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看清孩子的毛病背后其实来自他的家庭
热锅上的家庭:原生家庭问题背后的心理真相(2)
热锅上的家庭:原生家庭问题背后的心理真相(2)第4章系统的概念——全家人都有份20世纪50年代,一群人类学家、沟通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在不断观察中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发病期似乎与其父母的婚姻冲突息息相关。
一旦父母激烈争吵起来,子女就会发病,把生病当作维持家庭稳定的灭火器。
通过这些研究及当时生物学界发现的生态系统相克相生的启发,家庭系统的概念由此而来。
临床工作者和研究者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家庭,例如别人口中“完美”的姐姐或哥哥,可能是一个非常紧张和不安的人;一个酗酒者的太太,可能是一个非常脆弱沮丧、苦苦撑持“贤惠”皮囊的人。
一旦和这些家人接触,人们就会不禁惊讶:“天呐,这家里每一个人都有病!”系统的概念使科学家对个人的困扰重新予以定位,发现很多困扰往往是一家人共同酝酿出来的。
家庭犹如一个小型生态系统,家人之间的作用力此消彼长,每个人都在使劲,每个人都有份。
4.1 相互牵引的家庭系统20世纪50年代初期,一家大型精神医院①的一群研究员②开始对观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行为感兴趣。
虽然一般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只会按照自己内心扭曲的世界观来反应,已经“脱离现实”,但研究员观察到,一旦病人的母亲来医院看望过,之后好几天里,病人通常会产生一些急性反应或明显的沮丧。
他们好奇病人和母亲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显然这些剧烈的情绪变化并非来自病人的幻想世界。
因此,研究人员把精神分裂症患者和他们的母亲同时安排在医院中,持续观察他们之间的互动。
观察结果令他们大为惊讶。
病人不但不会自我隔离,反而会深深卷入和母亲之间极为复杂又不安的沟通中。
其中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就是,他们的沟通分为两个层面——语言和非语言,而病人与母亲在这两个层面上传递的信息往往是矛盾的。
举例来说,当病人看到母亲来医院探望他的时候,会笑得很开心,很高兴看到她。
他张开双臂想拥抱她,母亲也想接受儿子的拥抱,但却对这种肢体接触感到不自在而显得有点僵硬;在语言上她对儿子说的话却又像儿子对她一般亲切。
学习困难初筛表格
6注意力转换情况如何(从玩到学习,一件事到另外一件事情)
6上课听得懂吗?(不知道,能,似懂非懂,听不懂)
6计算,数字能力怎么样(好,一般,偏落后,差,不知道)
7喜欢哪个老师,喜欢哪门课程,成绩怎么样(不知道,优良中差)
反面还有
8是否经过训练和强化学习,效果怎么样(是,好,不好;否)
学习困难初筛表格(第一页,共两页)
姓名:性别:年龄:年级:诊断:
核心症状(最困扰的):
1:3:
2:4:
一:注意力情况:
二学业情况
三:能力情况
1此种情况持续时间多久
1学习跟不上,作业完成难多久了
1智力情况怎么样(好,一般,偏落后,差,不知道)
2在哪些场合(情况)下:听课,作业,日常情况,玩耍,基本所有情况
注:此表格仅为本院医师提供诊疗方案设计支持,不具有诊断意义
四:情绪及社交情况
六:身体状态
七:家庭关系:
1上学,写作业开心吗(开心,一般,不开心,讨厌,不知道)
1视力怎么样(好,不好,在矫正,不知道)
1亲子关系怎么样(优良中差)
2有什么担心,害怕吗(有,无,不知道)
2听力怎么样(好,不好,在矫正,不知道)
2养育人都有谁
3抗挫能力和自信心怎么样(好,一般,偏差,差)
3食欲好吗(好,不好,明显挑食)
3养育人之间是否有共同教育理念(主要方面)(有,无,不清楚)
4:有没有好朋友(有,没有)
4睡眠好吗(好,不好,在矫正,不知道)
5:可不可以和其他小朋友做协作游戏,玩到一起(是,否;)
5身体有没有不舒服(有,没有,不知道)
学习困难初筛表格(第二页,共两页)
孩子的问题出在家长身上
孩子的问题出在家长身上
晓烨
【期刊名称】《小康生活》
【年(卷),期】2005(000)005
【摘要】4月6日,台湾政治大学心理系教授钟思嘉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对部分小学生家长演讲时指出,发现孩子有问题时,不妨先找自己的毛病。
他列举了一些家长教育孩子时常见的毛病。
【总页数】1页(P40)
【作者】晓烨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8
【相关文献】
1.孩子生气就自虐问题出在哪儿? [J], 阿达丽
2.问题孩子出在问题家庭 [J], 章睿齐
3.问题孩子出在问题家庭 [J],
4.问题出在谁身上? [J], 筱青
5.问题出在你身上!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儿童身心症背后的原因----家庭关系 DOC 文档
各位朋友晚上好:我是一中的心理咨询师肖淑玲,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儿童身心症背后的原因----家庭关系》。
心理学界有这么一种说法:所有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我经常说孩子的问题,折射的往往是不健康的家庭关系。
说到家庭关系,在很多父母的概念里,家庭关系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很难和身心症联系起来。
这里我结合两个真实的案例和大家聊聊,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首先先解释一个概念:身心症,身心症就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和心理疾病。
第一个案例:小明(化名)12岁男孩,初中一年级,临床表现:频繁摇头.初次见面时的小明情绪比较低落,眼神游移,老看地板,说话声音很小,妈妈皱着眉头,显得很忧虑;她们母子坐下后就对视着,尤其是妈妈一直视线停留在儿子身上;爸爸说话声音响亮,有点强势。
我去询问男孩,叫什么名字,妈妈就抢着回答,爸爸眼睛看向我,欲言又止。
从开始的情形,我初步有个感觉,妈妈跟儿子比较亲近。
我故意邀请爸爸说说情况,他说自己平时不太管儿子,小学儿子由奶奶辅导作业,一直班里前几名。
上初中后,儿子学习成绩迅速下滑,最近一次考试没有一科及格。
班主任反映孩子频繁摇头,在家里孩子也有这个毛病,于是带去北京医院检查,医生说这是心理问题。
爸爸眼睛斜看着妈妈:我就搞不明白了,怎么孩子一到你手里,各科都不及格,还有了心理问题?这时太太说话了,“我一直和你说,奶奶天天陪着学习对孩子不好,孩子一点主动性都没了,你就是不听,天天晚上不着家,不是喝酒就是打牌,什么时候管过孩子?”“有我妈辅导作业呢,用我干啥?我妈管了六年,一直好好的,现在这样,还不是你不会?”孩子爸爸说话声音越来越高。
我注意到当父母开始对话时,小明就出现了频繁摇头的动作。
我邀请小明说话:“你父母说的情况我不太明白,你能解释给老师听吗?”他说:“我知道自己成绩下降了,家里人都很不放心,尤其是奶奶和爸爸很不满意,就总说妈妈辅导不了我,.....我爸爸认为奶奶会辅导作业,可是,她不懂初中的内容呀.....”孩子话里话外,好像在为妈妈辩护。
一张表看清孩子的毛病背后其实来自他的家庭
看看这张表一个孩子的毛病背后是他家庭的毛病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性格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责备孩子缺点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自己呢?爸爸妈妈们和孩子一起成长吧!孩子的表现家庭自卑、懦弱父母其中必然有一人是苛求之人(干涉型家庭教育结果)喜欢暴力或奴性十足有一个喜欢打骂的家长(干涉型家庭教育结果)胆小害羞管得过多,时常责怪,包办代替(干涉型家庭教育结果)不善良父母必有一个人缺乏同情心(暴力型家庭教育结果)不懂是非必有一个专制,喜欢替孩子做决定的家长或是一个不明事理的家长(干涉型家庭或溺爱型家庭结果)小心眼缺乏宽容的家庭环境,指责是这个家庭的主基调(干涉型家庭结果)不上进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或父母对自己要求过低(干涉型家庭或放任型家庭)你的今天,就是孩子的明天你今天对孩子喊,就别怪他明天对你叫;你今天对孩子没耐心,就别怪他明天对你不耐烦;你今天训孩子不如别人优秀,就别怪他明天怨你不如别人爹妈有权势;你处处苛求孩子完美,就别怪他自卑懦弱;你习惯打骂孩子,就别怪他崇尚暴力或奴性十足;你自己界限不清,就别怪他不负责任。
所以,家庭教育应该是做父母的一场修行,反倒是孩子的纯真、无私、灵动洗濯了成人的浮躁、功力、自大的心理历程。
好的教育,应该是父母通过孩子这把镜子,不断发现自我、修正自我、挖掘自我,并用新我来为孩子做示范和表率。
我们是在教育的过程中,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1、如果您的孩子喜欢谴责别人,是因为平时您对他批评过多。
2、如果您的孩子凡事喜欢抱怨,是因为您总是挑剔他。
3、如果您的孩子喜欢对抗,是因为您对他有敌意和强制。
4、如果您的孩子不够善良,是因为您是一个缺少同情心的人。
5、如果您的孩子胆小、羞怯,是因为他经常被嘲弄、辱骂。
6、如果您的孩子不跟您说心里话,是因为您捉孩子的话儿把,翻老账。
7、如果您的孩子不辨是非,是因为您专制,没有给孩子自主和思考的机会。
8、如果您的孩子很自卑,是因为您对孩子总是失望,不能耐心鼓励。
孩子出不出色,与母亲的性格关系重大!(建议永久收藏)
孩子出不出色,与母亲的性格关系重大!(建议永久收藏)“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天,一位身为大学教师的朋友跟我聊起他那上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夫妻两个都是博士,朋友的妻子还是海归,可儿子的成绩竟然是班级倒数第一!他问我为什么,我说主要你的夫人太能干了。
他还以为是开玩笑呢,认为我在指他夫人忙于事业,就说,“没有,我老婆每天陪他写作业,就是每次不到五分钟,就火冒三丈,对着孩子大叫‘你怎么这么笨!’。
”我说,你看,问题就出在这里,你儿子的妈妈太聪明了,他这么小怎么可能比他母亲妈妈呢?不知大家是否留心过很多名人传记中是怎样描写母亲的:母亲温柔、贤淑、善解人意,她始终默默地为孩子奉献而毫无怨言,母亲坚强、善良、有主见,好像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难倒母亲的……这些文字是不是很熟悉?就是这样的母亲才可能培养出了那么出色的孩子。
因为孩子在幼小时对母亲有着本能的依赖,所以,母亲的性格、语言和行为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如何才能使孩子的性格习惯不往母亲性格的反方向发展并承袭母亲的优点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母亲在孩子面前必须收敛起自己的锋芒,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母亲。
母亲在孩子面前,不是在谈判桌前,不需要用批评、挑剔和要求完美的眼光去看待孩子。
母亲咄咄逼人的态度、尖酸刻薄的语言、驾驭一切的行为和自以为是的判断,对孩子的自尊、自信的伤害远大于应试教育。
1、进门前,忘记自己的不愉快妈妈在进家门之前,务必提醒自己:忘掉所有单位里不愉快的事情,现在开始承担的是母亲的角色了。
孩子需要母亲很快乐,千万不要把与孩子无关的坏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因为孩子是无辜的。
2、孩子的小小荣誉当孩子兴致冲冲地告诉妈妈他今天在学校得了一颗五角星或是小红花的时候,千万不要表现出厌烦或者不屑一顾,一定要和儿子一样高兴地表扬他。
最恰当的办法是说能不能让妈妈看看,要与他分享这个快乐,因为这个荣誉对孩子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一张表看明白
一张表看明白,每个孩子的问题背后是父母的教育缺陷!没有一位家长会刻意要把自己的孩子教坏,但是,如果孩子的教育出了问题,那很大程度上跟家长有关系!我们要永远记住,孩子没有带着任何错误的观念和缺点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出生时就像一张白纸,后来涂抹上的一道道缺点毛病的印痕都是我们家长所为,孩子的成长,在父母身上是有迹可循的……那么,父母的哪些举动导致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呢?看了下表,你就明白了!孩子的缺点父母的原因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不懂得付出,只知道索取过分溺爱,无原则给予。
没有教会孩子关爱身边的人和同情弱者不懂道理,不明是非独断、专制,没有耐心教孩子道理胆小怕事,退缩、逃避指责、训斥、谩骂得太多爱动手打人,有暴力倾向打压、限制得太多,常用暴力制服孩子自卑,自暴自弃总是贬低孩子,不接纳、不认可孩子没有上进心,做事不努力包办代替,让孩子形成了依赖;过度满足孩子;对孩子要求太高,孩子达不到父母要求而灰心不尊重父母,经常要挟父母没立规矩,没严格管教,没有树立威信做事能力差,爱找借口,遇到困难就退缩没给孩子机会锻炼,没有培养孩子的勇敢坚毅品质爱抱怨,爱找麻烦总是不停地唠叨孩子,挑剔孩子不愿意和父母说心里话总是责骂孩子,很少倾听孩子的想法懒惰、怕苦怕累代替孩子做的太多自大、目中无人、霸道过分地赞扬、纵容、迁就孩子爱说谎、口是心非缺乏宽容,常常用惩罚打压孩子没有主见、推卸责任替孩子决定的太多、没有让他自己承担过后果虚荣、爱显摆没有教孩子真实和谦逊的可贵脾气暴躁,经常歇斯底里急躁、情绪不稳定你的今天,就是孩子的明天,你今天对孩子喊,就别怪他明天对你叫;你今天训孩子不如别人优秀,就别怪他明天怨你不如别人父母有权势;你处处苛求孩子完美,就别怪他自卑懦弱;你自己界限不清,就别怪他不负责任。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一场修行,是孩子的纯真、无私、灵动洗濯成人浮躁、功力、自大的心理历程。
好的教育应该是父母通过孩子这把镜子,不断发现自我、修正自我、挖掘自我,并用新我来为孩子做示范和表率。
当一个家庭病了,孩子才会有各种问题
人体是一个系统,由多器官多组织相互协调运行,当身体任意一器官或人体组织出现状况,身体就会以生病的方式来提示我们该注意保养和修复了。
家庭也是一个系统,由众多的关系和个人组成。
同样,当家庭系统出现问题了,也一定会有一个或多个家庭成员把家庭的病症通过不同的症状呈现出来,而承接这种症状的人往往是家庭中能量较弱的、敏感度较高的、无力保护自己的人,如孩子。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和细化,“问题孩子”越来越被社会关注。
一般来说,问题孩子有多种复杂问题,可能会表现为行为叛逆、成瘾、厌学、早恋、自闭、对亲情冷漠、经常打架等。
问题孩子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如有社会教育的失效、学校教育的失当,家庭教育的失误等。
许多父母因为孩子的行为偏差而来华雅智航求助,在接受一系列的辅导之后,往往发现是他们婚姻有问题。
她们进一步成长之后,了解到孩子的偏差行为,是为了化解父母婚姻关系中的冲突和压力。
比如在学业上父母以过高标准来要求孩子,父母的期望值超出了孩子自身的能力和主观愿望,孩子感到压力巨大,出现叛逆反抗。
再比如父母关系不和,教育方法出现分歧,会使孩子无所适从等。
这类型的孩子问题成因都可以归为家庭教育的失当,心理咨询学科上也有明确的方法和方向给予矫正。
此外,还有一类型的问题孩子是由于家庭系统失控所致,而且因这一因素导致的孩子问题相对较为复杂,也不容易用常规的思维逻辑分析出问题的原因所在。
比如孩子想扮演好家庭系统成员中某一角色来满足父母,承接了这个家族成员的情绪,当孩子以自己的能量承受不了这种承接情绪的时候,会不自觉让自己变成“问题孩子”,来提醒父母——家庭系统出问题了。
也就是说,孩子借着自己的问题行为,来维系整个家庭的平和,他们宁可成为“问题儿童”,也要为家庭带来一些帮助。
孩子的心理疾病和行为偏差永远不是单独的、个人的现象。
家庭系统和其它社会系统一样,有自己存在、运行的规则和需求。
家庭中一对夫妻,如果其中一方仍然牵连在原生家庭未解决的问题中,夫妻的注意力就会被引向不同的方向让夫妻情感产生隔阂,也可能会让孩子被动承接原生家庭中未完结的情绪,呈现出偏差行为,既伤害自己,也伤害家人。
孩子问题是父母关系问题的投射
孩子问题是父母关系问题的投射(2014-03-24 22:37:27)转载▼分类:亲子关系与家庭教育标签:转载原文地址:孩子问题是父母关系问题的投射作者:荒原般若作者:周鼎文孩子问题是父母关系问题的投射。
孩子就像家庭的一面镜子,会真实反映出家中的情况。
在孩子所反映的关系信息中,影响最大的来源一是父母之间的关系,另一者是家族系统的关系。
孩子的问题,其实就是父母自己是问题一天,我的一个朋友来到家里,跟我谈到了他的女儿。
她的女儿是镇上有名的聪明孩子,已上小学,每学期都在班里考第一名。
苔丝说,小女儿什么都好,但近来有些表现令她不安。
她在教训她的同学时显得很刻薄,对班上成绩差的同学明显表现出蔑视。
如果其他孩子在某些方面做得比她好,得到了大人的夸奖,她就会很生气地否认这一点。
我沉默了一阵,把目光转向她。
她的性格,她的刻薄,她爱教训别人的毛病等,我多多少少有一些了解。
于是我笑了笑问苔丝:“是啊,你没有发现你的女儿很像你吗?”孩子就像家庭的一面镜子,会真实反映出家中的情况,其中最直接反映出的是父母的“身教”,因为孩子会模仿父母的言行及如何互动,所以身教重于言教,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
你希望孩子怎样,你自己就应该怎样。
从孩子的语言和行为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看到自己的言行。
孩子会反映出家庭的深层“关系”问题我认为“模仿”是孩子透过表面信息学到一些基本行为的方式,然而父母的深层心理状态会更深刻地影响孩子的深层心理。
父母的深层心理状态往往隐而不显,那么孩子的深层心理状态是透过什么学习到的呢?孩子的深层心理反映出的是深层潜意识的信息,而这些深层潜意识的信息如同马汀-布伯所说的“潜意识的信息是在个体之间”,也就是在“关系”里,换言之,孩子真正学习与反映的不是表面的话语或行为,而是深层的“关系”信息。
根据我的观察,在孩子所学习与反映的关系信息中,影响最大的来源一者是父母之间的关系,一者是家族系统的关系。
但不是每个亲戚都算我们的家族系统,只有一群特定的人属于我们的系统。
三十幅漫画教你观察家庭解读
三十幅漫画教你观察家庭观察1:强弱一个喜欢抱怨先生是软骨头的太太不知道,她恰好是他骨头越来越软的原因。
在孩子早年的心理发展中,母亲的作用远大于父亲。
想想孩子是从母亲的身体和怀抱中逐步的分离出来,你就相信这样的观点没有错。
与母亲的关系几乎决定了每个人内心是否具有足够的安全感、亲密感、快乐感与成长动力。
而父亲却是他最初的成长和自我认同中重要的伴侣和领路人。
在面对患有神经症性冲突(恐惧、抑郁、焦虑等)和行为紊乱的成人和孩子时,需要对早年母子或母女关系做细致分析,我们往往能找到一个很严厉很正确很负责任的母亲或者有类似严母般仔细的父亲。
和这样的家庭打交道,要说服母亲给予孩子犯错误说“假话”干“坏事”的自由有时比登天还难。
因为这样的母亲肯定是一个很讲道理的人,做事总在理上,做人做得勤勤恳恳,当母亲当太太也当得很认真。
和她们说话,你常常感觉有点气短,有点理亏。
早在五十年代,从事家庭治疗的精神科医生就提出“婚姻倾斜”的心理学概念,认为家庭中父母的一方有采用破坏性方式来支配家庭的倾向,而另一方却显得依赖和柔弱,对其逆来顺受。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将这种倾斜关系视为正常,失去成为平等关系的能力,要么依赖,要么强权。
观察2:倾斜你们怕什么?平衡是家庭关系的第一原则,倾斜是另一种平衡。
在临床治疗中常常观察到母亲的角色感太强,使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被弱化,甚至被迫游离于家庭的亲密关系与教养关系之外。
由于不平衡,孩子与母亲的互动中,没有因父亲的插入产生的心理缓冲空间,也失去了在双亲行为中作适应性选择的权利,孩子与母亲的行为应答方式被简单化到服从和不服从。
久而久之,成长的动力被压抑,变化与对抗的欲望被耗竭,导致孩子的心性发展延迟。
正如漫画中表现的,母亲的咄咄逼人和父亲孩子的怯懦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
由此,处理时会不自主的想压制母亲,迫使母亲退后一点,再扶父亲一把,以此让孩子在居中的位置上比较好过。
实际上,家庭治疗师并不会匆忙的否认画面上的情景,“倾斜关系”常常隐含着一种内在补偿和和谐。
孩子身上出现的毛病,其实是家长自身问题的投射
孩子身上出现的毛病,其实是家长自身问题的投射来源:天使对于一个家庭来讲,你是树根,孩子是花朵。
如果花朵有问题,多半是树根也有问题。
家长们常常“看到”的孩子的问题,其实是他自己的问题在孩子身上的“开花”。
孩子是你的投射银幕,当你在孩子身上看到了问题,那是你自己问题的外在投射。
从本质上讲,不存在有问题的孩子,只存在有问题的家长。
家长意味着“头脑”,孩子代表着“心”。
当生命的存在看似出现问题时,那是“头脑”出了问题。
没有你的角度、判定、认为,你眼中会有有问题的小孩吗?如果你眼中有有问题的小孩,那是谁的问题?谁制造出了一个有问题的小孩?是你,你创造了一些问题概念,然后你投射在孩子身上。
是你眼花,把一块完美无瑕的玉看成了一块丑陋的石头。
如果你认为你有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一定先反过来,在你自己身上寻找问题的根源。
就像你看到银幕上有一些瑕疵,先看看投影仪的镜头上有没有问题。
你自己的恐惧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如果你是一个恐惧的家长,你就会有一个有问题的小孩。
你的恐惧越大,你眼中小孩的问题就越多。
恐惧导致掌控。
你越恐惧,你越倾向于去把握住某种东西,以让你自己有安全感。
掌控者是头脑,而小孩通常都是自由的心,他们像水一样流动,很难被掌控。
这使得你越想抓住、越想驾驭、越想掌控,越抓不住,越驾驭不了,越掌控不住。
你的恐惧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因而你眼中小孩的问题也就越多。
小孩是一个有问题的小孩,真是这样吗?没有你的恐惧,没有你的压制或判断,他是一个很难教育的小孩,这是真的吗?问一问你自己。
当你是一个完全无惧的父母时,你的孩子才能天然成长人们都期待自己的小孩长大以后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
如何才能使一个小孩长大以后呈现出“最大”的智慧和能力?那就是让他按照天性成长。
如果一个小孩按照他天性本然的样子成长,他长大以后的智慧和能力将会最大化。
但是如果不是那样,而是你特别有意识地去培养或训练他,成年以后,或许他在某方面的能力不错,但是他的智慧心将发挥不足。
孩子毛病背后是家庭的毛病
龙源期刊网
孩子毛病背后是家庭的毛病
作者:
来源:《祝您健康·文摘版》2016年第09期
如果你的孩子总是故意打扰你,可能是因为你和他的身体亲密度不够,他渴望与你接触。
如果你的孩子在撒谎,那是因为你曾经对他们所犯的错误反应过度。
如果你的孩子自信心不足,那是因为你给他们的建议多过鼓励。
如果你的孩子不会坚持自我,那可能是因为在他们小的时候你总是在公共场合教育训斥他们。
如果你什么都给孩子买,然而他们还是去拿那些不属于他们的东西,那是因为你不让他们自己选择想要的。
如果你的孩子很懦弱,那可能是因为你帮助他们的速度太快了,不要为你孩子清扫成长道路上的每一个障碍。
如果你的孩子嫉妒心强,那可能是因为你总是拿他们和别的孩子作比较。
如果你的孩子容易很快就生气,可能是因为你给予他们的赞扬不够,他只有行为不正确时才能得到注意。
如果你的孩子不懂得尊重别人的感受,那可能是因为你总是命令他们,不重视他们的感受。
如果孩子总是神神秘秘,啥事都不告诉你,那可能是因为你总爱打击他。
如果孩子的行为没有礼貌,那他可能是从家长或者身边人那里学来的。
(摘自《当代教育家》)。
当一个家庭生病了,孩子会呈现“病症”
当一个家庭生病了,一定会有一个或多个成员把家庭的病症呈现出来。
而这个人往往是家庭中能量较弱的,敏感度较高的,年龄较小无力自我保护的那一个——我们的孩子。
脆弱的孩子越是想扮演好角色帮助父母,家庭的不良状况越会持久不变。
当孩子因承受不了压力而把自己变成“问题儿童”,则可能唤醒父母反观家庭的文化背景及个人成熟度。
家庭和各种社会系统一样,有自己存在、运行的规则和需求。
家庭需要一对关系良好的父母,只有父母之间的婚姻关系运作正常,他们才能安心抚养孩子,孩子才有机会健康成长。
如果夫妻之间关系不佳,家庭中的成员就会被迫做出不良的适应,利用自我防卫来保护自己。
这些即时、自动的防卫方式,既伤害自己,也伤害他人。
当一个家庭生病了,一定会有一个或多个成员把家庭的病症呈现出来。
而这个人往往是家庭中能量较弱的,敏感度较高的,年龄较小无力自我保护的那一个——我们的孩子。
许多父母因为孩子的行为偏差而求助,在接受一系列的辅导之后,往往发现是他们的婚姻先有问题。
她们进一步成长之后,了解到孩子的偏差行为是为了化解父母婚姻关系中的冲突和压力。
也就是说,孩子借着自己的问题行为来维系整个家庭的平和,他们宁可成为“问题儿童”,也要为家庭带来一些帮助。
而且,他们往往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心理疾病(长期积累导致生理疾病)、行为偏差(多动、暴躁、饮食失调、网恋、早恋、辍学、逆反、自卑、自大、忧郁、精神分裂等),永远不是单独的、个人的现象。
是因为家庭本身生病了,有行为问题的某一成员只是病态家庭的“发言人”、“代理人”而已。
个人的问题意味着家庭的病态,家庭系统的病态则反映出整个社会体系的病态。
当孩子出生进入原生家庭系统,成为家庭系统三角关系中的一角后,孩子也会成为父母关系的焦点。
家庭系统中缺席的角色会有人自动补缺,这个人往往是孩子或孩子中的一个。
如果母亲忙于事业,整天在外奔波,没有在妻子和母亲的位置上;或者母亲停留在少女时代,不从父母处独立,而是带着孩子寄养在自己的原生家庭,那么由于母亲没有扮演她的角色,家庭在亲密关系上就会出现空缺(真空)状态。
从原生家庭的底版上洞察成长之惑
28么样的影响呢?”我感慨着。
一户邻居不堪这静夜里的搅扰,喊了一声:“楼上的,明天孩子们还得上学呢,大半夜的让不让人睡了!”没想到父亲脱口骂了三个脏字,还振振有词:“你睡不睡关我什么事!……”其实,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
每个生命个体成长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个家庭环境强有力的支撑。
如果家庭、父母给予孩子的本身就非一方净土,又何来周正的成长一说呢?所以楼上那个孩子最大的悲凉,是面对着镜子迷茫地看着自己,但镜面上却布满了水渍和斑驳;那个家长最坏的习性,是把粗野无趣当作了强势的象征,却忘了时时擦拭自己立身的这面镜子,忘了孩子时时刻刻都在照着这面镜子过活。
原生家庭教育是根、是源,父母的精神品质是光、是亮,只有根源的土壤醇厚、水质清澈,才能滋养成长;只有光亮之处温和煦暖、明媚宜人,才能映照前路。
为了孩子,为了成长,为人父母者,一定得让孩子所照见的镜子光洁、明亮。
生命的成长是否经历过风雨有的时候我们常常疑惑满腹:为什么知书达理的家庭会养出胡搅蛮缠的孩子?为什么热情开朗的父母育出闭塞孤僻的孩子?为什么爱的庭院里还总会有孱弱娇柔的苗木战栗?直到我遇见了军和他的母亲。
初识时,孩子的敏感、骄纵曾没少令我头疼。
更重要的是,那位言谈举止都得体大方的母亲为这样的一个孩子操碎了心,总是在繁忙的工作之策划Planning余向我咨询教育之道。
后来在一次文艺演出中再度相逢时,我还暗自窃喜了好久:没准我传授给妈妈的沟通方式起了作用,要不这个向来扭着性子总和大人对着干的孩子怎么会痛快地登台亮相呢?对他的演出,我内心里便格外充满了期待。
可眼看着整台联欢会近了尾声,我的“期待”却一直没有出场。
带着搜寻的目光,我碰见了军的邻居:“军不是有表演么,怎么还没到呢?”“你不知道吗?眼看要上场,他却中暑了。
他妈妈也是,六月份还给他穿着秋衣秋裤。
”邻居的答案中带着几丝愤然,“哪有这样爱孩子的!”29EDUCATION TODAYJune 2020今日教育中暑?虽然已是六月天,但沿海的夏天并没有那么酷热,偌大的礼堂内更是空调、吊扇齐上阵,不曾让人有丝亳热感,可何至于此?从邻居的口中,我才知道这位非常关注育儿之道的母亲的另一面:小学时托了关系找到班主任要求给他的孩子喂饭;初中时还从来不放心孩子一个人到院子里去玩;三伏天脚踝也不准露在外面,用她的话说“重要的关节可不见透风”。
孩子粗心,需要家长、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子培养
孩子粗心,需要家长、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子培养家长们经常会问的一个问题是:孩子粗心怎么办?翻开孩子的作业本或者试卷,看看出错的地方很少是难以攻克的拦路虎,却是一些很简单很基本的题目。
于是做父母的大发雷霆或苦口婆心,而孩子却是我行我素,屡教不改。
这令家长们大伤脑筋。
其实,简单的外部现象背后有着内在的心理原因,粗心并不是偶然发生的。
本文通过剖析粗心的原因,帮助家长们对症下药。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动机和情绪为认知活动提供最佳背景。
强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认知活动造成不良影响。
缺乏动机,情绪低落,往往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神思恍懈。
孩子看电视正在兴头上,却被母亲强行关进房间学习。
这时,孩子根本无心学习,因此心不在焉,错误百出。
很多小学生的四则运算容易出错,把‘3’看成‘8’,把’+’当成’-’。
当你给他指出来时,他会毫不在乎地说,有什么了不起,我本来会做的。
其原因就是题目太简单,无法激发动机。
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让孩子知道,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都不会很难,你与别人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能把简单的事情做好。
动机过于强烈,情绪过于兴奋,则会导致意识狭窄,思维混乱,甚至头脑一片空白。
有些孩子平时谨慎用功,是父母和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可一到考试就发挥不好,平时会做的简单题目也会出错,甚至漏答整张试卷。
原因就是他太在乎考试,太想考好了。
对这样的孩子,家长不要在考前对孩子耳提面命,也不要表现出过高的期待。
让孩子把考试当成学习的一部分,怎样学就怎样考,轻松上阵粗心是因为缺乏精加工。
迎面走来了张老师。
A同学近视眼,说这不是李老师吗?B同学说这明明是张老师。
两位老师身材相似而五官相去甚远。
A同学只看清轮廓而没有注意细节,因此判断失误。
同样道理,学习中的粗心也常常是因为缺乏对认知刺激的精细加工。
精加工往往是通过对比和辩别进行的。
孩子同妈妈一起去蔬菜市场,见到了韭莱。
几天后校外教学,孩子指着麦苗说这是韭菜,我以前见过。
老师拉他来到不远处的蔬菜大棚,说这才是韭菜。
海默专栏:孩子毛病的背后是家庭教育的毛病(五)
海默专栏:孩子毛病的背后是家庭教育的毛病(五)9.孩子的嫉妒心强分析:1.父母经常拿孩子和隔壁小孩子比较。
2. 也可能是孩子天生气质中好胜心比较强关于家庭教育: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较,本是想暗示孩子向别人好的方面学习。
的确,这样的做法偶尔比较会增强孩子的上进心和竞争的心态,但经常被比较比别人不足的地方,孩子通常会有很多负面情绪:不开心、无安全感、愤怒、嫉妒等。
甚至在行为表现方面,出现顽劣、叛逆。
和那一点点被激起的好胜心比起来,恐怕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孩子和自己作比较,关注自己孩子每一个微小的进步。
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表扬,孩子就会越来越好。
毕竟,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相互之间比较本身就意义不大,而总是拿孩子的缺点不足去和别人的优点比,对孩子也是有失公平的。
还有一点父母是可以学习利用孩子的嫉妒心的。
嫉妒心的背后表达的是“你有,我没有,而我也想要”。
过于强烈的嫉妒心,甚至因为嫉妒去做一些损害别人的事情肯定是不被允许。
但我们父母可以适度的利用孩子的嫉妒心,去引发孩子为自己想要的去努力。
只要不是我没有,你也不能有这样的想法和做法,适度的嫉妒心是可以成为推动孩子上进的助推器的。
这里父母要切忌用打压孩子、或者贬低孩子的方式去引发孩子的嫉妒,这是不可能做到引发孩子上进的动力的,往往还会适得其反。
10.孩子不尊重他人的感受,分析:父母总是命令孩子,首先父母就没有尊重孩子。
关于家庭教育:尊重他人的感受这方面,孩子的方式就是模仿大人的方式。
不仅仅是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
有一些时候,我们看到孩子们会对大人颐指气使,甚至出言不逊让大人下不了台。
通常而言,他们可能只是单纯照搬了家长对自己或别的成人说话时的口气和语言而已。
他们不懂得,对不同的人应该使用不同的态度和口气,他们也不懂得这样的方式带给别人的是什么。
如果父母在家里对孩子没有足够的尊重,不给孩子发言的机会,不尊重甚至不考虑孩子的意愿,遇到事情不讲原因,只要求孩子完成大人的指令,这些不仅仅会让孩子在行为模式上的习得,而且孩子一定会有很多情绪垃圾的累积,必然会带来孩子其它的偏差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看这张表
一个孩子的毛病背后是他家庭的毛病
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性格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责备孩子缺点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自己呢?爸爸妈妈们和孩子一起成长吧!
孩子的表现家庭
自卑、懦弱
父母其中必然有一人是苛求之人
(干涉型家庭教育结果)
喜欢暴力或奴性十足
有一个喜欢打骂的家长
(干涉型家庭教育结果)
胆小害羞
管得过多,时常责怪,包办代替
(干涉型家庭教育结果)
不善良
父母必有一个人缺乏同情心
(暴力型家庭教育结果)
不懂是非必有一个专制,喜欢替孩子做决定的家长或是一个不明事理的家长
(干涉型家庭或溺爱型家庭结果)
小心眼缺乏宽容的家庭环境,指责是这个家庭的主基调
(干涉型家庭结果)
不上进
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或父母对自己要求过低
(干涉型家庭或放任型家庭)
懒惰
父母替孩子做得太多
(干涉型家庭或溺爱型家庭)
喜欢埋怨
必然有一个负面思维的家长
(干涉型家庭或暴力型家庭)
脾气暴躁必然有一个家长脾气不好
习惯通过发火这种不良方式与人沟通(干涉型家庭或暴力型家庭)
自以为是
父母溺爱的必然结局
(溺爱型家庭或放任型家庭)
不会关心人
父母宠爱过度,不让孩子表现
(溺爱型家庭或放任型家庭)
不快乐整天板着脸
夫妻不和或父母与孩子关系紧张
(干涉型家庭、暴力型家庭或放任型家庭)
过于敏感、多疑
家庭不包容,缺乏温暖
(干涉型家庭或暴力型家庭)
不喜欢学习
家长不爱学习或者不认为学习有多重要
(干涉型家庭、暴力型家庭、放任型家庭或无文化型家庭)冷酷、孤僻
必然有一个放任不管或喜欢暴力的家长
(放任型、暴力型家庭的结果)
自私必然有一个溺爱的父母
(溺爱型家庭)
你的今天,就是孩子的明天你今天对孩子喊,就别怪他明天对你叫;
你今天对孩子没耐心,就别怪他明天对你不耐烦;
你今天训孩子不如别人优秀,就别怪他明天怨你不如别人爹妈有权势;
你处处苛求孩子完美,就别怪他自卑懦弱;
你习惯打骂孩子,就别怪他崇尚暴力或奴性十足;
你自己界限不清,就别怪他不负责任。
所以,家庭教育应该是做父母的一场修行,反倒是孩子的纯真、无私、灵动洗濯了成人的浮躁、功力、自大的心理历程。
好的教育,应该是父母通过孩子这把镜子,不断发现自我、修正自我、挖掘自我,并用新我来为孩子做示范和表率。
我们是在教育的过程中,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1、如果您的孩子喜欢谴责别人,是因为平时您对他批评过多。
2、如果您的孩子凡事喜欢抱怨,是因为您总是挑剔他。
3、如果您的孩子喜欢对抗,是因为您对他有敌意和强制。
4、如果您的孩子不够善良,是因为您是一个缺少同情心的人。
5、如果您的孩子胆小、羞怯,是因为他经常被嘲弄、辱骂。
6、如果您的孩子不跟您说心里话,是因为您捉孩子的话儿把,翻老账。
7、如果您的孩子不辨是非,是因为您专制,没有给孩子自主和思考的机会。
8、如果您的孩子很自卑,是因为您对孩子总是失望,不能耐心鼓励。
9、如果您的孩子嫉妒、敏感、怕受伤,是因为他的家庭没有宽容和温暖。
10、如果您的孩子不喜欢自己,是因为您对他缺少接纳、认可和尊重。
11、如果您的孩子不上进,不努力,是因为您对他要求过高他做不到。
12、如果您的孩子很自私,是因为您对他太溺爱,要什么给什么。
13、如果您的孩子不懂父母的苦心,是因为您没有教会他理解别人。
14、如果您的孩子退缩、逃避,是因为遭到了您的轻视和打击。
15、如果你的孩子懒惰和依赖,是因为您替孩子做的事和决定太多了。
16、如果您被孩子控制了,是因为您不敢严厉管教,总是哀求孩子。
17、如果您的孩子撒谎、骗人,是因为您不够宽容,喜欢惩罚孩子。
18、如果您的孩子冷漠,攻击他人,是因为您对他的讽刺和冷眼太多。
19、如果您的孩子有暴力行为,是因为您常用暴力来处理孩子的问题。
真正的教育,来自于家庭。
多年前看过一篇文章。
讲作者到一个朋友家里,看到朋友的孩子非常喜欢读书,不仅喜欢童话与故事,连一本工具书,也读得津津有味。
他很讶异,问那对父母是如何培养的。
怎么培养的呢?根本没有培养。
父亲是学者,母亲是作家,两人又相爱,家里藏书又多。
客厅、书房、卧室、儿童房、厕所,随处可见父亲喜欢的历史哲学宗教,母亲热爱的社科文学艺术,孩子痴迷的绘本寓言童话……只要你想读,随手就能拿到自己喜欢的读物。
没事的时候,全家人就聚在一起读书。
夜色温柔,灯光缱绻,大家都沉浸于各自的人文世界,读到欢喜处,就一起聊一聊。
“哈哈哈,孙悟空好好笑啊……”
“怎么好笑呢,说来听听吧!”
也玩角色扮演,结局改编,或者写三个人的故事,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
这一切都没有刻意而为,父母热爱,孩子喜欢,自然不抗拒,做得开开心心。
孩子从一出生,就在这种氛围中长大,自然,在他看来,读书是和吃饭、呼吸一样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这件事让我很触动。
它使我想到: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点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风化雨、自然无为的过程。
就像一颗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它没有声响,它只是让走在前面的人,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然后,任由改变自然发生。
前行者如何,跟从者也会如何。
长者如何,晚辈也会如何。
真正的教育,来自于家庭,它是沿袭了父母的观念,以及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处世方式。
和学生及家长打交道越多,就越发现:孩子就是家庭的缩影,真正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
一个优秀的孩子,其背后的家庭,一定充满尊重、书香与爱,父母不说博古通今,但一定通情达理。
相反,一个问题学生,他所置身的原生家庭,则一定也充满问题,比如缺爱,不平等,不自由,父母普遍文化层次不高,观念落后,视野狭隘,并且多有暴力行为。
英国有个纪录片,叫《56UP》。
导演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56岁。
在短短的100多分钟里,14个人的真实一生就过完了。
这个纪录片看得人非常难受。
因为,它是尖锐的、令人不喜的现实,忽然噗地一声,戳破鸡汤、励志、幻想的薄衣,不由分说地,扎到眼前来。
告诉我们13个字: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
在电影里,60年一晃而过,走到后来,精英的孩子,依然是精英。
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
阶层固化,流动困难。
这种僵局的产生,到底缘于什么?
有一个总结非常棒,它是这么说的:其实,除了硬实力(资源)的分配不均,更关键的,是软实力(观念)的高低不一。
精英传递给下一代的,多是自由、野心、从容、自律与不屈不挠。
穷人遗传给下一代的,多是自卑、短视、暴戾、散漫与轻易放弃。
禀持不同观念的人,自然拥有不同的视野,匹配不同的行动,支付不同的代价,导致不同的结局。
天才是不存在的。
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寻的因果。
它的因,在家庭。
它的根,在父母。
父母是无知的,就会以控制、奴役、摧残的方式,对待一个孩子,并且做得毫不自知。
以恶的方式传递恶,以愚蠢的方式传递愚蠢。
那么,在人生的奋斗链条上,孩子从一开始,就掉了链子。
父母是开明的,就会给孩子尊重和自由。
不强迫,不设置,接纳生命的可能,让孩子的最大压力,仅仅来自他自己,发现他的优点,欣赏他的特质,运用成人的思维与资源,帮助他放大……那么,他就比同龄的孩子,赢了一大截。
这样的父母所生育的孩子,纵然不成功,也必然成器。
纵然不成才,也必然成人。
纵然不成名,也必然成就一番自己的人生气候。
总而言之,如果我们希望就他成为“别人家的孩子”,自己就要先成为“别人家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