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经纪人:从助力图书出版到推动文化走出去

合集下载

出版经纪人名词解释

出版经纪人名词解释

出版经纪人名词解释出版经纪人是指一位专门从事作家版权代理和出版物推广的专业人士。

他们在出版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帮助作家与出版商建立联系,协商合同条款,促成作品的出版发行。

出版经纪人的主要职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作家代理:出版经纪人作为作家的代理人,负责与出版商沟通,推动作家作品的出版。

他们会帮助作家寻找合适的出版机会,与出版商洽谈版权合同的条款和条件。

出版经纪人会根据作品的类型和市场需求,寻找最佳的出版商,以确保作品得到广泛传播和推广。

2. 合同谈判:出版经纪人在与出版商进行合同谈判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他们了解出版业的市场情况和相关的法律规定,能够为作家争取更有利的合同条款。

出版经纪人会确保作家获得合理的版税比例、权益保护以及作品的发行范围等方面的权益。

3. 营销和推广:除了帮助作家出版作品,出版经纪人还负责作品的推广和营销工作。

他们与出版商合作,制定营销策略,确保作品能够在目标读者中得到广泛的宣传和认可。

出版经纪人会利用各种渠道,如媒体、社交媒体和宣传活动等,推动作品的销售和知名度提升。

4. 职业规划和指导:除了代理作品,出版经纪人还扮演着作家职业规划和指导的角色。

他们会与作家合作,帮助他们制定长期的出版计划和目标,并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指导。

出版经纪人会根据作家的特点和市场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发展方向,以提高作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总的来说,出版经纪人在作家与出版商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他们不仅帮助作家实现作品的出版梦想,还为他们提供专业的意见和服务,以促进作品的市场成功和持续发展。

通过与出版经纪人的合作,作家能够更好地利用出版资源,建立自己的品牌和声誉,实现在出版界的成功。

我眼中的“出版经纪人”

我眼中的“出版经纪人”

我眼中的“出版经纪人”作者:吾信光来源:《出版广角》2011年第05期需要相当了得的沟通、斡旋以及谈判能力,经纪人生存的秘诀也就在这里。

几天前跟一个作者交流。

她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的消息,说文化公司以后都改成出版经纪人公司了。

实际上,最近几年有关出版经纪人的说法不时见诸报端,特别是业内媒体。

不过,据我了解,国家至今还没有出台与出版经纪人有关的资质认证体系。

这意味着所谓的出版经纪人在我们国家还是一个尚未得到国家认可的职业,就像版权经理人还不是有关政府部门确立的职业一样。

出版经纪人制度肇始于西方国家,但是我不知道西方的出版经纪人是否需要资格认证,反正每次国际书展总有大量的出版或者版权经纪人,或是穿梭于展馆之间,或是交谈于密室之内。

西方出版经纪人职业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在作家有了相当的需求之后产生的。

可以这样说:没有需求,就不会有出版经纪人的出现。

中国的情况呢?是不是需求多得必须有这样的专业人员来充当作家与出版机构的中间人?在我看来,我国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很难有真正的出版经纪人出现。

之所以有这种结论,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个是客观环境不具备,另一个是主观情况不允许。

就客观而言,五个方面的因素不可忽略。

首先,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很多年了,可是人们头脑中小农经济意识依然很存在。

小农经济意识的根本特点就在于自己干自己的——分工协作意识比较淡薄。

我记得多年以前,新闻媒体的广告要实行代理制,结果怎么样呢?出于“肥水不留外人田”的想法,媒体纷纷成立了自己的广告公司——自己给自己代理,真是咄咄怪事!具体说到出版经纪,从作者那里恐怕就很难行得通。

我认识一个作者,她宁可让自己不懂出版经纪的亲属做自己的经纪人,也不找专业人员代理。

我还认识一个作者,他的经纪人是自己的妻子。

实际上,这些充当经纪人角色的人大多没有受过相关的训练也没有实践,更没有经验可资借鉴。

尽管如此,作者自己却很放心。

其次,做出版经纪人,经验是很重要的,相关技能也不能缺少。

我国图书出版业“走出去”的内容创新策略

我国图书出版业“走出去”的内容创新策略

更强 的整合创新能力 ,谁就拥有更大 的市场操控力 , 所 出的图书就更能适应市场 的需求 。 在精神文化方 面 , 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 , 百 家争 鸣 ,除了孑 孟儒学 ,像孙 子兵法 、道德经等 内 L 容 的书籍也 常是热 门的选题 。但 这类 书籍 同质化现象 严重 ,总是新瓶套 旧酒 ,万变不离其宗 ,再加上文化 隔阂与外文 翻译 等问题 ,外 国读者很难理解 ,或是容 易 曲解这些传统经典。对 于这类书籍 ,不妨换一个角 度阐述 ,看看这些经典思想给 当今全球 社会带来 了什
民间工艺 、书法 、篆刻 、中医、针灸等类型的图书 , 对外 国市 场是很 有 吸引力 的 ,这方 面 图书也 一直 是 我 国对外 图书选 题 的重点 ,图 书输 出的 主力 。这 类
文化带给他们。 比如中华书局的《 就 于丹 ( 论语 ) 心得 》 , 通过麦克米伦 出版公司 ,登上 了欧美畅销书市场的排 行榜。 虽然有些 国内的学者认为于丹把论语讲成了 “ 心 灵鸡汤 ”,但很显然这种 “ 心灵鸡汤”式的亲切文风 还是 比较对外 国读者 胃口的。这 的确是一种有效的传 播手段 ,书 中用 中国人特有的思想智 慧去解决现代人
策略四 :装帧设计本土化
虽然 一本 图书 的核 心价值 在 于它 的内容 ,但 从
营销的角度上来看 ,作为一本 图书整体 内容 的组成部
分 ,图书 的装帧设计 在很 大程度 上决定 了读者是否愿 意购买此 书 ,因为它给读者 留下 了至关重要的第一印 象 ,是一种潜在 的广告传播 。 “ 走出去”图书 的设计不仅要紧扣主题 ,体现出 版社的风格 , 也要符合外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 在我 国, 很多编辑人员在工作上都 已形成 了一种思维定势 ,不
我 国图 书 出版业 “ 出出版业 “ 出 走 内容创新策 略

我国图书出版“走出去”的困境及建议

我国图书出版“走出去”的困境及建议

我国图书出版“走出去”的困境及建议作者:万晨于治玺来源:《对外传播》2012年第05期中国图书出版“走出去”是传播文化的渠道,也是增进各国了解中国,缔结和平友谊的桥梁。

但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差距非常明显,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总体上还处在探索起步阶段,规模总量偏小、结构不尽合理、营销手段落后,特别是缺乏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

在图书出版领域,实物出口、版权贸易长期逆差。

1995年版权贸易进出口比例是15:1;2005年版权贸易进出口的比例是7:1。

2011年,达到了2.9∶1。

①版权输出质量有所欠缺,主要集中在中国功夫、风水、菜谱、历史、传统文化等品种,种类相对单一。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版权贸易逆差逐步扭转。

2006年,第十三届图博会上的版权贸易协议和议定版权合作意向达12064项,版权输出和版权引进比为1.23∶1,首次实现了版权贸易顺差。

2009年,第十六届图博会共达成版权贸易意向12656项,比上年增长了10.52%;签署版权合同1392项,引进输出比为1∶1.29。

②2008年春,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和企鹅出版集团推出的英文版《狼图腾》,在110个国家和地区同步发行。

从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北京、上海等9个省市,35家宣传文化单位进行改革试点③,到2010年底,全国图书出版社转企改制工作全部完成。

改革实践表明,新体制新机制释放了出版单位的活力,有效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出版品种、利润等经营指标同比明显增长。

推动中国图书出版“走出去”必须要延续文化体制改革的思路,把文化分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区分公益性图书与赢利性图书。

目前,武术、美食、风水等图书内容占了对外版权输出的大头,而真正反映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记录改革开放30年伟大成就的优秀图书相对较少。

我国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目的是要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我国图书出版“走出去”面临的困境及发展策略

我国图书出版“走出去”面临的困境及发展策略

我国图书出版“走出去”面临的困境及发展策略黎恋恋郭颖我国图书出版“走出去”在促进文化传播、创造经济收入和提高国际影响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从目前“走出去”的现状来看,政策支持、发展速度、出版渠道方面的困境仍然存在。

因此,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图书出版“走出去”的政策支持,同时出版路径应向多元化方向转变,借助新媒体支持也是关键的一环。

1 引言图书出版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一带一路”的建设发展,图书出版“走出去”备受关注,出版业跨出国门对我国文化传播的竞争力、影响力都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图书的海外销量增长非常有限,效益水平不高,努力推进国际文化贸易的拓展成为我国图书出版业的一项艰巨任务。

2 我国图书出版“走出去”的重要性图书出版作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增进国家间的文化互动、创造经济收入和提高国际影响力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第一,促进文化传播。

自古以来东方文化因其博大精深备受各国瞩目。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不断沉淀,新文化源源注入,这种文化生命力成为文化交流的灵魂所在,东方文化始终以其特有的风采耀耀生辉。

特别是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不仅从经济层面促进着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文化层面的互动更是值得关注。

在不同种族、民族、宗教环境下实现的经济合作,不可能脱离文化的相互理解。

所以图书出版“走出去”是服从和服务于这一战略的。

第二,创造经济收入。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图书出版“走出去”的目的是通过版权贸易、版权授权以及出版企业的对外投资等途径创造效益,实现收入。

我国图书出版向国际市场的迈进也是市场需求的一种体现。

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图书出版业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已经实现巨大发展,无论是实物出口金额,还是出口分布的国家和地区,都较原先有了根本性的改观。

而且出版集团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可以带动资本的运作,资本投放将成为我国出版业国际化战略的关键。

第三,提高国际影响力。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史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史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史985年之前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共在思想路线、组织路线和政治路线上的全面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以及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中国的国民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并取得初步的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社会公众开始在思想上冲破极“左”牢笼的束缚,渴望了解新生活、新知识和新观念,社会公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也得到了复苏。

在此宏观社会背景下,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化产业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性发展,尤其是娱乐业逐渐地从无到有开始起步。

比如,20世纪70年代末,国外盒式录音带和录音机开始涌入中国,这一新兴录音设备和制品,由于使用方便而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80年代初,中国开始建立录音制品出版社,与此同时,海外录像机和录像带大量传入中国。

1983年,上海市和广州市在全国城市中首先进行录像的生产和经营,自此开始,音像业在中国城市中迅速地得以发展。

1979年,上海市创作出了中国第一部电视报道剧《永不凋谢的红花——张志新》、第一条国内企业电视广告“参桂补酒”和第一条外商广告“雷达表”,1984年出现了第一家营业性的卡拉OK厅,以后又出现了第一家音乐茶座、第一家营业性舞厅等,建立了最早的文化演出公司,恢复了外国音乐的广播节目,使群众的文化消费市场逐步得到恢复。

[1]尽管由于当时文化生产和流通的机制还没有完全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文化商品无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基本处于求大于供的状态,但这一时期中国文化领域的实践,无疑有力地冲击了中国社会公众原有的价值观念。

比如,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大众传媒的发展以及西方传播学进入中国尤其是进入科研机构和大学课堂,不仅引发了中国新闻界的一场大论辩,而且也使中国的传媒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场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新闻媒介究竟是以传递信息为主还是以宣传为主”、“信息传播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等方面。

中国文化和出版“走出去”的三个要点

中国文化和出版“走出去”的三个要点

中国文化和出版“走出去”的三个要点作者:***来源:《新阅读》2022年第09期赢得信任与尊重是国际文化交流的前提,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目的。

中国文化和出版走出去要在以下三点下足功夫,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 持续创造价值从出版自身的实践出发,只有持续创造价值,才能在文化传播上占有一席之地。

持续创造价值需要持续供给的能力和稳定的出版品质。

文化的传播需要深层次的价值作为基础,这不能仅从实用角度出发,或是从营销角度来衡量,确切地说,文化价值是不能以商业逻辑来看待的。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以下简称“中青社”)早在2007年就将推动中国文化和出版“走出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并在被誉为世界出版传媒中心的英国伦敦成立中国青年出版社(英国)国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青国际”),出版和发行中国文化艺术和当代建设的图书和电子音像产品。

同时,在北京成立中青雄狮数码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青雄狮”),作为中青国际在国内的后援机构,为其搜集出版素材、编辑制作产品。

之后以纸质图书和数字出版物的形式,由中青雄狮出口到海外、中青国际在全球市场营销推广。

十几年来,中青社已出版中、英、法、意、俄、波等多种语言版本的中国文化艺术和当代建设精品图书600余种,每年输出纸质图书、电子音像产品约50种,多数产品进入欧美主流市场,南非、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中小市场也有分销商销售相关图书。

中青社出版的《中国》《西藏》《新疆》《发现中国》《中国艺术5000年》《最美的中国古典绘画》《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中国功夫艺术》《中国园林艺术》等大型视觉艺术画册定价在100—200美元之间,单个选题的多种语言版本和不同开本全球包销量在8000—20000册之间,成为奢侈品级别的中国文化艺术图书,被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列为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标志性产品。

中青社的“走出去”工程有效推广了中国文化,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连续14年盈利,被国家新闻出版署和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作为以商业模式推动出版“走出去”的成功案例在业界推广。

“文化走出去”:出版人的责任和使命

“文化走出去”:出版人的责任和使命

21出版广角2016年12月上总第281期VIEW ON PUBLISHING新观察协办“文化走出去”:出版人的责任和使命文/聂震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建社30年之际,举办主题为“‘文化走出去’——出版人的责任和使命”的论坛,是对中央关于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部署的积极响应,体现了一个出版社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了很好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体现了出版产业经营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市场意识。

“引进来、走出去”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这项基本国策实行30多年来,我国改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文化走出去”是国家改革开放总体战略中的一项重要要求,是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经过一个时期的实践,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

以出版业版权输出为例。

21世纪之初,我国版权输出引进比例大约为1∶15,贸易逆差严重。

这个逆差到2011年缩小到1∶2.1,2013年缩小到1∶1.7,2014、2015年又有进一步缩小,大约为1∶1.6。

《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中计划截至2015年版权输出品种达7000种,结果这一规划目标在2011年便以7783种版权输出超额完成,2013年全国共输出版权10401种。

再以出版业创办国际分支机构为例。

21世纪之初,我国除了图书进出口公司在国外建有负责图书进出口业务的分支机构,出版社在国际上建立分支机构的几乎为零,现在在国外建立全资或控股出版公司的已经有了相当数量的实践案例,甚至出现高达近亿美元的出版公司并购案。

与此同时,图书实物出口的数量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可以说,我国出版业走出去的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2016年11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

这一重要文件立足于我国“一带一路”国际发展战略的新形势,对包括出版业在内的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其要求在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上进一步提高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工作;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创新内容形式和体制机制,拓展渠道平台,创新方法手段。

文化“走出去”背景下中国当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与传播路径探索

文化“走出去”背景下中国当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与传播路径探索

媒介与文化研究MEIJIE YU WENHUA YANJIU- 75 -文化“走出去”背景下中国当代文学 在法国的译介与传播路径探索◎苏 静[摘要]在文化“走出去”背景下,作为我国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中国当代文学是世界读者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窗口,其译介与传播有利于诠释中华民族精神,传递中华文化价值观,践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时代使命。

文章探究文化“走出去”背景下中国当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与传播路径,从“组建优秀译者团队,架设文化沟通桥梁”“建立译介传播机制,提升文化传播效度”“拓展作品内容选题,创新译介出版路径”方面展开分析和阐述,为更好地推进中国当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与传播,增进文化间的沟通与理解提供思路。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法国;译介;传播;文化当前,在文化“走出去”背景下,文学外译工程是我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内容,承载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时代使命。

随着中国当代文学在法国译介的持续升温,相关各方通过搭建社科学术互动平台,促进人文思想的深入对话,形成良好的文化交流生态,让中国当代文学中更多优秀的作家作品走上国际舞台。

一、组建优秀译者团队,架设文化沟通桥梁译本的品质如何,文学译介与传播的效果如何,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目标能否得以实现,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并依赖于翻译家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工作[1]。

翻译是跨语言和文化、跨地域和时间的传播过程。

译者通过对源语精神与文化的阐释、对社会历史发展脉络的探寻、对内涵寓意与价值理念的理解及对创作环境和意图的审思,使译介内容在异域语境中获得读者情感与审美认同。

作为实现中外文化平等对话、互学互鉴、交流共生的路径,文学外译要求译者摒除功利主义、唯接受论的干扰,避免曲解和误读,把握翻译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还原作品的关怀与思考,通过自我与作者的对话阐释作品中蕴藏的思想和智慧,为构建“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跨文化传播网络打好根基。

多年来,汉学研究在法国的兴起和繁荣推动了诸多优秀的汉学家积极投身中国文学外译事业,使中国当代文学法语译者队伍不断壮大,深入践行文化交流传播的使命。

跨文化语境下浅谈中国图书“走出去”

跨文化语境下浅谈中国图书“走出去”

跨文化语境下浅谈中国图书“走出去”作者:隆涛来源:《出版广角》2015年第12期【摘要】中国图书出版翻译对传播中国文化以及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图书出版翻译还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简单分析了在跨文化语境下,我国图书出版所具备的意义以及当前图书出版的现状,并以市场和翻译为出发点,提出了几条我国图书出版原则以及出版翻译中的小策略,旨在提高跨文化语境下中国图书出版翻译的水平。

【关键词】中国图书;跨文化语境;出版翻译【作者单位】隆涛,攀枝花学院。

出版业是中国文化主要的载体产业,对传播中国文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加入WTO 后这十余年间,我国出版业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其实,中国图书“走出去”主要有两大途径,即实体出口和版权出口。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实现资本“走出去”,我国出版商也在不断地努力寻找其他途径,如独资、并购、合作或在海外设立分部等。

但不可否认,在这方面,发达国家仍然占据着主导权,其发展水平也远远超出我国,所以,中国图书“走出去”任重道远。

一、跨文化语境下中国图书出版的意义以及现状1.中国图书出版的意义中国图书蕴含着中国的风土民情、地质风貌、价值观念,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深厚情感。

事实上,中国出版“走出去”也就意味着中国文化“走出去”,能让更多外国人深入地了解中国,包括中国人和中国文化。

当然,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重要载体,出版产业一定要真正理解中国图书“走出去”的重大战略意义。

一个真正崛起的国家,除了硬实力要够硬,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也要够硬。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让人欣慰。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愈发突出,那么相应的,世界需要了解中国,需要获取更多有关中国的信息。

出版业作为一个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要有极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实现自身存在的价值,并不断提升自身价值。

2.中国图书出版的现状现阶段,中国图书“走出去”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版权输出和实体出口,其中又以图书实体出口为主。

传统文化图书出版“走出去”的文化传播思考

传统文化图书出版“走出去”的文化传播思考

传播力研究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126 传播力研究 2020年2期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逐渐蔓延,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输出,也应该顺势而为,以影视、出版等为载体,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

尤其在图书出版领域当中,做好高质量的精品书,将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用多样化的形式展示出来,体现出版人独具匠心的品位和智慧,才能依托“走出去”战略将出版物传播到更多更远的地方,被翻译成各种语言,远销海外,进而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效率。

一、传统文化图书出版“走出去”的意义(一)能够为我国的图书出版事业增添活力受新媒体行业的冲击,传统的出版行业中纸质图书的销量和关注度逐渐降低,市面上标榜的畅销书,销量也大不如前,导致许多小型的出版社纷纷倒闭,大面积裁员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在这种境遇下,出版社中的不少编辑也丧失了工作的动力,所策划的图书得不到市场的认可。

但是基于传统文化图书出版“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将图书的策划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食、服饰、文字以及历史等内容融合起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出版社的编辑增加灵感。

而且这类图书有专门的营销渠道或出口渠道,一旦做好,不仅会在国内市场上增加口碑,甚至远销海外,被翻译成各种国家的语言,不仅增加了相关编辑的自信心,同时也能为整个出版市场增加活力[1]。

(二)能够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深邃的内涵和幽深的品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

但是随着近几年西方文化的入侵,无论是国外的书籍还是国外的影视资源,在中国的发展都非常顺利和迅速,不少作家、影视编剧纷纷效仿,可见文化输出的效果非常明显。

反观我国传统文化的输出,虽然孔子学院、古装影视剧获得了大众的认可,但是影响的范围还非常狭窄。

基于此,将出版物与传统文化的传播结合起来,从少儿绘本到经典读物,从四大名著到怪异杂谈,使一大批优质读物和文化经典真正地走出国门,让国外友人能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深深着迷,在树立品牌文化自信的同时,有利于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播和发扬,对我国文化建设来讲具有重要的引导价值。

关于图书出版“走出去”的若干思考

关于图书出版“走出去”的若干思考

关于图书出版“走出去”的若干思考罗 璇(云南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云南昆明650034)摘 要:随着新时代的发展,要让中国更好地了解世界,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图书出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图书是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因此必须通过推动和创新,使图书出版“走出去”,通过主题图书,使中国的身影在世界的舞台上更加耀眼。

因此,图书出版“走出去”是当前业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各个出版社努力的方向。

本文针对当前中国图书出版“走出去”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图书;出版;走出去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5-0203-01中国图书出版“走出去”是世界文化的传播途径,也是促进世界了解中国的途径,能够促进中国同世界各国友谊的发展。

但就现在而言,中国与世界其他各个国家相比,文化产业发展存在明显的差距,我国文化产品的出口总体还停留在起步和探索的阶段,规模总体较小,结构也不合理,营销手段相对落后等。

一、中国图书对外出版现状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进而了解中国,汉语国际教育在国内外也获得了蓬勃发展,部分海外人士对学习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但这些年来,我国图书海外出版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如何在中国书籍中讲述好中国故事、传达中国声音,增进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中国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在西方国家实施“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项目以资助出版的方式,鼓励境内外出版机构以独资、合资的方式出版各类型的中国主题图书,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多个国家都签订了资助协议,还同非洲等国家的出版社开展了合作,资助中文图书在当地翻译出版,比如在坦桑尼亚、纳米比亚和马里地区自助出版了一些有关疾病防治的科学类书籍。

但是这些年来,国家资助出版图书的主题存在差异,各个国家对图书类型的喜好不同,出现了分布不均匀的现象,因此中国图书对外出版虽然取得了一些可观的成果,但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图书版贸工作探析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图书版贸工作探析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图书版贸工作探析作者:吴迪来源:《传媒论坛》2020年第07期摘要:中国文化“走出去”可以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提高国内软实力以及整体国力,还有世界上的激烈竞争力。

图书是认识我国文化的一种核心形式。

文章对出版部门在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图书版权贸易工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国文化;“走出去”;图书;版权贸易中图分类号:G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7-00-02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国际版权贸易对我国出版业版权贸易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打破了我国出版业原有的局面,注入了新鲜活力。

版权贸易属于无形财产权交易,图书版权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弘扬中华文化,图书版权出口显得尤为重要。

鉴于此,本文针对图书出版权发展趋势,分析了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图书版权贸易对图书出版的影响,并从几个方面对出版单位版权贸易工作提出了建议。

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意义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及五中全会上,具体指出渐趋完备“走出去”策略,在《国家十一五计划阶段文化推进策略纲要》里,对文化“走出去”策略加以具体限定:牢抓文化“走出去”特大项目、业务的推行,有效应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类物资,积极参加全球协作及竞争,强化对外文化沟通,拓展对外文化交易,逐渐转变国内文化品牌交易逆差非常大的被动格局,构成以民族文化为中心、吸取外部合理文化、助推华夏文化迈向全球的文化放开局面。

在对外文化沟通角度应用的主要举措是:开拓对外文化沟通及播扬途径,培养外向型主体文化公司,推行“走出去”特大项目事业。

紧跟着,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文化发展十一五计划》指出,应在将来五到十年时间里,积极推行五大进步策略,华夏文化“走出去”策略即为一个方面。

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基于文化范畴重点指出的为文化软实力明显强化,文化产业成了社会经济主体性产业,华夏文化“走出去”脚步越来越大,现代化文化强国构建根基更为牢固。

我国的出版经纪人

我国的出版经纪人

我国的出版经纪人出版经纪人也称版权代理人,是指连接作者和出版商的中间机构或个人。

他们与作者签署版权经纪合同,帮助作者寻找作品出版和发表机会,从而获得一定的收益。

现在,出版社的转企改制和文化企业的融资上市,加快了中国出版业走向市场化、商业化的步伐。

但是,中国出版业目前仅是以数量来获取了出版大国的头衔,而非出版强国。

面对着一个庞大的市场,很多作品找不到合适的出版社出版,而出版社也常常为找不到好的或者有潜力的作者而发愁。

其实,促进作者与出版者的最佳结合的角色非出版经纪人莫属。

出版业越来越细分,市场的推广和运作也越来越复杂,专业分工已经比以前要求更严格,出版经纪人需要发掘作者、培育作者和包装作者,通过市场调查和分析来确定作品的路线,参与选题策划、装帧设计、监督印刷质量、广告宣传等。

出版经纪人可以说是出版链条中的润滑剂。

目前,在国内已经出现了一批民间出版经纪人,但由于运作时间不长,出版经纪人市场还比较混乱,赢利者并不多。

官方的出版经纪人最大的是中华版权代理总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中国政府批准建立的第一家国家版权代理机构,也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代理版权种类最多的惟一一家国家级综合性版权代理机构。

中华版权代理总公司成立之初的主要职责是替作家维权,保护作家权益不受侵害,是一家非盈利性质的服务机构。

版权贸易是近几年的事,且以国外为主。

从现状分析来看,民间出版经纪人运作灵活,市场程度高,但实力往往稍显薄弱,赢利不强,风险也较大。

而官方的出版经纪人虽然实力雄厚,但因其背景市场化程度较低,并没有真正的商业化运作。

所以,地方性的官方出版社与民间出版经纪人如能优势互补,对图书出版行业的发展不无好处。

从出版业发展进程来看,出版经纪人是图书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但是就目前国内的出版情况来看,无论从职业定位还是从相关法律来说,出版经纪人的概念都很模糊,北京印刷学院新闻系副教授叶新表示,国内出版业市场化程度不高,出版社和作者对出版经纪人在出版流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都不够认同,导致出版经纪人的地位非常尴尬。

国际知名出版经纪人托笔伊迪的成功经验探析

国际知名出版经纪人托笔伊迪的成功经验探析

国际知名出版经纪人托笔伊迪的成功经验探析近年来,随着全球出版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出版经纪人纷纷崭露头角。

其中,托笔伊迪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出版经纪人之一,在出版界具有极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他既是出版界的巨子,也是众多作家和出版商心目中的传奇人物。

那么,他是如何取得这样的成功的呢?本文将对托笔伊迪的成功经验进行探析。

一、深入了解市场作为一名出版经纪人,托笔伊迪首先要了解的是市场。

他通过在各地图书市场的参观和考察,了解不同地区读者的需求和市场的潜力。

同时,他还时刻关注市场的变化和趋势,积极寻找市场机会,以把握市场动态。

也正是凭借着对市场的深入了解和洞察力,托笔伊迪才能成功地在出版领域拥有一席之地。

二、建立广泛的人脉托笔伊迪是一个人脉广泛的人。

他与世界各地的出版商、作家和媒体人都有广泛的联系,这使得他能够迅速了解市场和行业的最新动态,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出版项目。

此外,他还善于在出版领域中建立关系,通过与出版商和作家的深入合作,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

三、雄厚的财务实力出版界的竞争非常激烈,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成功的出版经纪人需要有雄厚的财务实力,以便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托笔伊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他拥有自己的出版公司,可以自由地发掘和选择项目,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经济命脉。

四、扎实的专业素养托笔伊迪是出版领域的专家,对出版的方方面面都有深入的研究。

他了解不同出版领域的规律和趋势,了解读者的习惯和需求,更懂得如何让作品更好地适应市场。

同时,他的运营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也是非常出色的。

这些专业素养的打磨,让他在出版经纪行业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五、敢于创新成功的出版经纪人需要不断创新,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托笔伊迪正是一个善于创新的人,他的公司拥有强大的数字出版团队,并在电子书市场上获得了巨大成功。

同时,他还主张在数字出版市场中使用社交媒体等新兴渠道,与读者建立联系,扩大自己的读者群体。

出版经纪人策划书3篇

出版经纪人策划书3篇

出版经纪人策划书3篇篇一出版经纪人策划书一、策划书名称出版经纪人策划书二、策划书目的本策划书旨在为出版经纪人提供一份详细的业务发展计划,帮助其在出版行业中取得成功。

三、市场分析1. 目标市场:我们的目标市场主要包括作家、出版社和图书经销商。

2. 市场需求:随着人们对知识和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加,图书市场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特别是在数字化时代,电子书和有声读物的兴起为出版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3. 竞争情况:出版行业竞争激烈,需要出版经纪人具备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以提供优质的服务。

四、服务内容1. 发掘和培养作者:通过各种渠道发掘有潜力的作者,对其进行培养和包装,帮助其提高写作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2. 代理出版业务:代表作者与出版社进行沟通和协商,确保作者的权益得到最大化保障。

3. 市场推广:制定合理的市场推广策略,提高图书的知名度和销售量。

4. 版权代理:代理作者的版权事务,包括版权转让、授权使用等。

5. 业务咨询:为作者和出版社提供有关出版业务的咨询服务,帮助其解决各种问题。

五、营销策略1. 网络营销:利用社交媒体、博客、论坛等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和推广。

2. 参加书展: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书展和文化活动,扩大业务范围。

3. 建立合作关系:与出版社、图书经销商、作家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4. 口碑营销: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的信任和口碑,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户。

六、盈利预测1. 收入来源:主要包括代理出版业务收入、版权代理收入、市场推广收入等。

2. 成本预测:主要包括人员工资、办公场地租赁费用、市场推广费用等。

3. 盈利预测: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预测未来几年的盈利情况。

七、风险评估1. 市场风险:出版行业竞争激烈,市场需求和趋势变化较快,可能会影响业务的发展。

2. 法律风险:出版业务涉及到版权、著作权等法律问题,需要出版经纪人具备丰富的法律知识和经验,以避免法律风险。

3. 人员风险:出版经纪人的业务能力和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客户的满意度和业务的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的人员管理制度,确保人员的稳定性和专业性。

推动国际出版合作 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

推动国际出版合作  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

推动国际出版合作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作者:
来源:《新阅读》2022年第09期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多次做出重要指示。

2022年7月18日,商务部、中宣部、外交部等27部门再次下发《关于推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着力促進文化贸易规模增长和结构优化,增强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中华优秀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意见》在扩大出版物出口和版权贸易方面,提出三个努力方向:一是推动主题出版物出口,扩大文学艺术、传统文化、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出版物和学术期刊、教材、少儿读物、学术数据库产品出口;二是积极发展版权贸易,扩大版权出口规模,提升版权出口质量,优化内容品质和区域布局,拓展版权出口渠道和平台;三是提升外向型图书整体策划、编辑出版和设计印刷水平,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出版,提高国际市场影响力。

国内各大出版社积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交流做强企业、加快文化与出版“走出去”的经验和办法。

7月20日,在中国出版协会、山东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以“新时代·新合作·新发展”为主题的第五届“国际新闻出版合作大会”召开,来自国内的多家出版社及国际一些知名出版商共商国际文化及出版合作大计。

本刊约编了部分发言嘉宾文章,组成本专题,期望为出版业及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参考和借鉴,并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智慧与力量。

策划人:宗蕾。

图书出版,引领文化潮流

图书出版,引领文化潮流

图书出版:引领文化潮流的关键力量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图书出版行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影响力塑造我们的文化环境。

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引领文化潮流的关键力量。

在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图书出版业如何适应并引领文化潮流,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图书出版的核心价值图书出版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以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将人类的知识、思想、情感传递给下一代。

在这个过程中,图书扮演着知识传播、价值观塑造、审美引导等多重角色。

随着科技的发展,图书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演变,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更具互动性。

例如,电子书、有声书、交互式图书等新的出版形式,不仅扩大了阅读的范围,也提高了阅读的趣味性。

二、图书出版引领文化潮流的表现1.反映社会变迁:图书出版是社会变迁的镜子,它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风潮和趋势,通过书籍的形式将其记录下来。

例如,环保、科技、艺术、人文等主题的图书,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和追求。

2.塑造社会风尚:图书出版在塑造社会风尚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精心策划和推广,优秀的图书作品可以成为社会热点话题,进而影响大众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方式。

例如,近年来流行的历史小说、心理悬疑小说等,都是通过图书出版引领了相应的文化潮流。

3.推动创新思维:优秀的图书作品往往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力。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读者可以接触到新的观念、新的视角,进而推动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未来图书出版的发展趋势1.跨界合作:随着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图书出版将更加注重与各类平台的跨界合作。

这将打破传统的出版界限,扩大图书的影响力,同时也有利于丰富图书的内容和形式。

2.个性化服务:随着读者需求的多样化,图书出版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服务。

例如,根据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兴趣,提供定制化的阅读推荐;针对特定读者群体,推出专门的主题图书等。

3.国际化趋势: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图书出版也将越来越国际化。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研究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研究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探究起首,我们要关注中国出版业的“走出去”背后的推动因素。

一方面,中国出版业面临着国内市场饱和的问题,进步空间相对有限。

因此,通过“走出去”,可以打开国际市场,寻找更大的进步机遇。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力的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也日益提高。

为了提升国家形象和文化软实力,中国出版业乐观参与文化沟通合作,推广中国文化。

其次,我们要关注中国出版业的“走出去”的方式和策略。

从方式上看,中国出版业的“走出去”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出版物的进口与输出,另一种是版权的引进与输出。

通过进口出版物,中国可以吸纳国外的先进理念和阅历,丰富国内读者的阅读内容。

同时,中国也将自己的优秀作品输出到海外市场,提升中国作品的国际影响力。

在版权方面,中国乐观引进国外优秀作品的版权,使其在中国流传并推动中国出版业的进步。

同时,中国也努力推销自己的版权,使中国作品可以在国际市场得到广泛传播。

第三,我们要关注中国出版业的“走出去”对中国的影响。

起首,中国出版业的“走出去”将增进中国文化的走出去,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通过输出中国作品和引进国外作品的版权,中国出版业为世界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阅读内容,也有助于推动全球文化多样性的进步。

其次,中国出版业的“走出去”有助于扩大中国出版业的市场规模和影响力。

通过参与国际沟通合作,中国出版业可以与国际先进出版机构建立合作干系,提高自身的创作、编辑、印刷等方面的专业水平。

同时,中国的出版商和作家也可以通过“走出去”获得更大的商业机会和进步空间。

最后,要充分熟识到中国出版业的“走出去”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中国出版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面临着语言、文化和市场规则等方面的障碍。

另一方面,中国的出版物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也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优质出版物的竞争压力。

因此,中国出版业需要加强对外语言和文化的进修,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中国出版业的“走出去”是一个重要的进步趋势,对中国以及世界出版业都产生了乐观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版经纪人:从助力图书出版到推动文化走出去作者:钟瑾来源:《出版广角》2015年第10期【摘要】百余年来,欧美的出版经纪人向世界证明了他们对于出版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在中国,出版经纪人才刚起步不久,是出版业新格局的产物。

2009年以来,伴随着中国出版业转企改制的步伐,出版经纪人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挑战。

本文认为,中国的出版经纪人必须加快步伐,以内容为核心,以图书出版为起点,实现多领域共同发展,早日承担起传播中华文化、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任。

【关键词】出版经纪人;图书经纪;影视经纪;版权交易;文化软实力【作者单位】钟瑾,上海大学出版社。

经纪人,即促进买卖双方成交并从中获取佣金的中介人。

随着中国的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经纪人已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出现——保险经纪人、房地产经纪人、体育经纪人、演出经纪人、文物经纪人、文化经纪人……成为第三产业中潜力巨大的一个朝阳行业。

出版经纪,顾名思义,是指与作者签署版权经纪合同,帮助其作品寻找出版机会,从而获得一定收益的个人或机构。

在中国,出版经纪人是新的出版和市场格局的产物。

因为出版经纪活动是围绕版权来展开的,所以出版经纪人也称为版权代理人。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文化产业的急速发展,作为作者与出版者之间桥梁的出版经纪人,不仅应保障作者的权利,促进图书市场的繁荣和发展,更应通过掌控版权参与国际交流,助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一、出版经纪人是职业作家的明智选择出版经纪人最早出现在1875年的英国。

虽然,传统出版业一度因担心要支付高额版税给作者而排斥出版经纪人的存在,但是,出版经纪人用自己的成功运作证明了出版经纪活动存在的价值,进而使自己成为一百多年来欧美国家出版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以至于如今英美等国的大部分出版社只接受出版经纪人推荐的作品。

作为迄今全球最畅销的图书,据统计,截至2015年5月,“哈利·波特”系列图书已在全球销售逾4.5亿册。

1995年,J.K.罗琳完成了该系列的第一本《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并投给了多家出版代理公司,其中包括英国著名的克利斯托夫·里特文学代理公司(Christopher Little Literary Agency LLP)。

正是经由该公司推荐,1997年此书得以出版。

随后,不仅该系列的其余6本陆续推出,而且据此改编的7部同名电影也依次在全球公映,票房大卖,罗琳因此成为全球最富有的作家之一。

在中国,以2010年以来公布的“中国作家富豪榜”(2014年改名“中国作家榜”)为参考,每一年的前十位畅销作家几乎都是由出版经纪人或公司打造的。

知名出版人路金波曾是国内第一代网络作家,他依托文学网站“榕树下”,先后签约打造了韩寒、王朔、海岩、安妮宝贝、蔡骏、饶雪漫等一批知名作家,并以畅销作品和“天价版税”轰动业界。

比如2008年,饶雪漫获版税800万元,韩寒获版税300万元,王朔的《我的千岁寒》版税更是高达一个字3美元。

继之而起的“盛大文学”,通过旗下出版经纪人的挖掘,成功包装和打造出十多位“千万版税作家”,如《盗墓笔记》的作者南派三叔,其版税2011年为1580万元,2012年为850万元。

韩寒、郭敬明成名以后,版税总额至今一直在“中国作家富豪榜”的前十名内。

近年来,中国作家榜单呈现年轻化趋势,传统作家的席位越来越少,80后作家在2014年的榜上占三分之一,其中6位作家甚至不满30岁。

国内的北京、上海、广州及极少数一线城市的出版经纪人目前已具有一定的实力。

但总体而言,2009年出版业改制以来,中国的市场机制还远未成熟,出版业的经济效益并不显著。

由于图书印数日益萎缩,作者的版税只有10%—15%,出版经纪人靠从作者版税中抽取10%—20%作为佣金,根本无力维生,除非同时代理多人。

有人认为,经济回报低并非问题的关键,重点在于中国作家并没有意识到出版经纪人的重要性,觉得其可有可无。

2013年5月,莫言在微博上公开表示委托女儿管笑笑代理自己作品的版权和其他各种合作事宜。

同时,财经作家、媒体人吴晓波也宣布由其家人代理出版业务。

知名作家的获利情况复杂,社交事务繁多且更注重隐私,自然需要更高层次的出版经纪服务。

从全球出版业的整体情况来看,出版经纪人无疑是职业作家的明智选择。

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即作者专注于写作,出版经纪人运用专业知识协调和处理法律与利益的关系,一方面,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作者的权利,使出版活动获得更好的策划和运作,使作家和出版经纪人都实现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这也符合出版业发展对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要求。

当然,目前出版经纪行业的发育不全及出版经纪人的个体缺陷问题不容忽视。

而且,出版社也不认同出版经纪人与自己同属出版流程的重要环节,都是出版业发展的重要角色。

此外,在法律地位和职业资格认证方面,出版经纪人身份尴尬,以致工作起来不得力。

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出版业的充分市场化和法制化。

二、从传统图书经纪到数字出版、影视经纪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在出版经纪人的努力下,欧美出版业早已溢出单一的图书出版,实现跨媒介、跨领域的延伸,以内容为核心,谋求利润最大化,“哈利·波特”系列作品就是非常显而易见的例证。

这是出版业自身格局的发展要求,也是文化传播及文化产品衍生的趋势。

2013年,“中国作家富豪榜”推出子榜单“中国网络作家富豪榜”。

唐家三少、天蚕土豆、血红3位作家分别以2650万元、2000万元、145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前三。

2014年,唐家三少更以5000万元版税蝉联榜首。

网络作家的实力和获利能力震撼了业界,引发了传统出版业的忧虑。

网络出版物、数字出版方式的日趋流行,固然挤占了传统图书出版的市场份额,但换个角度想,这又何尝不是一个契机,让熟悉互联网、数字媒体、新媒介的年轻一代通过这样的途径接触图书,重拾阅读,多渠道获取知识和乐趣。

保持乐观心态是必要的,但出版业的改革亦势在必行,同时,出版经纪人也面临着挑战。

第一,数字出版的流行,催生了很多技术问题和法律问题。

版权可以重复销售,反复获利,版权形式越丰富,合作方式越复杂。

那么,作品的纸质版权和电子版权是分而论之还是整体考虑?出版经纪人要关注哪些新增的版权领域?如何提升谈判能力?如何应对版权侵害?如何应对产业发展对出版经纪人数量需求的不断增加?……总之,各种新情况会层出不穷。

第二,数字出版会使出版产业链越来越短,出版业日益市场化。

因此,出版经纪人要能在新的出版形势下判断出有获利可能的作品和真正有实力、有市场潜力的作者,还要尽可能准确定位图书和受众,为作者找到最合适的出版平台,包括搭建数字出版平台,延伸数字出版服务等。

此时,对出版经纪人的要求提到了文化产业的高度,出版经纪人不单要能为作品争取到好价钱,还要实现作品价值的最大化。

在此过程中,出版经纪人应调整角色定位,积极介入项目的选题策划、出版、宣传和市场营销,变单一的传统图书经纪为包括图书、影视、新媒体等多方位的代理,将业务范围拓展至版权代理、项目开发、作品改编、市场营销、品牌培育、版权贸易等多个层面。

在内容的引领下,影视经纪成为出版经纪人业务的一大发展方向。

在这方面,欧美国家的图书与影视作品之间的转换机制之成熟、出版经纪流程的完善,为中国同行树立了榜样。

在中国,图书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的例子早已屡见不鲜,但是难见出版经纪人的作为。

数年前,台湾漫画家朱德庸的作品曾创造了两个月内销售40万册的神话,这与北京点形文化传播公司的运作是分不开的。

而且,在图书出版之余,朱德庸的《粉红女郎》《双响炮》等作品还拍成了电视剧,成为早期的白领类型剧之一。

2014年横空出世并登上“中国作家榜”榜首的张嘉佳,因其小说《摆渡人》被著名导演王家卫买下筹拍电影,半年内,其作品以200万册的销售佳绩创造了中国出版界的奇迹。

2015年2月,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三体”系列作品的英文版入围美国“星云奖”的长篇小说决选。

8月,该系列作品的第一部获得“雨果奖”,第二部的英文版亦将不日于美国出版。

与此同时,电影《三体》开拍,由此2015年被中国媒体称为“科幻电影元年”。

文学是影视作品的创意之源,在中国当代小说家中,莫言作品被译介至国外的数量堪称第一,究其原因,张艺谋导演的代表作《红高粱》功不可没。

而影视作品的问世也会反哺助推图书的获利。

长期来看,随着文化产业的日渐发展,文化产品之间的关系将越来越复杂,哪种形式先诞生已越来越不重要,互相借力、互利共荣将成为共识。

总之,无论是传统的纸质出版,还是新兴的数字出版,抑或是图书出版与影视制作的相辅相成,归根结底,内容、质量是文化产品的核心,这也是出版经纪的工作中心。

没有优秀的内容,出版流程的其他环节或者任何形式的发表都将无从实现。

影视经纪是图书经纪的必由之路,但不是目的地。

三、从代理出版到文化走出去据统计,2012年全国共出版图书41万余种,2013年和2014年达44万余种,出版品种稳居世界第一,图书市场规模仅次于美国。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的《2013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显示,2013年,全国共引进版权18167种,输出版权10401种,其中引进图书版权16625种,输出图书版权7305种,图书版权贸易引进和输出比例约为2.3∶1,与2012年的2.1∶1相比,版权贸易逆差有所加大。

2004年,这一比例曾高达7.6∶1,2009年为4.2∶1。

拥有世界20%的人口,图书版权贸易量占世界份额却不到1%,这种状况深刻反映了当前我国文化输出的弱势地位,与中国发展文化软实力、文化走出去的愿望极不相称。

进入21世纪,中国出版如何走出去的问题前所未见地摆上了中央政府的议事日程。

2002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原新闻出版总署先后在莫斯科、法兰克福的国际书展期间举办“中国图书报告会暨中国图书和版权赠送”活动,这是我国政府首次较大规模地组织实施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活动。

2003年,这两个部门变“版权赠送”为“翻译费资助”,向海外推广中国图书。

在此基础上,2004年下半年,“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启动,并在2006年1月联合成立工作小组。

2009年,该计划推出“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不仅资助翻译费,还资助图书出版和推广费用。

2015年7月,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宣布启动“上海翻译出版促进计划”。

这是全国范围内第一个以支持外籍译者译介中国作品为重点的地方性扶持方案。

十多年来,以版权输出为标志,“文化走出去”工作已卓见成效,中国文学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

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2014年5月,阎连科成为首个荣获“卡夫卡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他甚至被预言是下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2014年2月21日,《纽约时报》以3000字的显著篇幅对中国作家、浙江作协主席麦家进行了深度报道,提到了他将于次月在美国上市的作品《解密》(英文版),并对他写作的意义给予高度评价,引发了英国媒体的争相报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