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3.9《声音的产生》教案

合集下载

(新教材)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9.声音的产生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9.声音的产生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第1课的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创新能力。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让学生经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4.提问:谁可以展示一下你是怎么让这个塑料袋发出声音的?
学生展示并汇报。
5.谈话:其实除了这些方法,还有一个办法可以让塑料袋发出更大的声音,是怎样做呢?(弄爆)
教师演示弄爆塑料袋。(此环节可根据学生活动相机展开)
6.谈话:刚才通过同学们的活动,我们发现:同样的一个塑料袋,通过不同的方式都可以让它发出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这些不同的发声方式有什么共同点呢?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声音是怎么产生的。(补充完整课题)
15.出示塑料瓶子(内有泡沫屑)
谈话:谁可以让这个塑料瓶发出声音?
学生上台演示
16.提问:当吹塑料瓶口发出声音时,瓶子里的泡沫屑是什么状态?
17.提问:泡沫屑为什么会到处乱飞呢?谁在振动?
18.小结:瓶子发出声音时是空气在振动,空气振动也可以产生声音。
19.提问:如果振动消失了,声音还会继续吗?
学生猜测。
1、音频导入,揭示主题
1.提问: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声音,请大家仔细聆听,你能听出这些是什么声音吗?
音频播放几种声音:闹钟声、上课铃声、汽车喇叭声、狗叫声、打雷声。
2.提问:这是什么声音?这个声音表达了什么意思?

3.9声音的产生(教案)-2022-2023学年三年级科学下册同步备课(苏教版)

3.9声音的产生(教案)-2022-2023学年三年级科学下册同步备课(苏教版)

3.9声音的产生(教案)-2022-2023学年三年级科学下册同步备课(苏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理解和掌握声音的基本特征:音量、音调、语音、音色。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及其传播过程。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掌握声音的基本特征,并对声音进行区分。

教学准备:教师:黑板、书籍资料、音乐播放工具、实验器材。

学生:笔记本、铅笔、派发资料。

教学过程:一、概述(10分钟)本节课将讲述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请同学们想一想,当我们说话、听歌、唱歌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些声音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二、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25分钟)1.声音的产生原理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实验。

老师放置一个弹簧于板上,压下弹簧释放,弹簧震动发出声音。

这是哪些物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声音呢?那么我们能否说,只有物体相互作用才能产生声音呢?“是的,物体相互作用是声音产生的原理之一。

”请同学们再看这个实验。

老师让二十位同学齐声说早上好,声音在空气中不断地传播,传到老师的耳朵里。

那我们能否说,只有空气介质才能传播声音呢?“是的,空气介质是声音传播的原理之一。

”2.声音的传播过程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实验。

老师用一个竹筒旁向敲击,同学们可以听见声音,但是老师在竹筒里面喊话却听不到声音。

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声音是如何在竹筒中被阻隔的呢?“是的,声音在空气、水、固体等介质中传播:产生声波从声源处向外扩散,介质的分子受到压缩和稀缩,使得机械波以振动的形式对介质内分子产生能量传递,分子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在传播介质中形成连续的压缩和稀疏波动。

”三、掌握声音的基本特征(10分钟)请同学集中注意力,听一听老师播放的音乐或课本朗读,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什么?提问学生,引导学生分析音乐或朗读中有何特征。

引导同学们从音量、音调、语音、音色等方面分析声音的特征。

四、操练题目(10分钟)下面我们来做一些练习,看看大家是否已经掌握了有关声音的知识。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9《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9《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9《声音的产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9课《声音的产生》,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声音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声音产生的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实验操作和观察方法还不够熟练,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学会用实验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难点:用实验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以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为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各种声音,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声音现象,激发他们对声音产生原因的好奇心。

2.新课导入:介绍声音的产生原理,引导学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用实验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

4.讨论交流: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声音产生的原因,加深对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

5.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产生的应用和意义。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振动——》声音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实验操作、观察记录、讨论交流等方面的表现,评价他们对于声音产生原理的掌握程度。

同时,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九. 说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9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声音的产生

9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声音的产生

9.声音的产生【教材分析】《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中的第1课内容。

本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的内容。

本课从建构主义和探究教学的思想出发,围绕物体怎样发出声音,一步步揭示有关声音产生的科学概念,引领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践中开展研究与发现活动,使其学会在“做”中学。

本课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观察不同的发声物体,比较、归纳出发声物体具有的共同特征:振动,帮助学生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本课首先通过让学生感知丰富的声音,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学会辨别和描述不同声音所表达的意义;其次,学生通过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初步将“发声”与“动”联系起来,分析和归纳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

最后运用声音产生的概念解释音叉激水和水鼓的现象,同时结合不同动物的发声方式进一步深化概念认识,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学情分析】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声音所传递的各种信息,对声音形成了最直观的感受,生成了不同的生活经验,也从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取了一些有关声音的科学知识,为学习本课奠定了前概念基础。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他们觉得敲打、碰撞、摩擦……是物体发出声音的直接原因,物体由于振动产生声音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

他们大多关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

所以,带领学生探究声音产生的真正奥秘,并且将发声物体振动可视化,实现学生前概念的正确转变,这恰是我们本课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通过感受丰富的声音,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2.通过观察比较物体发声时的状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3.通过聆听不同动物的发声,认识动物不同的发声方式。

4.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小学科学9声音的产生(教案)

小学科学9声音的产生(教案)

小学科学9声音的产生(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 掌握声音的特征与基本性质;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2. 声音的特征与基本性质。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木琴、竖笛等乐器;2. 实验材料:木块、橡皮筋等;3. 教具:图片、实物模型等。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 (黑板上写下“声音的产生”)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声音的产生,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2. 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一切声音源,提醒他们声音的表现形式,如电话铃声、打雷声等。

Step 2:探究声音的产生1. 出示一幅图片,图片上有一个弦绷紧的乐器。

2.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个乐器是如何发出声音的吗?3. 引导学生思考,解释称:在演奏乐器时,乐手用手指或拨片等振动乐器弦、片等部分,振动产生声音。

4. 通过实物模型或者实际乐器,演示如何振动琴弦产生声音。

Step 3:声音的传播1. 提问学生:当你们在教室中说话,你们的声音是如何传播到他人的耳朵里的?2. 引导学生思考,解释声音的传播原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空气振动产生声波,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经过耳膜的震动,我们才能听到声音。

3. 利用实验演示声音的传播过程,例如:把一个音箱或者乐器放在教室的一角,让学生观察声音是如何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的。

Step 4:声音的特征与基本性质1. 出示一幅声波图,解释声音的频率和振幅的概念。

2. 提问学生:频率高的声音听起来是怎样的?频率低的声音听起来是怎样的?3. 引导学生回答:频率高的声音听起来尖锐,频率低的声音听起来低沉。

4. 出示一幅振幅大的声波图和一个振幅小的声波图,提问学生:振幅大的声音听起来是怎样的?振幅小的声音听起来是怎样的?5. 引导学生回答:振幅大的声音听起来响亮,振幅小的声音听起来轻柔。

Step 5:实践应用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准备一个小实验,用不同的方式产生声音,让其他同学猜测声音产生的原理。

苏教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9.声音的产生

苏教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9.声音的产生

10.声音的传播【教学目标】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1.知道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知道声音是向各个方向传播的。

3.认识耳朵的构造,了解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科学探究:1.对比观察,解释实验现象,并能总结概括结论。

2.分组观察纸屏振动实验,在描述现象中建立“因果关系”,类比认识鼓膜的振动。

3.联系生活,制作“土电话”。

科学态度:1.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间的交流,养成与人合作的好习惯。

3.认识到耳朵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了解土电话为什么会传声,从而了解电话的原理。

2.体会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教学重点】探究声音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

【教学难点】解释纸屏振动实验的现象,理解鼓膜的振动。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真空抽气装置、手机、防水袋、水槽、水、小鼓、鼓锤、纸屏、塑料泡沫小球【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1.师:上课铃响了,校园里的同学都能听到铃声并走向教室,这说明什么?2.学生讨论交流,在教师引导下得出:铃声能穿过空气从四面八方传进我们的耳朵。

3.师: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声音的传播。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声音的传播》。

4.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据常见现象引发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探究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一)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1.师:如果没有了空气,铃声还能不能传播呢?2.学生思考并猜想。

3.师:我们来通过这些实验材料验证一下。

4.简要介绍实验材料,并说明:把播放着音乐的手机放在抽气盘上,然后用钟罩罩住音乐盒用真空机抽出钟罩内空气,使得手机处于真空状态。

5.师:你们认为在抽真空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6.生:声音可能会逐渐变小,最后消失。

7.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

8. 生根据现象得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苏教版小学科学《声音的产生》

苏教版小学科学《声音的产生》

趣味小实验:
怎样使声音立即消失?
通过简单易理解的实验,让学生把手放到 喉咙位置发声发出“啊……”的声音,体 验喉咙的振动,当停止发声时声音也随即 消失。
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声音由振动产生, 而振动停止,声音也随之消失。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本课主要研究了“声音的产生”,关于声 音,我们不仅能在实验中发现物体振动而发声 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动物也有 自己的发声方式,通过观察视频,使学生了解 哺乳动物、昆虫、鸟类、蛇、鱼类等动物的发 声方式,体会声音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 生观察生活声音产生的能力。
(二)分组实验,进行验证
(1)制造声音,做出猜想 (2)分组实验,完成实验单 (3)反馈交流,评价点拨 (4)提出质疑,验证观点 (5)观察实验,建立概念
(1)制造声音,做出猜想
学生利用保鲜袋通过搓、弹、拍、吹等多 种方式发出声音。
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的理解,做 出猜想 。学生猜想:可能 “声音是物体受到 力的作用产生的”或 “声音是由于物体运动 产生的”。
(2)分组实验,完成实验单
探究尺子发声、向塑料瓶吹气发声、音 响发声时气球的状态实验,经历声音产 生的过程。完成实验单的填写,教师巡 视并指导。
实验单
我们的 猜测
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
器材名称 产生声音的方法 器材发声时的状态
探究 过程
探究结论
(3)反馈交流,评价点拨
通过实验,师生共同交流实验成果,对成 果进行讨论评价,探讨物体发声时有何共 同体特点?
教学重点:
• 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 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 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 振动建立起联系。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9.声音的产生 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9.声音的产生 苏教版

9.声音的产生【教学目标】科学知识:学生通过摩擦、弹拨、敲击、吹气等操作活动使物体振动而发出声音。

科学探究:学生在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过程中,经历声音产生的研究过程。

科学态度:学生在操作实验中亲身感受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体会科学研究要尊重事实,同时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用所学知识解释与声音有关的生活现象。

【教学重点】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音叉、水、水槽、小鼓等。

学生材料:尺子、水、塑料瓶、音钹、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感受声音。

(3分钟左右)1.上课之前我们先听听录音:(国歌声、鸟鸣声、铃声、汽车喇叭声、婴儿哭声……)你听到了什么声音?2.在这些声音中,你对哪种声音最难忘,你想到了什么?小结:声音为我们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正因为有了声音,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阳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到奇妙的声音王国,探究声音的奥秘。

(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设计意图】引发学生对声音的认识,激发对声音世界的探索兴趣。

二、初步探究,制造声音。

(5分钟左右)1.同学们刚刚听到那么多不同的声音,那你能制造声音吗?如果老师给你们一个保鲜袋,你能采取不同的方法让它发出声音吗?请每个小组先思考再动手试试,看看你们的方法是否可行。

(学生实验研究,教师巡视)2.班级汇报交流:哪位同学愿意汇报一下你们小组实验情况?教学预设:搓保鲜袋、拉平放在唇间吹奏、放在桌上使劲摩擦、吹足气后钻一个小孔放气、吹足气后再用指头弹击、敲击桌面、来回绷紧袋子、吹足气后系紧再挤破、风吹、放个豆子在吹气的袋子里晃……3.小结:同学们通过吹、搓、弹、拍等方法发出了声音。

【设计意图】通过对不同制造声音方法的过程比较分析,初步将“发声”与“动”建立联系。

三、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1.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同的方法能使物体发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2.学生猜测,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9.声音的产生3 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9.声音的产生3 苏教版

9.声音的产生【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通过感受丰富的声音,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2.通过观察比较物体发声时的状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3.通过聆听不同动物的发声,认识动物不同的发声方式。

4.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科学探究:1.通过自主探究,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

2.通过探究实验,能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画图的方式表达实验结论。

3.能够运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研究结论,解释音叉激水和水鼓的现象。

4.能够通过反证法,说明“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科学态度: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2.能够参与到探究实验中,与同学合作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观察发声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分析归纳物体发声与振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将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可视化。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实验记录表、教学ppt。

学生材料:塑料袋、钢尺、音箱、气球、音钹、塑料瓶、泡沫屑、水、水槽、音叉、水鼓。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声音游戏“听和说”,感知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引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适时播放上课铃声和读书声)叮铃铃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了,琅琅的读书声告诉我们正在读书,校园大课间活动时也有许多不同的声音,闭上眼睛,仔细听……2.播放音频:学生活动声、大课间跑步声、学生篮球落地声、体育老师口哨音乐3.思考:你能听到哪些声音?从这些声音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4.学生汇报所听到的声音,以及从中获取的信息。

5.小结:声音给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信息,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不同的声音代表了不同的意义。

因此,声音对我们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6.谈话: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每一个声音都向我们传递着不同的信息,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

苏教版声音是怎么产生的科学教案

苏教版声音是怎么产生的科学教案

苏教版声音是怎么产生的科学教案教案标题:苏教版声音是怎么产生的科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

3. 理解声音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过程。

2. 声音的传播方式。

3. 声音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准备:1. 苏教版音乐教材《声音的产生》。

2. 多媒体设备。

3. 实验材料:铃铛、弹簧、木筒等。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生活中常见的声音,如钟声、鸟叫等。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我们能听到声音,是因为什么?探究(1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材料:铃铛、弹簧、木筒等,并提问:你们觉得这些材料能产生声音吗?为什么?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材料产生声音的原理。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出自己的解释。

教师辅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

讲解(15分钟):1. 通过实验引导,教师向学生讲解声音的产生过程。

解释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通过介质传播到我们的耳朵,我们才能听到声音。

2. 教师讲解声音的传播方式,包括空气传播和固体传播。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空气和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有什么不同?巩固(10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不同材料产生的声音,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声音的特征。

如:音调高低、音量大小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声音的特征和性质,并向全班分享自己的发现。

拓展(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物体产生的声音比较大,而有些物体产生的声音比较小?2. 教师向学生讲解声音的强弱与振动的频率和振幅有关。

引导学生思考:频率和振幅分别对应声音的哪些特征?总结(5分钟):1. 教师进行知识总结,强调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介质传播到我们的耳朵,我们才能听到声音。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激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观察和记录不同物体产生的声音,并写下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思考。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声音的产生过程、传播方式以及声音的特征和性质。

苏教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版9.声音的产生 (3)教案

苏教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版9.声音的产生 (3)教案

9.声音的产生【教材分析】《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中的第1课内容。

本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的内容。

本课从建构主义和探究教学的思想出发,围绕物体怎样发出声音,一步步揭示有关声音产生的科学概念,引领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践中开展研究与发现活动,使其学会在“做”中学。

本课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观察不同的发声物体,比较、归纳出发声物体具有的共同特征:振动,帮助学生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本课首先通过让学生感知丰富的声音,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学会辨别和描述不同声音所表达的意义;其次,学生通过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初步将“发声”与“动”联系起来,分析和归纳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

最后运用声音产生的概念解释音叉激水和水鼓的现象,同时结合不同动物的发声方式进一步深化概念认识,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学情分析】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声音所传递的各种信息,对声音形成了最直观的感受,生成了不同的生活经验,也从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取了一些有关声音的科学知识,为学习本课奠定了前概念基础。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他们觉得敲打、碰撞、摩擦……是物体发出声音的直接原因,物体由于振动产生声音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

他们大多关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

所以,带领学生探究声音产生的真正奥秘,并且将发声物体振动可视化,实现学生前概念的正确转变,这恰是我们本课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通过感受丰富的声音,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2.通过观察比较物体发声时的状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3.通过聆听不同动物的发声,认识动物不同的发声方式。

4.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声音的产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声音的产生》是一节以探究声音产生原因为主题的科学课。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和声音的特征。

其中,《声音的产生》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声音有一定的认知,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但他们对声音产生的具体原因和声音的传播方式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帮助他们掌握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方式。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探究声音产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力量。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

2.难点: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总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声音产生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产生的原因。

2.探究: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总结声音产生的原因。

3.讲解:对声音产生的原因进行讲解,强调物体振动是声音产生的关键。

4.练习:布置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声音传播的方式。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物体振动2.空气传播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苏教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 第三单元9《声音的产生》教案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 第三单元9《声音的产生》教案设计

9、声音的产生教材分析:研究声音现象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必不可少的基础内容之一,对于帮助儿童了解、认识外部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

《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声音的奥秘》单元第1课的内容。

教材围绕物体怎样发出声音,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展开。

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

首先通过让学生感知各种各样的声音,理解声音中含有丰富的信息。

再立足于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

最后让学生运用声音产生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物体发声的现象。

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创新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学情分析: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之中,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每个学生都对声音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

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探究声音的更多奥秘。

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他们对声音现象、变化过程的知识积累不足,形象思维缺乏,概念模糊。

从教学进程来分析,三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对探索性实验涉及较少,尽管学生生活中就不乏用手或借助工具来敲打物品使其发出声音,但不代表本课的实验适合大步子教学。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索性实验,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会有一定距离。

为此,教师应领会教材编写意图,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使学生乐于参与到声音现象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来。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认识并能描述声音中含有的丰富信息,及其对于我们的不同意义。

2、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多种方法使物体发出不同声音,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2、能观察、比较、描述各种物体的发声现象,在分析和归纳物体发声的状态中归纳科学结论。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声音的产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的一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不同的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特点。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操作步骤,旨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声音有一定的认知,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但是,对于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特点,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实验和观察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从而达到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知道不同的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不同的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特点。

2.难点: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以及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特点。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材料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特点。

3.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

4.总结:通过多媒体课件,对声音产生的原理进行总结,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5.拓展: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新教材】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9.声音的产生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9.声音的产生教案教学设计

9.声音的产生【教材分析】本课在课标中的位置属于物质科学领域,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产生,课标要求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的起始课,重点让学生对声音产生的规律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为本单元后几课打下知识基础。

本课的思路是先让学生听各种声音,引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问题;然后通过观察一些物体发声时的现象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再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得出结论。

最后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在进行本课学习前,每个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

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能引起学生的关注,经调查得知85%的同学认为摩擦、碰撞等方法是声音产生的原因,还有一定的误区,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了解声音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与比较,发现物体发声时现象的共同之处,知道声音是因为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1.做物体振动发声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2.通过运用“求同法”,归纳物体振动发声的规律,培养学生实验探究和分析归纳概括实验事实的能力。

科学态度:1.在探究活动中,发展认真观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通过拓展资料,感受自然界声音的丰富多样,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制造声音、对发声物体进行观察,归纳概括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借助其它物体观察发声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音箱,气球,水槽,音叉。

学生材料:保鲜袋,直尺,钹,装有泡沫屑的瓶子。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感知声音1.PPT播放声音视频同学们,上课前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考听力”。

敢不敢挑战?(敢!)闭上眼睛,仔细听,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指名说。

(口令声、音乐声、风声、水声、国歌声)有了声音,大自然是多么的美妙。

9《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科学三年级下册苏教版

9《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科学三年级下册苏教版
2.能力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物理现象,并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来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能力,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方式。
3.素质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的能力。他们在小组合作和讨论中能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并能够听取他人的意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素质,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方式。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声音产生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声音产生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声音产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4.行为习惯分析:
学生在课堂上通常能够认真听讲,遵守课堂纪律。他们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然而,有些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可能不够细心,容易发生错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认真对待实验操作,培养他们的耐心和细心。
教学方法与策略
1.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实验、小组讨论和项目导向学习。通过讲授,学生可以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方式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和体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小组讨论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培养团队合作能力。项目导向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
(3)项目导向学习:我将会布置一个关于声音产生和传播的项目,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研究和实践。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研究课题,通过查阅资料、进行实验等方式来完成项目。项目导向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9、声音的产生 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9、声音的产生  教案
课 题
9、声音的产生
课时
1
日期
教学目标
1、说一说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声音,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
2、想办法让塑料袋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通过各种方法体验并描述物体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3、探究物体发出声音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4、了解各种昆虫发出声音的不同方式,懂得动物也有自己的语言。
出示活动记录表。
实验
方法
弹拨
尺子
喉咙
发声
吹试管里的泡沫屑
敲击
音钹
发声时
的状态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并相机加以指导。
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活动情况并交流活动记录表。
师生共同完成活动记录表的填写。
实验
方法
弹拨
尺子
喉咙
发声
吹试管里的泡沫屑
敲击
音钹
发声时
的状态
颤动(抖动、振动)
麻(酥、震颤)
上下(四处)飞舞
同学们听到的声音音,我们能不能制造出各种声音呢?
三、想办法让塑料袋发出各种声音
教师引导:下课的时候,同学们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现在让我们想办法制造声音。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用塑料袋制造声音,看谁制造的声音种类多。
学生分小组活动,利用塑料袋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声音。
板书课题:第三单元 声音的奥秘
4、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声音的产生》这一课。
板书课题:9、声音的产生
二、聆听周围的声音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让大家在课间时到学校操场上,闭上眼睛听一听周围有哪些声音?现在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们听到了哪些声音?
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听到的声音:
呼呼的风声、树叶的沙沙声、同学们的笑声、喊声、尖叫声、奔跑的声音、乒乓球落在桌面上的声音、踢足球的声音、裁判吹哨子的声音等等。

苏教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 第三单元9《声音的产生》教案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 第三单元9《声音的产生》教案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9《声音的产生》教案设计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创新能力,让他们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初步感性认识。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播放不同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多样性,引出声音的产生。

2.探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声音,观察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分析归纳声音与振动的关系。

3.实验:设计实验,让学生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假设,培养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创新能力。

4.总结:让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原理,理解声音中蕴含的信息,以及声音对动植物与人类的意义。

5.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应用,例如声音在通讯、音乐等方面的作用。

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探究、实验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创新能力。

2.通过讨论、作品展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声音产生原理和声音的应用的理解程度。

3.考察学生在声音现象探究中表现出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借助其他物体,可以将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可视化,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为了进行这项实验,教师需要准备音箱、气球、音钹等材料,而学生则需要录音工具、塑料袋、格尺、饮料瓶、泡沫屑、音叉和大烧杯(装水)等材料。

在课前,教师可以提出观察任务,让学生到校园的操场上听一听有哪些声音,并用录音的方式记录下来。

这个任务可以让学生关注课间活动情境,调用听力观察不同的声音,引导学生进入声音现象的研究。

同时,科学记录也是孩子们科学探究的足迹,是孩子们科学探究的信息超市,是表达交流、推测、分析得出结论的事实依据。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和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声音的研究。

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们,他们是如何知道要上课的,然后引导学生们介绍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在什么情况下发出的,并组织其他学生交流他们听到了哪些声音,以及听到这些声音会想到什么等问题。

声音是世界上一个重要的物理现象,不同的声音传递着不同的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小学科学39声音的产生(教案)20222023学年三年级科学下册同步备课

小学科学39声音的产生(教案)20222023学年三年级科学下册同步备课

小学科学39声音的产生(教案)20222023学年三年级科学下册同步备课《小学科学39声音的产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够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产生声音的例子。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观察和描述声音产生的过程。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好奇心,通过实践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能够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产生声音的例子。

三、教学准备1. 课件、图片等多媒体教具。

2. 实验用品:发声笔、发声橡皮筋、钟表、乐高积木等。

四、教学步骤【导入】1. 通过播放一段声音,如钟声、鸟叫声等,引导学生讨论声音的产生和来源。

2. 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3.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呢?4. 准备一只发声笔和一支发声橡皮筋,分别让学生操纵这两个物体来产生声音。

5. 让学生观察发声笔和发声橡皮筋的形状和结构,进一步导引他们思考声音产生的原理。

6. 解释: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所产生的。

当发声笔和发声橡皮筋振动时,产生了声音。

【实践】7. 分组让学生完成一项实验:用乐高积木制作一个简易的乐器,例如风铃、拨浪鼓等,并触摸、摇晃或拨动乐器,记录下乐器产生的声音。

8. 学生自主完成实验后,让他们交流自己的乐器和声音产生的原理,并展示给全班。

【总结】9. 利用多媒体教具,通过图片和动画形式总结声音的产生原理,引导学生复习与巩固所学内容。

五、巩固与拓展1. 提出一个问题:你们能否想出更多日常生活中产生声音的例子?2.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列举出更多的声音来源,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经验。

3.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他们的观察结果,并让他们给出声音产生的一般原理。

六、课堂检测1. 点名并提问学生: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2. 要求学生举出他们观察到的声音产生的例子,如电话铃声、手钟等。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原理,并能够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产生声音的例子。

【科学】新教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3.9《声音的产生》教案

【科学】新教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3.9《声音的产生》教案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3.9《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实验器材:直尺、音钹、气球、试管、水鼓、音叉、鼓槌、泡沫2、演示方法(1)用手掌把钢尺的一端压在桌上,把另一端露在桌外。

用另一只手弹一下露在桌外的钢尺的一端,把钢尺的变化情况画下来。

【提示】(2)把气球放在发声的音箱前,画出气球运动轨迹。

【提示】(3)摸着喉咙发出“啊……”的声音,手有什么感觉?【提示】手上接触到的部位有点麻,感觉喉部在振动。

(4)试管里放些泡沫,试吹管口,握住瓶子的手有什么感觉?【提示】手上接触到的部位有点麻,感觉泡沫在撞击试管壁。

(5)敲击音钹(bó)轻轻地按在身上(或脸上),你有什么感觉?【提示】身上(或脸上)接触到的部位有点麻(振动)的感觉。

3、记录物体发生时的状态实验弹拨音箱喉咙吹空敲击认识物体依次演示实验,观察体验填写实验观察记录通过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是可以制造的,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在科学探究中,利用身边熟悉的物体制造各种声音;通过演示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激发了探究声音诸多奥秘的兴趣。

板书板书设计一、赠送部分科学习题,用不到请删除1.下列动物中,不属于胎生动物的是( )。

A. 蝴蝶B. 兔子C. 狼【答案】A【解析】【解答】A、蝴蝶是卵生动物,符合题意。

B、兔子是胎生动物,不符合题意。

C、狼是胎生动物,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繁殖方式。

2.丹顶鹤的跳舞行为属于鸟类繁殖行为中的( )。

A. 求偶B. 交配C. 筑巢D. 育雏【答案】A【解析】【解答】丹顶鹤的跳舞行为是为了求偶。

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动物界不同的动物求偶方式不同,有鸣曲求偶的,有跳舞求偶的,有赠送礼物求偶的。

3.下面植物中利用流水来传播种子的是( )。

A. 椰子B. 蒲公英C. 鬼针草【答案】A【解析】【解答】A.椰子是利用流水来传播种子的,符合题意;B.蒲公英是靠风力来传播种子的,不符合题意;C.鬼针草是依靠动物来传播种子的,不符合题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示】
(3)摸着喉咙发出“啊……”的声音,手有什么感觉?
【提示】
手上接触到的部位有点麻,感觉喉部在振动。
(4)试管里放些泡沫,试吹管口,握住瓶子的手有什么感觉?
【提示】
手上接触到的部位有点麻,感觉泡沫在撞击试管壁。
(5)敲击音钹(bó)轻轻地按在身上(或脸上),你有什么感觉?
【提示】
身上(或脸上)接触到的部位有点麻(振动)的感觉。
5、声音可以传递各种信息。
6、鸟类的发生器管是鸣管。
四、拓展提高:动物有自己的“语言”,它们是怎么发声的?
【提示】
①哺乳动物一般靠声带的振动发声。
②一些昆虫通过翅膀的摩擦或振动发声。
③蛇借助舌头和嘴唇的摩擦发出轻微的“咝咝”声。
④鱼类会利用鱼鳔、鳃盖、骨骼等发出各和奇怪的声音。
⑤鸟类的发生器管是鸣管。
二、声音产生的原因
1、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体验并描述下列物体发生时的状态。(展示图片)
实验器材:直尺、音钹、气球、试管、水鼓、音叉、鼓槌、泡沫
2、演示方法
(1)用手掌把钢尺的一端压在桌上,把另一端露在桌外。用另一只手弹一下露在桌外的钢尺的一端,把钢尺的变化情况画下来。
【提示】
(2)把气球放在发声的音箱前,画出气球运动轨迹。
3、记录物体发生时的状态
实验方法
弹拨尺子
音箱前挂气球
喉咙发生
吹空瓶泡沫屑
敲击
音钹
发生方法
我的发现
这些物体发生时共同之处
我的结论
声音的产生是由于
【提示】
声音是有物体振动产生的。
4、讨论:你知道为什么会有下面两种现象吗?
【提示】
①敲击音叉,将音叉放入水中后,水花四溅
②敲击水鼓,水花四溅
【提示】
因为敲击时,音叉、鼓面在振动。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3.9《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课题
声音的产生
单元
3
学科
科学
年级
3பைடு நூலகம்
学习
目标
科学知识
1、声音处处都有
2、声音是可以制造的
3、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
1、利用身边熟悉的物体制造各种声音
2、通过演示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科学态度
激发了探究声音诸多奥秘的兴趣
重点
1、制造各种声音
2、声音产生的原因
难点
探究声音产生的奥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课间时,到操场上闭上眼睛,听一听周围有哪些声音?
【提示】
★喇叭声
★哨声
★欢呼声
★击打排球声
★篮球撞击篮板声
★奔跑声
★乒乓球被球拍击打声
2、除了视觉,声音是我们了解世界的另一个途径。闭上眼睛,你会觉得这个世界并不寂寞,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陪伴着你。(播放视频:各种声音)
五、作业布置
你熟悉的一些乐器是怎么发声的?
学生弹、搓、拍塑料袋发生
学生想办法让自己的身体发生声音
认识物体
依次演示实验,观察体验
填写实验观察记录
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做逆向实验
独立完成
认真阅读
课后完成
学会制造声音
通过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让学生知道声音怎样才能消失
检测课堂知识掌握情况
拓宽知识面
巩固课堂知识
课堂小结
学生到操场闭眼听声音,回到教室交流
让学生知道声音处处有
讲授新课
一、制造声音
1、声音无处不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音。你能想办法让塑料袋发出各种声音吗?
【温馨提示】
首先把塑料袋充满空气,口扎紧。
【活动提示】
可以采用弹、搓、拍等方法令塑料袋发生。
2、如果自己不借助任何外物能发出声音吗?
【提示】
拍手、说话、吹口哨、拍打身体、……
5、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如果停止振动,声音是否消失?
物体名称
发生方法
消声方法
尺子
空瓶子
小鼓
音钹
音叉
得出结论
【提示】
物体停止振动,声音消失。
三、课堂练习:判断题
1、不借助物体,只能听到自己身体发出一种声音。
2、当敲击水鼓时,鼓面会产生振动。
3、动物的发生与与振动无关。
4、物体停止振动,声音就消失。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声音处处都有,声音是可以制造的,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在科学探究中,利用身边熟悉的物体制造各种声音;通过演示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激发了探究声音诸多奥秘的兴趣。
总结课堂
板书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