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中药化学Word文档.
中药化学350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350知识点总结中药化学作为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现代中药学研究的基础。
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药材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及其结构、性质、作用机理及质量评价等问题的一门学科。
本文将从化学成分、药物活性、分析方法等方面总结中药化学350的知识点。
一、化学成分中药具有多种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酚类化合物、多糖、黄酮、皂苷、挥发油等。
这些成分具有不同的药理活性,对于中药的药效都起着重要作用。
1. 生物碱生物碱是一类含氮碱基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中药中。
生物碱的结构复杂多样,包括吲哚类生物碱、吡咯类生物碱、喹啉类生物碱等。
常见的中药生物碱有阿霉酸、茴香碱、烟碱等。
2. 酚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是中药中常见的一类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作用。
常见的酚类化合物有儿茶酚、黄酮、鞣酸等。
3. 多糖多糖是一类具有多个单糖单位组成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广泛存在于中药药材中。
多糖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抗肿瘤等生物活性。
4. 黄酮黄酮是一类具有苯环和噻吩环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活性。
常见的中药黄酮有芦荟素、花青素、槐黄素等。
5. 皂苷皂苷是一类含有糖基和萜类基团的天然产物,具有抗菌、抗炎、解热等药理活性。
6. 挥发油挥发油是中药中常见的一类化学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挥发油主要是指具有强烈香气的有机化合物,如薄荷油、薰衣草油等。
二、药物活性中药的药物活性是中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药物活性具体表现为药理学、药效学、毒理学等方面的作用,反映了中药的药用价值。
1. 药理作用中药化学研究中,药理学是一个重要内容。
药理作用主要指中药对生物系统的影响,包括对心血管、神经、内分泌等多个系统的影响。
2. 药效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治疗效果的学科。
中药化学研究中,常常通过药效学研究来评价药物的临床效果,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案。
3. 毒理学毒理学是研究物质对生物体的有害影响的学科。
中药化学研究中,毒理学是一个重要内容,包括对中药药材和制剂的毒性评价、毒理机制等研究。
中药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药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中药化学的基本概念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分析、提取、纯化、结构鉴定及药理学等方面的学科。
中药化学包括中药的化学成分、药物的分析、药物的化学合成、药物的构效关系等内容,是中药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二、中药化学的基本理论1. 中药的化学成分中药化学成分是指中药中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合物,是中药药效的物质基础。
其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生物酮、皂甙、黄酮类、酚酸类、萜类、多糖类、蛋白质、氨基酸等,其中多种物质通过相互作用,形成了中药的药理效应。
2. 药物的分析中药的分析是指对中药中化学成分进行提取、纯化、分离和鉴定的过程。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色谱法、质谱法、光谱法、核磁共振法等,这些方法可以准确地分析出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并确保中药的质量和药效。
3. 药物的化学合成某些中药化学成分可以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获得,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化合物的纯度和产量,从而提高药物的药效和稳定性。
4. 药物的构效关系药物的构效关系是指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效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药物的化学结构进行分析,可以预测药物的药效和毒性,为药物的设计和开发提供指导。
三、中药中常见化学成分的性质及作用1. 生物碱生物碱是一类含有氮原子的碱性化合物,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
生物碱主要存在于植物中,具有抗菌、抗肿瘤、镇痛、兴奋神经系统等作用。
常见的生物碱有阿托品、麦角新碱、吡哆麻酸等。
2. 生物酮生物酮是一类特殊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镇痛等作用。
常见的生物酮有甘草酸、丹皮酮等。
3. 皂甙皂甙是一类含有糖基或糖苷基的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菌、增强免疫等作用。
常见的皂甙有五指毛桃皂素、人参皂苷等。
4. 黄酮类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作用,常见的黄酮类有花青素、大豆异黄酮等。
5. 酚酸类酚酸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等作用,常见的酚酸类有丹参酸、马齿苋酸等。
6. 萜类萜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特殊结构的化合物,具有抗病毒、抗肿瘤、镇痛等作用,常见的萜类有薄荷脑、蒲公英素等。
执业中药师考试--中药化学总结 第一章:总论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绪论1.什么是中药化学?(中药化学的概念)中药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中药化学研究什么?中药化学研究内容包括各类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
此外,还涉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等内容。
中药化学是专业基础课,中药化学的研究,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3.中药化学研究的意义(1)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2)阐明中药发放配伍的原理(3)改进中药制剂剂型、提高临床疗效(4)控制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5)提供中药炮制的现代科学依据(6)开发新药、扩大药源(7)结构修饰、合成新药主要考试内容:1.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方法,特别是一些较为先进且应用较广的方法。
2.各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分类。
3.各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常用的提取分离与鉴别方法。
4.常用重要化合物的结构测定方法。
5.常用中药材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及其提取分离、结构测定方法和重要生物活性。
6.常用中药材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和相关的质量控制成分。
课程主要内容:内容总论绪论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各论生物碱 **糖和苷 *醌类 **香豆素和木脂素 *黄酮 **萜类和挥发油 *皂苷 **强心苷 *主要动物药化学成分 *其他成分学习方法:1.以总论为指导学习各论。
2.注意总结归纳,在掌握基本共同点的情况下,分类记忆特殊点。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以《药典》作为基本学习指导。
4.发挥想象力进行联想记忆。
第二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注意:在提取前,应对所用材料的基源(如动、植物的学名)、产地、药用部位、采集时间与加工方法等进行考查,并系统查阅文献,以充分了解和利用前人的经验。
(一)溶剂提取法注意:一般如无特殊规定,药材须经干燥并适当粉碎,以利于增大与溶剂的接触表面,提高提取效率。
中药化学总结共15页文档
(一)从物质基本类型分:有机物、无机物。
(二)按元素组成、结构母核分:生物碱、黄酮、苷、醌、甾、萜、苯丙素等。
(三)按酸碱性分:酸性、碱性、中性。
(四)按溶解性分:非极性(亲脂性)、中极性、极性(亲水性)(五)按活性分:有效成分、无效成分(六)按生合成途径分:一级代谢产物(如糖、蛋白质)、二级代谢产物(如生物碱、黄酮、皂苷)。
.溶剂提取法2.水蒸气蒸馏法3.超临界流体萃取法4.升华法5.压榨极性大小:石油醚<四氯化碳<苯<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石油醚可以提取:挥发油、游离的载体和萜类氯仿和乙酸乙酯可以提取:游离生物碱、有机酸、黄酮和香豆素丙酮和甲\已醇可以提取:苷类、生物碱或有机酸盐.溶剂法:酸碱溶剂法(酸碱性不同),溶剂分配法(分配系数不同)二.沉淀法:酸碱沉淀法、专属试剂沉淀法、分级沉淀法、铅盐沉淀法、盐析法三.分馏法四.膜分离法五.结晶法六.色谱分离法1、吸附色谱:利用同一吸附剂对混合物中各种成分吸附能力的差异达到分离目的吸附剂:硅胶:微酸性,不宜分离碱性化合物。
氧化铝:带微碱性,适于分离碱性成分。
聚酰胺:适于分离黄酮、酚、醌类、有机酸及鞣质活性炭:适于分离水溶性物质2、分配色谱:利用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系数不同而达到分离。
3、离子交换色谱法:基于各成分解离度的不同而分离。
用于生物碱、有机酸及氨基酸、蛋白质、多糖等水溶性成分的分离纯化。
离子交换剂有离子交换树脂、离子交换纤维素和离子交换凝胶三种。
后两种既有离子交换的性质又有分子筛的作用。
4、大孔吸附树脂法:既有吸附性又有分子筛的筛选性5、凝胶色谱法: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只适用于水中、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不仅可在水中应用也可以在极性有机溶剂或它们与水组成的混合溶剂中使用。
无甜味,难溶于冷水可溶于热水成胶体溶液,不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无还原性。
中药化学各大类物质显色反应汇总 Microsoft Word 文档 (2)
一.糖和苷类化合物
二.蒽醌类化合物
三.苯丙素类化合物
四.黄酮类化合物
1.还原反应:
1.1盐酸-镁粉反应:黄酮(醇)、二氢黄酮(醇)——红~紫红色。
(只加
盐酸显红色,则表明含有花色素类或某些橙酮类或查尔酮类)
1.2钠汞齐还原反应:钠汞齐盐酸黄酮、二氢黄酮、(二氢)异黄酮——红
色;黄酮醇类——黄~淡黄色;二氢黄酮醇类——棕黄色。
1.3 NaBH4反应:二氢黄酮(醇)专属反应——红~紫红色。
2.与金属盐类试剂的络合反应:
反应: 黄色,鲜黄色荧光,(4ˊ-羟基黄酮醇或7,4ˊ-二羟基黄酮2.1 AlCl
3
醇|——天蓝色荧光)
2.2 锆盐-枸橼酸反应:2%二氯氧锆甲醇溶液——黄色——有3-OH或5-OH——
2%二氯氧锆甲醇溶液——黄色不褪——有3-OH或3,5-二OH——黄色显著减褪——无3-OH,有5-OH。
2.3氨性氯化锶反应:邻二酚羟基——绿色,棕色,黑色沉淀。
3.硼酸显色反应:
5-羟基黄酮,6ˊ-羟基查耳酮——酸性——硼酸——亮黄色(草酸——黄色+绿色荧光+枸橼酸丙酮——黄色无荧光)
4.五氯化锑反应:
4.1样品溶于无水CCl4——2%五氯化锑的四氯化碳——红色,紫红色沉淀
4.2黄酮(醇)、二氢黄酮——黄色至橙色。
五.萜类和挥发油类化合物
六.三萜类化合物
七.甾体类化合物
八.生物碱类化合物
九.鞣质类化合物
十.氨基酸、蛋白质和酶类化合物。
中药化学知识点横向总结
中药化学知识点横向总结一、中药化学基础知识中药化学是中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对象是中药中所含化学成分的组成、结构、性质、作用机理等。
中药化学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中药化学基本概念、中药中的化学成分、中药提取与分离、中药分析方法等内容。
1. 中药化学基本概念中药的化学成分是指中药中所含的各种化学物质,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和生物碱等。
根据化学结构的不同,中药化学成分可分为多种类别,如生物碱、酚类、醛酮类、黄酮类、鞣质类等。
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决定了其药用价值和药效。
2. 中药中的化学成分中药中的化学成分来源于中草药的各个部分,如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根皮等。
这些部分中各自含有不同种类的化学成分,有些是药用成分,有些是杂质。
中药中的化学成分一般可分为主要活性成分和辅助成分两类,主要活性成分是药用价值较高的成分,辅助成分是对主要活性成分的药效起到辅助作用的成分。
3. 中药提取与分离中药提取与分离是指从中药材中提取出所需的化学成分,并进行纯化和分离的过程。
中药提取与分离主要包括溶剂浸提、水蒸馏、乙醇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微波辅助提取等多种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高效地提取出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减少杂质的影响,保证其药用效果。
4. 中药分析方法中药分析方法是指对中药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和分析的方法。
传统上,中药的分析主要依靠色谱法、光谱法、色谱-质谱联用法等技术手段。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的分析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出现了新的分析技术,如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等。
这些方法能够对中药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准确鉴定,为中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中药中的常见化学成分中药中的化学成分种类繁多,常见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酚类化合物、生物碱、黄酮类、皂苷、鞣质等。
1. 酚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是中药中的常见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作用。
常见的酚类化合物包括黄酮类、酚酸类、酚酮类、酚醇类等。
中药化学整理
第一章中药化学(Chemistry of Chinese Medicine ):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他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天然药物化学(Medicinal Chemistry Of Natural Products ):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1)单体:即化合物,指具有一定分子量、分子式、理化常数和确定的化学结构式的化学物质。
(2)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且能起到防治疾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3)无效成分:没有生物活性和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4)有效部位:在中药化学中,常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分,称为有效部位。
如人参总皂苷、苦参总生物碱、银杏总黄酮等。
(5)有效部位群:含有两类或两类以上有效部位的中药提取或分离部分。
中药化学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的作用1. 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2. 促进中药药效理论研究的深入3.阐明中药复方配伍的原理4.阐明中药炮制的原理5.改进中药制剂剂型,提高药物质量和临床疗效6.建立和完善中药材和中成药的质量标准7. 研制开发新药、扩大药源第二章(一)糖类单糖:不能水解的最简单的多羟基内半缩醛(酮)。
如:葡萄糖等。
低聚糖:水解后生成 2 - 9 个单糖分子的糖。
如:蔗糖(D-葡萄糖-D果糖)麦芽糖(葡萄糖1→4葡萄糖)多糖:水解后能生成多个单分子的,称为多糖。
如:淀粉、纤维素等(二)苷类苷类可定义为是糖或糖的衍生物(氨基糖、糖醛酸等)与另一非糖物质(苷元或配基)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苷的特性:1、多数为无色、无臭的晶体。
2、能溶于水,可溶于乙醇、甲醇,难溶于乙醚或苯。
3、水解后能生成糖、苷元(非糖物质)。
(三)醌类化合物:醌式结构-不饱和环二酮天然醌类主要有四种类型苯醌、萘醌、菲醌、蒽醌醌类特点:1、有颜色。
完整中药化学整理及习题
第一章绪论本章复习要点:1.熟悉中药化学的含义及研究内容。
2.了解中药及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3.了解中药化学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的作用。
第一节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概念】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方法及其他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研究对象】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为中药化学成分,在这其中要明确三个概念:①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能起防治疾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②无效成分—无生物活性、不能起防治疾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③有效部位—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位。
【任务】主要研究中药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检识、结构鉴定或确定、生物合成途径和必要的化学结构修饰或改造,以及有效成分的结构与中药药效的关系等。
第二节中药化学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中的作用【在中医药现代化中的作用】1.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
2.促进中药药效理论研究的深入。
3.阐明中药复方配伍的原理。
4.阐明中药炮制的原理。
【在中药产业化中的作用】1.建立和完善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
2.改进中药制剂剂型,提高药物质量和临床疗效。
3.研制开发新药,扩大药源。
第三节中药及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研究概况与发展趋向【研究概况】1.中国古代医药化学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2.国内外研究成果。
【发展趋势】在研究思路上,更加注重以活性为指标,追踪有效成分的分离。
从单味药的研究向复方方向发展。
从具体研究目标上,多根据临床需要,找出有疗效的有效成分或药物。
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更加重视引进和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理论和技术成果。
习题一、名词解释1.有效成分2.无效成分二、简答题1.举例说明中药化学在中医药现代化中有何作用?2.举例说明中药化学在中药产业化中有何作用?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本章复习要点:1. 掌握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的原理及方法。
中药化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知识点总结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及其化学性质和作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中药是我国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其化学成分是中药发挥药理作用的基础,了解中药的化学成分及其特性对于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和药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药化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点进行总结介绍。
一、中药的化学成分1. 生物碱类生物碱是一类重要的中药化学成分,其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大多具有毒性,是中药中常见的主要活性成分,如鸦片中的吗啡、毒蕈碱中的毒蕈碱等。
2. 生物苷类生物苷是由糖类及其他分子组成的一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当归中的当归苷、人参中的人参皂苷等。
3. 生物黄酮类生物黄酮是一类在植物中广泛存在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活性,如芍药中的芍药苷、茶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等。
4. 多糖类多糖是一类由多个糖分子组成的生物大分子,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活性,如灵芝中的灵芝多糖、枸杞中的枸杞多糖等。
5. 生物酚类生物酚是一类具有羟基的有机化合物,有很多亚类,如鞣酸、黄酮类、酚酸类等,具有抗氧化、抗炎、杀菌等活性,如葡萄籽中的原花青素、丁香中的丁香酚等。
6. 醇类醇类是一类具有羟基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青蒿中的青蒿素、独活中的独活醇等。
7. 挥发油类挥发油是一类具有挥发性和强烈气味的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如薄荷中的薄荷脑、茴香中的茴香醚等。
8. 酮类酮类是一类具有羰基的有机化合物,有很多亚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如葛根中的黄蜡酮、麦角中的麦角酮等。
以上是中药中常见的一些化学成分,其中每一类成分都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这些化学成分中的活性物质与中药的药理活性密切相关。
二、中药化学分析中药化学分析是通过一系列分析方法对中药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掌握中药的成分信息,为中药的质量评价和药效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常用的中药化学分析方法有:1. 薄层色谱法薄层色谱是在薄层固定相上进行分离的一种色谱分析方法,可对中药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分离和鉴定。
中药化学反应复习总结(执业药师考试必备).doc
执业药师必考-中药化学反应汇总中药化学反应醍类Feigl反应:所有醍都可反应无色亚甲蓝反应:只与苯酿及奈醍反应碱液反应(borntrager): 痊基葱醍及具有游离酚務基的丿蔥靦武活性亚甲蓝(Kesting-craven)反应:苯醍及奈醍.类化合物苯环上有未被取代的位置可反应金属离子反应:有a酚理基和邻2酚痊基结构可与pb,mg反应对亚硝基二甲苯胺反应:9,10位有未被取代的餐基恩酮可反应昔类糠醛形成反应:1)“奈酚浓硫酸(molish)反应・2)苯胺盐类反应.氧化反应:非林,多伦试剂反应苯丙素类异轻戊酸铁反应:与盐酸軽胺反应,络合,红色作为香豆素检识反应.酚痊基反应:与fecl3,绿色沉淀(判断酚密基的有无) 黄酮类盐酸镁粉反应:鉴定黄酮最常用反应。
查耳酮、橙酮、异黄酮、儿茶素无反应花色素或某些查耳酮、橙酮-不加镁粉只加浓盐酸产生红色钠汞齐还原反应:红色:黄酮、二氢黄酮、异黄酮、二氢异黄酮黄-淡红:黄酮醇棕黄:二氢黄酮醇三氯化铝反应:生成络合物多呈黄色、4-轻基黄酮醇或7, 4二務基 黄酮醇显天蓝色提示有3-或5-轻基存在) 加枸椽酸-(黄色不退提示有3-0H 或3, 5-瓮基存在)-(黄色退 提示无3-0H 但有5-軽基存在)氨性氯化锂反应:邻二酚龛基专属反应 三氯化铁反应: 酚軽基专属反应碱性试液反应: 鉴别黄酮类化合物结构有一定意义 五氯化锚反应:红色:查耳酮黄色:黄酮、二氢黄酮、黄酮醇查耳酮专属反应Gibb ,s 反应:鉴别黄酮类務基对位是否被取代 三菇类Liebermann-Burchard (醋酸浓硫軒)反应: 菇皂昔(脩体最后呈绿色)Kahlenberg 反应:五氯化错的氯仿溶液Rosen-Heimer 反应:三氯乙酸乙醇溶液Salkowski 反应:溶于氯仿加浓硫酸 tschugaeff 反应:溶于冰醋酸,加乙酰氯四氢朋钠还原反应 二氢黄酮类专属反应错盐-枸椽酸反应 鉴别黄酮中3-或5-務基存在与否加错盐-(黄色区别笛体皂昔和三笛体类Liebermann-Burchard (醋酸浓硫If)反应:区别笛体皂昔和三菇皂昔(笛体最后呈绿色)Salkowski反应:溶于氯仿加浓硫酸Tschugaev 反应:Rosen-Heimer反应:三氯乙酸乙醇溶液Kahlenberg反应:五氯化舖的氯仿溶液1、C-17不饱和内酯环反应(区别甲、乙型强心昔)Legal反应(亚硝酰铁氧化钠反应):Raymod反应(间二硝基苯反应)Kedd反应(3, 5二硝基苯甲酸反应)Bal jet (碱性苦味酸反应)2、a-去氧糖反应K-K反应:对游离的a-去氧糖反应占吨氢醇反应:定量分析a-去氧糖反应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反应:过碘酸-对硝基苯胺反应:胆汁酸颜色反应:Pettenkofer 反应Gregory Pascoe 反应Hammarsten 反应生物碱类:生物碱沉淀反应:碘化必钾:橘红沉淀碘化汞钾:类白沉淀硅钩酸:类白色,淡黄色沉淀碘-碘化钾:红棕色沉淀苦味酸:黄色沉淀雷氏胺盐:季胺碱-红色沉淀麻黄鉴别反应:二硫化碳-硫酸铜反应:铜络反应:小漿碱鉴别反应:丙酮加成反应:黄色结晶漂白粉显色反应::樱红色董旁碱:氯化汞沉淀反应:萇若碱黄色沉淀,东萇蓉白色沉淀Vitali反应:樟柳碱阴性过碘酸氧化乙酰丙酮缩合反应(DDL反应):樟柳碱阳性。
中药 化学精品文档6页
1、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他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2、有效部位: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位。
3、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能起防病治病的作用的化学成分。
4、各类化学成分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乙酸—丙二酸途径(AA-MA):合成脂肪酸类、酚类、醌类甲戊二羟酸途径(MVA):合成萜类、甾类莽草酸途径(桂皮酸途径):具有C6-C3及C6-C1基本结构的化合物氨基酸途径:生物碱极性: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酸水提取方法:煎煮法、浸渍法、渗漉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1、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1)溶剂提取法(2)水蒸气蒸馏法(3)超临界流体萃取(4)其他方法2.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精制方法溶剂法溶剂分配法沉淀法分馏法膜分离法升华法结晶法色谱分离法1)吸附色谱2)凝胶过滤色谱3)离子交换色谱4)大孔树脂色谱5)分配色谱3.中药有效成分的波谱测定(1)IR:功能基的确认、芳环取代类型的判断(2)UV:判断共轭体系中取代基的位置、种类、数目(3)氢核磁共振(化学位移、偶合常数、质子数):质子类型、氢分布、核间关系。
双照射技术NOE:核增益效应碳核磁共振:质子类型、碳分布、核间关系、弛豫时间二维核磁共振:化学结构间不同位置H之间的关系①同核化学位移相关谱 H- H COSY氢-氢化学位移相关谱:确定质子化学位移和质子之间的偶合关系、连接顺序② H检测的异核化学位移相关谱HMQC( H核检测的异核多量子相关谱):反映 H核和与其直接相连的 C的关联关系,以确定C-H偶合关系HMBC( H核检测的异核多键相关谱):碳链骨架的连接信息、有关季碳的结构信息及因杂原子存在而被切断的偶合系统之间的结构信息(4)MS:确定化合物分子量、元素组成以及由裂解碎片检测官能团、辨认化学合物类型、推导碳骨架电子轰击(EI-MS)、化学电离(CI-MS)、场解吸(FD-MS)、快原子轰击(FAB-MS)、电喷雾电离(ESI-MS)、液体二次离子(LSI-MS)、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MALDI-MS)、串联(MS-MS)1、苷(配糖体)是糖和糖的衍生物与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苷元(配基)—苷中的非糖部分苷键—苷中的苷元与糖之间的化学键苷键原子—苷元上形成苷键以连接糖的原子按苷键原子分类:氧苷、氮苷、硫苷、碳苷按苷元的化学结构:蒽醌苷、黄酮苷、吲哚苷、香豆素苷乙酰解反应易难顺序:1→6﹥ 1→4﹥ 1→3 ﹥ 1→2糖和苷类的检识(1)Molish反应:a-萘酚乙醇+浓硫酸→两液面间有紫色环→糖或苷类,碳苷和糖醛酸(-)(2)菲林反应Fehling:红砖色沉淀→含有还原糖多伦反应Tollen:银镜→还原糖将反应滤液酸水解后再进行F和T,如(+),存在多糖或苷类一、分类与结构:中药中一类具有醌式结构(共轭二酮)的化学成分。
(整理)药化全.
三章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第一节绪论中药化学研究什么?大纲要求:一、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基本结构单元:(补充知识点)C O S N H 注意:含羰基化合物碳氧硫氮氢(常见化学元素)注意:不饱和结构、共轭结构、芳香结构三、中药化学常用提取方法荣升超水;渗--浸--煎--回流水热挥发不破坏;笑笑难容笨马萘香豆浸渗冷提取,热不宜,肥胖好,时长耗多1.溶剂法(1)常见溶剂分类(2)常见溶剂极性顺序;“水醇性大,氯苯醚小”水>甲醇>乙醇>丙酮>正丁醇>乙酸乙酯>乙醚>氯仿>苯>四氯化碳>石油醚;记忆:水甲乙醇丙丁二姨谜氯苯四碳油引申知识点(1)——“相似相溶”引申知识点(2)——极性相关概念:偶极矩、极化度、介电常数;一般介电常数越小,溶剂极性越(3)常用溶剂提取法1)浸渍法:常温或温热(60℃~80℃)用适当的溶剂浸渍药材以溶出其中有效成分的方法。
泡药酒2)渗漉法:不断向粉碎的中药材中添加新鲜浸出溶剂。
漏斗过滤3)煎煮法:中药材加入水浸泡后加热煮沸,将有效成分提取出来的方法。
煎药4)回流法:用易挥发的有机溶剂加热回流提取中药成分的方法。
5)连续回流法:采用索氏提取器进行回流。
3.超临界流体萃取法(SFE)超临界流体(SF):气体和液体之间、流动形式存在。
密度与液体相近,黏度与气体相近,扩散能力强。
最常用的超临界流体是二氧化碳(CO2)。
用于脂溶性成分,挥发油的提取,尤其适用于提取不稳定、易氧化、受热易分解的挥发性成分。
特点:1)无溶剂残留;2)安全,环境污染小;夹带剂:常用夹带剂:甲醇、乙醇、丙酮等。
4.升华法固体物质不经过熔融而直接转化为蒸气,遇冷又凝结成固体。
5.超声法:空化效应和搅拌作用。
不会改变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四、不同分离方法的原理1.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1)利用温度不同引起溶解度的改变——结晶与重结晶(2)利用两种以上不同溶剂的极性和溶解性差异——水提醇沉法、醇提水沉法、醇/醚法、醇/丙酮法(3)利用酸碱性(不同)——酸提碱沉法、碱提酸沉法(4)利用沉淀试剂——沉淀试剂(雷氏铵盐:季铵碱;明胶:鞣质)2.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分配系数)不同进行分离(1)液-液萃取法(pH梯度萃取法)(2)液-液分配色谱(LC或LLC)3.根据物质沸点差别进行分离(1)分馏法4.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分离(1)简单吸附(活性碳)(2)吸附柱色谱(硅胶、氧化铝、聚酰胺、大孔树脂)5.根据物质分子大小差别进行分离(1)凝胶过滤色谱(2)膜分离法6.根据物质解离程度不同进行分离(1)离子交换色谱最佳选择题两相溶剂萃取法分离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原理是A.各组分的结构类型不同B.各组分的分配系数不同C.各组分的化学性质不同D.两相溶剂的极性相差大E.两相溶剂的极性相差小『正确答案』B根据分子大小差别进行分离时所使用的方法不包括A.透析法B.凝胶过滤色谱法C.超滤法D.超速离心法E.盐析法(利用蛋白质性质)『正确答案』E引申知识点(1)——结晶与重结晶(1)原理:利用温度不同引起溶解度的改变进行分离(2)常用的重结晶溶剂:水、冰醋酸、甲醇、乙醇、丙酮、乙醚、三氯甲烷、苯、四氯化碳、石油醚和二硫化碳等。
中药化学
中草药所含化学成分很复杂,通常有糖类、氨基酸、蛋白质、油脂、蜡、酶、色素、维生素、有机酸、鞣质、无机盐、挥发油、生物碱、甙类等。
每一种中草药都可能含有多种成分。
在这些成分中,有一部分具有明显生物活性并起医疗作用的,常称为有效成分,如生物碱、甙类、挥发油、氨基酸等。
中草药之所以有医疗作用,主要因所含有效成分所致。
除过去早有研究并已广泛应用的许多中草药有效成分,如黄连中抗菌消炎的小檗碱(黄连素)、麻黄中平喘的麻黄碱、萝芙木中的降压成分利血平等外,近年来,国内外均陆续发现了更多的中草药有效成分,特别是在抗肿瘤、治疗心血管疾病和慢住气管炎等疾病的生物活往成分方面研究得更多。
另一些成分则在中草药里普遍存在,但通常没有什么生物活性,不起医疗作用,称为"无效成分",如糖类、蛋白质、色素、树脂、无机盐等。
但是,有效与无效不是绝对的,一些原来认为是无效的成分因发现了它们具有生物活性而成为有效成分。
例如蘑菇、茯芩所含的多糖有一定的抑制肿瘤作用;海藻中的多糖有降血脂作用,天花粉蛋白质具有引产作用;鞣质在中草药里普遍存在,一般对治疗疾病不起主导作用,常视为无效成分,但在五倍子、虎杖、地榆中却因鞣质含量较高并有一定生物活性而是有效成分;又如粘液通常为无效成分,而在白及中却为有效成分等医,学教育网。
中草药化学成分不仅与中草药的医疗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对于鉴定中草药的品种、质量以及加工炮制、贮藏、栽培引种、资源
发掘都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研究中草药的工作中,必须了解中草药化学成分的组成、性质、分布、以及对中草药成分的鉴定、含量测定、提取分离、结构鉴定等有关知识。
中药化学总结
中药化学总结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一)(一)溶剂法 1.常用溶剂及性质石油醚、四氯化碳(Ccl4)、苯(C6H6)、二氯甲烷(CHCL2)、氯仿(CHCl3)、乙醚(Et 2O )、乙酸乙酯(EtOAc )、正丁醇(n-BuOH )、丙酮(Me 2CO )、乙醇(EtOH 或Alc )、甲醇(MeOH )、水等.极性越来越大。
2.中药化学成分的极性化学物质的极性是根据介电常数计算的,介电常数越大,极性越大。
偶极矩,极化度、介电常数与极性有关。
化合物极性大小判断:有机化合物,含C 越多,极性越小,含氧越多,极性越大;含氧化合物中,含氧官能团极性越大,化合物的极性越大(含氧官能团极性羧基>羟基>醛基>酮基>酯基);酸性碱性两性极性与存在状态有关(游离性极性小,解离型极性大)。
比较极性(汉防己甲素(甲氧基取代)<汉防己乙素(羟基取代)。
3.溶剂提取法的基本原理——相似相溶原理(提取溶剂的选择)4.提取方法溶剂法提取中药成分的常用方法有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和连续回流提取法5种。
其中浸渍法和渗漉法属于冷提法,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的成分的提取,但提取效率低于热提法,因此提取时间长、消耗溶剂多。
含淀粉、果胶、粘液质等杂质较多的中药提取可选择浸渍法。
煎煮法、回流提取法和连续回流提取法属于热提法,提取效率高于浸渍法、渗漉法,但只适用于对热稳定的成分的提取。
三法比较,煎煮法只能用水作提取溶剂,回流提取法有机溶剂消耗量较大,连续回流提取法节省溶剂,但提取液受热时间长。
(二)水蒸气蒸馏法 能够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中药成分必须满足3个条件,即挥发性、热稳定性和水不溶性(或虽可溶于水,但经盐析后可被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提出,如麻黄碱)。
凡能满足上述3个条件的中药化学成分均可采用此法提取。
如挥发油、挥发性生物碱(如麻黄碱、烟碱、槟榔碱等)、小分子的苯醌和萘醌、小分子的游离香豆素、小分子的酚性物质(牡丹酚)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分离与精制根据物质溶解度的差别,如何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分离与精制?1.结晶法需要掌握结晶溶剂选择的一般原则及判定结晶纯度的方法。
结晶溶剂选择的一般原则:对欲分离的成分热时溶解度大,冷时溶解度小;对杂质冷热都不溶或冷热都易溶。
沸点要适当,不宜过高或过低,如乙醚就不宜用。
判定结晶纯度的方法:理化性质均一;固体化合物熔距≤2℃;TLC或PC 展开呈单一斑点;HPLC或GC分析呈单峰。
2.沉淀法可通过4条途径实现:1)通过改变溶剂极性改变成分的溶解度。
常见的有水提醇沉法(沉淀多糖、蛋白质)、醇提水沉法(沉淀树脂、叶绿素)、醇提乙醚或丙酮沉淀法(沉淀皂苷)等。
2)通过改变溶剂强度改变成分的溶解度。
使用较多的是盐析法,即在中药水提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无机盐,使某些水溶性成分溶解度降低而沉淀出来。
3)通过改变溶剂pH值改变成分的存在状态。
适用于酸性、碱性或两性亲脂性成分的分离。
如分离碱性成分的酸提碱沉法和分离酸性成分的碱提酸沉法。
4)通过加入某种试剂与欲分离成分生成难溶性的复合物或化合物。
如铅盐沉淀法(包括中性醋酸铅或碱式醋酸铅)、雷氏盐沉淀法(分离水溶性生物碱)、胆甾醇沉淀法(分离甾体皂苷)等。
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分配比的差异,如何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分离与精制?1.液-液萃取选择两种相互不能任意混溶的溶剂,通常一种为水,另一种为石油醚、乙醚、氯仿、乙酸乙酯或正丁醇等。
将待分离混合物混悬于水中,置分液漏斗中,加适当极性的有机溶剂,振摇后放置,分取有机相或水相,即可将极性不同的成分分离。
分离的难易取决于两种物质在同一溶剂系统中分配系数的比值,即分离因子。
分离因子愈大,愈好分离。
2.纸色谱(PC)属于分配色谱。
可用于糖的检识、鉴定,亦可用于生物碱的色谱鉴别等。
3.分配柱色谱可分为正相色谱与反相色谱。
正相色谱固定相极性大,流动相极性小,可用于分离水溶性或极性较大的成分。
反相色谱与此相反,适宜分离脂溶性化合物。
如何根据物质分子大小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分离与精制?1.透析法适用于水溶性的大分子成分(如蛋白质、多肽、多糖)与小分子成分(如氨基酸、单糖、无机盐)的分离。
2.凝胶过滤法又称凝胶渗透色谱、分子筛过滤、排阻色谱。
分离混合物时,各组分按分子由大到小的顺序先后流出并得到分离。
常用凝胶有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和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
前者只适于在水中应用。
后者既可在水中应用,又可在有机溶剂中应用,分离混合物时,既有分子筛作用,又有吸附作用。
如分离游离黄酮时,主要靠吸附作用;分离黄酮苷时,则分子筛的性质起主导作用。
3.超滤法4.超速离心法根据物质吸附性的差别, 如何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分离?在中药化学成分分离及精制工作中,应用较多的是固液吸附,其中涉及吸附剂、被分离物质和洗脱剂3个要素。
按常用吸附剂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硅胶吸附色谱硅胶为极性吸附剂,吸附力的大小取决于被分离物质的极性(极性越大,吸附力越强)和洗脱溶剂的极性(溶剂极性越弱,硅胶对被分离物质的吸附能力越强)。
因此,用硅胶吸附色谱分离一组极性不同的混合物时,极性大的物质因吸附力大而洗脱慢;洗脱溶剂的极性增大,洗脱能力增强,洗脱速度加快。
另外硅胶有一定的酸性,在用其分离碱性成分时,需注意。
2)氧化铝吸附色谱氧化铝亦为极性吸附剂,其吸附规律与硅胶相似。
不同的是,氧化铝有一定的碱性,且具有铝离子,在用其分离一些酸性或酚性成分时,易产生不可逆吸附而不能被溶剂洗脱。
如蒽醌类、黄酮类(葛根异黄酮除外)成分分离时一般不选择氧化铝。
3)活性炭吸附色谱活性炭为非极性吸附剂,其吸附规律与硅胶、氧化铝恰好相反。
对非极性物质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在水中对物质表现出强的吸附能力。
常用于水溶液的脱色素,也可用于糖、环烯醚萜苷的分离纯化等。
4)聚酰胺吸附色谱聚酰胺吸附属于氢键吸附,系通过其分子中众多的酰胺羰基与酚类、黄酮类化合物的酚羟基,或酰胺键上的游离胺基与醌类、脂肪羧酸上的羰基形成氢键缔合而产生吸附。
因此,聚酰胺吸附色谱特别适合分离酚类、醌类和黄酮类化合物。
聚酰胺对被分离物质吸附力的大小取决于被分离物质分子结构中可与聚酰胺形成氢键缔合的基团数目及氢键作用强度。
同时,溶剂也会影响聚酰胺对被分离物质的吸附,表现出各种溶剂在聚酰胺吸附色谱中洗脱能力有大有小,其由弱到强的大致顺序为水、甲醇、丙酮、氢氧化钠水溶液等。
5)大孔吸附树脂吸附色谱大孔吸附树脂同时具有吸附性和分子筛性。
一般非极性化合物在水中易被非极性树脂吸附,极性物质在水中易被极性树脂吸附。
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大,树脂对此物质的吸附力就小,反之就大。
对非极性大孔吸附树脂来说,洗脱溶剂极性越小,洗脱能力越强。
该法可用于皂苷类成分的纯化分离。
选择离子交换法分离中药有效成分,需注意什么问题?1)离子交换法适用于酸性、碱性或两性成分的分离,即要求被分离物质在水(或酸水,或碱水)溶液中呈解离状态。
2)根据被分离物质呈解离状态时所带电荷的性质,可选择阴离子交换树脂或阳离子交换树脂。
鉴于中药所含大多数酸性、碱性或两性成分的酸碱性均较弱,一般在分离碱性成分时选择强酸性的阳离子交换树脂,在分离酸性成分时选择强碱性的阴离子交换树脂。
3)通过选择阴离子交换树脂和阳离子交换树脂,可将中药水提物中酸性、碱性、两性和中性成分进行分离。
4)离子交换法亦可用于相同电荷离子的分离,其分离的依据是解离程度的不同(酸性或碱性不同的化合物,在相同条件下,其解离程度会有差异)。
解离程度越大,被洗脱下来的速度越慢。
1.什么是生物碱?其在植物界的分布规律及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有哪些?生物碱是指一类来源于生物界(以植物为主)的含氮有机化合物。
多数生物碱分子具有较复杂的环状结构,且氮原子在环状结构内,大多呈碱性,一般具有生物活性。
但有些生物碱并不完全符合上述生物碱的含义,如麻黄碱的氮原子不在环内,咖啡不显碱性等。
分布规律:(1)绝大多数生物碱分布在高等植物,尤其是双子叶植物中,如毛茛科、罂粟科、防己科、茄科、夹竹桃科、芸香科、豆科、小檗科等。
(2)极少数生物碱分布在低等植物中。
(3)同科同属植物可能含相同结构类型的生物碱。
(4)一种植物体内多有数种或数十种生物碱共存,且它们的化学结构有相似之处。
存在形式:有机酸盐、无机酸盐、游离状态、酯、苷等。
2.生物碱的常见结构类型有哪些?这一部分内容需要结合后面的重点中药(如麻黄、黄连、洋金花、苦参、汉防己、马钱子、乌头等)中所含的生物碱的结构类型去掌握。
重要类型包括:吡啶类:主要是喹喏里西啶类(苦参所含生物碱,如苦参碱)。
莨菪烷类:洋金花所含生物碱,如莨菪碱。
异喹啉类:主要有苄基异喹啉类(如罂粟碱)、双苄基异喹啉类(汉防己所含生物碱,如汉防己甲素)、原小檗碱类(黄连所含生物碱,如小檗碱)和吗啡类(如吗啡、可待因)。
吲哚类:主要有色胺吲哚类(如吴茱萸碱)、单萜吲哚类(马钱子所含生物碱,如士的宁)、二聚吲哚类(如长春碱、长春新碱)。
萜类:乌头所含生物碱(如乌头碱)、紫杉醇。
甾体:贝母碱有机胺类:麻黄所含生物碱,如麻黄碱、伪麻黄碱。
3.生物碱的物理性质有哪些?这一部分内容需要重点掌握某些生物碱特殊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液体生物碱:烟碱、槟榔碱、毒藜碱。
具挥发性的生物碱:麻黄碱、伪麻黄碱。
具升华性的生物碱:咖啡因具甜味的生物碱:甜菜碱有颜色的生物碱:小檗碱、蛇根碱、小檗红碱。
另外需注意生物碱的旋光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溶剂、pH值、生物碱存在状态等。
同时生物碱的旋光性影响其生理活性,通常左旋体的生理活性强于右旋体生物碱4.生物碱的溶解性有何规律?1)亲脂性生物碱易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如氯仿、乙醚),可溶于醇类溶剂,难溶于水;生物碱盐难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可溶于醇类溶剂,易溶于水。
2)季铵型生物碱难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可溶于醇类溶剂,易溶于水、酸水、碱水。
3)一些小分子生物碱既可溶于水,也可溶于氯仿,如麻黄碱、苦参碱、秋水仙碱等。
4)具有羧基的生物碱,可溶于碱水,如碳酸氢钠水溶液;具有酚羟基的生物碱,可溶于苛性碱溶液,如吗啡、青藤碱。
5)具有内酯(或内酰胺)结构的生物碱可溶于热苛性碱溶液,如喜树碱。
5.生物碱的碱性大小如何表示?影响生物碱碱性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生物碱的碱性大小用pKa(生物碱的共轭酸的解离常数的负对数)表示,pKa 大,生物碱的碱性强。
此处需要注意pKa、pKb、Ka、Kb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们与生物碱碱性大小的关系为:pKa大、pKb小、Ka小、Kb大,生物碱的碱性强,反之则弱。
影响生物碱碱性大小的因素包括:1)N原子的杂化方式:SP3氮大于SP2氮大于SP氮2)电效应:诱导效应:烷基的供电子诱导效应使碱性增强;苯基、羰基、酯基、醚基、羟基、双键(含双键或氧原子的基团)的吸电子诱导效应使碱性降低。
共轭效应:大部分共轭效应使碱性降低,其中苯胺型、酰胺型生物碱碱性降低明显,如胡椒碱、秋水仙碱、咖啡碱;烯胺型生物碱大部分碱性降低,个别碱性增强,如蛇根碱。
3)空间效应:碱性降低,如叔胺碱的碱性一般弱于仲胺碱。
东莨菪碱碱性小于莨菪碱,甲基麻黄碱的碱性小于麻黄碱即是因为这个缘故。
4)氢键效应:碱性增强,如麻黄碱的碱性小于伪麻黄碱。
6.进行生物碱沉淀反应时需注意什么问题?1)常用沉淀试剂:碘化物复盐、重金属盐、大分子酸,其中碘化铋钾试剂(Dragendorff试剂)最为常用。
雷氏铵盐试剂可用于水溶性生物碱的分离。
2)反应条件:稀酸水溶液。
3)假阳性:蛋白质、多肽、鞣质等可引起假阳性,需净化。
净化方法为酸水提取液碱化后氯仿萃取,氯仿萃取液再用酸水萃取,取酸水萃取液进行沉淀反应。
4)假阴性:麻黄碱、咖啡碱与多数生物碱沉淀试剂不能发生沉淀反应。
5)应用:生物碱预识;生物碱提取、分离、纯化;生物碱检识(薄层或纸层色谱显色剂)。
10.苦参生物碱的结构类型是什么?其理化性质和提取分离方法有哪些?(1)结构类型苦参所含生物碱主要是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
此外还含有羟基苦参碱、N-甲基金雀花碱、安那吉碱、巴普叶碱和去氢苦参碱(苦参烯碱)等。
这些生物碱都属于喹喏里西啶类衍生物。
分子中均有2个氮原子,一个是叔胺氮,一个是酰胺氮。
(2)理化性质碱性:苦参中所含生物碱均有两个氮原子。
一个为叔胺氮(N-1),呈碱性;另一个为酰胺氮(N-16),几乎不显碱性,所以它们只相当于一元碱。
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碱性比较强。
溶解性:苦参碱的溶解性比较特殊,不同于一般的叔胺碱,它既可溶于水,又能溶于氯仿、乙醚等亲脂性溶剂。
氧化苦参碱是苦参碱的氮氧化物,具半极性配位键,其亲水性比苦参碱更强,易溶于水,难溶于乙醚,但可溶于氯仿。
极性:苦参生物碱的极性大小顺序是:氧化苦参碱>羟基苦参碱>苦参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