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第1课时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 第1课时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 第1课时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人教版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认识百分数,知道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3、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和综合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及读、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区别百分数与分数的不同意义。

教法、学法:在教学思想上努力体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教学活动中。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游戏、小组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游戏、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百分数的意义。

在教学设计上,注意重点内容的处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百分数的主要方法。

学具准备:学生课前收集的生活中关于百分数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设计意图: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游戏导入,让学生对本节课感兴趣。

课前收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孩子们,在课前夏老师要和大家分享一句我个人比较喜欢的话。

课件出示:分享是一种美德,善于分享的人,常常是快乐的人。

师:你们想成为快乐的人吗?那谁愿意分享课前收集的信息?师:这么多同学举手,但是我们的时间有限不能一一分享,真的是难以取舍,这样吧我们用抢板凳的方法来决定由哪几位同学分享信息。

(每个学习小组派一人参与游戏,最后获胜的四位同学可以跟大家分享课前收集有关百分数的信息。

)师:孩子们想一想,我们这场比赛结果可以用一个什么分数来表示?师提示:一共是8人参加游戏,最后获胜的是4人。

(学生分享)非常好,现在听听我们这几位大赢家要给大家分享什么信息。

三年级上册数学同步练习-第6单元第1课时《口算乘法》(含答案及解析)|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同步练习-第6单元第1课时《口算乘法》(含答案及解析)|人教新课标

第六单元第1课时《口算乘法》同步练习1、我知道,我会填。

(1)30是()个十3个十乘4得()个十就是()。

(2)600是()个百6个百乘5得()个百就是()。

(3)表示6个80的算式是()结果是()。

(4)计算200×8时想法是:2乘8得16在末尾添写()个0就得到200×8的积了积就是().2、口算下面各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800×8= 110×5= 60×3= 30×9= 2000×4=2×40= 50×2= 300×6= 70×4= 200×6=3、口算我最棒。

12×4= 33×3= 21×2 = 42×2 = 32×3=41×2= 12×4= 22×4= 13×3= 21×4=13×2= 31×3= 11×9= 24×2=23×3=4、比一比算一算。

5、在()填上<、>、=。

30×3()40×2 500×3() 3×500 200×4()300×360×6()600×2 21×3()3×12 24×2()10×66、(1)4篮橙子有多少个?(2)买两篮桃子需要花多少钱?(3)买2篮橙子和3篮桃子一共花多少钱?7、(1)买11个水杯需要多少钱?(2)用40元买2个水壶还剩多少钱?8、6头这样的大象能运多少根木头?9、一架飞机每分飞行21千米,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10、东东从家里到学校要走5分钟,平均每分钟走90米,他来回一趟要走多少米?拓展延伸整十数乘一位数且积是180的乘法算式,你能写出几个。

参考答案1、【答案】(1)3、12、120 (2)6、30、3000 (3)6×80、480 (4)2、1600 2、【答案】6400,550,180,270,8000,80,100,1800,280,1200【解析】整十、整百数、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先用另一个因数去乘第一个因数“0”前面的数再看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后面添上几个“0”。

英语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 教案

英语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 教案
2.通过教师不同层次的语言评价,小组竞赛以及奖励小组水果标志的图片等评价形式,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
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丰富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并感受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英语,如何用英语表达自己正确的意思。
2.德育方面,渗透爱的教育,教育学生要关心爱护自己的每一个家庭成员,培养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的良好品质。
(2)出示Let’s count内容。学生用以上句型自编对话。
(3)教师让学生观察自己小组获得的标志数量,教师提问“How many apples are there on the tree?”引导学生回答。
三、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巩固与拓展)
1、调查活动:
我是小记者:
2.学习句型My family has 6 members.
(1)游戏“击鼓传花”
(2)猜测游戏“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my family?”
1名同学用以上句型询问,其他同学猜测该同学家庭成员数,如果猜对,该同学回答yes,并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
3.学习句型“But that’s only five.And my little puppy.”
2.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通过演唱活泼的歌曲,调动学生积极性。
通过看视频来创设语言环境,激发学生求知欲,给学生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入。
.通过小组的操练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体验中接受新知识。通过认读和表演增强对课文的掌握和运用。
当堂检测
二Read and choose.
()(1)How many crayons do you have? A. In your book.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套课件 第6单元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套课件 第6单元
说一说下面各比的含义:
甘蔗汁和水的 体积比是1:2。
1份甘蔗汁2份水, 2份甘蔗汁4份水。 ···
树高是影长的2 倍,影长是树高 的二分之一。
树高和影长 的比是6:3
填一填,说一说。
(1)谁快?
马拉松选手 骑车人
路程
40km 45km
时间
2小时 3小时
路程时间的比
(2)哪种苹果最便宜?
品种
总价
六 比的认识 第1课时 生活中的比(1)
B A
C
D
E
图C太胖了, 图E又太瘦了
像不像会不会与图 片的长和宽有关呢?
上面这些图片的长和宽有什么
关系?利用附页中的图2一起
研究一下。
我发现D的长和 宽分别是A的长 和宽的两倍。
我发现A,B,D的长都是宽 的1.52倍,宽是长 的 3 ,所以他们很像
30个 ···
20个 ···
3+2=5
3
140x 5 =84(个)
140x
2 5
=56(个)
可以用方程做,等量关系是: 3份(1班)+2份(2班)=140 个
解:设每份橘子是x个,那么1班3x个,2班 2x个。 3x+2x=140
5x=140 x=28
3x=28x3=84 2x=28x2=56
答:一班分84个,二班分56个 。
数量
A
9元
2kg
B
15元
3kg
C
12元
3kg
总价与数量的比
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对速 度、单价的认识。
想一想,比与分数, 除法有什么关系?与 同伴交流。
练 一 练
(1)什么叫做比?
(2)六年级的同学中,男生有15人,女生有19人。 男生和女生的比是( ) :( )?

七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册初一数学--第六单元 6.2《频率的稳定性》第一课时-课件

七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册初一数学--第六单元 6.2《频率的稳定性》第一课时-课件
(1)由这张次数和频率表可知,机器人抛掷完5次时, 得到1次正面,正面出现的频率是20%,那么,也 就是说机器人抛掷完5次时,得到___4___次反面, 反面出现的频率是___8_0_%___.
知1-讲
(2)由这张次数和频率表可知,机器人抛掷完9 999次时, 得到__5_0_0_6___次正面,正面出现的频率约是__5_0_.1_%__. 那么,也就是说机器人抛掷完9 999次时,得到_4__9_9_3 次反面,反面出现的频率约是__4_9_.9_%___.
试验总次数 钉尖朝上的次数 钉尖朝下的次数
钉尖朝上的频率
钉尖朝上的次数 试验总次数
钉尖朝下的频率
钉尖朝下的次数 试验总次数
(来自《教材》)
知1-讲
定义:在n次重复试验中,不确定事件A发生了m次,
则比值
m n
称为事件 A发生的频率.
知1-讲
例1 〈长沙〉在一个不透明的盒子中装有n个小球,它们 只有颜色上的区别,其中有2个红球,每次摸球前先 将盒子中的球摇匀,随机摸出一个球记下颜色后再 放回盒中,通过大量重复摸球试验后发现,摸到红 球 的 频 率 稳 定 于 0.2 , 那 么 可 以 推 算 出 n 大 约 是 ___1_0____.
知2-练
3 某人在做掷硬币试验时,投掷m次,正面朝上有n次
(即正面朝上的频率是P=
n m
).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是( D )
1
A.P一定等于 2 B.P一定不等于
1 2
C.多投一次,P更接近
1 2
D.随投掷次数逐渐增加,P在
1
附近摆动
2
知2-练
4 在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装着若干个白球,小明想估计其中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课堂作业(含答案)--第六单元 综合实践 第1课时 绿色出行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课堂作业(含答案)--第六单元  综合实践  第1课时   绿色出行

第1课时绿色出行
一、某市今年新购私人轿车12000辆,每年每辆汽车行驶12000km,每辆汽车平均每千米排放160g二氧化碳,该市今年新购的轿车一年共排放二氧化碳多少千克?合多少吨?
二、据测算,每生产5000双一次性筷子需要1棵大树的木材。

每棵大树每天可吸收0.1千克二氧化碳,产生0.75千克氧气。

一家饭店,如果平均每天使用500双一次性筷子。

(一年按365天计算)(1)一年使用的一次性筷子大约需要消耗多少棵大树的木材?
(2)这样每天将少吸收多少千克二氧化碳?少产生多少千克氧气?
参考答案
一、某市今年新购私人轿车12000辆,每年每辆汽车行驶12000km,每辆汽车平均每千米排放160g二氧化碳,该市今年新购的轿车一年共排放二氧化碳多少千克?合多少吨?
12000×12000×160=23040000000(千克)
23040000000千克=23040000吨
二、据测算,每生产5000双一次性筷子需要1棵大树的木材。

每棵大树每天可吸收0.1千克二氧化碳,产生0.75千克氧气。

一家饭店,如果平均每天使用500双一次性筷子。

(一年按365天计算)(1)一年使用的一次性筷子大约需要消耗多少棵大树的木材?
500×365÷5000=36.5(棵)
(2)这样每天将少吸收多少千克二氧化碳?少产生多少千克氧气?
36.5×0.1=3.65(千克)
36.5×0.75=27.375(千克)。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同步教案-第6单元-1 加法运算律及应用(2课时)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同步教案-第6单元-1 加法运算律及应用(2课时)

1加法运算律及应用第1课时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课时目标导航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材第55~56页例1)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建模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难点:归纳、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和踢毽子吗?我们班哪位同学跳绳比较强?谁踢毽子比较强?2.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例1情境图,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说) 追问: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1)跳绳的有多少人?(2)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3.导入新课。

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进行过很多的加法运算,你知道在加法运算里有哪些基本规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中的运算规律。

(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加法交换律。

(1)提出问题: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2)列式解答。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追问:还可以怎样列式?板书:17+28=45(人)(3)观察发现。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算式都是求跳绳的总人数,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两个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追问: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道算式连起来呢?(等号)板书:28+17=17+28(4)照样子写一写。

让学生试写等式,并投影展示。

提问: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5)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这种规律。

学生在各自的练习本上表示规律后,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明确: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a+b=b+a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初中英语_人教版七年级下第6单元第1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英语_人教版七年级下第6单元第1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英语七年级(下)第6单元第1课时教案Unit 6 I’m watching TV.Section A (1a—2d)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①识记理解运用下列词汇:newspaper, read a newspaper, use, soup, make soup, wash, movie, go to the movies, just, eat out②掌握运用下列句式结构:1. —What are you doing? —I’m watching TV.2. —What’s he doing? —He’s using the computer.3. —What are they doing? —They’re listening to a CD.③初步理解掌握运用语法“现在进行时”。

2. 能力目标:运用现在进行时谈论正在发生的事情。

3. 情感目标:通过谈论正在发生的事情,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生活的习惯。

二、重点难点:1. 重点:①New words and phrases ② The sentence patterns ③ The grammar2. 难点:一般现在时和现在进行时的区别三、教学方法:①情景教学法②小组合作探究③多媒体辅助教学四、教学过程:1. 学习生词,为新课做准备。

①课件出示本课时生词(newspaper, read a newspaper, use, soup, make soup, wash, movie, go to the movies, just, eat out),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纠正学生发音。

②教师领读生词,学生齐读,自读并记忆生词。

③教师检查学生掌握生词情况并给予评价。

2. 创设情景,整体感知。

①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整体感知现在进行时。

—What is he doing? —What is she doing?—He is reading a newspaper. —She is exercising.—What are they doing? —What are they doing?—They’re washing the dishes. —They’re watching TV.②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小组进行时的用法。

人教版五年级英语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英语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课堂教学设计方案Let’s go and see.4. 第一次播放教学录音,全班学生跟着录音读。

第二次播放教学录音,学生听完录音后回答下面问题:① Is there a river in the forest?② Is there a lake in the forest?③ Are there any small boats?Answer:① No, there isn’t.② Yes, there is.③ Yes, there are.第三次播放教学录音,全班学生跟着录音读,提醒学生在跟读的过程中药注意模仿录音中的语音、语调。

5. 学生拿出人物头饰,同桌合作练习表演对话,然后教师请几对学生上讲台表演,评选出“最佳表演者”,并给予小礼物作为奖励。

6. Talk about the park with your partner. X |k | B| 1 . c|O |m(1) 请一对学生站起来示范读本部分的对话。

(2) 学生同桌合作,仿照示例谈论照片上面有什么。

四、巩固延伸(Consolidation & Extension)1. A. Let’s try(1) 明确听力任务T: Look at the picture in this part. Chen Jie and Mike are talking about the picture. I’ll play the tape for you and you’ll t ick the words you hear.(2) 播放第一遍录音师,学生根据录音内容选词;播放第二次录音时,师生一起核对答案。

2. 课堂练习——选择填空:( ) ① _________ there a book and two rulers on the desk?A. AmB. IsC. Are( ) ② Is there __________ grass in the park?A. aB. /C. an( ) ③ There is __________ river in __________city.A. a, aB. the, theC. a, the( ) ④ - Is there a forest in the park? - No, __________.A. it isn’tB. there isC. there isn’t( ) ⑤ There is a _________ and some __________ in the sky.A. birds, cloudB. bird, cloudsC. birds, cloud3. Check the answer① B, ② B, ③ C, ④ C, ⑤ B五、课堂小结(Summary)教学反思:课堂教学设计方案(3) 再次播放教学录音,师生一起核对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1课时《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课件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1课时《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课件

写作:84%
易错辨析
6.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45
(1) 和 45%表示的意义相同。(
100
)
辨析:它们的意义不完全相同。
(2)把 1 kg 油平均分成 10 份,每份是 10%kg。(
辨析:易忽视百分数不能带单位。
)
(3)这道题很简单,我 200%能做对。(
)
辨析:对百分数意义理解不透,正确率不可能超过
十拿九稳( 90%)
百里挑一( 1% )
半壁江山( 50%)
一分为二( 50%)
易错辨析
“一根绳子长75%米,用去了它的75%。”这
句话叙述正确吗?如果不正确,应怎样改正?


可以把它改成0.75米或 米。
不正确。
辨析:75%后面是不能带单位的,误将百分数当成一个
具体的数量。在说具体数量时,不用百分数。
.
占面料总含量的


表示面料中羊毛的含量
.
占面料总含量的


表示里料的含量全部是
聚酯纤维。
A品牌的汽车1-2月实际销售
11000多辆,比去年同期增
长120%,其中刚刚过去的2
月份销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
幅甚至达到241%。
表示其中月份销量比
去年同期销量增长的数
量是去年同期销量的

称。
说一说百分数和分数分
子、分母的区别。
分子

分母
百分数
分数
百分数不能约分,
分母固定为100,
并且用百分号(%)
表示
分数可以约分,一般要通
过约分化简成最简分数
探究点 2 百分数的读写法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6单元第1课时生活中的比课件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6单元第1课时生活中的比课件
面粉和水的质量 比:1000:500 ⑵ 再写出两个比。 面粉和糖的质量比是1000:10 水和糖的质量比是500:10
拓展拔高
1:3
1.5:3 0.5
7.量一量,找出你身上的“比”。
4 :0 76 :77
各类比赛中的比不是我们这 节课学习的比,它只是一种计 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 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基础练习
1.看图回答问题。 ⑴你发现这些图形的长、 宽有什么关系? ⑵写出几个比。
2.你能说一个用“3∶4”表示的情境吗?
说一说下面各比的含义。
填一填,说一说。
⑴谁快?
路程 时间
马拉松 选手
40km
2时
骑车人 45km 3时
路程与 时间的比
速度
40:2 45:3
20千米/时 15千米/时
速度就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课堂总结
生活中的比
1.两个数相除,叫做两个数的比。
2.“:”是比号,读作“比”,在一个比中,比号前面的数是比的
前项,比号后面的数是比的后项。

3.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就是这个比的比值。
4.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用字母表示:
a:b=a÷b=
a b
(b≠0)
商 分数值 比值
3.根据下列信息写出比。
路程与时间的比是 120∶2 。 付的钱数与买的米数的比是 72∶4 。
4.根据下列信息写出比。
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22∶40 。 正方形周长与边长的比是 12∶3 。 正方形面积与边长的比是 9∶3 。
5.蒸包子用的面,可以用面粉1000g,水500g,干酵母4汤匙(10g), 白糖10和成。 ⑴ 写出面粉和水的质量比。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6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1课时碳的单质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6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1课时碳的单质教案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第1课时碳的单质【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初步了解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辩证关系。

2.过程与方法: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会对现象分析归纳,得出科学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物质的性质、结构、用途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点】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排列方式的分析,体会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学习难点】物质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精英新课堂》:预习学生用书的“早预习先起步”。

《名师测控》:预习赠送的《提分宝典》。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引入:聚焦视频《金刚石、石墨和C60》,说说对碳单质的初步印象。

2.明确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解读学习目标。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金刚石、石墨、C60阅读课本P106~P108的内容。

提出问题: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为什么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很大的差异?交流讨论: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1.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60。

2.金刚石、石墨的性质比较及用途。

课堂讨论1.金刚石和石墨是同一种物质吗?由石墨制造金刚石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2.一种元素只能组成一种单质吗?这些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为什么不同? 知识模块二 木炭、活性炭提出问题:木炭、活性炭有什么性质? 交流讨论: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木炭、活性炭的主要成分也是碳单质,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能力。

探究实验:做课本P107实验6-1。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全班讨论并展示探究成果,反思交流。

(小组派代表发言)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一、当堂检测 二、课后提升成学生用书的“夯 分点练”部分名师测控》巩固知识:记忆《提第1课时 碳的单质碳的单质⎩⎪⎨⎪⎧⎭⎪⎬⎪⎫金刚石——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石墨——质软、有导电性、耐高温、有滑腻感C 60——“足球烯”,形似足球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物理性质不同本堂课在教学中设法把学践,培养学生用化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实践生活;在生活中学化学,使学不足之处 学生生活的经验较少,联系的生活实例不够丰富。

湘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六单元《第1课我们衣服的材料》教案

湘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六单元《第1课我们衣服的材料》教案

湘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六单元《第1课我们衣服的材料》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湘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六单元《我们的衣服》中的第一课,课时为1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感性体验了解衣服的材料,并掌握衣服材料的基本种类。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触摸感知衣服的材料。

2、能够分辨衣服材料的基本种类,如棉、毛、丝、麻等。

(二)能力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感受和提问的方式主动探究问题。

2、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衣服材料的特点。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科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感知衣服的材料。

2、让学生分辨衣服材料的基本种类。

(二)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观察、触摸感知衣服的材料。

2、如何区分衣服材料的基本种类。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利用照片和课件等教具呈现不同材料制成的衣服供学生观察。

2、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是不是热爱美丽的衣服?那么,你们知道这些漂亮的衣服是由什么制成的吗?”(二)感性体验1、老师发给学生几种不同的衣服,让学生观察、触摸感知。

2、老师询问学生此类衣服是由哪种材料制成的。

3、让学生自由表达所得到的感官信息,如柔软、光滑等等。

(三)概念引入1、将各种不同的衣服材料进行分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每种材料的特点。

2、引出各种材料的特点,并辅以说明和演示。

(四)师生互动1、老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商讨每种材料的用途和特点。

2、当学生提出问题时,鼓励他们找到答案。

(五)归纳总结1、总结衣服材料的种类及其特点。

2、学生整理笔记或者进行口头复述。

(六)拓展延伸1、调查掌握当地出产或者使用的特别材料。

2、制作简易的衣物模型,用不同的材料制成。

五、教学评价(一)评价方式1、观察法: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2、提问法:通过简单的提问考察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二)评价标准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感受和提问的方式主动探究问题。

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课件第6单元 课题1 第1课时 碳的单质

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课件第6单元 课题1 第1课时 碳的单质

(5)活性炭可用在防毒面具的滤毒罐里是因为 活性炭有很强的吸附性
8.碳在地壳中的含量不高,但它的化合物数量众多,而且分布极广。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图①为碳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4 化学性质不活泼 (填“活泼”或“不活泼”); (2)图②、③、④对应三种碳单质:图②单质的名称是 金刚石 ,图③单质的 名称是 石墨 ,图④单质的化学式是 C60 ; 。 ,常温下碳的
(3)C为+4价,Cl为-1价,由C和Cl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CCl4
9.某校同学在学完“碳的几种单质”一节后,自制了三个简易净水器(如图 所示),并分别向其中添加了如下表所示的物质,做了三个对比实验。首先 取一个大烧杯,装满水,并向其中滴加几滴红墨水,搅拌均匀后,将其分成 等体积的三份,再分别倒入三个净水器中,同学们把观察到的溶液的颜色变 化情况记录如下。
6.如图所示,向盛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里投入几小块木炭,最 终观察到红棕色 消失 (填“变深”“消失”或“不变”),导管中液面
上升 (填“上升”“下降”或“不变”)。其原因是木炭具有 吸附 作用,
使瓶中气体压强
吸附 外界大气压。
7.下列各种物质的用途利用了该物质的什么性质? (1)石墨用于电池的电极是因为 石墨的优良导电性 ; (2)金刚石可用于钻探机的钻头是因为 金刚石是天然最硬的物质 ; (3)木炭可以除去房间的臭味是因为 木炭具有吸附性 (4)石墨常用于制造铅笔芯是因为 石墨较软 ; 。 ;
创优课堂· 金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R
金榜行动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第1课时 碳的单质
重难点点拨 1.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由于它们的原子排列方式 不同,所以它们的性质存在差异。 2.木炭、活性炭都具有吸附性,活性炭的吸附能力比木炭强。 3.一个C60分子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它形似足球,广泛应用于超导领 域。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六》第1课时教案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六》第1课时教案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六》第1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听懂老师朗读的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情感。

2.能够准确朗读课文内容,注意语音语调。

3.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简单复述。

4.能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联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1.听懂并朗读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难点1.能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联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四、教学准备1.教师:熟悉教案内容,准备好课文材料。

2.学生:课本、笔、纸等学习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开场(5分钟)教师和学生互相打招呼,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教师引入本课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15分钟)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教师讲解生词、重点句子,并组织学生朗读。

3. 情感体验(10分钟)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感,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2.学生进行小组汇报,分享自己的想法。

4. 角色扮演(10分钟)1.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进行角色表演。

2.教师指导学生理解人物情感,展示表演。

5. 思考展示(10分钟)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联想,写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学生自愿展示并分享。

6.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六、课后作业1.复述课文内容,并写下自己的感想。

2.练习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3.准备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但在角色扮演环节,部分学生表现不够投入,需要引导更多互动氛围。

在今后的教学中,争取更多与学生的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 第6单元 第1课时 分一分(一)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 第6单元  第1课时 分一分(一)

第六单元认识分数单元学习目标总览内容大纲一、教材简析本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数学领域中第一次接触“分数”这个概念,而且知识较为抽象。

无论从其意义以及读、写法都与整数有着很大的差异。

学好本单元内容才能为今后继续学习分数等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而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分数。

三年级的“认识分数”主要是借助动手操作,从“部分—整体”的角度来认识分数。

安排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和计算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

教学内容要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二、知识结构教学导航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从具体情境中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

2.会比较同分母分数或者分子是1的简单分数的大小。

3.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4.在用分数表示事物的过程中体会学习分数的价值。

【过程与方法】1.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分数的含义。

2.借助直观图形比较简单分数大小,让学生对分数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3.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简单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体验分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学习态度和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重点难点重点:1.会读、会写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

2.学会用分数表示事物,掌握简单分数大小的比较。

3.掌握简单分数的加减计算方法。

难点:1.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能运用简单分数加减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一、课时分配本单元建议用5课时安排教学。

二、教学指导1.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分数概念是学生初次接触的重要的基础知识,建立这个概念的过程是缓慢的,教师要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实物操作、直观图形等手段,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练习】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练习】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1课时灭火的原理01知识管理1.燃烧的概念与条件概念:可燃物与__氧气__发生的剧烈的__发光__、__发热__的__氧化反应__。

条件:(1)物质具有__可燃性__;(2)可燃物与充足__氧气__接触;(3)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的__着火点__。

注意:着火点指的是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是物质的一种固有属性,一般情况下不会改变。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原理: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都可达到灭火的目的。

方法:(1)降低__温度__;(2)隔绝__氧气__;(3)移走__可燃物__。

说明:燃烧必须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而灭火只需要破坏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即可。

02基础题考点1燃烧的概念与条件1.(成都中考)下列物质能发生燃烧的是(A)A.棉花B.黄金C.食盐D.大理石2.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

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是(D)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3.(重庆中考)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要先点燃铁丝上系着的火柴,再伸入集气瓶中,火柴燃烧的作用是(D)A.补充氧气B.增加可燃物C.升高铁丝的着火点D.升高铁丝的温度4.化学知识常常可以用来解释历史问题。

《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曹操率百万大军,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来的东风弄的大败而逃。

用燃烧的三个条件回答:(1)曹军的木船是__可燃物__;“火箭”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__“火箭”可使木船的温度达到着火点__;(2)孔明“借”来的“东风”不仅使火势吹向曹营,还为燃烧提供了__空气(或氧气)__,使火烧得更旺。

考点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5.(南京中考)用灯帽盖灭酒精灯,其主要灭火原理是(A)A.隔绝空气B.清除可燃物C.降低酒精的着火点D.使温度降到酒精的着火点以下6.(湘潭中考)风吹灭蜡烛,主要灭火原理是(D)A.隔绝空气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消除可燃物D.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7.(青岛中考)采取正确的措施,能够避免火灾发生或减少灾害损失。

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上册课时17第六单元第1课时 盆栽蔬菜有妙招教案

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上册课时17第六单元第1课时 盆栽蔬菜有妙招教案
大·深型容器:可能放土 25—30 千克。大·深型容器适合种植西红柿、茄 子等蔬菜。
特色容器:指一些外形漂亮、与从不同的容器。栽种手法不同,容器材质 的选择上也会不同。如土陶花盆,它们通气性好,适合栽种蔬菜。木制花盆,适 合风格贴近自然的阳台,通气性好,但是水容易干,要勤于浇水。塑料制花盆, 轻巧而且价格便宜,水分保持较好,不需要多次浇水。但因湿气重,植物根部易 腐烂,所以最好在容器下放竹板或盆子里放底盆网。
教学难点:学会用两用锄耙进行翻土、均匀播种。
五、工具及资源准备
铲子、两用锄耙、浇水壶、营养土、菜心种子、肥料、种菜花盆、视频、手 套等。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学习过《锄禾》这首诗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
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通过学习这首诗,让我们懂得了:我们每天吃 的粮食来之不易,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我们要珍惜粮食。那同学们想不 想自己动手种一下蔬菜,尝试一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乐趣呢?
小学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
《盆栽蔬菜有妙招》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
本课是“广州电视课堂”小学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线上教育课程。为响应教 育部“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号召,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在家进行学习的要 求,结合五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认知水平,开展线上教育。2020 年 7 月,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里的学段要求 指出:小学中高年级要“初步体验种植、养植、手工制作等简单的生产劳动,初 步学会与他们合作劳动,懂得生活用品、食品来之不易,珍惜劳动成果”。“盆栽 蔬菜有妙招”属于第五单元《开心菜园欢乐多》的第二课时,劳动教育第二个关 键环节的“淬炼操作”。
二、学情分析
“劳动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 本次授课的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通过日常生活观察发现:五年级的学生午餐时 都出现挑食、浪费蔬菜的现象,不懂得蔬菜来之不易,缺乏生产劳动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32= 45+20= 45+23= 81+8=
46+22= 47+12= 25+63= 50+40=
76+13= 43+63= 62+3= 92+6=
2.把得数大于50的花朵涂上红色,得数小于50的花朵涂上黄色。
45+24= 72-46= 24+26= 98-54=
39+28= 45+6= 79-30= 64—4=
学生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熟练掌握加法竖式计算的方法。
知识拓展:
1.用竖式计算。
27+11= 23+42= 15+17= 81+18=
56+33= 34+12= 41+35= 54+43=
26+13= 15+73= 38+21= 45+36=
52+24= 35+33= 65+21= 17+72=
23+64= 42+36= 58+11= 17+22=
生2:我是估算的,大约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只,
生3:我先算26+10=36,再算36+2=38
生4:我是列竖式计算的
学生拿出计数器,播出26,说出2在什么位上,表示什么?6在什么位上?表示什么?加12,应该在26的十位上加几颗珠子?在个位上加几颗珠子?为什么?
这一过程可以用一种形式展示出来,那就是“竖式“
师精讲减法的竖式计算需要注意的问题,明确:加法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要从各位算起。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
26+12=38(只)11+23=34(只)
2 6 1 1
+ 1 2 +2 3
——— ———
3 8 3 4




·53·
检查人签字:时间:2015年月日
课堂教学教案
时间:2015年5月6日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
审查人
2015年月日




1.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竖式计算的基本要求和格式,提高计算能力。
2.进一步感知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竖式计算的基本要求和格式,提高计算能力。
﹝8﹞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我先钓了15条鱼,后来又钓了21条鱼,帮我算算,一共钓了多少条鱼?
5.海绵宝宝已经播了31集了,再播21集就播完了,海绵宝宝一共有多少集?
课堂小结:小朋友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自主练习




必做:自主练习第1题、第2题、第3题
选作:自主练习第10题、第11题
39+24= 72-36= 48-25= 87-9=
32+36= 80-29= 50-44= 64+28=
75-45= 32+23= 83+12= 56+21=
26+54= 54+38= 63+15= 98-76=
11+72= 57+32= 64+23= 15+21=
3.鞋43元小狗11元文具盒14元袜子4元水彩笔25元
难点:初步掌握竖式计算的基本要求和格式,提高计算能力。




课件,计数器,小棒
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问题设置、合作学习、展示交流、精讲点拨、知识拓展)
二次备课
预习检查:小朋友们喜欢到美丽的大海边去玩吗?在大海边你们喜欢的活动是什么?引入今天的主题图,学生回答信息和数学问题,
1.小兰捉了11只螃蟹,小涛捉了23只螃蟹。
﹝1﹞买一双鞋和一个文具盒,一共需要多少钱?
﹝2﹞买一顶帽子和一个小狗,一共需要多少钱?
·52·
﹝3﹞鞋比水彩笔贵多少钱?
﹝4﹞小狗比文具盒便宜多少钱?
﹝5﹞袜子比水彩笔少多少钱?
﹝6﹞付给售货员50元,买一双鞋和一个小狗够吗?
﹝7﹞付给售货员20元买一个文具盒,应找回多少钱?
﹝8﹞付给售货员20元买一双鞋,还差多少钱?
2.小力捉了12只虾,小龙捉了26只虾。
3.有好多海鸥,有山,有大海,还有很多小朋友。
展示提出的数学问题:
1.一共捉了多少只螃蟹?
2.一共捉了多少只虾?
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这两个问题,学生列出算式:
26+12=□9(个)
展示交流计算的方法
·51·
生1:先算10+20=30,再算6+2=8,最后算30+8=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