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庙底沟期仰韶文化遗存的研究

合集下载

庙底沟遗址出土仰韶文化彩陶的科学研究

庙底沟遗址出土仰韶文化彩陶的科学研究

庙底沟遗址出土仰韶文化彩陶的科学研究赵灵委;陈海龙;赵虹霞;董俊卿;李青会【期刊名称】《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年(卷),期】2018(038)005【摘要】As a great invention in the Neolithic age,painted pottery culture changed the aesthetic way of ancient ancestors.And the famous Yangshao culture with its painted pottery's beautiful shape,bright colors and rich ornamentation reveals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the original and carries important social and cultural information in prehistoric times.With the accurate,nondestruc-tive and micro damag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spectral analysis technology,it can provide more scientific support for the re-search on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relics.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painted pottery bowls of Yangshao culture unearthed from Miao-di-gou site dated to the late Neolithic period in Shanxian county,Sanmenxia,Henan province with optical three-dimensional scanning,self-built multispectral imaging,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er(XRF)and laser Raman spectroscopy.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information of the painted pottery is obtained.The digital model of painted pottery bowls are constructed by three-dimensional scanning technique,and the geometric dimension of the samples is non-contacted measured and virtual restoration of digital images of samples are obtained.The similar regions of the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amplesurface are distinguished from the gray image obtained by multispectral imaging.The chemical compositions and pig-ment phases of the painted pottery are determined by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er(XRF)and laser Raman spectroscopy.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comprehensive research,a digital model of multi-source information of painted pottery relics is put for-ward,which provides basic scientific information for digital protection and display of such kind of cultural relics.%彩陶文化作为新石器时期的重大发明,改变了远古先民的审美方式,而著名的仰韶文化以其彩陶的优美造型、绚丽色彩和丰富的纹饰揭示了原始的艺术特征,承载了史前时期重要的社会文化信息.而利用现代光谱分析技术准确、无损和微损的特点,可以为文物保护的研究提供更科学的技术支撑.研究应用相位辅助光学三维扫描、多光谱成像、X射线荧光、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技术,对河南省陕县庙底沟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仰韶文化彩陶碗进行面、点相结合的综合分析,获得了较为完整的文物物理和化学信息.利用三维扫描技术所构建的彩陶碗数字化模型对样品进行了几何尺寸的非接触测量和虚拟修复,利用多光谱成像技术所获得的灰度图像对样品表面化学特征相似区域进行了区分,结合X射线荧光和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技术对彩陶残片的分析结果,确定了所分析彩陶样品的主要化学成分特征和颜料物相组成.综合研究结果,提出了建立彩陶文物多源信息数字化模型的构想,为这类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和展示提供了基础科学信息.【总页数】10页(P1420-1429)【作者】赵灵委;陈海龙;赵虹霞;董俊卿;李青会【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上海 201800 ;中国科学院大学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北京 100049;深圳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广东深圳518060;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上海 201800;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上海 201800;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上海 201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433【相关文献】1.从仰韶文化鱼纹的时空演变看庙底沟类彩陶的来源 [J], 张宏彦2.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鸟纹研究 [J], 朱乃诚3.庙底沟遗址彩陶与原始宇宙观 [J], 张文娟4.仰韶文化庙底沟型彩陶纹样初探 [J], 刘涛5.仰韶文化——庙底沟彩陶 [J], 丁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相当于黄帝文化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相当于黄帝文化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相当于黄帝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遗址中所出土器物特征与黄帝时代所发明使用的器物等等是相一致的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以豫、陕、晋三省为中心,存在于公元前4005年~公元前2780年,这是仰韶文化最繁盛的时代,"住的房子是方形,半地穴式,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神。

与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台,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性神。

《礼·月令》称“中央土,其帝黄帝、其神后土”。

庙底沟村的这座后土庙,当地人称娘娘庙。

百姓只知道前来求拜后土娘娘保佑生育子女。

岂不知,后土的作用远大于此,不仅管生育,而且是主管万物生长,百姓生活的幸福之神。

后土庙,历史悠久,香火旺盛。

在豫陕晋三省黄河金三角地区影响较大。

该后土庙建于何时因资料缺失,无从查找。

但和后土庙同时存在的一颗大槐树,虽经雷电损坏,但至今仍枝繁叶茂。

树龄如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一般民众称她为"后土娘娘"。

人们相信,该神是农业获得丰收的保护神,还是生育之神、大地之神。

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根本的国家,所以,上自皇帝,下至普通百姓,都非常崇拜该神。

在中国的历史上,每年都要举行对该神的大型祭祀仪式,许多时候由皇帝亲自主持。

,后土被奉为社神。

远古时代,与黄帝同列中央之神,汉建“后土祠”,有“皇皇帝天,皇皇后土”之说。

天为阳,地为阴,帝又与后相对,于是后土成了女神。

而今称为“大地母亲”。

在庙底沟文化遗址附近有一座庙叫后土娘娘庙,由于当时的村民居住在位于后土娘娘庙西侧的土沟内,该村便因此被叫做庙底沟村。

根据黄河考古工作队1956年发掘出土的“朱书买地券”资料证实,至少在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庙底沟村名就已经存在。

浅谈仰韶文化的开发和研究

浅谈仰韶文化的开发和研究

浅谈仰韶文化的开发和研究仰韶文化是我国目前覆盖范围最广、遗址最多、内容最丰富的新时期时代文化。

仰韶文化最早由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于1921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因此而得名。

仰韶文化的中心区域在渭河流域、河南西部和晋南地区,延伸范围北至河套地区、东到河南东部、西达甘肃中部、南及汉水流域,有遗址二千多个。

仰韶文化是中国锄耕农业的典型代表。

针对黄河中游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仰韶先民培育了以粟为代表的旱地农耕作物。

在汉水中游的湿润地区,水稻有较大范围地栽培面积,依靠的农具主要是石锄、石斧、石刀等。

仰韶文化存在时间为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延续了二千年。

在这二千年中,文化的发展使仰韶文化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三个发展阶段。

这三个发展阶段由于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和周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很大的文化类型,并相互影响,使仰韶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一、仰韶文化及发掘历程仰韶村在城关镇北7.5公里,位于黄土台地上,村子东西两侧有深达30米—50米的深沟,被称为东沟和西沟,在村南约0.5公里处合二为一。

沟壁暴露着第三纪的红土和第四纪的黄土。

村北约3公里便是韶山、飞山等一系列石灰岩丘陵,这是仰韶村取名的由来。

由深沟上坡之后,便可看到路旁暴露的文化层,灰土中夹杂着陶片、石器等。

文化层的厚度1米—5米不等,并且有许多口小底大的袋形灰坑,尤其是遗址中央部分的大路西侧,暴露得相当清楚。

遗址的面积,由西南至东北长八九百米,宽约300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可见其遗址规模的宏大与文化埋藏的丰富。

仰韶村遗址自开始发掘到现在,已经过90个年头,它经历了中国历史的剧变和风雨的剥蚀,但遗址的面貌基本没有变化。

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仰韶文化的发掘历程。

1921年10月27日—12月1日安特生对仰韶文化进行发掘,在仰韶村共发掘了17个地点,同时还在其西边的不召寨进行过小规模的试掘,又发现了杨河村、西庄村等史前遗址。

仰韶村的发掘主要是安特生和袁复礼主持日常发掘事宜,同时担任测量工作,他们所完成的仰韶村遗址地形图,是中国考古学史上是最早的一幅作品,这显得十分珍贵。

仰韶文化中的半坡类型与庙底沟类型

仰韶文化中的半坡类型与庙底沟类型

仰韶⽂化中的半坡类型与庙底沟类型⼆⼗世纪20年代是中国新⽯器时代考古史上最重要的年代。

本⽂回顾了瑞典地质学家安特⽣1921年在仰韶村发现含彩⾊陶器的史前⽂化的经过,幷介绍了仰韶⽂化的发现和研究历程。

⼆⼗世纪初,中国考古学⽅兴,考古发现寥若晨星,然⽽⼆⼗年代却是中国新⽯器时代考古史上最重要的年代。

仰韶村以仰望韶⼭为名的仰韶村,位于河南渑池县黄河南岸,饮⽜河西侧,是豫西的⼀个普通的⼭村。

在旧中国,它和千万农村⼀样,贫穷、愚昧、落后。

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在这⾥发现了含彩⾊陶器的史前⽂化,被定名为仰韶⽂化,从此“仰韶”这个名字逐渐进⼊世⼈的记忆和视觉。

1914年安特⽣来华受聘于北平的北洋政府,1918年他曾来仰韶村调查古⽣物化⽯。

1921年他第⼆次进⼊仰韶时,在村南的冲沟断崖上发现了含有⽯器和彩陶⽚的地层,当年10⽉进⾏了⾸次发掘,对这些出⼟⽂物的类型品分析,安特⽣第⼀次把它定名为仰韶⽂化〔1〕。

1923年安特⽣在去⽢青考古调查途经西安,在⼗⾥铺发现了仰韶⽂化遗址,在青海西宁朱家寨、贵德罗汉堂也发现仰韶⽂化遗址。

安特⽣在他的地质旅⾏中向世界第⼀次报导了这些重⼤发现。

半坡村遗址五⼗年代考古研究所河南调查团对仰韶遗址作了新的调查,并进⾏了第⼆次发掘〔2〕,⼋⼗年代河南省⽂物⼯作者对仰韶遗址进⾏了第三次发掘〔3〕。

仰韶村遗址⾯积36万平⽅⽶,包含仰韶、龙⼭⽂化两个不同时期的⽂物,仰韶⽂化⼜可分为两个不同发展阶段,⼀是属于后来发现的仰韶庙底沟类型,⼆是相同于豫西、晋南及关中地区的仰韶⽂化晚期遗存。

仰韶遗址的先民已处于原始的⼑耕⽕种锄农业阶段,兼有采集渔猎等经济活动。

遗址出⼟物相对较少,但很具特⾊。

渑池地区黄河对岸的汾河流域临汾盆地也是仰韶⽂化产⽣的摇兰,1926年中国学者李济等⼈⾸次发掘了夏县西阴村〔4〕,所获遗物中的陶器和彩陶⽚完全相同于仰韶遗址,给这个刚诞⽣不久的仰韶⽂化有⼒的⽀特。

此后黄河中游⼀系列仰韶⽂化的考古发现所包含的红⾊、橙黄⾊的彩⾊陶器群,作为中华远古黄⼟⼉⼥创造的⼀种⽂化特⾊⽽闻名中外。

仰韶文化介绍

仰韶文化介绍

其次,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了仰韶文化的保 4 护中来,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和推广仰韶文化,
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15 仰韶文化的影响与启示
仰韶文化的影响与启示
仰韶文化的影响不仅 限于中国,也影响了
世界其他地区
仰韶文化的彩陶艺 术对于后来的中国 文化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成为了一种
重要文化的衰落
尽管仰韶文化在中 国的历史中具有非 常重要的地位,但 它最终还是走向了 衰落
仰韶文化的衰落可 以归因于多种因素
首先,气候变化可 能导致仰韶文化地 区的农业减产,从 而影响了社会的发 展
其次,随着社会的发 展,人们开始追求更 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 需求,这可能导致社
会的不稳定和冲突
文化影响
1
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 时期,其影响不仅限于中国
2
在国外的许多地区也发现了类似的文化遗址,
如日本的青森县、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州等
3
这表明仰韶文化在当时已经具有相当的国际影 响力
5
文化发现与研究
文化发现与研究
01
仰韶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02
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海池县城北9千米处 的仰韶村发现了这一文化的遗址
仰韶文化的经济形态以 农耕为主,同时也有一 定的狩猎和采集活动
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发 现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 ,这些器物反映了当时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 活动
此外,在遗址中还发现 了大量的农作物种子和 狩猎工具,进一步证明 了当时的农耕和狩猎活 动的重要性
9
仰韶文化的社会组织
仰韶文化的社会组织
仰韶文化的社会组织已经进入 了部落联盟阶段

陕西蓝田新街遗址仰韶文化晚期遗存的分期及相关问题研究_邸楠_杨亚长_邵晶-201404考古与文物

陕西蓝田新街遗址仰韶文化晚期遗存的分期及相关问题研究_邸楠_杨亚长_邵晶-201404考古与文物
2. 盆 常见器型之一,依据腹部形态可分为 两型。
A 型 曲腹,根据形态变化,可分为四式。 AⅠ式 标本 H47 ∶ 10,敛口,窄平沿,深曲 腹,小平底。 AⅡ式 标本 H157 ∶ 6,敛口,平折沿,深曲 腹,平底。 AⅢ式 标本 H60∶ 8,敛口,宽平沿,曲腹,平 底微凹。
AⅣ式 标本 H313∶ 7,口微敛,宽平沿,浅曲 腹,大平底微凹。
陕西蓝田新街遗址仰韶文化晚期遗存的分期及相关问题研究
型式 单位

A型
B型
第一类单位
第二类单位
47

A型
B型
第三类单位
第四类单位
型式




单位
第一类单位
第二类单位
第三类单位
第四类单位
多见于第二类 单 位,Ⅲ 式 见 于 第 三 类 单 位,Ⅳ 式 多出于第四类单位。据此,钵的演变规律为: 口 部由微敛 ( Ⅰ 式) → 敛口 ( Ⅱ 式) ,腹部由深 ( Ⅱ 式) →浅( Ⅳ式) ,底部由小平底( Ⅱ式) →大平底
葫芦形,颈部有十字形划纹。 Ⅲ式 标本 H375∶ 14,口微侈,近喇叭状,高
领,鼓肩,腰部微内凹,底收为钝尖,肩腹有一对 桥形耳相连。
上述两型 瓶 中,A Ⅰ 式 出 于 第 一 类 单 位,为 退化的重唇口; A Ⅱ 式出于第二类单位,为平唇 口; AⅢ式出于第三类单位,为原始的喇叭口; A Ⅳ式出于第四类单位,为典型的喇叭口; BⅠ式、 BⅡ式和 BⅢ式瓶则分别零星见于第二、第三和 第四类单位之中,为中晚期特有形态。
44
考古与文物 2014 年第 4 期
陕西蓝田新街遗址仰韶文化晚期
*
遗存的分期及相关问题研究
邸 楠1 杨亚长2 邵 晶2

一、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典型代表------包括半坡和庙底沟两种类型)

一、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典型代表------包括半坡和庙底沟两种类型)

彩陶定义:(绘有黑色、红色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彩陶纹饰的基本类型:一、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典型代表------包括半坡和庙底沟两种类型):1·半坡类型的彩陶纹饰:花纹以水波纹用得最多,常变幻不同的形象,活泼新颖,律动感很强,在这其它文化的彩陶中是罕见的。

此外,还有网纹,圆点纹,曲线纹,宽带纹,同心圆等几何图纹,叶纹,飞鸟,鱼纹,变形蛙纹等多种纹饰。

2·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纹样:庙底沟类型庙底沟类型因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而得名。

由半坡类型发展至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进入了繁盛时期。

这一时期彩陶工艺非常发达,代表了仰韶文化的最高水平,多为红地黑色,图案主要由圆点、钩叶、弧边三角及曲线组成的带状几何纹饰,与半坡类型的彩陶模拟动物纹样的写实风格迥然有异。

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样(典型代表------包括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种类型)1·马家窑类型的彩陶纹饰:马家窑类型(公元前3300-前2900年)的彩陶,陶器表面打磨光滑,陶质坚硬,造型优美。

其纹饰变化丰富,线条柔和流畅,构图变化多样,给人一种浑厚、坚实又细巧明快的艺术感觉。

马家窑类型是彩陶史上的繁盛期,纹饰常见的弦纹、波纹、漩涡纹、网纹、圆圈纹等。

2·半山类型的彩陶纹饰:半山类型的彩陶,器形以双耳罐和双耳壶最多,这些陶器胎体的基本色调是砖红色,土红色或桔红色,这是由于烧窑时的氧化焰烧得充分或不充分所致,也与窑中的温度有关。

在胎体的表面多用红黑两色绘画。

构图严谨复杂,主要花纹有圆圈纹、菱形文、葫芦形纹、连弧线、垂帐纹、带文、折线叁角纹、水波纹、锯齿纹、叶状纹、人形纹等多种。

花纹多集中在器物的上部,在各种花纹之间多加饰锯齿纹是半山类型彩陶的一个突出特点。

3·马厂类型的彩陶纹饰:马厂类型的彩陶有壶、罐、盆等,以双耳壶、单耳罐最为流行。

小口的双耳罐腹部收缩,器形变得比较瘦长。

用黑红两色彩绘,主要纹饰仍是几何形图案,流行的花纹有折线纹、圆圈纹、回纹、叁角纹、螺旋纹、米字纹,以及动物图纹等。

仰韶文化发展的问题及建议

仰韶文化发展的问题及建议

仰韶文化发展的问题及建议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期的一个重要文化,其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以下是一些主要问题及其建议:1.缺乏深入研究:仰韶文化的历史和特点虽然被初步探索,但还有很多未知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

建议加强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进一步了解仰韶文化的社会结构、经济形态、艺术成就等方面的细节。

2.保护与开发的平衡问题:仰韶文化遗址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得到充分的保护。

然而,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很容易破坏这些遗址。

建议在保护好遗址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开发利用的方式和程度,确保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

3.传承与创新的问题:仰韶文化是古代文化的代表,如何将其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实现传承与创新是一个挑战。

建议在保护和传承仰韶文化的同时,积极探索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方式,创造出既具有传统元素又有现代特色的新文化。

4.旅游开发与环境压力:仰韶文化遗址的旅游开发可能给环境带来压力,包括过度旅游、环境污染等问题。

建议合理规划旅游路线和游客数量,采取环境保护措施,确保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存。

5.社区参与与经济发展:仰韶文化所在的社区往往经济相对落后。

如何在保护和开发仰韶文化的同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是一个重要问题。

建议鼓励当地社区参与仰韶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同时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6.文化资源管理问题:仰韶文化资源的管理和维护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多方利益相关者,很容易出现管理混乱和利益冲突。

建议建立健全的文化资源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资源的合理使用和有效管理。

7.教育普及问题:仰韶文化作为中国悠久历史的一部分,应当在公众中得到更广泛的普及和教育。

建议加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向公众传播仰韶文化的知识和价值。

8.国际交流与合作:仰韶文化不仅是中国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建议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研究、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仰韶文化发展的历史成就

仰韶文化发展的历史成就

CULTURAL HERITAGE 文博时代地区仰韶文化(5000—3000BC)一期(5000—4600BC)二期(4600—4000BC)三期(4000—3500BC)四期(3500—3000BC)关中地区北首岭类型半坡类型泉护村类型半坡晚期类型豫西、晋南地区枣园类型东庄类型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豫中地区石固类型后岗类型阎村类型大河村类型豫北、冀南地区下潘汪类型后岗类型钓鱼台类型大司空类型豫西南、鄂西北地区大张庄类型八里岗类型下王岗类型朱家台类型内蒙、河套、陕北、晋北地区阿善类型三关类型海生不浪类型仰韶文化分布范围广,时间跨度长,导致其内部文化面貌差别较大。

因此,为方便了解,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分期与分区研究工作。

一、仰韶文化简述(一)分期与分区在分期方面,因过去发掘材料较少,学术界对其文化面貌认识不全,导致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如苏秉琦先生的两期论,巩启明先生的三期四段论,严文明先生的四期说等。

上述几种分期不仅名称不同,各段所对应的时间也不一样,甚至将其他文化的部分内容也包含了进去。

近年来随着考古材料的增加和研究的深入,学术界有了较为统一的意见,虽然叫法不同,但基本上将其分为四期。

第一期以枣园类型为代表,为仰韶文化初期,可称为枣园期,约5000BC-4600BC;第二期以半坡类型为代表,为仰韶文化早期,可称为半坡期,约4600BC-4000BC;第三期以庙底沟类型为代表,为仰韶文化中期,可称为庙底沟期,约4000BC-3500BC;第四期以西王村类型为代表,为仰韶文化晚期,可称为西王村期,约3500BC-3000BC。

在分区方面,主要包括六个大区,如表1所示。

(二)文化特征下面以各期的代表类型为例分别介绍一至四期的文化特征。

枣园类型以枣园H1为代表,主要分布在豫西南、晋南、陕东三省的交界地区,目前已经发掘的属于枣园类型遗存的遗址主要有垣曲古城东关、翼城枣园、临潼零口村、垣曲县宁家坡遗址等。

陶器以泥质为主,夹砂陶占比例较小,陶色多为红色或红褐色。

黄河中游典型仰韶文化出土玉器研究

黄河中游典型仰韶文化出土玉器研究

黄河中游典型仰韶文化出土玉器研究展开全文仰韶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

典型仰韶文化包含着一脉相承的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及西王村类型三个发展阶段[1]。

其分布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地区为中心。

目前学界对此仍无系统的梳理,本文旨在运用考古学区系类型的理论和方法,在全面扒疏整理现有玉器考古材料基础上,对黄河中游典型仰韶文化玉器发展情况进行一次系统地考察。

一、半坡类型玉器半坡类型遗存集中发现在渭河中下游地区及汉水流域。

目前,有4个地点发现玉器,有明确地层关系的计约119件,包括宝鸡北首岭[2]、临潼姜寨[3-5]、南郑龙岗寺[6]及西乡何家湾遗址[7]。

距今约6800~7100年,宝鸡北首岭遗址下层遗存内发现半坡类型最早的玉器。

遗址中2座长方形土坑竖穴无葬具墓中发现玉器3件。

其中,77M14葬一女性,墓内发现通体磨光的蛇纹岩梯形坠饰1件,另有陶钵、碗、牙饰随葬。

77M9葬一成年女性,墓葬填土中发现半球形穿孔绿松石饰1件及白玉石质石球1件。

同出随葬品包括陶罐、钵、碗、双联鼎及牙饰。

借助北京大学考古系郭京宁的研究[8],77M14年代早于77M9。

所以,半坡类型年代最早的玉器为蛇纹岩梯形饰,年代距今约7100年。

距今约6500~6800年,北首岭、龙岗寺及何家湾遗址发现不下7件玉器,多数为坠形器。

其中,北首岭中期遗存的4座墓葬发现玉器不下5件。

77M8葬一青年男性,墓内发现白玉石质喇叭形中空饰件1件。

同墓还发现陶罐、钵、碗、壶、盂及骨镞、骨珠、牙饰。

78M3墓主人性别、年龄均不详,发现椭圆形正面隆起的穿孔绿松石坠饰1件及数量不详的玉石料。

另随葬陶罐、钵、瓶及骨镞、研磨盘、带色石、牙饰。

78M5未有可供鉴别的人骨遗存,墓内发现绿松石扁薄梯形有穿孔饰件1件。

同时发现陶罐、钵、壶及骨镞、牙饰、石块、兽骨。

78M11墓主人性别、年龄均不详,墓内随葬椭圆形正面隆起的穿孔绿松石坠饰1件。

同墓随葬品还包括陶罐、钵及骨镞、牙饰。

仰韶遗址的挖掘与研究

仰韶遗址的挖掘与研究

仰韶遗址的挖掘与研究
仰韶村遗址被发现后,引起了考古学界的高度重视。

为了进一步了解该遗址的文化内涵、来龙去脉,新中国成立后,对该遗址的挖掘与研究工作又先后进行了两次。

1951年6月,中国科学院考古所河南调查团夏鼐〔nài〕等专家学者对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发现有红底黑彩、深红彩的陶罐、碗、小口尖底瓶,以及龙山时期的磨光黑陶、压印方格纹灰陶,带流陶杯和绳纹灰陶鬲等。

第二次的发掘研究工作是在1980年10月—11月和1981年3—4月间进行的,由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同渑池县文化馆共同主持发掘,这次发掘进一步澄清了仰韶村古文化遗址的内涵,证实了该遗址含有仰韶和龙山两个考古学文化、四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层叠压关系。

第一期文化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第二期文化属豫西、晋南和关中东部地区仰韶文化的晚期遗存;第三期文化属河南龙山文化的庙底沟类型;第四期文化为河南龙山文化的三里桥类型。

仰韶村遗址经过新中国成立后的二次发掘,获得了大量的遗迹、遗物,从而为研究我国社会发展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影响最大的一种原始文化,它纵横二千里,绵延数千年,在世界范围内来说,也是首屈一指的。

汉族的前身“华夏族”最早就发迹于黄河流域,而仰韶文化遗址中诸多考古发现,如陶器制造、纺织做衣、绘画雕塑、文字、历法、宫室营建等等,同文献记载中炎帝黄帝时代的创造发明相吻合。

公祭黄帝陵。

仰韶文化发掘过程研究成果意义

仰韶文化发掘过程研究成果意义

仰韶文化发掘过程研究成果意义1.引言1.1 概述仰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的黄河流域地区。

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和人们对古代文化的深入研究,仰韶文化发掘的过程逐渐为人所熟知。

《仰韶文化发掘过程研究成果意义》这篇长文旨在探讨仰韶文化的发掘过程,并进一步探究其研究成果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仰韶文化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古代文化的演变过程,弥补现存史书中的空白,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在这篇长文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我们会概述仰韶文化的基本特点和重要价值,介绍它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及其与其他相关文化的关系。

其次,我们将详细叙述仰韶文化的发现和发掘过程。

通过对考古发掘的地点、出土文物和研究手段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仰韶文化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最后,我们将探讨仰韶文化发掘过程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总之,本文将通过对仰韶文化发掘过程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我们相信,通过这篇长文的撰写和研究成果的分享,将为学术界和广大关注中国文化的读者提供一种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仰韶文化的方式,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涵盖以下内容:在本文中,将按照以下结构来展开对仰韶文化发掘过程研究成果意义的探讨:1. 引言部分:首先概述仰韶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对该文化进行发掘的重要性。

通过对仰韶文化的定义和背景的简要介绍,引出本文的研究目的。

- 1.1 概述:对仰韶文化的定义、时期和地理分布进行简单介绍,以及该文化在中国史前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步骤展开对仰韶文化发掘过程研究成果意义的讨论。

- 1.3 目的:明确本文的研究目的,即探讨仰韶文化发掘过程的研究成果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走出仰韶:庙底沟文化的胜利

走出仰韶:庙底沟文化的胜利

走出仰韶:庙底沟文化的胜利仰韶时代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存在时间较长、影响范围较广的考古学文化,距今年代约为5000-6000年。

仰韶文化以彩陶的普遍存在为特征,但由于各地的发展程度不一样,文化面貌也不均一,于是又根据各地的地域特点划分出了五大类型,如半坡类型(关中西部、及甘青)、庙底沟类型(晋南、豫西、关中东部)、大河村类型(豫中)、后岗类型(豫北、冀南)、下王岗类型(豫南、鄂北)、海生不浪类型(河套东部)。

上面的每一种仰韶文化类型,其背后都代表着一类人群,那么仰韶文化是哪类群人留下的考古学文化呢?史书中有无留下他们的记载?本文就以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为例,简述仰韶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考古学类型的变迁。

仰韶的图腾花与巫、鸟与鱼黄河中下游的仰韶文化,不能不提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这两个考古学类型分别以关中和豫西为中心,它们存在时间长、文化内涵强势,重要的是在地域上比邻,相互影响,既有沟通交流也有对抗;尤其是庙底沟类型,它与半坡类型相爱相杀,担任起了仰韶时代向龙山时代转变的急先锋。

半坡的图腾:鱼与巫半坡类型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的中西部,以西安半坡遗址的早期遗存为代表,文化面貌一致的遗址还有姜寨、北首岭、元君庙、史家村、横阵村遗址等;从这些遗址出土的文物来看,半坡类型多见石刀、陶刀等农业收割类工具,石斧、石锛等伐木类工具,以及鱼钩、鱼叉等渔猎工具。

可见当时的关中地区环境很好,农林渔猎并重,物质资源丰富。

如下图,半坡人日常使用的陶器有一个特点,贯穿半坡文化早晚期,都不见三足鼎,主要使用夹砂罐。

而彩陶的花纹则流行鱼纹、人面纹。

农林渔猎并重的半坡人,留下了大量的鱼纹、人面纹饰值得注意的是,各个半坡类型遗址出土文物的纹饰上有大量重复出现的『人面像』,这些人面像都是画在陶盆上并且是当成葬具使用,可见上面的图案寄托着某种含义,有学者认为这就是半坡人信仰的神灵『巫』的形象,是很有道理的。

而与人面一同出现的『鱼纹饰』则很好理解,以渔猎农林为主的半坡人,将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素材用到制陶创作上,这是氏族文化的反映。

再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与庙底沟类型

再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与庙底沟类型

作者: 魏世刚;何周德
出版物刊名: 文博
页码: 3-7页
主题词: 半坡类型 庙底沟类型 文化内涵 仰韶村 文化差异 新石器时代遗址 文化面貌 考古学文化 考古研究所 文化类型
摘要: 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

当时的发现者瑞典人安特生由于受资料限制,在对仰韶村遗址及中国其它地区含有彩陶遗物的新石器文化的研究中,出现了许多理论上的错误。

新中国成立不久的五、六十年代,我国考古工作者首先对黄河中游地区进行了考古普查,共发现了一千多处仰韶文化遗址,基本明确了它的分布范围是以陕西关中、豫西、晋南为中心,波及影响了周围一些地区。

仰韶文化都有一定规模的定居村落。

房屋建筑以半地穴式、地面上圆形或方形为主,有公共墓地、窖穴和陶窑等遗存。

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

庙底沟期仰韶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庙底沟期仰韶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韩建业庙底沟期仰韶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摘要:关于庙底沟期仰韶文化的研究,目前至少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庙底沟期的新测年晚了三五百年之多,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对庙底沟期相对年代的理解不够深入或者存在偏差;二是已有的对于庙底沟类型渊源的意见都有正确的一面,也都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深究;三是东庄-庙底沟期仰韶文化的整合过程非常复杂,不同方向不同区域可能存在不同方式,可能与农业大发展、人口剧增、社会急剧变革、文化软实力加强等有关,更背后的原因还得从环境变迁等角度去寻找;四是目前揭露出来的较为完整的庙底沟期聚落还很少,大型聚落的整体情况都还不很明晰,需要加强不同层次聚落遗址的发掘研究;五是庙底沟类型的古史对证问题颇为复杂,还不能说已有定论,需要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仰韶文化庙底沟期庙底沟类型庙底沟期仰韶文化分布范围广、统一性强、对外影响大、文化成就显著,部分学者称其为“庙底沟文化”或者“西阴文化”。

庙底沟期仰韶文化遗存,早在1921年安特生发掘仰韶村遗址时已经发现,只是当时尚未有条件从中辨析出来。

1926年,李济和袁复礼发掘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标志着庙底沟期仰韶文化研究的实际开端。

1956~ 1957年,安志敏等发掘河南三门峡庙底沟遗址,确立了以庙底沟一期遗存为代表的庙底沟类型,庙底沟期仰韶文化研究才算真正开展起来。

庙底沟期仰韶文化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

随着庙底沟遗址的发掘和庙底沟类型的确立,在黄河中游及周边地区有了更多庙底沟期仰韶文化遗存的发现,考古学界围绕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的关系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利用墓葬和居址探讨仰韶文化社会性质、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发展阶段成为当时的热门议题。

第二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

黄河上中游、汉水上中游地区大量庙底沟期仰韶文化遗存被发现,“区系类型”理论指导下的相关文化谱系研究越来越多。

碳十四测年数据陆续公布,使庙底沟期仰韶文化绝对年代的研究成为可能。

《仰韶文化研究》读书报告

《仰韶文化研究》读书报告

《仰韶文化研究》读书报告本书收集了严文明先生在二十多年中所写的有关仰韶文化的研究论文。

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一、典型遗存分析这一部分共有六篇文章,分别是《从王湾看仰韶村》、《西阴村史前遗存分析》、《三里桥仰韶遗存的文化性质和年代》、《论庙底沟仰韶文化的分期》、《半坡仰韶文化的分期与类型问题》以及《北首岭史前遗存剖析》。

半坡早期的遗存在陕西渭河流域很发达,经过发掘的重要遗址有北首岭中期、下孟村早期、元君庙和橫阵村等处,通常被称为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

半坡的三期文化差别很大,彼此又没有相连续,半坡中期基本上相当于庙底沟类型。

关于半坡晚期的文化性质,苏秉琦先生指出,半坡遗址的最上层或者最晚期不宜算作半坡类型的一部分,从文化面貌上与分布情形看来,这类文化遗存同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和客省庄二期文化或庙底沟、泉户村而其文化的关系,多于它同半坡类型仰韶文化的关系。

当时这个看法并不是在对半坡遗址进行分期的基础显得更加清楚了。

因为半坡晚期同早期的半坡类型病不发生直接的继承关系。

半坡仰韶遗址的分期和类型,早先,半坡类型的人们首先在这里建立村落,并且居住了很长一段时间。

随后因为周围的地利消耗殆尽,人们只好搬到别处去,村落从此沦为废墟,知道庙底沟类型时期才又有人在这里落户。

但这次来的人很少,居住时间也很短。

到了半坡晚期又为人们居住,又经历了一个繁盛期,以后就长期荒废了。

二、类型、起源和发展阶段本部分共收录文章两篇,分别是《论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和《略论仰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阶段》。

典型的半坡类型遗址分布在渭河流域,典型的庙底沟类型遗址分布在三门峡地区。

二者分布范围不同,文化面貌不同,又都同属于仰韶文化,乍看起来很像是同时并存的两个地方类型,但并非如此。

庙底沟期不但比半坡期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也比半坡期高,生产工具比半坡期有所改进,石器磨制和穿孔的比例也有所提高,用陶片改制的工具大大减少,骨器也有所减少,从而相对提高了比较耐用的石器工具的比重。

仰韶文化分期与类型研究综述

仰韶文化分期与类型研究综述

仰韶文化分期与类型研究综述黄万竹【摘要】仰韶文化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仰韶文化类型的研究是其中的重点。

特别是关于半坡和庙底沟两类型相对年代和性质的问题,一直都是讨论的热点,几经曲折反复。

笔者拟就这一问题的研究概况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Yangshao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China Neolithic archaeological research,in which the research of Yangshao type is one of the keys.Particularly,relative chronology and nature on two types of Banpo and Miaodigou have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the debate.This paper gives a general overview of this issue.【期刊名称】《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0)005【总页数】3页(P116-118)【关键词】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作者】黄万竹【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8仰韶文化是中国境内发现和命名的第一个考古学文化,至今已有90年的历史。

仰韶文化分布范围广,文化内涵丰富,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具有类似主流文化的地位,它的发现标志着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和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开端[1]196。

仰韶文化所取得的成就是20世纪中国史前考古灿烂的篇章。

可以说,没有仰韶文化的研究,也就没有中国史前考古的今天[2]70。

一、仰韶文化的发现与确立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在河南渑池的仰韶村发掘了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他认为这一遗址代表着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名之为“仰韶文化”[3]1。

随后,梁思永先生于1931年春在河南安阳的后冈发现了一新石器时代遗址,这对于中国新石器文化的研究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庙底沟期仰韶文化遗存的研究【摘要】庙底沟期即仰韶文化中期,是仰韶文化最繁荣的时期,而这一时期仰韶文化因素的分布范围也更为广阔。

根据庙底沟期仰韶文化遗存的发现情况及结合各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可将庙底沟期仰韶文化遗存分为晋南、豫西、关中东部、关中西部、渭水上游、泾水上游及晋中等七个区。

本文首先介绍了仰韶文化概况,从总体上简要了解仰韶文化;其次介绍了仰韶文化遗存的发掘历史,及其发掘成果的重大意义;最后由于庙底沟期仰韶文化是一个很大范围的考古文化研究,所以本文只选择了针对庙底沟期仰韶文化的彩陶特征和关中地区的房址研究做进一步的深入了解。

【关键词】仰韶文化庙底沟期遗存发掘彩陶房址一、仰韶文化概况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博士对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仰韶村遗址的发掘,发现了中国第一个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也解开了中国近代考古学发展的序幕。

仰韶文化是指新石器时代晚期分布于黄土高原东南部以汾渭谷地为中心的一种考古学文化。

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

共发现遗址约1000多处,经较大规模发掘的典型遗址有10余处,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

①陶器以红陶为主,还有少量灰陶,瓶、钵、盆、罐等是基本的陶器组合,夹砂罐是最主要的炊器,发达的彩陶纹饰是最显著的文化特征之一。

经济形态以旱地粟作农业为主,兼有采集、狩猎作为补充。

其绝对年代大约在距今7000—5000年之间。

仰韶文化包括半坡期、庙底沟期和西王期等三个发展阶段。

②本文所指的庙底沟期是以庙底沟遗址第一期遗存所代表的仰韶文化中期,其绝对年代距今约5900—5400年。

庙底沟期仰韶文化遗址的总面积约为24万平方米,发掘时曾分为晋南豫西(即庙底沟类型)、关中东部(泉护类型)、关中西部、渭水上游、泾水上游及晋中等六个地区类型,揭露面积4480平方米。

①《浅析仰韶文化》,/view/a1ac676a58fafab069dc02b3.html,2012年06月。

②关于仰韶文化的概念、发展阶段的划分参见:严文明:《试论仰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阶段》,《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1989年;《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仰韶文化”词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

庙底沟期仰韶文化遗存是以庙底沟遗址第一期文化遗存为代表的一类遗存,主要分布在渭水流域、晋南豫西地区,主要文化特征:陶色以红陶为主,还有极少量的灰陶,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最常见;纹饰有绳纹、线纹、弦纹,还有少量附加堆文;彩陶纹饰发达,多黑彩,还有少量白彩,以弧线、圆点、弧线三角为构图的基本元素,常见纹饰有回旋钩连纹、花瓣纹、垂弧纹、豆荚纹、网格纹等,还有少量的动物纹,其中以回旋钩连纹最为常见;常见器物有重唇环形口尖底瓶、敛口钵、曲腹钵、曲腹盆、叠唇盆、夹砂罐、宽肩小平底瓮、大口缸,还有少量的釜、灶、釜形鼎、葫芦口平底瓶等,其中以重唇环形口尖底瓶、曲腹盆等最为常见。

③二、仰韶文化遗存的发掘仰韶文化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前,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以渭水河谷为中心,范围由陕西省宝鸡市向东延伸至河南省。

④考古界对仰韶文化的分区、类型和分期进行了探讨,但认识尚不一致。

一般认为仰韶文化大致可分为: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秦王寨类型(大河村类型)、大司空村类型、后岗类型、下王岗类型。

历史上对仰韶村遗址的研究工作主要进行了三次重大发掘。

第一次是1921年冬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博士,经过中国政府批准,协同中国学者袁复礼先生等一行五人,在河南省渑池仰韶文化村进行田野考古发掘。

此次共开挖发掘点17处,获得了丰富的文物资料,证实了中国在阶级社会之前存在着较为发达的新石器时代。

从此揭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史上的新纪元,成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篇章中第一个被正式命名的远古文化体系。

为后来发现并被命名的其它新石器时代文化奠定了规范化基础,开启了先河。

⑤1951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带队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

通过这次发掘,基本上明确了这个地区仰韶文化的主要性质和面貌,对中国新石器文化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0世纪80年代初,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全面搞清了仰韶文化的内涵,取得了仰韶和龙山两个考古文化、四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层叠压关系。

仰韶村第1期文化,属于仰韶文化的③张晓虎﹒《庙底沟期仰韶文化遗存的分期与分区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01年5月。

④艺术与建筑索引典——仰韶文化,2011年3月18日,仰韶文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wiki/⑤《仰韶文化》,《三门峡市志》2008年3月24日,/ReadNews.asp?NewsID=2966。

庙底沟类型;第2期文化属于豫西、晋南和关中东部地区仰韶文化的晚期遗存;第3期文化属于河南龙山文化的庙底沟类型;第4期文化属于河南龙山文化的三里桥类型。

仰韶文化经过三次发掘,从获得的资料证明:仰韶村遗址包括仰韶和龙山两种文化,它们的关系是承上启下,相互衔接的。

⑥1953年春,灞桥火力发电厂施工中发现彩陶,中央考古训练班又在浐河东岸半坡村附近发现一处类似遗址的遗迹。

同年9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调查发掘团对半坡遗址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

1954年秋—1957年夏,先后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的发掘。

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要筹建三门峡水库,为确保祖国的文化遗产不遭受破坏,有组织地在水库区开展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活动。

在调查中发现古迹300余处,其中古遗址211处。

在掌握大量的考古资料后,考古队首选庙底沟为主要目标进行发掘。

2002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郑州大学考古专业的考古科研人员组成了联合考古工作队,于同年5月份进驻庙底沟遗址,对其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抢救性发掘。

在三十年代对殷墟的大规模科学发掘中,梁思永先生主持了对后岗的发掘,1958年—1959年,在安阳殷墟的考古工作中,又一次发掘了洹水南岸的后岗和与之隔河相对的大司空村遗址。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于1962年在安阳大司空村遗址进行了一次发掘。

西王村类型自50年代在西安半坡上层发现,至今已三十余载,是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承先启后的作用。

大河村遗址发现于1964年,遗址中部是仰韶先民的居住区,房基相叠、窑密集;两处仰韶文化晚期的氏族公共墓地分别位于遗址的东北部和西部。

1972—1987年先后发掘21次,出土房基47座、窑穴297座、墓葬354座,出土各类珍贵文物3500多件。

⑦三、庙底沟期仰韶文化的彩陶特征仰韶文化彩陶装饰最显著的特点是动物纹饰较多,有鸟纹、鹿纹、蛙纹。

这些动物纹饰形式多样,特色鲜明。

在众多的动物纹饰中,鱼纹是最具特色的,有单体鱼纹、双体鱼纹、三体鱼纹等。

而人面形和鱼形组合在一起的纹饰不见于其它文化,是仰韶文化的一个典型标志。

半坡类型为仰韶文化的早期典型代表,因为首先发现于西安半坡村而得名。

⑥《仰韶文化》,《三门峡市志》2008年3月24日,/ReadNews.asp?NewsID=2966。

⑦《浅析仰韶文化》,/view/a1ac676a58fafab069dc02b3.html,2012年06月。

庙底沟类型是1953年在河南陕县庙底沟发现这一类型的典型遗址而得名。

其彩陶以各式敛口曲腹盆、大口深腹缸、尖底瓶、平地瓶多见;彩绘有黑彩、红彩或者黑、红两色兼用,有的器物在施彩绘以前还上一层白色化妆土。

由于花纹多以弧曲的线、面组成,因此风格和润而流畅,与半坡类型迥然不同。

此时的纹饰多以植物为主,通常由植物的花朵和叶片组成两方连续的图案环绕器物周身,也有以放射形或者层叠布局的图案。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上的纹饰有三列弧线三角形和斜线组成的两方连续图案,属于变体植物花纹。

其口部捏塑成人头形、披发、额头短发、面颊圆而扁平、双目平直望远、鼻梁高耸挺拔、嘴角微微上翘还有两个赵峰小耳朵,神情十分怡然自得。

这种彩绘和捏塑相结合的装饰技法,在同时代的彩陶中十分少见,因此这是一件具有特殊意义的艺术珍品。

1978年发现于河南临汝的“鹮鱼石斧圆彩陶缸”,其绘书之精美,至今仍为考古界和艺术界津津乐道,被誉为“国书之祖”。

庙底沟的特点可以归纳如下:以黑彩为主、少数兼用红彩,还出现了带白色陶衣的彩陶。

其装饰主要为卷花、连叶等植物纹,基本线条以曲线为主,圆润流畅,生动活泼。

⑧四、庙底沟期仰韶文化关中地区的房址研究关中地区指的是位于陕西省中部,东至潼关、西至宝鸡峡、南至秦岭、北至北山山地这一区域,是仰韶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其中期是仰韶文化发展的繁荣期,该期房址存在诸多类别,在形态特征、规模与功能、空间分布等方面均存在着一些特点。

迄今为止,关中地区先后见诸报导的仰韶文化中期房址共有31座:华县泉护村遗址1座⑨、铜川李家沟遗址4座⑩、西安南殿村遗址2座11、渭南北刘遗址1座12、武功浒西庄遗址2座13、蓝田泄湖遗址2座14、咸阳尹家村遗址2座、凤翔水沟遗址1座、岐山巩寺遗址1座、岐山西原子头遗址2座、武功游凤遗址1座、武功王家堡遗址1座15、宝鸡福临堡遗址3座16、扶风案板遗址(下⑧王宏:《浅析仰韶文化彩陶》,《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

⑨北京大学考古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县泉护村》,科学出版社,2003年。

⑩西安半坡博物馆:《铜川李家沟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1期。

11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南殿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史前研究》,1984年第1期。

12西安半坡博物馆:《渭南北刘遗址第二、三次发掘简报》,《史前研究》,1986年第1-2期。

13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武功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8年。

14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陕西六队:《陕西蓝田泄湖遗址》,《考古学报》,1991年第4期。

1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渭水考古调查发掘队:《渭水流域仰韶文化遗址调查》,《考古》1991年第11期。

16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宝鸡工作站:《宝鸡福临堡》,文物出版社,1993年。

河区)2座17、临潼北牛遗址1座18、高陵杨官寨遗址1座19、彬县水北遗址4座20。

房址的结构,有半地穴式与地面式;平面形状有圆形或椭圆形、圆角方形或长方形、梯形、五边形等;从规模上又可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房址。

半地穴式房址依平面形态可分为圆形或椭圆形、圆角方形或长方形房址、梯形、五边形四种形式。

其中1、圆形或椭圆形房址包括福临堡F8、F9、案板遗址(下河区)F2、北牛F6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