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对武汉的影响分析

合集下载

张之洞:武汉现代化的奠基人

张之洞:武汉现代化的奠基人

持 三 省 绅 商 收 回路 权 , 自办 粤 汉 铁 路 并 获 得 成 功 。粤
汉 铁 路 19 8 8年 动 工 ,全 长 19 0 6公 里 ,9 6年 全 线 建 13
之 洞 任 湖 广 总 督 近 二 十年 , 汉 成 为 其 推 行 洋 务 运 动 武 的 重 要 舞 台 。张 之 洞 督 鄂 是 武汉 发 展 历 史 上 一 块 重 要
出“ 干路枢纽 , 此 中国大利 所萃也 。河北路 成 , 则三 晋
之辙接于井 陉 , 陇之骖 交於 洛 口; 关 自河 以 南 , 东 引 则 淮 、 , 通 湘 、 , 里 声 息 , 期 可 通 。 ” 逐 一 分 析 吴 南 蜀 万 刻 并 了修 建 芦 汉 铁 路 的 七 利 。正 是 张 之 洞 的 力 排 众 议 , 促 成 了 清 廷 同 意 修 建 芦 汉 铁 路 . 正 是 因 为 督 办 修 路 事 也
奠 定 了武 汉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 重 要 基 础 。
兴 象 工 商 宾 业 . 定 武 汉 现 代 T 的 经 济 蓉 础 奠 匕
至 吴 淞 1铁 路 , 1 里 长 , 遭 到 晚 清 腐 败 当 局 的 2 1 仅 5公 却 非 议 。 9世 纪 8 1 0年 代 , 以李 鸿 章 为 代 表 的 洋 务 派 奏 请 修 建 铁 路 , 仅 是 修 建 京 通 或 济 宁 路 , 利 漕 运 。 张 之 也 以 洞力 排众 议 , 为“ 路之利 , 认 修 以通 土 货 、 民 生 为 最 厚 大 , 兵 、 饷次之 ” 徵 转 。他 从 “ 营 全 局 ” 视 野 出发 , 经 的 提 出 “ 自京 外 卢 沟 桥 起 , 河 南 以 达 湖 北 汉 V镇 ” 指 宜 经 1 ,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雕塑艺术研究——以武汉科技大学张之洞雕塑为例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雕塑艺术研究——以武汉科技大学张之洞雕塑为例

视觉设计ART EDUCATION RESEARCH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雕塑艺术研究——以武汉科技大学张之洞雕塑为例□夏晶阳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丰富历史信息的积累与传承,雕塑艺术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作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雕塑不仅具有美化校园、装饰环境等功能,而且能够彰显时代精神、校风校貌以及学校的历史变迁,让学生潜移默化地获得美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思想美和心灵美。

该文以武汉科技大学的张之洞雕塑为例,分析张之洞雕像对武汉科技大学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校园文化雕塑艺术武汉科技大学张之洞雕塑雕塑艺术是一种空间中的造型艺术形式,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

雕塑作品是使用各种可塑性材料塑造出艺术家构思的创作形态后,再使用硬质材料进行二次塑造成型。

从总体上看,雕塑作品是一种直观、具体、可触摸的艺术形象,它能够以真实的材质、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艺术家的情感体验、艺术思想等。

如,《掷铁饼者》《大卫》等都是享誉世界的雕塑作品。

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雕塑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提高校园文化的艺术品位、传播高校的人文精神等。

―、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丰富历史信息的积累与传承,是存在于校园各元素之间的概念,它强调个体与整体的联系。

在校园公共艺术的设计与建设中,雕塑、建筑物、园林等公共艺术设计直接影响校园文化的品位和意蕴,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效果。

郭耀邦认为,建筑物、雕塑等直接影响校园文化建设,表现了学校的人文精神、教育理念、历史传统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价值理念等。

从文化内涵上看,校园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的、动态的概念范畴,也是从实然到应然、现实到理想的发展过程。

校园文化往往是高校管理者从高校教育目标、高校发展规划、人才培养需要、社会文化氛围等出发建构的,是高校的教育科研、人才培养、教书育人等功能的综合体现和文化表现。

武汉纺织大学百年发展史研究——兼论张之洞对武汉纺织教育的历史贡献

武汉纺织大学百年发展史研究——兼论张之洞对武汉纺织教育的历史贡献

21 00年 3月 1 日,国家教 育部 正式批 准武 汉科 技 9 学 院更 名 为武汉 纺织 大 学 ,这也 是 当下 国 内惟 一 的 以纺 织 命名 的大学 。她 不仅 具 有促进 湖北 由纺织 大省 向纺 织 强 省转 型 ,推 动纺 织行 业 发展 的极 为重 要 的现实 意义 , 更 具有 重要 的历史 意义 。湖北省 的纺织 教育 具有 悠久 的 历 史 ,最迟 也 应上 溯 到光 绪二 十 四年 ( 88 张 之洞 亲 19 ) 手 创办 湖北 工 艺学 堂之 时 。作 为湖北 武 汉纺 织教 育 的惟
川在兴 办 近代 实 业 的过 程 中 ,逐 步 建立 起 了 比较 完备 的 近代 实业 教育 体 系 。 光绪 十 五年 ( 89 七 月 十二 E,张 之 洞调 任湖 广 18 ) t 总督 。在调 任前 ,他先 后 奏请 设 立广 东织 布 局 ,创建 纺 纱 厂 、 布厂 和炼 铁厂 , 从 国外订 购 了一批 机器 设备 。 织 并
土货 、塞 漏卮 之要 策 。 ”Ⅲ十九年 ( 8 3 三月 他与 湖北 19 )
嗵 讯 作者 :杨 洪林 ( 90 ,男 ,教授 ,博 士生 导师 ,研究 方 向 :杨 献珍 哲学 思想 研究 15一)
第 1 期
李 和 【 ,等 :武 汉 纺 织 大 学 百 年 发 展 史 研 究 j J
8 7
巡 抚谭 继 洵并呈 朝廷 的 《 奏 兴办 蚕桑 事 宜 折 》 中说 : 会 “ 窃惟 足 民之政 ,农 桑 并重 。… …欲 为代谋 生业 ,广 辟
年底赴鄂上任后 ,他立 即致电两广总督李瀚章 ,协商将 所购炼铁厂、 织布厂机器及业已开办的枪炮厂移往湖北 。
征得李 瀚 章 同意和 清廷 准许 后 , 这批 机 器陆续 运抵 武汉 , 各类 工 厂得 以相继 开 办 。到光 绪 二 十 四年 ,武汉 先后 创

论文模板参考

论文模板参考

论张之洞在鄂的洋务活动与武汉近代化的发展摘要:张之洞在督鄂以前,武汉虽然凭借它优越的地理位置,一跃成为内陆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但是由于传统社会因素的影响,武汉的发展仍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

而张之洞任两湖总督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点,他在担任湖广督都的18个年头里,在鄂兴办了一系列的洋务,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不仅使武汉成为当时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商贸城市,还加快了武汉走向近代化的步伐。

关键词:张之洞;洋务活动;武汉;近代化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晚年号抱冰,河北南皮人,晚清重臣,洋务派的殿军人物。

1889年8月,清政府将原两广总督张之洞调任为湖广总督,从此迎来了张之洞政治生涯中的巅峰时期。

在张之洞督鄂的18年里,他兴办一系列的洋务,诸如创办轻重工业,兴办教育和大修城市基础设施等,使武汉成为当时仅次于上海的洋务运动后期的第二大中心城市,从此武汉在华中乃至全国的重要地位日渐凸显,近代化的步伐也大大加快。

无怪张之洞曾在武昌黄鹤楼留下了这样的一幅耐人寻味的楹联“昔贤整顿乾坤,缔造先从江汉起。

今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欧亚遥”。

张之洞在联中表面是称赞“昔贤”对于江汉缔造的重要贡献,实则是对于自己在湖北“新政”的自命不凡,那么张之洞在督鄂期间采取了哪些“治鄂”措施?表现如何?它对武汉的近代化发展又起了哪些推动作用呢?这将是下文所探索的主要内容。

一、张之洞督鄂前武汉的基本情况武汉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极为深远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

早在5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衍、繁殖;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长江流域迄今所发现的时代最久远的商代文化古城——盘龙城也在此落成;而隋唐时期,武汉更以它优越的地理位置开始独占鳌头,并一度成为长江地区最大的货物集散地;明清时期,汉口镇甚至与景德镇、佛山镇、朱仙镇同称为天下四大名镇。

近代,汉口作为第二批通商口岸被迫对外开放,英、法等国相续在这里开辟租界,传统的武汉社会开始变迁。

张之洞的分析介绍作文,六百字

张之洞的分析介绍作文,六百字

张之洞的分析介绍作文,六百字
武汉三镇,居九州之中央,享工业之遗泽,得科教之优势,占发展之先机,一座朝气蓬勃而又历史厚重的城市,过去举办了世界军运会,仿佛从前“大武汉”的恢宏气象又回到了世人的面前。

为了深入了解武汉崛起的背景,我们要认识一位晚清目光深远、敢为人先的总督,他就是人称“武汉城市之父”的张之洞。

张之洞出生于书香官宦之家,从小勤奋学习,27岁高中探花,早先做过词臣学官,立身严谨,关心国事,工于奏疏,分析问题深刻犀利,奏对措施切实可行,早年的清流岁月见证了他成熟稳重的性格,也激发了他立志报国的决心。

在慈禧太后的赏识下,张之洞继而外放山西巡抚,在4年主政三晋的期间,他铲除罂粟、整饬吏治、清查库款、苏缓民困,政绩卓然的同时也展现了务实能干的从政才华;之后擢升两广总督,出于对朝廷尊严的捍卫和国土江山的热爱,他精心谋划抗击法军在中越边境对我国的入侵并最终夺取了中法越南战争的
胜利,有力的维护了我国西南边陲的稳定与和平,张之洞从此声名大噪,在日后政坛上更是大展宏图。

随着晚清洋务运动的深入开展,修建卢汉铁路的重任落在了张之洞的肩上,1889年张之洞从广州平调武汉,担任湖广总督,开始了他主政武汉19年励精图治、大兴洋务的光辉岁月。

腐朽落没的晚清时代,是多么需要像张之洞一样尽忠爱国、热心洋务的谋国之臣啊!可是武汉近代工业化的进程,偏偏让人记住了张之洞的杰出贡献,更
是出于对他热衷教育事业造福后世的举动,不得不让我表示由衷的敬佩。

张之洞与武汉近代教育

张之洞与武汉近代教育

百科知识 2019.06 C张之洞与武汉近代教育宋伟东武汉的近代化与张之洞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张之洞督鄂期间(1889—1907)在武汉创办了许多近代化的事业。

如创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发展铁路,兴办民用工业,编练新军等,而对传统武汉冲击最深、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在武汉大力发展新式学堂,创办新式教育。

张之洞是科举正途出身,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大力倡导“洋务”之时,他或为外省学政,或为京城清流人物,对洋务运动的早期发展并未做出积极回应。

但他所处大环境及自身的经历,使他逐步改变了传统观念,很少进行破坏性的抨击。

他认为“塞外藩僧,泰西智巧,驾驭有方,皆可供我策潜”,在他上任山西巡抚时曾说到“盖闻经国以自强为本,自强以储才为先,方今万国盟聘,事变日多,洋务最为当务之急”。

这标志着由于阅历的增加,对外国事物的了解日深,他已经从一个京城清流评议转变为一个实用主义的洋务派。

而在由山西巡抚迁到两广总督,又经中法战争的冲击,张本人对于洋务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也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对待洋务。

在湖广总督任上,他竭尽所能兴办洋务,两湖、两江的实业建设及学堂创办、新军操练都离不开他的坚定支持。

张氏督鄂兴办教育可分为两个时期。

一、旧学制时期(1890—1902)第一阶段书院时期:光绪十六年至二十二年(1890—1896),他对武汉地区传统的书院进行改造,以培养社会所需人才。

光绪十六年(1890),张之洞在武汉创办两湖书院,其目的是培养“出为名臣,处为名儒”的传统人才,因此书院中设置经学、史学、理学、文学、算学、经济学等六门,此外又开设天文、地理、测量、化学、兵法等新科目。

但由于师资力量缺乏,两湖书院的算学、经济学并未开设。

虽然如此,两湖书院的规模仍然是湖北地区最大的,书院聘请名师名儒执教,如钱桂森、汪康年、梁鼎芬、陈三立等,可谓是人才济济。

此外,张还对武汉原来的经心书院进行改造,使其更加注重实学。

第二阶段为书院改章期:光绪二十三年至二十六年(1897—1900),随着张之洞办洋务的进程加深,他越来越感到新式人才的重要性,“近数十年,文体日益佻薄,非惟不通古今,不切经济,并所谓时文之法度文笔而惧亡之”,他认为传统书院应“以造真才济时用为要归”,张决定引进西学,对传统书院进行改革,为此传统书院增加地图、算学、格致、体操等新科目,并聘请外国人担任教师。

张之洞与武汉

张之洞与武汉

张之洞与武汉文丨何仁勇张之洞才匸风景秀丽、游人如织的武汉市汉阳区月土湖堤畔,一座造型独特、酷似一艘巨轮的现代建筑矗立在大家面前,吸引了游客拍照留念。

这座建筑叫“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

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所处的位置,是著名的汉阳铁厂旧址。

博物馆由世界著名设计大师丹尼尔•李布斯金先生设计,地下和地上一共有7层楼。

远远看去,博物馆犹如一艘乘风破浪的巨轮,寓意武汉勇立潮头的城市品格和“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

穿过李布斯金命名的“历史之门”,进入博物馆内部,主展览区以“崛起之路”为主题,集中展示了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18年间取得的卓越成绩。

据我所知,直接以名人和城市名称联系在一起的博物馆,国内似乎只有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这一家。

这也说明了晚清名臣张之洞与武汉这座城市的某种特殊关系。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生于1837年9月2日,祖籍直隶南皮,生于贵州兴义府。

张之洞是一个典型的“学霸”——16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第一名(解元);27岁参加会试,考中进士一甲第三名(探花)。

如果不是因为23岁参加会试时,族兄张之万担任同考官,张之洞循例回避,他考中进士的年龄还得大幅度提前。

从此,张之洞点了翰林,步入官场。

在当了十几年京官后,1881年,张之洞奉命出任山西巡抚,第一次担任封疆大吏。

1883年,在“中法战争”爆发期间,张之洞调任两广总督。

1889年,53岁的张之洞奉命署理湖广总督,一直到1907年卸任湖广总督进京担任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

18年间,张之洞除了短暂署理两江总督外,绝大多数时间都坐镇于武汉三镇,主政湖广两省。

18年督鄂期间,张之洞为武汉带来了哪些改变?我们就从前面提到的“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修铁路”几方面分别来说吧。

兴实业1861年,以曾国藩在安徽安庆设立的安庆内军械所为标志,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拉开了序幕。

洋务运动实施20多年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陆续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轮船招商局、兰州织呢局、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等一批采用西方技术和设备进行生产的近代军工、民用企业。

张之洞的湖北兴学及其影响

张之洞的湖北兴学及其影响
之 洞 令 书 院 仿 行 学 校 办 法 , 设 外 文 、 文 、 致 、 造 四 分 天 格 制
门 。 分 年 轮 习 . 必 须 兼 习 算 学 . 外 设 经 史 一 门 , 授 但 另 专
《四 书 》 理 及 中 国 政 治 , 心 书 院 至 此 已 演 变 为 新 式 学 义 经
份 。1 8 8 9年晚 清名 臣张之 洞任湖广总督 。 在任职 的 1 7年 里 , 改造 旧学堂 。 办新 式 学堂。 他 创 大力提倡 留学教 育, 系列的举措使得湖北教育呈现 出蔚为大观之势 , 1 一 到 9世 纪末 2 世 纪初 。 O 湖北成为 中国之教 育强省。此 文 旨在探讨 张之 洞的兴学对晚清湖j教 育发展 的贡献以厦这种发展对湖北乃至全 国的影响。 E [ 关键词] 张之洞; 湖北 ; 兴学} 学; 新 影响
个方 面。 l书 院 的兴 办 与 改 制 、 经心 书院 建 于 16 8 9年 , 之 洞 任湖 北 学 政 时 建 立 , 张


张 之 洞 与 湖 北 兴 学
张 之 洞 ( 87 1 0 ) 字 孝 达 , 香 涛 , 号 抱 冰 , 13— 99 . 号 晚 直 隶 南 皮 ( 属 河 北 ) 。他 一 生 从 政 四 十 余 年 . 任 过 学 今 人 担 政 、 抚 、 督 等 职 . 们 通 观 他 丰 富 的 仕 宦 经 历 可 以 发 巡 总 我 现 . 之涧 在 晚 清那 个 特 殊 的 时 代 里 。 但 是 一 位 颇 有 作 张 不 为 的 政 治 家 , 时也 是 一 位具 有卓 识 眼光 的教 育 家 。 他 说 同 “ 窃惟 古 来 世 运 之 明 晦 。 才 之 盛 衰 , 表 在 政 , 里 在 人 其 其 学 。 [ ( 0 把教 育 提 到 了 与 治 国 行 政 相 为 表 里 的 高 度 。 ”1P 3 ]” ) 他 认 为 教 育 是 国 家 兴 亡 所 寄 , 而 一 生抓 教 育 、 学 堂 、 故 兴 注

张之洞对武汉文化的影响

张之洞对武汉文化的影响


张之洞路

20世纪30年代 (抗战前)在武 昌紫阳湖畔修一 条马路。人们怀 念张之洞,就将 此路名为张之洞 路。在这条路上 有清末新军工程 第八营、左旗等 驻地。此路现已 改名为紫阳路。
张公亭
• 位于汉口中山公园, 1934年修。系一造型 别致的三层水泥、砖 瓦建筑。是中山公园 的重要景点之一。
• 作为一个动荡时代的朝中重臣,张之洞很长时 期以来不是被人漠视,就是陷入争议。其中最具
忠心耿耿竭力维护清政府,但推行举洋务运动却 奠定了近代工业文明的物质基础和人力基础,就 在他所任职的地方―――广州、武昌、南京,几 乎都成了革命思想的发源地和革命活动的策源地。 因此孙中山曾经评价他是“不言革命的大革命 家”。 • 然而无论人们如何评价张之洞,武汉人民却 难于忘记他。
• 在张之洞的领导下,湖北教育通过 由低等向高等、由普通向专业、由 省城向州县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 个地区性的现代教育体系,其教育 规模和质量在当时全国处于领先地 位,促进了科举制度的解体
二.张之洞西学的引进与市民的影响
• 洋务运动与西方文化的引进,以及西方先进的印刷技术在 中国的应用,对中国传统的图书出版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使中国的图书出版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 三个方面 • ( 一 )为适应新教育,近代的编辑家出版家们,把目光投 向教育和出版。 • (二)现代印刷术的推广应用,加快了图书的出版速度。 • (三)现代出版物的类型逐渐增多,具有代表意义的是近 代报刊的出现。
• 张之洞对西方文化的引进促使了出版业的发展,从而是他的观点传播 到了武汉市民的心里,其对武汉市民的主要影响是:
• 打破几千年的封建顽固保守思想,推动近代中国人 向西方学习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西学的引 进和传播,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让市民更 加进一步的了解到了何为西方文化。

张之洞与武汉大学

张之洞与武汉大学

张之洞与武汉大学张之洞与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产物,而作为中国近代教育改革重要主持人张之洞1893年兴办的自强学堂,是国立武汉大学的直系源头。

一、张之洞:清末“第一通晓学务之人”清末实行学制改革,管学大臣张百熙在编制学堂章程之际,奏请添派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入京会商学务,张百熙在奏折中称张之洞为“当今第一通晓学务之人”①。

张之洞辞世后,四川总督赵尔巽奏请为之设祠,奏折赞誉张氏业绩,尤其强调“其生平精神所寄,尤在振兴教育,储备人才,以备国家缓急之需,而救当世空疏之习”②。

张之洞是晚清朝野公认的重视教育、通晓教育,并为文教近代变革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

张之洞并非近代新教育的最初开创者。

在近代教育“萌芽期”,张之洞尚置身局外。

当19世纪60、70年代奕言斤、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大吏在北京、上海、福州、天津等地兴办各种新式学堂之际,张之洞或尚在科举应试途中,或在仕途初期,其教育实践是以学政及巡抚身份在湖北办经心书院(1870),在四川办尊经书院(1875),在山西办令德书院(1882)。

其办学宗旨基本蹈袭传统故迹。

19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张之洞由清流党向洋务大吏转变,开始大力兴办新式教育。

他指出:“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不弱于兵而弱于志气”,“人才之贫由于见闻不广,学业不实”。

有鉴于此,张氏提出“设文武学堂”、“酌改科举”、“停罢武科”、“奖励游学”等四项建议。

光绪十五年(1889)张之洞由两广总督调任湖广总督,即留意于物色主持新式教育的人才,引时务入教育,改变科举制义的老套。

张之洞在朝野赢得“通晓学务”的声誉,成为清末新教育“确立期”的代表人物。

光绪二十八年(1902),管学大臣张百熙制订《钦定学堂章程》(当年为壬寅年,所颁学制称“壬寅学制”),提出我国第一个具有近代色彩的新学制。

这个学制虽参考了“欧美日本各邦成法”,其实多半取法日本。

光绪二十九年(1903)正月,清廷派蒙古旗人荣庆会同张百熙管理大学堂事宜。

张之洞与武汉城市建设

张之洞与武汉城市建设

( 0 年 )张 之 洞 督 鄂 时 所 建 。 在 张 公 堤 建 成 1 5 9
后 , 后 湖 低 洼 地 露 出水 面 , 他 又 以 “ 浆 卖 水 ” 划 的 办 法 , 将 汉 正 街 以外 的 湖 沼 、水 塘 统 统 卖 掉 , 由 买 主 负 责 排 水 填 地 , 干 涸 出 四 十 多万 亩 土 地 ,
1 9 年 2 2 , 张 之 洞 在 汉 口 建 起 了 汉 口 邮 7 月 日 8
政 总 局 , 下 辖 湖 北 、 湖 南 、河 南 三 个 省 局 ;
1 9 i , 张 之 洞 在 电 报 局 的 基 础 上 又 建 起 了 湖 北 9- 8 f
电话 公 司 , 在 汉 口 、武 昌设 立 分 局 , 装 有 磁 式 电 话 机 三 十 部 ,开 启 了 中国 近 代 地 方 市 内 电话 的 先 河 ; 张 之 洞 还 加 速 完 成 了沪 汉 、 京汉 、 粤汉 、 川 汉 、湘 汉 五 条 电报 干 线 的 建 设 , 使 武 汉 三镇 很 快
铁 厂 的机 器 运 到 武 汉 ,经 过 精 心 选 址 , 建 炼 铁
乎 与 一 部 晚 清 史 ( 代 史 )相 始 终 ,其 为 官经 历 近

维普资讯
马 路 。 这 些 成 果 , 大 大 地 改 善 了 武 汉 的 交 通 状 况 , 使 武 汉 成 为 名 副 其 实 的 九 省 通 衢 , 同 时 也 大 大 地 改 观 了武汉 的市 容 。 张 之 洞 主 持 修 建 了 武 昌 、 汉 口 两 大 堤 防 , 著 名 的 张 公 堤 ( 名 后 湖 大 堤 ) 就 是 光 绪 三 十 一 年 又
成 为 全 国 电报 网 络 的 中心 。 1 0 年 , 张 之 洞 在 武 汉 最 先 建 起 汉 口 既 济 水 6 9 电 公 司 , 通 过 水 厂 流 出 自 来 水 , 通 过 火 力 来 发

张之洞兴鄂方略的历史贡献及其启示

张之洞兴鄂方略的历史贡献及其启示

[张之洞兴鄂方略的历史贡献及其启示]刘 慰(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最近热播的大型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塑造的清代湖广总督张之洞形象,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

张之洞所主持的“湖北新政”是“晚清新政”的重头戏,为武昌首义成功奠定了物质基础。

湖北地区的人们(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以此为契机,更多地了解一些张之洞开一时风气之先的现代化建设思想和方略,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清代名臣张之洞于1889年至1907年任湖广总督18年间,办工业、兴工商、重教育,使武汉一跃成为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第二大港口、内陆地区第一大城市和现代化进程的带头者,成为与上海、天津鼎足而立的全国三大洋务中心之一,进而使在洋务运动中早期落后于其他地区的湖北后来居上,快速地从传统经济走向了现代化。

张之洞的“湖北新政”,作为兴鄂方略及其历史性贡献,可资借鉴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力发展交通、通讯业,为工、商、农业发展奠定基础张之洞很重视交通,尤其重视铁路。

他认为,铁路是启动社会全面进步的阀门。

张之洞正是因力主修筑芦汉铁路而调任湖广总督的。

在张之洞督鄂之前,铁路均在沿海地带,是他使湖北成为内陆第一个有铁路的省份。

1906年,他主持修建的芦汉铁路全线通车;1891年—1892年,他为了汉阳铁厂的生产,在大冶修筑铁山至石灰窑码头的运矿铁路35公里;1901年,他参与筹划粤汉铁路的分段施工;1903年,又提请清政府修筑川汉铁路。

铁路运输的形成,一方面为铁厂、枪炮厂等工业企业的原料运输减少了成本,另一方面也使武汉商品物流更加畅快。

张之洞也很重视水上交通运输。

1889年底,他以“鄂省轮船无多”为由,奏请调广东省兵轮“广昌号”归鄂使用,并改名为“楚材号”,归湖北铁政局调遣。

从此,两湖地区有了自己的轮船。

1897年,他批准成立鄂湘善后轮船局,置轮船六艘,航行于汉口和湘潭之间。

此后,一些大企业还自备有轮船码头,如汉阳铁厂在1907年已有轮船14艘,从株洲运萍乡之煤、从石灰窑运大冶之矿石至汉阳,从汉阳运铁至南京、九江、上海等地。

鸦片战争后武汉教育发展史

鸦片战争后武汉教育发展史

鸦片战争后武汉教育发展史鸦片战争之后全国各地都如火如荼开展了一系列洋务运动,务求发展创新。

而在武汉教育发展史上,张之洞是我们避不开的话题人物。

张之洞不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更是武汉教育近代化的先驱。

他一生兴办数十所各级各类新式学堂,在教育结构、教育管理、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等方面,为近代中国特别是武汉近代教育体系的确立作出了突出贡献。

总结张之洞的教育创新,对于明确当今教育改革的方向和任务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教育结构上,张之洞大力兴办新式学校,努力发展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军事、警察与法政教育以及留学教育,推动武汉形成了由低等到高等、由普通到专业发展的近代教育体系。

教育管理上,张之洞在办学宗旨、教育机构、教育经费、教学内容、师资条件以及教育途径方面的创新,不仅为发展武汉近代教育探索出了新思路,对现代教育的改革也不无启示。

教育制度上,张之洞通过变革旧学制、推行新学制,为“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的实现以及开展新式教育的实践提供了制度保障,是20世纪初年武汉成为全国教育发达之区的重要条件。

教育思想上,张之洞不媚“西”,不唯“中”,以中学包罗西学,以西学补充中学的态度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推动武汉乃至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迈进指明了方向。

张之洞对武汉教育近代化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

但,由于时代的局限,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也存在的诸多缺陷,反映出明显的为专制政治服务的倾向。

尽管如此,他在武汉和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地位还是不能抹杀。

张之洞对武汉教育最引人注目的贡献是创建经心书院。

1869年,经心书院初建;1889年,经心书院进一步扩建和改制,院舍设在武昌三道街(今武汉市第四十六中学内)。

后经迁建,书院规模相当宏大,共有学生教室、宿舍4栋80余间,并建有天文台和图书馆。

经心书院开办之初沿袭封建旧制,注重研究古学,教学内容局限于注解、史论、诗赋和杂著四种;鉴于甲午战败,学习科目后改为天文、兵法与算学。

从“文物展示”到“历史叙事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策展设计理念分析

从“文物展示”到“历史叙事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策展设计理念分析

三、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策展设 计理念分析
三、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策展设计理念分析
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的策展设计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主题:该馆以张之洞在湖北及武汉地区的事迹为主线,通过展示文物、 图片、文献等资料,将观众的视线聚焦于张之洞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贡 献。这种突出主题的设计理念不仅使展览条理清晰,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兴趣和 共鸣。
反思与建议
其次,博物馆展陈设计应更加注重历史文化完整性的呈现。在设计中,我们 应该避免碎片化的展示方式,尽可能地将历史文化的全貌呈现给观众。例如,在 展示某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时,可以尝试将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文化元素融合在 一起,以更加全面地反映当时的文化风貌。
反思与建议
最后,博物馆展陈设计应更加注重与观众的互动。我们应该让观众不仅仅是 观察者,更成为参与者。通过设计互动环节和观众参与项目,让观众能够亲身感 受到历史文化的魅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参观体验和满意度。
文物艺术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通过各种形式如图像、空间和时间等叙事方 式,向观众传递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文物艺术中的绘画、雕塑、陶瓷等文物通过 图像的形式,将历史事件、人物形象、社会风貌等记录下来,为观众展现了生动 的历史场景。
文物艺术中的历史叙事
空间叙事则是通过文物的摆放和场景的再现,营造出一种历史氛围,使观众 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例如,博物馆中的复原陈列和场景陈列,通过对历史 环境的再现,让观众深入了解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和社会风貌。
结论
结论
综上所述,从文物艺术到历史故事:我国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叙事趋势、原因 与反思,我们可以看到博物馆展陈设计在传承和展示历史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 用。通过深入挖掘历史故事和运用多元化的叙事手段,博物馆能够为观众提供更 加生动、全面的展示内容,增强观众的历史文化意识和认同感。在未来的发展中, 我们应该继续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创新和优化,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和观众的需求, 进一步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扛鼎武汉早期近代化的张之洞)评《一位总督·一座城市·一场革命》

扛鼎武汉早期近代化的张之洞)评《一位总督·一座城市·一场革命》

作者: 杨华祥
作者机构: 武汉市计委投资处
出版物刊名: 学习与实践
页码: 63-64页
主题词: 《一位总督·一座城市·一场革命》;张之洞;皮明庥;清朝;政治家
摘要:武汉城市地位的飚升莫过于近代。

1908年日本驻汉领事水野幸吉在其所著《汉口》一书中说:“汉口者,贸易年额1.3亿两,夙超天津,近凌广东,今也位于清国要港之第二,将进而摩上海之垒,使视察者艳称为东洋之芝加哥”,为什么穿过了漫长的时间隧道的武汉,会在近代实现它的崛起,并在城市的近代化中成为广陵绝响?她的未来应该怎样发展?这也许正是皮明庥先生研究武汉近代城市化的重要动机。

皮明庥先生的新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制度
• 教育制度上,张之洞通过变革旧学制、推行新学 制,为“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的实现以及开展新 式教育的实践提供了制度保障,是20世纪初年武 汉成为全国教育发达之区的重要条件。
教育思想 • 教育思想上,张之洞不媚“西”,不唯“中”, 以中学包罗西学,以西学补充中学的态度为学习 西方先进技术,推动武汉乃至中国传统教育向近 代教育迈进指明了方向。
一,张之洞对武汉文化的影响
• 洋务运动与西方文化的引进,以及西方先进的印 刷技术在中国的应用,对中国传统的图书出版业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中国的图书出版业发生了 深刻的变化。张之洞对西方文化的引进促使了出 版业的发展,从而是他的观点传播到了武汉市民 的心里,其对武汉市民的主要影响是: • 打破几千年的封建顽固保守思想,推动近代中国人 向西方学习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西学的引 进和传播,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让市民更 加进一步的了解到了何为西方文化。 • 武汉有一批与张之洞有关的值得后人凭吊的历史 文化遗迹。
张之洞大办近代工业,是发轫于 广州而展开于武汉。1889年,正 当他认真总结中法战争的教训, 积极在广州筹建枪炮、炼铁、纺 织诸厂时,清廷调他担任湖广总 督。由于接任的两广总督对办厂 根本不感兴趣,于是,上述诸厂, 经过清廷的批准,便随着张之洞 迁建到武汉,在国外订购的机器 设备,也陆续向武汉起运,近代 工业一直冷落的武汉三镇,从19 世纪90年代起便开始出现大办近 代工业的繁荣景象。
• 主要贡献: • 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 物。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三江师范学堂、湖 北农务学堂、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工艺学堂、慈恩学 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政治上主张“中 学为体,西学为用”。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 湖北枪炮厂等。八国联军入侵时,大沽炮台失守,张之 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 保”,并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军 起义
张之洞与近代武汉
张之洞
晚清名臣、清代 洋务派代表人物
简介: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 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又 是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 之为“张香帅”。晚清名臣、清 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出生于贵州 兴义府(今安龙县),祖籍河北 沧州南皮。咸丰二年(1852年) 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 (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 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 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 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 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 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 阁大学士。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 保,次年病卒,谥文襄。有《张 文襄公全集》。张之洞与曾国藩、 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 名臣”。
教育结构 • 教育结构上,张之洞大力兴办新式学校,努力发 展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师范教育、实业教育、军事、警察与法政教育以 及留学教育,推动武汉形成了由低等到高等、由 普通到专业发展的近代教育体系。
经心书院
教育管理
• 教育管理上,张之洞在办学宗旨、教育机构、教 育经费、教学内容、师资条件以及教育途径方面 的创新,不仅为发展武汉近代教育探索出了新思 路,对现代教育的改革也不无启示。

张公堤
市为张因建也 区后之保成名 面来洞障,后 积汉,了全湖 得口自一长堤 以市发方 , 扩区将安公 大的之全里 几扩称而。年 倍展为被它张 ︒ 预“视大之 留张为大洞 了公命减主 空堤堤轻持 间”。汉修 ,。人口建 使此们水, 汉堤感患 口还激, 17 1904 1906
张之洞路
• 20世纪30年代 (抗战前)在武 昌紫阳湖畔修一 条马路。人们怀 念张之洞,就将 此路名为张之洞 路。在这条路上 有清末新军工程 第八营、左旗等 驻地。此路现已 改名为紫阳路。
奥略楼
• 奥略楼,原名为风 度楼,为纪念张之 洞在湖北统治的政 绩,建成于清光绪 三十四年。一般游 人多误认此楼是黄 鹤楼。解放初在修 长江大桥时,此楼 被拆除。
抱冰堂
• 抱冰堂建于 1909年,是张 之洞的生祠, 也是辛亥革命 百年重要建筑, 目前是张之洞 纪念馆。位于 武汉市武昌蛇 山南腰,首义 公园内,湖北 省图书馆东边。
张之洞与他创办的洋务企业虽已成为过去,可 是他为中国工业现代化作出的努力,则应该得 到承认。早在上世纪50年代之初,毛泽东与黄 炎培等人回顾中国工业发展历程时,就曾特别 强调“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1958年夏 季,毛泽东在武昌与王任重等人谈话时又再次 说道“湖北的工业基础。
四,张之洞对武汉经济的影响
汉阳铁厂是张之洞在武汉兴办的第二个洋务近代大企业, 1891年1月动工兴建,至1893年冬,各分厂陆续建成, 拥有化铁炉2座,炼钢炉4座,并另设洗煤机、炼焦炭炉。 共用去 经费计库平银5829629两。 全厂机器设备和主 要建筑材料,全部购自英、德等国,并聘用30一40名外 国技师主管技术指导。 张之洞在武汉兴办的第三个洋务近代大企业,是布、纱、 丝、麻、纺织四官局。
三,张之洞对武汉工业的影响
张之洞在湖广总督上, 全面展开洋务事业,修 建芦汉铁路、开办汉阳 铁厂和湖北枪炮厂,设 立织布、纺纱、缫丝、 制麻四局等等,可谓大 气魄、大手笔,使武汉 成为继上海、天津之后 重要的洋务基地。
首先是湖北枪炮厂的建立,1890年选定汉阳龟山北麓为 厂址,派专人督工建造,除在广东订购的机器外,又陆 续添购了不少机器。厂内分厂林立,聘有德国技师担任 技术指导,能制造最新式的快枪和快炮,所造的口径 7.9厘米步枪,成为闻名全国的“汉阳造”步枪
二,张之洞与近代武汉教育的发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张之洞不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同时也是 中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更是武汉教育近代化的 先驱。 • 他一生兴办数十所各级各类新式学堂,在教育结 构、教育管理、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等方面,为 近代中国特别是武汉近代教育体系的确立作出了 突出贡献。 • 总结张之洞的教育创新,对于明确当今教育改革 的方向和任务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