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十单元教学设计(学讲方式)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单元教案
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解决问题的策略、混合运算、分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材第104、第105页的第1~6题及第105、第106页的第11~16题及第107、第108页的第23~27题。
1.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熟练运用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进行混合运算,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2.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会计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3.通过复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能力。
1.系统掌握“数与代数”部分的知识,全面复习整理。
2.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课件。
老师谈话: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我们这本书的新内容已经学完了 ,同学们掌握了多少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对这本书进行复习,复习分为四部分的内容:数与代数、量与计量、图形与几何、统计和整理。
今天我们来复习“数与代数”这部分的内容。
(板书:数与代数) 【设计意图:告诉学生这节课要进行的教学内容,避免复习时杂乱无章,尽量做到目标明确、有条不紊】老师:在本册书中,关于“数与代数”部分,我们都学了哪些内容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学生: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解决问题的策略、混合运算、分数的初步认识(二)、小数的初步认识五个单元的内容。
老师:好的,下面我们针对这五个单元逐一展开复习。
1.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
老师:关于两位数乘两位数,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呢?你能说一说吗?学生甲: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估算,如在估算25×78这道算式中,可以把78看作80进行估算,也就是78≈80,25×80=2000。
学生乙: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在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把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末尾就要和那一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年级下册第十单元教案
第十单元总复习复习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等计算更熟练,计算更准确,提高计算能力。
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轴对称图形等基础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统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一步认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现象,培养初步的统计观念。
4、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通过复习,使学生经历回顾学习情况和整理知识,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完成相应的练习题,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复习重点:1、两位数乘两位数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3、位置与方向、年月日4、面积的计算复习难点:1、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中商中间有0的除法试题。
2、解决问题3、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灵活运用课时划分:位置与方向和年月日 1课时除法和乘法 1课时面积 1课时统计、小数的初步认识 1课时解决问题 1课时使用时间:课题位置与方向、年月日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几个方向。
2、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方向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使全体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3、全面掌握所学过的时间单位和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进一步掌握经过时间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几个方向。
2、全面掌握所学过的时间单位和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进一步掌握经过时间的计算。
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建议(补充)一、揭示课题宣布本节课的复习内容。
二、要点复习:1、位置与方向(1)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四面八方”是指哪几个方向?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东、南、四、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2)方向辨认。
①以教室为中心,辨认出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各在什么方向。
②说一说,你们家的方向。
请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家在学校的哪个方向。
江宁区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单元期末复习第6课《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江宁区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单元期末复习第6课《解决实际问题》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单元期末复习第6课《解决实际问题》主要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平均分、估算、简单的行程问题等。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简单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对于复杂的实际问题,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难点:对于复杂的实际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练习题等。
2.学具:笔记本、笔、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提出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提示。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选取代表性的解法进行讲解,总结解题规律。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类似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三年级数学苏教版下册 第十单元《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教案
解决问题和数据的收集、整理复习【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07-108页期末复习第23-28题,思考题和回顾评价。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从问题想起的策略,能应用数学知识和策略解决简单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能进一步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汇总过程,掌握数据收集和汇总的方法,能参加调查和汇总数据,说明数据蕴含的信息。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析数量关系的基本方法,感受实际问题里数量间的联系,发展分析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经历收集数据、汇总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体会分析数据的方法,初步感受数据的价值,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方法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广泛应用,感受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和实际数据,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和学好数学的责任心。
【教学重点】应用解决问题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深化数据汇,总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应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
【教学准备】1.学生事先了解或背诵第28题的几篇古诗,了解分别出自哪个年代。
2.为每人准备第28题调查数据的记录表。
【教学过程】数学小讲师一、回顾整理谈话:这节课,我们复习这学期的最后两个内容,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收集、整理数据。
(板书课题)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整理这两块内容的知识点,你们整理完毕了吗?小组交流:1.这学期我们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什么?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有哪些?2.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该注意什么?把预习成果在小组中交流,并用红笔做好补充。
展示交流:小组代表进行交流展示,其他同学相互补充,对有疑问的地方教师及时点评,同时适时板书。
二、基本练习1.做期末复习第23题(1)学生读题,交流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引导:这道题从问题想起,可以怎样想?能想到不同的解题思路吗?四人一小组互相讨论下,说说可以怎样想?交流:从问题想起可以怎样想,要先求什么?(指名交流,结合板书关系式还有不同的思路吗?说说你的想法。
【单元教案】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学期第十单元精品精排版教案
第十单元期末复习1.乘法和混合运算复习总第()课时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104-105页1-6题通过复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通过复习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以及混合运算。
教学方法自主整理练习教学准备课件教学预设修改或随笔一、本册教材内容整理与复习。
本学期你都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最感兴趣的是哪部分知识?学得最好的是哪部分知识?你觉得哪些知识有困难?从本节课开始我们逐步复习这一学期学习的内容。
这节课主要复习计算部分。
1二、基本训练1.完成“期末复习”第1题。
指名回答,并要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期末复习”第2题。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如何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笔算?我们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学生汇报后,师小结:(1)相同数位要对齐。
(2)计算时先用第二个乘数的个位乘第一个乘数,再用第二个乘数的十位乘第一个乘数。
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这一位对齐。
最后把两次乘得的数相加。
(3)用交换乘数的方法进行验算。
3.完成“期末复习”第3题。
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时什么?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最后集体订正。
归纳混合运算的顺序:算式中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应先算乘除法;算式里有括号,应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提高练习。
1.完成“期末复习”第4题。
2学生独立完成后,提问:你是如何发现得数大的算式的?2.完成“期末复习”第5题。
读题理解题意后先让学生估一估,再独立解答验证。
3.完成“期末复习”第6题。
让学生先读题,再列式解答,最后集体交流,并说说解题思路。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五、布置作业完成《补充习题》相关页。
板书设计教学反3思42. 年、月、日和千米、吨以及分数、小数复习总第()课时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105-106页第7-16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十单元期末复习(教案)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十单元期末复习(教案)苏教版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三年级下册数学的期末复习课,主要复习第十单元的知识点,包括分数的加减法、几何图形的认识、位置的相对性以及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使学生能够巩固第十单元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巩固第十单元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几何图形的认识、位置的相对性以及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课件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如购物、烹饪等,引入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几何图形的认识、位置的相对性以及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2. 例题讲解(1)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利用课件展示例题,如“1/4 + 1/3= ?”,引导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几何图形的认识:利用课件展示不同几何图形,如圆形、正方形等,引导学生认识并区分这些图形。
(3)位置的相对性:利用课件展示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如“一个小球在桌子的一端,另一个小球在桌子的另一端”,引导学生理解位置的相对性。
(4)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利用课件展示一组数据,如“3个苹果、2个香蕉、5个橘子”,引导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方法。
3. 随堂练习(1)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如“1/2 1/3 = ?”。
(2)几何图形的认识:让学生在纸上画出所学过的几何图形。
(3)位置的相对性:让学生描述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
(4)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让学生独立完成一组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4. 板书设计板书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几何图形的认识、位置的相对性以及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方法和步骤。
六、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题: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几何图形的认识、位置的相对性以及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单元期末复习第6课《解决实际问题》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单元期末复习第6课《解决实际问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单元期末复习第6课《解决实际问题》,主要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和提高分数的应用。
教材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选取了学生熟悉的场景,如购物、旅游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知识,如分数的定义、比较大小、加减法等。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会因为情境的复杂性,而无法将分数知识运用其中。
因此,本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分数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够运用分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和巩固分数知识。
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实际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创设情境,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
2.新课导入:讲解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商品打折、分配物品等。
3.实例讲解:通过具体案例,讲解如何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课堂练习:设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商品打折:原价 × 折扣 = 现价2.分配物品:总数量 × 分配比例 = 分配数量八. 说教学评价本课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题完成情况、课后作业等方面进行。
2020春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 第10单元 10.2 量与计量 教案
复习年、月、日,千米和吨教材第105页的第7~10题。
1.能正确计算某年、某季度或某段时间有多少天,能正确判断某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会进行质量单位间的换算。
2.结合具体情境,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进一步整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学习体会,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习惯。
1.系统掌握“量与计量”部分的知识,全面复习整理。
2.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课件。
老师:同学们最喜欢的节日是什么呢?学生:儿童节。
老师:那你能说一下儿童节是哪一天吗?学生:每年的6月1日。
老师:很好,说到日期同学们能想到我们这学期学的哪些内容呢?学生:年、月、日。
老师: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整理复习的量与计量的内容之一。
除了年、月、日我们从这本书上还学到了哪些量与计量的相关知识呢?学生:千米和吨。
老师:这些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所以今天我们要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复习这部分内容。
(板书:量与计量)【设计意图:以学生喜欢的节日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内容,把学生被老师教变成学生主动学,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加深】1.复习年、月、日。
老师:我们先来一起谈谈“年、月、日”在生活中的应用吧!学生甲:一年有12个月,在这12个月中,天数是31天的月份为大月,天数是30天的月份为小月。
学生乙:我们根据2月天数的不同,把年份为平年和闰年,平年的2月是28天,平年的一年就是365天;闰年的2月是29天,闰年的一年就是366天。
学生丙:我们把一天分为24小时,从0开始,到24时结束。
老师:同学们讲得很好,一年12个月哪几个是大月?哪几个是小月呢?学生: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是大月,4月、6月、9月、11月是小月。
2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
老师:怎样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呢?学生:看公历年份是不是4的或400的倍数,公历年份不是整百时如果是4的倍数,这一年就是闰年,不是4的倍数,这一年就是平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时,如1200年,1300年,2000年……其年份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2020春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 第10单元 10.3 图形与几何 教案
复习图形与几何教材第106、第107页的第17~22题。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知道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2.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2.面积的认识和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多媒体课件。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复习本册书的第三个板块“图形与几何”,这些内容是我们以后学习有趣的立体图形的基础,首先我们想一想在“图形与几何”部分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面积的认识、长方形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老师板书:图形与几何)【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要整理的知识点,从而使学生形成对这部分内容的感性认识,能在头脑中呈现相关的表象,逐步构建知识系统】老师:计量长度有长度单位,计量面积有面积单位,在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面积单位呢?学生: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如果图形的边长是用厘米作单位,那么面积单位就是平方厘米,如果图形的边长是用分米作单位,那么面积单位就是平方分米,如果图形的边长是用米作单位的,那么面积单位就是平方米。
老师: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都是面积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学生: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老师:很好,那么大家还记得怎样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吗?学生: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老师:同学们把我们这个板块的学过的内容都说出来了,真了不起!那么大家会不会应用呢?下面我们就来检验一下。
(老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6、第107页的第17~22题)【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回忆、总结、运用知识的过程,巩固和加强学生对图形与几何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老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了“图形与几何”,关于这部分内容,咱们的教材到这就快要结束了,但是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是无止境的,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只要你们努力,就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单元期末复习第6课《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单元期末复习第6课《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单元期末复习第6课《解决实际问题》主要包括了通过简单的加减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已学知识的一个巩固和拓展,旨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可能会存在理解困难的情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和拓展学生对加减法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2.难点: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设置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以此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解答。
2.准备一些关于加减法的练习题,用于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一些实际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你们知道如何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吗?”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些实际问题,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给了他2个苹果,请问小明现在有几个苹果?”引导学生运用加减法进行解答。
在解答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的指导和评价。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相互出题,并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0《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0《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传播》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十课的内容。
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声音在空气中传播,以及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
教材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探究声音传播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他们对声音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声音传播的条件和传播速度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认知盲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声音传播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声音传播原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传播条件。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声音的传播过程。
2.讲解法:教师对声音传播的原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享心得体会。
4.提问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声源(如音叉)、振动器、距离尺、计时器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3.学习材料:教材、实验报告单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声音传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声音传播的现象。
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吗?”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如在空气、水和固体中传播的声音。
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传播的条件和速度。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声音的传播。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实验结束后,学生填写实验报告单,总结实验结果。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10《声音的传播》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10《声音的传播》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10《声音的传播》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的传播原理。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声音是如何传播的,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声音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声音传播方面,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传播原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增强他们探究科学的欲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教学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引导学生学习声音传播的相关知识。
3.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4.讨论交流: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声音传播的原理。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声音传播的原理,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举例说明。
6.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声音传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等。
7.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声音传播的原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实验操作、讨论交流等方面进行评价。
重点关注学生对声音传播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九. 说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10《声音的传播》优质说课稿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10《声音的传播》优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10《声音的传播》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声音传播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声音传播方面,可能还存在着一些认知误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声音传播的原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学会用实验方法探究声音传播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2.教学难点:声音传播原理的理解和实验操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敲击瓶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传播,激发学生的兴趣。
2.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探讨声音传播的条件。
3.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根据实验结果,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4.巩固知识:进行课堂小结,让学生复述声音传播的条件和原理。
5.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等。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声波通过介质传播,受到温度和距离的影响。
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实验操作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实验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3.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小结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声音传播条件和原理的掌握程度。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声音传播的原理。
苏教牛津版三年级英语下册教案 unit10(3)
………………………………………………………………………(苏教牛津版)英语教案三年级下册unit10Unit 10 Do you play …?The third periodTeaching Contents :C Look and say :D Look read and write .Teaching Aims:复习巩固Do you play /like …? What do you play ? 及其应答语。
能熟练运用所学句型编对话。
学习单词a piano ,a violin ,a guitarTeaching StepsStep1 Warm upSing a song : We study and play .Revision .主要复习球类和乐器类单词,用抽读图片的方式进行,并随机进行交际复习。
Step2 Presentation .Look and say .The T shows the wall picture and asks : What can you see on the picture ?The Ss discuss .Check ,e.g Picture 1 A: Do you play baseball?B: Yes ,I do . Picture 2 A: Do you play basketball? B: No ,I don’t . A: What do you play? B: I play volleyball .…Look ,read and write .Read the letters after the T. Write the letters .字母Uu,Vv,Ww的大小写均为一笔写成,注意大写U与小写u的区别。
教师在四线格中边范写边指导。
学生练习。
Step3 Have a rest .Sing a song: A B C song (只能唱到W,多唱的同学必须表演节目)Step 4 Good bye .~小学英语精品资源~。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10单元教案(表格式)
指导学生看懂图意,让学生结合图下的文字信息和问题,找出图中的有效信息。
引导:钟面从几时到几时,经过了多长时间?
引导学生独立列式解答,集体交流。
(3)完成教材第105页“期末复习”第10题。
指名读题,让学生根据问题寻找有用的条件,再让学生独立列式,说说思考的方法。最后集体交流。
3.完成教材第104页“期末复习”第3题。
先让学生结合算式说说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再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最后集体订正。
归纳混合运算的顺序:算式中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应先算乘除法;算式里有括号,应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教材第104页“期末复习”第4题。
要求:不计算,在得数大的算式后面画“√”。
课题
两位数乘两位数和混合运算的复习
课型
新授
第1课时
备课教师
单位
总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学期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况进行回顾,培养学生总结和反思自身学习情况的习惯和能力,提高整理和复习的效率。
2.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及混合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以及混合运算。
学生每四人一组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提问:你最感兴趣的是哪部分知识?
学得最好的是哪部分知识?你觉得哪些知识有困难?(指名汇报)
师揭题:本节课我们要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及混合运算的内容。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教材第104页“期末复习”第1题。
让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汇报答案,并说说计算方法。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的公式是什么?
苏教版第十单元统计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苏教版第十单元统计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一、教学内容前几册教材里陆续教学了一些搜集、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还教学了条形图和统计表呈现数据的方法。
本单元教学一个常用的统计量-平均数。
过去教学平均数,把主要精力放在求平均数的应用题上,没有发挥平均数在统计活动里的作用。
现在把它作为常用的统计量,突出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尤其是在分析一组数据和比较两组数据时的作用。
而且,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也要学生经过探索而学会。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1.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为教学主线。
为什么求平均数?平均数表示什么意思?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求出的平均数说明了什么?这些都是例题要解决问题。
在这些问题中,平均数的意义是重点,也是关键。
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它的计算方法和现实应用都迎刃而解。
教学平均数的意义不是讲授,而是体验。
让学生在挑战性的问题里,在探索平均数的算法过程中不断体验、深化体会,逐渐了解。
例题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四步。
第一步创设一个吸引学生的游戏情境,以学生喜欢的问题引发新的认知冲突,营造学习新知识的氛围,引入平均数。
四名男生和五名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中的个数表示在条形统计图上,要比较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
由于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不等,所以比男、女生套中的总个数显然不合理。
又由于女生中有2人套的成绩很好,另3人套的比男生少,所以很难对应着进行比较。
在学生处于认知冲突的时候,教材提示学生:分别求出男生和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虽然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都是新概念,但由于学生有“平均分”为基础,他们大都能够接受。
平均每人套中个数的提出,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走出困境,把心向集中到平均数的学习上面。
第二步在求平均数的活动中,探索算法,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学生有平均分为基础,知道每份应分得同样多,还知道计算平均分问题的方法是除法,总数除以分的份数得每份的个数。
这些都是探索求平均数方法的重要资源。
(新教材)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10声音的传播》教案
三、拓展活动
1.实际应用
(1)提问:声音与人类的关系如何?
(2)回答:声音对人类很重要,没有声音,这个世界会非常可怕……
(3)提问:声音到底对人类有哪些好处呢?
(要求学生能按照教材的建议执行好实验方案)
(3)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帮助。
3.实验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敲击材料时要尽量控制好用力大小,轻轻敲击。
·教室一定要十分安静,师生屏息倾听,用手势交流,不发出声音,并记下自己的感受。
·注意认真观察实验过程中发现的任何一种现象,最好把它记录下来。
(4)学生思考后回答:可以互相说话、听到铃声、听收音机……
(5)讲述:声音能通过空气、液体、固体传播,我们才可以听见各种各样的声音,也可以利用声音来为人类做事。
2.课后延伸
(1)伏地听声
·要尽量保持教室整洁。
4.讨论交流:
①哪一种材料听声音效果最好?哪个最不容易听到声音?
②固体、液体、气体三种材料听声音的效果?
5.汇报交流结果:
(1)隔着空气、水和线都可以听到声音;
(2)有线比没有线听声音效果好;
(3)隔着空气听到声音比较小,这是因为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时不容易损失,而在空气中比较容易损失,尤其是在开放的空气中更容易损失的缘故。
10 声音的传播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声音在物体中的传播方向作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
·会按步骤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认真比较。
2、科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名上台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
提问: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汇报后,师小结:
(1)相同数位要对齐。
(2)计算时先用第二个乘数的个位乘第一个乘数,再用第二个乘数的十位乘第一个乘数。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这一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数相加。
先让学生说说进率,再填写,最后交流是怎么转换的。
3.完成教材第107页“期末复习”第19题。
出示表格,先让学生独立填写,然后指名汇报,并让学生说出计算方法。
4.完成教材第107页“期末复习”第20题。
(1)让学生读题,了解题意。
(2)思考: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让学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5.完成教材第107页“期末复习”第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题。
谈话:这学期我们学过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
引导:这道题从问题想起,可以怎样想?能想到不同的解题思路吗?说说你的想法。
引导:请大家从问题想起,看看解决这两个问题要先求什么,分别列式解答。
(2)引导: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课
后
反
思
得:
失:
纠:
一、自主学习
回顾一下我们学习过分数和小数的哪些知识?
二、交流质疑
1.复习分数
一些物体看成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是几分之一,几份就是几分之几。
2.复习小数。提问:1/10写成小数是多少?(0.1)3/10写成小数是多少?(0.3)
交流讨论分数化成小数应注意什么?
三、检测反馈
1.教材第105页“期末复习”第11题。
(1)让学生读题,说说题意。
(2)进行小组合作,将两个长方形拼成正方形,并说说拼成的图形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3)让学生算出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4)让学生将两个长方形拼成长方形,说说拼成的图形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长40厘米,宽10厘米)
(5)让学生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6.完成教材第107页“期末复习”第22题。
课题
乘法和混合运算
复习
课型
练习
课时
共_5__课时
第_1__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本学期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况进行回顾,培养学生总结和反思自身学习情况的习惯和能力,提高整理和复习的效率。
2.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及混合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学情分析
重点、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以及混合运算。
(3)用交换乘数的方法进行验算。
3.完成教材第104页“期末复习”第3题。
先让学生结合算式说说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再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最后集体订正。
4.成教材第104页“期末复习”第4题。
要求:不计算,在得数大的算式后面画“√”。
师注意提醒学生看清运算符号。
5.成教材第105页“期末复习”第5题。
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的公式是什么?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三、检测反馈
1.完成教材第106页“期末复习”第17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里交流并互相评价。
2.完成教材第107页“期末复习”第18题。
追问:买这两种布一共要付多少元?
3.6+6.2=9.8(元)
你还能提出哪些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
四、小结反思
这节课你进一步认识了哪些知识?
引导回顾
回顾:小数中的圆点叫作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是整数部分,右边的部分是小数部分。
指名汇报:1/3是把12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1份,是12÷3=4(根);2/3表示这样的两份,是12÷3×2=8(根)。
时间分配
学_5分钟__讲__5分钟_练_30分钟_
教学与学法
自主交流、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
学生活动
教师助学
课后改进
一、自主学习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从问题想起,用画线段解决问题。
二、交流质疑
1、这学期的数据收集和整理,主要学会了什么?
2、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什么?
三、检测反馈
1、完成期末复习第23题。(1)学生读题,交流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课时
共_5__课时
第_5_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收集数据的意义的理解。
2.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重点、难点:加深对收集数据的意义的理解。
灵活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易混、易错点:实际问题的解决
学生认知基础:简单的数据整理
(2)回顾:24时计时法有哪些知识?24时计时法怎样转化成普通计时法?怎样求一天内经过的时间?
2.复习千米和吨。
板书:1千米=1000米
1吨=1000千克
三、检测反馈
1.教材第105页“期末复习”第7题。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说说思考的过程。
2.教材第105页“期末复习”第8题。
3.教材第105页“期末复习”第9题。
2、完成期末复习第24题。
3、完成期末复习第25题。
4、完成期末复习第26题。
提问:有哪些条件,问题是什么?要解决几个问题?
5、完成期末复习第27题。
(1)让学生了解题意。
提问:解决第(1)题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第(2)题的数量关系式呢?
6、完成期末复习第28题。
让学生看一看题里的古诗篇目,明白要求调查什么数据。
学情分析
重点、难点:系统地整理知识点。
加深理解年、月、日与千米和吨,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易混、易错点:千米和吨的应用
学生认知基础:时间和重量、长度单位的学习
时间分配
学_5分钟__讲__5分钟_练__30分钟
教学与学法
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
学生活动
教师助学
课后改进
一、自主学习
二、交流质疑
1.复习年、月、日。
直尺
学生活动
教师助学
课后改进
一、自主学习
谈话:本节课我们要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及相关的实际问题。回顾一下,我们学过了哪些知识?
二、交流质疑
回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及有关的实际问题的知识。
(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这个物体的面积。面积的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说说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之间的进率。
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说图意。再进行独立填写,指名说意思。
2.教材第106页“期末复习”第12题。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12根小棒,分别拿出它的1/3,2/3,1/6,5/6。
要求:说说每次拿出几根?
3.完成教材第106页“期末复习”第13题。
出示数轴,先让学生填写数轴上的数,然后集体交流,说说想法。
4.完成教材第106页“期末复习”第14题。
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系统地了解本册教材所学的知识。
易混、易错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
学生认知基础:乘法计算和混合运算的学习
时间分配
学__5分钟_讲___5分钟练__30分钟
教学与学法
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课前回顾内容,完成期末复习学习情况的表格
学生活动
教师助学
课后改进
一、自主学习
二、交流质疑
讲述:看来同学们都对我们这个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了整理、复习,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复习情况,看看自己有哪些方面需要补充的。
小结:像20×40,我们可以先算2×4,再在得数的后面补上两个0。口算50×60时要注意,得数的末尾有3个0。
归纳混合运算的顺序:算式中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应先算乘除法;算式里有括号,应先算括号里面的。
师讲解:把39看成40,把88看成90,那么39与88的积大约是3600,但不高于3600,所以估计是够的
让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再估一估,最后独立解答。
。
6.成教材第105页“期末复习”第6题。
让学生先读题,再列式解答,最后集体交流,并说说解题思路。
四、小结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谈话:上节课老师请同学们回家后把这个学期我们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回顾总结,并把复习情况记录在报告单里,大家准备好了吗?
课
后
反
思
得:
失:
纠:
课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复习
课型
练习
课时
共_5__课时
第__4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理解面积的含义,并通过操作活动进一步体会面积和周长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逐步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谈话:我们学过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师引导归纳:年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通常每4年一闰,公历年份数除以4没有余数;而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必须除以400没有余数才是闰年。一年有12个月,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是大月,4月、6月、9月、11月是小月。平年一年有365天,闰年一年有366天。
课
后
反
思
得:
失:
纠:
课题
年、月、日和千米、吨复习
课型
练习
课时
共_5__课时
第_2__课时
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