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概述
后现代主义
⒈从形式上讲:
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 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 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 系。
⒉从内容上看: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
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 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 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 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
1983 年美国著名的景观设计事务所SWA 为约翰· 曼登(John madden)公司位于科 罗拉多绿森林村庄的行政综合区一组玻 璃幕墙的办公楼群设计的万圣节 (harlequin)广场,设计不仅体现出文艺 复兴式的历史主义风格特征,并且以超 现实主义的手法赋予场所强烈的对景观 体验主体—人的消解的解构特点。
后现代主义
定义:对现代主义的回应,排斥 “整体”的观念,强调异质性、特 殊性和唯一性。
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达到鼎 盛,是西方学术界的热点和主流。 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现代社会的批判与反思,也 是对西方近现代哲学的批判和继承,是在批判和 反省西方社会、哲学、科技和理性中形成的一股 文化思潮。 其著名的代表人物有德里达、利奥塔、福柯、罗 蒂、詹姆逊、哈贝马斯等。
最后,人在场所中并非扮演主体的角色,人和景观始 终是互动的关系,有时候人甚至也成为景观构成元素 的一部分。因此,无论景观建筑师在设计中的表现多 么前卫和狂飙,其所营造的场所氛围和意义始终是人 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园林设计师玛莎· 舒沃茨(Martha Schwartz) 的代表作是位于亚特兰大的瑞欧购物中 心庭院设计(RioShopping Center),300多 个镀金青蛙组成的方阵排列整齐、给人 极大的震撼,甚至具有一种神秘的魔力。 青蛙这一意象显然来自于自然环境中的 一种活生生的动物,它们在自然界中的 数目正在逐年减少,玛莎· 舒沃茨以一个 坚定的景观保护者的身份向工业化之后 遭受创害的自然现状的发出警告。
后现代主义简单解释
后现代主义简单解释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它的哲学风格和思想观念是现代主义的反面,其基本特征包括拒绝对统一真相的认同,强调差异、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的存在,特别是对语言和符号的挑战和颠覆。
后现代主义在文化和艺术领域尤其流行,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频繁引起普遍关注。
它概念上的出现是响应了宏大的变革,这些变革是由在现代化与全球化潮流下的全球政治经济体系所触发的。
换言之,后现代主义是对一系列历史上的文化、政治、经济以及社会事件的反应。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1、拒绝认同唯一真实后现代主义是文化认同的大胆的反对派,尤其是对于那些声称单一真相存在的观念。
后现代主义反对一切思想、系统、体系都是确定的,不可更改的,并以此认定其为真实的。
因此,后现代主义认为那些表达和塑造现实的语汇和当代文化符号不可能存在唯一的、不变的意义。
他们更认为意义是多样且相互关系差异的总和。
后现代主义的理念之所以称之为“后”,是因为他们否定了现代主义信条的独立权利,并加入了一系列新的认知要素,如对多重真相的认同、对类别边界模糊性的认知、对语境依存性的关注等等。
2、挑战权力结构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工作者也会挑战权力结构。
他们相信只有反对知识或阶级的根源是真实表象的存在,人们才可以对历史、生命和身体这些实践现实不断地延伸自己的思想甚至是行动。
因此,后现代主义的社会和政治哲学倾向于站在下层的立场,相信少数群体和木讷的知识是真实的力量,因此会挑战这些主流体系的权力结构。
3、强调以语言和符号为中心后现代主义还强调以语言和符号为中心。
他们认为语言和符号本身已经成为现代权力行使的工具,对人的思想方式和思考程度的影响更是被忽视了。
纷至沓来的大量文字和语言信息已经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他们在其中探索表明更多的观点和意见,那些隐藏身份和背景的信息更是可以被挖掘出来。
4、对过度流行文化的厌恶后现代主义对日益流行的文化也提出了反批判和反预设立场。
他们认为个体的独创创意和创意成为当代文化的生命力的体现。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1)发展脉络:①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叶出现的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
②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西方社会进入了后工业阶段。
现代主义经历了在西方近半个世纪的激荡之后,对西方文化氛围和思维逻辑都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③但30年代之后,由于内部诸多流派松散组合产生的离心力以及自我困境难以摆脱加速了现代主义运动的解体。
后现代主义从现代主义的母体中发生发展起来,一出现立即对现代主义造成不同寻常的逆转和撕裂,引起了哲人们的严重关注。
④后现代主义虽然表面上从现代主义之中分离出来与之对立,但实质上也是对晚期资本主义制度的抗争,是对西方焦虑、无言的痛苦的畸形表达。
(2)当代重要后现代理论家都对后现代主义有自己的界定:①贝尔认为后现代主义是随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而兴起的,是社会形态在文化领域的反映,因此后现代主义产生于60年代。
②哈贝马斯认为后现代主义产生于二战以后,是一股反现代性的思潮,必须加以抵抗。
③利奥塔德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后现代知识状态的集中体现,因此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特征是对“无叙事”的怀疑和否定,所以他把后现代主义的兴起看做是60年代中期的事情。
④杰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表征,标志着对现代主义深度模式的彻底反叛,兴起时间应该是50年代,与消费的资本主义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⑤斯潘诺斯认为后现代主义的本质是“复制”,注重偶然性和历史呈现性的机遇,兴起时间应该追溯到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
⑥伯顿斯认为后现代主义并非一种特有风格,而是旨在超越现代主义所进行的一系列尝试,在某种情境中这意味着复活那被现代主义所摒弃的艺术风格,而在另一种情境中这又意味着反对客体艺术或包括你自己在内的东西。
⑦由此可知,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后工业社会(或叫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等)的产物,30年代孕育于现代主义的母体之中,并在二战之后从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毁誉交加的文化“幽灵”,徘徊在整个西方文化领域。
后现代主义概述_5469
后现代主义文学概述一、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概念关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划分有争议,以前常常不分,“后什么现代还主义”。
区别特征和实质都不同,但是现在逐渐认可。
王岳川、张颐武都已“后”学闻名。
后现代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美社会兴起的一种文艺思潮,是20世纪上半期现代主义的继续和延伸。
后现代主义继承和发展了现代主义的反传统、反理性精神,并把它推向极端,体现了超越现代主义的一系列企图。
后现代主义不仅反对19世纪以前的传统,而且反对现代主义的传统,这种情况实质是当代西方社会危机、精神危机的形象反映,同时也体现了西方文学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求生存、求发展的艰难历程。
两者的关系。
一种认为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发展和延伸,继续反传统。
另一种认为,是决裂和反叛,表现了后现代作家抛弃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内容和企图,因为在他们看来,不仅现代主义以前的文学传统不合时宜,连现代主义也变得日益陈旧。
现在普遍认为,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又判然有别,表现出新的文化倾向和文学思潮,无中心,平面化,零散化。
二、词源学解说(曾15)后现代(postmodern)一词首先出现在1870年,由美国画家查普曼提出。
后现代主义的提出如下:⏹1934年,奥尼斯《西班牙与西班牙语美洲诗选》首次使用Postmodernism一词。
⏹1957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用于《历史研究》⏹50年代,美国黑山诗派理论家奥尔森经常运用。
⏹之后逐渐被广泛运用于哲学、文化、文学、文论等。
⏹(曾16)后现代主义的时间范围多有争论,通常认为它是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产物,正式出现是二战后50年代末,鼎盛时期是70-80年代,90年代声势大减,余波到20世纪末。
却在中国并存。
三、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二战及战后的社会环境;科技与信息的迅速发展;当代哲学和心理学;表征危机的再认识1、二战及二战后劫后余生的社会环境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直接诱导因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
后现代主义的定义
后现代的突出特点
首先,它是后工业社会,是信息和科学技 术膨胀和泛滥的新时代。 其次,后现代的知识发展特征是,一切知 识都被数字化、符号化及商品化 。
再次,后现代文化的基本特征是,颠倒了 文化的原有定义,反对传统标准文化的各种创 作原则,扬弃传统的语言、意义系统、形式和 道德原则。走向零散化、边缘化、平面化、无 深度,通过汇总眩目的符号、色彩和光的组合 去建构,使人唤不起原物的幻象和影像,满足 感官的直接需要。
后现代主义的两个基本特征
首先,毫无疑问的是反前卫。后现代主义 对关于艺术地位的沉思极其漠视,即使说不是 抱有敌意的话。在这一点上,说后现代主义是 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anti-rationalism) 不会有误,或者甚至是反智的。后现代主义经 常自嘘最提倡宽容;但它绝不能容忍任何意识 形态的贡献或末世论(乌托邦或解放的蓝图)。 它质疑不断创新的追求,瓦解最好的艺术骑士 乃媒介、表现手段与图像学等等的英后现代主义与无政治信仰相联系; 在灵命生活里,它是折衷主义(全凭在平安、 安全、价值和目的方面是否有舒服的感觉)。 后现代主义的反“元解释”和“文本意义”也 为其本身带来了巨大的力量。由于后现代主义 的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由此带来的一 个直接的后果就是评判价值的标准不甚清楚或 全然模糊,从而使人们的思想不再拘泥于社会 理想、人生意义、国家前途、传统道德等等, 从而使人的思想得到彻底的解放,也使人对于 自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同时,后现代主 义对真理、进步等价值的否定,导致了价值相 对主义、怀疑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的产生,从 而使人们认识到价值的相对性和多元性。
后现代的缘起
早在1870年前后,英国画家约翰 瓦特金斯 查普曼就曾提到过“后现代绘画”一词,用来 指称那些据说比法国印象主义绘画还要现代和 前卫的绘画作品。
20C后现代主义概述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文学通常是指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西方的一种主要的文学流派、文艺思潮和文学现象。
它是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产物。
它的正式出现是在本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其鼎盛时期是70年代和80年代,到了90年代其声势大减,并渐渐分化、沉寂。
后现代主义至今仍然是一个开放的、未完成的文学流派和思潮,仍有不少后现代主义作家在继续进行创作。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哲学和心理学基础,除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和弗洛伊德影响外,主要是海德格尔、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弗罗姆、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另外,诸如现象学、阐释学、分析哲学、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等,都不同程度上对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作家,产生过一定影响。
其主要影响的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1905─1980)提出了存在主义的三大哲学命题:“存在先于本质”、 “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人的自由选择”。
德里达(1931-)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的核心代表人物。
其主要理论主张:解构中心、解构结构、解构文本、.解构阅读。
表现出彻底的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特征,被公认为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核心,至今仍有极大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继承、超越和悖离,它们都以非理性主义为基础,表现出激烈的反传统倾向。
相比之下,现代主义文学在摒弃传统文学以“反映论”为中心的创作原则之后,又试图建立起以“表现论”为中心的新规则和范例。
而后现代主义则把反传统推向极端,不仅反对现实主义旧传统,也反对现代主义新规则。
否定作品的整体性、确定性、规范性和目的性,主张无限制的开放性、多元性和相对性,反对任何规范、模式、中心对文学创作的制约。
甚至试图对小说、诗歌、戏剧等传统形式及至“叙述”本身进行解构。
后现代主义文学不是一个内涵确定、清晰的概念,它还包括许多不同的文学流派,诸如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黑色幽默、垮掉的一代、元小说、魔幻现实主义、投射诗、具体诗、语言诗等等。
后现代主义
解构主义
• 解构主义针对结构主义而言。结构主义, 顾名思义,就是对世界采取结构式的、 系统式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是,严格 意义的上的结构主义指的是索绪尔结构 语言学兴起之后的思维方式,它所强调 的是一个系统的意义并不取决于外部, 而是依赖于系统内部之间的关系。系统 个别单位之有意义并不是他们本身具有 什么实体性的意义,它们的意义仅仅是 由于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作用。
后现代主义的三种形态
• 后现代主义主要有三种形态,或者说, 目前主要存在着三种形式的后现代主义: • 一是激进的或否定性的后现代主义; • 二是建设性的或修正的后现代主义; • 三是简单化的或庸俗的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人物
• 雅克· 德里达J. Jacques Derrida (1930~ )
德里达的解构理念
• 德里达解构的对象主要是传统哲学。认为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他从语言 入手,拆解“逻各斯中心主义”与“在场”,否认本体、本质的存在。 事物不存在一个固定的、先在的根本性特征或本质,一切都是变动的、 不确定的,意义只存在于解释者的解释行为中,“阅读就是一种误读”。 因此本体、在场是不存在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在场” 也是必须解构的。反对二元论,主张自由嬉戏,德里达从反“逻各斯中 心主义”出发,消解中心与本原,颠覆二元结构和等级结构,使事物之 间、等级结构的两极之间变得“自由嬉戏”。如果坚持以“逻各斯中心 主义”或“在场的形而上学”的观点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则必然会导 致形而上学的“二元论”。即认为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中心与非中心等 的二元结构。认为要把一切都放在同一平面上,让各要素之间、等级结 构的两极之间进入一个自由嬉戏的范围。根本不能回头想什么源头或根 源。反对语言中心主义,并由此更进一步地解构形而上学大厦本身,语 言中心主义就是认为语言和写作是对立的,“语言的本质是说话而不是 写作,写作不过是说话的派生物(记录)”语言更能直接地表达说话人 的意思,写作则使说话人的意义不能完全自我呈现。言说优于写作。他 认为言说和文字是一种平等和互补的关系:文字、书写记录言说,是说 话的记录形式,说话是文字、书写的补充形式,二者不可偏废。循着对 语言中心主义的颠覆、拆解,德里达一鼓作气,直抵形而上学大厦本身, 拆解中心本身的在场与不在场。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我们如何理解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西方的一个哲学、文化和艺术运动,它对现代主义的理性、科学和进步信仰提出了批判,强调了文化多元性、相对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思想,成为了当代西方文化和社会思潮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理解后现代主义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一、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和理论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理性、科学和进步信仰提出了批判,认为现代主义过分强调了自由、平等和人权等价值,忽视了文化多元性、相对主义和历史性等因素。
后现代主义强调了语言和符号的重要性,认为语言和符号的使用对人类认知和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和理论往往采用了后结构主义、存在主义、后现象学、文化相对主义等多个哲学流派的思想和方法。
二、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和艺术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和艺术表现出多元性、反传统性、反规训性的特点。
后现代主义的文学、电影、音乐、视觉艺术等领域的作品往往采用了多样的艺术手法和风格,强调了文化的混杂和多样性。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和艺术作品也常常采用了反传统和反规训的手法,突破了传统的艺术表达方式和艺术界的规范。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和艺术对于社会和文化的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后现代主义的社会和政治后现代主义对于社会和政治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和理论挑战了传统的社会和政治体制,强调了社会和个体的多元性和相对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和理论对于权力、身份和文化认同等问题的探讨和思考也成为了当代社会和政治中的重要议题。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哲学、文化和艺术运动,它对现代主义的理性、科学和进步信仰提出了批判,强调了文化多元性、相对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思想。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和艺术表现出多元性、反传统性、反规训性的特点,对于社会和政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理解后现代主义需要对其哲学和理论、文化和艺术以及社会和政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后现代主义
什么是后现代?表现?特点。
后现代产生原因表面原因,深层原因后现代评价积极:反独断,回归人性消极:混乱,无序后现代主义的线索时间: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现代,后现代。
感性理性:古希腊:前苏格拉底—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方法论、态度,柏拉图理念,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中世纪:奥古斯丁神性压抑人性和谐秩序完满文艺复兴:马基雅维利反神性,扬人性启蒙运动:理性现代(19世纪):理性独断,损害人性后现代:反权威,反传统,反理性1. 后现代主义概念后现代主义主要包含两个意思:现代主义之后:“后”即“在……之后”之意,亦即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包含有时间顺序上的前后相继,或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之后发生的事情。
(主要是时间层面)非现代主义:“后现代”是指“非现代”、“反现代”,与现代相对立、相对抗。
亦即后现代主义要与现代的理论和文化实践、现代的意识形态和艺术风格彻底决裂,反其道而行之。
(批判)——一般意义的理解(文化,社会,经济)高级现代主义:“后现代”即“高度现代化”、进一步发展了的现代化、更加完善的现代化。
亦即对现代的继续和强化,是现代主义的一种新面孔和一种新发展。
(发展)——文学,绘画,建筑。
本身就有了对现代化的批判和反思。
后现代只是继承并发扬。
后现代性是与现代性对抗,对立,对现代性批判中建立的,也就是有2. 特点1,反理性。
2,时代性。
汇集了多种文化,文学,哲学,社会学,美学,政治学等。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后现代社会或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的产物。
它孕育于现代主义母胎,在二战后于现代性决裂,成为一个对西方现代性加以质疑的思潮。
3,批判性——反本质,反中心。
4,碎片化——反同一,反整体。
差异,不确定,多元性。
3. 表现:电影广义许多反映小人物生活的电影都可以归于后现代。
典型:阿甘正传。
王家卫。
4.原因直接原因:反现代根源:后现代-现代(启蒙运动,工业革命)-近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中世纪(天主教)-古希伯来、古希腊。
后现代主义名词解释
后现代主义名词解释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和哲学运动,该运动出现在20世纪末。
它反对现代主义思想,并试图解构现代主义的核心概念和价值观。
它的主要目标是挑战和激发人们对现代社会、文化和知识的看法,将重点放在语言、认知和权力关系方面。
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反对理性和真理的唯一性。
它认为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观念限制了个体的自由发展和选择。
后现代主义者主张抛弃现代主义中的规范性知识,接纳多元化的观点和经验。
他们认为真理是相对的,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来衡量。
后现代主义也强调对语言的怀疑。
它认为语言不是一个中立的工具,而是被权力和社会结构塑造的。
后现代主义者试图解构语言的意义和表达方式,以揭示其中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
后现代主义还强调对现代社会结构的批评。
它认为现代社会的制度、价值观和权力结构限制了人们的自由和个体性。
后现代主义者试图打破这些限制,从而促进个体的真实自我表达。
在文化方面,后现代主义鼓励多样性、杂糅和随机性。
它试图挑战传统的文化边界、规范和定义。
后现代主义的文学、艺术和音乐作品常常表现出复杂、模糊、矛盾、离散和不连贯的特点。
尽管后现代主义在文化和哲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它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批评者认为后现代主义过于主观和相对,忽视了客观的真理和现实情况。
他们指责后现代主义者破坏了伦理和道德价值观,并导致文化的分裂和混乱。
总的来说,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批评现代主义的文化和哲学运动,试图挑战现代主义中的核心概念和价值观。
它强调多样性、文化边界的模糊和反对现代社会结构的批判。
然而,后现代主义也面临着争议和批评,因为它被认为是过于主观和相对的。
后现代主义通俗理解
后现代主义通俗理解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和艺术运动,反对现代主义和古典主义。
现代主义强调客观性和标准化,而后现代主义则强调文化多样性和主观性。
它关注的是现代性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
后现代主义在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美国,随后在世界各地发展。
它的主要影响包括文化理论、艺术、文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哲学等领域。
后现代主义的一个主要观点是,现代性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状态。
这意味着,现代主义所认为的标准化和客观性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失效。
后现代主义认为,文化和个人的多样性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在艺术方面,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体现在对形式和意义的探索上。
艺术家们开始使用更加多元化和主观的材料和方法,如实验艺术、行为艺术、影像艺术等。
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艺术媒介和表现方式,而是开始探索新的表达方式。
在文学方面,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体现在对小说和诗歌形式的探索上。
作家们开始使用更加多元化和主观的主题和情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主题和情节模式。
诗歌也变得更加实验性,不再局限于语言和韵律的限制。
在社会学方面,后现代主义关注的是社会变革和社会结构。
它认为,现代社会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种族主义、性别歧视、阶级分化等。
后现代主义试图揭示这些问题,并提出新的社会理论。
在政治学方面,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体现在对政治权力和民主的探索上。
它认为,政治权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改革和变化来调整。
后现代主义试图揭示政治权力的本质,并提出新的政治学理论。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反对现代主义和古典主义的文化和艺术运动。
它关注的是现代性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
它认为,现代性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状态。
后现代主义对形式和意义的探索、文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哲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
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
后现代主义认为对给定的一个文本、表征和符号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
这样,字面意思和传统解释就要让位给作者意图和读者反映。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俗成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
由于后现代主义的反本质主义,根本不考虑艺术的本质,而是竭力抹杀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甚至断言“艺术已经死亡”。
其一,对大众欣赏口味与俗文化表现出热衷的态度并淡化高端品位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以揭露高雅艺术的伪善;其二,在热衷的基础上显露出折衷主义的痕迹,不拒绝(甚至鼓励)不同风格的类型、艺术手法之间的混合以形成文体的杂揉或强调并置、拼贴和挪用的策略;其三,应对现代主义的文化枯竭,电影的后现代表达倾向于淡化对文艺原创性的强调,转而为戏仿、拼贴创造机会以寻求原始文本的新意。
人性化、自由化后现代主义作为现代主义内部的逆动,是对现代主义的纯理性及功能主义、尤其是国际风格的形式主义的反叛,后现代主义风格在设计中仍秉承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人在技术中的主导地位,突出人机工程在设计中的应用,注重设计的人性化、自由化。
体现个性和文化内涵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设计思潮,反对现代主义的苍白平庸及千篇一律,并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作为哲学基础,推崇舒畅、自然、高雅的生活情趣,强调人性经验在设计中的主导作用,突出设计的文化内涵。
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后现代主义主张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强调设计的历史文脉,在世纪末怀旧思潮的影响下,后现代主义追求传统的典雅与现代的新颖相融合,创造出集传统与现代,融古典与时尚于一体的大众设计。
矛盾性复杂性和多元化后现代主义以复杂性和矛盾性去洗刷现代主义的简洁性、单一性。
后现代主义 名词解释
后现代主义名词解释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二十世纪后期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和哲学观点,它对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进行了批判,并强调了相对主义和多元观点。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最早是在文学界提出的,但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广义的文化概念,涵盖了哲学、艺术、文学、电影、建筑等领域。
后现代主义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1.拒绝普遍真理:后现代主义不相信普遍的真理和绝对的道德标准。
它认为真理和价值观是主观的,因此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
个体和社会团体的经验和观点是多样而矛盾的,不应该被归结为单一的真理。
2.对历史和现代性的批判:后现代主义质疑了现代性的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并对历史的进步观提出了质疑。
它认为历史被人为地构建和解释,没有客观性可言。
而现代性带来的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发展也存在许多问题和副作用。
3.文化多元性的重视:后现代主义强调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多样性。
它反对一种文化或价值观的主导地位,鼓励人们尊重和包容其他文化的观点和习俗。
这种多元性体现在艺术创作、文学作品和社会实践中。
4.对权威和权力的批判: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的权威和权力结构表示怀疑,并提倡去中心化和去除控制的思想。
它认为权力的运行方式存在扭曲和不公正的问题,需要重新审视和改变。
5.游戏性和戏剧性:后现代主义强调文化活动和表达的戏剧性和游戏性。
它鼓励创作者和观众参与到文化表达的过程中,挑战传统的艺术和文学规范,创造出非传统的和令人惊奇的作品。
总之,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批判和超越,体现了对统一真理的怀疑、对多元性和差异性的重视以及对权力结构和官方权威的批判。
它通过艺术、文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新审视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哲学、文化和艺术运动,通常与20世纪中叶的发展相关。
后现代主义赞扬后现代主义的多样性,摒弃了现代主义可靠性、理性和真实性的观点。
1.后现代主义音乐对于音乐领域,后现代主义是以复杂的、晦涩的、非常规的格式来表现的。
他们进行重复构建,循环、断奏以及随机地切换音轨,以此来展现出音乐的复杂性和唯一性。
这种风格被一些音乐家和乐迷所倾倒,比如工业、极端金属和实验音乐。
2.后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的文学特征主要是受到了法国的先锋文士艺术图景和分类叙述的影响。
这主要表现在小说的创意和含义方面受到了影响。
后现代主义文学在文章中不使用线性叙述,而是通过时间的前后次序变化使读者感到不安。
他们更喜欢使用多种语言、各种文化象征,以及在小说中加入各种新文体。
3.后现代主义电影后现代主义的电影特征主要是不线性叙述,采用多种象征表达的手法。
为了展示后现代主义的多样性,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的多样性、模糊性和可代替性的观点。
在这方面,有非常多的电影制作人和导演将其运用到他们的电影中,比如大卫·林奇、伍迪·艾伦和昆汀·塔伦蒂诺等。
4.后现代主义哲学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强调多元、多样、存在并相互转化。
他们不信奉社会、历史或文化至上,而是认为世界是一个继续扩展的多元性场,没有一个被称为历史进程的单一的中心。
这种哲学的一个实例是德里达的“无所期望”与“打破二元论”理念。
5.后现代主义的艺术艺术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追求创意性和高度创造性,把“边缘性”、“多义性”和“过渡性”作为他们的核心观念。
他们倡导“意大利的Trasvanguardia”(跨前卫)和众多的后现代主义流派,如英国的“Young British Artist (YBA)”。
结语后现代主义在文化艺术、哲学等各个领域都有显著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拒绝某种确定性、一般性和普遍性,强调多义性、异质性和无序性。
这种思想与现代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对立,但同时也超越了现代主义的种种难题,成为了一个新的现实。
后现代主义文学
“存在先于本质”首见于萨特所著的《存在与虚无》。 这里所谓人的本质,泛指人的各种有质的规定性的特征(包 括人的才能、专长、职业、地位等)。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 的东西,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
三、创作情况:
(1)文论:文学介入生活 萨特的文学观具有强烈的倾
向性。诸如反对不义战争,反法 西斯,反种族歧视,反伪善道德 等。 (2)小说:《墙》、《恶心》、 《自由之路》
(3)戏剧:
《苍蝇》、《间隔》(最初 《他人》)
《死无葬身之地》、《毕恭 毕敬的妓女》。
四、小说《墙》
小说集《墙》包括5个短篇:
第三,哲理的深刻性。
第四,象征、隐喻手法的运用。《禁闭》通过
象征手段,表达作者对荒诞人生的思考,呼吁善的 选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链接 境遇剧:
萨特为宣扬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特设的一种 戏剧类型。强调对情境的刻画,把人物逼入一种 或几种特定的艰难情境甚至是绝境中,让他们通 过自由选择来决定自己的本质,决定自己的命运。 这种戏剧极为有效地表现了当代人普遍的忧患意 识和两难选择状态。
“新小说”,是指二战后开始出现于法国,盛行 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英、美、等西方国家产 生较大影响的小说流派。新小说家贬低文学的思 想性和倾向性,对文学的社会意义和道德功能没 有兴趣,他们关切的是技巧和表现手法。
❖ 1、叙述视角的转换 ❖ 2、消解深度的描写 ❖ 3、蒙太奇和拼贴 ❖ 4、戏仿与元虚构
第四章 后现代主义文学
第一节 概述
后现代主义
在后哲学文化中,哲学仅仅是后哲学文化中的一员, 哲学的文化至尊地位被破除,柏拉图的“哲学之王”死 去了,不仅哲学不再处于知识的基础和核心地位,而且 知识根本就不再有任何基础和核心。哲学不再享有特权, 任何一门知识也不再拥有特权。在后哲学文化中,既无 实在,也没有真理。后现代主义是一个没有标准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怎么都行”。后哲学文化是一种没有权 威的文化,权威不仅是不需要的,而且是不合适宜的。
(4)反对符合真理论
符合真理论——认识与事物的本质相符合即是真理。
罗蒂认为,真之为真不在于是否与实在相符合,因为事 物并不存在一个先天的本质,等待人们去客观地如实地反映 和把握。事物的本质、意义只存在于人们对事物的阅读和解 释行为中。真理也不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它只用来表示人 们对事物的态度,而不表示对事物的说明,因此,真是我们 最好加以相信的东西。
没有文化至尊,各种文化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彼此之间 没有中心与边缘、主要与次要之分。所以,后哲学文化 是一种没有权威的文化,权威不仅是不需要的,而且是 不合适宜的。
(3)反基础主义——是罗蒂理论的重要特征,也
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基础主义——指坚信人类的知识存在着某 种永恒不变的基础,知识的合法化即渊源于它。这种 基础无需辩护、不容质疑,非经推论、牢不可破。它 超越一切时代、一切历史基础和一切社会基础,是知 识的终极或第一因。传统哲学认为,确立知识的基础, 是认识论的最高目标,哲学家的任务就是发现这种基 础。对“基础”的渴望与探求一直主宰着西方两千年 来的哲学。
2、福柯:反人本主义
(1)否定人本中心论 “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理性的动物,也是政治 的动物”, “以人为本的世界”、“人生而平等”、“我思故 我在”、 “天赋人权”、“人为自然立法”,“生命意志”、 “超人“ “人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 等等,
后现代主义通俗理解
后现代主义通俗理解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晚期兴起的一种思潮,它对传统的现代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和颠覆。
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是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它试图摆脱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和线性思维,以多元、混杂、相对和非层级性的观念来重新定义艺术和文化。
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涉及到多个领域,包括文学、艺术、建筑和哲学等。
它强调主观性和相对性,认为真理和现实是多元和多样的,不存在一个绝对的真理。
后现代主义拒绝了大故事(metanarratives)的概念,即宏大的、普遍适用的解释框架,它认为所有的解释都是相对的,没有一个可以称之为“正确”的解释。
因此,后现代主义也否定了现代主义的统一性和普遍性。
在艺术领域,后现代主义的艺术作品通常采用了碎片化、混杂和拼贴的手法,打破了传统艺术的形式和结构。
它融合了不同的艺术样式和流派,并探索了新的表现形式和媒介。
后现代主义的艺术作品强调观众的参与和互动,鼓励观众以自己的主观视角来诠释作品。
在建筑领域,后现代主义建筑摒弃了现代主义的简约和功能主义原则,追求更多的形式和装饰性。
后现代主义建筑注重与环境的融合和对历史建筑的回应,它常常借鉴传统的建筑元素和风格,并与现代的技术和材料相结合。
在哲学领域,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家强调语言的重要性,认为语言是塑造现实和知识的工具。
他们指出语言的局限性,认为语言无法准确地表达真实和事物的本质。
后现代主义哲学家还关注权力和身份的问题,探讨了社会和文化中的权力关系和身份认同的建构。
总的来说,后现代主义的通俗理解可以归纳为一种对传统、统一和绝对真理的怀疑态度,它鼓励多元性、相对性和主观性,试图打破二元对立和固化的观念,以更开放和包容的方式来思考和表达。
后现代主义的名词解释
后现代主义的名词解释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继现代主义之后前卫美术思潮的总称。
是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产物。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建筑领域,在设计宗旨、风格等方面向现代主义设计提出挑战。
后来逐渐扩展到美术等其他领域。
后现代主义以艺术的大众性反对艺术的精英性,以粗俗、生活化反对精雅的艺术趣味;主张艺术各门类、艺术与生活之间界限的消失,艺术品不仅要作用于视觉,而且应该作用于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的美学主张,以及艺术的目的是制造“整体情景”等等。
较有影响的流派有:环境艺术派、大地艺术派等。
后现代主义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和感觉丰富性的整体性、中心性、同一性等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在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哲学和文化思潮。
现在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60年代激进政治运动失败的反应,是一种以西方发达国家二战后进入现代社会为背景,以反思、批判近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取向与基础、思维方式等为基本特征,以新的话语和形式解释世界为特点的文化思潮。
结构主义加入后现代主义后,后现代主义发展为一种遍及哲学、美学、艺术、宗教等领域的在全球颇有影响力的哲学思潮。
后现代主义复杂纷呈,但也有其共同的思维特征,即反思现代性、多元思维和否定性思维,其理论倾向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反思与批判现代性反思和批判现代性(modernity)可以说是后现代主义的精髓。
其批判现代主义的基础论、工具理性、科学主义、中心主义等。
李奥塔在其《后现代的知识状况》中说:“我所谓的现代,指的是用元话语来使自身合法化的科学”,而“我将后现代定义为针对元叙事的怀疑态度”。
后现代主义不再假定有一个绝对支点可以用来使真理和秩序合法化,它把矛头直接指向现代性,对其进行反思和批判,认为它们依赖元叙事来证明自身的合法性,而事实上,那些支配社会制约关系机制的合法性本身也需要合法化来证明。
后现代主义对一切合法性、真理性的东西进行批判和质疑,主张摧毁人们对元话语的信任感。
同时,后现代主义反思现代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在为人类带来物质富裕的同时,为人类的实践、人类的生存空间以及人本身带来了巨大的威胁,针对现代主义对理性的过分张扬、过分迷恋权威,过分依赖自然科学的确定性进行批判。
可以说,后现代主义正是在对现代主义批判和质疑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传统思维模式的挑战和扬弃。
2、反对中心主义,提升非理性主义主体性问题一直在西方哲学认识论中占据中心地位。
工业文明以来,过分张扬人的主体性,造成了世界的各种危机。
后现代主义对人类中心进行批判,他们认为把人与自然彼此分开是人类实践一切错误的根源,要超越现代,必须消解主客之分,消解主体性。
他们提出人不是独立于世界万物的实体,人是世界的成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现代主义概述后现代主义文学概述一、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概念关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划分有争议,以前常常不分,“后什么现代还主义”。
区别特征和实质都不同,但是现在逐渐认可。
王岳川、张颐武都已“后”学闻名。
后现代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美社会兴起的一种文艺思潮,是20世纪上半期现代主义的继续和延伸。
后现代主义继承和发展了现代主义的反传统、反理性精神,并把它推向极端,体现了超越现代主义的一系列企图。
后现代主义不仅反对19世纪以前的传统,而且反对现代主义的传统,这种情况实质是当代西方社会危机、精神危机的形象反映,同时也体现了西方文学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求生存、求发展的艰难历程。
两者的关系。
一种认为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发展和延伸,继续反传统。
另一种认为,是决裂和反叛,表现了后现代作家抛弃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内容和企图,因为在他们看来,不仅现代主义以前的文学传统不合时宜,连现代主义也变得日益陈旧。
现在普遍认为,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又判然有别,表现出新的文化倾向和文学思潮,无中心,平面化,零散化。
二、词源学解说(曾15)后现代(postmodern)一词首先出现在1870年,由美国画家查普曼提出。
后现代主义的提出如下:⏹1934年,奥尼斯《西班牙与西班牙语美洲诗选》首次使用Postmodernism一词。
⏹1957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用于《历史研究》⏹50年代,美国黑山诗派理论家奥尔森经常运用。
⏹之后逐渐被广泛运用于哲学、文化、文学、文论等。
⏹(曾16)后现代主义的时间范围多有争论,通常认为它是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产物,正式出现是二战后50年代末,鼎盛时期是70-80年代,90年代声势大减,余波到20世纪末。
却在中国并存。
三、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二战及战后的社会环境;科技与信息的迅速发展;当代哲学和心理学;表征危机的再认识1、二战及二战后劫后余生的社会环境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直接诱导因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
世界大战中骇人听闻的法西斯暴行,原子弹爆炸,600万犹太人被屠杀,给人们的思想以极大的震动。
人们对一贯尊崇的社会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
战后,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进一步激化,周期性的世界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各种矛盾更加频繁。
欧洲的世界领袖地位失去了,民族解放运动、社会主义运动遍布全世界。
美国在战争中发了横财,一跃而成为世界霸主,但美国社会内部矛盾重重,如黑人的抗暴斗争,妇女解放运动,反对越战的学生运动,肯尼迪总统被刺……此起彼伏。
前苏联、东欧各国和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陈营的形成,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冷战局势。
两大阵营无休止的军备竞赛和核威胁,由两个超级大国操纵的地区性战争接二连三。
这一切使战后的世界仍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在这种社会里,人们已丧失了政治改良世界的热情,变得被动、冷漠,传统的忠诚、社会关系的纽带都已松驰,人们没了信仰,精神崩溃,失去了精神家园,处于一种没有根基、没有依靠的世界中,既没有自主权,又没有信念。
随波逐流,玩世不恭成了当代西方人的基本生存态度。
当代人的这种心态成了后现代主义作家集中表现的对象。
相比现代主义,内心深处的基督也不复存在了。
2、科技与信息的迅速发展(第四次工业革命)战后迅猛的科学技术也是影响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战后迅猛起来的计算机工业被称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
各种高科技、高智能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产中,并取得巨大的成果。
人们已越来越相信科学的强大力量,它日渐成为当代社会中人们普遍信仰的对象,并取代了传统价值体系的衡量标准,而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上帝”。
当代社会中的各种科学化倾向,虽然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使人类陷入严重的生存困境,诸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资源枯竭、交通拥挤、通货膨胀等一系列问题。
科学成果不断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已严重地影响着现代人的精神健康,不断加重现代人的精神危面。
现代人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四种基本关系上已发生了严重的分裂,造成了人与外在世界的严重离心倾向。
生存个体在科学编制的机械程序中成了由机器控制的动物,科学深入到生存的每一个领域,再也没有什么能逃脱这种秩序的控制。
作为社会文化思潮的后现代主义是西方后工业社会的产物。
后工业社会是新保守主义的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首先提出的概念。
以文化作为切入点,深入剖析科技对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影响,重建社会学理论。
贝尔认为:在工业社会中,社会分层的标准是所有权,而后工业社会的分层标准则是知识和教育,它以科技和信息为基础。
这样,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就被摧毁了。
信息时代,事物的真相与本质并不重要,主要的是事物焕发的刺激和之间的联系。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Aura,光晕。
复制技术的出现,从此不再有原作、个性和风格,原件不复存在,一切都成为类像。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符号,广告。
仿真,非神秘化。
内爆,平面化。
超真实。
后现代主义作家由对科学的失望逐渐上升为对一切理性主义的失望,促使他们从极端的形式主义中寻找答案,进行社会革命和科学更新。
3、当代哲学心理学后现代主义作家大都置身于哲学家的位置,其创作有鲜明的哲理色彩。
现代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叔本华、柏格森、尼采和弗洛伊德等人的思想和学说,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根源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和新弗洛伊德主义(拉康)以及两者的交汇和合流。
把存在主义理论化、系统化的是德国的海德格尔。
主要著述:前期《存在与时间》(1927),《什么是形而上学》(1929);后期《论真理的本质》(1943)、《荷尔德林诗的解释》(1944)、《林中路》(1950)、《通向语言之途》(1959)、《技术和转向》(1962)、《路标》(1967)、《面向思的事情》(1969)等。
1、此在。
打破主客二分。
传统形而上学追问全体存在者而忘记了存在,是“无根的本体论”,要回到“基本本体论”。
2、向死而生,烦劳和烦神,诗意的栖居(体验自身、领悟自身、筹划自身)。
3、反对技术的统治。
4、艺术是真理在作品中的自行置入。
(物-器具-艺术,真理的重新定义)。
5、诗思语。
“语言是存在的言说,而思(哲学)与诗(艺术)则是这种言说的两种基本的方式。
一切诗都是思,一切思都是诗。
语言是存在的家,人以语言之家为家。
思的人们和创作的人们是这个家的看家人。
”6、前理解。
不再把理解视为一种认识方法,而把它看成人的存在方式本身。
而理解又受制于先在的理解,即前理解,因而理解不可能是客观的,不具有普遍有效性。
海德格尔的观点,后经萨特宣扬、阐释,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影响极大的哲学流派。
萨特的存在主义强调了人的渺小、世界的荒诞以及存在的无意义。
虽然萨特也强调人的“自由选择”和自我,但他的哲学实质上是一种悲观主义。
萨特的哲学广泛地影响着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作家群,成为他们认识世界、体验自我和进行文艺创作的理论依据。
农鞋: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
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积着寒风陡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垄上的步履的坚忍和滞缓。
鞋上沾着湿润肥沃的泥土。
暮色降临,这双鞋在田野小径上踽踽而行。
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冥。
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悔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
这鞋具属于大地,它在农妇的世界里得到保存。
(孙周兴译)马丁·海德格尔(德语:Martin Heidegger,1889—1976)主要著述:前期《存在与时间》(1927),《什么是形而上学》(1929);后期《论真理的本质》(1943)、《荷尔德林诗的解释》(1944)、《林中路》(1950)、《通向语言之途》(1959)、《技术和转向》(1962)、《路标》(1967)、《面向思的事情》(1969)等。
海德格尔与传统哲学的转向所谓传统哲学,指由柏拉图开其端,笛卡儿正式确立,黑格尔发展到极端的西方哲学传统。
它的基本特征是:把追问普遍最高的本质作为目的,把人作为认识的主体,世界作为认识的对象,要求主体认识和把握客体的本质,因而其思想方法是主客二分或主体性原则。
这一普遍最高的本质在柏拉图那里是“理念”,理念是人要认识的抽象本质,人则被抽象成思维者,他又把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对立起来,在一定意义下分离了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从而开创了以理性方式认识人的传统。
海德格尔看出了先前哲学的这一局限,认为传统哲学所追问的这个普遍最高的本质只不过是作为全体存在者的存在,或说“存在性”,而恰恰遗忘了“存在”本身,即使存在者作为存在者的那种东西,存在是使一切存在者得以可能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因此,只有先弄清存在者的存在的意义,才能懂得存在者的意义。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须重新寻找理论的突破点,这也就是“此在”,即要揭示存在的意义须通过揭示人自己的存在来达到。
因为,只有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才能成为存在问题的提出者和追问者,只有人才能揭示存在的意义。
这样,“此在”就成了海德格尔突破传统哲学、建立其存在体系的逻辑起点,这被海德格尔称为基础存在论。
海德格尔与传统美学的转向美学长期隶属哲学,而近代美学主要是一种认识论美学。
它一方面处在二元分裂的格局中,充当着类似知识论或认识论的角色,从主体与客体的镜像关系上来说明美与美感,或者以感性与理性分离为前提,把审美看作在感性与理性不同环节之间的反复循环;另方面,它又以形而上学的方式对待诸如“美的本质”、“审美”关系之类问题,撇开了美的现象去探索美的“本质”,去寻问美的事物之所以为美的根据,并把美的规定性当作实体看待,因而传统美学不可避免地把美抽象为理念或观念,又要让它在感性中显现,结果往往顾此失彼,最终就不能不通过一系列对立概念的组合对美进行说明,却恰恰又失落了美的真谛。
海德格尔美学有两个目的,一是要确定美学的本体论地位,想找到它的本源;二是想找到它的归宿,为美学开辟更为广阔的前景。
认识论关注美学只是在认识和反映的角度,认识论美学的人的二重性把人的现象与本体、感性与理性划分为截然对立的两极,美和真理无关。
而海氏的美学,是把人放在一个具有超越其他一切存在物和自身作为存在物进入存在状态的优先地位来考虑的。
人作为特殊的具有超越性的存在物,海氏也称之为此在,是一切科学的根据。
美学以及“各种科学都是此在的存在方式,在这些存在方式中此在也对那些本身无须乎是此在的存在者有所作为。
此在本质上就是:存在在世界之中”。
那么,美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如何具有此在的存在方式,或者说作为此在存在方式的美学的特性是什么?海氏认为,这是因为它和真理有关。
传统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美和真理无关,那种认识论的二重性把美和真理分隔在相互不可及的此岸和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