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3章牛顿运动定律章末专题复习学案人教版

合集下载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专题三 牛顿运动定律 考点3 连接体问题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物理教案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专题三 牛顿运动定律 考点3 连接体问题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物理教案

考点三连接体问题基础点知识点1 连接体1.定义:多个相互关联的物体连接(叠放、并排或由绳子、细杆联系)在一起构成的物体系统称为连接体。

连接体一般具有相同的运动情况(速度、加速度)。

如以下图所示:2.处理连接体问题的方法:整体法与隔离法,要么先整体后隔离,要么先隔离后整体。

(1)整体法是指系统内(即连接体内)物体间无相对运动时(具有相同加速度),可以把连接体内所有物体组成的系统作为整体考虑,分析其受力情况,对整体列方程求解的方法。

整体法可以求系统的加速度或外界对系统的作用力。

(2)隔离法是指当我们所研究的问题涉及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时,需要求连接体内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力,从研究方便出发,把某个物体从系统中隔离出来,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受力情况,再列方程求解的方法。

隔离法适合求系统内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或各个物体的加速度。

3.整体法、隔离法的选取原那么(1)整体法的选取原那么假设连接体内各物体具有相同的加速度,且不需要求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分析整体受到的合外力,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或其他未知量)。

(2)隔离法的选取原那么假设连接体内各物体的加速度不相同,或者要求出系统内各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时,就需要把物体从系统中隔离出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

(3)整体法、隔离法的交替运用假设连接体内各物体具有相同的加速度,且要求出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时,可以先用整体法求出加速度,然后再用隔离法选取合适的研究对象,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作用力。

即“先整体求加速度,后隔离求内力〞。

知识点2 临界与极值1.临界问题物体由某种物理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物理状态时,所要经历的一种特殊的转折状态,称为临界状态。

这种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分界点就是临界点,此时的条件就是临界条件。

在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动力学的问题中,当物体的加速度不同时,物体有可能处于不同的状态,特别是题目中出现“最大〞“最小〞“刚好〞“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等词语时,常常会涉及临界问题。

近年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3章牛顿运动定律第3节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学案新人教版(2021学年)

近年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3章牛顿运动定律第3节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学案新人教版(2021学年)

2019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3章牛顿运动定律第3节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学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3章牛顿运动定律第3节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学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3章牛顿运动定律第3节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学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三节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对应学生用书第47页)[教材知识速填]知识点1超重和失重1.实重和视重(1)实重:物体实际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在地球上的同一位置是不变的.(2)视重①当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或放在水平台秤上时,弹簧测力计或台秤的示数称为视重.②视重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所受物体的拉力或台秤所受物体的压力.2.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的比较超重现象失重现象完全失重概念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零的现象产生条件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向上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向下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向下,大小a=g原理方程F-mg=maF=m(g+a)mg-F=maF=m(g-a)mg-F=mgF=0运动状态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无阻力的抛体运动;绕地球匀速圆周运动(1)失重说明物体的重力减小了.(×)(2)物体超重时,加速度向上,速度也一定向上.(×)(3)物体失重时,也可能向上运动.(√)知识点2 整体法与隔离法1.整体法当连接体内(即系统内)各物体的加速度相同时,可以把系统内的所有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分析其受力和运动情况,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对整体列方程求解的方法.2.隔离法当求系统内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内力时,常把某个物体从系统中隔离出来,分析其受力和运动情况,再用牛顿第二定律对隔离出来的物体列方程求解的方法.3.外力和内力如果以物体系统为研究对象,受到系统之外的物体的作用力,这些力是该系统受到的外力,而系统内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内力.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时不考虑内力.如果把某物体隔离出来作为研究对象,则原来的内力将转换为隔离体的外力.[教材习题回访]考查点:超重、失重现象1.(鲁科必修1P120T6)用一根细绳将一重物吊在电梯内的天花板上,在下列四种情况中,绳的拉力最大的是( )A.电梯匀速上升ﻩ B.电梯匀速下降C.电梯加速上升 D.电梯加速下降[答案] C考查点:整体法、隔离法的应用2.鲁科必修1P121T4)1966年曾在地球的上空完成了以牛顿第二定律为基础的测定质量的实验.实验时,用质量为m1的“双子星"号宇宙飞船A接触正在轨道上运行的质量为m2的火箭组B,开动A尾部的推进器使A和B共同加速.如图3。

2020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三章第3讲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教案新人教版

2020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三章第3讲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教案新人教版

第3讲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考点1 超重和失重1.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1)不论超重、失重或完全失重,物体的重力都不变,只是“视重”改变.(2)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3)尽管物体的加速度不是竖直方向,但只要其加速度在竖直方向上有分量,物体就会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4)尽管整体没有竖直方向的加速度,但只要物体的一部分具有竖直方向的分加速度,整体也会出现超重或失重状态.2.判断超重和失重的方法1.某人在地面上最多可举起50 kg 的物体,当他在竖直向上运动的电梯中最多举起了60 kg 的物体时,电梯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为(g=10 m/s2)( D )A .2 m/s 2 竖直向上B.53m/s 2 竖直向上 C .2 m/s 2 竖直向下D.53m/s 2 竖直向下 解析:由题意可知,在地面上,人能承受的最大压力为F m =mg =500 N ,在电梯中人能举起60 kg 物体,物体一定处于失重状态,对60 kg 的物体:m ′g -F m =m ′a ,即a =600-50060m/s 2=53m/s 2,所以选项D 正确. 2.(多选)一人乘电梯上楼,在竖直上升过程中加速度a 随时间t 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以竖直向上为a 的正方向,则人对地板的压力( AD )A .t =2 s 时最大B .t =2 s 时最小C .t =8.5 s 时最大D .t =8.5 s 时最小解析:人乘电梯向上运动,规定向上为正方向,人受到重力和支持力两个力的作用,则有F -mg =ma ,即F =mg +ma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知,人对地板的压力大小等于支持力的大小,将对应时刻的加速度(包含正负号)代入上式,可得选项A 、D 正确,B 、C 错误.判断超重和失重的方法(1)不管物体的加速度是不是沿竖直方向,只要其加速度在竖直方向上有分量,物体就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2)对于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尽管不是整体有竖直方向的加速度,但只要物体系统的一部分具有竖直方向的加速度分量,整体也会出现超重或失重现象.考点2 动力学图象问题1.图象问题的类型(1)已知物体受的力随时间变化的图线,要求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2)已知物体的速度、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要求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3)由已知条件确定某物理量的变化图象.2.解题策略(1)分清图象的类型:即分清横、纵坐标所代表的物理量,明确其物理意义,掌握物理。

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03——牛顿定律学案 新人教版

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03——牛顿定律学案 新人教版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网络:单元切块:按照考纲的要求,本章内容可以分成三部分,即: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其中重点是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熟练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解决动力学问题。

难点是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牛顿第三定律教学目标: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理解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能够区别一对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3.掌握应用牛顿第一定律、第三定律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教学重点: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概念教学难点:惯性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这个定律有两层含义:(1)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用力来维持。

(2)要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即速度包括大小和方向)改变,必须施加力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点评:①牛顿第一定律导出了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运动状态指物体的速度)又根据加速度定义:tv a ∆∆=,有速度变化就一定有加速度,所以可以说: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不能说“力是产生速度的原因”、“力是维持速度的原因”,也不能说“力是改变加 速度的原因”。

)②牛顿第一定律导出了惯性的概念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这就是惯性。

惯性反映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 的难易程度(惯性大的物体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③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理想化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时的状态。

而不受外力的物体是不存在 的。

物体不受外力和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是有区别的,所以不能把牛顿第一定律当成 牛顿第二定律在F =0时的特例。

2.惯性:物体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对于惯性理解应注意以下三点:(1)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跟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跟物体的受力无关,跟物体所处的地理位置无关。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1单元 牛顿运动三定律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物理教案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1单元 牛顿运动三定律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物理教案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网络:第1单元 牛顿运动三定律一、牛顿第一定律(内容):〔1〕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用力来维持 〔2〕要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即速度包括大小和方向〕改变,必须施加力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运动状态指物体的速度〕又根据加速度定义:t v a ∆∆=,有速度变化就一定有加速度,所以可以说: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不能说“力是产生速度的原因〞、“力是维持速度的原因〞,也不能说“力是改变加速度的原因〞。

〕2.牛顿第一定律导出了惯性的概念惯性:物体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惯性应注意以下三点: 〔1〕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跟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跟物体的受力无关,跟物体所处的地理位置无关〔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大那么惯性大,其运动状态难以改变〔3〕外力作用于物体上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但不能认为克服了物体的惯性3.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理想化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时的状态。

而不受外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物体不受外力和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是有区别的,所以不能把牛顿第一定律当成牛顿第二定律在F =0时的特例。

4、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但是建立在大量实验现象的基础之上,通过思维的逻辑推理而发现的。

它告诉了人们研究物理问题的另一种方法,即通过大量的实验现象,利用人的逻辑思维,从大量现象中寻找事物的规律。

5、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牛顿第二定律不受外力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例1]在一艘匀速向北行驶的轮船甲板上,一运动员做立定跳远,假设向各个方向都用相同的力,那么〔 D 〕A.向北跳最远 B.向南跳最远C.向东向西跳一样远,但没有向南跳远 D.无论向哪个方向都一样远[例2]某人用力推原来静止在水平面上的小车,使小车开始运动,此后改用较小的力就可以维持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可见〔〕A.力是使物体产生运动的原因 B.力是维持物体运动速度的原因C.力是使物体速度发生改变的原因 D.力是使物体惯性改变的原因[例3]如图中的甲图所示,重球系于线DC下端,重球下再系一根同样的线BA,下面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在线的A端慢慢增加拉力,结果CD线拉断B.在线的A端慢慢增加拉力,结果AB线拉断C.在线的A端突然猛力一拉,结果AB线拉断D.在线的A端突然猛力一拉,结果CD线拉断解析:如图乙,在线的A端慢慢增加拉力,使得重球有足够的时间发生向下的微小位移,以至拉力T2逐渐增大,这个过程进行得如此缓慢可以认为重球始终处于受力平衡状态,即T2=T1+mg,随着T1增大,T2也增大,且总是上端绳先达到极限程度,故CD绳被拉断,A正确。

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考力和运动的综合题,重点考查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为使物体变为某一运动状态,应选择怎样的施力方案;
二是联系实际,以实际问题为背景命题,重点考查获取并处理信息,去粗取精,把实际问题转化成物理问题的
能力。
§1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的内容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看,要求准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加深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熟练掌握其应用,尤其是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理
解牛顿第三定律;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关系;理解超重和失重。本章内容的高考试题每年都有,对本章内容
单独命题大多以选择、填空形式出现,趋向于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生活、科技、生产实际问题。经常与电场、
磁场联系,构成难度较大的综合性试题,运动学的知识往往和牛顿运动定律连为一体,考查推理能力和综合分
45
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张建设编写
这个定律有两层含义: (1)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用力来维持。 (2)要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即速度包括大小和方向)改变,必须施加力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 原因,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2.牛顿第一定律的几点说明 (1)物体不受外力是该定律的条件。 (2)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是结果。 (3)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 惯性是一切物体都具有的性质,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受力情况无关。 惯性反映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惯性大的物体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惟一量度。 (4)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时的状态,而不受外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物体不受外力 和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是有区别的。 (5)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参考系是惯性参考系。 (6)应注意: ①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直接总结出来的,是牛顿以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为基础,加之高度的抽象思维, 概括总结出来的,不可能由实际的实验来验证; ②牛顿第一定律不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而是不受外力时的理想化状态。 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运动得越快的汽车越不容易停下来,是因为汽车运动得越快,惯性越大 B.小球在做自由落体运动时,惯性不存在了 C.把一个物体竖直向上抛出后,能继续上升,是因为物体仍受到一个向上的冲力 D.物体的惯性仅与质量有关,质量大的惯性大,质量小的惯性小 解析: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仅由质量决定,与它的受力状况与运动状况均无关。一切物 体都有惯性。答案:D 例 2. 火车在长直水平轨道上匀速行驶,车厢内有一个人向上跳起,发现仍落回到车上原处(空气阻力不 计),这是因为 A.人跳起后,车厢内的空气给人一个向前的力,这力使他向前运动 B.人跳起时,车厢对人一个向前的摩擦力,这力使人向前运动 C.人跳起后,车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下落后必定向后偏一些,只是由于时间很短,距离太小,不明显而 已。 D.人跳起后,在水平方向人和车水平速度始终相同 解析:人向上跳起,竖直方向做竖直上抛运动,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由于惯性,所以水平方向与车速 度相同,因而人落回原处。 答案:D 例 3.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一定不受外力的作用 B.物体的速度为零时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C.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一定受到外力的作用 D.物体的位移方向一定与所受合力方向一致 解析:物体不受外力时一定处于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但处于这些状态时不一定不受外力作用,所以 A 错; 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是看其受力是否为零,而不是看它的速度是否为零,如竖直上抛物体到达最高点时速度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3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3节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教案(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3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3节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教案(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

第3节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动力学中整体法、隔离法的应用[讲典例示法] 1.整体法的选取原则及解题步骤(1)当只涉及系统的受力和运动情况而不涉及系统内某些物体的受力和运动情况时,一般采用整体法。

(2)运用整体法解题的基本步骤:2.隔离法的选取原则及解题步骤(1)当涉及系统(连接体)内某个物体的受力和运动情况时,一般采用隔离法。

(2)运用隔离法解题的基本步骤:①明确研究对象或过程、状态。

②将某个研究对象或某段运动过程、某个状态从系统或全过程中隔离出来。

③画出某状态下的受力图或运动过程示意图。

④选用适当的物理规律列方程求解。

[典例示法](多选)(2019·某某一模)如图所示,一质量M=3 kg、倾角为α=45°的斜面体放在光滑水平地面上,斜面体上有一质量为m=1 kg的光滑楔形物体。

用一水平向左的恒力F作用在斜面体上,系统恰好保持相对静止地向左运动。

重力加速度取g=10 m/s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系统做匀速直线运动B.F=40 NC.斜面体对楔形物体的作用力大小为5 2 ND.增大力F,楔形物体将相对斜面体沿斜面向上运动关键信息:“光滑水平地面”“水平向左的恒力F”,两条信息表明整体向左匀加速运动。

[解析] 对整体受力分析如图甲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M+m)a,对楔形物体受力分析如图乙所示。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mg tan 45°=ma,可得F=40 N,a=10 m/s2,A错误,B正确;斜面体对楔形物体的作用力F N2=mgsin 45°=2mg=10 2 N,C错误;外力F 增大,则斜面体加速度增加,由于斜面体与楔形物体间无摩擦力,则楔形物体将会相对斜面体沿斜面上滑,D正确。

甲乙[答案]BD(1)处理连接体问题时,整体法与隔离法往往交叉使用,一般的思路是先用整体法求加速度,再用隔离法求物体间的作用力。

(2)隔离法分析物体间的作用力时,一般应选受力个数较少的物体进行分析。

人教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学案设计 专题: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

人教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学案设计  专题: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小题快练]
牛顿第一定律是实验定律.( × )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最终停下来,是因为水平方向没有外力维持其运动的结果.物体的惯性越大,状态越难改变.( √ )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可以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要使物体运动必须有力作用,否则物体将静止
O点等高的位置.如果小球不受力,它将一直保持匀速运动或静止状态
把一个物体紧压在竖直墙壁上静止不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跟墙壁对物体的弹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物体的重力和墙壁对物体的摩擦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解析:冰箱贴静止不动,受力平衡,它受到的磁力和受到的弹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故
B.变小
D.无法判断
用轻质弹簧测力计相连,如图所示,今对物块
解析:一手拿着球筒的中部,另一手用力击打羽毛球筒的上端,羽毛球筒在力的作用下向下运动,
的研究开创了科学实验和逻辑推理相结合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合理外推得出小球在斜面上做匀变速运动。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3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3讲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3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3讲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

第3讲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主干梳理 对点激活知识点连接体问题 Ⅱ1.连接体多个相互关联的物体连接(叠放、并排或由绳子、细杆联系)在一起构成的□01物体系统称为连接体。

2.外力与内力(1)外力:系统□02之外的物体对系统的作用力。

(2)内力:系统□03内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

3.整体法和隔离法(1)整体法:把□04加速度相同的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的方法。

(2)隔离法:求□05系统内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时,把一个物体隔离出来单独研究的方法。

知识点临界极值问题 Ⅱ1.临界或极值条件的标志(1)有些题目中有“刚好”“恰好”“正好”等字眼,即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01临界点。

(2)若题目中有“取值范围”“多长时间”“多大距离”等词语,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起止点”,而这些起止点往往对应□02临界状态。

(3)若题目中有“最大”“最小”“至多”“至少”等字眼,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极值,这个极值点往往是临界点。

(4)若题目要求“最终加速度”“稳定速度”等,即是求收尾加速度或收尾速度。

2.四种典型的临界条件(1)接触与脱离的临界条件:两物体相接触或脱离,临界条件是□03弹力F N =0。

(2)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两物体相接触且相对静止时,常存在着静摩擦力,则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是□04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

(3)绳子断裂与松弛的临界条件:绳子所能承受的张力是有限度的,绳子断与不断的临界条件是绳中张力等于□05它所能承受的最大张力,绳子松弛的临界条件是□06F T =0。

(4)加速度变化时,速度达到最值的临界条件:速度达到最大的临界条件是□07a =0,速度为0的临界条件是a 达到□08最大。

知识点多过程问题 Ⅱ1.多过程问题很多动力学问题中涉及物体有两个或多个连续的运动过程,在物体不同的运动阶段,物体的□01运动情况和□02受力情况都发生了变化,这类问题称为牛顿运动定律中的多过程问题。

2.类型多过程问题可根据涉及物体的多少分为单体多过程问题和多体多过程问题。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核心素养专项提升学案 新人教版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核心素养专项提升学案 新人教版

学习资料核心素养专项提升一、新教材经典素材科学探究——球形物体空气阻力大小与速率关系的研究人教版新教材提出了要加强课题研究,并提供了一个研究样例和一个参考选题。

研究样例为“球形物体空气阻力大小与速率关系的研究”。

思维指导学习研究样例时,一方面要了解课题研究的选题是怎样提出的,研究的证据是怎样收集的,怎样通过对证据的解释形成研究结论,如何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等;另一方面要对教材中的课题,深入拓展探究,要根据平时的观察和发现,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通过教材提供的研究样例,在明确样例中气球所受空气阻力的大小和气球运动的速率如何测量的同时,要掌握平衡法测量阻力和利用数码相机等测量速度的方法。

创新训练1。

(2020福建福州高三模拟)让钢球从某一高度竖直落下进入液体中,图中是闪光照相机拍摄的钢球在液体中的不同位置,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钢球进入液体中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减速运动B.钢球进入液体中先做减速运动,后做加速运动C.钢球在液体中所受阻力先小于重力,后等于重力D.钢球在液体中所受阻力先大于重力,后等于重力2。

(多选)两实心小球甲和乙由同一种材料制成,甲球质量大于乙球质量.两球在空气中由静止下落,假设它们运动时受到的阻力与球的半径成正比,与球的速率无关。

若它们下落相同的距离,则()A。

甲球用的时间比乙球长B。

甲球末速度的大小大于乙球末速度的大小C。

甲球加速度的大小小于乙球加速度的大小D。

甲球克服阻力做的功大于乙球克服阻力做的功二、情境化主题突破科学态度与责任--交通安全类问题分析(二)在第一章《核心素养专项提升》中,我们将匀变速直线运动与交通安全问题结合,但没有涉及交通安全中相互作用的问题,现在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就交通安全中的动力学情境类问题进行分类练习,警示大家注意交通安全。

创新训练1。

驾车打盹极其危险.某轿车在平直公路上以大小v1=32 m/s的速度匀速行驶,轿车司机老王疲劳驾驶开始打盹时,轿车与前方正以大小v2=18 m/s 的速度匀速行驶的大货车间的距离L=100 m.若老王打盹的时间t1=6 s,醒来时发现险情紧急刹车,从老王醒来到轿车开始减速行驶所用的时间t0=1 s,轿车减速行驶中所受阻力大小为其重力的7,g取10 m/s2。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学案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学案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__牛顿第三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是实验定律。

(×)(2)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最终停下来,是因为水平方向没有外力维持其运动的结果。

(×)(3)运动的物体惯性大,静止的物体惯性小。

(×)(4)物体的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难改变。

(√)(5)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可以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6)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作用效果不能抵消。

(√)(1)伽利略利用“理想实验”得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观点,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观点。

(2)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

突破点(一) 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1.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1)提出惯性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

(2)揭示力的本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惯性的两种表现形式(1)物体在不受外力或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时,惯性表现为使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物体受到外力时,惯性表现为抗拒运动状态改变的能力。

惯性大,物体的运动状态较难改变;惯性小,物体的运动状态容易改变。

3.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对比牛顿第一定律是经过科学抽象、归纳推理总结出来的,而牛顿第二定律是一条实验定律。

[题点全练]1.(2018·三明检测)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手段。

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相应的知识,还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

理想实验有时更能深刻地反映自然规律,伽利略设想了一个理想实验,如图所示。

①两个对接的斜面,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②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的高度;③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然会达到原来的高度;④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为水平面,小球会沿水平面做持续的匀速运动。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3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1讲 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物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3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1讲 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物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高考地位本章内容是高考的重点,单独考查的题目多为选择题,与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电磁学等知识结合的题目多为计算题。

考纲下载1.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Ⅱ)2.超重和失重(Ⅰ)实验四:验证牛顿运动定律考纲解读1.从近几年的高考考点分布知道,本章主要考查考生能否准确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意义,能否熟练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和受力分析解决运动和力的问题,以及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理解,对牛顿第二定律的验证方法和验证原理的掌握。

2.高考命题中有关本章内容的题型有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

高考试题往往综合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规律进行考查,考题中注重与电场、磁场的渗透,并常常与生活、科技、工农业生产等实际问题相联系。

3.本章内容含有中学物理的基本规律和核心知识,在整个物理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且为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考查和要求的程度往往较高。

第1讲 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主干梳理 对点激活对应学生用书P047知识点牛顿第一定律 Ⅱ1.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01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02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03改变这种状态。

(2)意义①揭示了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04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05惯性定律。

②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力不是□06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07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力是产生□08加速度的原因。

(3)适用范围:惯性参考系。

2.惯性(1)定义:物体具有保持原来□09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10静止状态的性质。

(2)惯性的两种表现①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其惯性表现在保持静止或□11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②物体受外力作用时,其惯性表现在反抗运动状态的□12改变。

(3)量度:□13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14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15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

(4)普遍性:惯性是物体的□16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与物体的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17无关(选填“有关”或“无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牛顿运动定律(对应学生用书第55页)[知识结构导图][导图填充]①质量②ma③向下④向上⑤加速度⑥宏观、低速[思想方法]1.整体法、隔离法2.图象法3.临界、极值法[高考热点]1.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2.图象问题3.动力学多过程问题4.两类模型物理模型|动力学中的“滑块、滑板”模型1.模型特点涉及两个物体,并且物体间存在相对滑动.2.两种位移关系滑块由滑板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过程中,若滑块和滑板同向运动,位移之差等于板长;反向运动时,位移之和等于板长.3.解题思路(1)审题建模求解时应先仔细审题,清楚题目的含义、分析清楚每一个物体的受力情况、运动情况.(2)求加速度准确求出各物体在各运动过程的加速度(注意两过程的连接处加速度可能突变).(3)明确关系找出物体之间的位移(路程)关系或速度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求解中更应注意联系两个过程的纽带,每一个过程的末速度是下一个过程的初速度.(2017·全国Ⅲ卷)如图3­1所示,两个滑块A和B的质量分别为m A=1 kg和m B=5 kg,放在静止于水平地面上的木板的两端,两者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1=0.5;木板的质量为m=4kg,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0.1.某时刻A、B两滑块开始相向滑动,初速度大小均为v0=3 m/s.A、B相遇时,A与木板恰好相对静止.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取重力加速度大小g=10 m/s2.求:图3­1(1)B与木板相对静止时,木板的速度;(2)A、B开始运动时,两者之间的距离.【自主思考】(1)A、B两滑块谁先与木板相对静止?为什么?[提示]B木板,因B与木板的运动方向相同.(2)从开始至A、B相遇,三者的运动情况怎样?[提示]B先做匀减速运动,木板先做匀加速运动,二者同速后再以共同的加速度做匀减速运动.A先向左匀减速后向右匀加速运动,加速度大小方向不变.[解析] (1)滑块A和B在木板上滑动时,木板也在地面上滑动.设A、B和木板所受的摩擦力大小分别为f1、f2和f3,A和B相对于地面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 A和a B,木板相对于地面的加速度大小为a1,在物块B与木板达到共同速度前有f1=μ1m A g①f2=μ1m B g②f3=μ2(m+m A+m B)g③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1=m A a A④f2=m B a B⑤f 2-f 1-f 3=ma 1⑥设在t 1时刻,B 与木板达到共同速度,其大小为v 1,由运动学公式有v 1=v 0-a B t 1⑦ v 1=a 1t 1⑧联立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式,代入已知数据得v 1=1 m/s .⑨(2)在t 1时间间隔内,B 相对于地面移动的距离为 s B =v 0t 1-12a B t 21⑩设在B 与木板达到共同速度v 1后,木板的加速度大小为a 2, 对于B 与木板组成的体系,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 1+f 3=(m B +m )a 2⑪由①②④⑤式知,a A =a B ;再由⑦⑧式知,B 与木板达到共同速度时,A 的速度大小也为v 1,但运动方向与木板相反.由题意知,A 和B 相遇时,A 与木板的速度相同,设其大小为v 2,设A 的速度大小从v 1变到v 2所用的时间为t 2,则由运动学公式,对木板有v 2=v 1-a 2t 2⑫对A 有v 2=-v 1+a A t 2⑬在t 2时间间隔内,B (以及木板)相对地面移动的距离为 s 1=v 1t 2-12a 2t 22⑭在(t 1+t 2)时间间隔内,A 相对地面移动的距离为 s A =v 0(t 1+t 2)-12a A (t 1+t 2)2⑮A 和B 相遇时,A 与木板的速度也恰好相同,因此A 和B 开始运动时,两者之间的距离为s 0=s A +s 1+s B ⑯联立以上各式,并代入数据得s 0=1.9 m .(也可用如图所示的速度—时间图线求解)[答案](1)1 m/s(2)1.9 m[突破训练]1.(2015·全国Ⅱ卷)下暴雨时,有时会发生山体滑坡或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某地有一倾角θ=37°⎝ ⎛⎭⎪⎫sin 37°=35的山坡C ,上面有一质量为m 的石板B ,其上下表面与斜坡平行;B 上有一碎石堆A (含有大量泥土),A 和B 均处于静止状态,如图3­2所示.假设某次暴雨中,A 浸透雨水后总质量也为m (可视为质量不变的滑块),在极短时间内,A 、B 间的动摩擦因数μ1减小为38,B 、C 间的动摩擦因数μ2减小为0.5,A 、B 开始运动, 此时刻为计时起点;在第2 s 末,B 的上表面突然变为光滑,μ2保持不变.已知A 开始运动时,A 离B 下边缘的距离l =27 m ,C 足够长,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取重力加速度大小g =10 m/s 2.求:图3­2(1)在0~2 s 时间内A 和B 加速度的大小; (2)A 在B 上总的运动时间.[解析] (1)在0~2 s 时间内,A 和B 的受力如图所示,其中f 1、N 1是A 与B 之间的摩擦力和正压力的大小,f 2、N 2是B 与C 之间的摩擦力和正压力的大小,方向如图所示.由滑动摩擦力公式和力的平衡条件得f 1=μ1N 1①N 1=mg cos θ② f 2=μ2N 2③N 2=N ′1+mg cos θ④规定沿斜面向下为正.设A 和B 的加速度分别为a 1和a 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sin θ-f 1=ma 1⑤ mg sin θ-f 2+f 1′=ma 2⑥ N 1=N ′1⑦ f 1=f ′1⑧联立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式,并代入题给数据得a 1=3 m/s 2⑨ a 2=1 m/s 2.⑩(2)在t 1=2 s 时,设A 和B 的速度分别为v 1和v 2,则v 1=a 1t 1=6 m/s ⑪v 2=a 2t 1=2 m/s ⑫t >t 1时,设A 和B 的加速度分别为a ′1和a ′2.此时A 与B 之间的摩擦力为零,同理可得a ′1=6 m/s 2⑬ a ′2=-2 m/s 2⑭B 做减速运动.设经过时间t 2,B 的速度减为零,则有 v 2+a ′2t 2=0⑮联立⑫⑭⑮式得t 2=1 s ⑯在t 1+t 2时间内,A 相对于B 运动的距离为 s =⎝ ⎛⎭⎪⎫12a 1t 21+v 1t 2+12a ′1t 22-⎝ ⎛⎭⎪⎫12a 2t 21+v 2t 2+12a ′2t 22 =12 m <27 m ⑰此后B 静止,A 继续在B 上滑动.设再经过时间t 3后A 离开B ,则有 l -s =(v 1+a ′1t 2)t 3+12a ′1t 23⑱ 可得t 3=1 s(另一解不合题意,舍去)⑲设A 在B 上总的运动时间为t 总,有t 总=t 1+t 2+t 3=4 s .[答案](1)3 m/s 21 m/s 2 (2)4 s如图所示,质量M =10 kg 、上表面光滑的足够长的木板在F =50 N 的水平拉力作用下,以初速度v 0=5 2 m/s 沿水平地面向右匀速运动.现有足够多的小铁块,它们的质量均为m =1 kg ,将一铁块无初速地放在木板的最右端,当木板运动了L =1 m 时,又无初速地在木板的最右端放上第2块铁块,只要木板运动了L =1 m 就在木板的最右端无初速放一铁块.试问:(g 取10 m/s 2)(1)第1块铁块放上时,木板的速度多大? (2)最终木板上放有多少块铁块?(3)从第1块铁块放上去之后,木板最大还能运动多远?[解析] (1)木板最初做匀速运动,由F =μMg 计算得出,μ=FMg =0.5第1块铁块放上后,木板做匀减速运动,即有:F -μ(M +m )g =Ma 1代入数据计算得出:a 1=-0.5 m/s 2根据速度位移关系公式,有:v 21-v 20=2a 1L ,计算得出v 1=7 m/s .(2)设最终有n 块铁块能静止在木板上,则木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 n =-μnmg M第1块铁块放上后:v 21-v 20=2a 1L 第2块铁块放上后:v 22-v 21=2a 2L……第n 块铁块放上后:v 2n -v 2n -1=2a n L由上可得:-(1+2+3+…+n )×2μmgM L =v 2n -v 2木板停下时,v n =0,得n =9.5,即最终木板上放有10块.(3)从放上第1块铁块至刚放上第9块铁块的过程中,由(2)中表达式可得: 9×9+12×2⎝ ⎛⎭⎪⎫μmg M L =v 20-v 29从放上第10块铁块至木板停止运动的过程中,设木板发生的位移为d ,则:2⎝ ⎛⎭⎪⎫10μmg M d =v 29-0联立计算得出:d =0.5 m 所以:木板共运动9.5 m .[答案](1)v 1=7 m/s(2)10块 (3)9.5 m物理方法|动力学中临界、极值问题处理方法1.动力学中的临界极值问题在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中,当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不同时,物体有可能处于不同的状态,特别是题目中出现“最大”“最小”“刚好”等词语时,往往会有临界值出现.2.产生临界问题的条件(1)两物体脱离的临界条件:弹力F N=0,加速度相同,速度相同.(2)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两物体相接触且处于相对静止时,常存在着静摩擦力,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3)绳子拉断与松弛的临界条件:绳子断时,绳中张力等于它所能承受的最大张力,绳子松弛时,张力F T=0.3.临界问题的常用解法(1)极限法:把物理问题(或过程)推向极端,从而使临界现象(或状态)暴露出来,以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目的.(2)假设法:临界问题存在多种可能,特别是非此即彼两种可能时或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临界条件,也可能不出现临界条件时,往往用假设法解决问题.(3)数学方法:将物理过程转化为数学公式,根据数学表达式解出临界条件.如图3­3所示,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斜面体,质量为M,倾角为α.其斜面上有一静止的滑块,质量为m,两者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滑块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可认为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g.现给斜面体施加水平向右的力使斜面体加速运动,求:图3­3(1)若要使滑块与斜面体一起加速运动,图中水平向右的力F的最大值;(2)若要使滑块做自由落体运动,图中水平向右的力F的最小值.【导学号:84370146】[题眼点拨]①“滑块与斜面体一起加速运动”说明二者有相同加速度;②“F的最大值”对应物块受的静摩擦力达最大;③“滑块做自由落体运动”说明滑块与斜面体之间无作用.[解析] (1)当滑块与斜面体一起向右加速时,力F越大,加速度越大,当F最大时,斜面体对滑块的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F fm,滑块受力如图所示.设一起加速的最大加速度为a ,对滑块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得:F N cos α+F fm sin α=mg ① F fm cos α-F N sin α=ma ②由题意知F fm =μF N ③联立解得a=μcos α-sin αcos α+μsin αg对整体受力分析F =(M +m )a联立解得F =m +M g μcos α-sin αμsin α+cos α. (2)如图所示,要使滑块做自由落体运动,滑块与斜面体之间没有力的作用,滑块的加速度为g ,设此时斜面体的加速度为a M ,则对斜面体:F =Ma M当水平向右的力F 最小时,二者没有相互作用但仍接触,则有12gt 212a M t 2=tan α,即ga M =tan α联立解得F =Mgtan α.[答案](1)m +M g μcos α-sin αμsin α+cos α(2)Mgtan α [突破训练]2.有一项“快乐向前冲”的游戏可简化如下:如图3­4所示,滑板长L =1 m ,起点A 到终点线B 的距离s =5 m .开始滑板静止,右端与A 平齐,滑板左端放一可视为质点的滑块,对滑块施一水平恒力F 使滑板前进.板右端到达B 处冲线,游戏结束.已知滑块与滑板间动摩擦因数μ=0.5,地面视为光滑,滑块质量m 1=2 kg ,滑板质量m 2=1 kg ,取重力加速度g =10 m/s 2.求:图3­4(1)滑板由A 滑到B 的最短时间可达多少?(2)为使滑板能以最短时间到达,水平恒力F 的取值范围如何? [解析] (1)滑板一直加速,所用时间最短.设滑板加速度为a 2,F f =μm 1g =m 2a 2 a 2=10m/s 2 s =a 2t 22 t =1 s .(2)滑块与滑板刚好相对滑动时,F 最小,此时可认为二者加速度相等,F 1-μm 1g =m 1a 2 F 1=30 N当滑板运动到B 点,滑块刚好脱离滑板时,F 最大,设滑块加速度为a 1,F 2-μm 1g =m 1a 1 a 1t 22-a 2t 22=LF 2=34 N则水平恒力大小范围是30 N≤F ≤34 N. [答案](1)1 s(2)30 N≤F ≤34 N高考热点|动力学中的多过程问题综合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知识解决多过程问题,是本章的重点,更是每年高考的热点.解决“多过程”问题的关键:首先明确每个“子过程”所遵守的规律,其次找出它们之间的关联点,然后列出“过程性方程”与“状态性方程”.“辽宁舰”在海上进行“歼­15”舰载机起降训练,如图3­5所示,“辽宁舰”上的起飞跑道由长度为l 1=1.6×102m 的水平跑道和长度为l 2=20 m 的倾斜跑道两部分组成,水平跑道与倾斜跑道末端的高度差h =4.0 m .一架质量为m =2.0×104kg 的飞机,其喷气发动机的推力大小恒为F =1.2×105N ,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在运动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大小为飞机重力的110.假设“辽宁舰”处于静止状态,飞机质量视为不变并可看成质点,g 取10 m/s 2.图3­5(1)求飞机在水平跑道运动的时间及到达倾斜跑道末端时的速度大小;(2)为了使飞机在倾斜跑道的末端达到起飞速度100 m/s,外界还需要在整个水平跑道阶段对飞机施加助推力,求助推力F推的大小.【导学号:84370147】[题眼点拨]①“发动机的推力及阻力大小恒定”可知飞机做匀变速直线运动;②“在整个水平跑道阶段对飞机施加助推力”可知水平跑道上合外力为助推力、发动机推力及阻力的合力,可求出加速度.[解析] (1)飞机在水平跑道上运动时,水平方向受到推力与阻力的作用,设加速度大小为a1,末速度大小为v1,运动时间为t1,有F合=F-f=ma1v21-v20=2a1l1v1=a1t1其中v0=0,f=0.1 mg,代入已知数据可得a1=5.0 m/s2,v1=40 m/s,t1=8.0 s飞机在倾斜跑道上运动时,沿倾斜跑道受到推力、阻力与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作用,设沿斜面方向的加速度大小为a2,末速度大小为v2,沿斜面方向有F合′=F-f-mg sin θ=ma2,其中sin θ=hl2v22-v21=2a2l2代入已知数据可得a2=3.0 m/s2,v2= 1 720 m/s≈41.5 m/s.(2)飞机在水平跑道上运动时,水平方向受到推力、助推力与阻力作用,设加速度大小为a1′、末速度大小为v1′,有F合″=F推+F-f=ma1′v1′2-v20=2a1′l1飞机在倾斜跑道上运动时,沿倾斜跑道受到推力、阻力与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作用没有变化,加速度大小a2′=a2=3.0 m/s2v2′2-v1′2=2a2′l2根据题意,v2′=100 m/s,代入已知数据解得F推=5.175×105 N.[答案](1)8.0 s1.5 m/s(2)5.175×105 N如图所示,一儿童玩具静止在水平地面上,一个幼儿用沿与水平面成30°角的恒力拉着它沿水平面运动,已知拉力F =6.5 N ,玩具的质量m =1 kg .经过时间t =2.0 s ,玩具移动了距离x =2 3 m ,这时幼儿松开手,玩具又滑行了一段距离后停下.(取g =10 m/s 2)求:(1)玩具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松开手后玩具还能运动多远?(3)幼儿要拉动玩具,拉力F 与水平面夹角多大时,最省力? [解析] (1)玩具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由位移公式可得x =12at 2解得a = 3 m/s 2对玩具,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 cos 30°-μ(mg -F sin 30°)=ma解得μ=33.(2)松手时,玩具的速度v =at =2 3 m/s松手后,由牛顿第二定律得μmg =ma ′解得a ′=1033 m/s 2由匀变速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得 玩具的位移x ′=0-v 2-2a ′=0.6 3 m≈1.04 m .(3)设拉力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玩具要在水平面上运动,则F cos θ-F f >0F f =μF N在竖直方向上,由平衡条件得F N +F sin θ=mg解得F >μmgcos θ+μsin θcos θ+μsin θ=1+μ2sin(60°+θ)当θ=30°时,拉力最小,最省力.[答案](1)33 (2)1.04 m(3)30°[突破训练]3.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加速行驶,前挡风玻璃上距下沿s 处有片质量为m 的树叶相对于玻璃不动,挡风玻璃可视为倾角为θ=45°的斜面,如图3­6.当车速达到v 0时,树叶刚要向上滑动,汽车立即改做匀速直线运动,树叶开始下滑,经过时间t 滑到玻璃的下沿.树叶在运动中受到空气阻力,其大小F =kv (v 为车速,k 为常数),方向与车运动方向相反.若最大静摩擦力近似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g ,求:(1)树叶在玻璃表面运动的加速度大小a ′;(2)树叶与玻璃表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3)汽车在匀加速运动阶段的加速度大小a .【导学号:84370148】图3­6[解析] (1)根据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有s =12a ′t 2得a ′=2st 2.(2)设汽车匀速运动时,树叶受到挡风玻璃的支持力为N ,树叶受到的空气阻力为F ,树叶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f ,则有F =kv 0f =μNN =mg cos θ+F sin θ由牛顿第二定律有mg sin θ-f -F cos θ=ma ′由题意,θ=45°解得μ=mg -kv 0t 2-22msmg +kv 0t 2. (3)设汽车匀加速运动到速度为v 0时,树叶受到挡风玻璃的支持力为N ′,树叶受到的空气阻力为F ′,树叶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为f ′,则有f ′=μN ′F ′=kv 0由牛顿第二定律有N ′sin θ+f ′cos θ-F ′=ma N ′cos θ=f ′sin θ+mg 由题意,θ=45°联立并代入μ,得a =mgt 2-2ms kv 0t 2+2ms g -kv 0m .[答案](1)2s t 2 (2)mg -kv 0t 2-22ms mg +kv 0t 2 (3)mgt 2-2ms kv 0t 2+2ms g -kv 0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