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体动物门
动物生物学 软体动物门
珍珠的形成
–当外套膜受到微小砂粒等异物侵入刺激,受刺激处的上 皮细胞即以异物为核,陷入外套膜的上皮之间结缔组织 中,陷入的上皮自行分裂形成珍珠囊,囊即分泌珍珠层, 层复一层的将核包住,逐渐形成珍珠。
(五)消化系统
口腔
除瓣鳃纲(双壳纲)由于头 部退化没有口腔外,其它软体动物 都有口腔。口腔内有唾液腺,口腔 壁有颚和齿舌
鳃 的 原 始 结 构 图
瓣鳃纲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关系图
(七)体腔和循环系统
次生体腔极度退化,仅残留围心腔及生殖腺和排 泄管的内腔。初生体腔则存在于各组织器官的间 隙,内有血液流动,形成血窦 开管式循环血液携带氧气和输送营养的效率不如 闭管式循环高,因此开管式循环不能满足快速运 动种类的需要,在软体动物门中头足类的循环系 统是闭管式的,体腔也发达得多,以适应它们在 水中快速捕食和躲避敌害
(三)具外套膜(mantle)
水生种类的外套膜表面或边缘密生纤毛,
藉其摆动而激起水流,从而进行呼吸、滤 食、排泄等活动; 状的布满血管的“肺”,有利于在空气中 呼吸
多数外套膜较薄,而乌贼的外套膜肌肉发达,收 缩时压迫水流从漏斗喷出,做推进运动。
陆生种类外套膜在螺旋形的贝壳内形成囊
• 外套膜通 常分三层: 外层和内 层为表皮 细胞层, 中间层为 肥厚的结 缔组织
人们以为约3亿5千万年前已绝迹,但在1952年丹麦“海神 号”船在太平洋哥斯达黎加3350m的深海中发现现代生活 种类,称为“新蝶贝”。为原始贝类。目前已发现8种。 特点:两侧对称,腹部有足,有一个帽状贝壳,全部海产
(二)无板纲
为软体动物中的原始类型 全部营海洋生活,身体呈蠕虫状,体长约5cm,体表无贝 壳,体壁中有石灰质或角质骨刺,腹中央有一腹沟,有 的种类在腹沟中有一个小形带纤毛的足。穴居或爬行 神经系统由围绕食道的神经环和由其向后延伸的2对神经 索组成 多数雌雄同体 已知种类不多,约250种,分布于低潮线以下至数百米深 海。如我国南海的龙女簪(Proneomenia)
软体动物门
第五节:真体腔不分节的动物——软体动物门(Mollusca)软体动物是动物界的第二大门,约11万种以上,仅次于节肢动物门。
大多具贝壳,故又称为"贝类",研究贝类的形态、生态、生理、发生和分类等方面的科学,称为"贝类学"。
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变异较大,但基本结构相同。
一、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一)身体一般分为头、足及内脏团3部分:1、头部:位于身体的前端。
运动敏捷的种类头部十分发达,其上有口、眼、触角等摄食和感觉器官,如乌贼、蜗牛、田螺等;行动迟缓的种类头部不发达,如石鳖;穴居或营固着生活的种类头部已消失,如河蚌、角贝等。
2、足:位于身体腹面,为肌肉质突起。
由于对环境的适应,足表现为块状(腹足纲)、斧状(瓣鳃纲)、柱状(角贝)或腕状(乌贼)等。
少数种类的侧部(侧足)特化成片状,可游泳,称为翼或鳍,如翼足类。
也有退化,失去运动功能,如扇贝等。
3、内脏团:即躯干部。
是消化、循环、生殖等内脏器官集中的地方,为不分节的柔软团块,常位于足的背侧。
多数种类的内脏团为左右对称,少数种类扭曲成螺旋形,不对称,如螺类。
(二)具外套膜:外套膜是身体背侧的皮肤向下延伸的包着身体的皮膜,由内、外表皮和其间的结缔组织组成。
外套膜的形状也各不相同,如蚌为2片,悬垂于身体两侧;乌贼为筒状,覆盖着整个内脏团。
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的空腔为外套腔,腔内除鳃外,还有消化、排泄、生殖等器官的开口。
左右2片外套膜常在后缘处形成出水孔和入水孔;有的种类出入水孔延长成管状,伸出壳外,称为出水管和入水管。
(三)具贝壳:由外套膜外层表皮分泌形成。
常分为3层:①角质层——很薄,由贝壳素构成,具各种色泽;②棱柱层——很厚,由柱形的碳酸钙结晶所构成;③珍珠层——由叶片状的碳酸钙组成,表面光滑,具珍珠色彩。
贝壳是动物适应不活动的生活方式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保护性的结构。
贝壳的数量和形状是分类上的重要依据。
外层和中层由外套膜边缘分泌形成,随着动物的生长逐渐增大,但不加厚;珍珠层由整个外套外表皮分泌形成,在贝壳形成后,随着动物的生长可以不断地加厚。
3.6 软体动物门
代表动物 新蝶贝 石鳖
无板纲
腹足纲 双壳纲 掘足纲 头 足 纲 鹦鹉螺 亚纲 蛸亚纲
两侧对称
不对称 两侧对称 两侧对称
无或 骨刺 不明显 具纤毛 1 2 1 1 内壳 明显 退化 不明显 块状 斧状 柱状
1对
1对 2对 无
龙女簪
田螺 河蚌 角贝 鹦鹉螺 乌贼
两侧对称
发达
无 腕 吸盘 2对 状 吸盘 1对
7)头足纲(Cephalopoda)
全海产,头部发达,脑有软骨匣保护;外套 膜肌肉发达;具一对发达的眼睛;足特化为腕足 和漏斗;闭管式循环系统。 鹦鹉螺亚纲,如:鹦鹉螺 蛸亚纲,如:乌贼、章鱼
体制 单板纲 多板纲 两侧对称 两侧对称
贝壳 1 8
足 无或 不明显 具纤毛 不明显 块状
头部
鳃 5-6 对 数对
排泄系统由中胚层和外胚层共同形成,可分 为腺体部和管状部。
肾
腺体部(肾体):为海绵状的厚壁组织,以肾口 (内肾孔)开口于围心腔内。肾口具纤毛,可以收 集体腔中的代谢产物。肾体内有血管,血液中的代 谢产物通过渗透作用进入肾脏。
管状部(膀胱):壁薄,管腔内有纤毛,经肾孔 (外肾孔)开口于外套腔。
围心腔内壁上有围心腔腺,密布微血管,可将 代谢产物排于围心腔内,再由后肾管排出体外。这 种通过后肾管与围心腔共同完成代谢废物的收集和 排泄的结构也称为心-肾复合体。
头部发达,为感觉和摄食的中心。前端有吻, 吻腹侧中央为口。触角1对,位于吻两侧。眼1对,
位于触角基部外侧。头后方两侧有颈叶,右侧为
出水管,左侧为入水管。足位于头后方、内脏团
下方,宽大。
2)摄食和消化
圆田螺以水生植物和藻类为食。口位于吻腹面, 口腔内具齿舌。唾液腺1对,与口腔相通,可分泌黏 液,无消化作用。后接咽、食道和胃。肝发达,与 胃相通,分泌糖酶和蛋白酶。胃后为肠,肠扭转 180°向前,肛门开口于外套腔右侧出水孔附近。
软体动物门
主要价值
01
食用价值
02
药用价值
03
农业价值
04
工业价值
06
地学价值
05
装饰价值
海产的鲍鱼、玉螺、香螺、红螺、东风螺、泥螺、蚶、贻贝、扇贝、江珧、牡蛎、文蛤、蛤仔、蛤蜊、蛏、 乌贼、枪乌贼、章鱼,淡水产的田螺、螺蛳、蚌、蚬,陆地栖息的蜗牛等肉味鲜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无机盐 和维生素,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形态特征
头部
足部
位于身体前端。一些行动迟缓的原始种类头部不发达,仅有口,与身体没有明显的界限,如石鳖等;一些穴 居或固着生活的种类体躯完全包被于外套膜和贝壳之内,头部退化,如蚌类、牡蛎等;一些比较进化、运动敏捷 的种类头部发达,分化明显,生有触角和眼等感觉器官,如田螺、蜗牛及乌贼等。
足部是位于身体腹侧的运动器官,随生活方式不同呈现不同形式:有的种类足部蹠面平滑,适于在陆地或水 底爬行,如腹足纲;有的种类足部呈斧刃状,有利于挖掘泥沙,如瓣鳃纲;有些固着生活的种类足退化,如牡蛎 科;也有些种类足部萎缩,失去了运动功能,但有足丝腺,能分泌足丝,用以附着在外物上生活,如贻贝科、扇 贝科等。在头足纲,足生于头部,有的特化成腕,上面生有许多吸盘,为捕食器官,并有一部分变态成漏斗,适 于游泳生活,如乌贼和章鱼等。少数种类足的侧部(即侧足,parapodium)特化成片状,可游泳,称为翼或鳍, 如翼足目(Pteropoda)。足部通常生有平衡器,有些种类在足的上部生有许多触手。
感谢观看
物种进化
软体动物的海产种类个体发生中为螺旋型卵裂,且具有担轮幼虫,排泄器官为后肾管,这些特点均与环节动 物尤其是多毛类近似。故有理由认为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在系统发生中有着共同的起源,在长期进化中,朝着不 活动的生活方式发展,因而体节消失,产生了贝壳,运动器官和神经感官均趋于退化。软体动物中单板纲、无板 纲及多板纲较为原始,这几类的次生体腔发达,近似梯式神经;有的体呈蠕虫形,无壳,许多器官如鳃、肾、外 壳等显不出分节排列现象。这些原始性状的存在认为它们接近软体动物的原始祖先,各自独立发展一支。
第8章软体动物门
汇报人:XX
目录
• 软体动物门概述 • 贝壳与软体动物关系 • 软体动物消化系统与排泄系统 • 软体动物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神
经系统 • 软体动物繁殖发育与遗传特性 • 软体动物门分类学知识拓展 • 软体动物与人类关系探讨
01 软体动物门概述
定义与分类
要点一
定义
软体动物门(Mollusca)是一类具有柔软身体的无脊椎动 物,通常具有一个或多个外壳,是动物界中第二大类群, 仅次于节肢动物门。
软体动物的呼吸系统多 为鳃呼吸,通过水流经 过鳃裂进行气体交换。 部分种类如头足类具有 书肺,可直接从空气中 获取氧气。
软体动物的循环系统多 为开管式循环,血液在 血管中流动,为身体各 部分提供营养和氧气。
生活习性及分布
生活习性
软体动物的生活习性多样,包括底栖 、附着、漂浮、游泳等。它们可以生 活在海洋、淡水、陆地等多种环境中 ,适应能力强。
尿液通过输尿管进入膀胱暂时储存,然后经泄殖腔排出体外。
呼吸器官兼排泄器官
03
部分软体动物如蜗牛和章鱼,其呼吸器官(如鳃或肺)同时也
具有排泄功能。
消化排泄系统在进化的消化系统能够应对多种食物类 型,从植物到动物,甚至包括腐食,这使 得它们能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生存。
学,以期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07 软体动物与人类关系探讨
经济价值:食用、药用、工业原料等
食用价值
许多软体动物,如蜗牛、贝类、 章鱼等,都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 源。它们富含蛋白质、微量元素 和不饱和脂肪酸,对人类健康有
益。
药用价值
一些软体动物具有药用价值,如 珍珠粉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鲍 鱼的壳在中药中被称为石决明, 有清热明目、平肝潜阳等功效。
第九章-软体动物门
(一)代表动物——圆田螺
❖生态:生活于湖泊,河流,水田等地,以水生植物的叶 子为食。
❖ 外形:头部圆锥形,吻突出,一对触手很长,右触手比 左触手短而粗(交接器);肌肉质唇右侧的较发达为 出水管,左侧的为入水管;足大型。
中 国 圆 田 螺
内部器官 1.消化系统:口,咽,食道,胃,肠,肛门。 A.具齿舌,磨碎食物。 B.具唾液腺(无消化酶)。 C.肝脏呈螺旋状,分泌淀粉酶,蛋白酶具胞外消化作用。 D.小肠短。
三、多板纲
代表动物:毛肤石鳖,锉石鳖 特点:体椭圆形, 左右对称,•背腹扁平,贝壳由8块石灰 质的板构成。有环带,头部无触手和眼等附属器官神 经呈梯型 (原始),肾脏1对,雌雄异体。
四、腹足纲
代表动物:鲍,田螺,蜗牛等 特点:身体分为头,足和内脏团三部分,有眼,触手,贝 壳通常螺旋形,心脏位于身体背侧,心室1个,足部发 达 ,扁平,位于身体之腹面。
过头部正中切面,示原始软体动物的齿舌
(五)体腔和循环系统 ❖ 次生体腔:极度退化,仅残留在围心腔及生殖腺和排
泄器官的内腔。 ❖ 初生体腔:形成血窦。 ❖ 循环系统:心室1个,心耳1个或2个 ❖ 开放式循环:腹足类,双壳类等。 ❖ 闭管式循环:头足类。快速游泳种类为闭管式。 ❖ 血液无色,但有些种类因血中含血红素血液为红色。
珍珠的形成 由珍珠质层形成。 外套膜受到微小沙粒等异物侵入刺激,受刺激处的上 皮细胞即以异物为核,陷入外套膜的上皮之间结缔组 织中,陷入的上皮细胞自行分裂形成珍珠囊,由囊分 泌珍珠质,层复一层将核包住,逐渐形成珍珠。
(四)消化系统
消化管发达,少数寄生种类退化。多数种类口腔 内有颚片和齿舌。颚片一个或成对,可辅助捕食。 齿舌是软体动物特有的器官。位于口腔底部的舌突起 表面,由横列的角质齿构成,锉刀状,摄食时可前后 伸缩,刮取食物。
海洋生物学软体动物门
三.分类
后鳃亚纲露鳃类
三.分类
3.掘足纲:角贝等 ●具贝壳一个,呈弯曲的长管状。贝壳两端开口 ●无鳃,以外套膜进行呼吸。 ●足柱形,能挖掘泥沙
三.分类 3.掘足纲:角贝等
美丽角贝 Pictodentalium formosum
二.代表动物:河蚌 Anodonta 鳃小瓣为片状结构,在外侧有许多纵向的突起, 形成鳃丝,鳃丝基部的组织称为丝间隔。丝间隔 上的小孔为鳃水孔
二.代表动物:河蚌 Anodonta 2 爿鳃小瓣下缘及前后缘是愈合的,背面分开, 通鳃上腔。连接鳃小瓣的瓣间隔之间形成鳃水管。
二.代表动物:河蚌 Anodonta 2 爿鳃小瓣下缘及前后缘是愈合的,背面分开, 通鳃上腔。连接鳃小瓣的瓣间隔之间形成鳃水管。
尖,背面有韧带相互铰合,腹缘分离。
二.代表动物:河蚌 Anodonta
韧带富有弹性,有能使贝壳左右张开的功能。贝壳 的闭合主要靠前、后闭壳肌的控制。
贝壳的前背方,各有一略为隆起的壳顶,在壳的 外表面有以壳顶为圆心的同心圆线,即为生长线。
二.代表动物:河蚌 Anodonta
贝壳后端有一个不闭合的裂缝,内有外套膜形成的两 个孔,背面的为出水孔,腹面的为入水孔。
角质层
棱柱层
珍珠层
一.门的主要特征 角质层:
为最外层,薄而透明, 具黑色光泽。 主要成分:壳质素 由外套膜边缘内侧分泌而 成, 随着动物生长,面积 逐渐扩大。 功能:保护贝壳的中、内 层不被碳酸溶解
一.门的主要特征
棱柱层:也称为壳层
为中间一层,占椐贝壳 的大部分。
主要成分:
棱柱形碳酸钙晶体
由外套膜边缘背面的细胞 分泌而成,随着生长面积 不断扩大,但其厚度不增 加。
全部海洋生活。 一般侧脏神经索不交叉为“8”字形; 贝壳与外套膜通常不发达,亦有全缺者; 多数本鳃消失,出现次生性皮肤鳃。
第2章 软体动物门
近十年来我国养鲍业发展十分迅速。全世界鲍 的现存种有70多种,我国主要养殖品种是皱纹盘 鲍、杂色鲍、九孔鲍(杂色鲍的一亚种),以及 日本引进的盘鲍和皱纹盘鲍的杂交鲍、耳鲍等。
鲍的主要养殖方式;筏式吊养和工厂化养殖
(一)原始腹足目 (2)笠贝科
(3)马蹄螺科、 马蹄螺属; 贝壳低圆锥形或塔形。厣角质,核位于中央。脐漏
足的功能;爬行,(玉螺等)、附着(鲍 等)、挖穴(缢蛏等)游泳、捕食(乌 贼)。
3、内脏团:为内部器官所在地方,一般在足 的背部。这在各论中再论述。
4、外套膜:是身体背侧皮肤褶皱向下伸展而成。 往往向下包裹了整个内脏团。有时连足也包在内。 外套膜包围的空隙,称外套腔。外套腔与外界相 通,在水中呼吸的种类,外套腔是水流经过的地 方通常排泄孔,生殖孔,肛门,有的甚至口都开 口于外套腔中
运动迅捷的种类,如乌贼,头部非常发达, 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如构造复杂的眼。
运动较迟缓的种类,如蜗牛,也有明显的 头部,有的有2对触角,也有眼的构造。
固作生活或底埋种类的,头部较退化,有 的甚至消失(河蚌)。
2、足:软体动物的足富有肌肉构造,一般是 在内脏团之下。由于生活习性的不同,
足的形状;块状(蜗牛)、斧状(蚌)、分裂 成几条长腕(乌贼)、有的退化(牡蛎)。
贝壳卵圆锥形,质坚厚,螺塔高,螺层略凸,具 螺棱或螺旋纹。具脐缝。壳口卵圆形,口缘厚。厣 石灰质。
(4)肋蜷科、 短沟蜷属 (p290) 贝壳呈长锥形,壳质坚硬, 壳面有各种雕刻花纹,或者纵 肋与环棱交错成瘤状结节。缝 合线浅。无脐孔。壳口卵圆形。 厣角质,具螺旋形的生长纹和 偏心核。本属为许多吸虫的中 间宿主。
(7)凤螺科、 蜘蛛螺属; (p291)
体螺层大,螺旋部低,贝壳结实。壳口狭长,外唇极度扩张 并生出棘状突起。有前沟,有时具后沟。厣呈柳叶形,边缘常 具齿,不能盖住壳口。 壳内的珍珠光泽强。
普通动物学-01-07 软体动物门
代表动物园田螺
腹足纲分类
• 前鳃亚纲:鲍鱼、钉螺、田螺等。 • 后鳃亚纲:海牛、海兔等。 • 肺螺亚纲:蜗牛、蛞蝓等。
37
前鳃亚纲:
纹沼螺
钉螺
38
皱纹盘鲍
呼水孔 呼吸水流、 生殖排泄物都从此孔出入
39
壳质厚
壳质薄
园田螺
中华园田螺、中国园田螺、东北园田螺等
(臭田螺、螺蛳、黄螺、田中螺等)
螺蛳
方形环棱螺、犁形环棱螺、铜锈环棱螺 (方田螺、豆田螺、石螺、湖螺、金螺)
毛蚶
泥蚶
栉孔扇贝
海湾扇贝
◆74年始扇贝育苗成功,养殖逐步发展。
贻贝海红 淡菜
蝴蛛干生肉干制品 淡菜熟肉干制品
70年代贻贝为发展主要目标
(辽宁、山东、福建、浙江。) 53
合浦珠母贝
大珠母贝
54
5、头足纲:最高等的类群
• 体分头足和躯干部 • 贝壳内隐或无 • 闭管式循环
腕+漏斗
头 足
外套膜左右愈合, 肌肉发达,
软体动物门小结
本门种类多, 分布广,是最早能够在陆地上生活的动 物。
1.两侧对称或次生性不对称(腹足类)。 2.身体柔软,分为头、足和内脏团三部分。通常有外
套膜包裹, 多有石灰质的贝壳保护。头或退化或发 达,头足类还具软骨,腹足有各种形状。 3.真体腔不发达(只有围心腔.排泄腔和生殖腺腔), 假体腔发达并充满血。
29
间接发育
• 海水种类多经担轮幼虫期、面盘幼虫期, • 淡水种类具勾介幼虫。
30
鱼体因受幼虫刺激组织增生, 幼虫即被埋在组织囊中 吸收鱼体养分而变态
暂时营寄生
勾介幼虫
成自由生活的成体。
幼蚌
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Mollusca)软体动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现存种类约13 万种,此外还有约35000 种的化石种类,在种数上仅次于节肢动物,为动物界第二大门。
常见动物有:蜗牛、螺类、河蚌、乌贼等。
软体动物具有一些与环节动物相同的特征,如次生体腔、后肾管、担轮幼虫等,因此认为是由环节动物演化来的,是朝着不太活泼的生活方式较早分化出来的一支动物。
第一节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本门动物的各类群之间形态差异很大,但基本结构是相似的。
身体柔软、不分节、可分为头部、足部、内脏团 3 部分。
1、头部:位于身体前端,有的种类(运动敏捷的种类) 头部明显,有口、眼、触角等感觉器官。
如乌贼、田螺、蜗牛等。
有的种类(行动迟缓的或营固着生活的种类) 头部退化,甚至消失。
如石鳖、河蚌、角贝、牡蛎等。
2、足部:位于身体的腹面,为运动器官,常因种类不同而在形态和功能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腹足纲(螺类、蜗牛等): 足呈块状,用来爬行。
多板纲(石鳖等): 足也呈块状,但用来附着。
掘足纲(角贝等): 足呈圆柱形,用来挖掘水底泥沙。
瓣鳃纲(河蚌、珍珠贝、蛤蜊等): 足呈斧形,坚硬而富含肌肉,用来挖掘泥沙。
头足纲(乌贼、章鱼等): 足和头合并,足演化成腕,用来捕捉食物。
3、内脏团(visceral mass):除头和足外,身体的其他部分即为内脏团,是内脏器官所在的部分,常位于足的背面。
大多数种类的内脏团为左右对称,但有的扭曲成螺旋状,失去了对称性,如螺类。
二、外套膜(mantle):由内脏团背面的皮肤形成皱褶,向腹面延伸,常包围整个内脏团和鳃。
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的空腔称外套腔(mantle cavity), 此腔与外界相通,腔内常有肛门、肾孔、生殖孔等开口。
外套膜由内外两层上皮细胞组成,外层细胞的分泌物能形成贝壳;内层细胞具纤毛,纤毛的摆动能造成水流,使水循环于外套腔内,借以完成呼吸、排泄、生殖等。
三、贝壳(shell):体外具贝壳是软体动物的重要特征,因此,研究软体动物的科学也称“贝类学”(Malacology)。
软体动物门
14
15
16
3、掘足纲:
1)代表动物:角贝 2)特点:象牙状两端开 口的贝壳,头不明显, 足圆锥形,用于挖掘泥 沙,使身体其半部埋在 泥沙里。无鳃,用外套 膜呼吸。海产。经济意 义不大。
17
9
7、神经系统不同种类差异大: a 最低等为梯形神经; b 四对神经节和神经索 c 发达的神经系统:
头足纲有发达的脑,且有软骨包围。
10
8、生殖与发育
软体动物多为雌雄异体,少为雌雄同体,多为异体受精。 个体发育除了头足类和某些腹足类为直接发育外,其他 种类发育多经担轮幼虫期、面盘幼虫期,淡水种类具勾 介幼虫。(腹足纲、头足纲直接发育)
11
主要纲的分类鉴别特征比较
体制 多板纲 两侧对称 腹足纲 不对称 贝壳 8片 1个 头部 不明显 明显 足 柱状 块状 鳃 6-数十对 1对 代表动物 各种石鳖 田螺、鲍 鱼、宝贝
掘足纲 两侧对称
瓣鳃纲 两侧对称
1个
2片
不明显 柱状
退化 斧状
无
2对
角贝
珠蚌、扇
贝、蛏、牡蛎
头足纲 两侧对称 有壳亚纲 无壳亚纲 1 无或有内壳 发达 腕状 无吸盘 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盘 2对 1对 鹦鹉螺 乌贼、章 鱼、长蛸
二、主要类群
1、双神经纲:
(1)代表动物:石鳖 特点:身体椭圆形,背腹扁平。贝壳八片,覆瓦状。头部不明显,无眼 和触角。足扁而宽,占整个腹面。有外套沟。神经系统呈梯形。海产。 600种。无经济意义。
13
2、腹足纲:
第九章软体动物门
第九章软体动物门第九章软体动物门真体腔不分节动物(Mollusca)●软体动物种类很多,约115,000多种,仅次于节肢动物,是动物界的第二大门。
●软体动物与环节动物的亲缘关系很近。
●现存软体动物可分为:单板纲、无板纲、多板纲、掘足纲、瓣鳃纲、腹足纲和头足纲。
第一节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一、身体的划分●1.身体柔软,不分节,一般左右对称。
●2. 身体分头、足、内脏团、外套膜。
●头部: 位于身体的前端,是觅食、感觉中心。
●结构因生活方式不同而不同:运动敏捷的种类分化明显,其上具眼、触手等感官;行动迟缓的种类头部不发达;穴居或固着生活的种类头部已消失。
足:运动器官,通常位于身体的腹侧,具发达的肌肉。
因生活方式不同而发达程度不同,形态各异。
有的发达,呈叶状、斧状、或柱状,可爬行或掘泥沙;有的足部退化,失去运动功能;固着生活的种类则无足;有的特化成腕,生于头部,为捕食器官。
●内脏团:内脏器官所在部分,常位于足的背侧,为代谢、生殖中心。
●多数种类的内脏团为左右对称,但有的扭曲成螺旋状,失去了对称形,如螺类的内脏团。
二、外套膜和外套腔●1. 外套膜:●是软体动物特有的结构。
在胚胎发育中,躯体背侧皮肤褶襞向外延伸而成的膜状外套,常覆盖在内脏团的背部或侧面,或包裹整个内脏团和鳃。
●左右2片套膜在后缘处常有一、二处愈合,形成出水孔和入水孔。
有的种类延长成出水管和入水管。
●功能:●外套膜由内外两层上皮构成。
●外层上皮的分泌物能形成贝壳;●外套膜还能保护躯体、辅助呼吸、形成外套腔。
●2. 外套腔:●位于外套膜与内脏囊之间的空腔,与外界相通。
腔内常有鳃、足,以及肛门、肾孔、生殖孔等开口。
三、贝壳●体外具贝壳为软体动物的重要特征,研究软体动物的科学称贝类学。
●大多数软体动物都具有一个或多个贝壳,形态各不相同。
●贝壳一般包在躯体外,也有的位于体内,有的缺。
●不同种类具有不同特点。
形态有瓣状、管状、覆瓦状、螺旋状等各种形状。
软体动物门
第一节 基本特征
七、生殖和发育
多雌雄异体,异体受精,多间接发育。
海产种类: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 淡水种类:钩介幼虫。
第二节 分类
一、无板纲:蠕虫状,无贝壳,体表具石灰质细 棘,双神经。海生,约200种。如毛皮贝龙女簪、 新月贝。
二、单板纲:有一帽状或匙状的贝壳,双神经。 海生,只一种:新碟贝。
第一节 基本特征
六、神经系统:
1. 原始种类:双神经型。由围食道神经环 和由此向后发出的足神经索、侧神经索组成。
2. 较高等种类:神经节型。有4个神经节: 脑神经节、足神经节、侧神经节、脏神经节。
3. 高等种类:发达型。神经节集中于食道 周围,形成脑,由软骨包围。这是无脊椎动 物中最高级的神经系统。
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又称“贝类”,是动物界 的第二大门,约有13万种。
生活于水中和潮湿地带。
第一节 基本特征
一、身体区分
身体柔软,不分节,由头部、足部、 内脏团和外套膜构成。另有贝壳 (壳皮层、棱柱层、珍珠层)。
第一节 基本特征
二、消化系统
完全消化(口内有齿舌); 消化腺有唾液腺、肝脏等。
三、呼吸系统
呼吸器官是由外套膜形成 鰓和“肺”。
第一节 基本特征
四、循环系统
次生体腔退化,形成围心腔、生殖器官、排泄 器官的内腔;初生体腔形成血窦——开管式循 环。也有少数种类为闭管式循环。心脏由心耳 和心室组成。
五、排泄系统
后肾管。肾口开口于围心腔,肾孔开口于外套 腔,中间有腺体部。
豹纹蛸
须 蛸
船 蛸
刺壳螺
带鬘螺
贝紫 口 拟 枣
密纹泡螺
扇羽海牛
多彩海牛
第七章软体动物门
泥蚶(Arca granosa)蚶科。壳
卵圆形,坚厚,顶突出,放 射肋发达,共有18-20条, 有细密铰合齿。完表面白色, 被有褐色薄皮,内面灰白色。 栖息浅海软泥滩中。我国南 北沿海均产。供鲜食或酱油 醉渍。壳供药用。广东、福 建、浙江、山东等省早已人 工养殖,是我国著名经济海 产之一。
江珧(Pinna(Atrina)pectinata)
进行呼吸、排泄和摄食。
贝壳及外套膜的结构
三、贝壳
贝壳是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一般1-2个, 形状和数量变化较大。 成分:碳酸钙(95%)及少量壳基质。由外套 膜分泌而成。
结构:分三层。 角质层(外):薄、透明、具光泽。耐酸碱, 保护贝壳。 壳层(中):厚,由方解石构成。 珍珠层(内):具光泽,由叶状霰石构成。
第七章 软体动物门 (Mollusca)
现记载约13万种,还有约3.5万种 化石种类,是动物界第二大门。大多 数软体动物具贝壳,故又称“贝类”。
软体动物与环节动物的相同特征:
次生体腔、后肾管、螺旋式卵裂、 个体发育具担轮幼虫等。
认为:软体动物是由环节动物演化而来,是沿 着不很活动的生活方式较早分化出来的 一支。
● 神经系统:不发达,仅具3对神经节。感官不发达。
● 生殖系统:雌雄异体,生殖腺1对,位于内脏团 中。个体发育经过钩介幼虫期。
2、瓣鳃纲重要种类
约2万种,根据绞 合齿形态、闭壳肌发育 程度及鳃的结构,分为3 个目:列齿目(泥蚶、 毛蚶等)、异柱目(贻 贝、珍珠贝、牡蛎、扇 贝等)和真瓣鳃目(河 蚌、砗磲、河蚬、文蛤、 蛏等。
● 结果一侧的心耳、鳃、肾等器官由于受压而退化, 只剩单个,原来左右平行的侧脏神经索扭成“8”字 形;这样,贝壳保持了原有容积,又降低了高度, 使其运动灵活。
7第一节无脊椎动物7软体动物门
• 多板纲:
(1)代表动物:石鳖 特点:身体椭圆形,背腹扁平。贝壳八片,覆瓦状。头部不明
显,无眼和触角。足扁而宽,占整个腹面。有外套沟。神经系 统呈梯形。海产。600种。无经济意义。
7第一节无脊椎动物7软体动物门
(一)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身体柔软,不分节 2、身体分部:一般分为头、足、内脏团
头部 足部
斧状——河蚌 块状——鲍 柱状——大角贝 腕——乌贼 退化——扇贝 消失——牡蛎
内脏团
3、具外套膜(mantle)
外套膜是软体动物、腕足动物以及尾索动物覆盖体外的膜状 物。外套膜与身体间形成外套腔,便于水流进出,有辅助摄食、 呼吸、生殖和游泳等功能。
谢谢!
无神经节的分化 仅有围咽神经环、 足和侧神经索
图 贝类原始的神经系统
8.2 较高等的种类
脑、足、 侧、脏
4对神经
节
平衡器
及节间相 连神经
脑神经节 侧神经节
脑神经节
足神 经节 足神经节
胡桃蛤
脏神经节
图 双壳类的神经系统
脏神经节
无齿蚌
8.3 感官:
触角 眼 嗅检器 平衡囊
乌贼眼
9、生殖和发育
9.1 多雌雄异体,少数为雌性同体 9.2 完全不等卵裂,许多为螺旋卵裂 9.3 个体发生经担轮幼虫和 面盘幼虫 9.4 淡水蚌类有特殊的钩介幼虫
瓣鳃纲(双壳纲):
• 1)代表动物:河蚌 • 2)特点:身体侧扁,具有两片外套膜,斧状足,
两片贝壳,头部退化,感官不发达,瓣状鳃。神经 系统:由三对神经节及它们之间的神经索组成。开 管式循环。 • 3)重要种类:牡蛎、蛏、蚶、江珧、扇贝、贻贝、 珍珠贝、花蛤等
第十章 软体动物门
贝壳(shell)
• 软体动物除极少数种类外,绝大多数都有由外套膜分泌 形成的贝壳,通常位于身体的最外面,为保护器官。
• 但不同的种类,贝壳的数目、形态变化很大:
• 无板类——无壳;
• 腹足类、单板类、掘足类——1片贝壳;
• 瓣鳃类——2片贝壳;
• 头足类——贝壳退化为内壳或成体完全消失;
• 多板类——8片贝壳。 • 贝壳的形态及其上的纹、刺、肋、齿等是分类的依据 之一。
软体动物-肺螺亚纲内部结构图(C.P.Hickman,1995)
循环系统
• 软体动物是真体腔动物,但其体腔不如环节动物那样 发达,而是退缩局限于围心腔、生殖腔和排泄器官的 内腔。
• 初生体腔与次生体腔同时出现,存在于身体各器官 组织之间。
• 这些组织间隙充满的不是体腔液而是血液,故名血 窦(blood sinus)或血腔(haemocoel),因此,循环 系统是开管式的:血液从心耳进入心室,由动脉流入 组织间不规则的血窦,再从血窦回到心耳——开管式 循环。
• 肝脏、胰脏 肝脏开口于胃或肠的前端,头 足类一般还有胰脏。
纤毛滤食蛤类的胃和晶杆结构
•肛门 通常位于 外套腔出水口附 近,双壳纲的在 身体后端;腹足 纲动物在发育早 期由于经过身体 扭转,使肛门移 至前方;头足纲 的多位于外套膜 形成的内漏斗。
软体动物食性复 杂 肉食性、植
食性、滤食和沉 积取食
软体动物门的分类
• 目前记录的现存的 软体动物大约有11.5 万种,
• 此外还发现了3.5万 种化石,
• ——动物界中仅次 于节肢动物的第2大类 群
• 根据身体构造的不 同,将软体动物分为7
软体动物分纲图-演化、相对 丰度(C.P.Hickman,1995)
9-软体动物门
皱褶有感觉细胞或感觉器。
外套膜最外皱褶可分泌贝壳硬蛋白表 层形成角质层,再由 外面的褶皱分泌碳酸钙分布于贝壳硬蛋白间成方解石结构,形 成棱柱层。整个外套膜的外层都可分泌文石结构的碳酸钙,使 珍珠层不断加厚。
7
8 珍珠的形成;壳与外套膜结构
软 体 动 物 的 贝 壳
与 外 套 膜 结 构
9
3.消化系统
28
◆ 瓣鳃纲
约有2万种。体具两片套膜及两片贝 壳,故称双壳类;头部消失,称无头类; 足呈斧状,称斧足类;瓣状鳃,故称瓣 鳃类。本纲动物全部生活在水中,大部 分海产,少数在淡水,极少数为寄生 (内寄蛤、恋蛤等)。约有2万种,分布 很广。一般运动缓慢,有的潜居泥沙中, 有的固着生活,也有的凿石或凿木而栖, 少数营寄生生活。
雌 性 生 殖 系 统
21
图36-67 软体动物的幼虫
22
(四) 软体动物门的分类
已发现约 13 万种。分为无板纲、多板纲、单板纲、 双壳纲、掘足细、腹足纲和头足纲。有的将无板纲、多 板纲归为双神经纲 • 单板纲:1952发现生活个体,称新蝶贝。 • 多板纲:全部海生,头不明显,身体扁平,背面有 8个复瓦状排列的贝壳,足块状,雌雄异体,以齿舌刮 取礁石上的海藻为食,有担轮幼虫期,无面盘幼虫期。 如潮间带常见的各种石鳖,已知了600多种和350种化石。 • 无板纲:全部海洋生活,蠕虫状,穴居或爬行,无 贝壳,体壁中有角质或石灰质骨刺,腹面中间有 1纵沟, 头部不发达,体长 5cm 左右,雌雄同体。已经发现约 250种,如我国南海的龙女簪。
27
本纲仅包括 2目:①角贝目,贝壳 角状,足的先端尖,有2个翼状褶,口 的周围有8个叶状唇瓣。其中,大角贝 个体大,壳长可达 100毫米,中国东南 沿海均有发现。胶州湾角贝个体小, 中国沿海均有分布。②管角贝目,贝 壳中部粗,两端略细,足的末端呈盘 状,口的周围无唇瓣。如棱角贝,在 中国南海有发现。
动物学资料:06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第一节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一.体制和躯体划分软体动物一般为两侧对称(腹足纲除外),身体柔软,不分节,可区分为头、足、内脏团3部分,具外套膜,能分泌贝壳。
腹足纲左右不对称的起源扭转学说:腹足纲的左右不对称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演变而成的,其祖先是左右对称的。
1.头部:具摄食和感觉器官。
运动敏捷者头部明显(乌贼,蜗牛);运动迟缓者头部退化(河蚌)。
2.足部:运动器官块状(螺类,爬行);斧状(河蚌,掘泥);腕和漏斗(乌贼,游泳和摄食)3.内脏团:内脏器官所在部分,常位于足的背侧,左右对称或扭转。
二.外套膜身体背侧皮肤褶向下伸展形成包裹内脏团的膜。
外套膜围成的腔为外套腔。
能分泌形成贝壳。
辅助完成呼吸(陆生种类的肺囊)、消化、排泄、生殖、运动(乌贼、扇贝)等功能。
三.贝壳体外具贝壳是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因此称贝类。
贝壳一般位于体外,贝壳形状随种类不同而异,数量1个、2个或多个,少数具内壳或无壳。
由3层结构组成:角质层、棱柱层、珍珠层贝壳成分主要是碳酸钙。
贝壳成分主要是碳酸钙。
四.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构成消化道:口、口腔(齿舌)、食道、胃、肠、肛门消化腺:肝、胰、唾液腺口腔内的齿舌是软体动物特有的器官。
其上有角质齿,排列和数量是分类依据之一。
位于齿舌囊内。
常有大型消化腺,肝和胰(消化盲囊),唾液腺。
头足类以肌肉质的腕进行捕食,口内有鹦鹉喙状的角质颚,可切碎食物。
滤食性贝类无齿舌和角质颚。
胃内有几丁质或胶质晶杆(其上有水解酶)。
五. 体腔与循环系统1. 真体腔缩小,仅存围心腔以及生殖和排泄器官的内腔。
2. 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血窦及血液组成。
心脏被包在围心腔中,由心室和心耳构成。
3. 具血窦,为残留的原体腔。
4. 多数种类为开管式循环,头足类为闭管式循环。
血色素多为血青素。
六.呼吸器官软体动物是最早出现呼吸器官的动物类群。
水生种类用鳃呼吸。
鳃是由外套腔中的体壁突起而形成,内具丰富的小血管。
鳃的数目一般为1-2对,在腹足纲不成对。
动物学6软体动物门Mollusca
异物,就会刺激珍珠层的分泌,而形成珍珠。 5.体腔和循环系统 • 次生体腔极度退化,仅残留围心腔及生殖腺和
排泄管的内腔。初生体腔则存在于各组织器官 的间隙,内有血液流动,形成血窦。 • 开管式循环系统:血液在循环过程中不是始终 在封闭的血管中流动,这种循环方式称为开管 式循环系统。 (1)结构: • 心脏:位于围心腔内,包括心室:1个,壁厚,能 搏动,为循环动力。心耳:1个或成对,有瓣膜 防止血液倒流。 • 血管:动脉、静脉。 • 血窦:是初生体腔存在于各组织器官的间隙。5
外套膜有发达的肌肉,足特化为腕(8、10或更 多条)和漏斗,闭管式循环系统,脑有中胚层形成 的软骨匣保护;原始种类有贝壳,多数种类贝壳被
12
外套膜包被或退化。全部海产,运动迅速,现存约
650种,化石种类9000多种。常见种类如乌贼、章
鱼等。
三.软体动物门的系统发展
1.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在系统发生中有共同的起源。
• 血液:无色,少数显红色或青色。 (2)血液循环的方向: 大部分足、内脏血 血窦 集中于静脉 肾静脉 (排泄废物) 鳃血管(气体交换) 心耳 心室 6.排泄系统
基本上是后肾,即是由中胚层和外胚层共同发生 形成的。 排泄器官有2个.即(1)围心腔腺:由围心腔表皮分 化,有许多毛细血管充满血液,依靠血液渗出 排泄废物 入围心腔 肾脏 排出。(2)肾脏: 肾口 肾主体 膀胱 肾孔(在外套腔)。肾主 体有很多血管,通过渗透进入肾脏。 7.呼吸系统 • 水生种类:鳃呼吸。是由外套腔内面的上皮伸6
按
PCB
键
A
开关 键
传统机械按键设计要 点: 1.合理的选择按键的 类型,尽量选择平头 类的按键,以防按键 下陷。
2.开关按键和塑胶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齿舌上小齿的形状和数目为鉴定种类的 重要依据之一
1.4 体腔
极度退化,缩小为围心腔、生殖管腔和排 泄管腔。
除真体腔外,初生体腔同时存在,初生体 腔内充满血液,因此称为血窦。
1.5 循环系统
动脉与静脉之间无直接连接,成为开管式循环
✓头足类十腕目种类动脉和静脉由微血管连接, 而成为闭管式循环
河蚌的胃有两种特殊结构: 胃盾、晶杆
胃盾:胃上皮具有一种会脱落的厚皮,用 以保护胃的分泌细胞 晶杆:胃的后方有一晶杆囊,能分泌物质 形成胶质晶杆。 晶杆由粘蛋白组成,吸附有丰富的酶。晶 杆囊壁的纤毛摆动能使晶杆旋转,起搅拌 和混合食物的作用。在胃酸的作用下晶杆 能释放出消化酶,对食物进行细胞外消化 也有人认为晶杆的作用是贮存食物。
✓血液一般五色,内含变形虫状的血细胞。有些 种类血中含有血红素或血青素,使血液变成红 色或蓝色
1.6 呼吸器官
软体动物用鳃、外套膜或外套腔形成的肺 进行呼吸。
陆生种类 以肺呼吸。
水生种类用鳃呼吸。
鳃:由外套腔内壁皮肤延伸而成,内有血管、 肌肉和神经。
不同的鳃,在形状、构造和数目上有所不同。 原始种类的鳃左右成对,栉状,故称栉鳃。有 的由栉鳃进化为丝状或瓣状的鳃。
2.3 呼吸系统
河蚌以瓣鳃为呼吸器官。
鳃由内、外两对鳃瓣组成,分列在内脏团 的两侧。
每一鳃瓣由2片鳃小瓣组成。鳃小瓣之间 以瓣间隔相连。
水流从入水孔进入外套腔后,经鳃小孔进 入鳃水管,向上流入鳃上腔,从出水孔排 出体外。因在的隔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水流经过时进行气体交换。
2.4 循环系统
河蚌为开管式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窦组成 心脏:具一心室,二心房。
1.8神经系统
原始种类的神经中枢,包括一围食道神经环 及由此向后伸展的两条足神经索和两条侧神经 索
高等种类的神经中枢,一般由4对神经节及联 络它们之间的神经索组成。 脑神经节: 足神经节: 侧神经节: 脏神经节:
高等种类的4对神经节部分有联合现象.
无 齿 蚌
➢头足类主要神经节集中在食道周围,外包以 软骨,形成脑,是无脊椎动物中最高级的神经 中枢。
2.5 排泄系统
河蚌的排泄系统由二部分组成:
1) 肾脏:位于围心腔的两侧,分腺体部和管状 部
腺体部(肾体):为海绵状厚壁组织,黑褐 色,以有纤毛的肾口与围心腔相通。肾通过肾 口接受围心腔里的排泄物,也能接受从流经肾 体的血液中渗出的排泄废物,进入后面的膀胱 部。
管状部(膀胱):为薄壁的管状物,位于肾 脏背面。管腔内有纤毛。膀胱以肾孔开口于鳃 上腔。
• 棱柱层 较厚,占壳的大部分,又称壳层, 由方解石构成。此层是由外套膜缘背面表皮 细胞分泌而成,可随动物生长而增大(厚度 不增加)。
方解石:白色或稍带别种颜色的矿物,主要 成分是碳酸钙。
• 珍珠层 由叶状的霰石构成,又称壳底, 表面光滑,它是由外套膜整个外表皮细 胞分泌而成,随着动物的生长而增加厚 度。
外套膜是一种重要的功能器官: 1)分泌物质形成贝壳。 2)外套膜围成的外套腔与多种生理功能
有关 外套腔内有呼吸器官—鳃 有消化、排泄、生殖器官的开口。
3)具有辅助呼吸作用
1.3消化系统
➢消化管:发达,寄生种类退化 ➢多数种类具颚片和齿舌 ✓颚片一个或成对,可辅助捕食 ✓齿舌:软体动物特有的器官,摄食时以齿
1.7排泄器官
➢ 排泄器官为肾脏,与环节动物的肾管同 源,均属后肾型。其一端以纤毛肾口开口 于围心腔,用以收集体腔中的废物(肾管 近肾口部分由腺细胞组成,能从血液中提 取代谢废物),其后经囊状部(膀胱)由肾 孔开口于外套腔。
➢在腹足类、瓣鳃类、头足类的许多种类中, 由围心腔壁的上皮分化成的围心腔腺以及 腹足类后鳃亚纲的肝脏部分细胞,都有排 泄作用。
肝脏: 在胃的周围有一对大型肝脏,为消化腺,
能分泌消化酶,也能吞噬食物微粒进行细 胞内消化。 肠:
胃后为细长的肠道,后端折向背方,形成 直肠。直肠进入围心腔,穿过心脏,以肛 门开口于出水管旁。
• 肠的特点: • 肠壁无肌肉,不能蠕动 • 肠道无消化腺,只能吸收已消化的营养
物质。
➢ 河蚌不能主动捕食,依靠水流带入微 小的有机颗粒、小形动物和藻类为食物。
• 霰石:碳酸钙薄片
• 珍珠:在珍珠层内形成。是珍珠贝、河 蚌等的外套膜分泌物包裹着进入外套膜 和贝壳之间的异物而形成的。
生长线:角质层和棱柱层的生长不是连 续不断的,在繁殖期或食物不足、气温 低等情况下,外套膜缘停止分泌。
外套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结构:
外套膜是软体动物身体背侧皮肤褶皱向下 延伸形成的膜性结构,由两层上皮细胞及中 间的结缔组织和肌肉纤维组成 。
• 贝壳后端有一个不闭合的裂缝,内有外 套膜形成的两个孔,背面的为出水孔, 腹面的为入水孔。
2.2 消化系统
由口、唇瓣、食道、胃、肠、肛门和消 化腺等组成。 口:位于身体前端,前闭壳肌的下方。 唇 瓣:二对,呈角形,密生纤毛,有感觉 和 摄食功能。 外触唇:与外套膜相连,在背方形成 上唇。 内触唇:与内脏团相连,形成下唇。 食 道:短而宽,下接膨大的胃
第九章 软体动物门 (Mollusca)
1.1身体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
1.2 具有贝壳和外套膜
贝壳 是软体动物的特征之一。不同种类的 贝壳的形态、数目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结构是 相似的,贝壳的成分主要由碳酸钙(占95%)和 少量贝壳素所构成。
贝壳都有三层结构:
角质层
棱柱层
珍珠层
• 角质层 由贝壳素构成,很薄,透明,具有 色泽。由外套膜边缘分泌而成,随动物体的 生长而逐渐增大(厚度不增加),保护外壳 不被酸碱溶解。
2.5 排泄系统
2) 围心腺(凯佰尔氏腺)
位于围心腔前端,为赤褐色分支状腺体。 围心腺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排泄物从血管中 渗出,聚集在围心腔内,再经肾脏排出体外。
2. 代表动物:河蚌 Anodonta
2.1 外部形态
躯体侧扁,具左右两片贝壳,前端稍 钝,后端稍尖,背面有韧带相互铰合,腹 缘分离。
韧带:富有弹性,能使贝壳左右张开。
贝壳的闭合主要靠前、后闭壳肌的控制。
• 壳顶:贝壳的前背方,各有一略为隆起 的部分。
• 生长线:壳的外表面有以壳顶为圆心的 同心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