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黄袍加身的历史典故
赵匡胤的三个典故
赵匡胤的三个典故
黄袍加身: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
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
杯酒释兵权:通过一次酒宴,在酒宴中发表意见,威胁利诱双管齐下,暗示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
武学宗师:太祖长拳,据传源于赵匡胤祖训练士卒的遗法真传,综合士卒在战场上真拼实杀的格斗经验编制成三十二势长拳。
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小名香孩儿。
涿郡人,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
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
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赵匡胤在后汉时投奔枢密使郭威,致身行伍,并于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随征北汉、南唐,战功卓著。
柴荣病重时,升为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最高统帅。
显德七年(960年),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
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
同年,赵匡胤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或北宋。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
他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
推崇以文治国,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的武人政治。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
在位十六年,累谥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
今有诗作《咏初日》传世。
陈桥兵变是什么意思?陈桥兵变的背景及具体内容
[键入文字]陈桥兵变是什么意思?陈桥兵变的背景及具体内容陈桥兵变(又称“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
公元959 年,周世宗柴荣崩,八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
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结义兄弟掌握了军权。
公元960 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精兵将挥师南下攻打后周,宰相范质等未能辨别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兵北上御敌。
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
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
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锜、张光翰、赵彦徽皆得授节度使位号,不用一弓一箭,一兵一马即成功交接,无一伤亡。
陈桥兵变发生背景: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 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年少只有七岁,因此当时政治不稳。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 年)正月初一,忽然传来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
当时主政的符太后毫无主见,听说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后屈尊求救于宰相范质。
范质暗思朝中大将唯赵匡胤才能解救危难,不料赵匡胤却推脱兵少将寡,不能出战。
范质只得委赵匡胤最高军权,可以调动全国兵马。
陈桥兵变具体经过:公元960 年2 月3 日(正月初三日),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东京城(今河南开封),行军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
当时,大军刚离开不久,东京城内起了一阵谣传说,“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
”这个谣言不知是何人所传,但多数人不信,朝中文武百官也略知一二,已慌作一团。
赵匡胤此时虽不在朝中,但东京城内所发生的一1。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周显德七年(960)的正月初一,五代时期的后周君臣正在宫中庆贺新年,忽然接到镇,定二州的急报,北汉勾结契丹入寇。
宰相范质,王溥等立即遣检校太尉,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兵前去抵御。
黄袍加身初三,军队驻扎于开封东北的第一个驿站陈桥驿,赵匡胤酒醉而卧,而有拥立之意的将士却环立待旦。
次日黎明,四周叫啸呐喊,声震原野。
赵普,赵光义排闼入告,此时将士们直叩寝帐之门,高呼:"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
"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
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这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赵炅)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皇帝登基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刚醒来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遂拥立他为皇帝。
赵匡胤却装出一副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
”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
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诸将士都应声“诺”!于是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
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过去的“结社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
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卒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
陈桥兵变的将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后周的都城开封。
这时后周宰相范质等人才知道不辨军情真假,就仓促遣将是上了大当,但已无可奈何,只得率百官听命,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准备好的禅代诏书,宣布周恭帝退位。
赵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轻易地夺敢了后周政权,改封恭帝柴宗训为郑王。
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
赵匡胤黄袍加身三大疑点
赵匡胤“黄袍加身”三大疑点陈桥兵变大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四的清晨,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终于拉开了帷幕。
根据司马光的《涑水纪闻》记载:就在这一天的清晨,还在睡梦中的赵匡胤,他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见一大群人破门而入。
这些人乱哄哄地冲到自己的床前,并不由分说,直接对着自己大吼道:“诸将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
”天,这是一个什么情况?赵匡胤当时就蒙了!你们拿着朝廷的俸禄,又不是什么绿林好汉,怎么就“无主”了呢?这些人根本不容赵匡胤反驳,就把赵匡胤扯到屋外。
这些人扒掉了赵匡胤的衣服,并给他穿上了一件崭新的衣服,一件刚刚裁剪完成的御用龙袍!就跟十年前一模一样,赵匡胤彻底变成了郭威,他终于复制了郭威当年的一切,一样地“被动”加冕,一样地“被动”穿衣,一样地“被动”地接受着诸位将领的朝拜,看着他们对自己三跪九叩,听着他们对自己高呼万岁。
一个新的皇帝,终于诞生!以上,就是史书中记载的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大概过程。
现在,我们来简短地回顾一下这起事件的整个过程。
正月初一,北方传来紧急军情,赵匡胤奉命带兵出征。
正月初二,慕容延钊率先锋部队出发,与此同时,京城开始流传一句“点检为天子”的谣言。
正月初三,在赵匡胤出征期间,天上出现了“二日互殴”的奇景,这也变相应验了赵匡胤当天子的说法。
于是,当晚所有将领哗变,他们决定谋朝篡位了。
正月初四,赵匡胤一觉醒来,他就“被动”地黄袍加身,从一个执掌兵权的大臣,直接变成了一个崭新王朝的皇帝。
短短四天的时间,赵匡胤就完成了一个改朝换代的壮举,其速度之快,效率之高,真是让人瞠目结舌,古往今来独一份!纵观这次政变的整个过程,赵匡胤好像一直毫不知情、置身事外,他仿佛很无辜、很委屈,完全是“被迫”登基的。
然而,从细节看这起事件,您就会惊讶地发现,这根本就是一场蓄谋已久、计划周密的大戏,而赵匡胤本人,就是这场大戏的总导演!那么,在这场大戏中,又会有哪些历史疑问呢?疑窦丛生对于这场政变的过程和结果,没有任何的史学家表示异议。
成语故事:黄袍加身
成语故事:黄袍加身
黄袍加身的主人公是宋太祖赵匡胤。
这个成语来自于五代后周时期,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被部下诸将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
赵匡胤在后周六年征讨契丹,大军行到陈桥驿,趁世宗柴荣病故,幼子继位之际,发起兵变。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在将士中分布谈论拥立他为皇帝,然后在正月初三,赵匡胤被黄袍加身,呼喊万岁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
赵匡胤却装出一副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
”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
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过去的“结社兄弟”,得知兵变胜利后便翻开城门接应。
这时后周宰相范质等人才晓得不辨军情真假,就仓促遣将是上了大当,但已迫不得已,只得率百官听命,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前准备好的禅代诏书,宣布柴宗训位。
黄袍加身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
历史趣谈黄袍加身的时代 藩镇割据导致皇位的不断更替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黄袍加身的时代藩镇割据导致皇位的不断更替导语:历史上有两次“黄袍加身”,两次“黄袍加身”的主人公是一主一仆,分别是郭威和赵匡胤,郭威是被逼无奈之下的被动“黄袍加身”,赵匡胤是主历史上有两次“黄袍加身”,两次“黄袍加身”的主人公是一主一仆,分别是郭威和赵匡胤,郭威是被逼无奈之下的被动“黄袍加身”,赵匡胤是主动“黄袍加身”。
郭威虽然是被逼无奈,但在那个年代被逼就造反,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何况这被逼之中也有故意的成分,纵观二人的行为,本人也只能说一句:上梁不正下梁歪。
郭威,小名“郭雀儿”,五代后周王朝的建立者,后周太祖。
曾为后汉的螂都留守,后汉隐帝嫌“厌为大臣所制”,派人前往邺都去谋杀郭威,以激起了郭威叛变。
950年冬郭威发兵南向,攻入开封,推翻了后汉王朝,951年2月13日,即位建元,国号周,史称后周。
郭威勇武有力,豪爽负气,深为李继韬所赏识。
有一次,郭威酒醉杀人,为官府拘押。
李继韬暗中将其放走,后又招至麾下。
后李继韬为唐庄宗所杀,其部众悉为收编。
郭威因略通文墨、书算,升为军吏。
及至后晋为契丹所灭,郭威归附刘知远部下。
刘知远起兵太原,即位称帝,封郭威为执掌挥务的枢密副使,并在临终时将太子刘承托孤于郭威和史弘肇。
刘知远在位一年便因病逝世。
太子刘承即位,是为汉隐帝,进封郭威为枢密使。
当时河中节度使李守贞、永兴节度使赵思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相继拥兵造反。
朝廷屡次出兵讨伐,均无功而返。
隐帝遂命郭威率兵出征。
郭威至河中后立栅筑垒,分兵围困。
李守贞屡次突围,均被挫败,相持日久,城中粮草俱尽。
郭威遂下令四面攻打,一举攻进城中,李守贞自焚而死。
永兴赵思绾、凤翔王景崇相继归降,使风雨飘摇的后汉政权转危为安。
之后,郭威又移师北生活常识分享。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故事
精心整理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故事
宋朝,公元960年兴,公元1279年亡,其间共319年。
宋词、造纸术、活版印刷术、《清明上河图》,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都在这个时代产生。
而这319年起始的故事,??陈桥兵变??就发生在新乡市封丘县陈桥驿。
有人说,如果宋朝的历史是一条龙,那么龙首就在新乡,龙身在开封,龙尾在杭州。
赞道: “赤记载说:“识者知其非常人”。
小匡胤少年有志,有一次,他对母亲说:“母亲,治世用文,乱世用武,如今这世道混乱,兵戈相交,儿愿熟练武艺,以后如有机会可乘,能够安邦定国,才算不虚度此生呢!”
精心整理
一天,一位少年故意牵了一匹未经驯服的骏马,来访匡胤。
说道:“这马狂纵得很,还没有一个人敢骑它,我想你的骑术高明,所以特来请教。
”
匡胤一听,不由得仔细打量这马,只见它黄鬃黑鬣,膘肥毛亮,浑身就像披着闪光的绸缎,果然是一匹好马。
他微微一笑:“天下没有难骑的马,越是犟,我越是要骑!”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赏析黄袍加身典故
赏析黄袍加身典故黄袍加身:黄色的龙袍穿到身上。
指被拥立为帝王。
小编整理了黄袍加身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黄袍加身成语故事五代十国时期,后周世宗柴荣是个有作为的皇帝。
他改革政治,整顿军事,先后攻取后蜀的阶、成、秦、凤四州和南唐的江淮地区十四州,为后来北宋的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在历次征战中,出身将门的赵匡胤,战功卓著,深得世宗赏识,被破格提拔为义成军(军,是当时的行政区划,相当于州或府)一节度使、殿前都指挥。
这时居住在中国北部的契丹,经常骚扰后周边境。
公元959年春,世宗亲征,命赵匡胤为水陆都部署,率领大军先行。
契丹的莫、赢、易三州守将,见周军来势迅猛,难以抵敌,纷纷.不战而降。
赵匡顺利进入瓦桥关随后,世宗统率禁军赶到,大宴群臣庆功。
席间世宗宣称:“朕志在削平南北,统一中国。
今当初夏,正宜乘胜前进,直捣契丹都城。
”当即派先锋都指挥使刘重进,疾速进取幽州。
不料这天夜里,世宗突患寒疾,自觉头晕日眩。
过来两天,仍不见好。
诸将要劝他回京,一时未敢进奏。
赵匡胤奋然道:“主上寒疾未愈,若契丹兵大至,反为不美。
待入请主上还京。
”世宗准了赵匡胤的奏请,大军回到周都沛梁‘今河南开后,将赵匡胤升为殿前都点检。
从此,赵匡胤威名更加显赫不过十儿天,世宗的病情加重,于是召宰相范质进宫,要他好好辅佐储君这天夜里,三十九岁的周世宗死了。
七岁的梁王柴宗训立为皇帝,二十出头的继后符氏尊为皇太后。
新君即位,文武朝臣各守原职,唯独赵匡改任归德军节度使兼检校太尉、殿前都点检,慕容延钊为副都点检。
两人本是知交,现在格外亲密,常常秘密议事。
第二年新春,群臣正在庆贺元旦,忽有真、定二州派人飞报朝廷,说北汉与契丹联兵进犯,声势很大,盼发重兵防守边境。
符太后闻报大惊,急召范质等商议对策。
范质奏道:“赵匡胤忠勇,可作统帅;慕容延钊晓悍,可作先锋。
再命各度使会集北征,统归赵匡胤调遣,定可旗开得胜。
”太后准奏,即命赵匡胤集各路兵马,早日北征。
慕容延钊挑选精锐,先行起程;赵匡胤会齐大军,随后出发。
腰上黄的典故
腰上黄的典故“腰上黄”是一个出自《史记·孔子世家》的典故。
这个典故来源于孔子对于冯唐所写《隐者遗民志》的评价。
孔子在评述冯唐这篇文章时说:“冯唐邹缤,皆腰上黄。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冯唐和邹缤都是身穿黄色衣服的隐士。
它是以“腰上黄”作为隐者的标志,用来形容冯唐和邹缤的身份和气质。
冯唐是春秋时期的隐士,他精通音乐,以曲子传授他的弟子,崇尚自然,嫉恶如仇。
他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修养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他的文章《隐者遗民志》则是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隐士们居于深山大隐的理想和追求,希望通过隐居来逃避纷扰、追求清静、实现自己的理想。
邹缤则是冯唐的朋友和同志,他也是一个隐士,同样崇尚自然和纯朴。
他主张隐士应扮演一个象征纯洁和真理的角色,以身示范影响他人。
他的理念是通过自己的言行以及对于时事的看法来引导他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孔子在评价冯唐和邹缤的时候用了“腰上黄”这个词,其实是对他们的理想追求和道德修养给予了肯定和赞赏。
在古代,穿黄色袍服是国君的特权,黄色被视为“呈祥”、“合阳”的颜色,也被视为贵族、文化人的代表。
孔子用“腰上黄”来形容冯唐和邹缤,是因为他们具备了贵族的气质和修养,以及传递正道和智慧的担任。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冯唐和邹缤并不是奢华与物质的追求者,而是追求真理、追求高尚品格的人。
他们选择了隐居山野,穿上黄袍,是为了体现他们的理念和追求。
他们通过自己高尚的品德和行为来熏陶世人,影响和引导社会。
孔子对他们的称赞也意味着对他们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的肯定。
这个典故给我们启示,我们不必追求权势和物质的豪华,而是应该追求心灵的富足和品德的高尚。
面对现实的纷繁复杂,我们可以通过修养自己、追求真理和美好来摆脱尘嚣,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同时,我们也应该着眼于自己的行为和言辞,通过正确的方式和适当的方法来影响和引导他人。
只有通过自己的真诚和努力,我们才能成为“腰上黄”的人,成为社会的真正领袖和行为榜样。
历史趣谈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陈桥兵变在哪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陈桥兵变在哪里
导语: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又被称为“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周世宗柴荣在公元959年驾崩后,八岁的周公帝柴宗训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又被称为“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周世宗柴荣在公元959年驾崩后,八岁的周公帝柴宗训继位,军权由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拥有了强大的兵权与实力这也为他将来的叛变打下基础。
公元九六年正月初一,范至等人因未变真伪急遣赵匡胤率领诸军北上抵御南下进攻的契丹兵,当周军行至陈桥驿时,赵匡胤等人精密策划,发动兵变,众将将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他为皇帝,回到开封后,石守信和王审琦等人打开城门,并一同胁迫周公帝退位,随后赵匡胤继位。
赵匡胤的部队纪律严明,律人律己,在兵变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先后打败了李筠和李重进,他们的失败使一些势力较小,但对赵匡胤手中的大宋来说,留给其他国家的只有臣服或者毁灭,从此北宋在原后周统治区基本稳定了局势。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没有出现以往改朝换代出现的那种烧杀抢掠的混乱局面也没有以往战争那样狼烟四起,烽火连天,创造了“兵不血刃”的奇迹。
一般人们会以为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能成功是因为忌惮他的兵权和实力,其实并不为然,这些绝对的实力只能保障兵变的胜利,并不能保证能得到民心,使兵变彻底的成功。
真正成功的原因是兵变之时,赵匡胤的部队严明,曾多次“严查部队,勿令剽窃”。
一回开封,赵匡胤就命令军队各归兵营,秋毫无犯,由此深得民心。
陈桥兵变时间
陈桥兵变是历史上有名的事件,通过此次兵变赵匡胤迈向人生的巅
生活常识分享。
与黄有关的典故
与黄有关的典故篇一:黄是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不同的含义和典故。
以下是一些与黄有关的典故:1. 黄金梦:比喻不切实际的幻想或梦想。
出处:《红楼梦》第五十九回:“贾母听说,便哭出来,说道:‘原来他也不想做皇帝!’又说:‘今日所梦,竟似我儿前日所说的一样,真是梦梦无凭了。
’一面哭,一面拉着宝玉的手,嘱咐他保重,且不要进京。
’”2. 黄花岗:指广州起义的战场,也用来比喻英勇悲壮的抗争。
出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夫所谓大公无私者,其立德立言立功,皆出于蛰庐之闲,而未尝在于己私。
自其所得而言之,则天下后世之民,当亦乐闻其死义之事矣。
虽然,我中国不能忘情于固有之黄花岗,而不能自废于今也。
”3. 紫禁城:指中国的皇宫,也用来比喻高贵、荣耀的地方。
出处:老舍《四世同堂》三八:“他望着北海上那些黄瓦红墙,觉得那像是一个金色的世界,太阳光在上面乱跑,好像小金鱼在金鱼缸里游来游去。
”4. 黄包车:指一种人力车,也用来比喻贫困、落魄的处境。
出处:巴金《家》三一:“因为他穷,别人便看不起他,连黄包车也不雇他。
”5. 黄袍加身:指皇帝即位,也用来比喻某些人获得权力或地位。
出处:《宋史·太祖本纪》:“癸丑,帝御龙亭,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拥立为天子。
”以上是一些与黄有关的典故,它们都有不同的含义和背景,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篇二:黄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汉字,它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以下是一些与黄有关的典故:1. 黄袍加身:指皇帝即位时,由于各种原因,不能直接禅让,而采取的一种象征性仪式,即将黄色袍子披在身上,表示承接天命,成为新皇帝。
这个典故源于五代十国时期,后周太祖郭威发动的政变。
2. 黄沙碧海:形容荒漠、凄凉的景象,常常用于描绘边塞风光。
这个典故源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3.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是唐代诗人黄鹤楼前的诗句,表达了离别之情和对未来的向往。
古代与服饰有关的典故
《古代与服饰有关的典故》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古代那些和服饰有关的有趣典故。
先来说说“胡服骑射”。
战国时期的赵国,经常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赵国的君王赵武灵王发现,那些游牧民族的服装,短衣窄袖,穿着骑马打仗特别方便。
而赵国士兵的长袍大褂,行动起来很不方便。
于是,赵武灵王就决定让士兵们改穿胡人的服装,学习他们骑马射箭的本领。
这一改革,让赵国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
还有“解衣推食”的故事。
楚汉相争的时候,有个叫韩信的大将,一开始在项羽手下,没得到重用。
后来他投靠了刘邦,刘邦对他特别好,不仅给他高官厚禄,还经常关心他的生活。
有一次,刘邦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韩信穿,把自己正在吃的食物让给韩信吃。
韩信非常感动,发誓要为刘邦效力。
再讲讲“黄袍加身”。
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的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这个地方,被手下的将士们披上了黄袍,拥立为皇帝。
从此,宋朝建立了。
比如说“貂蝉冠”,貂蝉是古代的美女,而貂蝉冠是一种很华丽的帽子。
据说只有地位很高的人才能戴。
还有“凤冠霞帔”,这是古代女子出嫁时的盛装。
想象一下,新娘子头戴凤冠,身披霞帔,那得多美呀!同学们,这些和服饰有关的典故,不仅有趣,还能让我们了解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就像“胡服骑射”,让我们看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勇于变革的精神。
“解衣推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黄袍加身”则反映了权力的更迭。
通过这些典故,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看到古代人们的生活场景,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
希望同学们以后读到更多这样的典故时,能更深入地去了解背后的故事,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大宋开国皇帝
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927—976),宋王朝的建立者,祖籍涿州,生于洛阳。
原为后周禁军最高统领,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即帝位,改国号为宋。
他先后灭掉了南唐、荆南、后蜀、南汉。
在位期间,削藩镇兵权,务农兴学,慎刑薄金名。
赵匡胤,涿州(今河北省涿县)人。
后周的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归德军节度使,负责防守汴京。
周世宗死后,其子柴宗训继位,时年仅7岁。
赵匡胤和弟弟赵光义、幕僚赵普密谋篡夺皇位。
公元960年,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和定州(今河北省定县)有人来汴京报告说,北汉和辽国的军队联合南下攻击后周。
后周符太后和宰相范质、王溥等不辨真假,慌忙派赵匡胤统领大军北上御敌。
甲辰日,行至陈桥驿(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北40里处)驻宿。
第二天黎明,陈桥驿四周突然呼声大起。
赵匡胤酒醉方醒,走出卧室,只见众将一个个手执武器,列队站在庭前,以赵光义和赵普为首的众人齐声说道:“诸将无主,愿请点检做天子。
”众将又不等赵匡胤回答,把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他身上,然后一齐下拜,高呼“万岁”。
这一件事,历史上称为“陈桥兵变”。
接着,赵匡胤带领大军返回汴京。
后周大臣韩通闻变,忙从内廷飞奔回家,准备组织兵力对抗。
走到半路,赵匡胤部下就将他杀死。
宰相范质、王溥在威胁下屈服。
正月初五下午,赵匡胤废去柴宗训,称帝,建国号为宋,定都汴京,史称北宋,年号为“建隆”。
赵匡胤建立北宋后,眼见天下割据势力林立,便对赵普说:“我睡不着觉,因为卧床以外都是人家的地盘。
”在赵普的帮助谋划下,赵匡胤首先击溃了后周残余势力李筠、李重进等的反抗,然后采取“先南后北”的统一中国的策略,先后攻灭了南平、湖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同时又加强了对北方契丹的防御。
建隆二年(961年)年8月,宋太祖宴请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
饮到一半,宋太祖说:“要不是靠众将拥立,我不会有今日。
但是,当了天子,日子也实在难受,还不如当节度使逍遥自在。
如今我几乎没有一夜睡得安稳。
《忧心如焚》《一不做,二不休》《东涂西抹》《黄袍加身》《东拉西扯》等成语故事合集
忧心如焚的成语故事西周从周厉王起一撅不振,政权越来越不稳定。
到公元前781年周幽王当政时,情况更是糟糕。
他统治期间,对百姓加重剥削:再加上地震与旱灾,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
幽王又骄奢淫逸,根本不把人民生活放在心上。
他重用太师尹氏,让他掌管朝廷大权,致使政治日趋混乱,国势日趋衰败,人心离散。
当时,有个名叫家父的大臣对这种状况非常忧虑,希望周幽王能看到政治上的危机,保持周王朝的天下。
于是他写了一首诗,一方面揭露大师尹氏的罪恶,一方面表达老百姓的忧愤。
这首诗共十节,第一节写道:“巍峨的终南山啊,层峦迭嶂岩石垒垒。
太师尹氏威名显赫,人民的眼睛都盯着你看。
心里忧愁得像火在煎熬,但也不敢将你笑谈。
眼看王业已衰国运将断,为何你却看不见!”周幽王不听家父等人的劝谏,后来申侯联合大戎等攻周,他终于被杀死在骗山脚下,西周也因此而灭亡。
成语解释:成语名称:忧心如焚成语拼音:yōu xīn rú fén成语解释:焚:火烧。
忧虑、焦急得心里像火烧一样。
形容十分忧愁、焦急。
典故出处:《诗经小雅节南山》:“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忧心如焚,不敢戏谈。
”成语例句:魏巍《东方》第四部第20章:“尤其是他一口饭不吃,使老妈妈忧心如焚。
”一不做,二不休的成语故事公元755年,唐朝的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
在与叛军的一次交战中,朝廷方面的大将王思礼坐骑被箭射中倒毙。
就在他处境危急的时刻,一个名叫张光晟的骑兵把马让给他,使他脱险。
叛乱平定后,王思礼升了官,但他不忘张光晟的救命之恩,和张结为兄弟,并一再向朝廷保举,从而使张的官越做越大。
783年,一支军队在京师长安哗变。
德宗帝仓皇逃到奉天(今陕西省干县),叛兵推立太尉朱酢为帝。
张光晟以为唐朝气数已尽,便依附了朱酢,做了他手下的节度使。
朱酢自称大秦皇帝,领兵进逼奉天,张光晟当了副将。
不料出师不利,围城一个多月未能攻克,而各处来援救德宗的军队日渐接近奉天。
在这种情况下,朱酢、张光员只能退回到长安。
中国历史之宋元明清(讲义+笔记)
(一)历史人物 2.成吉思汗1206②杯酒释兵权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忽必烈(讲义无)大蒙古国第五任可汗,建立元朝,消灭南宋大理,统一全国,首创行省制度。
960年,赵匡胤(yìn )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
(一)历史人物1.宋太祖①黄袍加身(陈桥兵变)中国历史之宋元明清(讲义)(二)历史事件1.王安石变法——宋神宗时期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
(二)历史事件2.靖康之变1127年,金国掳徽、钦二帝,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赵构先在应天府继承皇位,后迁都临安,史称南宋。
(二)历史事件3.行省制①元朝的疆域为历代最大,实行行省制度,开省级制度先河。
②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
③元朝还加强了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二)历史事件4.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称“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国的东方学家沙畹首次提及。
起点主要是广州和泉州。
真题回顾拓展.【中学】(2019上)1974年,考古学家发掘出一艘南宋时期的“福船”,发掘地点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港口。
这一发掘地所在的城市是( )。
A .广州B .福州C .泉州D .汕头知识框架幼儿——305页;小学——294页;中学——306页明清历史人物1、王阳明2、李贽3、黄宗羲4、顾炎武(一)历史人物 1.5、王夫之历史事件1、靖难之役2、郑和下西洋3、郑成功收复台湾王阳明(本名王守仁)①“致良知” ②“知行合一”③“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
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2.李贽①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②强调人的正当私欲(一)历史人物3.黄宗羲——中国思想启蒙之父①反对君主专制——“天下为主,君为客”②反对重农抑商——“工商皆本”4.顾炎武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②主张经世致用5.王夫之①“循天下之公”②批评“孤秦”“陋宋”③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历史趣谈黄袍加身的历史真相 赵匡胤登基事先早有预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黄袍加身的历史真相赵匡胤登基事先早有预谋导语: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一个叫赵匡胤的后周将领率军北上抵御契丹的进攻,大军行至陈桥驿,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戏剧性的一幕,睡梦众的赵匡胤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一个叫赵匡胤的后周将领率军北上抵御契丹的进攻,大军行至陈桥驿,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戏剧性的一幕,睡梦众的赵匡胤被众将领叫醒,稀里糊涂地就被披上了黄袍,拥立为帝。
结束了五代十国的乱世,开创了历时三百余年的大宋王朝。
关于陈桥兵变,宋人的记载出奇地一致,他们认为赵匡胤是被迫当上的皇帝,此前他对兵变一事根本一无所知,可是今夭我们重温这段历史的时候,不免心中会产生很多疑问,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都是在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中争得天下的,可是偏偏赵匡胤的这个皇帝当得如此容易,几乎就是没有费任何力气,一个大馅饼就砸到了他的头上,而且推都推不掉,那么赵匡胤是真的如此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吗?还是历史跟我们开了一个玩笑,让我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呢?当迷雾重重的时候,我们还能还原历史的真相吗?)陈桥兵变最早记录出版在赵普。
赵普是大宋宰相。
他是赵匡胤的智囊团中首师策划师。
少了他,兵变是不是能成,真难说。
赵普年老了,写写当年的回忆录。
写了《皇朝龙飞记》。
这一天,正月初三晚,困于杯酌,酣醉熟睡。
要出门打仗,有朋友送行。
送行酒要喝好多天。
赵匡胤这次出兵紧急。
赵匡胤的人缘好,遍地是朋友,酒喝多了,这事可能发生。
兵变的夜里,他在呼呼大睡。
这种情况是可能的。
正是大睡时,赵普写的是,赵光义来找他,商量兵变。
商量一夜,天快亮时,准备工作基本做好了。
赵普回忆是手下将军军官们,披挂在身,闯进去,围在赵匡胤床前,厉声说,今天要让大帅当上天子。
有人强行把他披上王袍。
这是生活常识分享。
黄袍加身的典故
黄袍加身的典故典故有一类是事典,事典的概念比较清晰,指由古代故事所构制的词语,如“刻舟求剑”、“完璧归赵”等等。
店铺这里为大家整理了黄袍加身的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典故介绍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
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
【出处】:《宋史·太祖本纪》:“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
’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历史故事来源宋太祖赵匡胤在后周时期,任殿前都点检,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掌握兵权。
周世宗柴荣死后,他的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
这时,赵匡胤看到夺取后周政权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精心策划了一场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
周恭帝即位的时候,年纪太小,由宰相范质、王溥辅政。
后周的政局不稳。
京城里人心浮动,谣言纷纷,说赵匡胤(音yìn)快要夺取皇位啦。
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将,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
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十分信任赵匡胤,派他做禁军统帅,官名叫殿前都点检。
禁军是后周一支最精锐的部队。
世宗一死,军权落在赵匡胤手里。
五代时期,武将夺取皇位的事情多得很,所以,人们有这种猜测也是不足为奇的。
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
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作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
赵匡胤接到出兵命令,立刻调兵遣将,过了两天,就带了大军从汴京出发。
跟随他的还有他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谋士赵普。
当天晚上,大军到了离开京城二十里的陈桥驿,赵匡胤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
兵士们倒头就呼呼睡看了,一些将领却聚集在一起,悄悄商量。
有人说:“现在皇上年纪那么小,我们拼死拼活去打仗,将来有谁知道我们的功劳,倒不如现在就拥护赵点检作皇帝吧!”大伙听了,都赞成这个意见,就推一名官员把这个意见先告诉赵匡义和赵普。
那个官员到赵匡义那里,还没有把话说完,将领们已经闯了进来,亮出明晃晃的刀,嚷着说:“我们已经商量定了,非请点检即位不可。
宋朝历史大事简介
1、陈桥兵变。
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
标志着宋朝的建立,史称北宋。
2、杯酒释兵权。
是指发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别的将领也“黄袍加身”,篡夺自己的政权,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在酒宴中发表意见,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
3、北宋统一战争。
北宋建隆三年至太平兴国四年,宋以先易后难、先南后北方略,举兵平荆湖、灭后蜀、南汉、南唐、北汉诸割据政权,北宋并没有完全统一中国,只是实现局部统一的战争。
4、靖康之耻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因而得名。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除了烧杀抢掠之外,更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北宋灭亡。
黄字开头的成语
黄字开头的成语黄字开头的成语是许多汉语成语中非常常见的一种。
这些成语以“黄”字开头,有些来自历史典故,有些则是描绘自然景色的形容词,有些则是基于人物故事和思想哲理。
无论是出自何种情境,这些成语内涵深刻,极具文化价值,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
1.黄袍加身:这个成语源于秦始皇,帝王穿黄袍是要体现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并接受众臣子的膜拜。
后来,这个成语就被用来形容升迁时荣耀的感觉。
2.黄钟大吕:这个成语源于中国音乐的基础,它描述的是古人们在恭祀仪式中使用的一些特殊的乐器和演奏方法。
黄钟是指一种通体黄色的铜制大钟,大吕是国家规定用于恭祭天地的乐曲。
3.黄口孺子: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咀嚼不烂的刁钻小鬼,带有一定的贬义。
这一词汇的来源是由于婴儿的牙齿还未萌出,只有黄色的牙床露出。
4.黄粱一梦:这个成语描述了一个梦境中的情景,这个梦非常美好,可惜却是虚幻的。
它常常用来概括一个人不切实际、梦想缥缈的境遇。
5.黄莺乱坠:这个成语来源于唐代的一首诗,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女子呼啸而过的场景。
后来,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某个人或事物的美丽和优雅程度。
6.黄道吉日:这个成语在中国文化中很有名,常常是指一些特定的日子具有特别的好运。
在农村中,人们常常要选最好的在线日祈祷农作物顺利收成。
7.黄梁一梦:黄梁指的是财政桑梓之地,而黄梁一梦则是形容人的一种幻想,即平平淡淡的生活中,不时有些难以实现的好幻想。
总之,黄字开头的成语体现出了中国文化的多种元素和表现形式。
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的智慧。
因此,在日常语言中运用这些成语,可以在常规传达信息之外,更加生动地表达我们的情感和思维。
鲤鱼焙面的典故
鲤鱼焙面的典故
传说鲤鱼焙面这道菜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厨师发明的。
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生兵变前夕,突然犹豫不决起来。
为了坐上皇帝之位,他已筹划多年,没有十足的把握,也是顾虑重重,一旦不能成功,后果不堪设想……他的家厨深知其意,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为赵匡胤做了“鲤鱼焙面”这道菜,用黄河鲤鱼喻意为神龙,用炸成金黄色的细面条寓意为黄袍,暗示他黄袍加身,成就伟业。
赵匡胤一看,便解其意,于是决意起事,黄袍加身。
果然兵变成功,建立了大宋王朝。
他登基大典时,厨师又献上了这道菜,赵匡胤亲赐黄金千两,以示嘉奖。
从此以后,这道菜从皇宫传到民间,经历代厨师不断改进,流传至今。
另有传说,1901年清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从西安返回北京,取
道开封,开封府命厨师孙可发用黄河鲤鱼烹制了“鲤鱼焙面”敬献给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
光绪帝吃后赞不绝口,称之为“古都一佳肴”。
慈禧太后也夸赞说:“龙肉甘美滑如玉,龙须焦脆细如丝。
”连连说:“膳后往返”。
并赐给厨师孙可发白银20两,随行的太监还写下了“熘鱼何处有,中原古汴州”的对联赠送给开封府,以示表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黄袍加身的历史典故
黄袍加身,黄色的龙袍穿到身上。
指被拥立为帝王。
出自《说岳
全传》清代钱彩:“自从陈桥兵变;黄袍加体;即位以来;称为真龙天子。
”
【历史典故】
宋太祖赵匡胤在后周时期,任殿前都点检,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掌握兵权。
周世宗柴荣死后,他的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
这时,赵匡胤看
到夺取后周政权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精心策划了一场历有名的“陈
桥兵变”。
周恭帝即位的时候,年纪太小,由宰相范质、王溥辅政。
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
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
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作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
当天晚上,大军到了离开京城二十里的陈桥驿,赵匡胤命令将士就地
扎营休息。
兵士们倒头就呼呼睡看了,一些将领却聚集在一起,悄悄
商量。
有人说:“现在皇上年纪那么小,我们拼死拼活去打仗,将来
有谁知道我们的功劳,倒不如现在就拥护赵点检作皇帝吧!”
没多久,这消息就传遍了军营。
将士们全起来了,大家闹哄哄地
拥到赵匡胤住的驿馆,一直等到天色发白。
赵匡胤起床后,还没来得
及说话,几个人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被在赵匡胤身上。
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
接着,又推又拉,
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
后周恭帝让了位。
赵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国号叫宋,定都东京(今
河南开封)。
历称为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经过五十多年混战的五
代时期,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