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

合集下载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变态人格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问题,患者通常表现出冷漠、无情、喜欢伤害他人的行为特征。

这种人格问题往往会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措施。

一、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1. 环境因素研究表明,个体的环境对其人格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不良的家庭环境、经历过暴力事件、虐待等不良经历都可能成为导致变态人格产生的因素。

2.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对于人格特质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的父母或其他近亲患有变态人格,他自身也有可能具有类似的人格特征。

3. 心理因素个体的心理特征也会影响其人格的形成。

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可能成为变态人格形成的因素之一。

4. 社会因素社会对于个体的观念、价值观也会影响其人格特质的形成。

对权力、金钱等物质的过分追求也可能导致人格的扭曲和变态。

二、变态人格犯罪的预防措施1. 教育宣传加强对变态人格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变态人格问题的认识和了解,避免对这类人群的歧视和排斥。

2. 心理干预对于患有变态人格的个体,及早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帮助其调整人格特质,减少其对社会的危害。

3. 家庭关爱建立健全的家庭关系,重视家庭教育,避免家庭因素成为变态人格形成的因素。

4. 社会支持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关心和帮助那些有人格问题的个体,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5. 法律监管对于那些因为变态人格而产生犯罪行为的个体,应严格依法惩处,并在服刑期间加强心理矫治和教育。

三、变态人格的犯罪预防的实施路径1. 提高社会认识通过媒体、教育等渠道加强对变态人格问题的认识,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通过舆论的引导,让更多人关注这一问题。

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企业等单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有效地减少变态人格产生犯罪行为的可能性,保障社会的安定和和谐。

也可以提高变态人格个体的生活质量,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变态心理倾向产生的原因及矫正对策

变态心理倾向产生的原因及矫正对策

变态心理倾向产生的原因及矫正对策变态心理倾向是指一种偏离社会正常行为和价值观念的心理倾向。

此类心理倾向的产生原因有多个方面,包括个体心理特征、环境因素、生物因素等。

矫正对策包括个体心理咨询、瑜伽冥想、社区矫正等。

一、变态心理倾向的产生原因1.个体心理特征个体心理特征是变态心理倾向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缺乏安全感、自卑、嫉妒心理、暴力倾向等都可能是变态行为产生的原因。

这些心理特征可能是由于童年时期遭受的创伤、家庭环境不良等因素造成的。

2.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是变态心理倾向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长期受到暴力、虐待、性侵等精神刺激,可能会导致个体产生变态行为。

此外,多次受到拒绝、失败等挫折也可能导致个体的变态行为倾向增强。

3.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也是产生变态心理倾向的原因之一。

有的研究表明,变态心理倾向可能与遗传有关。

此外,荷尔蒙分泌的异常或不平衡也可能导致个体产生变态行为。

二、矫正对策1.个体心理咨询个体心理咨询是矫正变态心理倾向的有效途径之一。

心理医生通过和患者的沟通,帮助患者理解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从而找到更健康、更合适的行为方式。

这种治疗方式不仅可以帮助患者稳定心态,还可以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2.瑜伽冥想瑜伽冥想对于矫正变态心理倾向也是比较有效的,它可以帮助个体建立一个更平和、更平稳的心态。

这种练习方式能够改变人的认知方式和心态,让人的情感不再波动,达到矫正变态心理倾向的效果。

3.社区矫正社区矫正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方法。

当变态行为已经获得了足够的宣泄机会和合适的输出途径后,详细、具体、完善的社区矫正计划就是通过外力强制施以“好行为”。

这种治疗方式既能保护社会公共安全,又能缩小个体的自由空间,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总之,变态心理倾向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矫正对策需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

总体来讲,通过心理咨询、瑜伽冥想、社区矫正等多种方法,既能够保证社会公共安全,又能够使个体恢复健康、平稳,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摘要】变态人格是一种心理障碍,常常和犯罪行为紧密相连。

本文首先介绍了变态人格的定义和特征,然后探讨了变态人格与犯罪的关系。

接着分析了变态人格犯罪的成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

针对这一问题,文章提出了预防变态人格犯罪的措施,如心理辅导、社会支持等。

最后讨论了社会对变态人格犯罪的处理方式,强调了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性。

通过对变态人格与犯罪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有效应对这一问题,保障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关键词】变态人格、犯罪、成因、预防、社会处理、定义、特征、分析、措施、结论1. 引言1.1 引言变态人格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特征包括自私、冷漠、喜欢控制他人、缺乏同情心等。

这些特征让变态人格在社会中容易引发犯罪行为,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探讨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时,我们不得不考虑到个体的遗传因素、家庭环境、社会压力等多方面的因素。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得一部分人更容易发展出变态人格并表现出犯罪行为。

为了预防变态人格的犯罪行为,我们需要从教育、心理咨询、社会支持等多个方面入手。

早期的干预和治疗是关键,可以帮助这些有变态人格倾向的个体克服障碍,避免犯罪行为的发生。

社会对变态人格犯罪的处理也至关重要,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并加强监管可以有效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秩序与安全。

了解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与安全至关重要。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并共同努力防止变态人格犯罪的发生。

2. 正文2.1 变态人格的定义与特征变态人格是一种心理学上的术语,通常被用来描述一些人具有不正常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模式。

变态人格的特征包括冷漠、无情、自私、缺乏责任感、缺乏同情心、喜欢控制他人、反社会倾向等。

这些特征使得变态人格的个体难以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经常表现出不尊重他人、不遵守规则和法律的行为。

变态人格的人往往表现出潜在的攻击性和暴力倾向,他们可能会对他人进行身体或心理上的伤害,而且通常缺乏忏悔和悔改的能力。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变态人格是指人格具有异常、畸形、反常的特征和行为,常伴有无定型人格、强迫性人格和反社会人格等病态特质的人。

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复杂多样,既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等多个方面的影响,也与个体自身的发展与成长经历密切相关。

要预防和减少变态人格的犯罪,就需要从综合的角度来分析和采取相应措施。

遗传因素是变态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一些变态人格特征具有遗传倾向,可以通过基因传递给后代。

应该加强家庭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及时发现和干预具有遗传风险的家庭,并提供相关的心理辅导和教育,提高家庭成员对于遗传风险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环境因素对于变态人格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些变态人格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遭受到虐待、忽视、家庭暴力等不良家庭环境的影响,导致其人格发展异常。

要加强对家庭环境的监管和干预,着力提升家庭的教育水平、提高父母的育儿能力,增强家庭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支持和保护。

心理因素也是变态人格形成的重要原因。

一些变态个体常常具有孤独、冷漠、自卑等心理问题,缺乏对他人和社会的情感关怀。

要加强对心理健康的普及教育,提升个体的心理素质和情感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自我认知和情感智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同理心,预防和减少变态人格的形成。

社会的发展也对变态人格的形成和预防起着一定的影响。

社会对于正常人格的培养和塑造都有重要意义。

应加强社会教育和道德规范的宣传,推动社会公德和个人道德的培养,加强法律的宣传和法制建设,提高社会对于犯罪行为的惩治力度,降低变态人格的犯罪发生率。

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十分复杂,既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心理因素,也与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为了预防和减少变态人格的犯罪,应从家庭、个体、社会多个层面入手,加强遗传咨询和家庭干预,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加强社会教育和道德建设,提升社会对于犯罪行为的惩治力度,引导个体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特质和行为方式。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变态人格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对他人伤害的欲望和行为。

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遗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个体自身因素。

预防变态人格的犯罪行为需要从这些因素入手,采取综合措施。

遗传因素是变态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研究发现,某些个体可能存在基因方面的缺陷或突变,导致他们在行为和情绪方面与正常人有明显差异。

这些基因突变可能增加个体发展出变态人格的风险。

通过基因筛查和遗传咨询等措施,可以在早期对有潜在风险的个体进行干预和指导,降低其发展为变态人格的可能性。

家庭环境与变态人格的发展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变态人格的犯罪者通常在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了不良的家庭环境,如家庭暴力、虐待和忽视。

这些不良的家庭经历会对个体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他们形成攻击性和冷漠无情的行为模式。

加强对家庭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对防止变态人格的形成和犯罪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环境也对个体发展出变态人格的可能性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分化、激励机制缺失和道德价值观的淡漠等因素,都可能导致个体对他人的伤害行为产生兴趣和欲望。

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强对权利和责任的教育和培养,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和法治观念,对防止变态人格的形成和犯罪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个体自身因素是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之一。

心理学研究发现,变态人格有时与个体自身的心理特征和生活方式有关。

自卑、愤怒、暴力倾向和犯罪倾向等心理特征,可能增加个体发展出变态人格的风险。

加强个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自我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对预防变态人格的形成和犯罪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涉及遗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个体自身因素等多个方面。

预防变态人格的犯罪行为需要从这些因素入手,采取综合措施。

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有潜在风险的个体的筛查和干预,提高家长和教师的育儿水平,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强公民的道德教育和法治观念,同时加强个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自我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变态人格是一种人格障碍,患者常常表现出冷漠、冷酷、无情、自私、善变等特征,他们往往对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缺乏理解和关心,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和良心,容易表现出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

这种人格特征往往与犯罪行为有关。

了解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及时识别和预防这类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可以分为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三个方面。

社会因素也是变态人格犯罪的成因之一。

社会因素包括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方面。

在家庭方面,不良家庭教育、缺乏父母关爱、家庭矛盾冲突等会导致人格的变态化,使得患者更容易表现出冷漠、冷酷、无情等特征,从而容易对他人造成伤害。

在教育方面,缺乏良好的教育和道德规范的灌输也会使得人格出现变态,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出现。

在社会环境方面,社会的不公平、不稳定、不安全等因素也会导致人格的变态化,从而出现犯罪行为。

生物因素也可能导致变态人格犯罪的发生。

生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大脑功能障碍等因素。

遗传因素会影响人格的形成,从而导致人格出现变态。

大脑功能障碍也会导致人的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出现问题,使得人格出现变态。

了解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对预防变态人格犯罪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从心理、社会和生物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及早发现变态人格患者,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防止他们发展成犯罪分子。

在家庭、教育、社会、医疗等方面加强对变态人格患者的关爱和帮助,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防止其犯罪行为的发生。

加强对社会环境的改善和建设,营造和谐、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也是预防变态人格犯罪行为的重要手段。

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和预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只有深入了解犯罪成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才能够有效地遏制变态人格犯罪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变态型人格犯罪的剖析与对策

变态型人格犯罪的剖析与对策

导致反社会型人格的环境原因主要是家庭教育不当,学校管束无力和他人歧视等。有些家长对子女过分苛责,随意打骂,或赶出家门,使孩子产生了对抗心理,有意无意地模仿大人的强力、攻击行为;或者是在不良青少年团伙影响下,形成各种不良习惯和越轨行为模式。而在学校教育中,导致反社会型人格形成的因素也很多,主要表现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教师对学生缺乏基本的爱心和耐心,呵斥、训责乃至咒骂都可能使学生在内心形成对他人的极度不信任感和自我失败感,有的教师视差生和违纪学生为不可救药,动辄嘲讽,随意处罚,从而加深了这些青少年与社会环境和教师的对立情绪,实际上起到了强化其反社会倾向的负面影响。
1847
3 变态型人格犯罪的剖析与对策
(一)变态型犯罪嫌疑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个人修养极差,性格冷漠,自我封闭,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变态者心理往往比较脆弱,难以接受苦难的磨砺,容易为外界些微的小事或语言所打动,但却掩藏得非常深,虽然内心恼怒气愤不已,但却不轻易暴露自己的想法,对损害了自己的言行非常嫉恨,深藏于心且记忆时间很长,为报复对方或转嫁灾祸于他人会长期谋划、周密准备。通常无羞耻心、愧恨感和犯罪自责感,并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自以为是的辩护。在作出变态犯罪行为的当时都有一种心理轻松感或满足感,甚至可达到如痴如醉的状态。往往以某些怪癖行为模式渲泄、满足其不正常的心理需求,对正常人不可思议的行为,如杀人后奸尸、碎尸等,反而能引起心理上最大的快感。例如我院审查批捕的共同杀人碎尸的犯罪嫌疑人郑强、文菊。郑强年少时家徒四壁,穷得让他根本就没有自尊,成年后不管是入伍当兵还是参加工作都处处碰壁,一事无成,结婚后夫妻关系逐步恶化,很快妻子就抛家弃子而去,留下他独自抚养幼子,接着他又下岗失业,而好不容易结识同居的女友又曾经作过“三陪小姐”等等,这些雪上添霜的事情都对他的人生信念产生了极为沉重的打击。而文菊则因交友不慎而沦落风尘,从良后共同生活的男友郑强虽心高气傲而能力却十分低微,且脾气暴戾乖张,在同居生活中始终对她的卖笑生涯耿耿于怀,以此为把柄时常刺激她,屈辱不堪而自觉是“残花败柳”的她为了温慰“丈夫”郑强的心,她甚至介绍曾经一同在欢场中卖笑的姐妹让郑强嫖宿。最终,在困顿交加的2000年春节期间,两人见财起意,作出了劫杀“小姐”的决定,由文菊将同道三陪小姐“甜甜”带到家中让郑强嫖宿,事后,两人联手把“甜甜”勒死,由郑强碎尸,并将尸体分装抛弃在新都区的建筑工地、河道等隐秘之地。

变态心理倾向产生的原因及矫正对策

变态心理倾向产生的原因及矫正对策

变态心理倾向产生的原因及矫正对策变态心理倾向是一种极端的心理倾向,通常表现为对他人施加暴力、虐待、性侵等行为。

这种心理倾向往往伴随着一定的人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本文将探讨变态心理倾向产生的原因及矫正对策。

产生原因1.童年受到虐待:有研究表明,受到身体或性虐待的儿童更容易成为施暴者。

这种现象被称为“虐待世代”(cycle of violence),因为受害者往往会将自己的经历复制在自己将来的行为上。

2.儿时缺乏爱和关注:儿时缺乏爱和关注会导致个体的情感和社交发展受到损害。

这种情况下,个体容易表现出控制欲强、寻求权力和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伤害他人的行为。

3.人格缺陷:人格缺陷是指个体的人格特质存在一定的缺陷或障碍,如自恋、精神分裂等。

这些缺陷或障碍会导致个体难以适应社会并形成极端的心理倾向。

4.外界刺激:外界刺激也可能成为变态心理倾向的出现因素。

比如电影、小说、网络等对一些人的观念与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得他们开始尝试模仿电影、小说、网络等中的暴力行为。

矫正对策1.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分析疗法等。

通过心理治疗,个体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问题和缺陷,并掌握有效的应对策略,改变不良的行为模式。

2.药物治疗:对于存在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的个体,药物治疗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策略。

药物治疗可以帮助个体控制情绪和冲动,减缓或消除心理疾病的症状。

3.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可以帮助个体降低对施暴行为的渴望与依赖,从而减轻施暴行为带来的负面后果。

社会支持可以包括家庭、朋友、社会团体等人际关系的支持和协助。

4.教育培训:对于一些青少年或少年犯,教育培训是一种重要的矫正策略。

教育培训可以帮助个体重新认识本身的作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贯彻正确的人生路向。

结论变态心理倾向的产生与诸多因素相关,心理缺陷、童年受虐、反社会个性等都可能会成为施暴倾向的原因。

然而,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社会支持和教育培训等一系列的矫正策略,个体往往可以摆脱变态心理倾向,并回归正常的心理状态。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变态人格是一种心理疾病,通常表现为对他人的冷漠、缺乏同情心、自私自利、激烈的情绪和行为问题等。

这种人格特质使得患者容易对他人造成伤害,甚至产生犯罪行为。

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并探讨如何预防这类犯罪行为。

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遗传因素许多研究表明,变态人格可能具有遗传倾向。

有研究发现,父母中有变态人格的孩子更有可能会继承他们的特质。

遗传因素直接影响了患者的个性和行为,使得他们更容易表现出缺乏同情心、自私自利等特征。

二、环境因素变态人格的形成也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家庭、社会和学校等环境会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个家庭中缺乏爱和关怀的孩子更容易形成冷漠无情的人格特质。

而社会上的各种不良信息、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也会对个体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其产生犯罪倾向。

三、心理因素许多变态人格患者都存在心理问题,比如自卑、自恋、注意力缺陷等。

这些问题容易导致他们在人际关系中产生困难和冲突,进而产生攻击性、破坏性的行为,并有可能进一步演变成犯罪行为。

四、社会因素社会对犯罪行为的惩罚力度、法律制度、道德观念等都会影响一个人是否产生犯罪行为。

在某些情况下,社会对犯罪者的宽容度过高,或者对犯罪行为缺乏有效的打击手段,容易使得变态人格患者产生犯罪行为。

社会的评价和支持也对患者的康复和犯罪预防起到重要作用。

了解变态人格犯罪的成因之后,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和治疗这一问题呢?一、提高心理健康意识个人和社会都应该加强对心理健康的重视,鼓励人们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

特别是家庭和学校等教育机构,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社会应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提供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服务,帮助患者及时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

还应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顺利融入社会。

三、加强对犯罪行为的惩罚和审查对变态人格患者的犯罪行为应该依法予以严惩,同时要加强对其心理状况的审查和干预,帮助他们走上康复之路。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变态人格是指心理上出现严重的异常状态,表现为社会适应生活乃至人类社会道德强烈背离的心理状态,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摧毁社会道德体系安全的行为。

这样的人通常被视为罪犯,因为他们在行为上非常危险,为了预防变态人格的犯罪行为,有必要深入研究其成因。

一、犯罪成因在变态人格犯罪的成因方面,有许多不同的理论和观点。

其中,心理学和社会学一直是研究该问题的主要学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生物学和遗传学对变态人格及其行为可能产生的重要影响。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变态人格和犯罪的原因。

1.心理因素变态人格犯罪的心理因素很多,比如心理问题、自卑、自恋、偏执、焦虑、抑郁、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过度自我中心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人格的不正常发展,进而导致行为的变态化。

2.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也是导致变态人格犯罪的原因之一。

家庭因素、教育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社会化因素等都可能对个体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比如一个孤立无援的人,可能会对他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不可挽回的影响。

3.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也是导致变态人格的原因之一。

科学研究表明,一些基因异常或缺乏,或者某些疾病(如脑损伤)可能导致变态人格。

这些因素可能使人失去理性思考和抑制情绪的能力,导致暴力和犯罪倾向。

二、预防方法1.加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有关精神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教育人们如何保持好的心态和情绪,促进正常行为和健康情感。

这对于预防和治疗变态人格犯罪至关重要。

2.家庭和教育家庭和教育是影响个体成长和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

孩子们在家庭和学校中获得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日后的人格形成,因此应加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并提倡宽容和理性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治疗和关爱对于已经患有变态人格的人,应积极治疗,采用专业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综合手段进行干预,同时要注重温馨关爱和社会支持,让其能够融入社会和家庭。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变态人格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常常表现出极度残忍和冷酷的行为。

这些人常常对他人的痛苦和苦难毫无同情心,因此往往会对其他人施以暴力或者性侵等恶劣行为。

对于这些变态人格患者的犯罪行为,必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找到其成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变态人格患者的犯罪行为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强奸、谋杀、虐待等。

这些行为常常给他人带来极大的身心伤害,社会对此不能袖手旁观。

变态人格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遗传和基因因素可能是变态人格的成因之一。

许多研究显示,某些基因变异可能会导致人格上的缺陷,使人更容易表现出冷漠和残忍的行为。

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拥有这些基因的人都会成为变态人格患者,环境因素同样重要。

家庭环境也是变态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存在虐待、家庭暴力和忽视等不良家庭环境,容易使个体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形成扭曲的人格特征。

儿童时期遭受身体或性虐待的经历,会给孩子造成创伤,导致他们在成年后对他人施以暴力。

社会环境的压力和不良的人际关系也可能导致变态人格的形成。

社会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对于一些无法适应这种环境的人来说,可能会产生压力感和挫败感。

这种压力和挫折感可能会导致他们发展出一种冷酷的人格特征,表现为对他人的伤害和歧视。

针对变态人格犯罪的预防,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包括教育、心理干预和法律制裁。

教育是预防变态人格犯罪的关键。

通过心理教育,在儿童时期就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良好的道德观念。

加强公众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大家了解变态人格及其危害,增加对这些人的警惕性,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干预。

心理干预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心理治疗,帮助变态人格患者找到心理上的平衡和健康的发展。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以减少他们对他人的伤害。

对于已经犯罪的变态人格患者,法律制裁是必要的。

应严惩和打击各种形式的暴力犯罪,并加大刑罚力度。

要加强监管,对于已经犯罪的变态人格患者进行社区关押和跟踪,以防止其再次犯罪。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变态人格是一种精神疾病,患者通常表现出冷漠、自私、无情、傲慢、懒惰、不负责任等一系列负面特征。

这类人在社会生活中往往会给他人带来不良影响,甚至可能危害社会安全。

了解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并采取预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以期为社会和个人安全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1. 精神疾病因素变态人格通常是由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有研究表明,患有变态人格的人可能存在特定基因的突变,这使得他们在情感、社交等方面出现问题,从而导致不正常的行为和思维。

一些早年的心理创伤、逆境经历也有可能导致成年后变态人格的形成。

2.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的恶化也是导致变态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竞争的加剧,一些人可能会因此产生攻击性、嫉妒心、怀疑心等负面情绪,从而培养起一种变态的人格。

3. 家庭教育因素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些患有变态人格的人可能是在家庭环境中受到了不良的影响,比如父母的家暴、溺爱、忽视、过度要求等等都有可能是造成他们后来性格扭曲的原因。

4. 自身心理问题个体的自身心理问题也是导致变态人格的重要原因。

比如自卑、自我中心、缺乏信任感、过分激进等心理问题都会对人格形成产生不良影响。

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涉及到个体的生物因素、心理因素,也涉及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家庭教育因素。

要想从根本上预防变态人格的犯罪行为,就必须从这些因素入手,采取相应措施来加以预防。

1. 完善法律制度针对变态人格患者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规范其行为。

对于已经犯罪的变态人格患者,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严格监管其行为。

这样既可以保护社会安全,又可以给予病患者帮助。

2. 推广心理健康教育公众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普遍较低,对变态人格的了解更是稀少,这就给变态人格患者产生不良后果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变态人格是一种特殊的人格障碍,严重影响了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其犯罪行为的风险。

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主要是由个体的生物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预防变态人格犯罪的关键在于对成因的理解和早期干预。

变态人格的生物因素对其犯罪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研究发现,变态人格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联。

一些基因突变或遗传缺陷可能导致个体的神经系统发育异常,使其更容易表现出冷酷无情、缺乏同情心和对他人痛苦的漠视等特征。

异常的大脑结构和功能也与变态人格的表现相关,如杏仁核的功能异常与冷漠无情的行为有关。

通过研究生物学机制,可以更好地理解变态人格并为其预防犯罪提供科学的依据。

变态人格的心理因素也是影响其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变态人格往往具有自恋、自大、自私等心理特征,并缺乏道德伦理感。

他们往往将自己的需求和愿望置于他人之上,并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为重要目标。

这种心理特征使得他们往往无视他人的权益,甚至对他人施以暴力。

一些心理创伤经历也可能导致人格变得扭曲,从而增加犯罪行为的可能性。

通过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等方法,可以帮助变态人格个体纠正其心理缺陷,减少其犯罪行为的风险。

社会因素也是导致变态人格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环境的不良和社会支持的缺乏可能使个体更容易形成变态人格。

研究发现,家庭暴力、虐待和忽视等不良家庭环境是变态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社会支持的缺失也使得个体更难以适应社会,并容易发展出异常的人格特征。

通过提供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增加变态人格个体的社会支持,可以有效减少其犯罪行为的发生。

为预防变态人格的犯罪行为,需要采取综合的措施。

要加强社会对变态人格的认识和了解,提高社会的关注度和警惕性。

要建立完善的心理干预体系,为变态人格个体提供早期干预和心理治疗。

要加强家庭和社区的干预力度,提高家庭环境的质量,增加社会支持的力度。

还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大对变态人格犯罪的打击力度。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变态人格是一种心理障碍,具有破坏性、自我中心、冷漠无情等特点。

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十分重要,这不仅与罪犯本身有关,也与社会治安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息息相关。

1.早年家庭环境不良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可以从家庭环境入手。

有些人在童年时期遭受了严重的精神创伤,比如受到儿童虐待、父母离异、亲人死亡等。

这些经历可能给他们留下了长久的心理阴影,导致变态人格的形成。

2.心理障碍变态人格有可能是心理障碍的结果,即严重的人格障碍或精神分裂症等。

这些疾病可引发变态人格的症状,包括情感冷漠、冷血无情、破坏性等。

3.社会环境影响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

变态人格犯罪的成因也与社会环境有关,比如暴力、犯罪电影、色情刺激、恶性竞争等。

这些因素有可能使某些人逐渐变得冷酷无情、自我中心,进而形成变态人格。

1.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应注意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和环境,建立健康的家庭氛围。

父母和家庭成员可以通过陪伴和关爱,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自我意识,避免不良经历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预防变态人格至关重要。

人们应该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会有效的心理应对方式,避免产生心理障碍。

对于有心理问题的人,应及时进行心理治疗。

3.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健全的法律法规对于防控犯罪也是关键。

针对变态人格的犯罪行为,社会应该建立科学、有效的法律机制,严惩犯罪行为,减少犯罪的发生。

4.强化社会教育社会教育与谱分布广泛,在各个阶段中应注重加强人们的道德意识、人性素质、公共意识,推动建立良好的社会风尚。

社会教育应重视信息传播与应用,建立正义、真实、准确的社会信息网,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安全意识、文化素质。

总之,关注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是人们共同的责任。

只有加强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法规建设和社会教育,才有可能从根源上预防变态人格的产生和犯罪行为的发生。

这也将有力地保障公民人身安全,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生活。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变态人格犯罪是一种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研究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对于预防这类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包括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其中心理因素是最为重要的。

心理因素包括遗传、童年阴影、个人意识形态、社交网络、虐待等等。

遗传是变态人格的一种主要因素。

统计数据表明,如果一个家庭中有变态人格患者,那么在同一家庭中其他人患上变态人格的概率要高于其他家庭。

这提示我们,遗传学因素在这一领域中至关重要。

另外,童年阴影,比如父母离婚、遭受性侵犯、家庭暴力等等,往往与变态人格的形成有关。

这些经历可能导致受害者产生心理负担,出现抑郁症状、自杀倾向、攻击性行为等。

个人意识形态和社交网络对变态人格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有些人在经历对自己意义重大的事件时,可能会转向极端的信仰体系,甚至会表现出冷酷无情的行动。

网络上广泛传播的恐怖图片和谋杀剧等内容,可以引发个人的兴奋反应,或者放大其暴力倾向。

虐待是变态人格的另一个重要成因,虐待者可能会通过这种行为刺激自己的情感,获得某些快感。

预防变态人格犯罪的方法首先包括加强教育和宣传。

通过教育和宣传,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暴力行为的危害性,了解如何避免跟随极端信念走向极端行径,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可以采取家庭干预、心理辅导等措施来应对童年阴影。

这些措施可以减少受害者内心的负担,帮助他们放弃有害行为。

此外,加强网络监管,防止不良信息传播,也是预防变态人格犯罪的关键之一。

综上所述,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极其复杂,包括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

预防变态人格的犯罪需要采取多种手段,包括加强教育和宣传、家庭干预、心理辅导、加强网络监管等方法。

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有助于减少变态人格的形成,从而预防变态人格犯罪的发生。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变态人格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也是导致犯罪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变态人格犯罪的成因复杂多样,包括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等。

为了预防变态人格的犯罪行为,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全面提高人们对于变态人格犯罪的认识,加强社会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

变态人格犯罪成因之一是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心理发展因素等。

研究表明,变态人格往往与个体的基因有一定的关联。

一些研究发现,具有一些特定基因的人更容易发展成变态人格,从而增加犯罪的可能性。

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早期经历也可能对变态人格的形成产生影响。

童年时期的虐待、忽视或其他不良经历,可能使个体形成冷漠、无情、喜欢强迫他人等变态特征,从而增加犯罪的倾向。

环境因素也是变态人格犯罪成因的一个重要方面。

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等。

研究发现,家庭环境的不稳定性、家庭暴力、家庭成员的犯罪史等,都与变态人格犯罪有关。

社会环境的不稳定性、社会价值观的扭曲以及社会上存在的暴力文化等,也可能加剧个体的变态人格特征。

学校环境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也有一定影响,学校暴力和欺凌可能导致个体形成变态人格,进而产生犯罪行为。

社会因素是变态人格犯罪成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价值观、媒体暴力影响和社会道德水平等。

社会价值观对个体的价值观产生影响,一些变态人格可能受到社会价值观的误导,认同暴力、侵犯他人的行为,从而产生犯罪的动机。

媒体暴力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社会中存在大量的暴力信息和影视作品,这些信息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社会道德水平的低下也可能导致变态人格的形成和犯罪行为的产生。

为了预防变态人格的犯罪行为,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社会教育需要加强,提高公众对于变态人格犯罪的认识和了解,增加对变态人格的早期发现和干预。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个体建立健康的心理机制,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减少犯罪的动机和行为。

应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对变态人格犯罪行为进行惩罚和预防。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摘要】变态人格在犯罪行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与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的关联密切。

心理因素如缺乏自控能力、冲动、依赖性等可能导致犯罪行为。

而社会因素如家庭环境、教育水平、社会压力等也会对变态人格产生影响。

为了预防变态人格的犯罪行为,需要多方合作共同努力,包括心理治疗、社会支持、法律规范等方面都需综合考虑。

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十分复杂多样,预防措施也需要全面且长期的努力。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更有效地减少变态人格犯罪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关键词】关键词:犯罪、人格特质、变态人格、心理因素、社会因素、预防措施、成因、复杂、合作、努力。

1. 引言1.1 犯罪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犯罪与人格特质的关系一直是心理学界和法律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人格特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和决策方式,而犯罪行为往往也与某些特定的人格特质密切相关。

根据研究发现,一些人格特质与犯罪行为有着明显的关联。

具有冲动、暴力倾向、缺乏同理心和责任感的人往往更容易表现出犯罪行为。

这些人可能缺乏自控能力,对自己的行为后果缺乏考虑,容易陷入犯罪行为的泥沼中。

一些人格特质如权力欲望、自我中心、缺乏忏悔之心等也与一些犯罪类型密切相关。

研究还表明,个体的人格特质往往在早期形成,受遗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人格特质与犯罪行为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一个复杂的互动过程。

人格特质对犯罪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了解人格特质与犯罪行为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干预犯罪行为。

的研究仍在不断深入,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领域,为社会的治安和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1.2 变态人格的定义变态人格通常被定义为一种人格障碍,表现为个体在思维、行为和情感方面与社会常规存在明显偏离和冲突。

这种人格特质常常表现为对他人的冷漠、缺乏同情心、自私自利、无责任感、缺乏亲和力等特点。

变态人格的定义并不意味着所有患有此类人格特质的个体都会表现出犯罪行为,但研究表明,变态人格与犯罪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其中一部分患有变态人格的个体可能容易展现出犯罪倾向。

罪恶的心灵人犯罪中的心理变态

罪恶的心灵人犯罪中的心理变态

罪恶的心灵人犯罪中的心理变态在犯罪中,心理变态是指犯罪者在行为和思维上出现明显的异常或畸形,表现出对他人身心健康的丧失和极端恶劣的行为倾向。

这些犯罪心理变态的人,他们内心黑暗,缺乏正常社会道德观念,往往对他人产生极度的伤害。

本文将探讨罪恶的心灵人犯罪中的心理变态,剖析其成因和对社会的危害。

心理变态产生的原因有多方面因素。

首先,在个体因素方面,心理因素的发生往往与个人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有关。

一些犯罪分子可能出生时就存在某种生理或心理缺陷,导致其在心理上对他人产生畸形的兴趣。

此外,个人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也是塑造他们心理变态的重要因素。

在家庭中,生活的压力、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环境问题都可能造成犯罪心理的形成。

同时,在社会环境因素方面,犯罪活动的合法性、社会的道德标准以及正当的评价体系都会对犯罪者的心理产生重要影响。

心理变态罪犯所造成的危害是无法忽视的。

首先,他们往往对他人产生极度的伤害,使受害者承受巨大的痛苦,摧毁其身心健康。

这种伤害不仅是身体上的,还包括心灵上的摧残,给受害者带来无法弥补的痛苦和创伤。

其次,心理变态犯罪的发生对整个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产生极大威胁。

他们的犯罪活动不受道德规范和法律约束,对社会稳定和安全形成巨大威胁。

最后,心理变态犯罪者的行为往往具有高度的复发性,难以纠正和改正。

他们的心理扭曲一旦形成,很难通过传统的教育和心理疗法来纠正,对社会造成长期的困扰。

针对罪恶的心灵人犯罪中的心理变态,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首先,重视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为孩子提供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家庭是塑造孩子心理的最早和最重要的环境,家长应该注重对孩子的情感培养和行为规范,教会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其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众的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增强社会公众的心理防御能力,降低潜在的心理变态风险。

最后,完善法律体系和执法机制,从源头上控制罪恶心灵人犯罪的发生。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变态人格是一种心理疾病,也是一种危害社会安全和稳定的疾病。

这类人常常表现出极端的行为和情绪,容易对他人进行侵害和犯罪。

本文将探讨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以及预防措施。

一、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1.1 家庭环境研究表明,变态人格的形成与家庭环境有一定关系。

在童年时期,家庭环境的不健康会对儿童产生负面影响,并可能导致变态人格的形成。

比如家庭暴力、虐待、忽视等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1.2 社会压力社会压力也是导致变态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当代社会,人们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比如工作压力、学业压力、社会关系压力等,这些压力可能会导致个体心理扭曲,从而形成变态人格。

1.3 遗传因素研究发现,遗传因素也可能导致变态人格的形成。

如果一个人的家族中有变态人格的成员,那么他自身也可能会患上这种心理疾病。

遗传也是导致变态人格犯罪成因之一。

2.1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变态人格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压力,正确认识家庭、社会等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从而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减少变态人格的发生。

2.2 家庭关系维护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第一所学校,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家庭成员应该注重维护家庭关系,关心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以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

2.3 社会关怀在社会层面上,也需要给予心理疾病患者更多的关怀和关注。

社会应该建立健全的心理医疗体系,为心理疾病患者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减少其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2.4 法律法规也需要通过加强法律法规的监管和约束,来预防变态人格犯罪的发生。

例如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考核系统,对一些心理健康异常的人员进行干预和治疗,以减少心理疾病对社会的危害。

三、结语变态人格的形成和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社会、国家等多方共同努力来加以解决。

家庭成员应该注意维护家庭关系,为家庭成员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社会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国家则需要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完善心理治疗体系,减少和预防变态人格犯罪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
作者:张崧岳燕永辉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20年第04期
【摘要】变态人格犯罪的特征是常规犯罪所不具备的,具有较高的不可预测性与危害性。

本文通过对变态人格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找出成因与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外部刺激,内我需求。

并通过特征找出变态人格犯罪的预防措施:对具有变态人格的人群进行甄别,提早进行防控工作,环境预防,社会预防。

【关键词】变态人格;犯罪心理;犯罪预防
一、变态人格的概念與特征
变态人格,亦称人格障碍、人格异常、病态人格等,是指个人的人格特质显著偏离特定文化背景、思想观念和大众的普遍认知,表现为一种缺乏灵活变通性的个人生活风格和行为模式,严重影响了个体的社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适应不良,甚至达到危害社会的程度。

变态人格不能直接归到精神疾病之中,精神疾病主要表现在个体行为与心理的不协调,会发生幻觉与妄想,不能在正常社会进行日常活动,具有神经生理性病变。

而变态人格只是单纯的人格变异,不属于真正的病态。

1、基本特征
情绪不稳定,行为难受控制。

具有变态人格的人在冲动控制方面自我控制水平较差,会在强烈的欲望引导下,出现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甚至违反法律的行为,这种行为显著偏离了特定的文化背景,对他人与社会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与后果,但其本身是无法对这样的行为进行控制,同时情绪波动较大,会将自己处于一种没有由来的过分紧张与不安感中。

情感冷漠,缺乏责任意识。

具有变态人格的人虽然能进行较为正常的社会活动中,但是其本身是无法同常人一般与他人进行良好的互动,面对自己的亲朋好友冷酷无情,其内心情感活动体验缺失。

在这种的情境下,会主动将自身客观原因所产生的种种后果认为是社会、他人所导致的,而不是主动认真分析解决自身所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其对社会与他人的厌恶感,导致产生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甚至违反法律的行为。

自我为中心,厌恶社交。

具有变态人格的人是高度自私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己才是首要的需要满足的目标,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缺乏共情能力,没有过多兴趣体会对方的真实想法,没有办法理解交流差异,只显现出自己一个人的欲望,考虑对方能否满足自己的需求,从而引起他人的不满,但对自身产生的影响微乎其微,主要原因是认为社交并不能带来良好的正向反馈,是一种无意义的消耗。

二、变态人格犯罪成因
并不是所有具有变态人格的人都会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如果所有具有变态人格的人都会进行违法犯罪活动,那么只需对他们进行严格的监管,便可有效减少违法犯罪活动的数量,降低社会的危险性。

变态人格的人只是在其他相同因素的作用下,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可能性相较于正常人会大一些。

1、外部刺激
由于具有变态人格的人具有不正常的人格,对正常人的日常生活难以处理,无法与主流社会文化交融,难以协调与调整周遭事物,一旦发生重大变故,可能令其无法接受现实,并将一切责任归咎于他人与社会。

当发现自己无法解决这些新的问题与挑战时,便极有可能用各种手段来宣泄自己的不满与怨恨,产生违背公序良俗或违反法律的行为。

这样的外部刺激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与家庭的纠纷、感情婚姻矛盾、工作问题等,正常人遇到这样的问题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妥善解决,但变态人格者可能做的只是自怨自艾或违法犯罪。

2、内我需求
具有变态人格的人相较于正常人属异类,但归根结底其也是在社会中生活的人,必然有满足自我的内在需求。

由于其具有变态人格,性格孤僻,负面情绪积压过多,因此可能会有与常人所不同的变态的心理需求。

首先,从具有变态人格的人的特点来看,其性格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等特点导致了自身无法与他人取得有效的沟通,更无法得到他人的认同与关心,这加剧了变态人格的程度,循环往复,若无外界干扰治疗其变态人格会越来越严重。

所以缺乏家人鼓励、朋友支持、社会治疗的变态人格者最终会发现自己生活的无趣,但没有动力去追寻正常的实现自我价值与满足的目标,转而去寻求另类刺激。

一开始可能只是进行一些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事件来让自己感到满足与刺激,随后这些事情的满足与刺激的程度不够便会以违法犯罪行为来让自己空虚的生活变得更“有趣”些。

这也是为什么具有变态人格的人犯罪动机是非常人可以理解的,其目的的违法性是不明显的,但作案的手段是极其残忍并具有连续性。

其次,大部分具有变态人格的人按照世俗定义来看,并不是在社会运行环节起到重大作用的人,反而是社会贡献小,碌碌无为的社会边缘人,这决定了他们无法通过工作来实现自我价值。

但在他们的内心世界中,自己才是这个世界的王,与现实世界的少有人知形成强烈对比,内心的落差感极大,自己无法接受事实。

正常人会接受自己的失败与平庸,并积极寻求改进的方法与途径,但变态人格者并不会认识到自己身上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反而会将自己视为“千里马”,只是缺少一个能识良马的伯乐,同时将自己所遭受的不幸归因于他人与社会。

所以渴望能做成一件能吸引关注的其他人难以完成的大事,而自身客观条件的不足限制了自己所能取得的成就,但又需要满足自我需要,便会走上进行犯罪来吸引他人关注的道路,证明自身价
值。

具有变态人格的人进行违法犯罪行为的原因是多重的,可以这样认为,变态人格的特征是变态人格罪犯的抽象化表达。

三、变态人格者犯罪的预防
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远比对已经发生了的犯罪行为进行惩罚有价值得多,所以社会应该从多个方面对具有变态人格的人进行防控。

目前大部分变态人格罪犯的发现都是处于犯罪后评估,如果公安机关可以对具有变态人格的人群进行甄别,提早进行防控工作,及时将其犯罪欲望与可能性进行清除,那么对社会的危害性将会大大降低。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大部分变态人格罪犯都是从对社会危险性较为轻微的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行为开始进行的。

因此与这一人群接触最早的会是所在社区的片警或基层派出所的警察,李玫瑾教授认为公安机关应该在所属辖区建立“反社会人员监控机制”,基层民警应该掌握基本的对变态人格的识别的能力,对具有变态人格人群的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行为不仅仅只停留在简单的批评教育,而着重于进行跟踪记录,辖区内一旦有犯罪行为的发生,那么可以优先考虑是否为具有变态人格人群所为,公安机关在开展侦查讯问活动时,也能尽早掌握有效线索。

同时,公安基层民警所在辖区如有该类人群,应提早进行走访,了解其基本信息,掌握其心理动向,要求其亲戚朋友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关爱、支持与帮助,也可以起到对变态人格犯罪的预防工作。

但公安机关所能做的对变态人格者犯罪的预防终究是有限的,那些没有被公安机关所识别出来的具有变态人格的人群也应通过其他途径预防其犯罪。

1、环境预防
家庭与学校是儿童进行学习的两个课堂,一方面进行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进行良好人格的塑造,儿童如果在这个时期没有得到足够多的支持与关爱,其心理健康可能无法得到保障。

因此在家庭中父母应该言传身教,给孩子传递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与儿童建立良好稳固的信任关系,及时对儿童的不当言行进行修正,理性同孩子分析问题。

同时在学校中,老师也应指引儿童养成健全的人格,鼓励儿童积极向上。

在学校也应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义务教育所必需的一部分。

老师也要着重关注学校是否存在校园霸凌事件,校园霸凌已经成为新一代校园问题,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有极其恶劣的严重影响,所受到的心理创伤可能将孩子所建立的健全的人格打破,进一步使其变得孤僻、自闭,一步步走向变态人格的边缘。

因此增设心理辅导老师也是必要的,在学生遇到心理问题后,可以及时解决,以免产生不良后果。

2、社会预防
具有变态人格的人也是同正常人一样生活在社会中,如果正常人不仅对他们没有产生丝毫理解,反而变本加厉主动排除孤立他们,这是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的。

政府应该积极主动对心理卫生进行宣传,增进普罗大众对于变态人格的认知,对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人群所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出干预,减少对他们的歧视与不理解,用一种正确的方式对待变态人格。

新闻媒体也应该引领积极向上的舆论,减少对暴力恐怖行为的偏见报道,宣传正能量新闻,着重向公众科普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减少大众对变态人格的不良看法,鼓励大众与变态人格者正常相处。

变态人格者其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可控性远大于常态犯罪,因此对于变态人格犯罪的成因及预防的研究也应该更加深入。

变态人格者走向犯罪之路不是一夜之间能形成的,其成因是多方面共同造成的,整個社会应该成为变态人格者的强大心理后盾,而不应成为对抗的对象。

【参考文献】
[1] 罗大华,何为民.犯罪心理学[M].杭州教育出版社:杭州,2005.422.
[2] ; 〔美〕布伦特·E·特维著.犯罪心理画像.李玫瑾等译[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4.
【作者简介】
张崧岳(1998.08—)男,汉族,湖北武汉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本科,研究方向:侦查学.
燕永辉(1999.10—)男,汉族,河南济源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侦查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