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与武汉”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合集下载

2018年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真题(含答案)

2018年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真题(含答案)

2018年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真题

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考生领到试卷后,必须按规定在试卷上填写姓名、考籍号、座位号,并在答题卡上涂黑对应的试卷类型信息点。

3.所有答案必须在答题卡上指定区域内作答。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计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西周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完善的重要时期,下图体现的是西周一项政治制度。该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禅让制

2.天京变乱后,太平天国士兵中流传着“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打起包裹回家转,依旧做长工”的歌谣。这表明此时的太平天国

A.领导核心空前加强

B.军事形势全面好转

C.军心涣散、盛衰转折

D.全面落实土地改革

3.研习具有时代特征的图片资料是历史学习的途径之一。下图是某历史学习小组搜集、整合的图文资料。据此推测,他们关注的历史事件是

图中身着军服

的八国军人,分

别手持英法美

德意日俄奥国

旗或军旗,正跃

跃欲试。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孙中山评价20世纪初发生在广州的某一事件时说:“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文中的“斯役”是指

A.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

C.南昌起义

D.秋收起义

5.刘吉在其主编的《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记述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将给予中国

革命以广大的深刻的影响,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挥决定性作用。”这一记述表达了这样的认识,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近代史实践报告-参观革命纪念馆

近代史实践报告-参观革命纪念馆

寻访名人足迹、探索历史真相----《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外实践报告

实践内容参观辛亥革命博物馆

学生姓名

学生班级工业设计一班

任课教师汪洪

实践时间2013/5/4

实践目的及意义:感受辛亥革命气氛,重温革命经典,了解历史,推崇烈士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让人们永远记住他们,学习他们,让他们的付出有所回报。缅怀烈士,发扬中国传统习俗,提醒我们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

实践过程:

在来到武汉上大学前,对武汉的了解好像只有黄鹤楼、辣鸭脖、热干面、以及历史积淀的辛亥革命纪念馆吧。家人送我来武汉上学的时候曾经去了久仰大名的黄鹤楼,殊不知辛亥革命纪念馆与之便只有一“路”之隔.这次去辛亥革命纪念馆才恍然,它就在这里啊!就像有时想要达到的目标,或许就差那么一点点就达到了,却因为没有充分的准备,或者失去了动力,与之擦身而过了。

这周六和室友姐妹四人踏上了去辛亥革命博物馆的征程!天气晴朗、风和日丽、阳光明媚……可是阳光

着实有点太“明媚”了,

炙烤的感觉,经过一个多

小时的武汉公交“折磨”,

大家拖着汗津津的身体

终于来到了此行的目的

地——辛亥革命博物馆,虽然都被晒得有点蔫蔫的,但是一看到“辛亥革命博物馆”几个大字顿感精神抖擞了起来!

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位于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阅马场,西邻黄鹤楼,北依蛇山,南面首义广场。旧址占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0000平方米。旧址为一座西式两层楼房,因红墙红瓦,武汉人俗称“红楼”。我想它更深刻的是象征着红色的革命吧。

威武高大的孙中山铜像屹立在首义广场,那深邃的双眼似乎要引领着我们看向那个国势震荡的年代,那微启的双唇似乎要向我们传诵“三民主义”,那整齐的中山装也正向我们展示那个年代的风采。曾有人说:没有人能像孙中山那样,受到中华民族各党派、各民族、各地区的尊敬与爱戴。一位那手术刀的医生成为世

张之洞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

张之洞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

张之洞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

张之洞是晚清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主张及实践深刻地影响着我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他作为“中体西用”理论的集大成者,继承了中国传统儒学,并意识到要引进西学、学习西方的文化和技术,这在当时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具有积极的意义。本论文的根本目的是在客观认识历史的基础之上,探寻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发展规律及现实意义。本论文基于张之洞教育思想丰富的内容和实践活动,探索其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充分挖掘其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张之洞一生当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都未越出“中体西用”这一思维模式,因此本论文以“中体西用”为逻辑主线,将张之洞教育思想问题分为背景和基础、主要内容以及教育实践三大板块来探讨。其一,张之洞教育思想的形成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基础。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包括晚清的历史环境、晚清的政治及教育改革困境以及晚清的社会教育状况等三个方面;其思想形成的基础包括政治层面的忠君爱国、持守君臣之纲等思想以及道德层面的义利兼顾、慎独中庸等思想;张之洞教育思想的背景和基础同时也是其“中体西用”理论的形成基础。其二,张之洞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本论文根据其思想的鲜明特色,

主要从三个部分进行阐述:“中体西用”核心理论的提出部分论述了中学的内涵、西学的内涵以及中西学的关系;新型教育制度的构建部分论述了新学制的厘定、科举制度的废除和学部制度建设;近代新教育的推行部分论述了张之洞的教育目的论、学制系统论、课程教学论

和师资论;张之洞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其“中体西用”理论

湖北与中国近代史

湖北与中国近代史

湖北与中国近代史

———漫谈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

毛泽东在总结中国近代化历程时,讲到有“四个不能忘”,其中有一句是“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主席的这一句评价充分凸显了张之洞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而正是湖北为这一改革巨擘提供了实现宏伟蓝图的沃土。

生平简介

他是清朝廷的忠臣

十五岁中解元,二十六岁中探花,从此进入宦场,并一步步成为晚清“朝廷柱石”。19 89年任湖广总督,任期十余年内,积极开展“湖北新政”,后来居上,成为洋务运动后期的巨擘。他始终将“保国、保种、保教”奉为圭臬,以巩固清统治为出发点,求变革之道。他一生清廉克己,谋事为国不为私。

他是经世致用的学者

张之洞自幼酷爱读书。科举考试是打开他仕途的敲门砖,而各种雄辩的奏折是他晋升的奠基石。他出版多部有自己真知灼见的学术作品,使之广泛传播。他能够将遇到的各种问题理论化,为改革扫清道路。

稳健的改革家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这是他最重要的身份了。张之洞的改革规模大,改革方法合理,改革步伐稳健,改革效果显著,这些都是经过了历史的检验得出的结论。

张之洞的思想

思想是人行动的指挥棒,先了解下他的思想,再来看他的改革措施。关于他的思想,从两点便可见一斑。张之洞的理论核心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句已成为当时的流行语,为许多改革家奉行。这句话来自他的传世之作《劝学篇》,原文是这样的“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张之洞一方面批评那些顽固派不知通,一方面批评维新派不知本。而他这种思想也为慈禧太后所接受,为他的政治生涯打好了基础。另外是他作的一首传家诗,“仁厚遵家法,忠良报国恩。津通为世用,明道守如珍。”前两句不消多说,后两句也充分体现了他的革新思想。“津通”,即要开放,知变通,这样才能处于有利地位。“明道”,即高尚的思想,当然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这是始终不能丢弃的。这与“中体西用”的思想是契合的。

参观武汉革命博物馆的实践报告

参观武汉革命博物馆的实践报告

参观武汉革命博物馆的实践报告

我们参观了武汉市革命博物馆,即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毛主席旧居、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等革命旧址,通过参观和讲解员的讲解,我深深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在那段峥嵘的岁月里付出的艰辛的努力,我对党、对革命者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对他们的敬意油然而生,武汉市革命博物馆位于武昌红巷13号。2000年11月由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毛泽东旧居纪念馆、陈潭秋烈士纪念馆和武昌起义门管理所合并,组建武汉市革命博物馆,办公地点在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内,负责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武昌毛泽东旧居、陈潭秋烈士早期活动旧址及武昌起义门旧址的管理、保护和对外开放;负责武汉地区近现代文物的征集、保护、展示、研究及武汉近现代史的研究;负责举办反映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专题展览。毛泽东同志主办的中央农民讲习所旧址位于武汉市武昌红巷13号,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同志倡议创办并主持的一所培养全国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校舍建于1904年,由四栋砖木结构的房屋组成,中间有一个大操场。

农讲所旧址是武汉市现存唯一保存完好的晚清学宫式建筑,占地面积12850平方米。当初为张之洞创办的北路小学堂。1927年为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校址。927年6月18日,农讲所举行毕业典礼。大多数学生被委任为农民协会特派员,深入开展农民运动,犹如星星之火,燎原于神州大地。大革命失败后,他们积极投身于各地的工农武装起义,如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湘赣边秋收暴动、黄麻起义以及参与创建湘鄂西等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距农讲所200米远的都府堤41号,是毛泽东1927年主持农讲所工作并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时的旧居,也是毛泽东、杨开慧一家最后团聚的地方。占地面积909平方米。毛泽东在这里完成了他的光辉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当时与他同住在这里的有他的夫人杨开慧及儿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蔡和森、彭湃、郭亮、夏明翰、毛泽民、毛泽覃、罗哲等共产党人也都先后在这里居住过。958年中共湖北省委决定复原旧址纪念馆。同年12月,周恩来题"毛泽东同志主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馆标。1963年纪念馆正式开放。该馆现有工作人员35人,设有办公室、陈列宣教部、资料保管部、总务科、保卫科等业务机构。1982年农讲所被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国家文物局、中宣部分别授予武昌农讲所纪念馆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称号。2004年,中宣部等七部委联合将武昌农讲所确定为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武汉研学游报告(5篇)

武汉研学游报告(5篇)

武汉研学游报告(5篇)

第一篇:武汉研学游报告

武汉研学游报告

武汉,简称“汉”,湖北省省会。它是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统称。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跨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武汉是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全国七大中心城市之一,全市常住人口858万人。华中地区最大都市,华中金融中心、交通中心、文化中心,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武汉城市圈的中心城市。也是我们这次研学游的目的地。

光是在去武汉的路上,这些景色就令我们叹为观止

不登此楼非好汉,登上“江南三大名楼”的黄鹤楼,极目楚天阔,再去景区内的落梅轩听一听千年古乐,才算不枉此行。

畅游东湖,赏花观景亲自来体验一下毛主席居住过的地方,依山傍湖的东湖梅园更是别致的园中园,位列江南四大梅园之首。

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梁,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这是绝对不会错过的。

热干面——汉味生活,每天早上,街头巷尾你都能看到端着面碗的武汉人。酱料搭配好了相当美味。只可惜我们行程太紧,只能买到这种速食的了。

从武汉带回的鸭脖鸭爪鸭架,不过保质期很短,得赶紧吃。武汉的鸭脖又分“精武鸭脖”和“周黑鸭”两种。名在外的卤味品牌,尽管分店“遍地开花”,客人还是“一如既往得多”,经常要排“老半天”的队。东西“味道的确很好”,刚入口时“有点甜”,然后“越来越辣”,“后劲十足”,吃完了“嘴边还留有余香”。

路边美景

总之这次武汉之行让我学到了武汉丰富多彩的文化,还有精妙绝伦的建筑,使我的文化知识底蕴得到提升,陶冶了我们的情操,舒缓

张之洞与武汉

张之洞与武汉

张之洞与武汉

文丨何仁勇

张之洞

才匸风景秀丽、游人如织的武汉市汉阳区月土湖堤畔,一座造型独特、酷似一艘巨轮

的现代建筑矗立在大家面前,吸引了游客拍照留念。这座建筑叫“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

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所处的位置,是著名的汉阳铁厂旧址。博物馆由世界著名设计大师丹尼尔•李布斯金先生设计,地下和地上一共有7层楼。远远看去,博物馆犹如一艘乘风破浪的巨轮,寓意武汉勇立潮头的城市品格和“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穿过李布斯金命名的“历史之门”,进入博物馆内部,主展览区以“崛起之路”为主题,集中展示了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18年间取得的卓越成绩。

据我所知,直接以名人和城市名称联系在一起的博物馆,国内似乎只有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这一家。这也说明了晚清名臣张之洞与武汉这座城市的某种特殊关系。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生于1837年9月2日,祖籍直隶南皮,生于贵州兴义府。张之洞是一个典型的“学霸”—

—16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第一名(解元);27岁参加会试,考中进士一甲第三名(探花)。如果不是因为23岁参加会试时,族兄张之万担任同考官,张之洞循例回避,他考中进士的年龄还得大幅度提前。

从此,张之洞点了翰林,步入官场。在当了十几年京官后,1881年,张之洞奉命出任山西巡抚,第一次担任封疆大吏。1883年,在“中法战争”爆发期间,张之洞调任两广总督。1889年,53岁的张之洞奉命署理湖广总督,一直到1907年卸任湖广总督进京担任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18年间,张之洞除了短暂署理两江总督外,绝大多数时间都坐镇于武汉三镇,主政湖广两省。

洋务运动在武汉概述

洋务运动在武汉概述

洋务运动在武汉概述

本讲《洋务运动在武汉》,介绍张之洞在武汉兴办洋务留下的历史遗迹、遗址和纪念场馆,回顾张之洞在武汉兴办洋务的历史。

我们知道,在19世纪60年代,面对内忧外患,清朝统治阶级中的部分官僚发起了一场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机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自救运动,这就是“洋务运动”。讲到洋务运动,不得不提到一个著名的人物——张之洞;讲到武汉的近代史,更是不得不讲张之洞。

一、张之洞简介

张之洞(1837—1909年),字孝达,又字香涛,号壶公,晚年自号抱冰老人,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清末重臣,洋务派首领。1889年至1907年,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期间除两度暂署两江总督、驻节江宁(即现在的南京)外,18年中,张之洞在以武汉为中心的荆楚大地上,全面推进洋务事业,建立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开设布、纱、丝、麻四局,兴办新式教育、派遣留学生,还编练了一支新军,推动了近代洋务运动的发展。此外,他还大力兴建市政工程,带来城市面貌的巨大变化,促进了武汉在近代的崛起。

那么,张之洞在武汉兴办了哪些洋务事业?留下了哪些历史遗迹呢?

二、张之洞兴办洋务

张之洞在武汉所兴办的洋务事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兴办实业,主要是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和布、纱、丝、麻四局。

汉阳铁厂选址在龟山北麓,即现在的龟北路和汉江之间的狭长地带。1890年筹建,1894年6月投产,1908年以汉阳铁厂为主体组建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近代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被誉为“亚洲雄厂”、“东半球首屈一指的钢铁基地”。汉阳铁厂31年间共生产铁250万吨、钢55万吨,产品曾获国际金奖,不仅用于国内铁路、军械、机械建设,还出口到美国、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1924年10月,汉阳铁厂因经费拮据及日债束缚而停产。1938年,武汉沦陷,汉阳铁厂拆迁到重庆建厂,厂内难以拆解的部分则被炸毁。现在,在汉阳铁厂旧址还遗留有一块重达200余吨的大铁砣,人称“定汉神铁”。这块铁砣表面已经风化,呈现出暗红色。岁月的沧桑,已经销蚀了它往日的光彩。它静静地躺在山脚,似乎在缅怀过去的辉煌。

张之洞与湖北近代的文化教育事业

张之洞与湖北近代的文化教育事业

张之洞与湖北近代的文化教育事业

【摘要】:张之洞任湖广总督二十年,他推行的一系列新政极大的促进了湖北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方面的现代化。本文通过整理张之洞在湖北近代文化教育事业方面开创的业绩,探讨这些事业对湖北近代文教事业的贡献及对湖北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张之洞湖北文教事业

张之洞出生在一个世代官宦之家,其曾祖至父亲都任过知县等各级官吏。父亲张瑛对子弟管教甚严,又在家里购置了很多书,请来远近名儒讲授四书五经,而幼时的张之洞读书非常勤奋,十一、二岁时又求学于胡林翼、韩超等名儒,从小便受到儒家教育的强烈熏陶。张家重视读书、重视教育也影响了张之洞的观念,使他后来也十分重视教育、文化。张之洞成为洋务大吏后,在兴实业,创新军的过程中,又深感通晓近代事务的人才缺乏,常叹息说:“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为了“兴学求才”,开通风气,张之洞在所辖地区(尤其是湖北)改书院、兴学堂、倡游学、办报纸,使文教事业极一时之盛。他本人则在朝廷赢得了“第一通晓时务之人”的称誉。然而,作为一个格守纲常名教的封建官吏,张之洞在文教事业的主旨仍在“变器不变道”,即主张学习某些西方近代技能,却必须保存中国的封建统治,伦理传统。本文主要探讨张之洞在推动湖北文教事业近代化的贡献。

一、新式学堂

一八九六年初,张之洞从两江返回湖广本任,开始大规模兴办学堂。

1、实业学堂张之洞像其他洋务官员一样,先办军事学堂,其次便是实业学堂,普通学堂尚在之后。一八九八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石田千里,谓之无地,愚民百万,谓之无民。不讲农工商之学,则中国地虽广,民虽众,终无解于士满人满之讥也。”表现了对农工商之学的重视,九十年代张之洞在湖北建立的实业学堂主要有:

研学心得体会万能模板武汉

研学心得体会万能模板武汉

研学心得体会万能模板武汉

研学活动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学习形式,通过实践与体验,让学生在课堂之外获

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在武汉的研学之旅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这种学习方式的独特魅力。以下是我总结的研学心得体会万能模板,希望对未来的研学活动有所帮助。

一、背景介绍

研学活动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种教育方式。它通过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开拓了他们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活动总结

在武汉的研学活动中,我们参观了许多历史文化古迹,感受了这座城市的独特

魅力。在活动中,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了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增强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

三、体会与感悟

通过这次研学活动,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和重要性。在实践中学习,

比纸上谈兵更能理解和掌握知识,更能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相信通过研学活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塑造自己的未来。

四、展望未来

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我将继续秉承研学的理念,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提升

自己的能力,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我相信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结语

研学活动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通过实践与体验,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塑造自己的未来。希望通过这份研学心得体会万能模板,能够激发更多人对研学活动的兴趣,让我们共同走进实践,共同追逐梦想。

以上是我在武汉研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愿我们

在研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成长!

研学武汉报告

研学武汉报告

研学武汉报告

第一步:选择研学目的地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武汉是一个非常适合研学的目的地。我们选择武汉作

为研学目的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丰富的历史文化:武汉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城市之一,有着悠久的

历史和众多的文化遗产,如黄鹤楼、古琴台等。通过研学活动,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并体验其中的魅力。

2.科技与创新:武汉是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

机构。学生们可以参观科技企业、实验室等,了解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

3.自然环境:武汉位于长江和汉江交汇处,拥有美丽的水域和自然景观。

学生们可以进行野外考察活动,观察自然生态系统,增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第二步:制定研学计划

在选择了研学目的地后,我们需要制定一个详细的研学计划,确保活动的顺利

进行。研学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1.行程安排: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兴趣,合理安排行程,确保每个环节都

能得到充分的利用。行程安排可以包括参观名胜古迹、参加科普讲座、实地考察等。

2.学习目标:明确研学活动的学习目标,例如历史文化的了解、科技创

新的认识、环境保护的意识等。学生们在活动中应该要达到的目标,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3.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们亲身参与其中,加深对所学知识

的理解。实践活动可以包括做实验、参观企业、参加文化体验等。

4.学习资源: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我们需要准备一些学习资源,

如参考书籍、文献资料等。通过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进行研学活动。

第三步:实施研学活动

在研学计划制定完成后,我们需要开始实施研学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应

张之洞与我国近代的学校教育

张之洞与我国近代的学校教育

张之洞与我国近代的学校教育

张之洞是我国近代教育的奠基人。他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以培育立国强国的新式人才为目的,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的近代学校制度,改变了中国的学校教育形式。他的办学思想和实践,从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标签:张之洞;近代;学校教育

在中国教育史上,张之洞无疑是近代教育的先驱。他从创建书院、改造书院,到兴办各类新式学堂,积极策动留学生出国留学,以后发展到制订新教育制度,直到最后倡议废除科举制,开近代教育之先河,在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一、教育目的:以立国强国为人才培养要求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朝政腐败,外侮日盛。清政府中许多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练兵方法。张之洞继林则徐、魏源等人之后,扛起“洋务运动”的大旗。他历任湖北学政、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等要积。他在创办我国一系列新式工业的同时,非常注意人才的培育。1867年出任湖北学政,即捐资创办湖北经心学院。1882年—1884年期间,张之洞任山西巡抚。为培育人才,他设令得堂,“选通省高材生肆业其中,专治经史古学”,为山西培养了大批“通省人才”。1889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他深感国弱民贫,仅靠八股文科举取士,不足致国家于富强,必须改革教育制度,改革教育内容。次年,他创办两湖书院。两湖书院于1891年3月开学,学生名额200人,另因汉口茶商捐款兴学,商籍40人。学科分经、史、文、理四科,偏重经史。以梁鼎芬为监督,老师亦多一时精英,如杨锐、汪康年等人。学生食宿衣着,全由官费供给。1893年创办自强学堂,4年后改为方言学堂,这是湖北设立的第一个独立的专业学堂,是今天武汉大学的前身,较之北京的京师大学堂还早5年。初设方言、算学、格致、商务四科,有专课英、法、俄、德四国语言。1898年,他设开办将武备学堂—弁学堂,考选文武生员,對下级军官进行轮训。1901年,为培养农业、工业科技人才,张之洞办了农务学堂,设有动物、植物、物理、化学、生物、国文、日文、养蚕等课;还创办了工艺学堂,分汽车、车床、绘图、翻砂、打铁等门类工艺。

2.1洋务运动在武汉概述

2.1洋务运动在武汉概述

洋务运动在武汉概述

本讲《洋务运动在武汉》,介绍张之洞在武汉兴办洋务留下的历史遗迹、遗址和纪念场馆,回顾张之洞在武汉兴办洋务的历史。

我们知道,在19世纪60年代,面对内忧外患,清朝统治阶级中的部分官僚发起了一场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机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自救运动,这就是“洋务运动”。讲到洋务运动,不得不提到一个著名的人物——张之洞;讲到武汉的近代史,更是不得不讲张之洞。

一、张之洞简介

张之洞(1837—1909年),字孝达,又字香涛,号壶公,晚年自号抱冰老人,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清末重臣,洋务派首领。1889年至1907年,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期间除两度暂署两江总督、驻节江宁(即现在的南京)外,18年中,张之洞在以武汉为中心的荆楚大地上,全面推进洋务事业,建立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开设布、纱、丝、麻四局,兴办新式教育、派遣留学生,还编练了一支新军,推动了近代洋务运动的发展。此外,他还大力兴建市政工程,带来城市面貌的巨大变化,促进了武汉在近代的崛起。

那么,张之洞在武汉兴办了哪些洋务事业?留下了哪些历史遗迹呢?

二、张之洞兴办洋务

张之洞在武汉所兴办的洋务事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兴办实业,主要是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和布、纱、丝、麻四局。

汉阳铁厂选址在龟山北麓,即现在的龟北路和汉江之间的狭长地带。1890年筹建,1894年6月投产,1908年以汉阳铁厂为主体组建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近代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被誉为“亚洲雄厂”、“东半球首屈一指的钢铁基地”。汉阳铁厂31年间共生产铁250万吨、钢55万吨,产品曾获国际金奖,不仅用于国内铁路、军械、机械建设,还出口到美国、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1924年10月,汉阳铁厂因经费拮据及日债束缚而停产。1938年,武汉沦陷,汉阳铁厂拆迁到重庆建厂,厂内难以拆解的部分则被炸毁。现在,在汉阳铁厂旧址还遗留有一块重达200余吨的大铁砣,人称“定汉神铁”。这块铁砣表面已经风化,呈现出暗红色。岁月的沧桑,已经销蚀了它往日的光彩。它静静地躺在山脚,似乎在缅怀过去的辉煌。

张之洞史学思想初探的开题报告

张之洞史学思想初探的开题报告

张之洞史学思想初探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张之洞(1867-1936)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他在历史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史学思想和方法,对于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篇论文旨在探讨张之洞史学思想的特点和影响,在研究和评价其思想贡献的基础上,更深入地认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历史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有效引导当代历史学的发展和改革。

二、研究问题和目标

1. 研究张之洞的史学思想及其特点,包括历史的价值、历史唯物主义、史学的目的和方法等。

2. 探索张之洞史学思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和作用,包括其在历史观念、历史教育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贡献。

3. 评价张之洞史学思想的局限性和现实意义,进一步探讨历史学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

1. 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张之洞的著作、日记、信函等资料,深入了解其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 历史比较法:比较分析张之洞的史学思想与其他学者的观点和观念,探讨其影响和贡献。

3. 逻辑分析法:从历史学的应用和实践角度出发,分析张之洞史学思想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局限性和不足,进一步探讨历史学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四、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

第一章:绪论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2. 研究问题和目标

3. 研究方法和步骤

4. 论文结构

第二章:张之洞史学思想的特点

1. 历史价值观:历史意识、历史唯物主义

2. 史学目的:可控性、科学性、实用性

3. 史学方法:文物考证、古代文献研究、田野调查、统计分析

第三章:张之洞史学思想的影响和作用

1. 历史观念:历史唯物主义、民族精神、科学精神

第三讲中学历史课程与课程标准

第三讲中学历史课程与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作为国家制定的指导学科教学的 纲领性文件,都具有规范教学内容和要求的法规性质,是衡 量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这是它们的共同点。 课程标准和现行教学大纲的区别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课程标准和现行教学大纲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规范方式 上。制定现行教学大纲的主旨是规范教学内容,一般采取对 教材的编写内容做出指令性规定的单一方式。 编订课程标准就是要增加这样一种指导性规范。 第二,教学大纲的出发点和主线是针对学科,明确学科教学 中的具体内容。而课程标准的出发点和主线是针对学生。 第三,教学大纲更为关注的是学生在每一学科知识技能方面 应达到的要求,而课程标准关注的是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 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第四,教学大纲更多地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而课程标准不 仅关注教师的教学,更关注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引导。
(二)基本理念
1.本课程将大力提供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自主 发展。 2.本课程将力求真正实现人文社会学科内容的综 合。 3.本课程将强调历史地、辩证地观察和认识社会。 4.本课程将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思路
构建本课程基本框架的思路是:以时间为经,以 空间为纬,以人类社会特别是中国社会发展为主 轴,以综合认识现代社会基本问题为立足点,整 体设计目标的递进关系和内容的逻辑顺序。
课程结构示意图
第一个主题“我们生活的世界”,讲述社会是怎样的,这 是对社会生活要素的整合;第二个主题“我们传承的文 明”,讲述社会为什么是这样的,这是对反映社会发展的 史实的整合;第三个主题“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讲 述社会应该是怎样的,这是对当代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的 整合。同时,第一个主题又承载着传授历史、人文地理、 社会等学科的概念、要素和线索等基本知识的功能,为综 合学习后两个主题奠定基础。这样,从整体上看,主题设 置的本身就体现了各学习阶段目标的层次。三个主题大体 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顺序排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之洞与武汉”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活动目的:

1.以了解“张之洞在武汉的建设成就”为例,通过对教材中的内容──“洋务运动”的延伸,引导学生客观地评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深入挖掘武汉地方特色文化,培养学生知乡、爱乡的情感和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增强学生个人体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设计海报,鼓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

2.联系武汉音乐学院院办、武汉方志馆等处,取得相关部门的支持。

3.联系有关专家、学者,以获得支持。

活动过程:

201×年×月×日,张贴暑期海报,学生报名。7月7日,报名参加活动的同学在学校多媒体室集合,由教师简要地介绍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为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使学生知道张之洞是洋务运动后期地方上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毛泽东曾说过:“讲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张之洞所办洋务在武汉取得的成就最多。武汉是我们生活的城市,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能够感受到现实与历史的交融。由此确定以“张之洞与武汉”作为这次假期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一、收集、整理相关材料。

师生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这次活动,计划进行实践活动的第一步,即师生分头搜集相关资料。同学们有的在校图书馆借阅到《末代名臣张之洞》,有的同学在武汉方志馆借阅到《张之洞评传》及《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有的同学在武汉档案馆借阅到《大武汉旧影》并对相关内容、图片进行了翻印,有的同学还通过因特网查阅到了史学界对张之洞研究的最新成果。接下来,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汇集,初步了解史学界对张之洞的研究状况及张之洞在武汉活动的基本情况,并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了整理、汇编,制成了宣传栏。在这一过程中,有学生提议绘制一幅清末武汉三镇图,将张之洞创办的厂矿企业及学校标于图中,可以增加立体方位感。于是使用学校所拨经费购买了木板、油漆、排笔等工具,由学生主笔,在地理老师、美术老师的指导下,以《武汉历史》上的清末武汉地图为底稿绘制了放大后的清末武汉地图,并且进行了配色、着色,从而使张之洞在武汉兴办的工厂、学校等跃然图上。

二、寻访历史遗迹、遗址,比照今昔,感受变化。

在教师的带领下,同学们连续三天头顶烈日,冒着酷暑对武昌、汉阳、汉口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因为目的明确,所以同学们的热情很高,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如在参观汉阳铁厂旧址时,有一学生提出了:“张之洞为何要将铁厂建在龟山下、汉江边?”立即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面对眼前依稀能辨认出旧貌的历史遗址,同学们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对这一处工厂的选址进行了论证。在各地的考察中,同学们还纷纷拿起照相机记录了他们初中生活中的这一段旅程。实地考察后休息了两天,29日学生到校交流各自的体会。因为具备了一定的理性和感性认识,学生们在交流中逐渐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虽不见高明但其思想已开始进发出理性之光。有些问题虽然提出来,但学生们一时无法解决,对此老师及时给予肯定,并鼓励大家不要回避疑难问题,同时表示将帮助学生联系有关方面的专家和学者,来帮助解决疑难问题。

三、访问有关学者,解析疑难。

由老师出面分别联系《张之洞评传》的作者、湖北大学文化学院的何晓明教授以及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研究员吴明堂先生,由学生进行访谈。学生们的

问题不仅得到解决,而且在两位学者的指导下,同学们学会了如何通过历史遗迹来研究历史人物,以及如何正确掌握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例如吴明堂先生在肯定了张之洞的诸多成就时,还指出:“由于当时整个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状况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加上张之洞本人仅仅是一位比较开明的封建官吏,因此他的经营管理作风并不适应近代大工业的基本要求。违背客观规律和经营法则的情况屡屡出现,使得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都无法得到保证。”因此,吴先生提醒同学们在评价张之洞时,还应注意其不足之处。访谈结束后,同学们一致认为:了解一个历史人物,应该尽可能地收集相关的史料,再进行全面的评价,不能过于抬高或贬低。

四、交流,合作,总结感受。

老师召集学生对这次假期所进行的实践活动进行了总结,对同学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参与精神以及集体协作精神进行了总结,并且告诉大家,这次活动中我们所得出的这个答案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应该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来掌握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来获取知识,这对于大家而言就是一种技能的掌握,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利用剩下的暑期时间对这次活动进行总结,留下一段文字资料,可以是这次活动过程的记录,也可以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来发表自己的观点,不要求统一的内容。最后宣告这次暑期活动圆满结束。

活动小结:

此次实践活动是以武汉地方特色文化为依托,结合乡土史教学,延伸、拓展教材相关内容进行的,既丰富了学生的暑期生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加深了学生对生活的这座城市的了解和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知乡、爱乡的情感。陈诗琪同学在报告中写道:“这次活动使我对张之洞的了解更多了,对武汉的了解更多了,也使我的爸爸妈妈对武汉的了解更多了,一位清朝的总督,一座古老的城市成为我和爸爸妈妈共同谈论的热门话题。”

在这次活动中,学生学会了查阅、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通过访问专家学者,进行实地考察,相互讨论,制作宣传栏,提高了学生运用多门学科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撰写小型调查报告,学生初步学会表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

的见解,历史思维能力得以提高。向亚贞同学写道:“他性格坚定,从不轻言放弃,认定目标便埋头苦干。正是他这份执著,为他的成功提供了前提,作为一位封建社会的官僚,他进步的思想、远大的目标和高度的责任心都无不令人敬佩,他确实为人民办了许多实事,虽然他是为了大清帝国,虽然那些企业的实效与张之洞所设想的目标相距甚远,他所创建的企业形成的轻重配置,无疑是中国近代工业史上的大事,不管怎么说张之洞都是为武汉的近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活动后记:

一、创造探究和发现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将课堂教学内容与本地教育资源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探究。在近代史教材中,张之洞是地方洋务派的重要代表,而他的洋务活动又以武汉为主要场所,在今天的武汉,仍然留存着众多的史迹,成为武汉市民经常提及的话题。所以,确立将张之洞作为此次活动研究的对象,既是教材内容的延伸,又和学生生活的现实世界密切相联,因而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参与热情很高,尤其是正当我们的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武汉新闻界、出版界纷纷推出有关张之洞的各种体裁的历史文学作品,张之洞成为众多武汉人谈论的话题。热烈的社会气氛更加激起学生探究“张之洞与武汉”的热情。整个活动都是在暑期里进行,尽管酷暑难耐,但因为有浓厚的兴趣做支撑,学生仍然坚持完成了整个实践。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勇于标新立异。这次实践活动,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它重视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在亲身的感受和体验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从学生上交的暑期活动报告来看,各自具有鲜明的个性,如有人提出:“今天武汉三镇的教育和商业布局与张之洞经营武汉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人对张之洞经营武汉的种种心态进行了大胆设想,有人大为赞赏张之洞对武汉的贡献,有的谈到这次活动对他的启迪,在报告中写道:“张之洞对武汉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了解到武汉曾经是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及第二大港口,如今,作为新一代的武汉人,应该更好地建设武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