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史铁生散文的生命意识
论史铁生作品中的生命意识.do汇总
毕业设计(论文)
( 2011届)
题目:命若琴弦——论史铁生作品中的生命意识
学院:鹰潭学院
专业:语文教育
学生姓名:张雅琴学号: 7011120351
指导教师:侯洪鑫
完成时间:2014 年 1 月 5 日
毕业设计(论文)正文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引言
一为坚强的生命讴歌
二为病态的生存叹息
三为温暖的死亡祈祷
四生命意识的现实根源
参考文献
命若琴弦
——论史铁生作品中的生命意识
摘要:史铁生个人的病痛经历让他体验到生命历程的苦难,他的文字表达出的是对生命存在的思索,从而将自己的创作与生命同构。他总是以审美的方式和文学的形式,审视和探寻着世间正常与不正常的灵魂。在他的作品中饱含着对生命的深思,对存在的追问,对救赎之路的探索,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史铁生在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完成了对灵魂的反省和拷问。
关键词:史铁生;苦难;生命意识
引言
史铁生是当代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中饱含着对生命存在的思索,对自我困境的救赎,对生命意义的不断扣问。俄罗斯思想家弗兰克尔在其《追寻生命的意义》中说:生命的意义不是被给予的,而是被提出的。读懂了苦难就读懂了幸福。在经过了那么些思考之后,史铁生“越来越相信,人生是苦海,是惩罚,是原罪。对惩罚之地最恰当的态度,是把它看成锤炼之地。”
史铁生在散文《我与地坛》中这样写道:“最后一件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2010年的最后一天,这个节日终于降临到了他的身上,他用个体苦难的生命体验来解读生命的意义,最终找到了寻求到了一条救赎之路。史铁生生命中的一个个困难:活到最张扬的年纪双腿瘫痪,终日与轮椅为伴;被尿毒症折磨,躺在透析室看着血从体内流出来又回到自己身体里……一个个苦难的生命里程,使他对于生命看得更加得彻悟。“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存在么?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史铁生用一颗冷静而睿智的心向我们演绎了他追求生命的心理历程,演绎了他的生命意识。基于对史铁生的创作背景以及作品情感有了一定的了解,本文试从“生命意识的作品体现” 、“生命意识的现实根源”两大方面展开来论述史铁生作品中强烈的生命意识,来体悟史铁生对于生命意义的解读。
史铁生《病隙碎笔》中的生命意识
史铁生《病隙碎笔》中的生命意识
作者:李玲
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26期
摘要:若一个人用生命在完成一件事,那必定是虔诚到了一定程度,中国著名作家史铁生在经历着生活所带来的种种磨难的同时,也在用生命继续着自己的写作事业,其作品《病隙碎笔》中展现出的坦然的心态、虔诚的信仰以及宏博的爱都使他成为一个用灵魂“活着”的人和一位独具魅力的作家,史铁生在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是对生命以及灵魂的追思和考量。
关键词:史铁生;生命意识;信仰;心态;爱
引言
《病隙碎笔》是作家史铁生在患了双肾功能衰竭之后开始的一部散文著作,他想用生命最后的一点时光来为后人留下更多一点的精神食粮,同时用写作来度过,他满心欢喜。史铁生把劫难当做不断前进的动力,理解生命的真正的意义。他经受苦难,却努力寻找幸福,致使他从芸芸众生之中脱引而出。正如路遥所说:“生命从苦难开始,只有在苦难中才能诞生灵魂的歌声”,说的就是史铁生以及这一类身残志坚的人。
一、宿命的羁绊
史铁生是当代一位伟大的作家,或许是命运的捉弄,使他成为一个“特殊”的人。史铁生的作品,以他的心路历程和心理变化为划分依据,大概可以分为这样的三个时期。
首先,在写作初期,受“知青文学”和“伤痕文学”影响,开始用朴实的文字描写插队下乡的日常生活状态和乡村的风土人情,其中以关注残疾人的生活、工作为主,史铁生这一时期的作品,代表着残疾人的心声,倾诉残疾人的不幸命运,这一类纪实体叙述模式的作品,生存的现实摆在人们眼前,让史铁生从自身的遭遇看到了人性的弱点。对同类人充满着同情,也深深的理解他们生活中的艰难。
史铁生作品生命意识解读
史 铁 生认 为 , 困境 是 “ 帝 ” 客 观存 在 本身 上 ( 的代 名词 , 日大 自然 , 日天地 ) 置 的 , 也 或 或 设 谁 不可能把它消除 , 因而对 待 困境没 有 别 的办法 ,
唯有从精神上实现超越 , 在不断的精神超越中实 现人 的价 值 , 获取人 生 的意 义 。如史铁 生 在散 文 《 我的梦想》 中说 , 因为 自己瘫痪 , 以能走能跑 所
在 文化 的历史 长河 中 , 艺术 与哲学 的发展 过
程 可说是 同步 的 。“ 个 艺术 家 没 有哲 学 思 想 , 一 便只是 一个供 玩 乐 的艺人 ” L 史铁 生 以其 特 有 。1
前, 死亡 向他 展 开 了美 丽 的诱 惑 , 我 一 连几 个 “ 小 时专心 致 志地 想 关 于 死 的事 ” 《 ( 山顶 上 的传
中走 出来 , 获得 了直 面人生 的精 神力量 。 类 自我 意识 的觉 醒 , 此 意识 到 生命 的有 限 , 从 结
[ 作者简 介] 汪文忠 (9 2一) 男 , 17 , 汉族 , 安徽桐城人 , 合肥学院讲师。
一
9 — 0
束 了人 类 的盲 目自信 。人对 生存 意义 的理 解 是 从 对 死 亡 的感 受 中建 立 起 来 的 , 有死 亡 意 识 , 没 人 类就 无法 意 识 到 人 生 的整 体 存 在 。一 切 人 生 观 、 值 观 皆源 于 死 亡 意识 , 为 的意义 和 价 值 价 行 均 须置 于死亡 的天平 上加 以衡 量 , 生 因有 了对 人
分析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的生命意识
分析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的生命意识
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万3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读了这篇文章,是我懂得了生命的意识。
作者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不知道去路,才走进地坛的,从此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知道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的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或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我与地坛》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应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的残废了双腿,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是属于他个人心境的。在最初的那个阶段中,史铁生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渐渐地看清了个体生命中必然的事相;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她的一个事实。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也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人对于由超越个体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设定的事实显然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
史铁生的生命意识探析
史铁生的生命意识探析
作者:常冬美
来源:《新一代》2010年第03期
摘要:一个人的创作,通常是他个人生活和精神历程的艺术再现。对史铁生而言,残缺身体与健康思想的矛盾统一,表现在作品里,正是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生命经历的不同,生命意识的差别,在史铁生的作品中转化为主人公对命运的无声反抗、对灵魂的顽强拯救,还有对幸福的执着追求。
关键词: 史铁生;生命意识;反抗;拯救;追求
中图分类号:I2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3-2851(2010)03-0175-01
法国著名文艺批评家丹纳曾说:“一个艺术家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一个供玩乐的艺人!”而在中国当代文坛里,史铁生无疑是最具有哲学思想的作家之一,他以其质朴的文风、敏锐的思索及残缺的身体在作品中执著地探寻着生命的意义,诉说着关于生命的健全而丰硕的思想。
一、对命运的反抗
由于自身遭际的不幸,史铁生对命运问题进行过深入持久的思考,因而形成了独特的命运观。何谓命运?史铁生认为,人的命运不是由神而是由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超人力量所支配的。和许多人一样,被命运迎头痛击之后,史铁生自卑了,绝望了,感到自己是命运的弃儿,是命运不公正的作品。但他很快恢复了生存勇气,他意识到,人生必然存在困境,困境就犹如墙的存在,有人的地方一定有墙,人必须接受残缺,接受苦难,接受困境的存在。并且他还进一步认识到“自卑,历来送给人间两样东西:爱的盼望,与怨恨的积累。”“切莫用仇恨的苦酒来缓解渴望自由的干渴。”(马丁·路德·金语)史铁生于是正视困境,坦然将人生的困境和残缺认为是生活应有之义,并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写作,为活着找到了充分的理由。
关于史铁生作品生死观的探讨
关于史铁生作品生死观的探讨
作者:焦兵新
来源:《教师·中》2011年第02期
摘要:史铁生的文学创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富有哲学性的思考使其成为当代文坛中不可忽视的存在,他对残缺人生的解读,对生存困境和生命意识的拷问以及他充满哲理的思考有着独特的理性魅力,他在“写作之夜”,力图追寻人生的终极所在,思考关于苦难、生命、死亡、活着、爱、宗教、孤独、残疾、爱情等问题,深入传达他对于人类存在和人生存本质的理解和思考,可以这样认为,史铁生的创作正是对人类“存在”不断地勘探与呈现的精神之旅。
关键词:史铁生作品;“写作之夜”;生与死
在当代文坛,史铁生是一位令人敬仰的作家,读他的作品,感性、神圣的光辉笼罩着读者,理智思考的光芒照耀着心魂,其博大深沉的力量震撼人心,他对残缺人生的解读,对生存困境和生命意识的拷问以及他充满哲理的思考有着独特的理性魅力。
一、作家作品的写作特色
史铁生始终探讨人的灵魂和存在的价值,这在其创作历程、创作内容、写作方式中都有所体现。在写作内容上,他思考了生与死等重大哲学命题。他的写作行为超越了写作本身的意义,更超越了写作形式的束缚,将生命与信仰相结合,将写作与灵魂结合是史铁生的创作特色,研究史铁生不仅是研究文学,也是研究哲学,目前研究史铁生的成果已有不少,无论是考察史铁生文学创作的心路历程,还是研究他的宗教情怀,都无一例外地阐释了史铁生作为残疾作家,其作品中所蕴含的独特的存在意味和深厚的哲学主题。
二、生与死的思考
死亡是生活、哲学和文学中不变的命题,在史铁生的作品中,他表现出了生命的痛苦,思考到死亡的意义和内涵,在“写作之夜”,史铁生站到死中去看生,进而摆脱了痛苦,领悟到生与死的意义所在。
浅论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生命意识
浅论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生命意识
作者:雷红霞
来源:《课外语文·上》2017年第02期
【摘要】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史铁生,疾病将他的身体磨损地千疮百孔,却把他的精神磨砺地更加坚韧。苦难并没有将他击垮,而是给了他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思考何为命运,何为人生。而他在散文《我与地坛》中,交出了一份长久以来他对生命意义哲思的完美答卷。
【关键词】史铁生;《我与地坛》;生命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史铁生的散文名篇《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在他腿残疾到写此文的这15年漫长岁月中,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地坛中度过的。史铁生觉得他和地坛冥冥之中有一种缘分。地坛可以使他从暗无天日的“此岸”世界,逃避到另一个美好无忧的“彼岸”世界。而在地坛耗费的这些时光中,史铁生最终想明白了生命的真谛。从此,他的人生从黑暗的现实地狱走向了光明的精神天堂。
一、由园中物感悟生命的活力
21岁是我们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却是史铁生最黑暗的岁月,他的双腿突然残废了。最初,在身心双重的巨大打击下,他甚是悲观与绝望。在那些黑暗的日子里,他总是一个人去静谧的地坛寻找一丝慰藉。史铁生在地坛中安静地看书、写作或者思考。每天他都默默地看着别人忙忙碌碌的上下班;默默地驱赶着那些不知世事的小昆虫;默默地感悟着园中万物的生长和变化;默默地思考着如何熬过他苦难的人生。
地坛是荒芜的,四百年来,它的外表繁华褪尽,少人问津,于是成了一座废弃的古园。史铁生因此有了一个安静的思考之地。然而它却并不衰败,地坛中那些小昆虫,虽然不知世事,却还是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那些老柏树,也没有停止生长,反而愈见苍幽。所以地坛又并非无声。如果地坛是万籁俱静、毫无生气的,可能史铁生对生命意义的沉思,也会陷入悲观与绝望。但事实上,“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片刻不息。”所以史铁生才能从昆虫、柏树及野草等园中万物的生长变化中有所感悟,体会到生命的活力,感悟出人生的积极意义。
史铁生小说的生命意识
史铁生小说的生命意识
摘要:史铁生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中体现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包括对人类生命及其意义的深刻探索,以及对生死、自然和文化的思考。本文通过分析史铁生小说中的生命意识,旨在展示他作为一个作家如何通过其作品表达出个人的生命体验和世界观。
关键词:史铁生;小说;生命意识;生命体验;世界观
一、引言
作为一位著名的小说家,史铁生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艺术的表达,更是他对人类生命及其意义深刻探索的产物。他将其自身的生命体验和世界观融入到小说中,以描绘人类生死、自然和文化等主题。通过对史铁生小说的分析,可以看到其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对生命的尊重。本文将对史铁生小说中的生命意识展开探讨,旨在揭示他如何通过小说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二、史铁生小说的生命意识
1. 对生命的重视和尊重
史铁生小说中体现的生命意识,首先体现在他对生命的重视和尊重上。他把生命看作是十分珍贵和神圣的东西,不仅仅是作为生物存在的意义,更是人类精神的寄托。在他的小说中,朴素的生命感是常被提及的主题,例如《荷花》中,主人公对花的沉迷和热爱就是对生命的肯定和赞美。
2. 对生死及其意义的深刻探讨
史铁生小说中另一个重要的主题是生死及其意义。他通过对人物生命的描绘,试图回答关于生命和死亡的一些重要问题。例如,在《河岸》中,主人公对于死亡的回忆和思考,表达了人们面对死亡时的焦虑和恐惧,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嗜好的追求。
3. 对自然和文化的思考
史铁生小说中的另一个主题是自然和文化的思考。他对自然界的
观察和对文化历史的探讨,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类的生命和世界。例如,在《古柏行》中,他通过古柏的形象,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和深远,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论史铁生的生命意识
目录
1 引言 (1)
2 史铁生的生平及作品 (2)
2.1 独特的人生 (2)
2.2 独特的感受 (2)
2.3 独特的作品 (3)
3 史铁生生命意识的探析 (4)
3.1 对生命困境的追问 (4)
3.2 对生命困境的超越 (5)
4 史铁生生命意识的表现 (5)
4.1 对命运的反抗 (6)
4.2 对灵魂的拯救 (6)
4.3 对幸福的追求 (7)
5 史铁生生命意识的研究价值 (8)
5.1 人与人的关系 (8)
5.2 人与自然的关系 (9)
5.3 生命的终极认识 (10)
参考文献 (11)
论史铁生的生命意识
【摘要】史铁生,他的作品富含对生命本真的感悟及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精神。研究他独特的人生,独特的作品,独特的生命意识,以及他对生命困境的追问和超越,他对灵魂的救赎等等,都会使我们获益匪浅。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都可以从史铁生的生命意识中得到体现,他对生命的终极认识更让我们对生命有不同以往的深刻认识。
【关键词】生命意识;灵魂救赎;终极关怀;终极认识
1、引言
史铁生,作为现当代作家,且不论他众多作品的文学价值如何,仅仅对生命本身的感悟,用文字为载体阐释的对宿命与生命意识的解读,就已无人可比拟。现当代作家,永远有他的一席之地,整个文学历史的长河中,他也是一朵不可或缺的浪花。他有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接受命运安排的同时,也超越了命运。他是一个作家,一个历经苦难的作家,苦难不曾打败他,是他把苦难变成自己写作的素材,正视它,俯瞰它,进而战胜它。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他即使不是一个作家,即使干着和无数普通人一样的工作,他也不是一个普通人,是因为他对生命、灵魂、生活本质的独特的意识及感悟。
《我与地坛》及《寒风吹彻》中的生命意识
《我与地坛》及《寒风吹彻》中的生命意识
内容摘要:我国当代作家史铁生和刘亮程散文创作中的生命意识,是区别于其他当代散文的鲜明特征。其各自的散文代表作《我与地坛》和《寒风吹彻》更是体现了困境中生命的思与问。《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扶轮问路后所选择的生活方式:与不幸命运握手言和。《寒风吹彻》是刘亮程完成对生命个体千古共悲的确认:用冷静疏离的目光面对生之隔膜与死之孤独。
关键词:史铁生刘亮程《我与地坛》《寒风吹彻》生命意识
韩少功这样评价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
刘亮程被当代文坛誉为“乡村哲学家”,他的文章取材都集中围绕在一个中国新疆名叫“黄沙梁”的村子。“黄沙梁”之对于刘亮程犹如“马孔多小镇”之对于马尔克斯、“高密东北乡”之对于莫言,那片平凡的土地是刘亮程的血沃之地与文学王国。
刘亮程对故乡的描写有一种若即若离的距离感,正如沈从文的《边城》对故乡的描写采取了一种“让描写对象不太靠近‘镜头’,又不远离‘镜头’,这一笔法颇类似于风景照的摄影方式”。①如果说刘亮程所有的作品是一部田园组诗,那《寒风吹彻》就是其中一首冷峻凄美的冬季诗篇。读之有柳宗元《小石潭记》“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之感。
这两位作家的散文创作中的生命意识,是区别于其他当代散文的鲜明特征。散文代表作《我与地坛》和《寒风吹彻》更是使人感受到对困境生命的思与问。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4篇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4篇
史铁生散文意蕴深厚,谈吐亲切而又凝重,语言严谨不失幽默。确实,记忆就是人心灵里的迷宫啊,还和潜意识混杂在一起。你记住的和你在记住时经由你的认知、情感改造过的记忆才是你生命的全部真实。文字、文学更能保存这种心灵真实,生命的时光不老。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篇三史铁生是位特殊的作家。用他的代表作《我与地坛》里的话来说,是“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当我从史铁生那里明白了生命平等的永远的残缺,我便减轻了对生命春荣秋杀的忧伤。
比起普通人,史铁生当然更懂得生命的残缺,而他从当年同样荒芜了的地坛走出来后,宁静平和地接受了这种残缺。《病隙碎笔》里的这段话一直是我的座右铭:“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但他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以残缺的生命却比任何健全人都热烈地进行着生命的眺望,从而弥补了生命的残缺。这里先解释一下他说的“眺望”是什么。首先当然关乎史铁生作品里的核心概念“灵魂、心魂、
心流”,总之,都有一颗心在。他在《想念地坛》里说:“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的最初的眺望。”史铁生的眺望是“灵魂的眺望”。《有关庙的回忆》里写到了奶奶在庙里听做法事的音乐和诵经声时的眺望:“奶奶听得入神,摇撼她她也不觉,她正从那音乐和诵唱中回想生命,眺望那另一种地方吧。”这不正是你我他,芸芸众生为了解除生命的苦难残缺而向彼岸极乐净土的眺望吗?
试论史铁生作品中对于生命意义的解读
试论史铁生作品中对于生命意义的解读
作者:左荣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7期
摘要:在西方现代思潮传入中国之后,受西方虚无主义的影响,一些作家开始沉入绝望、迷惘的深渊,他们开始怀疑一切,对于“责任”“道德”等正面的东西不屑一顾,以此来显示他们的与众不同。所以,很多作家放弃了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开始与商业化联手追逐现实的享乐和利益。但是在虚无主义大行其道的背后,还有一部分作家并没有对生活、生命、社会完全麻木,他们还在清醒地活着,真实地感受着自己的精神困境,并渴望能够走出人生的困境。史铁生就是这样的一位作家。他在残疾之后陷入精神的深坑,在痛苦挣扎之后,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精彩与美好,从而镇定又激动地欣赏其中的美丽与悲壮。
关键词:史铁生;作品;生命意义
作者简介:左荣(1975-),女,河南漯河人,中文讲师,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处。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评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7-0-02
正如托尔斯泰的名言说的那样,幸福的人生都是一样的温馨、甜蜜、美满,但是不幸的人生却各有各的不幸。对于史铁生而言,他的不幸来自于由于疾病而导致的双腿瘫痪,活动的范围只能被局限在一方小小的轮椅之上。如果史铁生是一出生就双腿残疾,没有感受过跳跃的欢欣、奔跑的快感,那么也许他会生活的更加坦然一些,但是上苍何其残酷,让他在体会到飞翔的快乐之后残忍地折断了他的翅膀,让他在21岁的青春年纪就失去了双腿的功能。21岁,正是青春勃发、充满梦想和激情的年龄,史铁生有着太多的人生愿望要去实现,有着太多的人生规划要去践行,可是命运的绳索却把他生生地捆在了轮椅之上,出入不便,只能仰望天空来怀念自己飞翔的梦想。他突然被抛弃在遗忘的角落,生活不能自理,成为家人、社会的负担和累赘。从一个健健康康的正常人一下子变成被社会歧视的残疾人,那将是一种怎样的剧痛,怎样刻骨铭心的重创。他变得无比的烦躁和痛苦,只能通过摔东西来发泄内心的抑郁。此刻,死亡离他是如此的近,近到触手可及。他曾无数次地渴望终结自己的生命,但却没有成功,最后,他放弃了自杀的想法,开始坚强地活着创作,成为了全国知名的作家。是什么支撑他度过了生命的低谷?是写作过程中对于生命意义的思索。为了给自己的生存找出一个至一万个精神上的理由,使得生活成为一个快乐、充实的过程,他抓住生命的意义这个救命稻草苦苦思索,层层深入地掘进,最终捕捉到了自己对于生命意义的独特感受和认识,给还在混沌中摸索的中国人一个生命的启示。
论史铁生散文的生命意识
论史铁生散文的生命意识
作者:甘林全
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8期
摘要:史铁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散文,情感真诚而深沉,文字自然而流畅,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根基,进行哲学层面的思考,表达了作家把苦难当享受,超越生死,重视生命过程的生命意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多年来,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研究者的重视。
关键词:享受苦难;超越生死;生命过程;生命意识
对于生命意识,孔庆蓉认为:“生命意识是个体对生命的理解与态度,是人的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对于生存和生存价值的体认和感悟。”[1] p280我们每一个人的际遇总是不一样的,因此,每一个人,随着阅历的增长,都会形成不一样的生命意识。
史铁生,对于中国当代文坛来说,他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我们既同情于他异于绝大多数人的痛苦遭遇,也非常钦佩他的毅力,对于他在文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更是十分的敬仰。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2]p183,而后又被查出患有尿毒癥,大好青春年华只能在轮椅中度过,只能一次次地接受肾透析,上天对他似乎有说不完的残忍。悲惨的命运,苦不堪言的遭遇,曾经令他一度消沉和“倒下”,觉得命运不公而人生无望,不过他终究还是在精神的世界里勇敢地“站”起来,他意识到“生命从苦难开始,只有在苦难中才能诞生灵魂的歌声,”苦难给予一个人身体痛苦的同时,也赋予一个勇敢的人对生命的深入思考和对灵魂的叩问,从而对生命有了一种全新的认知与感悟,在其散文中表现为具体的生命意识。在史铁生的散文中,我们看到他的苦难人生,也看到他把苦难转化为艺术的精神源泉,形成了苦难当成享受,超越生死,重视生命过程的生命意识。
浅析史铁生作品的生命意识
【标题】浅析史铁生作品的生命意识
【作者】田源
【关键词】史铁生生存困境生存状态生命意识
【指导老师】冉易光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
作为个体的人,史铁生是不幸的。他在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初中刚毕业即赴延安地区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转回北京。1974年开始在北京某街道小厂工作,后因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1998年以来,患上了严重的尿毒症,只有靠血液透析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命。但他又是幸运的,他在生存的困境中实现了自我的超越,用笔为自己闯开了一条生命永恒之路。
史铁生是当代文坛一位极为独特的作家。其“独特”既关乎他的个人经历,也关乎他质朴的文风中散发出的强韧的生命气息。不幸的人生遭遇给了他思考问题的独特方式,他对待困境的独特方法震撼读者的内心。让我们通过史铁生的作品,循着他的心路历程谛听来自心灵的人类追寻精神自由的呐喊。
一直面生与死
生命就是从出生走向死亡的过程,无人可以违背。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每个人就以不同的节奏开始他的死亡之旅,尽管生命长短不一,却是同一个归宿。死亡不可回避,人类为此困惑了千万年,却仍不能参透其中的玄机,仍在苦苦的思索和追问。
史铁生就是这些执拗的追问者中的一员。人生无常,苦难接踵而至,灵魂无限痛苦,在与死神抗争过程中,面对理想与希望的破灭,心灵倍受煎熬,作家一度产生自杀的念头。自此,生活将一个不容逃避的“生与死”的问题非常冷酷的摆在了他的面前,死亡向他展开了美丽的诱惑。
史铁生残废了双腿后,他终于明白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他想到了死。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没有人能够轻松地接受厄运的到来,这厄运告诉他,他将永远的失去那个他本可以游刃有余的世界,不得不呆在一个他一无所知的世界中,没有人能一下子就将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心态调整到适合与他眼前的处境中来。很多人在遭受打击后,更多的是对造化弄人的无比强烈的诅咒,对自己惨遭厄运深切的自怜自惜,对自己的未来和自己应该有的应对能力的彻底无望。这时候,死的问题就会自然的显现出来,挣扎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个挣扎不仅仅是对生的留恋,而更多的是来自于对眼前处境的无力承受,对未来的困惑。
论史铁生散文的生命哲思
那些 苍 黑的古柏 ,你 忧郁 的时候 它们静静 站在那
儿 ,你欣喜 的时候 它们依 然镇静 地站在 7 J ,它 J L I  ̄
的年 龄上忽地残废 了双腿 。 l史铁生仿佛是鸟儿 ”_
第 1 卷 9
V . 1 o1 9
总第 7 期 9
S m N . 7 u o 9
广 东广播 电视大 学学报
J0URNAL 0F GUANGD0NG RAD1 & TV UNI 0 VERSI TY
2 1 年第 l期 00
No 1 2 1 . . 00
论史铁 生散 文的生命哲思
无端折 断 了飞 翔的翅 膀,梦想 的天空 刹那 间崩塌 了下来 。他 被扔 到 了茫 茫荒 原上 ,这 是何等撕 心
们没 日没 夜地站在 那 儿,从你没有 出生 一直站到
这个 世界上又没 了你 的时候 ” 。作家在 “ 地坛 ”
这片净土 中触景生情 ,“ 这古园的体形被不能理解
【 收稿 日期l 20 —0 —1 09 7 0
坚 韧 、昂扬 的 斗志 以及 对生命 的热 爱。荒芜但 并 不衰败 的地坛 不仅承 载 了史铁 生 的痛 苦 ,也给 了 他 生的启示 : 太 阳循着亘古不变 的路途 正越来越 “ 大 ,也越 红,在满 园弥 漫的沉 静光芒 中,一个 人 更 容 易看到 时 间,并 看见 自己的身影。……譬 如
《秋天的怀念》中的生命意识探讨
《秋天的怀念》中的生命意识探讨
作者:邓佑忠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21年第10期
史铁生因个人身体及精神状态,写了很多关于生命、生命意识的文字。在《秋天的怀念》中作者对生命意识写的就如此耐人寻味,只有真正经历过生死存亡一线的人也许才会对这样的文字有着抓狂、痴迷甚至是不一样的深层次体会,生命如履薄冰、冰寒刺骨却让人意犹未尽,在与生命的绝恋中获得对生命的真知和永恒。
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中对于生命意识的叙述,其中所讲述的似乎只是自己的一段经历,一段心路历程,可是在字里行间所透出的生命意识,既是微弱的也是深沉的,既是渺渺人海中的一粒沧粟,也是浩渺天地中一个坚强的影子,在悲伤中所映透出的坚强,在喘息中回荡着呐喊。这样的生命意识无形中撼动了众多的生命,影响着他们,直到觉醒,这便是《秋天的怀念》中的生命意识。
一、源起——生命意识的真实存在
史铁生,生命本应该如钢铁一般坚硬,却因早年罹患重病之后双腿残疾。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已然在他身上得到真实的验证,他只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似乎并没有虚幻的武侠故事中侠客跌落至谷底之后凤凰涅槃般的重生,也没有历史故事中的英雄人物有着辉煌的一生后的与世长辞。生命的不公,已然让史铁生忘记了生活的滋味,浑然失去了生活该有的酸甜苦辣,全身心沉浸在悲痛之中,似乎唯独只有他无法理解与应对接下去的人生道路。这样的生命意识多么的真实,真实的是痛楚,是难过,是无助,是无奈,是彷徨,是悲叹……几乎所有的关乎于折磨般的词语都可以用在他的身上,因为真实的让他几乎无法挣扎,如同陷入水中地狱般无法呼吸。他似乎忘记了自己生命的给予者,给予他生命的人,自己的母亲,也正承受着同样的痛苦,而这份痛苦,却是身心的极度摧残,不仅仅来自于和史铁生同样的对于生命的挣扎,还来自于对于自己的骨血——史铁生“痛”的无力搭救,即便是有心,对方全然感受不到的无意。来自于史铁生的“痛”成为了封存史铁生全部意识的枷锁,牢牢地锁着史铁生,也似乎像是一道死门,将母子之间沟通全部关闭了,如此如同天人之隔的障碍岂是人类可以穿越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史铁生散文的生命意识
姓名:廖晨学号:12228135 班级:122281 专业:工商管理
【摘要】:“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这是史铁生对生命过程的价值的总结,而这过程又必须是“残缺”的,因为苦难成为人生之必要,欲望成为人生之必需,抗争成为人生之必然。惟如此,生命才能由被动而主动,由痛苦而快乐,由磨难而幸福。史铁生的“残缺观”在对人类生命的考察和追问中凸显着生命的演变过程,生命的“残缺”正是生命过程重要性的体现。
【关键词】:史铁生;散文;生命意识;
1.引言
史铁生是当代文坛独具个性的作家之一,发表的主要散文集有《我与地坛》、《自言自语》、《史铁生作品集》等。他的散文境界博大,触及到了人本的困境和人类生存的命脉;其作品既充满着强烈的悲天悯人的苦难意识,又激荡着一股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史铁生那沉湎而又执着的生命理念和生命哲思,给无数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人以温馨的慰藉和积极的勉励。
2.对生命意识的思索
在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艺术与哲学的发展过程可说是同步的。法国著名文艺批评家丹纳曾说:“一个艺术家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一个供玩乐的艺人”。[1]史铁生以其特有的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文风,敏感而博大的心胸闪耀出深邃而澄明的智慧之光,以最真诚的语言逼近哲学,成为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的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2]这也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一、直面生与死“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这意味着恐惧。”[3]这是人所具有的三种根本困境之一。求生避死是所有生物共同的本能,但动物没有死亡意识,惟有人清醒地意识到死亡的意义。但当死亡离我们感觉很遥远时我们可能会淡化它,甚至漠视它。当“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突然残废了双腿,对于21岁的史铁生来说,是跌入了黑暗的地狱,生活将一个不容逃避的“生与死”的问题非常冷酷的摆在了他的面前,死亡向他展开了美丽的诱惑。那一年身体的残疾把他永远的送到了轮椅上。那时的他,正是血气方刚、生机勃勃的年龄,他对一切都充满了渴望与追求,想去创造、去追求他所喜欢的东西。可是命运却给他一个“特殊的安排与照顾”,他在延安清平湾插队的日子里,虽然感到腰腿疼,但并没有在意,仍然起早摸黑地给队里喂牛,精心照顾着老黑
牛与红键牛。没想到,腰腿的疼痛竟成了他生命中永远的回忆。他在最爱动的时候,被困在了轮椅上,这是怎样的灾难,又是何等的残酷。在刚开始的日子里,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不相信自己将要在轮椅上度过还命运真正开始的人生。他还存着一丝希望,积极配合治疗,甘愿忍受各种各样的痛苦,“洗、敷、熏、灸”,“最后一回,我的胯部被熏成了烫伤”。然而,无论指明努力,他都难逃厄运的魔爪,当科学的诊断无情的宣布他的一切努力挣扎都是徒劳的,他拼命捶打自己失去知觉的双腿,多么希望这是一场噩梦,但现实依旧是现实,他不得不离开那个游刃有余的世界,呆在一个他原本一无所知的世界中去。在突如其来的厄运的打击之后,人就会丧失思想的能力,他对这“特殊照顾”的回报就是强烈的诅咒,他自卑、伤感,“死”的问题连想都不用想,就自动弹了出来,将他紧紧的抓住。然而,生命是一种责任,生命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目的。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我们必须使生命具有更高的意义,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建立起一些永恒的东西。生命中最好的景致有时并不是用浓妆淡抹彩绘而成的,它也许只是一个淡淡的足迹,但它深藏在我们心灵最柔软的地方,裹在层层的重负之下。史铁生用这种生命意识铸造了属于自己的世界。这就是史铁生对生命意识思索的开始。
3.探索生命的尊严和价值
史铁生对生命的尊严和价值的探索是有一个过程的,是随着思考上网发展而不断深入、不断变化的。最早思考生之意义当然是从致残后跌入命运的低谷时开始的。这在史铁生精神自传性小说《山顶上的传说》中有着详细的描述。作品主人公也是腿有残疾的小伙子,他致残后最受不了的不是肉体的折磨而是心灵的痛楚。世人的歧视、偏见像浓雾一样从四面八方压过来。他遇见的所有的人,所有的好人,在心底都对伤残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和歧视。这让倔强自尊的心灵无法忍受,感到活着不如死了好:为什么一定要活着呢?这么难,这么苦,这么费劲,这么累,干嘛还一定要活着呢?在这静悄悄的深夜,死去,是一件多么轻松、多么惬意的事!他的心灵陷入了深渊,但他终于战胜了死亡的诱惑,走出了心灵的深渊。促使他完成这一转变的是他对与生死意义的领悟。他想,死反正是一件早晚必定会到的事,何必那么着急呢?等你实在熬不下的时候死神自然会来搭救你;但它还没来,说明你还有力气。有力气为何不活下来试试争取欢乐呢?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不试白不试,有力不用而让它浪费掉不等于傻瓜吗?在命运的航道上挥起你的双桨吧,这样至少可以在沉重的浆端感到抗争的快乐,比随意受摆布舒服,比闲着忍着多一些骄傲。从抗争中去得些快乐,欢乐不是挺多吗?真的,除去从抗争中得的快乐,活着还有别的事吗?人最终能得到什么呢?只能得到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谁专门会唉声叹气,谁的痛苦就更多些;谁最卖力气,谁就最自由、最骄傲、最多快乐。[2]于是,他找到了自我拯救的道路:活下来同命运作顽强的斗争,在抗争中争得人的尊严、人的骄傲,争取心灵的幸
福。这就是那位残疾青年对生命意义的领悟,也是当时的史铁生对生之意义的领悟。战胜了死的诱惑,同时也领悟了生之意义。从渴望死到勇于生,这是史铁生精神上的一次大解放。此后他的作品的调子就再也没有《山顶上的传说》那么沉重、压抑、痛苦,而转向了深沉、宁静和平和。但这只是史铁生精神的初步解放,这次解放使他从自身厄运的阴影中走出来,获得了直面人生的精神力量。随着他对人生思考的深入,他又有了新的发现,从而对生之意义有了新的见解,这使他的精神得到了更大解脱,进入更加恢宏、深远、澄明的境界。这就是他发现了不只是不幸的的自己有自身的局限,而是人人都有自身的局限;不只是自己身处人生困境之中,而是人人都身处各种各样的困境之中。这就是说,局限、困境不是哪个人独有的,而是人类都有的。于是,史铁生由对自身困境的思考转向了对人类共同困境的探讨。一经如思考,史铁生就发现了人的许多与生俱来的根本困境。如,人生来注定只能是他自己,人生来注定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人生来就有欲望,人的欲望无穷然而实现欲望的能力却有限,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这就产生痛苦,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亡,这意味着恐惧,宇宙无穷无尽,人类不可能穷尽未知,不可能把矛盾认识完,因而就无法彻底根除灾难和痛苦,无法从根本上掌握自己的命运。困境与生俱来、与生俱存,困境永远困扰着人类,给人的生存带来痛苦,那么人类应该怎样对待困境呢?史铁生认为,困境是上帝,谁也不能把它消除,因而对待困境没有别的办法,唯有从精神上实现超越,从不断的精神超越中实现人的价值,获取人生的意义与人的尊严。
生与死对史铁生来说,仿佛是个既陌生又熟悉的话题。没有人一出生就考虑怕不怕死的问题,可同时又很少有人能在遭遇重大疾病的时候坦然的丝毫不去想或生或死的问题。他用一生的时间对生与死的问题不断地追问和参悟,这其实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思考本身就很沉重,更何况是关乎生死的话题。可他早已不再怨天尤人、自怨自艾,而变得宽容、坦然,变得心如止水、宠辱不惊,《我与地坛》里也常常透着乐天知命的态度。他跨过了最黑暗最生不如死的那段日子,一切便柳暗花明了。史铁生是顽强的,他深知生命存在的意义不是抱怨和顾影自怜,而是尽己所能去发挥他的价值,去维护生命的尊严。那些他在轮椅上完成的文字能给人激励,引人思考,说的都是我们每个人必将面对的问题;那些在疼痛中写下的文字,看不出怨怒和愤懑,却带着对命运的冷静思索、传递着宽广深厚的情怀,给我们真实的慰藉和激励。
4.史铁生的生命哲学及其意义
史铁生痛定思痛之后的思想是睿智的、冷静的、理性的、健全的。他对生命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