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的传统生存与发展方式_从传播的视角
浅谈书法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书法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书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典型的体现了东方文化和艺术之美。
书法是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内蕴,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是汉字的“活化石”,是中国艺术的瑰宝。
书法和其他艺术一样,如文学、音乐和绘画,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微妙之处。
阴阳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在书法中体现为刚柔、动静、虚实、方与圆、直与迟、大与小、疏与密等一系列对立的美学范畴。
从这一系列对立的统一和转化中,衍生出具有无限生命意义的气势、风格和面貌,从而形成了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知识分子所钟爱的书法美学的独特品格。
书法的演变从夏、商、春秋、战国到秦汉,经过2500多年的历史,这一时期的书法艺术开始有序发展。
从甲骨文、金文、石刻、简牍、朱墨书法的出现,到篆书、隶书、楷书和其他书法,数百种复杂的字体经过筛选、淘汰,逐渐成型。
甲骨文魏晋时期的篆书、隶书、行书、草书等日渐完善。
在此期间,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行书唐代书法家把狂草、婉约的篆书、飘逸的行书推向了极致,还有苏、黄、米、蔡,都是行书、楷书。
中国书法在元末明清时期各具特色。
当时书法的代表人物有赵孟頫、朱允明、董其昌、唐寅等。
书法的传承与发展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的书法艺术起到了承载历史、传承历史文化的巨大作用。
如何让我们的中国书法一直传承下去,从孩子开始是关键。
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古人创造了近乎完美的书法技艺。
今天的书法艺术远未达到历史的巅峰,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要发展必须创新,要创新必须先传承,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和方向,创新是成果,给传承注入活力。
一方面,学习研究经典,继承传统。
书法应继承传统技法,坚持书法本源,提高书法的人文精神。
另一方面,合理创新,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因此,要确立书法艺术标准,净化书法创作环境,加强学术研究和理论研究,重视书法教育,从儿童做起,提高中小学学生认读写汉字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书法的兴趣,对书法进行普及性教育,拓宽学生文史方面的知识。
《新时代中国书法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报告》
《新时代中国书法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报告》《新时代中国书法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报告》一、引言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新时代中国国力的崛起与国际地位的提升,给中国书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本报告旨在研究新时代中国书法的传承与发展,探讨如何将书法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保护传统艺术的同时拓展书法的应用领域。
二、传统书法的传承中国书法起源于古代文字的书写,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书风和多样的书体。
传统书法注重“心传心,技传技”,以心性的修养为根本,通过勤奋学习与临摹名家作品,忠实传承了师承制度。
书法艺术作为一门高超的技艺,被广泛地用于文人墨客的自娱自乐之中,并成为文人士大夫身份和修养的象征。
然而,传统书法的传承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受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导致了书法教育的不完善。
在一些偏远地区和农村,书法教育的普及程度不高,许多孩子甚至无缘接触书法。
其次,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对传统书法的传承产生了影响。
新媒体时代的迅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娱乐和学习方式,传统书法艺术的地位逐渐被其他媒介所取代。
三、新时代书法的发展新时代对中国书法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我们应该注重书法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通过改进教育体制,加大对学校书法教育的投入,积极推动书法进校园,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接触和学习书法艺术。
此外,我们还可以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开展网上书法教育,利用互联网资源提供在线教学和互动交流的平台。
其次,我们应该积极探索书法与现代社会的结合点,拓展书法的应用领域。
书法艺术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文化符号,更可以在现代生活中发挥新的作用。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将书法艺术应用于标识、宣传和装饰等方面,为城市增添艺术氛围。
在企事业单位中,书法可以作为文化名片,体现企业的文化底蕴和品位。
此外,书法也可以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创作出更多的跨界作品,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
古代中国书法艺术的演变与传播
古代中国书法艺术的演变与传播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时期,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
随着时间的流逝,书法不断发展演变,经历着不同的历史阶段,传承至今。
本文将为大家总结古代中国书法艺术的演变与传播。
一、古代书法的演变1.篆书时期篆书是最早的书法形式,起源于商朝晚期至西周。
篆书是中国书法的起源,它的字型厚重、方正、笔画刚劲有力,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2.隶书时期隶书是汉代的一种书法形式,它源于秦朝的大篆和小篆。
隶书字形规范、结构严谨、笔画流畅,深受书法家青睐。
李白曾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吾来看隶书,来觉孔圣人。
”3.楷书时期楷书是隶书的发展,宋代楷书的书法家与作品众多,内容丰富,雅致典雅,这时的楷书被誉为书法中的经典之作。
4.草书时期草书是书法史上的一大亮点,它以自由奔放、铺张浪费的笔势著称。
初唐时期草书逐渐形成,元代时期已形成成熟风格。
明代以王羲之为代表的前辈的草书资质,更是影响了后人的草书创作,形成了独特的书法风格。
5.隶变、楷草相间的时期宋代以后,书法的发展就呈现了隶变、楷草相间的特点,这一时期是书法艺术的复兴期。
明代董其昌在书法领域的地位尤为显赫,他汲台阁之精华,采洛阳之雅味,取隶字之正经,摑风流之诗意,开天地之无疆。
二、古代书法的传播1.宫廷古代中国宫廷的书法气氛极浓,宫廷中书法水平极高,皇帝、王公贵族怀揣着高品位文化和包容性,不吝赞美、推崇好书法,并在自身教育中亲身示范。
他们注重传承、弘扬文化的同时,也借书法来体现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审美品位。
2.墓志铭墓志铭历来是书法家的重要作品之一,它不仅记录着古代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历史背景,同时承载着书法家的情感和艺术风格,是书法艺术的杰作之一。
3.文化人文化人视书法为一门发自内心的艺术,他们将书法作为传承文化和思想的载体,他们注重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尝试了新的创意和艺术风格。
4.民间书法艺术从古至今,独具慧眼的民间书法家都是书法艺术推广的重要力量。
论中国书法的继承与创新毕业论文-V1
论中国书法的继承与创新毕业论文-V1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艺术门类,它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传承和创新。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论中国书法的继承与创新。
一、传统的书法继承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其继承源于先贤智慧和后人不懈的努力。
在传统的书法继承中,我们发现了以下几个重要的方面:1.古籍文献的学习传统书法的学习要借助于古籍文献,学习其内容特点,以及对书法艺术的探究和研究。
经过反复的学习和运用,书法爱好者可以将书法经验和技巧传承下来,并且不断发扬光大。
2.师从传统书法大师书法艺术的传承需要师傅的斧劈以及前人的经验积累,我们通常要师从传统书法大师,从他们的书法经验和技巧中汲取营养,感受书法艺术的精髓所在。
二、新时代的书法创新中国书法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化艺术,需要不断地接受新的思想和艺术元素,以应对不同时代背景下的需求和变化。
在新时代的书法创新中,我们发现了以下几个重要的方面:1.创新技法书法创新艺术需要实现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运用,以突破传统的书法思路和艺术表现方式。
比如引入计算机技术进行创新,开发出自动化书法系统,通过机器的模拟技术,实现对传统书法的模拟和扩展。
2.新颖主题除了技法的创新,书法艺术的表达还需要具备新颖的主题和内容,以满足现代社会需求。
艺术家可以从日常生活、社会热点等多个方面寻找灵感和创作材料,进行创作和表达。
三、继承与创新的应用传统书法的继承和新时代的书法创新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变革。
同时,书法艺术的应用和传播也是书法继承和创新的重要方面之一。
1.书法教学的应用在书法教学方面,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可以将传统书法经验和技巧与新时代书法创新相结合,传授给更多的人群。
这有助于传承中国书法文化,同时也为书法艺术的未来发展营造了更有利的环境。
2.书法的商业应用书法作为艺术门类之一,可以在商业领域应用。
比如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可以把书法艺术融入到某些产品或配饰设计之中。
论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创新
论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创新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早在公元前21世纪中期就已出现,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自古以来,书法一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传统上分为书法、篆书和楷书三种,其中书法最古老,源于先秦时期。
书法作品精美,其特色是弯曲、按比例、有序,并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风格,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承中最宝贵和最有价值的文化资源之一。
篆书,又称“玄书”、“尖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祭祀符号,随着古代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篆书,它与楷书不同,具有一定的文化性和历史性,其书法作品通常繁复华美,具有很强的审美性,深受中国人及世界各地文化爱好者的喜爱。
楷书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广为人知的书法体系,也是我国文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魏晋时期的楷书,其书法画面规整,非常美观,表达得当,深受人们的喜爱。
楷书艺术体系囊括了楷书书写规范、技巧、艺术等,在各种渠道传播和发挥影响,为大众、教育及文化传承提供有力的支持。
近年来,传统书法艺术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为进一步发扬中国书法艺术,书法家们不断探索创新,使其在新的时空背景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这种创新主要包括:一是把传统书法艺术和现代生活融合在一起,融入时代的精神,使书法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二是以科技为支持,加入了科技元素,营造出视觉上丰富多彩的书法作品;三是在创作中加入更多不同元素,丰富了书法传统,使其更有活力、更富有表现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传统书法艺术与创新无缝结合,传承和发展共同推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也为世界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因此,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创新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培养书法艺术的热爱,尊重传统,探索创新,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真正珍惜传统文化,拥抱新的文化,把中国书法艺术继承下去,才能够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更加自豪。
书法的传承与发展
书法的传承与发展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自古以来,书法一直被视为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必备技能,也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法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呈现出新的面貌。
本文将从传承与发展两个方面来探讨书法的现状和未来。
第一部分:书法的传承书法作为传统艺术,其传承一直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无论是在家庭教育中还是在学校的教育体系中,书法的传承一直都得到了高度重视。
首先,在家庭教育中,父辈对后代的书法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作为孩子们最早接触到的环境,家长们常常会在孩子们幼儿时期就开始培养他们的书法意识。
通过传授基本的笔画和写字技巧,家长们引导孩子们对书法产生兴趣,并逐渐培养起他们对书法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其次,在学校教育中,书法也被列为必修课之一。
学校通过设立书法课程,让学生们在规范的指导下学习书法。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接触到了不同的书体和字体,学习并熟悉了不同的写法和技巧。
这样的学习环节有助于传承书法的技术和精神内涵。
传承书法的同时,一些书法学院和社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机构通过举办各类书法比赛、展览以及交流活动,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
参与者可以通过与他人的切磋和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同时也拓宽了自己的书法视野。
第二部分:书法的发展作为传统艺术形式,书法的发展一直与时代潮流相结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态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书法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呈现出更多样化的表达方式。
首先,数字化技术为书法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如今,人们可以通过电子设备和互联网来学习书法和欣赏书法作品。
电子屏幕上的书法字体可以呈现出更加精美的效果,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和了解书法。
同时,一些书法家也开始尝试使用数字化工具来书写字体,通过数字化技术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作品。
其次,书法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也为其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书法艺术家开始将书法作品与绘画、摄影等不同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
中国书法的传统生存与发展方式——从传播的视角
临 摹 是 “ 帖 ”和 “ 帖 ”的 总 称 , 两 种 不 同 的 临 摹 是
传播 方 法 。临帖包 括对 临 、 临 、 临等 ; 帖包括 单 背 意 摹 钩 、 钩 、 红 等 。 临 摹 是 学 习 书 法 的 主 要 方 法 , 是 双 描 也
书法 传播 的重 要 方 式之 一 。书 法受 众 在 反 复 I 临摹 的
重 要 作 用 , 此 , 书 法 艺 术 传 统 传 播 方 式 的 视 角透 视 书 法 艺 术 本 体 生 存 、 展 的 规 律 , 显 由 从 发 就 得 十 分 重 要 。 本 文 通 过 对 书 法 文 献 和 艺 术 作 品 的 梳 理 和 归 纳 , 中 国 书 法 艺 术 传 统 传 播 的 把
主 要 方 式 归 纳 为 复 制 传 播 、 写 传 播 、 用 传 播 、 授 传 播 和 展 示 传 播 等 五 大 类 。 这 五 类 传 题 借 传
播 方 式 在 数 千 年 中 国 书 法 传 统 传 播 过 程 中发 挥 了 中 坚作 用 , 衍 生 出 了显 著 的 传 播 效 应 。 并 关 键 词 : 国 书 法 ; 播 ; 法 创 作 ; 法 作 品 ; 存 ; 展 方 式 中 传 书 书 生 发
1 I 5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艺术百家 20 09年 第6期 总第 11 1 期
HU NDRE S H00L N ART D C SI S
口
文章编号 :0 3—90 2 0 0 0 1 10 14(09】6— 0 5—1 1
中 国书法的传统生存 与发展方式
从 传 播 的视 角
性 、 常 性 、 叉 性 等 主 要 特 征 。 笔 者 通 过 对 大 量 书 恒 交
、
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及趋势
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及趋势纵观古今中外文字语言和概念的出现,意味着人类社会文化的产生,而汉字的诞生便是人类思想感情的代表符号。
汉字开始并无艺术性,只有实用价值。
随着历史社会文化的变迁,经过三次划时代的鼎盛时期的发展,最终完结了自己实用性的历史使命,并升华为书法艺术。
纵观古今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从宏观角度来分析,书法艺术的发展都受他律性与自律性的制约和支配。
中国汉字在书法艺术性上经过了三次划时代的飞跃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而中国汉字在书法实用性上也经过了三次划时代的飞跃发展,从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
一、中国书法——艺术性的三次鼎盛时期首先,汉字在书法艺术性上的第一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是从西周历王—奴隶社会中后期(公元前1100—公元前700年左右)金文的出现为标志。
这次书法艺术性的飞跃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前人——仰韶文化和甲骨文的基础之上。
说金文是中国书法艺术性上的首次鼎盛时期的到来,是因为我们把金文称之为不是草书的草书艺术。
金文不管是从用笔的外拓之法上,还是结体的疏放自由及整体的神采气势上,都与后世狂草书法艺术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可以说金文的出现,拉开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序幕。
其次是汉字在书法艺术性上的第二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
从封建社会中期(600-900年左右)唐朝的狂草书法艺术的出现为标志。
这次书法艺术性的飞跃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前人——张芝、王羲之等人的基础之上。
可以说,唐朝的狂草书法在艺术性上已达至U了巅峰时期。
其代表人物首推草圣张颠,他在用笔上以外拓托之法为主,指腕兼用,笔锋变化多端,运笔无往不收,在万豪齐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毛笔的特点;结体疏密悬殊,连绵回绕,栩栩如生,达到了一种随心所欲、浑然天成的境界。
他写的草书作品,全篇气势奔放,计白当黑、字里行间隐含着一种超凡脱俗的天然之美;又能把喜怒哀乐送人笔端,使激昂的思想感情跃然纸上;其意韵之高,无人匹敌。
再其次是汉字在书法艺术上的第三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
中国书法的发展与传承
中国书法的发展与传承中国书法作为传统文化艺术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书法的发展演变中,书法家们不断地革新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书法的传承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一、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中国书法可以追溯到商代的甲骨文时期,百家争鸣的春秋时代和战国时期则出现了初步的隶书和篆书。
汉代的行书、楷书和草书又将书法推向了新的发展高峰,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等书法名家更是书法历史上的巨擘。
宋代时期出现了一种新风格的行书——“颜体”,明清时期则出现了“明体”和“楷书”等多个派别的书法,至今仍有不少书法家选择了这些古代书法作为自己的创作方向。
二、中国书法的独特之处中国书法的艺术特点十分显著,不同于西方的字母、拼音等母语书写形式。
它既是一种文字形态,又是一种美术表现形式。
书法家们通过对笔的运用、线条的把握、墨色的调和等技巧,营造出极具艺术观赏价值的书法作品。
这种“半字半画”的形式不仅体现出汉字的神韵,更是让人们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妙与深邃。
三、中国书法的传承现状中国书法一度被视为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书法艺术的传承却面临着新的困境。
近年来,不少学校将书法课程从教学计划中删除,许多年轻人缺乏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兴趣。
而在传统文化浪潮的背景下,很多人将书法艺术当成是一种工具,而非一种文化传承和艺术创作。
对于中国书法的传承,应当善待它,让它在现代社会得到艺术发展与继承发扬。
而在传承书法艺术方面,政府、学校以及书法机构等应该担起责任,加大书法教育和推广书法艺术的力度,让书法这门文化艺术真正得到传承。
为此应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书法教学的新颖性和趣味性,并通过搭建网络平台和艺术交流平台,让书法创作在全社会形成艺术互动和分享传统文化的平台。
总之,中国书法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以及韵味深长的美学艺术,应该得到良好的传承和发扬。
关于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关于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的思考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是我们时代的重要任务,它不仅关乎着我们的文化自信,更关乎着我们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书法艺术的传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传承需要有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传承的环境和条件,需要有传承的意识和责任。
在当今社会,书法艺术的传承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书法艺术的传承需要有人才的培养。
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对书法艺术的兴趣不高,很少有人愿意投入到书法艺术的学习和研究中去。
其次,书法艺术的传承需要有传承的环境和条件。
但是,现在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书法艺术的传承环境和条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再次,书法艺术的传承需要有传承的意识和责任。
但是,现在的社会已经越来越注重实用性和功利性,很少有人愿意投入到书法艺术的传承中去。
书法艺术的发展是一项创新而有挑战的任务。
发展需要有创新的思维,需要有创新的方法和手段,需要有创新的精神和勇气。
在当今社会,书法艺术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书法艺术的发展需要有创新的思维。
但是,现在的书法艺术已经形成了一种传统的风格和形式,很难有新的突破和创新。
其次,书法艺术的发展需要有创新的方法和手段。
但是,现在的书法艺术还是以传统的手工方式为主,很难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很难实现现代化的发展。
再次,书法艺术的发展需要有创新的精神和勇气。
但是,现在的社会已经越来越功利化和浮躁化,很少有人愿意投入到书法艺术的创新中去。
为了解决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书法艺术的教育和培养。
只有通过教育和培养,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书法艺术人才,为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其次,我们需要创造更好的书法艺术传承环境和条件。
只有创造更好的传承环境和条件,才能为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再次,我们需要鼓励书法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中国书法艺术的演变与传承
中国书法艺术的演变与传承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不断演变与传承。
它不仅是一种文字表达的艺术形式,更是中国文化与精神的载体和体现。
本文将探讨中国书法艺术的演变过程,以及当前传承的现状。
一、古代书法的起源与演变中国书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时期。
当时,人们用玉器或龟甲、兽骨等作为载体,在上面刻写文字以进行祭祀、纪念和记录。
这些古代文字由于其形态的特殊性,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也为后来的书法艺术奠定了基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字的发展,从商代开始,人们开始使用金属器物和竹简等更加方便的材料进行文字记录,书法艺术逐渐形成。
在周代,隶书开始出现,并发展成为一种规范统一的文字书写形式。
隶书具有笔画简洁、结构严谨的特点,为后来的楷书打下了基础。
随后,汉代的草书和魏晋时期的行书逐渐兴起。
草书以其潇洒飘逸的笔势而闻名,行书则更加注重速度和书写流畅。
这些风格的出现,给了书法艺术更加丰富的表达空间,并为后来的楷、隶书演变提供了素材与经验。
二、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历程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历程可以概括为“师法→创新→传承”。
自古以来,书法艺术都是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进行的。
学习者必须深入研究前人的作品,模仿其中的技法和风格。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需要熟练掌握字形结构和笔画的技巧,更需要理解并传承前人的精神和意境。
然而,仅仅停留在师法阶段是不够的。
在学习并消化前人的成果之后,书法家应该有所创新,根据时代的需要和自身的艺术追求,不断丰富书法艺术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如王羲之、颜真卿等,他们在师法前人的基础上,创造出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成为后人学习和传承的楷模。
传承是书法艺术生生不息的关键所在。
在传承中,书法家不仅需要将自己的作品传承下去,更重要的是传承书法艺术的精神和价值观。
他们通过教学、写作、举办展览等形式,将书法艺术传播给更多的人,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发展与传承
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发展与传承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从古至今,中国传统书法一直是人们所崇尚的文化艺术,它在文化传统上的重要地位不可忽视。
今天,中国传统书法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了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发展与传承为主题,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发展与传承进行探讨,希望为大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一、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书法源远流长,其历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早在商朝时期,商王用铜鼓、铜盘等器物上的文字,在那个时代就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历代中国各朝代都有知名的书法家,如东汉时期的张芝、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这些名家的作品凝聚了他们的艺术才华和文化精神,成为了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经典之作。
唐朝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书法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峰,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书法家。
最著名的当属王羲之,他被人们尊为“书圣”,其作品充满了诗意和哲理,被誉为“甲骨文和篆隶楷行草皆为其门下”。
唐代书法家们的作品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表现力,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和传颂。
宋朝时期,隶书逐渐被楷书所代替,书法进入了一种已经发扬光大的阶段。
苏轼、黄庭坚、米芾等大量杰出的书法家活跃在这个时期,他们的作品以气韵生动、淡泊明志、富有个性而著称。
可见,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在宋朝时期也有着很大的发展。
元、明、清三朝,是中国传统书法历史上的后期时期,也是书法艺术的发展和成熟时期。
元朝开始,楷书渐成主流;明朝,书法成为文人士大夫的日常活动之一;清代,书法生产出众的代表人物有陈师道、石涛、冯梦龙等。
这些名家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和艺术风格,是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珍品之一。
二、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传承模式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传承模式,可以分为师徒传承、家族传承和学术研究传承三种形式。
师徒传承,是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最常见的传承方式。
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播和发展路径
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播和发展路径作者:李杨来源:《美与时代·中》2021年第10期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界人士逐渐对书法艺术的传播和发展路径重视起来。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书法艺术的传承对于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书法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见证了我国历史的变迁。
而且由于人们的审美观念不同、社会的大环境不同,书法的传播形式也随之各有不同,书法艺术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征。
而通过教学和宣传平台促进我国书法艺术的传播,是书法界相关人员目前重要的任务。
从某种角度来说,对书法艺术的传播及发展进行研究,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进行研究。
为推动书法艺术在当代的顺利传播,有必要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渊源和发展状况进行简单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中国书法艺术的当代传播与发展路径。
对当前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现状、书法艺术传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对线下传播、互联网书法平台传播等途径的探讨,促使书法艺术更好地继承和传播下去。
关键词:书法艺术;传播方式;发展路径一、中国书法艺术的渊源从中国书法艺术发展情况来看,其主要产生并发展于农业经济时代,能够有效反映中国古代人的思想观念。
可以说书法艺术是一种文化传承,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些艺术家热爱山水,在优美环境中激发自身的书法创作激情,将自身思想观念和生活、自然相融合,进一步丰富书法艺术的内涵。
书法艺术的形成和人们的生活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书法作为我国特殊的文化艺术,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而且很多艺术家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悟创作出的书法艺术作品还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书法艺术已经逐渐成为人们追求时尚的重要方式。
欣赏书法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还能培养人们的审美观念。
书法艺术是一种强大的生命艺术,能够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书法艺术在数千年历史长河当中,不仅没有逐渐消亡,其表达方式也逐渐多样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
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承
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承中国书法艺术是一种优秀的文化艺术形式,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而不衰。
中国书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经过漫长的时间发展和演变,到了唐、宋时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规范体系,发扬光大。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简单介绍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和文化传承。
一、历史发展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商周时期,当时商代的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记录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法这个艺术形式愈加精致化和规范化。
唐朝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书法家,比如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等,他们的书法作品被誉为“唐风八大家”,流传至今,成为文化经典。
宋朝时期,中国书法逐渐消退,因为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诗词歌赋方面,书法则逐渐成为一种辅助性的艺术形式。
明清时期,中国书法经历了一次复兴,成为了当时文人墨客的重要艺术形式,同时也形成了一些与前代不同的新风格。
二、文化传承中国书法艺术的文化传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不仅仅是技术和技艺的传承,更是对中华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延续。
中国书法是从古代到现代的一个长期发展过程,其文化传承包括国学、古籍、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等领域。
中国书法文化的传承,需要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保护好传统文化的精髓。
书法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需要深入研究古今中外的文艺、哲学、语言、历史等多方面知识,加上自己的创意和想象,才能创造出符合时代特点,又不失传统味道的作品。
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华文化艺术,中国书法在今天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视觉艺术形式,其独特性在于其坚持古今并茂、创新与传承的理念,它与当今广义的艺术一样,被视为是一种具有独立价值的视觉文化艺术,并通过艺术市场、博物馆、美术馆等多种渠道进行传播。
三、未来展望中国书法艺术在当前世界文化话语权的形成过程中,有着无法匹敌的独特优势,展现的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和审美品味,拥有着巨大的内在力量,传承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和传承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和传承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
它是一种通过文字来表达情感和美感的艺术形式,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在中国艺术的发展史中,中国书法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展和传承了几千年,成为中华文明的瑰宝之一。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时期,那个时候的中国人已经开始使用最原始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了。
然而,直到汉字的形成和发展之后,书法才真正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汉字里面每一个笔画的长度、宽度和弯曲度都有很多讲究,需要经过长年的练习才能掌握。
藏书家和书法家很早就将书法艺术发扬光大,他们不断创新、完善书法技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宋时期成为了中国书法最辉煌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书法家们对于书法的研究达到了一个巅峰,书法艺术得以高度发展和完善。
在唐朝,张说、怀素、颜真卿等一批书法家代表了那个时期的高峰;到了宋代,欧阳询、米芾、苏轼等人成为了代表,形成了苏、米、黄、蔡这个时期的书法巅峰。
他们皆能超脱千年之外,震古烁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中国书法艺术经历了大量的传承和发展,不但融入了汉字艺术,而且与中国的哲学、文学、历史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中国书法在传承的过程中,也成为了一种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为了让中国书法家的作品得以更好地传承下去,书法家们不断探索和实践,努力通过各种形式的展示和传播,让书法艺术更广泛地被人们接受和欣赏。
在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面临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它已经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
在国内,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书法艺术也逐渐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一些书法家的作品在拍卖市场上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然而,无论是墨迹抄本还是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其传承和保护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在这一过程中,传承者需要不断探索新的路径和方法,寻找到一种适合当下社会的传承方式和途径,让中国书法艺术得以在现代社会得到继承和发展。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书法的传播7篇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书法的传播7篇第1篇示例:新媒体环境下传统书法的传播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书法艺术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逐渐成为热点话题。
传统书法一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吸引着人们的关注,而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书法的传播方式、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和提升。
本文将就新媒体环境下传统书法的传播现状和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传统书法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路径和策略。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文化消费方式日益多样化。
传统书法作品在互联网上的展示平台也在不断丰富和拓展,包括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电子书法社区等,为传统书法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传统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书法心得、交流书法技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传统书法艺术。
2. 传统书法作品在新媒体上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在传统书法艺术传播的过程中,新媒体平台为传统书法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带来了巨大的提升。
传统书法作品可以通过互联网传播到全球各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人欣赏和了解传统书法艺术。
新媒体平台也提升了传统书法作品的传播效果,通过互联网的推广和传播,传统书法作品可以更快地传播到更多的人群中,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1. 创新传统书法的传播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书法的传播方式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传统书法家可以利用短视频平台制作书法教学视频、创作书法作品展示视频等,通过图文结合、视频展示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传统书法。
还可以结合VR、AR等新技术,开发书法艺术的虚拟展示平台,提升书法作品的展示效果和传播效果。
2. 加强传统书法与新媒体的融合在新媒体时代,传统书法与新媒体的融合是传播传统书法的关键。
传统书法家可以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等社交媒体平台,定期发布书法作品、书法教学经验等内容,与书法爱好者和广大网友互动交流,提升传统书法在新媒体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中国书法的传统生存与发展方式_从传播的视角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艺术百家 !""# 年 第 $ 期 总第 %%% 期 &’()*+) ,-&../, 0( 1*2,
文章编号: %""3 4 #%"5 ( !""# ) "$ 4 ""%6 4 %%
中国书法的传统生存与发展方式
— — —从传播的视角
章剑华
( 江苏省文化厅, 江苏 南京 !%""!# )
#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艺术百家 !""# 年 第 $ 期 总第 %%% 期 &’()*+) ,-&../, 0( 1*2,
决了真迹传播所带来的局限性, 加大了传播的数量, 能够让更广大的人群得以观摹, 为书法的普及和流传 提供了方便。虽然刻帖拓本在艺术水准上下真迹一 筹, 但是它在古代没有先进技术的条件下确是书法艺 术一大幸事, 使其得以完整传播。刻帖为我们保留了 珍贵的书法艺术, 也培育了一代一代的书法家, 至今 我们都应该感谢这一古老传播方式带给我们的无限
" ‘ 荔田读书处’ , 或曰 ‘ 荔田弹琴处’ , 不一而足。 ” 又
# !"
马宗霍 《 书林纪事》 卷二载: “ 颜真卿硅嗜书石, 大几 咫尺, 小亦方寸。晚年尝载石以行, 碧而藏之, 遇事而 书, 随所在留其所镌石。 ”# 可见古代文人墨客几乎都 有一定的题写欲, 这是中国较为常见的文化现象, 也 是书法传播最为流行的方式之一。 从题写的传播功能看, 一方面可形成个人传播, 另一方面也可形成一定的大众传播。 《 晋书》 卷八十 《 王献之传》 载: “ 王献之尝书壁为方丈大字, 羲之以 为能。观者数百人。 ”$ 与其他传播方式相比, 这种题 写手法使书法获得的传播媒体与渠道更具有恒常性、 固定性、 延续性、 历时性。相对而言, 其传播主体及其 传播信号、 信息与传播客体受众对象之间的距离要短 些, 它可以在特定的空间与自由的时间中, 给 “ 受传 者” 以更为强烈的审美感受、 艺术直觉和心理效应。 也就是说, 对于写的书法作品, 欣赏者有着较大的自 由, 不太受时间的限制, 可以从容地、 反复地去玩味, 也很少受人际关系的制约。随着时间的流逝, 受传的 人数会不断增多, 其传播的范围与对象相对来说也较 为广泛, 因而在传播过程中, 也往往产生某些特殊的 传播功能与效果。 01 静态的题写传播 静态的题写传播方式主要包括碑刻和匾额传播 ( 图 2) 。这种方式具有直传性和普及性的优点, 但传 播媒介容易毁坏, 不易流动。碑刻、 匾额作为书法的 载体具有静态的雕塑性特征, 所以我们单独把它作为 一类传播方式来研究。静态的雕塑性特征的载体在 艺术传播上具有辐射性和直接性, 更容易对受众进行 直接的艺术信息的冲击, 使受众更为方便快捷地获取 艺术信息。 (0 ) 碑刻。碑刻是指刻在碑上的文字或图画, 是 图 31 4! 匾额书法作品 ( 山西晋祠) 图 31 0! 匾额书法作品
书法艺术的传播与发展
在以小农经济为根底,皇权统治之下,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多种文化并存的社会中,个体的生存仰赖于尚未深度“人化〞的自然,即使是书家和文化人,其日常所需也只是经过简单劳动由自然提供的物品。
书家和文化人很多居于乡野,天人合一的劳动方式和生活环境,天高皇帝远的现实和心态,自由作息的生活节奏,即使是身在都市或为官,其居住环境也是高度自然化的,其时间也充裕自由的,使他们成为一种诗意的存在者,中国因此成为一个诗歌的国度。
诗意的人在汉字的书写过程中,追求道法自然之美,使汉字书写走上自觉的艺术化之路。
在文化方面,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组成局部和精美表现,它的'产生、演变和传播不仅受整个传统文化的影响,还受到汉字书写文化中求速求易、求标准求通行和求美三重机制的塑造和制约。
三个机制说明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存在的一个重要文化根底是整个民族的书写方式,以及书家和受者对这种书写方式自觉的审美追求,书法艺术是汉字书写文化汪洋大海中激涌而起的美丽浪花。
汉字书写的实用与审美相依互助,实用之途是其艺术化的深厚根底,实用并不排斥审美的追求,整个民族的书写文化不断提升。
可见,中国书法艺术并不是由少数人创作和传播的,它有深厚的、由各种层次的书者和欣赏者构成的民众根底,他们构成了一个金字塔式的书法艺术创作与传播群体,保证了中国书法艺术创作传播活动的生生不息。
中国书法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书法的传承与创新第一篇:中国书法的传承与创新中国书法的传承与创新中国书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典型的体现了东方文化和艺术之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奇葩,犹如一只常开不败的鲜花怒放在世界艺术的百花园中。
然而面临浩如烟海的书法文化,群星璀璨的传统书法艺术宝库,如何衔接传统与创新、创新与流行之间的关系,这是书法文化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书法的历史演变经过夏、商、周、春秋战国至秦汉王朝,共计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这~时期的书法艺术开始了有序的发展。
从开始的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简帛朱墨手迹的出现至篆体、隶体、楷体等书体.在数百种杂体中筛选淘汰逐步定型。
从秦始皇统一大业后,丞相李斯在大篆基础上创造的秦篆到魏晋时代的篆、隶、真、行、草诸书体日渐完善。
在这段时期内更是有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再看唐代书法家将草书之狂放不羁、篆书之圆润瑞丽.行书之风骨清婉推向极致和宋四家苏、黄、米、蔡,行草、楷皆备。
在之后的元、明、清时期,中国书法都有自己的特色。
当时的书法代表人物有赵孟颛、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唐寅、朱耷等等。
二、传承是最好的保护,创新是最好的发展经过多年努力,中国书法终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值得所有关心书法的人欣慰的事情。
它表明,中国书法,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
历经3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书法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今天依然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庞大的参与者及受众,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但是我们应清醒地意识到,当代书法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传统文化土壤正在弱化、变异,书法创作外在形式的张扬与内在文化的萎缩是不争的事实。
对此,我们应怀有一种忧患意识,保持传统,坚守文化,使古老的书法艺术在新的时代得以传承与发展。
繁荣书法艺术,首先要正确对待继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
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古人将书法的技巧创造得几乎尽善尽美,今天的书法艺术远没有达到历史上的高峰,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题写传播
书法作为造型艺术, 只有通过展示, 被受众欣赏 和接受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达到一定的传播效果。 题写式的传播方法是古代书法传播中极其普遍的现 象。展示的范围也较广泛, 适用于众多场合, 如题壁、 题石 ( 图 3) 、 题碑 ( 图 4、 5) 、 题柱、 题屏、 题楹、 题幢、 题木等, 它必须以相对稳定的自然存在物作为媒介展 开传播活动, 汉字以其书写的特有的结构性质, 故而 特别适宜展示。题写式的书法作品赋予了其他书法 形式所不具备的景观性、 规模性和空间的自然存在。 以汉字线条作为符号的题写式传播方法具有自身特 殊的特征、 功能和表现形态, 在书法传播方面发挥了 显著的作用。而且这种传播方式常常与周围美丽的 自然景观紧密联系, 提高了书法传播的文化效应。 书法与景观的融合, 形成大量具有重要传播学价 值的书法景观, 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书法题写本 身是中国文人书家表现自我、 显示自身价值、 吟玩情 性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艺术趣味, 也是其文化心态与创 作心理的折射。同时也显示出巨大的传播学价值, 自 然景观也为书法传播提供了一个天然舞台。古代许 多书法家的作品, 就是书写在岩石、 墙壁、 摩崖上, 通 过题写得以传播的。 《 太平寰宇记》 卷九十九丽水县 图 5 泰山碑刻书法作品 图 46 碑刻书法作品
! 恩泽。
据史料记载, 我国最早的刻帖是南唐李煜时期刻 制的 《 升元帖》 。之后刻帖方兴未艾, 宋代之前即有 王羲之 《 乐毅论》 刻本残石和 《 定武兰亭》 石本流传。 宋初, 侍书学士王著主持刻了著名的 《 淳化阁帖》 (图 !) , 刻成后, 宋太宗下旨把该帖拓出, 御赐每位大臣 一部。这是重要的刻帖传播的史实。清代乾隆年间 乾隆皇帝又主持刊刻了 《 三希堂法帖》 , 并且通过刻 帖形成大规模的碑林。刻帖根据用料的不同可以分 为木刻帖和石刻帖, “ 淳化阁帖” 用枣木板刻, 属木刻 帖, 而 《 三希堂法帖》 则属于石刻帖。刻帖作为古代 书法复制传播的一种方式, 具有书法传播学的重大意 义, 也极具文化传播学的价值。刻帖的内容大都是文 人大臣的奏章、 文稿、 信札、 诗词等, 有许多原件已佚, 其内容往往赖刻帖以存。 复制这种传播方法, 通常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 制, 但它与社会物质基础和技术水平紧密相连。造纸 和纺织等手工业的发展以及印刷等技术方法的运用, 都为复制提供了有利条件。 图 36 石刻书法作品
#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艺术百家 !""# 年 第 $ 期 总第 %%% 期 &’()*+) ,-&../, 0( 1*2,
文章编号: %""3 4 #%"5 ( !""# ) "$ 4 ""%6 4 %%
中国书法的传统生存与发展方式
— — —从传播的视角
章剑华
( 江苏省文化厅, 江苏 南京 !%""!# )
!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国家 “ !%% 工程” 三期 “ 艺术学理论创新与应用研究” 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
7 作者简介: 章剑华 ( %#6: 4 7 ) , 男, 汉, 江苏宜兴人, 南京艺术学院在读文学博士, 江苏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江苏省文化厅党组书记、 厅 长, 国家一级艺术监督,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 艺术百家》 编辑委员会主任。研究方向: 艺术史, 艺术创作与文化理论研究。
#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艺术百家 !""# 年 第 $ 期 总第 %%% 期 &’()*+) ,-&../, 0( 1*2,
决了真迹传播所带来的局限性, 加大了传播的数量, 能够让更广大的人群得以观摹, 为书法的普及和流传 提供了方便。虽然刻帖拓本在艺术水准上下真迹一 筹, 但是它在古代没有先进技术的条件下确是书法艺 术一大幸事, 使其得以完整传播。刻帖为我们保留了 珍贵的书法艺术, 也培育了一代一代的书法家, 至今 我们都应该感谢这一古老传播方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给我们的无限
!
7 7 摘7 要: 中国书法艺术是靠传播来获得生存空间的。就一定意义而言, 中国书法艺术生 存和发展的历史就是书法艺术自身传播的历史。中国书法的传播历史源远流长, 在历史流 变中又不断衍生出新的丰富的传播方式。即便在当今电子化、 信息化的媒介信息时代, 传播 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的大的时代背景下, 历史上留传下的传统书法传播方式仍然在发挥着 重要作用, 由此, 从书法艺术传统传播方式的视角透视书法艺术本体生存、 发展的规律, 就显 得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书法文献和艺术作品的梳理和归纳, 把中国书法艺术传统传播的 主要方式归纳为复制传播、 题写传播、 借用传播、 传授传播和展示传播等五大类。这五类传 播方式在数千年中国书法传统传播过程中发挥了中坚作用, 并衍生出了显著的传播效应。 7 7 关键词: 中国书法; 传播; 书法创作; 书法作品; 生存; 发展方式 7 7 中图分类号: 8!#!7 7 7 7 7 7 7 7 7 7 文献标识码: 1
7 7 书法传播是人类整体传播活动的一部分。在中 国古代的农耕时期, 书法艺术自身特有的传统传播方 式, 特别显示出了中国书法在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中的 生态优势和文化特质。中国农耕时期, 由于物质和经 济条件的制约, 传播方式相对比较单一, 传播效率较 低, 日常主要以人际传播的单一方式为主, 扩散慢, 影 响小。从总体上看, 传统书法传播具有多样性、 时代 性、 恒常性、 交叉性等主要特征。笔者通过对大量书 法文献和艺术作品的考察, 把中国书法艺术传统传播 的主要方式归纳为五大类: 复制传播, 题写传播, 借用 传播, 传授传播和展示传播。这些传播方式在中国书 法传播过程中发挥了中坚作用, 并衍生出了显著的传 播效应, 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以至中华文明的延伸 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以下就从传播学的角度, 对书法 艺术的传统传播方式作出基本的梳理和厘定。
一、 复制传播
复制传播是中国书法传播最简单的方法, 不仅复 制的效果和当时社会的科技发展程度密切关联, 而且 对复制者的水平和技巧依赖很大。在中国古代的农 耕时期, 书法艺术作品所采用的复制方法主要包括临 摹、 捶拓和刻帖三大类。 %9 临摹 临摹是 “ 临帖” 和 “ 摹帖” 的总称, 是两种不同的 传播方法。临帖包括对临、 背临、 意临等; 摹帖包括单 钩、 双钩、 描红等。临摹是学习书法的主要方法, 也是 书法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书法受众在反复临摹的 过程中接受并掌握了书法作品所传播的信息, 不但实 现了书法的自我传播, 而且同时产生了大量和原本几 乎能乱真的复制品, 还实现了书法作品的再传播, 为
" ‘ 荔田读书处’ , 或曰 ‘ 荔田弹琴处’ , 不一而足。 ” 又
# !"
马宗霍 《 书林纪事》 卷二载: “ 颜真卿硅嗜书石, 大几 咫尺, 小亦方寸。晚年尝载石以行, 碧而藏之, 遇事而 书, 随所在留其所镌石。 ”# 可见古代文人墨客几乎都 有一定的题写欲, 这是中国较为常见的文化现象, 也 是书法传播最为流行的方式之一。 从题写的传播功能看, 一方面可形成个人传播, 另一方面也可形成一定的大众传播。 《 晋书》 卷八十 《 王献之传》 载: “ 王献之尝书壁为方丈大字, 羲之以 为能。观者数百人。 ”$ 与其他传播方式相比, 这种题 写手法使书法获得的传播媒体与渠道更具有恒常性、 固定性、 延续性、 历时性。相对而言, 其传播主体及其 传播信号、 信息与传播客体受众对象之间的距离要短 些, 它可以在特定的空间与自由的时间中, 给 “ 受传 者” 以更为强烈的审美感受、 艺术直觉和心理效应。 也就是说, 对于写的书法作品, 欣赏者有着较大的自 由, 不太受时间的限制, 可以从容地、 反复地去玩味, 也很少受人际关系的制约。随着时间的流逝, 受传的 人数会不断增多, 其传播的范围与对象相对来说也较 为广泛, 因而在传播过程中, 也往往产生某些特殊的 传播功能与效果。 01 静态的题写传播 静态的题写传播方式主要包括碑刻和匾额传播 ( 图 2) 。这种方式具有直传性和普及性的优点, 但传 播媒介容易毁坏, 不易流动。碑刻、 匾额作为书法的 载体具有静态的雕塑性特征, 所以我们单独把它作为 一类传播方式来研究。静态的雕塑性特征的载体在 艺术传播上具有辐射性和直接性, 更容易对受众进行 直接的艺术信息的冲击, 使受众更为方便快捷地获取 艺术信息。 (0 ) 碑刻。碑刻是指刻在碑上的文字或图画, 是 图 31 4! 匾额书法作品 ( 山西晋祠) 图 31 0! 匾额书法作品
章剑华! 中国书法的传统生存与发展方式— — —从传播的视角 "#$%&’% ()"**+( ,$ -&.( 书法作品生命力的延续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因为纸 质的寿命, 历史上有很多作品通过临摹才能流传到现 在, 尤其是唐代以前的很多优秀书法作品。王羲之大 部分作品均通过临摹才传播到今天。虞来 《 论书表》 云: “ 羲之偿自书表于穆帝。帝使张翼写效, 一毫不 异, 题后答之品, 题后答之。羲之初不觉, 更相看, 乃
章剑华! 中国书法的传统生存与发展方式— — —从传播的视角 "#$%&’% ()"**+( ,$ -&.( 引郑缉之 《 永嘉记》 云: “ 昔王右军游恶溪道, 叹其奇 绝。遂书/ 突星獭 /于石今又有墨迹焉。 ”! 马宗霍 《书 林纪事》 卷二载: “ 屑朝江荔田压, 徽州人, 能孽寞书, 精于刻石, 住黄山数十年, 号天都山人。常于山中悬 崖令采炭人缝已下临万丈, 于悬岸刻方丈大字, 或曰
! 叹曰, 小儿几欲乱真。 ” 这里所说的 “ 写效” , 就是临
# !"
摹的意思。这种 “ 写效” 的方法, 使王羲之的作品在 当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当然, 临摹的传播学意义不 仅在于此, 更重要的是其变相保存的作用, 特别是勾 摹的方法。历史上的许多书法作品就是依靠勾摹才 得以传播 的。最 典 型 的 是 王 羲 之 的 《 兰 亭 序》 。初 唐, 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倡导下, 全国掀起了一股王羲 之书法的临摹热潮, 皇宫内成立了专门机构对 《 兰亭 序》 采用 “ 硬黄勾摹” 的方法进行复制。后来即便在 唐太宗把 《 兰亭序》 陪葬的情况下, 《 兰亭序》 仍得以 广泛传播。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几种 《 兰亭序》 中最著 名的是唐代冯承素的摹本。当然, 在临摹中会产生大 量复制品, 它们在书法鉴定学上被称为 “ 赝品” 或 “伪 迹” 。从传播学而言, “ 赝品” 以假乱真, 真假难辨, 这 有利于书法作品的保存和传播范围的扩大。赝品传 播是以临摹造假, 牟取暴利为目的的继传传播方式。 这种传播方式具有复制性和隐蔽性的特点, 也起到了 拓宽传播广度的作用。从艺术和市场的角度上来看, 赝品的存在毁坏了艺术的真实性, 扰乱了正常的市场 秩序, 但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 它却扩大了艺术品 的传播范围。有很多代笔者或造假者水平很高, 就是 其本人恐怕也难鉴定真伪, 这种高水平的赝品, 几乎 图 0! 淳化阁帖 就是真实的再现和传播原创者的书法艺术风格, 所以 我们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 就对中华历史文明的延续 和传承而言, 对赝品可以持积极肯定的态度。 01 捶拓 捶拓也是中国古代书法传播的重要手法, 完全是 一种技 术 行 为。从 石 碑 上 捶 拓 下 来 的 作 品 本 子 叫 “ 拓本” , 类似于雕版印刷。中国古代碑文的复制传 播方式采用 “ 拓” 的方式进行。可以说, “ 捶拓” 是古 代原始印刷术, 是碑派书法的主要传播手法。现在我 们看到的很多字帖, 原碑已经遗失, 只留下拓本流传。 也有些古人做的拓本在现代仍在流传, 比如唐代欧阳 询的楷书 《 九成宫》 ( 图 /) , 目前社会上流传使用的 字帖大都还是影印的明代拓本。 21 刻帖 刻帖是后世摹刻前人墨迹于木板或石头之上, 以 供传拓临摹。这样可使前人书法作品得以长久保存, 并化身万千, 实现广泛传播。刻帖传播是古代复制传 播的重要方式, 具有普及性强和数量大的特点, 对加 大传播的深度和广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是非常重要 的传播途径之一。照相术发明之前, 书家书迹传播的 主要依赖方式之一就是刻帖。刻帖具有通俗化、 市民 化的传播特点, 其存在形式充满活力, 且数量也比较 大, 比书法墨迹本容易得到, 起到了拓宽传播渠道的 作用。而且刻帖在古代是书法作品最重要的复制传 播方式之一, 保真性较强, 它让书法艺术不仅在传播 空间上得到了扩展, 而且也延伸了书法艺术传播的时 间, 使书法艺术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图 /! 欧阳询 《 九成宫碑》 成品书法经过刻帖后可以多次捶拓印制, 拓本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