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诗意的人生境界—中国大学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23年保定市高三语文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年保定市高三语文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adf24d7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27.png)
2023年保定市高三语文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新近推出《人生论美学的中国话语——金雅美学思想评论集》。
该书作者包括90多位学者和各界人士,他们以我国当代人生论美学的代表学者金雅为聚焦点,对其思想成果、理论创构、话语命题、学术道路等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和生动的展示。
金雅将美学研究定位在引领人类的“人文精神前行”的坐标上,定位在“共同推进人类美学发展”的目标上,定位在不断升华民族美学精神的追求上,必将带来中国当代美学新的通变、新的革命。
20世纪80年代,具有哲学特点的美学风靡全国,成为中国青年特别是大学生的热门话题,为什么呢?从中国文化传统看,我们一直有泛艺术、泛审美的诗性传统,艺术和审美一直是文人士大夫的重要理想寄托。
艺术和美学作为载体,可以寄寓种种人生问题,包括生命价值、情感体认、人生选择、自我个性、人格塑造等,可以熔铸关于时代、社会、个体的丰富深刻的意蕴。
中国近现代美学家对真率、生动、热情、完整、创造、自由、和谐等艺术化生命品格的倡扬,对机械、冰冷、庸俗、实利、雷同、分裂等种种异化的生命情状的反思批判,浸润着人们的心灵,使人们能够返回精神的家园。
金雅主张中国美学最终要走向人,落到人的生命涵育上,贯通于主体的生命、生活、生存实践中,这就是生命的审美化、人生的艺术化,“使生命重归于深情、高尚、生动与诗意,使生命复归于它的本真、从容与和谐”。
金雅以深沉、诗意、富有辨识度的语言,呈示了其美学不同于西方理论美学纯粹思辨样态的一种民族气韵和当代风范。
金雅在美学上的努力既是一种学术的建构和学理的建设,也是一种对于人生的诗性介入和对于生命的诗意滋涵。
(摘编自孙伟科、张明明《激活当代中国人自己的美学——评(人生论美学的中国话语>》)材料二: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不是“美”,不是“艺术”,而是“道’’。
康德的知、情、意与中国现代理想人格的建构--以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的美学思想为例
![康德的知、情、意与中国现代理想人格的建构--以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的美学思想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f6bac445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8f.png)
第41卷第2期黄冈师范学院学报V o l.41N o.2 2021年4月J o u r n a l o fH u a n g g a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A p r.2021康德的知㊁情㊁意与中国现代理想人格的建构 以蔡元培㊁王国维㊁梁启超的美学思想为例刘月新(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宜昌443002)摘要:儒家的理想人格范式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遭遇到严重危机,如何重建理想人格是中国现代文化面临的重要任务㊂以蔡元培㊁王国维㊁梁启超为代表的美学家认为, 立国 首在 立人 ,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 建构现代理想人格㊂他们以康德的美学理论为参照,融合儒家的理想人格学说,创建了知㊁情㊁意相统一的理想人格范式,其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丰富知识㊁高雅趣味与自由意志的人格主体,以此促进国家的现代化㊂但在人的现代化与国家的现代化之间存在着某种矛盾与张力,导致了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现代美学的异化与扭曲㊂关键词:知㊁情㊁意;中国现代美学;理想人格;建构中图分类号:B2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7020(2021)02-0078-06收稿日期:2020-10-29D O I:10.3969/j.i s s n.2096-7020.2021.02.13作者简介:刘月新(1962-),男,湖北天门人,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㊂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项目 新诗理论批评中的古典诗词话语研究 ,项目编号:20D028㊂人格是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的核心问题,儒家和道家都从人与社会㊁人与自然㊁人与自我的关系提出了理想人格达成的路径㊂儒家为了维护社会的道德 政治秩序,建构了 文质彬彬 内圣外王 修己以安人 的理想人格范式,塑造了中国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与行为模式㊂但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儒家理想人格范式遭遇了严重的文化危机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重建理想人格是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使命,这一使命主要由中国现代哲学㊁教育学㊁伦理学㊁美学和文学艺术来承担㊂中国现代美学从产生之日起就承担了塑造现代理想人格的使命,以蔡元培㊁王国维㊁梁启超㊁鲁迅㊁朱光潜㊁宗白华为代表的美学家认为, 立国 首在 立人 ,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则落实到现代人格的养成㊂他们以康德的知㊁情㊁意理论为基点,融合儒家的理想人格学说,提出了中国现代理想人格建构的理论范式㊂本文将以蔡元培㊁王国维和梁启超的美学思想为例,具体探讨一下康德的知㊁情㊁意与中国现代理想人格建构的关联㊂一康德对西方现代哲学美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贡献是对知㊁情㊁意三者的明确区分,为美学划定了范围和界限㊂知㊁情㊁意作为人类心智结构的三种基本要素,与人类最高的价值范畴 真㊁美㊁善相对应,知性求真,情感求美,意志求善㊂但在古典时代的文化系统中,三者之间并无明确的界限,如柏拉图的理式就是真㊁善㊁美的统一,基督教的上帝就是真㊁善㊁美的来源㊂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改写了传统美学的版图,立足于审美经验来研究美学,趣味㊁情感与想象力成为美学关注的焦点㊂但由于经验主义美学否定了审美判断的先天理性原则,使审美判断丧失了先天的普遍有效性㊂康德从先天的理性原则出发对经验主义美学进行了改造,在理性原则与审美经验之间建立关联㊂他根据人类知㊁情㊁意的心智结构,划分出了知性㊁判断力和理性三种能力,与真㊁美㊁善相对应,并为其确立先天的依据㊂自此之后,西方现代文化就分化为三个不同的领域:即第2期刘月新:康德的知㊁情㊁意与中国现代理想人格的建构现代科技领域㊁审美-艺术领域与伦理领域,美学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㊂康德的哲学与美学思想在 五四 前后传入中国,与中国当时的文化背景和思想潮流密切相关㊂贺麟先生指出,康德的知识论是现代科学的基础,要讲科学的认识论就要涉及康德的知识论㊂康德的实践理性讲意志自由,也同中国当时对民主自由的追求相关㊂事实上,康德的哲学与美学对中国现代思想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入的,不仅影响了中国现代哲学,而且对伦理学㊁心理学㊁教育学和美学等学科都有深远影响㊂ 五四 前后是中国现代美学崛起的时期,蔡元培㊁王国维与梁启超等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坚持思想启蒙与教育救国的宗旨,以康德的知㊁情㊁意学说为指导思想,希望从知识教育㊁审美教育㊁意志教育三个方面塑造国民完整的人格,奠定了中国现代美学的理论基础㊂蔡元培最初是通过日本学者的著作来了解康德的,早在1901年,他就将日本学者井上圆了的‘佛教活论“节译为‘哲学总论“,从中知晓了知㊁情㊁意理论㊂该著作将康德哲学与佛教哲学相贯通,认为宇宙由物㊁心㊁神三部分构成,与之对应的是学问是理学㊁哲学与神学㊂理学研究物理世界,神学研究宗教信仰,哲学探究无形之心性,而心理学从属于哲学,是研究人之心象的学问㊂ 心理学虽心象之学,而心象有情感㊁智力㊁意志之三种㊂心理学者,考定此各种之性质㊁作用而已,故为理论学㊂其说此各种之应用者,为论理㊁伦理㊁审美之三学㊂伦理学说心象中意志之应用;论理学示智力之应用;审美学论情感之应用㊂故此三学者,为适合心理学之理论于实地,而称应用学也㊂其他有教育学之一科,则亦心理之应用,即教育学中,智育者教智力之应用,德育者教意志之应用,美育者教情感之应用是也㊂ [1]357井上圆了分析了现代学科分类的理论依据,认为心理学从属于哲学,是研究人心理规律的理论科学,可以细化为论理学㊁伦理学㊁审美学,论理学研究人的思维法则,伦理学研究人的意志行为,审美学研究人的情感活动㊂教育学是心理学的具体运用,研究知识教育㊁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㊂此后,蔡元培又翻译了井上圆了的‘妖怪学讲义录“,这一著作对知㊁情㊁意的分界与联系也有清晰的说明,认为知㊁情㊁意的教育以 人心之发达㊁知识之开发为目的[2]94㊂井上圆了这两部著作对蔡元培教育学和美学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影响了他的审美教育理论和实践㊂留学德国之后,蔡元培更深入地研究了康德哲学与美学㊂他在‘哲学大纲“(1915年)中说: 美学观念者,基本于快与不快之感,与科学之属于知见㊁道德之发于意志者,相为对待㊂科学在乎探究,故论理学之判断,所以别真伪;道德在乎执行,故伦理学之判断,所以别善恶;美感在乎赏鉴,故美学之判断,所以别美丑,是吾人意识发展之各方面也㊂ [3]339在蔡元培看来,只有知㊁情㊁意的发达才能为人建立一个真㊁善㊁美相统一的世界,促进人意识的全面发展㊂在‘康德美学述“(1916年)中,蔡元培进一步指出: 康德既作纯粹理性评判,以明认识力之有界;又作实践理性评判,以明道德心之自由㊂而感于两者之不可以不一致,及认识力不可以不受范于道德心,乃于两者之间,求得所谓断定力者,以为两者之津梁㊂ [3]506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断定力(审美判断)是联系认识力(纯粹理性)与道德心(实践理性)之间的中介,是沟通现象界与本体界的桥梁㊂这一理论正是蔡元培理想人格观念形成的基础㊂王国维也是借助康德的知㊁情㊁意来阐述理想人格培养的㊂他在‘汗德之哲学说“中指出: 理性现于知㊁情㊁意三大形式中,而理性之批评亦必从此分类㊂故汗德之哲学分为三部:即理论的(论知力)㊁实践的(论意志)㊁审美的(论情感)㊂ [3]298他将知㊁情㊁意作为理想人格建构的指导原则,在‘哲学辨惑“中说: 今夫人之心力,有知力,有意志,有感情㊂此三者之理想,曰真,曰善,曰美㊂哲学实综合此三者而论其原理者也㊂教育学之宗旨亦不外造就真善美之人物,故谓教育学上之理想即哲学上之理想,无不可也㊂ [4]4王国维认为,康德的知㊁情㊁意为现代教育奠定了哲学基础,指引了教育的方向㊂教育就是要从知㊁情㊁意三方面着力,以培养真㊁善㊁美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㊂他在‘论教育之宗旨“中进一步指出: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㊂何为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㊂ 完全之人物应该具备发达的身体和完整的精神,精神又分为知㊁情㊁意,完全之人物应该具备此三德㊂ 故教育时,亦不能加以区别㊂有一科而兼德育智育者,有一科而兼美育德育者,又有一科而兼此三者㊂三者并行而得渐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体之训练,斯得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能事毕也㊂ [4]57-59王国维在中国现代教育史和美学史上系统提出了人㊃97㊃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41卷的全面发展问题,确立了美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引领地位㊂认为美育不仅能够让人摆脱一己之利害,使情感步入高尚纯粹之域,还能促进智育与德育的完善,与蔡元培的思想基本一致㊂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系统地提出了 新民说 ,从公德㊁私德㊁自尊㊁合群㊁自由㊁权利㊁自治㊁国家精神㊁进取精神等方面阐述了国民人格培养的重要性,将国家振兴的希望寄托在国民健全人格培养的基础上㊂他指出: 品格者人之所以为人,藉以自立于一群之内者也㊂人必保持其高尚之品格,以受他人尊敬,然后足以自存㊂否则人格不具,将为世所不齿㊂个人之人格然,国家之人格亦何莫不然㊂ [5]87他的‘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学说“一文糅合康德的道德哲学㊁中国佛学和阳明心学,以启迪人的主体意识与自由意志,促进国民民族意识与个人意识的觉醒㊂后来,梁启超在‘为学与做人“‘孔子之人格“等文章多次提及知㊁情㊁意与人格培养的关联,阐述了现代理想人格建构的路径和方法,同蔡元培与王国维等人一道奠定了中国现代理想人格学说的思想基础㊂蔡元培㊁王国维和梁启超之后,范寿康㊁李石岑㊁宗白华㊁朱光潜㊁丰子恺等受到康德影响的美学家都顺着这一思路分析中国现代教育的出路,开启了中国现代审美教育的先河,将理想人格的塑造视为现代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使美学研究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㊂二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审美虽然是沟通认识与道德㊁现象界与本体界的桥梁,但他更看重审美的独立性,在三者之间划分了明确的界限,为西方现代美学的独立和艺术自律论奠定了理论基础㊂这一理论被引入中国后,促进了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㊂但蔡元培㊁王国维㊁梁启超等美学家受到传统思维惯性的影响,更重视知㊁情㊁意的统一,没有将审美看作是一个与认识和道德无关的领域,而是强调审美对认识和道德的促进作用㊂蔡元培的理想人格学说具有很强的传统文化印记,道德人格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审美只是培养道德人格的途径㊂他认为: 夫人类共同之鹄的,为今日所堪公认者,不外乎人道主义, 而人道主义之最大阻力,为专己性㊂美感之超脱而普遍,则专己性之良药也㊂ [3]340要培养国民的社会公德与社会责任感,审美教育是最重要的辅助,因为审美具有超越性与普遍性,能够使人摆脱一己之私利㊂早在1902年,蔡元培就在‘师范学会章程“中指出,师范学会的宗旨是 使被教者传布普通之知识,陶铸文明之人格 [1]385㊂中华民国成立后,蔡元培大力推行新式教育,认为国家强盛的基础是国民健全人格的培养,他说: 盖国民而无完全人格,欲国家之隆盛,非但不可得,且有衰亡之虑焉㊂造成完全人格,使国家隆盛而不衰亡,真所谓爱国矣㊂ [6]12完成国家强盛这一伟大使命的基础是教育,尤其是审美教育㊂他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将教育划分为专制时代之教育与共和时代之教育,专制时代之教育隶属于政治,为现实世界服务,共和时代之教育超越于政治,使人通达理想之境界㊂他从康德哲学中寻找理论依据: 盖世界有二方面,如一纸之有表里:一为现象,一为实体㊂现象世界之事为政治,故以造成现世幸福为鹄的;实体世界之事为宗教,故以摆脱现世幸福为作用㊂而教育者,则立于现象世界,而有事于实体世界者也㊂ 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㊂ [3]12他将康德的现象界与本体界二分的学说贯彻于教育思想之中,认为教育的宗旨是引导人从现象界超越到本体界,以理想精神来引领现实世界,而审美是沟通两个世界的重要桥梁㊂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摒弃了西方 外在超越 的宗教之路,坚持中国传统 内在超越 的审美之路,希望通过审美使人从现实世界超越到理想世界,从现实之我通向理想之我,完成理想人格的塑造㊂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学史上主张审美独立的第一人,他批判了中国古典美学的艺术功利主义传统,将美描述为 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 与 无用之用 ,反对美与艺术对道德与政治的依附㊂但王国维并没有走向绝对的审美独立论,而是在坚持知㊁情㊁意统一的基础上突出了审美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㊂他对当时国人沉溺于鸦片的恶习进行了心理分析,认为其原因主要不是知识的缺乏与道德的堕落,而是感情与心灵的空虚, 自国民之方面言之,必其苦痛及空虚之感深于他国民,而除鸦片别无所以慰藉之之术也㊂此二者中,后者尤其最要之原因㊂ 故禁鸦片之道,除修明政治,大兴教育,以养成国民之知识及道德外,尤不可不于国民之感情加之意焉㊂[4]23-24㊂与蔡元培美学观浓厚的道德色彩不同,王国维的美学观具有较强的人生论色彩,将审美作为拯救人生的良药㊂但㊃08㊃第2期刘月新:康德的知㊁情㊁意与中国现代理想人格的建构他们都认为现代教育要以人格培养为中心,是知识教育㊁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统一,而审美教育处于核心地位㊂梁启超也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是健全人格的养成㊂他在‘为学与做人“中指出: 人类心理,有知㊁情㊁意三部分㊂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名之为 三达德 智㊁仁㊁勇㊂ 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㊁情育㊁德育三方面㊂ [7]27他对民国初年的教育现状极为不满,认为知识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洞察宇宙人生的 总体的智慧 ,不是传授琐碎的知识,情感教育应该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与高雅的趣味,意志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力㊂梁启超尤其重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他说:人类生活,固然离不了理智,但不能说理智包括尽人类生活的全内容㊂此外还有极重要一部分或者可以说生活的原动力,就是情感㊂ [7]42他对当时盛行的 科学主义 人生观提出了批评,认为情感是人生的重要内容,大力倡导艺术教育,主张用文学㊁音乐和美术来培养人的情感和趣味,陶铸艺术化的人生㊂梁启超所理解的艺术化的人生具备如下特点:第一,能够以艺术的眼光发现自然之美和生活之美, 审美本能,是我们人人都有的㊂但感觉器官不常用或不会用,久而久之,麻木了㊂一个人麻木,那人便成了没趣的人㊂一个民族麻木,那民族便成了没趣的民族㊂美术的功用,在把这种麻木状态恢复过来的,令没趣变为有趣㊂ [7]12艺术化的人生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契合中,超越现实生活的平庸和麻木,构想一个理想的生活世界,使生活趣味化和审美化㊂第二,艺术化的人生是 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 的宇宙境界㊂梁启超眼中的 我 是普遍的精神之我,一个人的 我 和千千万万人的 我 ,乃至和古往今来无数人的 我 ,甚至整个宇宙都是相通的㊂第三,艺术化的人生是积极进取㊁刚健有为的人生㊂梁启超反对功利主义人生观,声称自己的人生观是以 责任心 和 兴味 为根底的,坚持 知不可而为 与 为而不有 的统一㊂ 责任心 就是 知不可而为 ,不计成败得失,为社会和人类尽一份责任㊂ 兴味 就是 为而不有 ,以超越的态度对待一切,享受生命的过程㊂梁启超所倡导的艺术化的人生以趣味和情感为主导,以知识和意志为两翼,他所理解的知识主要不是专业知识,而是超越专业知识之上的 总体的智慧 ,是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洞察㊂他所说的意志是指顽强的生命力和奋发有为的生活态度㊂它要求人超越自我的利害得失,从无限的宇宙时空来认识自我,激发顽强的生命意志,以 为而不有 的态度面对人生㊂这种人生观建立在知㊁情㊁意相统一的基础上指向理想人格的塑造㊂三康德的知㊁情㊁意与中国传统儒家的理想人格学说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理论内涵,但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之下也存在融通的可能,这就是对人的心性与心智的塑造㊂中国现代美学家以康德美学来改造儒家的人格学说,使其获得了新的文化内涵,促进了儒家人格学说的现代转型,同时也促进了康德美学的中国化㊂在融合知㊁情㊁意与中国传统儒家人格学说的具体路径上,蔡元培㊁王国维和梁启超有所不同㊂蔡元培的理想人格学说偏重于道德人格,他将传统的道德范畴 良心 分解为知㊁情㊁意三个方面,他说: 良心者,该智㊁情㊁意而有之,而不可囿于一者也㊂凡人欲行一事,必先判决其是非,此良心作用之属于智者也㊂既判其是非,而后有当行不当行之决定,是良心作用之属于意者也㊂于其未行之先,善者爱之,否者恶之,既行之后,则乐之,否则悔之,此良心作用之属于情者也㊂ [3]154良心是中国古代儒家道德学说的核心范畴,蔡元培对其进行了新的阐释,认为智是良心中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意是良心中推动人行为的决断力,情是良心中判断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三者的统一是人格养成的关键㊂蔡元培对 良心 的阐释不仅借鉴了康德的知㊁情㊁意,而且与王阳明 致良知 与知行合一 的学说相通㊂王阳明认为 良知 是包容一切的 心之本体 , 良知 的展开是 知行合一 ㊂ 良知 是人先天向善的本性,但要通过后天的修炼才能使之彰显㊂他指出: 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㊂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㊂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㊁渊了㊂ [8]109蔡元培也认为 良心 是人先天的向善倾向,需要后天的环境才能成长发扬㊂他说: 盖人之初生,本具有可以为良心之能力,然非有种种经验,以涵养而扩充之,则其作用亦无自而发现,如植物之种子然㊂ [3]155-156蔡元培从现代哲学的角度将 良心 说细化为知㊁情㊁意三个方面,赋予其更丰富的思想内涵㊂也使知㊁情㊁意与儒家心学相对接,用以指导现代的知识教育㊁㊃18㊃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41卷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促进了儒家人格学说的现代转化㊂王国维的理想人格学说偏于审美人格,他以康德的知㊁情㊁意为理论框架,探讨了孔子的审美理想㊂他认为,孔子的人格学说建立在对现象界体察的基础上,他从日月代谢㊁昼夜变迁㊁四时推移中领悟到宇宙的本体 天道㊂人只有体察 天道 ,明确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才能知晓 天命 ㊂但孔子并非一个受 天命 摆布的宿命论者,而是强调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㊂ 盖孔子由知,究理,依情,立信念㊂既立之后,以刚健之意志守之,即 知 情 意 融和,以为安身立命之地㊂以达 仁 之观念㊂盖 仁 与 天 即 理 ,同为一物㊂故孔子既合理与情,即知道,知体道,又信之以刚健之意志,保持行动之,是以于人间之命运,生死穷达吉凶祸福等,漠然视之,无忧无惧,唯道是从,利害得丧,不能撄其心,不能夺其志㊂[4]117人只有体察 天道 ,知晓 天命 ,才能树立达观的生命态度,达到与天地万物相通的境界㊂王国维进一步指出: 孔子欲完成人格以使之有德,故于欲知㊁情㊁意融和之前,先涵养美情,渐与知情合而锻炼意志,以造作品性㊂于是始知所立,和气蔼然,其乐无极,是即达仁之理想,而人格完成矣㊂ [4]146人格的最高境界是立德,而德依赖于知㊁情㊁意的融和,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就体现了这一追求㊂ 诗,动美感的;礼,知的又意志的;乐,则所以融和此二者㊂ [4]147诗能激发美感,感发性情,礼既是一种知识,又是约束道德行为的规范,乐的作用是协调情与礼的关系㊂孔子通过诗教㊁礼教㊁乐教涵养人格,使人进入审美与道德相统一的理想境界㊂ 此时之境界:无希望,无恐怖,无内界之争斗,无利无害,无人无我,不随绳墨而自合于道德之法则,一人如此,则优人圣域;社会如此,则成华胥之国㊂孔子所谓 安而行之 ,与希尔列尔(席勒 引者注)所谓 乐于守道德之法则者 ,舍美育无由也㊂ [4]157-158席勒认为 自然的人 要成为 道德的人 ,必须先成为 审美的人 ,将审美作为人格完善的必由之路㊂王国维也认为美育是解决人格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关键,他以康德与席勒的美学理论为依据,系统总结了孔子的美育思想,提出了人格培养的具体路径㊂梁启超直接将康德的知㊁情㊁意与孔子的知㊁仁㊁勇对应起来,即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三者的完满状态就是 三达德 ㊂ 知 包括基本常识㊁专业学识和 总体智慧 ㊂ 总体智慧 就是人生智慧,即人能够认识宇宙之 天道 ,明辨人生的意义和方向㊂ 仁 是指 普遍人格之实现 ,即人在宇宙中实现自己的人格, 宇宙即是人生,人生即是宇宙,我的人格,和宇宙别无二致㊂体验得这个道理,就叫做 仁者 ㊂ [7]28-29仁者不忧是一种审美境界,是情感的艺术化和趣味化,不拘泥于个人的成败得失,以超越的态度看待宇宙人生㊂ 勇 是指一种光明磊落㊁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所谓 虽千万人,吾往矣 ㊂ 勇者 具有独立自由的意志,坚强果敢的性格,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能够主宰自己的行为,面对成功与失败泰然处之㊂孔子的知㊁仁㊁勇 三达德 是中国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典范,现代教育应该弘扬这一品格,以此为基础,从知育㊁情育㊁德育三方面塑造国民的现代人格㊂四康德的知㊁情㊁意理论之所以被中国现代美学家所看重,是因为这一理论探究了现代知识主体㊁审美主体和道德主体的建构,契合了中国现代理想人格建构的需要㊂知识主体面对现象界,道德主体面对本体界,情感主体是沟通两个世界的桥梁㊂要重塑人的心智结构,改变人的意识和行为,使人从现象界超越到本体界,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最好的方法是从审美与情感问题入手㊂他的审美判断四契机强调了审美的独立性和普遍性,认为审美能够让人的情感与心灵获得自由,增进人的共通感与普遍性,提升人的道德境界㊂这一思想被蔡元培㊁王国维和梁启超等美学家所接受,并与中国传统的美学观相融合,形成了中国现代 无用之用 或 不用之用 的美学观㊂必须指出的是,中国现代美学家是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接受康德美学的,他们对康德的美学体系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而是从现实需要出发,选择康德美学的一鳞半爪加以发挥,希望以审美达到改造世道人心的目的㊂中国现代思想史家林毓生指出,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的第一代㊁第二代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有一个共同的思想特征, 那就是要振兴腐败没落的中国,只能从彻底改变中国人的世界观和完全重建中国人的思想意识着手㊂ 他把这种 强调思想和文化的改革应优先于社会㊁政治和经济的改革 的观点称之为 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途㊃28㊃。
《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读书感悟和读书摘抄
![《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读书感悟和读书摘抄](https://img.taocdn.com/s3/m/4f1c66b8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22.png)
我的感悟:正如李吉林老师所说“教师虽不是思想家,但应该是思想者”。
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的创新历程,历经无数地反思、推论、实践,将情境教学的基本原理由语文学科向多学科、由教学向教育迁移深化。
我满怀欣赏和敬仰,看到了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看到了李老师的诗意人生。
情境教育形成了“行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的四大特点和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整体提高为目的的“五要素”,即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美感性;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以激发情感为动因,渗透人文性;以训练语言为手段,贯穿实践性。
刘勰在“意境说”中阐明:“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我们在教学情境设计中是否也像李老师那样思考过:倘若没有对“物”的感受, “情”如何“迁”,“情”不动,“词”又如何发?书中既有理论实践的概括,也有无数个教学探究实例,无论哪一个学科教学,情境教育都非常重要。
李老师情境教育提出以“思”为核心,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儿童“活动”为根基,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相互渗透,融通课内外活动,将教育空间从课堂这一教育主题区域延伸开去,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自由丰富的发展空间。
本书读完让我对情境教育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也给了我很多启发。
读书摘抄:1. 情境教育就是以美激爱,以爱导行,以情激智,以情为纽带缩短与儿童之间的心理距离,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
2. 除了观察大自然外,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去观察社会生活,每个孩子都是社会中的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需要认识周围世界。
3. 教师还需要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导语,再安排合理的观察程序的过程中,教师应预估学生可能产生的情绪和做出的反应,同时设计好相应的启发性的导语。
4. 情景教学为了发展儿童的语言,着眼于儿童思维的发展,努力从整个情境的设计、优选以及情境中指导学生观察、想象,表达多方面拓展儿童的思维空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既训练了儿童的语言,又发展了其思维。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74c8bcda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2e.png)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美学散步》读书笔记1艺术欣赏就是对美的发现与感悟,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自己心里,《美学散步》读后感。
画家诗人创造的美,就是他们的心灵创造的意象,独辟的灵境,那么什么是意境呢?作者给我们分析到,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研究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而有宗教境界。
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
但界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
艺术境界主于美。
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折射是无所谓美的。
所以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
所以中国艺术家不满足于纯客观的机械式的模写,而总是要在对对象的反映中折射出人格的高尚格调。
静穆的观赏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
于是,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即须得屈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然空灵。
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
超然空灵,才能为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不但是盛唐人的'诗境,也是宋元人的画境。
“以追光摄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这两句话表达出了中国艺术的最后理想和最高成就。
唐宋的诗词、宋元的绘画莫不如此。
中国那些最伟大的艺术品境界,都植根于一个活跃的、至动的而有韵律的心灵。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2《美学散步》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
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和家园感。
他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世界,圆满的和谐”。
艺术教育与美育理论研究及实践
![艺术教育与美育理论研究及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6b571e66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f8.png)
艺术教育与美育理论研究及实践艺术教育是一项深受重视的教育领域,在各个学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艺术教育的目的旨在培养人们的美育素质,将人类艺术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艺术教育与美育理论研究及实践是艺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主题,对于推进艺术教育的发展、培养人才具有极大的意义。
一、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及其与美育理论研究的关系艺术教育对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培养了人们的想象能力、视觉感受、审美情趣等方面。
艺术教育使学生能够通过感受和感知艺术作品,触发自我思考和人生感悟的能力,让学生发掘自身的艺术潜质和兴趣,进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同时艺术教育也有助于繁荣和发展文化艺术事业,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美育理论则是艺术教育的理论支撑,其探讨了美的本质含义、审美教育、艺术创作、艺术欣赏等方面,为艺术教育实践指明了方向,推动了艺术教育的不断发展。
同时美育理论也是艺术教育的创新基础,其研究成果可以为各类教育活动提供更加有效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二、艺术教育与美育理论研究的进展与现状长时间以来,艺术教育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艺术教育的改革也在不断进行中。
随着社会进步和技术发展,艺术教育向多元化发展,各类艺术教育活动出现频率不断增加,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艺术教育和跨界艺术教育也已经逐渐走进了大众的生活。
同时美育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这些理论研究成果也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意义。
从美育学、艺术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角度,美育理论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为艺术教育实践指明了发展方向和路径。
三、艺术教育与美育理论研究及实践的互动发展艺术教育领域已经发展成为艺术教育、文化教育、美育教育相互交织的领域。
艺术教育实践不仅源于美育理论研究的成果,而且推动着美育理论的深入发展。
随着文化艺术教育的深入推进,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素质,美育理论的研究也将更加紧密地与艺术教育实践相结合,实现教学模式的升级、普及和艺术思维的强化。
此外,在艺术教育中,常常出现跨领域的融合,这也同样会对艺术教育与美育理论的发展态势带来影响。
境界
![境界](https://img.taocdn.com/s3/m/48102fb21a37f111f1855b82.png)
境界,从字面上来说,是指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我们说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如何,实际上指的是一个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的水平如何。
境界,并非虚无缥缈,更非遥不可及。
境界的提升,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点点滴滴,每时每刻,就在我们的每一次选择。
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古往今来,凡是能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无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是做事的第一步,就是要立志、下决心,选定自己的奋斗目标。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指一个人在选定自己的奋斗目标之后,就要奋斗不止,即使人瘦了、憔悴了,但仍“终不悔”。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说,在千百次地寻求知识之后,回过头来一看,忽然发现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就在眼前了。
这三个境界也同样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追求的境界。
仰望星空心怀梦想立教书育人之志黎巴嫩著名的诗人纪伯伦说了一句话:“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致忘记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
”不论是刚参加工作或是干了几十年的教师,都应该停下脚步,再回过头来想一想,选择当教师的初衷是什么?也许有一些同志,在选择教师这一职业的时候,开始并非出自喜欢。
但是,看着一个个天真的孩子,在自己这里汲取知识,健康成长,十年、二十年后,他们见到自己还能说一声“谢谢你,老师!”谁不能为此而感动。
所以,每一位教师能一个人的时候,在静静的夜晚,仰望星空,用心感受自己的梦想,重温自己投身于教育事业的初衷。
因为,一个心怀梦想的人,会执著而努力地付出,为实现心中之梦无怨无悔;一个心怀梦想的人,也会变得激情澎湃、魅力四射,时时刻刻在向周围释放正能量。
仰望星空,,心怀梦想,这是第一种境界。
默默耕耘淡泊名利为梦想锲而不舍梦想确立之后,还要舍得付出,乐于付出,即使“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
因为,没有这样的付出,是达不到目的的。
在追寻梦想的路上,我们可能会受到各种困惑和诱惑。
诗意教育模式(理论篇)
![诗意教育模式(理论篇)](https://img.taocdn.com/s3/m/992e533643323968011c92e5.png)
诗情校园诗意教育枣碧中心校诗意教育模式构建----理论篇素质教育是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流。
素质教育是全面落实教育方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也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更是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使人的适应性与创造性相统一的教育,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有特殊要求的体现。
落实素质教育,需要找准切入点,只有找准切入点,才能有力地推进素质教育战略的全面落实。
近年来,阆中市枣碧中心校就以“营建诗情校园,打造诗意教育”为切入点,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诗性教育别拘一格。
他们认为:企业需要企业文化,民族需要民族精神,而培养一代新人的民族精神的历史重任又落实在学校。
为此,枣碧中心校把“营建诗情校园,打造诗意教育”作为该校的办学特色,并做了大量探索工作。
其目的想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对孩子进行文化知识教育、道德品行塑造和民族精神培养,逐步形成一种“诗性教育”模式。
诗歌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诗歌也是我国最早的文学体裁,传唱歌谣更是儿童的最爱。
通过研究发现:“诗教”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经解》篇。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伟大的教育宗师孔子亲自删定“诗三百”作为诗教的基本课程,把学习如何做人界定为学诗的根本性目的。
孔子曰:“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如果说“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智育的话,那么“事父”、“事君”、“群”(团结群众,和谐相处)、“怨”(恰当的讽刺批评)则属于德育范畴。
而“兴”(想象力)、“观”(观察考究力)则是美育的内容。
诗词歌赋既是情感的精灵、生命的涌泉,也是点燃师生共同追求崇高、向往善美的火把,更养育高尚志趣、文雅精神的催化剂。
诗歌的道德教化功能早已为人们所熟悉。
《艺术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艺术导论》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54b1852b0717fd5370cdcad.png)
《艺术导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课程名称:艺术导论课程类别:必修课□选修课□√学时学分:其中实验(实训、讨论等)学时:授课时间:周星期三节授课地点:6F任课教师姓名:梁宝忠职称:音乐学副教授所属院(系):师范学院联系电话:(短号:)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周星期二节音乐教研室教师办公室当面辅导二、课程简介本课程属于普通高校所有专业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开设本科程是为了使学生能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并能运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鉴赏各种复杂的文艺现象,牢固地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审美观 ,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提供有效的途径。
三、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本课程属于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学生的公共选修课,开设本科程是为了使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对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和艺术的门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识,以提高其艺术修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提供有效的途径。
、过程与方法目标:本课程的教学主要通过学生课前预习、教师课堂讲解、赏析相关音像资料、共同探讨相关论题、学生课后作业、期末书面考试等环节和形式,采用教育、教学及心理学的相关原理与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全面地了解艺术这一文化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与理念,而不只是纯粹理论知识的了解与掌握,提倡批判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将艺术文化与西方社会、历史、哲学、美学、文化人类学等相关学科与知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以及品行操守,使这一门公选理论课的教学成为让学生全面发展与成长的途径之一。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修读过一定的文学、美术和音乐类课程之后再修读本课程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如选修过《外国文学》、《美术鉴赏》、《西方音乐简史》、《音乐鉴赏》等课程之后再选修本课程,该课程的开设将对学生以后选修《交响乐赏析》和《音乐剧欣赏》等课程起到桥梁和铺垫的作用,并有助于提升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和艺术素养,对学生形成完美的人格也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获奖名单
![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获奖名单](https://img.taocdn.com/s3/m/a67efb12482fb4daa58d4b50.png)
附件7: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获奖名单一等奖(排名不分先后)省(区、市)单位论文题目作者北京北京理工大学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普通高校音乐课程教学教曲香竹法研究郑以墨、王阳河北河北科技大学论高校美术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内蒙古包头师范学院关于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课程的生成性研究张晓涧辽宁沈阳体育学院辽宁省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开展现状调查研究马跃陈振濂浙江浙江大学当代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学术反思、学理检验与学科构建黄厚明、王钟涛、陈云海浙江浙江大学大学通识教育视野中的公共艺术教学——关于《中国绘画导论》课程教学的思考王豪东、徐琳哲浙江丽水学院浙江两级师范学堂艺术教育对当代高校艺术通识教育之启示浙江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简论美育与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应金萍四川四川师范大学以美育为切入点构建素质教育实施体系钟仕伦、康胜、杜伟易希平云南曲靖师范学院高师音乐学专业“三位一体”教学探究与实践——以西部地方师院音乐教学为例二等奖(排名不分先后)省(区、市)单位论文题目作者刘欣欣北京清华大学音乐与文化并举感性与理性并重——《西方古典音乐文化》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教学观及实践的校本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基于心理调适的高校戏剧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吴汉锋、宋振韶、董礼北京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动画高等教育的实证与思辨高薇华、赵冰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的办学理念及其教学成果王次炤魏志敏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理工科高校的“美育”之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展艺术教育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新教学与管理模式,提高高等音乐教育质量李爱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音乐学院教学改革研究与启示北京北京理工大学中国高校研究生艺术教育现状及推进措施许晶北京北京舞蹈学院中美舞蹈教育视野中的舞蹈教育功能再认识王欣仝妍北京北京舞蹈学院舞蹈不仅仅是跳舞而已——论当代舞蹈教育观念的进一步转变北京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新时期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法规的建设童江梅、张援北京北京农学院高校合唱艺术教学多媒体素材库建设及教学应张琳、潘明用程序开发设计的研究高璐、高琳天津天津师范大学对天津市在职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调查研究天津天津师范大学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水平提升的反思与策略康爱琪、罗晓颖、纪涛天津天津科技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创新人格的调查研究林琳杨立勇河北邢台学院术学并重构建特色——综合性大学美术学学科建设与发展途径的思考河北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幼师舞蹈创新教学策略研究傅丽娜学校胥丽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音乐教育——基于10所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比较研究内蒙古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舞蹈教学剧目教材建设与舞蹈人才培养李欣内蒙古包头师范学院高等美术院校的学科建设与课程的价值诉求张晓涧张静内蒙古内蒙古河套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的学生立场取向——从现实设计到哲学思考辽宁大连艺术学院高校艺术教育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刘国辉、朵丽尼娅吉林东北师范大学音乐课程文化选择意义研究金顺爱、吕群、邢祎雯2吉林东北师范大学英国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启示鲍枫、王以宁吉林东北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艺术专业学生实践柳轶教育全过程研究龚金平上海复旦大学通识教育背景下大学公共影视课程的理念革新与实践探索邓佳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试论多元文化舞蹈教育在普通高校舞蹈鉴赏课中的渗透与运用上海上海体育学院我国体育学院体育艺术类专业的办学特征分析杨珏、杨兴权上海上海大学略论综合性大学艺术学科的交叉融合谢晓昱、陈大明江苏南京大学浅论高校艺术教育的基本特性李健、翁再红金红江苏苏州科技学院如何走进戏曲经典——从昆曲调查谈高校戏曲艺术教育江苏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教学媒介类型及专业信息构建研究耿涛江苏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论当下语境中的中国学院美术黄平桂迎浙江浙江大学大学《教室剧场模式》的教学探索与思考——浙江大学《校园戏剧》公共艺术通识课程实验报告浙江中国计量学院高校中华传统艺术教育创新实践初探连红、姚旭辉陈漪浙江杭州师范大学戏剧渗透——非专业戏剧教育在高等院校的实施框架浙江杭州师范大学价值与成效——与高师《即兴伴奏》课程有关陈琼的两个问题浙江温州大学浙江省大学生艺术团建设实践初探吴莉娜汪洋、杨孜孜浙江湖州师范学院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以浙江省11所高校为例浙江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综合艺术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平台建设高澄明、黄杭娟张小敏浙江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习社会”和“创意经济”中的英国高等艺术教育浙江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审美教育:艺术消费的伦理救赎胡卓群杨继勇、王小元安徽安徽工程大学论理工科院校专业实施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和价值——实施美育促进创新的办学实践及发生学原理研究安徽蚌埠学院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王芳、陈华喜安徽阜阳师范学院找寻高师美术教育失落的人文精神——美术学郝亚丽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调查研究山东山东大学现代中西艺术教育比较研究的启示曾繁仁董明慧河南河南师范大学高校艺术师资培养如何适应当前农村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需求雷红薇河南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关于高校艺术教育创新培养模式与机制的研究思考——基于河南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现状实证调查河南河南科技学院综合性大学公共陶艺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商亚敏湖北武汉科技大学关于公共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新思路高超唐杰湖南湖南理工学院面向基础教育需求,构建实践取向的(美术学)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广东暨南大学综合性大学艺术素质教育现况及对策调查研究叶志海、王红主、吴文霞重庆重庆大学传播学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再定位思考杨尚鸿冯红梅重庆重庆教育学院从中小学教度探析高师“美术鉴赏”课程问题与对策四川西南民族大学四川高等艺术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罗布江村四川四川民族学院有效利用民族传统艺术资源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熊云绯高校艺术教育优势——四川民族地区高校专业舞蹈教育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四川四川民族学院迷茫与反思——就当代藏区学校美术教育的几郭重曦点思考四川成都体育学院我国体育院校艺术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魏万珍、顾春先、邬红丽张汉东、范玉洁云南玉溪师范学院创建本土教育体系探索非遗传承模式——以玉溪师范学院传习馆为例陕西西安工业大学扩招以来学院式书法教育教学的几个问题刘天琪陈建玲、贾会敏、卢渊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心理学在写实绘画教学中的应用初探——克服恒常性障碍的初步研究甘肃西北师范大学学前综合艺术课程的构建与实施黄少芸卢小兵宁夏宁夏大学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及对策4三等奖(排名不分先后)省(区、市)单位论文题目作者北京中国农业大学普通高校非专业音乐教育若干问题浅析王怡北京北京科技大学论艺术教育与创意经济发展韩学周、马萱北京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大学美育的文明化巩武天姬沛北京中央戏剧学院逆向思维在导演基础教学中的运用——“画面小品”教学的总结与思考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整合艺术教育资源,推动高校艺术教育深入发展杨姿楚、井志伟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素质培养价值的研究苏丹娜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比较视野中的“舞蹈鉴赏”课程探究胡伟郭颖北京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试论音乐实践活动在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中的作用——兼谈部分理工类高校音乐实践的形式与特点北京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论公共艺术教育在城市和谐社区建设中的功能童江梅杨新磊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一菁抑或多庸:从短命的北京艺术学院问思艺术教育之真谛天津天津师范大学浅谈高校学生艺术社团的现状与发展陈筱悦天津天津科技大学浅析如何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引领学生精神生活李怡天津天津科技大学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探索与实践王静天津天津理工大学强化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刘迎钟蕾、朱荔丽、魏雅莉天津天津理工大学新经济形势下高校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的思路与实践苑岚冰、秦佩河北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省普通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行性的研究河北石家庄铁道大学工科院校艺术教育特征比较与优化途径朱桃杏、朱正国、赵玉河北河北联合大学论艺术教育与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王峥、李丹、吕善辉山西山西大学关于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进入地方高校公共艺术张瑞蓉、赵海英课程之构想山西太原师范学院高师美术教育设计专业“民间美术”课教学探析于平山西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构建大美育体系的实践与探索张润喜苗金海内蒙古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民族音乐传承驿站——艺术院校传承音乐文化遗产的新模式李妮娜内蒙古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继承革新古为今用——李渔授曲理论对当代声乐教学与表演实践的启迪内蒙古内蒙古赤峰学院美术教育实习去农村初探李国达辽宁大连理工大学大学校园音乐文化质量建设探析毕源红、张震辽宁沈阳师范大学以合唱艺术传播高雅音乐文化的实践研究张会艳辽宁沈阳师范大学室内乐教学结构的优化与教学实践创新程岩辽宁沈阳音乐学院改革发展中的高等艺术教育社会价值思考白玮彭虤虤辽宁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育心之策——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心理治疗取向辽宁大连艺术学院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王贤俊亢莹、王铁锋、张朝霞辽宁大连艺术学院明确素质定位更新教育理念探索培养路径——艺术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培养体系构建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基于主体性目标体系的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研究尹爱青、王稼之吉林东北师范大学美术教师教育的思考与研究潘宏艳、王铁军吉林东北师范大学浅谈学院艺术教育的问题李书春吉林长春工业大学低碳经济理念下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开设室内樊孟维设计教学探讨毛开宇吉林长春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艺术教育研究——设计基础视知觉教学实践吉林长春大学盲人视唱练耳教学初探祁欣吉林吉林师范大学论中国本土化设计教学体系的建立李岩、王楠楠孙先旭吉林吉林艺术学院擦出美的火花——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研究黑龙江东北农业大学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管理浅谈韩博黑龙江黑龙江工程学院“大工程观”理念下的艺术素质教育探究佟强、于巍巍6黑龙江黑龙江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浅谈艺术教育与司法实践郝瑛陈莉萍上海复旦大学艺术的科学与民主——刘天华艺术教育思想及当代启示李本乾、陈晓云、杨柳上海上海交通大学手脑并重技艺结合——艺术教育跨学科教学平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初旖上海上海大学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方法探析——从教学互动到合作学习李敏上海上海大学艺术管理学科中能力型学生培养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上海上海电机学院美育与技术本科创新人才培养夏建国上海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开展校园舞蹈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曲慧佳上海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试论公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于海生康尔江苏南京大学从艺术创作论中提炼具有普泛价值的创新路径的思考江苏南京大学关于公共艺术教育六大关系的思考谢白江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学涵养与高等书法教育邱世鸿江苏江苏大学让民族传统文化薪火相传——论高校艺术教育孙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高师民乐教学的文化思考岳峰江苏徐州工程学院论高校艺术教育改革的民艺学取向张欧、王湉江苏苏州科技学院苏南地方音乐文化艺术资源对高校创新人才培苏春敏养的实践探究江苏盐城工学院论信息环境下的美术造型教学张军、黄本亮江苏南通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路向李纯江苏徐州师范大学高校艺术教育资源库建设探索胡永斌江苏徐州师范大学高校师范美术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和改革模式研究李英梅江苏徐州师范大学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科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及王志军、余少鹏挑战李凌燕江苏常州工学院论本土民间音乐课程资源与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有机整合“五业贯通”的创意设计人才培养邓凯、许小婷、徐红江苏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浙江大学综合性大学音乐通识课程中中国本土音乐元素缺位问题的调查研究与对策周聪浙江浙江大学关于情绪的音乐表达的实验研究——以及对音乐教育模式变革的思考周慧军、姜勇、符德江浙江浙江大学刍议公共艺术教育的定位、功用与实施陈向集浙江浙江师范大学我国高师美术学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以四所高师院校为例徐丹旭浙江杭州师范大学教育规划纲要视阈下的大学艺术教育丁东澜浙江浙江工商大学论普通高校“完整音乐教育”及其实施邹丽霞浙江中国计量学院理工类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研究左冕浙江嘉兴学院创意线描画教学研究覃道义、郝振刚浙江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区域文化课程资源的探究——有感于《舟山海洋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程舟珊浙江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技”与“理”结合的高职公共书法教学模式构想倪旭前浙江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高职表演艺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罗曼丽浙江浙江传媒学院追寻“美”的境界,全面提升人文素养——大型原创历史诗剧《梦回圆明园》艺术呈现中的高校美育实践与思考王文科浙江衢州学院大学审美文化教育探索叶碧浙江浙江中医药大学加强和改进中医药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若干思考黄文秀安徽安徽财经大学国外艺术教育经验对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借鉴意义赵义堃、程军安徽安徽财经大学基于构建主义视角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徐豪安徽淮北师范大学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参与社区音乐教育的思考夏雷英、陈艳丽安徽淮南师范学院新课改背景下对几所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反思汪保群福建闽江学院蔡继琨音乐学院《音乐鉴赏》课程的美育功能及实践初探刘淘福建黎明职业大学泉州“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泉州高校的传承陈连锦、赖锦标福建黎明职业大学数字技术下《摄影》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伍文华8福建厦门演艺职业学院“有教无类”与艺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创新曾若虹江西南昌大学《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的行动研究徐飞江西华东交通大学理工科院校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现状的研究薛莉、陈又林雷敏江西江西财经大学对江西省四所高等院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徐希茅江西江西师范大学创建音乐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实践课程的实践报告江西江西科技师范学院“W.S.O”教学模式在高师《世界民族音乐》课黄苗、刘云、黄玉英程中的实证研究山东中国海洋大学关于当前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人文维度的思考王小强、赵玉红山东中国海洋大学中国“诗教”传统对大学艺术教育的启示王琳舒、黄立田、吉新宏山东山东师范大学用多元化文化来架构高校舞蹈教育的桥梁崔云霞山东山东体育学院虚拟现实技术在舞蹈教学训练中的应用初探赵晚霞、崔宗祥、郑亮亮山东东营职业学院网络环境下音乐欣赏教学的模式研究赵希军山东鲁东大学音乐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习得途径崔学荣河南河南大学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电视新闻播音教学创新研究强海峰河南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音乐鉴赏》教学探析杨新宇河南郑州大学超媒体时代的摄影教育思考延婧朱英萍、李以明、杨新宇河南中州大学河南省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评估工作的实践与探索河南河南科技学院影响美术类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与对策研究雷保杰河南河南科技学院当代高等学校美术教育价值及其实现途径之我见张新词李晶河南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河南省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其他省份之比较湖北武汉理工大学艺术学科教育与21世纪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林能杰、邓涛、邓小峰湖北华中师范大学艺术教育与国家软实力提升战略思考臧艺兵湖北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初探徐帆湖北襄樊学院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大学生民族民间杨秋仪音乐收集与整理能力的培养——以民歌、民族器乐曲和民间歌舞音乐为例湖北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武汉市六所高职院校学生音乐学习现状调查报告康玲、谢民湖北武汉纺织大学工科院校通识教育系统下的美术课程改革严珺、计臣湖南湖南师范大学《西方音乐史与欣赏》课程教学理念改革的思考凌宪初湖南湘南学院论舞蹈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和独特性张婧湖南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大众文化时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思考谭学念、曹莉芳喻秋兰、蒋笛湖南长沙学院美善合一——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湖南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论创新型地方戏曲人才培养——以湖南艺术职易介南业学院为例邓晨霞广东华南理工大学从就业趋势来反思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广东东莞理工学院寻根传舞在当下——试论中国普通高校的舞蹈姚佩婵本土教育广东广东工业大学理工科院校学生艺术团建设的人文思考王勇杰郑萌广东广东工业大学普通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教育“热”的文化生态批评广东广州美术学院交叉与互动——中法数码媒体设计教育的比较谭亮分析广东广州大学当代国际音乐教育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金世余广东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构建书法与设计教育专业研究报告靳继君广西广西大学壮族音乐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传承的思考—叶峰—以广西为例杨慧芳广西广西师范大学独立学院公共音乐课教学现状研究——以广西九所独立学院为例广西广西师范大学高师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创新思考马学文李虹广西玉林师范学院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实践与思考广西梧州学院高师舞蹈开放式教学体系的构建蒙妍广西广西工学院建立文化市场与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对接机制的黄蕴兰思考——以广西为例10广西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地方高校以艺术教育引领地方文化发展的几点易忠思考广西南宁地区教育学院民族地区高职师范专业音乐课引入本土音乐的刘菊探索——以广西高职院校为例重庆重庆教育学院当代艺术语境下的素描教学改革探索刘农四川电子科技大学理工科院校校园艺术活动的实践探析李谷静、刘惠卓嘎四川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乐器教育发展初论——少数民族乐器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视角四川四川师范大学基于部颁方案的高校美术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研究陶旭泉四川西华师范大学新课改背景下未来教师美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陈宁文晓璋四川绵阳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院校艺术教育教学管理及艺术教师培养模式探索贵州贵州师范大学西部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地方性课程泛论陈忠松贵州贵州民族学院发掘动画艺术的文化内涵——将贵州民族文化郭安融入动画教学欧光艳贵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开发建设贵州高校少数民族代表性舞蹈课程的思考云南玉溪师范学院传统民族艺术,构建和谐校园——少数民族地廖锋、杨光区高校艺术教育的探索与实践高洪云南玉溪师范学院异化与回归:对高校师范生实施公共艺术教育的思考西藏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西藏学校音乐教育之我见——以拉萨为例况云丽陕西长安大学博客在公共艺术教育中的教学功能探析霍忠义、戴生岐陕西西安工业大学高校书法教育的思考雷雨王硕陕西西安体育学院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艺术表演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研究甘肃兰州大学“高水平”艺术教育:21世纪大学通识教育改革赵宗孝的核心取向甘肃西北师范大学对西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的思考王玉芳王嘉毅、王治和、董瑞甘肃西北师范大学以课程建设为中心,实施高校艺术教育系统性建设——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对策研究甘肃西北师范大学全球3D影视艺术发展及中国影视艺术教育的陈积银、孟子为、谢致远战略转型新疆新疆艺术学院维吾尔族民间美术的教育价值迪丽努尔•买买提。
艺术实践活动总结
![艺术实践活动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2f5b114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f8.png)
艺术实践活动总结艺术实践活动总结(精选6篇)艺术实践活动总结篇1艺术实践是课堂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专业思想、锻炼能力、提升素质的最好平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是艺术的来源也是检验艺术水平的唯一标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最终是要接受现实工作和生活中的检验,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升华自己,塑造自己。
为提高美术功底及综合素质,我积极的参加了艺术学院为期三周的艺术实践活动。
时间飞逝,短短三周已经匆匆过去,在学校领导与老师的正确领导下,顺利的完成了本次的艺术实践活动。
在这三周中,老师带领我们全班来到了风景如画的徽州黄山。
在黄山的三周时间内,我们以山水、草木、房屋油画写生为主。
中间穿插组织一些活动,在老师的领导下,先后组织了我们去了宏村、平山、西递、黄山等地参观。
每到一处,都由导游带领我们注意观察了解当地的文化演讲、历史遗存、人文景观、民俗民情、社会状况、生活习惯等。
在古城,我们感受到了不同于都市生活的一种古朴气息;在平山的村落里,我们感受了那里封闭的山间居民质朴淳厚的民风。
在我们一幅幅的油画作品中,远山、近树、曲巷、房屋、院落无不流露出与大地、自然的亲近。
短短的几天中,我们对徽州人们的生活有了较为熟悉的了解与体验,这为我们的艺术创作增加了丰富多彩的内容。
在这整个历时三周的行程中,我依据这些天的所见、所闻、所感,产生的一些感想总结如下:一、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虽然我们离校写生,但是,教学活动仍顺利实施。
由于把课堂搬到户外,而且是在这么极具民族特色的风景区,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扩张,对油画风景画的兴趣自觉的得以体现。
而老师的讲解和做的一些范画,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从正面的引导了我们如何观察景物、分析色彩,提高了我们组织画面、表现情感的能力。
每天定时的集体作业讲评,使得我们的一些小错误及时的得到了更正,同学们的一些共性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同时,给画的教好的同学予以肯定和鼓励,给我们树立了较好的学习方向。
诗意语文挥洒诗意人生
![诗意语文挥洒诗意人生](https://img.taocdn.com/s3/m/1269353d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46.png)
诗意语文挥洒诗意人生中国电影的政治影像诗意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电影界出现了一股“革命现实主义”的思潮。
这一思潮强调电影应该以写实的角度来描写社会现实,通过影像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深刻。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电影开始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以及社会不平等和贫困问题。
中国电影的政治影像诗意在许多方面得到了体现。
例如,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界出现了一股“新潮电影”的思潮。
这一思潮强调电影应该以更加自由和个性化的角度来描写社会现实,通过影像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深刻。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电影开始青年人的生活和情感,以及社会不平等和贫困问题。
中国电影的政治影像诗意还体现在对历史和文化的上。
中国电影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写和对传统文化的表现,向观众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画卷。
例如,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界出现了一股“新武侠电影”的思潮。
这一思潮强调电影应该以武侠小说的角度来描写历史事件,通过影像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侠义精神。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电影开始武侠文化,并通过影像来表现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复杂性。
中国电影的政治影像诗意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它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和对历史文化的表现,向观众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这种诗意不仅体现在中国电影的创作中,也体现在中国观众的审美中。
在生命哲思中,我们不断去探索生命的奥秘和深邃。
我们思考着生命的意义,我们想要从生命中得到什么,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去度过自己的人生。
我们也在思考着生命中的困境和挑战,如何去面对它们以及如何去解决它们。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去认识和感受生命中的美好和幸福,从而让自己更加充实和满足。
在诗意言说中,我们用一种更加感性和艺术性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感受。
我们用比喻、象征、暗示等手法,把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体验变成一种富有诗意的语言和意象。
通过这种语言和意象,我们能够更好地表达我们内心的情感和思想,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我们的内心世界。
诗画意境下的文化表达——以纪录片《中国》为例
![诗画意境下的文化表达——以纪录片《中国》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ba518033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64.png)
艺术探讨99视界观.2021.06诗画意境下的文化表达--以纪录片《中国》为例冯玉莹(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300)摘 要:纪录片《中国》改变了以往历史纪录片的叙事风格,与中国传统美学融合,追寻韵味悠远的意境之美,在如诗如画的意境中诉说中华文化的根系,呈现出大写意的美学风格。
本文将主要探讨影片如何在诗意中讲述历史,传递中华文明传统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纪录片;诗意;意境《中国》是由湖南卫视、芒果TV 联合播出的历史文化纪录片,一经播出就受到大家的喜爱和追捧,目前豆瓣评分为8.6分。
第一季共12集,讲述了从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的盛世局面。
导演李东坤试图在《中国》里建立一套全新的审美体系,不仅仅是讲述历史故事,而是在思想、在审美上引领一种思潮。
《中国》力求在“诗意化影像”与“历史纪实”之间寻求一种均衡,在历史中渗透着诗意的美好,叩击着观者的思绪灵魂。
一、影像风格的诗意呈现《中国》作为一部历史文化纪录片,摒弃了历史资料镜头的运用,完全采用“实景再现”式拍摄。
导演运用细腻的光影、和谐的色彩以及诗意化的慢镜头建立起一套全新的美学体系,使浩瀚历史犹如一幅大写意的水墨画呈现于荧屏之上。
纪录片为了追求真实性,大都采用纯自然光,但是纪录片不是现实的复现,而是追求“艺术真实”。
纪录片作为一门视听艺术,应充分利用光的各种功能,恰如其分地展示内在情绪,创造特定可信的环境气氛。
在《中国》第一集中,室内搭景部分均采用戏剧式的舞台光效,背景呈黑色调,突出历史的庄严感与厚重感。
孔子杏坛收徒的片段,画面明亮,色彩饱满,呈现出金灿灿的暖色调。
然而,当鲁昭公战败逃亡的消息传来时,画面转为冷色调,孔子从逆光中走来,身影朦胧,冷色调和蓝绿烟雾的处理,是对孔子内心痛苦和悲愤的写照。
导演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完成了诗意的自由的表达,一股冷峻、怅然,却不乏诗意的形式跃然于荧屏之上。
色彩即情感,不同色彩或同一色彩的不同运用能引起不同的情感反映,产生相应的情绪效果。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成果推介·中国设计思想及其当代实践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成果推介·中国设计思想及其当代实践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d2492bb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bd.png)
子课题一“中国传统造物思想启迪工业产 品 创 新 设 计 研 究”, 提 出“ 构 建 中 国 设 计 先 进性姿态”“工业设计要诠释‘产品内在意 义 ’ ” “ 基 于‘互补认知模式’的设计思维和 方法”等学术主张与研究方法,主张将传统思 想与现代技术进行磨合,旨在激活中国传统文 化中的优秀思想和理念,形成当代中国设计创 造的新方法,以灵活展现中国人的设计智慧、 造物智慧和生活智慧。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144
艺术学研究 2023年第3期
于思想、工艺、材料、技术和市场的综合研究, 研究成果为各艺术设计专业方向提供了新材料、 新工艺以及综合材料使用方面的重要技术及设 计经验。
子课题四“中国传统造物思想启迪现代设 计理论创新研究”,提出“造物思想本体研 究”“陈之佛与中国设计学”“中国新造物 体系研究”“中国设计话语体系研究”等重要 研究命题,并积极探索中国设计史课程体系建 设和新语境下中国设计理论承传与交流的有效 路径。通过讨论不同历史条件、技术背景下中 国造物思想的生成、传承与变化,探讨中国设 计研究的方法、特征与价值,构建中国设计话 语体系;同时,力图与国际设计研究接轨,展 开中国设计与物质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研 究,建立传统与现代的对话通道和多种转化路 径,尽可能完整梳理“思想”所涉相关人、事, 缕清中国设计研究的多条线索。
供稿: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全国艺术科学 规划项目管理中心。
该项目成果梳理了从传统造物到现代设计 的历史发展脉络,对中国设计思想及中国造物
责任编辑:韩泽华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该成果在系统化概括和凝练方面尚存在提 升空间,对古代设计思想的研究尚待进一步深 入和细化;对中国设计思想的论述视角偏重哲 学思想层面,缺少中外设计思想的比较分析和 对中国设计思想的凝练,需理清对当代实践部 分论述的逻辑思路;关于中国设计思想的当代 实践研究,尤其是如何将传统设计思想转化为 具有东方精神的当代设计实践,有待进一步描 述与阐释,所涉及的门类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 善,以建立一套更具指导性和前瞻性的中国传 统造物之当代学术研究和设计实践体系。
浅析中国艺术精神之境界——幽远
![浅析中国艺术精神之境界——幽远](https://img.taocdn.com/s3/m/cbaeb8c7bed5b9f3f80f1c7e.png)
浅析中国艺术精神之境界——幽远摘要:幽远在中国艺术语言里面含有一种幽冷、深远、寂寞、超群脱世的境界。
它不但体现了庄子的精神,在禅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幽远之境始于中唐时期,但是在宋朝山水画中出众。
韩拙的幽远之境是从郭熙平远之说中总结出来,与其说是建立在客观的空间关系上,倒不如说是建立在氛围及其心理范畴上。
幽远意境不仅在画中有体现,在诗歌中和园林中都有所体现。
关键词:艺术精神境界幽远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2-一、幽远意境的内涵幽远,在中国艺术语言里面含有一种深远、寂寞、超群脱世的境界。
幽远是人们心里活动的远近,也是他们精神所达到的境界,意境与境界相互阐释,相互统一,在作品中可以看到在空间上表现出一种虚无。
一是从远近,幽远必然是靠后,它的靠后无碍,但是因为它的远去,却给人一种隐隐约约、飘渺的境界,而这种感觉在中国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从而也从另一角度寄托了古人的追求宁静,脱俗,恬淡的人生哲学。
幽远给人的一种冥想,虚无的境界,体现了庄子的精神“神遇”,“虚无”,“物我两忘”,“淡泊无为”,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和宇功,圣人无名。
”这充分的表达了庄子至人无几,物我合一,淡泊无为,不求在人间立名的人生哲学宙观。
同样,中国的禅宗追求一种超脱、淡泊、高雅之禅境。
幽远之境在禅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二、幽远意境在绘画中的体现幽远之境始于中唐时期,但在宋朝山水画中出众。
一方面由于由中唐到北宋进入后期封建制度的变异,很多前朝文人墨客难得在政治上施展或处于失意境遇之中,审美情趣也在潜移默化的发生变化,文人士大夫画家总是以追求自我精神解脱为核心的人生哲学与自然淡泊、清净高雅的生活情趣,消极入世,他们并寄情于自然景物之中。
另一方面,宋代开始兴起理学,使得儒释道更好的融合和发展。
在这种文化下,幽远之境逐渐被人重视,正是这种道学观点,与文人士大夫们追求的一种空灵、宇宙论与修身为人之道揉合在一起,超群脱世、无我之境与幽远又是相互吻合的。
诗韵校园建设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诗韵校园建设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5efade24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b3.png)
诗韵校园建设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意义:诗歌是一门语言艺术,在满足人们审美的同时,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
从人类的历史发展来看,世界文学的发展是从诗歌开始的,人类的童年直接伴随了诗歌的产生。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孔子就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
”千百年来,诗歌灌溉了我们伟大的民族和辉煌的历史。
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诗歌传承了中国文化,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无不充满了诗歌的迷人色彩。
如果没有诗歌方面的修养,中国人将无法传承和建立本民族的语言规范,无法推动文明的进程。
中国古代文化提倡“文以载道”“诗以言志”,我国古代诗人、词人中很多都是有思想的人,他们的诗文体现了我们的文化传统,值得我们这个民族去传承。
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古诗词教学。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诗歌的教学,专门为小学、初中、高中学生推荐了必背的古诗词。
古诗词成为学生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
古诗文诵读对于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创造条件,也开拓了学生课外学习的另一空间。
诗中有画,诗中有音乐,诗中有哲理,古诗文诵读是交给学生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
学校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师生精神生命成长的家园,理应让师生一同追寻两千多年的诗教历史,享受诗意的学习的生活,在诗韵书香的浸染中,诗意盎然地栖居在这片广袤的文化沃土。
为此,本课题的重点在于将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实验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以中华传统文化进课堂、师生同读经典、古诗词教学研讨等活动形式开展。
本课题研究,立足诗韵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农村小学实际,体现学校文化的积淀和底蕴,体现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
以诗韵校园文化建设,统领学校管理,构建校本课程,从而丰润学校的文化内涵,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塑造学校的文化精神。
实践意义:(一)促进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想象力是所有创造活动的思维源泉。
学生缺乏足.够的想象力,将会限制其对客观世界的认知。
陶渊明诗中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陶渊明诗中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https://img.taocdn.com/s3/m/c3df6f3610661ed9ad51f3f7.png)
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2期历代文史陶渊明诗中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吴巍巍(湖北成宁学院,湖北成宁437000)提要:本文从意与境的交融及语言的自然天成两个方面对陶渊明诗中天人台一的艺术境界进行了阐述,认为正是这种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使陶诗在中国艺术园林中散发出永久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陶渊明;天人台一;主客二分;语言天成中图分类号:1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42(2006)02—76一皿收稿日期:2005--12--18作者简介:吴巍巍(1977一),女,湖北咸宁学院,人文学院教师。
老庄的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精髓,更是后人一直推崇的自由精神境界和审美境界。
然而无论是精神追求还是艺术审美追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却非易事,它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也不是经常能做到的。
而陶渊明在那个动荡黑暗的年代,能够独超众类,写出大量内容充实、贴近生活的田园诗,并在诗中创造出天人合一的诗意境界。
陶渊明作品中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首先表现在意与境的交融中。
陶渊明的艺术人生境界使他摆脱了以主客二分方式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习惯视角,而用一种审美观照的方式超越认识论中主客相互外在的关系。
陶渊明在审美观照中,是融自己的全部生命于自然中,忘掉了山、花与人的对立,所以他能超越周围事物的普遍性、重复性特征,在自己的性情的投射下,无论是山还是花都与人浑融为一。
试举其《饮酒》第五首中诗句为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两句诗如果用主客二分法来观照,这里的菊、东篱、南山都是一些零星的对象,事物有其可重复的属性而无审美意识可言。
从意义的角度来看,这两句诗不过是在陈述诗人在东篱下采菊时看到的景象。
显然,从这种主客二分模式来看此诗,它是极其平庸乏味的。
我们还是来看一下通过审美观照表达的超越认识对象之外的意境吧:秋高气爽.微风习习,山菊在东篱下迎风摇曳仿佛在招呼信步前来的诗人,诗人此时情趣盎然,神态闲逸,轻轻摘下那饱绽着笑容的菊花,诗人在与菊的默契中,偶然抬起头来见到对面安闲悠然的老朋友南山一片“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新)的和谐交流中,诗人、菊花、南山仿佛已不分彼此,浑融一体。
《谈美》
![《谈美》](https://img.taocdn.com/s3/m/57f7ebcc700abb68a882fb23.png)
《谈美》优秀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朱光潜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作品。
2.了解《谈美》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美学理论。
学习重点:理解《谈美》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美学理论。
学习难点:如何理解和运用《谈美》中的相关美学理论。
学法指导: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
知识链接: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
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笔名孟实、盟石。
1923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教育系。
1925年起先后赴英、法等国学习,1930年荣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1933年回国,历任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教授。
1962年,他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讲授美学,任博士生导师。
曾经担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顾问等职务。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给青年的二十封信》《谈修养》《谈美》《诗论》《谈文学》《美学拾穗集》等。
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
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2.写作背景《谈美》写于1932年,由开明书店出版。
在这本书中,朱光潜善于把西方各种美学、心理学理论与中国人熟悉的文学现象结合起来,和鲜活的审美现象结合起来,书中的精辟见解层出不穷,让人读起来津津有味。
他怀着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写这一本不厚的小册子。
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明白如话的语言把高深的美学问题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从而起到净化读者心灵、提升一代青年精神境界的作用。
学习过程:一、初步感知(A级)作者如何解释美是什么?二、品读探究(C级)1.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如何理解“欣赏的距离”?2.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如何理解“移情作用”?3.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如何理解美感与快感的区别?三、学习反思(B级)美感产生的三个必要条件是什么?四、布置作业(D级)如何理解“人生艺术化”,谈谈你的看法?五、拓展阅读读《谈美》胡经之看完朱光潜的《谈美》,感觉好像听到了苏格拉底的谈话,翻看了塞涅卡的书信,阅读了蒙田的随笔,一些众人皆知的道理和微不足道的小事,被他用来阐明自己的理论。
叶嘉莹诗性人生与精神内蕴探赜——作为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及同名传记的补充
![叶嘉莹诗性人生与精神内蕴探赜——作为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及同名传记的补充](https://img.taocdn.com/s3/m/0ed62410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a1.png)
2022纪录片《掬水月在手》是导演陈传兴“诗的三部曲”之终篇,以诗人郑愁予《如雾起时》为始,周梦蝶《化城再来人》为续,自言《掬水月在手》思索“诗与存在”。
同名传记与纪录片互为补充,“力求以多元视角呈现出一位立体、丰盈、臻于至境的叶嘉莹先生”[1]。
电影以古典诗词的气韵流动、立象尽意等诗性表达展开叙事。
空间维度上,以四合院纵深影像为主线铺陈物象,厚重深玮。
时间维度上,以《秋兴八首》神圣吟咏为副线,交错吟哦,音声杂沓,“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敫如也,绎如也,以成”[2]。
同名传记以时间为轴线,以他人为镜像映射叶嘉莹的多面人生。
但无论电影抑或传记,惜止于人生再现与感性表述,对叶嘉莹的诗性人生止于“是什么”的表达,或浅尝辄止于“为什么”的感性揣测,未曾挖掘其丰富跌宕人生背后的深层原因。
此外,电影以四合院五个分章场景展开叙事,更多是诗意电影美学的考量,与叶嘉莹人生之关键点并未契合,似有形式重于内容之嫌。
故本文先以叶嘉莹人生重大事件为节点,将其生命体分为“自然”“有为”“自在”三个阶段。
进而以儒家精神为核心,从仁心与有情、孔颜乐处、情感美育等角度探讨叶嘉莹化人生苦难于无形的深层精神内核。
一、生命体分期陈传兴受海德格尔“诗是存在的居所”启示,以叶嘉莹童年所居的四合院展开空间叙事。
然而,以对叶嘉莹人生境界提升与精神内蕴转变产生深刻影响的事件为节点,分梳其人生阶段,对探讨儒家精神对其生命体的本源性支撑实有必要。
诗词创作、研究、传承为叶嘉莹的生命底色,分别以不同比例在场于人生三阶段。
故本文将其诗词人生分为:以诗词创作为主的“自然生命体”(1924—1948年),以诗词研究为主的“有为生体”(1948—1976年),以诗词传承为主“自在生命体”(1976年至今)。
(一)自然生命体“自然生命体”自1924年叶嘉莹出生至1948年婚后随夫至台湾止,生存空间为北京西门察院胡同四合院与辅仁大学。
在家与校的场域,与自然万物、家人师友交集,个体生命与诗词创作以自然的姿态存在,故名为“自然生命体”。
高考作文模拟主题写作:“低美感社会”
![高考作文模拟主题写作:“低美感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85be9bf8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3f.png)
高考作文模拟主题写作:“低美感社会”作文材料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北京大学哲学教授张世英说:“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
审美为最高境界。
”毋庸置疑,近年来整个中国社会的审美境界在不断提升,但我们也要看到,一些人在享受着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科技带来的便捷生活之时,似乎不懂审美,或者对“美”麻木和淡漠了。
正如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所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更值得思考的是,一些人甚至美丑不分、以丑为美。
有研究者将当下这种现状概括为“低美感社会”,某杂志上也列举出了一些人的种种审美病征……《美好时代》杂志社决定针对上述现象与问题开辟专栏,展开读者大讨论。
请从下列选项中任选其一,完成写作任务:作为该专栏的一名年轻编辑,写一篇短评,代表杂志社表达对这种现象的基本态度,引导读者踊跃参与讨论。
作为该杂志的一名高中生读者,给栏目编辑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判断与思考,传达中学生的心声。
范文展示执守美育栖息地,掬捧时代白月光当今时代,当物质的丰盈超越了艺术的式微,当浮躁的抖音快感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当各种奇葩建筑挡住了我们远方的田野,我们不由忧思——随着一个“低美感社会”的来临,真正的美育栖息地,你在何方?放眼当下,在这个过度追求实用主义的时代,审美庸俗,世俗粗糙,我们的眼睛早已不再黑白分明一如最初,我们的心灵早已不再尘埃不染依稀如故。
诚如吴冠中先生所言:“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是,美盲却很多。
”究其原因,审美趣味走偏移位有之,审美取向崇洋媚外有之,审美教育遗漏缺失亦有之……奔碌于红尘中,人们只顾脚下的六便士,却不觉间忽视了天上那轮白月光。
所以,是时候要呼吁——让我们执守住美育栖息地,终结“低美感”,留住那捧时代的白月光。
终结“低美感”,媒体应躬身入局、庚续传统。
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
遥望中华几千年悠悠历史,《诗经》与《楚辞》曾是华夏民族的文字之美;“高山”与“流水”曾是伯牙子期的音律之美;《兰亭序》与《中秋贴》曾是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之美……我以为,作为社会公共美育价值传导,媒体俗劣唯利不可为,娱乐至死不可有。
对话王玉贞校长
![对话王玉贞校长](https://img.taocdn.com/s3/m/1fec10187cd184254a353514.png)
《中国教育报》‚教育奠基中国‛栏目【陶继新对话名校长系列之二十五】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弘扬传统文化,构建诗意校园‛的曲阜市实验中学陶继新王玉贞王玉贞,山东省曲阜市实验中学校长。
济宁市首届初中语文教学能手、首批初中语文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
1996年破格晋升中学高级教师。
曾任山东省青年教师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全国文化名城语文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现为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员。
近年来,荣获济宁市先进教育工作者、曲阜市优秀校长、济宁市‚十佳校长‛等荣誉称号。
在《中国教师》等报刊发表文章20余篇,参与编写教育著作5部,2009年5月出版教育诗集《泮水行吟》。
教育理想:学生诗意成长【王玉贞】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句名言:‚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马卡连柯也说过:‚教育是诗一样的事业。
‛初中教育最应该给孩子带来什么?一位老教育家对自己的教育理想作这样的描述:让学生身心舒展地生活着,毫无畏惧地尝试着,充满诗意地期待着,这才是教育应该给予的。
我们曲阜市实验中学‚弘扬传统文化,构建诗意校园‛的教育理想,就暗合了这些理念。
我们在《学校章程》中这样解读‚教育理想‛:立足文化名城曲阜这一地域优势,弘扬传统文化,涵育学校人文教育特色,在学校环境绿化、美化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人文化建设,追求物与人的和谐,形成健康、人文的整体学校文化形态和氛围。
让师生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快乐生活在和谐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环境中,师生都能用诗意的眼光自主审视周围世界,以诗意情怀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关系,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享受充实、美丽的人生。
【陶继新】‚诗意校园‛首先带有审美的况味,让学生身处校园,不是感到心力交瘁,而是感到快乐无比。
伟大的艺术家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可是,当下不少学校的学生非但发现不了美,反而感到压力很大,看不到美的外在风景,更享受不到美的内在陶冶。
为什么呢?关键是学校给他们的心灵施加了太多的压力,使得无处不在的美景从眼前滑然而过,却无浏览甚至无法发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求诗意的人生境界—中国大学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由于当下市场经济带来的人心浮躁、物质欲求膨胀带来的失衡环境,引发大学生人格缺失、创造力匮乏、心理失衡等诸方面问题。
这些似乎均与今天大学重以艺术教育为核心内容的人文教育的缺失有关。
教育的本质在于使人成为一个完整的、全面的人,即通过文化来实现人文化成,由此决定大学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以文化为本,实现人自身的全面成长。
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如何坚守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如何接续中华优秀的教育传统?可谓任重而道远。
近年,国家乃至全国各大学已经开始重视包含艺术教育在内的人文教育特别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但是,以为艺术教育仅是技巧的教育,并未突出艺术教育的人文内涵的弊端尚未得到明显改观。
特别是面对非艺术专业学生的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尚缺乏统一的规划领导,缺乏自上而下的设计,缺乏“受尊重性”乃至被边缘化,未能形成制度化的规范运作模式。
而在研究领域,处于专业教育和师范艺术教育之间的大学非艺术专业的普通艺术教育长期少有人进行专题研究,研究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博士论文目前尚处于空白。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经验的调查和总结,结合自身从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多年的实践体验,从大学教育、艺术教育的本质、特点与高等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出发,提出回归大学教育文化本质的根本命题,试图重构中国大学以全人教育为目标的艺术教育理念框架与实践机制,将最终落脚点定位在帮助学生追寻诗意的人生境界。
研究理路是:以教育实践调查与基础理论研究为基石,以“自下而上”的实证研究与“自上而下”的理
论思考结合,进行理论观照下的现实研究,采用案例研究、访谈观察、文献搜集、比较分析以及调查统计等多种方法,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并且探究制度策略建构,从而为中国大学特别是以理工科大学为背景的综合大学推进以全人教育为目标的艺术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与
可操作性经验。
研究结论认为,大学教育应回归中华文化传统,学习西方经验,坚持中国气派,办出大学特色,使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完善人生,追寻诗意的人生境界,完成继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历史
使命,使伟大中国在激烈的文化冲突中得以“安身立命”。
本文创新之处在于:在大量翔实的调查研究资料和自身工作实践体验的基础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始终带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提出的问题有鲜明
的现实针对性,重建和新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思路适合中国大学国情,具有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