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极权学说的逻辑
麦金德陆权论名词解释
麦金德陆权论名词解释摘要:1.麦金德陆权论的背景和概念2.麦金德陆权论的主要内容3.麦金德陆权论的影响和评价正文:1.麦金德陆权论的背景和概念麦金德陆权论是由英国地缘政治学家哈尔福德·麦金德(Halford Mackinder)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提出的一种地缘政治理论。
该理论强调陆地地理位置对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的重要性,认为控制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国家将最终掌握世界霸权。
麦金德陆权论是在世界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背景下产生的,它为后世地缘政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麦金德陆权论的主要内容麦金德陆权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世界地理空间的划分:麦金德将世界划分为陆地和海洋两大地理空间,认为两者在地缘政治中具有不同的战略地位。
(2)心脏地带理论:麦金德认为,控制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国家将最终掌握世界霸权。
这个心脏地带包括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具有丰富的资源和战略地位。
(3)世界霸权的竞争:麦金德认为,世界历史是陆权国家和海权国家之间相互竞争的历史。
海权国家通过控制海洋贸易路线来实现对其他国家的支配,而陆权国家则通过控制心脏地带来争夺世界霸权。
(4)地缘政治战略:麦金德指出,地缘政治战略对于国家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至关重要。
国家应根据自身的地理位置、资源和实力制定合适的地缘政治战略,以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3.麦金德陆权论的影响和评价麦金德陆权论自提出以来,对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地缘政治研究都受到了麦金德陆权论的启发和影响。
同时,麦金德陆权论也受到了一定的批评。
批评者认为,麦金德陆权论过于强调地理位置对国家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忽视了其他因素如科技、文化、制度等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
部门地理学继续了19世纪以来的科学分化大趋势,其发展到了前所未 有的高度。其中以自然地理学领域表现最为明显,发展最快、最成熟的是 地貌学、气候学,A.彭克以地貌为左证的第四纪冰期说,其贡献超出了地 理学、第四纪地质学的学科范畴;柯本的气候分类、戴维斯的侵蚀循环论 都是那个时代辉煌的学术成就。道库恰耶夫的自然地带学说为以后发展起 来的景观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接踵而来的景观学思想(贝尔格、卡列斯尼 克)、自然综合体思想(伊萨钦柯)、文化景观思想(索尔)、景观生态 学思想(特罗尔),体现了20世纪地理学与19世纪地理学的明显差异,孕 育了20世纪后半期地理学的综合研究趋势。 从方法论上讲,这一时期的地理学基本停留在对地理差异的认识和解
时代,同时景观学在这个时期内也突飞猛进,因而这个时期又可以称
之为“三架马车”的时代。 区域地理学经过赫特纳和哈特向这两位学术巨擘在理论方面的塑 造。已成为这一时期的地理学的主流意识。赫特纳的区域因果描述体 系、哈特向的区域差异认识论,贯穿于地理教育、学术研究之中,基 本上得到地理科学家的认可,成为那个时代地理科学的主要范式。
2、地理科学的中心课题
吴传钧院士在1979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开的第四次地理学代表大会上作了学术报 告“地理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后以“地理学的特殊研究领域和今 后任务”为题发表在《经济地理》创刊号上。他在对地理分布、地理环 境和人地关系等基本概念的内涵进行阐述后,提出了地理科学特别是人 文地理学的研究的特殊领域“是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的重要观点。 他在“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一文中,进一步阐述了地理科学的研究核 心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著名论断。如同其它学科一样,地理科学研究
地区经济综合发展而着手的经济区划研究。
20世纪60年代,在世界主要国家工业大发展的形势下,为进行生产力的
地缘政治学知识点
地缘政治学知识点地缘政治学作为国际关系领域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各国之间在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在地缘政治学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本文将重点介绍几个常见的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缘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一、地缘政治学概念和历史发展地缘政治学是一门研究国家间地理环境对政治行为和国际关系的影响的学科。
其研究范围包括地理位置、资源分布、地缘环境等因素对国家政策制定和国际竞争的影响。
地缘政治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以美国学者马克思·罗斯托的著作《地缘政治学》为代表,提出了"地理决定论"的思想,强调地缘政治因素对国家政策和国际关系的重要性。
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剧,地缘政治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成为国际关系领域的重要分支学科。
二、地缘政治学的基本理论1.海权与陆权:海权论和陆权论是地缘政治学中的两大基本理论。
海权理论认为海洋是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重要舞台,拥有海洋霸权对于国家的实力和声望至关重要;陆权理论则认为陆地资源和地理位置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安全同样重要,国家的实力可以通过扩张领土和控制地理要道来实现。
2.中心论和周边论:中心论强调国家核心地区的地缘政治重要性,主张国家应该保护和巩固核心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周边论则关注国家周边地区的地缘政治影响,主张国家应该通过影响周边地区的政治局势来保障自身利益。
3.地缘政治竞争:地缘政治学强调各国在地理环境下的政治竞争和地缘冲突,国际关系不仅仅是意识形态和经济发展的竞争,更是地缘政治地位和战略利益的争夺。
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竞争往往是制约国际关系稳定和和平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地缘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1.地缘政治格局分析:地缘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分析全球和地区范围内的地缘政治格局,揭示各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地缘政治力量对比,为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建议。
2.地缘政治风险评估: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评估各种地缘政治风险对国际关系和国家发展的影响,包括地缘政治因素对全球化、金融市场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影响。
地理学的十四大原理
原理1:区位选择与放弃原理2:区位选择是一种空间优化原理3:差异性的度量和解释受到尺度和规模的影响原理4: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原理5:外驱动力对地理环境的形成与演变具有重要影响原理6: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是形成地表特性的一种基本自然过程原理7:两地间的相互作用随其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原理8:地方的创造和发展建构了地球表层上差异化的关于人的世界原理9:人口迁移、产品贸易与地表上的差异性互为因果原理10:人的个体或群体对空间上利益的竞争是人地关系的第一要义原理11:地球表面的绝大多数要素的相互作用不能为人的个体或群体在其占据的空间内所掌控原理12:空间临界点原理13:地球表面不同尺度上人类活动的外部性是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起点原理14:个人之间观念的差异,地区之间、国家之间利益的差异是人们在对地球资源、环境的利用与保护方面发生分歧或对立的基本因素1 区位选择原理1.1 原理1:区位选择与放弃地理学的一个根本性的论题是:何事发生在何地,以及为什么?即地理学的“3个W”(what, where, why)。
地理学家试图对这个问题做出回答,包括自然和人文现象。
“人们面临区位选择”是对地理学“3个W”中关于人的活动那部分进行分析的起点。
因为对某一区位的选定是以放弃在其他区位的利益为代价的,所以,地理学家在对这个问题分析时,必须设置分析的背景,即人们面临在哪些区位之间进行选择。
设想要建设一座水库,如果坝址已定,比如三峡大坝,接下来还有很多问题:坝高是多少,不同的坝高的淹没范围,淹没地区的地质和自然地理条件,人文地理状况,移民数量和职业结构等;不同坝高的社会利益,包括发电、防洪和航运。
这些都是水库建设选择的背景。
地理学家为了使他们的分析具有一般性,情景设计常常是抽象的、概括性的,尤其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中。
比如,冯·杜能[12]为了分析市场和与市场的远近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设定各种农业产品的生产是在与市场中心的不同距离上进行选择。
人文地理学哲学方法论
人文地理学哲学方法论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主要与四个哲学方法论流派有尖,即经验主义、实证主义、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
其中经验主义是人文地理学最古老的方法论,也是传统地理学的主流。
实证主义、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方法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引入地理学的,是当代人文地理学的重要方法论。
一、经验主义方法论大多数学科都起源于经验主义者的实践,人文地理学也不例外。
纵观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从古典地理学发展时期包罗万象的“科学之母”地位,到近代科学知识的分化发展,地理学者们一直就在寻求尖于地球表面更多有用的知识和地理学的基本规律。
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研究内容的庞杂是地理学带有强烈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使其往往局限于对复杂现象的定性描述,建立的只是半科学、半文学的知识体系。
归纳法是经验主义的方法论基础。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基本途径是通过调查,收集各地区的基础资料,进行整理、归纳,采用地理学的研究思路进行表述,进而解释各地区的差异,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尖系。
经验注意方法的特征,一方面观察是重点,通过调查及实地研究,进行经验判断与评论,得出结论。
人文地理学的区域研究最为典型,由于每个地方都具有独特性,因而区域研究的哲学基础是例外论的,区域分异论的代表人物哈特向就认为地理学解决独特事件。
另一方面,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
人文地理学家常常从观察人文现象的某个方面开始,通过分析研究资料,以求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式。
但是由于归纳是从个别推论一般,从已知推论未知,从过去推论未来,从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上看,它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把一个个有矢的肯定和否定的经验事实都搜集起来,很难提出假设,发展理论。
实证主义方法论当代科学哲学中,第一个比较完备的形态或学派叫辑经验主义,它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面且至今仍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方法论,是西方科学哲学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哲学派别。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的两大支柱是观察和逻辑(或理性),换言之对任何事物合乎科学的理解必须有意义并且同实际观察相符,两者缺一不可。
地缘政治学主要流派课件
经济实力对国家的地缘政治影 响力至关重要。经济发展水平 与国际影响力之间存在紧密联 系。
能源、矿产资源、战略物资等 资源的争夺成为地缘经济的重 要内容,影响着国家利益和安 全。
3 3. 经济合作与区域一体 4 4. 新兴经济体与地缘经
化
济
经济合作和区域一体化是推动 地缘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促 进国家间的经济融合和共同繁 荣。
国家行为的驱动因素
地缘政治因素影响国家决策,国家之间互动受地理位置、资源、 安全等影响。国家战略、外交政策和军事部署均受地缘政治因素 驱动。
国际合作与冲突
地缘政治影响国家之间合作和冲突,共同利益可能促进合作,而 利益冲突则可能引发矛盾。地缘政治因素影响国家间关系的稳定 性。
地缘政治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马汉提出海权论,强调海洋力 量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海权 是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 3. 陆权论
麦克因德尔提出陆权论,认为陆地力量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陆权是 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关键。
空间决定论
地理环境决定论
空间决定论强调地理环境对国家 发展的影响,认为地理环境决定 了国家的命运。
自然资源
丰富的自然资源,例如矿产资源 、土地资源、水资源等,为国家 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地理位置
优越的地理位置,例如交通枢纽 、战略要地等,有利于国家与其 他国家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
气候条件
适宜的气候条件,例如温和的气 候、充足的降水量等,有利于农 业发展和人口增长。
海权论
海洋控制
认为控制海洋是获取资源、发展经济的关 键。
海上力量
强调发展强大的海军力量,维护海上贸易 和安全。
岛屿战略
地缘政治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新的理论和方法层出不穷。未来,地缘政 治学的研究需要更加关注科技发展、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并将理论与实 践相结合,为解决全球性挑战贡献力量。
地理逻辑 思维框架
地理逻辑思维框架地理逻辑思维框架指的是地理学研究中运用的一种逻辑思维模式,用于分析和解释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
地理逻辑思维框架是地理学研究的基础,能够帮助研究者理清地理问题的逻辑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的复杂现象。
地理逻辑思维框架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方面:1. 地理系统:地理逻辑思维框架将地球看作一个巨大的地理系统,由多个互相关联的要素组成。
地理系统包括自然系统和人文系统,自然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人文系统包括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
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就是分析地理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2. 地理空间:地理逻辑思维框架将地球表面的地理现象看作是在地理空间中发生的。
地理空间包括地理现象发生的地理位置、地理范围和地理分布等方面。
地理学研究的任务就是分析地理现象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规律和地理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
3. 地理过程:地理逻辑思维框架强调地理现象是由地理过程引起的。
地理过程包括自然地理过程和人文地理过程,自然地理过程包括地壳运动、气候变化、地貌发育等过程,人文地理过程包括城市化、工业化、环境污染等过程。
地理学研究的目的就是理解地理过程的机理和规律。
4. 地理模式:地理逻辑思维框架强调地理现象的模式和规律。
地理模式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研究者理解地理现象的一般规律和普遍趋势。
地理模式包括地理环境模式、地理人地关系模式、地理地理系统模式等。
地理逻辑思维框架的建立和运用对地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逻辑思维框架能够帮助地理学研究者理清地理问题的逻辑关系,理解地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地理逻辑思维框架也是地理学理论的基础,是地理学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理论指导。
地理学研究的发展离不开地理逻辑思维框架的理论支持,地理逻辑思维框架的不断完善和深化也将推动地理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地理学研究的不断进步。
结合教材,谈谈你对地理学科逻辑、学生认知逻辑以及地理教学逻辑的认识。
结合教材,谈谈你对地理学科逻辑、学生认知逻辑以及地理教学逻辑的认识。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地球形态、地貌、气候、资源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其本身也具备一定的逻辑性。
对于地理学科逻辑、学生认知逻辑以及地理教学逻辑的认识,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地理学科逻辑是指地理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发展规律。
地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选择上具备一定的逻辑性。
地理学家通过对地球内外部要素的观察和研究,形成了一套科学的解释和认识体系。
例如,地理学家通过对地球形态的研究,揭示了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进而研究了地貌与地下水、河流等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这种逻辑性体现在地理学科的教材中,通过一定的组织结构和知识体系,将地理学的知识系统地呈现给学生。
其次,学生认知逻辑是指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认知的逻辑过程。
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科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经验,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和应用。
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认识有时候存在一定的偏差,他们可能会将一些地理概念混淆,或者缺乏对地理现象的整体认识。
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合理的教学安排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地理学科认知逻辑。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帮助他们理解地理学科的逻辑思维方式。
最后,地理教学逻辑是指在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地理学科逻辑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逻辑。
地理教学逻辑要求教师将地理学科的知识按照逻辑关系进行组织和呈现,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讲解、讨论、实验等,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地理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综上所述,地理学科逻辑、学生认知逻辑和地理教学逻辑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什么是地理思维有哪些常见的地理思维
什么是地理思维有哪些常见的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成为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教学中心所在,同时也是中学地理教师面临新的挑战。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地理思维,希望能帮到你。
什么是地理思维地理思维是人们根据思维的共同规律,认识地理事物,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揭示其内部联系,达到对地理事物规律性的认识的过程.它是人们对地理事物的理性认识过程,这种理性认识活动,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几种常见的地理思维1.地理形象思维地理形象思维就是借助地理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者说表象),按照描述逻辑的规律进行的思维活动.其具体的思维形式是表象、联想和想象.地理事物的表象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描述的形式获得,也可以通过地图和其他地理图象的形式获得.但有时单凭表象还不能获得对地理事物本质的认识,这就需要在表象的基础上,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来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地理形象思维不仅是生动的文字描述和图象显示,也包括了地理空间想象.因此,充分运用地图和其他地理图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空间观念,是发展地理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2.地理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一种抽象思维.地理逻辑思维就是借助地理概念,按照形式逻辑的规律进行的思维活动.一般来说,它的具体思维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就是借助地理概念,通过判断和推理,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质,揭示其内在联系,从而获得对地理事物的规律性认识.但有时仅凭简单的判断和推理往往是不够的,甚至还会出现错误.因此,在地理逻辑思维过程中,还要运用概念进行因果分析,探究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综合得出地理特征,这就是分析、综合的思维形式.此外,抽象、概括和比较、归纳,也是地理逻辑思维中常见的形式.3.地理辩证思维地理辩证思维就是按照辩证逻辑的规律进行的地理思维活动.由于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多元性和地理事物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地理辩证思维就显得特别重要.在地理教学中,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观念到概念的思维规律,在地理事物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对立统一规律,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以及在人地关系中体现出的人类生存与发展,资源利用与保护,环境污染与治理等等关系,都是地理辩证思维的具体体现.教师要善于发掘和运用这些规律,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地理辩证思维能力.地理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由于地理知识的不同逻辑属性,在学习过程中就需要采取不同的思维方式.许多地理事实材料的描述和地理观念的形成,都需要运用形象思维;揭示地理事物的形成、发展与变化的过程,需要运用逻辑思维;阐明地理事物之间和人地之间的联系与关系,则要运用辩证思维;此外,凡涉及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结构的内容,都要运用空间想象与空间思维的方式.然而在这些思维方式中,最基本的方式是地理逻辑思维,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要以地理逻辑思维能力为主.地理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分析综合,它们都离不开比较.1.抽象概括抽象概括是形成地理概念的基本方法.抽象就是把地理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加以舍弃,而将其本质属性抽取出来;概括就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地理事物本质属性再推广到具有同类属性的一切事物中去,从而获得地理事物的普遍概念.地理概念是对地理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和抽象概括,然后用定义的形式表示出来.此外,在逻辑上减少概念的内涵,扩大其处延,也是一种概括.2.判断推理判断和推理是地理思维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高级认识阶段.所谓判断就是运用已有的地理概念或地理原理去肯定或否定某种地理事物所具有的属性、特点或关系.在认识过程中,判断实现着从一个判断到另一个判断,从一个认识水平上升到另一更高认识水平的过渡.所谓推理就是以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为根据,作出一个新的判断.推理是从已知推求未知获得新知的重要方法.推理有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三种.归纳推理是根据几个个别判断推知一般判断.演绎推理是根据一般判断推知个别判断,所谓“举一反三”就是从一般推知个别.类比推理是根据两种属性相近的地理事物,推知它们可能还有别的相近属性的思维形式,也就是所谓的“触类旁通”.3.分析综合分析综合也是地理逻辑思维的一种重要思维形式.分析是把较复杂的地理事物分解成该事物的个别要素、个别属性、个别特点.分析地理事物的形成因素常常采取这种思维形式.综合是把地理事物的个别要素、个别属性或个别特点在头脑里结合起来成为整体.通常分析一个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常常需要综合的思维形式.4、假设思维法这种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科学假说.由于受科学水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某些现象不能确切了解其产生和发展规律,往往借助猜测,作出假定说明.如魏格纳用这种方法提出了“大陆漂移说”.科学家们对地中海未来的情形提出了“消亡说”、“干涸说”、“扩展说”三种假设.5、发散思维法发散思维又叫扩散思维,是指当遇到一个问题,以解决这一问题为目标,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智力活动,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如植树造林有什么作用?用发散思维就可回答为,森林提供木材,净化空气,吸烟滞尘,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等.6、聚合思维法是指从不同来源,不同方向探索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方法.如我国气象学家竺可桢教授通过长期对气温、气压、风向和湿度等气候要素的观察,并仔细观察冰的初冻、融化以及物候现象等,得出了我国近五千年以来的气候变化规律.7、逆向思维法这是以背道常规现象、由结论推原因或条件的思维方式.如,近年来在青藏高原发现了岩溶地形,这一反常现象怎样解释?按青藏高原现在的自然条件,不能形成岩溶地貌.但如果反过来由果索因,从青藏高原的发展历史来探寻答案,则问题就解决了.8、形象思维法这种方法就是人们利用自然形象进行思维的方法.如在进行地图教学时,由于地图引起学生形象思维有三种因素:一是空间关系,如地图的范围,经纬度等;二是地理形象,如山脉、河流、岛屿等;三是图例符号,如地图上的颜色、等高线、表示城市的圆圈等.通过对地图的观察,会从三方面引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有利于形成学生对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想象,有利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9、联想思维法这是从巳知的地理概念出发,将有关其它地理概念彼此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联想有“纵比”和“横比”两种发散形式.纵比是从地理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进行比较,如地壳的演化史,可比较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生物的演化阶段的不同.横比是由此地理事物与彼地理事物进行比较,如马达加斯加岛的自然带与我国台湾自然带的比较.10、类比思维法类比思维是通过联想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把已经熟知的地理知识、地理规律、思维经验与所研究的地理现象、过程相联系,找出它们的相似性,并用类似方法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如讲到等深线、等降水量线、等压线时,教师只要提示学生与等高线相对比,就可解决这些概念.11、演绎思维法这是由一般地理原理推断个别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的思维方法.如地中海式气候的特征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非洲大陆西南角属地中海式气候,所以这里必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12、归纳思维法归纳思维是由一系列具体地理事实材料概括出一般地理原理,或者是由一些特殊地理事物推导出一般地理原理的思维方法.如我国北方的黄河,海河,辽河等河流,除了它们各自的特性之外,都具有含沙量大,水位变化大,冬季结冰等共同特点,这些特点加以归纳,即可得出中国北方河流水文的一般特征.地理思维的特性地理作为一门学科,其知识的学习过程具有其独特的思维模式和特性,以下对其简要分析一下。
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及其方法论对历史地理学的影响
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及其方法论对历史地理学的影响1、实证主义方法论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反应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末到69年代地理学的计量与理论革命,一方面,与地理学相近的一些学科的渗透,如经济学界的区位论引入了人文地理学,另一方面,一些地理工作者开始寻求可以应用到地理问题的定量方法,发展地理学的理论,以解决传统地理学的诸多弊端。
总的来说有三点:(1)它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传统地理学关注地区特点因而是独特的,理论发展也受到抑制,空间科学的地理学则寻求用空间分布的普遍规律来解释各地区的独特时间,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引入,使地理学作为空间科学重建了研究内容和理论的主体。
(2)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的采用了演绎逻辑,即从某些一般性规律出发,将其应用于特殊事件。
(3)它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
实证研究采用的数量化研究,意味着空间分析上的精确性,取代了传统人文地理学的模糊化的推论。
2、实证主义在人文地理中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经济决定论的倾向,实证主义对人的看法类似于新古典经济学中“经济人”的概念。
第二,实证主义模型含有强烈的普遍性原理,在一个地方观察到的行为被设想为所有行为的规范。
第三,地理系统是开放的多变量系统,难以模拟实验,无法受控重演,因为演绎模型的建立具有相对性。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制度的演化与技术的创新、劳动的进一步分工,城市增长的集聚力、离散力与摩擦力三者产生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定时期城市的地域结构。
4,以一个市或县为例,阐述区域规划的主要任务及研究意义区域规划是描绘区域发展的远景蓝图,是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涉及面十分广泛,内容庞杂,但规划工作不可能将有关区域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问题全部包揽起来,事无巨细,无一遗漏。
包揽一切的做法是不实现的,也难于做到。
区域规划的内容归纳起来,可概括为如下几个主要方面。
简述道库恰耶夫自然地带学说
简述道库恰耶夫自然地带学说一、研究自然地带学说的动机,为了加强边疆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在不同的经济地域之间形成生产、分配、消费和交换的合理布局。
二、道库恰耶夫自然地带学说的提出,使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达到了新水平。
他根据自然条件及历史条件提出的主要理论观点是:(一)生产力的水平决定农业生产布局,而自然条件则影响农业的生产布局。
在长期探索过程中,道库恰耶夫在土壤学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早年的许多著述主要致力于发展苏联的土壤科学。
他总结苏联农业发展经验教训时认为,农业发展主要取决于农业技术的改善和普遍采用机械耕作。
为此,他主张重视农业教育,应该建立中等专业学校和短期训练班。
学校设农艺、土壤两个系,以培养农艺师和农业机械师为目标,实行专门化教育。
他提倡集体办农场,并就农场所需要的资金、工具、牲畜等问题与各加盟共和国协商。
这些思想对苏联的农业技术改革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土壤肥沃程度(质量)、肥沃程度(质量)决定了农业生产规模,在技术可能的情况下,越肥沃的土壤越适宜种植较大面积的农业,如我国东北黑土地、新疆的棉花和大豆;(2)土壤类型决定了农业生产方式,在技术可能的情况下,越丰富的土壤类型越有利于农业生产方式的多样化,如云南的热带、亚热带、山地和高原地区。
(3)在技术上可能的情况下,在相同面积上应大力发展高产品种,其中最好是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品种,如我国的东北大米、美国的西印度棉花、巴西的甘蔗等;(4)在技术上可能的情况下,应该充分利用地形和气候条件发展小区域专业化生产,即因地制宜,按照地势和气候特征来划分农业区。
如我国四川省的高原、盆地、峡谷、河流纵横,具有水源充足、昼夜温差大、光照充分等优越的气候和地形条件,应着重发展小区域专业化生产,提高经济效益。
(5)在技术上不可能的情况下,应实行“不连续”的农业生产方式,即分阶段分区域轮作,即将一个生产季节内收获的作物或某一区域的作物,移至另一个区域播种,但仍处于同一生态环境之中。
地理辩证注解
地理辩证注解地理辩证是一种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方法。
它主张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以揭示地理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
地理辩证注解旨在阐述地理学的辩证法思想,强调地理现象的矛盾运动和内在联系。
一、地理辩证的概念与意义地理辩证是将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地理学研究的成果。
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地理辩证关注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矛盾运动和变化规律。
这种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地理现象的本质,为地理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地理辩证的基本原理1.地理整体性原理:地理现象是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各个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2.地理矛盾性原理:地理现象中存在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3.地理发展规律原理:地理现象的发展受到内在规律的支配,地理学研究者要揭示这些规律,为地理实践提供指导。
三、地理辩证的应用领域地理辩证在地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如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地理信息系统等。
通过地理辩证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地理现象的变化趋势,为地理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四、地理辩证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展望我国地理学家积极倡导和实践地理辩证研究方法,已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
未来,地理辩证在我国地理学发展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为我国地理事业的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五、地理辩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地理辩证在资源调查、环境保护、区域发展规划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个实际案例:某地区水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
地理学家运用地理辩证的方法,对该地区的水资源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合理的调配方案,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通过调整水资源分配,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总之,地理辩证是一种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方法。
它为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并在实际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蒋大鸿地理辩证原版 -回复
蒋大鸿地理辩证原版-回复中括号内的内容主题:蒋大鸿的地理辩证原版蒋大鸿是中国著名地理学家,他的地理辩证原版被誉为为地理学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有关蒋大鸿地理辩证原版的问题,以深入理解他的理论贡献。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蒋大鸿地理辩证原版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蒋大鸿的地理辩证原版的核心观点是“地理学必须从自然辩证法、社会辩证法和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辩证法三个方面来研究地理现象”。
他认为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地关系的科学,而人地关系的本质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因此,地理学必须将辩证法引入其研究范畴中。
其次,我们来分析蒋大鸿地理辩证原版对地理学理论的意义和贡献是什么?蒋大鸿地理辩证原版的最大意义和贡献在于为地理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
传统的地理学多强调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分离和对立,而蒋大鸿的地理辩证原版强调了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和相互依存性。
他认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地球系统,包括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因此地理学必须从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个维度来分析和理解地理现象。
这样的观点为地理学研究的全面性和综合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蒋大鸿地理辩证原版对地理学研究的影响和应用。
蒋大鸿地理辩证原版对地理学研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推动了地理学的跨学科研究。
蒋大鸿的地理辩证原版将地理学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结合起来,强调了地理学应该在综合不同学科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这一观点在地理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推动了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合作,开辟了地理学研究的新领域。
第二,促进了地理学的理论创新。
蒋大鸿地理辩证原版突破了传统地理学研究范式的局限,提出了地理学要从辩证法的视角来研究地理现象。
这一理论创新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使地理学能够更好地解析地表现象和问题。
第三,丰富了地理学的教学内容。
蒋大鸿地理辩证原版将地理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提出了地理学必须研究人地关系的观点。
历史的地理基础黑格尔
历史的地理基础黑格尔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1. 引入历史与地理的关系:历史和地理作为两个互为因果关系的学科,相互影响、相互交织。
历史是地理的产物,地理则为历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背景。
本文将重点探讨历史的地理基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并以黑格尔的观点为主要分析对象。
2. 介绍黑格尔的重要性:黑格尔是19世纪德国的重要哲学家,其思想对后来的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他对历史地理基础的观点,为人们研究历史与地理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3. 提出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论述历史的地理基础与黑格尔的观点。
在正文部分,将从历史与地理的关系入手,引出黑格尔对历史地理基础的研究,并对其观点进行深入分析。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讨论历史地理基础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以及黑格尔观点的现实意义。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介绍,读者可以对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随后的正文部分将进一步展开对历史与地理的关系进行探讨,并通过黑格尔的观点来解读历史的地理基础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最终,结论部分将回顾所得出的研究结果,并提出对于历史地理基础和黑格尔观点的意义的思考。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展开讨论历史的地理基础对于黑格尔的影响。
首先,将在引言部分对文章的主题进行概述,说明历史与地理的关系以及黑格尔对历史地理基础的观点的重要性。
接着,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历史与地理的关系,并阐述黑格尔对历史地理基础的观点。
我们将分析黑格尔的理论背景和他对历史地理基础的观点的主要内容,以彰显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正文的第二部分,我们将探讨历史地理基础对社会发展的意义,解释为什么历史地理基础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将分析历史地理基础对于社会结构、文化传承和政治发展的影响,并说明其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历史地理基础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并探讨黑格尔观点的现实意义。
地理学科逻辑
地理学科逻辑
地理学科逻辑是指在地理学研究中所遵循的一套逻辑思维路径
和方法体系。
其核心思想是在对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进行观察、描述、解释和预测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和科学原则。
地理学科逻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本观测方法。
地理学中涉及到大量的观测工作,包括实地考察、测量、数据收集等。
因此,地理学科逻辑要求研究者必须掌握科学的观测方法和技术,确保所得到的数据准确可靠。
二、地理概念的定义和分类。
地理学中存在众多的概念和术语,这些概念和术语应该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定义和分类,以确保研究者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解释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三、地理学中的因果关系。
地理学研究中经常需要考虑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环境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化,地形地貌影响气候分布等。
地理学科逻辑要求研究者在考虑因果关系时,要遵循科学的逻辑思维路径,不得随便地进行臆断或推测。
四、地理学中的空间关系。
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地球上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
因此,在地理学研究中,空间关系的考虑是至关重要的。
地理学科逻辑要求研究者在描述和解释地理现象时,要准确地把握其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
五、地理学中的时间关系。
地理学研究中还经常需要考虑时间因素,如地理现象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因此,地理学科逻辑要求研究者在考虑时间关系时,要遵循科学的时间序列思维路径,把握地理现象
的时间变化规律。
总之,地理学科逻辑是地理学研究中必须遵循的一套思维路径和方法体系,它对地理现象的观察、描述、解释和预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地理极权学说1为什么中原地区的元规则是暴力
地理极权学说1——为什么中原地区的“元规则”是“暴力”?作者:陈勇能够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力量有多种,如道德力量,宗教力量,军事力量,经济力量。
有些人认为文化力量在历史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
还有一些人认为宗教的力量在历史发展演变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
但本人认为,由于中国的特殊地理因素(广袤的平原地形),使军事力量大大超越了所有其他形式的力量,成为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力量,并使中国的文化、道德、宗教都依附于军事暴力,演化为一个以军事暴力为元规则的中国极权史。
为什么军事暴力会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成为至高无上的力量(元规则),根本原因还是出在地理因素上。
分析如下:1、在下列地形之中,哪一种地形最有利于进攻者?——山地?——平原?——海岛?——草原?——沙漠?沼泽?冰原?雪原?山地地形复杂,防守者容易藏匿埋伏,而进攻者却难以集中优势兵力,对山地的不熟悉很容易使进攻者陷入信息传递和物资运送上的困境。
如毛在江西南部山区对蒋介石的五次反围剿游击战,毛的兵力和装备远比不上蒋介石的部队,但却能在反围剿游击战中多次取胜。
假如让毛用同样的兵力在河南省与蒋介石打反围剿战,估计下场会和冯玉祥类似;海岛地形对进攻者造成的困难更大,进攻者必须有三样条件齐备方可进行有效的远征——合适的气候与风向、足够的船只、有绝对把握的登陆抢滩战,如果这三个前提中有任何一个不具备,征服海岛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如元朝两次远征日本列岛的经历,第一次被“神风”给吹了,第二次则因为后续部队没有及时到达以致先遣部队被围歼;沙漠、沼泽、冰原、雪原,这四种地形的人口本来就很少,也不可能生产大量的财富,一般不会吸引侵略者的注意。
对这四种地形稍作一点分析:沼泽地不利于大规模的军事移动,对于初入沼泽地的军队来说,沼泽地实际上就是一个个陷阱密布的地方,这使进攻者无法有效地展开进攻。
如苏格兰用沼泽对抗罗马帝国军队,威尼斯人躲进沼泽地逃避匈奴王的铁骑,都是利用了沼泽地形来阻止进攻者的强大军队;沙漠与冰原雪原地形,大家只要想想南极,北西伯利亚,撒哈拉大沙漠的历史就行,直到近代,想让大规模的军队快速穿越这些地区还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对孟德斯鸠及其地理环境学说的再认知
对孟德斯鸠及其地理环境学说的再认知对孟德斯鸠及其地理环境学说的再认知孟德斯鸠是十八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也是近代欧洲国家比较早的系统研究古代东方社会与法律文化的学者之一。
他创立的三权分立学说,奠定了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基础,与三权分立同样有重要影响的是他的地理环境学说,这一理论从创立之初就遭遇到很多人不同的评价,有的人全盘接受其观点,试图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来解释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一切方面,并将它视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有的人则对其全盘否定,认为其是绝对化的,对其进行大肆的批判。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去看待孟德斯鸠这位历史上伟大启蒙思想家以及其提出地理环境学说呢?这是我们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孟德斯鸠地理环境学说的实质地理环境学说是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首次提出的,这在法理学上是独树一帜的理论。
孟德斯鸠在这本书中指出:决定社会政治制度等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如气候的寒热、土地的肥瘠和面积的大小,农、猎、牧各种人民的生活方式,以及宗教信仰、人口的多少、风俗、习惯等, 但其中的气候和土地等地理环境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也就是说,法律的制定以及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要受到一定的地理环境,尤其是气侯、土壤等的影响。
他的这种观点被很多人称为"地理环境学说"。
其主要观点可以概述如下:孟德斯鸠的气候理论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不同的气候形成人们不同的性格和内心感情。
在他看来, 居住在寒冷地区的北方人体格健壮魁伟, 但不大活泼, 较为迟笨, 对快乐的感受很低;居住在炎热地区的南方人体格纤细脆弱, 但对快乐的感受性极端敏锐。
北方人邪恶少、品德多、极诚恳而坦白,有较强的自信,有较大的勇气,有较强的优越感,较为直爽,较少猜疑、策略与诡计,同时他们像青年人一样勇敢、吃苦耐劳、热爱自由;南方人则心神萎靡、缺乏自信心,他们犯罪的多,喜欢占便宜、纵欲,老头一样懦弱、懒惰, 同时极度炎热的气候会使他们身体完全丧失力量, 丝毫没有进取心,进而可以忍受奴役, 认为懒惰就是幸福,心思的运用比刑罚还要难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极权学说”的逻辑
作者:陈勇
1.地理因素(地形、气候、面积)是一切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一切人类活动的外在“规定性”。
2.人性(自然性、社会性、理性的综合)是一切人类活动的内在规定性,人类行为的所有潜在可能性(极善极恶)都来自人性。
但人性只是可能性,并不等同于人类的实际行动。
人类的实际行动还要看具体的个人所处的外部的规定性(地理因素、元规则、社会制度、法律等)。
在正义公平的社会制度下,人会变成天使,在不正义不公平的社会制度下,人会变成恶魔。
3.人类历史的元规则。
元规则就是决定人类一切规则的规则,元规则是指“暴力-生命权-人权”之间的根本性关系。
也可以理解成:人类的力量分为三大类:军事暴力、经济力量、文化力量,元规则就是关于这三种力量相互之间关系的规则。
“暴力(其物质形态可以是正规军队、起义军、分裂势力、强盗、土匪、宗教军队、族兵等)”是一种根本性的力量,因为暴力可以消灭“生命权”,而“生命权”又是其他一切“人权”的前提,失去“生命权”就会失去“自由、财产权、思想权、言论自由权”等一切人权。
不同的地理环境下,根据暴力受地形制约的程度不同,“暴力-生命权-人权”的关系是完全不一样的,元规则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形态。
在大平原地区,暴力最有效,可以快速消灭一切反对者的生命权,即“暴力决定一切”的元规则;在海岛、半岛、山地等地区,暴力被地形所制约,暴力不一定产生效果,这时元规则会表现为“暴力、经济、文化共同发挥作用”。
甚至可以用近似的量化数字来表示。
比如,在中国的地形上暴力可以发挥出100%的作用,在欧洲的地形上是暴力只能发挥35%的作用(经济、文化发挥剩余65%的作用)。
在中国地形上,暴力可以发挥出100%的作用,一个新王朝的杰出皇帝往往可以在有生之年消灭中国10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一切反对者(军阀、诸侯),重建大一统。
从秦始皇开始算,全中国统一过12次,黄河流域(宋代之前占中国人口80%)统一过20次以上。
“暴力决定一切”就是中原地区的元规则。
在欧洲地形上,暴力无法发挥出决定性作用,因为海洋、山川阻隔太大,而且国家规模又被破碎地形和低产的农业严重限制,不论是面积还是人口欧洲的国家规模都小的可怜,军队从自身来说无法扩大规模发挥出规模优势,也很难逾越大海、大山、岛屿、风向等造成的战争障碍。
正因为暴力受限(发挥35%的作用),欧洲的金钱力量(商业)、精神力量(宗教、文化、教育)才能在历史进程中发挥出另外65%的作用。
马克思的观点“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也就在欧洲的地形上有一定的真理性,在中国是无效的,中国是“枪杆子里出政权”(枪杆子里出一切)。
马克思主义在俄罗斯和中国的成功原因不是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发展规律,而是他提倡的另外一个理论,并被列宁发扬光大的“用暴力推翻资本阶级的统治”《...党宣言》和“用暴力砸碎一切旧的国家机器”《国家与革命》,列宁对暴力的重视和依赖恰恰符合了俄罗斯和中国地形上“暴力决定一切”的元规则,所以他成功了。
4.文化、宗教对历史发展能发挥多大的作用,都取决于元规则,因为一切精神力量的基础都是“生命权”,而暴力可以消灭“生命权”。
首先要看暴力是否受到制约,受到多大的制约,然后排除暴力所剩下的空间才是文化、宗教能发挥作用的空间。
从人类的发展历史来看,暴力作用越大的地区,人类的“生命权-人权”越渺小,经济力量和文化力量的影响越小;暴力作用越小的地区,人类的“生命权-人权”越受重视,经济力量和文化力量的影响也越大。
5.人类是有记忆,能思考的动物,1万年的人类历史,给人类积累了大量的政治经验和科学技术,两次世界大战让人类认清了暴力的残暴性质,核武器、内战、内斗都告诉人类专制制度的邪恶性。
随着教育的普及和信息的充分自由传播,人类对暴力的厌倦,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对社会的敬畏,最终会形成对暴力的强大约束,改变人类历史的元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