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科技合作过程中科技中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试论产学研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胡红霞 陈海丽 中山大学产业集团下属广州中大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摘 要: 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产学研模式在理论、 实践、 合作等诸多方面都取得较大的进步与发展。但于 经济整体增长的贡献率还有所不足。所以, 在分析产学研模式的时候, 找准模式之中是从整体的发展角度来 看, 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情况相比创新型的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对存在的问题, 并且可以针对原因提出相应 的对策, 这样才能够对产学研模式进行完善, 同时也可以解决现实之中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 产学研; 合作; 模式 产学研合作指的是企业与高校、 企业与科研院之 中通过风险共担、 互惠会理、 优势互补等基础所形成 的一系列合作方式, 也属于资源整合的一种优势先进 模式, 对于经济与科学相互结合的促进有着重要意义。 一、 产学研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产学研主要是通过各种形式来相互合作, 进而获 取一定的科技成果。但是如果转换率较低, 那么在转 化之后所能够形成的经济效益成果也非常少。对于 科研成果成功转化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 其中最关 键的点在于: 第一, 科研项目本身的针对性交叉, 科 研成果同生产之间的对接还存在矛盾。第二, 企业本 身的技术需求有所不足, 导致成果承接能力偏弱 。 (二)企业缺少技术创新主体意识淡薄 加快市场作为主导、 企业作为主体、 产学研相互 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不断的支持并引导创新要素朝 着企业聚集, 这样才可以将科技成果真正的转化成为 生产力。不难看出, 在当前企业发展进程中, 企业能 否将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发挥出来, 就成为产学研结 合成败的关键所在。但是在实际的运行环节之中, 因 为缺少创新意识, 很容易导致企业的技术创新地位不 够明显, 在产学研的合作之中处于相对被动的位置。 (三)合作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在产学研合作体制与机制不健全方面, 主要面临 的问题有: 第一, 本身统筹协调机制有所欠缺。第二, 对于利益保障的机制建立还不够完善。第三, 缺少彼 此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 第四, 缺少稳定的金融支持。 (四)政策环境不完善 目前, 针对产学研合作研究, 我国还没有出台相 应的法律法规来加以支持, 针对产学研合作规定仅仅 在相关的政策法规之中有所提及, 但是没有相互配 套的协调推进机制、 实施细则以及宏观调控机制的支 持。另外, 在信贷与税收等方面也没有支持性的政策
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产学研深度合作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科技成果转换效率的一个难题,同时也是学术界和实践领域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
产学研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学研缺乏深度合作的有效机制,通过大学及科研院所、产业、政府之间组织结构性的安排,制度性的设计等机制研究,特别是从利益演化机制的角度研究产学研合作的机理,对促进高校服务于经济建设主战场有着是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动力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作者简介]同勤学(1963-),男,陕西合阳人,西安文理学院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经济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3)10-0016-03在知识日渐重要的全球经济发展中,产学研合作可加强科技、教育、经济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集成优势,加快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实现社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整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新能力。
国内外实践经验证明,产学研合作已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以及保持和提高国家、地区长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一、建立产学研深度合作有效机制的重要意义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改造既有产业,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已成为我国科技进步与企业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有利于迅速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知识经济社会,高校必须依靠提升核心竞争力来实现跨越式发展。
高校通过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可以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迅速提高科研水平来提升核心竞争力。
以市场为导向选择科研课题,迅速完成研发、转化过程,有利于提高科研水平,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的科研差距。
二是通过锻炼科研队伍、优化人才培养来提升高校的科研竞争力。
产学研合作,可以使研发人员增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可以使教师走向实践平台,发挥积极作用。
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存在问题及对策
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存在问题及对策产学研合作创新是指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三者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同开展技术创新的活动,是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高校科技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方式。
一、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瓶颈1、产学研合作中,企业主体作用不明显。
部分中小企业缺乏进行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产学研合作创新重视不够。
大部分企业仅着眼在找一些短平快的项目,与高校院所的合作停留在个别项目或短期合作上,缺乏从长远的观点考虑如何提高企业新技术的吸收及开发能力。
另外,各级引导鼓励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政策措施不多,还不能有效调动企业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
2、产学研合作中,合作观念存在差异。
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属于不同类型的组织,它们在任务和目标上有着本质的差异,在项目的选择上,学校的研究人员偏向于有一定学术水平、有利于评奖评职称的“课题”进行“研究”,但企业主要瞄准有市场需求的“项目”进行“开发”。
这导致一方面大量的科技成果由于缺乏市场需求难以推广,各种形式的科技成果洽谈会也效果不佳;另一方面,企业的科技需求又难以得到满足。
在项目完成的标准上,科研机构认为样机做出来就算成功,而企业要求能够大批量生产才算成功(这在项目合作模式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3、产学研合作中,利益分配不尽完善。
企业的积极性很高,研究机构提供的技术也很好,但由于产学研合作中各方对技术价值的看法不同,各方的利益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从而影响了合作的进程,有些甚至因此中止了合作。
出现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各方对技术价值评价的标准不一样。
企业认为高校或研究所对其成果定价偏高,报出的价格有时是企业方预期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研究单位则认为企业“太精”,过于斤斤计较,舍不得投入。
双方在协议签订过程中,前期研发投入一般不会太大,各方可能还比较容易达成一致的协议,许多企业因此认为利益分配不是问题。
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存在问题及对策
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存在问题及对策产学研合作创新是指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三者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同开展技术创新的活动,是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高校科技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方式。
一、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瓶颈1、产学研合作中,企业主体作用不明显。
部分中小企业缺乏进行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产学研合作创新重视不够。
大部分企业仅着眼在找一些短平快的项目,与高校院所的合作停留在个别项目或短期合作上,缺乏从长远的观点考虑如何提高企业新技术的吸收及开发能力。
另外,各级引导鼓励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政策措施不多,还不能有效调动企业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
2、产学研合作中,合作观念存在差异。
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属于不同类型的组织,它们在任务和目标上有着本质的差异,在项目的选择上,学校的研究人员偏向于有一定学术水平、有利于评奖评职称的“课题”进行“研究”,但企业主要瞄准有市场需求的“项目”进行“开发”。
这导致一方面大量的科技成果由于缺乏市场需求难以推广,各种形式的科技成果洽谈会也效果不佳;另一方面,企业的科技需求又难以得到满足。
在项目完成的标准上,科研机构认为样机做出来就算成功,而企业要求能够大批量生产才算成功(这在项目合作模式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3、产学研合作中,利益分配不尽完善。
企业的积极性很高,研究机构提供的技术也很好,但由于产学研合作中各方对技术价值的看法不同,各方的利益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从而影响了合作的进程,有些甚至因此中止了合作。
出现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各方对技术价值评价的标准不一样。
企业认为高校或研究所对其成果定价偏高,报出的价格有时是企业方预期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研究单位则认为企业“太精”,过于斤斤计较,舍不得投入。
双方在协议签订过程中,前期研发投入一般不会太大,各方可能还比较容易达成一致的协议,许多企业因此认为利益分配不是问题。
高校产学研结合的难点与对策研究
高校产学研结合的难点与对策研究一、当前高校产学研结合中的难点目前,高校产学研之间存在结合进度不快、渠道不畅,结合过程中存在局部性、单一化、短期行为、松散粗放等问题,除了体制、机制、投资等因素外,均与产学研三方的动力不足密切相关,而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是尚未形成协调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主要表现在:1.利益分成中对技术估价缺乏合理公认的参照系数和判断标准。
一方而是我国粗放型经济下人们重物质投入、轻技术价值的思维方式,影响了产业部门对技术价值的判断,双方在技术价值判断上悬殊较大;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和社会有关方面还未提出对技术价值的引导意见,致使判断中缺乏客观依据,各执一端,影响了合作。
2.招标过程缺乏透明度,合作中的纠纷缺乏仲裁和法规约束。
招标中有的搞假招标骗取技术成果,有的私泄标的,有的不以项目而以个人好处或关系中标。
合作中毁约或不履行协议等失信状况,制约了产学研结合的健康发展。
3.科研人员的奖励政策不配套。
产学研结合项目,尤其是政府组织的重大项目综合性强、难度大、技术水平高,对经济发展又有特殊的推动作用。
但是在职称晋升、优秀科技人员选评等工作中,其确认价值却往往较低。
4.在产学研结合中高校往往处于被动状态。
表现之一是项目经费(指政府拨款或贷款)全数拨给企业,再由企业分给学校。
有的企业分解给高校的部分微乎其微,有的只够保本甚至不足成本。
表现之二是对产学研结合的政策规定、招标过程等缺乏了解和规范,致使高校与企业合作时十分吃力,尚需加强“产学研联合办公室”对双方之问的充分协调,使各工作环节有效衔接,对政策进行广泛宣传。
表现之三是高校之间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力量分散,甚至在竞争中互相残杀,致使把标的压低到几同赔本,难以在与企业合作中发挥自身的综合优势。
二、进一步推进高校产学研结合的对策思路1.多方配合,形成内驱力和外推力双管齐下的产学研结合的动力机制。
在结合主体内部,通过对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教育,提高产学研三方面的认识,以形成新观念和推动力;精心选择产学研结合项目,使其具备较高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以形成效益吸引力;对产学研结合项目参与人员,既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提们奉献精神,同时,更应在制度上保障参与人员的合法利益,调动其积极性,以形成利益驱动力。
浅谈科研机构与企业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科研机构与企业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科研机构与企业等单位互相利用各自在人力、科研、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实现资源互补,合作共赢,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转化,更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本文对目前科研机构和企业产学研合作主要的三种模式及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分析,提出若干完善建议,对促进科研机构和企业产学研的深入合作和科学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产学研问题建议科研机构和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主体是科研机构与企业等自然法人单位,其优势在于利用双方独特的资源,其目的是要能够积极促进科研机构的科研转化成果的实现,努力提高科研成果的实际运用力,利用合作的科研成果促进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共同发展,实现合作双方的互惠共赢,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1.产学研概述产学研合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改变了科研机构只注重科研理论研究,而轻视实践应用的科研观念,它将传授以科研理论研究为主的研究思路与直接获取实际效益、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实践有机的进行了结合,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科研机构只注重理论研究,而忽略社会实际生产需求的矛盾,增强了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社会适应力、生存力和创新力,受到了科研和企业的普遍欢迎。
近年来,我国科研机构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产学研的合作模式,并不断向纵深发展,合作层次不断提高,合作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已成为增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科研机构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意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步加深,市场竞争将会愈加激烈。
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现代企业之间博弈实质上就是人才、技术等资源之间战斗。
拥有强大的人才、技术等资源,企业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运营资金,更需要拥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和适应市场竞争的经营理念。
此外,科研机构虽然拥有大量的科研队伍、高素质专业人才,但科研和发展的资金保障不足,因此,积极探索和实践科研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强强联合,不仅能够实现双方共赢,更能够整合社会资源,实现科研机构、企业、社会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
产学研合作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
44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 2010·07 ■责任编辑:任焕霞 E-mail:renhx@cutech.edu.cn摘 要: 关键词:《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鼓励和支持企业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
可以说,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已经成为我国的国家意志和民族共识。
1产学研合作的主要问题产学研合作作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在我国起步较晚,问题较多。
当前产学研合作的障碍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1 产学研合作的主体问题产学研合作是产学研各方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所从事的一种跨组织的合作,其中产学研合作的主体应当是企业,也就是说企业是产学研合作是否能够形成和顺利实现的关键。
因此,企业对技术、人才和信息等生产要素需求的程度对产学研合作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些高校产学研合作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企业处于比较被动的角色,致使产学研合作并未产生预期的更好的效果。
1.2 产学研合作的技术供给问题在实践中可以发现,我国企业每年都在大规模地引进技术,特别是工业生产技术和装备,而我们的研究机构和大学能够向企业提供的通常都是单项的技术和产品,不能满足企业大生产对技术的需求。
因此,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不能提供充足数量和较高质量的生产技术,也是制约产学研合作的重要障碍之一。
1.3 产学研各方的利益分配问题在产学研合作中各方的利益始终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各方对技术的价值经常存在不同的认识。
根据合作初期各方谈判地位的不同,各方可能还比较容易达成一定的协议,但随着合作项目的进行,各方的矛盾常使得合作双方分道扬镳,或者某一方另寻其他合作者。
1.4 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风险问题产学研合作也是创新活动的一种形式,是科学技术活动的继续,也是企业市场经营活动的一种形式。
之所以要采取合作的方式,通常是因为合作各方都无法独立完成某项创新活动的全部工作,也就意味着合作各方都无法独立控制这一活动中可能产生的风险。
我国高校产学研相结合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国高校产学研相结合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提要我国在实施“产学研开发工程”后,逐步形成了产学研共同发展的运行模式和机制,探索出一些适合中国国情的科技与经济结合道路。
本文就高校产学研相结合的沿革、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对我国产学研相结合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产学研;典型模式;利弊产学研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通常指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结合。
一、我国高校产学研相结合的沿革以及作用我国的产学研合作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
1986年原国家经贸委、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共同倡导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逐步形成了产学研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科技与经济结合道路。
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化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迫使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
产学研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知识和掌握知识的人才将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教育作为生产力要素的作用正在日益显现,劳动者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我国要想在这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并获得巨大的发展,必须要做到教育、科研和生产的紧密结合,走产学研发展道路。
二、我国高校产学研相结合面临的问题(一)资金投入不足增大了产学研结合难度。
科技成果转化投入大、风险高。
一项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都要经过实验室成果研究、中间放大试验和产业化三个阶段。
无论哪一个阶段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同时,还需要有风险承担的资金准备。
目前,财政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缺乏稳定的产学研合作资金支持,增大了产学研结合难度。
二是中间环节及成果转化经费缺乏支持。
中间环节投入高、风险高、成功率低、收益低,因此很少有企业愿意在这个环节投入资金,而各项研究计划经费中也未将中间试验经费包括在内,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科研方研究出的新技术、新成果难以实现转化,而生产方又缺乏具有成熟、配套成果的矛盾局面。
(参考资料)我国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参考资料)我国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我国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一、我国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从全社会来看,尚未形成一个有效的机制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企业在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或者是进行技术创新时,主要还是依靠自身力量,合作的力度明显不够。
而种种迹象表明产学研合作的力度不够,出现了脱节现象。
从根本上来说,这主要是因为产学研的合作机制不够完善,尚未形成一个有效的合理的合作机制。
首先,在政府职能方面,未出台具有足够吸引力的相应配套政策,对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人才引进、共建产业基地和产业化项目未给予相应的政策、资金方面的扶持和引导。
其次,中介市场不发达,从事技术服务和具有相应服务能力的中介组织缺乏,致使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渠道较少。
(二)产学研合作各方定位不清,责任不明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企业是合作的龙头,学校和研究机构是支撑,运行机制是关键。
但是,产学研合作各方对此没有明显的认识,责任不明确。
其一,就目前来看,企业仍未成为合作过程中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产学研合作的工作重心没有落到企业。
其二,高校是产学研合作的支撑,是创新的源头、人才的基地。
高校的主要职能是为企业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高校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往往处于被动等待的地位。
其三,政府主管部门还未能认识其在职能转变中的地位,对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引导和鼓励和提供的平台都显不足,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产业部门对产学研结合认识不足,阻碍了工作的推进在目前的产学研合作中,不少的企业在寻求合作伙伴的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名校、名专业,对一些非名校弃之不顾。
而在合作的过程中,也往往停留在项目支持、科技成果转让、提供实习基地和员工培训等方面,忽略了合作的另一项重要内容:人才培养的在岗培训实践。
而不少企业对市场经济观念认识不够,重眼前利益而非视长远发展,重实际生产而非开发研究,没有充分认识到技术开发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
当前高校产学研合作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论文
当前高校产学研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产学研合作是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通过自主协商,为市场需求和共同利益联合起来,按照市场经济机制,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的科研开发、生产、咨询服务等经济合作活动。
一、高校产学研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1.合作意识不强(1)对高校产学研结合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2)企业经营中的短视行为。
(3)部分高校在产学研结合模式选择上认识不到位。
2.合作层次不高多数企业对技术创新和产学研合作缺少总体规划,校企合作还停留在对企业的技术服务层面或直接购买技术成果,其作用仅限于解决企业某个具体的技术难题,而对企业的自主创新、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等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不明显。
3.合作平台有待完善大部分企业认为有关产学研的信息不通畅或缺少有效平台,不知如何进行有效的产学研合作。
这也说明,政府在推进产学研合作平台构建上有很大发挥作用的空间。
4.中介组织发育不健全由于缺少为产学研合作提供全程服务的中介组织,一方面,企业与科研机构缺乏有效的沟通;另一方面,由于缺少风险资金、市场推广等方面的社会服务,很多项目难以科技成果产业化。
二、对策1.增强创新意识,提倡合作精神产学研合作需要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加强科技合作的宣传、引导,使企业深刻认识到产学研合作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和竞争力的打造具有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并发挥企业家在自主创新中的领导和组织作用,加速产学研体系的融合。
2.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创新机制(1)强化领导建立重大产学研项目领办制度、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领导联系挂钩制度。
(2)推动升级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扩大合作范围;从松散合作向紧密合作发展。
(3)示范引导抓好有重大影响的产学研联合示范项目,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和产品。
3.强化主体地位,制订发展规划(1)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追求技术进步作为自觉行为,积极向高校、科研机构寻求技术支撑,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2)企业经营者要具备战略眼光,挑选战略合作伙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有实力的企业要与世界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并保障经费来源。
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一)
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一)
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沟通不畅
•学术与实际行业之间的沟通缺乏
•彼此之间的目标和期望没有明确沟通
•言语表达和理解差异导致沟通障碍
问题二:利益分配不公
•资源的分配不公平,学术机构往往占据较大优势
•利益分配缺乏透明,产业界难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合作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未能得到合理解决
问题三:项目进度管理不当
•目标设定不清晰,导致项目方向不明确
•合作方责任未能明确界定,导致项目推进缓慢
•缺乏有效的项目管理机制,导致进度延误或者过度紧张问题四:资源共享不充分
•学术研究成果未能充分应用于实际生产
•产业界的需求未能得到学术研究的有效支持
•知识与技术转移的渠道和机制不够流畅
问题五:人才培养的不匹配
•学术界培养的人才与产业界需求不匹配
•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与学术研究之间的脱节
•持续的创新能力培养不足
问题六:创新文化不够完善
•学术界和产业界的文化差异和冲突
•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的培育不充分
•缺乏良好的知识共享和学术交流平台
通过解决以上问题,可以进一步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发展与创新成果的转化。
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步 完善 产学 研合 作 需要 亟待解 决 的重 大现 实 问题
一
、
产 学研 合作 的基 本模 式
■
层次 的产 学研 合作 组织 形式 产业技 术 创新 战略 联盟 . 是 指 由企 业 、 大学 、 科 研 机 构 或其 他 组 织 机 构 , 以 企 业 的发
1 . 项 目联 合 开发 模 式 该 模式 的一 个突 出 特 点是 以
提高 合作 各方 的创 新 能力 . 加 速科 技成 果产 业化 进程
2 . 人 才联 合 培 养模 式 该 模 式 的突 出 特点 是 以 人 才
二、 我 国产 学研 合作模 式存 在 的主要 问题
1 . 产 学 研 科 技 成 果 转 化 率 较 低 产 学 研 各 方 通 过 各
定 向培 养 专 业 技 术 或 管 理 人 才 : 另~方面 , 企 业 可 以设 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 开 展 针 对 性 很 强 的研 究 , 由大 学
教 授 和 企业 工程 师 共 同进 行 专 业 和 技 术 指 导 同 时 . 产 学 研 各 方 也 可 以相 互 兼 职 . 促进人才 交流 . 这 样 既 丰 富 了 企 业 人 员 的 专 业 知 识 .也 能 开 阔 高 校 科 研 人 员 的视
项 目为 纽带 , 具体 表现 为企业 、 高校 或 科 研机 构 联 合承 接
国 家 重 大 科 研 项 目 和 围 绕 企 业 遇 到 的 重 大 技 术 难 题 组 织
展需 求和 各 方 的共 同利 益为 基础 .以提 升 产业 技 术创 新 能 力为 目标 .以具 有法律 约 束 力 的契约 为 保 障而 形成 的 联合 开 发 、 优 势互 补 、 利 益 共享 、 风 险 共 担 的技 术创 新 合 作组 织 这 种模 式要 求联 盟 各方 在 契约 的规范 下 合作 进
科技中介机构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霍 剑,男,1980年7月出生,2003年毕业于兰州理工大学法学专业,030002,太原市桃园北路189号收稿日期:2004-02-04●发展战略科技中介机构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霍 剑(山西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摘 要:文章分析了我国科技中介机构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在市场化的前提下,通过完善国家管理机制、机构自身建设来完成发展科技中介机构的目的。
关键词:科技中介机构;发展;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 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429(2004)03-08-03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必须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要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必须充分依靠科技中介机构,不断提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率。
因此,认真研究科技中介机构有关问题,并针对科技中介机构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解决科技中介机构所面临的问题,即在市场化的前提下,通过完善国家管理机制、机构自身建设来完成发展科技中介机构的目的。
1 确立我国科技中介机构的法律地位1.1 科技中介机构的市场化定性科技中介机构是一种专业性的中介服务机构,但事实上,当前我国很多的科技中介机构都存在与政府各部门程度不同的依附关系,从而造成了部门垄断、机构重叠、业务交叉、低水平重复等一系列问题。
而确立科技中介机构的市场化定性是使科技中介机构与政府部门彻底脱钩,打破部门垄断、区域封锁的前提。
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随着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扩大,国外的各类中介机构将会大批入境,那些在国际上享有声誉的知名大公司的进入,无疑会极大地冲击我国的中介服务机构,许多规模小、综合实力弱,依附政府的科技中介机构将在市场份额的重新分配中丧失立足之地。
虽然我国暂时可能因为没有相关的中介服务人员,在科技中介服务的预测、管理、决策等方面缺乏经验,而导致在市场运作中处于劣势,但也可以通过市场的竞争,建立起真正具有生命力的科技中介机构,切实发挥中介服务功能。
产学研过程中的科技中介系统作用机理问题研究
E tr r e U ies y R s ac o l o ee t l h da d te b s a e a d o jcieo ne r e Unv ri — e e rh c ud n t e a he e nep s— nv ri — ee rh c ud n t s b i e n h ai v l n be t E tr i — i s y R sa c o l o b c iv d i t b a s c u v f p s e t
科技信息
。本刊重稿 o
S I N E&T C O O F MA I N CE C E HN L GYI OR T O N
21 0 0年
第2 3期
产学研过程 中的科 技中介 系统 作 用机理 问题 研究
孙 江 文 陈秀 梅 ( 山东 科技 大学 山东 青 岛 2 6 1 ) 6 5 0
科 技 中介 体 系既 是 政 府 与 市 场 的 中介 , 是 各 类 科 技 资 源 的 中 介 , 也
究 所 ) 体 身 上 , 忽视 了 一个 重 要 的 角 色 , 主 而 即科 技 中 介 系 统 。 实 , 其 科 它 能按 照 市场 运 作 机 制 和规 律 , 现 科 技 要 素 的优 化 配 置 , 通 过 提 供 实 并 技 中 介 系 统 在产 学研 过 程 中发 挥 着 重 要 的 枢 纽 作 用 , 学 研 合 作 能 不 综 合 服 务 , 挥 纽 带 、 梁 作 用 , 进 科 技 成 果 转 移 转 化 , 产 发 桥 促 实现 科 技成 果 能 实 现 , 学 研 的完 整 科 技 创 新 过 程 能 否 实 现 其 价 值 和 目标 , 键 在 商 品 化 、 学 技 术 产 业 化 和科 技 产 业 集 聚 化 , 有 其 他 任 何 社 会 组 织 产 关 科 具 能 否 发挥 科 技 中介 系统 的作 用 , 否 使科 技 中 介 系 统 获 得 大 发 展 。 能
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资 源 和 经 济 项 目 。 这 表 明 双 方 对 产 学 研 合 作 的本 质
认 识 还 有 待 提 高 和 深 入 。但 就 目前 我 国 产 学 研 合 作
发 展 的 现 状 看 ,相 当 地 区 的 产 学 研 合 作 的 参 与 方 都
因 缺 乏 对 于 合 作 内 涵 的 内化 性 理 解 和 前 景 的 可 预 期 判 断 , 是把 更 多 的精力 放 在对 眼前 利益 的考量 , 而 双
第 1 期
21 0 2年 1月
吉 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文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J un l f inNoma iest( ma i e o r a l r lUnv ri Hu nt s& S ca ce c dt n oJi y i o ilS in eE io ) i
No. 1
Jn2 1 a .0 2
d i1 . 6 6i n10 - 6 42 1 .1 2 o:03 9 .s.0 7 5 7 . 2 . 5 9 s 0 0 0
我 国高校 产 学研合作存 在 的 问题及 对 策
孟 令 权
( 吉林 师范大 学 信 息技 术学 院 , 吉林 四平 16 0 ) 3 0 0
( ) 作 和 运 行 机 制 不 成 熟 致 使 成 果 不 能 深 度 三 合
不 足 都 直 接 或 间 接 地 影 响着 产 学研 合 作 的深 入 开 展 。本 文 在 分 析 我 国 高校 产学 研 合 作 存 在 问 题 的基 础上 , 针对 性 有
地 提 出 了相 应 的 对 策 。
[ 键词] 地方高校 ; 学研 ; 关 产 现状 ; 策 对 [ 图分类号] F0 中 24 [ 献标识码 ] A 文 [ 章 编 号 ]0 7 5 7 I0 2 0 — 0 10 文 1 0 — 6 4 2 1 )1 0 9 — 3
我国产学研合作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应该说, 我国在产学研立法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 , 对促进技术 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 , 走产学研 研 , 但这些法律 、 法规之 结合的道路 , 解决科技和教育体制上存在 的条块 分割 、 力量分散的问 创新和提高产学研结合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题” 20 年 1 2 。 06 月 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 了《 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 间尚存在条块分割现象 ,缺乏促进产学研有效结合的配套政策和措
产学研合作是科研和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是科研和 究和我国产学研结合的具体实践 , 我们认为 目前制约我国产学研合作
高等教育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并与社会生产相结合的表现 . 是市场经济 发展水平 的主要问题主要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 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 。如何实现产学研的有效结合 . 已经成为 21宏观层面 . 建设 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 问题 。产学研结合 的广度和深度 已 在经济体制方面 , 企业难以成 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不少企 经成为衡量 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标准。 业不是 围绕市场转 , 而是围绕党委和政府转 。 不会运用国际规则参与
0 6 。因此 , 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 。 结合 , 加快科技 创新 , 为世界变革之潮流 。产学研结合在经济发展 2 0 ) 成 在法律制度方面 。 有关保障和规范产学研结合 的法律 、 法规和政 过程中的重要作 用 , 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广泛共识 。美国 、 已成 日
95 先后出台了《 中共中央关 本 、英国等国家都根据本 国的实际形成了各 自的产学研发展特色模 策不够健全。虽然我国从 18 年开始至今 , 于科学技术体 制改革的决定》 中华人民共和 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 式。19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大学和企业的合作能够为发展中 93 中共 中央国务院关于0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 口 国家 的工业化进程做 出卓越贡献 , 把加强产学研结合作为一项 重点工 《 《 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若干规定》 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试行办 《 作来推动 。 和修订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 自 20 年 7 1日 ( 08 月 从 2 世纪 9 年代开始 , O 0 我国已认识到产学研结合在经济发展中 法》 起拖行) 。这些 已 布的法律 、 公 法规 , 内容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产学 其 的重要战略地位。 9 6 19 年党 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指出“ 有条件的
高校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7
维普资讯
业文化虽存在观念上的冲突,但并不是不可调和的。高校具 有科技人才优势,学科 门类 、研究成果多,信 息涉及面广 , 但因中试基地 缺乏,实验室成果要真正变成产品, 必须要有 相当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的技术人员的协助,以便进一步完 善和开 发,在这方面,企业有 自己的优势。因此,我们必须 进一步转变观 念,强化高校 “ 第三功能”的地位意识,改革 对科 技成果价值的评价方式。本着 “ 稳定一片 ,放开一片” 的原则,协调好教学 、科研和产学研合作的关系,制订相应 的政策,大力推动科技成果 向企业转移 , 使科 技成果尽快应 用于生产变为现实的生 产力 。 () 2 加强高校与企 业的合作,密切科 技成 果创造者 与使 用者 的联系,提倡高校科研选题面 向生产实际。科技人员交
发展 。
时或准确性不够 , 科技评估 、 术产权交易等业务服务能力 技 有 限,而且 巾介方的地位和权益也 很难得 到保 障。 2 加快发展高校产学研 合作的对策 () 1转变观念。改革 体制,进 . 步提高对产学研合作的
企业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问题与对策研究.doc
企业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问题与对策研究[1]1企业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问题与对策研究叶秀梅(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管理系,福建漳州开发区,363105)摘要:产学研合作是实现企业技术创新,推进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有效途径。
在我国,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已陆续展开,但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合作效果总是差强人意。
本文通过深入调研,分析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由企业为主体,引入政府适度参与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需求导向;政策支持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速。
尤其是加入WTO之后,我国面对的竞争对手是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样的国际竞争背景下,依靠原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已经难以为继。
企业,作为一国的经济细胞,随着市场需求的加速变化,国外科技产品的竞争威胁,产品生命周期逐渐缩短,要想生存与发展必须掌握自己的核心科技。
2006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并强调要把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突破口。
可见,国家进一步明确自主创新在未来战略中的地位,而产学研合作是促进创新的关键,只有通过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密切合作,才能促进原始科研成果的顺利转化,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二、我国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的问题分析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两弹一星”的自主研发。
但真正进入实质性阶段,是在改革开放之后。
以1995年和2006年两次全国科技技术大会为界,经历了从“产学研联合”到“产学研结合”再到“产学研用结合”三个阶段。
2006年,中央政府提出的“产学研用结合”,进一步强调了科技成果市场化,突出了产学研合作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关系开始提升到“战略合作伙伴”的地位,产学研合作有了深层次的进展。
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
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产学研合作是指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界之间的合作机制,旨在将市场需求、科研成果和创新能力有机结合,促进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
然而,产学研合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其深化与推进的效果。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论述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
首先,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其中一个问题是信息不对称。
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界在信息获取和共享方面存在差异。
产业界通常关注实际应用和商业模式,他们最关心的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商业价值。
学术界和研究界则更注重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在学术发表和科研成果方面更为看重。
因此,当他们合作时,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就会浮现出来。
产业界无法获得最新的科研成果,而学术界和研究界无法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
这样的信息不对称会影响合作的协商和决策过程。
其次,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利益分配不均。
由于产业界在资金和资源方面相对较为富裕,他们通常更容易占据主导地位并获得更多的利益。
学术界和研究界相对来说资源较为有限,他们往往需要依靠产业界的支持才能进行研究和开发工作。
由于利益分配不均,学术界和研究界可能会缺乏动力和积极性参与合作。
这种不平衡的利益分配也可能导致一些企业不愿意与学术界合作,进一步加剧了产学研合作的困难。
再次,产学研合作中还存在文化差异和目标不一致的问题。
企业注重市场需求和商业利益,他们通常追求高效和快速的结果。
学术界和研究界则更注重思考和探索,他们优先考虑科学发现和理论突破。
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和目标可能导致双方在合作中产生冲突和误解。
企业可能会认为学术界和研究界缺乏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而学术界和研究界则可能对企业的商业化目标缺乏理解和重视。
此外,产学研合作还存在于制度和政策环境的问题。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差异较大。
某些地方存在创新政策的缺失或不完善,这会限制产学研合作的发展。
同时,一些政府投资项目也存在审核审批流程复杂、时间周期长等问题,导致合作项目难以落地。
泰州市产学研协同合作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泰州市产学研协同合作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泰州市是江苏省的一个地级市,近年来在产学研协同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现状和问题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现状分析泰州市在产学研协同合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泰州市政府高度重视产学研协同合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加强产学研合作机构的建设和支持培养高水平的科研团队等。
泰州市拥有一批高质量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为产学研协同合作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基础和科研条件。
泰州市的一些企业也积极参与到产学研协同合作中,与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开展科研项目,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泰州市产学研协同合作仍存在一些问题。
产学研合作机构建设还不够完善。
虽然泰州市政府已经加大力度支持产学研合作机构的建设,但由于资金和人才等方面的限制,一些关键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和平台缺乏创新力。
产学研协同合作中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机制。
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互不信任的问题,导致合作效果差。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够完善。
在泰州市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中,人才培养还过于重视传统的理论学习,对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二、问题分析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泰州市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产学研合作机构的建设和支持力度,提供必要的资金和人才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和院士工作站等方式,吸引更多的高水平科研机构和团队来泰州市开展合作研究。
泰州市政府可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政府可以组织定期的交流会议和研讨会,促进产学研三方的沟通和协作。
泰州市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应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法,加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可以开设更多的实践课程和科研项目,引导学生参与实际的研究活动,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泰州市在产学研协同合作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通过加强对产学研合作机构的支持,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调整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的努力,可以进一步推动泰州市产学研协同合作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企业文化·策略 2011年6月
146
产学研科技合作过程中科技中介存在的问题及对
策研究
李春水
(辽宁生产力促进中心,沈阳,110016)
摘 要:完善科技中介服务对于产学研合作结构的优化和效能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是全面推进国家创新战略的突破口,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环节。
本文对科技中介组织进行了分类。
分析了我国科技中介体系在产学研科技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从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完善法律政策环境、为科技中介组织创造发展空间和营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中介 产学研科技合作 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06—0146—01 一、科技中介的分类
1、北京科技咨询业协会理事长邹祖桦提出: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基本上被划分为评估与咨询类、经济鉴证类、技术经纪类、信息服务类、市场中介类,综合服务类等多种不同类型。
从对科技活动的参与形式。
科技部技术市场管理中心将其分为三类:一是直接参与服务对象技术创新过程的机构,如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二是主要利用技术、管理和市场等方面的知识为创新主体提供咨询服务的机构,如科技评估中心、科技招标投标机构、情报信息中心、知识产权事务中心和各类科技咨询机构等;三是主要为科技资源有效流动、合理配置提供服务的机构,如常设技术市场、人才中介市场、科技条件市场、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等
2、根据创办主体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五类:一是国家资助设立的科技中介机构,如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技术交易所;二是大学和研究机构创办的科技中介机构,如技术和企业孵化器、科技园、新创公司风险投资基金、技术授权办公室等;三是各种协会设立的科技中介机构,如工业协会、工业联合会;四是民间独立的科技中介机构;五是商业化的科技中介机构,如评估类、审计类、监督类等机构。
从现有机构设置上分为:生产力促进中心、孵化器(创业服务中心)
技术交易市场、行业协会等。
二、 产学研科技合作
产学研合作是当前世界各国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一条成功经验, 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最佳途径。
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示, 各国在产业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多是以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模式来实施。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于 1984 年颁布国家合作研究法案, 鼓励企业、 大学和政府研究机构之间的公私合作, 并通过各种计划和服务机构, 促进知识和技术从学术机构向企业的流通与扩散, 并以此作为合作是否成功的指针。
英国政府于1975 年实施教研公司计划,1986 年推行联系计划,要求项目申请主体必须包括科研机构和企业, 资助强度不超过总预算的 50%, 余额由企业提供; 1996年实施院校企业合作伙伴计划,并支持民间兴办技术转移机构“ 法拉第联盟” 。
芬兰 100%的科技计划项目要求产学研合作的模式, 也使得芬兰的产学研合作全球第一。
同样, 日本几乎所有的国家级项目都采取了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开发体制。
瑞典为促进产学研合作, 专门成立了由工业与技术发展局(NUTEK )、 企业、 大学/技术学院三方出资的能力中心, 着重研究对产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课题;产学研合作已向更高层次发展,即从主要进行技术开发与成果转让的合作项目, 发展到高级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建设的广泛合作。
产学研合作, 无论形式如何, 逐渐成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优势互补、 利益共享基础上的自觉行为。
三、我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在产学研科技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科技中介服务在产学研科技合作过程中不活,不是有没有市场的问题,而是其自身的问题,是中介机构如何以自身的实力和行为去赢得市场的问题,是政府部门如何“挖掘资源、培育市场、搭建平台、创造环境”的问题。
1、创造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的良好空间,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在社会创办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组织和动员专业技术力量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要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机构的作用, 加强科技中介机构与高校、科研机构、其他中介机构的联合与协作;要逐步建立有利于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健康发展的组织制度、运行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形成体制合理、机制灵活、制度健全、竞争有序、诚信经营的良好发展环境。
2、学习国外知名中介机构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吸引和鼓励中介机构,特别是吸引国外知名中介机构开展业务,组织企业行业内和跨行业之间的深入交流、座谈、研讨,帮助企业发现和认识在发展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
同时,归纳和提炼出有共性或普遍性的依靠企业自身能力无法解决的问题,邀请专业中介服务机构,特别是知名中介机构,为企业有针对性地培训和咨询,从而寻求解决途径。
通过培训和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问题是企业逐渐认识到职业机构服务所提供的帮助对其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加强政府引导,规范市场,充分发挥发挥政府的监督职能,注意中介机构和服务市场的规范发展,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要积极推动中介机构建立行业自律协会,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督和指导,保证中介服务市场的公平竞争和良性发展。
定期向企业和社会公布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业绩、企业信誉度,把每一个中介服务企业的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和服务信誉放到一个公开的环境下予以监督,从而通过“阳光透明”的方式实现了对中是服务机构的监督和促进。
参考文献:
[1] 曾尔曼.产学研科技合作的博弈论[J].厦门科技,2007(2).
[2] 杨 稣,贾明德.关于我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 创新与发展[A].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3] 徐冠华.大力促进我国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N].科技日报,2002-1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