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解放日报》为视角探析抗战时期陇东教育工作

合集下载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教育状况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教育状况

通知要求注意六条事项,如床位最好相距三市尺以上,最好是头对脚,脚对头 的睡;窑洞的窗户上端和下端各留一些小的出气洞;在开会或到人烟密集地方 的时候,要戴口罩;遇有流鼻涕、咳嗽、伤风、发热的人,马上予以隔离。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在中国的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作为重要的战略区域,其盐业发展对于支持战 争和边区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将详细探讨这一时期的盐业状况,包括 需求、生产、贸易和政策措施等方面。
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的目的,在边区《小学法》《小学教育实施纲要》中作了 规定:“边区小学教育应依据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以促进儿童的民族觉悟, 养成儿童的审美观念,提高儿童的劳动兴趣,锻炼儿童的健壮体格,增进儿童 所必需的知识,培养儿童为大众服务的精神。”
小学一般为5年,前3年为初级小学,后两年为高级小学,合并设置的称为完全 小学,免收学费,设政治、国语、算术、自然、历史、地理、美术、音乐、体 育、卫生、劳作等课程,“一节课以30分钟为原则。”一般来说,小学教育要 求学生掌握1500个汉字,能阅读报纸,学会加减乘除;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 卫生常识及政治常识;养成生产劳动的习惯,并养成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革命人 生观。边区小学严禁体罚。
在国际贸易方面,陕甘宁边区主要出口食盐和其他土特产品,进口一些国内无 法生产的工业设备和物资。这些贸易活动对于促进边区的经济发展和支援抗战 具有重要意义。
五、政策措施
为了发展盐业生产,陕甘宁边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首先,边区政 府加强了对盐业生产的监管和管理,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卫生;其次,边 区政府实施了一些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私营企业和个体户参与食盐的生产和贸 易;此外,边区政府还通过兴办盐业合作社等方式,将零散的生产者组织起来, 提高生产效率。

抗战时期八大报刊八大事件

抗战时期八大报刊八大事件

抗战时期八大报刊八大事件《群众》周刊1937年12月11日,《群众》周刊在汉口创刊。

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第一个机关刊物。

它是一份全国性的党报,以巩固和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自己的使命。

《群众》周刊的署名编辑兼发行人是潘梓年,实际负责人是许涤新,后为乔冠华。

设有“社论”、“短评”、“抗战言论”、“经济与民主”、“民众动员问题”、“文化与教育”、“国际”、“军事”、“宣言与来件”、“纪念日”、“通讯”、“访问记”、“读者问答”、“漫画”等栏目。

抗战时期,该报及时分析抗日战争形势,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和主张,评介抗战和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发展趋势和和前途,反映人民的抗日要求,着重宣传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思想,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

坚定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

建国后停刊,共出143期。

新华日报《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乃至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发行的唯一党报。

它筹备于南京,出版于武汉,后迁重庆。

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最顽强的报纸,在战火迁移中从未中断过出版。

1937年,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中共与国民党当局商定,在南京公开发行中共党报《新华日报》。

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

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兼任董事长,社长潘梓年,总经理熊瑾汀,总编辑华岗。

该报4开一大张。

时值日寇侵华,半壁河山沦陷,国难当头,《新华日报》创刊词的中心内容就是抗日,宣称“本报愿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的战斗中作一个鼓动前进的号角。

”主要内容是及时报道抗日战争的形势,报道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敌的战绩,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引导读者正确认识这场战争的性质。

晋察冀日报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机关报,该报初名《抗敌报》,于1937年12月11日创刊于山西五台,1940年11月7日改为本名。

它注重评论和典型报道,设有“社论”、“军区要闻”、“一周时事”、“国际风云”、“边区生活”等栏目,还有《海燕》、《老百姓》等副刊。

延安时期《解放日报》新闻评论的特色

延安时期《解放日报》新闻评论的特色
月 2 2日 , 国 对 苏联 宣 战 ,9 1年 6月 2 德 14 3曰 , 泽 东 针 对 苏德 毛
论 的 重 要 性 , 办报 过程 中 非 常 重 视 发 挥 社 论 的 引 导 作 用 , 现 在 表 为数量多 , 量高 , 也成为其一大特色 。 质 这
《 放 日报 》 新 闻 评 论 形 式 主要 有 社 论 、 论 、 月 国 际 述 解 的 代 半 评 、 评 、 评 、 论 等 。新 闻 评 论 的 形 式 数量 虽然 与现 在 有 很 大 时 短 短 差 距 , 在 当时 已经 是很 难 得 了 。虽 然 形 式 多 样 , 有 轻 重 主 次 但 但
即 《 刊 词 》 对 国内 外 的重 大 问题 进 行 了 阐 述 , 时 提 出 了 其 宣 发 , 同
传方 针 , 宣 传 党 的 总 路 线 作 为 自 己 的 使 命 , 把 这篇 社 论 对 以后 的
新 闻 评 论 具 有 指 导 意 义 。此 时 的选 题 侧 重 于 际 问 题 ,9 1 6 14 年
报 。14 年 5月 1 91 5曰 , 共 中央 通 知 :将 延 安 《 中华 报 》 《 中 “ 新 、今 日新 闻 》 并 , 版 《 放 日报 》 合 出 解 。一 切 党 的政 策 , 经 过 《 放 日 将 解 报 》 新 华 社 向全 国传 达 。 《 放 日报 》 社 论 , 由 中 央 同 志 及 与 解 的 将
1 14 年 5月 1 、9 1 5日—— 14 年 4月 1日 92
这 一 阶 段 是从 创 刊 到改 版 之 前 。 《 放 目报 》 第 一 篇 社 论 解 的
二、 社论多而精
我 国 老 一 代 新 闻 学 家 张 友 渔 认 为 “ 论 者 , 表 报 社 之 意 社 代 见 , 于时事有所解释 、 判及主张 , 期指导读者之论评 。” 对 批 以 普 利 策 则 把 社 论 比 喻 为 “ 纸 的 心 脏 ” 《 放 日报 》 认 识 到 了 社 报 。 解 也

解放战争时期陇东游击战争述评

解放战争时期陇东游击战争述评

2007年12月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Dec.2007 第18卷 第4期 Jour nal of Longd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18 No.4 解放战争时期陇东游击战争述评曲 涛(陇东学院政法经管系,甘肃庆阳745000)摘 要:本文在考证解放战争时期陇东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对其游击战争的性质、进程及各个阶段的特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1947年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边区发动了“重点进攻”,由于陇东是陕甘宁边区的西南屏障和重要的粮仓,因而首先遭到了进攻。

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西北野战军主力在陇东数次作战后,被迫撤离陇东、转战陕北,陇东解放区被敌侵占后,人民受到了残酷蹂躏。

在艰苦的条件下,陇东地方武装胜利坚持了长达三年的游击战争,为保卫陕甘宁边区做出了贡献。

陇东游击战争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它在解放战争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关键词:解放战争史;游击战争;陇东中图分类号:E2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19-1209(2007)04-0076-04收稿日期:2006-06-09作者简介:曲 涛(1960—),男,山西运城人,教授,主要从事陇东老区党史研究。

陇东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她在国民党军的进攻中曾遭到严重破坏。

面对异常恶劣的斗争环境,陇东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畏艰难,凭借以落后武器装备起来的地方武装,同凶恶的敌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坚持了长达三年的游击战争,为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党中央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国民党军对陇东解放区的蹂躏和破坏1947年初,蒋介石的“全面进攻”被解放区军民粉碎后,进攻能力减弱,他被迫采取“重点进攻”的方针,将进攻重点放在陕甘宁边区和山东,妄图扭转战局。

此时,国民党军在陇东集结了十七师的四十八旅、七十六师的二十四旅、一四四旅、新编第一旅、骑兵第一旅、整编八十二师、整编八十一师等10个旅的兵力,准备从西翼进攻陕甘宁边区。

周恩来调停“陇东事件”

周恩来调停“陇东事件”
此后不 久 ,周恩来于是年 9月间 由邓颖超等人 陪 中共对“ 陇东事件” 极 为关 注。5月 3日, 八路军后 商讨 , 以利团结。”
饬部制止摩擦 。经八路军 代表 同国民党驻 甘的第八战 同赴苏联 医治臂伤 。在途经兰州时 , 他不顾旅途劳顿 和 区司令 长官部代 表谈判 , 于 同月 2 9日在庆 阳签 署《 镇 臂伤病 痛 ,会见 了时主甘政 的朱绍 良和民政厅长施奎 ( 原) 、 宁( 县) 两县事 件初步 解决办 法》 , 议定 恢复 两县 龄 ,向他们 阐述 了中共抗 日统一 战线政策和敦促协商 纠纷前 的状况 。 国 民党 当局之 所 以能 在短 时 间 内与 中共 达成 协 解决 “ 陇东事件 ” 的观点。 在此前后 , 历时数月 的“ 陇东事件 ” , 由于 国民党 当
队百余人袭击八路军驻庆阳部 队未遂 。 2 9日, 宁县县长 碍继续谈判 ” 的破坏行 为 , 作 了无 情揭露 , 使 对方难 以 方振武率保安 队和壮丁 7 0 0余人袭击八 路军营地 。八 抵 赖。最后 , 刚柔相 济 , 以稳 妥的外交辞令直 陈我方 的 路军被迫 自卫还击 , 激战两天三夜 , 将其击溃 。 方 留守处主任 肖劲光致 电蒋介 石 , 提 出严正抗议 , 请其 立场和要求 : “ 敢乞转令 陇东各 方制止破坏行动 ,诚 意
F A Z H A N ・ D A J I E M I
1 9 3 9年发生 的 “ 陇东事件 ” , 是
大 揭 秘
( 国民党 西安行 营主任蒋鼎文 , 字 铭
三) 商定 , 边 区各项 纠纷 , 务使 事 态 平缓 , 以利解决 。抵肤( 肤施 , 延安的 古称) 后, 悉镇( 原) 、 宁( 县) 两 县 纠 纷 ,得贵府谭参议 ( 陇东参 议谭季 纯) 与此 间王委员 ( 八路 军 3 8 5旅旅 长兼八 路军后方 留守兵 团政 委王维 舟) 公平 协商 , 已获初 步解 决 , 至为

大生产运动中陇东的社会变迁

大生产运动中陇东的社会变迁
大生产运动中 陇东的社 会变 迁
文 史 纵横
大生产运动中陇东的社会变迁
王小英 赵 清旭
( 陇 东学院历 史文化 学 院 甘 肃庆 阳 7 4 5 0 0 0 )

【 摘
要】 文章阐述 了 作 为陕甘 宁边区的主要组成部 分陇东分区, 在 大生产运动 中所取得 的生产成绩及 经验 口的 比 例
面积 ( k m 2 ) 9 2 7 1 0
3 0

6 %
2 3 2 3 4 1 6 . 1
每平方公里 人口
1 4

5 8
从 该表 中 我们 可 以看 出陕甘 宁 边 区的 人 口密度 是 每平 方公 里 1 4 . 5 8 人, 陇东分区是 8 . 0 6 人, 远低于绥德分区和直属分区, 而陇东 分区所占边区总面积约为 2 7 %, 这充分说明了陇东分区人口少、 密 度小 的特点 。因此 , 具备 进行大 面积开荒 、 耕作 的自然 条件 。
区具有 重大的历 史意义 , 并 由此带来 巨大的社会 变迁 : 军 民生活得 以改善 ; 教 育得到普及 , 群众 觉悟提 高; 社会风气得到较 大转变。
【 关键词 】 陇 东; 大生产运动 ; 社会 变迁
抗 日战争 时期 , 陕甘 宁边 区开展 的大 生产运 动是 中国共 产党 在 3日 《 解放 日报 》报道 : “ 华池县温台区四乡城壕村 ,1 9 4 3 年共产粮食 特 定的 历 史 时期 和 特定 的 历 史地 理 环境 下 进 行的 一 次成 功 实践 。 2 2 2 石, 全村 5 0口人全年 共需支 用粮食 1 4 1 石 。收支相 抵, 全年余 粮 陇 东分 区 的形 成是 从 1 9 3 7 年 9月苏 区 的改 制开 始 , 后 历经 庆环 分 区至 1 9 4 0 年 2月 建 立 。与 此 同时 , 所 辖 地 区 几经 变 化 , 特 别 是 经 过两 次陇东 摩擦 事件最 后形 成属于边 区 政府 固定的 区域是华 池 、 环 县、 镇原 、 合水、 庆阳、 曲子 6 县 。抗 战时 期 的陇 东分 区位 于 中国 西 北黄土 高原上 , 平均 高度 1 5 0 0 米。 “ 基 本上是 北纬 3 7 0 线 以南地 区 , 地势 较低 , 气 候湿 润 , 无霜 期较 长 , 主要 作物 为 冬小 麦 , 是边 区的 主 要 产粮 区 ” 。… 随 着抗 战进入 到相 持阶段 , 国 民党除在 军事 和经 济上 的包围 封 锁外 , 还 不 断在边 区边 带 搞摩 擦事 件 , 这就 使得 解决 边 区军 民供 给 问题 依靠 外援变 得不 可能 了。 同时, 陇东 分区作 为 陕甘宁 边区西 南 大 门, 本 身 负有 保卫边 区兼支 持抗 战 的重 任 。但是 由 于这 里本 就 贫 困落后 ,1 9 2 8 至1 9 2 9 年 又发 生 了历 史上罕 见 的旱 灾 , 使 本地 区 的供 求 矛盾 更加 突 出 。因此要 完成 抗 战的 支援 任务 就 必须 团结 广 大人 民群众 , 开展大 生产运动 。 陇东分区当时人口密度及面积占边区总面积的比例, 据1 9 4 1 年的统 计 , 如 下表 :

抗日战争时期陇东革命根据地的妇女运动

抗日战争时期陇东革命根据地的妇女运动

新西部 NEW WEST 2020年02月下旬刊M 106文史纵横丨W 本文系2019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9YB133)、陇东学院博士基金项目(编号:XYBY1911)阶段成果抗日战争时期陇东革命根据地的妇女运动李晓梅(陇东学院历史与地理学院 甘肃庆阳 745000)【摘 要】 抗日战争时期的陇东革命根据地,妇女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

用行政手段反对妇女缠足,反缠足运动因此展开;妇女在婚姻中获得了自由,家庭地位提升;开始重视妇女教育,妇女拥有了受教育的权利;根据地妇女参政议政,促进了妇女民主思想的开启;妇女全面参与经济建设,在家庭中有了经济地位。

陇东根据地的妇女运动,促进了根据地的妇女解放。

【关键词】 陕甘宁;陇东根据地;妇女;婚姻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妇女解放作为己任。

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之后,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指导边区妇女的工作,陇东革命根据地的妇女运动在边区政府成立之后也相继开展起来。

一、陇东根据地的反缠足运动陕甘宁边区为帮助妇女打破封建制度的枷锁,开展大规模的反缠足运动。

放足是边区妇女解放的第一步,让女性心理和身体得到了释放,只有走出家门,走向社会,才能积极参与到生产劳动和革命斗争中去。

边区妇女在抗战之前,仍兴盛三寸金莲,边区政府用行政手段,严禁妇女缠足,成为边区妇女解放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

1937年3月8日,庆阳县举行了第一次三八节纪念大会,在大会上,蔡畅号召妇女放开裹脚布,同时动员家长也不要再给女孩子缠足。

1939年8月,边区颁布了《陕甘宁边区禁止妇女缠足条例》,其中规定:边区女子年龄在十八岁以下者,一律禁止缠足;妇女年龄在40岁以下者必须放足。

根据条例,边区开展了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的不缠足运动。

各地妇联组织监督放足情况,经常收集汇报,大造利于放足的社会舆论,各县也成立了以妇联等群众组织为主的放足突击委员会,组织宣传队,深入各乡、各村、各户进行宣传。

抗日战争时期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作者:贾鸽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33期[摘要]抗日战争时期,高等工程教育在夹缝中谋发展,西南联合大学工学院是这一时期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主要院系,其办学模式具有如下特点:课程设置注重实用性和创新性,注重实践教学,重视教科书的编著。

由于条件受限,西南联合大学工学院在抗战期间发展缓慢,但其办学模式对当今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仍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高等工程教育应培养以通识为基础的“专才”,加强工程训练和实践教学,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

[关键词]抗战;高等工程教育;西南联合大学;工学院[基金项目]2017年度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京津冀区域近代高等工程教育研究”(TJJXQN17-001)[作者简介]贾鸽(1983—),女,山西高平人,历史学博士,天津城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近现代教育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3-0016-03 [收稿日期] 2020-04-0220世纪30年代,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

然而,1937年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遭受了一场空前浩劫。

为了保留中华民族教育事业的火种,沦陷区高等学校开展了一场规模宏大的迁移大行动。

据初步统计,在抗战期间加入迁移大行动的全国高校累计达100余所,搬迁校次逾200次之多[1](P187)。

当时高等工程教育机构几乎全部迁移至后方地区,在内迁过程中,有不少院校进行了联合、改组或合并。

本文拟通过考察西南联合大学工学院的历史,窥探抗战期间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特点以及对当前高等工程教育的借鉴价值。

一、西南联合大学工学院建立和发展历程抗日战争爆发,在北平沦陷后,国民政府命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在湖南长沙合组临时大学。

1937年10月25日,长沙临大开学,后战火逼近长沙,学校考虑昆明远离抗战前线,便决定西迁昆明。

陇东革命根据地史

陇东革命根据地史

第二节陇东解放区 军民的自卫战争
第一节迎接三五九 旅回到解放区
第三节陇东战役的 胜利
第二节陇东解放区 的恢复
第一节陇东解放区 的土地改革运动
第三节陇东全境解 放与人民政权的建
设和巩固
作者介绍
这是《陇东革命根据地史》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读书笔记
这是《陇东革命根据地史》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第三节陇东革命根 据地的第三次反 “围剿”斗争
第二节红军西征与 山城堡战役
第一节陕甘省和陕 甘宁省苏维埃政府
在陇的工作
第三节陇东抗日救 亡运动的兴起
第二节陇东抗日民 主根据地的政权建

第一节陇东统战区 的形成及党的地方
组织建设
第三节陇东根据地 的法制建设和减租 减息土地政策的实

第二节陇东根据地 抗日军民的反“摩
擦”斗争
第一节陇东地区团 结抗战与“反共”
分裂的态势
第三节反“摩擦” 斗争的胜利结果
第一节陇东根据地的 大生产运动
第二节陇东根据地工 商业财政经济事业的
发展
第三节陇东根据地的 文教卫生事业
第四节陇东根据地的 抗战支前工作
第二节巩固和发展 解放区经济
第一节争取和平民 主运动与第三次民
主普选
第三节整军备战粉 碎国民党的军事挑
精彩摘录
这是《陇东革命根据地史》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目录分析
第二节陇东地区党 领导下的早期革命
斗争
第一节大革命时期 陇东地区社会经济
概况
第三节陇东创建革 命根据地所具有的
主客观条件
第二节南梁政府的 成立与根据地的发

全面抗战时期贵州教育研究

全面抗战时期贵州教育研究

2023-10-31CATALOGUE目录•引言•全面抗战时期贵州教育概况•全面抗战时期贵州基础教育•全面抗战时期贵州高等教育•全面抗战时期贵州教育研究的问题与挑战•结论与建议01引言全面抗战时期贵州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这一时期,贵州作为抗战大后方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教育发展对于支持抗战、培养人才、推动地方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投入,全面抗战时期贵州教育研究的现实意义也日益凸显。

这一时期的教育实践为当今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目的和方法本文旨在梳理和分析全面抗战时期贵州教育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特点,以期为当今教育提供借鉴和启示。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梳理、历史分析和案例研究等。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了解当时教育发展的背景、政策、措施和成效。

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全面抗战时期贵州教育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特点等方面。

由于历史资料有限,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尽管如此,本文力图通过深入挖掘和分析历史文献,为全面抗战时期贵州教育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研究范围和限制02全面抗战时期贵州教育概况贵州教育历史沿革近代贵州教育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贵州的教育逐渐与全国接轨,设立了各级各类学校。

全面抗战时期贵州教育由于战争的影响,许多学校被迫关闭或迁移,但贵州教育仍努力坚持发展。

古代贵州教育贵州在古代是一个偏远地区,但历朝历代都重视教育,设立官学和书院,培养人才。

03地方政府的支持地方政府也积极支持教育事业,为学校提供资金和物资支持。

01战争对教育的影响战争使得教育资源匮乏,学校设施遭到破坏,教师和学生流离失所。

02国民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国民政府在战时坚持发展教育事业,设立了国立中学和国立师范学校,为贵州培养人才。

全面抗战时期,贵州的学校数量和规模都有所增长,尤其是国立中学和国立师范学校的设立。

学校数量和规模国民政府增加了对贵州教育的经费投入,为学校提供资金支持。

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

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

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作者:赵小成来源:《党史文苑》2021年第09期教育是人类社会关于知识传承、观念培养和技能传授的活动,而学校教育便是最基本、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传授形式。

在20世纪30年代,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经济文化异常落后,地主阶级残酷剥削,土匪横行,军阀割据,民不聊生,农村自然经济停滞不前。

反映在教育上,用一句话可以形容,“边区是一块文化教育的荒地”。

据统计,陕甘宁边区学校稀少,知识分子凤毛麟角,识字者亦不多。

全边区仅有120所小学和2000名学生(不包括米脂和绥德两县),文盲率几乎为99%,在华池和盐池等县,200人中才能找到一个识字的。

“整个边区的中学生是屈指可数的。

社会教育简直是绝无仅有的事。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现象也没有明显改观。

1935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落脚陕北以后,针对这一教育“荒地”,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教育的思想为指导,“打碎旧的一套,彻底地改进我们的全部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在职教育”,“发展真正与人民与实际相联系的教育,替中国的新教育真正开辟一条康庄大道”。

边区小学教育从无到有陕甘宁边区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地处黄土高原,在边区政府成立之前,除绥德和米脂等个别县区的基础教育缓慢开展之外,别的县区几乎处于教育真空地带。

据资料显示,除绥德、米脂设有两所中学,部分城镇有少量的小学之外,其余地方基本没有学校,如庆阳的南梁地区、华池、环县、保安等地甚至出现了文盲区。

经济上,劳动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落后,粗放耕作,劳动力缺乏,群众食不果腹,生活贫苦,大多数家庭不愿意让孩子接受教育。

长期落后的自然经济必然导致思想观念的滞后与保守。

例如,孩子生病不是去医院,而是求助于巫婆,把希望寄托于巫术,导致孩子生病一拖再拖,耽误病情。

此类的事件在当时的边区不胜枚举。

在当时的条件下,人们意识不到科学和文化的重要性。

此外,学校师资等教育资源稀少,各县区不但学生少,中学生更少之又少,授课教员以高小学生为主,教学设施简陋,缺桌少凳,都制约着边区教育的开展。

谢六逸抗战救国报刊宣传研究

谢六逸抗战救国报刊宣传研究

谢六逸抗战救国报刊宣传研究作者:杨波王震曹玉婷来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06期摘要:谢六逸是我国现代文学家、新闻学家,被誉为“中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创者之一”。

抗战时期,他身处国难之危,肩负救亡之任,积极利用报刊大力開展抗战救国宣传,传播抗战救国思想,播撒抗战救国种子,进行抗战救国动员,激发了读者抗战救国的勇气,鼓舞了读者抗战救国的积极性,受到社会各界欢迎,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关键词:谢六逸;抗战救国;报刊宣传中图分类号:G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099(2021)06-0113-06基金项目: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研究”(18XJA880005)。

谢六逸(1898—1945),贵州贵阳人,我国现代文学家、新闻学家,被誉为“中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创者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严重的民族危机激发了谢六逸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促使他投入伟大的抗战救国文化事业之中,身处国难之危,肩负救亡之任,积极创办、编辑多种抗战救国报刊,热心为相关报刊撰写抗战救国文章,持续利用报刊大力开展抗战救国宣传,向读者传播抗战救国思想,激发了读者抗战救国的勇气,鼓舞了读者抗战救国的积极性,受到社会各界欢迎。

本文将对谢六逸抗战救国报刊宣传的相关史实进行梳理。

一、精心编辑多种报刊,积极宣传抗战救国编辑报刊是谢六逸人生旅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战时期,他参与了《言林》《国民》《救亡日报》《文化战线》《每周文艺》《抗建》《文协》《文讯》等十余种报刊的编辑工作。

抗战救国是谢六逸从事报刊宣传的重要主题,他将“抗战救国”作为一些报刊的重要报道任务,甚至将其作为办报(刊)宗旨。

(一)上海时期的抗战救国报刊编辑实践民国时期的上海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也是中国的报业中心和出版中心。

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抗日热情高涨,各类抗日报刊应运而生,蓬勃兴盛,上海的很多报刊也积极开展抗战救国宣传。

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

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

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布时间:2022-05-20T03:37:13.192Z 来源:《中国教工》2022年第3期作者:李子涵[导读]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了全面发展,并日趋成熟,李子涵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 730000摘要: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了全面发展,并日趋成熟,总结中国共产党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为今后党的干部教育提供了经验与启示,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对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历史经验,对于做好当前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抗日战争时期;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正式开始。

国家面临着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为确保抗日战争赢得胜利,必须充分调动全国所有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赢这场民族战争,建设好党,培养优秀党员干部,扭转党内错误倾向才能发展广大人民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依据党内状况和所面对的时代任务对党的干部进行了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党的干部的教育经验。

一、抗日战争时期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一)抗日战争时期党员干部队伍的现实状况抗日战争时期干部队伍构成的核心部分是经历过爬雪山过草地,受过万里长征磨练的老同志和早期进行土地革命的干部队伍,还有一部分干部是具有较高抗战热情的,包含当时社会各阶层各行各业各民主党派的进步人士。

由于前者大多是农民和工人,所以思想文化程度和理论水平不高;后者初入中国共产党,没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信条,所以在各个方面易走向错误方向,党中央把培养干部提到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关系到党的事业的成败的高度来对待。

(二)抗日战争时期对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据1.毛泽东的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以毛泽东首的党中央领导人不仅将抗日战争时期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政权建设的一项迫切任务,而且认为大量优秀的干部队伍是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关键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1941年《解放日报》创刊,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立场,对各个领域和战线,抗日救国的革命工作都予以报道,对陇东教育事业的关注同样如此。

《解放日报》重点对陇东教育对象、教学方法、教育质量、教育专题大会和教育成效等方面进行了及时客观的报道,对正确的做法给予赞扬和理性分析,对错误的做法严肃批评和辩证分析,让陇东工作的同志,时刻保持理性认识和革命热情,投身于抗日救国的工作中,《解放日报》时刻怀着对党的教育事业高度的责任感,不断推动陇东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抗战时期;陇东教育;解放日报;视角[中图分类号]D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198(2018)01-0005-05[收稿日期]2017-12-15[作者简介]张培(1989-),男,甘肃庆阳人,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马慧芳(1975-),女,陕西子洲人,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抗战时期陇东教育工作,是党十分关心的一项革命事业,从开始起步就得到党的大力支持,《解放日报》作为当时中共中央机关报,对陇东的教育工作,长期关注重点报道,体现出党办好教育的决心。

《解放日报》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立场,真实展现陇东教育对象的风貌,客观报道陇东教育教学的方法和质量,忠实呈现陇东教育的专题大会,特别对一些关心陇东教育工作的人士,反思教育成效的观点,能够如实报道。

有鉴于此从这个视角着手研究,可以拓宽对陇东教育工作,开展过程的认识,更加深刻理解,党在战争与落后的环境中,为推动陇东教育事业发展的初心。

一、《解放日报》对陇东教育对象的报道在陇东开展教育工作,对教育工作的对象,进行研究是首要任务,只有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状态、社会身份、年龄特征、风俗习性等,才能使教育工作的开展达到预期的效果。

《解放日报》对陇东教育所关注的人群,进行了客观的报道,让教育工作的开展更有针对性。

(一)教育的关键对象党员军政干部是教育的关键对象,党的各项工作指示,党员军政干部首先要理解透彻,因而这项任务紧迫而意义重大。

1943年柳克夫同志对陇东镇原调研之后,在《解放日报》上发文《镇原庙渠区的党员教育》指出:“有一些党员对于苏德战争、中日战争的情形不大清楚,甚至边区周围的事情,也不很知道”虽然有系统的党员教学培训课但是问题较多。

“首先上课只教背诵,不解释条文,犯了教条主义的毛病;其次原则多办法少。

只是一条条的读原则,而很少谈办法和经验。

”对于这些问题柳可夫同志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关心和爱护党的事业的角度,提出了解决的办法,第一教课的内容要和农村党员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

第二在教课的过程中,要打破教员和学员之间的界限,多相互沟通交流。

第三合理安排工作学习的时间。

第四学习之前教员和学员都要有准备。

(二)教育的主体对象陇东教育的主体对象是儿童、青少年、妇女和农闲时中青年男子。

对儿童青少年开设中小学教育,对妇女和农闲时的中青年男子,设立冬学、识字组、读报组和民教馆等教育机构。

以《解放日报》为视角探析抗战时期陇东教育工作张培,马慧芳(延安大学,陕西延安716000)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Yan ’an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第32卷第1期Vol.32No.12018年2月Feb.2018陇东的儿童和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情况,被《解放日报》系统报道的较多,其中有代表性的文章有,1942年5月8日刊登的,一篇题目是《合水的国民教育》的文章提到:“一向落后的合水国民教育,去年政府实行了文化突击,在这个政策的推动下,暑假前全县的小学数量,由过去的26所增加到41处,学生数量由572名增加到1072名,在数字上看来成绩是可喜的。

”在当时人口稀少的环境中,这样的招生规模,几乎达到了适龄学生全部入学的程度。

从这一点就可以体现出,党对青少年儿童教育的重视,同时反映出,长期受压迫的老百姓,能够送孩子接受教育的愿望非常强烈。

还有一篇名为《华池赵湾小学》的文章讲到:“实行新教育方针的学校典型,华池赵湾小学,是由最初的冬学然后转为普小,再转型成私办学校。

”从学校的转型发展可以看出,教育主体对象的需求强烈,对能够有接受教育的场所十分珍惜。

随着经济形势的转变,陇东的私立学校不断创办。

据《解放日报》报道,“据不完全统计,庆阳的民办学校31处,镇原、合水各二十余处,庆阳全县在校学生人数950人,民办学校的人数占到了一半。

”私学的兴办可以很好的缓解,政府公办学校的开支,在能够保证质量的条件下,政府倡导各地开办私学,为满足教育主体服务,不让适龄学生失学。

总之公私同时办学都是为了满足教育主体对象的需要。

妇女和农闲时的中青年的男子,接受教育的情况,被《解放日报》系统报道也较多。

关于介绍冬学兴起的地点和发展的特点,有报道指出“华池最早开始办冬学,从温台学区开始”;“华池元城区先办识字组夜校,然后才转成冬学”;具体好处是“其一冬学一开始就有学生,冬学时间一般为期两个月,不至于教员去了才动员招生耽误时间,其二已经在夜校或者识字组的人,转入冬学时能够打消对念书的顾虑,其三先成立的识字组和夜校作为铺垫,可以打消对冬学的错误认识。

”对于民教馆创办的特点,在报道中提到,“民教馆在庙会上买书画和药品,借鉴庙会能唱、说、演的形式,进行文化宣传活动,了解民众读报和卫生知识等方面的情况,与民众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民教馆从而逐渐转型为一种下乡的文化货郎担子。

”主动接触教育主体对象,也体现党对教育对象的关心。

当时由于人们观念的保守,对于生育知识不愿主动去咨询,为此民教馆主动在群众密集的集市,成立了卫教文化棚,对妇孺宣传卫生保健知识。

《解放日报》出专题文章《庆阳民教馆文化棚的妇孺卫生宣传》反映这一情况,在文中向群众介绍,“关于新法接生育婴的《王大嫂养胖娃娃》小册子,妇女生育前剪刀和棉布的处理等正确的生育方法。

”[10]在文章中还提到民教馆,准备成立助产培训班,号召妇女都去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方法。

另外为教育主体服务的学习形式,还有读报组、识字组、半日校等,这些都是为了丰富民众文化生活的目的,与其他形式的配合,而不是只重视形式给民众增加负担。

(三)教育的争取对象在陇东生活的少数民族同胞,同样可以参与党的工作,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在当地开设的学校接受教育,对于他们的民族风俗习惯,党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希望能够将他们争取和团结到抗日救国的统一战线上。

《解放日报》专题报道,在镇原三岔的回民自治乡,由清真寺主办的一个学校,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是,“每个星期日早晨先读可兰经,然后在上午十点到下午两点,这段时间学习新文化知识,以认字为主要内容。

”他们学习方法灵活,结合每个人的自身情况,学习实用的新文字。

“教驮盐的脚户认的字有草料、店账等字,教短工学习挖窑、打墙等字。

”回族民众自己,重视党的教育工作,镇原伊斯兰小学,不耽误学生上课,在筹建新校舍,选拔合适的教员未到岗之前,乡长暂时兼代教员。

在这次采访的过程中,专题报道了一对爷孙学习新文字的事迹。

小孩子问爷爷,日本在我们中国的哪一面?我们边区有什么出产?等等问题,爷爷总是不能作答,而小孙子全部知道,感到落伍的老人,主动要求来参加学习。

另外这次报道后,有人主动给《解放日报》反映曲子回民学校的情况,《解放日报》对此进行了采访报道。

“日前回民参议员李秀如先生,召集同胞在清真寺座谈成立伊斯兰小学,全县20余户回胞均有参加,他在会上讲到,回民在外面受到国民党的限制不能发展,现在边区生活改善,我们的文化也一定要发展,这次会议对学生进行统计,决定下个月正式开学。

”这些都体现出党积极争取,教育少数民族的主张。

二、《解放日报》对陇东教育教学方法的报道在陇东教育实施过程中,对一些有创新性的教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2月学方法,《解放日报》都进行了客观的报道,体现出党对陇东教育发展关注之细微,高度肯定陇东人民开办教育的智慧。

(一)尊重孩子天性新教学最大的转变之一是对学生的态度,不在是简单粗暴的打骂方式,对顽皮的学生能够尊重其天性,帮助改变不规范的行为。

镇原完小教员改造顽皮学生,将学校一年级六个顽皮的学生编成一组,选出其中最顽皮的一个为组长,并编写转变计划,鼓励组长先做好,然后带动其他同学转变。

教员采用讲道理的方式,诱导他们积极改正,很快这些同学都有了改观。

(二)参观交流学习学习的过程中重视交流合作,是一种实用的教学方法。

边青等团体欢迎陇东学生参观团赴延大参观。

延安在当时是党中央的所在地,陇东的师生,对革命圣地充满了向往,在战争年代和交通不便的环境下,这次参观学习机会异常宝贵,延安的同志精心组织表示欢迎,同样希望向各分区的同志们学习。

(三)制定教育计划对学习任务合理计划,能够节约时间,为民众从事其他革命工作,争取到宝贵时间。

值得提倡的例子比如,“华池规定在职干部教育计划”,将在职干部根据文化基础的不同,分为研究组、普通组和识字组。

对各个小组学习任务和时间都作了安排。

“研究组党委学党建,政府学政务工作,抗援会学民运;普通组学习高中的国文和算术等知识;识字组学习以新文字为主。

”学习时间统一在中午1:30到2:00。

研究组每隔一周时间,给其他组汇报学习成果,还有专门的检查组,每半个月时间对学习任务进行测试。

这样使学习任务、目的和效果检测等环节,都有了科学的规划。

(四)“唱曲”中认字群众在实际的生活中,不断创造出新的方法。

“庆阳三十里铺是这样办冬学的”由于群众文化水平低,学员年龄大培养学习兴趣困难,当地的社火头黄润,与当地民众一起发现,在唱曲子扭秧歌的过程中学认字,民众的兴趣很大,于是在冬学的教学中,融入了“唱曲子扭秧歌学认字”,参加冬学的人数也在增多,很快邻村都在效仿这种方法。

“冬学真美气,认字不算,又唱又玩,”民众转变了对冬学的态度,也是党的政策被百姓乐意接受的体现。

(五)文武训练班在战争的年代备战是时刻抓紧的工作。

陇东的军民,在学习和生产的过程中,为了能够同步提高抗战的本领,决定开始筹办文武训练班,配合冬学日校夜校等多种形式。

在教学内容上规定:“文武训练班以军事为主文化辅助,教学生埋地雷、站岗放哨等基本技能,日校冬学夜校的军事技能和文化知识兼修,”在教员的配备上,文化课教员是普高的老师担任,军事课的教员是爆炸训练班优秀学员担任。

培训学习时间各区统一开始于秋收之后,为期两个月左右。

不论从学习内容还是时间的安排,都可以看出陇东,教育工作与军事斗争两手同时抓,能够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三、《解放日报》对陇东教育质量的报道党非常重视教学工作的加强与质量的提升,《解放日报》及时的关注报道了镇原、华池、合水、环县等,在教学质量上改善的情况,作为党媒代表给予一定的指导。

(一)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变1941年8月陇东各县完小校长,召开了为期三天的联席会,主要议题是加强陇东的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