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形态流变
中国古代美术的演变与特点
中国古代美术的演变与特点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历代文化的沉淀和积淀造就了极其丰富和多彩的艺术文化。
其中,中国古代美术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它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本文将会从演变和特点两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美术的发展历程和独特风格。
一、演变中国古代美术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 形成阶段我国古代美术的起始时间还无法确定,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早期的中国古代岩画大约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也就是距今约8000年前。
这些岩画主要描绘的是狩猎、战争和神话故事等。
2. 原始阶段原始阶段的中国古代美术主要是以陶器为载体的彩绘和线刻。
根据考古学的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彩陶器成就最高,较为著名的有楚陶、齐陶和鲁陶等。
3. 印章阶段印章阶段是我国古代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印章的创作技巧和艺术表现力已经相当成熟,它已被广泛应用于文化、政治、宗教和经济等多方面。
印章不仅精美绝伦,更是具有印证和死角意义的文化符号。
4. 书画阶段中国的书画艺术起源于甲骨文时代,经过长期的演化,至明清两代达到了一个高峰。
我们可以说,中国的书画艺术史就是中国美术史。
中国的书画主要包括篆刻、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等。
二、特点古人云:“文如其人,画如其心。
”中国传统美术注重表达个人性格、情感和思想。
在形式上,它强调“眼观为实,手描为归”的观念。
以下是中原文化和华夏民族其他文化相结合所形成的中国古代美术的主要特点:1. 用笔古代中国的画家更注重笔墨意境的表现,通常是用黑、白,致力于具象表达本质的真实,遵循的是以直接描绘为主的思路。
2. 填色中国古代美术中的填色,是以色彩淡雅、不反差作为主流。
是以赋色描绘来表现形体的软弱。
传统的中国色彩注重韵味和气韵。
3. 造型中国古代美术中的造型首先需要表达的是真实和平衡,且注重意象的完整性,强调的是内心引领心灵的呈现。
4. 主题中国古代美术的主题大多是以神话传说、佛教题材、历史故事等为主,传递的是思想和文化的内涵。
中国美术发展史
当代美术
主题
多样化和个性化,涵盖了各种题材和风 格。
VS
形式
油画、国画、版画、雕塑等多种形式并存 ,注重个人表达和情感抒发。
当代美术
代表人物
陈丹青、罗中立、徐悲鸿等。
主题
中国美术逐渐融入国际艺术圈,与世界各地 的艺术家进行交流和合作。
当代美术
形式
借鉴和吸收国际艺术元素,同时保持中国艺 术的独特性和民族性。
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中西绘画的交流与融合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中国艺术家不断汲取西方 绘画的营养,丰富和发展中国美术的内涵。
中西艺术观念的碰撞与融合
中西艺术观念在相互碰撞中产生火花,推动了中国美术 的创新与发展。
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与探索
新材料的应用
艺术家们积极尝试运用新材料进行创作,如综合材料、新媒体等,拓展了中国 美术的表现形式和语言。
新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艺术、虚拟现实艺术等新艺术形式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 应用和探索。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中国美术发展史
目录
• 古代美术 • 近代美术 • 现代美术 • 当代美术的多元化发展
01
古代美术
石器时代的美术
总结词
原始而质朴,展现人类对自然和生活的初步认识。
详细描述
石器时代的美术主要体现在岩画和石雕上,如内蒙古阴山岩画、广西花山岩画 等,这些作品以粗犷、质朴的风格,展现了原始人类的生活场景和对自然的崇 拜。
魏晋南北朝美术
总结词
佛教艺术兴盛,展现出多元化和融合的特点。
详细描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以佛教艺术为代表,如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等,这些作品吸收了印度、中亚等地的艺术 元素,呈现出多元化和融合的特点,同时也为后来的唐宋艺术打下了基础。
中国美术的发展脉络以及重要的艺术家及其作品
一、我国美术的发展脉络我国美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从古至今,我国美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我国美术的发展脉络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古代我国美术古代我国美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和彩绘器皿,经过商、周、秦、汉等朝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印章、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
著名的艺术作品有甘肃武周永年县出土的彩绘陶器、陕西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等。
2.唐宋时期的我国美术唐宋时期是我国美术发展的鼎盛时期,绘画艺术、书法艺术、雕塑艺术等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著名的艺术家如王羲之、顾恺之、李思恭等,他们的作品至今仍被后人传颂。
3.明清时期的我国美术明清时期是我国美术的又一重要时期,此时我国面临了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的局面,文化艺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著名的画家有文征明、唐寅、仇英等,他们的作品为后人所推崇。
4.现代我国美术近现代以来,我国美术在不断吸收西方绘画艺术的也摒弃了传统的束缚,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艺术发展之路。
著名的画家如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等,他们的作品影响深远,为我国美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重要的艺术家及其作品我国美术史上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有着重要的艺术地位,至今仍然被后人所推崇。
1.王羲之王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大家,其行草书法风格独特,被誉为“书圣”。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尤为著名,被誉为千古第一帖,至今仍然被后人视为书法艺术的典范。
2.文征明文征明是明代著名的画家,他的花鸟画作品在我国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文征明的作品《鹊叫梅花》、《百花图》等都是我国绘画艺术的经典之作,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艺术功底。
3.张大千张大千是20世纪我国著名的画家,他擅长山水、人物、花鸟等各种绘画题材。
其作品《千里江山图》、《六出奇兵图》等均为后人所传颂,张大千的作品风格独特,充满了艺术感染力。
齐白石是20世纪我国最具影响力的画家之一,他的“齐白石画家”风格深受人民裙众喜爱。
中国美术发展脉络简表
任颐(任伯年)
任薰
岭南画派
高建父
“二高一陈”
高奇峰
陈树人
年画
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县杨家埠
为民间所喜闻乐见
近
现
代
部
分
齐白石
《蛙声十里出山泉》
《荷花影》
以画虾闻名
吴昌硕
《三千年结实》
李可染
《无限江山入画图》
王式廓
《血衣》
蒋兆和
《流民图》
傅抱石
《江山如此多娇》(与关山月合作)
罗中立
《父亲》
林风眠
汉
画像石、画像砖
建筑构件
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T”形非衣
展示《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烈女传》
东晋最伟大的画家、美术理论家
“传神”论提出
南北朝
石窟壁画
新疆克孜尔石窟(最早)
甘肃敦煌莫高窟(最大)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佛教传入中国,宗教艺术迅速兴起
谢赫
《画品》
山水画家
李思训
《江帆楼阁图》
创青绿山水
合称大小李将军
李昭道
《春山行旅图》、《明皇幸蜀图》
王维
《雪溪图》(传)
以诗入画,创水墨山水
畜兽画家
韩干
《照夜白图》
画马名家
了解
韩晃
《五牛图》
画牛名家
五代(皴法出现)
山水画家
荆浩
《匡卢图》
山水画气势雄伟,属于北方山水
关仝
《关山行旅图》
董源
《潇湘图》
山水画平淡天真,属于南方山水
继承南宋水墨苍劲派山水画风,创浙江画派
江夏派
吴伟
浅析中国传统人物画造型的演变
浅析中国传统人物画造型的演变中国传统人物画是中国绘画中最为重要、最为丰富的一种画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造型的演变是中国绘画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反映了中国美术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统的深度和广度。
一、古代人物画的形态中国古代人物画起源于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随后的商、周、秦、汉等历史时期逐渐发展,并形成了一些基本特点。
古代人物画的形态主要以壁画、陶器刻画为主,其中以商、周两代铜器上的饕餮纹、蟠龙纹等最为著名。
在南北朝时期,人物画逐渐被大量的书写艺术所代替,但在水墨画中,它逐渐演变为一种具有独立性的画种,表现了人物的情感、性格和精神内涵,同时反映了社会生活的风貌和人文精神。
二、人物画的风格特点中国传统人物画的风格特点可以概括为:丰富多彩、具有高度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从造型角度来看,中国传统人物画最为突出的是所体现的特有的审美情趣,这种情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倡寓意性中国传统人物画强调画面表现力和寓意性,尤以笔墨的质感和造型的象征性最为重要。
笔墨的质感是指笔端与画面的结合,塑造形态的多变、具有强烈的个性和感情色彩,使人物形象更加具有生动性和表现力。
另一方面,造型的象征性则是通过人物的着装、装饰、姿态等方面来表现人物所代表的意义。
2. 讲究人物的生动形态中国传统人物画讲究人物的生动形态和表现力,尤其注重人物的面部表情、神态、色彩和动态的变化,描绘出人物所处的环境,形成画面的整体气氛。
表现人物的动态和飘逸感是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特色之一,正所谓“身因空灵,色因变化。
”这种飘逸感是通过笔画的变化、形态和姿态的塑造来表现的。
3. 协调平衡的结构中国传统人物画建立在一定的形式原型上,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协调平衡的结构。
这种结构体现在人物造型的线条上,使画面呈现一种仿佛万物以有序互动的感觉,从而形成一种律动之美。
三、现代人物画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人物画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变革中。
中国国画艺术发展史
中国国画艺术发展史中国国画艺术是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其发展历经数千年,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与特点。
本文将就中国国画艺术的发展与演变进行介绍。
一. 原始汉画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些原始的绘画形式,例如在陶器、石器上刻画图案等。
随着历史的演进,这些原始汉画逐渐演变为具有一定艺术价值的绘画。
商、周时期的铜器上常有青铜刻画,其风格与后来的汉画相似。
直至唐代,我们才可以看到彰显出具有艺术表现力的汉画作品。
二. 唐代的壁画与石窟唐代是中国汉画发展的顶峰期,壁画、石窟的形式成型并发挥了巨大的影响。
那个时期,壁画、石窟是表达宗教、政治等内容的重要形式,其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与此同时,唐代的创新之风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包括水墨画、工笔画、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
三. 宋元明清时期的发展从宋代开始,汉画进入了新的阶段。
宋人注重画面的意境和气氛营造,通常采用单纯的笔法和自然的景象,形成了“文人画”与“工笔画”之分。
接下来的元、明、清三代中,许多非常著名的画家、艺术家都出现了,他们带来了许多新的画风和画法。
例如,在元代时,江右的文人画流派开始盛行,这一风格呈现出推陈出新的趋势,最终达到明清时期的高峰。
四. 当代汉画随着时代的变迁,唐代以来的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在当代汉画中都有所体现。
今日的汉画,推陈出新,秉承创新的精神。
新技法不断涌现,红蓝炭、玻璃笔、水笔等新材料的出现,为汉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总结:汉画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发展成现在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中国的民族文化传承。
通过掌握历史文化与技法,我们可以在当代再造出属于新时代的汉画艺术。
中国美术形态流变读书笔记
中国美术形态流变读书笔记
中国美术形态流变就是对美术发展的规律性的动态把握。
众所周知,黑格尔关于艺术史过程基本阶段的划分和对支配这一过程的动力的认识和我们有很大不同,但是他把这一过程看作是一种历史状态从另一种状态、并在同另一种状态的斗争中的发展的观点,却是十分精辟地揭示了艺术史的辩证发展过程。
在读这本《中国美术形态流变》书中,作者曾写到这样的笔记,我做了一下笔记,中国美术形态流变艺术是基本的美学特色,中国美术形态是从某个民族,某种文化的主体心理结构方面去把握其在审美意识方面的特色,而美学价值则是指该民族或文化所认可的终极宇宙价值,它使万物对感知器官呈现为美,事实上感知方式与终极美学价值存在着相互渗透的关系:感知方式预设了终极的中国美术形态流变,终极美学形态又决定了它所特有的感知方式。
笔记中还提到中国美术形态流变的特点是以味,触觉作为感知方式的原型这与西方审美意识以视、听觉作为感知方式的依据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也可以说是形成中国美术形态流变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民族特色。
也就是说,中国美术形态流变不但并不强调视与听二觉,视听二觉反而以更基础性的味、触觉为原型。
中国美术形态流变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中还体现了中国艺术的三大美学价值,美术形态流变文化的美术文化价值与该文化对宇宙的终极态度密不可分。
中国美术文化的终极宇宙观是由儒、道、禅三家作为精神主干而共同构造的,一方面它在中国美术形态流变艺术文化中体现为相互差别的美学倾向,另一方向这些中国美术形态流变艺术文化又共同塑造了中国美术文化的基本美学价值,从而区别与西方人的中国美术形态流变。
在此,书中笔记最后提到我们可以把中国美术形态流变看成是共同构造中国美术文化和中国美术艺术的基本美学价值。
总结中国史前到五代美术的发展脉络。
总结中国史前到五代美术的发展脉络。
一、史前时代(1)特点:用稚拙的线条和简单的色彩组合成图案,自然、质朴、粗狂,又不失浪漫。
(2)成因: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多是劳动场景的描述。
(3)代表:彩陶画《鹳鱼石斧图》,彩陶舞蹈纹盆。
二、夏商周(1)特点:以线条勾画物象,构图简洁有序,造型准确,以人物肖像画为主。
春秋战国时期,绘画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2)成因:神权政治在生活中的写照。
(3)代表: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三、秦汉:线条造型技法趋于成熟。
(1)特点:工笔重彩,线条流畅;绘画门类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等;绘画流行浪漫与幻想主题。
(2)成因:儒学神学化和神仙巫鬼盛行。
(3)代表:东汉壁画《夫妇宴饮图》、马王堆汉墓帛画。
四、魏晋南北朝: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
(1)特点:中国绘画艺术脱离了质朴简略阶段,进入精妙发展时期;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开始出现;绘画理论出现,注重抓住描绘对象的精神气质(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传神写照”,画人物要注意人物的精神气质等绘画理论);以人物肖像画为主要创作主题。
(2)成因: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佛教、道教的发展,人们重新反省儒学,一些崇尚气节的文人在政治舞台上碰壁,又不愿同流合污,社会上逐渐形成了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由于他们文化修养较高,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
(3)代表: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杨子华《北齐校书图》。
五、隋唐:中国绘画的高峰。
(1)特点:重情趣求意境,追求“画中有诗”;带有外来文化的风格;画家辈出,人物画、山水画、动物画各有千秋,人物画占主导地位;表现了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
(2)原因: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对外开放,唐诗兴盛,继承前代基础并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3)代表:隋朝展子虔《游春图》(现存最早的山水画)。
初唐阎立本《步辇图》,盛唐吴道子《送子天王图》,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更是盛极一时。
东方艺术史论中国传统绘的演变
东方艺术史论中国传统绘的演变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绘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通过对东方艺术史的论述,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演变路径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1. 起源与发展初期中国传统绘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的壁画和彩陶绘画。
这些早期作品多以人物、动物、神话和自然景观为主题,以简洁的线条勾画出形象,并使用明亮的色彩填充。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字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传统绘画的发展。
古代的书画艺术融合了文字和绘画,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绘画风格。
2. 封建社会时期在封建社会时期,中国传统绘画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宫廷画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以皇帝和贵族为对象,创作了大量的宫廷画作。
这些作品注重细节、精致和寓意,常常表现皇权的荣耀和尊贵。
同时,在民间绘画方面,山水画和花鸟画逐渐兴起,成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流派。
3. 受外来文化影响随着与外国的交流和文化交融,中国传统绘画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特别是在唐朝时期,佛教的传入使得佛教壁画成为一种重要的绘画形式。
佛教壁画以其宏伟的规模和精美的细节而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深刻影响了后来的绘画艺术。
4. 理论与技巧的总结中国传统绘画在发展的同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技巧体系。
著名的绘画理论家如郑板桥、董其昌等提出了许多绘画的原理和技巧,对后世的艺术家影响深远。
例如,水墨画的四君子(梅、兰、竹、菊)象征了士人高尚的品德和精神风貌,成为了中国绘画中的经典主题。
5. 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绘画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吸收外来艺术元素,并与当代社会相结合。
在现代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艺术家对传统绘画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实验,同时又保持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风格和精神。
例如,许多当代艺术家将传统水墨画与现代绘画媒介相结合,创造了许多令人惊叹的作品。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绘画在东方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演变路径和发展历程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艺术的瑰宝。
中国美术的演化及其文化表达
中国美术的演化及其文化表达相传我国古代就有绘画,但是由于历经几千年的战争和文化变迁,许多古老的艺术文物已经不复存在。
现今我们所知的中国美术,多是源于唐代之后的艺术形态。
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中国美术的演化及其文化表达。
一、唐宋时期的繁荣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美术史上非常繁荣的时期。
这个时期,绘画艺术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如山水画中的“以写意为主,重形神,追求神韵”,花鸟画中的“先笔为主,重写意,追求神韵”。
同时,绘画艺术也应用到了各个领域,如书法、剪纸等,而不仅限于画作。
唐宋时期也是中国绘画的创新期。
然而,新技法和新题材的出现,并不是漫无目的的,而是基于时代的文化变革和自然环境的变化。
在盛唐时期,政治和经济稳定,人民生活富足,因此,唐画家创作出了众多赞美丰收的山水画,人物画和宫廷画。
而到了宋代,山水画成了最主要的题材,仿佛人们对自然的景色和气息渴求无比。
二、文人画的出现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国画面临了一些挑战。
随着科技的进步,绘画开始用机械方式呈现,艺术的感性成果被科学所取代,绘画艺术表现的对象也变得多元化。
这个时候,文人画进入了中国画史。
一个脱离朝廷的文人阶层兴起,他们自由创作,推崇文学、诗歌对于艺术的影响和润色。
他们的绘画反映了他们个人的情感、思想和生活经历,成为了一种真正的艺术表达。
文人画的特点是先意后笔,强调画作的精神表达,更重视画作传达的意象、诗意和文化价值。
文人画家更看重自己的个人创作意识和独立性。
当时的文人画家以宣纸、水墨作画,创作风格奇特、意境深邃。
三、挑战和变革近代以来,中国面临了一些挑战: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化的推进。
传统的中国文化和美术似乎遭受到很大的撼动。
然而,这并没有阻碍绘画艺术的演进。
新的学派涌现,吸收了西方艺术的一些新潮流,让中国艺术在一个新的时代得以发展。
早在19世纪末,中国的美术教育就面临了必须拥抱现代化和外国文化的挑战。
之后,有一批年轻的艺术家去了欧洲,在那里进行艺术创作,也向他们的外国朋友展示了传统的中国绘画。
中国画的历史演变及其艺术特点
中国画的历史演变及其艺术特点中国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代表之一,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随着历史的演变,中华绘画经历了不断的变革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一、历史演变中国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在陶器上进行简单的绘画。
到了商周时期,彩绘陶器已经相当普遍,表现出了印刻、绞绣、篆刻等元素。
汉代绘画技法逐渐成熟,唐代艺术达到高峰。
宋代之后,中国画艺术进一步发展成熟,出现了南北画派,文人画开始兴起。
清代中期,工笔画和写意画成为主流,同时,状物画、花鸟画、山水画等风格也逐渐明晰。
二、艺术特点1. 内容丰富、表现深刻中国画注重表现中国古代文化、哲学和审美观念,以人物、山水、花鸟等为主题,反映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生存、成长、繁衍的状态。
2. 常用的表现手法中国画较为注重笔墨的运用,强调线条、点、面、墨、色等的协调与和谐。
常见的画法有“工笔画”、“写意画”、“拟行画”、“水墨画”等,不同的画法,运用的方法、形式和创作技巧也有所不同。
3. 艺术风格多样中国画的艺术风格极度多样,有专门描绘人物的人物画,描绘山水的山水画,描绘花鸟的花鸟画等。
风格也从明朝开始就出现了南北画派,现代也有写实、抽象、表现主义等不同的画派。
4. 优美大气、独具特色中国画以其特有的材料、技法和审美观念,给人以优美、大气、含蓄、典雅、朴素、高尚的感受,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画家也以其创作才能和不懈的探索,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总之,中国画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画艺术呈现出博大精深的特点,在人们的审美需求中有着重要作用,也为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
具象到抽象——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流变与发展
具象到抽象——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流变与发展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然而,在近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冲击下,传统工艺美术在中国经历了从具象到抽象的流变与发展。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以具象为主要表现形式。
具象通常指的是通过形象、图案和色彩来表达事物本身的外部形象和特征。
在传统工艺美术中,具象的应用更加直接和明显,以传统的刺绣、陶瓷、木雕、漆器等为代表。
这些工艺品通常通过细腻的线条、生动的色彩展现出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形成了巧妙的视觉表达和艺术欣赏。
然而,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引进和国际交流的加强,传统工艺美术逐渐受到了冲击和挑战。
西方文化的流入使得很多人开始追求新颖的、时尚的物品,传统工艺美术的具象表现形式似乎有些过时。
同时,新技术的发展也为抽象艺术的兴起提供了条件。
抽象艺术以形式的简化、色彩的变化和精神的提炼为特点,强调观者的个人感受和理解,与具象艺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开始逐渐转向抽象的表现形式。
抽象的引入使得工艺品的形式更加简单精练,使得观者在观赏时可以更加专注于形式与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
同时,抽象可以使得工艺品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图案和形象。
例如,在现代陶艺中,抽象的设计元素常常运用到碗、瓶、盘等器型中,使得其更具现代感和艺术性。
然而,抽象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传统的具象表现方式。
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中,抽象与具象之间并没有进行彻底的二分,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融合和共存。
一方面,具象仍然可以通过抽象的手法来表现,例如将传统的图案和形象进行简化和提炼,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审美的需求。
另一方面,抽象也可以融入到具象之中,例如通过抽象的线条和色彩来修饰传统的器物,使其更加个性化和艺术化。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流变与发展不仅仅是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更是一个融合和创新的过程。
串联与并联:中国绘画史之变——张其凤《中国绘画史的五大流变》读后
112努力,使图像逐渐接近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并最终达到逼真的程度”⑤。
对此,高居翰是认同的,认为“再现自然”对于论述中国绘画通史“仍有价值,也因为在一定程度上能阐明真相,还因为它在当今未获得应有的重视。
”⑥显然,高居翰认为“再现自然”这种欧洲绘画串联起的《艺术的故事》也成了中国绘画史的那条丝线。
这条丝线并非高居翰所说的“未获得应有的重视”,早在1964年,罗樾就提出了汉代到南宋末年是中国绘画再现性艺术阶段。
1984年,方闻认同这一观点,结合公元700年至1400年之间可靠的作品,论述了中国画家征服幻像的三个阶段⑦。
征服幻像并非中国绘画通史的那条丝线,而只适应于中国绘画的某一段历史。
对此,罗樾、方闻也有充分的认识。
罗樾把中国绘画史分为四段,即“1.装饰艺术(新石器时代到周朝);2.再现艺术(汉代到南宋);3.超再现艺术(元代);4.历史性的东方艺术(明代、清代)”⑧。
方闻也认为中国绘画存在“从元代之前‘状物形’到元代之后‘表吾意’”⑨的转换。
不管是张彦远的传统绘画史学观念,还是郑午昌、罗樾、方闻等人的现代艺术史科学,中国绘画通史都不存在一条丝线。
中国绘画通史的写作,陷入了一种以朝代为切割的论述模式。
这种模式能够清晰地归纳材料、提供大量的绘画知识,但是因缺乏了那串项链的丝线而显得支离破碎,“艺术之进程”的内因更是无从查找。
在中国绘画通史著述主流仍然以朝代为旨归的当下,张其凤的绘画通史著述观念颇有传统气象。
在张其凤的绘画通史观念中,显然是存在并联的几条丝线。
具体来说,应该是材概念。
明代王世贞从张彦远的“山水之变”扩展到人物:“人物自顾、陆、展、郑以至僧繇、道玄,一变也。
山水至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李成、范宽又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大痴、黄鹤又一变也。
”②在张彦远、王世贞等画史学家的观念里,“变”是一种看得见的风格变化,这种一连串的风格变化构成了一部中国绘画史。
张彦远甚至用三段式的风格演变来描述绘画史:“上古之画,迹简意澹而雅正,顾陆之流是也;中古之画,细密精致而臻丽,展郑之流是也;近代之画,焕烂而求备;今人之画,错乱而无旨,众工之迹是也。
中方绘画发展历程简述
中方绘画发展历程简述
中国绘画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漫长的时间使其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从古代到现代,可以将中国绘画发展的历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古代绘画:古代中国绘画可以追溯到距今几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最早出现的是以笔刷为主要工具的岩画和彩陶绘画。
随着社会发展,绘画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大量的书画作品开始出现。
古代绘画主题以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历史事件为主,风格以写实和装饰性为特点。
中古绘画:中古时期的绘画在艺术风格上受到佛教的影响,艺术家们开始注重意境和神韵的表达。
著名的山水画和仕女画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巅峰,以唐代的王维和宋代的贺知章为代表的文人画也开始兴盛。
近现代绘画:近现代时期,中国绘画迎来了新的变革。
西方绘画的影响开始进入中国,大量的现实主义作品出现,绘画材料、技法和题材也开始多样化。
折子戏、深圳画等新的绘画流派相继涌现,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当代绘画:进入21世纪,中国绘画实现了艺术表现形式的多
元化和全球化。
绘画作品呈现出更多的个人风格和艺术实验,同时也加强了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叉与融合。
数字绘画和立体绘画等新兴媒介的应用使中国绘画形式更加多样化和前卫。
总的来说,中国绘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
段都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从传统的古代绘画到当代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中国绘画在世界艺术舞台上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美术形态流变
中国美术形态流变第一节基本美学特色一.感知方式——主体心理把握审美特色1)感知方式——味触觉1.“美”字:(1)味觉感受+触觉之内之外(2)“听、视”二觉2.“色”字:视觉美对象2)原型审美意识——方式+对象——内在一体1.美学价值+天人合一(宇宙观)2.写意“味”“品”成基本范畴3.美学“意味”“韵味”“品味”等4.诗学+画学:《诗品》《古画品录》二.艺术的三大美学价值——终极宇宙价值1)儒家——封建文化正统宇宙观上袭远古文化,下开封建文化的正道“家”为中心1.“中和”之美,“(1)家”父权中心结构(2)“中和”宇宙:和谐的,理想“美的极致”(3)审美心理——“吟咏情性”2.“雄健”与“充实”——“养气”(1)重“气势”“气概”“风骨”(2)沉郁、劲健、风格之美(孟韩散文,杜诗,颜法)3.“不忍人之心”与“宇宙心灵”(1)文人与士大夫(2)诗画“提神太虚”“散点透视”“空间构造”2)道家——本土的文化产物1.“自然”之美,“美丑”可转化2.“虚静”与“空灵”——审美境界——形上意义——造图规则3.“玄”“素”+水墨问题——黑白,浓淡干湿3)禅宗——本土化的佛教1.存在的追问——否定性因素《红楼梦》2.“冲淡”+“禅味”——空幻深意的存在——人生努力+人生意味《石头记》《情僧录》3.“悟”+“圆满”——终极的美学价值三.艺术的形而上学——民族文化1)艺术活动在文化中有一种形而上的功能2)形上学功能由整个艺术活动来实现的1.根本目的:体验“天道”“体道”手段2.生活目标:“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3)官吏、政治家、思想家——艺术生活受目标限制,自律发展受限4)艺术最高价值:“写意”以“参赞造化”——“艺术文化”体制第二节理论中的主要范畴与命题一.“形”与“神”1)画论最主要范畴之一2)长期思想发展的基本概念与核心问题3)理论:1.战国中后期《韩非子》重神居主导2.六朝——认识成熟(形神观)(1)“以形写神”(2)“唔对通神(3)“传神写照”3.晋宋期——分化倾向(1)顾恺之画论,内在精神,“以形写神”——客观形体刻画问题(2)宗炳《画山水序》“道“轻形“以形写形“主观意识王微《叙画》“灵”,画面形象,书法形式美——齐梁时期“绘画六法”谢赫《画品》“气韵”——内在联系(3)魏晋玄学(风度)《世说新语》——民族特色的审美特征(“神姿”“神韵”“神采”“神貌”“神骏”)4)“形”1.造型艺术的本质特征2.相对薄弱3.艺术理论5)“神”1.哲学的范畴2.占主导3.哲学思辨成果二.“似”与“真”1)历代艺术探讨最多之一(《笔法记》五代荆浩)2)“自然之美”,规定性“贵似得真”3)相对应——对立的范畴1.“华”:“物象”,符合艺术趣味的外在形象2.“实”:表现事物的内在气质与规律3.“似”:“物象”的要求4.“真”:符合“实”的更高层次上的要求4)“气”:宇宙生命力的本源(“气韵生动”居六法之首)1.“形”与“气韵”区别:“有形病”+“无形病”2.“有形病者”:外形表现上的欠缺3.“气韵俱泯”:艺术形象缺乏生命感的主因5)“真”:气质俱盛1.审美意象与“气质”的统一2.艺术创造的最高层次的要求3.“华”与“实”的辩证统一4.“形”与“汽”的辩证统一6)“似”——阐述艺术主张使用的概念(标准)1.“不求形似”——后世文人画2.“全不似处,不易到耳”——表达重传神抒情的艺术主张3.“不似之似”——一味忽略形似4.“竟尚高简,变成空虚”——双面——处理关系——较高艺术境界7)“真似”(黄宾虹)“作画当以不似之似为真似”1.绝似物象者,此欺世盗名之画2.绝不似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亦欺世盗名之画3.惟绝似又绝不似物象者,此乃真画8)“似”的问题上,反对极端的艺术倾向(齐白石)“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三.“理”与“法”1)创作活动中对于规律性的认识2)韩非子“形——理——道”作为事物的层次3)三个层次1.外在表象2.特殊规律3.普遍规律4)“理”1.创作活动本身规律性+规定性2.遵从自然规律3.“师造化”过程:师其外表;把握本质特征4.体现出事物本质5)“法”1.事物的规律性2.创作的法规3.技法、古人之法4.表现出本质的途径四.“雅”与“俗”1)批评标准:标志格调、审美趣味高低2)先秦时期3)“雅”1.宫廷贵族2.文明3.富贵4)“俗”1.平民百姓2.野蛮3.低贱5)时代发展——辩证的转化关系6)时代审美趣味7)雅多:非平民化的在野精神——老庄思维传统文人的品德规范五.“意”与“境”1)传统美学的范畴2)宋代画论的问题(明朝,唐志契)1.“意”——“意中之事”2.“境”——“眼前之景”3.“意”——作品成功——“气韵生动”4.“境”——视觉艺术——“无为之为”5.重“意”“境”——“天怀意境之合”3)特殊意义:特定艺术品所表达的内在精神与艺术技巧有机结合4)特征:集中表现+高度概括5)审美对象:普遍意义的欣赏心理(基础)——特定的审美趣味六.“笔”与“墨”1)民族风格的范畴2)创作活动使用的工具与材料3)形式美与审美内涵4)“绘画六法”——“骨法用笔”5)“笔”1.“骨气”“立意”“气韵”“神乐”2.工具操作3.审美原则4.传达境界6)“墨”1.“墨法”“浓淡”“精神”2.变化,飞动而已3.深入思考启示4.美学价值七.“解衣般礴”1)先秦哲学2)主观情思3)主体精神作用4)主张情感无拘无束的抒发5)书法创作与作者心态6)“散”(“蔡邕”)——书法创作与作者心态7)性情散淡,不受拘束干扰,调整心态8)排除杂念,任情性自由抒发9)集中精神,深入体察所要表现的对象八.“气韵生动”1)遗产得到接触发展2)时代不同逐渐游离谢赫本意而出现新的内涵3)“韵”(六朝)1.韵律2.连用:“风韵”“性韵”3.审美意义的特定气质4)“气”“韵”——多义性+内涵性——宇宙宏观+事物内在风范气质5)“气韵”——移用的哲学范畴6)“生动”——美术理论概念7)宇宙观+人生观——本体观念、形式自律——美学九.“外师造化,中得心源“1)《历代名画记》张彦远2)创作者与外界客观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3)“造化”:绘画对象的客体4)“心源”:艺术家的主体5)互相作用与艺术形象6)源于客观事物,融合主体情感新画面形象7)“中得心源”:主体情思在创作中对客观自然的一种综合、提炼作用,二者的有机结合,是创作规律的完整体现8)人与自然,“天人合一”影响9)《续画品》(姚最)“心师造化”10)传统艺术不对主观进行扩张,不独立意义——与自然界变化规律、生存方式11)自然界——人为意识色彩——生命的律动+人的主观——“立万象于胸怀”12)双重意义:1.人之心理情感物化2.自然界幻化为人主观意识的媒介3.深入生活实际+提高艺术修养十.“搜尽奇峰打草稿”1)《画语录》石涛——自然物象——艺术形象2)从事大量、艰苦、认真、深入艺术实践——表现对象的各个方面的形态3)物我交融创作过程,不能机械模拟自然形态4)“形”“神”+“造化”“心源”——辩证统一的精神实质5)艺术史上,相应的审美观方式+创作方法——传统特色+独特角度——共性+个性6)“眼中之竹”:客观景物在心目中的映现7)“胸中之竹”:头脑艺术加工得形象8)“手中之竹”:艺术品、产生情趣和效果第三节形态流变一.原始美术(生发期)1)美术与劳动1.改造自然,生理器官成熟2.心理机能不断发展3.创造使用价值时有审美因素2)首要问题:社会组织及生活方式困难3)题材:原始宗教观、巫术、图腾1.增强原始人征服自然的信心2.反映对自然的敬畏,为生存为目标4)杰作:陶鹰鼎(仰韶文化)5)特点:光洁、稳重、体感强、威吓、逼人之势二.先秦美术1)社会产品——私有制——战争——阶级(氏族制——国家制)2)朝代:夏商周(春秋、战国),奴隶制3)原始巫术观+社会权力+等级观——艺术社会教育突出——工艺美术4)代表:1.夏商周:庄严、华美、典雅2.春秋战国:繁复、精细——宗法制——两大阶级——表现形式为“礼”5)礼器大宗:饮食+酒6)代表:司母戌鼎7)局面:“礼坏乐崩”“百家争鸣”1.主位:实用2.纹饰:蟠离纹3.代表:立鹤方壶——时代象征三.秦汉美术1)汉承秦后的条件:1.社会稳定2.生产发展3.经济繁荣2)工程:1.长城2.陵墓3.宫殿4.兵马俑3)思想体系:儒为主,融法、道、阴阳各家4)题材:伦理纲常——功利性与大一统5)代表:马王堆遗址——线的表现6)时代特征:开朗、积极、乐观7)民族特色:以线为主,形神兼备——东汉佛教适应意识改变形态四.魏晋南北朝美术1)“三国”——“八王之乱”——“北胡乱华”——“十六国”2)经济:庄园经济3)阶层:士族门阀——形态各异——变革4)意识:“解放思想”“玄学”——九品官人制+“魏晋风度”5)特色:强调传神,形神并重6)代表:《画品》谢赫7)佛教:1.佛寺+石窟寺2.雕塑3.代表:“南张北曹”(张僧繇、曹仲达)8)题材:出现分科——人物画9)“自然美”:山水精神“畅游”目的“卧游”10)长期分裂——美术分层地域性——艺术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规律——艺术的自律性五.隋唐美术1)时期特征:开放活跃,兼收并蓄2)突出:多种宗教并存——宗教艺术3)题材:1.隋初盛唐时期:健康丰满,幻想欢乐幸福,人情味,亲切感2.中唐时期:世俗现实艺术(信仰与生活——禅学)佛教艺术独立体系4)代表:“画圣”吴道子——寺观壁画5)最早独幅人物画:《人物龙凤》《人物驭龙》——仕女画(张萱、周昉)——人物内心(主题)6)山水画:“心灵美”分类更细六.五代宋辽金元美术1)“五代十国”——地方特色——美术发展不平衡2)美术中心:中原、南唐、西蜀1.编程唐风2.意境、趣味、技法——创新3)北宋美术1.结束“五代十国”——商业+手工业——中心:汴梁(开封)临安(杭州)——南宋偏安——多题材+多样式——脱离社会——走向独立2..题材:宫廷美术,建设画院或书院3.特征:生动逼真,合理巧妙4.代表:《清明上河图》——生活广阔性+多样性5.花鸟画成熟期:写生——喻人(“四君子”梅兰竹菊)——“写意”之风6.山水画:流派之分——“可居”“可游”——实用7.课题:四时、朝暮、阴晴、地区——封建地主士大夫“怡情阅性”——写实与整体气氛、把握情意4)南宋美术:1.缩小取景范围,特写式的边角之景1.构图空白+虚实结合2.空灵、奇妙的美3.江南山水4.主观为主5.特点:全面性、技巧丰富、开扩“意境”5)元代绘画:1.文人士大夫潮流——“四等”政策2.自娱自乐为主3.自然天真之趣4.诗书画结合5.写意,笔墨趣味成欣赏对象6.代表:初期:赵孟兆、高克恭、钱选中后期“四大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7.自成家数,各具特色8.风格:苍秀、浑厚、沉郁、荒寒、抽象、模糊9.创新:萧疏淡雅、简练超逸七.明清美术1)商业+城镇+富商——美术商品化——市民阶层——世俗性1.欧洲传教士——天主教——西方文化2.西洋绘画、建筑法则、工艺技巧3.对外贸易+商品输出输入+外国美术经验——新鲜——国内美术变革2)市民阶层——小说戏曲(市民文学)——古典版画+小说插图3)雕刻印刷中心:南北二京、建安、杭州4)风格:细致精美5)代表:《程氏墨范》——中西交流史6)各地年画有地方特色:1.天津杨柳青2.苏州桃花坞3.山东杨家埠7)工艺美术+建筑艺术1.大集局面2.门类完善3.大宗:瓷、漆、家、纺4.民间工艺品:质朴明快、生活气息5.贵族工艺品:矫饰之风、颓废无气8)建筑艺术1.理性、浪漫2.雍容大度、眼睛典丽、机理清晰、人情味3.代表:故宫9)园林1.皇家:颐和园、圆明园、避暑山庄——综合中外式样+名胜+气派宏大2.私家:苏州、扬州——山水画“诗情画意”——有限空间内无穷——想象与回味。
中国美术史发展分析
“六法颇为兼善,虽不备该形似,儿妙有气韵”
画风的形成具有重大对六朝“重气韵”影响。
①顾恺之,东晋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仁智图》.《烈女传
“高古游丝描”、线条“春蚕吐丝”三绝—画绝、文绝、痴绝
晋
最早的绘画理论文献:《论画》、《画云台山记》
“以形写神”“传神”艺术思想的核心
三②曹不兴,国
文献记载中最早的一位传奇画家
吴中“八绝”卫协直接师承其法
钟繇,三国
《荐季直表》《宣示表》、“正书之祖”
开创了有隶入楷的新貌书法特点是:字型扁方
王羲之,东晋
行书:《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孔侍中帖》
小楷:《乐毅论》、《东方画赞》
草书:《十七帖》
“书圣”,与王献之合称“二王”
卫恒,西晋
《四体书势》
南北朝
松江画派
董其昌
《秋兴八景图》《画禅室随笔》
“南北宗论”书法入画墨色清淡,风格古雅润秀。“华亭派”的风格。
金陵八大家
龚贤、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造、谢荪《千岩万壑图》、《夏山过雨图》
说清初四僧一同被称为创新派。
花鸟画
徐渭
《墨葡萄》、
创花鸟大写意花法,是我国文人画发展到高峰的标志。“青藤画派”
花鸟画的“写生正派”,取各家之长,极大发展没骨画。
扬州八怪
乾隆期间江苏郑燮(郑板桥)
扬州八怪是一个流派,不止八个人,主要内容是写意花鸟、梅兰竹菊。《墨竹》
成员大都是失意的宦官和隐居的文人,且都擅长书法。诗书画印结合的典型代表。
波臣画派
曾鲸
《王时敏像》
没骨人物,富有立体感。
明清书法
馆阁体
官方使用的书体宋克《急就篇》、《七言绝句》草宋邃、宋广
传统美术的发展历程
传统美术的发展历程传统美术是指在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美术形式。
它包括中国传统绘画、雕塑、壁画、陶瓷等形式,其主要特点是传承性和独特性。
传统美术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发展,下面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传统美术的发展历程。
一、传统美术的源流舞台传统美术的源流舞台主要在古代中国,这个时期的典型代表是《道德经》中所说的“无为而治”。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人们开始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在艺术领域表现为笔墨、色彩和形式的和谐。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山水画和花鸟画,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二、传统美术的发展路径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科技的发展,传统美术也开始不断地创新,不断地突破,发展出了很多新型的艺术形式。
唐代出现了一幅长达一百二十米的《千里江山图》,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明清时期出现了很多陶瓷艺术,比如景德镇的青花瓷、吉林延边的素瓷和四川成都的彩瓷。
这些陶瓷不仅具备了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在技术上也更加完善。
三、传统美术的艺术表现传统美术在艺术表现上非常重视形式的和谐和调和,同时也注意到色彩和光线的运用。
在绘画方面,中国画追求简练、章法、寓意和墨韵。
比如大名鼎鼎的四大名山《黄山图》、《长城卷》、《瀑布图》和《十八学士图》就是著名的传统山水画作品。
在陶瓷方面,传统瓷器基本以青花、五彩、釉里红作为主要色彩,以青花为代表的蓝色系有“万国色”之称。
总的来说,传统美术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它在长期的历史沉淀中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体系和工艺技术,而传统美术的生命力也不断地在发展和创造。
中西方艺术风格的流变与传承
中西方艺术风格的流变与传承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风格。
中西方艺术作为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许多流变与传承。
本文将从绘画、雕塑和建筑三个方面来探讨中西方艺术风格的流变与传承。
一、绘画的流变与传承1.中西方绘画的起源中西方绘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东方绘画以中国的古代绘画为代表,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意境的表达,尤其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要表现形式。
而西方绘画以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壁画和饰物为代表,强调透视和人物形象的写实性。
2.中西方绘画的流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方绘画经历了不断的流变。
在中国,唐宋时期的绘画达到了巅峰,并形成了以“文人画”为主的风格,强调意境和情感的表达。
而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成为了欧洲艺术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代表了人物形象的逼真和透视的精确应用。
3.中西方绘画的传承在绘画的传承中,中西方艺术互相影响,相互借鉴。
中国现代绘画中出现了西方绘画的影响,学习了西方的透视法和色彩运用。
而西方绘画中也开始出现东方绘画的影响,例如印象派运用了中国绘画的写意手法。
同时,中西方绘画也各自保留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形成了独具个性的艺术表现形式。
二、雕塑的流变与传承1.中西方雕塑的起源中西方雕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中国古代的石雕和木雕作品以宗教和历史人物为主题,注重形象的延伸和象征的表达。
而西方古代的雕塑作品以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神像和英雄雕像为代表,强调人体的比例和动态。
2.中西方雕塑的流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方雕塑经历了不断的流变。
在中国,唐宋时期的雕塑艺术达到了高峰,并形成了以佛教雕塑和宫廷雕塑为主的风格,注重形象的神圣和庄重。
而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成为了欧洲艺术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注重人体的比例和动态。
3.中西方雕塑的传承在雕塑的传承中,中西方艺术风格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中国现代雕塑中出现了西方雕塑的影响,学习了西方的素描和立体构图。
浅析中国传统人物画造型的演变
浅析中国传统人物画造型的演变中国传统人物画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中国人物画在表现方式、造型风格和审美观念上都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变。
本文将主要从造型的演变角度来浅析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一、古代中国绘画的人物造型风格古代中国绘画的人物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唐、宋、元、明清等时期。
在唐代,人物画继承了隋代的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唐代的人物画造型注重线条的运用,形式简洁明快,着重塑造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和神韵气息。
宋代的人物画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表现人物的心态和情感,画面更加注重意境的凝重和唯美。
元代的人物画形象更加豪放,笔墨更具有运动感和生机,形象的塑造更为饱满。
明清时期,人物画进入了一个高峰期,人物造型更趋向写实,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细致入微。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传统人物画的造型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变。
在古代,人物画的造型主要注重神韵和意境的表现,强调笔墨的表现力和审美情感。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物画的造型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和中国绘画艺术的吸收,中国传统人物画的造型逐渐向写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方向发展,更加注重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感。
中国传统人物画造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线条简练: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线条简练、流畅,不拘泥于细节,注重形象的整体感和神韵气息。
2. 笔墨运用: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笔墨运用非常讲究,注重墨色的层次和变化,追求意境的凝重和唯美。
3. 真实写实:中国传统人物画在写实表现方面也具有独特的魅力,塑造人物形象更加注重真实性和立体感。
4. 意境表现:中国传统人物画在表现意境方面有独到之处,注重画面的意境氛围和审美情感的渗透,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享受。
中国传统人物画造型的演变反映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对今后的绘画创作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方面,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人物画的造型传统,注重笔墨的表现力和审美情感的渗透,传承中国绘画艺术的魅力;也需要不断吸收和借鉴西方绘画艺术的创新理念和表现方式,开阔绘画思路,拓展绘画创作的领域。
中华传统艺术的衍变
中华传统艺术的衍变中华传统艺术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无数次的变迁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深厚内涵和丰富多彩的艺术体系。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中华传统艺术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中国绘画艺术的衍变中国绘画艺术是中华传统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最初的绘画形式以兽面、鱼纹等简单的图案为主,而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物画、山水画等形式开始出现。
在唐朝时期,中国绘画达到了一个高峰,形成了唐画风格,这一风格影响了后来的宋、元、明、清几个朝代。
在宋朝时期,随着文人画的出现,绘画开始更加强调艺术性和个性化。
近现代以来,中国绘画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出现了不少著名画家,如张大千、溥心畲等。
同时,在世界美术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如今,中国绘画已经在表现技巧、题材取向和创作形式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创新。
中国书法艺术的衍变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人类最古老的写作工具——笔来书写文字的艺术。
最初的中国书法出现在商周时期,而真正的成熟和形成是在汉朝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法逐渐衍变为艺术,书法家们开始把自己的个性和艺术风格融入书法中,形成了不同的书体,如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等。
在现代时期,中国书法艺术的衍变更是发展迅速。
汲取了西方艺术的创新思维和艺术手段,书法逐渐从自然主义转向形式主义,注重表现形式和文字的美感,体现了当代艺术的审美特征。
中国舞蹈艺术的衍变中国舞蹈历史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时期。
最初的舞蹈多以宗教和祭祀为主,逐渐发展成为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两种不同的形式。
在唐朝时期,以舞蹈家李白和杜甫为代表的文人墨客参与到了舞蹈创作中,推动了中国舞蹈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近代以来,中国舞蹈艺术脱离了宫廷舞蹈和宗教舞蹈的束缚,向各种舞蹈风格借鉴,创作出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舞蹈作品,如舞剧《孔雀之舞》、现代舞《水袖舞》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基本美学特色一.感知方式——主体心理把握审美特色1)感知方式——味触觉1.“美”字:(1)味觉感受+触觉之内之外(2)“听、视”二觉2.“色”字:视觉美对象2)原型审美意识——方式+对象——内在一体1.美学价值+天人合一(宇宙观)2.写意“味”“品”成基本范畴3.美学“意味”“韵味”“品味”等4.诗学+画学:《诗品》《古画品录》二.艺术的三大美学价值——终极宇宙价值1)儒家——封建文化正统宇宙观上袭远古文化,下开封建文化的正道“家”为中心1.“中和”之美,“(1)家”父权中心结构(2)“中和”宇宙:和谐的,理想“美的极致”(3)审美心理——“吟咏情性”2.“雄健”与“充实”——“养气”(1)重“气势”“气概”“风骨”(2)沉郁、劲健、风格之美(孟韩散文,杜诗,颜法)3.“不忍人之心”与“宇宙心灵”(1)文人与士大夫(2)诗画“提神太虚”“散点透视”“空间构造”2)道家——本土的文化产物1.“自然”之美,“美丑”可转化2.“虚静”与“空灵”——审美境界——形上意义——造图规则3.“玄”“素”+水墨问题——黑白,浓淡干湿3)禅宗——本土化的佛教1.存在的追问——否定性因素《红楼梦》2.“冲淡”+“禅味”——空幻深意的存在——人生努力+人生意味《石头记》《情僧录》3.“悟”+“圆满”——终极的美学价值三.艺术的形而上学——民族文化1)艺术活动在文化中有一种形而上的功能2)形上学功能由整个艺术活动来实现的1.根本目的:体验“天道”“体道”手段2.生活目标:“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3)官吏、政治家、思想家——艺术生活受目标限制,自律发展受限4)艺术最高价值:“写意”以“参赞造化”——“艺术文化”体制第二节理论中的主要范畴与命题一.“形”与“神”1)画论最主要范畴之一2)长期思想发展的基本概念与核心问题3)理论:1.战国中后期《韩非子》重神居主导2.六朝——认识成熟(形神观)(1)“以形写神”(2)“唔对通神(3)“传神写照”3.晋宋期——分化倾向(1)顾恺之画论,内在精神,“以形写神”——客观形体刻画问题(2)宗炳《画山水序》“道“轻形“以形写形“主观意识王微《叙画》“灵”,画面形象,书法形式美——齐梁时期“绘画六法”谢赫《画品》“气韵”——内在联系(3)魏晋玄学(风度)《世说新语》——民族特色的审美特征(“神姿”“神韵”“神采”“神貌”“神骏”)4)“形”1.造型艺术的本质特征2.相对薄弱3.艺术理论5)“神”1.哲学的范畴2.占主导3.哲学思辨成果二.“似”与“真”1)历代艺术探讨最多之一(《笔法记》五代荆浩)2)“自然之美”,规定性“贵似得真”3)相对应——对立的范畴1.“华”:“物象”,符合艺术趣味的外在形象2.“实”:表现事物的内在气质与规律3.“似”:“物象”的要求4.“真”:符合“实”的更高层次上的要求4)“气”:宇宙生命力的本源(“气韵生动”居六法之首)1.“形”与“气韵”区别:“有形病”+“无形病”2.“有形病者”:外形表现上的欠缺3.“气韵俱泯”:艺术形象缺乏生命感的主因5)“真”:气质俱盛1.审美意象与“气质”的统一2.艺术创造的最高层次的要求3.“华”与“实”的辩证统一4.“形”与“汽”的辩证统一6)“似”——阐述艺术主张使用的概念(标准)1.“不求形似”——后世文人画2.“全不似处,不易到耳”——表达重传神抒情的艺术主张3.“不似之似”——一味忽略形似4.“竟尚高简,变成空虚”——双面——处理关系——较高艺术境界7)“真似”(黄宾虹)“作画当以不似之似为真似”1.绝似物象者,此欺世盗名之画2.绝不似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亦欺世盗名之画3.惟绝似又绝不似物象者,此乃真画8)“似”的问题上,反对极端的艺术倾向(齐白石)“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三.“理”与“法”1)创作活动中对于规律性的认识2)韩非子“形——理——道”作为事物的层次3)三个层次1.外在表象2.特殊规律3.普遍规律4)“理”1.创作活动本身规律性+规定性2.遵从自然规律3.“师造化”过程:师其外表;把握本质特征4.体现出事物本质5)“法”1.事物的规律性2.创作的法规3.技法、古人之法4.表现出本质的途径四.“雅”与“俗”1)批评标准:标志格调、审美趣味高低2)先秦时期3)“雅”1.宫廷贵族2.文明3.富贵4)“俗”1.平民百姓2.野蛮3.低贱5)时代发展——辩证的转化关系6)时代审美趣味7)雅多:非平民化的在野精神——老庄思维传统文人的品德规范五.“意”与“境”1)传统美学的范畴2)宋代画论的问题(明朝,唐志契)1.“意”——“意中之事”2.“境”——“眼前之景”3.“意”——作品成功——“气韵生动”4.“境”——视觉艺术——“无为之为”5.重“意”“境”——“天怀意境之合”3)特殊意义:特定艺术品所表达的内在精神与艺术技巧有机结合4)特征:集中表现+高度概括5)审美对象:普遍意义的欣赏心理(基础)——特定的审美趣味六.“笔”与“墨”1)民族风格的范畴2)创作活动使用的工具与材料3)形式美与审美内涵4)“绘画六法”——“骨法用笔”5)“笔”1.“骨气”“立意”“气韵”“神乐”2.工具操作3.审美原则4.传达境界6)“墨”1.“墨法”“浓淡”“精神”2.变化,飞动而已3.深入思考启示4.美学价值七.“解衣般礴”1)先秦哲学2)主观情思3)主体精神作用4)主张情感无拘无束的抒发5)书法创作与作者心态6)“散”(“蔡邕”)——书法创作与作者心态7)性情散淡,不受拘束干扰,调整心态8)排除杂念,任情性自由抒发9)集中精神,深入体察所要表现的对象八.“气韵生动”1)遗产得到接触发展2)时代不同逐渐游离谢赫本意而出现新的内涵3)“韵”(六朝)1.韵律2.连用:“风韵”“性韵”3.审美意义的特定气质4)“气”“韵”——多义性+内涵性——宇宙宏观+事物内在风范气质5)“气韵”——移用的哲学范畴6)“生动”——美术理论概念7)宇宙观+人生观——本体观念、形式自律——美学九.“外师造化,中得心源“1)《历代名画记》张彦远2)创作者与外界客观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3)“造化”:绘画对象的客体4)“心源”:艺术家的主体5)互相作用与艺术形象6)源于客观事物,融合主体情感新画面形象7)“中得心源”:主体情思在创作中对客观自然的一种综合、提炼作用,二者的有机结合,是创作规律的完整体现8)人与自然,“天人合一”影响9)《续画品》(姚最)“心师造化”10)传统艺术不对主观进行扩张,不独立意义——与自然界变化规律、生存方式11)自然界——人为意识色彩——生命的律动+人的主观——“立万象于胸怀”12)双重意义:1.人之心理情感物化2.自然界幻化为人主观意识的媒介3.深入生活实际+提高艺术修养十.“搜尽奇峰打草稿”1)《画语录》石涛——自然物象——艺术形象2)从事大量、艰苦、认真、深入艺术实践——表现对象的各个方面的形态3)物我交融创作过程,不能机械模拟自然形态4)“形”“神”+“造化”“心源”——辩证统一的精神实质5)艺术史上,相应的审美观方式+创作方法——传统特色+独特角度——共性+个性6)“眼中之竹”:客观景物在心目中的映现7)“胸中之竹”:头脑艺术加工得形象8)“手中之竹”:艺术品、产生情趣和效果第三节形态流变一.原始美术(生发期)1)美术与劳动1.改造自然,生理器官成熟2.心理机能不断发展3.创造使用价值时有审美因素2)首要问题:社会组织及生活方式困难3)题材:原始宗教观、巫术、图腾1.增强原始人征服自然的信心2.反映对自然的敬畏,为生存为目标4)杰作:陶鹰鼎(仰韶文化)5)特点:光洁、稳重、体感强、威吓、逼人之势二.先秦美术1)社会产品——私有制——战争——阶级(氏族制——国家制)2)朝代:夏商周(春秋、战国),奴隶制3)原始巫术观+社会权力+等级观——艺术社会教育突出——工艺美术4)代表:1.夏商周:庄严、华美、典雅2.春秋战国:繁复、精细——宗法制——两大阶级——表现形式为“礼”5)礼器大宗:饮食+酒6)代表:司母戌鼎7)局面:“礼坏乐崩”“百家争鸣”1.主位:实用2.纹饰:蟠离纹3.代表:立鹤方壶——时代象征三.秦汉美术1)汉承秦后的条件:1.社会稳定2.生产发展3.经济繁荣2)工程:1.长城2.陵墓3.宫殿4.兵马俑3)思想体系:儒为主,融法、道、阴阳各家4)题材:伦理纲常——功利性与大一统5)代表:马王堆遗址——线的表现6)时代特征:开朗、积极、乐观7)民族特色:以线为主,形神兼备——东汉佛教适应意识改变形态四.魏晋南北朝美术1)“三国”——“八王之乱”——“北胡乱华”——“十六国”2)经济:庄园经济3)阶层:士族门阀——形态各异——变革4)意识:“解放思想”“玄学”——九品官人制+“魏晋风度”5)特色:强调传神,形神并重6)代表:《画品》谢赫7)佛教:1.佛寺+石窟寺2.雕塑3.代表:“南张北曹”(张僧繇、曹仲达)8)题材:出现分科——人物画9)“自然美”:山水精神“畅游”目的“卧游”10)长期分裂——美术分层地域性——艺术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规律——艺术的自律性五.隋唐美术1)时期特征:开放活跃,兼收并蓄2)突出:多种宗教并存——宗教艺术3)题材:1.隋初盛唐时期:健康丰满,幻想欢乐幸福,人情味,亲切感2.中唐时期:世俗现实艺术(信仰与生活——禅学)佛教艺术独立体系4)代表:“画圣”吴道子——寺观壁画5)最早独幅人物画:《人物龙凤》《人物驭龙》——仕女画(张萱、周昉)——人物内心(主题)6)山水画:“心灵美”分类更细六.五代宋辽金元美术1)“五代十国”——地方特色——美术发展不平衡2)美术中心:中原、南唐、西蜀1.编程唐风2.意境、趣味、技法——创新3)北宋美术1.结束“五代十国”——商业+手工业——中心:汴梁(开封)临安(杭州)——南宋偏安——多题材+多样式——脱离社会——走向独立2..题材:宫廷美术,建设画院或书院3.特征:生动逼真,合理巧妙4.代表:《清明上河图》——生活广阔性+多样性5.花鸟画成熟期:写生——喻人(“四君子”梅兰竹菊)——“写意”之风6.山水画:流派之分——“可居”“可游”——实用7.课题:四时、朝暮、阴晴、地区——封建地主士大夫“怡情阅性”——写实与整体气氛、把握情意4)南宋美术:1.缩小取景范围,特写式的边角之景1.构图空白+虚实结合2.空灵、奇妙的美3.江南山水4.主观为主5.特点:全面性、技巧丰富、开扩“意境”5)元代绘画:1.文人士大夫潮流——“四等”政策2.自娱自乐为主3.自然天真之趣4.诗书画结合5.写意,笔墨趣味成欣赏对象6.代表:初期:赵孟兆、高克恭、钱选中后期“四大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7.自成家数,各具特色8.风格:苍秀、浑厚、沉郁、荒寒、抽象、模糊9.创新:萧疏淡雅、简练超逸七.明清美术1)商业+城镇+富商——美术商品化——市民阶层——世俗性1.欧洲传教士——天主教——西方文化2.西洋绘画、建筑法则、工艺技巧3.对外贸易+商品输出输入+外国美术经验——新鲜——国内美术变革2)市民阶层——小说戏曲(市民文学)——古典版画+小说插图3)雕刻印刷中心:南北二京、建安、杭州4)风格:细致精美5)代表:《程氏墨范》——中西交流史6)各地年画有地方特色:1.天津杨柳青2.苏州桃花坞3.山东杨家埠7)工艺美术+建筑艺术1.大集局面2.门类完善3.大宗:瓷、漆、家、纺4.民间工艺品:质朴明快、生活气息5.贵族工艺品:矫饰之风、颓废无气8)建筑艺术1.理性、浪漫2.雍容大度、眼睛典丽、机理清晰、人情味3.代表:故宫9)园林1.皇家:颐和园、圆明园、避暑山庄——综合中外式样+名胜+气派宏大2.私家:苏州、扬州——山水画“诗情画意”——有限空间内无穷——想象与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