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趋势
社会主义发展史
社会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人类社会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在探索和建立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上的重要探索和实践。
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本文将从社会主义的起源、发展、分化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论述,全面分析社会主义的历史演变过程。
一、社会主义的起源社会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
在法国大革命期间,人们开始反对贵族特权,要求平等、自由和博爱,这种思潮影响了当时的欧洲。
同时,工业革命的兴起也使得人们开始反思资本主义的本质,对社会主义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社会主义思想的起源中,最早提出社会主义概念的是弗朗索瓦·诺尔曼(Francois-Noel Babeuf),他在18世纪末提出了“平等共和国”理论,认为要消灭阶级,建立平等、自由的社会制度。
随后,欧洲出现了一批著名的社会主义者,如傅立叶、欧文、圣西门、布朗基和马克思等。
二、社会主义的发展19世纪中期,社会主义思潮在欧洲开始发展壮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共同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其中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成为后来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基础。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主义思想逐渐传到了亚洲和拉美等地,不断发展和壮大。
20世纪初,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推翻了沙皇政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
此后,社会主义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壮大。
在苏联领导下,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古巴、越南、朝鲜、古巴等国家。
这些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各自采取了不同的模式和路线,形成了各自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模式。
其中,苏联模式主要以计划经济和国家所有制为基础,强调政治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中国模式则强调工农联盟和发挥农村集体经济作用,同时强调批判资本主义和文化大革命等理论实践。
对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的再认识
对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的再认识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即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是历史的必然。
马XX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
之所以会发生这种取代,一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二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结果。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更表明资本扬弃正日益深入和发展。
它不仅深刻影响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而且也增强了社会主义以和平嬗变方式取代资本主义的现实可能性。
马XX指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
每一代都利用
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
”“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是从无中发展起来的,也不是从空中,又不是从自己产生自己的那种观念的母胎中发展起来的,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发展过程内部和流传下来的、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内部,并且与它们相对立而发展起来的。
”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生产力总是自发地要求人们承认它的社会性质,并把它作为全社会的生产力来对待。
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不可能适应社会生产力的这一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
规律作用的必然要求,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也是马XX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虽然实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过程,但是,不论历史发展进程如何曲折、复杂,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范围内最后消亡,社会主义在全世界范围的最后胜利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趋势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趋势正如xx主席所言:“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不以人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不管反动派怎样企图阻止历史车轮的前进,革命或迟或早总会发生,并且将必然取得胜利。
”我坚信,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马克思主义也说,资本主义社会同以往一切社会一样,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不仅为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这种转变创造了条件。
第二,民主革命胜利后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解决。
对于判断主要矛盾的意义,毛泽东早就有过精彩的论述: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毛泽东遵循这一方法论原则,对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的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准确的判断。
第三,从国际环境看,中国也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当时国际上东西冷热正炽,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胜利采取仇视态度,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封锁、遏制和侵略的政策,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和战后为独立二战的民族国家同情中国,因此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外也别无选择。
虽然,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的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但是,历史必然性并不等于现实性,要使这种必然变为现实,就要通过艰苦的努力去争取。
从社会主义国家自身任务和实践来看,坚持社会主义确实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不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产生。
无产阶段夺取政权,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
浅析资本主义历史地位与发展趋势
浅析资本主义历史地位与发展趋势[摘要] 形成资本主义历史进步性的因素,同时也就是形成资本主义历史局限性的因素。
这个矛盾统一体的辩证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尽管这个过渡过程是长期曲折的,但是,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
[关键词] 历史地位;发展趋势人类社会发展像滔滔江河一样,波浪起伏,奔流不息。
人类纪元的两个千年已经成为历史,新的千年才刚刚开始。
在两千多年里,人类社会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20 世纪初叶,社会主义又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横空出世,揭开了社会发展新的一页,开辟了人类历史上一个新的时代。
这个时代可以作这样的概括: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并存、竞争,经过长期反复较量,逐步取代资本主义的时代。
一、资本主义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的分析(一)资本主义历史进步性1.从生产关系角度看资本主义的“革命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
与封建剥削制度不同, 资产阶级通过圈占农民的土地完全占有生产资料, 使劳动者除了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
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 资产阶级与劳动者之间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完全形成。
与封建制度下农民对地主完全人身依附关系不同的是, 雇佣工人属于自由劳动者, 但工人只能选择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哪个资本家, 却无权选择是否出卖劳动力。
2.从生产力的角度看资本主义的“先进性”马克思曾经说过, “手推磨产生的是以封建主为首的封建社会, 蒸汽机产生的是以资本家为首的资本主义会。
”资本主义使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 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的革新与进步。
生产工具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一步确立。
3.从世界市场形成的角度看资本主义发展的“广泛性”“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国各地。
它必须到处落户, 到处建立联系。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 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与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第一、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是开创社会生产新时代的必要前提。
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建立在对直接生产者小私有制剥夺基础上的。
它从一开始就以货币和财富的集聚为前提,它能够把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集结起来,组织社会化的生产过程,从而成功地把个人生产力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在所有和雇佣劳动相结合的社会生产方式下,它适应了自发分工的商品生产所具有的生产要素全面流动的客观要求,因此能有效地组织社会化的商品生产过程。
第二、资本主义具有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历史使命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以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生产者为决定条件的,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市场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因为商品生产者只有通过市场的交换,才能把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才能确定和实现商品的价值,从而确定是否为其生产者带来物质利益。
所以,市场的需求状况同商品生产者的物质利益和命运密切联系在一起,因为只有适合市场需求的商品生产者才能获利,这样商品生产者之间必然会为争夺有利的生产销售条件展开剧烈的竞争。
同时,由于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生产者就必然要使自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展开竞争。
再者,由于商品交换的比例是以价值为基础,而供求关系的变化必然使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商品生产者又必然为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商品展开竞争。
可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不论是生产领域还是流通领域,社会经济到处都是剧烈的竞争,生气勃勃,蕴含着不断发展和前进的动力。
这既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也是它历史进步性的重要体现。
从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本质来看,由于资本使用的是自由劳动才能够以财富积累为目的,由于资本追求的是财富的一般形式和一般的社会权力,由于剩余价值质的无限性和量的有限性的矛盾的刺激,由于资本的无止境的致富欲望及其唯一能实现这种欲望的条件不断地驱使劳动生产力向前发展,因此,资本是生产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的关系。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毛概课堂讨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如何全面认识、正确处理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其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
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观点:第一,一般说来,资本主义的一切成功经验都应该并且能够为社会主义制度所借鉴,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开放的社会制度,能够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二者在前进中竞赛,在竞赛中前进。
相互间的较量与斗争,在全世界范围内将仍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第二,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要长期共处,就要在斗争、合作和竞争中把握好二者关系。
社会主义只有通过不断改革开放和艰苦努力,在发展生产力上赢得优势,就一定会在与资本主义的和平竞争中取胜。
的相互交织与融合,促使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形成“双赢”利益新格局;4.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较量日益激烈,经济竞争与贸易摩擦趋于表面化;5.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文化渗透与扩张更加便利,文化霸权主义威胁日益严重;6.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进行“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并没有放弃,军事安全的威胁依然存在。
第五,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斗争,又有合作。
社会主义“速胜论”与资本主义全面“崩溃论”都是缺乏根据的。
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仍然是世界上一对基本矛盾,但它不是主要矛盾,二者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相互借鉴的一面,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对当代资本主义研究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课题,“一球两制”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我国理论界、学术界任重而道远。
当今时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将长期共存,相互竞争。
江泽民同志又提出了"四个如何认识"的问题。
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历史大趋势的认识
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本质?二战以后,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多方面出现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新变化。
这些新变化不仅改变了东西方政治力量的对比和世界格局的走向,而且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新科技革命使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变革,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和国家调节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表现在诸多方面:(一)生产力方面的变化在经济发展层面上,当代资本主义特别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加速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社会财富也迅猛增长,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发展。
战后各主要西方国家经济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速度,扣除物价上涨因素,1980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比110 年前的1870年增长了42倍,同期德国增长了23倍,日本增长了5515倍,90年代后仍保持了很强的增长势头,美国保持了长达124个月的增长,1999年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上年同期相比竟高达6.9%。
在产业结构层面上,出现了转向信息化、服务化和高科技化的趋势。
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则大幅度下降。
劳动者:劳动力结构变化很大,脑力劳动者比例攀升,素质显著提高;劳动工具: 发生革命性变革, 由传统的“三机系统” (动力机、工作机、传动机) 发展为“四机系统” (增加了电脑控制机) ;劳动对象:人工合成材料的问世,新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信息资源这一非物质资源的广泛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劳动对象的物质范围。
此外,作为生产力重要组成部分的生产管理,由于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控制论、系统工程等的运用,而获得了新的手段和工具。
发展的波动性越来越小。
自1825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后,西方世界的经济危机开始时是每隔10年左右一次,后来是每隔5年左右一次,现在的情况又有所变化。
二战以前, 美国平均每个周期的时间长度为50个月,后则延续为75个月,而且每个周期中经济增长的时间也延长了。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的认识
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及其经验认识摘要: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从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飞跃,并在近现代的中国,结合中国实际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目的: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
方法:结合历史实际,通过探究社会主义各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
结论:社会主义发展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发展必然选择。
关键词: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时代背景1.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空想社会主义;第二阶段——马克思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最早见于16世纪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盛行于19世纪初期的西欧。
并出现了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家。
马克思主义,即科学的社会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思想领域实行伟大变革的结果。
近代中国,以五四运动为契机,中国进入了新民主革命主义时期,新民主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结合中国实际,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私有制出现,同时有财产者和无财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出现了。
社会主义产生的根源在于私有制社会的不满,和对公有制社会的向往。
法国启蒙运动直接促进了法国大革命,造就了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希望在现实社会里完全的、彻底的消灭“私有制”。
圣西门设想的社会中,人人劳动,没有不劳而获,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傅立叶希望建立一种以法伦斯泰尔为基层组织的社会主义社会,在这里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一致的。
欧文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无产阶级贫困的原因,并从生产力的角度提出公有制与大生产的紧密关系,还提出过共产主义主张。
马克思主义,即科学的社会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思想领域实行伟大变革的结果。
当时,英国工业革命的进入完成阶段、大型工业化生产在经济中占统治地位。
如何正确的认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命运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处和竞争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国际关系的总旋律,并将会长期保持这种既对立又统一,既竞争又借鉴的“双赢”局面。
两种制度的国家都在相互学习,取他人之所长补己之所短。
任何一方在短时期内或在不久的将来都不会完全战胜另一方,资本主义不会,社会主义更不会。
资本主义没有像伟大的无产阶级导师列宁所说的那样寄生、腐朽、垂死,还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腐而不朽、垂而不死,经过了大大小小数次经济危机后还是能够快速转机,寻找到新的生机,包括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也不例外。
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复苏的迹象,真是应了中国一句老话“办法总比困难多”。
面对既是我们合作伙伴又是竞争对手的资本主义,只有正确认识其发展变化,才能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就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面。
,二、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历史命运资本主义通过自身的调适和改革,从传统形态转变为当代形态,注入了新的活力,获得了新的发展。
由于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滞后和失误,在社会主义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过程中遭遇了严重的挫折,苏联、东欧等一批国家离开了社会主义方向,倒向了资本主义轨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处于历史进程中的低潮,处于痛苦的历史转型期。
这样,世界资本主义不仅加固和强化了它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而且在地域范围上也得到了扩展。
这种情况容易使人们在对资本主义的本质、前途、命运的认识上,在对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的认识上,产生迷茫与困惑。
在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新发展的基础上,还需要从全人类发展的高度,以“世界历史”的眼光,辩证地、历史地看待资本主义的本质、前途和命运。
(一)当代资本主义仍然具有自我调适、自我修复、自我发展的能力首先,当代资本主义进行的新科技革命、自我改革、资本扩张,导致它获得新的发展。
其次,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对现实生产力的发展还有相当的容纳能力,当代资本主义还有继续发展的潜力和生命力。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我们应当承认,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战略和具体政策上有过失误,并且这种失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但这并不是主要的。
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是经济发展的起点不同。
首先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国家,经济大都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有的国家(如中国)所承受的甚至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烂摊子,这同资本主义经过数百年掠夺积累起来的“资本巨富”差异十分悬殊(教学提示:可以我国解放初期为例,具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面临的“一穷二白”面貌)。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越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但这不等于说,这些国家也可以把应该在资本主义阶段完成的历史任务从自己的历史进程中一笔抹去。
相反必须清醒地看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必须用相当长的时间去实现资本主义阶段所应该完成的生产社会化、商品化、工业化和现代化,以及相应的民主法制和科学文化建设等。
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看不到这一点,失误就在所难免。
二是发展的手段不同。
资本主义的历史,是一部充满血腥的肮脏发迹史。
即使在今天,他们仍然在凭借技术和资本的垄断优势,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不等价交换,攫取巨额财富。
而社会主义的发展,不可能也不会走这条路,我们靠的是本国人民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三是经济发展的时间长短不同。
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至今,只有80多年的历史,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不过四五十年历史,其经济、政治和社会运用机制还没有发育健全,如何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还在艰苦探索中。
而资本主义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积累了雄厚的基础和丰富的经验。
即便如此,全世界100多个实行资本主义的国家中,进入发达行列的也不过20多个,特别是20世纪新独立并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国家更是鲜有进入世界“富有俱乐部”的。
四是发展的环境不同。
社会主义国家从建立之日起,就受到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封锁、军事包围乃至武装侵略,发展环境十分险恶(教学提示:可举例说明建国初期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经济封锁和武力威胁)。
如何认识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发展历程?
如何认识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对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概括:
1.起源和早期理论阶段(19世纪初-20世纪初):社会主义思
想的初步形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早期,伊尔·班约和罗伯特·欧文是早期社会主义思想家。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现代社会主义的正式出现。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奠定了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提出了社会阶级斗争的理论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
2.革命与建设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后半叶):社会主义的
实践始于俄国的十月革命。
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决定了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在苏联的带领下,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出现,如中国、古巴、朝鲜、越南等,并且影响了整个东欧地区。
这个时期的社会主义国家致力于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以及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建设。
3.全球影响与多样化(20世纪后半叶至今):20世纪后半叶,
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了多样化和复杂化阶段。
一方面,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经历了政治、经济上的转型和改革,加强市场经济元素并与资本主义世界更加接轨。
另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继续以社会主义为目标进行探索,如拉丁美洲的玻利维亚、委内瑞拉等。
此外,一些民主社会主义的理念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接受。
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因地域、历史、文化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其中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至关重要。
可以期待在未来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将进一步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寻求社会公正、资源公平分配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毛概课堂讨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如何全面认识、正确处理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其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
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观点:第一,一般说来,资本主义的一切成功经验都应该并且能够为社会主义制度所借鉴,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开放的社会制度,能够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二者在前进中竞赛,在竞赛中前进。
相互间的较量与斗争,在全世界范围内将仍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第二,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要长期共处,就要在斗争、合作和竞争中把握好二者关系。
社会主义只有通过不断改革开放和艰苦努力,在发展生产力上赢得优势,就一定会在与资本主义的和平竞争中取胜。
第三,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这一基本关系又派生出一系列不同层次的关系,有对立关系、斗争关系、统一关系和代替关系。
其中,“对立”与“统一”不能划等号,斗争关系是对立关系派生出来的,是激化的一种关系表现。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对立和统一关系中,斗争不是绝对的,而是暂时的、有条件的,要改变斗争是绝对的传统观念。
矛盾和对立是绝对的,统一也是绝对的。
只有统一,才有最大限度的发展。
因此,发展也是绝对的。
第四,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两制关系在共处与竞争中呈现出新的特点:1.在两制关系中经济因素的作用在增强,政治意识形态因素的作用在相对削弱;2.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已由过去的相互封闭、封锁、平行存在和发展转向相互开放、交流、交叉存在和发展;3.多领域多层次的非根本制度的相互交织与融合,促使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形成“双赢”利益新格局;4.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较量日益激烈,经济竞争与贸易摩擦趋于表面化;5.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文化渗透与扩张更加便利,文化霸权主义威胁日益严重;6.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进行“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并没有放弃,军事安全的威胁依然存在。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毛概课堂讨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如何全面认识、正确处理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其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
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观点:第一,一般说来,资本主义的一切成功经验都应该并且能够为社会主义制度所借鉴,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开放的社会制度,能够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二者在前进中竞赛,在竞赛中前进。
相互间的较量与斗争,在全世界范围内将仍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第二,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要长期共处,就要在斗争、合作和竞争中把握好二者关系。
社会主义只有通过不断改革开放和艰苦努力,在发展生产力上赢得优势,就一定会在与资本主义的和平竞争中取胜。
第三,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这一基本关系又派生出一系列不同层次的关系,有对立关系、斗争关系、统一关系和代替关系。
其中,“对立”与“统一”不能划等号,斗争关系是对立关系派生出来的,是激化的一种关系表现。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对立和统一关系中,斗争不是绝对的,而是暂时的、有条件的,要改变斗争是绝对的传统观念。
矛盾和对立是绝对的,统一也是绝对的。
只有统一,才有最大限度的发展。
因此,发展也是绝对的。
第四,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两制关系在共处与竞争中呈现出新的特点:1.在两制关系中经济因素的作用在增强,政治意识形态因素的作用在相对削弱;2.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已由过去的相互封闭、封锁、平行存在和发展转向相互开放、交流、交叉存在和发展;3.多领域多层次的非根本制度的相互交织与融合,促使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形成“双赢”利益新格局;4.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较量日益激烈,经济竞争与贸易摩擦趋于表面化;5.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文化渗透与扩张更加便利,文化霸权主义威胁日益严重;6.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进行“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并没有放弃,军事安全的威胁依然存在。
第五,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斗争,又有合作。
试述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试述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历史地位: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
然而,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并不能掩盖其自身的局限性。
其表现是:第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二,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占有两极分化,引起经济危机;第三,资本家阶级支配和控制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和运行,不断激化社会矛盾和冲突。
上述局限性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冲突、动荡和危机。
这些局限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是不可能根本消除的,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
发展趋势: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将在短期内自行消亡。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进程。
首先,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
其次,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
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将是一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国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最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
尽管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总趋势,则是必然的历史走向。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其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再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最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摘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这两种制度的关系是一个多世纪以来国际社会中的主要的一对关系。
孰兴孰衰、孰胜孰败始终牵动着全球所有国家人民的心。
对冷战后尤其是新世纪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制关系的新变化和新特点进行研究、正确认识和把握它们的发展趋势和基本规律有助于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制定出正确处理两制关系的战略和策略,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和更大的国际空间,为自身发展和世界和平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两制关系、对立统一、借鉴、一球两制在20世纪的一百年中,中国人民从自己经验中学到了许多新东西,这些新东西中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以及如何认识和处理这种关系”。
著名理论家、史学家胡绳的这一论点对我们国家研究两制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提示,它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关系的角度触及了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根本性课题。
如果把20世纪的世界历史与格局的跌宕起伏比喻成一曲交响乐,那么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主义”之间的关系、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两种不同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就是构成20世纪这首交响乐的重要乐章。
所谓“两制关系”顾名思义就是这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在本篇论文中特指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关系。
究其本质特征和具体内容而言,本文认为这两种制度的关系主要有四个方面: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历史与继承的关系、借鉴与合作的关系、必然替代的关系。
一、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要辩证地看问题。
无论是从时间向度还是空间向度来考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关系的本质说到底也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自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建立起,社会主义在实践上、理论上都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而成长和发展起来的。
它们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两种社会制度,相互否定与对立,这一点也是二者关系的实质。
这种实质上的对立最主要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意思形态方面。
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发展趋势面对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运行和管理机制等方面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国内外学者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以及资本主义未来发展趋势的进行了热烈探讨。
在我国学术界的正式出版物中,没有人否认资本主义在未来必定为社会主义所替代。
但在这个共同前提之下仍有许多不同意见。
他们讨论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当代资本主义的命运和未来趋势、关于资本主义的垂死性、腐朽性的不同看法、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关于当代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问题。
1、当代资本主义的命运和未来趋势一种观点认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任何调节和改良都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命运。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必须通过无产阶级剥夺资产阶级占有的生产资料才能实现。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过三次较大的调整,即由单个资本到股份资本到私人垄断资本再到国家垄断资本的转化。
资本主义的这三次调整表现出在其自身范围内有过两次“部分质变”的情形。
这两次“部分质变”使其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正如列宁所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入口,为社会主义直接打开了大门。
发达资本主义的前景并不是一片光明,而是预示着将发生大的社会变革。
在当代资本主义有了巨大新发展的情况下,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中的社会主义因素也有了一定的增长。
但不能指望通过这些因素的发展,资本主义就能自然而然地转变为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必须通过革命。
至于这种革命采取什么形式,只有由未来资本主义乃至整个世界发展的实际来回答。
二战以后,资产阶级为了挽救自己的灭亡,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
这些调整使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有了更高发展,社会矛盾有所缓和,但最多只能延长其寿命,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个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在当代帝国主义相对稳定中,垄断资本主义的活动更加严重了,当代帝国主义的本性没有变;没有任何灵丹妙药能使它摆脱固有矛盾和危机;当代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发展改变不了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命运。
如何认识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的论断
如何认识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的”的论断“两个必然”理论即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理论。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我觉得,资本着主义的基本矛盾“包含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在这之前,资本主义占领者整个统治地位。
这样越是霸权的地位,越是容易发展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促使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
况且,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暴露出了自己无能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
他越是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属性,,他的基本矛盾就越是暴露。
相反的是,社会发展有其内在规律,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前进,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成功。
“两个必然”就是这样的规律。
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就是生产方式一系列变革的产物,具有历史必然性,所以资本主义“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但是,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不可能永恒存在,如同希图万世一系的封建王朝最终走向崩溃一样,在历史中产生的资本主义社会也必然历史地走向灭亡,为新的社会形态所代替。
“两个必然”就植根于历史过程本身,植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本性之中。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就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它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中的基本矛盾,并造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
“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值”。
而资本形成和增值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剩余价值的不断生产和实现的过程。
“劳动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是剩余劳动的创造——是资本的价值增加或资本的价值增殖的必要条件。
因此,资本作为无限制地追求发财致富的欲望,力图无限制地提高劳动生产力并且使之成为现实”。
具体来说,资本的价值增值或剩余价值的实现依赖于生产过程向流通过程的转化,而资本离开生产过程重新进入流通过程时,立即就受到两种限制:第一是资本作为生产出来的产品受到现有消费量或消费能力的限制;第二是作为新的价值,资本生产出来的产品受到现有等价物的量的限制,首先是货币量的限制。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的代替是历史的必然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看,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即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阐述发生这种取代的缘由1、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灭亡是一个合乎规律的历史过程。
这是因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积累的增长,必然引起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和日益尖锐化。
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从资本主义积累过程来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积累过程中不断发展。
资本主义的不断积累使社会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而大规模的生产本身必然会冲破私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资本的不断积累必然提高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这在客观上势必导致生产的集中和资本的集中,使资本的社会化占有成为可能;资本的不断积累是对生产过程的管理社会化了,相应地派生出管理社会化大生产的管理人员和专业的管理机构,而这些都弱化甚至排斥私人资本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之,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派生的各种矛盾在资本积累中不断发展、激化到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无法使之释放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就将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
这是资本主义积累过程所具有的客观历史趋势。
2、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正是这个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经济危机至少证明了这两点:“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自己无能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
另一方面,这种生产力本身一日益增长的威力要求消除这种矛盾,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那种属性,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那种性质。
”也就是说,只有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取而代之,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一切矛盾尖锐化,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表明了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地要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
从生产力的角度看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
从生产力的角度看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 从生产力的角度看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 朱洁 摘要社会的发展变化是依靠生产力的推动,任何社会形式在当时的历 史条件下都有其存在的依据。
社会主义在其发展历程中也遭遇了巨大的困难,但是通过改革已经能 够较好的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社会主义必将重现勃勃生机。
关键词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历程和趋势 一、引言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历史上各种社会制度的变革都离不开 生产力的推动。
社会主义自从其诞生之初就显示了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特点。
它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面从其二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虽然经历了发 展初期的艰难,20 世纪 50 年代到 80 年代的辉煌以及在 20 世纪末所遇到 的巨大困境和更生。
但其发展历程再次验证了这个真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二、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一两次科技革命促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由理论变为现实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开始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达资本主义 社会。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就是生产力。
当已有的生产关系能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就可以维持社会的现状, 而一旦无法适应,生产力就可以发挥改朝换代的作用。
当这只无形的手将人类社会推动到资本主义社会时,第一次科技革命 造就了人类生产力的神话。
人类在机器的帮助下,实现了以往许多无法实现的梦想。
这种情况似乎宣告了生产力已经将人类社会推动到历史发展的最终 阶段。
但是,第一次科技革命虽然实现了社会的巨大变革,也造成了阶级关 系的调整和阶级斗争的新变化,也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
最显著的表现就是整个社会日益分化为两大对立阶级和彼此之间日 益严重的对抗和斗争,以及由于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 盾的尖锐化而导致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
正像恩格斯所说的那样,产业革命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阶级也创 造了一个人数远远超过前者的产业工人阶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趋势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是两个独立的概念,要想认清两者的历史发展趋势,就得对其各自的发展历程与规律还有两者间的关系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认识的大纲:
①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趋势:
历史长河中的某种暂时反复并不意味着历史大趋势的改变,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由肯定、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都是一个螺旋型前进、波浪式发展的过程。
社会主义从加世纪初在苏联诞生以来,出现了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到1924年列宁逝世为第一次高潮,此后社会主义处于低潮;从1945年第2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为第二次高潮,从那以后社会主义一直处于低潮)。
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落后,先天不足;内部存在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残余;外部不断遭受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的遏制和打压;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在探索实践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
正如列宁说的,社会主义不是(彼得堡)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而是一座崎岖险峻人迹罕至的高山。
毫无疑问,21世纪社会主义也将是一个迂回曲折的发展过程。
不能把社会主义运动中出现的暂时后退现象,当成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一世界历史发展大趋势的改变。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和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更替。
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②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趋势:
我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1.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包括价值规律的外在压力和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在动力加速了科
学技术的发展;机器大工业代替手工业和农业,提高了劳动效率;资本主义上层建筑具有封建主义意识形态更大的优越性。
2.当今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即资本主义当今的发展主要是世界科技发展、无产阶级
的斗争、资产阶级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适度借鉴,进而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的自我调整的结果,这一方面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有允许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空间,另一方面表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不是当今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③两者间的关联:
1.历史长河中的某种暂时反复并不意味着历史大趋势的改变
2.社会主义的挫折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不意味着“两个必然”结论的改变
3.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在竞争中并存不意味着趋同融合
(以上三点自行展开)。