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一生中八个尴尬时刻
康震——杜甫笔记
家境优越、自小好学——少年优游——24岁参加科举——李林甫“野无遗贤”——不在乎,继续优游——遇李白——回长安
客居长安十年不得志,“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其间因文受帝赏识,但因李林甫仍未得职——任参军:仓库管理员——省亲得知小儿饿死,成《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同月安史之乱爆发,举家逃难——安定后回长安被俘——名微职轻趁机逃脱——投奔肃宗任左拾遗——房琯案中耿直进谏被皇帝讨厌——赐假探亲(实为遭嫌弃)——仍按时销假回肃宗身边——被贬——又探亲,回华洲途中完成“三吏三别”
(附:杜甫官宦世家,同时八品官职俸禄不少,可惜战乱年间粮价飞涨,一只老鼠价格四千文,一斗米七千到一万文,买不起买不起)
第二年因不满官场黑暗混乱,辞官——辗转秦州等地,一路放下自尊求人照顾——最后来到成都——于成都建草堂安居——因送严武遭叛乱,流离梓州近两年——严武回蜀,兼统东西川,任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工部)——杜甫因诗人天性,不惯公职生活、与严武不睦,遂辞官——严武病逝,杜甫心心念念回洛阳、终成行——疾病缠身、艰难困苦,死于北上水路
附:诗史
史书——理性杜甫诗——感性《春望》《兵车行》
诗圣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史之乱杜甫的经历作文600字
安史之乱杜甫的经历作文600字《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遭遇》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杜甫吗?他是一位非常厉害的大诗人。
在很久很久以前,发生了一场可怕的战乱,叫安史之乱。
杜甫的生活也因此变得特别糟糕。
战争一来,到处都是乱糟糟的。
杜甫的家也被破坏了,他只好带着家人到处逃跑。
有时候连饭都吃不饱,饿着肚子走了好多好多路。
有一次,他们走到一个地方,又累又饿,可是没有地方能找到吃的。
杜甫看着自己的孩子饿得直哭,心里特别难受。
他看到路边有好多老百姓也和他一样,无家可归,大家的脸上都是忧愁和痛苦。
但是杜甫没有放弃,他把自己看到的这些悲惨的景象都写进了诗里,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知道战争的可怕。
小朋友们,我们现在能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是不是很幸福呀?
《杜甫的艰难岁月》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古代大诗人杜甫的故事。
在唐朝的时候,有一场很可怕的战争,叫安史之乱。
杜甫就在这个时候经历了很多很多的困难。
杜甫本来有一个温暖的家,可是战争让一切都变了样。
他和家人不得不离开家,到处流浪。
他们走过很多地方,风餐露宿。
有一回啊,他们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杜甫为了让家人能有点吃的,到处去求人帮忙。
杜甫看到战场上有很多受伤的士兵,听到他们痛苦的哭声,心里特别难过。
他想为大家做点什么,于是就用写诗的办法,把战争的残酷和人们的痛苦都写下来,希望能让战争早点结束。
小朋友们,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哟!。
关于杜甫的搞笑小故事
关于杜甫的搞笑小故事逗趣时刻:杜甫的愉快趣闻杜甫,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唐代诗人,其作品以其豪放磅礴、感人肺腑的诗风而蜚声中外。
然而,杜甫的才思世人皆知,却鲜少有人谈及他的幽默天赋。
本文将带您一起欣赏杜甫的搞笑小故事,让我们共同领略这位文坛巨擘的异常幽默魅力。
I. 窃书杜甫杜甫年轻时,家境贫寒,对书籍有着极大的渴望。
有一天,他注意到了邻居家中摆放一本画册,据说是外地来的贵人所赠。
对于书籍的珍贵,杜甫实在难以自持,于是大胆地决定“窃取”邻居的画册一读究竟。
一天深夜,杜甫趁着月明星稀,轻手轻脚地潜入邻居家中,略过了主卧室,来到藏书室。
谁知,杜甫正翻找心仪的画册,一不小心将书籍从书架上碰落,当时的响声似乎足以唤醒整个家庭。
紧张中,杜甫匆忙寻找藏身之处。
意外地,束缚在墙边倚垒上的扫帚进入他的视线。
当机立断,杜甫就将自己伪装成一个扫地的仆人。
结果,当邻居一家被吵醒来检查时,却只看见了一位身穿破旧衣衫的“仆人”认真地打扫卧室。
于是,杜甫戏谑地对邻居说:“皇帝陛下派我来扫地了!”邻居一家听后,哈哈大笑,表示和他开个玩笑。
这次杜甫的窃书行动虽然没能达到预期,但却给大家带来了一场意外的欢乐。
II. 杜甫智斗徐世铉杜甫曾与徐世铉有过一次激烈争论,双方立场坚定不移,不甘示弱。
徐世铉是个嘴皮子十分厉害的人,而杜甫以深思熟虑、智慧过人闻名。
这场互搏的决斗,发生在酒宴上。
酒宴上,杜甫和徐世铉为了争夺一位美丽女子的心,展开了一场精彩的辩论。
徐世铉口若悬河、言辞犀利,跃跃欲试,对于他来说,胜利似乎指日可待。
而杜甫则深沉地对徐世铉说:“你来了就来了,但我要提醒你一件事。
我和你同桌饮酒的那道山虽然不高,但我可是山中的杜甫,你可别轻视我呀!”当时的气氛顿时变得十分紧张和诡异。
大家感觉到了即将来临的搞笑高潮。
徐世铉一阵尴尬,他尽力纠结着一些思路,但发现自己无话可讲。
杜甫早已偷偷与女子取得了联系,得知女子心意已决,他毫不费力地对徐世铉说:“你不用为这女子担心,她已经找到我的童鞋去了!”从那一刻起,宴会上的每个人都哄堂大笑。
唐朝诗人杜甫趣闻
杜甫趣闻
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深刻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
以下是一些关于杜甫的趣闻:
1. "杜工部":杜甫原名杜牧,后来担任过官职,被尊称为"杜工部"。
"工部"是他在官场上的官职,但他并不擅长官场斗争,因此在官场上并没有取得很大的成就。
2. 与李白的对比:杜甫与李白被誉为"李杜之交",两人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杜甫的诗作以写实为主,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而李白的诗作则更加奔放和豪情万丈。
3. 流亡生涯:杜甫一生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的时期,他曾多次流亡于外地,遭受了许多磨难。
这些经历也成为他诗作中的重要主题。
4. 家族背景:杜甫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文人。
他的家族背景使他接触到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也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影响。
5. 诗作题材广泛:杜甫的诗作涉及了各个方面的题材,包括政治、社会、自然、历史等。
他的诗作以真实、感人和深刻的描写闻名,被
誉为"诗史"。
杜甫的趣闻和他的诗作一样,都反映了他作为一个诗人和人物的多面性。
他的诗作至今仍然被广泛传诵,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安史之乱中杜甫的经历
安史之乱中杜甫的经历第一节谴责战争一个具有时代良知的人,应该为时代的不幸而忧患,而一个勇士,则必须敢于正视时代的灾难。
杜甫正是这样一位有社会良知的勇士和英雄。
在安史之乱中,他与人民一起逃难,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在被叛军俘虏后,他没有丧失气节,“挺节无所污”。
在为官期间,他因与肃宗政治见解不合,直言为宰相房琯辩护,表现出了高尚的人格。
在遭到肃宗贬谪期间,他深入民间,看到了人民的惨状,对人民的苦难深表同情。
同时,杜甫还积极为抗击叛军鼓与呼,为抗击叛乱出谋划策。
并写下了《悲陈陶》《春望》《北征》《洗兵马》《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爱国精神的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早在安史之乱发生前夕,杜甫回家探亲,一路上看到山河破碎,人民遭殃的惨痛情景的时候,就以敏锐而忧患的目光预感到了国家将面临的灾难。
他的忧患之心几乎要漫过终南山了。
他回到家的一夜之间,头发就变白了,看上去好像一个白头老翁,身体也衰朽了。
但其实这一年,杜甫才四十四岁。
果然,就在他回到奉先不久,就听说了安禄山起兵范阳之事。
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从此爆发。
由于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外族,而且他们的部属大部分也都是胡人,因此,这一场动乱从本质上讲,是民族间的斗争。
异族势力入侵,对汉民族造成的灾难就更加严重。
战争是残酷的,尤其是民族间的战争,由于关系到民族的生死存亡,必然使双方陷入疯狂之境,杀红了眼是常有的事情。
杜甫在逃亡和被掳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叛军屠杀人民的罪行。
这年的十二月,叛军攻陷洛阳、潼关之后,潼关守将哥舒翰降敌,叛军长驱直入。
杜甫当时已由奉先转迁到白水县的舅舅家里。
白水县离潼关不远,自然很快就沦陷了。
杜甫在兵荒马乱中开始了流亡的生活。
当时,从洛阳一带向西北方向逃亡的难民达到百万计,还夹杂着潼关失守后逃亡的军队。
杜甫就夹杂在巨大的难民潮之中,和普通难民一样承受着惊恐、饥荒、疲乏和被捉的命运。
这次逃亡,由于难民之多,也没有组织,人们争相逃亡,被践踏而死的就有不少。
古代诗人逸闻趣事之杜甫轶事
古代诗人逸闻趣事之杜甫轶事在中国古典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古代诗人逸闻趣事之三杜甫轶事《新唐书》记载:“大历中,出塘,下江陵,溯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
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
年五十九。
”杜甫连饿九天暴饮暴食而亡人们一想起杜甫,脑海浮现的多半是一位忧国忧民、朴实谦和的长者。
但长者也曾年轻,温厚的人也有狂放的一面。
如果不是命运的捉弄,杜甫在后人面前呈现的,也许是另一种面貌。
交游:因为狂傲差点被杀杜甫和的相遇,被称为史上的大事。
他们一起在山东一带漫游,一起拜访当时著名的道士。
杜甫这样形容他们的日子:痛饮狂歌,飞扬跋扈。
即便多少有点夸张,那也是狂放不了——这就是青年时期的杜甫。
在盛唐这样一个时代,人们胸襟开阔宏大,思想生气勃勃,狂放被认为是自信健康的一种美,所以李白的洒脱那样受人景仰,所以杜甫也自然流露着时代的骄傲。
他们一起登临高台,慷慨怀古、纵论天下,令周围的人艳羡,又令人们觉得高深莫测。
杜甫自己也曾经回忆年少时的“轻狂”,那是一个踌躇满志的杜甫。
和李白一样,杜甫也是满腔治国平天下的狂想。
不同的是,当时的李白已经从长安羽而归,而杜甫却正怀着一肚子好梦准备去碰碰运气。
杜甫在长安四处碰到的都是墙壁。
即使这样,他依旧带着几分年轻的狂傲。
在给唐明皇的上书中,毫不含糊地自称才华绝不在汉代的文学大家杨雄、枚皋之下。
在今天看来,杨雄、枚皋的成就声名远不及杜甫,但在当时,杜甫的这种说法,就好比现在某人自称和不相上下一样。
杜甫目空一切的气势,实在也不比李白差多少。
中年之后,杜甫仍然不时露出狂态。
他在四川的生活,是后半生为数不多的安定日子,这全靠他的故交、剑南节度使严武的照应。
但是,杜甫对严武也经常漫不经心。
和严武见面的时候,杜甫经常连帽子都不戴,这在当时是极其失礼的举动。
传说中最邪门的一次,喝醉的杜甫坐上严武的座位,瞪着严武说:“严挺之还有这样的儿子!”直呼别人父亲的名讳,同样也是当时的大忌。
关于杜甫的搞笑小故事
关于杜甫的搞笑小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作扣人心弦,深受人们的喜爱。
然而,除了他的诗歌才华外,杜甫还以其幽默和搞笑的性格而闻名。
下面将为您讲述几个关于杜甫的搞笑小故事。
杜甫一天在家中写诗,突然传来了一阵砰砰的敲门声。
杜甫疑惑地走出房子,却发现门外站着一位脏兮兮的农民。
农民把一个麻袋递给杜甫说:“先生,请替我写一首诗,报答您的捐助。
”杜甫拿过麻袋,打开一看,里面竟然装满了一只大蝙蝠。
杜甫目瞪口呆地说:“这是什么?你干嘛给我送蝙蝠?”农民笑了笑说:“先生,我听说蝙蝠被您写过很多诗,所以我想请您写首诗来祈求好运。
”杜甫一时无言,然后摇摇头拒绝了这个请求,打发了这位农民。
有一次,杜甫在一家酒馆里遇到了一位自诩为文学家的人。
这位自称才高八斗的文学家三番两次地向杜甫夸耀自己的才华,杜甫心生一计,便主动提议和他比诗。
他们各自拿起了笔和纸,开始了比拼。
经过一段时间的创作,杜甫领先完成了一首杰作,而那位自诩为文学家的人却只写了一句话。
惊讶之余,他赶紧回过神来,看看杜甫的诗作。
结果,杜甫的诗作竟然是:“自诩文学家,只会写一句话。
”这幽默的应对令所有在场的人都捧腹大笑。
还有一次,杜甫与友人一起游览名胜古迹,路过一座庙宇时,他们发现庙前有一个卖香的摊贩。
杜甫买了一束香放在香炉上,然后默默地倾听着祈福的声音。
不久后,友人突然见到杜甫的鞋子被一只流浪狗偷走了,他忍不住笑出声来。
杜甫回头看了一眼,却毫不在意地说:“狗偷了我的鞋,大概是觉得我战果累累,配不上这双鞋。
”众人听后都哈哈大笑。
这些搞笑的小故事展示了杜甫幽默诙谐的一面。
在他那种诗人的高尚形象之下,他也是一个正常的人,会有喜怒哀乐,会有搞笑的瞬间。
这些小故事不仅展示了杜甫的幽默才华,也给后世读者带来了欢乐和轻松。
让我们在欣赏他的诗作之余,也能够品味他的搞笑小故事,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些欢笑。
通过这些小故事,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杜甫这位伟大的文学家。
杜甫一生中的重大事件
杜甫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岁以前)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
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此期间的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马诗》、《赠李白》等。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的职位。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玄宗在751年正月8到10日接连举行了三个盛典。
杜甫借此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赋》,玄宗使待制集贤院,但并未得重用。
三、为官时期(四十四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书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
杜甫始为左拾遗,上书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人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杜甫冷知识
杜甫冷知识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老、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1.酒后失礼
因是故交,杜甫与剑南节度使严武见面时很随意,他经常连帽子都不戴,这在当时是极其失礼的举动。
传说,杜甫在一次酒醉之后坐上严武的座位,瞪着严武说:“严挺之还有这样的儿子!”在当时,直呼别人父亲的名讳是大忌。
看来,杜甫此举完全是借酒发疯了。
2.险些被害
虽然严武对杜甫一向友善,对于他的失礼也常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然而,身为一方军阀,严武以脾气暴躁而闻名,经常为了一点小事而杀人。
杜甫经常冒犯他确实危险。
有一天,严武被惹怒了,召集部下准备去杀了杜甫,要不是严武的母亲及时搭救,恐怕今天就读不到“青春作伴好还乡”这样的诗句了。
3.卖药为生
杜甫曾经生活窘迫,迫不得已卖药维持生计。
此后,他还在甘肃卖药,并亲自灌溉培育各种药草,他的妻子也参与制药。
杜甫最后一次卖药是在59岁,那时他已经到了贫困潦倒的境地,甚至只能住在船上。
在湘江下游的潭州,老弱多病的杜甫在渔市上摆着药摊,以维持一家生活。
这一年的冬天,杜甫便与世长辞了。
杜甫最搞笑的5首诗
杜甫最搞笑的5首诗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涵盖了各种主题,包括悲壮、豪放、忧愁和幽默等等。
下面是杜甫最搞笑的5首诗:
1.《饮中八仙歌》此诗以描述八仙共饮为主,其中每个仙人都有其特殊的性格和喜好,描绘了一幅热闹而有趣的饮宴场面。
其中“李白跨鲸,张果老挥毫”等情节尤为搞笑。
2.《戏为六绝句》此诗讽刺了官场的虚伪和荒谬,其中“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句子表现了诗人的讽刺意味。
3.《古柏行》此诗通过描述古柏树的形象,讽刺了当时的官僚体制和社会风气。
其中“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句子富有幽默感。
4.《秋兴八首·其四》此诗以杜甫眼中的秋景为主题,其中“石鼓不封还复振,日斜仍照箭头半”等句子中所表现的幽默感令人忍俊不禁。
5.《赠卫八处士》此诗主要是杜甫向他的朋友卫八赠送的一首诗,其中“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句子既悲情又带有幽默感。
以上是杜甫最搞笑的5首诗,这些诗作在描绘幽默场面的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走错一步就阴阳相隔:杜甫如何在“沦陷区”险中求生?
走错一步就阴阳相隔:杜甫如何在“沦陷区”险中求生?.杜甫44岁那年,几乎每个月都在见证历史。
天宝十五载(756)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登基称帝,改元圣武,从攻下东都到建国“大燕”,这个“两百公斤的大胖子”花了不到18天的时间,距离他在范阳举兵,以“清君侧”名义南下也才过了一个多月。
他们所到之处,几乎没遇到什么抵抗,承平日久的地方官和部队几十年未见兵甲,稍有力的抵抗至洛阳、开封一线才形成。
照这速度下去,安禄山破长安指日可待,城里谣言四起,但他突然为这场内乱按了暂停键,双方以潼关为界进入对峙状态。
未被战火波及的关中一带,依旧是盛世模样,人们相信,战乱很快会被平息,杜甫在长安的工作、生活照旧,由于家人不在身边陪伴,寓所很少开伙,他常去友人家蹭饭,闲时相约一起逛公园,感受春天的气息,偶尔发发牢骚。
安禄山的反叛并没有让所有人意识到,这将是一场足以改变国家和个人命运的灾难,因为当时唐玄宗占据有利一方,他安排哥舒翰镇守潼关,河北方面由颜真卿、颜杲卿组织的义军与朔方军联合,不断袭扰叛军,给安禄山带来后顾之忧,安禄山本就喜怒无常,常常大骂部下:“你们天天让我反,结果占据的只有汴州、郑州几个州郡,进退不得,还有脸来见我?”如果不是唐玄宗不听劝告,命哥舒翰引兵出关,大败于灵宝西原,大唐盛世或许能持续下去。
六月初七,哥舒翰带20万大军从潼关出兵进攻洛阳,损失惨重,回到潼关时,只剩8000名老弱残兵,两天后,潼关失守,通向长安的最后一道屏障没了,长安沦陷只是时间问题,城里议论纷纷,走还是不走?皇帝率先做了“表率”,六月十三日趁天没亮带上亲信偷偷出城,叛军还没到,留守在城里的皇亲国戚、文武百官和老百姓们因为李隆基的出逃受到了暴击,不少人趁乱入宫,盗走财物。
两天后安禄山占领长安,京城更加混乱,“这种突如其来的震恐已使得当时诗人失语了”,杜甫是个例外。
《魂系马嵬》,1989年,高云、何家英,纸本设色,纵165厘米,横195厘米,绘马嵬驿发生兵变,士兵要求唐玄宗赐死杨贵妃的故事。
年轮故事杜甫一生仕途不顺,原来是这个原因
年轮故事杜甫一生仕途不顺,原来是这个原因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是中国诗歌史上最璀璨的明珠,“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千古名句脍炙人口。
科场倒霉蛋实际上杜甫有着非常高远的政治抱负,渴望能够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
当时常规的入仕路径是科举考试,尤其进士科已经成为显科,由进士登科名列显位者不乏其人。
杜甫曾经两次参加进士科考试,但结果都是以失败告终。
开元二十三年(735),24岁的杜甫暂时结束了吴越之游,到上都长安参加进士科考试。
此年正月,玄宗籍田礼毕曾下诏称:“每渴贤良,无忘鉴昧,顷虽虚伫,未副旁求。
”说明朝廷是极其渴望搜罗人才的。
但是杜甫考试的结果是“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兆堂”(《壮游》)。
“考功”指考功员外郎,归属吏部,当时由考功员外郎主持科举考试。
如果说杜甫第一次考试落榜是因为准备不足,那么第二次落选则纯粹是悲剧了。
杜甫第二次参加科举考试是天宝六载(747)的事情,距离上一次考试已经十多年了。
据《册府元龟》记载,此年朝廷明确规定:今承平日久,仕进多端,必欲远贲弓旌,载空岩穴,片善必录,末技无遗。
天下诸色人中,通明一艺已上,各任荐举。
仍委所在郡县长官,精加试练,卓然超绝流辈,远近所推者,具名送省。
仍委尚书及左右丞诸司,委御史中丞更加对试。
务取名实相副者,一时奏闻。
杜甫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因为他对自己的才能还是颇为自信的,正如《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所言“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无论诗还是赋均有极高造诣,又如在《进雕赋表》中称:“臣之述作,虽不足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
”从这些句子不难看出,杜甫对自己的才能是有信心的。
当时的相国是李林甫。
他担心这些参加考试的人“多卑贱愚聩,不识礼度,恐有俚言,污浊圣听”(元结《喻友》),名义上是担心这些人的粗言俚语造成皇帝难堪,实际上是担心应试举子对自己有非议。
李林甫在当时名声极坏,“口蜜腹剑”一词便是对他的形容。
杜甫一生的八大打击
杜甫一生的八大打击杜甫一生的八大打击杜甫,字子美,生于河南省巩县。
杜甫一生写了几千首诗,用诗描写了一个复杂多变的历史时代,深刻地反映了悲惨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把他称之为“诗圣”,把他的诗称为“诗史”。
在杜甫的一生中,经历了多种磨难,看够人世间的各种痛苦,受到很多的打击,总结起来,他一生有八大打击。
第一个打击,特考中的失败。
公元747年,唐玄宗举行了一次特考,下诏征集天下凡对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杜甫以为展示才华的机会到了,高兴地去应考了,然而,宰相李林甫却不喜欢新进人物,他怕有才能的人进入朝廷,于是叮嘱主考官出了一些莫名其妙的试题,结果没有一个人能考上,这下可把杜甫害苦了,把他多年的幻想破灭了,给了杜甫一个沉重的打击。
第二个打击,他父亲病故。
杜甫的父亲在长安以西的奉先县做县令,杜家的生活来源由他父亲一个人把持着,他的父亲一死,这个责任就落到了杜甫的身上,这下,可把杜甫给难住了,一个文弱书生,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这么重的担子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杜甫怎么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呢?杜甫的父亲的死,给他又来了一下重的打击。
第三个打击,才华得不到赏识。
杜甫为了维持生活,开始给一些达官贵人写信,希望得到他们的赏识举荐,可是,他得到的却是冷水和白眼,杜甫还是没有放弃,为了述说自己的抱负,他写了一篇《三大礼赋》给唐玄宗看,唐玄宗看了很满意,就要宰相李林甫再一次对他进行考试,然而李林甫还是象以前一样,没给杜甫这个机会。
杜甫又写唐玄宗献上了两篇赋,才得到了一个地位很低的职务,这时,他已经四十四岁了。
第四个打击,儿子饿死了。
杜甫得到了这个很低的职务后,在长安一干就是十年,已经五十四岁了,身体越来越不行了,他就回家去看看老婆和孩子,一路上,看到了社会的灾难,连年水灾旱灾不断,民不聊生,他心更加牵挂着家里的人,可是,当他一进家门的时候,一片嚎哭之声,原来他那不到两岁的儿子已经饿死了,这时,杜甫的心里象撕碎一样的痛苦,写下了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其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成为了千古流传的名句。
杜甫的历险与突围
杜甫的历险与突围杜甫的历险与突围杜甫是我们熟悉的伟大诗人。
诗人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的诗作,还在于他的人生和德性。
清代诗人赵翼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的伟岸人格和艰辛故事,使他无忝于“诗圣”的徽号。
公元755年,唐朝北方藩镇爆发了“安史之乱”。
这场叛乱由羯人安禄山、史思明发起,以奚、契丹族游民为主力(依黄永年先生说法)。
公元756年,唐玄宗已向蜀地逃亡,唐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
正在鄜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南)的杜甫闻知后即刻启程,试图北上延州(今陕西延安),经芦子关奔赴灵武。
但杜甫在路上被安禄山的叛军俘获。
此时的杜甫正四十五岁。
被俘后,杜甫没有投降,也没有认命。
如《新唐书·杜甫传》所说“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
”叛军将杜甫押解至长安,当然,因为杜甫并无官职,杜甫并没有被叛军下狱,而仅仅将杜甫作为充实京城的贱民。
沦陷的长安已经全无昔日的繁华。
从当年的“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到而今的“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从昔日的“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到现在的”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夷歌饮都市“。
从公元756年秋到公元757年春,杜甫作为铁蹄下的贱民被困在长安。
其间杜甫写下了我们最熟悉的作品,如《春望》、《月夜》、《哀江头》、《哀王孙》等等。
杜甫诗歌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是作为苦难的亲历者而不是旁观者。
“国破方知人种贱”(秋瑾诗),杜甫不堪这种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终于在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杜甫竟以自己衰朽老弱的力量从叛军中逃了出来。
杜甫的突围除了充满忠爱之情,也不乏智慧。
突围前,杜甫特意到长安怀远坊的大云经寺里住上几天,让叛军误以为自己是与世无争的佛教信徒。
四月的一天,杜甫等到时机成熟,便从长安城西的金光门逃出,直奔凤翔,因为此时的唐肃宗正在凤翔(今陕西凤翔县)行宫。
逃亡的路上充满艰难和危险,因为叛军的部队正分布在周围。
杜甫不敢走大道,只好抄山林间崎岖小路行走。
诗圣杜甫:年少轻狂,中年失意,晚年凄惨的人生,读来想哭
诗圣杜甫:年少轻狂,中年失意,晚年凄惨的人生,读来想哭诗圣杜甫,他的诗因为多描写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可以作为研究历史的辅助资料,因此被人们称为“诗史”。
杜甫其人,因诗显名,虽然生前默默无闻,却在死后一千多年来深受世人的敬仰和称道,奉为“诗圣”,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
杜甫的一生,几乎和苦难、倒霉紧紧拴在了一起。
裘马轻狂,恣意漫游的青年公元712年,发生了两件值得历史铭记的大事情。
第一件事,唐玄宗在这一年继位;第二件事,伟大的诗人杜甫在这一年出生。
杜甫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
他的祖上,一直可以追溯到司马晋朝的开国杜预。
杜甫的爷爷杜审言,在武则天时期不仅是有名的诗人,而且在朝中担任高官。
他的父亲杜闲,担任过朝议大夫、兖州司马等官职,他的外祖父崔家,也是名门望族。
因此,杜甫虽然称不上家世显赫,但也是书香门第,算得上官三代。
尽管杜甫三岁丧母,但是因为家境优渥,衣食无忧,他的童年年时期一直过得很幸福。
杜甫七岁能诗,天赋异禀,充满书香气息的家世背景,对他的成长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六岁时,杜甫就能在河南郾城,观看唐朝著名的舞蹈家公孙大娘舞剑;等到他年龄渐长,出入豪门,在岐王宅里听过唐朝著名的音乐家李龟年唱歌。
近距离感受第一流艺术家的熏陶,对于杜甫青年时期的诗歌创作带来很大影响。
他写的《江南逢李龟年》就是证明: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二十岁,离家远游。
唐朝时期的文人,都有游历的风气,一来是为了增长学识,二来是为了结交名士,求个前程。
同一时期的大诗人李白二十五岁,同样“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杜甫去了江南,辗转四年,他遇见李白的时间,还要在十年之后。
公元736年,杜甫二十四岁,第一次参加进士考试,落第。
杜甫没有把这次失败放在心上,他回到家里收拾行囊,跑到山东、河北一带,做人生的第二次游历。
杜甫的父亲这时候调任兖州司马,给他做后盾。
二十五岁,杜甫登泰山,心潮澎湃,一腔抱负无从倾诉,于是提笔写下堪称“咏泰山第一”的《望岳》一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杜甫被玩坏了!你们是有多恨杜甫啊?
杜甫被玩坏了!你们是有多恨杜甫啊?
展开全文
杜甫被玩坏了!你们是有多恨杜甫啊?
奇葩者说2016-06-23 11:35查看原文
画以下这些画的大神,你们是有多恨杜甫啊?
杜甫很忙,你怎么这样了!
杜甫很忙走红图片
杜甫很忙走红
杜甫很忙,走红
杜甫很忙,这宝马车,亮啊
杜甫很忙,秒变小学生
杜甫很忙,还做成了九宫格!
杜甫很忙,改名杜飞燕
杜甫很忙,24号球员杜甫
杜甫很忙,身材不错
杜甫很忙,这个简直了~
杜甫很忙,最近迷上吉他
杜甫很忙,刚刚打完架呢吧
杜甫很忙,人家好羞羞~
这是敬礼呢还是练功呢?
杜甫很忙,这高跟,亮瞎小编的眼!
杜甫很忙,在cf飞虎队呢
杜甫很忙,真是美若天仙啊
杜甫很忙,这一身火红的!
杜甫很忙,好悲凉的感觉
杜甫很忙,在为bskl打球呢!
杜甫很忙,最后一图,这把枪叫什么啊?万能的网友们~~
小编只想说,大神,请收下小编的膝盖!
ps:内容来源网络,由小编整理而成本文,版权归属原作者显示全部。
这是杜甫被玩得最坏的一次
这是杜甫被玩得最坏的一次数年之前,杜甫被玩坏了。
自从读了书,学了杜甫的诗后,我们就知道,他是个关心民谟,常皱眉头,不敬言笑的人。
因为他笑不出来啊。
房顶被吹走了,儿子被饿死了,目力所及,老百姓的日子,那叫一个苦逼啊。
教科书里所配的画像,也是个面色凝重的老头形象。
我很佩服那画家,他真实准确地传达了杜甫一生的诗歌,所要传达给我们的情感。
不晓得从哪个开始,杜甫的这张画像,成为学生们再创作的底本。
他们让杜甫端起了狙击枪,戴着尖帽骑上了扫把,又或者弹起了吉他,甚至,抱起了美女。
(被玩坏的杜甫)人们开始有些错愕,继而又为孩子们的想象力所折服。
人们说:杜甫被玩坏啦!确实,他被玩坏了。
但,这种玩坏,无伤大雅。
如一阵风过,人们记住的,还是那个忧国忧民的杜子美。
杜甫为何伟大?因为在一个好多人称颂的盛世里,他冷峻地记录下了那些“负能量”。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作于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
也正是在这月的初九日,安禄山起兵造反。
唐时奉先,在长安西北,此时,叛军尚未攻到此处。
所以,路有冻死骨,怪不到安禄山史思明身上。
不是他们叛乱,才使得百姓冻饿而死。
而是曾经的圣主李隆基,已经堕落到贫民难以生存,才使得安史二人,有了可乘之机。
搞清楚先后顺序,因果关系,我们才会明白,杜甫是真正的牛逼。
骂叛军,谁不会,但这都是后知后觉。
而先知先觉者,总无能为力,才是最痛苦的。
沿着这样的思路,我们在课本里学到了《石壕吏》,知道了诗篇的中心思想——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图源网络)然,今天迅速流布于朋友圈和微信群的一个视频,却彻底把杜甫玩坏了。
首先讲明一下,视频里,现场背景墙显示,这已是近5年前的事了,也就是说,它应该还在杜甫被“画坏”之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党委、校长办公室主任康震认为:捉人的小吏没错,因为朝廷打仗要补充兵员,他最多就是态度差了点;主动被抓去给军队煮饭的老太太,更是深明大义,传统优秀文化的代表;杜甫当然也没错,他在无能为力之时,记录下了这一次,不做判断,留待后人评说。
杜甫国破家亡时
杜甫国破家亡时杜甫,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逝世于唐宪宗元和年间。
他的诗歌以豪放慷慨、深情痛切著称,被后人誉为“诗圣”。
然而,尽管杜甫的诗作中常常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但他自身却未能幸免于唐朝的动荡与苦难。
国破家亡时,杜甫遭遇了极大的困境和痛苦。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杜甫在国破家亡时的遭遇和其所表达的情感。
一、国破家亡的动荡时局杜甫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衰落的时期,这个时期也被称为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指唐朝中期(756年)爆发的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这场叛乱持续了近十年之久,对唐朝的统治产生了毁灭性的影响。
在这场叛乱中,唐朝政权瓦解,战乱频仍,百姓流离失所,人民生活陷入极度困苦。
这样的动荡时局无疑对杜甫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爱国情怀的诗人,他深感国家的疾苦和人民的痛苦。
在他的诗作中,经常可以看到对国家破败景象的描绘和对人民流离失所的牵挂。
二、家庭的破碎与离散在国家遭遇破败和动荡的同时,杜甫的家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不幸。
他的父亲被流放,他本人也曾多次被贬谪,无奈漂泊。
他的妻子和子女也经历了一连串的磨难。
他的妻子患病,生活条件艰苦,最终过早离世。
而他的子女也没有幸免于难。
一方面,他们遭受着风餐露宿、兵燹肆虐等困苦,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稳定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机会,他们的成长受到了严重影响。
三、杜甫的流亡生活在国破家亡的时刻,杜甫被贬谪至湖北、湖南等地,成为一名流亡诗人。
流亡生活的艰难困苦使得杜甫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国家的堕落,也更加深入地触摸到了人民的痛苦与不幸。
杜甫在流亡生活中积极投身社会,为人民呐喊,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内心的悲愤与愤怒。
他的流亡生活中的种种景象和所见所闻,成为了他诗作的原材料。
他用直抒胸臆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国破家亡的痛苦感受,激起了人们的共鸣和反思。
四、杜甫的忠诚与坚持尽管遭遇了如此多的苦难,杜甫依然保持着对国家、人民的忠诚和坚定的信念。
他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清正廉洁、拒绝投降的立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一生中八个尴尬时刻杜甫一生中七个尴尬的时刻一、李白给他的尴尬公元744年,刚刚从吴越齐赵漫游归来的杜甫,回到了洛阳姑母的家里,准备去长安参加科考。
这时,被唐玄宗赐金还山的李白失意地离开长安东进,到了洛阳,与杜甫相遇。
关于这次相遇,文学史家们总是大书特书,津津乐道,视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实际情况虽然并没有值得大肆渲染的地方,但确实很有些意思:李白不知施了什么魔法,竟然令已经三十出头而且正准备应考的的杜甫神志颠倒地跟着他跑了,跑到王屋山上求仙去了。
求仙未果,杜甫有随着李白跑到了梁宋大平原,遇到了高适,于是,三人结伙,携美姬,登高台,醉酒垆,着实潇洒狂放了一阵子,然后风云四散。
从此之后,二人竟然再也无缘谋面,但李白的名字成了杜甫魂牵梦绕的一个情结,和李白的交往,成了杜甫一团浓得化不开的记忆。
在此后的二十多年的时光里,杜甫想李白、梦李白、哭李白、忆李白,先后写下了将近二十首关于李白的诗歌,但是,李白一生中,除了他们相会的时候写过一首戏赠杜甫的诗作,一直到死,再也没参加这次考试的人,没有一个可用之材。
对于这场阴谋,当时的人都明白:李林甫为了擅权,要掐断大唐王朝选拔人才的唯一渠道。
后来的历史学家、杜甫研究专家等出于道义,也都对李林甫口诛笔伐。
因为,李林甫的玩笑开得太大了,大得令杜甫尴尬无比,大得令杜甫一生落魄。
一个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的人,几乎一夜之间被李林甫剥光了裤子,几乎没了一点点做人的本钱。
不过,实在不是想为李林甫平反昭雪,也无心亵渎杜老夫子,但有一个令我们无比尴尬的事实是:据文学史专家考证,和杜甫一同参加这次科举的学子,后来几乎没有一人在官场上混出些名堂来。
换一个堂皇的说法,就是几乎没有人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只有一个元结,混到道州刺史的位子,也没有什么耀眼的业绩。
杜甫的遭遇,是说明了唐代科举的精准呢,还是说明了唐代科举的黑暗?但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科举考试是为朝廷选拔官吏的,而不是选拔艺术家的。
而且,从杜甫的一生看,他虽然没有做过什么像样的官职,但就他担任官职——比如左拾遗——期间,为宰相的事骂皇帝,也显示了相当的迂腐和偏执,看不出有什么大局观和政治识见。
三、安禄山给他的尴尬安史之乱爆发前,杜甫一生中终于有了一次精准的预感:大唐王朝要出事了。
于是,家庭观念特强的杜甫忙将妻儿送到了远离长安的奉先县。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带着老婆孩子历尽艰辛,几乎九死一生,终于避开了叛军,逃到了郛县。
后来,听说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立马要去投奔新皇。
不幸的是,他路上遭遇了叛军,被抓到了长安。
但他是被抓去的还是混入百姓之中被驱赶到长安的,杜甫没有细说,史料中语焉不详。
但我个人倾向于后者。
理由如下:(一)他没有被安禄山任用,没有担任安禄山的任何官职。
同时的很多文人,如王维,做了安禄山的官,被唐玄宗誉为“诗书画三绝”、和杜甫私交甚好的郑虔做了安禄山的官。
杜甫没有得到这样的“礼遇”,可能是因为他在玄宗时只担任过右帅府兵曹参军(八品官),官位太小,政治影响有限,安禄山看不上他,所以也不会抓捕他。
(二)杜甫羁縻长安期间,写过许多诗,在诗歌中,他到过曲江,到过自己的旧宅,私会过郑虔,“参观”过叛军得胜归来的场面,可见,他是自由的。
也就是说,安禄山没有把杜甫当回事儿,没有关照过他,也没有刻意迫害他。
诚然,跟着安禄山做事,不见得是什么好事。
长安被收复后,王维、郑虔等人后来都受到过处罚。
但是,是否被安禄山录用,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这些人在安禄山眼里的分量。
杜甫的这段经历,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样恐怖,也不值得夸耀。
这样一个自视甚高的诗人,竟然被安禄山如此冷落,不能不说是他的又一种尴尬。
四、肃宗皇帝给他的尴尬杜甫从长安逃出来,跑到了肃宗所在地凤翔,一双麻鞋,一袭烂衫。
见了肃宗,杜甫不仅号啕大哭,而且边哭边诉,说自己如何忠于圣上,即使身陷贼手,依然赤心不改。
说自己如何历尽艰险,风餐露宿,宁死也要见到皇上。
肃宗刚刚趁着马嵬坡事变,逃脱父皇的控制,跑到大西北,宣布登基即位,也刚刚为自己的小朝廷草草拼凑起一套班子,正缺人手,于是,肃宗毫不犹豫地授予他左拾遗一职。
品味虽低,却是皇帝身边的近臣。
这时,杜甫应该说是颇受皇帝信用的。
一个很好的例子:岑参从边塞回来,杜甫连忙给皇帝上了一道奏章,保举岑参做右补阙,皇帝立即答应。
杜甫在新朝廷里应该说也是很舒心的:他的布衣之交房琯做宰相,几个义气相投的朋友王维、严武、岑参等人经常跟他诗酒唱和。
但好日子不久便结束了,导火索是宰相房琯。
提起房琯跟杜甫的关系,还需要一大段补叙:据《旧唐书·房琯传》记载,房琯,河南人,早年隐居在首阳山下读书,年轻时长期活动在洛阳一带的杜甫与房琯结交,被称为“白衣之交”。
后来,房琯仕途颇顺,很快成为唐玄宗朝中的要臣。
安史之乱爆发,玄宗仓皇出逃四川,很多地位名望都在房琯之上的高官延宕不行,独房琯一路风尘,追上玄宗。
玄宗大悦,即日拜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赐紫金鱼袋。
这之后,太子李亨逃出四川北上灵武宣布继位,远远地给自己的父亲玄宗皇帝封了一个太上皇的头衔。
玄宗无奈,便命房琯诸人到灵武传玉册,册立李亨。
于是,以“顾命大臣”的身份出现在肃宗皇帝李亨身边的房琯,自然是一言九鼎。
这个时候,朝廷里出现了改变了房琯,也改变了杜甫命运的两个人:颜真卿和贺兰进明。
房琯不耻于贺兰的为人,拖延迟滞朝廷对他的官职任命。
贺兰进明是个小人但不是个无足轻重的脚色,他是在河北跟安禄山打过仗的人,虽然从未取胜过,但靠着骗取颜真卿的功劳,不仅保了命,也成了名人。
这个人就在肃宗面前说房琯的坏话。
什么是阴险狡诈,老奸巨猾?能配得上这八个字的,一定是那些不动声色几句话,取人项上首级的人物。
原来,房琯等册立肃宗的时候,也带来了他替玄宗筹划的定国大计:肃宗守西北,其他皇子分守江南等地。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清楚了:守江南的永王李璘造反了。
肃宗对这种安排起初并不在意,但经不住贺兰进明三言两语“点拨启发”:以枝庶悉领大籓,皇储反居边鄙,此虽于圣皇似忠,于陛下非忠也。
琯立此意,以为圣皇诸子,但一人得天下,即不失恩宠。
又各树其私党……推此而言,琯岂肯尽诚于陛下乎?”上由是恶琯。
房琯是个明白人,朝廷里自己混不开了,那好,俺不跟你们斗了,俺找安禄山斗去。
肃宗平时多次聆听房琯滔滔不绝地谈论行军打仗的的韬略,打心眼里佩服这位“战神”,虽然心里烦他,但身边并无得力大将,就毫不犹豫地将自己辛辛苦苦纠合出来的六万人马全部交给房琯。
这老人家并非吃素的,得了将令,踌躇满志,当夜,月黑风高,房琯高点红烛,打开兵书,一行行地翻阅下去,突然,三个火红的大字跃入眼帘:火牛阵!房琯大喜过望,一拳击在腿上,高叫道:“安禄山,你完了!我大唐,有救了!”翌日,两军对垒,房琯命军士牵来2000头犍牛,牛角绑上锋利尖刀,尾巴系上蘸透了桐油的棉布。
战鼓擂响,房琯一声令下令,立即点燃棉布,刹那间,烈焰熊熊,犍牛奔腾,直扑叛军。
对面的叛军一见这等阵势,纷纷哀嚎:哎吆,白花花的刀子冲过来了。
但很快他们看清了是牲口,忍不住笑了:玩牲口,爷们是祖师!爷们就是跟牲口同吃同住一块长大的!叛军将领一声令下,所有战鼓齐擂,顿时鼓声震天,山摇地动。
那狂奔而来的犍牛受此惊吓,猛然转身,朝出发的地方冲杀过去。
正在翘首引颈期待大捷的的唐朝官军,哪有提防?转眼之间,牛踏连营,刀刺人马,六万大军全线奔溃,叛军趁机掩杀过来……这就是唐史上著名的陈涛斜惨案!肃宗忍无可忍,要收拾房琯。
杜甫不干了,连夜给皇帝上了一道奏章,责骂皇帝,桀纣之主也!我们敬爱的大诗人杜甫,被关了以来。
而且享受了唐代历史上几乎没有哪位诗人能够享受的待遇:刑部,大理寺,御史台三衙门会审。
这就是江湖上令人闻风丧胆的“三司会审”。
掌管三司会审的关键人物是谁?颜真卿!颜真卿既是刑部尚书,又兼任御史大夫,而当时的大理寺卿又是颜真卿的老部下。
据说,唐肃宗是动了杀机!那个忠君爱国誓死不移的颜真卿一定忠实地贯彻皇帝的意图。
后来,虽经宰相张镐力保,杜甫保住了一条命,但被肃宗彻底地赶出了长安。
从此,他一辈子再也没回来过……五、颜真卿给他的尴尬杜甫作品中提到过那个时代很多著名的文化人物,有诗人,比如李白、高适、王维、岑参。
有画家,比如郑虔、曹霸、王宰。
有舞蹈家歌唱家,比如公孙大娘,李龟年。
有书法家,比如草圣张旭,太守李邕。
不管是缘浅缘深,既然入了老杜的诗,就说明老杜跟他们打过交道。
但就颜真卿来说,他曾经师承张旭,其书法造诣和成就以及政治地位和社会声望不亚于张旭李邕,而且,杜甫和颜真卿同朝为官,俗话说,抬头不见低头见,二人无论如何打过交道,可是杜甫从没有在诗歌里提到过颜真卿。
这也不难理解:一个三品尚书,一个八品谏官,中间隔着不止一堵高墙。
但依笔者臆测:老颜看不上老杜,老杜打心眼里憎恶老颜。
为什么呢?还是因为房琯!杜甫上疏救房琯,除了私交,还因为杜甫对房琯评价甚高,期许甚高。
杜甫认为,房琯“少自树立,晚为醇儒,有大臣体……位至公辅,康济元元”。
《(奉谢口敕放三司推问状》),所谓爱屋及乌,爱房琯,就要爱他的缺点,而且处处捍卫他的形象。
但颜真卿不这么干,他整房琯。
倒不是因为他不爱房琯,实在是因为房琯毛病多。
颜真卿先是弹劾了房琯的小酒友谏议大夫李何忌,有的史书上载,理由是“在朝班不肃”,有的史书上说,理由是“不孝”。
估计不是什么原则问题,有可能是他的名字惹的祸,“何忌”,荤素不忌,谁都不怕!后来,颜真卿直接抓捕董庭兰。
老董又是谁?房琯的门客,盲琴师。
若是只看这两个头衔,也不觉得这人多大能耐。
但别忘了,房琯爱听小曲,董庭兰小曲弹得十分高妙,因此,房琯十分宠爱这个老琴师(一个既盲且老的男人),房琯又是宰相,于是,董庭兰便是宰相身边的大红人。
于是,朝官往往走董庭兰的门子见宰相,这个眼盲心不盲艺术家感觉到了白花花的银子的气息,自是亦大肆招纳货贿,奸赃颇甚。
但董庭兰惹毛了两个连房琯都惹不起的人:一个李光弼,一个颜真卿。
董庭兰低价收购劣质大米卖给军队,谁的军队?李光弼!李光弼正在河北把脑袋挂在腰带上跟安禄山史思明拼命呢,血流干了,汗流尽了,偷空喝完米汤,黑的,又苦又涩。
李光弼要杀人,可他一时半会到不了长安!得找人啊!找谁。
有个铁哥们颜真卿正管着砍人的事。
要说这两铁哥们,不是一般的铁,当年在河北,颜真卿做太守,他带领平原郡军民勒紧腰带,硬是给李光弼省下了半年的军粮,后来颜真卿收养河北故旧亲眷遗孤,弄得家徒四壁,还找李光弼借过粮食。
这件事,看看颜真卿的书法名作《乞米帖》全清楚了。
后来,房琯倒了,我老杜也给弄三司去了!皇帝要砍我老杜的脑袋,你老颜板着个脸,一副公事公办的摸样,也要弄我的脑袋,何必呢?况且,咱们日后都是文化名人!当然,杜甫不会这样说,但可能会这样想。
六、房琯高适给他的尴尬房琯有一子房乘,目盲。
据说,杜甫早年为治疗此子目疾,亲自足蹬草鞋,身负背篓,攀上首阳山采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