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三论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是儒家之学───朱熹对天文学的研究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与历法制定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与历法制定](https://img.taocdn.com/s3/m/9720cd08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d0.png)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与历法制定在远古时代,天空是人类日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早期人类通过观察、记录和预测天体运动,来规划农业生产、商业交易和文化活动等。
因此,天文学和历法成为了古代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天文学与历法制定两方面入手,探讨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探索与认知,以及如何通过观察和计算,制定出精确的历法,为航海、农业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
一、古代中国的天文学1.古代中国人对天上星辰的观察自古以来,古代中国就开始对天上星辰进行观察和记录。
《周礼》中就有“星官”一章,详细介绍了天文观测的方法和记录系统。
古代中国人观测的主要天文现象包括:日、月、五星(金、木、水、火、土),以及其他一些星群、流星、彗星等。
他们还观察到了天体运动的周期性,比如金星周期为583.92天,而水星周期为115.88天,这些运动规律成为了历法制定中的重要依据。
2. 古代中国人对天文学的认识古代中国人在观察天体现象的同时,也对宇宙自然规律进行了探索和认知。
他们认为日、月、五星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天体,把它们看作神灵的化身。
他们通过对天体运动周期性的观察,推断出了天上诸星的位置和运动规律,认为这些天体掌握着恒久不变的规律和秩序。
这种天地之间的秩序,被视为天命的展示,影响着古代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宗教、哲学等。
3. 古代中国人对天文神话的创作在古代中国人的天文与历法制定过程中,天文神话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比如,射日神箭、嫦娥奔月等故事都是蕴含在历史和文化中的。
这些神话与历法有着密切联系,往往被用作解释和印证某些重要历法的规律性、可靠性和神圣性。
二、古代中国的历法制定1. 古代中国历法的演变历程古代中国历法的演变历程很长,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最初的历法主要依赖于对自然现象的感知,比如“一年四季”的出现。
随着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古代中国的历法也逐渐完善和科学化,比如出现了二十四节气和朔望历等。
2. 古代中国历法的制定方法古代中国历法的制定方法十分复杂,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观测与计算。
方案-四论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是儒家之学───明清儒家对天文学的研究
![方案-四论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是儒家之学───明清儒家对天文学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7559e31b84ae45c3b358ca5.png)
四论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是儒家之学───明清儒家对天文学的研究'\r\n 明清儒家对天有所研究者,主要有王廷相、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光地、戴震等。
以下分别加以叙述。
王廷相是明代中叶重要儒家学者。
他以信守孔子之道为己任,指出:“儒者之论,合于圣者,即圣人也,则信而守之;戾于圣者,即异学也,则辨而正之,斯善学道者也。
”[ ]他还根据孔子所言“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中的“慎言其余”著《慎言》。
同时,他明确主张研究自然,要求把握“物理”。
王廷相在所作“策问”中说:诸士积学待叩久矣,试以物理疑而未释者议之,可乎?天之运,何以机之?地之浮,何以载之?月之光,何以盈缺?山之石,何以欹侧?经星在天,何以不移?海纳百川,何以不溢?吹律何以回暖?悬炭何以测候?夫遂何以得火?方诸何以得水?龟何以知来?猩何以知往?蜥蜴何以为雹?虹霓何以饮涧?何鼠化为鴽,而鴽复为鼠?何蜣螂化蝉,而蝉不复为蜣螂?何木焚之而不灰?何草无风而自摇?何金之有辟寒?何水之有温泉?何蜉蝣朝生而暮死?何休留夜明而昼昏?蠲忿忘忧,其感应也何故?引针拾芥,其情性也何居?是皆耳目所及,非骋思于六合之外者,不可习矣而不察也。
请据其理之实论之。
[ ] 显然,王廷相是主张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研究科学的。
而且他还认为,研究天地之道是学者“穷理尽性”所必不可少的。
他说:古之圣人,仰以观乎天文,俯以察乎地理,而人之道益明。
盖以人性贯彻上下,通极内外,弥满于无垠,周匝于六合,苟一物之未知,是于性犹有所未尽也。
故天地之道,虽悠远高深,学者不可不求其实矣。
[ ]王廷相不仅主张研究自然,同时自己也广泛深入地研究自然、研究科学。
在天文学上,他进行过大量的天文观测,主张浑盖合一论,并且通过对浑天说与盖天说的优点加以综合,以解释各种天文现象;他还专门研究了古代天文学上的“岁差”概念的,撰有《岁差考》。
[ ]明清之际,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儒讲经世致用,与此相,他们也极力推崇科学,主张研究科学,包括研究天文学。
中国古代的历法与天文观测
![中国古代的历法与天文观测](https://img.taocdn.com/s3/m/5ce38679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f7.png)
中国古代的历法与天文观测中国古代的历法与天文观测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发展对于中国的农业、文化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的历法与天文观测进行探讨,包括其起源、发展以及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一、历法的起源与发展自古以来,人们就希望能够准确地计算时间和掌握季节的变化,因此历法的发展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中国古代历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也就是公元前21世纪左右。
夏朝的孟、仲、季三令制成为了中国古代历法的基础,这种历法通过将一年分为四季,每季三个月的方式来计算时间。
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法也不断进步。
到了商朝时期,商朝统治者开始注重天文观测,他们根据太阳的运行周期制定了一种称为“祭期历”的历法,使得农民们可以根据这个历法预测天象,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中国历史进入到一个多国并存的阶段,各国都开始发展自己的历法。
其中,秦国的历法最为著名,被称为“秦历”。
秦朝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下令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和文字,并采纳了秦国的历法为统一的历法,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统一的历法。
随后的汉朝时期,历法得到了更加精确和完善的发展。
汉武帝时期,中国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刘徽制定了一种新的历法,称为“夏历”。
这一历法综合了不同朝代的历法,并加入了对农历和气象的考虑,成为了中国历法的主导地位。
二、天文观测与星象学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是在历法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不仅仅是测量天体运动的手段,更是与天象学相结合的科学研究。
古代中国人通过观测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来预测季节的变化和天灾的发生,以及影响农业、渔业等生产活动。
天文观测成果的重要性在于它们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正常运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例如,在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中,人们通过观测日食、月食等天象来预测农作物的收成和灾害的发生,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此外,星象学也成为了中医、命理等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于人们的生活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试论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是儒家之学(1-4)(一)
![试论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是儒家之学(1-4)(一)](https://img.taocdn.com/s3/m/557233cd856a561252d36f7c.png)
试论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是儒家之学(1-4)(一)对于中国古代科技史,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非常重视道家、道教对于古代科技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他曾经说过:“道家对自然界的推究和洞察完全可与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希腊思想相媲美,而且成为整个中国科学的基础。
”1]“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和药物学都起源于道家。
”2]然而,李约瑟也充分肯定儒家对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积极作用,他甚至明确指出:“天文和历法一直是‘正统’的儒家之学。
”3]笔者以汉代儒家对天文历法的研究为例予以说明。
汉代儒家普遍对天文历法感兴趣,并有所研究,这不仅有其政治方面的原因,也与儒家讲“天人合一”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汉代儒家中,对天文学颇有研究的,至少有扬雄、桓谭、刘歆、贾逵等。
西汉时期,天文学上有所谓浑、盖之争。
关于宇宙的结构,中国古代早就有天圆地方之说。
西汉初,有《周髀算经》提出所谓“天似盖笠,地法覆槃,天地各中高外下”的盖天说;另有一种盖天说则认为“天员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天形南高而北下,……天之居如倚盖”,也就是说,天有所倾斜地盖着地平面;并且认为,“天旁转如推磨而左行,日月右行,随天左转,故日月实东行,而天牵之以西没”;与此同时,浑天说也已出现,这就是后来张衡在《浑天仪注》中所说的“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
天表里有水,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行。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半覆地上,半绕地下”。
4]然而,在西汉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是盖天说。
天文学上的浑、盖之争引起了当时儒家的注意。
两汉之际,桓谭与扬雄就浑、盖问题曾多次交锋。
桓谭(约公元前23~公元56年),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淮北市)人。
他“博学多通,遍习五经,皆诂训大义,不为章句,能文章,尤好古学,数从刘歆、扬雄辨析疑异”5];著作有《新论》。
桓谭对天文学也颇有研究。
他曾经在主管刻漏时,发现刻漏的度数随着环境的燥、湿、寒、温的变化而不同,因而在昏、明、昼、夜的各个时候,刻漏的度数是不同的。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和历法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和历法](https://img.taocdn.com/s3/m/82f239fa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50.png)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和历法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天文学和历法的研究日益重要。
在古代中国,人们对天文学和历法的研究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和发展,这一领域的成就至今仍被后人所赞叹。
一、天文学的研究古代中国的天文学研究,主要涉及到天体的观测、运动规律的探索和星象的解释。
在《周髀算经》中,就已经有了对太阳、月亮和五星进行观测的记载。
古代人们通过观测太阳、月亮等天体的运动规律,为后来的农业生产、航海、历法和日趋完善的天体物理学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在《尚书》和《易经》中,也有关于天文学的记载和推测。
《尚书》中的《洪范》说:“昔者黄帝、尧、舜、禹作历曰:“岁三百六十五日而四季,闰月七月有五十有二日。
”这说明,在古代中国已经有了若干种历法,并且在历法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二、历法的研究历法是人类记录时间、日历的一种系统。
古代中国历法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主要有黄帝和轩辕氏两个统治时期。
在《黄帝易传》中,已经有了将时间分为十二个月份、一个月份有三十天、六个月份有六十天的记载。
后来又有了秦朝制定的阴阳合历,汉武帝制定的太初历等,历史上留下了不少经典而精妙的历法体系。
历法的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由于历法是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因此,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科技成就都与历法有着渊源。
其中,《永乐大典》就记载了中国的许多历法成果,如《授时历》、《黄历》、《正平法》等等。
三、天文学和历法的影响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和历法,影响了中国的许多领域,如医学、文化、科技、经济等等方面。
例如,在文化领域,历法的发展不仅为中华文化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构架,而且在世界文化中也有了广泛的影响。
在科技领域,古代中国的历法不仅为后人的地理、天文和数学学科等其他科目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还对人们的农业生产、防灾减灾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之,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和历法为我们的文化遗产和科技宝库中注入了不少珍贵的元素。
对于后人来说,更是一笔丰厚的财富,它为今后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反哺了无数灵感,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它也将永远存在于我们的历史中。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与历法文化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与历法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0ff9eb15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47.png)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与历法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有极其丰富的天文学与历法文化。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天空,将其视为对人类神秘而又重要的力量,致力于研究宇宙的规律,探索天地之谜。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天文学和历法文化逐渐演化,不断丰富和发展。
1.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主要由皇家官员、天文学家和历法学家来研究和应用。
他们是专业的天文学家,负责研究和应用天文学知识。
根据史书记载,早在6000多年前,中国的祖先就开始在天空中观察星星和天体运动。
古人用肉眼观察星空,记录星名,发现和记录了很多天体,揭示了许多宇宙规律。
古代中国天文学的成就非常显著。
在公元前4世纪左右,中国的天文学家已经掌握了一些天文学的基础知识,比如说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日食和月食的预测方法以及不同时节的星象变化。
乘坐在天文船上,他们甚至能观察到远离地球很远的天体,如彗星和星系。
除了夜间观测,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还包括对日景的观察和测量。
在汉代,严帝就下令开凿日影塘,观测日影的经过。
此外,中国古代的草木望和星座图都是在古代天文学中的重要贡献。
2. 古代中国的历法文化中国古代历法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完善的。
中国古代的历法学家主要负责研究历法知识,并解决人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按照天文学知识和相关的社会需求,他们将它们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历法文化。
古代中国的历法文化主要包括天干地支、十二支、廿四节气、四柱八字等。
天干地支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八字记年方法,对中国人来说意义深远。
它源于夏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最基本的纪时系统之一,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立起的丰富的历法文化。
一个重要的例子是中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
中国历法十分注重季节变化和气候变化,所以这个历法文化就这样呈现了出来。
在中国古代节气的规定中,每一节气都具有明确的意义和作用,对人们在生活中的农事生产、食品烹饪、医药保健等各个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与历法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与历法](https://img.taocdn.com/s3/m/e22c0c6c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01.png)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与历法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与历法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凝聚了中华民族对宇宙的观察、研究和整理。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古代人民建立了庞大而精密的天文学知识体系与历法,致力于揭示宇宙的规律,帮助人们认识时间、季节和自然现象,对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古代中国的天文学主要包括天体观测和宇宙观的研究。
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古人就开始观测星象,通过观察太阳、月亮、星辰的运动和变化,记录并总结出了丰富的天文现象。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志士学者开始进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提出了地理均衡和日月轮转的概念。
古代中国天文学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天象历书的编制。
历书包括春秋、秦、汉、三国、魏晋、隋、唐等时期编制的众多天文历法,其中最著名且影响最大的是《授时历》和《大衍历》。
《授时历》由东汉时期张衡创制,基于观测太阳的影子推算时间。
而《大衍历》则是唐代数学家祖冲之借鉴了印度天文学的知识,对中国传统历法进行了严密改善,确立了历法换算体系的基本模式。
二、古代历法体系的构成古代中国的历法体系由天文历法和日常历法两部分组成,其中天文历法主要用于观测和推算天文现象,而日常历法则用于人们生活中的时间安排和纪念重要事件。
天文历法的核心是基于天体运动的观测和计算。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熟练掌握了太阳、月亮、恒星和行星的运动规律,并借助仪器设备进行精确的观测和记录。
他们认为天体运动是周期性的,建立了以太阳、月亮和星次的位置、高度和角度变化为基础的年历、月历和星历,从而构建了丰富而精确的天文历法体系。
日常历法则是根据人们的实际生活需求,通过观测天文现象与推算,建立起来的时间计量系统。
古代中国普遍采用农历作为基本的日常历法,即以月亮的变化为标准,以一个月为一个周期。
在农耕社会中,农历的使用尤为广泛,它不仅决定了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时间,也规定了人们的生活、祭祀和节日等重要日程。
浅谈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
![浅谈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dd5ea9202f60ddccda38a016.png)
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姓名:汪涛学号:08090226一、中国古代历法成就选述所谓历法,简单说来就是根据天气变化的自然规律,来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
具体地说,历法的内容包括每月日的分配,一年中闰月、闰日以及气节等项内容的安排等。
当然,我国古代的历法还包含着更丰富的内容,比如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以及日、月食的推算等。
自古以来,不论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制订了多少历法,就其实质来说,不外乎阴历、阳历和阴阳合历三大类。
阴历是根据月相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来制订的。
因为古人称月亮为太阴,故阴历有有太阴历之称。
阴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的运转周期(即回归年)为根据而制订的历法,就是说阳历是不考虑月相变化的。
阴阳合历时兼顾阳历和阴历的一种历法。
进一步说,它是把朔望月作为月的单位,把回归年作为年的单位。
这种历法有很大的优越性,它的历月的日期代表着一定得月相,比如初一必为朔(看不到月亮),满月正当月中;另一方面,它又与春、夏、秋、冬四季协调一致,对安排农事活动大有好处。
我国自古以来官方颁发的历法,都是这种阴阳合历(又称夏历或农历)。
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是把冬至作为一年的起算点。
春秋末年(公元前五世纪),我国开始使用的《四分历》,其回归年长(我国古代称为岁实)定为365.25日。
当时这个数据,是世界上最精密的数据。
因此,我们可以实事求是地说,《四分历》的创制是一项具有世界意义的大事.1.回归年长度的确定我国古代制历家们,从不满足于前人的成就,总是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前进,正是在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激励下,明代末年的邢云路,进一步改进圭表,精心实测。
艰苦的劳动,终于结出了丰硕之果,他测得的岁实为365.24219日,这和用现代理论推算的当时的数值365.242217相比,仅仅小0.000027日,即一年大约才相差2.3秒。
而在欧洲,丹麦天文学家第谷于1588年测定的最精密的岁实为365.2421875日,其误差一年大约为3.1秒。
中国的古代历法与天文学
![中国的古代历法与天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9b24d465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60.png)
中国的古代历法与天文学中国的古代历法和天文学是世界上最为悠久和著名的科学文化之一,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古代人民通过对天文观测和 calendrical 记录,逐渐形成了丰富而复杂的历法体系,这不仅影响了中国自身的文化发展,也对整个世界的文化和科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和周朝时期。
当时,商周先民已经开始利用日晷等天文仪器进行天文观测,记录天文事件和时间。
《易经》中就记载了昼夜不等的时间,也即是寒暑季节的时间长短,从而得出了一些关于天文和气候方面的知识。
春秋时期,鲁国的史官鲁穆公创作了《鲁元公命历》。
其中之一是关于天空星宿的大篇幅描述,具有很高的天文和历法学术价值。
秦朝始皇帝统一天下后,改革历法成为了他的一个重要政策。
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天文观测,制定了新的历法和度量衡标准。
这些制度和标准被后来的汉朝和唐朝沿袭并完善,奠定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基础。
二、中国古代的历法中国古代历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天文学密不可分。
历法包括夏历、秦历、汉历、唐历、宋历、明历、清历等,历经几千年的演进和创新,形成了相对完整和复杂的历法体系。
这些历法主要是以月亮和太阳的运行周期为基础,结合上下月、历月、闰月等一系列复杂参数进行计算。
其中最著名的历法是周朝的律历,古代人们根据黄鸟鸣兆和牛羊的出生和死亡时间来划分阳历。
汉代著名天文学家张衡发明了铜铸浑天仪,通过精确的天文观测和测量,构建了“张衡气数”历法。
李淳风在唐朝推出了以太阳中气和朔望月相结合来定夏至为正中气的“定朔历”。
此后,南宋的大航海家郑和在他的七次贸易航行中,通过对天文现象的观测,从而领会和运用了许多关于风、雨、雪、霜、土地等方面知识,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和科技的水平。
三、中国古代历法和天文学的遗产中国古代历法和天文学为今天的科学和文化传承留下了诸多珍贵的遗产。
中国古代的历法与天文学发展
![中国古代的历法与天文学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d5f1d7c6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39.png)
中国古代的历法与天文学发展中国古代历法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夏、商、周三代,而天文学的发展与历法的不断完善密切相关。
古代中国人通过观察天象,不断探索和总结,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历法和天文学理论。
一、夏商周的历法探索夏朝时期,古人开始以农业为生,对节气变化的观察日益关注。
根据当时的天象观察,夏朝制定了“夏历”,以农事为主要依据。
然而,由于夏代的历法记载已经很少,我们对于夏历的细节了解有限。
相传夏禹时期,古人发现夏历与天文观测之间的不符之处,弃用了夏历,并开始尝试以均等的法则制定历法。
商朝时期,以天文观测为基础的历法体系逐渐形成。
商朝制定了“商历”,采用九州八纪的思想,将天上九州分别与人间八纪对应,以此来推算历法。
这一思想对后来历法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到了周朝时期,人们意识到天文观测的重要性,并建立了“周历”,以更加精确的太阳、月亮和星象推算历法。
二、秦汉的历法革新与天文学成果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历法方面采取了激进的革新措施。
秦始皇派遣观测团队进行天文测量,推行了统一的历法体系。
这一历法被称为“秦历”,采用了甲子纪年法,以甲至癸十天干十二地支的循环组合来纪年。
这一历法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也影响了东亚其他国家的历法。
汉朝时期,中国的天文学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汉武帝时期,朝廷设置了太学,聚集了一批天文学家和历学家。
通过对天象的观测和研究,他们编纂了《汉书·天文志》,记录了当时的天文学成果。
其中,最重要的是“三统历法”,即推算以闰月保持农历月与月相间隔的三种历法,对后世的历法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唐宋明清的历法与天文学进展唐宋时期,宫廷设置了“天文台”,专门负责天文观测和历法研究。
唐朝的历法发展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刘德仁编纂了《唐六典》和《定闰法式》等经典著作,成为后世历法研究的重要参考。
明清时期,中国的历法和天文学更加精细化和体系化。
明朝天文学家杨恽和司天监官员徐光启共同编纂了《华亭历日食表》,详细记录了日食的观测数据。
古代文献学中的古代历法与天文
![古代文献学中的古代历法与天文](https://img.taocdn.com/s3/m/e14465f9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ff.png)
古代文献学中的古代历法与天文在古代文献学中,古代历法与天文是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古代历法是研究古人记录时间和安排节气的方法和体系,而古代天文则是研究古人观测和记录天体运动的学科。
一、古代历法古代历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早在古代就有了记录时间的需求。
古代历法有很多种,如中国的农历、公历,埃及的太阳历,巴比伦的月亮历等等。
这些古代历法在其所处的时代和地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人们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
古代历法的研究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历法的编制原理、历法的演变过程、历法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等等。
通过研究古代历法,我们能够了解到古代人们的时间观念、对自然现象的认知以及科技水平的发展情况。
二、古代天文古代天文学是研究古人对天体运动的观测和记录的学科。
古代人对天文学的研究与其宗教信仰、社会生活等密切相关。
古代人观测天体运动的方法有很多种,如直接肉眼观测、借助天象仪器观测等等。
在古代天文学中,古人通过观察太阳、月亮、行星、星座等天体的运动,制定了一些规律和周期来度量时间和记录季节变化。
比如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北斗七星的位置来确定方位,通过观测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来制定农历和公历等等。
古代天文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除了观测和记录天体运动外,还涉及到古代人对太阳、月亮、星座等天体的神话和宗教理解,以及对天象和自然现象的预测和解释等等。
三、古代历法与天文的关系在研究古代历法和天文学时,我们可以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古代历法的制定往往依赖于对天文现象的观测和记录,而古代人通过观测天文现象来推算时间和季节的变化。
古代历法和天文学的关系不仅仅在于实际应用上,还存在于文化和宗教层面。
古代人们通过观测天体运动来推算吉凶、预测天灾人祸,将天文事件与神话、宗教等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宇宙观和宗教信仰体系。
通过研究古代历法和天文学,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制度,还能够深入了解古代人对自然现象的认知和理解。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与历法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与历法](https://img.taocdn.com/s3/m/5f4b8e95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34.png)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与历法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在古代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天文学和历法体系。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和历法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天文现象的认识和对自然的探索,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思维方式。
一、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古代中国的天文学主要研究天体的运动及其规律,以及天文现象与自然现象的关系。
最早的天文学家是古人类,他们观察天体的运动,绘制了一些星座图。
商周时期,出现了“三玄”(天、地、人)学说,讲述了天地万物的相互联系。
秦汉时期,学术繁荣,先后有吕氏春秋、淮南子等经典问世。
汉代之后,中国天文学进入高峰时期。
大量天文术语和方法被创造出来,如天文历法、恒星分类和编目、抽象星座等。
其代表性作品《三方志》收录了甚至现在我们能够发现的天文现象。
例如,他们发现太阳在黄昏时消失,不是掉落到天边,而是被地球挡住。
同时,他们还发现了周日在周年中的运动,推导出了廿四节气。
《天文学家点力图》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天文经典之一。
它记录了从汉代到唐代的一系列观测和计算数据,以及基于这些数据得出的各种天文现象的规律。
《天文学家点力图》中有许多称为“天文奇观”的现象,如日环、地命名、月没、食等。
这些奇观均需要以精密的刻度仪器和高精度计算相互补充,因此,古代中国天文学在物理、数学、机械制造、建筑设施等方面都有显着发展。
二、古代中国的历法历法是古代人民研究天体运动和记录时间的一种方式。
古代中国历法推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的循环为一日,月的循环为一月,太阳和月球在空间运动中形成周期性的天文现象,被古代中国人民用于制定历法。
在历法的发展中,占极为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历法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和革新的过程。
最古老的历法是甲骨文时代的“农历”,此后,又陆续发展出“黄历”、“天历”、“平氏历”、“夏历”和“四分历”等历法。
其中,“夏历”是尧舜至鲁桓公时期所用,至西周初年逐渐被“殷历”所取代。
中国的古代历史科学与天文
![中国的古代历史科学与天文](https://img.taocdn.com/s3/m/41d12c58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4d.png)
中国的古代历史科学与天文中国历史悠久,古代中国人民在科学与天文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惊叹的成就。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对天文学的探索就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并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观点与理论。
本文将着重介绍中国古代历史科学与天文的发展,并探讨其对现代科学的影响。
一、古代中国的历法学古代中国的历法学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人就开始研究日、月、星辰等天文现象,并试图制定一套准确的历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周髀算经》就是古代中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其中记述了日、月食的发生原理以及天体运动规律。
宋代贞观年间,李淳风撰写了著名的《授时历》一书,提出了闰月的概念,并制定出有关闰年的规定。
这些成果不仅使古代中国人民精确地测定时间,还对后世的历法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古代中国人民对天文学的研究非常深入。
早在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就任命张衡制作了世界上第一个浑天仪,用于观测天体的位置和运行轨迹。
随后的几百年间,中国的天文学研究不断取得进展。
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通过观测太阳、月亮和五大行星,推算出了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尺寸比例。
宋代科学家贾公望编纂了《太玄经天象图》,详细绘制了天体的运动图表,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明代董之珪编著的《天体新法》更是提出了一种新的天文学理论,其中包括了对彗星、日食、月食等自然现象的详细解释。
三、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影响与传承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研究不仅对中国科学有着重要影响,也对整个世界的科学进步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农业生产、气象预测等具体实践紧密结合,奠定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基础。
而这些古代天文学的成就也被传承到了现代,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比如,中国的月球探测器和火箭发射器都沿袭了古代中国人的天文工具和天文观测方法。
同时,中国的古代天文学也对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知识曾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亚、印度、西亚等地区,与其他文明交流融合。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研究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ed7594b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e0.png)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研究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天文学研究的国家之一,其天文学研究在世界天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研究,不仅仅是为了观察天上的星星和行星,更是为了预测日、月和星辰的运动,探求人类生命和自然现象背后的奥秘,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天文学研究的历史起源在古代中国,天文学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八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当时人们已经开始观测天上的星体,记录下日出、日落、月相、星宿等现象,为后来的天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到了夏朝,天文学已经成为一门正式的学科,开始研究各种天象的周期性和运动规律。
随着历代的更迭,天文学的研究也不断发展,经过了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多个历史阶段,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二、古代中国的天文学成就在古代中国的天文学研究史上,有很多重要的成就。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周髀算经》和《天文十讲》两部著作。
《周髀算经》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第一部重要著作,包含了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的知识。
这部著作主要是关于各种数学问题的讨论,包括数术、代数、几何等方面,其中天文内容占了很大一部分。
这部著作中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概念和方法,如商倍数、勾股定理、同余定理等,对后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天文十讲》是北宋时期的一部重要著作,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著作详细阐述了古代天文学中的各种理论和计算方法,包括天球、星象、日、月、行星等内容。
《天文十讲》在古代中国被广泛流传,成为后来天文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还有很多重要的天文学成果,如发明天球仪、创立二十八宿、推算日月食、测量黄赤交角等。
这些成果表现了古代中国天文学家的超强学术水平和研究热情,对后来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古代中国天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古代中国的天文学研究,不仅仅是对天体运动的观测和研究,更是对宇宙和人类生命的深沉思考和探索,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
明代儒学与天文学的融合
![明代儒学与天文学的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d6a498c7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13.png)
明代儒学与天文学的融合明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时代,也是儒学经典的黄金时期。
同时,明代也是我国天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儒学与天文学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不断融合,互相促进。
一、明朝时期的儒学明朝儒学以孔子之道为核心,注重贯彻实践,强调道德、礼仪、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培养。
朱熹是明朝最著名的儒学家之一,他的学说对明代的儒学影响深远,更被誉为是“理学宗师”。
朱熹所倡导的“心学”,注重人的内在精神追求,这一点也与天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为在天文学中,探讨的不仅仅是物质世界,更是宇宙、自然以及人类自身的属性和意义。
二、明代时期的天文学明代的天文学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就,例如:司天监的建立、太监徐光启所总结的《天工开物》、《大明天文志》等。
明代天文学家对天象的观测和计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关于天体运动、日月星象、纪历编制等方面的成果。
《天工开物》是明朝太监徐光启编写的科技百科全书,其中包括了大量的天文知识,如光度计、景泰蓝星盘等。
这些设备的制造和使用需要天文学、数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天工开物》成为了儒家经典与天文学的融合之作。
三、儒学与天文学的融合明代时期,儒学和天文学之间的融合具有显著的特点。
一方面,儒学影响了天文学,天文学家深受德性场的影响,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弘扬儒家传统。
另一方面,天文学也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加强了儒家思想中关于天地一体、宇宙和人类关系的理解。
例如:探讨太阳为何“升中跌”,显著地涉及到天文学和哲学。
儒家认为太阳“中轴”与人类“中道”相通,人为“天地之人”;而天文学可以表明太阳“升中跌”的原因,进而理解“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结语明代儒学与天文学的融合是个非常广泛而深刻的话题,该话题涉及哲学、法律、政治、宗教、科学等方面。
明代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天文学的发展,二者间的互动和影响使得整个社会更加开放、多元化,同时也推动了我国古代文化体系的建立。
未来如果有机会,相信有更多学者会重新审视这一现象,加深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的认识。
国学论文 试论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是儒家之学
![国学论文 试论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是儒家之学](https://img.taocdn.com/s3/m/91a4f544bd64783e09122b71.png)
国学论文试论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是儒家之学对于中国古代科技史,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非常重视道家、道教对于古代科技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他曾经说过:“道家对自然界的推究和洞察完全可与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希腊思想相媲美,而且成为整个中国科学的基础。
”“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和药物学都起源于道家。
”然而,李约瑟也充分肯定儒家对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积极作用,他甚至明确指出:“天文和历法一直是‘正统’的儒家之学。
”笔者以汉代儒家对天文历法的研究为例予以说明。
汉代儒家普遍对天文历法感兴趣,并有所研究,这不仅有其政治方面的原因,也与儒家讲“天人合一”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汉代儒家中,对天文学颇有研究的,至少有扬雄、桓谭、刘歆、贾逵等。
西汉时期,天文学上有所谓浑、盖之争。
关于宇宙的结构,中国古代早就有天圆地方之说。
西汉初,有《周髀算经》提出所谓“天似盖笠,地法覆槃,天地各中高外下”的盖天说;另有一种盖天说则认为“天员如张盖,地方如棊局”,“天形南高而北下,……天之居如倚盖”,也就是说,天有所倾斜地盖着地平面;并且认为,“天旁转如推磨而左行,日月右行,随天左转,故日月实东行,而天牵之以西没”;与此同时,浑天说也已出现,这就是后来张衡在《浑天仪注》中所说的“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
天表里有水,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行。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半覆地上,半绕地下”。
然而,在西汉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是盖天说。
天文学上的浑、盖之争引起了当时儒家的注意。
两汉之际,桓谭与扬雄就浑、盖问题曾多次交锋。
桓谭(约公元前23~公元56年),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淮北市)人。
他“博学多通,徧习五经,皆诂训大义,不为章句,能文章,尤好古学,数从刘歆、扬雄辨析疑异”;著作有《新论》。
桓谭对天文学也颇有研究。
他曾经在主管刻漏时,发现刻漏的度数随着环境的燥、湿、寒、温的变化而不同,因而在昏、明、昼、夜的各个时候,刻漏的度数是不同的。
四论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是儒家之学───明清儒家对天文学的研究的论文-历史论文
![四论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是儒家之学───明清儒家对天文学的研究的论文-历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0db181f58f5f61fb636660f.png)
四论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是儒家之学───明清儒家对天文学的研究的论文历史论文明清儒家对天文学有所研究者,主要有王廷相、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光地、戴震等。
以下分别加以叙述。
王廷相是明代中叶重要儒家学者。
他以信守孔子之道为己任,指出:“儒者之论,合于圣者,即圣人也,则信而守之;戾于圣者,即异学也,则辨而正之,斯善学道者也。
”[ ]他还根据孔子所言“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中的“慎言其余”著《慎言》。
同时,他明确主张研究自然,要求把握“物理”。
王廷相在所作“策问”中说:诸士积学待叩久矣,试以物理疑而未释者议之,可乎?天之运,何以机之?地之浮,何以载之?月之光,何以盈缺?山之石,何以欹侧?经星在天,何以不移?海纳百川,何以不溢?吹律何以回暖?悬炭何以测候?夫遂何以得火?方诸何以得水?龟何以知来?猩何以知往?蜥蜴何以为雹?虹霓何以饮涧?何鼠化为鴽,而鴽复为鼠?何蜣螂化蝉,而蝉不复为蜣螂?何木焚之而不灰?何草无风而自摇?何金之有辟寒?何水之有温泉?何蜉蝣朝生而暮死?何休留夜明而昼昏?蠲忿忘忧,其感应也何故?引针拾芥,其情性也何居?是皆耳目所及,非骋思于六合之外者,不可习矣而不察也。
请据其理之实论之。
[ ]显然,王廷相是主张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研究科学的。
而且他还认为,研究天地之道是学者“穷理尽性”所必不可少的。
他说:古之圣人,仰以观乎天文,俯以察乎地理,而人之道益明。
盖以人性贯彻上下,通极内外,弥满于无垠,周匝于六合,苟一物之未知,是于性犹有所未尽也。
故天地之道,虽悠远高深,学者不可不求其实矣。
[ ]王廷相不仅主张研究自然,同时自己也广泛深入地研究自然、研究科学。
在天文学上,他进行过大量的天文观测,主张浑盖合一论,并且通过对浑天说与盖天说的优点加以综合,以解释各种天文现象;他还专门研究了古代天文学上的“岁差”概念的发展,撰有《岁差考》。
明清之际,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儒讲经世致用,与此相联系,他们也极力推崇科学,主张研究科学,包括研究天文学。
方案-朱熹对古代地学的研究
![方案-朱熹对古代地学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a6e0f910912a216147929bc.png)
朱熹对古代地学的研究'朱熹对大地形成与地表变化的研究是其对天文学研究的继续。
朱熹在天文学上提出了以气为起点的宇宙演化学说。
他说:天地初间只是阴阳之气。
这一个气运行,磨来磨去,磨得急了便拶许多渣滓;里面无处出,便结成个地在中央。
”认为宇宙有一个形成的过程,而大地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
朱熹还明确说:“天地始初混沌未分时,想只有水火二者。
水之滓脚便成地。
今登高而望,群山皆为波浪之状,便是水泛如此。
只不知因什么时凝了。
初间极软,后来方凝得硬。
……水之极浊便成地。
”他根据直观的推断,大地是在水的作用下通过沉积而形成的。
西方地质学曾在18世纪就地壳形成问题展开过讨论,产生了水成说与火成说这一互相对立的地质学观点。
其中水成说的代表之一德国地质学家维尔纳认为,地球最初为一片原始的海洋浸没着,所有岩层都在海中通过结晶化、化学沉淀和沉积而形成的。
显然,朱熹关于大地形成的观点与水成说的地质学观点无疑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关于地表升降变化的现象,略早于朱熹的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曾有过描述,他说:“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
此乃昔之海滨。
”朱熹深入研究过沈括的不少科学论著,对其中的许多科学观点进行了阐明与发挥。
有学者认为,在整个宋代,朱熹是最最重视沈括著作的科学价值的唯一的学者,是宋代学者中最熟悉《梦溪笔谈》内容并能对其科学观点有所阐发的人。
对于沈括所描述的地表升降变化的现象,朱熹作了更进一步的论述,他说:“今高山上多有石上蛎壳之类,是低处成高。
又蛎须生于泥沙中,今乃在石上,则是柔化为刚。
天地变迁,何常之有?”又说:“常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
下者却便而为高,柔者便而为刚,此事思之至深,有可验者。
”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认为,这段话在地质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位英国科学史家梅森说:“朱熹的这一段话代表了中国科学最优秀的成就,是敏锐观察和精湛思辨的结合。
”充分肯定朱熹的研究与推论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论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是儒家之学───朱熹对天文学的研究'\r\n 关于李约瑟所说:“天文和历法一直是‘正统’的儒家之学。
”[ ]本篇以宋代大家朱熹对天的研究为例,予以进一步说明。
一. 天文学研究的历程朱熹对天文现象的思考很早就已开始。
据朱熹门人黄义刚“癸丑(1193年,朱熹63岁)以后所闻”和林蘷孙“丁巳(1197年,朱熹67岁)以后所闻”,朱熹曾回忆说:“某自五、六岁,便烦恼道:‘天地四边之外,是什么物事?’见人说四方无边,某思量也须有个尽处。
如这壁相似,壁后也须有什么物事。
其时思量得几乎成病。
到而今也未知那壁后是何物?”[ ]可见,朱熹从小就关心天文,直到晚年仍对此难以忘怀,并孜孜以求。
然而,朱熹在其早期的学术生涯中,并没有进行天文学的研究。
朱熹早年除读儒家经典外,“无所不学,禅、道文章,楚辞、诗、兵法,事事要学”[ ]。
绍兴三十年(1160年,朱熹30岁),朱熹正式拜二程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开始潜心于儒学,并接受李侗以“默坐澄心”于“分殊”上体认“理一”的思想。
据《朱文公文集》以及当今学者陈来先生所著《朱子书信编年考证》[ ],朱熹最早论及天文学当在乾道七年(1171年,朱熹41岁)的《答林择之》,其中写道:“竹尺一枚,烦以夏至日依古法立表以测其日中之景,细度其长短。
”[ ]测量日影的长度是古代重要的天文观测活动之一。
最简单的方法是在地上直立一根长八尺的表竿,通过测量日影的长短来确定节气;其中日影最短时为夏至,最长时为冬至,又都称为“日至”。
与此同时,这种方法还用于确定“地中”。
《周礼•地官》载:“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
……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
”意思是,在夏至日中午测得日影为一尺五寸的地方,此地便是“地中”。
而且,从“地中”向北,每一千里则影长增一寸;向南,每一千里则影长减一寸。
这就是《周髀算经》所谓“周髀长八尺,勾之损益寸千里”。
这一说法到南朝以后受到怀疑;唐朝的一行和南宫说通过不同地区日影的测量,进一步予以纠正。
朱熹要其弟子林择之协助测量日影,显然是要比较不同地区日影的长短,其科学精神可见一斑。
在同年的《答蔡季通》中。
朱熹写道:“历法恐亦只可略说大概规模,盖欲其详,即须仰观俯察乃可验。
今无其器,殆亦难尽究也。
”[ ]蔡季通,即蔡元定(1135~1198年);建阳(今属福建)人,学者称西山先生;精于天文、地理、吕律、象数,著作有《律吕新书》、《大衍详说》等;为朱熹“四大弟子(蔡元定、黄干、刘爚、陈淳)”之首。
蔡元定的年龄仅比朱熹小5岁,并在天文学等科学上有所造诣,很受朱熹的器重。
从以上所引《答蔡季通》可知,当时朱熹正与蔡元定讨论天文历法,并且认为,研究历法必须用科学仪器进行实际的天文观测。
淳熙元年(1174年,朱熹44岁),朱熹在《答吕子约》中写道:“日月之说,沈存中笔谈中说得好,日食时亦非光散,但为物掩耳。
若论其实,须以终古不易者为体,但其光气常新耳。
”[ ]显然,朱熹在此前已研读过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并对沈括的有关天文学的观点进行分析。
胡道静先生认为,在整个宋代,朱熹是最最重视沈括著作的科学价值的唯一的学者,是宋代学者中最熟悉《梦溪笔谈》内容并能对其科学观点有所阐发的人。
[ ]淳熙十三年(1186年,朱熹56岁),朱熹在《答蔡季通》中写道:“《星经》紫垣固所当先,太微、天市乃在二十八宿之中,若列于前,不知如何指其所在?恐当云在紫垣之旁某星至某星之外,起某宿几度,尽某宿几度。
又记其帝坐处须云在某宿几度,距紫垣几度,赤道几度,距垣四面各几度,与垣外某星相直,及记其昏见,及昏旦夜半当中之星。
其垣四面之星,亦须注与垣外某星相直,乃可易晓。
……《星经》可付三哥毕其事否?甚愿早见之也。
近校得《步天歌》颇不错,其说虽浅而词甚俚,然亦初学之阶梯也。
”[ ]可见,当时朱熹正与蔡元定一起研究重要的天文学经典著作《星经》和以诗歌形式写成的通俗天文学著作《步天歌》,并就如何确定天空中恒星的位置问题进行讨论,其中涉及三垣二十八宿星象体系。
同年,朱熹在《答蔡伯静》中写道:“天经之说,今日所论乃中其病,然亦未尽。
彼论之失,正坐以天形为可低昂反复耳。
不知天形一定,其间随人所望固有少不同处,而其南北高下自有定位,政使人能入于弹圆之下以望之,南极虽高,而北极之在北方,只有更高于南极,决不至反入地下而移过南方也。
但入弹圆下者自不看见耳。
盖图虽古所创,然终不似天体,孰若一大圆象,钻穴为星,而虚其当隐之规,以为瓮口,乃设短轴于北极之外,以缀而运之,又设短轴于南极之北,以承瓮口,遂自瓮口设四柱,小梯以入其中,而于梯末架空北入,以为地平,使可仰窥而不失浑体耶?”[ ]在这里,朱熹设想了一种可进入其中观看天象的庞大的浑天仪。
淳熙十四年(1187年,朱熹57岁),朱熹在《答廖子晦》中写道:“日之南北虽不同,然皆随黄道而行耳。
月道虽不同,然亦常随黄道而出其旁耳。
其合朔时,日月同在一度;其望日,则日月极远而相对;其上下弦,则日月近一而远三。
如日在午,则月或在卯,或在酉之类是也。
故合朔之时,日月之东西虽同在一度,而月道之南北或差远,于日则不蚀。
或南北虽亦相近,而日在内,月在外,则不蚀。
此正如一人秉烛,一人执扇,相交而过。
一人自内观之,其两人相去差远,则虽扇在内,烛在外,而扇不能掩烛。
或秉烛者在内,而执扇在外,则虽近而扇亦不能掩烛。
以此推之,大略可见。
”[ ]在这里,朱熹对月亮盈亏变化的原因作了探讨。
淳熙十六年(1189年,朱熹59岁),朱熹在《答蔡季通》中写道:“极星出地之度,赵君云福州只廿四度,不知何故自福州至此已差四度,而自此至岳台,却只差八度也。
子半之说尤可疑,岂非天旋地转,闽浙却是天地之中也耶?”[ ]在这里,朱熹试图通过比较各地北极星的高度及其与地中岳台的关系,以证明大地的运动。
朱熹在一生中最后的十年里,在天文学研究上下了较多的功夫,并取得了重要的科学成就。
南宋黎靖德所编《朱子语类》卷一“理气上•太极天地上”和卷二“理气下•天地下”编入大量朱熹有关天文学的言论,其中大都是这一时期朱熹门人所记录的。
例如:《朱子语类》卷二朱熹门人陈淳“庚戌(1190年,朱熹60岁)、己未(1199年,朱熹69岁)所闻”:“天日月星皆是左旋,只有迟速。
天行较急,一日一夜绕地一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又进过一度。
日行稍迟,一日一夜绕地恰一周,而於天为退一度。
至一年,方与天相值在恰好处,是谓一年一周天。
月行又迟,一日一夜绕地不能匝,而於天常退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
至二十九日半强,恰与天相值在恰好处,是谓一月一周天。
月只是受日光。
月质常圆,不曾缺,如圆毬,只有一面受日光。
望日日在酉,月在卯,正相对,受光为盛。
天积气,上面劲,只中间空,为日月来往。
地在天中,不甚大,四边空。
……”[ ]《朱子语类》的其它卷中也有此类记录。
例如:《朱子语类》卷二十三黄义刚“癸丑(1193年,朱熹63岁)以后所闻”:安卿问北辰。
曰:“北辰是那中间无星处,这些子不动,是天之枢纽。
北辰无星……。
”义刚问:“极星动不动?”曰:“极星也动。
只是它近那辰后,虽动而不觉。
……今人以管去窥那极星,见其动来动去,只在管里面,不动出去。
向来人说北极便是北辰,皆只说北极不动。
至本朝人方去推得是北极只是北辰头边,而极星依旧动。
又一说,那空无星处皆谓之辰……。
”又曰:“天转,也非东而西,也非循环磨转,却是侧转。
”义刚言:“楼上浑仪可见。
”曰:“是。
”……又曰:“南极在地下中处,南北极相对。
天虽转,极却在中不动。
”[ ]《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二朱熹所著《北辰辨》(大约写成于1196年,朱熹66岁)以及卷六十五朱熹所注《尚书》之《尧典》、《舜典》(大约写成于1198年,朱熹68岁)都包含有丰富的天文学观点。
《北辰辨》是朱熹专门讨论天球北极星座的;在所注的《尧典》中,朱熹讨论了当时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所注《舜典》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并详细记录了当时的浑天仪结构。
这一时期朱熹所编《楚辞集注》(成书于1195年,朱熹65岁)之《天问》中也有一些注释反映了他在天文学方面的研究和造诣。
二. 天文学的成就就朱熹研究天文学的方法而言,其最根本的研究方法是[ ]:其一,细心观察各种天文现象。
朱熹是重视亲身观察、善于观察的人。
他经常运用仪器观察天文现象;并运用观察所得验证、反驳或提出各种见解。
其二,用“气”、“阴阳”等抽象概念解释天文现象。
朱熹所采用的这一方法与中国古代科学家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一致的。
其三,运用推类获取新知。
朱熹经常运用“以类而推”的方法,用已知的东西、直观的东西,对天文现象进行类推解释。
其四,阐发前人的天文学研究成果。
朱熹研读过包括沈括《梦溪笔谈》在内的大量科学论著,对前人的天文学观点均予以评述,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朱熹的天文学研究方法,固然有其不足之处,这主要是由于古代科学所处的阶段而导致的。
在古代科学的范畴中,朱熹的天文学研究方法应当属于合理。
更为重要的是,朱熹运用这些方法在天文学上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朱熹在天文学方面的科学成就主要反映在他最后十年里有关的言论中。
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提出了以“气”为起点的宇宙演化学说。
朱熹曾经说:“天地初间只是阴阳之气。
这一个气运行,磨来磨去,磨得急了便拶许多渣滓;里面无处出,便结成个地在中央。
气之清者便为天,为日月,为星辰,只在外,常周环运转。
地便只在中央不动。
不是在下。
”[ ]这里描绘了一幅宇宙演化途径的图景。
在朱熹看来,宇宙的初始是由阴阳之气构成的气团。
阴阳之气的气团作旋转运动;由于内部相互磨擦发生分化;其中“清刚者为天,重浊者为地”[ ],重浊之气聚合为“渣滓”,为地,清刚之气则在地的周围形成天和日月星辰。
朱熹还明确说:“天地始初混沌未分时,想只有水火二者。
水之滓脚便成地。
今登高而望,群山皆为波浪之状,便是水泛如此。
只不知因什么时凝了。
初间极软,后来方凝得硬。
……水之极浊便成地,火之极轻便成风霆雷电日星之属。
”[ ]他根据直观的推断认为,大地是在水的作用下通过沉积而形成的,日月星辰是由火而形成的。
将宇宙的初始看作是运动的气,这一思想与近代天文学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有某些相似之处。
1755年,德国家康德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1796年,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也独立地提出星云说。
星云说认为,太阳系内的所有天体都是由同一团原始星云形成的。
然而,在他们500多年之前,朱熹就提出了类似之说;尽管尚缺乏科学依据和定量的推算,但其通过思辩而获得的结果则是超前的。
对此,英国科学史家梅森在其《自然科学史》一书中予以记述:“宋朝最出名的新儒家是朱熹。
他认为,在太初,宇宙只是在运动中的一团浑沌的物质。
这种运动是漩涡的运动,而由于这种运动,重浊物质与清刚物质就分离开来,重浊者趋向宇宙大旋涡的中心而成为地,清刚者则居于上而成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