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8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语文版 (1)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第28课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第28课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第28课湖心亭看雪【导学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欣赏西湖奇景,体会白描手法的运用。

3.学习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法,感受作者的情怀。

【课时计划】2课时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深悟文本”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精彩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一切景语皆情语”,假如作者心中有一个春天,那么他笔下的景物就春意盎然;假如作者心中有一份柔情,那么他笔下的景物就温柔缠绵。

可是,如果作者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景物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欣赏雪景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字音。

崇祯..(chóng zhēn) 是日更.定(gēng) 拏.一小舟(ná)毳.衣炉火(cuì) 雾凇沆砀...(sōng hàng dàng)铺毡.对坐(zhān) 焉得更.有此人(gèng) 喃喃..(nán nán)余强.饮三大白(qiǎng)2.理解课文重点词语。

(1)一词多义是是日更定矣(代词,这)是金陵人(表判断) 一上下一白(副词,全)长堤一痕(数量)更更有痴似相公者(副词,还)是日更定矣(古时夜间的计时单位) 白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上下一白(白色)(2)古今异义余拏.一小舟(古义:撑,划;今义:拿东西,捉拿。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8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8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语文版
进入学习
了解作者
导学阶段
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
一、.整体把握课文
(1)朗读后注音:
更( )定 毳( )衣 雾凇( )沆( )砀( )
一芥( ) 喃喃( )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下列词义:
是日更定: 余拿一小舟:
雾凇沆砀: 上下一白:
焉得更有此人:强饮三大白:
莫说相公痴:
(3)对译下列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5、概括文章内容,并写出叙事的要素。
二、赏读探究:
1、分析人物:概括文中“相公”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2、文中“痴”都表现在哪里?
3、文中是怎样描绘雪景的?(从顺序、角度、感官来分析)
4、“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如果换成:“一道 一座 一艘 三个”,有什么不同?
5、不知有一点我们同学们注意没有,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其实是清朝,而开头时间依然以明朝的崇祯年号记录时间。有何深意?(文章弥漫一种淡淡愁绪,对故国的思念,是作者情感孤傲,超凡脱俗的性格形成的原因)
三、“白描”专项训练: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
⑤两岸连山 (√)
⑥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⑦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豪雄 (×)
⑧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
⑨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月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
白描——(抓住事物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8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8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语文版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设计意图:《湖心亭看雪》是张岱山水小品的代表作,课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写景上采用白描手法,可谓简洁凝练,别有情趣。

如何将这篇美文通过最优化的教学让学生品出其中独特的滋味来呢?很显然,用传统的逐句落实的文言文串讲方式肯定难以实现这个目标。

新课标倡导要让学生“自主体验”,像这样的美文,更应如此。

通过细心品析,我发现这篇文章可用一个字“奇”来串领全篇。

通过“奇”这个字可以将相应的课文中的人、景、情等像串珠子一样串连起来,然后一线牵拽出来,这样应该可以带来生动活泼、紧凑高效的良好的课堂效果。

教学过程一、以欣赏西湖美景,背诵诗句导入新课。

二、走近张岱。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

四、品读课文。

1、抛出主问题:老师读完《湖心亭看雪》,感觉这篇文章真奇特,明明有舟子同行,作者却说自己是“独往”,文中还有很多奇特的地方,请大家帮忙找一找。

2、学生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依据说说“奇”在哪里。

3、教师归纳:“奇”表现在:看雪的时间奇、看到的雪景奇、描写雪景的手法奇、看雪的人物奇、赏雪的情趣奇等几个方面。

4、课堂练习。

六、布置作业:1、、把文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小节内容改写成一段生动描写西湖雪景的2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抓住“奇.”的特点来描写。

2、课后讨论:假使时间倒流,张岱在湖心亭上奇遇..“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你认为他们会成为知己吗?板书设计:湖心亭看雪张岱时间奇大雪三日更定时分雪景奇雾凇沆砀上下一白手法奇白描手法量词奇(堤)痕、(亭)点、(舟)芥、(人)粒奇人物奇痴迷雪景行异于众情趣奇高雅脱俗…………。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第28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第28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语文版

《湖心亭看雪》【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揣摩文中借助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叙事、写景、抒情交融的写作特色。

3.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理解文章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请学生先交流自己积累的有关雪景的诗词)前几天,我们随郦道元游了“三峡”;跟苏轼“夜游承天寺”;同周密一起“观钱塘潮”,今天就让我们和张岱到“人间天堂——西湖,去《湖心亭看雪》”。

(多媒体显示:背景西湖雪景。

教师提示:现在让我们走进张岱的世界。

)多媒体显示张岱相关资料: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

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

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

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明白:张岱乃异乡之客;亡国之人。

二、朗读感知1.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提示:更(gēng)定毳(cuì)衣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 一芥(jiè) 喃(nán)喃2.学生自由朗读,揣摩领会朗读技巧。

3.学生个读,要求读得正确流畅,师生点评。

4.学生分组读,相互点评。

5.学生分组展示,要求读得抑扬舒缓,并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大意。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第28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第28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语文版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突出天气的严寒;也为下文更定到湖心亭看雪埋下伏笔,突出游兴强烈。

)“俱”和“绝”各是什么意思?(“俱”指全、都;“绝”的意思是停止、消失。

)(3)“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么冷的天气,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孤怀雅兴,孤高自赏。

)“是”字怎样理解?(是代词,这。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几句写雪景,有什么特点?(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齐读第一段。

(5)齐读第二段。

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么?(已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

)作者看到了什么?和这些人有些什么交往?(即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翻译这段内容。

)(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作者和这些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境,使我想起两句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者不善饮酒,却“强饮三大白”,真可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啊。

(6)“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尾声,你怎样理解这个“痴”字?(舟子说作者“痴”,又说还有像作者一样“痴”的人,实际上是突出作者的“痴”。

)“喃喃”一词,你看出了什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状态。

)4.学生齐读全文。

三、问题研讨1.关于白描手法:读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作者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这种手法就叫做白描。

你能简要分析文中白描手法吗?(作者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几笔,却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8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8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8课《湖心亭看雪》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1.3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词语。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3.2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难点: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利用图片展示湖心亭的雪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雪景的感受。

1.2简要介绍作者张岱及《湖心亭看雪》的背景。

2.自主学习2.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2学生标注出生字词和重点词语,并查找注释。

3.课堂讨论3.1.1课文描绘了哪些雪景?3.1.2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1.3课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有何特点?3.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

4.课堂讲解4.1讲解生字词和重点词语。

4.2分析课文结构和表现手法。

4.2.1课文以时间为线索,描绘了雪景的变化。

4.2.2课文运用白描手法,生动地描绘了雪景。

4.2.3课文以诗化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5.比较阅读5.1让学生比较《湖心亭看雪》与《咏雪》两篇课文,分析它们的异同。

5.2学生分享比较结果,教师点评。

6.课堂小结6.2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课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比较阅读等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湖心亭看雪》这篇课文。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同时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课后作业旨在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但仍需在课堂讲解和课后作业方面进一步改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在自主学习环节,可以设计如下对话引导:教师:“同学们,你们在阅读课文时,有没有注意到作者在描绘雪景时用了哪些词语?能分享一下你们的发现吗?”学生甲:“我发现作者用了‘白茫茫’、‘雪压’等词语来描述雪景。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28、湖心亭看雪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28、湖心亭看雪
雾凇(sōng) 一芥(jiè )沆砀(hàng dàng )
5、自读课文,读准句子的节奏。
(学法指导:句子朗读的节奏应以意义为单位划分,不能把一个意义单元划断。)
①湖 中/人 鸟 声/俱 绝。
②余/强 饮 三 大 白/而 别。
③莫 说/相 公 痴,更 有/痴 似 相 公 者。
【探究活动三】读懂课文,翻译课文
操作流程:
1、选取2个小组推荐的学生上黑板演板,其他学生在导学案上完成。
2、同桌互改、纠错。
3、齐读一遍,强化记忆。
过渡:能读准字音还只是学习的一小步,要读懂课文还要能读准句子的节奏。
操作流程:
1、同桌为一组准确、清晰地诵读全文。
2、互相听、读,能指出对方同学在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3、完成第2小题。
2、断桥残雪
断桥位于杭州市西湖白堤的东端,背靠宝石山,面向杭州城,是外湖和北里湖的分水点。断桥势较高视野开阔,是冬天观赏西湖雪景的最佳去处。每当瑞雪初霁,站在宝石山上向南眺望,西湖银装素裹,白堤横亘雪柳霜桃。断桥的石桥拱面无遮无拦,在阳光下冰雪消融,露出了斑驳的桥栏,而桥的两端还在皑皑白雪的覆盖下。依稀可辩的石桥身似隐似现,而涵洞中的白雪奕奕生光,桥面灰褐形成反差,远望去似断非断,故称断桥。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西湖的美。
2、体会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情思。
【学习重点】
感受雪后西湖的美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情思
【学习过程】
【探究活动一】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法指导:读课文,在每一段前面标上序号,在重要句子下面划上记号,再加以概括。)
1、写出各段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交代了游西湖的时间以及环境,为下文写西湖雪景和游人“痴”作铺垫。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下《28湖心亭看雪》word教案 (1)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下《28湖心亭看雪》word教案 (1)

28. 湖心亭看雪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及思想感情。

3. 把握本文叙事、写景、抒情交融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1.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式1.朗读法。

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3.品读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好。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明朝人张岱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

大家知道湖心亭位于什么湖上吗?(西湖)对。

一提起西湖,大家一定想到了西湖那美丽迷人的风光,想到了很多描绘西湖风光的名诗句。

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学生交流: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白居易)毕竟西湖四月中,春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但是在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些诗句中,却很少有描绘西湖冬景的。

我们大家仔细品味这些古诗,就会发现,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

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张岱,去品品他的这篇《湖心亭看雪》。

(板书课题)(多媒体显示:背景西湖雪景。

教师提示:现在让我们走进张岱的世界。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张岱相关资料: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湖心亭看雪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湖心亭看雪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湖心亭看雪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湖心亭看雪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篇一」【教学目标】〖基础目标〗1、读准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正确理解重点字的意思。

2、熟读课文,在自主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当堂成诵。

〖深层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了解什么叫白描,加深对描写这种表达方式的理解。

3、感受本文作者的那种与众不同的心态和旷世独绝的孤怀雅兴。

【教学重点与难点】1、正确理解文章意思,体会作者描绘雪景的独特手法。

2、正确掌握本文写景、叙事、抒情三者相结合的特色。

3、理解文中“独”与“痴”两字的内涵,体会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

关于西湖的诗句,我们耳濡目染的诗句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最爱湖东行缺乏,绿杨阴里白沙堤。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等等。

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

(展示图片)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

可见,拥有不同的情感世界就能看见不同的西湖。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走进作者,介绍背景,强调作者的故国之思,沧桑之感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山阴人。

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中年经历明朝的覆亡,家境也随之没落,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所以他的小品文中常暗含家国之痛与沧桑之感。

张岱钟情于山水而无意于政治,不入世俗,对熙熙攘攘的社会和变化无常的士人态度冷淡甚至厌恶,他追求的是一种冷寂的孤高。

这点在他的文章中时有体现。

三、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出示疑难字词的图片崇chóng是日更定gēng毳cuì凇sōng沆砀hàngdàng芥jiè强饮qiǎng四、默读文章,听文章录音五、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意义,重点字词一起解决1、提出重点字词:⑴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8课《湖心亭看雪》教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8课《湖心亭看雪》教案(语文版)

第28课湖心亭看雪【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能力目标: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要点】重点: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

难点: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学设想】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教学步骤】三课时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冬季最令人高兴的莫过于下雪了,那飘扬着的雪花,凝聚着对大地的热爱,从无垠的天幕洒落,在我们头顶飞舞,抚摸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

下雪啦,多好!雪带给我们的感受?——静穆、纯洁、纯净、阔大而辽远——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

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新课探究】一、作者介绍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侨寓杭州。

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

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

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

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

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

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

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

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

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

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

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老师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朗读。

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语句流畅,注意音韵铿锵。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更(ɡēnɡ)定毳(cuì)衣雾凇(sōnɡ)沆砀(hànɡdànɡ)一芥(jiè)2.读课文,读清句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湖心亭看雪
学习目标
1.诵读积累,理解课文大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品读赏析,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导语设计1:
被誉为“人间天堂”的西湖,无数文人墨客曾为它留下佳作。

关于西湖的诗句,我们耳熟能详的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

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

可见,拥有不同的情感世界就能看见不同的西湖。

导语设计2: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诗,诗中“寒江独钓”的清奇意境令人神往,孤高情怀叫人赞叹。

而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则营造了另一番意境,抒发了别样的情怀。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走进西湖,去湖心亭看看雪。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更(gēng)定拥毳(cuì)衣崇祯(zhēn)
沆砀(hàng)(dàng)余舟一芥(jiè)铺毡(zhān)对坐
余挐(ná)一小船喃喃nán 雾凇(sōng)
2生词注解
(1)通假字
挐一小船挐:通:“桡”撑船。

(2)一词多义。

一:①上下一白全②长堤一痕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
更:①更定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②更有痴似相公者还
是:①是日更定这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
绝:①绝消失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3)古今异义。

①余住西湖古:我。

今:剩余,多余。

②余挐一小船古:撑、划。

今:捉拿、手拿、拿腔拿调
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酒杯。

今:颜色、光亮、没有效果、无报偿
④是日更定古:这,代词。

今:用于判断,或与“非”相对
3作者名片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著作颇丰,今存有《琅《石匮书》等。

4背景追溯
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悠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

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再跟读。

留意文章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

2思考回答几个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告诉了我们什么?(点明时间、地点。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从哪种感觉来写?(从听觉来写。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突出大气的严寒;也为下文更定到湖心亭看雪埋下伏笔,突出游兴强烈。

)(3)“是日,更定矣,余籋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雪。


这么冷的天气,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孤怀雅兴,孤高自赏。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几句写雪景,有什么特点?(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齐读第1自然段。

(5)齐读第2自然段。

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么?(已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


(6)齐读第3自然段。

作者看到了什么?和这些人有些什么交往?(即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翻译这段内容。


(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作者和这些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境,使我想起两句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者不善饮酒,却“强饮三大白”,真可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啊。

(7)“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是尾声,你怎样理解这个“痴”字?(舟子说作者“痴”,又说还有像作者一样“痴”的人,实际上是突出作者的“痴”。

)“喃喃”一词,你看出了什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状态。


(二)深层理解
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交流点拨】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势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

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

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

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三)走进语言
1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

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作者写景使用了白描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

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2文章开头说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这里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交流点拨】不矛盾。

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是为伍,一个“独”字表现了文人雅士的孤傲。

(四)走进写法
人与景相融合。

人与景的融合是本文的特色之一,如第2自然段写景,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其精准的感受,体会到隐藏在简单背后的震撼力,使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是“看雪”行动的延伸。

人的参与,给本来显得有些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

(五)走进主题
本文通过对西湖壮观的雪景的描写及湖心亭奇遇的记叙,表现了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四、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痴行:大雪独行
上下一白
痴景(奇景):一痕、一点、
一芥、两三粒
痴情(雅趣):知己之乐
(痴人就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白描:抽象、概括
渲染: 形象,具体
五、拓展延伸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交流点拨】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

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

《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