法目的、法律关系、劳动合同、劳动争议处理等内容。
2、熟悉劳动法律、法规的最新发展动态,包括劳动法的修订、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改革等。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劳动法领域的实际问题,包括劳动争议的处理、劳动合同的签订等。
三、课程内容1、劳动法基本理论:介绍劳动法的立法目的、法律关系、劳动合同的法律性质等基本概念。
2、劳动合同法:详细介绍劳动合同的签订、变更、解除等流程,以及劳动合同中的各类条款规定。
3、劳动关系管理:讲解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权利义务,以及劳动纪律、工资福利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4、劳动争议处理:介绍劳动争议的处理机制,包括劳动仲裁、诉讼等程序,并讲解劳动争议的案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课堂讲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劳动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
2、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劳动法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参与劳动法的讨论,加深学生对劳动法的理解和掌握。
4、实习实践:安排学生到企业或劳动争议处理机构进行实习,让学生亲身感受劳动法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评估方式1、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灵活性等。
2、作业和考试:布置相关作业和考试,检测学生对劳动法知识的掌握程度。
3、案例分析:布置相关案例分析作业,检测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习报告:要求学生提交实习报告,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六、课程资源1、教材和参考书:选择优秀的教材和参考书,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劳动法知识。
2、多媒体资源:利用多媒体资源,如视频、图片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劳动法的实际应用。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教学计划简介
第十二章 集体争议与产业行动
❖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理解集体争议和产业 行动的概念、机理、功能;了解集体协议内容的概 况,熟悉集体协议的重要条款;了解我国罢工立法 现状。
谢谢观赏
❖ 第一节 劳动关系的概念 ❖ 第二节 劳动关系的当事人 ❖ 第三节 劳动关系的构成 ❖ 第四节 劳动关系的本质 ❖ 第五节 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 ❖ 时间安排:3学时
第二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理论
❖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劳动关系的基本理论和 分析模型;一般了解劳动关系的历史演进与变迁; 重点掌握当代劳动关系研究的代表性理论。综合运 用西方劳动关系理论与模型,分析中国劳动关系运 行的模式选择。
上课形式
❖ 教师课堂讲授,学生参与讨论; ❖ 组建兴趣小组,报告读书体会;
考核
❖ 总分数:100分; ❖ 其中平时表现占30%,期末考试占70%。 ❖ 课堂出勤:20分(教务处要求点名三次,三次都不到
者取消考试资格); ❖ 课堂主动精神:10分; ❖ 期末考试形式。。。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及时间分配
第二部分 课程概要
开课背景
❖ 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是劳动关系主体的一方,因此 人力资源管理不可能回避劳动关系问题,相反劳动 关系问题应该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面对的基本问 题。
❖ 人力资源管理对劳动关系的影响足以形成一种独特 的劳动关系调整模式,它是一种强调无工会的劳动 关系调整方式。
❖ 不断提升的企业劳动争议数量、不断出现的雇佣领 域的新问题等等
❖ 第一节 跨国公司的劳动关系 ❖ 第二节 主要国家劳动关系制度的发展 ❖ 第三节 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趋势 ❖ 时间安排:2学时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标准》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标准课程代码课程承担学院商学院制定日期制定审核审核日期批准批准日期一、适用对象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者二、适用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三、课程定位(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
(2)课程任务本课程主要针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特别针对劳动关系管理工作开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树立现代劳动关系管理理念,掌握劳动关系管理主要流程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学会用劳动关系管理理论与制度正确地分析和解决现代劳动关系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从事劳动关系管理工作的基本职业素养。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管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等课程。
、学》行为织《组.四、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掌握劳动关系管理主要流程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劳动关系管理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巧,胜任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工作。
另一方面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创新精神。
1.认识劳动关系(概念、理论、历史);2.了解管理方(定义、管理模式、劳资合作方式);3.认识工会(概念、结构、职能);4.了解政府与劳动关系(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劳动关系战略);5.认识劳动法;6.认识劳动合同法;7.了解员工参与管理(概念、功能、关键点);8.认识惩处与申诉;9.认识集体合同;10.认识劳动争议处理五、课程设计本课程以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工作任务为载体,以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工作案例作为学习情境,根据岗位工作要求、工作任务要求,确定学习目标及学习任务内容。
本课程采用行动导向(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工作任务为导向组织教学及考核。
表1课程总体设计《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名称计划学时7学参考学时项目名项目描学劳动关系的概念和实质、合作的任1源等概念劳动关系导对冲突的根源和背景的描述、冲2任与合作的表现形式学管理主义学派的主要思想任1劳动关系理正统多元论学派的内容2任学西方国家劳动关系发展的特点任1劳动关系的劳动关系发展的一般规律2任史和制度背世界劳动关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任3学管理方的定义1任任2雇主协会的概念、类型与作用管理管理方的策略与实践,管理方的角3任理论管理模式,掌握劳资合作的方式4任学工会的概念、结构和分类、工会的任1织结构工工会的职能和行为方式2任工会民主的目的和意义3任学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任1政府与劳动关系理论任2政政府的劳动关系战略3任1学劳动法如何调整劳动关系、工资法1任保障的内容劳动劳动法确定的劳动标准、工作时间2任休息休假法规最低工资的内涵和确定因素、工作任3所的规则、公平就业制度的具体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课程承担学院商学院
制定制定日期
审核审核日期
批准批准日期
一、适用对象
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者
二、适用专业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三、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
(2)课程任务
本课程主要针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特别针对劳动关系管理工作开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树立现代劳动关系管理理念,掌握劳动关系管理主要流程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学会用劳动关系管理理论与制度正确地分析和解决现代劳动关系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从事劳动关系管理工作的基本职业素养。
(3)课程衔接
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管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组织行为学》、《公共关系》等课程。
四、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掌握劳动关系管理主要流程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劳动关系管理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巧,胜任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工作。
另一方面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创新精神。
1.认识劳动关系(概念、理论、历史);
2.了解管理方(定义、管理模式、劳资合作方式);
3.认识工会(概念、结构、职能);
4.了解政府与劳动关系(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劳动关系战略);
5.认识劳动法;
6.认识劳动合同法;
7.了解员工参与管理(概念、功能、关键点);
8.认识惩处与申诉;
9.认识集体合同;
10.认识劳动争议处理
五、课程设计
本课程以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工作任务为载体,以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工作案例作为学习情境,根据岗位工作要求、工作任务要求,确定学习目标及学习任务内容。
本课程采用行动导向(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工作任务为导向组织教学及考核。
表1课程总体设计
六、教学设计
表2学习项目设计
七、课程考核
1.考核方式
考核内容主要考核学生对培训与开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其分析应用等综合技能,考核方式采用平时、笔试相结合的考核。
考核成绩(满分100分)=平时(50%)+笔试(40%)+考级(10%)
2.考核标准
(1)平时成绩的考核标准取决于“课堂表现(20%)、出勤率(10%)、作业(20%)”。
作业主要有重点知识梳理和案例分析,重点考核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情况,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能力。
(2)考试考核标准来源于每个项目的重点知识,目的在于学生把握重点,沉淀理论知识。
考试的重点在于考察学生利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劳动关系管理工作的实例,来锻炼、考核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考级考核标准是“人力资源职业资格证书”获取情况。
八、学习资源
(一)教材
《劳动关系(第三版)》程延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版
(二)参考书
1.蒋月:《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郭捷:《劳动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九、编写依据
该课程标准是以依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别是劳动关系岗位工作内容的调研报告,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而编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