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儒林外史教师版
中考名著复习《儒林外史》教师版新3
《儒林外史》作业检测一、填空题1.《儒林外史》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其中各有典型人物,请按要求各写出2个典型人物。
(1)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2)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3)八股迷的典型——马二先生、鲁编修(4)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2.《儒林外史》以讽刺艺术见长,描形画骨,手法多样,用了以下哪些讽刺手法(可多选)( ABCD)A.运用白描进行讽刺 B.运用夸张手法进行讽刺C.设置矛盾冲突进行讽刺 D.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讽刺3.在横线上恰当填写《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姓名,不可重复。
在《序》中,作者认为自己笔下有些人物“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其中有:不慕富贵,以画家(1)王冕为代表;蔑视科举,以名贤(2)杜少卿为代表;悠然恬适,以学者(3)庄征君/庄尚志/庄绍光为代表;清闲遁世,以博士(4)虞育德为代表。
二、选择题二、选择题1.下列有关《儒林外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范进中举》是吴敬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精彩片段,胡屠户、张乡绅等态度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众生相。
B.《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C.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范进中举》,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生动地刻画了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形象,描绘了态炎凉的社会众生相,批判了科类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心灵的毒害。
D.《儒林外史》也和众多古代小说一样,其中人物的肖像描写是脸谱化的,如“面如冠玉,唇若涂中脂”“虎背熊腰,体格魁梧”等。
(每个人物是个性化的)2.下列有关《儒林外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A.《儒林外史》中一出场就已经六十多岁,但仍然是童生的人是范进。
(周进一出场就是六十多岁的老童生)B.吴敬梓根据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对百年知识分子的厄运进行思考,以此为线索把“片段的叙述”贯穿在一起,构成了《儒林外史》的整体结构。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儒林外史》一、直接导入同学们,名著阅读一直是大家的薄弱点,本节课我们针对《儒林外史》做一个专项学习。
二、教学目标1.积累《儒林外史》相关的文学常识。
2.结合文章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三、教学重难点结合文章情节,分析典型人物性格特征。
四、走近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代小说家。
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著有《文木山房诗说》。
《儒林外史》是一部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反映了封建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
四、典型人物1.正面的典型(这类人物是作者心目中非常值得尊敬的“真儒”,体现了作者对于理想文士和理想人格的追求,寄托了他改造社会的理想。
)A.王冕①十岁时辍学放牛,自学画荷花。
②躲避权贵,远走山东。
③用卖画得来的钱买好东西孝敬母亲。
④避免入仕,最后归隐会稽山。
⑤指出八股取士的弊端,预言一代文人有厄。
B.杜少卿①好酒好菜招待客人,给门客抓药治病,精心伺候。
②自身没钱的情况下,仍然让杨裁缝把自己新做的一箱衣服抬走当了,给他死去的母亲买棺材。
③在知县得意时拒不拜见,知县丢官没有房子可住时,腾出房子让知县搬来住。
④家中没有银子时,让管家卖地,大方资助他人。
⑥拉着妻子的手游山饮酒,与迟衡山朋友议礼,赞美沈琼枝的反抗行为。
⑤淡泊功名,朝廷征辟时,他装病拒绝应征出仕。
2.儒生的典型(腐儒:通过对周进、范进中举前后的悲喜描写,揭示科举制度对人精神的摧残。
)A.周进①周进六十多岁还是个童生,依靠在村子私塾里教书糊口。
学生顾小舍人都进学成了秀才,他再无资格继续教下去,沦落到薛家集观音庵私塾中来坐馆糊口,饱受秀才梅玖和举人王进的嘲弄和冷遇。
②参观贡院时,大半生追求功名富贵却求之不得的辛酸悲苦,以及所忍受的侮辱欺凌一下子倾泻出来,让他悲伤得要寻死,一头撞到号板上,苏醒后满地打滚,放声大哭。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吴敬梓的生平与《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主题、艺术成就。
2、学习《儒林外史--匡超人》的客观、真实的间接讽刺的笔法。
3、学习《儒林外史》的多样化的讽刺手法。
教学重难点:多样化的讽刺手法及运用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图片,边出示边指出作家作品及人物,都出示完,提问这些图片上人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明确:都是可笑可鄙的人物,都是作者在作品中所讽刺的人物。
今天我们通过《儒林外史》节选部分《匡超人》的学习,来体会其讽刺艺术。
二、《儒林外史》作品介绍1、介绍《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明确:《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社会问题小说。
它以真人为模特儿,以当代发生的事为素材加以概括提高。
作者从儒林入手,对民族文化长期积淀下来的霉烂因素进行了深入的解剖和批判。
与以前的小说相比,《儒林外史》更具有思辩和批判的特色。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虽然对黑暗现实的揭露颇为深刻,但主要是表述理想,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写得更光彩照人。
《金瓶梅》对于社会现实展现和暴露多于批判。
而《儒林外史》则主要是通过对丑恶现象的批判揭示其理想,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在小说中是次要的,也并不动人,而作者所抨击讽刺的人物却活跃其中,成为光彩的艺术形象。
从这个意义上说,《儒林外史》不仅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也是最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
2、介绍《儒林外史》的主题明确:《儒林外史》的主题是复杂的,它有着无数种解读的可能:关注制度的人,读出它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关心历史的人,读出了民族家国兴亡的沉痛思虑;关心个体命运的人,读出了生动的灵魂解剖、焦灼的精神拷问……于是,有人把《儒林外史》看做一幅儒林群丑图,有人视之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也有人从中读出了士子心灵漂泊的悲凉。
《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而揭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
2.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及其对社会现象的反映。
教学重点:1. 《儒林外史》的作者及成书背景。
2. 小说中的讽刺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对社会现象的反映。
2. 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作者、成书背景、小说简介等。
2. 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吴敬梓及《儒林外史》的成书背景。
2. 简介小说主要内容,引发学生兴趣。
3.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讽刺手法,举例说明。
4. 学生分享对小说中讽刺手法的理解。
板书设计:1. 《儒林外史》2. 作者:吴敬梓3. 成书背景4. 讽刺手法教学反思:1. 学生对作者及成书背景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对小说中讽刺手法的理解程度。
3. 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理解社会现象。
第二章:人物形象分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了解封建社会的官场百态。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 人物形象与社会现象的联系。
教学难点:1.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 理解人物形象与社会现象的关联。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及其特点。
2. 学生预习课文,关注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
2.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范进、周进等。
3. 学生分享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悟。
5.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分析其他人物形象。
板书设计:1. 人物形象分析2. 范进、周进等主要人物3. 人物特点4. 社会现象的联系教学反思:1. 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情况。
2. 是否需要加强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与社会现象的联系。
3. 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教学目标:1. 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背景及特点;2. 掌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3. 提高阅读名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作者及背景介绍1. 作者吴敬梓简介2. 《儒林外史》创作背景3. 明清小说的发展概况第二章:小说特点概述1. 讽刺手法2. 现实主义精神3. 人物性格刻画第三章:主要人物介绍1. 杜少卿2. 庄绍光3. 马二第四章:经典故事解析1. 杜少卿参加乡试2. 庄绍光请教名士3. 马二先生游西湖第五章:寓意与启示1. 讽刺科举制度2. 揭示人性丑恶3. 提倡道德修养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 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儒林外史》;2. 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小说创作背景。
二、教学内容讲解1. 讲解小说特点,分析讽刺手法、现实主义精神及人物性格刻画;2. 介绍主要人物,分析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3. 通过经典故事解析,理解小说主题及寓意。
三、课堂互动1.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对人物的看法;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说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章内容,强调小说的重要性和阅读名著的方法;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下一章节。
板书设计: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背景:明清时期特点:讽刺手法、现实主义、人物性格刻画主要人物:杜少卿庄绍光马二经典故事:杜少卿参加乡试庄绍光请教名士马二先生游西湖寓意与启示:讽刺科举制度揭示人性丑恶提倡道德修养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阅读欲望?是否全面讲解了小说的特点和人物形象?学生对经典故事的解析是否到位?课堂互动是否充分,学生参与度如何?课后作业布置是否具有针对性?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教学内容:第六章:严贡生与严监生1. 严贡生的形象特点2. 严监生的形象特点3. 兄弟俩的关系与故事发展第七章:虞博士与庄绍光1. 虞博士的形象特点2. 庄绍光的形象特点3. 两人之间的故事与影响第八章:王惠与汤知县1. 王惠的形象特点2. 汤知县的形象特点3. 两人之间的故事与寓意第九章:双塔镇与考场风云1. 双塔镇的社会风貌2. 考场上的故事与讽刺3. 反映出的科举制度问题第十章:小说结局与主题深化1. 主要人物的结局2. 小说主题的深化3. 对读者的启示教学过程:六、课堂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章节;2. 简要介绍本章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儒林外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立足文本,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中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2.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3. 欣赏并品味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二、教学重难点1.立足文本,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中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2.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语在九年级上册中,我们学习过一篇课文《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的故事选自一部长篇小说,就是吴敬梓写的《儒林外史》。
胡适把它和《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视为“吾国第一流小说”,大文豪鲁迅最推崇中国两部古典小说,一部就是《红楼梦》,另一部就是这部作品,这部作品就是《儒林外史》,可见他的价值之高,今天我们就一同走入这部作品。2.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
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
又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3.故事背景时代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及乾隆帝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但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内部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民间起义的同时,大兴文字狱、严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牢笼士人、统治思想。
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风尚。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社会现实进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
书名上,“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即“儒者之林”,指学术界。
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有所区别。
九下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人物之马纯上学案(教师版)
九下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人物之马纯上学案(教师版)【相关回目】第十三回蘧駪夫求贤问业马纯上仗义疏财第十四回蘧公孙书坊送良友马秀才山洞遇神仙第十五回葬神仙马秀才送丧思父母匡童生尽孝【人物介绍】简历:马二先生,字静,名纯上,处州人。
担任泰伯祠大祭的终献职务。
学历:考过六七个案首,科场不利,不曾中举。
职业:八股文文选主编。
衣着外貌:身长八尺,形容甚伟,头戴方巾,身穿蓝直裰,脚下粉底皂靴,面皮深黑,不多几根胡子。
形象分析:一、对待工作踏实、勤奋、认真。
马二先生出现在《儒林外史》第13回,与那些夸海口的人不同,马二先生与蘧公孙谈文章,字字诚恳,没有一句妄言。
对科举的见解也是一针见血,掏心掏肺,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马二先生做选文时,时常一个批语要做半夜,不肯苟且下笔,要让读者读文章读了这一篇,能想十几篇的道理才最有好处。
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吗?马二先生在选文时也是一心为了学子,希望自己的选文对他人真正有好处,用心良苦。
和后来的匡超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18回提到,马二先生批300篇文章需要两个月,匡超人刚刚开始批选文,六天就批了300篇。
此处像是在贬低马二先生,其实不然。
马二先生作为选文名家,选文多年,不急不躁。
力求批文深思熟虑,有助于广大学子。
匡超人却是不负责任的胡编乱造,水平高低且不说,在用心方面匡超人就稍逊一筹了。
马二先生在蘧公孙要求把他自己的名字刻在选文上时,义正言辞的拒绝了,可见他对选文的严肃认真。
不过,33回又交代马二先生和蘧公孙同选了一本《历科程墨持运》。
是蘧公孙干正事了,还是马二先生碍于情面?不得而知。
二、为人率真、古道热肠、仗义疏财、乐于助人1.说到马二先生的率真、可爱之处,那就是在吃的方面。
在蘧公孙家吃饭时说,你我知己,相逢不做客套,这鱼暂且不动,倒是肉好。
一口气吃了四大碗饭,将一大碗烂肉吃的干干净净,后面又加了一碗饭,也吃的干干净净。
在马二先生一人穷游西湖时,也是多处提到吃的,对风景和人没有深刻的印象,就关心吃。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第一章:小说背景与作者简介1.1 了解《儒林外史》的背景: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和科举制度。
1.2 掌握作者吴敬梓的生平和创作动机。
1.3 分析小说的主题:揭示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性的扭曲。
第二章:故事情节梗概2.1 概述小说主要人物及其命运。
2.2 简述各章主要情节。
2.3 分析小说情节之间的联系。
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分析主人公范进的性格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代表性。
3.2 探讨其他重要人物如胡屠户、周进等形象的特点。
3.3 分析小说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关系。
第四章:文学手法鉴赏4.1 描述小说的结构特点:章回体和讽刺手法。
4.2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4.3 探讨作者运用讽刺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第五章:现实意义与反思5.1 讨论小说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5.2 分析小说对人性的探讨:虚伪、功利、道德沦丧。
5.3 反思封建社会对个人命运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板书设计:《儒林外史》背景与作者主题与情节人物与形象文学手法与寓意现实意义与反思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腐朽范进、胡屠户等讽刺、象征科举制度、人性扭曲吴敬梓人性的扭曲矛盾、关系章回体、讽刺现实社会的启示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儒林外史》的背景和作者,掌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文学手法及现实意义。
通过讨论和反思,使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性的扭曲,从而对现实社会产生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小说的人物关系和情节联系有一定难度,在讲解时需详细阐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讽刺手法和象征意义,使其更好地理解作品。
总体来说,本次教学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对《儒林外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作品,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之能更好地将作品与现实社会相结合,形成自己的见解。
六章: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分析6.1 举例说明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如夸张、对比、讽刺语言等。
备考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名著导读之《儒林外史》(教师版+学生版)
备考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名著导读之《儒林外史》一、单选题1.下面有关《儒林外史》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林外史》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描写的是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B.《儒林外史》以写实主义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成功地运用了讽刺艺术,喜剧性与悲剧性高度和谐统一,将生活之丑转化为艺术之美。
C.王冕是《儒林外史》中一个正面形象,他性格孤傲,鄙视权贵,诗作多为同情劳动人民、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名利禄、描写田园隐逸生活之作。
D.范进是《儒林外史》中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他原是穷秀才,为人老实,受人欺侮,中举后能同情百姓,为民请命。
2.(2022·常德)严监生是《儒林外史》中一个复杂而立体的人物形象,他有吝啬的一面,也有卑微可怜的一面,还有慷慨与不乏人情味的一面。
他临死的时候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根手指头的意思是()A.灯盆里点了两茎灯草,太费油 B.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C.两位舅爷不在跟前,非常挂念 D.还有两笔银子,未曾吩咐明白二、语言表达3.导学四【理解主题】范进中举,几十年寒窗换回一朝成名,结局似乎很圆满。
那么,范进究竟是一个喜剧人物还是一个悲剧人物?课外阅读《儒林外史》中的相关篇章,结合“知识卡片”,与同学们讨论,并记录你们的看法。
知识卡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三、名著导读4.名著阅读。
根据《儒林外史》的相关内容,按要求答题。
(1)吴敬梓善用讽刺艺术塑造人物,在《儒林外史》中运用夸张、对比、细节描写等艺术手法,刻画了“喜极而疯”的范进、“伸着两根指头难以咽气”的——以及标榜自己“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却拦劫别人家猪的。
(2)F有人说,“好好的一个匡超人,脚踏进儒林便成了畜生”。
请从下面的回目中,选择一个事件,分析匡超人的这种变化。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教案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教学目标】1.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把握作品主要内容,领会作品主题,分析典型人物形象。
3.进行专题探究,理清故事情节,探究作品的讽刺艺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立足文本,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中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教学难点: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儒林外史》相关知识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激情导入教师:同学们,对《儒林外史》一定不陌生,之前学过的《范进中举》就出自此书。
这部作品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种种丑恶现象。
对于这样一部讽刺作品,我们应该如何来阅读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教师板书课题: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出示课件1)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作者简介(出示课件3)预设:(出示课件3)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
安徽全椒人。
清代小说家。
18岁考取秀才,23岁继承家产又很快荡尽。
33岁家迁南京,生活贫困。
36岁因对科举生厌,拒绝科考。
54岁客死扬州,朋友买棺收殓,归葬南京。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文木山房诗说》,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晚清四大谴责小说预设:(出示课件4)3.背景资料预设:(出示课件5)吴敬梓经历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当时的清朝处在统治的最高峰,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但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
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大兴文字狱,以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等方法统治思想、约束士人。
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书名上,“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是“儒者之林”,指学术界等。
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儒林外史》复习课件
学习目标: 1. 通过典型人物描写、情节梳理,完成士林百态图。 2. 通过人物对比分析,理解小说主题和作者情感。 3. 根据典型人物形象,体会小说的讽刺笔法。
内容概括
全书共56回。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 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书中的人物或唯利是图,自 甘下流;或貌似君子,内心卑污;或故弄玄虚,欺世盗 名;或倚仗权势,横暴不法;或假作清高,实则鄙陋; 或终老科场,迂腐可笑。
活动三:探究讽刺艺术
百人百像,《儒林外史》中各色人等如此个性鲜明,所叙述的故事, 充满了讽刺性。其锋芒所向绝非个别特例,而是一个个典型的群体和整个 社会。这种讽刺效果是怎么做到的呢?
1、对比。 同个人物言行对比:例如严贡生正在范进和张静斋面前吹嘘:“小弟只是一个为
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言犹未了,一个小厮进来说: “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通过言行的不一,揭示严贡生欺诈无 赖的行径。
2.尝试为主要人物画思维导图,理清相关情节。 3. 展示思维导图并简要讲解相关情节。
活动二:我也来建群 (一)说大会,细分类 这部书中,出场人物众多,个性鲜明,怎样才能更清楚地认识他们呢?俗话说,物以
类聚,人以群分,书中那些性情相投的人物常常互相聚会交游,书中举行了几次大会? 都是哪些人参加的? (一)说大会,细分类 “莺脰湖大会”(第十二回):娄三、娄四、蘧公孙、杨执中、权勿用、张铁臂等 “西子湖诗会”(第十八回):匡超人、赵雪斋、景兰江、卫体善、随岑庵、严致中等 “莫愁湖高会”(第三十回):杜慎卿、季苇萧、来霞士、金东崖、萧金铉、郭铁笔等 “大祭”(第三十七回):虞育德、庄绍光、杜少卿、迟衡山、马纯上等
他们无读“圣贤书”的儒生应有的学识与品格, 而是为功名利禄所裹挟,丑态毕露。通过描绘这幅 士林的“群丑图”,展现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 毒害。
儒林外史读后感教师3篇
儒林外史读后感教师3篇儒林外史读后感教师1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代的吴敬梓,他用了很长时间才完成了这部讽刺小说,书中介绍了王冕、范进、杜少卿、周进、沈琼枝等人物形象,同时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黑暗与腐朽。
《儒林外史》中最令人叹息的人物是匡超人(匡迥),他本是一个事亲孝顺、勤奋好学的人,马二先生也尽心尽力地帮助他,而匡超人却掉进了世俗的漩涡,又结识了潘三这样的坏人,他还帮着潘三干了两件坏事,当潘三被抓时,他马上和潘三断了联系,害怕官府查出自己来,这也是不正义之举。
之后,他不但不学好,反而变得爱吹牛,对事不懂装懂,匡超人最终得到的是名士牛布衣歧视的一笑。
匡超人本来很好,可深受八股文的毒害,又交了坏朋友,落得如此下场。
令人感到可惜!《儒林外史》中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是郭孝子,他不怕艰苦,历尽重重困难千里寻找被迫出家的父亲,可父亲却不认他,而他却默默无闻的供养着父亲,最终拿到了父亲的遗骨,完成了自己应该做的一桩心事。
郭孝子是天下难得的孝子。
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儒林外史》中最令我敬佩的是奇女子沈琼枝,她被宋盐商骗去当妾,自己用了妙计出逃了。
在当时的传统观念中,女子始终与“弱”子联系在一起,但沈琼枝却恰恰相反,她不畏权贵,出逃后,她凭自己的满腹才情,写诗文出售,最终讨回了自己的清白,和宋家解除了婚约。
《儒林外史》中描写了很多人物,读了之后,我感触万千,知道了什么是近墨者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孝子,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敢。
儒林外史读后感教师2不久前,我看了《儒林外史》这部书。
看完以后,我的感触很深。
《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共有五十六回,是吴敬梓写的。
小说的后半部是作者在三十六岁(1736)托病辞去征辟以后陆续写成的。
《儒林外史》展示了封建科举制度下士大夫的种.种心态,进儿讽刺了士人的丑恶灵魂,深刻揭露了整个封建制度的腐朽糜烂,不堪救药。
吴敬梓以他的生花妙笔,描绘出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多彩的风格画卷。
2024版年度精品儒林外史课件全套
将儒林外史搬上舞台,通过演员的精湛表演和舞台布景的巧妙设计, 为观众呈现了一出出精彩纷呈的舞台剧作品。
2024/2/2
31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01 02
传承儒家思想
儒林外史作为一部反映儒家思想的小说,通过描绘人物形象和社会现实, 传承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和价值观,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 重要意义。
5
《儒林外史》在文学史上地位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 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它与《官场现形记》、《二十年 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 等作品一起,被誉为中国古典讽
刺小说的代表作。
该书对后世影响深远,不仅被翻 译成多种文字,还被改编成电影、
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2024/2/2
6
作品风格与结构特点
会的虚伪和势利。
14
时间线索
以明代为背景,通过不 同人物的遭遇和经历, 串联起整个小说的故事
情节。
情节发展逻辑与转折点分析
01
02
03
04
情节发展逻辑
小说以人物为中心,通过描绘 其性格、行为和遭遇来推动情
节的发展。
2024/2/2
转折点一
周进中举后的变化,引发了范 进的效仿和更多人物的命运转
变。
转折点二
2024/2/2
20
社会批判意识传达方式探讨
2024/2/2
讽刺手法
运用讽刺手法揭示社会弊端和人性弱 点。
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不同人物和事件,凸显社会 不公和道德沦丧。
21
现代视角下对经典重新评价
文学价值
从文学角度评价作品的情节构思、人物形象塑造等艺术成就。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儒林外史》【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吴敬梓的文学常识。
2、结合时代背景,领会小说的思想内容。
3、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特征。
4、学习小说大胆夸张,细致描摹,辛辣讽刺的艺术手法。
5、深刻领会八股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毒害。
【教学重点、难点】1、结合时代背景,领会小说的思想内容。
2、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特征。
3、学习小说大胆夸张,细致描摹,辛辣讽刺的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作者简介第五回中,写严监生之死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临死时了还不忘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唯恐费了油,直到赵氏挑掉一茎才断气。
透过这样的细节描写,恰到好处的夸张,把严监生那贪婪吝啬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活灵活现。
3、诙谐的讽刺与严肃的写实。
小说在讽刺过程中,把诙谐的讽刺与严肃的写实结合起来, 挖掘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从而在讽刺过程中起到对社会制度进行批判和反思的目的。
吴敬梓以客观的态度去处理事情,不以主观偏见去遮盖对象的丰富内容。
整篇小说虽以描写反面人物、揭露反面现象为目的,但并没有因要显露出描写对象的戏剧性,而忽视人物的客观真实性。
在他笔下,讽刺对象并不是无恶不作的坏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着综合因素的人物,恰恰是这样,讽刺才更真实、深刻。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
在喜剧的背后,作者把犀利的笔锋伸进人物最深的精神层面中,从而揭露这些悲剧性的社会原因,启发读者,尤其是读书人对人生价值、对生活、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笑中带泪, 是这部小说讽刺艺术的精华所在。
二.中考链接鲁迅曾评论《儒林外史》“婉而多讽”,是一部“讽刺之书”。
请你以书中的严监生为例,结合与他相关的情节,简要说说作品的讽刺意味。
示例:小说中的严监生,是吝啬者中的一个代表人物,他临终之际,因心疼灯里点着两茎灯草,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断气,直到妻子马氏挑掉了一茎灯草,他才咽气。
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和夸张手法来表现他的极度吝啬,让人读了觉得十分可笑,从而使作品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意味。
第05讲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教师版)新九年级语文暑假衔接讲义
05讲【名著阅读】讽刺小说——《儒林外史》1、识记《儒林外史》相关文学知识;2、赏析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3、欣赏小说的讽刺手法,体会批判精神。
1、根据《儒林外史》的相关内容,按要求答题。
(1)下图呈现了《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经典情节,请你用一句话概述这个情节。
(2)吴敬梓用饱蘸辛酸的笔触描绘了儒林众生相,他在书中塑造的一些人物可笑又可悲。
请你从下面两个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相关事件,简析其可笑可悲之处。
周进匡超人2、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列问题。
A 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赵氏慌忙楷楷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得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
众人看 A 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1)以上文段选自《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A处的人物是_________。
(2)这段文字主要是采用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A的形象的?表现了A怎样的性格特征?思考:你知道漫画有什么含义吗?请简要说说。
漫画中资本家坐在银行门口,他的帽子里放满了钞票,却还在向路过的工人伸手要钱。
漫画讽刺了现实生活中资本家们总是有办法将普通阶层的钱从他们手中“骗”过来,并且会为他们勾勒出美好的未来,用这种谎言来进行社会财富的集聚,实际上最终获利的却是他们自己。
由此引出本课主题: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一、吴敬梓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
安徽全椒人。
移家南京后自号秦淮寓客,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著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
出身缙绅世家,幼年聪颖,善于记诵。
早年生活豪纵,初入学为生员,后屡困科场,家业衰落,经历世态炎凉之苦。
(名师整理)语文中考《儒林外史》名著导读优秀教案
B.《刘姥姥进大观园》《狼》《范进中举》分别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作者分别是曹雪芹、蒲松 龄、吴敬梓。
C.古文标题中表明文体时,“序”一般是用以陈述创作主旨及经过的一种文体; “说”是一种说明文体; “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
7.沈琼枝(正面人物)沈琼枝是反抗包办婚姻,蔑视封建礼教、法律,对抗世俗,敢作 敢当,自食其力的女性代表。
8.匡超人(由淳朴善良的青年,变成卑鄙恶劣的文痞)匡超人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为人乖巧、做事勤快,其对父 亲的一片孝思亦令人感动。 在流落他乡时, 他受社会环境影响逐步发 生了变化。在杭州,匡超人遇到了马二先生,并受马二先生的影响, 把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 考上秀才后, 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 养”,以名士自居,追名逐利。他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 忘恩负义,一步步走向堕落,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汤奉是高要知县, 沽名钓誉,为了表示“清廉”, 枷死了老师傅。
4.王惠(贪官污吏的典型)
南昌太守王惠,也是一个贪官的典型。 他念念不忘“三年清知府, 十万雪花银”的通例,他一到任,衙门里就满是“戥子声,算盘声, 银子声,衙役百姓一个个被他打得魂飞魄散,合城的人,无一个不知 道太守的厉害,睡梦里也是怕的”。
2.引导学生抓住含义丰富的细节,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边 读边做批注。阅读前人的评点或相关研究著作,深化理解,从反面人 物形象体会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深入理解文学作品。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
儒林外史教师版
《儒林外史》教师版填空题1.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以明代为背景,据露在封建专制下读书人的精神堕落和与此相关的种种社会弊端。
全书共五十六回,描写了近二百个人物。
2. 吴敬梓,清代小说家,晚号文木老人,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厌恶科举,不慕荣利。
3. 《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读书人)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
4. “儒林”,指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或“士人”这一群体。
历代正史皆相沿设有“儒林传”,《儒林外史》刻画的是“儒林”的另一些为正史官书所不载的面相。
5. 王冕(人名)在整个小说的人物塑造上,体现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点,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
6. 在追名逐利的儒林环境中,匡超人(人名)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为一个忘思负义的衣冠禽鲁,其中他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
7. 周进(人名)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对科举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连半个秀才都没考中。
后来几个商人凑钱帮他捐了个监生,直至后来中了举人、进士,到广东做官。
8. 范进是因为周进(人名)的惺惺相惜,才被录取为秀才,后又中举的。
9. 严监生(人名)是中国吝啬鬼的典型。
10. 受封建礼教毒害很深,为了“青史留名”,鼓励女儿殉节的人是王玉辉。
11.第五十五回“添四客述往思来弹一曲高山流水”中的“四客”指市井奇人:写字的季遐年、卖火纸筒的王太、开茶馆的盖宽,做裁缝的荆元。
这四个人物都是自食其力、置身于功名富贵之外的人物,与儒林之士截然不同,表扬了作者对科举制度及士人的憎恶,表达了作者对追求自由生活的尊严和独立人格的肯定与褒扬。
12. 《儒林外史》主体部分的结构不同于一般长篇小说,它“虽云长篇,颇同短制”,采用的是“糖葫芦”串式结构;整部小说采用了独特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
《傅雷家书》教师版1.傅雷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
他一生译法国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30余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罗曼·罗兰的《约輸·克利斯朵夫》、丹纳的《艺术哲学》等,为中法之间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页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进中举》吴敬梓
教学目的:
1. 了解吴敬梓及〈〈儒林外史〉〉,从描写中了解社会。
2. 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人物动作、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教学重点:
1. 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 感知艺术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走近作者:
1、吴敬梓(1701—1754):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代表作品是长篇小说《儒林外史》。
2、《儒林外史》
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因热中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气,成功的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称为库生,俗称秀才。
这是功名的起点。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
乡试取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
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
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殿试分三甲录取。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
一、字词积累
作揖(yī) 带挈(qiè) 醉醺醺(xūn) 腆着(tiǎn) 啐(cuì) 嗑西北风(hē)
嗑瓜子(kē) 拴(shuān) 掼(guàn) 讳(huì) 星宿(xiù) 绾(wǎn)
桑梓(zǐ) 攥(zuàn) 揣在腰里(chuāi) 揣摩(chuǎi) 商酌(zhuó)
轩敞 (chǎng) 不省人事 (xǐng) 唯唯连声(wéi) 二、阅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将全文分成五部分并概括段意。
(1--2段):写范进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3--5):范进发疯。
(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
(6--9):胡屠户治疯。
(10--11):张静斋拜会范进。
(12):范进赏银给胡屠户。
三、整体感知,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以下问题。
1、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成哪两个部分?
中举前中举后
2、说说中举前、中举后各写了哪些事?用四字短语概括。
屠户贺喜、范进借钱、范进发疯、屠户治疯、乡绅拜访
3、范进中举前后乡邻们的变化,说明了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嫌贫爱富冷漠势利
4、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后是怎么做的?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赠银赠房,和范进称兄道弟,为的是拉拢即将做官的范进,为自己以后发财找一个靠山。
5、张乡绅对待范进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当时官场结党营私、官官勾结、相互舞弊的事实
6、读这篇小说中,你觉得哪个人物最可笑又可厌?
胡屠户
7、乡邻们的变化说明了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表现了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嫌贫攀富,冷漠势利,整个社会都弥漫着冷漠炎凉的气息。
8、小说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胡屠户?找出课文句子来回答,并归类。
表现出胡屠户怎样的性格特点
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一一“贤婿老爷”。
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一一“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一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
动作:“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一一“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干思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对女儿婚姻的态度:“倒运”,“累了我多少”,“可怜可怜”—女儿像有些福气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前倨后恭、欺贫爱富、嗜钱如命、趋炎附势、贪财虚伪的市侩性格。
9、小说是如何描写范进的病态的?
动作:把两手拍了一下: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往门外飞地夸张讽刺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
表情:笑大笑
语言:噫!好了!我中了!
通过对比他中举前的动作与语言我们还可以看出范进自己也是爱慕虚荣的,讽刺意味极强。
第二课时
一、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1)社会原因: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顺的爪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2)个人原因:范进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了举人。
几十年的痴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惊喜得发了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
(从病理学分析:范进多年屡试不第,中了秀才后又中举人,连自己也不敢相信,所以神经受不了刺激,便发疯了。
这种发疯是一种心理变态的表现。
)
二、提问: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
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
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
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
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三、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打他一个嘴巴”,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极端痛恨的情感流露。
范进热衷于功名,以致发疯。
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信奉者。
这一巴掌打在范进脸上,却印在科举制度的“心”上。
正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无情鞭挞。
四、你怎样评价范进这个人物?
范进: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中举前穷困潦倒,地位卑微,逆来顺受,甘受屈辱。
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
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使他惊喜得发了疯。
课文刻画范进中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
五、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想一想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对科举制度怀着深恶痛疾的态度,作者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作者借小说人物的塑造,深刻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六、总结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