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生物通用版酷练二轮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五 生态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18年高考生物通用版酷练二轮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一 细胞 Word版含答案

2018年高考生物通用版酷练二轮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一 细胞 Word版含答案

串讲(一) 细胞的物质基础、结构与功能、物质运输第Ⅰ课时基础自查——学生为主体·抓牢主干,以不变应万变细胞中的水和无机盐(填图)(1)细胞内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种子萌发时比休眠时高(×)(2015·山东卷,T4A)(2)构成叶绿素的镁可以由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2016·全国卷Ⅱ,T4B)(3)将蛙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溶液后再适当增加溶液的KCl浓度,其静息电位绝对值变小(√)(2016·浙江卷,T4D改编)(4)在最基本生命系统中,H2O有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存在形式(2014·四川卷,T2A)(√)(5)在人体活细胞中氢原子的数目最多(√)(2013·重庆卷,T1A)1.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下列关于水的叙述,正确的是()A.冬季来临时,植物体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增大导致抗寒性增强B.用H182O浇灌植物,不能在植物体内的(CH2O)中检测到放射性C.有氧呼吸时,生成物H2O中的氢全部来自线粒体中丙酮酸的分解D.细胞在合成ATP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中,均有水的产生解析:选D植物体内自由水含量相对减少,结合水的含量相对增加,即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降低可导致抗寒性增强;用H182O浇灌植物,H182O进入植物体后可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形成C18O2,后者参与光合作用暗反应就可以生成(CH182O);有氧呼吸时,细胞质基质中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阶段也能产生氢,并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生成水;细胞中ATP合成过程脱水,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中的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均脱水。

2.下列关于无机盐在生物体中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镁是叶绿体中参与光合作用的各种色素的组成元素B.人体缺铁会影响正常的有氧呼吸功能C.人体血液中Ca2+浓度太低,会出现抽搐症状D.细胞中的某些无机盐离子对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具有一定作用解析:选A镁是构成叶绿素的元素,而参与光合作用的还有其他色素;人体缺铁会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从而影响有氧呼吸功能;人体血液中Ca2+浓度太低,会出现抽搐症状;细胞中的某些无机盐离子(如HCO-3)对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有一定作用。

2018版高考生物全国版二轮专题复习配套文档:第五单元个体生命的稳态基础专题三含答案

2018版高考生物全国版二轮专题复习配套文档:第五单元个体生命的稳态基础专题三含答案

专题三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考纲要求]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Ⅱ).2。

其他植物激素(Ⅱ)。

3。

植物激素的应用(Ⅱ)。

状元笔记1.巧判植物生长趋势(1)长不长——作用部位有生长素才生长.(2)弯不弯——生长素分布不均才弯曲生长.(3)均不均——单侧光、重力、离心力会导致分布不均。

(4)感不感——有尖端才能感光。

2.生长素“化学本质及三种运输”(1)化学本质:由色氨酸转变而来的“吲哚乙酸”(切不可视作“分泌蛋白")(2)三“运输”①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下端(为主动运输,与光照无关)。

②横向运输:a向光侧→背光侧。

b远地侧→近地侧。

③非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3.激素与“果实的发育”(1)促进果实“发育”——生长素、赤霉素(2)促进果实“成熟”——乙烯(3)促进果实“脱落”—-脱落酸状元反思1.植物激素不是蛋白质,其合成还受“基因”控制吗?提示:植物激素不是蛋白质,但它的合成需要酶的催化,此相关酶是蛋白质,其合成受基因的控制,因此植物激素的合成间接受基因的控制。

2.使用生长素都能避免减产吗?提示:对于收获“果实"的茄果类作物,如果扬花期受到大风袭击或大雨等影响了传粉,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可以避免减产;然而对于收获“种子”的作物,没有受精就不能形成种子势必会造成减产,此类状况并不能通过补充生长素弥补.3.无子黄瓜、无子辣椒等都是通过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得到的,从变异角度分析它们与无子西瓜有何区别?提示:无子黄瓜和无子辣椒遗传物质没有改变,是不可遗传的变异,而无子西瓜是三倍体,是可遗传变异。

考点一生长素的发现及生理作用1.(2016·全国课标卷Ⅲ,4)为了探究生长素的作用,将去尖端的玉米胚芽鞘切段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胚芽鞘上端一侧放置含有适宜浓度IAA的琼脂块,对照组胚芽鞘上端同侧放置不含IAA的琼脂块,两组胚芽鞘下端的琼脂块均不含IAA.两组胚芽鞘在同样条件下,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对照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实验组胚芽鞘发生弯曲生长,如图所示。

【全国版】2018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全套精品专题复习配套文档(含答案)

【全国版】2018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全套精品专题复习配套文档(含答案)

专题一细胞的物质基础[考纲要求] 1.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和功能(Ⅱ)。

2.糖类、脂质的种类和作用(Ⅱ)。

3.水和无机盐的作用(Ⅰ)。

状元笔记1.辨清糖类和脂质的2个易错点(1)多糖的单体都是葡萄糖,但二糖并不都是由葡萄糖组成的,如蔗糖是由葡萄糖和果糖组成的。

(2)等质量的脂肪和糖相比,脂肪中H比例高,故脂肪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多,需要氧气多,产生水多。

2.4种重要化合物的特征性功能(1)主要能源物质——糖类(2)主要储能物质——脂肪(3)功能最复杂的物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4)遗传物质——核酸3.巧据“颜色”确认“物质”待测液+I 2―→呈蓝色,待测液中存在淀粉;待测液+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呈砖红色沉淀,待测液中存在还原糖;待测液+苏丹Ⅲ(苏丹Ⅳ)染液→呈橘黄色(或红色),待测液中存在脂肪; 待测液+双缩脲试剂→呈紫色,待测液中存在蛋白质(或多肽),状元反思1.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在加相应试剂之前为何要留出部分组织样液? 提示:作为对照,以便与鉴定后的样液颜色作对比,增强实验的说服力。

2.向某试管内无色液体中加入斐林试剂,经加热若出现砖红色沉淀,就能表明试管内含有葡萄糖吗?提示:不一定,(也可能是其他“还原糖”)。

考点一 蛋白质、核酸及其相互关系1.(2014·全国课标Ⅱ,5)关于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核中发生的转录过程有RNA 聚合酶的参与B .植物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均可发生DNA 的复制C .双链DNA 分子中一条链上的磷酸和核糖是通过氢键连接的D .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可观察DNA 和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解析 双链DNA 分子中一条链上的磷酸和脱氧核糖是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的,C 错误。

答案 C2.(2013·新课标全国Ⅱ)关于DNA 和RNA 的叙述,正确的是( )A .DNA 有氢键,RNA 没有氢键B .一种病毒同时含有DNA 和RNAC .原核细胞中既有DNA ,也有RNAD .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都含有DNA解析在tRNA中,也存在碱基之间的互补配对,故也有氢键,A错误;一种病毒中只含有一种核酸,可能是DNA,也可能是RNA,B错误;核糖体由蛋白质和核糖体RNA组成,不含有DNA,D错误。

高考生物二轮名师讲义: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功能分析类(含答案)

高考生物二轮名师讲义: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功能分析类(含答案)

生态系统功能分析类1.解读:(1)呈现形式,常以表格、数据呈现,或以食物为载体进行考查。

(2)考查要点:食物链条数、某种生物的营养级别、不同生物间的关系、生物的数量变化、能量流动的有关计算等,还可以联系生态系统的结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内容。

2.特点:图表性、简洁性、综合性。

3.考查能力:观察、分析、辨析、计算能力。

(2018·山东高考)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2019年我国的世界环境日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

草原是绿色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如下图所示。

(1)图中食物较简单,因此,该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__能力较差,其________稳定性也相应较低。

除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______________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2)如果图中草能提供10 000 kJ的能量,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那么鹰占据的营养级能得到的最低和最高能量值分别是________kJ和________kJ。

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________。

若外来生物入侵该区,则会导致草原的________锐减或丧失。

(3)影响图中兔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因素是________和竞争。

若某年兔种群的K值为1 000只,且1只兔和4只鼠消耗的草量相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次年鼠的数量增加400只,则兔种群的K值变为________只。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区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调查结果____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

【解析】(1)对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来说,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决定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

由于该草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比较简单,所以其自我调节能力较低,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食物中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成分,作为生物成分的分解者不包含在内。

(2)鹰若获得最多能量,应只考虑最短食物链,且能量传递效率为20%,最短食物链包含3个营养级,因此鹰获得的最多能量值为10 000×20%× 20%=400 kJ;鹰若获得最少能量,应只考虑最长食物链草→鼠→蛇→鹰,且能量传递效率为10%,因此鹰获得的最少能量值为10 000×10%×10%×10%=10 kJ。

2018年高考生物通用版酷练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二 串讲一 课时作业2

2018年高考生物通用版酷练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二 串讲一 课时作业2

课时作业2 达标练——分层训练押高考[考点全面练]1.如图是研究物质甲和物质乙对某种酶活性影响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物质甲能提高该化学反应的活化能B.物质乙能提高该种酶的催化活性C.减小底物浓度可以消除物质甲对该种酶的影响D.增大底物浓度可以消除物质乙对该种酶的影响解析:选D在同一底物浓度下,加入酶和物质甲后反应速率比只加酶的反应速率大,说明物质甲提高了酶的催化活性,即降低了该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在底物浓度较低的情况下,同一底物浓度下,加入酶和物质乙后反应速率比只加酶的反应速率小,说明物质乙降低了酶的催化活性;当底物浓度较小时,加入酶和物质甲后反应速率比只加酶的反应速率大,说明减小底物浓度并不能消除物质甲对该种酶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底物浓度较大时,加入物质乙和酶时与只加酶的反应速率一样,说明增大底物浓度可以消除物质乙对该种酶的影响。

2.某同学为了验证酶的相关特性及其作用底物情况进行了三组实验:实验一,某大分子物质甲与酶1混合,可得到中间产物乙;实验二,某大分子物质甲与酶1和酶2混合,可得到小分子物质a;实验三,某大分子物质甲与酶2混合,不能得到中间产物乙及小分子物质a。

下列相关推理,错误的是() A.小分子a可能是大分子物质甲的基本组成单位B.酶2的作用底物很可能是中间产物乙C.由实验一和实验三可得出酶1具有专一性D.由实验一、实验二和实验三不能得出酶具有高效性和温和性解析:选C分析实验一和实验二可知,小分子物质a可能是大分子物质甲的基本组成单位;结合实验一、实验二和实验三进行分析,酶1的作用底物是大分子物质甲,而酶2的作用底物不是大分子物质甲,酶2的作用底物很可能是中间产物乙;结合实验一和实验三进行分析可知,酶1的作用底物是大分子物质甲,但未涉及酶1对应的第二种底物,故不能推测酶1具有专一性;三组实验均未涉及无机催化剂,以及温度和pH等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故不能得出酶具有高效性和温和性的结论。

2018届 二轮 生物高考大题专攻(五) 专题卷(全国通用)

2018届 二轮 生物高考大题专攻(五) 专题卷(全国通用)

[高考大题专攻(五)]1.请回答下列有关草原生态系统的问题:(1)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原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________。

若选取5个样方,种群密度分别是n1、n2、n3、n4、n5,则该植物的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____。

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草原上鼠的种群密度时,由于第一次被捕捉的鼠在第二次捕捉时难度偏大,则用这种方法调查得到的数据往往要比实际数值偏________(填“大”或“小”)。

(2)草原中的一些生物之间存在着如下食物关系:草→鼠→蛇→鹰。

从生态系统的成分上看,蛇属于________级消费者。

假设单位时间内草固定了105kJ的能量,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则鹰至少可获得________kJ的能量。

在草原中,当鼠数量增加时,蛇数量也会增加,这样鼠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由此体现出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着________调节,这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3)研究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________________,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已知羊种群在某草原上的环境容纳量为200只,则该数值是否适合作为平时放养羊的数量?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原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由于第一次被捕捉的鼠在第二次捕捉时难度偏大,即第二次捕捉的鼠中被标记的鼠的数量偏低,而种群数量=(第一次捕捉的数量×第二次捕捉的数量)/第二次捕捉中被标记的数量,所以调查的数量大于实际数值。

(2)从生态系统的成分上看,蛇属于次级消费者。

由于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鹰至少可获得的能量应为105×10%×10%×10%=100 (kJ);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着(负)反馈调节,这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讲义(5)生态讲义(Word版,含答案)

【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讲义(5)生态讲义(Word版,含答案)

专题五生态第Ⅰ课时基础自查——学生为主体·抓牢主干,以不变应万变种群1.理清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填图)2.辨析种群增长的两类曲线(1)曲线分析:(填表)项目“S”型曲线“J”型曲线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有限环境资源无限曲线模型种群增长率曲线种群增长速率曲线有无K值有K值无K值三图对比分析解读:①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②t1~t2,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③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3)种群增长“S”型曲线中K/2的应用:①资源开发与利用:维持被开发和利用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处,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不影响种群再生。

②有害生物防治: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到K/2处(若达到K/2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1)可以使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蛙卵的密度(×)(2019·江苏卷,T10改编)(2)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应设空白对照排除无关变量干扰(2019·四川卷,T3C)(×)(3)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2019·江苏卷,T9A)(×)(4)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2019·江苏卷,T5A)(5)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2019·浙江卷,T4C)(×)(6)样方法取样时应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1.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有一定影响B.各个年龄段人数相等的人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出生率或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D.迁入率和迁出率可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解析:选A 种群的性别比例是指种群内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它对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影响。

2018年高考生物通用版酷练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六 课时作业1 含解析

2018年高考生物通用版酷练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六 课时作业1 含解析

课时作业1 基础练——基稳才能楼高一、选择题1.(2018届高三·河南八市联考)下列关于盐酸在不同生物学实验中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A.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盐酸可以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B.在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盐酸有利于染色剂与染色体的结合C.在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中,用缓冲液和自来水作为对照,盐酸的浓度属于无关变量D.在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盐酸用于调节溶液的pH,属于自变量解析:选B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盐酸可以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在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解离根尖,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在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中,探究的是内环境稳定的原因,用缓冲液和自来水与生物材料作为对照,其中盐酸的浓度属于无关变量;在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盐酸用于调节溶液的pH,属于自变量。

2.(2017·北京高考)洋葱根尖和小鼠骨髓细胞都能用于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比较实验操作和结果,叙述正确的是()A.都需要用盐酸溶液使细胞相互分离B.都需要用低倍镜找到分裂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C.在有丝分裂中期都能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加倍D.在有丝分裂末期都能观察到细胞板解析:选B解离洋葱根尖组织时需要用到盐酸溶液,盐酸可使细胞相互分离开来,同时杀死细胞,固定细胞形态;分离小鼠骨髓细胞则需要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

观察细胞有丝分裂装片时,需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分裂细胞,然后再换用高倍镜仔细观察。

在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可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加倍。

植物细胞在有丝分裂末期形成细胞板,动物细胞不形成细胞板,而是细胞膜从细胞中部向内凹陷。

3.(2017·兰州模拟)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应在患者家系中调查B.使用显微镜时,先用低倍镜观察,再使用高倍镜并调节粗准焦螺旋C.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时,主要是模拟膜的主动运输方式D.用斐林试剂来模拟尿糖检测时,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解析:选A对人类遗传病遗传方式的调查,应在患者家系中调查;使用显微镜时,要遵循先用低倍镜观察,后用高倍镜观察的原则,在高倍镜下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使视野清晰;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时,主要是模拟膜的选择透过性;用斐林试剂模拟尿糖检测时,应该设计正常人尿液的对照实验。

2018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大题1题多练五 生命活动调节A Word版含答案

2018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大题1题多练五 生命活动调节A Word版含答案

大题1题多练五生命活动调节A1.(2017北京海淀二模,8)科研人员利用秀丽隐杆线虫研究癫痫抽搐发生的机理.(1)当兴奋传到秀丽隐杆线虫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与融合,释放乙酰胆碱,使肌细胞膜的电位变为,引起肌细胞收缩.若肌细胞持续重复收缩,秀丽隐杆线虫会出现类似于人类癫痫抽搐的现象.(2)秀丽隐杆线虫的A基因控制合成乙酰胆碱受体.科研人员利用A基因和Z基因突变体进行实验,得到如下图所示结果.据图分析,A基因突变导致肌细胞,说明A基因突变导致信息传递功能(填“增强”或“减弱”).由组实验结果分析,Z基因的功能是抑制抽搐发生.(3)为进一步探究Z基因功能,科研人员进行了下表所示实验.注:“+”表示处理,“-”表示未处理.①实验结果说明Z基因.②据此分析,图中第4组抽搐次数明显高于2组的原因是.答案 (1)传出突触前膜内正外负(2)持续重复收缩増强 2.4.5(3)①能够抑制(神经—肌肉)突触的形成②Z基因突变后,突触数目増加,加之突变的A基因导致的信息传递功能增强,抽搐频率进一步增加解析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总是从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因此,当兴奋传到秀丽隐杆线虫传出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乙酰胆碱,使肌细胞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强,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引起肌细胞收缩.(2)由题图可知,仅A基因发生突变时,肌肉收缩频率明显增加,由此可见A基因突变导致肌细胞持续重复收缩,说明A基因突变导致信息传递功能增强.由2.4.5组实验结果可知,Z基因的功能是抑制抽搐发生.(3)①第Ⅱ组和第Ⅲ组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转入Z基因,结果转入Z基因的第Ⅲ组的突触数目相对值要明显小于没有转入Z基因的第Ⅱ组,由此可见Z基因能够抑制(神经—肌肉)突触的形成.②结合第(2)题和第(3)题的①可知,图中第4组抽搐次数明显高于2组的原因是Z基因突变后,突触数目增加,加之突变的A基因导致的信息传递功能增强,抽搐频率进一步增加.2.(2017河北衡水中学七调,30)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下图表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之间的关系,及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的发病机理,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机体产热增多,该过程是通过调节来实现的,说明甲状腺激素具有加速体内物质的功能.若要设计实验验证甲状腺激素所具有的这一功能,常用的测验指标是.(2)从图中可看出,抗体A和(填物质名称)对甲状腺起相同的生理作用,但前者(填“会”或“不会”)通过负反馈调节影响抗体A的分泌.(3)从图中可看出,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临床上可以用物质C进行治疗,该物质可以通过抑制细胞X分泌及细胞Y的过程来减少抗体A的产生.答案 (1)神经—体液氧化分解单位时间内的耗氧量(2)促甲状腺激素不会(3)淋巴因子增殖.分化解析 (1)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增多,机体产热增加,该过程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来实现的.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说明甲状腺激素具有加速体内物质氧化分解的功能.若要设计实验验证甲状腺激素所具有的这一功能,常用的测验指标是单位时间内的耗氧量.(2)由图可知,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抗体A与甲状腺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发挥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使甲状腺机能增强.甲状腺激素增多会通过负反馈调节影响垂体和下丘脑的分泌,但是抗体A不会通过负反馈调节影响自身的分泌.(3)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临床上可以用物质C进行治疗,该物质可通过抑制细胞X(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及细胞Y(B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来减少抗体A的产生.3.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县是著名的长寿之乡,研究发现该县百岁老人血液中硒含量高出正常人3~6倍.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研究表明,硒具有类似胰岛素的作用,某些糖尿病患者通过补硒,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组织细胞加速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2)为验证硒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某研究小组用模型小鼠进行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表:注:“+”越多表示抗体含量越高①据表分析,B组小鼠应饲喂;硒增强了小鼠的(填“非特异性”或“特异性”)免疫功能,依据是.②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产生的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答案 (1)摄取.利用.储存(2)①等量不含硒也不含免疫增强剂的鼠粮特异性A组小鼠体内的抗体含量明显高于B组和C组②淋巴因子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解析 (1)根据提供信息,硒具有类似胰岛素的作用,说明硒也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即能够加速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2)①根据以上分析,B组应该饲喂等量不含硒也不含免疫增强剂的鼠粮.根据表格分析,A组小鼠体内的抗体数明显高于B组和C组,而抗体是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产生的,说明硒增强了小鼠的特异性免疫功能.②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4.(2017河北保定二模,31)为了验证某大豆品种的矮化特性与赤霉素的含量有关,请用所给的实验材料,完成下列实验步骤并回答下列问题.实验材料:具2片真叶且长势相同的该品种大豆幼苗若干,完全培养液,蒸馏水,适宜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喷壶等.(1)实验步骤:①将上述大豆幼苗平均分成A.B两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为实验组,分别置于等量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②用喷壶分别将等量的和喷洒在A.B两组幼苗上;③将两组苗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植株的.(2)预测实验结果:.(3)上述实验中,如果A.B两组各选用1株幼苗进行实验,(填“会”或“不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原因是. 〚导学号50074093〛答案 (1)②蒸馏水赤霉素溶液③高度(或株高)(2)B组(实验组)植株的平均高度大于A组(对照组)植株的平均高度(3)会每组实验材料的数量过少(或样本数过少),不能排除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解析 (1)实验中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控制无关变量原则,本实验是为了探究大豆矮化特性与赤霉素的关系,是否含有赤霉素是自变量.A组是对照组,应喷洒蒸馏水,B组是实验组,应喷洒等量的赤霉素溶液.因变量是大豆高度,故应测植株高度.(2)预测实验结果应是B组的植株平均高度应大于A组植株的平均高度.(3)只选用1株幼苗对实验结果有影响,因为数量太少不能排除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出现误差的可能性就大,代表性差.。

【通用版】2018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审题培优课件(打包5套,含答案)

【通用版】2018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审题培优课件(打包5套,含答案)
审题培优(一) 概念原理类
【题型概述】 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高 考命题常从对概念的内涵、外延的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对生物学基本原 理的理解、应用的角度进行考查,文字表述、图示表示、联系实际都是常 考的方法。
典例示范
1.(2017·湖南湘潭模拟)下图中的1~6依次与各选项的内容相对应,其中包 含关系错误的是( A ) A.细胞中的脂质、脂肪、磷脂、固醇、胆固醇、性激素 B.植物细胞中的糖、单糖、二糖、多糖、纤维素、淀粉 C.进出细胞的物质运输方式、胞吞和胞吐、主动运输、被动运输、自由扩 散、协助扩散 D.可遗传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染 色体数目变异
︱高中总复习︱二轮·生物
(1)图示中参与缩鳃反射的神经元至少有
个。
审题技巧:解答情境信息类题目可大致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是认真阅读题干, 读懂题干给出的新信息,理解题干创设新情境中的新知识;第二步综合提出 的问题,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剔除干扰信息,从中找出规律;第三步运用比较、 归纳、推理等方法,将发现的规律和已有的旧知识牵线搭桥,迁移到要解决 的问题中来,解答问题。 (1)分析题图:参与缩鳃反射的神经元至少有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2个 神经元参与。 答案:(1)2
︱高中总复习︱二轮·生物
类题通法 (1)坐标曲线类
︱高中总复习︱二轮·生物
(2)数据表格类
︱高中总复习︱二轮·生物
审题培优(三) 实验探究类
︱高中总复习︱二轮·生物
【题型概述】实验探究能力是高考考查较高的能力目标,实验探究题目是高 考生物试题中区分度最大的题目。在近几年的全国卷命题中该类型的题目 较多地出现在遗传变异部分,题目难度较大。探究性实验是对未知的生物学 现象进行探索,因此预期的结果及结论是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其书写格式 一般为“如果……则……”;验证类实验的实验目的是“预料之中”的,因 此结果和结论只有一种情况。结果即由所学知识或实验原理推出的现象,结 论即实验目的。

2018年高考生物通用版酷练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五 课时作业1

2018年高考生物通用版酷练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五 课时作业1

课时作业1 基础练——基稳才能楼高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基因库中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说明种群已进化成新物种B.调查农田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时宜采用标志重捕法C.呈“S”型增长的种群中,当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群数量已达到环境容纳量D.迁出率大于迁入率的种群,其种群密度也可能增大解析:选D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蚜虫个体太小,不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群数量只是环境容纳量的一半;种群密度直接受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的调节,因此迁出率大于迁入率的种群,其种群密度也可能增大。

2.如图表示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C.丁为年龄组成,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D.种群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解析:选D图中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种群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

3.如图表示在一段时间内某农田中田鼠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t2时该农田中的田鼠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B.t1、t3时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分别为增长型和衰退型C.这段时间内该农田中田鼠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D.t3时开始进行田鼠防治的效果好于t1时进行防治的效果解析:选C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t2时田鼠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由题图可知,t1、t3时田鼠种群增长速率都大于0,故t1、t3时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均为增长型;这段时间内该农田中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变小,最终增长速率为0,因此田鼠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应在田鼠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之前进行防治,t3开始进行田鼠防治太晚,最好在t1之前进行防治。

【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讲义(4)调节讲义(Word版,含答案)

【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讲义(4)调节讲义(Word版,含答案)

专题四调节串讲(一) 内环境稳态及调节第Ⅰ课时基础自查——学生为主体·抓牢主干,以不变应万变1.理清内环境及稳态机制(填图)2.理解下丘脑在体温、水盐和血糖调节中的作用(填空)(1)图示:(2)分析:①下丘脑的四个功能和三个中枢:a.四个功能:感受、传导、分泌和调节。

b.三个中枢: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和水盐调节中枢。

②水盐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但产生渴觉的中枢是大脑皮层。

③在升高血糖方面具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在调节体温方面具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是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

3.明辨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中的四大误区(填表)(1)被人轮状病毒感染的患者严重脱水后,经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将减少(×)(2)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O2浓度(×)(3)人体血浆中含有浆细胞分泌的蛋白质(√)(2015·海南卷,T11C)(4)人体细胞内O2/CO2的比值,线粒体内比细胞质基质高(2015·山东卷,T4B)(×)(5)血浆蛋白减少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可出现组织水肿(×)(6)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激素、淋巴因子、血浆蛋白、葡萄糖、尿素等都是内环境的成分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都发生在内环境中C.毛细血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不同D.腹泻会引起体液中的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解析:选D 内环境中含有多种成分,如激素、神经递质、免疫活性物质(淋巴因子)、葡萄糖、血浆蛋白、尿素等;有些激素和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的结合发生在组织液(内环境的一部分)中,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抗体与抗原在内环境中特异性结合;毛细血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血浆与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淋巴与组织液;腹泻会引起体液中的水和无机盐大量丢失,但体液中的蛋白质不会大量丢失。

2018高考生物(酷练版)专题讲义:专题5生态+第3课时

2018高考生物(酷练版)专题讲义:专题5生态+第3课时

第Ⅲ课时大题增分——问题为主轴·找到失分点,才是增分点[典例](2017·江苏高考,T26,8分)某地因采矿导致地表下沉,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因地制宜,通过引水等措施,将该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一些生物陆续迁入,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

如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

(2)图中昆虫与杂食性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有捕食和竞争。

(3)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这种物理信息求偶;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 cm的草丛间产卵,可采用等距取样法了解该蛙卵块的密度。

(4)因该水域有些渗漏,补水时曾不慎引入含除草剂的水,导致一些水草死亡。

水草腐烂后,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中最先快速增殖的是浮游生物类。

(5)图中既含有初级消费者,又含有次级消费者的生物类群有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

若蛙类与猛禽之间还存在1个营养级,请写出该营养级中2类不同纲的生物:蛇类、肉食性鱼类、鼠类(任写其中两类)。

[两步答题示范]第一步:通读题目抓关键信息,能答的顺势答出来第(1)小题:由题干信息荒地....可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

..→生态公园第(2)小题:由食物网中的关系可以看出,昆虫以水草为食,杂食性鱼类以昆虫、水草等为食,因此昆虫与杂食性鱼类的种间关系有“捕食和竞争”。

第(3)小题:第1空由叫声..可知,雄蛙传递的是“物理”信息。

第2空由了解蛙卵块的密度..,可联想到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由于蛙卵块体积较大且基本不移动,因此可采用样方法中的“等距取样”法进行调查(此处可答为“样方法”,但不能答“标志重捕”法,否则不得分)。

第(4)、(5)小题:由题中所提供的信息,不能直接写出答案,需进行综合分析后才能得出答案。

第二步:细审题目深挖信息,集中精力拿下第(4)和第(5)小题第(4)小题:解答此小题,需结合题图与平时所掌握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Ⅰ课时基础自查——学生为主体·抓牢主干,以不变应万变1.理清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填图)2.辨析种群增长的两类曲线(1)曲线分析:(填表)(2)“S”型曲线的解读和分析:三图对比分析解读:①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②t1~t2,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③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3)种群增长“S”型曲线中K/2的应用:①资源开发与利用:维持被开发和利用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处,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不影响种群再生。

②有害生物防治: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到K/2处(若达到K/2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1)可以使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蛙卵的密度(×)(2016·江苏卷,T10改编)(2)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应设空白对照排除无关变量干扰(2015·四川卷,T3C)(×)(3)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2015·江苏卷,T9A)(×)(4)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2014·江苏卷,T5A)(5)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2013·浙江卷,T4C)(×)(6)样方法取样时应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1.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有一定影响B.各个年龄段人数相等的人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出生率或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D.迁入率和迁出率可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解析:选A种群的性别比例是指种群内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它对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影响。

稳定型种群各个年龄段的个体数量适宜,而不是绝对相等;只要种群数量能维持相对稳定,其年龄组成就属于稳定型。

出生率或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

2.有一位生物学家于1980年在一座小山上调查发现该处有700株白皮松,但到1990年再去调查时发现白皮松种群数量因死亡而减少了200株。

这不能说明() A.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B.此处白皮松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500株C.白皮松种群在调查期间的死亡率是28.6%D.1980年时白皮松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是衰退型解析:选B10年间白皮松种群数量发生了变化,说明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根据题干信息不能确定此处白皮松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500株;白皮松种群在调查期间的死亡率是200/700×100%≈28.6%;10年间白皮松种群数量减少了200株,说明1980年时白皮松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是衰退型。

3.如图表示某种大型鸟类迁入某岛屿后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第4年比第5年的种群密度大B.第1年至第7年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第5年至第6年,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气候的改变和传染病的发生会改变图中数据的大小解析:选D由于第4年至第5年增长速率大于0,故第4年比第5年的种群密度小;第1年至第7年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所以第1年至第7年该种群数量不呈“J”型增长;第5年至第6年,种群增长速率仍然大于0,所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食物、天敌、气候、传染病等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1.辨析群落的四种关系、三种曲线和两种结构(填空)(1)四种种间关系图示:写出A、B、C、D四幅图中a与b的种间关系:A.互利共生,B.寄生,C.竞争,D.捕食。

(2)三种种间关系曲线:写出图1~3表示的种间关系:图1:互利共生,图2:捕食,图3:竞争。

(3)群落的两种结构比较:分层现象常呈镶嵌分布环境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及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光照强度不同 生物因素: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 2.比较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填空)原先从没有过植被的环境或曾经有过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 虽失去了原有植被,但仍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及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经历的时间长 经历的时间短 缓慢 较快(1)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2015·海南卷,T22B)(2)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2015·江苏卷,T5D)(√)(3)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4)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5)海岛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1.科研人员对一块小麦坡地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随机扫取小麦田的表层土样,可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类群丰富度B .调查小麦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应该采用标志重捕法C .调查小麦田内物种的丰富度,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工作D .小麦长势一致的农田,其生物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解析:选C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类群丰富度时,要采集小麦田表层及以下的土样;跳蝻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调查小麦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应该采用样方法;调查小麦田内物种的丰富度,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工作;小麦田中小麦虽然长势一致,但其他生物会分布在不同的高度,存在垂直结构。

2.一块麦田弃耕多年后形成了灌木丛。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上述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为森林B.麦田中植物没有垂直结构,灌木丛中动物没有水平结构C.灌木丛中物种丰富度常高于麦田,且这两个群落中可能存在相同的生物D.麦田中小麦与某种杂草为竞争关系,灌木丛中蛇与青蛙存在捕食关系解析:选B麦田弃耕多年后形成了灌木丛是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为森林。

麦田和灌木丛中生物群落都具有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

灌木丛中生物种类常多于麦田,故物种丰富度常高于麦田;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农田中的有些生物也可以在灌木丛中继续生活。

麦田中小麦与某种杂草为竞争关系,灌木丛中蛇与青蛙存在捕食关系。

3.如图表示不同群落中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图甲可以表示草原上狮子和猎豹之间的关系B.图乙可以表示白蚁和其肠道内的鞭毛虫的关系C.图丙的三个种群一定形成一条食物链D.甲、乙两图都表示生物种间的竞争关系解析:选D据图分析可知,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竞争、竞争和捕食关系。

草原上狮子和猎豹是实力相当的竞争关系,而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

白蚁以木材为食,但是它本身不能消化纤维素,必须依靠肠道内鞭毛虫分泌的消化纤维素的酶才能将纤维素分解,分解后的产物供双方利用,故白蚁和其肠道内的鞭毛虫是互利共生关系。

图丙的三个种群可能是三个动物种群,而食物链中必须有生产者。

甲、乙两图都表示生物种间的竞争关系。

4.“烧芭”(焚烧芭蕉树)是一种传统的农耕文化,在巴西等热带国家盛行,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喷出的岩浆所到之处寸草不生,甲地发生过“烧芭”现象,乙地发生过火山喷发现象,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的自然演替。

下列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和乙地两个位置发生的自然演替类型相同B.人为的干扰也不能使甲地恢复到焚烧前的地貌C.苔藓会比地衣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的火山岩之上D.随时间推移甲、乙两地生物多样性都逐渐增多解析:选D甲地进行的是次生演替,乙地进行的是初生演替,两地演替类型不同;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人为的干扰可使甲地恢复到焚烧前的地貌;裸岩上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先驱物种是地衣,地衣分泌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有机物,这为其他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演替的趋势是生物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稳定性增强。

1.理清生态系统中三大类生物成分的作用(1)生产者:可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是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2)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分解者:可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是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

2.图解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1)输入某一级消费者的能量是同化量还是摄入量,要看该消费者是否有“→”指向粪便。

如图甲中箭头①指的是摄入量,因为有箭头③。

没有箭头③时,①代表的是同化量。

(2)综合甲、乙两图可知,从某一营养级发出的箭头可以是四个,也可以是五个。

图甲中①代表的能量(摄入量)=②+③+④+⑤+现存的兔子,可见图甲中“隐藏”了一个箭头。

图乙中W1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等于A1+B1+C1+D1(B1为现存的量)。

(3)某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有两种分法:a.分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图乙中的A1)”和“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B1+C1+D1,即图乙中的阴影部分)”,而后一部分能量包括现存的生物体B1、流向分解者的C1、流向下一营养级的D1。

b.分为“未被利用的(图乙中的B1)”和“被利用的(A1+C1+D1)”两部分。

(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理解碳循环及其过程(填空)(1)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2)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①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呼吸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4.把握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及作用(填空)(1)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2014·江苏卷,T10C)(×)(2)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2013·四川卷,T6B)(×)(3)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而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4)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2014·江苏卷,T10D)(√)(5)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于一个营养级B.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构成生物群落C.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寄生动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解析:选C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处于不同的营养级;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构成生物群落;寄生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2.水稻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有水稻、杂草、食草昆虫、食虫鸟、细菌和真菌等。

如图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能量输入”的总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B.“能量散失”主要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C.细菌和真菌位于该农田能量金字塔的最底层D.图中的“营养级”包括三个,食虫鸟所含有的能量最少解析:选C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图中“能量散失”主要是指各种生物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大多数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而能量金字塔中不存在分解者所含的能量;该生态系统包括三个营养级,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为水稻、杂草,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为食草昆虫,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为食虫鸟,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食虫鸟所含有的能量最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