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心学:做一个平凡、真实、有良知的自我
做最好的自己(心理辅导活动课教案)通过职业规划实现人生价值
第一章:认识自我
1.1 活动名称:探索我的内在世界
1.2 活动目的: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能力,为职业规划奠定基础。
1.3 活动内容:
1.3.1 兴趣测试:让学生填写兴趣测试问卷,了解自己的兴趣倾向。
1.3.2 价值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并分组讨论如何将这些价值观融入职业规划。
1.3.3 能力评估:让学生评估自己在各个方面的能力,如沟通、团队合作等。1.4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自我评估、分享经验。
第二章:了解职业世界
2.1 活动名称:职业世界探索之旅
2.2 活动目的: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和发展前景,为自己的职业规划提供参考。
2.3 活动内容:
2.3.1 职业介绍:让学生收集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信息,包括职业职责、发展前景等。
2.3.2 职业人物访谈:邀请一位从事学生感兴趣职业的人士进行访谈,分享其职业经验和心得。
2.3.3 职业发展趋势:让学生了解我国未来就业市场的趋势,以便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
2.4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访谈、分享经验。
第三章:设定职业目标
3.1 活动名称:我的职业蓝图
3.2 活动目的: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提高职业规划的可操作性。3.3 活动内容:
3.3.1 目标设定: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价值观和能力,设定一个具体的职业目标。
3.3.2 制定计划:引导学生制定实现职业目标的具体步骤,包括学习、实习、工作等。
3.3.3 评估与调整:让学生定期评估自己的职业规划实施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4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自我评估、分享经验。
阴明心学第十九课一了百当心得体会
1、心即理。阳明心学觉得一切道理,真理都是由内而外,无须外求。通过内心的善和良知来处理世界上的事。他有别于理学的存天理,去人欲。阳明心学要存的是你的良知,去除物欲和私欲。
2、事上练。心学只是一个指引,必须通过做事来不断的练习,感悟。这有别于禅宗的最大区别。我们不能超脱于事情而无畏的空想。
3、致良知。良知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我们要不断的去探索和寻求良知,不要被物欲蒙蔽了良知。
4、知行合一。这里的知是良知。要把良知和行动统一起来,不能想一套做一套。
王阳明心学,最重要的20句话,建议保存!
王阳明⼼学,最重要的20句话,建议保存!
1、做事是最靠谱的修炼
⼈须在事上磨,⽅⽴得住,⽅能“静亦定,动亦定”。
2、与朋友相处,懂得谦让很重要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3、越不想看书,越要硬着头⽪看
⽇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药。
4、⼀点私⼼都不能留
克⼰须要扫除廓清,⼀毫不存,⽅是。有⼀毫在,则众恶相引⽽来。
5、悔悟是⼈⽣最好的药
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因药发病。
6、⼯作⽣活忙乱,皆因得失之⼼
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
7、只知逃避永远没出息
⼈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
实放溺也。
8、对朋友少指责、多⿎励
⼤凡朋友须箴规指谪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是。
9、蒙蔽⼼灵的,永远是物欲
若⽆有物欲牵弊,但循著良知发⽤流⾏将去,即⽆不是道。但在常⼈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
良知。
10、要善恶分明,更要爱恨分明
⼈但得好善如好好⾊,恶恶如恶恶臭,便是圣⼈。
11、别在打扮⾃⼰上花费太多时间
⼈只有许多精神,若专在容貌上⽤功,则于中⼼照管不及者多矣。
12、好学+坚持=涵养
⼈须是知学。讲求只是涵养,不讲求只是涵养之志不切。
13、⼼正就是少发怒
凡⼈忿懥,着了⼀分意思,便怒得过当,⾮廓然⼤公之体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14、要想快乐,须哭出来
须是⼤哭⼀番了⽅乐,不哭便不乐矣。虽哭,此⼼安处即是乐也。
15、这个世界没有对不起你
汝若以厌外物之⼼去求之静,是反养成⼀个骄惰之⽓了。如若不厌外物,复于静处涵养,却
王阳明的心学三大核心思想
王阳明的心学三大核心思想是:1.心即理(价值存在);2.知行合一(价值判断);3.致良知(价值归宿),“心即理”是开端,是起因,即意动;“知行合一”是认知过程,是实践;“致良知”才是根本目的。三者是必然的递进关系,进而形成了一个统一整体,缺一不可。
1.心即理:王阳明认为,“心的本体就是天理”,天理就是人们所苦苦追求的圣人之道,就是宇宙间最高的“天道”,正所谓“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心即理可以说是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所谓“心外无理”,就是说外部的具体事物或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不会产生“理”,“理”是我们主观对客观事物或规律的认知,是我们心里的想法,没有心也就没有“理”。简单地理解就是,你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你大脑里的全部就构成了你的全部世界。除此之外,对你来说,不存在另外一个世界;或者说,另外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对你来说不存在任何意义。
2.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是认知,行是行动,只有去实践了,才会拥有这个知识;不去做,即使看了很多书,学了很多理论,也无法真正获得这个知识。所以知和行其实是一回事,即知行合一。
3.致良知:王阳明认为,天下间没有比良知更好的东西了。“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所谓“致良知”,就是致自己内心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要达到良知,时时刻刻接受良知的指引。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阳明心学十句经典语句,触动人心
阳明心学十句经典语句,触动人心
第1句、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知行原本是个一。有真知,就有真行;没有真行,则说明也没有真知。行不出来,根本上是因为知之不真。
比如,为什么人都知道不该说谎,却仍选择说谎呢?因为他觉得,与人交流要顾及自己的面子,也要顾及他人的感受,说实话伤人,说假话则你好我好大家好。
因此,他内心深处的认知并非“不说谎”,而是“说谎挺好”。既然心里认为“说谎挺好”,外在的行为表现就是撒谎。
这即是“知行本一”——有什么样的认知,就有什么样的行为。
第2句、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
天地间的大道,本身是没有精粗的,而人们对道的认知却有深浅之分。
阳明先生比喻说,这就像走进一间房子,有人能看见房子大体是个四四方方的样子,有人能看见房中还有几根柱子,而有人能看清柱子上有多少细微的花纹。
然而,不管人如何看,房子只是那个房子。
春夏秋冬的规律,千百年来,亘古未变。但人们对它的见解、体证有深有浅,这就形成了每个人道的层面。
自然有自然的规律,人生社会同样有其规律,而我们对此规律的明白与体证的程度,就体现了我们的道行。
第3句、惟知责诸人,不知及诸己
《阳明先生集要》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一日,市中哄而诟。甲曰:“尔无天理。”乙曰:“尔无天理。”甲曰:“尔欺心。”乙曰:“尔欺心。”
先生闻之,呼弟子,曰:“听之,夫夫哼哼讲学也。”
弟子曰:“诟也,焉学?”曰:“汝不闻乎?曰‘天理’,曰‘心’,非讲学而何?”曰:“既学矣,焉诟?”曰:“夫夫也,惟知责诸人,不知及诸己故也。”
这个故事大体是说,有一天,集市中有甲乙二人,闹哄哄地在吵架。甲说:“你没天理。”乙说:“你才没天理。”甲说:“你没良心。”乙说:“你才没良心呢!”
王阳明100句心学语录
王阳明100句⼼学语录
1、以事⾔谓之史,以道⾔谓之经。
【译⽂】⽤事实记述的叫做史,⽤道理记述的叫做经。
2、⼈须在事上磨,⽅能⽴得住;⽅能静亦定、动亦定。
【译⽂】⼈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能真正站得住脚;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安定,在动中也能安定。
3、持志如⼼痛。⼀⼼在痛上,岂有⼯夫说闲话、管闲事。
【译⽂】坚持⾃⼰的理想就像⼼痛。⼀⼼就在疼痛上,哪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善念发⽽知之,⽽充之;恶念发⽽知之,⽽遏之。
【译⽂】善念⽣发时⼼⾥知道了,就扩充它;恶念⽣发时⼼⾥知道了,就制⽌它。
4、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
【译⽂】悔悟是去除病的药物,但最为重要的是改正错误。
5、与朋友论学,须委曲谦下,宽以居之。
【译⽂】与朋友谈论学问,必须婉转曲从谦虚下问,与之宽和相处。
6、圣⼈亦是学知,众⼈亦是⽣知。
【译⽂】圣⼈也是通过学习才了解道理的,众⼈也是天⽣就具备了解道理的本能
1、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时明⽩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外。
2、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
3、君⾃保重,我⼼送君三⼗⾥。
4、⽆善⽆恶⼼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5、“格物”即“慎独”,即“戒惧”。
6、知是⾏之始,⾏是知之成。
7、知⾏合⼀: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8、你看满⼤街都是圣⼈,满⼤街的⼈看你也是圣⼈。
9、⼼狭为祸之根,⼼旷为福之门。10、诚字有以⼯夫说者。诚是⼼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夫。
11、⽆私⼼就是道。12、惟天下之⾄诚,然后能⽴天下之⼤本。13、谦虚其⼼,宏⼤其量。14、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15、持志如⼼痛,⼀⼼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16、此⼼不动,随机⽽动。17、动亦定,静亦定。18、攻吾之短者是吾师。19、⾝之主宰便是⼼,⼼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20、⼈⼈⾃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咏良知四⾸⽰诸⽣》)
陈雪锋心学笔记4:“良知”
陈雪锋心学笔记4:“良知”
+wolf0819,一起致良知
“良知”的源泉在孟子。孟子说,人类不虑而知的东西叫良知,比如恻隐之心、羞恶之心。孟子谈“良知”只是把它当成人与生俱来的一种道德力,其实只是“仁”的一部分。而王阳明把“良知”抬高到无与伦比的地位,它认为“良知”是心的本体,简单而言就是,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支柱,自然也是人之为人的唯一尺度。
“是非”属于智慧,“善恶”属于道德,人能分清是非善恶,就能生存下去,同时也能证明他是个人。
用现代心里学来描述“良知”是这样的:当我们面对一个情境时,它不会导致我们的直接反应,而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个快速评价思维,这个评价思维不是深思熟虑或理性推理的结果,而是自动闪现,迅如闪电,如你所知,这个评价思维就是“良知”。
比如得到一笔确凿的不义之财,我们最先出现的是对这份不义之财的是非评价,而不是行为、情绪和生理上的反应,这个是非评价就是“良知”。它先天而来,自动自发,不受你控制。
通俗而言“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道德与智慧的直觉(直观)力,或是直觉(直观)的道德力和智慧力。见父自然知孝是道德,何尝又不是智慧?见强凌弱所以义愤填膺,因为我们判断这是错的,这是智慧,何尝又不是道德?
王阳明对“良知”的推崇几乎无以复加,他说:“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他又说:“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他还说:“良知学是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真骨血,譬之如行舟得舵,平澜浅滩无不如意,虽遇颠风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没溺之患。”
王阳明认为“良知”无所不能,但关键有一点就是:你能致它。天下万事万物皆不出是非善恶之外,“良知”轻而易举就可给你答案,你只需按良知的答案去行就可以了。
王阳明心学精髓4句
王阳明心学精髓4句
最核心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无善无恶心之体。王阳明认为,“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没有善恶就是心的本体,类似于佛教的心形归空,但又不同于佛教的空,也就是心中没有想法,应机而动,如果水一般没有形态,心体本空就像圣人和天地一般无有思虑和欲望。
2、有善有恶意之动。心体本空就像圣人和天地一般无有思虑和欲望,当人有了善恶之分的时候,说明人的主观意识有了活动,也就是所谓的意动(意识活动,也就是凡人的状态)。
3、知善知恶是良知。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理,天理本来就是不存在的,因为人的主观意识去接触天地万物,对其运作等到有了认识,才产生了所谓的理。天理也是人心的认知产生的,属于主观意识的产物。人欲是自己的主观意识活动,天理是给自己意识活动以及意识活动衍生的行为作出的规定,两者的关系是紧密结合本生同源的。
4、为善去恶是格物。通过传统的儒家教程“格物致知”来领悟心学的奥义。因为天理和人欲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就要不断的减损自己的人欲,来达到圣人无有忧虑无有欲望的境界。
王阳明求学之时遍历了佛道儒三家,择优秀思想而取用之,进而龙场悟道成为千古一圣,分析他的哲学思想时最好兼顾佛教和道家的哲学要义,这样互相辩证,互相增进理解。
培训心得做最好的自己
培训心得做最好的自己
《黄金心态》课程培训虽然已经完毕多日,却令人印象深刻,颇受启发。孙总在培训中,借用生活中的案例,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向大家阐述了通往幸福人生的七种心态:阳光心态、积极心态、职业心态、老板心态、共赢心态、感恩心态和空杯心态。全新的观念令我耳目一新,细细品味,深觉受益匪浅。
——塑造阳光心态,享受生命的意义,做快乐的自己。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遭遇各种各样的事。人生百态,苦辣酸甜,种种烦恼,常常令我们苦不堪言。孙总在培训中提到,种种烦恼中,有40%属于杞人忧天,那些事根本不会发生;30%是怎么烦恼也没有用的既定事实;另外12%是事实上并不存在的梦想;还有10%是日常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就是说,生活中92%烦恼是庸人自扰,只有8%勉强有些正面意义。我们一直在为不是烦恼的事情忧愁,而错过了人生更美妙的风景。既然如此,我们何不试着为自己的心灵"减减重"呢?远离悲观思维,活在当下,做快乐的自己。失去了太阳,我们可以拥抱月亮。改变自己的态度,你会发现,生活大有不同。善于发现生活和工作中的美好,乐观豁达的去享受生活,开心工作。张开双臂,拥抱阳光,做快乐的自己。
——塑造积极心态,积极地对待人和事,做最好的自己。面对困难,你是否害怕退缩?面对工作,你是否拖延敷衍?面对经济形势下行压力,你是否满腹牢骚,惶惶不可终日?我们应学会笑对生活中的挫折与磨难,把它们当成人生路上的炼金石。控制情绪,塑造积极心态。试着转换思维方式,善于发现事物美好的一面,回绝拖延,积极行动,发奋图强,自动自发,做最好的自己。
学习阳明心学个人心得收获
学习阳明心学个人心得收获
一、良知的力量-如何摒弃诱惑,坚守本心。
阳明心学告诉我们:良知是心之本体,知行的本体。
任何人都是有良知的,即使是盗贼、匪寇,内心也有“良知”。人生在世,应该不断地发现良知,实践良知。
世界纷繁芜杂,诱惑众多,在生命过程中,如何摒弃诱惑,坚守本心,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见识了太多人性中赤裸裸的“恶”,如果没有一颗良知之心,是极容易堕落的。在利益与诱惑面前,我也曾动摇过、纠结过。通过学习阳明心学,使自己坚定了一个信念:把自己活成一束光,照亮自己,温暖别人,然后自己所期望的那些美好都会向自己飞奔而来。
二、专注的力量-如何随时掌控自己的心境。
阳明心学,顾名思义,一门修炼自己强大内心的学问。纵观王阳明的一生,他之所以在困难面前游刃有余,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关键在于他在面对各种难题时,首先做到“心静”。心静了,做事情时全神贯注,内心的潜力便会被激发出来,外界的环境便无法影响他,问题随之迎刃而解。
我在年轻时,经常处于一种浮躁、茫然的状态,做事情时经常感觉心烦意乱,缺乏耐心,工作效率低下。通过学习阳明心学,我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心不静,心境自然不会摆脱各种偏颇情绪的干扰,做事情不专注,自然导致效率低下。现在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我都及时提醒自己静下心来。当心灵清澈、明净,不受任何现象拖滞时,反而能得心应手的处理各种看似棘手的问题。
三、信念的力量-如何克服畏难情绪。
阳明心学告诉我们:不论是做学问,还是做其他事情,务必要有一个必定成功的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坚定的信念,是成功的基础。
王阳明心学四句
王阳明心学四句
一、王阳明心学四句话
四句话就是他所教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无善无恶心之体”是他的世界观,“有善有恶意之动”是他的人生观,“知善知恶”是他的价值观,而“为善去恶是格物”就是他的方法论。王阳明先生通过对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评判以及方法论来教会我们心存良知,为善去恶,自觉践行正确的价值观。
这四句话很简单,又很深刻。有个故事完美的阐述了这四句话,有位老农穷的吃不上饭了,找到王阳明卖地,王阳明看他可怜,不忍心买他的地,就先借钱给他。后来王阳明游玩时,看到一块风水宝地,他说:“这块地的风水太好了。”他的弟子告诉他,本来老农要卖的就是这块地,王阳明后悔了,但他又说:“我怎么会生出‘后悔’的想法呢?”于是他闭目冥想,过了一会,睁开眼说:“刚才的私欲已经被我克掉,我的心情又回归愉悦了。”
当王阳明没有看到那块地时,他的心没有动,是“无善无恶心之体”,看到地之后,生出了“风水宝地”的想法,这是“有善有恶意之动”,当他发现自己有后悔的念头又感到羞愧时,是“知善知恶是良知”,最后克服了私欲,心情
复归于平静愉悦是“为善去恶是格物”。
以上就是王阳明的心学精髓,心学并不是读懂了几段文字就说你真的学会了,要做到知行合一可能是一生要践行的事情。
二、王阳明心学四句话分析解读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等不同维度进行分析解读。
1、认知方面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意志行动各个阶段,最后形成独特个体的存在。
举个例子,孩子吃药打针的体验,当孩子第一次看见针头药品时候,产生的是自然感受,这个感受就是心理学的感觉,可以说就是无善无恶的感受,也就是我们心理本体。当孩子吃过药打过针之后,立即形成了一种不舒服经验,这就有了善恶好坏区别。之后再次遇到吃药打针事情,心里就有抵触了。随着小孩子长大,接受社会化教育后,明白了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道理,这就是思维认知阶段,所谓“知善知恶是良知”。孩子长大成人,对于事物的认知会借助打针吃药这样的一个个小事,扩大到遇到的所有人事物,也就产生一种积极态度,善恶不在于感觉、知觉、思维这些心理活动,而是“格物”,是行动,也即《传习录》提出的“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浅谈王阳明思想智慧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心学”的启示
作者简介:刘敏(1974— ),女,汉族,江西奉新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经济伦理与人文历史。
习近平同志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是共产党人的‘心学’”。把党的“心学”发扬光大,离不开中国传统心学精华的滋养,作为中国传统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认为,圣人之学便是心学,深入借鉴传统心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文化资源,以“心性”涵养“党性”,厚植共产主义信仰的心性基础,对于提高党性教育水平与成效,建设共产党人新时代“不忘初心”、“为天地立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类幸福不懈奋斗的优秀共产党员具有重要意义。
一、共产党人“心学”的中华文化渊源:阳明心学
中国传统心学并非像西方文化学科那样进行分科制,就心
学而言心学进行理论著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学更像跨学科,包含在文史哲之中,并非是孤立存在的理论,而是和其他学科相互包含,互相支撑,中国传统心学开创的理论依据都是和天道相契合的,体现的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思想:天人合一。中华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三家为支柱,尽管三家思想各异,但都注重内心的修炼。儒家讲正意诚心,佛家讲明心见性,道家讲修心养性。在一定程度上,心学是贯穿传统文化的一条根脉。儒家经典《尚书》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阙中”;北宋道家经典《心说》讲:“夫心者,万法之宗,九窍之主,生死之本,善恶之源。与大地而并生,为神明之主宰”;唐和五代时期的佛教经典《解脱道论》讲:“当学三学,谓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宋元明时期,陆九渊提出“私人千古不磨心”、王阳明提出“圣人之学,心学也”。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贺麟为代表,吸收黑格尔、康德等人的哲学思想,融合陆九渊、王阳明心学,创立了“新心学”学派。王阳明集儒释道“心学”于大成,在他看来:“心”是能视听言动,是“性”“天理”“良知”“仁”。所谓的“心学”,即心思之学、思维之学,是致良知、存天理的学问,是让心灵回归自身主宰、呈现本来样子的学问,也是人心与天道合一的学问。笔者认为在当代,阳明心学就是一门教人们如何从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变成一个切实为人民服务的圣贤高手的学问,传承的是儒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处事之道。虽然共产党人的“心学”直接借用了传统文化中“心学”这个词语,但它是对传统文化“心学”的传承与超越。所谓传承,是吸收借鉴自我反省、慎独慎微、知行合一的修养方法;所谓超越,是对传统文化“心学”进行了质的改造和提升,以适应和完成党的历史使命。共产党人的心学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之学、信仰之学,培育信仰永葆初心、遵循规范践行承诺、造福人民达成目标、不辱使命实现理想之学;或简言之即“致党性-知行合一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学”,在传承基础上超越的思路,给予了中国共产党人丰厚的历史养分,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符合实际需要的务实之学。
心学心得体会
心学心得体会
心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体系,主要提倡人的精神修养和自我完善。心学强调人的内心世界的建造和改进,认为只有修养和健康的内心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成功。在我学习心学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启发和体会,下面我将就我对心学的理解和感悟进行阐述。
首先,心学教诲我注重修养自己的内心。古人云:“以身相许,以心相交。”意思是在与他人相处的时候,应该以真诚和善良
的心态去对待他人。因为只有我们自己的心态和情绪稳定,才能真正地为他人带来快乐和和谐。所以,在我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我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保持内心的平和和善良。我发现当我心态良好的时候,我与他人的交流更加顺利,关系更加融洽。
其次,心学启迪我注重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提高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心学告诉我们,人的内心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要不断地反思和检讨自己,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我日常生活中,我经常用一些时间来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通过反思,我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和错误。我依靠这些反思的结果,进一步优化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提高自己的素养。自我反思帮助我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再次,心学教导我重视自我调适。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遇到这些困难时,我们往往会感到懊恼和失落,心态容易受到影响。而心学告诉我们,当遇到这些挫折和困难时,我们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和积极。
在我自己的生活中,我也经常遇到困难和挫折,但是我逐渐学会了调整自己的心态。当我面对挫折时,我会告诉自己:“困
难是暂时的,只要我积极面对,一定能找到解决的方法。”这
读做最好的自己的心得
读做最好的自己的心得读做最好的自己的心得「篇一」
《做最好的自己》一书是李开复博士结合自己人生的经历和事业成功的经验,写给中国的青少年,是帮助他们实现成功的方向指引。
书中运用很多的例子阐述了“成功同心圆”的理念,为中国的青少年指明了成功的方向。真正的成功人士并不是仅仅靠知识、创意等外在素质赢得成功,他们成功的经验在于,他们具备了某些最根本的、最有价值的素质或品格,他们获得成功的内因几乎都可以用“成功同心圆”来解释。书中写到:真诚坦白的人,才是值得信任的人,这句话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如果得到他人的信任,就必须让他人看到,自己是一个非常真诚和坦白的人。一个人如果愿意把自己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东西坦白地暴露给对方,就能很容易地走进对方的心灵深处。书中告诉我们,表现真诚的最好方法就是做一个真诚的人,没有什么可以掩饰真心和诚意。一个虚伪的人假装真诚,很容易就会被看穿,因为没有诚意的人不可能做到言行如一。做到真诚坦白会赢得别人的信任,但这还只是针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如果能够进一步地从主观感情出发,真正做到真情流露,用自己的激情感染他人,或者用自己的感情打动他人,那么,不但会得到他人的信任,而且会真正与他人建立起沟通心灵的桥梁。
做一个真实的人是需要勇气的,除此之外,最好还要有出色的判断力,以便在适当时机保护自己。一个人如果懂得同理心的重要性,而且足够真诚和坦白,那么,就会得到众人的信任,并在人际关系、团队合作和交流沟通方面取得成功。
读做最好的自己的心得「篇二」
李开复是一位信息产业公司的执行官和计算机科学的研究学者。1998年,李开复加盟微软公司,并随后创立了微软中国研究院。20xx年7月加入Google(谷歌)公司,并担任Google(谷歌)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一职。20xx年9月宣布离职并创办创新工场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帮助中国青年实现创业梦想。
阳明心学5分钟感悟分享
阳明心学5分钟感悟分享
阳明心学是一种重视内心力量和自我修养的哲学体系,其强调的是通过不断修炼和发掘内心潜力,以达到自我完善和与世界的和谐共存。以下是我对阳明心学的几点感悟:
1. 良知是心之本体,是知行的本体。每个人都有良知,良知是
判断是非曲直的根本。在面对诱惑和考验时,要坚持自己的良知和信念,不被外物所左右,坚守本心。
2. 专注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在工作和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够
专注于当下的事情,就能够提高效率和质量。阳明心学强调心静,只有通过心静才能专注。
3. 信念的力量是巨大的。坚定的信念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各种困
难和挑战,实现自己的目标。阳明心学强调知行合一,只有把信念落实于行动,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4. 行动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阳明心学认为,只有行动才能见
真功。我们所想的一切都是要通过行动去实现。只有行动起来,才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不断进步。
总的来说,阳明心学是一种重视内心力量和自我修养的哲学体系,其强调的是通过不断修炼和发掘内心潜力,以达到自我完善和与世界的和谐共存。通过阳明心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掌握自己的内心力量,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成就。
王阳明100句心学语录(知行合一致良知
王阳明100句⼼学语录(知⾏合⼀致良知1、以事⾔谓之史,以道⾔谓之经。
【译⽂】⽤事实记述的叫做史,⽤道理记述的叫做经。
2、⼈须在事上磨,⽅能⽴得住;⽅能静亦定、动亦定。
【译⽂】⼈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能真正站得住脚;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安定,在动中也能安定。
3、持志如⼼痛。⼀⼼在痛上,岂有⼯夫说闲话、管闲事。
【译⽂】坚持⾃⼰的理想就像⼼痛。⼀⼼就在疼痛上,哪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善念发⽽知之,⽽充之;恶念发⽽知之,⽽遏之。
【译⽂】善念⽣发时⼼⾥知道了,就扩充它;恶念⽣发时⼼⾥知道了,就制⽌它。
4、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
【译⽂】悔悟是去除病的药物,但最为重要的是改正错误。
5、与朋友论学,须委曲谦下,宽以居之。
【译⽂】与朋友谈论学问,必须婉转曲从谦虚下问,与之宽和相处。
6、圣⼈亦是学知,众⼈亦是⽣知。
【译⽂】圣⼈也是通过学习才了解道理的,众⼈也是天⽣就具备了解道理的本能。
1.“破⼭中贼易,破⼼中贼难。”
2.“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
3.“⼼即理也。”“⼼外⽆理,⼼外⽆物,⼼外⽆事。”
4.“⼈⼼之得其正者即道⼼;道⼼之失其正者即⼈⼼。”
5.“⽆善⽆恶⼼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6.“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时明⽩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外。”
7.“有志于圣⼈之学者,外孔、孟之训⽽他求,是舍⽇⽉之明,⽽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8.“圣⼈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庄皆我之⽤,是之谓⼤道。⼆⽒⾃私其⾝,是之谓⼩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心学——
《平凡的哲学:做一个平凡、真实、有良知的自我》
长沙景芳苑白沙月著
序
第一章、圣人学说
一、儒家理论
二、佛教大乘菩萨观
第二章、平凡哲学
一、从儒家、佛教中吸取营养
二、王阳明的“致良知”“知易行难”“知行合一”
三、平凡哲学的理念:做一个平凡、真实、有良知的自我
四、平凡哲学的目的:完善自我,活好每一天
第三章、平凡哲学的主要内容
一、“五以”原则(新五行论)
1、以良知为道:土
2、以空静无为为心:木
3、以谋略为术:火
4、以辩证为法:水
5、以进取为势,以乐观为怀:金
二、“四不”原则
1、不乱性
2、不赌博
3、不抽烟
4、不酗酒
三、家庭原则
四、孝顺观
五、爱情观
六、朋友观
七、金钱观
八、事业观
九、行者论
十、资源论
十一、心魔观
十二、进取观
十三、善恶论
十四、无主宰论和命运后定论
十五、因果论和轮回论
十六、儒佛学说和社会契约论的区别
十七、成功模式
十八、企业与个人的“五行理论”
十九、最基本的个人修为
附一:“空邪”-“顺正”-“生善”三段循环论
附二:顺天而行
附三:心要
附四:阳明心学悟要
附五:新心学核心——“五以四合三界两径一因果”
序
人刚生下来的时候简单得就象一张白纸,纯净得就象一汪清泉。随着年龄的增长,这张白纸上渐渐的出现了一些线条和颜色,有些是无意的,有些是有意的,最开始无意居多,渐渐的有意占了主导地位。有些人不知道该在这张纸上画些什么,那些线条和颜色混乱不堪,连他自己都不知道那些是什么东西。有的人画出了英雄,有的人画出了小人,有的人画出了天使,有的人画出了魔鬼,有的人画出了天使和魔鬼的混血儿——两面人。
也许每个人都想过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但是复杂的社会、变幻的际遇很容易让人迷失自我,只有少数人能清醒的认识到自己想要做什么样的人,并一直坚持了下来。虽然其中也经历过迷茫和动摇,但自省这盏明灯一直照耀着他们,让他们能在迷雾中看清自己的目标。
从清纯的校园步入复杂的社会,人的思想观念会受到猛烈的冲击。你会发现以往的理想主义完全不能融入社会生活,你会迷茫、困惑、彷徨、不知所措。你会发生激烈的思想斗争,你会思想混乱、萎靡不振,你会考虑是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还是做一个随波逐流的人,或者做一个逃避世事的人。
当你看到太多没有道德原则的人发财致富,功成名就,你是否还会坚持你传统的道德理想,当你一事无成、贫穷落魄的时候,你是否想过也要象他们一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你是否会愤然抛下《论语》、《孟子》、《道德经》,而去钻研《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和《君王论》,你是否会去片面的理解甚至歪曲先哲的理论而为我所用。
现代社会是个经济的社会,追求成功,追求财富。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传统的安贫乐道的思想只是农业社会的陈迹,已经不值得效仿。但是为了金钱、名利而生活,忽略了情感的需求,忽略了亲情、友谊以及基本的道义,却丧失了生活的真谛,让你变成一具行尸走肉,行走在金钱和名利之中,让你变成皮影戏里的傀儡而不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这个社会是个浮躁的社会,因为缺乏适合这个社会的思想体系的指导。以往的圣贤学说,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论和“大慈大悲,普救众生”的佛教大乘佛法都离我们太过遥远。因为我们大多数只是平凡的人,不是圣人,更不是神,没有能力去治国、平天下,也没有能力救苦救难,普度世人。正因为如此,在残酷的社会现实下,我们会放弃那些过于高远的道德追求,反而会去追求那些低级、庸俗的东西。我们会去嘲笑孔子的天真,因为他终其一生也不过是教书育人而已,从来没有实现过自己的政治理想。我们会去嘲笑老子的懒惰、不思进取、逃避竞争,因为他最终只是骑着一头青牛,去了遥远的地方,我们会去嘲笑菩萨的慈悲,因为不管哪个年代,都少不了恶人横行、好人遭罪。你只所以会有这些想法,是因为你心灵空虚,没有适合现代社会的思想体系作为指导,一旦对那些高远的理想失去信心,便会随波逐流、入于庸俗。
我自认为自己从小就是一个一心向善的人,是个真诚、宽厚、仁慈的人,也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的人。在学生时代我就喜欢读儒家的书籍,注重自己的修养,但是步入社会以后,我迷茫了,不仅是事业上的迷茫,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迷茫。我觉得那些圣贤的思想捆住了我的手脚,使我处处被动。别人的成功让我一度想放弃自己的修身养性,去随波逐流,象别人一样去生活。没有思想作指导的人就象墙头草,很容易被风吹过来吹过去,思想的缺位让我一度非常迷茫和痛苦,不知道该如何作选择。
虽然迷茫,但我一直没有放弃过自省,一直在思考自己想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我努力去学习哲学,了解儒家理论、佛教理论和西方的哲学,希望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当我在余姚了解到王阳明的“致良知”“知易行难”“知行合一”的学说时,有一种顿悟的感觉。我不要做圣人,圣人的时代离现实太遥远,在普通人身上,圣人理论的“知”和“行”难以统一起来。我也不要做俗人,那样的话,生命就太没有意义了,白白来世上一遭,岂不可惜。我要做一个平凡的、真实的、有良知的、进取的和乐观的人。
本书的内容只是我在“致良知”“知行合一”上面的一些感悟,当然与王阳明所说的又大不一样,因为每个时代,情况是大大变化了的,我只是想靠这些思想的指导活出一个真实的、有价值的自我。
第一章圣人学说
一、儒家理论
儒家哲学是一种积极入世的哲学,经过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旷世大儒的不断探索,形成了一个高深庞大的体系。虽然各个时代儒家思想并不相同,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却是其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儒家哲学是一种理想和务实相结合的哲学,既有精神层面的高远理想,也有操作层面的务实规范,它是一种渐进的哲学,从修身到齐家,从齐家到治国,从治国到平天下,步步修炼,步步提高,并且在不同的阶段对儒士的要求也不同,进可以“兼济天下”,退可以“独善其身”,为修学者提供了一套可行的进学、进德、进功之法。
儒家哲学是与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相一致的,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但是如果剥离当时的环境,对儒家学说以现代的眼光来解读,很多东西也是很有道理的。比如说“色者,发于情,止于礼”、“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在封建礼教这种背景下,这种言论是扼杀人性的,牺牲了人的情感需求。但在现代社会,以现代眼光来解读,却体现出一种尊重和责任,一种担当(特别是夫妻之间的尊重和责任,因为现代社会异性之间可以自由的交往,没有太多的强力限制,主要靠自己来约束自己,把握分寸)。
儒家学说就其根本来讲是一种圣人哲学,其最终目的是要成为圣贤,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向圣贤靠拢。儒家的很多思想都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并且有的还很偏激、很极端。比如“二十四孝”的故事,里面就有太多的愚昧的地方,鲁迅先生曾经就非常痛心、非常严厉的批评过。忠孝仁义礼智信,如果中间没有了“智”,就变成了“愚忠、愚孝、愚仁、愚义、愚礼、愚信”,这种“愚”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产物,是统治阶级愚民政策的产物,这些思想是与现代平等、自由、民主的观念相违背的,是应该丢进垃圾筒的。
儒家理论博大精深,古人讲得太多,现代人也解读得太多,我不想也没有这种修为去详作介绍,只是就自己的理解大概的说一下,为自己的理论做个引子。毕竟儒家里面的很多东西还是很有用的,是自己非常赞同的。
二、佛教大乘菩萨观
佛教学说与儒家学说一样历史久远、内容博大,充满了高深的智慧。佛教有大乘和小乘之分,大乘佛教修的是菩萨行,要求修习者自觉而觉他,自度而度他,带着悲悯救世之心,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起从愚痴中解脱出来,从苦恼中救度出来,即“大慈大悲,普救众生”。这种学说无疑是典型的圣人学说,甚至超越了“圣人”而达到了“神”的境界。
要想彻底了解佛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象唐三藏那样熟知“三藏”的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因此研修佛法绝不是普通大众可以随便挂在嘴巴上说的,佛的境界离普通大众太远了,并且佛教讲究一个“空”字,也许你皓首穷经,到头来只得了一个“空”字而已,就算做到了六根清净、万般无惧,也只与草木金石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