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 建筑防排烟第四、五、六章

合集下载

建筑防排烟

建筑防排烟

第13章 建筑防排烟教学提示:建筑物一旦发生火灾,就有大量的烟气产生,这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分析烟气的特性是控制烟气的前提。

火灾发生时应当及时对烟气进行控制,并在建筑物内创造无烟或烟气含量低的水平和垂直的疏散通道或安全区,以保证建筑物内人员安全疏散或临时避难和消防人员及时到达火灾区扑救。

教学要求:了解烟气流动的规律,掌握自然排烟、机械排烟和加压防烟系统的原理和确定的原则,了解防排烟系统的设备和部件,理解通风空调系统与防排烟系统兼用的原理。

13.1 烟气的流动规律与控制原理13.1.1 烟气的流动规律建筑物发生火灾后,烟气在建筑物内不断流动传播,不仅导致火灾蔓延,也引起人员恐慌,影响疏散与扑救。

引起烟气流动的因素有如下几点:1. 烟囱效应引起的烟气流动当建筑物内外有温度差时,在空气的密度差作用下引起垂直通道内(楼梯间、电梯间)的空气向上(或向下)流动,从而携带烟气向上(或向下)传播。

图13.1表示了火灾烟气在烟囱效应作用下引起的传播。

图(a)表示室外温度t0小于楼梯间内的温度t s,室外空气密度ρ0大于楼梯间内的空气密度ρs,当着火层在中和面以下时,火灾烟气将传播到中和面以上各层中去,而且随着温度较高的烟气进入垂直通道,烟囱效应和烟气的传播将增强。

如果层与层之间没有缝隙渗漏烟气,中和面以下除了着火层以外的各层是无烟的。

当着火层向外的窗户开启或爆裂,烟气逸出,通过窗户进入上层房间。

当着火层在中和面以上时,如无楼层间的渗透,除了火灾层外其他各层基本上是无烟的。

图(b)是t0>t s,ρ0<ρs的情况,建筑物内产生逆向烟囱效应。

当着火层在中和面以下时,如果不考虑层与层之间通过缝隙的传播。

除了着火层外,其他各层都无烟。

当着火层在中和面以上时,火灾开始阶段烟气温度较低,则烟气在逆向烟囱效应的作用下传播到中和面以下的各层中去;一旦烟气温度升高后,密度减小,浮力的作用超过了逆向烟囱效应,烟气转而向上传播。

防排烟工程课程(大学课程全套课件)

防排烟工程课程(大学课程全套课件)

受伤 人数
4930 4905 4572 4404 3781 3414
火灾损失率
(元/万元 国民生产总
值)
直接经济 损失
(亿元)
1.92
15.4
1.81
14.4
1.75
14.3
1.78
15.2
1.46
14.0
1.51
15.4
国内外大量的火灾实例统计数字显示,因
火灾而死亡者中,大多数是烟气窒息和中毒所 致。因此,要减少火灾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 产损失,就必须设计建造合理的通风和排烟设 施,控制火灾烟气在建筑物内的肆意蔓延,从 而为人员疏散和消防人员进行火灾扑救提供有 效途径。那么,就需要工程人员对火灾发生时 所产生的烟气性状有深入的了解, 从而为设计 提供参考。
防排烟工程设计的根本任务
一、建筑物的组成部分
1、房间:起居室、办公室、会议室、教室 2、堂馆:礼堂、会堂、剧场、展览馆、体育馆 3、水平通道:过道、走廊、画廊 4、前室:楼梯间前室、电梯间前室、合用前室 5、竖向通道:楼梯间、电梯间、管道井
烟气扩散流动的三条路线:
1、着火房间
外窗 排烟口
室外
2、着火房间
• 本课程研究内容
研究火灾烟气产生、扩散和控制基本规律的科学, 主要为防火工作和灭火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方向。
• 开本课程的目的
开设本专业课程,是为了使学员掌握火灾烟气的特性、 烟气控制区域的划分及各种防排烟方式的应用。
• 学员需掌握的深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火灾烟气的性质、防排烟工 程设计的根本目的、防排烟分区的划分、各种防排烟方 式的基本原理,防烟和排烟的系统构成以及布置要点等 全面了解。熟练掌握防排烟工程与技术专业知识在实际 消防工程中的应用,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消防规范!《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第四章 机械排烟设施,7条重要内容!

消防规范!《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第四章 机械排烟设施,7条重要内容!

消防规范!《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第械排烟设施,7条重要内容!目录1 .【注意】 (1)2 .文 (1)3 .真题在线巩固 (3)1.【注意】我们教材的编写是以规范为依据的,当你发现教材和规范有冲突的时候,请参考规范!今天要分享的是《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第四章排烟系统设计 4.4机械排烟设施⑴的内容。

2.文2.1.1 当建筑的机械排烟系统沿水平方向布置时,每个防火分区的机械排烟系统应独立设置。

(本条规定机械排烟系统横向按每个防火分区设置独立系统,是指风机、风口、风管都独立设置。

这样做是为了防止火灾在不同防火分区蔓延,且有利于不同防火分区烟气的排出。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2.1.2 建筑高度超过50m的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住宅,其排烟系统应竖向分段独立设置,且公共建筑每段高度不应超过50m,住宅建筑每段高度不应超过100m o(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建筑是重要的建筑,一旦系统出现故障,容易造成大面积的失控,对建筑整体安全构成威胁。

本条规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及时排出烟气,防止排烟系统因担负楼层数太多或竖向高度过高而失效,且竖向分段最好结合设备层科学布置。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2.1.3 排烟系统与通风、空气调节系统应分开设置;当确有困难时可以合用,但应符合排烟系统的要求,且当排烟口打开时,每个排烟合用系统的管道上需联动关闭的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的控制阀门不应超过10个。

(通风空调系统的风口一般都是常开风口,为了确保排烟量,当按防烟分区进行排烟时,只有着火处防烟分区的排烟口才开启排烟,其他都要关闭,这就要求通风空调系统每个风口上都要安装自动控制阀才能满足排烟要求。

另外,通风空调系统与消防排烟系统合用,系统的漏风量大、风阀的控制复杂。

因此排烟系统与通风空气调节系统宜分开设置。

当排烟系统与通风、空调系统合用同一系统时,在控制方面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系统的误动作。

2019《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

2019《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

2019《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前言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200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定、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6]77号)的要求,本标准由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会同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等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

本标准制订过程中,编制组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深入调研建筑防烟排烟系统设计和工程应用情况,认真总结火灾事故教训和建筑防烟、排烟系统工程应用实践经验,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标准规范,吸收了先进的科研成果,广泛征求了设计、监理、施工、产品制造、消防监督等各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标准共分9章和7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总则,术语和符号,防烟系统设计,排烟系统设计,系统控制、系统施工,系统调试,系统验收和维护管理等。

本标准中以黑体字标志部分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标准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公安部消防局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由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在本标准执行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注意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金科南路69号,邮政编码:610036),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目录1 总则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2 符号3 防烟系统设计3.1 一般规定3.2 自然通风设施3.3 机械加压送风设施3.4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风量计算4 排烟系统设计4.1 一般规定4.2 防烟分区4.3 自然排烟设施4.4 机械排烟设施4.5 补风系统4.6 排烟系统设计计算5 系统控制5.1 防烟系统5.2 排烟系统6 系统施工6.1 一般规定6.2 进场检验6.3 风管安装6.4 部件安装6.5 风机安装7 系统调试7.1 一般规定7.2 单机调试7.3 联动调试8 系统验收8.1 —般规定8.2 工程验收9 维护管理附录A不同火灾规模下的机械排烟量附录B排烟口最大允许排烟量附录C防烟、排烟系统分部、分项工程划分附录D施工过程质量检查记录附录E防烟、排烟系统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检查记录附录F防烟、排烟工程验收记录附录G防烟、排烟系统维护管理工作检查项目本标准用词说明引用标准名录1总则1.0.1为了合理设计建筑防烟、排烟系统,保证施工质量,规范验收和维护管理,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本标准。

建筑防烟排烟通风系统基础图文讲解

建筑防烟排烟通风系统基础图文讲解
5
§7.1 概 述
• 建筑中的防排烟 • 防烟
1、可采用可开启外窗的自然通风方式 2、机械加压送风方式 • 排烟 1、可采用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方式 2、机械排烟方式
6
§7.1 概 述
我国现行的防排烟规范
•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2006 •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2005
不适用于炸药厂(库)、花炮厂(库)、人民防空工 程、地下铁道、炼油厂和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区。
8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 1、本规范适用于下列新建、扩建和改建的高层建筑及 其裙房: 十层及十层以上的居住建筑(包括首层设置商业服 务网点的住宅);
建筑高度超过24m的公共建筑。
• 2、本规范不适用于单层主体建筑高度超过24m的体育 馆、会堂、剧院等公共建筑以及高层建筑中的人民防 空地下室。
楼梯是建筑物中的主要垂直交通通道,根据防火要
求可分为敞开楼梯间、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及室外
楼梯等几种型式。
17
1. 敞开楼梯间 图7-1
3. 防烟楼梯间
2. 封闭楼梯间 图7-2
图7-3 防烟楼梯间形式示意图 (a)带封闭前室的防烟楼梯间 (b)带凹廊的防烟楼梯间 (c)带阳台的防烟楼梯间
18
§7.1 概 述
火灾时产生的烟气的主要成分为一氧化碳,人在这种 气体的窒息作用下,死亡率很高,约达50%~70%。
烟气遮挡人的视线,使人们在疏散时难以辨别方向。 据统计资料表明,由于CO中毒窒息死亡或其他有毒烟 气熏死者,一般占火灾总死亡人数的40%~50%,最高达65% 以上; 而被人烧死的人当中,多数是先中毒窒息晕倒后再被 火烧死。美国消防局的统计,在火灾死亡人数的80%的人 由于吸入毒气而致死。 主要作用:窒息作用、刺激作用、高温作用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条文说明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条文说明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条文说明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第一节总则1. 为了保障建筑物内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防止火灾发生后烟气扩散造成的严重后果,制定本技术标准。

建筑防烟排烟技术标准

建筑防烟排烟技术标准

建筑防烟排烟技术标准建筑防烟排烟技术是指利用机械设备和控制系统,对建筑内部烟气进行控制和排放的技术。

在建筑火灾发生时,烟气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建筑防烟排烟技术的标准化对于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和减少火灾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建筑防烟排烟技术标准应明确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要求。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结构特点和火灾风险等因素进行合理设计。

在建筑物内设置合理的排烟口和进风口,以保证烟气能够迅速有效地排放,减少烟气对人员和建筑物的危害。

其次,建筑防烟排烟技术标准应规定排烟系统的设备选型和安装要求。

排烟风机、排烟阀门、排烟管道等设备的选型应符合国家标准,并应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配置。

设备的安装应符合相关规范,确保设备运行稳定可靠,提高排烟系统的工作效率。

另外,建筑防烟排烟技术标准还应包括排烟系统的控制和监测要求。

排烟系统应配备可靠的控制系统,能够实现对排烟设备的自动控制和监测。

在火灾发生时,排烟系统应能够迅速响应并启动工作,及时排放烟气,保障人员疏散和消防救援的顺利进行。

此外,建筑防烟排烟技术标准还应规定排烟系统的维护和管理要求。

建筑物的业主和管理单位应建立健全的排烟系统维护管理制度,定期对排烟系统进行检测和维护,确保排烟系统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同时,应建立健全的排烟系统档案,记录排烟系统的设计、安装、维护等情况,为系统的管理和维护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建筑防烟排烟技术标准的制定对于提高建筑火灾应急处理能力和减少火灾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明确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设备选型、控制和监测、维护管理等方面的要求,能够有效提高排烟系统的工作效率和可靠性,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和减少火灾损失。

建议相关部门和单位在制定和执行建筑防烟排烟技术标准时,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实际情况和火灾防控需求,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多层建筑防排烟课程设计

多层建筑防排烟课程设计

多层建筑防排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多层建筑防排烟的基本原理和重要性;2. 学习并理解防烟分区、防烟设施及其工作原理;3. 了解我国相关防排烟设计规范及要求。

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多层建筑火灾烟气的特点及危害;2. 学会使用防排烟设计软件,进行简单的多层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3. 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防排烟方案,并进行简单的故障排查。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建筑安全及公共安全的责任感;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协调能力;3. 激发学生对消防工程领域的兴趣,引导他们关注行业动态。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消防工程学科特点,以实用性为导向,旨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多层建筑防排烟的基本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案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职业兴趣,为我国消防工程领域输送合格的人才。

二、教学内容1. 多层建筑火灾烟气特性及危害- 火灾烟气的成分、特性- 烟气在建筑内的传播规律- 烟气对人员疏散和救援的影响2. 防烟分区与防烟设施- 防烟分区的设置原则- 防烟设施的类型及工作原理- 防烟设施的适用场合与安装要求3. 防排烟系统设计- 防排烟系统设计原则与要求- 防排烟系统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防排烟系统设计软件的应用4. 防排烟系统案例分析- 分析实际案例,了解火灾事故原因- 学习成功案例的防排烟设计方法- 从案例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身设计能力5. 防排烟系统维护与管理- 防排烟系统的日常检查与维护- 防排烟系统故障的排查与处理- 防排烟系统安全管理与应急预案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相关章节进行组织。

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软件操作等环节,使学生全面掌握多层建筑防排烟知识。

教学内容安排合理,确保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达到预期学习效果。

教学楼机械防排烟设计要求

教学楼机械防排烟设计要求

教学楼机械防排烟设计要求一、引言教学楼作为学校的核心教学场所之一,其建筑设计应考虑到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在教学楼的设计中,机械防排烟系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教学楼机械防排烟能够满足的设计要求。

二、机械防排烟能力要求1. 烟气抽排能力:机械防排烟能力要能够迅速、高效地抽排烟雾。

在紧急情况下,系统应能够迅速将烟气排除,以确保疏散路径的通畅。

2. 风机运行能力:机械防排烟系统应配备足够的风机运行能力。

风机可以按照需要自动启动,并提供足够的风压差,确保烟气能够迅速排出教学楼。

3. 排烟通道设计:机械防排烟系统的排烟通道应设计合理,并满足排烟的要求。

通道的设计和布置应充分考虑烟气的排放和排烟的方向,以确保正确的排烟流动。

三、烟气监测要求1. 火灾自动探测系统:机械防排烟系统应与火灾自动探测系统联动,能够及时发现火灾并启动排烟系统。

探测系统应安装在教室、走廊等易发生火灾的区域,确保能够及早发现火灾并采取相应措施。

2. 烟气浓度监测:机械防排烟系统应配备烟气浓度监测装置,以监测烟气的浓度。

当烟气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系统应启动排烟设备,将烟气排除。

3. 烟气探测器布置:烟气探测器的布置应合理,能够覆盖到每个教室和走廊。

烟气探测器的安装位置应足够靠近烟雾来源,以保证及时准确地监测到烟气。

四、设备安装和维护要求1. 设备选择:机械防排烟系统的设备应选择具有良好性能和质量的产品,并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规定。

2. 安装要求:机械防排烟设备的安装应由专业的施工人员进行,符合相关的设计要求和技术规范。

设备安装完成后,应进行运行试验和调整,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3. 维护保养:机械防排烟设备的维护保养是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的关键。

设备的维护保养应按照设备制造商的要求进行,包括定期的清洁、检查和维修。

五、建筑结构要求1. 防烟分区要求:教学楼的建筑结构应设计为多个防烟分区,并配备相应的防烟门。

防烟分区的设计应满足相应的防火和防烟要求,防烟门应具备可靠的密封性能。

防排烟工程大题

防排烟工程大题

防排烟工程答题第一章火灾烟气的组成与危害1、火灾烟气的定义(识记)含有烟粒子的气体称为烟气。

火灾烟气是火灾时所生成的气体和悬浮在其中的烟粒子的总称。

2、完全燃烧的定义对于正常的燃烧工况,环境的供热条件、空间时间条件和供氧条件得到良好的保证,燃烧进行得比较完全,所生成的产物都不能再燃烧,这种燃烧称为完全燃烧,其燃烧产物称为完全燃烧产物.3、烟粒子的浓度种表示方法.(1)质量浓度单位容积的烟气中所含烟粒子的质量,称为烟粒子的质量浓度。

(2)颗粒浓度单位容积的烟气中所含烟粒子的颗粒数,称为烟粒子的颗粒浓度。

(3)光学浓度烟粒子的光学浓度用减光系数表示,减光系数的大小,代表了烟粒子浓度的大小。

减光系数越大,即烟的浓度越大,光强度越小;距离越远,光强度越小4、火灾烟气的毒害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火灾烟气的危害性可概括为缺氧、中毒、减光、尘害和高温。

5、造成火场减光的原因是什么?烟气中烟粒子的粒径大于两倍的可见光波长,这些烟粒子对可见光是不透明的,即对可见光具有遮蔽作用.火场中烟气的存在,可见光因受到烟粒子的遮蔽而大大减弱,会严重影响火场的能见度,从而影响人员的安全疏散,阻碍消防队员接近着火点救人和灭火。

同时,加上烟气中的有些气体对人眼有极大的刺激性,如HCL、NH3、HF、S02、Cl2 等,从而使人们在疏散过程中的行进速度显著降低,这就是烟气的减光性。

一、有毒气体的浓度(领会)容积浓度表示法有百分浓度(%)和百万分浓度( ppm)两种,即Vi——-火灾烟气中有毒气体的分容积(m3);V ---火灾烟气的总容积( m3).二、烟粒子的浓度(一)质量浓度m s-——烟气中所含烟粒子的质量( mg);Vy—-———火灾烟气的容积(m3)。

(二)颗粒浓度单位容积的烟气中所含烟粒子的颗粒数,称为烟粒子的颗粒浓度n。

,即能见距离(领会)当能见距离降到3m以下时,逃离火场就十分困难能见距离与减光系数之间的经验关系式。

Cs--—-烟气层的减光系数(m-1);D-——能见距离(m);K———经验系数,其值随光源或标志形式而异,对发光型指示灯和门窗,K=5-10;对反光型指示灯和门窗,K=2-4.发生火灾时,保证安全疏散的最小能见距离称为疏散极限视距[D],对环境的熟悉程度熟悉者[D]=5m 不熟悉者[D]= 30m存在疏散极限视距[D],必然存在一个极限减光系数[Cs]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证安全疏散的烟气光学浓度[Cs] =0. 1m-1左右。

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规范

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规范

GBXXX—2008 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规范(讨论稿)2007年10月前言国家规范《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规范》(GBxxx—2008),是一部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防烟排烟系统设计、计算、施工、调试及验收的规范。

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得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建设部和主、参编单位领导的支持和指导,同时也得到了众多专家的建议和热诚帮助。

由于经验和水平有限,本《规范》难免还有不足之处,各单位和人员在执行时有何意见及建议,请及时告知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地址:四川省都江堰市外北街266号,邮编:611830),以使本《规范》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主编单位: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上海市消防局参编单位: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重庆市设计院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科尔特(COLT)(东亚)有限公司广州市泰昌消防工程有限公司长春现代门窗科技公司主要起草人:王炯李风兰彬黄德祥韩峥曾杰朱鸣夏令操徐稳龙袁昕朱晔盛寿炜炜彭琼廖坚卫王钊张兢周强林宏达盛伟军李德品刘卫江刘建宏刘文利王经伟张洁玉目录前言 (2)1 总则 (5)2 术语和符号 (6)2.1 术语 (6)2.2 符号 (8)3 防烟设计 (11)3.1 一般规定 (11)3.2采用自然通风方式防烟的要求 (12)3.3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防烟的要求 (13)4排烟设计 (15)4.1 一般规定 (15)4.2 自然排烟方式的要求 (17)4.3 机械排烟方式的要求 (18)4.4 排烟区域排烟时所需的补风要求 (20)5防排烟系统设计计算 (20)5.1火灾模型的确定和排烟量 (20)5.2 防烟系统设计计算 (21)5.3 排烟系统设计计算 (24)6 进场检验 (28)7 系统施工 (29)8 系统调试 (32)9 工程验收 (35)附录A防排烟系统施工及验收记录表 (37)附录B 本规范用词说明 (41)1 总则1.0.1 为了控制建筑火灾的烟气流动,有利于人员的安全疏散和消防救援的展开,防止和减少火灾的危害,保障社会的公共安全,制定本规范。

防排烟规范

防排烟规范

防烟系统设计一般规定3.1.1建筑防烟系统的设计应根据建筑高度、使用性质等因素,采用自然通风系统或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3.1.2建筑高度大于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住宅建筑,其防烟楼梯间、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共用前室及消防电梯前室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3.1.3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小于等于100m的住宅建筑,其防烟楼梯间、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共用前室及消防电梯前室应采用自然通风系统;当不能设置自然通风系统时,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防烟系统的选择,尚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当独立前室或合用前室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楼梯间可不设置防烟系统:1)采用敞开的阳台或凹廊;2)设有两个及以上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且独立前室两个外窗面积分别不小于2.0m2,合用前室两个外窗面积分别不小于3.0m2。

第23.1.43.1.51233.1.63.1.73.1.83.1.91.2.3.2.13.2.2,合用前室、共用前室不应小于3.0m2。

3.2.3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避难层(间)应设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其有效面积不应小于该避难层(间)地面面积的2%,且每个朝向的面积不应小于2.0m2。

3.2.4可开启外窗应方便直接开启;设置在高处不便于直接开启的可开启外窗应在距地面高度为1.3m~1.5m的位置设置手动开启装置。

机械加压送风设施3.3.1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建筑,其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竖向分段独立设置,且每段高度不应超过100m。

3.3.2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应分别设置送风井(管)道,送风口(阀)和送风机。

3.3.3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m的建筑,当楼梯间设置加压送风井(管)道确有困难时,楼梯间可采用直灌式加压送风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筑高度大于32m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楼梯间两点部位送风的方式,送风口之间距离不宜小于建筑高度的1/2;3.加压送风口不宜设在影响人员疏散的部位。

(建筑工程管理)民用建筑防排烟技术规程

(建筑工程管理)民用建筑防排烟技术规程

(建筑工程管理)民用建筑防排烟技术规程《DGJ08-88-2000》民用建筑防排烟技术规程1总则2术语和符号3防烟设计3.1壹般规定3.1.1下列部位应设置防烟系统:1疏散楼梯间;2消防电梯前室;3避难层(间)。

3.1.2公共建筑中高度超过100m的电梯井宜设置机械加压送风方式的防烟系统。

3.1.3下列楼梯间或前室能够不设置防烟系统:1防烟楼梯间设有机械加压送风时的独立前室;2利用敞开的阳台、凹廊作为防烟楼梯间的前室、合用前室,或前室内有不同朝向可开启外窗的楼梯间;3建筑高度低于100m的居住建筑,前室设有符合要求可开启外窗的楼梯间:十八层或十八层以下的居住建筑,楼梯间设有符合要求可开启外窗的前室或前室设有符合要求可开启外窗时的楼梯间;4消防电梯井设有机械加压送风的消防电梯前室;5走道和前室设有机械加压送风的楼梯间。

3.1.4防烟方式可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或机械加压送风方式。

3.1.5地下建筑或高度超过50m的公共建筑中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及二者合用前室的防烟系统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

3.1.6建筑高度低于100m的居住建筑,其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及二者合用前室的防烟系统宜采用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方式,当建筑高度超过100m时,宜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

3.1.7高层建筑的封闭楼梯间应靠外墙,且采用自然通风方式,当不能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时,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

3.1.8加压送风机的送风量应由保持加压部位规定正压值所需的送风量、门开启时保持门洞处规定风速所需的送风量以及采用常闭送风阀门的总漏风量三部分组成。

风机的全压不宜小于300Pa。

3.1.9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的部位不宜设置可开启外窗或百叶窗。

3.2自然通风方式的要求3.2.1靠外墙的敞开楼梯间、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每五层内自然通风面积不应小于2.00m2,且应保证该楼梯间顶层设有不小于0.80m2的自然通风面积。

3.2.2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前室自然通风面积不应小于 2.00m2,合用前室不应小于3.00m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概述 新航站楼建筑面积为8万平方米; 在建筑形式上,用简单的几何大跨度结构 创造出一个大空间体。
9
项目概述
10
性能化防火设计研究内容
分析新航站楼内火灾危险源的分布、着火特性及热释 放速率; 分析火灾动力学特性和建筑结构的火灾响应特性,对 火灾达到危险状态的时间进行评估; 分析人群疏散特性,计算出人员疏散完毕时间,并结 合到达危险状态时间对人员能否安全疏散进行评估; 分析不同火灾探测报警方法,对不同火灾探测方法在 航站楼大空间内的适用性进行评估; 分析不同灭火系统的效能,对其延长达到火灾危险状 态时间、降低火灾损失、保护环境的作用进行评估。
33
第5章 烟气流动及控制的实验测试
5.1 烟气流动及控制实验简介
一、烟气运动的盐水模拟相似试验 1、基本原理:
34
烟气简化 1.烟气为无粘不可压流体 2.烟气流为纯浮力驱动的 湍羽流 3.忽略火源区之外烟气内 的化学反应 4.忽略烟气的辐射换热
盐水流简化 1.盐水流为无粘不可压流体 2. 选择合适的注入初速度,可 使盐水流达到湍流状态 3.盐水流内无内源 4.不考虑盐份在边界壁面上 的不可渗透性。
31
实验过程: 场馆尺寸:80m×80m×17m,环境温度13 ℃。 热烟测试装置:燃料盘、水浴盘和发烟炉。 火源:工业甲基化酒精,火源功率1.5MW。
32
3、烟气控制分析结论 1)人员疏散完毕之前,烟气层高度应保持在11.1m以上,烟气 层约需11min降到设计高度以下。 2)下层烟气温度低于60 ℃ ,上层烟气温度低于200 ℃,对人 员不会造成危险。 3)下层能见度将保持在人员耐受范围内,代表烟气中有害燃烧 产物浓度不会达到人员耐受极限。 4)大会堂所采用的防排烟设计方案合理
26
二、烟气控制系统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1 大展厅面积大(约20000m2),空间高(顶棚高度为12-17m),整个 区域为一个独立的防火分区。 防火分区超过国家规范规定;人员疏散、烟控系统设计和灭火系 统设计问题;防火分隔问题。 2 宴会厅单层面积约5000m2,整个区域贯穿三楼,形成一个开放 的大空间,顶棚高度17m,整个区域为一个独立的防火分区。 防火分区超过国家规范规定;烟控系统设计、灭火系统设计问题。 3 大会堂单层面积约6500m2,整个区域为一个开放的大空间,顶 棚高度16-19m,整个区域为一个独立的防火分区。 疏散设计问题:此区域人员将利用开放式天台作为暂时避难区。 烟控系统设计问题。
37
二、热态试验 1 、热态实验是指在模拟火灾发生情况时所进行的 实验。 2、 采用的建筑物通常有三种类型:废旧建筑物、 在建或新建建筑物(进行内部装修之前)、专用建 筑物或火灾试验塔。 3 、火源形式
38
4 、研究内容 1)发生火灾时建筑物着火区域内压力、温度变化。 2)火灾烟气的扩散流动规律,特别是在建筑物水 平通道和竖直通道中的流动规律,包括流动状态、 流动方向和速度、烟层的厚度、烟气温度的变化等。 3)火灾烟气的危害性,侧重于疏散通道中烟气的 光学浓度和烟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成分的研究。 4)正压送风防烟方式的工作机理、运行参数、送 风竖井和送风口的布置、泄压途径及其布置。 5)高层建筑防烟楼梯间和消防电梯采用不同防排 烟方式时的防排烟效能等。
29
此区采用自然排烟,排烟口大小为120m2。采用自然补风,7条 6m2的风道直通室外,补风口与火灾探测系统联动。 (1)参数设定 环境温度:室内24 ℃ ,室外35 ℃. 火源:舞台的中间,快速时间平方火,达到设计火大小即维持 不变。 设计火灾:4000kW。 排风口大小:总排烟口为120m2(假设80个排烟口,分布于倾斜 的屋顶上部) 补风入口:由自动开启的风道提供。6m×1m×7个 系统开启时间:所有补风口和排烟口于90s后启动。
43
WTC Tower 1 model simulation using FDS / Smokeview
44
Photo of 3MW Fire from the Natural Gas Burner
45
(a)
(b)
(a)Experiments characterizing PPV fan flow (b)Corresponding model simulations using FDS/Smokeview
25
c 二层、三层典型会议区:机械排烟。各防烟分区排烟量 8.3m3/s,各防烟分区不超过500m2。 d 地下商场:防火分区同时为防烟分区,面积在2000m2以下。 设计烟气层高度为高于地面2.1m。 机械排烟系统由无开孔吊顶的下方抽烟,地下一、二层各防烟 分区排烟量为10m3/s 。
3)正压送风系统 对消防楼梯和消防专用电梯前室进行加压送风 建议对疏散走廊提供正压送风。规范要求疏散楼梯前室的余压 为25-30Pa,疏散走廊余压值应介于0-25Pa,建议设计采用15Pa。 加压送风量参考封闭避难层的要求,按每平方米 不小于30m3/h 计算。
11
危险源辨识
12
火灾危害性评估
大空间内烟气运动的全尺寸模拟实验与计算机模拟 结果比较:提出和验证了多空间区域模拟方法在计 算大空间烟气运动特性方面的合理性。 研究了新航站楼内不同火灾场景下烟气的运动特性 和排烟位置及速率对烟气运动的影响。 对火灾动力学演化进行了场模拟。 根据计算得到的火灾功率、火焰高度、烟气的温度 和烟层高度,分析了对钢结构的保护途径。
2
三、评估模型 评估模型是性能化设计中最重要的分析工具和 手段。可以对各种设计方案在建筑火灾中的实 际应用效果进行测算和模拟,并判断能否实现 既定的量化性能指标。
3
4.2 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与步骤 一、设计方法步骤
1、确定工程参数及具体评估内容 设计准备阶段 2、确定防火设计总体目标、功能目标 和性能目标 3、确定具体的性能指标和设计指标、建 立性能判据 4、确定火灾场景 5、设计火灾 6、提出并评估设计方案 文件编制阶段 7、编制报告和说明
30
(2) 模拟结果 结果表明:在6000s时刻,烟气层的能见度与温度均处于安全指 标以下,不会对人员疏散造成妨碍。 (3)试验验证 2008年3月5日,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对此比赛 馆火灾探测报警、防排烟有效性进行了现场热烟试验,结果表 明:火灾探测、报警系统能较为迅速地识别火灾并报警;自然 排烟窗和自然补风口在联动系统作用下能够自动开启,排烟效 果较好。
1 概述 为确保人员疏散安全,分析各个设计火灾场景中的火场环境, 即在人员完全疏散之前火场的温度、烟气层高度等安全指标是 否小于人的耐受极限。采用FDS和CFAST模型进行相关分析。
28
FDS:对防烟分区面积较大且内部建筑设计较复杂区域采用。 分析区域:展览厅、宴会厅、大会堂、内街公共人流区域、四 层公共人流区。 CFAST:对建筑的其余部分相对较简单,分析排烟率、检验疏 散时间是否合适。分析区域:地下商业街、内街长期展览区、 内街报告厅、二层会议及餐饮区、二层会议区、三层会议区、 二层典型会议室、三层典型会议室。 2 模拟模型设计 以大会堂为例(比赛时作为击剑馆) 由于座位是抬高设计,因此设计烟层高度为有人员使用的最高 地面以上2.1m高,即11.1m高的无烟层。
4
定量评估阶段
步骤框图
5
6
二、存在的问题 1、性能评判标准尚未得到一致认可 2、火灾设计的确定性不够 3、各类预测评估模型还不完善 4、性能化设计在分析、计算和文件编制上需 要花费更多的工程时间,一方面客户成本增加, 另一方面工程设计人员投入较多
7
4.3 国内某机场航站楼性能化防火设计实例
8
13
火灾危害性评估
二层大空间某时刻下烟气 温度分布
14
15
16
17
18
4.4 性能化烟气控制系统设计
一、性能化防排烟系统设计原理 设计目的:通过合理的采用限制烟气产生、控制烟气 流动或降低烟气量方法来降低烟气造成的危害。 方法:材料控制、排烟、加压和灭火等技术措施。
19
二、性能 下水箱
图 盐水模拟试验台装置图
36
2、 盐水模拟试验优点 1)试验简单易行,花费小 2)模拟的烟羽流效果较好 3)盐水流动速度比烟气小,用普通照相就能观察 到涡旋结构 3、 盐水模拟试验缺点 1)不能模拟火焰区及附近的流动 2)由于盐分在固体边壁上不可渗透,不能模拟烟 气中反浮力流和传热的影响
内容:排烟风机启动控制逻辑、烟气温度估算、排烟 量估算、烟气沉降估算和火灾模型模拟计算等内容。
20
三、 影响性能化防排烟设计的因素
1)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影响 水喷淋系统动作,烟气温度下降,热浮升力减小,烟 气层下降,能见度降低,排烟效果下降。 2)空调通风系统的影响 很多设计方案采用空调通风管道兼做排烟系统管道, 增加系统控制的复杂程度,相关系统部件有特殊要求。 3)火灾发生位置的影响
46
三、我国的高层建筑火灾试验塔
47
该实验塔集高层、地下 建筑于一体,以机械防 排烟系统为核心,开展 全方位实体火灾实验研 究。
48
四、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筑火灾实验室 研究方向及内容 1) 可燃物火蔓延规律及突变热解及着火规律 2) 室内(轰燃、回燃等)形成机理 3) 建筑(如大空间、高层、隧道、地铁等)内的火灾 发展及烟气流动规律与控制技术 4) 紧急条件下人员疏散规律 5) 建筑火灾安全评估及性能化设计方法
27
4 内街整个区域为一个大空间,内部设有长期展览区和拱状人 行道。 防火分区面积超过国家规定。烟气控制设计:长期展厅各层为 一个独立的防烟分区。长期展厅采用1h耐火极限的防火玻璃外 加喷淋头保护的方式与内街公共人流区域进行分隔。许多人员 疏散都经过内街,有发生火灾危险的可能。
三、烟气控制性能化分析
一、工程和防排烟系统简介 1 工程简介
奥林匹克会议中心是2008年北 京第29届奥运会主新闻中心 (MPC) 、国际广播中心(IBC)、 击剑和现代五项中击剑和气手 枪等项目使用场所。 占地面积81400m2,总建筑面 积271900m2,地上建筑面积 154690m2,地下建筑面积 117210m2,地上8层,地下2层 (局部设地下夹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