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评五四女作家

合集下载

她们始终逃不出封建的樊笼——评丁玲的女性题材作品

她们始终逃不出封建的樊笼——评丁玲的女性题材作品
“ ”
,
再 到 爱 的冲突 和 苦闷 这 一 心 灵发展 的 轨迹
” ,

莎菲是
五 四 以后 解 放 的 青 年女 子 在 性爱 上 的 矛 盾 心 理 的 代 表 ( 茅盾
:
, , ,


心 灵 上 负着 时 代 苦闷 的创 伤

的青 年女 性 的叛 逆 的绝 叫者
《 女 作家 丁 玲 》 ) 的 艺 术典 型 也没 有 明确 的反 抗 对 象
贞贞 (
《 我在 霞村 的时候 》 ) 等
她 们 都始 终 未能 逃 出 封建 的樊 笼
,

得 自身 的解 放
倔强

挣扎

,
不 断地 寻 觅 人 生 的道 路

,
是 丁 玲笔 下青 年女 性 的 一 个 共通 特 点
,

她 们 敢于
向 封建 礼 教
旧 生活
旧 习 惯 势力 挑 战

决裂
在逆 境 中不肯 低 下 高 昂 的 头颅
: “
追求与失 望
,


,
青 年女 性就 构成 了 她 的小说 创 作 中的形象 系列 之 一 丁 玲 曾经在 《 我 的创 作 生 活 》 一 文 中 写 道
, ,
我那 时 为什 么 去 写 小 说
,
我 以 为 是因为寂
,
寞 事

对 社会 的不 满 又找 不到机 会
自己 生 活 的无 出路 于是 为 了 方 便
, , ,
有许 多 话须 要说 出 来
. ,
却 找不 到人 听

很 想 做些
,
,

才女石评梅的生平简介

才女石评梅的生平简介

才女石评梅的生平简介才女石评梅的生平简介石评梅是中国著名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张爱玲、萧红、石评梅)之一。

乳名心珠,学名汝璧。

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自取笔名石评梅;此外,用过的笔名还有评梅女士、波微、漱雪、冰华、心珠、梦黛、林娜等等。

山西省平定县城里人。

石评梅之父石铭(又名鼎丞),系清末举人;石评梅之母,是父亲的续弦,均视其为掌上明珠。

石评梅自幼便得家学滋养,有深厚的文学功底:父亲为她发蒙,课之以"四书"、"诗经"。

除家教外石评梅先后就读于太原师范附小、太原女子师范,成绩优异。

除酷爱文学外,她还爱好书画、音乐和体育,是一位天资聪慧、多才多艺的女性。

1919年,"五四运动"将刚刚读完师范的石评梅召唤到古都北京。

她原拟报考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但由于那年国文系不招生,便改报体育系。

在女高师读书期间,她结识了冯沅君、苏雪林等,并同庐隐、陆晶清等结为至交。

在"五四"高潮的岁月里,她们常常一起开会、演讲、畅饮、赋诗,所谓"狂笑,高歌,长啸低泣,酒杯伴着诗集",甚是浪漫。

尽情分享着精神解放的快意。

也正是在此"浪漫"中,她们闯入了文学的门槛。

石评梅亦开始在《语丝》、《晨报副刊》、《文学旬刊》、《文学》,以及她与陆晶清参与编辑的《妇女周刊》、《蔷薇周刊》等等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歌、散文、游记、小说,其中尤以诗歌见长,有"北京著名女诗人"之誉。

作品大多以追求爱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为主题,小说创作以《红鬃马》、《匹马嘶风录》为代表。

1923年秋天,石评梅在北京女高师毕业后,留校任该校附中女子部主任兼国文、体育教员。

其间与已有妻室的高君宇相恋,但由于对方已有妻室,她久久拒绝高君宇的爱情。

1925年3月,高君宇因过度劳累,一病不起,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

丁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其当代反思

丁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其当代反思

丁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其当代反思文学武丁玲既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和独特创作个性的著名作家,也是中国左翼革命作家阵营的重要代表之一,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她也就经常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一个热点。

从1929年最早的一篇研究丁玲的文章算起,距今也有80年,丁玲研究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

本文把丁玲研究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建国前、建国后、新时期,并对丁玲研究中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趋向进行了思考。

一、建国前的丁玲研究(1929-1948)对于20世纪的中国文学来说,丁玲的成名几乎是一个奇迹。

她于1927年12月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处女作《梦珂》,紧接着又在该刊物上发表了其成名作和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她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也于1928年10月出版。

从此丁玲便名声鹊起,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现在能查寻到的最早的有关丁玲的评论文章是钱杏邨在1929年《海风周报》第1期发表的《(在黑暗中)——关于丁玲创作的考察》,但这篇文章还停留在对作家创作的简单描述上。

真正具有学术价值且值得注意的第一篇评论文章是毅真的《丁玲女士》,这篇文章主要评论了丁玲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认为这些小说“好似在死寂的文坛上,抛下了一颗炸弹一样,大家都不免为她的天才所震惊了”。

文章的敏锐之处就在于它指出了丁玲出现的意义,那就是复活了已经沉寂的文坛和“五四”文学的灵魂。

此后,随着丁玲转向左翼文学创作,写出了《韦护》、《水》、《田家冲》等一系列小说后,她已成为当时中国文坛上最引人注目的女作家,越来越多地受到评论家的关注。

钱谦吾(钱杏邨)的《丁玲》一方面比较早地注意到丁玲早期小说中思想和审美两方面所表现出的现代意识,但在另一方面又认为丁玲早期创作中表现了一种所谓世纪末的病态心理,充满了消极因素。

钱谦吾的这种评论很能代表早期某些左翼文学批评家的价值取向,机械套用前苏联的拉普理论来剪裁文学的丰富现象。

这种峻急的、简单化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从根本上否定了丁玲早期作品尤其是莎菲型女性的丰富内涵。

盘点:百年中国十大美女作家

盘点:百年中国十大美女作家

盘点:百年中国十大美女作家百年中国对于文学舞台上的作家来说,是个革命、创新、发展的时期。

民国年间出现了才女挥舞手中的笔指引着女性解放前进的方向,半百前她们又带领人们走向新世界追寻社会主义的美好前程,如今一部部呕心沥血的作品带给我们曾经的感动和未来的感召。

于是乎,百年里的中国十大美女作家,就这样孕育出炉了。

1.张爱玲张爱玲,海派作家,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生于上海,原籍河北丰润。

1921年生于上海,1995年死于美国洛杉矶。

张爱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得如此精致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

读她的作品你会发现她对人生的乐趣和观照真是绝妙!主要作品:《金锁记》《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沉香屑》《半生缘》译作:《海上花列传》2.杨绛杨绛,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学者。

沉定简洁是杨绛作品语言特色。

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和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主要作品:《我们仨》《洗澡》《称心如意》《弄真成假》《干校六记》译作:《堂·吉诃德》《小癞子》3.琼瑶琼瑶,原名陈喆,衡阳县渣江镇人。

1938年4月20日生于四川成都,一九四九年随父陈致平由大陆到台湾。

在五四时代,“爱情”这个概念是一种公众性的意识形态,主要是对中国父权制度的反叛和挑战,但在琼瑶的言情小说里则完全属于私人领域,对爱情的描述也纯由女性的立场出发。

主要作品:《几度夕阳红》《烟雨蒙蒙》《窗外》《一帘幽梦》《还珠格格》系列4.萧红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试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试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试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在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曾经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女性作家。

如王蒙、王安忆、张洁、冯骥才等。

在她们的作品中,均深刻地体现了她们对女性意识的理解与感悟,对女性自我意识的揭示和追求。

但是,随着女性文学的不断发展,女性作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如80年代中期出生的许多女作家已经不再局限于自己的私人世界,而是把关注对象转移到了社会现实之中。

例如李娟等人写下了大量关于新疆农村生活的作品,她们开始对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文化风俗等进行观察与探索,并且在作品中创造出了独特的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

然而,在这一时期,中国当代女性文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

女性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创作类别。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从最初的萌芽状态,发展到了如今的勃兴状态,呈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但是,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与不足,本文从对中国当代女性文学进行分析和研究为切入点,对当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

笔者认为,女性文学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整个现代文学史上已经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但是,由于社会发展方式等方面发生了一定变化,当代中国女性文学也在经历着一系列的变革与发展。

本文将从对中国当代女性文学进行研究的背景出发,进而分析其崛起与特征。

“女性文学”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由女性作家群体所创作的一种文学作品,其所体现的是特定历史阶段之下社会女性群体的生活状况、审美情趣以及思想感情等。

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政治等方面的不断进步,女性文学也呈现出了独特的特征。

女性作家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由于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均衡现象,造成了中国当代文学中“男作家”与“女作家”之间所存在的差距,导致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性别化倾向。

五四女性文学的生命价值追求

五四女性文学的生命价值追求
[ 河南 商业 高等 专科 学校 商务秘 书 系, 南 郑 州 404 ] 河 50 5

要 : 四时期 , 五 女作家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 群体 觉醒, 塑造 了一 系列 青年知识 女性形 象, 勾画 出了五 四女性
对人 生意义 、 生命价值 的不懈探究和追求的轨迹 。五 四女作 家及其女主人公从 反抗 旧家庭 , 求恋爱 自由、 追 婚姻 自
因此 , 女作家 们便 自然地 从个 人经 历 中取 材 , 身边 从
事实 中取材 , 表达 自己对 家庭 问题 、 社会 问题 思考 的
结果 , 并选择 了 自传性 文 体 来 进 行 真正 女 性 写作 的 艺术尝 试 。她 们借 各 自笔下 带有强 烈 自传色彩 的女 性形象 宣示着 自己对 社 会 与人 生 的思 索 , 索 与 寻 探 求 一种 合适而 合 理 的生 命 方 式 。在 小 说 写法 上 , 多 采用最 能表达 作者 主观 情感 的 日记 体 、 书信体 形式 。 庐 隐 、 沅君 、 冯 石评 梅等人 的小 说都 表现 出浓郁 的 自 叙传 的主观抒情 的色 彩 , 她们 多 由 自己本 身或 身 边
“ 个性 解放 ” 的呼声 响彻 云 霄之 时 , 一批 青 年知 识 女
值 和生存境 况 ,以决绝 的姿态 冲 出 了封 建大 家庭 的 囚笼 , 借主 人公之 口喊 出 了“ 命 可 以牺牲 , 身 意志 自
由不 可 以牺 牲 , 得 自由我 宁死 ”l。这呼声是 当时 不 L J
动摇 的信 条 , “ 其 隔绝 之后 ” 的毅 然 赴 死 , 不 惜 以 是 主 动终止 生 命 来 维 护 生 命 的 自由 意 志 的大 无 畏 之 举 。陈衡 哲在 《 中写道 : 我若 出了牢 笼 , 管他 鸟》 “ 不

莎菲人物分析

莎菲人物分析

莎菲人物形象分析《莎菲女士的日记》是“满带着五四以来时代烙印的”作者丁玲于1927年创作的。

她的创作延续的是五四落潮期“个性解放”幻灭的思绪,关注知识女性的命运。

本篇小说以日记体裁,描写了“五四”运动后几年北京城里的几个青年的生活。

作者细腻真实地刻划出女主角莎菲倔强的个性和反叛精神,同时明确地表露出脱离社会的个人主义者的反抗带来的悲剧结果。

莎菲追求真正的爱情,希望人们真正地了解她,但是她不断追求,不断幻灭,并未实现,最终以对社会的不满与失望“悄悄的死去”。

本文就通过莎菲与周围人物关系来分析其人物形象和与时代的矛盾。

莎菲是乘着个性解放的风潮走出家门的知识女性,走上社会后,她发现并不能寻找到自己的理想,甚至找不到可以“对话”的人。

好朋友能在生活上关照她却不能理解她。

在她眼里毓芳、云霖太平庸、苇弟太卑怯、凌吉士太丑恶。

除了那个远在他方后来死去的蕴姐外,没有一个人配与她进行心灵交流。

“莎菲需要一个人真正的理解她,我总愿意有那末一个人能了解得我清清楚楚的,如若不懂得我,我要那些爱,那些体贴做什么?”毓芳被莎菲看做闺蜜,她对莎菲照顾也是无微不至,生病在莎菲处陪同,并且为她在西山找房子,这并非一般友谊所能做到,但莎菲并不能在心灵上与她找到契合。

关于她对毓芳提及她对凌吉士的不能抑制的爱恋时,“我隐隐向毓芳吐露我近来所感得的窘状,我想她能懂得这事,并且能作主把我的生活改变一下,做我自己所不能胜任的。

但她完全把话听到反面去了,她忠实地告诫我:‘莎菲,我觉得你太不老实,自然你不是有意,你可太不留心你的眼波了”。

莎菲便很失望,知道不被理解后,本来“到九点我还不肯放他俩走”,却在“毓芳愿意留下住一夜时,我又赶她走了”。

她对朋友也是依赖的,当要去西山的时候,当她得到毓芳和苇弟答应每周上山看她一次,她才有些心安。

“回来已夜了,我一人寂寂寞寞地收拾东西,想到我要离开北京的这些朋友们,我又哭了。

但一想到朋友们都未曾向我流泪,我又擦去我脸上的泪痕。

梳理从五四到当前的女性作家脉络

梳理从五四到当前的女性作家脉络

梳理从五四到当前的女性作家脉络文学院1302卞少瑾011301054 女性主义发端于19世纪中叶的欧美,在20世纪初就已传播到了中国。

对随后的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中国文学史上,“五四”女作家第一次以群体形象在平等的人的位置上言说女性心声。

她们在理性观念上自觉的妇女解放意识;而在深层心理上,其人生体验又呈丰富复杂的状态。

“五四”女作家群的出现绝非偶然现象,它是“五四”启蒙主义思想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物。

在五四运动时期,女作家的视角从社会转向女性自身,以陈衡哲、冰心、凌叔华、冯沅君、黄庐隐、石评梅、苏雪林以及稍后出现的林徽因等为代表的第一代现代女性作家进行人生与文学的双重探索。

陈衡哲首先提出“世上的人对于命运有三种态度,其一是安命,其二是怨命,其三是造命。

”她的文章蕴含着现代个性主义内涵的人生观,彻底否定了卑弱顺从的传统女性意识,使她的文章刚强而有哲思。

冰心、石评梅、陈学昭等“五四”女作家都在自己的创作中正面抒发了肩负社会责任的主人翁情感,彻底反叛了女性“从父”、“从夫”、“从子”的封建礼教。

同时冰心的短篇小说《离家的一年》、《寂寞》,散文《寄小读者》、《山中杂记》,陈衡哲的短篇小说《孟哥哥》等,体现了她们对童真的赞美,她们不仅从哲理和诗意的角度肯定儿童世界的纯净美好,而且还兴致勃勃地去深入探究儿童拙稚的内心世界,捕捉儿童生活中的天真童趣。

但我认为在“五四”中讨论最多的是关于爱情、婚姻问题讨论。

冰心、庐隐、冯沉君、黄白薇等女作家从不同方面强烈表达了现代女性对于自由的性爱、情爱的追求。

庐隐以《丽石的日记》、《海滨故人》、《象牙戒指》;冯玩君的《隔绝》、《隔绝之后》、《旅行》、《慈母》四篇系列小说;但是,尽管她们在尽力割断与封建的中国文化传统的联系,却始终无法从血脉中除去浸淫已久的封建余绪。

这一矛盾表现于创作当中,就形成了女性文学萌发期特有的闺阁气息。

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走向消歇,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十年内战和抗日战争的相继爆发,致使中国社会的阶级、民族矛盾不断尖锐。

河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三次测评新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河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三次测评新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河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三次测评新高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列文本,完成各题“五四”以后,富于主体意识的女性文学在中国文坛勃然兴起。

民国女性诗人长期被遮蔽,较之于同时期出生的冰心、庐隐、凌叔华等在文学史中成为经典的“五四”女作家而言,她们无疑是失语的一群,只有清末民初的吕碧城、秋瑾等女杰诗人得到不少关注。

民初闺秀幼承庭训,按传统闺阁才女模式成长起来,但她们受新时代风气影响,形成了故常与新变同在、封闭和开放兼有的新闺秀派。

政权更替与战争使得她们脱离闺阁化的生存场景,将笔触伸向民族国家的命运,开拓与发掘爱国题材,在诗词中显示出截然不同于前代闺秀的心态与心境。

作为新闺秀诗人代表的丁宁是取得较高艺术成就的典型,郭沫若评价她“清冷彻骨,悱恻动人”,施蛰存认为其文采“足以当帜摩垒”“过于诸大家”,但相比于同时代的女性新文学家,她和其他新闺秀派诗人一样对传统文化有着更深的信服与眷恋,所以她们在抗争的道路上频频回首,步履蹒跚。

她们身上处处体现着新思想与旧道德之间的矛盾拉锯,成就了别具情感张力的诗词风貌。

名媛有才情和学识,出入于众多社交场合,穿梭于各种公共空间,比普通闺秀具有更高的知名度。

她们出身非富即贵,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受世家之风熏陶,甚至有机会出国留学深造。

她们的诗词比闺秀呈现出更突出的商业气息与时尚特质,体现了市民阶级的审美趣味。

如由上海名媛陈小翠、陆小曼、李秋君、何香凝、潘玉良、周炼霞等自发组建的中国女子书画会曾举办画展,开办专栏,刊印画册,参与慈善,是女性团体思想解放的代表。

她们未必需要倚仗诗词书画谋生,但上海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商业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们。

她们的诗词中常出现当时沪上各色西式的生活情景,以女子特有的柔媚绮丽的笔触塑造出个性鲜明的名媛形象,突出其才、貌、情、艺等象征符号,表达出对女性美的欣赏、对自身才华的肯定、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对女子互怜互爱之情的袒露和对情谊的刻画。

《别了,哥哥》赏析

《别了,哥哥》赏析

《别了,哥哥》赏析这是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殷夫,于“四一二”大屠杀两周年之际,和在国民党政府任职的大哥彻底决裂写下的诗作《别了,哥哥》,字里行间显露着一个铁骨铮铮的革命者,在亲情与信念两难抉择中的勇气和决心。

殷夫自幼聪慧颖悟,在家排行最末,备受宠爱。

因少年丧父,长他15岁的大哥给予其父辈般的照应呵护。

他勤奋好学,擅于诗文,为了让他学业有成,光耀门楣,1924年大哥送他赴上海求学,先后就读于民立中学、浦东中学。

目睹帝国主列强在十里洋场飞扬跋扈,军阀统治腐败无能,百姓饥寒交迫,他很快便违背了大哥“专心念书,别管闲事”的告诫,加入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行列。

殷夫第一次入狱关押了三个月,险遭枪决。

在狱中,他将自己被捕的经过写成长篇叙事诗《在死神未到之前》,表现出对革命事业忠贞不渝、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革命的本身就是牺牲,就是死,就是流血!就是在刀枪下走奔……在森严的刑场上,我们的眼泪决不因恐惧而洒淋!”殷夫出狱后,大哥一直把他软禁在身边,不断督促他专心复习功课,准备报考同济大学。

当时的同济大学是德国开办的一所贵族学校。

大哥满心希望通过西方贵族式教育感化殷夫。

殷夫表面顺从埋头苦读,却瞒着大哥从许多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进步文艺书籍中汲取丰富的知识。

1927年秋,他考入同济大学德文补习科,仅用了半年就能阅读、翻译德文原著。

还掌握了英语、俄语,为以后的译著,打下基础。

大哥要出国了,临行前,再三叮嘱他,要安分守己,好好读书,并许诺将来送他去德国深造。

可殷夫坦率地回答:德国我是不去的,要去就去莫斯科。

大哥奈何不得,只能嘱咐妻子,千万别让殷夫出去“惹事生非”。

1928年秋,殷夫因参加革命活动又一次被捕。

大嫂闻讯后,急忙托人将他保释出来,带回老家。

是小姐姐向他伸出援助之手,暗中帮他潜离家乡重返上海。

殷夫没有回同济继续学业,而是毅然决然地摆脱了大哥为他精心安排的贵族生涯。

经历了一段流浪生活后,找到了党组织,专职从事共青团工作和青年工人运动。

重评五四女作家

重评五四女作家

重评五四女作家五四女作家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批现代女性作家是新文学研究者绕不开的。

在过往的文学史叙述中,这一作家群体似乎显得微不足道,仅有冰心、庐隐、淦女士、白薇等人作为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文学社团成员的身份出现,陈衡哲、苏雪林、袁昌英、凌叔华等人长期处于缺位的状态;只有在专门的女性文学史以及性别研究著作中,才会对这一作家群体的全貌进行勾勒,对她们的文学活动以及个体创作特色进行细致考察。

五四女作家的作品经过文学史的严格筛选,流传较广的是具有人道主义色彩的社会题材作品,以及反映五四时期思想文化风潮的作品,这让她们的文学史形象略显单薄。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对新文学运动成果的重新挖掘、整理、评价,以及女性主义理论和女性文学研究的发展,五四女作家的作品、传记等相关研究资料的问世,用女性主义解读五四女作家的研究成果的出现,让她们的历史形象越来越丰满。

坚持五四运动的启蒙属性的研究者认为,五四女作家是将自己的性别化表达蕴含于对启蒙精神的言说中,是启蒙运动中重要的性别补充;运用女权主义的批评方法对五四女作家进行解读,普遍认为五四女作家的创作中存在着对父权制的批判力度不足,缺乏现代女性的性别主体意识等问题。

本文在对五四女作家群体的创作情况和文学史境遇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对五四女作家的作品做出个性化解读,运用更加广阔的理论视野以及更为宽容的文化心态,探寻这些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于启蒙、对于女性与现代社会等问题的思考。

五四女作家的创作忠诚于“人的文学”的基本原则,用略显稚拙的手法表现出她们的自我意识,其中对于生命、爱情、社会责任等问题的思考,具有参与建构新的两性关系的伟大意义,彰显着人之子的神性光辉。

她们对五四时期流行的追求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倡导自由恋爱等思想风潮进行表现时,真诚而自然地流露出女性特殊的心理结构,这种表达与启蒙话语之间存在着的偏差,让人们看到女性这个性别群体的特殊性。

五四女作家笔下的个性解放表达和人道主义书写,带有关注每个个体的博爱精神;而她们创作的爱情故事,在歌颂爱情、婚姻的美妙的同时,也带有某种保留与中和,这正是对新文化运动中男性中心主义的纠正和反叛。

最具魅力影响力十位华人女作家

最具魅力影响力十位华人女作家

最具魅力影响力十位华人女作家最具魅力影响力十位华人女作家女性,以她们的细腻心思,柔情的笔尖给世人留下了许多的温柔篇章,不论你喜欢不喜欢,她们都给世人部分的享受和对人生的思考!1.张纯如—我们的英雄1968年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祖父是抗日国军将领张铁军。

1997年,由张纯如撰写的《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在美国出版。

在一个月内就打入美国最受重视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被评为年度最受读者喜爱的书籍。

在《洛杉矶时报》、《今日美国》等著名畅销书专栏中,张纯如的《南京暴行》均榜上有名。

1998年,日本驻美大使齐藤邦彦公开发表声明,污蔑《南京暴行》是‖非常错误的描写‖。

张纯如后来与这个日本大使一同接受某电视访谈时,面对对方的狡辩,张纯如当场义正词严的指出日本政府从未为南京大屠杀作过认真的道歉。

而正因为张纯如的《南京暴行》,才让西方国家真正了解了二战期间日军对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孽,在短时期内,张纯如成了欧美最受欢迎女作家之一。

但同时,张纯如受到大批日裔极端人士的污蔑和威胁,而且由于对日军罪行的深入研究和挖掘以及大量人证物证的调查,导致张纯如得了严重的抑郁症,2004年11月9日,张纯如在旧金山自杀身亡,年仅36岁。

但张纯如,这位华裔女作家,这位为南京人民、中国人民伸张正义的女子,永远都是中国人的文坛英雄。

2.张爱玲——她从海上来生活的经历让她内向而多愁善感,她的才华完全横溢在孤独的世界里。

虽然在《道路以目》中说‖何必一定要漂洋过海呢?‖,可是她还是寂寞地死在了北美;虽然她的作品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红极一时,但中国文坛不属于张爱玲。

张爱玲的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读者的心里去。

喜欢张爱玲的人对她的书真是喜欢,阅读的本身就能给读书的人莫大的快感。

阅读的快乐只有在她那里才可以得到。

读别的书你或许能知道道理,了解知识,得到震撼,但是只有读张爱玲的文章你才是快乐的。

即便是有点悲剧意味的《十八春》也依然如此!张爱玲的小说在近年来屡屡被搬上屏幕,而近期最令我们印象深刻的莫不是李安的《色戒》。

你们是人间的四月天

你们是人间的四月天

你们是人间的四月天——浅析五四时期的女性文学创作五四时期是中国人思想觉醒的春天,一群先进的知识分子以深邃的思想、百倍的热情,在接受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同时,积极投身到自由、个性解放的洪流中,他们以启蒙思想为指导,以反封建和呼吁人的觉醒为目的,著书立说,在我们热情洋溢地提到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的大名时,却似乎忽略了这一时期女性作家的存在。

其实,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一大批女性作家,如庐隐、苏雪林、冰心、石评梅、林徽因、张爱玲等,她们以其独特的经历、敏锐的视角,深厚的文学修养,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作品,她们就如人间的四月天,“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她们的作品依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享受。

这些女作家文风各异(冰心温和柔婉,庐隐悲气萧然,石评梅缠绵哀伤,林徽因洒脱灵动),成就不一(有的著作颇丰,有的文存寥寥),但众所周知,时代的重大事件直接影响到作家的产生和成长,那作为五四这样一个特殊时期的女性作家,她们的创作又有哪些异同呢?一、对母亲的礼赞五四时期是妇女解放的启蒙。

大多数的女性作家写作都始于对母亲的礼赞,她们拿起笔讴歌忍辱负重、含辛茹苦、慈爱善良的母亲,在母亲身上找到她们创作的源泉,如冰心,苏雪林,石评梅等,无一不对母爱的情真意切作反复吟唱。

对一直处在封建父权下无语的母亲们表达深深的同情,母亲在女作家的笔下呈现出圣洁的光辉,“母怀是我们永久依凭的柱梁”(石评梅)“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我要至诚地求着/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冰心)“一言以蔽之,母亲到我家的四十年,算替我家负荷了四十年沉重的十字架。

”“可怜的母亲,自从十六岁嫁到我家,过的生活,完全是奴隶的生活。

”(苏雪林)五四时期的父亲成为了陈腐、暴虐的封建文化的化身,而母爱却成了五四女作家讴歌的重要主题。

二、对爱情的渴望三、自述式的写作方式。

论“五四精神”对郭沫若留日小说女性形象的影响

论“五四精神”对郭沫若留日小说女性形象的影响

论“五四精神”对郭沫若留日小说女性形象的影响“五四精神”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产生的一种思想潮流和文化现象。

它代表了中国现代思想解放的要求和精神状态,主张民主、科学、独立、自由的思想和价值观。

在五四运动的背景下,郭沫若是一位留日学子,在其留日期间创作了《孔雀东南飞》、《睡在袁阁》等一系列以女性形象为主题的小说作品。

这些小说作品可以说是五四精神对郭沫若的思想和创作产生的直接影响。

“五四精神”强调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

这一精神在郭沫若的留日小说中得到了体现。

在《孔雀东南飞》中,郭沫若描绘了一位勇敢追求自由的女性形象,她对传统礼教的束缚不屑一顾,冒险逃离封建社会的压抑,追求个人自由和幸福。

这个女性形象体现了对民主的追求,她不愿意被他人决定、限制和束缚自己的选择。

在《睡在袁阁》中,郭沫若通过描写一个自学成才的女性,展示了知识对女性解放的重要意义。

这些女性形象都体现了五四精神中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

“五四精神”倡导的新文化运动对郭沫若的留日小说女性形象的影响也表现在对传统观念的批判和颠覆。

在《孔雀东南飞》中,郭沫若通过描写女性的不羁和反传统的行为,对传统观念进行了批判,展示了对封建礼教的反叛。

这种批判不仅仅是对男性社会压迫的反抗,更是对女性自身的一种解放。

在《睡在袁阁》中,郭沫若通过描绘女性具备独立思考和奋斗的力量,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关于女性只能被动依附于男性的刻板印象。

“五四精神”对郭沫若留日小说女性形象的影响还表现在对女性教育的推动和关注。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五四精神倡导男女的平等的教育机会。

这一倡导对郭沫若的留日小说女性形象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在《孔雀东南飞》和《睡在袁阁》中,郭沫若通过描绘女性追求知识、自主学习的形象,呼吁女性应该有机会受到良好的教育,且应该有权利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事业。

“五四精神”对郭沫若留日小说女性形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民主、科学、独立、自由思想的追求,对传统观念的批判和颠覆,以及对女性教育的推动和关注。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女作家传冯沅君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女作家传冯沅君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女作家传冯沅君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女作家传冯沅君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冯沅君是一位著名学者,一位教育家,也是“五四”以后出现的新文学史上第一批颇有影响的女作家之一,曾与蜚声文坛的女作家冰心、庐隐齐名。

她从事文学写作的时间,仅为其生命的十分之一,从1922年开篇创作到1929年搁笔,历时七年,给后人留下三个短篇集——《卷荒》、《春痕》、《劫灰》及其未入集的少量文字。

她的作品的中心主题是大胆写出了当时女性挣脱旧礼教束缚的恋爱心理,表达了“五四”运动前后一些人对封建传统的激愤和反抗。

她的作品如涓涓细流汇入“五四”以后文学的洪流中,浩浩荡荡,奔腾不息。

冯沅君的创作,凝聚着鲁迅的心血,这棵幼苗,曾得到过鲁迅辛勤的灌溉和培育。

早在1926年,鲁迅曾把她的短篇小说《卷葹》连同其它三篇编入《乌合丛书》(之六),从编辑稿件到印刷出版,都亲自办理,鲁迅写信给画家陶元庆(112致陶元庆,《鲁迅书信集》上卷100页),要他为《卷葹》设计封面,并自己撰写广告。

鲁迅还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用一页的篇幅对这本集子中的短篇小说《旅行》给予了热情而中肯的评价:冯沅君有一本短篇小说集《卷葹》……其中的《旅行》是提炼了《隔绝》和《隔绝之后》,并在《卷葹》内,的精粹的名文~虽嫌过于说理~却还未伤其自然,那“我很想拉他的手~但是我不敢~我只敢在间或车上的电灯被震动而失去它的光的时候,因为我害怕那些搭客们的注意。

可是我们又自己觉得很骄傲的~我们不客气的以全车中最尊贵的人自命”。

这一段~实在是五四运动直后~将毅然和传统战斗~而又怕敢毅然和传统战斗~遂不得不复活其“缠绵排恻之情”的青年们的真实的写照。

和“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品中的主角~或夸耀其颓唐~或炫鬻其才绪~是截然两样的。

鲁迅议论作品,同时也是对作家的评论。

字里行间充分肯定了冯沅君毅然和传统战斗的革命精神。

一冯沅君毕生为追求妇女解放而斗争,她身先士卒争取和男子同样受教育,争取婚姻自主的权利。

论“五四精神”对郭沫若留日小说女性形象的影响

论“五四精神”对郭沫若留日小说女性形象的影响

论“五四精神”对郭沫若留日小说女性形象的影响“五四精神”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中培育和形成的一种精神风貌和价值观念,它以自由、民主、科学和进步为核心,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想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郭沫若作为五四时期国内优秀的作家之一,其留学日本期间的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也受到了“五四精神”的重要影响。

郭沫若留日期间的小说《鸳鸯谱》《朝花夕拾》等作品中,他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和描写,展现了“五四精神”中关于女性解放的重要主张,与当时社会风潮保持一致,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五四精神”强调自由平等的女性地位。

在郭沫若的留日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刻画使得她们摆脱了传统观念笼罩下的束缚。

在《鸳鸯谱》中,郭沫若以寡淡的文字向读者描绘了一个追求自由平等的新女性形象。

书中的女性主人公陈小波,她不仅具有传统的才情出众、杨门女将气质,更是一个开放、独立且勇往直前的奋斗者。

这种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对于当时中国的女性解放运动是一次很好的宣扬。

“五四精神”注重女性的知识和独立意识。

在留日小说中,郭沫若通过塑造多个新女性形象,强调她们的学识和追求。

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大多拥有受过高等教育的背景,能够自由思考、独立决策和关注社会动态。

《朝花夕拾》中的李西西,在她眼中,知识是自由开阔思想的手段,同时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动力源泉。

这种塑造方式,受到了“五四精神”中强调知识改变人生的影响,为当时中国女性追求学习,追求独立自主提供了先例。

“五四精神”对女性形象的描绘强调女性的经济独立。

在留日小说中,郭沫若多次表现了女性通过勤奋工作和经商创造财富的形象。

这种塑造方式与“五四精神”中追求经济独立的观念相吻合,强调女性要有自己的事业和经济来源,摆脱对男性的依赖。

《朝花夕拾》中的楼心慈,她通过努力工作,从一个贫困的小女孩成长为一位成功的商业精英,不仅对外经商,也在文学创作和著述方面取得了较高成就。

这种描绘方式,对于当时中国女性独立经济的觉醒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试论五四时期的女作家群体

试论五四时期的女作家群体

试论五四时期的女作家群体
刘慧娟
【期刊名称】《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00)001
【摘要】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一批出身官宦书香门第、具有较高学历的女青年走上了文学之路,形成了女作家群体.她们以问题小说步入文坛,以追求爱情自由为创作的主题,其作品体现出明显的自传体特色及强烈的女性个性性别特征和女性主体意识,反映了近代女性从幼稚到成熟的心理历程,不但促进了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而且对女性文学的扩张也做出了重大贡献.
【总页数】3页(P61-63)
【作者】刘慧娟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陕西,西安,71006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五四时期成名最早的女作家陈衡哲 [J], 徐志福
2.“圣母”光环下人性的缺失——试论“五四”时期女作家小说中的母亲形象 [J], 李秀珍
3.论五四时期女作家小说的叙事文体 [J], 赵文兰
4.中国女性文学的第一次崛起──五四女作家主体精神与女性群体意识的觉醒 [J], 任一鸣
5.历史的超越时代的回响——新时期与“五四”时期女作家妇女题材作品比较谈[J], 汤道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莎菲——执著的理想主义者

莎菲——执著的理想主义者

作者: 张永泉
出版物刊名: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46-49页
主题词: 莎菲;理想主义者;中国现代文学史;新女性;小资产阶级;时代苦闷;二十年代;矛盾心理;五四运动;执著
摘要: <正> 《莎菲女士的日记》写于1927年冬,是丁玲的成名之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

它通过对主人公莎菲女士一段心灵历程的真实描写,深刻反映了二十年代中期经过五四运动冲击和洗礼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失意和苦闷,理想和追求,从而为中国现代文学新女性画廓增添了独具特色的莎菲女士的形象。

关于莎菲,茅盾在《女作家丁玲》一文中曾作出深刻的论述,指出她“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

“是‘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

这无疑是深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评五四女作家
五四女作家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批现代女性作家是新文学研
究者绕不开的。

在过往的文学史叙述中,这一作家群体似乎显得微不
足道,仅有冰心、庐隐、淦女士、白薇等人作为文学研究会、创造社
等文学社团成员的身份出现,陈衡哲、苏雪林、袁昌英、凌叔华等人
长期处于缺位的状态;只有在专门的女性文学史以及性别研究著作中,才会对这一作家群体的全貌进行勾勒,对她们的文学活动以及个体创
作特色进行细致考察。

五四女作家的作品经过文学史的严格筛选,流
传较广的是具有人道主义色彩的社会题材作品,以及反映五四时期思
想文化风潮的作品,这让她们的文学史形象略显单薄。

20世纪80年
代以来,随着对新文学运动成果的重新挖掘、整理、评价,以及女性主义理论和女性文学研究的发展,五四女作家的作品、传记等相关研究
资料的问世,用女性主义解读五四女作家的研究成果的出现,让她们
的历史形象越来越丰满。

坚持五四运动的启蒙属性的研究者认为,五
四女作家是将自己的性别化表达蕴含于对启蒙精神的言说中,是启蒙
运动中重要的性别补充;运用女权主义的批评方法对五四女作家进行
解读,普遍认为五四女作家的创作中存在着对父权制的批判力度不足,缺乏现代女性的性别主体意识等问题。

本文在对五四女作家群体的创作情况和文学史境遇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对五四女作家的作品做出个
性化解读,运用更加广阔的理论视野以及更为宽容的文化心态,探寻
这些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于启蒙、对于女性与现代社会等问题的思考。

五四女作家的创作忠诚于“人的文学”的基本原则,用略显稚拙的手
法表现出她们的自我意识,其中对于生命、爱情、社会责任等问题的思考,具有参与建构新的两性关系的伟大意义,彰显着人之子的神性
光辉。

她们对五四时期流行的追求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倡导自由恋爱等思想风潮进行表现时,真诚而自然地流露出女性特殊的心理结构,这种表达与启蒙话语之间存在着的偏差,让人们看到女性这个性别群体的特殊性。

五四女作家笔下的个性解放表达和人道主义书写,带有关注每个个体的博爱精神;而她们创作的爱情故事,在歌颂爱情、婚姻的美妙的同时,也带有某种保留与中和,这正是对新文化运动中男性
中心主义的纠正和反叛。

个体意识觉醒的女性面对自己依然被物化的处境时,面对无法逃脱进入家庭为妻为母的生命轮回时,有人欣然接受,将古老的贤妻良母演绎出现代内涵,有的却用内心的纠结和痛苦
体现出女性背负的历史和伦理的沉重枷锁,吁求的是女性身体的自主和解放,以及女性真正作为性别主体,进入社会公共秩序。

通过倾听这些凝结着女性真实生命体验的声音,对于现有研究中被人忽视的女性性别心理特征进行分析,考察五四女作家对于女性的社会性别角色、身体、情感等问题的态度,了解五四女作家对于作为独立自由的个体,以及鲜活的女性这双重社会身份的思考,进而让五四女作家群的文学史形象更加生动,也对女性主义研究中某些偏颇之处进行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