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手指 语文 第十二册

合集下载

《手指》优秀说课稿

《手指》优秀说课稿

《手指》优秀说课稿《手指》优秀说课稿模板(精选6篇)《手指》优秀说课稿1一、说教材我说的课文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二册中的《手指》。

这篇课文通过写五个手指的不同特点,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以及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这篇文章的结构非常清楚,共有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是总写手指的特点,2―5自然段是分写五个手指的不同特点,最后一个自然段又总写,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文章的语言朴实又富有风趣,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手指的不同特点写得淋漓尽致。

这样的写作顺序及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一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以及新课标所特别关注的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能力”这三个维度的理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会读带有拼音的生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窈窕,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写作顺序及写作方法。

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3、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以及团结合作的重要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

是本组课文“人生领悟”中的最后一篇,我将引导学生自觉地学习,通过完成图表,读读,议议等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道理。

因此,我将随机地引导学生进行学法归纳总结。

通过其他几篇课文的内容总结,明白这篇课文的写作意图。

其次,我还将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这组课文表达感悟的方法。

(《桃花心木》,《手指》是在文中或文末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及直接表白的方法,给人以启示。

《顶碗少年》是将说明的道理蕴含在文章之中,使人从中受到启迪。

再次,我将充分利用文前的导读和文后的阅读链接,让生长阅读前明确阅读任务,阅读后,在课文链接的指导下,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一)、从导语入手,明确阅读要求1、板书课题《手指》,今天,我们来学习丰子恺先生的散文《手指》。

《手指》教学设计3篇

《手指》教学设计3篇

《手指》教学设计《手指》教学设计3篇《手指》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

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手指》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手指》教学设计1教材解读《手指》一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它是著名作家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

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

教学这篇文章,重点是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难点是领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理念《手指》这篇课文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

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点去把握:一是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是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内容进行重点体会,了解基本意思,体会作者运用的描写方法。

三是运用表格的形式,使五根手指的特点对比鲜明,清晰明了,并从中体会到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团结合作、取长补短。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唱《幸福拍手歌》,师生互动。

(课件展示:《幸福拍手歌》的视频。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是激发学生的情趣,使师生的教与学的关系更融洽,二是为下文学习手指起铺垫作用。

】2、过渡:每个人都有一双手,大家仔细地观察一下自己的手,说说手可以做哪些事情呢?(学生自由说)大家说得真好,手指长在每个人的手上,我们时时看到,常常用到,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手指》,(板书课题)看看课文对我们熟悉的手做了怎样的描写。

(课件展示:课文插图——)二、解析课文1、学生按自己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问: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学生读后回答)2、观察插图学生观察插图,说一说他们像什么?你最喜欢那根手指?(学生自由发言)【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手指》教案范文

小学语文《手指》教案范文

小学语文《手指》教案范文一、教材分析本课为小学语文第二册上册第一单元的《手指》一课。

《手指》是包苇韵的一首诗,情感直接,简练明了。

此诗通过描写手指的作用和形状,来展现出手指的独特之处。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学习诗歌,了解手指的作用和形状。

(2)能够正确朗读句子,理解诗歌的意思。

(3)积累和运用课文中的词汇。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细微之处的关注和珍惜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朗读诗歌。

2.难点:引导学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手指的想法和感受。

四、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课堂绘本3.活动道具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讲述一下手指的作用,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你们还记得我们的手指都能做些什么吗?”(学生举手回答)步骤二:课文学习(10分钟)1.教师播放课程辅助材料,学生跟读。

2.教师解读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要表达的意思。

3.学生分组小朗读课文,并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展示诗歌的情感。

步骤三:课文分析(1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分析诗歌,理解每句话的意义。

2.学生积极参与,发表自己对诗歌中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步骤四:词汇学习(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读词,学生跟读。

2.教师解释生词的意思,帮助学生记忆。

步骤五:图文配对活动(15分钟)1.教师展示图片,学生根据图片描述图片中的手指特征。

2.学生将正确的描述和相应的图片进行配对。

步骤六:情感体验(15分钟)1.教师展示道具,学生观察道具,描述道具的特征和用途。

2.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道具带来的不同感觉,并与手指的感觉进行对比。

3.学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手指的想法和感受。

步骤七:小结巩固(5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复习课文内容,总结诗歌的意义和学到的知识。

六、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手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通过活动感受到手指的独特之处。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二课半截蜡烛句子赏析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二课半截蜡烛句子赏析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二课半截蜡烛句子赏析《半截蜡烛》是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同学们在进行句子赏析时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店铺为五年级师生整理了《半截蜡烛》课文句子赏析,希望大家有所收获!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二课《半截蜡烛》课文句子赏析1、由于蜡烛摆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人们总是以为,秘密的东西会藏在最不容易让人发现的地方,对眼前的东西反而忽视了。

伯诺德夫人正是利用这一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骗过了敌人一次次的搜查。

2、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这是对伯诺德夫人心理活动的描写,其实德军并不知道半截蜡烛的秘密,但因为蜡烛越烧越短,伯诺德夫人心理越来越紧张,因此以为德军已经怀疑蜡烛有秘密。

3、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杰奎琳虽然是小女孩,但在最危急的关头却镇定自若,用“娇声”的话语巧妙地骗过了德军,在蜡烛即将熄灭的那一刻,保住了秘密,也挽救了一家人的生命。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二课《半截蜡烛》课文赏析文章以半截蜡烛为线索,反映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某城市的故事。

女主人伯诺德夫人的家是反法西斯组织的一个联络点,为安全起见,伯诺德夫人把一份秘密文件藏在半截蜡烛里。

在蜡烛被例行前来检查的德国鬼子点燃的危急关头,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

赞扬了法国人民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以及他们机智勇敢的优良品质。

课文共7个自然段。

第1、2自然段写了伯诺德夫人把情报巧妙地藏在半截蜡烛中。

这部分简要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人物,并对故事的具体展开埋下伏笔,作了铺垫。

第3自然段写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4、5自然段写德军重新点燃蜡烛,大儿子杰克想借搬柴生火之机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半截蜡烛生字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半截蜡烛生字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半截蜡烛生字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半截蜡烛》是一篇戏剧,说的是二战期间一家法国居民机智、勇敢地保护机密的事。

WTT在此整理了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半截蜡烛》生字,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半截蜡烛》生字1 【截】读音:jié巧记:“戈”字横长,“十”在上方,一个“隹”字,下面来藏。

字义:①割断,弄断②阻拦组词:①截肢截取截面斩钉截铁②拦截截留截止造字:形声法造句:他的腿虽然受了非常严重的伤,但并不需要截肢。

笔顺:“土”上横短,下横长取斜势;“隹”横间距均匀。

2 【诺】读音:nuò巧记:言(讠)说“右”上草(艹)。

字义:①应允②答应的声音,表示同意组词:①诺言许诺②唯唯诺诺造字:形声法造句:妈妈履行了诺言$给我买了一台学习机。

笔顺:左窄右宽。

“右”横长托上,撇画伸展。

3 【熄】读音:xī巧记:“自”己“心”里“火”未消。

字义:火灭,使灭组词:熄灭熄灯熄火火势已熄造字:形声法造句: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革命的圣火都不会熄灭。

笔顺:“火”最后一笔变为点;“心”三点间隔均匀。

4 【厨】读音:chú巧记:“厂”内有“豆”一“寸”长,做菜做饭用此房。

字义:①厨房,做饭做菜的地方②厨师组词:厨房下厨厨卫厨余垃圾②名厨厨艺厨子造字:形声法造句:我到家时妈妈正在厨房里炒菜。

笔顺:撇画斜直;被包部分宜紧凑,“寸”横画略长。

5 【芯】读音:xīn巧记:戴上草(艹)帽就开“心”。

字义:去皮的灯心草,引申为某些物体的中心部分组词:灯芯笔芯机芯芯片造字:会意法造句:他把灯芯挑了挑,让火苗燃得更旺些。

笔顺:上部草字头要扁平,横伸长;“心”三点呼应。

6 【嘛】读音:ma巧记:“麻”辣“口”味。

字义:表示很明显。

事理就是如此(有时有提示意)组词:造字:形声法造句:你走得快点嘛!笔顺:“口”窄小略靠上;“麻”撇向左下方撇出。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三课时学习任务单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三课时学习任务单

第12课《古诗三首》学习任务单第一课时学习任务一:歌曲导入,带入诗境1.说一说你知道哪些精忠报国的仁人志士呢?2.你知道“示儿”是什么意思吗?3.陆游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_______,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_______(朝代)爱国诗人。

一生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一直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

陆游的诗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诗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称“中兴四大家”,亦作“______________”。

学习任务二:初读识字,理解诗意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并划分节奏。

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边自由读,边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不懂的地方作好批注。

元:______________。

但:______________。

九州:古代中国曾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全国。

同:______________。

王师:宋朝的军队。

北定:平定北方。

中原: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无忘:不要忘记。

乃翁:______________。

学习任务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情1.结合背景资料谈一谈:你们从诗句中读出了陆游的什么感情?诗人悲的是什么?背景资料:北宋宣和六年(1124)十月,金太宗下诏侵宋。

同年十二月,徽宗向南逃窜。

同月下旬,徽宗禅位给太子赵桓,是为钦宗。

靖康元年(1126),金军占领开封城;靖康二年(1127),金俘获徽宗、钦宗。

三月下旬,金军先后两次将皇室直系宗族及后、妃等四百七十多人全部押送回金,北宋灭亡。

淮河以北的地区沦陷在金人的铁蹄下,重建的宋王朝偏安江南,只剩半壁江山,所以称南宋。

从国土沦陷那天起,南宋百姓就在苦苦等待朝廷的军队能北上抗金,收复失地,解救那些父老乡亲。

可是,南宋朝廷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秦桧做宰相,一味向金人屈膝求和。

陆游写这首《示儿》的时候,九州破碎已整整84年了。

六年级语文下册《手指》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手指》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手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课文中描述手指使物体变得有生命的诗句,并背诵诗句。

(2)理解诗中金、木、水、火、土五个事物与手指的关系,体会手指的独特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朗读、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手指的态度,懂得尊重和保护自己身体的每一个部位。

二、教学重点:了解诗中的手指使物体变得有生命的诗句,并背诵诗句。

三、教学难点:理解手指与金、木、水、火、土五个事物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课文《手指》、课件、幻灯片、图片等教具。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观察引入教师将幻灯片或图片展示给学生,展示手指握笔写字、弹钢琴等日常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平时利用手指所做的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

2.导入课文(展示课文并朗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叫做《手指》,请仔细听课文,找出诗中手指的特殊作用。

(二)学习课文1.朗读课文请同学们跟读课文,注意语调和停顿。

2.理解课文(1)提问:诗中手指是怎样使物体变得有生命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并找出诗中最重要的字句。

(2)让学生朗读并背诵诗中描述手指使物体变得有生命的诗句。

(3)板书课文中手指使物体变得有生命的诗句。

(三)课文拓展1.讨论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手指与金、木、水、火、土五个事物有什么联系?2.小组合作让同学们分成小组,根据课文中的暗示和自己的思考,讨论手指与金、木、水、火、土五个事物的关系,并将讨论结果展示给全班。

3.展示结果让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听完后进行评论。

(四)课文感悟1.个人心得让同学们思考诗中手指的特殊作用,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的习惯。

2.小结归纳请同学们回忆本课中所学的内容,总结出课文中手指的特殊作用。

(五)课堂练习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回答以下问题:1.课文中手指有什么特殊作用?2.手指与金、木、水、火、土五个事物有什么联系?(六)板书设计:手指使物体变得有生命(七)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并默写。

课堂笔记苏教版六下语文第十二册知识点大全(修订版)

课堂笔记苏教版六下语文第十二册知识点大全(修订版)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十二)1.本册书要求我们养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在实践中学会运用的学习习惯。

我还养成了“多种渠道学语文、随时使用工具书、不懂就问、勤于搜集资料、坚持写日记、读书作笔记”等习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告诉我们,既要多读书,重视书本知识,也要重视亲近自然,进行社会实践,两者要结合5.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我们在语文学习中要养成的良好习惯有:一年级(1)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2)爱惜学习用品(3)专心倾听,勇于发言(4)认真写钢笔字二年级(5)勤于朗读背诵(6)乐于课外阅读(7)勤查字典(8)主动识字三年级(9)认真写毛笔字(10)自主预习复习(11)认真完成作业(12)读书有选择四年级(13)读书做记号(14)留心观察事物(15)坚持写日记(16)爱护图书五年级(17)读书做笔记(18)随时使用工具书(19)自主修改作文(20)多种渠道学语文六年级(21)不懂就问(22)勤于搜集资料(2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24)在实践中学会运用1.长江之歌一、字词1、字音哺(bǔ)乳(rǔ)埃(āi)涤(dí)溉(gài)奔bēn(奔跑) bân(直奔)(投奔)2、词语(1)解释词语。

荡涤:洗涤。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

尘埃:尘土。

磅礴:气势盛大的样子(2)形近字溉(灌溉)概(大概)慨(慷慨)二、课文分析1.“长江之歌”意思是赞美长江的歌。

2.“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这是因果关系的句子。

既是直抒胸臆,又是反复吟诵贯穿全文的句子,表达出作者对长江的赞美,依恋之情。

3.这首诗歌作者用第二人称的写法赞美了长江的丰采、气概、情怀。

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是因为长江资源丰富、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是因为长江像母亲一样具有宽广的胸怀,滋润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三、课外延伸1.世界第一大河:南美洲的亚马逊河,世界第二大河:非洲的尼罗河2.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它起源于青藏高原,经过11个省,全长6300多千米,最后由上海吴淞口流入东海。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单元测试题第一单元测试题一、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二、看拼音写词语。

三、选词填空。

果断武断夸奖夸耀严肃严厉1.我们班的张强同学每次考试都得优,受到老师的()。

2.张强同学虽然各方面都很不错,但从不()自己。

3.工作()的人,别人很难与他合作,工作很难做好。

4.叔叔工作能力很强,办事很(),受到领导的表扬。

5.今天晓军又没完成作业,张老师()地批评了他。

6.我校每周的升旗仪式都很隆重,升国旗时全校师生都很()。

四、解释画线的字词。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五、照样子扩写句子。

例如:太阳升起来了。

(鲜红的)太阳(从东方慢慢地)升起来了。

1.“神舟”号宇宙飞船飞上太空。

()“神舟”号宇宙飞船()飞上太空。

2.草原上奔驰着骏马。

()草原上奔驰着()骏马。

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的家乡——武进市有一种“专利特产”——蒿笋,它有一个奇怪的特性,就是它只产于江阴到丹阳之间沿长江的地段。

过了这个地段,穿乡过村,也难于寻觅它的踪迹了。

家乡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当年王母娘娘下凡云游人间,来到我们这鱼米之乡时,看到这儿物产丰富,风景秀丽,人民善良,心里留恋不舍,离去时便把头上的银簪留在了江边。

从此以后,这里就有了洁白美味的蒿笋。

每年初春,江边的芦苇刚刚透芽,蒿笋便随之探出了小脑袋,到了春夏之交,芦苇在河滩上织成青纱帐,蒿笋经过一个春天的生长,变得白白胖胖了。

它们把身子隐藏在芦苇丛中,等待人们去采集。

人们把新鲜的蒿笋剥去了一层外皮,里面便露出了洁白无瑕的笋芯,鲜嫩得仿佛吹弹得破——这便可以用来制作鲜美的菜肴了。

蒿笋的吃法很多,()每种做法各有各的妙处,()总少不了鲜、嫩、香、脆这四大特点。

这个季节,正值长江边上又一特产——籽虾上市的时候。

于是,蒿笋烧籽虾也就成为家乡的一道名菜,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银条托金虾”。

瞧,白嫩嫩的蒿笋上托着鲜红金亮的籽虾,红白相间,看一眼就会使人心醉;扑鼻的浓香沁人心脾,仿佛渗入了每一个细胞,使人胃口大开,垂涎欲滴;夹一段放入口中,只那么轻轻一咬,随着“咔”的一声脆响,一股奇特的鲜味从舌尖渐渐扩散开来,一直鲜到心里。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件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件
2024/9/2
清朝在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中 国的传统社会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成就。
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朝多遭 列强入侵,主权和领土严重丧失。 中国人民也进行洋务运动和戊戌变 法等近代化改革。1912年2月12日清 帝溥仪退位,清朝结束。
2024/9/2
龚自珍(1792.8.22—1841.9.26) ,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 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全力支持禁除 鸦片。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著名诗作《己亥 杂诗》,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2024/9/2
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作于 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公元1210 年元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 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 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 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陆游的情感:对祖国执着、深 沉、热烈、真挚的爱,对收复失 地,平定中原的殷切期望。
2024/9/2
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林升的情感:
面对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 安、寻欢作乐的南宋权贵们的 所作所为,林升触景生情,心 中充满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 及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偷安、对 外屈膝投降的愤怒。
2024/9/2
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生平事迹亦不详。生活在南宋孝宗 朝(1106-1170年),是一位擅长诗文的诗人。事见《东瓯诗存》卷 四。《西湖游览志余》录其诗一首。
2024/9/2
清明上河图——见证北宋繁华
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中 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被获誉为“中华第一神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 构图法,生动记录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 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 经济情况的写照。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手指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手指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手指的特点和寓意。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互动问答: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创意写作: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创作一篇以手指为主题的短文或诗歌。
布置作业:抄写本 课生字、词语,背 诵课文中优美的句 子和段落。
作业要求:认真 完成,家长签字。
作业时间:课后 及时完成。
作业评价:教师 批改,及时反馈。
理解课文内容,了 解手指的特点和作 用
体会作者的情感和 思想
掌握文章中的生字 词和重点语句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 思考能力
理解课文中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 体会作者描写手指特点的方法和用意 感受手指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领悟课文蕴含的哲理
阅读指导。
完善评价机制: 建立多元化的 评价体系,关 注学生的全面
发展。
音乐导入:播放与 课文情感基调相符 的音乐,引导学生 进入学习状态。
复习导入:通过提问 或小测验的方式,复 习上一节课的内容, 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 主题。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手指的特点和功能,掌握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内容:通过观察和比较五个手指的不同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描写手指特点的语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爱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增强语文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故事导入:讲述与 课文主题相关的小 故事,引起学生的 兴趣。
图片导入:展示与 课文内容相关的图 片,引导学生观察 并思考。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生字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生字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生字一、生字。

1. 勿(wù)- 部首:勹。

- 笔画:4。

- 结构:半包围结构。

- 字义:副词,不,不要。

如“请勿吸烟”。

在“勿用”这个词里,表示不可、不要使用的意思。

- 组词:勿念、勿忘我、请勿。

2. 埃(āi)- 部首:土。

- 笔画:10。

- 结构:左右结构。

- 字义:灰尘;尘土。

例如“尘埃”就是指飞扬的微小土粒。

- 组词:埃及(国名)、尘埃、埃尘。

3. 漉(lù)- 部首:氵。

- 笔画:14。

- 结构:左右结构。

- 字义:液体慢慢地渗下,滤过。

如“湿漉漉”形容物体潮湿的样子,是说物体被水渗透而湿淋淋的。

- 组词:漉网、漉酒、湿漉漉。

4. 晕(yùn)(多音字,还读yūn)- 部首:日。

- 笔画:10。

- 结构:上下结构。

- 字义:当读yùn时,日月周围的光圈。

如“日晕”“月晕”,是一种天文现象。

光影、色彩四周模糊的部分。

如“红晕”,形容人脸上泛红的部分。

当读yūn 时,表示昏迷,如“晕倒”“头晕”。

- 组词:日晕、月晕、红晕、晕车(yùn)、头晕(yūn)。

5. 散(sǎn)(多音字,还读sàn)- 部首:攵。

- 笔画:12。

- 结构:左右结构。

- 字义:当读sǎn时,没有约束,松开。

如“松散”“散漫”。

零碎的,不集中的。

如“散碎”“散装”。

当读sàn时,表示分开,由聚集而分离。

如“分散”“解散”。

- 组词:散(sǎn)文、散(sǎn)装、散(sàn)会、散(sàn)步。

6. 较(jiào)- 部首:车。

- 结构:左右结构。

- 字义:比。

如“较量”,就是比较高低、长短等。

对比着显得更进一层的。

如“较好”,表示相比之下更好一些。

- 组词:比较、计较、较量。

7. 氏(shì)(zhī)(多音字)- 部首:氏。

- 笔画:4。

- 结构:独体字。

- 字义:当读shì时,古代“姓”和“氏”分用。

5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

5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

5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一、生字词。

- “祭”(jì):祭祀。

这个字的上半部分是“祭”的部件,要注意书写顺序。

- “乃”(nǎi):乃是,才。

在诗中“乃翁”就是“你的父亲”的意思。

- “邸”(dǐ):旅店。

可通过组词“府邸”来记忆。

- “熏”(xūn):熏陶,在诗中“暖风熏得游人醉”的“熏”表示吹、吹拂的意思。

- “亥”(hài):地支的第十二位。

二、诗句理解。

-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元知”:本来就知道。

“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

诗人陆游临终前本来知道死去后万事皆空,但唯一悲痛的是看不到国家统一。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北定”:向北平定,收复北方领土。

“家祭”:家中祭祀祖先。

诗人嘱咐儿子,当南宋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

-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临安城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的景象。

“几时休”以质问的语气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醉生梦死、不思收复失地的批判。

-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 “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的淫靡之风。

“游人”在这里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直把杭州作汴州”深刻地揭露了那些南宋统治者无视国家前途与命运,沉醉在醉生梦死、不顾国计民生的腐朽生活中的本质。

-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 “九州”:中国的代称。

“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恃”:依靠。

“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中国要想生气勃勃就需要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变革,而现在人们都不敢说话,这是非常可悲的。

-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 “天公”:老天爷。

“抖擞”:振作精神。

“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

诗人希望老天爷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于一定的规格,降下更多有用的人才来挽救国家。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笔记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笔记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笔记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一、我会写组词祭:jì(家祭、祭祀、吊祭)乃:nǎi(乃父、乃兄、乃至)熏:xūn(熏陶、熏人、臭气熏天)杭:háng(杭州、苏杭、杭绢)亥:hài(丁亥、亥时、辛亥革命)恃:shì(仗恃、恃才傲物、自恃清高)哀:āi(哀痛、哀家、悲哀)拘jū(拘束、拘谨、不拘一格)二、我会认组词擞:sǒu(精神抖擞)三、多音字空:kōng(天空) kòng(空地)重:chóng(重新)zhòng(重量)降:jiàng(降落) xiáng(投降)几:jǐ(几个) jī(茶几)四、问题归纳1.想象“九州不同”时社会是什么样的?想象到“九州不同”时土地荒芜,老百姓拖儿带女背井离乡,房屋倒塌,路边常常有饿死的人的尸骨;入侵者骑着高头大马。

耀武扬威,随意挥动着鞭子抽向正在做苦力的人身上,可是他们不敢怒也不敢言……2.《示儿》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最能表达感情的是哪一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渴望尽早收复中原统一祖国领土的迫切心情,最能表达感情的是 “家祭无忘告乃翁”。

3.由“醉”字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情感?“醉”字我看到茶楼听曲的人入了迷,眯着眼睛,随着曲子摇着头,在桌子上用手敲着节拍,翘着的二郎腿一晃一晃的……装点的精致的游船上飘出歌舞声、划拳声、嬉闹声,还有随风飘来的淡淡的香粉味……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4. 《示儿》《题临安邸》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相不同之处?两首诗都有望南宋重振圳风,收复失地,恢复大好河的期待,立意相同,但表达的方式不同。

《示儿》是以“悲”写情,诗人在临终时还在关心着国家的统一,希望儿子在家祭的时候把国家统一的消息告诉他。

《题临安邸》以"怒"写情,通过对统治者沉迷于骄奢淫逸的生活,无所作为的讽刺,表达渴望国家统一的感情。

五年级下册手指课文

五年级下册手指课文

五年级下册手指课文五年级下册手指课文的相关参考内容如下:课文一:《手指成长日记》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手指的成长与发展过程。

具体内容包括手指的功能、手指的部位、手指的发育与使用方法等。

通过描写手指的生长过程,课文鼓励孩子们珍惜自己的手指,正确使用手指,并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内容要点:1. 手指的功能:握笔写字、捏东西、弹琴、弹钢琴等。

例句: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都需要手指。

2. 手指的部位: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

例句:我们的手指共有五根,分别是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

3. 手指的发育:从婴儿期的握拳到学会利用手指进行各种活动。

例句:婴儿出生时,手指是握拳的,慢慢地手指们开始伸展,能够用手指轻轻地抓起一颗豆子。

4. 正确使用手指: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避免用力过猛或用错手指。

例句:在学习写字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正确使用手指,避免用力过猛导致手指受伤。

5. 培养手指的灵活性:通过各种游戏和动手实践,提高手指的敏感度和协调性。

例句: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手指操练、拼插积木等游戏来培养手指的灵活性。

课文二《粘土手指人》这篇课文通过制作粘土手指人的过程,让孩子们了解手指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文章中包括制作手指人的材料、步骤以及创意发挥等。

内容要点:1. 制作手指人的材料:粘土、颜料、细长的金属线等。

例句:制作手指人需要准备一些颜料和金属线,还有一块软软的粘土。

2. 制作手指人的步骤:首先选择合适颜色的粘土,然后用双手将粘土揉成球状,并逐渐塑造出手指人的头、身体和四肢。

例句:首先,我们需要将粘土揉成一个小小的球,然后按照头部、身体和四肢的顺序逐渐塑造出手指人的形状。

3. 创意发挥: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创造力来制作不同样式的手指人,可以给手指人穿上漂亮的衣服,给它们画上可爱的表情等。

例句:制作手指人不仅仅是按照课文给出的步骤进行操作,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创造独特的手指人形象。

通过以上参考内容,孩子们可以了解手指的功能、特点以及发展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手指的重要性,并通过动手制作粘土手指人的方式,培养手指的灵活性和创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十二册
5﹡手指
一、设计意图
《手指》是一篇略读课文。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意思。

依据这一要求,再根据本课语言浅显易懂的特点,结合连接语中的阅读提示,教学时,我安排了“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细读课文,感悟写法——品读课文,领悟道理——拓展延伸,迁移运用”等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过程中,认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学习目标
1、读通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认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

2、领悟课文蕴含的“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领悟“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哲理。

3、了解作者采用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理解五根手指的特点及表达方法。

四、教学难点: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人生哲理。

五、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激起兴趣
1、导入:
(师伸出手指)同学们,看这手指,它长在每个人的手上,时时看到,常常用到,可你们曾仔细地去看过他们,想过他们?
其实,这小小的手指也能带给我们很多启示,就像那一棵棵桃花心木,那个顶碗少年,只是我们对它们的存在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罢了。

作家丰子恺就从这小小的不起眼的手指中悟出了许多,写出了一片有趣而意味深长的文章(板书:手指)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读“连接语”
为帮助我们学习课文,“连接语”中为我们提出了一些学习建议。

请大家读一读“连接语”,想一想:“连接语”中提出了哪些学习建议?
2、交流学习建议
(1)认真读课文,想想作者写出了五个手指的什么特点?
(2)把自己觉得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3)和同学交流这平平常常的手指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3、请同学们带着第一个问题认真地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边划,完成下表(大屏幕出示):
4、交流读书所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依次出示。

【设计意图】用表格的形式在屏幕上一一出示,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更加清晰,更能准确深刻地体会其内在要传达出来的情感与思想。

(三)细读课文,感悟写法
1、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五个手指的特点,你觉得哪个手指写得特别有意思,请你再细细地读一读,想想有意思在什么地方?并写写旁注。

2、交流感悟
(1)预设1:学生喜欢大拇指的肯吃苦。

重点学习:例如拉胡琴……重东西反倒去,叫他用劲扳住。

①学生谈有意思的地方,体会大拇指的肯吃苦、任劳任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②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表达内心的赞美。

③作者这些描写你平时注意到了吗?引导学生多观察。

④你觉得大拇指还有什么作用?请几个学生说,连成排比句。

⑤再次进行感情朗读,升华认识。

(2)预设2:学生喜欢食指的能干机敏。

重点学习: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虽有大拇指相助,终是以他为主。

①学生谈有意思的地方,体会食指的能干机敏。

②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读出食指能干机敏的特点。

(如果学生先说到食指,那么食指这部分重点交流,大拇指这部分的教学可简单些,视学生地回答而定。


(3)预设3:学生喜欢中指的养尊处优。

重点学习: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身体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一文一武,片刻不离。

①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养尊处优”。

中指处在众手指簇拥呵护下的良好环境之中。

即文中提到的有“两个保镖”,做事因为身体工出工不出力。

因此中指是——幸福的、优越的、高傲的……这就叫做“养尊处优”。

②体会运用比喻的手法幽默诙谐的语言感受中指的养尊处优。

③有感情的朗读,读出其特点。

(4)预设4:学生喜欢无名指和小指
重点学习: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①课件出示兰花指图片,感受贴切的比喻“最优美的两瓣”。

②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1、小结:是啊,这五根手指的确是各有不同的姿态,各有不同的性格,各有所
长,各有所短(板书: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的教学绝不能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有所取舍,做到详略得当。

因此本环节的设计重点抓了“养尊处优”一词的理解以及学生喜欢的一处进行重点教学。

(四)品读课文,领悟道理
1、那么作者从这五根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的手指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出示句子:“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2、学生齐读。

3、读了这篇课文,读着这段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预设1:如果团结,力量就是无限的,就没有强弱美丑之分了。

如……
预设2:如果不团结,力量就是有限的,就有强弱美丑之分了。

如……
预设3:任何事物都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具有两面性,如……
预设4:团结就是力量。

如……
……
4、小结:是啊!正如作者所说的,只要五根手指能够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
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我们人类更是这样,正所谓团结就是力量。

(板书:团结就是力量)
5、读阅读连接中的小诗《手》,说说感受。

【设计意图】这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实际谈感受,来突破这个难点,从而让学生领悟了本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五)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1、小练笔:同学们,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生活中平凡的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就像那平平常常的手指一样。

同学们,还记得今年春晚的那个相声《五官新说》吗?其实我们从五官中也能得到人生的启迪,得到耐人寻味的启示。

先请同学选择最感兴趣的“一官”,模仿课文的写法来写一写。

2、交流、点评
(六)作业(至少选做一题)
1、把五根手指各自的特点写在书本插图对应的位置上。

2、背诵小诗《手》。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写写其他“几官”。

板书设计: 5﹡手指
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团结就是力量
题目5﹡手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